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海洋渔业创历史新高

海南海洋渔业创历史新高

一、海南海洋渔业创造历史新高(论文文献综述)

火志辉[1](2021)在《中国海洋渔业综合效益评价及耦合协调关系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渔业不仅是海洋经济的重要部门,而且是农业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本研究从海洋渔业综合效益的内涵出发,构建包含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方面的海洋渔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借鉴已有研究成果,运用客观赋权法熵值法为指标赋权,进一步测算2006—2019年中国沿海省区海洋渔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并运用综合效益评价模型测算海洋渔业综合效益,借助耦合度模型和协调度模型测度2006—2019年中国沿海省区综合效益子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最后从资源投入等方面选取指标,并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海洋渔业综合效益子系统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海洋渔业综合效益呈先上升后下降波动趋势,均值由2006年的1.273上升到2012年的1.390,随后波动下降至2019年的1.260;经济效益在2010年以前呈上升趋势,之后呈波动下降趋势;社会效益波动趋势明显,由2007年的0.443增加到2012年的0.505,2012—2016年急剧下降,“十三五”时期表现出强劲的增长趋势;生态效益在2013年以前波动剧烈,2014年之后逐渐成增长态势。整个研究时段内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整体发展水平高于经济效益发展水平。从空间来看,辽宁、山东、福建、浙江、广东等省区海洋渔业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位居沿海省区前列。(2)2006—2019年海洋渔业综合效益子系统耦合度均值为0.944,发展阶段以高水平耦合发展为主,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等省区高于全国均值。研究时段内,海洋渔业综合效益子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均值为0.630,以中级协调发展为主,波动较为明显,由2006年的0.628上升到2012年的0.649,之后下降至2019年的0.601;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等省区以中级协调和良好协调为主;天津、河北、广西、海南处于初级协调和濒临协调发展阶段,协调度提升空间较大。(3)回归结果表明,海水养殖面积、海洋渔业机动渔船数量、海洋渔业从业人员、渔业科研经费、养捕结构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647、-0.354、0.065、0.653和-0.077。其中海水养殖面积和渔业科研经费对海洋渔业协调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且推动作用较为显着;海洋机动渔船数量对海洋渔业协调发展起阻碍作用,影响比较显着;海洋渔业从业人员对海洋渔业协调发展起促进作用,但不显着;养捕结构对海洋渔业协调发展起阻碍作用,但不显着。

宋建欣[2](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南海争端”主要是指中国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文莱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问题上存在的争议与分歧。改革开放后,针对南海声索国对南海岛礁的大肆侵占以及美、日等域外大国对南海争端的频繁干预,中国共产党主要从外交、经济、军事、法律等多个层面着手,坚定地维护中国南海主权权益,为解决南海争端、维护南海和平做出了卓越贡献,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智慧与勇气。本研究立足于已有研究成果,坚持问题导向,搜集和挖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文献、报刊文本、国外相关文献等资料,运用系统分析、比较分析以及交叉研究等方法,从宏观透视和微观探究的双向逻辑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具体策略与实践展开较为系统全面的考察,并在总结经验与反思不足的基础上,从多个维度尝试性地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进一步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对策及启示。具体来讲,本论文主要分六章:第一章是绪论。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与分析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学界关于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问题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创新之处与不足。这部分内容系统地回答了为何开展本研究、如何开展本研究等问题,为本文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第二章是南海争端的相关概述。南海争端是本研究的核心概念,介绍核心概念的基本方面是开展本研究的逻辑前提。这一部分主要从产生根源、基本内涵与现实状况三个层面来介绍南海争端的基本方面。首先,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地缘因素以及法律因素四个方面分析了南海争端产生的根源。其次,从岛礁主权问题、海域划界问题、海洋资源问题以及“航行自由”问题四个层面论述了南海争端的基本内涵。最后,概括了南海争端的现状,即域外大国继续干预,域内国家磋商合作,整体局势依然严峻。第三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依据及基础。这一部分主要从历史依据、法理依据、理论基础以及现实基础四个维度来阐释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依据与基础。中国对南海诸岛的最早发现与命名、持续开发与管制,国际社会对中国南海主权的承认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历史依据。适用于处理主权争端的国际法原则、与南海问题有关的具有法律性的国际条约以及相关中国法律为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海权思想、中国共产党维护海洋主权权益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理论依据。晚清政府、国民政府以及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在南海的维权实践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有效维护南海主权权益奠定了实践基础。第四章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据南海局势的发展态势,在不同历史阶段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政策,并将其落实为了具体实践。本部分主要从坚持中国南海立场不动摇、努力提升南海防御能力、积极推动南海区域建设、运用和平方式处理争端四个向度梳理与概括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内容。第五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本章与第四章共同构成了全文的核心部分,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内容。本章主要从贯彻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强化对南海的管控与开发、深化与南海各国的伙伴关系、应对域外大国对南海争端的干预四个方面爬梳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为维护南海主权权益所作的大量工作。第六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经验与启示。具体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即有效控制南沙部分岛礁、顺利完成北部湾划界、岛礁建设取得显着成果以及南海和平稳定得以维持。本文在系统梳理与分析中国共产党南海维权实践内容的基础上,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基本经验概括为始终坚持南海诸岛属于中国的基本立场、始终坚持以协商谈判和平处理南海争端、始终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始终坚持发展海上军事力量与执法力量这四个方面。最后,本文从南海问题的现状出发,并结合过去中国共产党在维护南海主权权益方面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较具针对性地提出了此后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四点启示:全面深化同域外大国及东盟的友好关系、加速推进与南海声索国的共同开发进程、继续强化人民海军的远海防御能力建设、更加注重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南海争端。

林燕飞[3](2019)在《南海海洋文化体系的构建及建设路径研究》文中指出在人类发展海洋领域的新世纪,“海洋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瞩目点,中国也越来越重视海洋领域事业的发展。近些年来关于中国南海主权归属及海域开发的问题争论也已进入白热化阶段,除了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及军事之外,必然会关联到史地结合与文化发展的层面。在经济增长腾飞的时代,文化在综合竞争力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在海洋发展的浪潮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和挖掘海洋文化,汲取和利用其养分来促进经济发展。南海作为中国最大的一个海区,其灿烂悠久的海洋文化对于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本文通过搜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与查阅大量书籍,在了解海洋文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探索南海海洋文化的形成及其特质;进而阐述与分析南海海洋文化体系的构建目标、构建原则和构建内容;最后,研究南海海洋文化体系建设的具体路径。南海海洋文化体系的构建及建设路径研究,为系统合理且全面地认识与把握南海海洋文化、为制定中国南海海洋战略、为发展南海海洋相关产业、为提升南海海洋经济的整体实力与综合竞争力等提供不同层面的软实力支持,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全文共分为6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分别阐述了五个方面,包括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及其评析,研究内容与目标,研究方法与路线,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第二部分,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了海洋文化、南海海洋文化和南海海洋文化体系的基本概念,分析了文化价值理论和文化融合理论对本研究的意义。第三部分,南海海洋文化的形成与特质。从南海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研究南海海洋文化的形成,分析华侨与穗港澳对南海海洋文化带来的影响以及南海海洋文化在海洋时代生存发展的概况,最后依据南海海洋文化的发展历程探索由此形成的海洋文化的特质。第四部分,南海海洋文化体系的构建。主要从构建目标、构建原则和构建体系三个方面来论述南海海洋文化体系的构建内容。第五部分,南海海洋文化体系建设的具体路径。根据南海海洋文化体系的总体内容,具体分析该体系的建设路径。第六部分,结论与展望。

雷小华[4](2018)在《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研究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开展本文的研究,有利于及时掌握东盟国家海洋权益维护的一般动态和基本特征,从而为国家推进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和平解决南海争端、积极有效地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等方面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本文主要是以海洋权益和相关理论为指导,以南海周边国家(其中主要是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4个国家)为重点分析对象,在具体分析其海洋权益维护的主要行动与举措以及各国海洋执法力量与体制的基础上,总结出各国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的一般规律与执法特征。具体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海洋权益和相关概念的理论内涵和界定。重点分析海洋权益、海权、海洋战略等概念的界定及联系与区别。指出海洋权益是国家管辖海域内,或者其他国家管辖海域内,但依据国际法所享有的权利和利益的总称。海权是维护海洋权益的力量基础,海洋战略是维护海洋权益的谋略。海权建设和海洋战略的目标是维护和实现海洋权益。海洋权益的维护依赖于海洋战略的成功实施。二是具体分析南海周边国家的海洋权益维护。重点分析南海周边国家(其中主要是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4个国家)海洋权益维护,具体分析其海洋权益维护的目标、目的、策略、主要行动与举措等等,探索找出南海周边各国海洋权益维护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分析其基本特征与一般规律,从而为我国海洋权益维护提供参考依据,同时,针对特定的国家制定特殊性对策,实施“一国一策”等。三是具体分析南海周边国家的海洋执法体制。重点研究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出台、海洋执法力量与执法部门间的关系与协调等内容,同时分析其优缺点并总结其各自特征。四是对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进行比较分析。尽管国家国情不同,其海洋权益维护也各具特色,但他们也确实存在某些共同点和规律性,包括各国海洋战略目标各有侧重、目的不谋而合、手段与策略大致相似,各国都非常重视海洋执法,最大限度维护海洋权益,但各国法律法规仍需完善,执法协调能力有待提高,执法水平与能力亟须提升。

方金燕[5](2016)在《世界主要海洋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洋经济当前全球经济学的研究热门,随着沿海开放进入全新阶段,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经济发展的眼光聚焦于海洋。近年来,尽管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因此,研究总结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的经验,对于促进我国海洋经济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选取了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和日本这五个海洋经济发达国家,对其海洋经济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并从中总结出了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趋势。其次本文描述和分析了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并对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再次,为了对各国海洋经济发展进行比较研究,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国家宏观经济环境、海洋科技水平、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海洋综合管理水平和海洋可持续发展水平这五大类一共二十四个原始变量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PSS22.0软件对所选取的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再根据分析结果对各国的海洋经济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最后根据海洋经济发展现状比较与因子分析比较而得出的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郑宇[6](2015)在《中国海洋意识建构的大众传播策略研究 ——《人民日报》海洋新闻报道分析(1950-2014)》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被称为“海洋世纪”,走向海洋是国家实现繁荣强盛的必由之路。海洋强国建设战略,不仅包括海洋经济等硬件建设,而且包括海洋文化等软件建设,海洋意识正是海洋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思想基石,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性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海洋意识的强弱甚至决定着海洋开发的成败,影响着国家民族的兴衰未来。从建构主义理论来看,海洋意识的孕育、发展和形成,就是一个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被建构新意义,不断被赋予新内涵的过程。同理,大众媒介是更大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新闻报道是对现实的一种诠释和建构,大众媒介通过符号体系生产,进行社会话语建构,是“意义”生产、交换、分享和消费的过程,建构了人们关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也是民族心理意识的一种表达和演化。因此,当代中国海洋意识的形成过程、特征状况、发展规律,就能够通过大众媒介特别是主流媒体的海洋报道和新闻传播,较为直观而形象地反映出来。然而,从整体上来看,国民的海洋意识仍然非常薄弱,还无法适应国家海洋强国建设的需要,这既有中国“重陆轻海”传统观念的影响,更有当前在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普及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何超越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号召和呼吁,真正有效地构建中国当代海洋意识,特别是充分利用好大众传媒这一重要平台,更好地发挥在国民海洋意识建构中的重要作用?这是本研究重点想解决的问题。为此,本研究利用质化研究的方法,重点分析了中国海洋意识建构的社会情景特征,指出了主流媒体海洋意识建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炼出主流媒体努力建构的八种海洋意识内涵。利用实证量化研究的方法,对建国65年以来《人民日报》的902个海洋报道样本进行了统计考察,通过对主题、版面、篇幅、体裁、对象、国家、配图、风格、视角等变量的综合分析,直观地反映出在历时性的社会情景变化中,当代中国海洋意识建构的情况、特点和规律,并就如何提升提出了优化策略。本研究还对海洋报道主题诠释框架演变及竞争、海洋报道话语权争夺及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海洋意识建构的六种思维创新视角。最后,本研究提出:面向“海洋世纪”的海洋新闻报道与海洋意识建构,要从立身定位、思维逻辑、报道视角上进行转换和重构,实现以陆地为本位传媒向以海陆兼备为本位传媒的转换,才能在提升海洋国民海洋意识,推进海洋强国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毛振鹏[7](2014)在《中国鲍养殖产业结构与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基于产业经济学和海水养殖经济学科研究的基本理论,对中国鲍养殖产业结构与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方法既包括现代信息分析与预测技术(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也包括传统的抽样调查方法和文献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笔者特别注意系统地收集和整理与中国鲍养殖产业相关但尚无文献记录的知识,以利于深刻把握产业发展的重要节点,建构包括鲍养殖产业信息和区域信息在内的数据库,为政府有关部门产业政策制定和企业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技术进步和市场机制建立是中国鲍养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我国,野生皱纹盘鲍资源主要分布在辽宁大连、山东青岛、烟台和威海等地,野生九孔鲍资源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海南和台湾等地。鲍的采捕和消费拥有数千年的历史,由于野生鲍产量很低,长期以来鲍都是以奢侈品的面目出现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鲍的人工养殖逐步开展起来。2000年前后,杂交皱纹盘鲍人工育苗和渔排养殖模式在福建省等地得到大面积推广,在养殖产量大幅增加的同时,养殖成本和销售价格大幅降低。在这期间,鲍养殖产业经历了三个转变,1、鲍的消费市场经历了从国际市场到国内市场、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演变过程,鲍逐渐成为大众能够消费得起的产品;2、鲍养殖产业运营主体由从事增殖放流等公益活动的事业单位转变成追求利润的企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部分企业选择退出市场;3、鲍养殖产业由资本输入型产业转变为资本输入和输出并存的产业。这三个转变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鲍养殖产业正在进入成熟阶段。二、从全球范围内来看,中国鲍产业“规模优势”和“价格劣势”并存。从产量方面看,我国鲍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显着优势,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在2011年,中国鲍(鲍螺)产量占到全球的88.8%(含养殖和捕捞)。在同一年,中国鲍(鲍螺)产业产值仅占全球的53.36%(含养殖和捕捞)。这说明:中国养殖鲍螺价格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三、我国鲍养殖产业呈现出区域集中度较高和产业集中度较低的特征。我国鲍养殖产区主要分布在辽宁、山东、福建、广东等省的约40个县(含县级市、区)。2012年,福建省鲍养殖面积只占全国的25.23%,却生产了72.56%的鲍苗和71.94%的商品鲍,创造了64.89%的产值。与鲍养殖产业的区域集中度较高不同,主要鲍养殖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不高,计算结果表明,2012年鲍养殖产业的集中度系数(CR4)仅为4.93%,属于典型的竞争性产业。四、从产业链的角度看,我国鲍养殖产业可以细分成亲鲍产业、育苗产业、中苗产业、商品鲍养成产业、大鲍养成产业、商品鲍加工产业、商品鲍销售产业等环节。现有养殖模式包括池塘围堰养殖、陆上工厂化养殖、软式浮筏养殖、渔排养殖、底播增殖等。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许多企业引入了跨区养殖模式。北方企业基于节省越冬成本和增加产量的考虑,将鲍运到南方越冬,南方企业为了规避夏季赤潮和病害,将鲍运往北方度夏。研究还表明,在中国鲍养殖产业区域分工发展过程中,资本起到了显着的推动作用。五、中国鲍养殖产业结构与产业绩效密切相关。根据笔者对2003年——2012年运行状况的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中国鲍养殖产业结构表现出以下特征(基于SCP范式):1.鲍养殖产业销售利润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从2003年的59.83%下降到2012年的30.35%;2.鲍养殖产品差异化程度始终很低,广告密度虽逐年上升,从2003年的0.04%上升到2012年的0.14%,十年平均值仅为0.09%;3.公有制产权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03年的19.53%下降到9.97%。进一步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偏相关分析表明,产业集中度提高明显有利于提高产业绩效,而广告密度增加、进入壁垒提高、公有制股权比重提高则不利于产业绩效的改善。六、中国鲍养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虽然不高,却是涉及几十万渔民生计的重要民生产业。例如,2012年鲍养殖产业产值仅占全国GDP的0.04%,占全国渔业生产总值的2.12%,创造了全国渔民纯收入的3.99%。2011年,在最主要的鲍养殖产区福建省,鲍养殖产业创造了全省GDP的0.59%,全省渔业产值的13.14%,全省渔民纯收入的20.57%。在主要产区县,鲍养殖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例如,在莆田市秀屿区,2011年鲍养殖业产值创造了全区GDP的6.93%,渔民收入的54.27%,全区五分之一的就业岗位与鲍养殖产业密切相关。七、中国鲍养殖产业目前正面临一系列问题。一是生态环境问题,如野生鲍种群的消亡,近岸海域的富营养化,固体垃圾的随意排放;二是产业结构问题,如产品差异化不高,产能过剩,价格下跌;三是制度安排问题,如海域确权不完善,养殖空间受挤占,惠农补贴不到位等。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一系列推动中国鲍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一是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积极构建适合鲍养殖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进一步完善海域使用权制度,整合产业资源,培育优势企业;二是转变养殖理念,树立可持续的养殖观,更加注重控制养殖密度和保护海域生态环境;三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差异化程度,促进产业链的优化升级和延伸,满足国内高端市场的需求,适时发展涉鲍休闲运动产业,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四是技术研发应当与产业经济研究相融合,推广生态健康的新养殖模式,构建应对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预警与应对机制。

王大海[8](2014)在《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及规模效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我国海水养殖业布局的总的指导思想是实施生态工程养殖战略,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然而,海水养殖业布局具有资源导向性、空间离散性和产业弱质性等农业布局的一般特性,从而使得海洋养殖资源的空间分布具有地域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养殖海域附近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因此,如何运用现代生物学理论和生物与工程技术,协调好养殖生物与养殖环境的关系,最终实现海水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本选题以海水养殖业为研究对象,基于规模经济、产业经济学、产业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在分析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起点的基础上,阐述近年来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产业态势,审视海水养殖业在生物资源养护、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技术创新、产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根据四化同步的基本原则,探寻海水养殖业工业化发展的逻辑机理,提出发展规模经济以及提高规模效率的具体对策。现代海水养殖业是海水养殖业产业升级的具体方向,而发展规模经济是海水养殖业实现上述目标的必然路径。可持续发展理论、产业生态理论、产业关联理论、产业结构理论是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理论依据。理论上,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模式主要包括工厂化养殖、海水网箱养殖、海水池塘养殖、浅海筏式养殖、浅海底播养殖。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涉及到环境、资源、市场、科技、投资、政策等诸多方面,其发展规模经济必须统筹安排、系统考虑、科学谋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水养殖业取得巨大成就,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了海水养殖业在农业经济发展、改善膳食结构、增加渔民收入、技术进步、调整海洋渔业产业结构等方面的骄人业绩,但同时我国海水养殖业在养殖环境、海洋生态灾害、产业结构、水产品质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整个世界来看,海水养殖业已经成为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优质蛋白质需求的重要途径。发达渔业国家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通行做法是:重视海洋生物资源的养护;将生态保护理念贯穿于海水养殖业整个流程;通过养殖技术的创新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益;加强政府监管提升养殖质量。这些做法为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指明了方向:积极推进水域滩涂规划和养殖规划制订工作;强化政府对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公共服务职能;整合科研资源,为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提供技术支撑;有针对性地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长期以来,我国海水养殖业积极开展规模经济的探索:重视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养护方面的产业发展;通过培育优良品种推进海水养殖业规模化发展;不断完善、创新养殖模式,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益;充分发挥科技在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中的技术支撑作用;防治病害降低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风险;养殖机械化、数字化成为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的新动力。但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在经济效益、良种培育、养殖方式、病害防治、养殖机械化数字化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问题,影响了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的高端发展。规模效率分析能够正确评判我国海水养殖业的规模效益。在构建我国海水养殖规模效率模型前提下,运用DEA方法实证分析了我国海水养殖规模效率。结果表明,海水养殖技术水平过低是导致我国当前海水养殖规模差异的主要原因。短期来看,我国海水养殖业应适度规模经营,着重提升海水养殖技术水平,改善资本、鱼苗、海水养殖面积规模的生产效率。从长远来说,应当实现海水养殖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提升海水养殖的规模效率,实现规模经济。产业生态化、装备工程化、技术现代化、生产工厂化、管理工业化是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未来方向,与之相应,工业化养殖就成为当前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必然选择,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以及提高规模效率的具体对策是:产业化运营推进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首要措施。其次,以技术创新促进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可持续性。第三,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为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第四,运用工业经营管理理念,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是系统工程,不可一蹴而就,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

刘昕[9](2011)在《三“型”并举 让海南经济迎风起飞》文中认为2011年,海南提出了更高的发展目标: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7%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以上。注重三“型”并举的海南经济,也更有理由值得期待。 在2011年的海南省商务工作会议上,提高海南的“开放型、服?

谷佃军[10](2010)在《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方式研究》文中提出山东是我国沿海经济大省,海洋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视察工作时提出要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是从全国大局高度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逐步成型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正式通过,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发展迎来重大战略机遇。但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面对日益枯竭的海洋资源和污染严重的海洋环境,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发展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本文立足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首先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层次分析法等,构建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产业集聚理论、蓝色经济区理论和模型分析等,分别从主导产业选择、产业布局优化和区域布局优化等方面对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方式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实现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为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选择和理论指导。本文首先在借鉴国内外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山东半岛实际情况,构建适合山东半岛自身特点的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参考国内和国际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海洋产业发展标准等确立指标评价标准值,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权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度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据此得出如下结论:目前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度为0.55,处于中度可持续发展状态。具体来看,制约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人均地区海洋生产总值、海洋科技经费占地区科技经费比重、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海洋科技人员占海洋从业人员比重、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沿海地区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占沿海地区总面积比重、海洋生产总值与地区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比率以及海洋生产总值与地区工业废水直接入海排放量比率等。按照山东半岛海洋经济目前的发展趋势和速度来看,实现可持续发展度达到0.8—0.85的较好水平还需要14年,也就是到2021年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实现强可持续发展状态。在对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分别从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优化和区域布局优化三个方面对山东半岛海洋经济持续发展的优化方式进行探讨。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以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和主导产业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发展趋势分析、总量贡献度分析、增速贡献度分析和未来发展值预测等方法对山东半岛主要海洋产业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运用波士顿矩阵法对山东半岛未来重点培育的海洋战略产业进行分析,得出山东半岛海洋经济主导产业为滨海旅游业、海洋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洋修造船业、海洋油气化业,未来培育的重点产业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在产业布局优化方面,综合运用产业集聚理论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依据产业集聚、协同发展的原理,对山东半岛主要海洋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发展重点进行了规划。在区域布局优化方面,以蓝色经济区理论为指导,按照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原则,对山东半岛主要7个沿海城市—青岛、烟台、威海、滨州、日照、东营和潍坊海洋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布局重点进行分析,并对山东半岛生态保护区布局进行了规划。

二、海南海洋渔业创造历史新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南海洋渔业创造历史新高(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海洋渔业综合效益评价及耦合协调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创新之处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海洋渔业
        2.1.2 综合效益
        2.1.3 海洋渔业综合效益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耦合协调理论
3 中国海洋渔业综合效益评价实证研究
    3.1 中国海洋渔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3.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1.2 指标体系说明解释
        3.1.3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3.2 研究方法
        3.2.1 熵权法
        3.2.2 综合效益指数模型
    3.3 中国海洋渔业综合效益结果分析
        3.3.1 中国海洋渔业综合效益时间差异分析
        3.3.2 中国海洋渔业综合效益空间差异分析
    3.4 中国海洋渔业经济效益结果分析
        3.4.1 中国海洋渔业经济效益时间差异分析
        3.4.2 中国海洋渔业经济效益空间差异分析
    3.5 中国海洋渔业社会效益结果分析
        3.5.1 中国海洋渔业社会效益时间差异分析
        3.5.2 中国海洋渔业社会效益空间差异分析
    3.6 中国海洋渔业生态效益结果分析
        3.6.1 中国海洋渔业生态效益时间差异分析
        3.6.2 中国海洋渔业生态效益空间差异分析
4 中国海洋渔业综合效益子系统耦合协调度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研究方法
        4.1.1 耦合度模型
        4.1.2 协调度模型
        4.1.3 核密度估计
    4.2 中国沿海省区海洋渔业综合效益子系统耦合度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4.2.1 中国海洋渔业综合效益子系统耦合度时序特征分析
        4.2.2 中国海洋渔业综合效益子系统耦合度空间特征分析
    4.3 中国沿海省区海洋渔业综合效益子系统协调度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4.3.1 中国海洋渔业综合效益子系统协调度时序特征分析
        4.3.2 中国海洋渔业综合效益子系统协调度空间分异与演化
    4.4 影响因素选取
    4.5 影响因素回归模型构建
    4.6 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5 中国海洋渔业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大力发展休闲渔业
        5.1.1 拓展海洋渔业特色文化功能
        5.1.2 强化渔业特色品牌建设
    5.2 发展碳汇渔业
        5.2.1 选择合适的养殖品种和优化养殖品种组合
        5.2.2 提升海水养殖技术
    5.3 建设海洋牧场
        5.3.1 开展海洋牧场场示范区创建和评价工作
        5.3.2 推进海洋牧场智能化
    5.4 加强渔业国际合作
        5.4.1 加强双多边海洋渔业合作与交流
        5.4.2 参与国际和区域渔业治理
    5.5 做强加工流通业
        5.5.1 优化和升级水产品加工业
        5.5.2 开创现代水产品冷链物流的新格局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南海争端的相关概述
    2.1 南海争端的产生根源
        2.1.1 历史因素
        2.1.2 经济因素
        2.1.3 地缘因素
        2.1.4 法律因素
    2.2 南海争端的基本内涵
        2.2.1 岛屿主权问题
        2.2.2 海域划界问题
        2.2.3 海洋资源问题
        2.2.4 “航行自由”问题
    2.3 南海争端的现实状况
        2.3.1 域外国家继续干涉
        2.3.2 域内国家磋商合作
        2.3.3 整体局势依然严峻
第3章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依据及基础
    3.1 历史依据
        3.1.1 最早发现与命名
        3.1.2 持续开发与管治
        3.1.3 国际社会的承认
    3.2 法理依据
        3.2.1 相关国际法律
        3.2.2 相关中国法律
    3.3 理论基础
        3.3.1 马克思恩格斯的海权思想
        3.3.2 中国共产党维护海洋主权权益理论
    3.4 实践基础
        3.4.1 晚清政府在南海的维权实践
        3.4.2 国民政府在南海的维权实践
        3.4.3 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在南海的维权实践
第4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1978-2012)
    4.1 坚持中国南海立场不动摇
        4.1.1 主权宣示与外交抗议
        4.1.2 反对域外大国的干预
    4.2 努力提升南海防御能力
        4.2.1 执行国家海防战略
        4.2.2 发展南海军事力量
        4.2.3 实施军事维权行动
    4.3 积极推动南海区域建设
        4.3.1 开展南海科学考察
        4.3.2 逐步开发南海资源
        4.3.3 修建南海基础设施
    4.4 运用和平方式处理争端
        4.4.1 确立“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
        4.4.2 与南海各国建立双边对话合作机制
        4.4.3 与东盟建立政治与安全互信机制
        4.4.4 建立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
        4.4.5 利用法律手段维护南海主权权益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
    5.1 贯彻国家“海洋强国战略”
        5.1.1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5.1.2 倡导“双轨思路”解决争端
        5.1.3 建设强大的人民海军
    5.2 强化对南海的管控与开发
        5.2.1 升级南海行政建制
        5.2.2 改革海上执法体制
        5.2.3 推进南海岛礁建设
        5.2.4 加速南海资源开发
    5.3 深化与南海各国的伙伴关系
        5.3.1 与南海各国建立多领域务实合作
        5.3.2 倡导“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5.3.3 稳步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
    5.4 应对域外大国对南海争端的干预
        5.4.1 警告与拦截擅闯中国南海的美舰美机
        5.4.2 推动中国同域外大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第6章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经验与启示
    6.1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
        6.1.1 有效控制南沙部分岛礁
        6.1.2 顺利完成北部湾的划界
        6.1.3 岛礁建设取得显着成果
        6.1.4 南海和平稳定得以维持
    6.2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经验
        6.2.1 始终坚持南海诸岛属于中国的基本立场
        6.2.2 始终坚持以协商谈判和平处理南海争端
        6.2.3 始终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
        6.2.4 始终坚持发展海上军事力量与执法力量
    6.3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启示
        6.3.1 全面深化同域外大国及东盟的合作关系
        6.3.2 加速推进与南海声索国的共同开发进程
        6.3.3 继续强化人民海军的远海防御能力建设
        6.3.4 更加注重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南海争端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3)南海海洋文化体系的构建及建设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析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1.4 研究方法与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海洋文化
        2.1.2 南海海洋文化
        2.1.3 南海海洋文化体系
    2.2 理论基础
        2.2.1 文化价值理论
        2.2.2 文化融合理论
3 南海海洋文化的形成与特质
    3.1 南海海洋文化的形成环境
        3.1.1 南海的自然地理环境
        3.1.2 南海的人文社会环境
        3.1.3 华侨与穗港澳对南海海洋文化的影响
        3.1.4 南海海洋文化在海洋时代的生存发展
    3.2 南海海洋文化具有的特质
        3.2.1 外向与开放
        3.2.2 多元与包容
        3.2.3 重商与冒险
4 南海海洋文化体系的构建
    4.1 构建目标
        4.1.1 为系统梳理南海海洋文化的主要内容
        4.1.2 为南海海洋产业发展提供软实力支持
        4.1.3 为推动南部海洋经济圈的建设与发展
        4.1.4 为我国海洋文化体系的构建借鉴价值
    4.2 构建原则
        4.2.1 科学性原则
        4.2.2 全面性原则
        4.2.3 动态性原则
        4.2.4 可测性原则
        4.2.5 操作性原则
    4.3 构建体系
        4.3.1 南海海洋物质文化
        4.3.2 南海海洋制度文化
        4.3.3 南海海洋精神文化
        4.3.4 南海海洋社会文化
5 南海海洋文化体系建设的具体路径
    5.1 领导规划总体再逐层推进
        5.1.1 设立南海海洋文化建设领导机构
        5.1.2 使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有机结合
    5.2 塑造南海海洋文化精神
        5.2.1 以增强南海海洋文化凝聚力为基础
        5.2.2 以拓宽南海海洋文化影响力为核心
        5.2.3 以提高南海海洋文化竞争力为根本
    5.3 铸造南海海洋文化品牌
        5.3.1 围绕南海海洋文化内涵演绎海洋文化品牌
        5.3.2 创新南海传统海洋文化打造海洋文化品牌
        5.3.3 综合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提升海洋文化品牌
    5.4 广泛传播南海海洋文化
        5.4.1 主流媒体为主
        5.4.2 网络平台为辅
        5.4.3 推进对外交流
    5.5 注重建设人才智能宝库
        5.5.1 培养专业人才队伍
        5.5.2 发挥业余人才作用
    5.6 依托“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建南海海洋文化合作网
        5.6.1 秉承“人类共同体”理念
        5.6.2 中国南部沿海省市为中心
        5.6.3 携手东盟国家参与建设
        5.6.4 推动世界大国共同合作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4)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本论文研究的背景、重要意义
    二、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 基本思路
        (二) 主要内容
        (三) 重点难点
        (四) 主要观点
        (五) 主要研究方法
        (六)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海洋权益的概念及相关概念的辨析
    一、海洋权益的概念
    二、海洋权益的基本特征
        (一) 法律制度之上的确定性
        (二) 客观存在状态上的稳定性
    三、海洋权益与海权、海洋战略等相关概念的关系
        (一) 海洋权益与海权、海洋战略等概念的区别
        (二) 海洋权益与海权、海洋战略等概念的联系
    四、海洋执法体制的概念
第三章 越南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
    一、越南海洋概况
    二、越南海洋权益维护的主要行动与举措
        (一) 制定海洋战略规划维护海洋权益
        1. 越南海洋战略的目标与内容
        2. 制定海洋战略规划维护海洋权益
        (二) 加强舆论宣传,不断强化海洋权益意识
        1. 加强舆论宣传,强化国民的海洋意识
        2. 开展对南海领土主权的常态化宣传
        (三) 不断扩张海洋国土,不断宣示海洋主权
        1. 不断攫取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海洋国土
        2. 在侵占的南海岛礁上进行各种活动以宣示主权
        3. 通过立法将南海纳入其领海主权
        (四) 加大国际石油开采合作,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1. 利用石油利益使南沙群岛争端国际化
        2.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五) 千方百计加快海军现代化建设
        1. 调整海上防卫体制
        2. 大量采购先进海空武器装备,提升立体作战能力
        3. 加强金兰湾建设,并向国际开放
        (六) 频繁开展外交活动,推进南海争端国际化
        1. 不断深化越美关系,谋求与美国进行军事合作以应对南海争端
        2. 继续巩固与俄罗斯的关系,争取俄罗斯对越南南海主张的支持
        3. 加强与日本在南海争端中的合作,增强日本的介入深度
        4. 加强与印度的合作,把印度引进南海争端
        5. 越南试图绑架东盟拉入南海冲突
    三、越南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的法律与体制
        (一) 越南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的法规体系
        1. 关于领海基线的立法
        2. 关于海洋专属经济区的立法
        3. 关于大陆架的立法
        4. 开展南海主权归属越南的历史依据和法理依据研究
        5. 关于海洋执法管理的法律法规
        (二) 加强海洋执法体制和执法力量建设
        1. 越南涉及海洋执法管理的机构
        2. 越南海洋执法的基本体制
        3. 越南海洋执法力量
        (三) 越南海洋执法管理部门的衔接运作机制
        1. 协调内容
        2. 协调机制
        (四) 越南海洋执法管理体制的优缺点及主要问题
        1. 越南海洋管理体制的优点
        2. 越南海洋管理体制的主要缺点和问题
        (五) 对我国海洋执法管理体制的借鉴意义
        1. 尽快制定我国的海洋发展战略
        2. 完善我国的海洋执法合作机制
        3. 不断改善和增强海洋执法力量
        4. 通过立法来加强海洋管理
        5. 加强海洋执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中越关系发展趋势及我国可考虑的对策措施
        (一) 中越关系总体发展走向分析
        1. 近期走向分析
        2. 海上合作走向分析
        (二) 我国可考虑的对策措施
        1. 越南维护所谓的海洋权益的既定方针、政策不会改变
        2. 我国可考虑的对策措施
    五、结语
第四章 菲律宾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
    一、海洋战略目标——成为东亚海洋强国
    二、海洋战略的目的——实现国家海洋利益
    三、菲律宾海洋权益维护的主要行动与举措
        (一) 开发海洋资源,促进海洋产业发展
        (二) 加快岛礁建设,妄图换取“合法”地位
        (三) 为争夺南海不懈进行国际努力
        1. 菲律宾导演“南海仲裁案”闹剧
        2. 利用舆论宣传,唱衰装“可怜”
        3. 妄图绑架东盟国家施压中国
        4. 谋求引入域外势力制衡中国
        (四) 推进武装部队现代化,尤其是海军现代化
        (五) 加强海洋安全多双边合作
        1. 菲美海洋安全合作
        2. 菲印尼海洋安全合作
        3. 菲马海洋安全合作
        4. 菲中海洋安全合作
        5. 菲越日海上合作
        (六) 借助美国抗衡中国及提升武装实力
    四、菲律宾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的法律与体制
        (一) 菲律宾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的法规体系
        1. 《菲律宾宪法》(1987年)
        2. 宏观海洋政策
        3. 关于领海的立法
        4. 关于海洋专属经济区的立法
        5. 关于大陆架的立法
        6. 《地方政府法》(1991年)
        7. 《菲律宾渔业法》(1998年)
        8. 打击非法捕捞的法律和政策
        9. 其他海洋法律
        10. 其他海洋政策
        (二) 菲律宾海洋执法的基本体制与执法力量
        1. 建立海洋管理协调委员会
        2. 海洋执法管理的部门与职责
        3. 菲律宾海洋执法管理的衔接运作机制
        4. 菲律宾海洋执法力量
        5. 菲律宾海洋执法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
        6. 菲律宾海洋执法管理体制的优势与不足
        7. 对我国加强海洋执法体制改革的启示
    五、杜特尔特执政后菲律宾外交政策新走向与海洋权益维护
        (一) 杜特尔特政府时期外交政策新走向
        (二) 杜特尔特政府时期菲美南海合作
        (三) 杜特尔特政府时期中菲南海合作
        (四) 杜特尔特政府时期菲日南海合作
        (五) 杜特尔特政府时期菲东盟南海合作
    六、结语
第五章 印度尼西亚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
    一、印度尼西亚海洋概况与海洋经济
        (一) 印度尼西亚海洋概况
        (二) 快速发展海洋经济
    二、印尼海洋战略目标
    三、印尼海洋利益与海洋战略目的
    四、印尼海洋权益维护的主要行动与举措
        (一) “双轮驱动”之政治、外交手段
        1. 积极奉行“大国平衡策略”
        2. 主张用政治谈判,和平解决争端
        3. 树立新的安全观,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二) “双轮驱动”之实力手段
        1. 加强军事现代化,逐步提升其军队作战能力
        2. 打击非法捕捞,维护海洋权益
        3. 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
    五、印尼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的法律与体制
        (一) 印尼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的法规体系
        1. 基本立法
        2. 宏观政策
        3. 具体法案
        4. 地方分权
        5. 法律与政策执行
        6. 印尼划定的群岛海道和海洋划界
        (二) 印尼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与执法力量
        1. 相对集中的管理部门——海洋渔业部
        2. 海上执法协调机构——海上安全协调委员会
        3. 执法强力部门——印尼海空军与警察部队
        4. 其他相关中央执法部门
        (三) 印尼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的特征
        1. 不断提高海军、海警的执法能力
        2. 组建跨部门的协调机构
        3. 依托东盟框架,加强与其他国家及国际组织的合作
        4. 加强马六甲海峡的联合巡逻
        5. 多种方式应对海洋环境污染
        6. 地方分权
        (四) 印尼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的优势与不足
        1. 印尼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的优势
        2. 印尼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的不足
    六、“全球海上支点”战略背景下印尼海洋权益维护的新挑战及应对
        (一) 印尼海洋权益维护面临的新挑战
        1. 海上安全威胁
        2. 海洋环境保护
        3. 自然灾害
        4. 保护国家海洋安全的意愿与能力的脱节带来的挑战
        5. 强硬保护海洋资源引发地区国家关系紧张带来的挑战
        6. 武装海盗周期性反弹带来的挑战
        (二) 印尼为应对海洋管理新挑战采取的主要措施
        1. 佐科政府执政前印尼应对海洋管理新挑战的措施
        2. 佐科政府执政后应对海洋管理新挑战采取的措施
        (三) 印度尼西亚海洋安全管理的展望及评价
        1. 打击非法捕捞政策会持续,维护海洋权益成效显着
        2. 军事现代化会逐步提升其作战能力,但不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3. 继续大国平衡战略,提升防卫安全合作
        (四) 中国应对:提升两国智慧,积极妥善解决重叠水域纠纷
    七、结语
第六章 马来西亚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
    一、马来西亚海洋战略目标与目的
        (一)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为国力增长提供“蓝色动力”
        (二) 构筑海洋安全,为国家保卫提供“蓝色屏障”
        (三) 确保重要航道影响力,为国家影响提供“蓝色话语权”
    二、马来西亚海洋权益维护的主要行动与举措
        (一) 坚持国防自主,加强海上军事力量建设
        (二) 积极开展海洋安全合作与寻求大国平衡
        1. 积极与东盟国家开展区域性的海洋安全合作
        2. 借助域外势力,寻求大国平衡
        3. 借助国际法和国际惯例
    三、马来西亚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的法律与体制
        (一) 马来西亚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的法规体系
        1. 关于领海的海洋立法
        2. 关于海洋专属经济区的立法
        3. 关于大陆架的立法
        4. 马来西亚涉及海洋渔业管理的法律与机构
        (二) 马来西亚海洋执法力量与基本体制
        1. 马来西亚海洋执法力量
        2. 马来西亚海洋执法基本体制
        3. 马来西亚海洋执法部门的衔接运作机制
        (三) 马来西亚海洋权益维护与执法体制的优势与不足
        1. 马来西亚海洋权益维护与执法体制的优势
        2. 马来西亚海洋权益维护与执法体制的不足
        (四) 对我国海洋执法体制改革的启示
        1. 海洋管理体制向综合管理和综合执法职能的方向发展
        2. 加强海洋管理部门和海洋执法机构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3. 不断完善有关海洋管理的法律法规
        4. 加强海洋渔业和海洋执法的国际合作
第七章 文莱、泰国的海洋战略和对海洋权益的维护
    一、文莱海洋权益维护的目标与目的
    二、文莱海洋权益维护的法律法规
        (一) 关于文莱的领海立法
        (二) 关于文莱的大陆架的立法
        (三) 关于文莱与其邻国和相向国家的海洋权益争端
    三、泰国海洋战略目标的形成
        (一) 地缘安全因素
        (二) 历史文化因素
        (三) 利益因素
        (四) 泰国海洋战略的目标与内容
    四、泰国海洋权益维护的主要行动与举措
        (一) 推动海军现代化,加强海洋管理
        (二) 深化外部合作,奉行大国平衡策略
第八章 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权益维护与执法体制的比较分析
    一、雄心勃勃的海洋战略目标
    二、不谋而合—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战略目的
        (一) 发展海洋经济是海洋战略的基本目的
        1. 印尼希望通过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发展经济
        2. 马来西亚希望发展海洋经济以促进国力的增长
        3. 菲律宾希望海洋产业成为为国家发展重点
        4. 越南希望通过发展海洋经济“靠海致富”
        (二) 维护海上安全与海上主权是海洋战略的主要目的
        1. 印尼:确保马六甲海峡和南海周边局势安全
        2. 马来西亚:维护国家海洋主权与战略通道安全
        3. 菲律宾:维护争议地区海上主权和海上安全
        4. 新加坡:重视国际安全合作,保护国家独立
        5. 泰国:努力维护和平的海洋安全环境
        6. 越南:确保海上主权完整与领土扩张
    三、手段相似—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权益维护的策略
        (一) 建立相应的行政管理部门,贯彻实施海洋战略
        (二) 推进武装部队现代化,尤其是海军现代化
        1. 印尼:加强装备建设,提高海军保卫能力
        2. 马来西亚:坚持国防自主原则,加强海上军事力量建设
        3. 菲律宾:不断努力推进武装部队现代化
        4. 泰国:努力推动海军现代化
        5. 越南:千方百计加快海军建设
        (三) 借助域外大国势力,谋取海上利益的最大化
    四、加强海洋执法,最大限度维护海洋权益
        (一) 海洋法规逐步制定,但法规体系仍需完善
        (二) 建立海洋协调机构或者委员会,但执法协调能力有待提高
        (三) 加强执法力量建设,但执法能力仍有待提高
        (四) 引进域外大国势力,重视海洋执法国际合作
    五、结语
一、中文参考文献
二、外文参考文献
后记

(5)世界主要海洋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2 主要海洋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
    2.1 主要海洋国家经济发展现状
        2.1.1 美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2.1.2 加拿大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2.1.3 澳大利亚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2.1.4 日本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2.1.5 英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2.2 世界主要海洋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趋势
        2.2.1 政府统筹协调海洋产业发展
        2.2.2 增加促进海洋高技术产业化投入
        2.2.3 普及海洋教育和海洋知识
        2.2.4 大力发展循环海洋经济
        2.2.5 建立海洋综合管理制度
3 我国目前海洋经济发展状况
    3.1 海洋经济总体运行情况
    3.2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亮点
        3.2.1 海洋经济宏观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3.2.2 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迈出新步伐
        3.2.3 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
        3.2.4 海洋经济“走出去迈向新台阶”
    3.3 存在问题
4 海洋经济发展影响因素比较分析
    4.1 海洋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2 海洋经济影响因子评价指标解释
    4.2 海洋经济发展影响因素评价方法与数据来源
        4.2.1 评价方法
        4.2.2 数据来源
    4.3 海洋经济发展影响因素比较分析
        4.3.1 对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评价
        4.3.2 对海洋科学技术水平的评价
        4.3.3 对海洋经济水平的评价
        4.3.4 对海洋管理水平的评价
        4.3.5 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价
    4.4 海洋经济发展影响因子总体比较分析
5 发展我国海洋经济的对策建议
    5.1 加强我国宏观经济建设水平
        5.1.1 维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创造良好海洋经济发展环境
        5.1.2 完善金融政策,为海洋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5.1.3 加大银行信贷支持,积极发挥金融市场效力
        5.1.4 积极拓宽海洋中小企业融资多元渠道,提振民营企业投资信心
    5.2 协调整合整体海洋资源
        5.2.1 协调整合海陆资源,以陆地资源为依托发展海洋经济
        5.2.2 协调整合地区海洋资源,促进区域海洋合作
        5.2.3 以长期发展眼光制定海洋经济发展统一规划
    5.3 综合管理海洋产业开发环境
        5.3.1 大力支持公私合作,为国企引入新鲜血液
        5.3.2 加强国际海洋市场合作,全球国际海洋地位
        5.3.3 加强海军国防力量,提振国民海洋开发信心
    5.4 注重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5.4.1 国家侧重对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投入,提高科技专业性及深入性
        5.4.2 扩展海洋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海洋经济贡献率
        5.4.3 加强海洋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注重人才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力量
        5.4.4 强化海洋统计工作,对重点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
    5.5 健全海洋经济发展法制
        5.5.1 创立全方面海洋经济发展法律体系,防止分散开发
        5.5.2 保护与开发并重,明确开发与保护职责
    5.6 坚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则
        5.6.1 将全面发展可持续深入海洋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
        5.6.2 加强海洋教育与宣传,提高全民海洋环境保护意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国海洋意识建构的大众传播策略研究 ——《人民日报》海洋新闻报道分析(1950-2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概念界定
        1.2.1 海洋新闻
        1.2.2 主流媒体
        1.2.3 海洋意识
        1.2.4 海洋强国
        1.2.5 传播策略
    1.3 文献综述
        1.3.1 海洋新闻报道综述
        1.3.2 海洋意识建构综述
    1.4 理论框架
        1.4.1 社会建构主义
        1.4.2 新闻建构主义及应用
        1.4.3 框架理论
        1.4.4 新闻框架理论及应用
    1.5 研究方法
        1.5.1 主要研究方法
        1.5.2 分析步骤及流程
    1.6 研究假设及问题
2. 海洋新闻传播的社会情景框架
    2.1 新闻传播的社会情景框架
    2.2 海洋传播的社会情景要素分析
        2.2.1 海洋传播的历史记忆框架及其演变
        2.2.2 海洋传播的政治战略框架及其演变
        2.2.3 海洋传播的经济发展框架及其演变
        2.2.4 海洋传播的文化精神框架及其演变
        2.2.5 海洋报道的认知思维框架及其演变
3. 主流媒体海洋意识建构的问题分析框架
    3.1 刻板印象与海洋意识建构
    3.2 大众媒体实践中的思维定势
    3.3 海洋报道中的刻板印象
        3.3.1 视海洋与大陆为二元对立的存在
        3.3.2 视海洋为动荡不安霸权争夺场所
        3.3.3 视海洋为源源不断的资源获取地
        3.3.4 视海洋为充满未知危险性的地方
        3.3.5 视海洋为被能够征服战胜的对象
4. 《人民日报》海洋意识建构的内容分析框架
    4.1 主流媒体建构的八种海洋意识
        4.1.1 坚决保卫海疆的安全意识
        4.1.2 港口飞速发展的经济意识
        4.1.3 海洋科考探险的科技意识
        4.1.4 合理利用资源的开发意识
        4.1.5 环保亟待推进的生态意识
        4.1.6 全力扞卫争取的权益意识
        4.1.7 “一带一路”建设的大国意识
        4.1.8 海洋经济文化的蓝色意识
    4.2 海洋意识建构的报道形态变化
        4.2.1 报道数量比重增加
        4.2.2 报道版面保持平稳
        4.2.3 报道篇幅有所加长
        4.2.4 报道体裁相对单一
        4.2.5 报道对象有待平衡
        4.2.6 报道海域轻重有别
        4.2.7 报道国家倾向鲜明
    4.3 海洋意识建构中新闻来源的变化
        4.3.1 记者新闻来源选择机制
        4.3.2 海洋报道新闻来源演变及规律
        4.3.3 海洋报道新闻来源选择策略
    4.4 海洋意识建构中海洋主题的变化
        4.4.1 报道主题演变及规律
        4.4.2 海洋新闻报道主题交叉分析及策略
5. 《人民日报》海洋意识建构的诠释框架
    5.1 海洋报道的意识形态框架
    5.2 海洋报道诠释框架演变及竞争
        5.2.1 政治战略诠释框架演变及策略
        5.2.2 经济发展诠释框架演变及策略
        5.2.3 文化娱乐诠释框架演变及策略
        5.2.4 科技进步诠释框架演变及策略
        5.2.5 管理服务诠释框架演变及策略
        5.2.6 军事安全诠释框架演变及策略
        5.2.7 渔业农业诠释框架演变及策略
        5.2.8 生态环境诠释框架演变及策略
        5.2.9 灾难事故诠释框架演变及策略
        5.2.10 交流合作诠释框架演变及策略
        5.2.11 资源开发诠释框架演变及策略
        5.2.12 权益争端诠释框架演变及策略
    5.3 海洋报道话语权争夺及策略
        5.3.1 媒介话语权
        5.3.2 海洋新闻话语权
        5.3.3 争夺海洋新闻话语权
        5.3.4 海洋新闻话语策略
6. 《人民日报》海洋意识建构的思维分析框架
    6.1 海洋报道思维重构
    6.2 海洋报道视角创新
        6.2.1 战略思维视角及策略
        6.2.2 全球思维视角及策略
        6.2.3 关联思维视角及策略
        6.2.4 特色思维视角及策略
        6.2.5 热点思维视角及策略
        6.2.6 情感思维视角及策略
7. 结语:面向“海洋世纪”的海洋报道与海洋意识建构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工作与研究成果
致谢

(7)中国鲍养殖产业结构与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0.1.1 选题依据、背景和研究目的
        0.1.2 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0.2 研究内容
        0.2.1 概念界定
        0.2.2 研究对象
        0.2.3 研究框架设计
        0.2.4 研究目标
    0.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0.3.1 研究方法
        0.3.2 技术路线
    0.4 数据来源与样本分布
        0.4.1 数据来源
        0.4.2 样本分布
        0.4.3 研究方法
        0.4.4 采访过程
    0.5 论文创新点
1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1.1 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研究
        1.1.1 产业结构理论与 SCP 范式
        1.1.2 产业链和价值链理论
        1.1.3 产业区域分工理论
        1.1.4 认知地图方法
    1.2 海水养殖产业经济学科研究综述
        1.2.1 关于海水养殖产业资源配置的文献研究
        1.2.2 关于海水养殖产业结构优化的文献研究
        1.2.3 关于海水养殖产业链、价值链的文献研究
        1.2.4 关于海水养殖产业经济效益的文献研究
    1.3 海水养殖产业经济学科研究特征的总结
        1.3.1 海水养殖产业经济学科研究的阶段性特征
        1.3.2 海水养殖产业经济学科研究的内容特征
        1.3.3 海水养殖产业经济学科研究的方法特征
    1.4 本章小结
        1.4.1 产业经济理论为本文提供理论指导
        1.4.2 海水养殖产业经济学科研究为本文提供方法借鉴
2 中国鲍养殖产业发展简史
    2.1 基于区域产业发展视角的中国鲍养殖产业发展简史
        2.1.1 辽宁省鲍养殖产业发展简史
        2.1.2 山东省鲍养殖产业发展简史
        2.1.3 闽东鲍养殖产业发展简史
        2.1.4 闽南鲍养殖产业发展简史
        2.1.5 广东省鲍养殖产业发展简史
    2.2 基于技术演进视角的中国鲍养殖产业发展简史
        2.2.1 鲍养殖品种的演变过程
        2.2.2 鲍养殖模式的演变过程
        2.2.3 鲍养殖技术的扩散路径
    2.3 基于产业经济视角的中国鲍养殖产业发展简史
        2.3.1 鲍消费市场需求的演变过程
        2.3.2 鲍养殖产业运营主体的演变过程
        2.3.3 鲍养殖产业资本的流动路径
    2.4 本章小结
3 中国鲍养殖产业空间分布及其地域特征
    3.1 中国鲍螺产业在世界鲍螺产业中的地位
        3.1.1 世界鲍螺产业的变动趋势
        3.1.2 中国与世界鲍螺产量变动趋势比较
        3.1.3 中国对世界鲍螺产业的贡献
    3.2 中国鲍养殖产业的空间分布
        3.2.1 中国鲍养殖产量的空间分布
        3.2.2 中国鲍养殖海域的空间分布
        3.2.3 中国鲍苗产业的空间分布
    3.3 中国鲍养殖产业的地域特征
        3.3.1 辽宁省鲍养殖产业的地域特征
        3.3.2 山东省鲍养殖产业的地域特征
        3.3.3 福建省鲍养殖产业的地域特征
        3.3.4 广东省鲍养殖产业的地域特征
    3.4 中国鲍养殖产业集中度的研究
        3.4.1 鲍养殖产业集中度的测量
        3.4.2 北方和南方鲍养殖产业集中度的比较
        3.4.3 南方和北方鲍养殖产业集中度差异的原因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鲍养殖产业链解析
    4.1 鲍育苗产业链解构
        4.1.1 亲鲍培育产业
        4.1.2 北方工厂化育苗产业
        4.1.3 南方工厂化育苗产业
        4.1.4 中苗产业
    4.2 鲍养成产业链解构
        4.2.1 基于底播增殖模式的鲍养成产业
        4.2.2 基于池塘围堰养殖模式的鲍养成产业
        4.2.3 基于软式浮筏养殖模式的鲍养成产业
        4.2.4 基于渔排养殖模式的鲍养成产业
        4.2.5 大鲍养成产业
    4.3 鲍流通产业链解构
        4.3.1 鲍产品的运输
        4.3.2 鲍加工产业
        4.3.3 鲍销售产业
    4.4 鲍商品的市场特征
        4.4.1 鲍销售市场的空间分布
        4.4.2 鲍产品差异化的表现形式
        4.4.3 鲍养殖产业的产品差异化标识办法
        4.4.4 鲍产品差异化的测量
    4.5 鲍养殖产业的进入壁垒分析
        4.5.1 基于价格费用法的鲍养殖产业进入壁垒测量
        4.5.2 基于绝对费用法的鲍养殖产业进入壁垒测量
5 中国鲍养殖产业结构与产业绩效的实证分析
    5.1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5.1.1 理论基础
        5.1.2 研究假设
        5.1.3 样本选取
    5.2 变量及其测量
        5.2.1 产业集中度变量的测量
        5.2.2 产品差异化变量的测量
        5.2.3 进入壁垒变量的测量
        5.2.4 产权结构变量的测量
        5.2.5 产业绩效变量的测量
    5.3 数据分析
        5.3.1 基于产业绩效与产业结构的线性回归分析模型构建
        5.3.2 线性回归分析的结论与讨论
        5.3.3 基于产权结构的相关分析模型构建
        5.3.4 基于产权结构的相关分析结论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中国鲍养殖产业发展的经济社会影响
    6.1 鲍养殖产业发展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6.1.1 鲍养殖产业经济影响的评估方法
        6.1.2 中国鲍养殖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6.1.3 鲍养殖产业发展对渔民收入增加的直接影响
        6.1.4 鲍养殖产业对就业的直接影响
    6.2 鲍养殖产业发展对省域经济的影响——以福建省为例
        6.2.1 鲍养殖产业对福建省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6.2.2 福建省鲍养殖产业对增加渔民收入的直接贡献
        6.2.3 鲍养殖产业对就业的直接贡献
    6.3 鲍养殖产业发展对县域经济的影响——以莆田市秀屿区为例
        6.3.1 鲍养殖产业对秀屿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6.3.2 鲍养殖产业对秀屿区渔民增加收入的直接贡献
        6.3.3 鲍养殖产业对秀屿区就业的直接贡献
    6.4 鲍养殖产业对社会发展影响的定性分析
        6.4.1 鲍养殖产业对民生发展的影响
        6.4.2 鲍养殖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 中国鲍养殖产业的区域分工经济学
    7.1 调研准备
        7.1.1 认知地图调研方法简介
        7.1.2 调研过程
        7.1.3 “北鲍”和“南鲍”的概念界定
        7.1.4 鲍的跨区养殖模式简介
        7.1.5 鲍跨区转移的前期准备
    7.2 鲍养殖产业区域分工简介
        7.2.1 鲍养殖产业区域分工的静态分布
        7.2.2 鲍养殖产业区域分工模式之一:“北鲍南养”
        7.2.3 鲍养殖产业区域分工模式之二:“南鲍北养”
    7.3 鲍养殖产业区域分工模式的经济学解析
        7.3.1 鲍养殖产业区域分工模式发展的动机选择
        7.3.2 鲍养殖产业区域分工模式的效益结构
        7.3.3 资本在鲍养殖产业区域分工中的推动作用
    7.4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论文的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构建适合鲍养殖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8.2.2 提高产品差异化程度促进产业链优化升级
        8.2.3 优化鲍养殖产业发展的技术路径
    8.3 不足之处和努力方向
        8.3.1 不足之处
        8.3.2 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样本企业名录
    附录 2 海洋与渔业厅(局)调查问卷
    附录 3 鲍养殖企业基本情况的调查问卷
    附录 4 鲍育苗过程的调查问卷
    附录 5 鲍养殖过程的调查问卷
    附录 6 鲍加工企业的调查问卷
    附录 7 用于调研鲍的跨区养殖情况的认知地图工具
图表、表格目录
    图表目录
    表格目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8)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及规模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研究不足
2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理论分析
    2.1 海水养殖业的内涵与产业发展要素
        2.1.1 海水养殖业的内涵与产业特征
        2.1.2 海水养殖业发展的产业要素
        2.1.3 发展现代海水养殖业的现实意义
        2.1.4 现代海水养殖业的发展目标
    2.2 规模经济与海水养殖业发展
        2.2.1 规模经济
        2.2.2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必要性
        2.2.3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条件
    2.3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理论依据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2 产业生态理论
        2.3.3 产业关联理论
        2.3.4 产业结构理论
    2.4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模式
        2.4.1 工厂化养殖
        2.4.2 海水网箱养殖
        2.4.3 海水池塘养殖
    2.4.4 筏式养殖
        2.4.5 浅海底播养殖
    3.1 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概况
        3.1.1 养殖品种、结构
        3.1.2 养殖面积
        3.1.3 养殖产量
        3.1.4 养殖产值
    3.2 我国海水养殖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3.2.1 海水养殖业是我国成为世界海洋渔业大国的重要支撑
        3.2.2 科技在提升生产要素品质方面的效应日渐突出
        3.2.3 海水养殖业成为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
        3.2.4 海水产品冷链流通体系初步建成
        3.2.5 海水产品加工业逐渐呈现专业化、系列化特征
    3.3 我国海水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3.3.1 养殖环境问题
        3.3.2 海洋生态灾害问题
        3.3.3 产业结构问题
        3.3.4 水产品质量问题
4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国际经验借鉴
    4.1 世界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
    4.2 发达渔业国家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通行做法
        4.2.1 重视海洋生物资源的养护
        4.2.2 将生态保护理念贯穿于海水养殖业整个流程
        4.2.3 创新养殖技术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益
        4.2.4 通过政府的监管与支持提升养殖质量
    4.3 经验借鉴
5 我国海水养殖业规模经济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5.1 开始重视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养护方面的产业发展
    5.2 培育优良品种推进海水养殖业规模化发展
    5.3 不断完善、创新养殖模式,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益
        5.3.1 工厂化养殖成为海水养殖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5.3.2 池塘围堰养殖稳步发展
        5.3.3 以清洁生产为主旨大力发展滩涂养殖
        5.3.4 不断拓展浅海养殖产业发展空间
    5.4 充分发挥科技在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中的技术支撑作用
    5.5 防治病害降低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风险
    5.6 养殖机械化、数字化成为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的新动力
    5.7 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5.7.1 经济效益方面存在的问题
        5.7.2 良种培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5.7.3 养殖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5.7.4 病害防治方面存在的问题
        5.7.5 养殖机械化、数字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6 我国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的实证分析
    6.1 我国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评价的模型构建
        6.1.1 DEA 方法的基本原理
        6.1.2 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评价的模型构建
    6.2 海水养殖业经营规模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6.2.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6.2.2 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3 基于 DEA 方法的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实证研究
        6.3.1 数据处理与说明
        6.3.2 不同规模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实证分析
        6.3.3 海水养殖业效率最优规模的确定
    6.4 海水养殖规模效率差异性原因分析
        6.4.1 海水养殖规模效率差异性原因分析方法
        6.4.2 海水养殖生产函数估计
        6.4.3 实证结论
7 我国海水养殖业提高规模经济效率的路径:工业化养殖
    7.1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方向预测
    7.2 工业化养殖成为当前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必然选择
        7.2.1 工业化养殖的内涵
        7.2.2 海水养殖业工业化养殖的必要性
    7.3 我国海水养殖业工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8 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及提高规模效率的对策
    8.1 通过产业化运营,深化专业化分工,发展规模经济
        8.1.1 产业化运营对于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推进机理
        8.1.2 以产业化运营推进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具体措施
    8.2 以技术创新促进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可持续性
    8.3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为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提供资金支持
    8.4 运用工业经营管理理念,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
    8.5 配套措施
        8.5.1 重视政府在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进程中的协调与规制作用
        8.5.2 以保护—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系统为原则,优化养殖模式
        8.5.3 以科技成果转化夯实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技术支撑
        8.5.4 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和流通业,提升规模效益
9 结语
    9.1 结论
    9.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
    2.1 基本概念辨析
        2.1.1 海洋经济的概念
        2.1.2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1.3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2.2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2.3 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理论
        2.3.1 产业集群
        2.3.2 产业结构优化
        2.3.3 产业结构合理化
第三章 山东半岛海洋经济的现状分析
    3.1 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3.1.1 区位环境优越
        3.1.2 海洋资源丰富
        3.1.3 科技力量雄厚
        3.1.4 经济基础良好
        3.1.5 制度建设支撑
    3.2 山东海洋经济的基本状况
        3.2.1 "海上山东"建设回顾
        3.2.2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提出
        3.2.3 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发展状况
        3.2.4 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度评价
    4.1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建立的指导思想
        4.1.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
        4.1.2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进展
    4.2 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筛选与释义
        4.2.1 评价指标的筛选
        4.2.2 评价指标释义
    4.3 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度实证分析
        4.3.1 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构造
        4.3.2 AHP方法的基本原理
        4.3.3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处理
        4.3.4 评价指标标准值赋值与说明
        4.3.5 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度综合评价
第五章 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优化
    5.1 海洋产业相关概念及优化原理
        5.1.1 海洋产业相关概念界定
        5.1.2 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原理及标准
    5.2 山东半岛海洋产业与地区经济的相关性及贡献度分析
        5.2.1 海洋经济与地区经济发展关系的经济学分析
        5.2.2 山东半岛海洋产业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5.2.3 山东半岛海洋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分析
    5.3 山东半岛海洋经济主导产业选择
        5.3.1 海洋经济主导产业的概念和特征
        5.3.2 海洋经济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
        5.3.3 海洋经济主导产业选抒的依据
        5.3.4 山东半岛主要海洋产业综合评价
    5.4 山东半岛海洋经济未来战略产业培育
        5.4.1 波士顷矩阵分析原理
        5.4.2 山东半岛主要海洋产业的波士顿矩阵分析
第六章 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布局优化
    6.1 海洋产业布局的基本原理
        6.1.1 产业集聚原理
        6.1.2 海洋产业集聚的经济学分析
    6.2 山东半岛主要海洋产业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6.2.1 灰色关联度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6.2.2 山东半岛主要海洋产业灰色关联度计算与结果分析
    6.3 山东半岛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规划
        6.3.1 海洋渔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规划
        6.3.2 海洋船舶工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规划
        6.3.3 海洋运输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规划
        6.3.4 海洋石油与化工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规划
        6.3.5 滨海旅游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规划
        6.3.6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规划
第七章 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布局优化
    7.1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战略思想
        7.1.1 蓝色经济区的内涵
        7.1.2 蓝色经济区的核心思想
    7.2 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布局
        7.2.1 青岛市海洋经济布局
        7.2.2 烟台市海洋经济布局
        7.2.3 威海市海洋经济布局
        7.2.4 日照市海洋经济布局
        7.2.5 潍坊市海洋经济布局
        7.2.6 东营市海洋经济布局
        7.2.7 滨州海洋经济布局
    7.3 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区布局
        7.3.1 山东半岛蓝色海洋生态保护区
        7.3.2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7.3.3 山东半岛特色海洋生态经济区
        7.3.4 山东半岛蓝色海岛经济区
第八章 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8.1 国外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验
        8.1.1 世界海洋管理体制的主要类型
        8.1.2 世界主要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
        8.1.3 国外海洋经济发展经验总结
    8.2 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8.2.1 明确海洋经济发展目标
        8.2.2 加强海洋资源环境保护
        8.2.3 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8.2.4 加快实施"科教兴海"战略
        8.2.5 建立多元化的海洋投入机制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海南海洋渔业创造历史新高(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海洋渔业综合效益评价及耦合协调关系研究[D]. 火志辉.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研究[D]. 宋建欣. 吉林大学, 2020(08)
  • [3]南海海洋文化体系的构建及建设路径研究[D]. 林燕飞. 广东海洋大学, 2019(02)
  • [4]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研究[D]. 雷小华. 厦门大学, 2018(07)
  • [5]世界主要海洋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比较研究[D]. 方金燕. 海南大学, 2016(02)
  • [6]中国海洋意识建构的大众传播策略研究 ——《人民日报》海洋新闻报道分析(1950-2014)[D]. 郑宇. 浙江大学, 2015(01)
  • [7]中国鲍养殖产业结构与特征研究[D]. 毛振鹏.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2)
  • [8]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及规模效率研究[D]. 王大海.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2)
  • [9]三“型”并举 让海南经济迎风起飞[N]. 刘昕. 国际商报, 2011
  • [10]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方式研究[D]. 谷佃军.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7)

标签:;  ;  ;  ;  ;  

海南海洋渔业创历史新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