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甘利欣在肝介入治疗时保肝作用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黄正慧[1](2021)在《PBC和AIH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基于数据挖掘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可能与自身免疫相关的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种以高γ球蛋白血症、自身抗体阳性、界面性肝炎为特征的的自身免疫性肝病,其自身免疫反应主要针对肝细胞,均属于自身免疫性肝病。PBC和AIH早期多无明显症状,一旦进入症状期及失代偿期就意味着生存期下降,如不经规范治疗可导致肝硬化、肝衰竭。虽然熊去氧胆酸(UDCA)为国际公认的治疗PBC的药物,但对于对UDCA生物化学应答欠佳的患者尚无统一治疗方案。对于PBC患者常见的乏力、瘙痒等症状,尚无疗效获得公认的西药。目前AIH的标准治疗方案为仅用糖皮质激素或糖皮质激素联合硫唑嘌呤(AZA),但一部分患者或是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或是在药物减量、停用过程中再次出现病情加重,该治疗方案尚不能解决全部临床问题。中医药在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病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传承了名老中医经验,近年来积累了一定的治疗PBC和AIH的经验。本课题通过收集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门诊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以探讨PBC和AIH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和治疗用药规律,以便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提高疗效。研究目的:探讨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辨证及组方用药规律,总结辨证论治经验,以指导临床。研究方法:本研究从北京中医医院His系统中筛选于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经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医师诊治且符合纳入标准的PBC、AIH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性别、出生日期、地区、诊断、证型、病史、中药处方等资料,统计各证型频次、合并症情况等。分析性别、年龄等与证型分布的关系。将原始中医证型进行规范,获得规范后证型,统计规范后证型证型频次,探索分析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与规范后证型分布的关系。将所有中药处方建立数据库,对原始中药名称进行规范,统计数据库中各中药的频次、频率。运用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系统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纳入方剂的组方用药。结果:(1)纳入305例PBC患者,其主要证型为气虚血瘀证(40.0%)、肝郁脾虚证(32.1%)、肝胆湿热证(14.8%)、脾虚湿盛证(10.5%)、痰湿证(7.5%)、肝肾阴虚证(5.2%)(X2=1972.936,P<0.001)。提取治疗中药方剂249首,共计中药298味,频次最高的前10味中药为:黄芪、麸炒白术、白芍、茵陈、黄芩、赤芍、茯苓、当归、丹参、郁金。全部中药的四气主要为微寒(24.2%)、温(20.8%)、寒(19.2%)、平(19.1%)等,其五味以甘(48.2%)、苦(48.0%)、辛(34.8%)为主,主要归肝(50.8%)、脾(50.2%)、肺(39.9%)、胃(33.7%)、心(25.1%)、肾(23.6%)等经。关联分析显示化橘红-苦杏仁、黄芪-茯苓皮、黄芪-豨莶草、黄芪-大腹皮、化橘红-拳参、苦杏仁-化橘红-茵陈、黄芪-化橘红-茵陈、化橘红-苦杏仁-茵陈、化橘红-苦杏仁-黄芪、化橘红-苦杏仁-黄芩、化橘红-苦杏仁-麸炒白术、黄芪-化橘红-麸炒白术等为治疗PBC常用药对;聚类分析显示治疗PBC常用中药可分为3组:①化橘红、苦杏仁、生地黄、鳖甲胶、黄芪、茯苓皮、当归、白芍;②泽兰、白茅根、茵陈、赤芍、牡丹皮、黄芩;③郁金、金钱草、麸炒白术、茯苓、党参、砂仁、陈皮、丹参、炒酸枣仁。(2)纳入88例AIH患者,其主要证型为肝郁脾虚证(36.4%)、气虚血瘀证(31.8%)、肝胆湿热证(15.9%)、气滞血瘀证(13.6%)、肝肾阴虚证(8.0%)、脾虚湿盛证(6.8%)、痰浊阻滞证(5.7%)(X2=306.258,P<0.001)。提取治疗AIH的中药方剂67首,共计中药211味,频次最高的前10味中药为:茵陈、赤芍、白芍、黄芩、麸炒白术、黄芪、白茅根、茯苓、丹参、金钱草。全部中药的四气主要为微寒(25.0%)、寒(22.7%)、温(18.3%)、平(15.8%)等,其五味以苦(48.9%)、甘(47.8%)、辛(34.2%)为主,主要归肝(52.3%)、脾(48.9%)、肺(38.5%)、胃(37.4%)、心(25.4%)、肾(21.7%)等经。关联分析显示茵陈-赤芍、茵陈-牡丹皮、茵陈-牡丹皮、赤芍-白茅根、茵陈-白茅根、茵陈-麸炒白术-赤芍、麸炒白术-黄芩-茵陈、赤芍-黄芩-茵陈等为治疗AIH常用药对;聚类分析显示治疗AIH常用中药可分为3组:①茵陈、赤芍、黄芩、牡丹皮、白茅根、金钱草、薏苡仁、广藿香、垂盆草、泽兰、焦三仙、小蓟、泽泻;②白芍、黄芪、丹参、当归、桃仁、化橘红、麦冬、葛根、蒲公英、百合、生地黄炭、生地黄;③麸炒白术、茯苓、香附、陈皮、郁金、党参。结论:PBC病位主要在肝、胆、脾、肾,主要证型有气虚血瘀证、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脾虚湿盛证、痰湿证、肝肾阴虚证。AIH病位主要在肝、脾、肾,主要证型有肝郁脾虚证、气虚血瘀证、肝胆湿热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脾虚湿盛证、痰浊阻滞证。PBC与AIH的主要病机均为肝郁脾虚、肝胆湿热,气虚、气滞致痰湿、瘀血内生,日久肝肾阴血耗伤,肝失所养。二者主要治法均为健脾益气、利湿退黄、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养阴柔肝、理气化痰等,治疗注重顾护脾胃与阴血、活血化痰。
黄宏华(SAKUNKAMJORNKIT LAKSIKA)[2](2020)在《中泰医学对黄疸病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古今文献的理论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研究中医学和泰医学对黄疸病的认识,比较了两者之间的异同。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加深对黄疸病本质的认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进一步加强泰国与中国在传统医学领域的交流。通过对中医、泰医古今文献的整理研究,分析了黄疸病的病名、分类、病因病机、诊治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医、泰医对黄疸病认识的异同,认为中医和泰医在医学体系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两者的区别主要来自于中、泰两个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但在对黄疸病诊治的认识和方法方面却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泰医在诊断学上有唯物性的一面,在整体观和恒动观的运用上相似于中医,只是在细节上有差异。中医学与泰医学在发展中对自身和佛教的关系处理不同,泰医与宗教或者巫术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且它们存在的这种紧密联系并不缺少合理性,可将之视作泰医学的一大特色。两者来自不同的地域,在文化上有着本质区别,虽然中医、泰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有过交流沟通甚至融合,但是在知识的攫取和追溯方面,泰医主要是将佛教的诸多理论融于医学,最终构建成当前的泰医理论,而中医主要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理论探索中不断积累、不断完善形成了以整体观和辨证施治为特色的体系。由此可见,两者虽然在宏观上有着相似之处,但在医学认知以及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差别,在表达和内容的呈现上也有着本质区别。在文献数据挖掘处理方面,通过对文献进行检索与收集,主要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华医典》第5版已出版的泰医药着作中的相关信息,选择泰医各种古籍、医论、泰医经书、泰医本科规范教育教材等书籍。以CNKI、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为主库,对1999年至2019年来中医、泰医治疗黄疸的文献进行分析,在检索的时候主要采用关键词检索的方式,筛选文献,并对需要的文章进行全文下载;搜索顺序分为两步,第一步搜索“黄疸”一词,第二步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整理以Excel表格呈现数据,采用Excel表格集中管理最终的搜索结果,倘若数据正确无误,便刘其进行进一步统计分析。在统计的过程中,需要按照三个标准进行分类,一是按照证型分类,二是按照治疗原则分类,三是按照方药与剂量的配伍方式分类。结果在1999年至2019年范围内,搜索出42篇与中医黄疸治疗有关的文章,通过数据统计,得出其在临床中的辨证分型有3122例,通过统计其证型,得到证型19种,使用频数居最多的黄疸证型为肝胆湿热证(20/22.67%),常用的治法分别为清热利湿(31/35.23%)、利胆退黄(10/1.36%)、活血化瘀(8/9.09%)。常用的方剂为茵陈蒿汤加减(18/33.33%),茵陈五苓散(3/3.54%)、龙胆泻肝汤加减(1/1.85%)、消毒利黄汤(1/1.85%)、栀子大黄汤加减(1/1.85%)。涉及710味中药,有44味中药使用的频次在四次以上,有10味中药使用的频率达2.5%,使用频次最多是茵陈。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是具有清热功效的中药,其次是具有补虚功效的中药,使用频率排在第三位的中药是活血化瘀类型的药物,使用频率排在第四位的中药是具有利水渗湿功效的药物。药物归经频率分别是心(36/14.88%)、肝(65/26.86%)、脾(54/22.31%)、胃(52/21.49%)、肾(33/13.64%)。在泰医文献的数据挖掘方面,以“目黄”,“身黄”,“小便黄”,“黄疸”为检索字,检索有关黄疸病的文献27篇(使用频次84次)。收集治疗黄疸病的泰药57味,使用频数最多是假荜拔和肉豆蔻(8/6.35%),泰药的性味以热、辣、涩、苦为主。泰医药物关联数据挖掘算法设计频繁项集及支持度是肉豆蔻,疏果胡椒,假荜拔,疏果胡椒、假荜拔,肉豆载、假荜拔,肉豆蔻、假荜拔,肉豆蔻、疏果胡椒、假荜拔。目前并没有太多的学者将研究方向放在传统医学的对比上,研究方式相对比较落后。本文针对黄疸病的诊治,对比泰医与中医的治疗方法,总结中、泰医学治疗特色和异同。不仅能为后续研究提供相关资料,还有助于提升传统医学的研究水平,为研究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积累一点经验。
张楚焌[3](2019)在《从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角度探讨甘参复方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体与离体实验相结合,探索甘参复方对胆汁淤积型肝纤维化大鼠肝纤维化程度的影响。同时,通过观察甘参复方对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活化程度、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hospho-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p-ERK)和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表达的影响,揭示甘参复方抗肝纤维化的机制。方法:1.体内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甘参复方组,采用胆总管结扎法(bile duct ligation,BDL)制备胆汁性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在2周、4周两个时间点取材。甘参复方组按前期实验确定给药剂量(25mg·kg-1)。通过HE染色观察肝组织形态学变化,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纤维组织再生情况,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肝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表达,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内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Ⅰ,Col.Ⅰ)、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磷酸化水平的变化。2.体外实验:离体培养永生化大鼠肝星状细胞株HSC-T6(表现为活化型),观察甘参复方对HSC-T6活化的影响及其机制:(1)将甘参复方稀释成6个不同的浓度梯度,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筛选出甘参复方对HSC-T6的最佳作用浓度。(2)将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甘参复方低、中、高浓度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的Col.I含量。为了进一步验证甘参复方对HSC-T6的活化影响,应用2ng·ml-1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刺激HSC-T6,将细胞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TGF-β1组和TGF-β1+甘参复方低、中、高浓度组,应用CCK-8法检测甘参复方对HSC-T6增殖的影响。用用免疫荧光法检测HSC-T6中的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HSC-T6中p-ERK和NF-κB的表达。并且用ERK抑制剂PD98059和激动剂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BB,PDGF-BB)作用于HSC-T6,从不同角度观察甘参复方对p-ERK表达的影响。结果:1.甘参复方显着抑制胆汁性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的纤维组织生成:(1)HE染色显示,胆总管结扎2周后,肝细胞变性坏死,胆小管显着增生,门管区伴随大量炎症细胞浸润。4周后,肝细胞广泛变性坏死,胆小管增生更加显着,门管区周围和坏死区域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增生的纤维组织相互连接,形成“假小叶”。甘参复方能够在2周、4周明显抑制肝组织纤维增生,缓解肝脏结构紊乱以及炎症细胞浸润。(2)Masson染色显示,假手术组大鼠,仅在肝中央静脉和汇管区周围有少量纤维组织。胆总管结扎2周后,纤维组织显着增生。胆总管结扎4周后,增生的纤维组织相互连接,形成“假小叶”。甘参复方在2周和4周可以显着抑制纤维组织再生。(3)ELISA结果显示,胆总管结扎2周和4周以后,肝组织TNF-α和IL-1β含量显着增加,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P<0.001)。与模型组比较,甘参复方组肝组织TNF-α和IL-1β合成减少,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2周和4周以后,模型组肝组织Col.Ⅰ和P-ERK合成显着增加,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甘参复方在2周和4周能够显着抑制Col.Ⅰ和p-ERK合成,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甘参复方可抑制HSC-T6活化以及ERK通路的磷酸化:(1)甘参复方作用24h后,0.03125、0.0625、0.125、0.25、0.5、1μmol·L-16个浓度药物对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于此基础上筛选甘参复方低(0.125μmol·L-1)、中(0.25μmol·L-1)、高(0.5μmol·L-1)三个浓度组。(2)ELISA结果显示,0.125、0.25、0.5μmol·L-1的甘参复方能够抑制HSC-T6分泌Col.Ⅰ,其中0.5μmol·L-1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3)TGF-β1显着诱导HSC-T6细胞增殖,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甘参复方中、高浓度能明显抑制TGF-β1诱导的细胞增殖(P<0.05)。(4)经TGF-β1刺激后的细胞上清Col.Ⅰ含量以及胞内α-SMA生成显着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与TGF-β1组对比,3个浓度甘参复方均能减少胶原合成和α-SMA生成(P<0.05,P<0.01)。(5)甘参复方对活化肝星状细胞NF-κB/ERK信号通路活化有下调作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甘参复方低、中、高浓度组的细胞磷酸化ERK和NF-κB表达均显着减少,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P<0.01,P<0.001)。PDGF-BB刺激后细胞p-ERK蛋白的表达升高(P<0.05),PD98059可抑制PDGF-BB诱导的ERK磷酸化。低、中、高3个浓度甘参复方组均可下调PDGF-BB诱导的ERK磷酸化,与PDGF-BB刺激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甘参复方能够改善肝脏组织形态结构,抑制胶原纤维增生,减轻肝脏炎症反应,从而达到抗纤维化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ERK磷酸化,从而抑制HSC增殖。2.甘参复方能够抑制HSC-T6增殖、α-SMA和Col.Ⅰ的表达,提示甘参复方抗纤维化的内在机制之一可能是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3.甘参复方能够抑制NF-κB的表达,且能够下调HSC-T6中ERK磷酸化水平,提示甘参复方通过抑制NF-κB表达,从而抑制炎症反应以及由炎症激活的ERK通路,继而抑制HSC活化和增殖。
肖恒[4](2018)在《小建中汤治疗阴黄(脾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旨在观察小建中汤治疗阴黄(脾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该方对阴黄(脾虚证)的有效性,为临床用药提供更好的基础。方法:将符合阴黄(脾虚证)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中药汤剂小建中汤治疗。两组观察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侯积分、肝功能、凝血指标、安全性指标的变化情况并且进行统计分析和疗效评价。结果:1、临床证侯总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为87.5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证候积分:(1)将治疗组在治疗前后的胁痛、乏力、纳差、腹胀、大便稀溏、恶心呕吐、黄疸等证候积分相比较,P<0.01,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2)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纳差、乏力、腹胀等证候积分相比较,P<O.05,具有统计学差异;在黄疸、胁痛、大便稀溏、恶心呕吐证候积分相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3)在治疗第8周时,两组间在胁痛、乏力、腹胀、纳差、大便稀溏、恶心欲吐的证候评分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而黄疸的证候评分相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3、肝功能应答:至观察结束后,两组患者的血清ALT、AST、TBil值均较前下降;分析可得,两组患者的血清ALT、AST、TBil值在治疗前后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4、凝血功能应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TA值有所上升,但经分析,两组在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在治疗后进行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5、安全性评价: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均良好。结论:1、小建中汤以其温中补虚,护肝退黄的功效,对阴黄(脾虚证)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可改善部分患者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积分。2、小建中汤可有效改善阴黄(脾虚证)患者的肝功能,降低胆红素及转氨酶水平,安全有效,无明显毒副作用
庄灿皇[5](2016)在《基于近二十年文献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方药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肝纤维化是一个病理生理过程,是指由各种病因如病毒性肝炎、酒精肝、脂肪肝、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所导致肝内结缔组织的异常增生。任何肝脏损伤在肝脏修复愈合的过程中都有肝纤维化的过程,纤维化的过程长期持续就会发展成肝硬化。鉴于肝纤维化是肝硬化的前期阶段,且这一阶段存在可逆性,按照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此阶段阻断病情向肝硬化发展的治疗干预极为重要。如果在这一时间段内未及时的对肝纤维化进行治疗,就很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失代偿期肝硬化,表现出各种终末期肝病并发症,引致临床的衰竭死亡。中医药治疗肝病具有丰富的经验,近年众多文献报道已显示出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具有独特的优势。如何对这些丰富的资料进行整理挖掘,总结出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近二十年来的肝纤维化中医药治疗数据筛选分析,明确目前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辨治疗现状,并重点对其中的主要方药数据进行分类分析,研究评估其临床应用的现状及疗效水平,筛选出具有较好借鉴价值的古方经方及效验方,临床疗效确实尤其是证据确凿的方药及中成药,以期为临床规范性应用及进一步开发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全面收集近二十年中国期刊数据库(维普、中华医典、中国知网等)所有包括中医诊断治疗肝纤维化临床研究文献142篇,在检索条件中设定1999年-2015年12月、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总结文献中肝纤维化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抗肝纤维化中药的疗效和机制,并依据相关学科原则,对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及分析评价。确定最常用的方剂、药物和证候及推荐级别最高中成药,并结合各方药的研究与观察,为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各类肝纤维化疾病提供依据,进一步提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方向。成果:1.肝纤维化应划分为中医内科辨治的“积聚”或“积证”范围。2.肝纤维化的发病原因在于机体正气不足,湿热疫毒入侵,瘀血阻络,呈现本虚标实,虚实共存。后期出现肝气郁滞、肝病传脾及肝肾阴亏。3.中药抗肝纤维化化的机制在于有效抑制了胶原网状纤维结缔组织的增生、沉积;对Ⅰ、Ⅲ、Ⅳ型胶原与层粘连蛋白的表达起到抑制作用;溶解吸收已经形成的纤维。4.肝纤维化的治疗分辨证论治、复方治疗、单味药及单体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常用的治法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利湿通络、疏肝健脾、调肝补肾等。应攻补兼施,活血化瘀,扶正(益气养血或补益肝肾)固本。5.对142篇符合纳入标准的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文献统计结果为:(1)证候统计:具体证候种类中常见证型11种,其中淤血互结证、肝郁脾虚证、湿热瘀阻证、肝肾阴虚证和肝气郁结证出现频率最多(分别为26.54%、21.54%、14.04%、12.88%和8.27%),可列为中医治疗肝纤维化的辨证分型标准。(2)方剂分析:收集了86种方剂,达1683次频次,依据功效统计结果显示:活血化瘀剂、补益剂、理气剂、和解剂、祛痰剂出现频率最高(分别为26.2%、19.2%、13.4%、9.8%和7.5%);依据方剂的出现频率,推荐各型的首选方依次为:淤血互结证-血府逐瘀汤、肝郁脾虚证-四逆散、湿热瘀阻证-茵陈蒿汤、肝肾阴虚证-六味地黄丸和肝气郁结-小柴胡汤证。(3)药物分析频率:出现频率最高的前二十类药物分别为:三七(105次)、龟甲(105次)、生地黄(106次)、麻子仁(107次)、郁金(110次)、桃仁(114次)、赤芍(115次)、大黄(116次)、白术(117次)、枳实(118次)、黄芪(119次)黄芩(120次)、当归(120次)、白芍(122次)、川芎(123次)、甘草(124次)、鳖甲(134次)、丹参(137次)、茵陈(142次)、柴胡(156次)。因此在肝纤维化临床药物应用方面,活血化瘀药物首选丹参、川芎、白芍、当归、赤芍、桃仁、郁金、三七;理气药首选柴胡、枳实、郁金、麻子仁;益气健脾药物首选甘草、黄芪、生白术;清利湿热药物首选茵陈、黄芩、大黄;滋养肝肾药物首选鳖甲、生地、龟甲。(4)证候要素分析:对病位因素(10个)及病因病机要素(13个)分析显示,以肝、肾、脾、经络和血分为主。病因为风、痰、瘀血、阴虚、血和气等。(5)疗效分析:对763例患者的研究显示,65.88±18.55)%的患者显示有效,(24.12±7.12)%的患者显示无效,中医治疗肝纤维化具有显着疗效。(6)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5篇文献,进行中医用药种类、归经及药性规律分析结果显示①药物归经集中在胃、脾、心、肝经,达到66.41%的累积出现频率。②中药性味使用情况:97味肝纤维化常用中药中,平、温、寒为主的药味占96.95%的累积频率;以辛、苦、甘为主的药味占据80.35%的累积出现频率。③常用中药使用情况:止血药、解表药、泻下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和补虚药6类药为肝纤维化化常用中药,占据72.19%的累积频率。6.根据对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相关文献的梳理与研究,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用药及规律为:(1)古方:血府逐瘀汤、大黄蛰虫丸、补阳还五汤(2)有效验方:扶正化瘀胶囊(为目前研究级别最高的抗肝纤维化药物)、复方鳖甲软肝片、安络化纤丸(3)自拟方:①理气活血化瘀类方:A.疏肝理脾,活血化瘀类包括保肝复功丸、抗纤汤;B.舒肝健脾,清热散瘀类包括肝爽颗粒、慢肝合剂;C.疏肝健脾,活血祛湿类包括清肝活血方;D.疏肝理脾,活血化瘀,化痰解毒类包括柔肝化瘀颗粒、疏肝化脂胶囊。②软坚活血化瘀类方:肝病5号胶囊。③益气活血化瘀类方:A.活血益气、软坚散瘀类包括益气化淤方、益气软肝汤B.柔肝活血、补气渗湿类包括柔肝灵颗粒、三草护肝胶囊和复方金三莪。C.补气养阴、活血化瘀、散结去积类包括芪棱汤。D.肝脉柔合剂。E.清肝利湿、益气养阴、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类包括八味护肝胶囊及肝络欣丸。④补肾养阴类方A.滋肾柔肝,软坚散结类柔肝方、复肝片、软肝一号及丹芪抗纤汤B.滋养肝肾、清热解结类包括补肾解毒方和复方木鸡冲剂C.补肾助阳、清热解毒利湿、疏肝活血、健脾温胃类包括肝炎二号方和肝纤一号方。D.温补肾阳、清肝利胆、安神开胃、理气健脾类保肝丸。E.补肾活血、清热解毒利湿、健脾疏肝类包括乙肝泰胶囊F.益肝,健脾,补肾,活血化瘀,清热化湿,化痰解毒类如壮肝逐瘀煎。(4)单味中药及其有效组分冬虫夏草及百令胶囊;扯根菜及肝苏颗粒;水飞蓟宾;三七;苦参素及苦参碱注射液;丹参及丹参注射液;甘草及复方甘草甜素;荔枝核。(5)中西药联用阿德福韦脂联合复方丹参、苦参碱和拉米夫定、小柴胡汤联合凯西莱、肝纤方联合拉米夫定、双甲五灵胶囊联合拉米夫定。结论:本文通过数据挖掘与文献研读方法,对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进行了系统总结,整理出运用中医药对肝纤维化进行治疗时所遵循的辨证证施治原则,提出了临床治疗肝纤维化的中医证型标准(瘀血互结证、肝郁脾虚证、湿热瘀阻证、肝肾阴虚证和肝气郁结证),并总结出相应的首选处方(分别为血府逐瘀汤、四逆散、茵陈蒿汤、六味地黄丸和小柴胡汤证)。同时对治疗肝纤维化的常用有效中药进行梳理与分类介绍,按古方、效验方、单味药、新型成药、自拟方等类别进行了系列介绍及选择性评价。在此基础上推选出常用单味药如冬虫夏草、扯根菜、水飞蓟宾、三七、甘草等,古今效验方如血府逐瘀汤、大黄蛰虫丸、补阳还五汤等,并筛选出且重点介绍了现行三大抗纤维化的中成药为扶正化瘀胶囊、复方鳖甲软肝片、安络化纤丸,指出目前临床研究证据级别最高的是扶正化瘀胶囊。
姜群群[6](2013)在《益气养阴活血化痰法对甲亢合并肝损伤的综合干预及对肝脏SOD-1表达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旨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肝损伤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以益气养阴、调肝活血、清热化痰为治则,以甲亢宁为基础方,对甲亢合并肝损伤的临床综合干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甲亢宁治疗甲亢合并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确定甲亢合并肝损伤的诊断及疗效评价标准,观察研究甲亢合并肝损伤的相关性,以甲亢宁为主方,设西药对照组,采用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对甲亢合并肝损伤进行综合干预,以甲亢合并肝损伤患者的症状体征、甲状腺功能及其相关抗体、肝功能等为主要疗效指标,配合安全性指标进行临床观察,并进行结果分析。2.实验研究:采用优甲乐80mg/kg灌胃、硫代乙酰胺100mg/kg、200mg/kg、300mg/kg三种不同的药物剂量腹腔注射的方法建立甲亢合并肝损伤大鼠模型,药物干预4周后,采用光镜、免疫组化等检测方法,研究甲亢宁对模型大鼠生命体征、甲状腺功能、肝功能、肝脏病理结构及肝脏SOD-1免疫组化表达的影响。结果:1.临床研究:益气养阴活血化痰法综合治疗不仅可有效改善甲亢合并肝损伤患者的症状体征、改善甲状腺功能指标及其抗体(P<0.05),降低肝功能指标水平(P<0.05),总有效率为92.29%,各项指标均优于西药对照组。2.实验研究:采用优甲乐灌胃、硫代乙酰胺腹腔注射造模法成功复制甲亢合并肝损伤大鼠模型。甲亢宁不仅能明显改善模型大鼠的生存状态、甲状腺功能及肝功能等相关指标,同时对肝脏病理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还可增加肝脏组织SOD-1的免疫组化表达。结论:以益气养阴、调肝活血、清热化痰为治则组成的甲亢宁方对甲亢合并肝损伤患者疗效确切,综合干预效果明显。甲亢宁可通过改善甲状腺功能及其抗体、肝功能等相关指标保护肝功能,并对肝脏的病理结构变化有保护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周兴华[7](2013)在《加味茵陈蒿汤对急性肝损伤大鼠肝组织TLR4信号转导通路及Th1/Th2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以加味茵陈蒿汤为代表的基本治法—解毒利湿、养阴益气法对D-氨基半乳糖所致的急性肝损伤实验动物模型肝组织TLR4信号转导通路及Th1/Th2的影响与作用机制,为临床推广应用中医药防治急性肝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清洁级SD大鼠,雌性,7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组(复方甘草酸苷,商品名:美能)、中药加味茵陈蒿汤低剂量组、加味茵陈蒿汤中剂量组和加味茵陈蒿汤高剂量组。所有大鼠均适应性喂养在室温15-20℃,相对湿度60-80%的实验室7天。7天后给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予一次性腹腔注射D-Ga1N600mg/kg以造成急性肝损伤模型,造模后除模型组外余各组立即给予药物灌胃,每日两次,其中阳性(美能)组的日给药量为15.75mg/kg/天,加味茵陈蒿汤低、中、高剂量组的日给药量分别为:14.7g/kg,29.4g/kg,58.8g/kg,空白对照组予以0.9%的生理盐水灌胃,灌药体积为10ml/kg/次,一日两次,共灌胃治疗2天。在此期间观察动物一般状况、摄食及饮水等。实验结束时,所有大鼠股动脉采血,取血浆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总胆红素(TBIL);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 IL-2)、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 IL-4)、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 IL-10)、γ干扰素(Interferon-γ, IFN-y)及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2,MIP-2)含量;免疫组化法测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differentiation factor88,MyD88)、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factor, TRAF6)、IκB蛋白-α(inhibitory of NF-κB, IkB-α)、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38MAPK)、(Toll-like-receptor4、TLR4)等指标的含量,处死动物,取肝右叶作常规HE切片,光镜下观察其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肝组织TLR4mRNA (Toll-like-receptor4)的转录水平,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TLR4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造模后48h,模型组大鼠ALT、AST及TB含量明显升高,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复方甘草酸苷)组,加味茵陈蒿汤低、中、高剂量组ALT、AST、TB均有所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造模后48h,模型组血浆TNF-α、MIP-2、MyD88、TRAF6、IkB-α、p38MAPK含量明显增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美能)组、加味茵陈蒿汤低、中、高剂量治疗组血浆TNF-α、MyD88、TRAF6、IkB-α、 p38MAPK均明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造模后48h,模型组血浆IL-2、IL-4、IFN-y及IL-10含量均明显增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美能)组、加味茵陈蒿汤低、中、高剂量治疗组血浆IL-2、IL-4、IFN-y及IL-10含量明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 TLR4mRNA检测结果:模型组TLR4mRNA的表达明显增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美能)组、加味茵陈蒿汤低、中、高剂量组TLR4mRNA表达明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 Western blot检测TLR4结果:模型组TLR4的蛋白表达明显增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美能)组、加味茵陈蒿汤低、中、高剂量组TLR4蛋白表达明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肝组织HE染色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大鼠肝细胞结构清楚,着色均匀,无肿胀、挤压、脆裂,无细胞变性、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大鼠肝脏结构破坏较明显,肝小叶结构欠清,肝细胞索排列紊乱,肝细胞变性、溶解坏死、肝汇管区炎性细胞浸润明显,肝细胞呈弥漫性空泡样变。加味茵陈蒿汤高剂量组肝小叶结构较模型组清楚,只有散在脂肪小滴浸润,肝细胞仅弥漫性轻度水肿。加味茵陈蒿汤中剂量组肝组织结构较模型组尚清楚,肝细胞变性、坏死较模型组有明显减轻。加味茵陈蒿汤低剂量组大鼠肝组织结构部分破坏,肝细胞变性、溶解坏死、炎性细胞润较模型组轻,呈中度弥漫性空泡样变。阳性组大鼠肝细胞结构部分破坏,肝细胞变性、坏死、出血较模型组略有减轻。结论1.加味茵陈蒿汤低、中、高剂量治疗组均能显着减轻D-氨基半乳糖所致大鼠的肝细胞损伤,降低血浆中ALT、AST、TB含量,具有较好的保肝降酶作用。同时在病理方面,均能显着改善肝组织的病理变化,缩小病变的面积,减轻肝细胞的损伤程度。2.加味茵陈蒿汤低、中、高剂量治疗组均能显着减轻D-氨基半乳糖所致大鼠的肝细胞损伤,通过调节Th1、Th2类细胞因子,纠正Th1/Th2的免疫失衡状态,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而起到保肝作用。3.加味茵陈蒿汤高剂量和中剂量治疗组对D-氨基半乳糖所致急性肝损伤大鼠的TLR4信号转导通路均有一定的影响,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因子-细胞信号转导通路起到保肝的作用。
张丽[8](2012)在《中医辨证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 AIH)是世界范围内的难治的慢性肝病,随着相关临床经验的积累、实验室诊断技术、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的发展以及肝活检的普及,AIH的检出率逐年增高。祖国医学认为AIH当属于“胁痛”、“黄疸”、“血证”、“积聚”、“鼓胀”、“水肿”、“虚劳”等中医内科病证,还可见于“血枯闭经”、“风瘙痒”、“风疹”、“血风疮”或“痒风”等中医妇科或皮肤科病证。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AIH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其对AIH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AIH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将2010年5月-2012年1月在武汉市中医院就诊的,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AI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给予中药汤剂,日一剂。水煎2次,共取汁400m1,混匀,分两次温服。对照组患者给予甘草酸二铵胶囊,每次150mg,口服,每日三次;胆红素升高者加用茵栀黄颗粒,每次两袋,开水冲服,每日3次。1个月为一个疗程,两组病例均坚持完成三个疗程,在规定时间内,不再应用降酶、退黄、免疫调节及其他肝病治疗药物。服药期间注意休息、多维生素饮食、忌烟酒及辛辣肥甘厚味之品。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肝功能、血清免疫球蛋白、中医症状积分、三大常规指标、不良反应,再作统计分析,得出结果,完成临床研究。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症候类型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三个疗程后:①临床疗效:治疗组显效率为53.33%,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显效率为23.33%,总有效率为60.00%,两组总有效例数Ridit分析P=0.0184,(P<0.05),说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②中医症候:治疗组治愈率为30.00%,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治愈率为10.00%,总有效率为76.67%,两组总有效例数Ridit分析P=0.0131,(P<0.05,说明治疗组在中医症候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③肝功能:治疗前后ALT、AST、TBIL、GGT、GLB有明显差异(P<0.05)。结果提示治疗组药物改善肝功能优于对照组。④免疫球蛋白:治疗前后IgG有明显差异(P<0.05,IgM、IgA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提示治疗组药物可降低免疫球蛋白。结论:通过本研究表明中医辨证治疗AIH,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症状、体征,改善肝功能,降低免疫球蛋白,改善中医症候,亦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说明中医辨证治疗AIH是有效的、安全的,值得推广
洪鸿敏[9](2011)在《甘草酸二铵抗肝纤维化和肝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研究目的本项目研究以二甲基亚硝胺致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为研究对象,观察甘草酸二铵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效果,并探讨其对肝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影响;体外实验评价甘草酸二铵对HSC-T6增殖和Ⅰ型胶原分泌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影响。采用D—氨基半乳糖致小鼠化学性肝损伤模型,评价甘草酸二铵抗肝损伤的作用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甘草酸二铵抗肝纤维化和保肝治疗的临床应用进一步提供实验依据。二、实验内容1.甘草酸二铵对二甲基亚硝胺诱导大鼠肝纤维化形成的抑制作用采用二甲基亚硝胺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以高剂量(60gmg/kg)和低剂量(15mg/kg)的甘草酸二铵进行干预治疗,并与秋水仙碱进行对照,检测大鼠肝功能、肝组织羟脯胺酸(Hyp)、丙二醛(MDA)、血清透明质酸(HA)和层粘连蛋白(LN)含量变化,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结果显示甘草酸二铵高、低剂量组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甘草酸二铵高剂量组大鼠肝组织的Hyp、MDA、血清HA和LN含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与秋水仙碱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0.01)。甘草酸二铵高、低剂量组肝组织纤维化病变明显减轻、MMP-2表达明显增强,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1,0.05)。表明甘草酸二铵对二甲基亚硝胺诱导的肝纤维化形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与抗脂质过氧化损伤、保护肝细胞、增强肝组织MMP-2活性和促进细胞外基质降解有关。2.甘草酸二铵对HSC-T6增殖、Ⅰ型胶原分泌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影响体外培养HSC-T6,采用MTT法检测甘草酸二铵对HSC-T6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在20.0μg/ml以上浓度,甘草酸二铵均能显着抑制HSC-T6细胞的增殖,与细胞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1),并呈时间-剂量依赖关系。甘草酸二铵在作用HSC-T6细胞24h、48h、72h,其IC50分别为277.1μg/ml、160.71μg/ml、86.5μg/ml。体外培养HSC-T6,设细胞对照组,甘草酸二铵高剂量(320.0μg/ml)组、中剂量(80.0μg/ml)组和低剂量组(20.0μg/ml)组。采用ELISA法观察甘草酸二铵对HSC-T6细胞分泌Ⅰ型胶原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影响。结果显示甘草酸二铵各剂量组均不同程度的降低培养上清液Ⅰ型胶原和TGF-β1水平,呈明显的量效关系,与细胞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1)。3.甘草酸二铵对D—氨基半乳糖所致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D—氨基半乳糖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以甘草酸二铵高、低剂量组(120gmg/kg,30mg/kg)作为治疗组,与联苯双酯(150mg/kg)对照,检测小鼠的血清ALT、AST及肝组织SOD活性和肝组织病理改变。结果表明,甘草酸二铵高、低剂量组血清ALT、AST活性降低、肝组织SOD活性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0.01)。甘草酸二铵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比较,ALT、AST活性降低,肝组织SOD活性升高,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1),但与联苯双酯组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0.05)。甘草酸二铵高、低剂量组肝细胞损伤程度明显减轻,肝组织病变明显改善。表明甘草酸二铵对D—氨基半乳糖致的小鼠肝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抗自由基损伤有关。三、结论1.甘草酸二铵对二甲基亚硝胺所致大鼠肝纤维化形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抗脂质过氧化损伤、保护肝细胞、增强肝组织MMP-2活性和促进细胞外基质降解有关。2.甘草酸二铵对HSC-T6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明显抑制HSC-T6分泌Ⅰ型胶原和TGF-β1的表达,从而抑制肝纤维化的形成。3.甘草酸二铵对D—氨基半乳糖所致的小鼠肝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抗自由基损伤作用有关。
孙利红[10](2009)在《复肝汤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临床症状及肝生化、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 DNA载量及中医症状、舌象脉象等指标变化,评价复肝汤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探讨中西医结合(复肝汤联合阿德福韦酯)与单用阿德福韦酯为对照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提高e抗原血清转换、缩短疗程、降低耐药发生、改善临床症状等方面的作用。[方法]将60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服用复肝汤联合阿德福韦酯,对照组为单用阿德福韦酯。给药方法为:治疗组口服阿德福韦酯10mg每日一次,同时联合服用复肝汤每日一剂,分两次服。对照组:口服阿德福韦酯10mg每日一次,疗程均为24周。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继续抗病毒治疗。观察用药前、用药12周、24周时的肝生化指标、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 DNA载量、临床症状及舌象脉象的变化。[结果]1.血清学应答:治疗24周时,治疗组HBeAg阴转率为20%,对照组为13.33%(P=0.488),两组比较无显着差异。2.病毒载量应答:治疗24周时,治疗组HBV DNA完全应答率为23.33%,部分应答率为63.33%,无应答率为13.33%;对照组HBV DNA完全应答率为16.67%,部分应答率为56.67%,无应答率为26.67%。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225)。治疗24周时,HBV DNA总应答率治疗组为86.67%;对照组为73.33%,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197)。3.生化应答:治疗组在12周、24周时ALT复常率分别为30%和53.33%,对照组在12周、24周时ALT复常率分别为16.67%和33.33%,在24周时两组有显着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37)。4.中医疗效:治疗24周时,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积分为3.93±2.116,较治疗前下降4.83±2.001,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积分为5.50±2.556,较治疗前下降3.67±2.368,下降值比较两组有显着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44)。[结论]复肝汤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在改善临床症状、保肝降酶方面优于单用阿德福韦酯。
二、甘利欣在肝介入治疗时保肝作用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利欣在肝介入治疗时保肝作用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PBC和AIH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基于数据挖掘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1 西医治疗 |
1.1 一线治疗 |
1.2 二线治疗 |
1.3 对症治疗 |
2 中医论治 |
2.1 病因病机 |
2.2 中医治疗 |
3 小结 |
综述二 AIH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1 西医治疗 |
1.1 标准治疗 |
1.2 替代治疗 |
2 中医论治 |
2.1 病因病机 |
2.2 中医治疗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研究一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回顾性临床研究及基于数据挖掘的用药规律研究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PBC患者的合并症 |
3.3 PBC患者的病情分层 |
3.4 PBC中医病名与证型 |
3.5 治疗PBC用药规律 |
4 讨论 |
4.1 一般资料 |
4.2 PBC患者的合并症 |
4.3 PBC患者病情 |
4.4 PBC中医病名与证型 |
4.5 治疗PBC用药规律 |
5 结论 |
6 问题与展望 |
研究二 自身免疫性肝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回顾性临床研究及基于数据挖掘的用药规律研究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合并症情况 |
3.3 AIH患者病情分层 |
3.4 AIH中医病名与证型 |
3.5 治疗AIH用药规律 |
4 讨论 |
4.1 AIH与女性 |
4.2 AIH患者的合并症 |
4.3 AIH患者病情 |
4.4 AIH中医病名与证型 |
4.5 治疗AIH用药规律 |
5 结论 |
6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中泰医学对黄疸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黄疸病的中医研究 |
1. 中医对黄疸病的认识 |
1.1 病名之源 |
1.2 分类 |
1.3 黄疸病的病因病机 |
2. 中医对黄疸病的治疗 |
2.1 内科治疗的论述 |
2.2 外治法 |
2.3 针灸 |
第二章 黄疸病的泰医研究 |
1 泰医理论的主要内容 |
1.1 泰医的病因病机 |
1.2 泰医诊断方法 |
1.3 治疗原则 |
1.4 用药理论 |
2 泰医对黄疸的认识 |
2.1 泰医对黄疸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辨证分析 |
2.3 泰医对黄痕病的治疗 |
3 病案举例 |
第三章 中医、泰医对黄疸病认识的异同 |
1. 黄疸的病位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分析 |
4. 治则治法 |
5. 中、泰医学有关黄疸文献的数据挖掘 |
5.1 中医的用药 |
5.2 泰医的用药 |
5.3 关联数据挖掘算法设计 |
结语 |
不足与展望 |
1 研究中的不足 |
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从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角度探讨甘参复方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肝纤维化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技术路线图 |
实验一 甘参复方对胆汁淤积型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肝纤维化程度及ERK磷酸化的影响 |
材料 |
实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实验二 甘参复方对肝星状细胞活化的影响 |
材料 |
实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实验三 甘参复方对肝星状细胞NF-ΚB/ERK通路的影响 |
材料 |
实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小建中汤治疗阴黄(脾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中医学对阴黄的认识 |
1.1 阴黄的中医病名探析 |
1.2 阴黄的中医病因病机 |
1.3 辨证分型 |
1.4 治法方药 |
2 西医对黄疸的认识 |
2.1 发病机制 |
2.2 黄疸的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1.2.3 病例纳入标准 |
1.2.4 病例排除标准 |
1.2.5 病例剔除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1.3.1 随机分组方法 |
1.3.2 给药方案 |
1.3.3 疗程 |
1.3.4 注意事项 |
1.4 观察项目及指标 |
1.4.1 中医证候积分 |
1.4.2 理化指标 |
1.4.3 安全性指标 |
2.疗效与安全性评价标准 |
2.1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
2.2 检验结果评价标准 |
2.3 安全性评价标准 |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病例入组情况 |
3.2 临床观察前两组基线水平比较 |
3.3 治疗后结果 |
3.4 安全性指标 |
4 讨论 |
4.1 本临床观察的设计思路 |
4.2 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5 组方分析与现代药理学研究 |
5.1 组方原理 |
5.2 药味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6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词缩略表(Abbreviation in English)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基于近二十年文献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方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及治疗方法 |
1.1.1 肝纤维化的新概念 |
1.1.2 肝纤维化的常见病因 |
1.1.3 肝纤维化发生机理 |
1.1.4 肝纤维化的诊治 |
1.1.5 肝纤维化的治疗 |
1.2 西医对肝纤维化的认知和医治方式 |
1.2.1 概念 |
1.2.2 类型 |
1.2.3 发病机理 |
1.2.4 诊断程序 |
1.2.5 治疗方法 |
1.2.6 抗肝纤维化西药的介绍 |
1.3 中医药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
1.3.1 对肝纤维化病名的探讨 |
1.3.2 对肝纤维化病机的认识 |
1.4 中医药对肝纤维化的治疗方法 |
1.4.1 中药抗肝纤维化作用的机制 |
1.4.2 辨证论治 |
1.4.3 复方治疗 |
1.4.4 单味药及单体治疗 |
1.4.5 中西医结合治疗 |
第二章 文献质量评价与用药规律探讨 |
2.1 肝纤维化中医证候规律分析 |
2.1.1 资料与方法 |
2.1.2 结果 |
2.1.3 讨论 |
2.2 肝纤维化中医用药种类、归经及药性规律分析 |
2.2.1 资料与方法 |
2.2.2 结果与分析 |
2.3 肝纤维化中医药治疗典型文献用药规律分析 |
2.3.1 资料与方法 |
2.3.2 结果及讨论 |
第三章 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用药方略及规律总结 |
3.1 古方 |
3.1.1 血府逐瘀汤 |
3.1.2 大黄蛰虫丸 |
3.1.3 补阳还五汤 |
3.2 有效验方 |
3.2.1 扶正化瘀胶囊 |
3.2.2 复方鳖甲软肝片 |
3.2.3 安络化纤丸 |
3.3 自拟方 |
3.3.1 理气活血化瘀类方 |
3.3.2 软坚活血化瘀类方 |
3.3.3 益气活血化瘀类方 |
3.3.4 补肾养阴类方 |
3.4 单味中药及其有效组分 |
3.4.1 冬虫夏草 |
3.4.2 扯根菜 |
3.4.3 水飞蓟宾 |
3.4.4 三七 |
3.4.5 苦参素 |
3.4.6 丹参 |
3.4.7 甘草 |
3.4.8 荔枝核 |
3.5 中西药联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益气养阴活血化痰法对甲亢合并肝损伤的综合干预及对肝脏SOD-1表达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第一章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对肝功能影响的相关性研究 |
一、 一般资料 |
二、 西医诊断标准 |
(一)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诊断标准 |
(二)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肝损伤的诊断标准 |
(三) 甲亢合并肝损伤分型标准 |
三、 观察指标与研究方法 |
四、 统计方法 |
五、 结果 |
(一) 两组患者性别因素的比较 |
(二) 两组患者年龄构成比较 |
(三) 两组患者甲亢病程比较 |
(四) 甲亢合并其他并发症情况的观察 |
(五) 两组患者甲状腺功能及基础代谢率的比较 |
(六) 两组患者甲状腺相关抗体水平的比较 |
(七) 两组患者 ALT、AST、ALP、γ-GT、TBIL 的比较 |
六、 结论 |
第二章 甲亢宁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肝损伤患者的临床干预研究 |
一、 一般资料 |
(一) 病例来源 |
(二)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
(三)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 |
(四) 治疗前两组患者甲亢合并肝损伤病程分布 |
(五) 治疗前两组患者主要并发症情况比较 |
(六) 治疗前两组患者主要症状体征比较 |
(七) 治疗前两组患者甲状腺功能和基础代谢率的比较 |
(八) 治疗前两组患者相关甲状腺抗体水平的比较 |
(九) 治疗前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的比较 |
二、 病例选择 |
(一) 诊断标准 |
(二) 观察病例纳入标准 |
(三) 观察病例排除标准 |
三、 治疗方法 |
(一) 分组方法 |
(二) 治疗方案 |
(三) 药品来源 |
四、 观察指标 |
(一) 安全性指标 |
(二) 疗效性指标 |
五、 疗效评定标准 |
(一) 甲亢合并肝损伤疗效评定标准 |
(二)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三) 疾病综合总疗效评定标准 |
六、 统计方法 |
七、 研究结果 |
(一) 综合干预治疗对甲亢合并肝损伤患者症状、体征的影响 |
(二) 综合干预治疗对甲亢合并肝损伤患者甲状腺功能、基础代谢率(BMR)及其相关抗体的影响 |
(三) 综合干预治疗对甲亢合并肝损伤患者肝功能的影响实验研究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甲亢宁对甲亢合并肝损伤模型大鼠甲状腺激素及相关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
一、 实验目的 |
二、 实验材料 |
(一) 实验动物与饲料 |
(二) 药品 |
(三) 试剂 |
(四) 实验仪器 |
三、 实验方法 |
(一) 模型制备 |
(二) 分组与给药 |
(三) 标本采集及指标检测 |
四、 统计方法 |
五、 实验结果 |
(一) 甲亢宁对甲亢合并肝损伤模型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
(二) 甲亢宁对甲亢合并肝损伤模型大鼠体重变化的影响 |
(三) 甲亢宁对甲亢合并肝损伤模型大鼠心率变化的影响 |
(四) 甲亢宁对甲亢合并肝损伤模型大鼠血清 FT3、FT4和 TSH 变化的影响 |
(五) 甲亢宁对甲亢合并肝损伤大鼠血清 AST、ALT、ALP、γ-GT 值变化的影响 |
第二章 甲亢宁对甲亢合并肝损伤模型大鼠肝脏病理结构的影响 |
一、 实验目的 |
二、 实验材料 |
(一) 实验动物与饲料 |
(二) 药品 |
(三) 试剂 |
(四) 实验仪器 |
三、 实验方法 |
(一) 模型制备 |
(二) 分组与给药 |
(三) 标本采集及指标检测 |
(四) 光镜观察肝脏病理结构的改变 |
四、 统计方法 |
五、 实验结果 |
(一) 甲亢宁对甲亢合并肝损伤大鼠肝脏病理结构的影响 |
第三章 甲亢宁对甲亢合并肝损伤模型大鼠肝脏 SOD-1 免疫组化表达的影响 |
一、 实验目的 |
二、 实验材料 |
(一) 实验动物与饲料 |
(二) 药品 |
(三) 试剂 |
(四) 实验仪器 |
三、 实验方法 |
(一) 模型制备 |
(二) 分组与给药 |
(三) 标本采集 |
(四)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脏 SOD-1 的表达 |
(五) 免疫组化图像分析 |
四、 统计方法 |
五、 实验结果 |
(一) 甲亢宁对甲亢合并肝损伤模型大鼠肝脏 SOD-1 免疫组化表达的影响 |
讨论 |
一、 对病因病机的探讨 |
(一) 气阴两虚是甲亢合并肝损伤的重要发病基础 |
(二) 肝失条达为甲亢合并肝损伤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 |
(三) 痰浊、瘀血、湿热互结为甲亢合并肝损伤的重要病理变化,并贯穿始终 |
二、 治则探讨 |
(一) 益气养阴为主治其本 |
(二) 调肝活血、清热化痰治其标 |
三、 方药探讨 |
四、 临床疗效分析 |
(一) 益气养阴、调肝活血、清热化痰法对甲亢合并肝损伤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疗效分析 |
(二) 益气养阴、调肝活血、清热化痰法对甲亢合并肝损伤患者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
(三) 益气养阴、调肝活血、清热化痰法对甲亢合并肝损伤患者肝功指标的影响 |
五、 实验结果分析 |
(一) 甲亢对甲亢合并肝损伤大鼠生命体征及体重的影响 |
(二) 甲亢宁对甲亢合并肝损伤模型大鼠心率变化的影响 |
(三) 甲亢宁对甲亢合并肝损伤模型大鼠甲状腺功能变化的影响 |
(四) 甲亢宁对甲亢合并肝损伤大鼠血清 AST、ALT、ALP、γ-GT 值变化的影响 |
(五) 甲亢宁对甲亢合并肝损伤大鼠肝脏病理结构的影响 |
(六) 甲亢宁对甲亢合并肝损伤大鼠肝脏 SOD-1 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 |
详细摘要 |
(7)加味茵陈蒿汤对急性肝损伤大鼠肝组织TLR4信号转导通路及Th1/Th2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给药 |
2.3 标本采集与处理 |
2.4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4.1 观察一般状况 |
2.4.2 大鼠血清ALT、AST及TB活性测定 |
2.4.3 肝组织HE染色切片制作过程(组织固定与切片病理组织学观察及分级标准) |
2.4.4 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IL-4、IL-10、IL-2、IFN-γ、TNF-α、MIP-2的水平 |
2.4.5 免疫组化法检测MyD88、TRAF6、IkB-α、P38MAPK、TNF-α、MIP-2及TLR4在大鼠肝组织中的表达 |
2.4.6 RT-PCR法检测大鼠肝组织TLR4mRNA的转录水平 |
2.4.6.1 肝组织总RNA提取与保存(枪头和离心管均经过湿热灭菌,无RNA酶) |
2.4.6.2 RNA逆转录合成cDNA |
2.4.6.3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 |
2.4.7 Western Blot检测肝脏组织TLR-4的蛋白表达 |
2.4.7.1 配胶、上样、电泳 |
2.4.7.2 转膜 |
2.4.7.3 封闭 |
2.4.7.4 孵育抗体 |
2.4.7.5 显影,定影 |
2.5 统计方法 |
3 结果分析 |
3.1 一般情况的观察 |
3.2 对大鼠血清ALT、AST及TB水平的影响(表1、图4-5) |
3.3 肝脏病理实验结果 |
3.4 对大鼠肝脏组织损伤指数的影响(表2) |
3.5 对大鼠血清IL-4、IL-10、IL-2、IFN-γ、TNF-α、MIP-2水平的影响 |
3.5.1 对大鼠血清IFN-γ、IL-2、IL-4、IL-10水平的影响(表3、图6) |
3.5.2 各组大鼠IFN-γ/IL-4、IL-2/IL-10水平的变化(表4、图7) |
3.5.3 对大鼠血清TNF-α、MIP-2水平的影响(表5、图8) |
3.6 肝组织TLR-4、TNF-α、MIP-2、MyD88、IkB-α、P38MARK、TRAF6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
3.6.1 对大鼠肝组织TLR-4蛋白表达的影响(表6) |
3.6.2. 对肝组织TNF-α蛋白表达的影响(表7) |
3.6.3 对肝组织MIP-2蛋白表达的影响(表8) |
3.6.4 对肝组织IkB-α蛋白表达的影响(表9) |
3.6.5 对肝组织MyD88蛋白表达的影响(表10) |
3.6.6 对肝组织P38MAPK蛋白表达的影响(表11) |
3.6.7 对肝组织TRAF6蛋白表达的影响(表12) |
3.7 肝组织β-actin及TLR4溶解曲线情况(图9-10) |
3.7.1 肝脏组织β-actin熔解曲线(图9) |
3.7.2 肝脏组织TLR4熔解曲线(图10) |
3.8 肝组织β-actin和TLR4mRNA RT-PCR扩增曲线情况(图11-12) |
3.9 对大鼠肝组织TLR4mRNA表达的影响(表13) |
3.10 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肝组织TLR-4蛋白表达水平(图13-14) |
4 小结 |
讨论 |
1 中医学对急性肝损伤的认识 |
1.1 病名归属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 关于茵陈蒿汤的传统理论 |
1.3 茵陈蒿汤的现代应用研究 |
1.3.1 抗肝损伤作用 |
1.3.2 抑制肝纤维化 |
1.3.3 保肝利胆作用 |
1.3.4 调节血脂、降血糖作用 |
1.3.5 对胰腺组织的保护作用 |
1.3.6 抗炎镇痛作用 |
1.3.7 其他作用 |
2 现代医学对急性肝损伤的认识 |
2.1 急性肝损伤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
2.2 急性肝损伤的治疗 |
3 关于动物模型的评价 |
4 阳性药的选择 |
5 加味茵陈蒿汤防治急性肝损伤的中医机理 |
5.1 立法及组方原理 |
5.2 加味茵陈蒿汤防治急性肝损伤的中医机理探讨 |
6 加味茵陈蒿汤防治急性肝损伤的作用机理探讨 |
6.1 加味茵陈蒿汤对肝脏生化学指标(ALT、AST)的影响 |
6.2 加味茵陈蒿汤对总胆红素(TB)的影响 |
6.3 加味茵陈蒿汤对炎症细胞因子TNF-α及MIP-2的影响 |
6.4 加味茵陈蒿汤对急性肝损伤大鼠TLRs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
6.5 加味茵陈蒿汤对肝组织IkB-a及TRAF6表达的影响 |
6.6 加味茵陈蒿汤对肝组织P38MAPK表达的影响 |
6.7 加味茵陈蒿汤对急性肝损伤大鼠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影响 |
结论 |
结语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彩图) |
附件一 加味茵陈蒿汤中主要单味药的现代药理研究 |
附件二 Toll样受体与肝脏疾病 |
附件三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8)中医辨证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一般病历资料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案 |
2.2 观察指标 |
2.3 疗效判定标准 |
2.4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3.2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疗效比较 |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比较 |
3.5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 |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AIH的认识 |
1.1 中医古文献对AIH的认识 |
1.2 中医现代文献对AIH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AIH的认识 |
2.1 定义 |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3 诊断 |
2.4 治疗及预后 |
3 中医辨证治疗AIH的理论依据 |
3.1 中医辨证论治的内涵 |
3.2 辨证治疗AIH的设想 |
3.3 辨证治疗AIH的思路及体会 |
4 本研究中的组方依据 |
4.1 各症候类型选方依据 |
4.2 导师经验用药 |
5 对照组药物的作用机制 |
5.1 甘利欣 |
5.2 茵栀黄颗粒 |
6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7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AIH诊断积分系统 |
附录二: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三: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甘草酸二铵抗肝纤维化和肝损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肝纤维化发生机制研究概况 |
第二节 甘草酸二铵保肝和抗肝纤维化作用的研究 |
1 作用机理研究 |
2 药效学研究 |
3 临床应用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甘草酸二铵对二甲基亚硝胺诱导大鼠肝纤维化形成的抑制作用 |
1 实验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甘草酸二铵对HSC-T6增殖、Ⅰ型胶原分泌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影响 |
1 实验目的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节 甘草酸二铵对D—氨基半乳糖所致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1 实验目的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外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10)复肝汤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
1 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探讨 |
2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
3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方药研究 |
4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慢性乙型肝炎的西医药治疗进展 |
1 乙型肝炎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 |
2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
3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存在的问题 |
4.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观察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甘利欣在肝介入治疗时保肝作用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PBC和AIH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基于数据挖掘的用药规律研究[D]. 黄正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中泰医学对黄疸病的研究[D]. 黄宏华(SAKUNKAMJORNKIT LAKSIKA).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从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角度探讨甘参复方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D]. 张楚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4]小建中汤治疗阴黄(脾虚证)的临床研究[D]. 肖恒.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5]基于近二十年文献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方药规律研究[D]. 庄灿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6]益气养阴活血化痰法对甲亢合并肝损伤的综合干预及对肝脏SOD-1表达的作用[D]. 姜群群.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
- [7]加味茵陈蒿汤对急性肝损伤大鼠肝组织TLR4信号转导通路及Th1/Th2影响的实验研究[D]. 周兴华.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08)
- [8]中医辨证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临床观察[D]. 张丽.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2(03)
- [9]甘草酸二铵抗肝纤维化和肝损伤的实验研究[D]. 洪鸿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0)
- [10]复肝汤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D]. 孙利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