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步电机励磁装置改造(论文文献综述)
王亚乒,杨金忠[1](2021)在《泵站6kV系统改造后机组不能启动的原因分析与故障排除》文中提出魏村泵站6 kV系统改造后,高压同步电机水泵机组不能启动,经原因分析和故障排查发现是由励磁装置中可控硅触发顺序不正确导致的。阐述了可控硅元件导通与关断条件,通过三相交流电源波形图和三相桥式整流电路,分析三相桥式整流电路输出可控的直流电流必须满足的条件,并提出了故障排除方法,可为三相桥式可控整流电路的同步(定相)问题提供借鉴。
潘熙和,黄业华,聂伟,方斌臣,严国强,程远楚[2](2021)在《长江科学院水电机组控制设备技术最新进展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下我国水电事业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针对水轮机调速器和同步电机励磁两个专业领域的技术现状进行了阐述,展现了控制理论研究和特种机型调节模式方面取得的进展,以及双核励磁调节器的主要技术特点,综述了长江科学院近10多年来在水电机组控制设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行业标准制定等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水轮机调速器和同步电机励磁技术为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作出更大贡献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指出研究人员必须提高调速系统与励磁系统的可靠性和智能性,并做到自主可控。
原永禹,柳振涛[3](2021)在《渣油加氢K101C同步电机启动异常及处理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介绍了天津石化炼油油品质量升级改造项目新建渣油加氢装置新氢机5900kW同步电机励磁系统技术应用,介绍了旋转励磁、静态励磁结构和工作原理。重点对炼油联九车间渣油加氢K101C电机启动时励磁电流、定子电流偏大问题进行排查、原因分析等方面进行了专业论述。同时也对北京前锋科技励磁系统工作原理、静态调试、带负荷运行、励磁系统最小限定值设置等进行说明。
张宇,李扬,王华良,汤炜[4](2021)在《泵站励磁装置故障分析与改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都第四抽水站原励磁装置在使用10年后因设备老化等原因导致投励失败、电机失步等故障多发。针对以上问题,选用WKLF-102型励磁装置并进行针对性技术改进。新励磁系统采用三相桥式全控整流技术,分析了励磁变压器和整流可控硅运行不良的原因,解决了励磁灭磁电阻和励磁变得过热以及可控硅受损的问题;通过分析同步电机异步起动转子感应电流和同步电机投励磁势矢量最佳时刻,采取顺极性准确角投励方式,优化励磁投励电路,实现励磁精准投励;优化电机失步再整步和双闭环控制的控制逻辑,解决了电机失步和调节缓慢的问题。并通过现场试验数据验证了更新改造的有效性。
谷昱君[5](2021)在《新能源采用同步电机对并网运行控制与稳定性研究》文中认为新能源发电凭借清洁、可再生的特点使其在电力系统中占比快速提高。与传统发电机组相比,新能源变流器具有响应速度快、功率控制灵活等优点,但是在锁相控制方式下变流器不具备自发的频率响应能力,而且在绝缘和过电流耐受水平限制下很难实现故障穿越,严重削弱了电力系统的频率和电压稳定性。现有变流器改进控制策略和附加硬件装置的方法大多是模拟同步发电机的频率和电压响应,但是并未真正具备同步电机的动态特性。而新能源采用同步电机对(Motor-generator Pair,MGP)并网在继承了同步电机优良属性的同时保留了变流器快速、准确的控制特性。基于此种新型并网方式,本文从物理结构和电气特性角度出发,分析了新能源驱动MGP并网运行方式和功率传输特性,并提出了相应的运行控制方法,进而分别研究了不同场景下新能源采用MGP并网的惯性响应、一次调频、故障穿越及无功调节特性。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新能源的运行特性,提出了单/多逆变器与MGP的连接结构及单/多逆变器驱动和调相机模式三种MGP并网运行方式。基于电机理论,深入分析了 MGP中两台同步电机的定子绕组相序和转子机械结构特点,揭示了 MGP与电网的耦合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统一相量形式下的MGP电磁-机械耦合模型。(2)基于同步电机的功角特性,揭示了 MGP传输功率变化时两台同步电机功角的变化规律。通过对MGP运动方程的合理简化得出,MGP传输有功功率与电动机功角呈近似线性关系,进而提出了一种源侧和机侧变流器的协调控制策略。在此基础上,针对单逆变器驱动MGP并网,分别提出了q轴电流控制方法和无转速反馈控制方法,两种方法均是对已有同步电机的变频调速控制方法的自适应改造,可实现理论与实际应用的快速衔接,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两种控制方法的可行性。(3)建立了基于LCL滤波器的逆变器驱动MGP并网系统的数学模型,提出了一种机侧和源侧电流双环控制方法。进而将其应用于多逆变器并联驱动MGP并网控制中,可以实现每个逆变器对机侧q轴电流准确、独立地控制。利用阻抗分析法和叠加定理推导系统阻抗和传递函数表达式,频域分析结果表明LCL滤波器由于并联于同步电动机定子侧而产生并联耦合与谐振特性,而且耦合强弱和谐振峰值与并联逆变器个数强相关。利用MBD方法设计了双逆变器并联驱动MGP并网软件控制系统,并搭建了并网实验平台,验证了所提电流双环控制方法的有效性。(4)研究了 MGP对于新能源惯性响应的提升作用,进而给出了增加MGP惯性响应能力的方案。通过与火电机组的结构和频率调整原理的对比,揭示了MGP电磁-机械耦合特性对提升新能源发电单元频率响应的提升作用,进而提出了基于减载控制和转速反馈的主动功率控制策略,以实现新能源驱动MGP参与电网的一次调频。建立了系统的小扰动稳定性分析数学模型并进行了稳定性分析。仿真模型中设置了不同参数、不同新能源占比、源/荷功率变化三种场景,并与虚拟惯性控制和虚拟同步机控制进行对比,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搭建了多机实验平台,验证了MGP对新能源发电机组频率响应能力的提升作用。(5)针对电网故障时MGP的暂态过程,借助相量分析法研究了转子轴系和阻尼对暂态故障分量的隔离和衰减作用,揭示了 MGP在电网故障隔离和无功调节特性两方面对于新能源故障穿越能力的提升作用。仿真结果表明新能源采用MGP并网可以实现运行规程规定的低电压穿越标准,同时对不同故障持续时间、不对称故障、过电压故障和多次低电压故障等都表现出较好的故障穿越能力。搭建了单机并网实验平台,验证了 MGP对光伏在不同电网故障下穿越能力的提升作用。
马天奇[6](2021)在《无齿轮磨机驱动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无齿轮磨机是当今矿山设备大型化、节能化发展趋势下的产物,具有大功率、效率高、耗能少、可靠性强的优点。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履带行走装置机电耦合动力学及自适应控制”(No.51775225)的支持下,对无齿轮磨机驱动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对驱动用电机进行结构和电磁设计;搭建了无齿轮磨机驱动的矢量控制系统,对其调速性能与抗负载扰动能力进行分析;建立了无齿轮磨机的机电耦合模型,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理论验证。首先综述了无齿轮传动技术、交流电机矢量控制和机电耦合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比不同驱动电机的特点,选择永磁同步电机作为无齿轮磨机驱动用电机,并结合无齿轮磨机驱动的结构组成,对其转子结构、定子结构与定子绕组进行了初步设计。系统地分析了磨机工作状态下介质的运动状态,对磨机工作参数的理论计算方法进行了推导,为本文的仿真分析提供理论基础。结合二维电磁场及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建立了无齿轮磨机驱动用永磁同步电机的二维电磁场有限元模型。通过对电机齿槽转矩的产生机理进行分析,选取极弧系数与磁钢偏心距为参数进行优化。研究表明,优化后的永磁磁极结构对电机的齿槽转矩有明显的削弱作用,可以有效改善其引起的振动、噪声等问题。以此为基础在Maxwell2D中分析了电机空载性能参数及负载运行特性,证明无齿轮磨机驱动用永磁同步电机设计的合理性。推导并建立了无齿轮磨机驱动用永磁同步电机的状态方程与数学模型,系统地介绍了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原理与SVPWM算法,并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了无齿轮磨机驱动矢量控制系统,完成了转速和负载突变工况的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基于id=0的矢量控制策略的无齿轮磨机驱动系统的调速性能和抗负载扰动能力较好,可以应对磨机不同工况下的转速需求与动态给、排料对驱动系统的影响。为了获得无齿轮磨机驱动在更接近实际运行条件下的性能,利用多体动力学软件RecurDyn建立了无齿轮磨机筒体的离散元-动力学虚拟样机模型,通过软件间的接口,完成了无齿轮磨机驱动机电耦合的RecurDyn-Simulink仿真模型的搭建。由磨机启动过程的仿真结果,对介质运动状态与驱动系统性能进行了分析。将仿真结果与理论计算值进行对比,验证了机电耦合仿真模型的正确性。本文建立了无齿轮磨机驱动用永磁同步电机的二维电磁有限元模型,优化永磁体参数有效削弱了电机齿槽转矩。设计了无齿轮磨机驱动矢量控制系统,并搭建了机电耦合仿真模型。论文的研究方法可以为无齿轮磨机驱动关键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
王多洋[7](2021)在《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设计与操控模拟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驾驶需求的日益增长,驾培学校和教练车的数量也随之增多。目前,驾驶培训行业用车大部分为燃油教练车。由于学习人员都是驾驶新手,对汽车离合器的掌控还不能得心应手,导致在学习过程中经常熄火,频繁启动。在进行科目二训练时,燃油教练车发动机长时间在低速或怠速工况运行,可燃混合气燃烧不充分,尾气排放严重污染环境,同时也导致燃油消耗率增加,驾培运营成本提高。因此,发展电动教练车用于驾驶训练便具有了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目前,国内电动教练车都是基于燃油教练车改造而成,将发动机替换为电动机,采用蓄电池为电动教练车供能,传动系统并未进行改造,结构复杂。本文提出一种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对其关键结构进行设计,并提出相应的模拟控制方法,使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具有与燃油教练车同样的操纵方式、驾驶感觉以及驾驶效果。本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本论文以某型燃油教练车为模拟对象,通过分析电动汽车和燃油汽车在操纵方式、驾驶感觉、驾驶效果方面的区别,提出了一种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并对其关键系统和结构进行了选型设计和参数匹配;开发了变速操纵模拟装置、离合器踏板模拟装置及加速踏板模拟装置,使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与具有燃油教练车相同的操纵方式。(2)从驾驶效果模拟和驾驶感觉模拟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操控模拟方法。在驾驶效果方面,针对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需要模拟的工况,分别提出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换挡变速、空档怠速及起步时可能存在的熄火情况的模拟方法。在驾驶感觉方面,提出了对离合器踏板力感和加速踏板力感的模拟方法,并基于所设计的机械结构,建立了踏板力与力矩电机输出转矩之间的数学关系模型,为踏板力感的模拟与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3)对电机调速控制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期望车速的PMSM最大转矩电流比的控制策略;通过MATLAB/Simulink软件搭建了PMSM最大转矩电流比控制的空间矢量调速系统模型;在此基础上搭建了驾驶意图识别模块和车辆负载计算模块,对论文所提出的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变速功能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拟方法可以实现对燃油教练车变速功能的模拟。(4)对踏板模拟装置中的力矩电机转矩控制方法进行研究;构建了力矩电机在堵转时输出转矩与电枢两端电压的关系模型,提出了转矩闭环控制策略;结合模糊控制和PID控制两者的优点,提出了模糊增量式PID控制算法,并对控制器进行了详细设计;通过MATLAB/Simulink软件搭建了力矩电机转矩控制系统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驾驶意图识别模块,通过仿真验证了论文所提出的力感模拟方法可以很好地模拟燃油教练车的踏板特性。
林如山[8](2020)在《KGLF-2型同步电机励磁装置的应用与维护》文中认为由于传统的KGLF-11型励磁装置存在不足,为了引导更多矿山企业在设备改造中使用性能更优的新型微机控制KGLF-2型励磁装置,简要介绍了该励磁装置的硬件组成、特点、控制原理以及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以便使业界及时、全面地认识该装置。
徐作宇[9](2019)在《制氧机用大功率电机控制系统改造设计和应用》文中提出本文是以某企业35000m3/h制氧机组空压机电机控制系统的改造项目为背景。原控制系统故障多发且启动困难,已不适用于当前的生产需求。该项目研究目的是为空压机设计一套变频软启动系统,满足制氧机组主空压机可以快速启动的生产需要,实现经济运行。首先从同步电动机的基本结构、原理、类型等方面逐一进行介绍,然后提出同步电动机的两种基本控制方式,特别对自控式控制方式的三种不同方案及其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确定改造项目采用的同步电动机控制系统为交-直-交电流型负载换相同步电动机系统。其次分析原机组及电控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造方案,重点阐述无换向器电机的基本原理,并对相关电机进行简单的比较。详细分析晶闸管电路的换流方式及其不足和改造后电机的机械特性,给出整个无换向器电动机控制系统的原理框图。然后依据原理框图,分别对系统所需的软硬件进行分析设计。硬件系统主要设计位置与速度检测方案、电流检测电路、整流电路和逆变侧触发逻辑。这些设计都为电机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最后,对控制系统软件进行设计。给出软启动运行方案,对系统进行PI调节控制设计、数字触发器程序流程设计及控制系统仿真分析,并对电动机改造前后进行运行效果分析。
白凤雷[10](2016)在《基于大型制氧机组变频启动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交流同步电机具有效率高、功率因数可调等优点,在工业大功率场合中应用广泛。随着钢铁冶金行业的发展,高转动惯量的大型同步电机己成为生产过程中的重要设备。同步电机因启动困难引起的大量能源消耗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大型同步电机启动方式中,静止变频软启动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而目前国内静止变频器市场主要被国外几个厂家占据。因此,研究大型同步电机静止变频启动装置将具有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第一,分析了大型同步电机技术应用、变频器行业现状。GL150大功率交直交变频器控制技术研究,变频启动在大型同步电机中的应用以及介绍了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二,重点分析制氧机控制系统原理中的变频启动控制原理、并网控制原理、励磁控制原理,提出了现场实际应用中出现的变频启动和工频运行两大类难点问题。第三,针对变频启动和工频运行两大类控制难点,分析研究如何调整速度调节器的控制参数,从根本上改变励磁电流的大小,加快在启动过程中的磁通响应,缩短系统动态响应时间,从而使转矩、磁通在启动过程中满足负载变化的要求,解决启动过程中的欠磁故障。采用功率因数的层别控制,保证系统在恒功率因数控制方式下的稳定性和快速性。改进国外定型设备的硬件配置,用系统中自带的多功能电机保护器7UM62,替代与S7-300兼容性较差的质量分析仪UMG507,简化了系统结构;并研发了适用于7UM62的功能块和DP通讯诊断程序,消除了系统隐患,有效地解决了 DP网闪断故障,提高了系统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并分别进行实验室和现场测试。第四,针对技术创新点,对控制系统运行效果进行跟踪分析,同时与同行对标,对己有成果进行推广,体现了其可行性和控制性能的优越性。第五,依托西门子公司的GL150变频控制系统,完成了制氧机组变频启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实现。该系统自从投入使用以来,生产运行稳定可靠,生产效率提高、运行成本和劳动强度降低,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同步电机励磁装置改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同步电机励磁装置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泵站6kV系统改造后机组不能启动的原因分析与故障排除(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不能启动原因 |
3 故障排查 |
4 同步电机励磁装置的同步(定相) |
4.1 可控硅导通与关断条件 |
4.2 三相桥式半控整流电路同步(定相)问题分析 |
4.3 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同步(定相)问题分析 |
5 故障排除方法 |
6 结语 |
(2)长江科学院水电机组控制设备技术最新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
2 水轮机调速器的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
2.1 水轮机调节与控制理论研究 |
2.1.1 孤网控制研究与其前馈控制 |
2.1.2 过渡过程的变积分控制 |
2.1.3 双调节系统的模糊控制 |
2.2 特种机型和产品的研究与行业贡献 |
2.2.1 贯流式机组 |
2.2.2 多喷嘴冲击式机组 |
2.2.3 行业贡献与影响 |
2.3 电液转换元件 |
2.4 主配压阀 |
2.4.1 滑阀式主配压阀 |
2.4.2 插装阀式主配压阀 |
2.5 油源系统 |
3 同步电机励磁的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
3.1 PCC励磁调节器 |
3.2 双核励磁调节器 |
3.2.1 双核励磁调节器硬件 |
3.2.2 双核励磁调节器软件 |
3.2.3 双核励磁调节器成果评价 |
3.3 模块化(PLC)励磁装置 |
4 前景展望 |
4.1 调速与励磁试验研究基地建设 |
4.2 水轮机调速器和同步电机励磁标准的制定与修订 |
4.3 一次调频、PSS以及PMU功能等涉网试验 |
4.4 与主机厂协调研发,设计调速与励磁新品种 |
4.5 智慧电网需求下的机组控制设备应用 |
4.5.1 水电机组控制设备远程运维云平台研究 |
4.5.2 研究数据库专家系统,实现大数据的故障诊断 |
4.5.3 研究水电机组控制设备的远程运营与维护 |
5 结 语 |
(3)渣油加氢K101C同步电机启动异常及处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无刷励磁工作原理 |
2.1 旋转励磁原理 |
2.2 静态励磁原理 |
3 空载及带负荷运行情况 |
3.1 空载试运 |
3.2 带载试运 |
3.3 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 |
4 结论及建议 |
(4)泵站励磁装置故障分析与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LZK-3G型励磁装置存在问题及分析[1] |
2 改造方案 |
2.1 三相桥式半控整流失控问题解决方法 |
2.2 励磁变压器过热问题解决方法 |
2.3 可控硅损坏问题解决方法 |
2.4 投励失败和过早投励引起失步问题的解决方法 |
2.5 带励失步问题的解决方法 |
2.6 恒功率因素调节缓慢问题的解决 |
2.7 WKLF-102现场调试 |
3 结语 |
(5)新能源采用同步电机对并网运行控制与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新能源发电的发展趋势 |
1.1.2 新能源发电并网运行存在的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新能源发电频率响应能力提升方法 |
1.2.2 新能源发电故障穿越能力提升方法 |
1.2.3 同步电机用于提升新能源电网稳定性的研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新能源采用MGP并网运行方式与数学模型 |
2.1 引言 |
2.2 新能源与MGP的连接方式 |
2.2.1 单逆变器采用MGP并网的结构 |
2.2.2 多逆变器并联采用MGP并网的结构 |
2.3 MGP的运行方式与结构特点 |
2.3.1 MGP的运行方式 |
2.3.2 MGP的结构特点 |
2.4 MGP的电磁-机械耦合模型 |
2.4.1 MGP的电气方程 |
2.4.2 MGP的运动方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MGP的功率传输特性及控制方法 |
3.1 引言 |
3.2 MGP的功率传输特性 |
3.2.1 MGP功角特性分析 |
3.2.2 源荷变化下的功角变化特性 |
3.2.3 新能源变流器协调控制策略 |
3.3 q轴电流控制方法 |
3.3.1 q轴电流控制原理与控制结构 |
3.3.2 仿真分析 |
3.4 无转速反馈控制方法 |
3.4.1 控制系统结构 |
3.4.2 仿真分析 |
3.4.3 实验验证 |
3.5 本章小节 |
第4章 多逆变器并联驱动MGP并网运行控制方法 |
4.1 引言 |
4.2 基于LCL滤波器的控制方法 |
4.2.1 逆变器驱动MGP数学模型 |
4.2.2 机侧和源侧电流双环控制方法 |
4.2.3 仿真分析 |
4.3 并联控制与耦合谐振特性分析 |
4.3.1 多逆变器并联结构与控制方法 |
4.3.2 并联LCL滤波器耦合与谐振特性分析 |
4.3.3 仿真分析 |
4.4 双逆变器并联驱动MGP实验研究 |
4.4.1 控制系统设计 |
4.4.2 实验平台搭建 |
4.4.3 实验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MGP提升新能源频率响应能力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新能源采用MGP并网频率响应分析 |
5.2.1 惯性响应特性及提升方法 |
5.2.2 有功功率响应特性 |
5.3 一次调频控制策略及稳定性分析 |
5.3.1 一次调频控制策略 |
5.3.2 并网系统稳定性分析 |
5.4 仿真分析 |
5.4.1 系统参数对频率响应的影响 |
5.4.2 新能源占比提升对频率响应的影响 |
5.4.3 源荷功率变化对频率响应的影响 |
5.4.4 与其他一次调频控制策略的对比 |
5.5 实验验证 |
5.5.1 MGP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 |
5.5.2 光伏是否采用MGP并网的对比 |
5.5.3 不同源荷变化下的频率响应 |
5.5.4 快速频率变化下的响应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MGP提升新能源故障穿越能力的研究 |
6.1 引言 |
6.2 MGP实现新能源故障穿越的原理 |
6.2.1 故障隔离作用分析 |
6.2.2 无功支撑作用分析 |
6.3 故障穿越仿真验证与分析 |
6.3.1 低电压穿越 |
6.3.2 高电压穿越 |
6.3.3 新型故障穿越 |
6.4 故障穿越实验验证与分析 |
6.4.1 低电压穿越实验 |
6.4.2 高电压穿越实验 |
6.4.3 多次低电压故障穿越实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无齿轮磨机驱动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无齿轮传动研究现状 |
1.2.2 矢量控制研究现状 |
1.2.3 机电耦合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无齿轮磨机结构原理与基本理论分析 |
2.1 无齿轮磨机驱动结构 |
2.1.1 磨机筒体 |
2.1.2 转子 |
2.1.3 定子 |
2.1.4 绕组分析 |
2.2 无齿轮磨机介质运动状态分析 |
2.3 无齿轮磨机工作参数计算 |
2.3.1 填充率计算 |
2.3.2 工作转速计算 |
2.3.3 功率计算 |
2.3.4 启动过程转矩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无齿轮磨机驱动参数优化与电磁性能分析 |
3.1 二维电磁场有限元基本理论 |
3.1.1 二维电磁场基本理论 |
3.1.2 二维电磁场有限元法 |
3.2 无齿轮磨机驱动参数优化及有限元建模 |
3.2.1 齿槽转矩的产生机理与解析表达 |
3.2.2 极弧系数优化 |
3.2.3 磁钢偏心距优化 |
3.2.4 电机二维电磁场有限元建模 |
3.3 电机空载瞬态磁场有限元分析 |
3.3.1 气隙磁场分析 |
3.3.2 空载反电势分析 |
3.3.3 磁力线与磁密分布 |
3.4 电机负载瞬态磁场有限元分析 |
3.4.1 电机负载运行性能 |
3.4.2 磁力线与磁密分布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无齿轮磨机驱动控制策略研究 |
4.1 无齿轮磨机驱动用永磁同步电机动态模型 |
4.1.1 永磁同步电机基本方程 |
4.1.2 坐标变换 |
4.1.3 永磁同步电机状态方程 |
4.1.4 Simulink平台下的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建立 |
4.2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原理 |
4.2.1 永磁同步电机基本控制策略 |
4.2.2 矢量控制基本原理 |
4.2.3 i_d=0 的矢量控制系统 |
4.3 基于SVPWM的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建模与仿真 |
4.3.1 SVPWM算法原理 |
4.3.2 SVPWM算法的Simulink实现 |
4.3.3 基于SVPWM的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建模 |
4.3.4 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RecurDyn-Simulink的无齿轮磨机机电耦合仿真 |
5.1 基于离散元的无齿轮磨机筒体虚拟样机模型建立 |
5.1.1 RecurDyn软件简介 |
5.1.2 离散元法基本原理 |
5.1.3 虚拟样机模型建立 |
5.2 无齿轮磨机机电耦合仿真模型建立 |
5.3 无齿轮磨机驱动机电耦合性能仿真 |
5.3.1 仿真分析 |
5.3.2 理论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7)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设计与操控模拟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动教练车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驱动电机控制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传统驾考模式及考核内容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关键结构设计 |
2.1 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的结构分析 |
2.2 驱动电机的选择及参数匹配 |
2.2.1 电机的类型选择 |
2.2.2 驱动电机参数匹配 |
2.3 电磁离合器的选型及参数设计 |
2.3.1 电磁离合器类型选择 |
2.3.2 电磁离合器转矩容量 |
2.4 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操纵系统设计 |
2.4.1 变速器模拟操纵系统的设计 |
2.4.2 离合器操纵模拟系统的设计 |
2.4.3 加速踏板操纵模拟系统的设计 |
2.4.4 模拟装置中伺服电机的选择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操控模拟方法研究 |
3.1 驾考关键工况分析 |
3.2 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速度控制及变速模拟方法 |
3.3 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起步熄火模拟方法 |
3.3.1 电磁离合器结合强度分析 |
3.3.2 起步熄火模拟控制方法 |
3.4 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空档怠速模拟方法 |
3.5 离合器踏板力感的模拟 |
3.5.1 离合器踏板力感模拟方法 |
3.5.2 离合器踏板力与力矩电机输出转矩的关系 |
3.6 加速踏板力感的模拟 |
3.6.1 加速踏板力感模拟方法 |
3.6.2 加速踏板力与力矩电机输出转矩的关系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驱动电机调速控制方法研究及变速功能验证 |
4.1 .驱动电机调速控制方法 |
4.1.1 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调速控制方法 |
4.1.2 永磁同步电机dq轴电流控制方法 |
4.1.3 基于期望车速的PMSM最大转矩电流比控制策略 |
4.2 驱动电机调速系统模型搭建及验证 |
4.2.1 驱动电机调速系统模型搭建 |
4.2.2 调速系统模型验证 |
4.3 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变速功能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力矩电机控制方法研究及力感模拟方法验证 |
5.1 力矩电机控制方法 |
5.1.1 力矩电机输出转矩控制方法 |
5.1.2 模糊增量式PID控制器设计 |
5.2 力矩电机转矩控制系统模型及其验证 |
5.2.1 力矩电机转矩控制系统模型 |
5.2.2 控制效果仿真及对比分析 |
5.3 踏板力感模拟方法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论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8)KGLF-2型同步电机励磁装置的应用与维护(论文提纲范文)
1 KGLF-11型励磁装置存在的不足 |
1.1 投励故障 |
1.2 高压回路掉闸故障 |
1.3 控制系统故障 |
2 KGLF-2型微机励磁装置的硬件组成及特点 |
2.1 硬件组成 |
2.2 新型励磁装置的特点 |
2.2.1 系统具有可靠高、低压两级双路灭磁特性 |
2.2.2 具有完备的故障诊断功能 |
3 KGLF-11型和KGLF-2型控制原理对比 |
3.1 脉冲电路形成 |
3.2 投励方式可靠性 |
3.2.1 原励磁投励方式 |
3.2.2 新励磁投励方式 |
3.3 失步保护 |
4 新型励磁装置故障的分析与排除 |
4.1 励磁电压不稳 |
4.2 投励超时故障 |
4.3 四路稳压电源的故障 |
4.4 运行中励磁电压电流下降 |
4.5 不能正常启动和故障停车 |
5 结 语 |
(9)制氧机用大功率电机控制系统改造设计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
1.1.2 项目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大功率电机启动控制研究和应用现状 |
1.2.1 同步机的特点和发展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自控式同步电动机控制系统分析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2章 电机控制系统问题分析及改造方案设计 |
2.1 原机组问题分析 |
2.1.1 生产工艺流程简介 |
2.1.2 空压机停机对机组及公司生产系统的影响 |
2.2 原电机控制系统分析 |
2.2.1 原电机控制原理 |
2.2.2 原电控系统存在的问题 |
2.2.3 改造项目实施目标 |
2.2.4 改造项目方案的确定 |
2.3 电机启动控制系统改造设计方案 |
2.3.1 无换向器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
2.3.2 无换向器电动机逆变电路的基本换流方式 |
2.3.3 超前换流角对无换向器电动机的影响 |
2.3.4 无换向器电动机的机械特性及其分析 |
2.3.5 换流方式不足分析 |
2.4 无换向器电动机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DSP的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1 无换向器电机控制系统硬件方案设计 |
3.2 位置与转速检测方案 |
3.2.1 位置与转速检测传感器 |
3.2.2 转子初始位置定位分析 |
3.2.3 基于TMS320LF2407A DSP实现位置检测方案 |
3.2.4 基于TMS320LF2407A DSP实现转速的测量 |
3.2.5 光电编码器与DSP的硬件接口设计 |
3.3 电流检测电路的设计 |
3.4 整流电路的设计 |
3.4.1 整流电路的原理及结构分析 |
3.4.2 数字触发信号设计原理 |
3.4.3 数字触发器的硬件组成 |
3.4.4 触发角a与整流电压U_d之间关系分析 |
3.5 逆变侧触发逻辑及其相关设计 |
3.5.1 利用光电编码器实现逆变侧触发信号 |
3.5.2 触发逻辑电路设计与分析 |
3.5.3 断流控制逻辑分析与设计 |
3.5.4 零电流检测电路设计 |
3.6 有关高压电气设备的设计 |
3.6.1 晶闸管高压换流阀及其触发系统 |
3.6.2 有关高压电气设备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1 同步电动机软起动运行方案 |
4.2 防饱和PI控制器的算法流程设计 |
4.3 电机软启动程序流程设计 |
4.4 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
4.5 35000 m~3/h制氧机改造项目后期运行效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基于大型制氧机组变频启动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2 交流电机启动技术的发展 |
1.3 变频起动技术的控制问题研究现状 |
1.4 大型同步电机变频启动技术应用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制氧机启动控制系统构成与原理 |
2.1 制氧机组工艺流程概述 |
2.2 制氧机控制系统的构成 |
2.2.1 同步电机 |
2.2.2 变频启动系统 |
2.2.3 励磁系统 |
2.3 制氧机控制系统的原理分析 |
2.3.1 变频启动控制原理分析 |
2.3.2 并网控制原理分析 |
2.3.3 励磁控制原理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制氧机启动控制系统故障分析与优化 |
3.1 启动系统故障分析与优化 |
3.1.1 启动系统故障分析 |
3.1.2 启动系统原理研究 |
3.1.3 启动系统优化 |
3.2 控制类故障分析与优化 |
3.2.1 控制系统故障分析 |
3.2.2 控制系统原理研究 |
3.2.3 控制系统优化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制氧机启动控制系统的实施与成果分析 |
4.1 实验室测试 |
4.2 现场测试 |
4.3 系统主要技术创新点 |
4.4 控制系统运行效果 |
4.5 同行比较 |
4.6 直接经济效益 |
4.6.1 自主改造产生的效益 |
4.6.2 气体产量和节电效益 |
4.6.3 节省备件费和经济效益 |
4.7 控制系统推广和应用价值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同步电机励磁装置改造(论文参考文献)
- [1]泵站6kV系统改造后机组不能启动的原因分析与故障排除[J]. 王亚乒,杨金忠. 电工技术, 2021(21)
- [2]长江科学院水电机组控制设备技术最新进展与展望[J]. 潘熙和,黄业华,聂伟,方斌臣,严国强,程远楚.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21(10)
- [3]渣油加氢K101C同步电机启动异常及处理方法研究[J]. 原永禹,柳振涛. 中国设备工程, 2021(S2)
- [4]泵站励磁装置故障分析与改造[J]. 张宇,李扬,王华良,汤炜.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21(07)
- [5]新能源采用同步电机对并网运行控制与稳定性研究[D]. 谷昱君.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6]无齿轮磨机驱动关键技术研究[D]. 马天奇. 吉林大学, 2021(01)
- [7]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设计与操控模拟方法研究[D]. 王多洋. 吉林大学, 2021(01)
- [8]KGLF-2型同步电机励磁装置的应用与维护[J]. 林如山. 现代矿业, 2020(07)
- [9]制氧机用大功率电机控制系统改造设计和应用[D]. 徐作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10]基于大型制氧机组变频启动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白凤雷. 东北大学,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