一、急慢性胆囊炎17例误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金磊[1](2022)在《舒适护理在老年慢性胆囊炎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老年慢性胆囊炎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68例老年慢性胆囊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患者纳入到两个不同研究小组,即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患者,分别实施舒适护理、常规护理,对比患者护理效果。结果两组临床疗效对比有差异(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0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41%,且两组患者手术护理指标对比有差异(P <0.05);观察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抗生素使用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研究证实,老年慢性胆囊炎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实施舒适护理价值显着,可将其推广到临床。
李清清,钱林学[2](2021)在《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对胆囊壁增厚疾病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对胆囊壁增厚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常规超声诊断为胆囊壁增厚且行超声造影检查的56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效能,以及常规超声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结果:胆囊壁增厚的56例患者中,常规超声提示诊断胆囊壁水肿1例,胆泥11例,胆囊腺肌增生症34例,胆囊恶性病变10例;超声造影诊断胆囊壁水肿8例,胆泥15例,胆囊腺肌增生症32例,胆囊恶性病变1例。其中,5例胆囊腺肌症和1例胆囊癌由病理证实;经随访证实超声造影对胆泥诊断效果良好。结论:超声造影对胆泥、胆囊壁水肿、胆囊腺肌增生症及胆囊壁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明显优于常规超声。
李攀[3](2021)在《自拟清胆汤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探讨湖北省中医院外一科自拟清胆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本研究通过总有效率、中医症候积分、腹痛情况、体征情况、炎症标记物五个指标评估自拟清胆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自拟清胆汤的中医渊源及现代药理研究。研究设计:1.病例来源于2019年1月至12月湖北省中医院外一科病房收治的急性胆囊炎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予以自拟清胆汤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予以相同西医治疗方案。统计分析并评估各组患者治疗后的各指标变化情况。2.所收集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研究结果:1.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腹痛VAS评分、年龄、性别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在治疗后总有效率、腹痛情况(包括腹痛VAS评分、腹痛完全消失时间)、体征情况(体征完全消失时间)、中医症候积分几项指标评估上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实验组与对照组经过治疗炎症标记物(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均明显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间治疗前与治疗后炎症标记物比较而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安全性评价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1.自拟清胆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囊炎与单纯西医治疗急性胆囊炎两种治疗方案疗效均明确,口服自拟清胆汤可提高疗效且在改善症状、体征情况上具有优势。2.自拟清胆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囊炎在控制炎症情况(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上相比未见明显优势,可能与本次研究观察炎症指标无法即时检测、时间跨度稍大(6天)有关。3.自拟清胆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囊炎更有优势,安全性较好,值得推广、研究。
潘永军,刘铁军,颜俏燕,韩秋丽,刘有利[4](2021)在《胆囊腺肌增生症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文中认为目的分析胆囊腺肌增生症(GBA)的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014年12月至2019年5月在该院经过手术并有病理证实的34例GBA患者的影像学检查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局限型GBA动脉期主要表现为病灶轻度至中度均匀强化,门静脉及延迟期病灶呈渐进性均匀强化,节段型及弥漫型GBA动脉期表现为病灶黏膜及黏膜下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强化逐渐向肌层及浆膜层延展。局限型GBA均呈乳头状改变,节段型多可见典型"束腰征",少数呈体底部节段性增厚,弥漫型均可见典型"花环征"。MRI对GBA的罗-阿氏窦(RAS)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CT。结论 GBA具有特征性影像表现,认识其影像学特征有利于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
梅逸飞[5](2021)在《消化科首诊的胰腺癌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消化科首诊的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影响胰腺癌患病的危险因素,以期提高消化科医师胰腺癌早期诊断的能力,减少误诊,为胰腺癌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资料选自我院1997年7月~2020年7月在消化科首次确诊为胰腺癌的住院患者237例,对包括性别、年龄、首发症状、首次就诊症状、误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肿瘤部位及分期、手术病理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收集同时期年龄及性别与病例组匹配的因外伤、眼科疾病等原因住院的237例作为对照,分析吸烟、饮酒、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胰腺炎、胆囊炎或胆石症、血脂、ABO血型与胰腺癌患病的关系。结果:(一)消化科首诊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1.年龄分布≤40岁(1例,0.42%),41~50岁(13例,5.48%),51~60岁(45例,18.99%),61~70岁(65例,27.43%),71~80岁(85例,35.86%),≥81岁(28例,11.82%)。80岁及以下的病例中表现为随着年龄增加,病例数也增加。2.肿瘤部位、胰腺癌分期及远处转移情况胰体尾癌134例(56.54%),胰头癌55例(23.21%),钩突癌14例(5.91%),胰颈体部癌26例(10.97%),弥漫性胰腺癌8例(3.37%),以胰腺体尾癌最多。肿瘤分期IV期169例(71.31%),Ⅲ期14例(5.91%),ⅡA期12例(5.06%),ⅡB期16例(6.75%),I A期14例(5.91%),I B期12例(5.06%),以IV期最多。远处转移情况:169例IV期胰腺癌患者发生远处转移,分别为肝脏转移、腹膜广泛转移、肾上腺转移、肺脏转移、骨转移、远处淋巴结转移、肾脏转移、腰大肌转移。其中发生肝脏转移的病例数最多,有124例,占73.37%。其次为腹膜广泛转移57例(33.73%),肾上腺转移20例(11.83%),肺转移7例(4.14%)。骨转移和远处淋巴结转移各2例(1.18%),肾脏转移和腰大肌转移的各1例(0.59%)。3.临床表现(1)首发症状:以腹部不适最常见,共104例(43.88%),其次为腹痛54例(22.79%),黄疸、发热42例(17.72%),恶心、呕吐、反流、烧心9例(3.80%),排便习惯改变7例(2.96%),乏力6例(2.53%),食欲减退5例(2.11%),呕血、黑便5例(2.11%),消瘦2例(0.84%),后背麻木感1例(0.42%),无明显症状的2例(0.84%)。(2)首次就诊症状:以腹痛最多见(118例,49.78%),其次为黄疸42例(17.72%),腹部不适25例(10.55%),恶心、呕吐、反流14例(5.91%),消瘦9例(3.80%),排便习惯改变和呕血、黑便各7例(2.96%),食欲下降和乏力各6例(2.53%),腰背部不适1例(0.42%),发现CA19-9升高及肝内占位各1例(0.84%)。4.实验室检查肿瘤标志物:CA19-9升高160/200例(80.00%),CEA升高120/229例(52.40%),CA125升高120/191例(62.83%)。其中CA19-9、CEA、CA125分别有109/200例(54.50%)、38/229例(16.59%)、38/191例(19.90%)升高超过正常值的10倍及以上。随着肿瘤分期增加,血清CA19-9、CA125及CEA水平逐渐升高(P均<0.05)。生化指标:237例均化验肝功,ALT升高53例(22.36%),AST升高56例(23.63%),γ-GT升高108例(45.57%),ALP升高75例(31.65%),STB升高75例(31.65%),CB升高60例(25.32%)。血沉(ESR)增快70/151例(46.36%),淀粉酶(AMS)升高10/78例(12.82%),血糖异常101/237例(42.62%),血脂异常112/184例(60.87%)。5.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检查发现胰腺区占位24/71例(33.80%);腹部CT及增强扫描检查发现胰腺占位179/193例(92.75%);腹部MRI及增强检查58例,MRI+MRCP检查3例,均诊断胰腺癌。6.误诊情况88例(37.13%)存在首诊误诊。误诊为急、慢性胃肠炎48例(54.54%),胃食管反流病20例(22.73%),急、慢性胰腺炎6例(6.82%),慢性胆囊炎、盆腔炎、不明原因感染、肝癌、急性阑尾炎各2例(2.27%),腹腔脓肿、上呼吸道感染、肠易激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各1例(1.14%)。7.手术及病理19例(8.02%)术中取病理,9例(3.80%)抽取腹水送病理,1例(0.42%)行超声引导下经腹穿刺活检。(二)胰腺癌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1.单因素分析: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胰腺炎、胆石症或胆囊炎、肿瘤家族史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胆囊切除术、血脂及ABO血型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分析胰腺癌的危险因素吸烟、饮酒、糖尿病、胆囊炎或胆石症是胰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高血压、胰腺炎、肿瘤家族史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消化科首诊的胰腺癌以60岁以上老年人多见,40~60岁中年患者也不少见。首发症状以腹部不适常见,首次就诊症状以腹痛多见。不同部位肿瘤的首发症状和初诊症状无明显特异性,确诊时多为晚期,主要原因为症状不典型、就诊晚、误诊以及肿瘤进展快。2.血清肿瘤标志物中CA19-9、CEA、CA125检测有助于胰腺癌的诊断及分期判定,分期越晚的胰腺癌患者,其CA19-9、CEA、CA125升高程度也越高。CT和MRI增强扫描有较高的诊断价值。3.吸烟、饮酒、糖尿病、高血压、胰腺炎、胆囊炎或胆石症、肿瘤家族史是胰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其中吸烟、饮酒、糖尿病、胆囊炎或胆石症可能是胰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
秦建民[6](2020)在《意外胆囊癌误漏诊原因与临床防治策略》文中指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已广泛应用于胆囊疾病治疗,术中或术后意外发现胆囊癌逐渐增加,LC和开腹胆囊切除术意外胆囊癌(unexpected gallbladder carcinoma,UGC)发生率分另为2.09%和0.91%.由于胆囊癌多伴有胆囊结石或炎症,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特异性血清肿瘤标志物,术前胆囊癌确诊率仅30%,30%胆囊癌在术中或术后诊断.病理T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术中有无胆囊破裂是影响UG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影像学联合血清学肿瘤标志物检查,术中仔细探查和快速病理检查,是降低UGC误漏诊的重要措施.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胆囊良性疾病患者,及时选择胆囊切除,严格掌握保胆指征,是降低UGC发生率的重要预防措施.
肖云,李玉芳,乔大伟,卜平[7](2020)在《胃食管反流病与慢性胆囊炎相关性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胃食管反流病和慢性胆囊炎是我国高发疾病,临床上见到较多的胃食管反流病重叠慢性胆囊炎的患者,是诊疗中的难点,目前国内外关于胃食管反流病和慢性胆囊炎相关性研究较少。查阅文献发现,胃食管反流病和慢性胆囊炎重叠患病率较高,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发病均与手术、迷走神经异常、Cajal间质细胞异常、胆汁反流密切相关,临床表现相似,有相同的治疗药物。胃食管反流病和慢性胆囊炎关系密切,本文就胃食管反流病和慢性胆囊炎的相关性做一综述,为进一步研究胃食管反流病重叠慢性胆囊炎提供依据,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肖云[8](2020)在《胃食管反流病重叠CC中医证及与脑肠肽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和慢性胆囊炎(chronic chole-cystitis,CC)是消化系统的两种常见病。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通过反流方式,进入食管、口腔或肺部,从而出现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咽部异物感及纳差、嗳气、饱胀等症状,分为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 osive reflux disease,NERD)和Barrett食管,本研究只涉及NERD、RE。CC是指胆囊反复发作的慢性炎症,以反复发作的右上腹痛、恶心、嗳气、泛酸、腹胀、胃灼热、便秘或便溏等为临床表现。目前关于这两种疾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中医病因病机、辩证论治及相关基础研究已有大量报道。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慢性胆囊炎的GERD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慢性胆囊炎,且CC与GERD的发病呈正相关。临床工作中也发现越来越多的GERD重叠CC的患者,但目前两病重叠的中西医结合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鉴于此,我们应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第一章胃食管反流病重叠CC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2月就诊的GERD患者41 8例和非GERD患者376例,所有患者均行胃镜、肝胆超声检查,填写GERD重叠CC临床调查表、症状积分表。对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于苏北人民医院消化科就诊的369例GERD患者(GERD组)及同期就诊于扬州市中医院体检中心的376例非GERD体检者(非GERD组)的病例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CC的发生率,并分析GERD重叠CC患者的CC发病特征,探讨GERD与CC的临床关联性;于2018年7月至2019年2月于苏北人民医院消化科补充收集重叠病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2017年10月至2019年2月的GERD重叠CC患者141例(重叠病组)和GERD未重叠CC患者277例(单纯GERD组)的一般情况、生活习惯及精神状态、患病情况及体质等的差别,筛选出GERD重叠CC在统计学上有意义的因素;比较141例重叠病组和277例单纯GERD组、73例单纯CC组的症状发生率、症状积分。结果:1.GERD组CC的发生率及重叠病患者的CC发病特征:GERD组CC的发生率(26.56%)明显高于非GERD组(1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0.05)。重叠病患者中胆汁透声差或胆囊缩小的比例(13.27%)显着高于单纯CC患者(2.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重叠病组与单纯GERD组各相关因素的比较:(1)地域、性别、年龄:扬州市的重叠病患者中,女性患病率(54.61%)高于男性(45.39%);平均年龄(53.48±11.22)岁,各年龄段的分布中41~60岁所占比例最大,为58.16%,61~80岁次之为29.79%。(2)工作性质:重叠病组退休无业者的比例高于单纯GERD组(p<0.05),单纯GERD组从事脑力劳动的比例高于重叠病组(p<0.05)。(3)饮食习惯;重叠病组每日摄入烹调油量显着高于单纯GERD组(p<0.05),单纯GERD组每日摄入食用盐量高者、饮食不规律者、饮酒频率高者较重叠病组高(p<0.05)。(4)疾病反复与复发时间:单纯GERD组首次发病者多于重叠病组(p<0.05),重叠病组多次反复发病者多于单纯GERD组(p<0.05),重叠病组3-12月内疾病复发者多于单纯GERD组(p<0.05)。(5)精神和压力:重叠病组焦虑抑郁的患者显着高于单纯GERD组(p<0.05),重叠病组压力大的患者显着高于单纯GERD组(p<0.05)。(6)患病情况和体质;单纯GERD组饮食不慎为诱因者多于重叠病组(p<0.05),重叠病组劳累为诱因者多于单纯GERD组(p<0.05)。单纯GERD组湿热体质者多于重叠病组(p<0.05)。3.重叠病组与单病组症状发生率、症状积分的比较:(1)重叠病组与单病组症状发生率的比较。重叠病组胃脘痛、腹胀的发生率高于单纯GERD组(p<0.05);单纯GERD组烧心、饥饿感的发生率高于重叠病组(p<0.05)。重叠病组烧心的发生率高于单纯CC组(p<0.05);单纯CC组口苦口干的发生率高于重叠病组(p<0.05)。(2)对症状按频率降序排序,重叠病的25个症状发生率大约在50%及以上的有:右胁痛、嗳气或反胃、咽部不适、泛酸。(3)重叠病组与单病组症状总分及主症积分、次症积分的比较。重叠病组RDQ表症状频率积分高于单纯GERD组(p<0.05);单纯GERD组RDQ表症状程度积分高于重叠病组(p<0.05)。重叠病组GERD次症积分高于单纯GERD组(p<0.05)。重叠病组CC次症积分、CC症状总分高于单纯CC组(p<0.05)。(4)重叠病组与单病组各个症状积分的比较。重叠病组RDQ表的反酸-频率的症状积分较单纯GERD组高(p<0.05);单纯GERD组RDQ表的烧心-程度、反酸-程度的症状积分较重叠病组高(p<0.05)。重叠病组胃脘痛、胃痞胀满、神疲乏力、餐后饱胀、便溏、心烦失眠的症状积分较单纯GERD组高(p<0.05);单纯GERD组烧心、咽部不适、慢性咳嗽、饥饿感的症状积分较重叠病组高(p<0.05)。重叠病组善太息、便溏、胸闷脘胀、烧心、烦躁易怒的症状积分较单纯CC组高(p<0.05)。第二章胃食管反流病重叠CC的中医病证分布规律方法:收集GERD重叠CC患者141例,所有患者均行胃镜、肝胆超声检查,填写症状积分表、中医辩证诊断表,进行重叠病中医证型、证素的辨别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重叠病组与单病组辨证分型的比较:重叠病的GERD证型分布前三位为:气郁痰阻、肝胃郁热、中虚气逆,重叠病患者气郁痰阻、寒热错杂的证型较单纯GERD患者多(p<0.05)。重叠病的CC证型分布前三位为:肝胆气滞、肝郁脾虚、胆热脾寒,重叠病患者肝郁脾虚的证型较单纯CC患者多(p<0.05)。2.基于证素辩证的重叠病证型分布:病位证素分布依次为:胃(80.85%)、肝(73.05%)、脾(54.61%)、胆(37.59%)、肾(3.55%)、肺(1.42%),其中胃、肝、脾占比超过50%。病性证素分布依次为:气滞(66.67%)、气虚(55.32%)、热(43.26%)、阳虚(35.46%)、痰(26.95%)、湿(9.93%)、瘀(6.38%)、阴虚(2.13%),其中气滞和气虚占比超过50%。病性证素组合中热、阳虚、气虚占比(22.7%)最高。将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组合成证型,重叠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是肝郁脾虚(24.11%),肝郁脾虚、寒热错杂、肝郁胃热、气滞痰阻4个证型发生率均大约10%及以上,为重叠病的常见证型。第三章胃食管反流病重叠CC中医病证分布规律与脑肠肽相关性的研究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02月于苏北人民医院消化科就诊的GERD重叠CC患者121例,及同期就诊的GERD患者26例(NERD、RE各13例),CC患者13例,按性别之比和年龄分布情况随机抽取的健康体检者13例。所有患者均行胃镜检查、肝胆超声检查,统计一般情况并填写症状积分表、中医辨证诊断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血浆SCF、GAS、SP、MLT、CCK水平,将数据导入SPSS22.0软件,分析5个指标与重叠病GERD亚型、症状积分及中医证素、证型的相关性。结果:1.重叠病组与健康组、单病组比较。重叠病组SCF、GAS、MLT较健康组低(p<0.05)。重叠病组GAS较单纯GERD组低(p<0.05)。重叠病组SCF、GAS、MLT较单纯CC组低(p<0.05)。2.重叠病不同GERD亚型比较。NERD重叠CC的SCF、GAS、SP、MLT、CCK表达水平较健康组低(p<0.05)。RE重叠CC的SCF、GAS表达水平较健康组低(p<0.05)。NERD重叠CC的SCF、GAS、SP、MLT、CCK表达水平较RE重叠CC组低(p<0.05)。3.重叠病症状积分高分组与低分组比较。与低分组相比,RDQ高分组SCF表达水平低(p<0.05),GERD高分组MLT表达水平低(p<0.05),CC高分组MLT表达水平低(p<0.05)。4.重叠病病位、病性证素与脑肠肽的关系。肝与CCK成正向变化;胃与SP成正向变化。气虚与SCF成反向变化;阳虚、痰与GAS成反向变化。5.重叠病不同中医证型脑肠肽表达水平的比较。重叠病GERD各证型相比,GAS、SP、MLT、CCK表达水平有差异(p<0.05)。重叠病CC各证型相比,GAS、SP、MLT、CCK表达水平有差异(p<0.05)。结论:1.GERD患者CC发生率高于非GERD患者,胆汁透声差或胆囊缩小的CC患者易重叠患GERD。2.重叠病的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好发年龄为41~60岁。重叠病的危险因素为退休无业、过量摄油、焦虑抑郁、压力大、劳累、多次反复发病。3.重叠病的常见症状为右胁痛、嗳气或反胃、咽部不适、泛酸。重叠病的全身症状较重,尤其是食管症状、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相关症状及精神相关症状较重。4.重叠病患者的GERD证型分布以气郁痰阻、肝胃郁热、中虚气逆多见;CC证型分布以肝胆气滞、肝郁脾虚、胆热脾寒多见;基于证素辩证的重叠病证型分布中以肝郁脾虚、寒热错杂、肝郁胃热、气滞痰阻多见。5.重叠病病位主要在胃肝脾;病理因素属实者以气滞多见,属虚者以气虚多见;病机与肝气郁滞、脾胃气虚相关。6.重叠病患者存在运动功能障碍、ICC异常及外周血中胃肠肽类激素紊乱,其中NERD重叠CC更为严重。7.GERD典型症状较重者与SCF表达水平降低有关;全身症状较重者与MLT表达水平降低有关。8.对重叠病的辩证可参考脑肠肽表达水平。
武玺宁,牛梓涵,孟华,姜玉新,李建初,欧阳云淑[9](2020)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超声诊断质量分析及预防误诊措施》文中提出目的分析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的超声报告质量和误诊原因,探讨提高XGC超声诊断准确性的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3月北京协和医院病理诊断为XGC的患者,共51例,男性27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53.6±21.5)岁。分析其术前超声报告的描述分级、诊断分级及检查医师年资等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年资检查医师超声描述分级和诊断分级的组间差异。结果 47例(92.2%)报告"描述完整",4例(7.8%)"描述不完整"。40例(78.4%)超声诊断分级为"符合",11例(21.6%)超声诊断结果"不符合",其中9例(17.6%)误诊为胆囊恶性病变,2例(3.9%)误诊为胆囊腺肌症。51例超声检查医师包括初级职称28人,中级职称6人,高级职称17人。不同年资医师的超声描述分级和诊断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术前超声诊断XGC比较困难,超声医师应熟悉声像图特征,必要时可通过会诊及超声造影、弹性成像等技术手段提高超声诊断质量。
陈婷婷,荣阳,张剑[10](2020)在《B超检查原发性胆囊癌漏诊的原因分析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分析B超检查胆囊癌漏诊的原因与临床意义。方法使用AlocaSSD-1200型超声诊断仪及术后病理检查。分析72例原发性胆囊癌的术前B超声像特征与术后病理诊断,寻求术前超声漏诊的原因。结果不伴结石的胆囊癌术前B超诊断准确率为100%,伴结石胆囊癌的术前B超漏诊率为37.9%。结论提高B超对胆囊癌诊断符合率,关键在于降低B超对伴结石型原发性胆囊癌的漏诊率。
二、急慢性胆囊炎17例误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慢性胆囊炎17例误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舒适护理在老年慢性胆囊炎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
2.2 两组护理指标对比 |
3 讨论 |
(2)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对胆囊壁增厚疾病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仪器设备与药物 |
1.4 检查方法 |
1.5 观察与评价指标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种方法诊断结果 |
2.2 常规超声诊断效能 |
2.3 超声造影结果及随访情况 |
2.4 典型病例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3)自拟清胆汤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病例 |
1.1 病例资料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剔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5 统计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病例资料 |
3.2 临床疗效 |
3.3 安全性评价 |
4.研究结论 |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急性胆囊炎的认识 |
1.1 胆囊的解剖与生理 |
1.2 急性胆囊炎的病因 |
1.3 急性胆囊炎的流行病学与临床表现 |
1.4 急性胆囊炎的病理分型与并发症 |
1.5 急性胆囊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1.6 急性胆囊炎的治疗 |
2.中医学对急性胆囊炎的认识 |
2.1 中医对胆的认识 |
2.2 急性胆囊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与证型 |
2.3 急性胆囊炎的中医治疗 |
2.4 自拟清胆汤的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综述 急性胆囊炎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VAS评分 |
附录3.中医症候积分量化标准 |
附录4.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胆囊腺肌增生症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1.3 影像资料分析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2.1 GBA的一般特征 |
2.2 GBA的CT特征 |
2.3 GBA的MRI特征 |
2.4 术前对GBA的影像学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 |
3 讨 论 |
3.1 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
3.2 病理组织学特点 |
3.3 GBA的分型 |
3.4 GBA的影像学表现 |
3.5 影响RAS显示的因素 |
3.6 GBA和慢性胆囊炎的关系 |
3.7 GBA的鉴别诊断 |
(5)消化科首诊的胰腺癌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胰腺癌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意外胆囊癌误漏诊原因与临床防治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UGC的临床特点与早期诊断 |
1.1 U G C误漏诊原因 |
1.2 重视术前影像学和肿瘤标志物检查在早期胆囊癌诊断中的作用 |
2 术中仔细探查和快速病理检查是降低UGC误漏诊的重要措施 |
3 UGC治疗方法的选择 |
3.1 术中或术后病理分期是选择U G C治疗方法的重要依据 |
3.2 坚持循证医学原则,合理选择UGC治疗方法 |
4 心理支持在UGC患者康复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
5 重视胆囊癌的早期预防,降低UGC发生率 |
6 结论 |
(7)胃食管反流病与慢性胆囊炎相关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重叠患病率 |
2 共同的危险因素 |
3 手术影响发病 |
4 迷走神经及Cajal间质细胞(ICC)在发病中的作用 |
4.1 迷走神经异常 |
4.2 ICC异常 |
5 胆汁反流在发病中的作用 |
6 临床表现 |
7 治疗 |
(8)胃食管反流病重叠CC中医证及与脑肠肽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章 胃食管反流病重叠CC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排除标准 |
1.4 临床调查问卷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GERD组中CC的发生率及重叠病患者的CC发病特征 |
2.2 重叠病组与单纯GERD组各相关因素的比较 |
2.3 重叠病组与单病组症状发生率、症状积分的比较 |
3 讨论 |
3.1 GERD组中CC的发生率及重叠病患者的CC发病特征 |
3.2 重叠病组与单纯GERD组各相关因素的比较 |
3.3 重叠病组与单病组症状发生率、症状积分的比较 |
第二章 胃食管反流病重叠CC的中医病证分布规律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和纳入排除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重叠病组与单病组的一般情况 |
2.2 重叠病组与单病组证型分布的比较 |
2.3 基于证素辩证的重叠病证型分布 |
3 讨论 |
3.1 病因 |
3.2 症状 |
3.3 病位、病理因素及病机 |
3.4 辩证 |
第三章 胃食管反流病重叠CC中医病证分布规律与脑肠肽相关性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标本及来源 |
1.2 诊断标准与纳入排除标准 |
1.3 实验方法 |
1.4 研究方法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重叠病组与健康组、单病组脑肠肽表达水平的比较 |
2.3 重叠病不同GERD亚型脑肠肽表达水平的比较 |
2.4 重叠病症状积分高分组与低分组脑肠肽表达水平的比较 |
2.5 重叠病病位、病性证素与脑肠肽的关系 |
2.6 重叠病不同中医证型脑肠肽表达水平的比较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胃食管反流病与慢性胆囊炎相关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GERD重叠CC临床调查表 |
附录二: 症状积分表 |
附录三: 中医辩证诊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超声诊断质量分析及预防误诊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对象 |
二、超声报告评价指标 |
三、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一、患者基本情况 |
二、超声描述结果 |
三、超声诊断结果 |
四、检查医师 |
讨论 |
(10)B超检查原发性胆囊癌漏诊的原因分析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评判标准: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急慢性胆囊炎17例误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舒适护理在老年慢性胆囊炎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 金磊. 中国医药指南, 2022(01)
- [2]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对胆囊壁增厚疾病的诊断价值[J]. 李清清,钱林学. 中国医学装备, 2021(06)
- [3]自拟清胆汤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研究[D]. 李攀.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4]胆囊腺肌增生症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J]. 潘永军,刘铁军,颜俏燕,韩秋丽,刘有利. 重庆医学, 2021(19)
- [5]消化科首诊的胰腺癌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梅逸飞.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6]意外胆囊癌误漏诊原因与临床防治策略[J]. 秦建民.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20(23)
- [7]胃食管反流病与慢性胆囊炎相关性研究进展[J]. 肖云,李玉芳,乔大伟,卜平. 中国医药导报, 2020(30)
- [8]胃食管反流病重叠CC中医证及与脑肠肽的相关性研究[D]. 肖云. 扬州大学, 2020(01)
- [9]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超声诊断质量分析及预防误诊措施[J]. 武玺宁,牛梓涵,孟华,姜玉新,李建初,欧阳云淑.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20(07)
- [10]B超检查原发性胆囊癌漏诊的原因分析与临床研究[J]. 陈婷婷,荣阳,张剑. 中国医药指南,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