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B超引导下经皮胰周神经丛注射无水乙醇与利多卡因对胰腺癌止痛的观察——附56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连天立[1](2018)在《梗阻性黄疸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术期凝血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胆红素水平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术期凝血功能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普外二科2015年07月至2017年07月收治的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126例病人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血浆中TBIL水平将患者分为三组:A组:轻度黄疸组(术前TIBL<171μmol/L);B组:中度黄疸组(171≤TBIL<342μmol/L);C组:重度黄疸组(TIBL≥342μmol/L)。详细记录:(1)各组病人基本指标:年龄、性别、术前TBIL、术后1d TBIL、术后7d TBIL、CA199、ALb、AST、ALT、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中输血、住院费用、住院时间;(2)各组病人PD围术期指标:1d、7d FIB、PT、INR、APTT、PLT、R值、K值、α角、MA值;(3)各组病人术后指标:出血、胰瘘、胆漏、腹腔感染、胃排空延迟、手术切口感染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对上述资料进行整理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胆红素水平对PD围术期凝血功能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结果:(1)术前组间凝血功能及TEG指标:FIB A组(267.8±64.1)mg/dL,B组(350.4±69.1)mg/dL,C组(380.9±63.9)mg/dL,呈逐渐增高趋势,α角C组(59.7±10.4)度较A组(54.2±6.2)度显着升高,相互之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内凝血功能及TEG指标:A组:FIB术前(267.8±64.1)mg/dL、术后1d(395.2±78.7)mg/dL、术后7d(442.3±60.3)mg/dL呈逐渐增高趋势,且互相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FIB术前(350.4±69.1)mg/dL、术后1d(412.5±99.2)mg/dL、术后7d(430.4±68.4)mg/dL呈逐渐增高趋势,R值术后7d(7.4±0.9)min较术前(8.3±2.4)min显着降低,K值术后7d(1.9±0.7)min较术前(2.6±1.3)min显着降低,α角术后1d(60.3±5.8)度均较术前(56.8±9.6)度显着升高,MA值术后7d(67.1±4.4)mm较术前(61.8±5.9)mm显着升高,且互相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C组FIB术前(380.9±63.9)mg/dL、术后1d(415.7±81.1)mg/dL、术后7d(446.0±83.8)mg/d L呈逐渐增高趋势,R值术后7d(7.2±0.9)min较术前(8.4±2.3)min显着降低,K值术后7d(2.0±0.7)min、1d(2.0±0.6)min均较术前(3.1±1.1)min显着降低,MA值术后7d(67.9±4.2)mm、1d(64.6±5.9)mm均较术前(61.7±5.5)mm显着升高,相互之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随着术前TBIL水平的升高,AST、ALT、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三组之间互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性别、Alb、手术时间、术中输血,在三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本研究126例PD术患者中38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30.2%,随术前TBIL水平增高,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有逐渐增高趋势,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术前随各组TBIL水平逐渐增加,FIB、凝血因子、PLT逐渐增多,凝血功能紊乱;(2)术后随TBIL水平逐渐下降,凝血因子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凝血功能逐渐恢复;(3)随TBIL水平增高,术中出血、术后胰瘘、术后胆瘘、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有逐渐增高趋势。
王彤[2](2016)在《胰腺癌辨证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华,辨证是治疗的前提,辨证是否准确,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关键。目前中医药治疗胰腺癌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与疗效评判标准,缺乏循证医学依据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胰腺癌辨治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目的:探析胰腺癌病位、病性证素特征,规范胰腺癌的病位、病性特征表现。将五脏辨证系统应用于胰腺癌的辨治,以期能够帮助提高胰腺癌病证辨治的准确率和临床疗效。方法: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对胰腺癌病证的常见症状术语进行规范处理。应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278例胰腺癌临床病例,应用SPSS18.0软件对常见症状进行聚类分析,归纳提示胰腺癌病位、病性相关系数较高的症状、体征和舌脉表现;再将一般症状、舌象、脉象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找出各类的主成分及症状组成,归纳总结胰腺癌临床常见证型,构建“胰腺癌病证诊断信息表”,结合导师治疗经验,提出相应治则治法,以期提高中医治疗胰腺癌临证水准。结果:通过对病名规范的原则及胰腺癌的中医命名的探讨,把“伏梁”作为胰腺癌的中医病名;提出脾气虚弱为发病之本,癌毒留结为胰腺癌发病之根。脾胃虚弱、外感邪气、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为胰腺癌发病的主要原因。278例胰腺癌临床病例显示胰腺癌主要病位为脾、肝、胃、胆、肾,分别占100%、58.6%、50.7%、27.3%、20.5%;主要病性为血瘀、气滞、气虚、湿、痰、热,分别占100%、74.1%、66.2%、59.7%、38.8%、34.5%。常见证型包括肝胆湿热证、肝脾不调证、痰瘀互结证、肝肾阴虚证、脾虚水停证。结论: 胰腺癌的基础病位在脾,基础病性为痰、瘀,相兼病位胃、肝、胆、肾,相兼病性气滞、湿、热、水停,健脾助运、化痰逐瘀为治疗胰腺癌基本原则,对于相兼病位病性,辅以行气法、通腑法、利胆法、祛湿法、清热法治疗胰腺癌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纪璘[3](2013)在《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占位性病变诊断价值的初步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对上消化道占位性病变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122例在电子胃镜及电子线阵式超声内镜检查后接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mucosal dissection,ESD)或外科手术(后统称为手术)的上消化道占位性病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3例患者行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FNA)。将电子胃镜与EUS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进行比较。结果:122例EUS(部分结合FNA)与术后病理的符合率为91.80%,33例EUS-FNA与术后病理的符合率为96.88%,电子胃镜检查与术后病理的符合率为77.17%。与电子内镜诊断符合率相比,EUS有明显优势。结论:超声内镜能满意的对上消化道占位性病变进行初步定性诊断,结合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能有效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薛魁金[4](2012)在《刺参粘多糖对人胰腺癌细胞株SW1990增殖的抑制作用》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刺参黏多糖(SJAMP)对人胰腺癌细胞株SW1990增殖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SJAMP及不同作用时间对体外培养的sw1990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SJAMP (4mg/ml)在不同作用时间(24h、48h、72h)对sw1990的凋亡的影响及检测不同浓度的SJAMP作用于sw1990细胞24小时后sw1990细胞的细胞周期分布。结果不同浓度SJAMP(0mg/ml、2mg/ml、4mg/ml、8mg/ml、16mg/ml、32mg/ml)作用于sw1990细胞24h后OD值分别为0.78±0.04、0.71±0.02、0.64±0.01、0.53±0.04、0.45±0.02、0.35±0.04,作用48h后OD值分别为0.76±0.02、0.55±0.04、0.42±0.02、0.36±0.01、0.24±0.03、0.20±0.01,72h后OD值分别为0.79±0.02、0.50±0.03、0.39±0.04、0.33±0.05、0.24±0.04、0.11±0.02。SJAMP抑制sw1990细胞增殖的作用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强(P<0.01)。4 mg/ml SJAMP作用于SW1990细胞24h、48h、72h后早期凋亡细胞百分率分别为11.10±0.75%、21.30±0.91%、30.80±0.61%,而对照组相应的早期凋亡细胞百分率分别为3.50±0.34%、3.80±0.36%、4.40±0.26%。随着SJAMP作用时间的延长,正常细胞数目递减而凋亡细胞比例明显增多,细胞凋亡率增加(P<0.01)。SJAMP可调控sw1990的细胞周期分布,不同浓度SJAMP (0mg/ml、2mg/ml、4mg/ml、8mg/ml、16mg/ml、32mg/ml)作用于sw1990细胞后G0/G1期细胞百分比分别为56.49±0.77%、60.38±1.03%、63.79±1.41%、67.38±2.47%、69.43±0.58%、71.57±1.48%。随着SJAMP浓度的增加,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下降,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P<0.01)。结论SJAMP可明显抑制人胰腺癌细胞sw1990增殖,呈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其抑制细胞增殖机制可能与SJAMP诱导sw1990凋亡及调控sw1990细胞的周期分布有关。
张长宝[5](2009)在《CT引导下相关介入新技术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CT引导下经皮乙酸注射对猪正常胰腺影响的实验研究目的:观察CT引导下经皮乙酸注射(PAI)对猪正常胰腺的影响,以有无确切坏死灶、是否发生急性重症性胰腺炎、胰瘘、肠道粘连梗阻及肾功能损害、死亡等并发症指标来探讨乙酸治疗胰腺肿瘤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材料和方法:正常家猪12只,按处死时间段不同分为3d组、7d组和2w组,每小组4只猪,术前12小时禁食禁水,术前麻醉动物,取俯卧位固定。穿刺部位选择胰尾(猪胰腺尾部最厚),于预定进针点处贴金属标记后行CT平扫定位,结合CT图像确定进针点和最佳穿刺路径,精确测量穿刺角度及深度,穿刺到位后,采用1ml注射器缓慢注射乙酸6ml,干预后1h、第3d、7d和14d复查胰腺CT及MRI,并于术前、术后12h、3d、7d和2w测定血清淀粉酶和肾功能指标,分别在第3d、7d和2w分别对4只猪剖腹切取胰腺标本,大体观察后取坏死灶。标本收集完成后,统一石蜡包埋切片,分别行常规HE染色,最后进行影像、大体病理和HE染色对比分析研究。结果:乙酸干预后第3d,猪胰尾部坏死灶最明显, 7d至14d胰尾坏死灶逐渐缩小。术后3d血清淀粉酶水平最高,7d较前减低,14d接近正常水平。影像检查结果与大体病理相符合。除一头猪出现急性重症性胰腺炎外,余实验猪未出现血清淀粉酶显着升高、肠粘连、胰瘘及肾功能损害、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乙酸注射可以在猪正常胰腺造成明确的局灶性坏死,具有安全性高、可行性好、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在坏死灶直径与乙酸浓度、剂量的具体量化关系,以及如何尽量减少胰腺炎和肾功能损害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第二部分CT引导下经皮乙酸注射和热化疗对猪正常胰腺影响之间的比较研究目的:通过CT引导下经皮乙酸注射和CT引导下热化疗对小猪正常胰腺进行干预,对两种介入治疗方法的安全可行性以及对胰腺的损伤机理进行比较研究。材料和方法:24只小猪完全随机方式分为经皮乙酸注射组和热化疗组,每组12头,再按照处死时间段不同分为3小组,分别为3d、7d和2w组,每小组各4头,各组进行经皮乙酸注射或热化疗后,分别于术前、术后12h、3d、7d和2w测定血清淀粉酶,术后1h、3d、7d和2w利用CT扫描测定坏死灶面积,分别于3d、7d和2w三个时间段每次对4只小猪剖腹切取胰腺标本,大体观察后取坏死灶。标本收集完成后,统一石蜡包埋切片,分别行常规HE染色,最后对两种方法不同时间段的血清淀粉酶、CT检查测得的病灶大小和并发症发生率大小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两组相应时间段血清淀粉酶之间的比较:术前、术后12h及术后7d血清淀粉酶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d血清淀粉酶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两组相应时间段CT检查测定的坏死灶大小之间的比较:术后1h、术后3d、术后7d及术后2w所有时间段两组CT测定坏死灶大小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两组HE染色表现的比较:各时间段的病理切片均发现了明确的坏死灶,3d病理切片显示胰腺组织及脂肪组织出血、坏死,周围大量炎细胞浸润;7d病理切片显示坏死灶周围炎细胞有所减少,2w显示坏死区呈红染无结构区,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少量炎细胞浸润。④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实验小猪各12头,实验干预后各有1头小猪血清淀粉酶显着升高,且PAI组为急性重症性胰腺炎,但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CT引导下经皮乙酸注射和热化疗均可在小猪正常胰腺形成较明确的坏死灶,具有安全性高、可行性好、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并应用于胰腺肿瘤的治疗,PAI在获得较大坏死灶的同时出现急性重症性胰腺炎的潜在机会也增大,因此如何在不同肿瘤直径采用较适宜的浓度和剂量,以及如何尽量减少胰腺炎发生和肾功能损害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第三部分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胰腺癌的疗效分析目的:探讨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胰腺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08年6月我院采用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33例胰腺癌患者资料。肿瘤最大径1.5~6.6cm,平均3.7cm。结果:粒子植入术后,止疼有效率为60.6%,术后3月内有4例死亡。术后3个月CT复查,部分缓解(PR)8例,疾病稳定(SD)13例,疾病进展(PD)8例,总有效率27.6%。全组生存时间2~19个月,中位生存时间5.1个月,6例仍在随访中。随访中无胰瘘和胃肠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有51粒粒子(18例患者)丢失,11粒粒子(5例患者)出现迁移,肠道9粒,肝脾各1粒,未见放射性肠炎和肝功能改变。结论: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胰腺癌在疼痛缓解方面疗效明确,但本组病例Ⅳ期患者较多未取得较好的治疗疗效,具体疗效还有待于大样本前瞻性队列研究证实。
王凯旋[6](2008)在《超声内镜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腹腔神经丛照射治疗晚期胰腺癌疼痛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腹痛是胰腺癌患者最突出的症状。诊断时有75%的患者主诉有腹痛,而对于晚期胰腺癌患者腹痛出现的比例超过90%,胰腺癌疼痛往往剧烈而顽固,显着增加体力及机体消耗,生活质量差,因此,姑息性治疗的主要方面就是有效控制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目前治疗疼痛的主要途径是基于世界卫生组织(WHO)2000年所公布的癌性疼痛三级阶梯治疗方案,但有时这种治疗并不能相应改善疼痛,或者由于阿片类药物相关副反应诸如便秘、恶心抑郁等限制了所使用药物的剂量。胰腺癌疼痛的传导是通过腹腔神经丛(celiac ganglion,CG)换元后再上传中枢从而产生疼痛感觉,因此腹腔神经丛阻滞(celiac plexus neurolysis,CPN)可通过阻断感觉神经的传导而达到止痛目的。目前神经破坏剂国内外绝大多数使用无水酒精。荟萃分析显示与口服止痛药相比,腹腔神经丛阻滞术虽能有效缓解疼痛,但视觉模拟评分较术前仅减少6%;持续时间不长,仅8周左右,65%患者临终前有中到重度疼痛,10%需要再次行腹腔神经丛阻滞术。另外由于无水酒精瞬间阻断交感神经占优势的神经丛,从而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腹泻的副反应,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如截瘫、后腹膜出血等也有陆续报道。行腹腔神经丛阻滞术的方法有多种,包括开腹手术术中注射、B超引导下、CT引导下以及超声内镜引导下注射。文献报道止痛疗效在各种方法间无差异性。对行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患者尸检后发现无水酒精仅能破坏神经外膜,神经纤维内部以及神经元均完好无损,胰腺癌很容易侵犯后腹膜及腹腔干,而当腹腔干受肿瘤侵犯时会严重影响无水酒精的渗透性,对于这种病人采用无水酒精腹腔神经丛阻滞术几乎没有疗效,因此寻找一种能更好更彻底的破坏神经元而安全性更高的办法对于缓解疼痛、改善胰腺癌患者生存质量具有显着意义。胰内小神经被肿瘤细胞及免疫细胞浸润,导致神经的局部微环境的稳定性受到破坏,使其对一些致痛介质的敏感性增加是胰腺癌疼痛的重要发生机制。研究表明对胰腺癌行外照射也可有效缓解疼痛,尤其是腹腔神经丛阻滞术后腹痛又复发的患者,我们前期的研究发现在胰腺癌瘤体内种植125I放射性粒子具有止痛效果,这些结果均说明内外照射对胰内小神经有破坏作用。125I有很长的半衰期(59.7 d),持续低剂量释放γ射线,不会瞬间破坏腹腔神经丛,因此理论上不会出现交感神经阻断后所出现的腹泻、体位性低血压等相关症状。125I放射性粒子照射腹腔神经丛对神经元是否也有破坏作用目前未见报道。腹腔神经丛毗邻腹主动脉、腹腔干、胃、胰腺、肾上腺等重要器官,内照射其安全性如何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本研究拟采用EUS引导下的125I放射性粒子腹腔神经丛旁植入术进行实验及临床研究,全面评价其安全性和疗效,共分四个部分,分述如下:一、猪作为超声内镜引导下腹腔神经丛穿刺术模型的实验研究目的:我们对健康家养猪进行超声内镜引导下腹腔神经丛旁穿刺操作,探讨其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5只健康家养猪用于研究,术前肌内注射盐酸氯胺酮10mg/kg镇静,动物安静后给予静脉缓慢注射3%戊巴比妥钠0.8ml/kg。麻醉稳定后进行穿刺操作并植入空粒子,术后行CT增强扫描以辅助判断穿刺是否成功。结果:两组动物都没有出现死亡,1只家猪穿刺后CT扫描发现粒子在胃腔内,隔日再行穿刺种植粒子成功,其余动物均一次穿刺成功,行CT增强扫描,发现粒子定位准确,均匀分布于腹主动脉腹腔干起始部的两侧。结论:家猪的解剖结构与人类及其相似,可作为初学者进行超声内镜引导下腹腔神经丛穿刺术培训的理想动物模型。同时通过本研究积累了较多宝贵的原始资料和经验教训,而且对操作过程中的细丛问题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找到了解决方案,为进一步开展该项操作技能培训打下坚实的基础。二、超声内镜引导下碘125放射性粒子腹腔神经丛照射的安全性研究目的:选择家猪作为动物模型行超声内镜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腹腔神经丛旁种植,对这种方法的安全性做一初步评估。方法:14只家猪随机分成四组:A组,n=4,拟行空粒子种植对照;B组,n=4,选择放射活度为0.4mci的125I放射性粒子种植;C组,n=4,选择放射活度为0.8mci的125I放射性粒子种植,D组,n=2,行无水乙醇腹腔神经丛阻滞术。A、B、C三组家猪均在静脉麻醉后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粒子双侧植入,术后摄腹部平片和CT增强扫描以及血管三维重建辅助判断种植的准确性,术前,术后24小时及7天抽血化验血常规,术前和术后随访期结束抽血检查肝肾功能、血淀粉酶以及CD4、CD8值等免疫指标。术后14天、60天分批处死解剖观察粒子有无移位、丢失,周围血管有无破裂、血肿形成,周围脏器有无炎症,渗出,穿孔,粘连等表现,取材送病理检测,D组单侧注射无水乙醇5毫升,术后7天解剖取材。结果:A组1只与C组中1只种植失败(16.7%),隔日再行补中均成功,其余粒子均一次性植入,定位良好,除C组中1只术后7天出现白细胞升高,解剖发现局部小脓肿形成外,其余家猪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淀粉酶以及CD4、CD8值穿刺前后均无差异。病理检测显示周围脏器均无异常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经受125I放射性粒子照射的血管外膜有变性坏死,并伴随轻微炎性反应,周围有纤维组织增生,程度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略有加重,血管肌层、内膜及内膜弹力层均未受任何影响,血管内未见血栓形成,照射时间为60天的家猪其血管外膜的纤维组织增生较14天更为明显。CPN术的家猪解剖发现其腹腔干呈淡褐色,较正常粗大,病理发现血管外膜及周围纤维结缔组织坏死出血明显,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结论:超声内镜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腹腔神经丛旁种植是安全的,放射性粒子对周围脏器没有影响,不会损害其免疫功能,对血管有一定的损伤作用,但作用有限,较无水乙醇对血管的损伤小。三、超声内镜引导下碘125放射性粒子腹腔神经丛照射的有效性研究目的:观察125I放射性粒子对腹腔神经丛及神经纤维的影响。方法:14只家猪随机分成四组:A组,n=4,拟行空粒子种植对照;B组,n=4,选择放射活度为0.4mci的125I放射性粒子种植;C组,n=4,选择放射活度为0.8mci的125I放射性粒子种植;D组,n=2,行无水乙醇腹腔神经丛阻滞术。A、B、C三组家猪均在静脉麻醉后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粒子双侧植入,D组单侧注射无水乙醇5毫升,术后取腹腔神经丛分别行HE染色、TUNEL、尼氏染色观察细胞坏死凋亡情况,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白细胞介素-1β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25I组可见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细胞凋亡增加,以神经元凋亡更为明显,神经元尼氏小体减少,免疫组化发现,白细胞介素-1β主要表达于胞浆,125I组阳性表达增加,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阳性表达更为明显,但14天组与60天组表达无明显差异,CPN组仅见神经丛外周少量神经元凋亡,神经纤维凋亡不明显,尼氏小体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白细胞介素-1β轻度表达。结论:内照射可诱导腹腔神经丛以及神经纤维细胞坏死凋亡,因此通过超声内镜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内照射腹腔神经丛的方法可以有效缓解疼痛,而无水乙醇对神经丛及神经纤维作用有限。四、声内镜引导下碘125放射性粒子腹腔神经丛照射治疗晚期胰腺癌疼痛的临床研究目的:选择晚期胰腺癌疼痛患者行超声内镜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腹腔神经丛照射,观察止痛疗效以及相关并发症情况。方法:对3例晚期胰腺癌患者静脉麻醉下行超声内镜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腹腔神经丛种植术,术后进行随访,观察视觉模拟评分、止痛药物剂量变化,并记录并发症情况,随访终点为患者死亡。结果:3例患者均为单侧种植,平均植入放射活度为0.7mci粒子3颗(2-5颗),一例肝转移患者术后腹痛无明显改善,其余两例均在术后2周开始腹痛缓解,吗啡类止痛药物剂量明显减少,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任何并发症。结论: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超声内镜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腹腔神经丛照射是安全的,具有一定的止痛效果。总结:家猪解剖结构与人及其相似,可作为初学者进行超声内镜引导下腹腔神经丛穿刺术培训的理想动物模型。实验研究表明超声内镜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腹腔神经丛照射是安全而有效的。居于实验研究基础上所开展的临床试验结果也初步验证了这一观点。
戴睿武[7](2007)在《胰腺创伤Wistar大鼠模型伤情变化特点及Variabilin对模型PLA2的抑制效应及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胰腺创伤发病率约为0.4/10万,仅占腹部外伤的1%~3%。但由于其致伤后病死率高达20%,胰瘘、肠瘘、腹腔感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达40%,因此胰腺创伤在腹部创伤中占重要地位。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胰腺创伤后患者的外科学救治、创伤后并发症的防治等方面,对于其伤情变化机制的研究则极为缺乏。研究单器官创伤的伤情变化,有助于排除多器官损伤的影响,更好地了解该器官创伤后的发病机制,掌握其伤情演化特点,提高该病的治疗效果。传统的胰腺损伤动物模型大多存在致伤因素不纯、致伤范围难以控制、重复性差、操作烦琐等问题,故建立单纯的胰腺创伤动物模型,继而对其病理、病理生理学衍变的研究是个急待解决的课题。胰腺创伤后的伤情变化有什么特点呢?这些特点和急性胰腺炎的病情变化是相同的吗?磷脂酶A2(Phospholipase A2 ,PLA2)是一类能够在磷脂甘油部分的Sn - 2位点选择性断裂酯键的酶。急性胰腺炎(AP)时,当PLA2被激活后,可作用于细胞膜和线粒体膜的甘油磷脂,使其分解为溶血卵磷脂,从而溶解破坏细胞膜和线粒体膜的脂蛋白结构,使细胞死亡。胰腺创伤后,PLA2是否和AP时一样被激活?胰腺创伤后胰腺细胞PLA2各基因、蛋白表达水平和组织内定位情况又是怎样的呢?目前没有应用于临床的特异性PLA2的酶活性抑制剂,最早于1973年在海绵内分离的Variabilin(呋喃二倍半萜烯-4-羟乙酰乙酸内酯)已在体外被证实为PLA2的有效特异抑制剂,2004年人们用化学合成法得到Variabilin后,其来源问题已成功解决。而Variabilin是否能在生物体内发挥抑制胰酶激活过程中关键步骤―PLA2激活的目的,发挥创伤后保护作用呢?二、实验方法为了解答上述问题,本研究实验设计如下:首先,利用BIM-Ⅲ型多功能生物撞击机,建立急性胰腺创伤Wistar大鼠模型作为实验组,而对照组为开腹后不激惹胰腺,相同建模开腹时间后关腹。研究在不同压强的外力作用下,模型指定时相点的一般情况和存活率、大体、光镜及电镜下胰腺组织的病理变化和常规酶学变化,得到稳定建模致伤压强;然后,固定致伤压强,研究胰腺创伤后不同时相点的伤情变化(包括一般情况、胰腺组织的病理变化、AMS和LPS活性变化、血常规、血生化、胰腺细胞凋亡以及胰腺组织细胞生长周期变化情况);再次,采用3H-花生四烯酸标记大肠杆菌膜作为底物的方法检测大鼠胰腺创伤后不同时相点的PLA2活性,利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其亚型mRNA的表达,利用Western blot和IHC技术检测其蛋白表达量和蛋白组织定位;最后,将Variabilin体内应用于急性胰腺创伤大鼠模型,研究其对模型的保护作用和对PLA2的抑制效应。三、实验结果及结论1. 400KPa冲击气流作用后24h,大鼠存活率为85%,明显高于600KPa组的40%。因此,稳定建模的冲击气流压力上限为400KPa,可更经济地用于创伤后亚急性期的伤情特点的观察。2.胰腺大体病理变化主要为外力作用后当时,大鼠胰腺局部出血和伤后血性腹水形成,腹水量和胰腺重量与致伤压力大小呈正比。光镜下胰腺细胞空泡形成、水肿、坏死指数以400KPa以上压力组为明显,这与非创伤因素引起的AP时的病理变化相似;但与AP比较,PT炎细胞浸润不多、出血更加明显。电镜下可见内质网扩张、断裂,核糖体脱落,溶酶体增多,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管淤血等在各压力均可发生,线粒体肿胀变形以400KPa以上压力组为明显。3.不同大小外力作用下,伤后24h血、腹水的AMS、LPS活性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AMS在各实验组间无明显差异,LPS在400KPa以上压力组与其下压力组之间有明显差异, 400KPa以下压力组与对照组比较亦有明显差异。因此可认为在伤后24h内,仅可根据AMS的变化来判断是否存在胰腺创伤,而不能根据AMS值预测创伤的严重程度;而LPS如明显增高可预测存在严重的胰腺创伤。4.固定400KPa压力创伤胰腺后,血性腹水量在6h时达到峰值,24h时减少,而胰腺湿重则在24h时达到峰值,此后逐渐下降。光镜下,出血、空泡形成、水肿、坏死是最显着的变化,而炎性细胞浸润较少。以上病理指数在6-24h时达到高峰,此后逐渐下降,在7d时有明显好转。电镜下,粗面内质网、核糖体、线粒体、溶酶体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间导管早期均有改变,且在72h后开始逐渐恢复正常形态。5.创伤后6h,血液WBC和W-LCR均明显升高,24h最高,此后逐渐下降;RBC、HGB和血钙水平却在72h内逐渐下降,7d时稍有增加;PLT和血钾水平则是先降后升。血AMS在伤后6h开始上升,24h达到高峰,此后逐渐下降。LPS上升亦可在伤后6h开始上升,但在72h才达到高峰,7d时仍维持于较高水平。而腹水AMS、LPS在7d前均较高。这对于病情的判断有较大临床意义:急性胰腺创伤后,血清AMS可作为早期诊断标准,血清LPS可作为特异诊断标准;腹水AMS和LPS不能作为判断预后的标准,只能作为辅助诊断的指标。6.采用TUNEL法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发现,胰腺创伤后细胞凋亡6h就出现且为高峰,此时PI却下降,说明创伤后早期主要为细胞衰亡效应;24h后,AI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下降,而PI却开始随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加,7d时达到最高值,说明后续细胞修复机制在24h时已开始激活,这种修复机制和破坏机制在创伤后期持续同时存在。7.胰腺创伤后6h大鼠血清和胰腺组织PLA2活性即开始升高,24h达峰值,此后虽逐渐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这种变化以胰腺组织的PLA2活性增高最为显着,而血清PLA2活性亦有显着增高。因此在胰腺创伤后6h-7d均可检测血PLA2活性。8.荧光定量RT-PCR显示,胰腺创伤后表达增强的基因主要为sPLA2,其次为cPLA2,而iPLA2则稍有增加。伤后24h前PLA2各亚型的mRNA表达量均呈随时间而上升的趋势,cPLA2和sPLA2在此时出现最高水平,而iPLA2的表达峰则在72h,这可能和cPLA2和sPLA2主要由胰腺组织产生而iPLA2主要存在于胰腺外组织有关。而Western Blot定量结果也从蛋白水平证实了PLA2各亚型表达的情况与转录水平一致的特点。9.用IHC技术对酶蛋白亚型组织定位方面:胰腺内的表达以sPLA2和cPLA2增加为主,6h时即遍布于胰腺腺泡细胞;24h时由于胰腺细胞的大量破坏,腺泡细胞外均可见sPLA2和cPLA2的高表达;72h后细胞内外sPLA2和cPLA2逐渐下降。而iPLA2蛋白组织定位变化并不明显,结合前面的实验结果,初步推断出iPLA2在胰腺创伤后并不是主要致病因子。10.将海绵提取物Variabilin体内应用于胰腺创伤模型后,我们发现其表现出较强的抑制血清和胰腺细胞内PLA2活性的作用。使模型存活率提高;可减轻损伤后胰腺坏死和水肿程度;减少血性腹水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胰腺损伤修复和机体基本机能恢复,从而发挥良好的保护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一种有效、稳定、经济的Wistar大鼠急性胰腺创伤动物模型成功建立。2.在胰腺创伤6h-24h是伤情加重的激进期,机体修复机制在创伤后24h时已开始激活,这种修复机制和损伤机制在创伤后期持续同时存在。3.创伤后PLA2活性增高,主要是sPLA2和cPLA2。4. Variabilin在体内可抑制血清和胰腺细胞内PLA2活性,对胰腺创伤大鼠模型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李正平,周杰[8](2006)在《晚期胰腺癌腹腔神经破坏的微创治疗》文中指出
赵晨星,张德耕,王亚东,张剑秋,刘建琴[9](2006)在《超声引导下直接注入无水乙醇治疗胰腺癌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
王平,陶凡,郑汉光,王振,万海方,高国栋[10](2005)在《CT引导下腹腔神经丛毁损术治疗胰腺癌性疼痛(附30例报告)》文中提出胰腺癌起病隐匿,进展迅速,切除率为10%-20%左右,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仅5%-10%,故绝大部分胰腺癌无法根治或根治术后复发转移,因胰腺癌具有嗜神经生长的生物学特征,约70%的患者伴有明显的神经性疼痛,而几乎所有的晚期胰腺癌患者均出现剧烈的难治性疼痛。因此,胰腺癌性疼痛的处理是目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自1996年开始,我们对连续收治的30例晚期胰腺癌性疼痛行CT引导下腹腔神经丛毁损术[Computed Tomography-guided neurolytic celiac plexus block(CT-NCPB)],取得了止痛持久、并发症少的效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现报道如下:
二、B超引导下经皮胰周神经丛注射无水乙醇与利多卡因对胰腺癌止痛的观察——附56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超引导下经皮胰周神经丛注射无水乙醇与利多卡因对胰腺癌止痛的观察——附56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梗阻性黄疸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术期凝血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1.3.1 PD术前基本准备 |
1.3.2 手术方法 |
1.3.3 标本采集方法 |
1.3.4 分组 |
1.3.5 观察指标 |
1.3.6 PD相关并发症的诊断标准 |
1.3.7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1.1 总胆红素水平的比较 |
2.1.2 性别和年龄的比较 |
2.1.3 CA199、ALb、AST、ALT的比较 |
2.2 术中指标比较 |
2.3 术后指标比较 |
2.4 围术期凝血指标比较 |
2.5 凝血、TEG检测指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2.6 术前TBIL与术后并发症关系比较 |
第三章 讨论 |
3.1 恶性肿瘤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
3.2 梗阻性黄疸对PD术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 |
3.3 梗阻性黄疸对相关并发症的影响 |
3.3.1 黄疸对出血的影响 |
3.3.2 黄疸对胰瘘的影响 |
3.3.3 黄疸对胆漏的影响 |
3.3.4 黄疸对腹腔感染的影响 |
3.3.5 黄疸对胃排空延迟的影响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已发表)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胰腺癌辨证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胰腺癌文献研究 |
1 胰腺癌中医文献研究 |
1.1 胰腺癌中医病名溯源 |
1.2 胰腺癌病因病机 |
1.3 胰腺癌治则治法 |
1.4 胰腺癌与中医体质学的相关性 |
1.5 胰腺癌饮食调摄 |
1.6 胰腺癌的经络养生治疗 |
2 胰腺癌现代医学文献研究 |
2.1 临床流行病学 |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3 胰腺癌的病理分型及TNM分期 |
2.4 胰腺癌临床表现 |
2.5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
2.6 胰腺癌西医治疗 |
第二部分 胰腺癌病证规范研究 |
1 胰腺癌病证辨证规律探讨 |
1.1 胰腺癌病证规范的理论基础 |
1.2 胰腺癌病证规范与组合规律研究 |
2 胰腺癌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2 调查方法 |
2.3 病位、病性诊断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数据录入与统计学处理 |
2.6 统计结果 |
3 胰腺癌病证组合规律研究 |
3.1 构建“胰腺癌病证规范诊断信息表” |
3.2 胰腺癌病位、病性特征症研究 |
3.3 指标与胰腺癌病位、病性的相关性研究 |
第三部分 吴承玉教授辨治胰腺癌学术思想 |
1 “辨病-辨证-辨体”三位一体辨治胰腺癌思维模式 |
2 以病位为核心、按病性分类立证 |
2.1 明辨病位 |
2.2 详审病性 |
3 以象测脏,从症辨证 |
3.1 胰腺癌特征症与病位 |
3.2 胰腺癌特征症与病性 |
4 胰腺癌治法与用药 |
4.1 扶正祛邪,标本兼治 |
4.2 常用治法与药物 |
5 吴承玉教授辨治胰腺癌临证举隅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胰腺癌中医病名探讨 |
1.1 胰腺癌中医病名命名原则 |
1.2 胰腺癌的中医命名及定义 |
2 胰腺癌的病因病机探讨 |
3 胰腺癌证候分布聚类浅析 |
4 胰腺癌病位、病性分布聚类浅析 |
5 胰腺癌辨证思维模式与组合规律研究意义 |
第五部分 创新点与展望 |
1 创新点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占位性病变诊断价值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摘要 |
一 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 |
二 超声内镜引导下胰胆管造影以及内引流 |
三 超声内镜引导下胰十二指肠造瘘(EUS-GUIDEDCHOLEDOCHO-DUODENOSTOMYEUS-CDS) |
四 超声内镜引导下胰腺囊肿的穿刺、引流和消融 |
五 超声内镜引导下腹腔神经丛阻滞(EUS-GUIDEDCELIAC PLEXUS NEUROLYSIS ,EUS-CPN)和腹腔神经丛阻断(EUS-GUIDED CELIACPLEXUS BLOCK,EUS-CPB) |
六 超声内镜引导下注射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和奥狄氏扩约肌功能失调 |
七 超声内镜辅助消化道黏膜病变的治疗 |
八 超声内镜引导下血管病变治疗 |
九 超声内镜引导下注射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
十 超声内镜引导下肿瘤局部注射治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写词汇表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刺参粘多糖对人胰腺癌细胞株SW1990增殖的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第2章 结果 |
2.1 SJAMP对人胰腺癌细胞SW1990增殖的影响 |
2.2 SJAMP诱导人胰腺癌细胞SW1990的凋亡 |
2.3 SJAMP导致人胰腺癌细胞SW1990细胞周期分布的变化 |
第3章 讨论 |
3.1 SJAMP对人胰腺癌细胞SW1990的增殖的抑制作用 |
3.2 SJAMP与人胰腺癌细胞SW1990凋亡 |
3.3 SJAMP与人胰腺癌细胞SW1990细胞周期的分布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CT引导下相关介入新技术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CT 引导下经皮乙酸注射(PAI)对猪 正常胰腺影响的实验研究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CT 引导下经皮乙酸注射和热化疗对猪正常胰腺影响之间的比较研究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放射性~(125)I 组织间植入治疗胰腺癌的疗效分析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全文小结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论文发表 |
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6)超声内镜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腹腔神经丛照射治疗晚期胰腺癌疼痛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以家猪作为超声内镜引导下腹腔神经丛穿刺术模型的实验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家猪超声内镜引导下碘125放射性粒子腹腔神经丛照射的安全性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家猪超声内镜引导下碘125放射性粒子腹腔神经丛照射的有效性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四部分:超声内镜引导下碘125放射性粒子腹腔神经丛照射治疗晚期胰腺癌疼痛的临床研究 |
病例一 |
病例二 |
病例三 |
讨论 |
全文总结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7)胰腺创伤Wistar大鼠模型伤情变化特点及Variabilin对模型PLA2的抑制效应及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注释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论文正文 胰腺创伤Wistar 大鼠模型伤情变化特点及Variabilin 对模型PLA_2的抑制效应及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第一部分 急性胰腺创伤大鼠实验模型的建立及致伤力量效关系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照片 |
第二部分 急性大鼠胰腺创伤后的伤情变化特点的实验性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照片 |
第三部分 大鼠胰腺创伤后PLA_2 活性及其亚型mRNA 荧光RT-PCR 定量及蛋白表达检测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照片 |
第四部分 Variabilin 对急性胰腺创伤大鼠模型PLA_2的抑制效应及对机体的保护作用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照片 |
全文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磷脂酶A_2的主要亚型及功能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及获奖、专利情况 |
(8)晚期胰腺癌腹腔神经破坏的微创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经皮超声或超声内镜下的腹腔神经丛破坏 |
2 CT引导的腹腔神经破坏 |
3 胸腔镜下的内脏神经切断 |
4 展望 |
(9)超声引导下直接注入无水乙醇治疗胰腺癌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治疗方法 |
1.2.1 设备 |
1.2.2 药物 |
1.2.3 方法 |
1.3 疗效评价 |
1.4 临床受益反应 (CBR) |
2 结 果 |
2.1 近期客观疗效 |
2.2 临床受益率 |
2.3 毒副反应及并发症 |
3 讨 论 |
四、B超引导下经皮胰周神经丛注射无水乙醇与利多卡因对胰腺癌止痛的观察——附56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梗阻性黄疸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术期凝血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D]. 连天立. 兰州大学, 2018(10)
- [2]胰腺癌辨证规律研究[D]. 王彤.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2)
- [3]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占位性病变诊断价值的初步探讨[D]. 纪璘. 苏州大学, 2013(S2)
- [4]刺参粘多糖对人胰腺癌细胞株SW1990增殖的抑制作用[D]. 薛魁金. 青岛大学, 2012(09)
- [5]CT引导下相关介入新技术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D]. 张长宝. 第二军医大学, 2009(10)
- [6]超声内镜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腹腔神经丛照射治疗晚期胰腺癌疼痛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 王凯旋. 第二军医大学, 2008(02)
- [7]胰腺创伤Wistar大鼠模型伤情变化特点及Variabilin对模型PLA2的抑制效应及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 戴睿武. 第三军医大学, 2007(03)
- [8]晚期胰腺癌腹腔神经破坏的微创治疗[J]. 李正平,周杰. 肝胆外科杂志, 2006(03)
- [9]超声引导下直接注入无水乙醇治疗胰腺癌的探讨[J]. 赵晨星,张德耕,王亚东,张剑秋,刘建琴.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06(05)
- [10]CT引导下腹腔神经丛毁损术治疗胰腺癌性疼痛(附30例报告)[A]. 王平,陶凡,郑汉光,王振,万海方,高国栋. 2005年浙江省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