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质猕猴桃新品种——鄂猕桃1号 “金阳1号”(论文文献综述)
陈镇,李秀丽,陈志伟,乐有章,翟敬华,张鸿,戢小梅[1](2019)在《中国猕猴桃育种及品种选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中国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育种工作者自1978年至今所育成的140多个主要猕猴桃品种(系),并从猕猴桃特异种质资源、育种途径及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与讨论。
刘晓永[2](2018)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化肥消费量大、有机肥资源丰富,但有机肥养分资源数量和还田量以及农田养分的输入、输出时空分布特征尚不明确,各地区农业生产中养分需求和供给不清楚,严重制约养分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和国家层面上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和平衡以及农业生产对养分的需求,把握不同区域养分资源与利用特点,可为养分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分配提供战略性对策和依据。本研究采用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等,研究了19802016年中国秸秆、粪尿等有机肥养分的数量、区域分布和还田量,分析了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规律,估算了2016年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养分需求以及化肥需求和供给差。主要结果如下:1)依据作物产量、草谷比、秸秆还田率和秸秆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秸秆和氮磷钾养分量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85.77%和104.00%,2010s年均分别为90585.89×104和2502.11×104 t,西北诸省、西藏和黑龙江省增幅明显,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以及黑龙江省秸秆及其养分资源占全国2/3以上。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NPK还田量增长2倍多,2010s年均为1783.23×104t,还田率为71.27%,其中N 579.14×104 t,P 106.27×104 t和K 1097.87×104 t,还田率分别为60.70%、77.34%和77.83%。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和黑龙江省的秸秆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70%。2)基于畜禽年末存栏数、年内出栏数、饲养周期、排泄系数和粪、尿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畜禽粪尿量、粪尿养分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畜禽粪尿量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53.35%和62.28%,2010s年均分别为423529.66×104(鲜基)和4095.76×104 t,东北地区增幅最大。畜禽粪尿NPK还田量从1980s年均1132.71×104增加到2010s年均1713.33×104 t,河南、四川、内蒙古、山东、河北、湖南、新疆、广西、云南和安徽的畜禽粪尿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02%59.66%。2010s畜禽粪尿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617.99×104、297.81×104和797.53×104 t,还田率分别为30.58%、70.75%和48.22%。3)我国有机肥NPK(N+P+K)资源量持续增加,2010s年均达到7797.41×104 t,比1980s增加67.11%,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河北、湖南、内蒙古、湖北、云南、江苏和安徽有机肥NPK资源量约占全国的55.21%57.33%。2010s有机肥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1332.69×104、437.97×104和1929.30×104 t,还田率分别为35.00%、61.91%和58.78%。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内蒙古、湖南、安徽、江苏、湖北和广东的有机肥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72%60.82%。4)基于作物产量,单位经济产量吸收养分量和秸秆还田养分量,估算了不同年代各省作物生产中养分移走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农田氮磷钾养分移走量(N+P2O5+K2O)增长75.33%,其中N、P2O5和K2O分别增长67.03%、82.59%和84.81%,西北地区增幅最大,2010s年均移走量为3086.90×104 t,其中N 1497.07×104 t,P2O5 621.23×104 t,K2O 968.60×104t,河南、黑龙江、河北、江苏、四川、吉林、安徽、湖北、湖南和广东的农田养分移走量约占全国的55.66%59.75%。5)通过计算养分的投入(化肥、有机肥)和产出(作物移走量),得出不同年代各省养分表观平衡和偏平衡(PNB,养分移走量/投入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氮磷钾养分盈余量(N+P2O5+K2O)增长208.23%,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湖北、河北、广西、广东、安徽、湖南、江苏和云南的盈余量占全国的56.23%64.33%。2010s盈余5284.42×104 t,其中N、P2O5和K2O分别盈余2220.36×104 t、2002.27×104 t和1061.79×104t。1980s到2010s PNB逐渐下降,2010s PNB-N介于0.130.87,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高于0.37;PNB-P2O5介于0.060.41,东北高于0.26,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介于0.190.29,其他省份低于0.20;PNB-K2O介于0.020.85,东北和华北大多数省份高于0.53,其他多数省份介于0.30.6。6)按2016年农作物、林地、草地、水产养殖面积和平衡施肥量,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全国氮磷钾养分(N+P2O5+K2O)的需求量为8441.80×104 t,其中N 3758.13×104 t、P2O5 2035.96×104t和K2O 2647.71×104 t。粮食作物养分需求量约占全国的41.53%,其次蔬菜/瓜果占21.09%。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的养分需求较大,河南、四川、山东、湖南、广西、河北、云南、湖北、内蒙古和江苏的养分需求量占全国的52.96%。全国化肥消费与需求差为744.52×104 t,其中N亏缺120.61×104 t,P2O5过量474.78×104 t,K2O过量390.35×104 t,华北地区过量最多,特别是河南、山东、河北过量较多,而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多数省份化肥投入不足。
戴莉[3](2015)在《猕猴桃授粉品种筛选、采后贮藏方法与光合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猕猴桃(Actinidia)是原产于我国的木质藤本果树。猕猴桃雌雄异株,所以其花粉直感现象明显,对果实品质影响较大。因此,本文研究了花粉直感对猕猴桃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期为今后选择最佳的猕猴桃适配品种提供依据。由于猕猴桃鲜果皮薄、多汁,采收后放置两周左右便会软化甚至腐烂,所以需要寻求便捷有效的贮藏方法延缓其软化腐烂现象和延长其贮藏期。另外,猕猴桃果树叶片光合作用的时长和效率决定了果树光合产物的累积,猕猴桃品种、栽植地气候以及生长环境不同,其叶片光合特性也会有所不同。因此,研究猕猕桃叶片光合特性也十分必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试验为筛选猕猴桃授粉品种而研究其花粉直感效应。选用’日引1号’、’红阳,、’日引2号,、’徐香,、’黄金果,、’Tomuri’等6种雄株的花粉,对’海沃德’(4ctinidia deliciosa’Hayward’)、’徐香’(A deliciosa’Xuxiang’)、’香绿’(A.deliciosa’Xianglv’)。等3个猕猴桃品种分别进行授粉,以自然授粉CK为对照,建立了 20个授粉组合。对各个授粉组合进行了坐果率、外在品质、内在果实品质、种子等方面的测定。结果表明:猕猴桃在果实坐果率方面存在花粉直感效应;在外在品质方面,果实的单果重、纵横经、果形指数均存在花粉直感效应;在内在果实品质方面,果实的硬度、可溶性固形物、酒石酸、Vc、果肉色均存在花粉直感效应;在猕猴桃种子方面,种子的千粒重、个数、形状均存在花粉直感效应。为其授粉品种筛选提供依据。2.采用常温、常温+乙烯、常温+高锰酸钾、低温、低温+高锰酸钾五种不同方式,对狲猴桃’海沃德’(A.deliciosa’Hayward’)和’徐香’(A.delicoosa’Xuxiang’)两个品种的果实进行贮藏试验。结果表明:乙烯对促进果实软化有一定作用,在常温下高锰酸钾处理对延缓猕猴桃果实的软化作用不明显,低温、低温+高锰酸钾处理可以延缓猕猴桃果实的软化,延长果实的贮藏期。其中,低温+高锰酸钾处理对于延缓果实软化效果最为显着。在生产实践中,低温处理较低温+高锰酸钾处理操作更为简单,且两种处理对果实品质的保持,贮藏期的延长作用相当。3.以’红阳’(Actinidia chinensis ’Hongyang’)、’海沃德,(4.deliiosa’Hayward’)、£徐香’(A.deliiosa’Xuxiang’)3个品种的雌株为试材,对其田间条件下的光合特性进行研究。分别对这3个品种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的日变化进行测定。对不同品种的光合特性进行研究,探索了引起不同猕猴桃品种"午休"现象的机理。结果表明:’徐香’和’海沃德’出现的"午休"现象均为非气孔限制型,而’红阳’猕猴桃的"午休"现象是由于气孔限制引起的。
吴应清[4](2011)在《“双金”闪耀 “鄂梨”飘香——记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副所长秦仲麒研究员》文中提出荆楚大地,历史悠久,钟灵毓秀。江汉平原,携长江之险、汉水之势,淤积成千里沃野。优越的地理气候,丰富的生物资源,使这里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陈佳佳[5](2010)在《板栗花粉直感现象对果实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是经济价值很高的树种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特色经济林干果。我国板栗色泽好,含糖量高、风味香甜、肉质细糯,受到国内外客商的欢迎。本试验主要想通过研究板栗花粉直感现象对果实品质的影响,增加对植物受精过程的认识和在生产上利用直感现象所表现的优良经济性状等,例如通过板栗的花粉直感现象来改变板栗果实的大小形状以及其糖分和淀粉含量,进而改善板栗的品质,提高板栗食用和加工的价值,如使其糯性和使口感更好等;而且对板栗生产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生产上可以为授粉树种的合理配置、提高质量和经济效益提供理论依据。板栗在我国的分布范围非常广,习惯上分为南方板栗和北方板栗。本试验选取四个板栗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其中两个南方板栗品种“云栗15号”和“云栗22号”,两个北方板栗品种“燕山红栗”和“燕龙”,分别将两个南方板栗品种和两个北方板栗品种相互作为父母本,分自交、正交、反交和自然授粉四个授粉组合进行人工杂交授粉试验。分别测定当年各授粉组合果实的内在品质(可溶性总糖、蛋白质、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总淀粉以及水分的含量)和外在品质(果实重量、数量以及纵、横径、球高、平均重、刺长、形状、果形、色泽等果实性状)以及花粉形态和萌发率等。通过对各项指标测定结果的统计与分析,来研究板栗花粉直感效应对果实的影响和作用,同时研究不同父本在各授粉组合中表现花粉直感效应的强弱,以及影响花粉直感效应的因素和内含物之间的相关性。在各授粉组合间可溶性总糖、直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总淀粉及蛋白质含量的差异比较大,其各项内含物含量最高与最低的授粉组合分别相差10.72%、2.03%、3.68%、12.46%和2.45%。经过各项测定和研究结果表明:1.试验中的板栗存在着明显的花粉直感现象,而且也存在负向花粉直感效应,在此试验中花粉直感现象对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较大,但对果实外在品质的影响没有对果实内在品质的大,只有对部分授粉组合的影响比较显着。用不同品种的板栗花粉在同一母株上进行授粉,其花粉直感现象的强弱存在有一定的差异。其中,以“燕龙”为父本和分别“云栗15号”与“云栗22号”为母本的授粉组合;以“云栗15号”为父本与“燕龙”为母本的授粉组合,其花粉直感效应在果实内在品质上的表现比较突出;而以“燕山红栗”为父本分别与“云栗15号”和“云栗22号”为母本的授粉组合的花粉直感效应在果实外在品质上的表现比较突出。2.试验中的四种板栗品种多属于炒食型板栗,其总淀粉含量一般都低于50%,可溶性总糖含量普遍高于12%,含水量偏低,果型比较小。在各板栗授粉组合综合品质评价中,以“燕龙”为母本和分别以“云栗15号”与“云栗22号”为父本的授粉组合名列前茅。与其母本自花授粉组合的综合品质相比,这两组授粉组合都表现出显着的花粉直感效应。3.从坚果平均重量的数量性状上对各授粉组合配合力进行的分析结果表明,以“燕山红栗”作为父本的授粉组合中的一般配合力最高,其值为5.455,在母本的一般配合力中,以“云栗15号”的一般配合力最高,其值为3.978。说明以一般配合高的板栗品种作为父本或母本,其授粉组合所结坚果的平均重量相对比较高,其花粉直感效应亦比较显着。4.板栗花粉大小与板栗球苞大小和坚果的重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同一品种的母株上用花粉粒比较大的板栗品种来进行授粉,所结得的果实也比较大。“燕山红栗”是四种父本板栗品种中花粉粒大小中最大的一种,用其作为父本进行授粉,其授粉组合当年所结果实亦比较大,但这种相关程度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陈启亮,陈庆红,顾霞,施桂萍,徐爱春,秦仲麒,王三明[6](2009)在《中国猕猴桃新品种选育成就与展望》文中认为简要介绍了中国猕猴桃科研工作者1978年以来利用实生选种、芽变选种、杂交育种等手段,从美味猕猴桃、中华猕猴桃、软枣猕猴桃、毛花猕猴桃中选育出的100多个猕猴桃品种(系),并从猕猴桃的主要经济性状、育种理论方法等方面回顾了中国在猕猴桃新品种选育方面取得的成就。对进一步加强中国猕猴桃种质资源研究、品种选育研究及对新品种的保护、实现良种区域化和建立良种区试基地、促进中国猕猴桃产业化进程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张毅,孙玉刚[7](2007)在《1994—2004年猕猴桃专业研究文献计量分析》文中认为猕猴桃是中国原生果树树种之一,分布有62个种,占世界猕猴桃属植物66个种的93.9%,种质资源极为丰富。历史上仅限于采集野生果实、做中药材和观赏用。经济栽培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生产栽培和专业研究发展迅速。经对1994—2004年专业期刊公开发表的猕猴桃专业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总文献量为1687篇,其中署名文献1502篇。第一作者814人,主要作者群为各类院校的教学科研人员,发表论文占论文总数的44.45%。确定了39位核心作者、11种核心期刊。
徐小彪[8](2004)在《猕猴桃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及种质超低温保存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是猕猴桃属植物的起源和分布中心,种质资源极为丰富,可为猕猴桃遗传改良和资源利用提供广泛的背景材料。长期以来,对猕猴桃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尤其是DNA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及种质的超低温保存缺乏系统研究。鉴于此,作者以重要分布区之一的江西猕猴桃属植物为对象,在查清其种类、分布及若干性状评价的基础上,进行AFLP分析与种质超低温保存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 江西猕猴桃属植物的分布及若干性状评价 (1)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与查阅标本,对江西猕猴桃属(Actinidia)植物的分布状况进行系统研究,基本查清了其分布种类及规律。结果表明,江西境内分布有猕猴桃属植物20种11变种,其中葛枣猕猴桃(Actinidia.polygamya(Sieb.et Zucc.)Maxim.)、灰毛猕猴桃(A.cinerascens C.F.Liang)、楔叶猕猴桃(A.fasciculoides var cuneata C.F.Liang)和簇花猕猴桃(A.fasciculoides C.F.Liang)为江西首次发现。依据其种类与变种的多样性形态特征,编制了江西猕猴桃属植物分类检索表。 (2) 江西猕猴桃属植物的地理分布区域较广,中华猕猴桃在全省各地均有分布,各种类与变种之间对气候及土壤等生态条件要求的多样性导致其地理分布的广泛性。其区系特征主要表现为:种类丰富,特有现象较明显,江西分布国有特产种17种,占国产该属特有种的30.4%,其中有2种为江西特有:种间、种内分化较强烈,江西猕猴桃属植物的种与变种在该属4个组均有代表:与邻近地区猕猴桃属植物的关系密切,其中与福建关系最为密切。 (3) 通过对主要种与变种果实性状观测、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测定,表明江西猕猴桃属植物在果实形状、毛被状况、果皮色泽、果肉色泽、果实风味、果实Vc含量及氨基酸含量方面存在丰富的多样性。 (4) 对江西猕猴桃属植物中的矮型(赣猕5号)和耐贮(97-3)中华猕猴桃特异种质资源进行了初步研究,为其保存与利用奠定基础。 2 猕猴桃属植物的AFLP分析 (1) 4种经优化的猕猴桃基因组DNA提取方法即CTAB区室法、SDS区室法、CTAB常规法、SDS常规法均适于提取猕猴桃嫩叶基因组DNA。经综合对比分析,认为CTAB区室法为猕猴桃属植物AFLP分析的最佳方法,其步骤简单、快捷,抽提的基因组DNA降解少、杂质含量少,能获得高质量的DNA模板。通过对所得到的DNA模板进行AFLP分析,获得了清晰的DNA指纹图谱。 (2)从AFLP试剂盒所提供的64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扩增带信号强度一致性好、条带分布均匀、多态性高的4对引物组合即E一从C+M--CAC、E一从G+MweCTG、E一AAC十M--以G和E一从C+M一CTA对31份称猴桃种质进行了DNA指纹分析。4对引物共得到扩增位点190个,其中多态性位点179个,多态性比例为94.2%,区分率达100%。该4对引物适用于称猴桃属植物的AFLP分析。各种质的多态性带数存在差异,多态性带数最多的是黑蕊称猴桃(108条),多态性比例为60.3%;多态性带数最少的是早鲜称猴桃(54条),其多态性比例为30.2%。结果进一步显示,称猴桃属植物在DNA分子水平上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3)首次运用AFLP技术构建了31份称猴桃种质的DNA指纹图谱,通过对扩增结果进行UPGMA聚类分析,其相似系数为0.50一0.85,表明种质之间遗传关系较远。依相似系数0.56的水平,将供试的31份称猴桃种质分为4个类群:净果组和斑果组为一类群,糙毛组为一类群,星毛组为一类群,中华称猴桃和美味称猴桃为一类群,该结果与传统的果面毛被特征和皮孔状况的形态分类系统中组的划分大体一致,并有按地理分布聚类的趋势。AFLP的分子分类可弥补传统形态分类系统的不足,其分类范围更细,可为称猴桃属植物的分类提供依据。 (4)聚类分析表明,称猴桃属植物矮型种质“赣称5号”独立于中华称猴桃种,基于AFLP指纹,从分子水平上分析,可提升为称猴桃属中华称猴桃种内的一个变型。3称猴桃种质超低温保存研究 (1)以“赣称5号”为试材,筛选了其离体培养的激素组合。MS+B凡.0+NAAo.,与MS+BAI.砰NAAo.l较适于称猴桃外植体的诱导及增殖。无菌小芽在MS+I BA10培养基上出根率较高,根系生长正常。 (2)称猴桃的组培苗每4周继代一次,在增殖培养基上连续继代3一5次后转入到低浓度生长调节剂的培养基上继代一次,然后继续增殖。生根试管苗经炼苗移栽后可达到91%的成活率。 (3)首次采用玻璃化法保存了称猴桃种质离体茎尖,其适宜的程序为:继代20d的1。m长嫩梢,接种到含蔗糖3%的MS培养基上,5℃低温下锻炼6周。切取1.5砚.51nlll的茎尖,于5%DMSO+5%蔗糖+MS基本培养基上预培养3d,在室温下用Zm。比Gly+0.4m。比蔗糖预处理30而n,再于O℃下用PvS之脱水处理4伪nin,换一次新鲜的PVSZ溶液后,迅速投入到LN中。保存24h后,在40℃水浴中化冻,用3%蔗糖+MS基本培养基洗涤两次后接种到恢复培养基上,可获得56.7%的成活率和51石%的再生率。超低温保存后的称猴桃无菌小苗在形态上与对照一致。 (4)应用流式细胞仪和TEM对超低温保存后的材料进行倍性检测以及超低温保存过程中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其染色体倍性未发生变异。在含3%蔗糖的MS培养基上,5℃?
王仁才,熊兴耀,李顺望,王宇道,吕长平,肖建国,林太宏,牟敦荣[9](2002)在《猕猴桃优质新品种沁香的选育》文中提出为选育和发展综合性状优良的优质耐贮猕猴桃品种 ,历经 2 0余年的研究 ,从湖南省东山峰农场野生猕猴桃资源中选育出优质新品种沁香 .该品种属美味猕猴桃 ,植株生长势较强 ,叶片大 ,果形较大 ,果实肉质鲜嫩 ,风味浓郁 ,品质极佳 ;果实耐贮藏 ,10月上中旬成熟 ;早果、丰产 ,综合性状良好 ,遗传性状稳定 .经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作为湖南猕猴桃换代推广良种 .沁香对肥水条件要求较高 ,以海拔 30 0~ 80 0 m的山区栽培最宜 ;采用“T”形小棚架或棚架栽培 ,每公顷 4 95~ 85 5株 .配置湘峰 83- 11授粉品种 ,雌雄配置比例为 (6~ 8)∶ 1
陈庆红[10](2000)在《优质猕猴桃新品种——鄂猕桃1号 “金阳1号”》文中认为 鄂猕桃1号 鄂猕桃1号(金魁)属美味猕猴桃雌性品种,是湖北省农科院果茶所经10余年的实生驯化选育而成,为美味猕猴桃优良晚熟品种。1988年和1992年连续两次获农业部优质农产品中心的猕猴桃品种(系)评比,获“希望奖”,排第一名。1993年2
二、优质猕猴桃新品种——鄂猕桃1号 “金阳1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优质猕猴桃新品种——鄂猕桃1号 “金阳1号”(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猕猴桃育种及品种选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猕猴桃选育的主要品种(系) |
2 中国猕猴桃特异性种质资源的利用 |
2.1 雌雄同株的选育 |
2.2 特异品种的选育 |
3 中国猕猴桃品种选育的途径和方法 |
3.1 资源发掘与实生选种 |
3.2 芽变及杂交选育 |
3.3 生物技术育种 |
4 中国猕猴桃新品种选育的方向与思考 |
(2)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1.2 农田养分平衡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农田养分平衡研究方法与参数选择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参数选择 |
1.4 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 |
1.5 研究契机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秸秆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估算方法 |
2.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
2.1.3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秸秆及其养分资源时空分布 |
2.2.2 秸秆还田 |
2.3 讨论 |
2.3.1 秸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时空分布 |
2.3.2 估算方法和结果与其他研究比较 |
2.3.3 秸秆养分的有效性 |
2.3.4 对策和建议 |
2.4 小结 |
第三章 畜禽粪尿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估算方法 |
3.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资源量 |
3.2.2 畜禽粪尿资源量时空分布 |
3.2.3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养分资源量 |
3.2.4 畜禽粪尿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
3.2.5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 |
3.2.6 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时空分布 |
3.3 讨论 |
3.3.1 畜禽粪尿及其养分量 |
3.3.2 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 |
3.3.3 问题及建议 |
3.4 小结 |
第四章 人粪尿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估算方法 |
4.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
4.1.3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1980 —2016年人粪尿及其养分资源量 |
4.2.2 人粪尿资源量时空分布 |
4.2.3 人粪尿养分量时空分布 |
4.2.4 1980 —2016年人粪尿养分还田量 |
4.2.5 人粪尿养分还田量时空分布 |
4.3 讨论 |
4.3.1 中国人粪尿、粪尿养分及其还田量时空变化 |
4.3.2 问题及建议 |
4.4 小结 |
第五章 有机肥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估算方法 |
5.1.2 数据来源 |
5.1.3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1980 —2016年有机肥养分资源量 |
5.2.2 有机肥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
5.2.3 1980 —2016年有机肥还田量 |
5.2.4 有机肥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
5.3 小结 |
第六章 化肥消费量分析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估算方法 |
6.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
6.1.3 数据处理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1980 —2016年化肥消费量 |
6.2.2 化肥消费量时空分布 |
6.3 讨论 |
6.3.1 化肥消费量中复合肥的氮、磷、钾估算方法 |
6.3.2 1980 —2016年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养分偏生产力 |
6.3.3 2016 年不同省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养分偏生产力 |
6.4 小结 |
第七章 农田养分移走量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估算方法 |
7.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
7.1.3 数据处理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1980 —2016年农田养分移走量 |
7.2.2 农田养分移走量时空分布 |
7.3 讨论 |
7.3.1 农作物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时空分布 |
7.3.2 对策建议 |
7.4 小结 |
第八章 中国农田养分平衡 |
8.1 材料与方法 |
8.1.1 估算方法 |
8.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
8.1.3 数据处理 |
8.2 结果与分析 |
8.2.1 1980 —2016年农田养分表观平衡及偏平衡 |
8.2.2 农田养分平衡时空分布 |
8.2.3 养分偏平衡时空分布 |
8.3 讨论 |
8.3.1 中国农田养分平衡时空分布 |
8.3.2 2016 年农田养分平衡 |
8.3.3 对策建议 |
8.4 小结 |
第九章 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 |
9.1 材料与方法 |
9.1.1 估算方法 |
9.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
9.1.3 数据处理 |
9.2 结果与分析 |
9.2.1 养分需求 |
9.2.2 化肥消费及分布状况 |
9.2.3 有机肥养分还田量 |
9.2.4 化肥消费与需求差异分析 |
9.3 讨论 |
9.3.1 养分需求量估算 |
9.3.2 有机肥在化肥零增长中的地位 |
9.4 小结 |
第十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10.1 主要结论 |
10.2 创新点 |
10.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不同地区各种作物的草谷比 |
附录2 不同作物秸秆氮磷钾养分含量 |
附录3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
附录4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
附录5 200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
附录6 201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
附录7 198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
附录8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
附录9 200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
附录10 201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
附录11 主要作物秸秆养分当季释放率 |
附录12 不同畜禽的粪、尿日排泄系数及其粪、尿养分含量(鲜基) |
附录13 199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
附录14 200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
附录15 201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
附录16 人粪、尿日排泄量及其氮磷钾养分含量(鲜基) |
附录17 各种作物单位经济产量所需吸收氮、磷、钾养分的数量 |
附录18 各种作物的养分推荐施用量 |
附录19 经济林、草地和水产养殖的养分推荐施用量 |
附录20 畜禽粪肥养分的当季释放率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猕猴桃授粉品种筛选、采后贮藏方法与光合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猕猴桃种植资源研究进展 |
1.1 猕猴桃种质资源概况 |
1.2 猕猴桃的驯化改良 |
1.3 猕猴桃的遗传育种 |
2 果树花粉直感研究进展 |
3 果品贮藏的研究进展 |
4 果树光合特性的研究进展 |
5 本实验的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猕猴桃授粉品种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材料 |
1.1.2 试剂 |
1.1.3 仪器 |
1.2 方法 |
1.2.1 试验方法 |
1.2.2 果实品质测定及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猕猴桃父本、母本花期 |
2.2 猕猴桃花形态观察 |
2.3 各授粉组合坐果率与自然坐果率的比较 |
2.4 各授粉组合对果实外在果实品质的影响 |
2.5 各授粉组合对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 |
2.6 各授粉组合对果实种子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不同组合杂交坐果率比较 |
3.2 花粉直感效应对猕猴桃品质的影响 |
3.3 花粉种子直感比较 |
第三章 不同贮藏方式对采后猕猴桃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试验材料 |
1.1.2 试剂 |
1.1.3 仪器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贮藏期'海沃德'果实硬度变化 |
2.2 贮藏期'海沃德'可溶性固形物变化 |
2.3 贮藏期'徐香'硬度变化 |
2.4 贮藏期'徐香'可溶性固形物变化 |
3 讨论 |
第四章 3个不同品种猕猴桃光合作用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 |
2.2 蒸腾速率(Tr)日变化 |
2.3 气孔导度(Gs)的日变化 |
2.4 胞间CO_2浓度(Ci)的日变化 |
3 讨论 |
全文结论 |
创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双金”闪耀 “鄂梨”飘香——记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副所长秦仲麒研究员(论文提纲范文)
“双金”闪耀, 垄断打破 |
“鄂梨”飘香, 填补空白 |
“玩命”专家, 无怨无悔 |
团结一心, 服务“三农” |
(5)板栗花粉直感现象对果实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果树花粉直感现象的研究进展 |
1.1.1 果实直感现象在果树生产上的研究 |
1.1.2 花粉特性的研究 |
1.1.3 花粉直感现象对果实外在品质的影响 |
1.1.4 花粉直感对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 |
1.1.5 花粉直感的机理研究 |
1.2 板栗果实直感现象概述 |
1.2.1 板栗果实直感现象的研究进展 |
1.2.2 板栗果实直感现象相关性研究 |
1.3 展望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的自然概况 |
2.2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设计 |
2.3 试验内容及方法 |
2.3.1 套袋授粉 |
2.3.2 花粉形态和萌发率测定及方法 |
2.3.2.1 电子显微镜制片 |
2.3.2.2 固体培养基的制备 |
2.3.2.3 液体培养制备 |
2.3.3 结实情况的统计纪录 |
2.3.4 果实外在品质的测定及方法 |
2.3.5 果实内在品质的测定及方法 |
2.3.5.1 水分测定 |
2.3.5.2 可溶性总糖含量测定 |
2.3.5.3 蛋白质含量测定 |
2.3.5.4 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测定 |
2.3.5.5 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计算方法 |
2.3.5.6 试验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花粉直感在果实内在品质的表现 |
3.1.1 各板栗品种自花授粉组合内含物含量的比较 |
3.1.2 以南方板栗品种为母本的各授粉组合内含物含量的比较 |
3.1.3 以北方板栗品种为母本的各授粉组合内含物含量的比较 |
3.1.4 各授粉组合的水分含量 |
3.2 花粉直感在果实外在品质上的表现 |
3.2.1 不同板栗授粉组合结果统计 |
3.2.2 不同授粉组合对板栗球苞和坚果的影响 |
3.3 不同板栗授粉组合内外品质的综合评价 |
3.4 各板栗授粉组合在坚果平均重的数量性状上的配合力分析 |
3.5 花粉形态等特性与板栗花粉直感现象的相关性 |
3.5.1 板栗花粉形态特征与大小 |
3.5.1.1 板栗花粉形态特征 |
3.5.1.2 板栗花粉大小 |
3.5.2 板栗花粉萌发率测定 |
3.5.3 花粉粒大小对板栗球苞和坚果的影响 |
3.5.4 花粉的萌发率与果实的出籽率和单位球苞内坚果数的相关性 |
4 讨论 |
4.1 花粉直感效应在板栗果实内在品质上的表现 |
4.2 花粉直感效应在板栗果实外在品质上的表现 |
4.3 父本花粉形态和花粉萌发率 |
4.4 其他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表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6)中国猕猴桃新品种选育成就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猕猴桃新品种选育的主要成就 |
1.1 中国选育的主要猕猴桃品种 (系) |
1.1.1 美味猕猴桃Actinidia deliciosa |
1.1.2 中华猕猴桃A. |
1.1.3 软枣猕猴桃A. |
1.1.4 毛花猕猴桃A. |
1.1.5 杂交新品种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见表5。 |
1.2 主要经济性状 |
1.2.1 早结、丰产、优质 |
1.2.2 抗逆性强 |
1.2.3 晚熟、耐贮性强 |
1.2.4 雄株选育 |
1.2.5 特异品种 |
1.3 育种途径和方法 |
1.3.1 实生选种 |
1.3.2 芽变选种 |
1.3.3 杂交育种 |
1.3.4 胚乳培养育种 |
1.3.5 生物新技术育种 |
2 中国猕猴桃新品种选育建议与展望 |
2.1 进一步加强对猕猴桃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保存和评价利用研究 |
2.2 进一步加强猕猴桃新品种的选育 |
2.3 实现猕猴桃良种区域化和建立猕猴桃良种区试基地 |
2.4 积极推进猕猴桃产业化进程 |
(7)1994—2004年猕猴桃专业研究文献计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收集途径与分析方法 |
2 核心作者分析 |
3 不同年份的文献量分布 |
4 论文的期刊分布 |
5 主题类型分布 |
6 小结与讨论 |
(8)猕猴桃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及种质超低温保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
1 问题的提出 |
1.1 果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与保存的意义 |
1.2 猕猴桃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与保存的重要性 |
1.3 猕猴桃种质资源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2 前人研究进展 |
2.1 猕猴桃属植物的研究 |
2.1.1 起源、栽培历史及利用价值 |
2.1.2 属下分类系统 |
2.1.3 种类与分布 |
2.1.4 品种资源与特异种质 |
2.1.5 种质保存 |
2.1.6 种质评价 |
2.2 AFLP技术及其在果树种质资源研究上的应用 |
2.2.1 AFLP技术的原理 |
2.2.2 AFLP技术流程 |
2.2.3 影响AFLP分析的关键因素 |
2.2.4 AFLP技术在果树种质资源研究上的应用 |
2.3 果树种质资源超低温保存的研究 |
2.3.1 超低温保存的原理 |
2.3.2 超低温保存方法 |
2.3.3 影响超低温保存的因素 |
2.3.4 超低温保存的遗传稳定性 |
3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江西猕猴桃属植物的分布及主要性状研究 |
1 猕猴桃属植物的分布 |
1.1 研究方法 |
1.2 自然概况 |
1.3种类 |
1.4 分类检索表 |
1.5 地理分布与分布特点 |
1.5.1 地理分布 |
1.5.2 分布特点 |
1.6 区系特征 |
2 主要种类果实性状与营养成分分析 |
2.1 供试材料与测定方法 |
2.2 果实性状观测 |
2.3 营养成分分析 |
3 特异种质资源 |
3.1 耐贮种质 |
3.2 矮化种质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猕猴桃属植物的AFLP分析 |
1 猕猴桃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优化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植物材料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 |
1.1.4 实验方法 |
1.1.4.1 DNA提取方法 |
1.1.4.2 DNA质量检测 |
1.2 结果与分析 |
1.2.1 样品不同保存方法及不同提取方法对DNA纯度的影响 |
1.2.2 不同提取方法对样品不同保存处理所提DNA的电泳检测结果 |
1.2.3 样品不同保存方法及不同提取方法的DNA酶切效果和PCR扩增结果 |
1.3 讨论 |
2 猕猴桃AFLP分析体系的建立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主要试剂和实验设备 |
2.1.3 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DNA模板的制备 |
2.2.2 酶切连接步骤的选择 |
2.2.3 电泳参数的选择 |
2.2.4 引物对的筛选 |
2.2.5 猕猴桃AFLP选择性扩增结果 |
2.3 讨论 |
3 猕猴桃属植物的AFLP指纹图谱构建与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猕猴桃属植物在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 |
3.2.2 聚类分析 |
3.2.3 亲缘关系分析 |
3.2.4 种质鉴别与特殊种质分析 |
3.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猕猴桃种质超低温保存研究 |
1 猕猴桃离体培养体系的建立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无菌培养体系的建立 |
1.2.1 取材时间的选择 |
1.2.2 外植体的处理 |
1.2.3 增殖培养 |
1.2.4 生根培养基的选择 |
1.2.5 炼苗及移栽 |
1.3 讨论 |
2 猕猴桃离体茎尖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预培养对猕猴桃茎尖超低温保存效果的影响 |
2.2.2 PVS_2处理对猕猴桃茎尖超低温保存效果的影响 |
2.2.3 猕猴桃超低温保存再生植株的形成 |
2.2.4 猕猴桃超低温保存后再生植株的遗传稳定性检测 |
2.3 讨论 |
3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版和图版说明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着作与成果 |
(9)猕猴桃优质新品种沁香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1 选育过程 |
1.1 初选优株 |
1.2 授粉雄株的选配 |
1.3 多点区域试验 |
2 主要性状 |
2.1 主要经济性状 |
2.2 植物学特征 |
2.3 物候期 |
3 栽培技术要点 |
4 推广利用前景 |
四、优质猕猴桃新品种——鄂猕桃1号 “金阳1号”(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猕猴桃育种及品种选育研究[J]. 陈镇,李秀丽,陈志伟,乐有章,翟敬华,张鸿,戢小梅. 湖北农业科学, 2019(S2)
- [2]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D]. 刘晓永.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12)
- [3]猕猴桃授粉品种筛选、采后贮藏方法与光合特性的研究[D]. 戴莉.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4]“双金”闪耀 “鄂梨”飘香——记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副所长秦仲麒研究员[J]. 吴应清. 科学中国人, 2011(02)
- [5]板栗花粉直感现象对果实品质的影响[D]. 陈佳佳. 西南林业大学, 2010(03)
- [6]中国猕猴桃新品种选育成就与展望[J]. 陈启亮,陈庆红,顾霞,施桂萍,徐爱春,秦仲麒,王三明. 中国南方果树, 2009(02)
- [7]1994—2004年猕猴桃专业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 张毅,孙玉刚. 中国农学通报, 2007(02)
- [8]猕猴桃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及种质超低温保存研究[D]. 徐小彪. 湖南农业大学, 2004(02)
- [9]猕猴桃优质新品种沁香的选育[J]. 王仁才,熊兴耀,李顺望,王宇道,吕长平,肖建国,林太宏,牟敦荣.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2)
- [10]优质猕猴桃新品种——鄂猕桃1号 “金阳1号”[J]. 陈庆红.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