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松花江流域阿什河段水体遗传毒理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徐燕,孙小银,刘飞,樊玉娜,蒋斋[1](2018)在《基于SWAT模型的泗河流域除草剂迁移模拟》文中认为泗河流域农药污染对南四湖湖泊乃至南水北调工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解流域农药迁移过程并对其采取治理措施,本研究在泗河流域通过实地采样与调查、室内实验分析、数据统计等手段,借助SWAT模型对流域除草剂阿特拉津及其代谢产物进行迁移模拟.结果表明,除草剂输出与流域径流量有很高的相关性,输出时间以7~8月份为主,输出量占全年的69%以上.且受河道长度、耕地分布等因素的影响,阿特拉津的输出量以东部上游地区和中部地区为主,流域出水口处的阿特拉津输出量居中等水平;阿特拉津代谢产物DEA和DIA的输出量的空间分布相似,以下游流域出口处和中部地区为主.本研究可为流域除草剂迁移治理提供理论支持.
张颖,周军,张宝杰,高凤杰,马彪[2](2015)在《松花江表层沉积物有毒重金属污染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为反映中俄界河黑龙江第一大支流松花江的重金属污染状况,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及主成分分析对松花江全江段表层沉积物Hg,Pb,Cd,Cr和As 5种有毒重金属的污染特征、来源解析及潜在生态风险危害进行深入探讨.研究表明:松花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平均值由大到小顺序为wCr>wPb>wAs>wCd>wHg;变异系数CV表明Hg和As的空间分布离散性较大,而Cd和Pb则相对较均匀;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重金属污染物的来源进行了推断;Hg和Cd的单一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因子Eri值较高,RI指数表明整体上松花江重金属污染处于低度风险水平,只有1#,2#,7#和10#4个断面处于中度风险水平.
熊博[3](2015)在《黄家湖水质评价及水质模拟分析研究》文中指出城市湖泊作为城市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的水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黄家湖作为武汉市洪山区城中湖之一,属于景观公园型湖泊。由于黄家湖大学城的建成,黄家湖水质污染状况日益恶化,对其进行科学评价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水质进行研究,可以为黄家湖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黄家湖为研究对象,开展如下研究内容:(1)监测黄家湖2013年8月-2014年5月水质,水质参数包括DO、BOD5、CODMn、TP、TN、COD等。(2)应用单因子指数评价模型、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模型、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模型评价黄家湖水质状况,表明黄家湖水质已达到劣五类水质状态,并且水质富营养化严重。(3)基于狄龙模型研究黄家湖TP、TN、COD的水环境容量,黄家湖TP水环境容量为1.709t/a,TN水环境容量为88.866t/a,COD水环境容量为534.696t/a。(4)基于卡拉乌舍夫扩散模型建立黄家湖CODMn、TN、TP扩散方程,估算CODMn、TN、TP扩散模型的参数,结果分别为1.13×10-4、8.56×10-4、1.08×10-4。(5)通过将黄家湖分为10个模块,输入黄家湖相关参数,如环境参数、转化参数、传输参数、边界参数,采用WASP水质模拟软件,模拟了湖泊中TN、NO3--N、NH3-N的变化情况,分析了TN实测值与模拟值的误差。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实测值的趋势相吻合,模型软件对湖泊水质的模拟有很好的适用性。
刘宝林[4](2013)在《松花江流域(吉林省部分)水环境持久性污染物的环境特征》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松花江流域(吉林省部分)地表水体和沉积物中的持久性污染物的背景值、含量、分布特征进行研究,讨论了沉积物中重金属和多环芳烃释放的影响因素,释放动力学特征并比较了松花江流域内不同类别沉积物污染物的释放特征;同时开展了水环境重金属和多环芳烃对水生生物的生态风险特征研究。研究发现:松花江流域河源亚区水环境重金属的含量基本维持在自然背景值左右,上游亚区铅、铜、镉污染较为严重,中下游亚区铅、镉的污染仍较为严重,且含量比上游有明显的升高;水体多环芳烃在河源、上游亚区的含量较低,而下游亚区多环芳烃无论含量还是检出率都明显高于河源、上游亚区,有机氯农药在上游亚区含量和检出率较高,但中下游亚区检出率不高,且污染也较轻。沉积物多环芳烃在河源亚区含量较低,但上游、中下游亚区含量明显高于河源亚区,且两个区域变化不大。有机氯农药在河源亚区和中下游含量较低,而在上游亚区检出率和含量都非常高,污染较严重。持久性污染物释放特征研究表明:搅拌速率、腐殖质、温度等因素对持久性污染物的释放有显着影响,沉积物的性质和重金属的形态对重金属的释放有显着的影响;沉积物PAHs释放速率较快,0.5h就已释放完成。荧蒽和芘吸附速率/解吸速率远大于菲、苊烯、荧蒽,说明高环多环芳烃进入水中后更容易进入沉积物而难以释放;沉积物有机质的含量与PAHs的释放率成反比。生态风险分析表明:松花江流域水环境重金属生态风险较低,镉的含量几乎是生态危害风险程度的决定依据;多环芳烃对水生生物的生态风险不突出。通过对流域持久性污染物环境特征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松花江流域持久性污染物的分布特征、环境行为和生态效应,流域的水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徐鑫成,张爽[5](2011)在《乙酸铜对泥鳅红细胞微核的影响》文中认为以泥鳅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的乙酸铜对泥鳅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的影响。采用鱼类致突变实验方法,以0.15、0.45、1.5mg/kg不同剂量的乙酸铜处理泥鳅,测定泥鳅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率。结果发现,在乙酸铜浓度低于0.15mg/kg时,对红细胞的微核率影响不明显,当浓度大于0.45mg/kg时,红细胞的微核率与对照组差异显着。
黄坤艳[6](2008)在《植物微核技术在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建立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植物微核技术是根据环境中污染物能引起植物DNA损伤、诱发染色体畸变而形成微核的原理来检测诱变物质对染色体损伤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利用这种技术可以检测出有害气体、重金属、有机物等对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影响程度,目前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环境中大气、土壤、水体等污染的监测。本文对植物微核技术的建立与发展、微核技术原理及其在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应用作了概述。
赵娇红,郭东林,马军,郑琳,秦智伟,郭长虹[7](2007)在《植物微核技术在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微核是染色质的核外体,一般由断裂的染色体或非整倍体形成。带有微核的细胞出现的频率是检测化学物质等污染物对细胞遗传物质影响的一个良好指标。植物微核技术是根据环境中污染物能引起植物DNA损伤,诱发染色体畸变而形成微核的原理来检测诱变物质对染色体损伤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利用这种技术可以检测出有害气体、重金属、有机物等对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影响程度,目前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环境中大气、土壤、水体等污染的监测。该文对植物微核技术的原理及其在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应用作了概述。
孟顺龙,陈家长,冷春梅[8](2006)在《微核试验及其在水污染监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微核(MCN)是真核类生物细胞经辐射或化学诱变剂的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游离于主核之外的异常结构。微核测定法是在染色体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建立和日益受到重视的细胞遗传学测定方法。采用微核试验对水污染进行监测是理化监测和其它生物监测的一个重要补充。可以根据微核率的高低来判断被监测水质的污染程度。由于该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结果可靠等优点,目前已经在水污染监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介绍了微核的形态、形成机理以及微核实验在水污染监测中的应用和存在的不足。
徐鑫成[9](2006)在《污水诱导大蒜细胞微核及异常有丝分裂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污染的河水对大蒜根尖细胞微核的诱导及细胞分裂的效应。结果表明,较重污染(PI=7.63)的河水对大蒜根尖染毒24 h以上,致使其有丝分裂指数下降明显(p<0.05),诱发间期细胞微核显着(p<0.01),导致有丝分裂异常和前微核的产生。
徐鑫成[10](2003)在《松花江流域阿什河段水体遗传毒理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蚕豆微核技术,对松花江流域阿什河段及呼兰河段的水质进行了诱变检测,结果表明,该二个河系注入松花江的水流均有一定程度的污染,与阴性对照相比,差异均显着(P<0.001)。
二、松花江流域阿什河段水体遗传毒理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松花江流域阿什河段水体遗传毒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松花江表层沉积物有毒重金属污染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1.2 重金属污染沿程变化 |
1.3 生态风险评价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松花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变化与评价 |
2.2 松花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来源解析 |
2.3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
3 结论 |
(3)黄家湖水质评价及水质模拟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黄家湖水质监测 |
2.1 黄家湖概况 |
2.2 采样点设置 |
2.3 实施过程 |
2.4 本章小结 |
3 黄家湖水质评价与水环境容量研究 |
3.1 单因子指数评价模型 |
3.2 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模型 |
3.3 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模型 |
3.4 黄家湖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型选择分析 |
3.5 黄家湖主要污染物的水环境容量计算 |
3.6 本章小结 |
4 黄家湖污染物扩散模型研究 |
4.1 模型建立 |
4.2 湖泊中污染物扩散特点 |
4.3 湖泊中污染物扩散模型 |
4.4 黄家湖水环境扩散模型参数确定 |
4.5 本章小结 |
5 WASP水质模型在黄家湖个案中的应用 |
5.1 WASP模型基本原理 |
5.2 WASP模型界面组成及基本操作功能 |
5.3 WASP模型输入步骤及参数分析 |
5.4 WASP模型模拟结果输出 |
5.5 WASP模型在黄家湖中的应用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实验过程中NH_3-N、TP、TN的标准曲线 |
(4)松花江流域(吉林省部分)水环境持久性污染物的环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松花江流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概况 |
1.2 持久性污染物 |
1.3 河流水环境背景值研究进展 |
1.3.1 全球河流水环境背景值研究进展 |
1.3.2 松花江流域水环境背景值研究进展 |
1.4 河流水质研究进展 |
1.4.1 全球河流水质研究进展 |
1.4.2 松花江流域水质研究进展 |
1.5 河流沉积物研究进展 |
1.5.1 沉积物—水界面过程对河流中化学物质输移的影响 |
1.5.2 沉积物污染物含量的粒度校正 |
1.5.3 沉积物中持久性污染物评价 |
1.5.4 沉积物污染物垂向分布研究进展 |
1.5.5 沉积物中持久性污染物的释放 |
1.5.6 松花江流域沉积物污染特征研究进展 |
1.6 水环境持久性污染物环境风险研究进展 |
1.7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二章 松花江流域(吉林省部分)水环境重金属背景值研究 |
2.1 沉积物背景值研究 |
2.1.1 研究区域概况 |
2.1.2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
2.1.3 数据处理 |
2.1.4 结果与讨论 |
2.2 水体背景值研究 |
2.2.1 研究区域概况 |
2.2.2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
2.2.3 数据处理 |
2.2.4 结果与讨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松花江流域(吉林省部分)水体持久性污染物含量及分布特征 |
3.1 研究区域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采样点布设 |
3.2.2 水样的预处理 |
3.2.3 样品测定 |
3.3 数据处理 |
3.3.1 水质测定数据的归一化 |
3.3.2 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 |
3.4 水体污染物总量的污染分析与评价标准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松花江流域水体污染状况 |
3.5.2 水体污染物含量空间分布特征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松花江流域(吉林省部分)沉积物持久性污染物含量及分布特征 |
4.1 研究区域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采样点的布设 |
4.2.2 沉积物样品的预处理 |
4.2.3 样品测定 |
4.3 数据处理 |
4.3.1 沉积物测定数据的归一化 |
4.3.2 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 |
4.4 沉积物污染物总量的污染分析与评价方法 |
4.5 结果和讨论 |
4.5.1 松花江流域沉积物污染状况 |
4.5.2 表层沉积物中不同污染物空间分布特征 |
4.5.3 典型沉积物持久性污染物的垂向分布特特征 |
4.5.4 表层沉积物持久性污染物含量的模糊聚类分析 |
4.5.5 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分析 |
4.5.6 水体与沉积物中持久性污染物的浓度关系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松花江流域(吉林省部分)沉积物中持久性污染物的释放特征 |
5.1 研究区域 |
5.2 材料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沉积物重金属的释放特征 |
5.3.2 沉积物 PAHs 的释放特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松花江流域(吉林省部分)水环境持久性污染物的风险表征 |
6.1 研究区域 |
6.2 材料和方法 |
6.3 结果和讨论 |
6.3.1 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表征 |
6.3.2 水环境中 PAHs 的生态风险表征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建议和未来工作方向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6)植物微核技术在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建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微核技术的建立 |
2 植物微核技术的原理及方法 |
3 植物微核技术在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
3.1 监测大气污染 |
3.2 监测土壤污染 |
3.3 监测水污染 |
4 结语 |
(7)植物微核技术在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微核技术的原理及方法 |
1.1 植物微核技术的原理 |
1.2 植物微核技术的操作方法 |
2 植物微核技术在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
2.1 监测大气污染 |
2.2 监测土壤污染 |
2.3 监测水污染 |
2.4 监测有机物污染 |
2.5 监测重金属污染 |
2.6 监测物理辐射污染 |
3 结语 |
(8)微核试验及其在水污染监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微核的形成机理 |
2 微核试验在水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
2.1 水样处理及作用时间的选择 |
2.2 实验生物的选择 |
2.3 微核试验在水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
3 结语 |
四、松花江流域阿什河段水体遗传毒理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WAT模型的泗河流域除草剂迁移模拟[J]. 徐燕,孙小银,刘飞,樊玉娜,蒋斋. 中国环境科学, 2018(10)
- [2]松花江表层沉积物有毒重金属污染评价[J]. 张颖,周军,张宝杰,高凤杰,马彪.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6)
- [3]黄家湖水质评价及水质模拟分析研究[D]. 熊博.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6)
- [4]松花江流域(吉林省部分)水环境持久性污染物的环境特征[D]. 刘宝林. 吉林大学, 2013(08)
- [5]乙酸铜对泥鳅红细胞微核的影响[J]. 徐鑫成,张爽.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1(06)
- [6]植物微核技术在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建立与应用[J]. 黄坤艳. 北京农业, 2008(27)
- [7]植物微核技术在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应用[J]. 赵娇红,郭东林,马军,郑琳,秦智伟,郭长虹. 自然灾害学报, 2007(05)
- [8]微核试验及其在水污染监测中的应用[J]. 孟顺龙,陈家长,冷春梅. 水利渔业, 2006(04)
- [9]污水诱导大蒜细胞微核及异常有丝分裂的研究[J]. 徐鑫成. 植物研究, 2006(03)
- [10]松花江流域阿什河段水体遗传毒理学研究[J]. 徐鑫成. 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 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