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交解调器幅相误差对脉压系统的影响及校正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陶赞兆[1](2020)在《宽频带LFM相控阵雷达通道均衡及波束形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如今,无论是军事还是民用,对雷达的要求越来越高。宽带雷达能够提高对距离测量的精度,从而实现对目标的高分辨率成像,宽带相控阵雷达在当下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聚集了众多国内外雷达研究人员的目光。宽带相控阵雷达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其孔径渡越时间,当雷达阵列的孔径增大,扫描角度增大,宽带相控阵雷达的性能也会极大地受到影响。本文采用了宽带LFM信号,讨论了一种采用模拟去斜处理后,再于数字端进行误差校正,延迟补偿并波束形成的方法。该结构替换了原有的模拟延迟线,也将去斜模块置于数字采样前,降低了雷达系统的成本、采样率以及后续运算数据量。本论文开展了如下工作:(1)首先阐述了宽带相控阵雷达技术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并介绍了宽带相控阵雷达的国内外发展情况以及针对宽带通道均衡的国内外研究进展。(2)介绍了传统相控阵雷达的波束形成方法,包括多波束形成方法及对干扰信号置零抑制方法,并进行了相关的仿真。(3)针对线性调频信号,研究了一种采用模拟去斜的宽带数字波束形成方法,推导了此宽带相控阵雷达的数学模型,并给出仿真验证。(4)研究了通道失配对宽带数字波束形成性能的影响。本文介绍了常用的两种失配通道数学模型,推导了失配通道的频率响应表达式,并推导了幅相误差对传统波束形成所造成影响的数学模型,最后给出了相应的仿真。(5)研究通道均衡相关算法,介绍了时域通道均衡的维纳滤波算法和采用最小均方误差的自适应时域均衡算法原理,以及采用最小二乘拟合的频域通道均衡算法原理,并通过仿真对上述三种算法进行了理论求证和性能分析。
刘欢[2](2019)在《弹载MIMO雷达实时信号处理机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MIMO(Multi-Input Multi-Output)雷达与传统的相控阵雷达相比,在目标检测、参数估计、干扰抑制以及低截获等方面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MIMO雷达因其体制的优越性能将成为下一代精确制导武器技术的研究热点,因此研制弹载MIMO雷达实时信号处理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采用异构可重构计算架构,设计了一种多板卡协同的高性能、低功耗、小型化弹载MIMO雷达实时信号处理机,包括12通道高速D/A信号产生板卡、12通道高速A/D信号采集预处理板卡、高性能FPGA+多核DSP并行处理板以及高传输带宽数据转接板,完成了12通道A/D和D/A高精度同步设计。2、针对多通道幅相一致性在线校准问题,研究了通道间同步误差来源,并通过建模仿真分析了通道间幅相不一致性对MIMO雷达信号处理算法的影响。同时依据窄带信号的幅相误差校准原理,完成了在线校准及补偿的软件设计与功能实现,提升了收发通道间的幅相一致性。3、依据弹载MIMO雷达的工作时序,构建了信号处理机与各弹载分机协同的程序框架,开发了雷达时序主控程序与信号处理底层BSP(Board Support Package)板级支持包,实现了MIMO雷达中频信号预处理功能,完成了信号处理机的硬件集成、调试与模拟环境下的功能验证。
鄢思仪[3](2018)在《弹载毫米波高分辨一维距离像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精确制导技术主要用于从复杂的战场环境中对目标进行探测、跟踪与识别,实现对目标的精确导引,在当今时代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为提高命中精度,关键在于对目标进行高分辨成像,分析其形状和要害部位。针对这一应用需求,本文深入研究了弹载毫米波雷达系统的特点,分析了弹载毫米波雷达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弹目相对运动对信号处理的影响,以及冗余信息对成像效果的影响,提出了基于幅相校正、高速运动补偿以及去冗余的弹载高分辨一维距离成像方法。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弹载毫米波雷达系统收发通道的特点,引入了时域幅相校正方法和全相位FFT测相法,从信号处理的角度解决了弹载毫米波雷达系统收发通道幅相不一致的问题。首先,通过深入研究弹载毫米波雷达系统正交I、Q通道的幅度不一致、相位不正交和直流偏置对高分辨一维距离像的成像效果造成的影响,提出了正交双通道幅相误差校正方法;接着,针对AD芯片收发本振不同造成的幅相误差以及跳频导致各频点间信号的幅相误差问题,提出了基于全相位FFT测相法的幅相校正方法。(2)根据弹目高速相对运动产生的目标回波跨距离单元走动现象和距离-多普勒耦合现象,提出了基于大范围多普勒测速法的运动补偿方法,显着提高了一维距离成像的效果。首先,对弹目高速相对运动目标回波跨距离单元走动对高分辨一维距离像的成像效果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基于大范围多普勒测速法提出频域包络补偿法,对齐包络中心。深入分析弹目高速相对运动回波相位变化对高分辨一维距离像的成像效果造成的影响,提出时域相位补偿法校正相位。(3)基于高速弹目运动补偿的残余速度误差和相邻距离单元的冗余目标信息,提出了基于速度补偿误差的加权距离像拼接算法。通过分析雷达信号处理系统中冗余信息产生原因及其对高分辨一维距离像成像效果造成的影响,同时考虑到高速运动补偿后的速度补偿误差,利用相邻距离单元加权的手段进行信息处理与拼接,实现了一种具有一定速度补偿误差容忍性和冗余信息去除效果的高分辨一维距离像拼接方法。(4)基于FPGA硬件架构,实现高分辨一维距离像的信号处理过程。通过流水线式与时分复用工作方式实现对信号的处理,使用资源大大减小。同时,对几个关键的运算功能模块进行详细阐述,并附有功能仿真验证。
郭文举[4](2016)在《宽带调频连续波雷达幅相误差估计与补偿技术》文中研究指明宽带LFM信号产生方法及系统实现是宽带雷达领域的关键技术,信号幅相失真直接影响雷达系统的分辨率,进一步影响成像质量。在宽带信号条件下,FMCW雷达信号难以维持幅度的绝对平坦和严格的线性相位,信号幅相失真将显着影响雷达系统的性能,因此研究调频连续波雷达的幅相误差校准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针对宽带FMCW雷达进行幅相误差估计与补偿技术研究,分析其宽带调频连续波信号产生、传输、接收方法和实现技术,进一步研究系统的幅相误差失真来源、信号幅相失真影响以及幅相失真校正技术。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介绍调频连续波雷达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分析宽带雷达信号的数字产生方法以及LFM信号脉冲压缩原理;对比分析DDFS、DDWS方法产生FMCW SAR信号的特点以及产生信号幅相失真的表现形式并仿真验证。2.结合宽带调频连续波雷达系统组成原理,分析信号产生、传输、接收过程中系统各个模块引入的幅度和相位失真,建立信号幅相误差模型,具体分析信号幅相误差类型对信号脉压的影响,并仿真验证;依据信号幅相误差模型,对比分析信号幅相误差的两种估计方法——时域积分提取方法和频域频谱对比方法。3.依据闭环雷达系统信号幅相误差模型,结合线性系统理论研究该系统的数字预失真补偿的可行性,重点分析含有倍频链系统的幅相误差模型,推导了倍频链系统的处理方法;设计宽带调频连续波雷达系统的数字预失真校正方案,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分析数字预失真校正前后信号幅相失真程度。针对数字预失真校正后的调频连续波信号,在信号接收端,采用基于RVP滤波器的非线性校正算法,补偿去调频处理中的空变相位误差,实现对调频连续波雷达信号相位失真的二级校正。
郑超[5](2012)在《合成孔径雷达宽带信号合成与系统误差校正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在合成孔径雷达系统中,高分辨率对雷达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距离向的高分辨率可以通过雷达发射大宽带信号,然后进行脉冲压缩技术实现。方位向的高分辨率可以通过合成孔径实现,也可以通过不同的SAR模式,比如聚束模式等实现。在雷达系统中,通常距离向带宽相对方位向带宽大很多,因此对于距离向的采样问题是雷达系统中模数转化的关键。雷达分辨率要求越高,发射信号带宽就要求越大。根据奈奎斯特采样定律,为了得到不失真的原始连续信号,采样率至少为信号带宽的2倍,这对硬件设备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减少硬件设备的代价,本文提出了子带采样技术研究方案,通过该系统可以有效的较低信号的采样率,实现大带宽信号的模数转换。在实际工程中,基于大宽带信号合成的步进频率技术和子带采样技术已开始应用于高分辨雷达系统中。其中,子带采样技术正在逐步的完善,该系统的误差机理分析与补偿作为工程实际应用的关键,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基于机载SAR系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子带采样系统进行详细分析与研究:1.阐述高分辨SAR基本理论,综合论述了SAR系统距离向和方位向的高分辨原理和方法。针对SAR系统的特殊性,分析了方位向压缩与距离向压缩的区别,最后介绍了SAR成像的基本框架和实现方法。2.提出了子带采样系统的解决方案,主要通过子频带接收技术来实现大宽带信号的A/D采样,研究子带采样系统中频带分割、子带脉冲压缩和升采样的实现方法。通过子带采样系统的距离向和二维成像仿真验证了子带采样系统的可行性,并对二维成像中出现的距离徙动,提出了校正方案。3.最后分析子带采样系统中存在的各种误差,主要分析滤波器误差、通道误差、载频偏移误差和噪声误差对子带采样系统距离向和二维回波成像的影响。针对相应的误差,提出了误差补偿方案,进行了误差补偿。通过论文关于子带采样系统的详细研究,对大宽带信号的A/D采样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帮助和实验方案。
何志华[6](2011)在《分布式卫星SAR半实物仿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分布式卫星合成孔径雷达(SAR)是将卫星编队和星载SAR技术有机结合的新体制天基雷达系统,该系统能够获得比多SAR简单组网更多的功能和更高的性能,是全天候、全天时、高效率获取全球高精度无缝隙地面三维数字高程信息(DEM)的优选手段,成为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但由于该系统关键技术多、系统集成测试复杂、各误差源间存在紧密的耦合关系,仅通过全数字仿真验证已不能完全满足分布式卫星SAR系统集成验证要求,而采用分布式卫星SAR半实物仿真验证技术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本文瞄准分布式卫星SAR半实物仿真这一前沿迫切课题,围绕“信号协同误差建模”、“半实物回波模拟”和“半实物试验应用”这三个半实物仿真关键技术问题展开研究。各章具体内容安排如下:第二章研究了分布式卫星SAR信号协同层面相位和时间同步方法,以及信号同步误差的误差模型及其对InSAR性能的影响。分析了相位同步误差对InSAR性能的影响;建立了直达波和双向脉冲交换这两种基于同步信号传递的相位同步方法的补偿相位信号模型,对比分析了各类剩余相位误差的特性和量级;研究了乒乓双站模式下的相位同步处理方法,提出一种在回波域利用相关处理直接进行相位同步处理的方法;研究了时间同步误差对干涉测绘带损失、双站SAR成像和InSAR测高的影响;研究了基于GPS驯服高稳晶振的时间同步方法;建立了通道频域幅相模型及其干涉信号模型,研究了通道一致性误差对干涉相位偏差和标准差的影响。第三章研究了分布式卫星SAR数字回波信号高精度高效仿真方法。提出一种分布式卫星SAR数字回波信号高精度快速仿真算法,将回波信号表示成发射信号与场景调制信号的卷积,采用升采样技术确保回波信号仿真精度,通过将场景调制信号降采样到雷达工作采样频率保证了半实物回波模拟过程可在模拟器上实时实现,该算法具有模型适用性广、回波仿真精度高、回波计算效率高的优点;提出回波仿真计算量概念,可用于定量评估回波仿真算法性能和硬件计算能力;研究了基于时空分解的并行回波高性能计算方法和基于GPU加速的回波高性能计算方法。第四章针对分布式卫星SAR半实物仿真验证需求,完成了双通道回波信号模拟器的设计与实现。完成了回波模拟器的总体设计,完成了射频子系统、中频子系统、数字处理部分和显控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最终完成回波模拟器研制;提出一种基于相关加窗的模拟器高精度幅相特性估计方法,能够有效抑制闭环数据中噪声和杂散的影响;研究了复系数FIR滤波器设计及优化方法,可根据估计出的幅相特性设计出复FIR滤波器系数;完成了复系数FIR滤波器的FPGA实时实现。经测试回波模拟器的工作模式和通道幅相特性达到对回波模拟器的指标要求。第五章研究了分布式卫星SAR相位、时间同步与通道一致性误差的半实物仿真与评估。给出半实物仿真系统中数字仿真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实物仿真系统的组成;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分析的半实物误差特性提取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不同设备连接方案的半实物误差隔离和溯源试验评估方法,设计了分布式卫星SAR相位同步误差半实物验证试验,测试得到相位同步误差对干涉测高的影响,验证了双向脉冲交换相位同步方法的工程可行性;设计了分布式卫星SAR时间同步误差半实物验证试验,测试得到时间同步误差对干涉测高的影响,验证了基于GPS驯服高稳频率源的时间同步方法的工程可行性;设计了分布式卫星SAR通道一致性误差半实物验证试验,测试得到通道一致性误差对干涉测高的影响。
苏郢[7](2011)在《高频地波雷达接收机的多通道幅相校准》文中研究指明高频地波雷达是国际上近三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可以连续监测大面积海域的海洋遥感设备,能从雷达回波中提取海面风、浪、流等海洋动力学参数,具有覆盖范围大、投资省、实时性好、全天候工作等突出优点,另外,高频地波雷达用于低速移动目标探测和跟踪也有许多优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雷达提供更先进的性能,对雷达的重要组成部分——接收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们具有以下特点:多通道接收、宽带高分辨、高集成度、高可靠性以及非常强的抗干扰能力。而影响高频地波雷达多通道接收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多通道接收机的幅相校准,其中包括单一通道内各种元器件所带来的幅相误差,以及各个通道间的幅相误差。本文就是基于这一点,对高频地波雷达多通道接收机的幅相校准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介绍了高频地波雷达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以及应用领域,介绍了高频地波雷达接收机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线性调频中断连续波体制下的高频地波雷达接收机结构设计,以及多通道接收机原理。然后着重分析了高频地波雷达超外差接收机结构和软件化高频地波雷达多通道接收机结构,为后面的幅相误差产生的分析打下基础。1.详细分析了信号正交解调所产生的幅相误差,并具体研究了幅度误差和相位误差对整个接收机系统的传输函数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正交解调误差对线性调频中断连续波(FMICW)雷达接收机所带来的影响。针对软件化高频地波雷达多通道接收机,同样分析了带通采样的正交解调误差,以及误差对波束形成的影响。还分析了多通道之间的阵列误差,以及阵列误差对MUSIC算法性能的影响。2.根据上述的误差分析,分别提出了一些补偿方案。其中包括:单频信号正交解调误差的时域补偿法和频域补偿法,并通过仿真验证了两种补偿法的可行性。同时针对宽带信号正交解调误差的校正也提出了一些方法,包括:最小二乘校正法,改进的Gram-Schmidt正交化校正法。而对基于欠采样数字正交解调误差也做了分析,并提出了校正方法,通过仿真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3.由于自适应算法在通道校正中的广泛应用,因此系统地介绍了最小均方算法(LMS)的基本原理,以及最小均方算法(LMS)的性能指标。在最小均方算法(LMS)的基础上研究了变步长的最小均方(LMS)算法,在原有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变步长最小均方(LMS)算法。通过改进使得算法的稳态误差与收敛速度之间达到平衡,算法整体性能得到提高。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的变步长的最小均方(LMS)算法对于多通道接收机窄带信号的幅相校准是有效的,并且比原有算法有明显的提高。4.针对软件化的高频地波雷达多通道接收机结构,将整个雷达接收系统分为宽带和窄带两个部分,去斜混频之前为宽带系统,去斜混频之后的为窄带系统。根据这种划分,分别对宽带系统和窄带系统误差补偿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套可行的硬件化平台方案。在VXI总线的基础上,设计出一套校正模块,包括数字模块和模拟模块,通过这一套校正模块实现校正接收通道的幅频特性与相频特性,使多通道接收机的幅频特性与相频特性基本一致,且接近理想传输网络的传输特性,与雷达在线自动工作,无需人工干预,0.5-1小时工作一次,多通道一次完成校准。
陈镜[8](2010)在《多通道SAR回波信号模拟器幅相误差校正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合成孔径雷达(SAR)半实物仿真是仿真技术和SAR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通过全数字仿真和SAR回波信号模拟器相结合的方式灵活地产生包含空间几何、场景和各种误差特性的射频回波信号,在SAR系统设计、硬件调试、性能指标测试、系统集成维护和任务规划等SAR研制和应用全生命周期内发挥着重要作用。多通道SAR回波信号模拟器是在地面构建SAR半实物仿真系统,进行地面测试以及半实物仿真试验的重要地检设备,其通道误差决定着测试和试验的有效性。由于模拟器件的非理想特性等实际限制,多通道SAR回波信号模拟器不可避免的存在通道幅相误差,会影响对雷达成像性能及InSAR性能的准确评估,因此对模拟器幅相误差校正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预失真校正技术不能满足模拟器在实时模拟模式下幅相误差的校正,需要采用实时FIR滤波的方法实时校正模拟器幅相特性,由于模拟器系统传递函数不具有共轭对称性,问题转化为复系数FIR校正滤波器系数的设计问题。本文首先对多通道SAR回波信号模拟器进行建模,通过理论与仿真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模拟器通道幅相误差对SAR聚焦性能和SAR图像相位的影响,以及幅相不一致性误差对干涉InSAR性能的影响。其次,给出了两种提取通道特性的方法:频谱比对法和匹配滤波加窗法,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仿真验证。根据提取得到的通道补偿特性,分别采用预失真技术和设计实时校正复系数FIR滤波器的方法来实现模拟器通道幅相误差的校正。再次,根据设计的复FIR滤波器系数,利用FPGA芯片内嵌RAM配置成异步FIFO,采用乒乓模式实时实现高数据率FIR滤波器。采用该滤波器对模拟器进行幅相误差校正,实现了模拟器通道特性的校正和优化。最后,通过分布式卫星SAR通道一致性半实物仿真试验,得到分布式卫星SAR实际载荷通道一致性误差对InSAR干涉测高的影响,表明采用复系数FIR实时滤波器的方法实现多通道SAR回波信号模拟器通道幅相误差校正的有效性。
赵红梅[9](2009)在《星载数字多波束相控阵天线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多波束天线技术是提高卫星通信容量和覆盖性能的一项关键技术。随着数字信号处理器件和微波单片集成电路(MMIC)技术的发展,数字多波束相控阵天线技术应用于L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已成为可能。星载天线多波束赋形技术、射频通道间的幅相误差分析和校正以及DBF系统的非线性失真特性分析与测试等是数字多波束相控阵天线系统设计和实现的关键技术,这些关键技术的解决对星载数字多波束相控阵天线系统的研制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这几项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在L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等通量”覆盖和最佳波束赋形是提高星载天线覆盖效率、保证最大系统容量的关键技术。与接收天线的波束赋形不同,发射天线的波束赋形除了满足主、旁瓣的要求外,还必须考虑阵列幅度加权对功率放大器效率的不利影响。论文提出了一种有限幅度加权的波束赋形新方法,并采用双重编码遗传算法实现阵列加权矢量的优化。通过有限位长的二进制编码把阵列加权矢量的幅度离散化来实现有限幅度加权,使幅度加权值仅仅在几个离散的台阶上变化,缩小了搜索空间,提高了算法的收敛速度;同时对阵列加权矢量的相位采用实数编码,保持了解的精确性。为了克服遗传算法的“早熟”,在采用自适应交叉和变异概率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物种多样性”选择保留策略,使算法更有把握达到全局最优解或准全局最优解。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在赋形波束的低旁瓣特性和功率放大器的高效率之间取得较好的折衷。射频通道间的幅相误差对DBF系统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是DBF系统研究的一个热点。通常考虑幅相误差对DBF系统旁瓣电平、波束指向、方向图增益等性能指标的影响。近年来,误差矢量幅度(EVM)作为评估通信系统的信号调制质量的一个指标,已经在许多商业标准中获得了应用,它表征了实际测量信号与参考信号之间的误差。论文以EVM指标为评估对象,利用概率统计的方法分析了DBF系统射频通道间的幅相误差对通信信号调制性能的影响,并通过仿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研究表明,引入EVM指标不仅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DBF系统幅相误差所引起的传输信号的损伤,而且可以简化DBF系统测试的复杂度。在多变的空间环境中,射频通道的幅相特性会随着温度、时间的变化而改变,因此,DBF系统中通道间的幅相误差必须进行实时校正。在研究几种常用的星地环路校正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m/WH复合正交码的星地环路校正新方法,研究表明该方法具有更好的鲁棒性;并进一步针对LEO卫星通信系统中附加路径损耗对校正性能的影响进行了仿真分析。在星载相控阵天线系统中,虽然星地环路校正方法可以较好地实现通道间的幅相误差的校正,但是校正系数的获得容易受到星地链路的影响。因此,论文提出了一种校正DBF系统发射射频通道幅相误差的星上校正方法,该方法在发射通道中同时注入多路正交码变换的校正测试信号,通过接收多路发射机输出的合成信号,在基带校正算法单元利用正交码的时间相关性和IDFT并行处理方法,同时得到多路射频通道的校正系数。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实现发射射频通道幅相误差的校正。发射组件是有源相控阵天线系统的核心部件,而发射组件的功率放大器又是发射组件的最关键部件,也是有源相控阵天线系统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部件。它直接决定了有源相控阵天线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它也是星载数字(发射)多波束相控阵天线系统中非线性失真的主要来源,非线性产生的带内失真和带外失真将直接影响DBF系统的性能。本文首先针对多波束系统,建立了表征互调波束特性的数学模型,对三阶互调波束进行了仿真分析;然后,通过ADS软件,构建了DBF系统级仿真模型,结合CDMA以及OFDM通信体制,分析了DBF系统发射机的带外和带内失真特性以及多波束的非线性失真特性,给出了相应的仿真结果。进一步研究了末级滤波器对DBF系统发射机非线性失真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末级滤波器可以有效抑制带外失真特性,但同时会导致带内失真的上升;与带内失真的上升相比,其带外失真特性的改善更具吸引力。DBF系统级的仿真分析可以更加全面有效地评估系统性能,降低设计风险,为星载DBF系统的工程实现提供参考与依据。
胡仕兵[10](2009)在《超宽带雷达脉冲压缩信号数字产生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超宽带(UWB)雷达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雷达体制,它是雷达探测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其研究和应用是雷达发展进程中一次质的飞跃。UWB雷达以其高距离分辨率、强穿透能力、低截获概率与强抗干扰性能在军事、民用等领域具有广泛而重要的应用前景,并得到人们日益关注。在UWB雷达技术的研究中,UWB雷达信号产生是一个关键且前沿的课题。本文以线性调频(LFM)信号为例,对UWB雷达脉冲压缩信号数字产生方法展开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之处概括如下四大部分:1.全面研究了用于雷达LFM脉压信号数字产生的单数位产生方法、直接数字频率合成(DDFS)方法和直接数字波形合成(DDWS)方法以及用于扩展频带的正交调制方法和固态倍频方法的工作原理和误差来源,并对各种方法的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和计算机数值仿真。该项研究结论明确了UWB-LFM雷达脉压信号数字产生系统设计和研制工作的重点和方向,且是UWB雷达脉压信号源得以实现的理论基础。2.研究了UWB雷达脉压信号数字产生系统误差来源及其影响问题。概括了UWB波形产生系统的各种误差来源,针对UWB波形系统的幅频和相频特性失真、UWB-LFM信号的时域畸变、LFM波形产生器的相位误差、LFM信号的调频非线性、LFM信号的相干性等问题分别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理论研究和计算机仿真分析了这些误差因素对产生信号性能的影响。该项研究成果为UWB雷达脉压信号产生系统的工程设计、性能分析、性能评估和性能优化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和重要的经验参考。3.系统地研究了UWB-LFM雷达脉压信号产生系统失真的数字补偿问题。建立了比较完善的UWB波形产生系统模型,基于线性系统理论和数字产生方法的灵活性、可靠性,分析了波形产生系统失真的数字补偿原理和可行性。对数字基带产生电路失真、正交调制器非理想性和倍频系统误差的数字校正方法依次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推导和分析,并作了计算机仿真验证。该数字校正方法预失真补偿精确,但需要精确地测量出UWB波形产生系统中各个关键环节的传输函数。4.研究了一种不需测量UWB雷达波形产生系统的传输函数而直接根据输出信号的失真情况对输入LFM信号进行时域数字预失真的校正方法,对该数字校正方法作了理论推导和计算机仿真验证。虽然该方法对产生信号失真情况的校正是近似的,但可以显着地改善输出信号的质量和性能,并能满足雷达系统的需求。该数字校正方法简单、方便,易于在工程实践中推广和应用。
二、正交解调器幅相误差对脉压系统的影响及校正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交解调器幅相误差对脉压系统的影响及校正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宽频带LFM相控阵雷达通道均衡及波束形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宽带相控阵雷达的研究动态 |
1.2.2 通道均衡技术的研究动态 |
1.3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数字波束形成研究 |
2.1 空域滤波与数字波束形成原理 |
2.2 利用向量空间的数字多波束形成及干扰置零仿真研究 |
2.2.1 数字多波束形成及干扰置零原理 |
2.2.2 利用向量空间的空域滤波器权值设计 |
2.2.3 利用向量空间的空域滤波器权值设计仿真分析 |
2.3 基于MVDR算法的数字波束形成仿真研究 |
2.3.1 MVDR波束形成器原理 |
2.3.2 MVDR波束形成仿真研究 |
2.3.3 LCMV波束形成器原理 |
2.3.4 LCMV波束形成器仿真分析 |
2.3.5 自适应空域滤波设计与向量空间空域滤波设计的对比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宽带LFM相控阵雷达去斜结构设计 |
3.1 均匀线阵波束扫描原理 |
3.2 宽带相控阵雷达限制瞬时信号带宽的因素 |
3.2.1 瞬时带宽与波束指向 |
3.2.2 瞬时带宽与孔径渡越时间 |
3.3 基于宽带LFM信号相控阵雷达的去斜处理 |
3.3.1 去斜原理 |
3.3.2 去斜信号处理公式推导 |
3.4 基于去斜处理的宽带相控阵雷达结构的建模与仿真 |
3.4.1 基于去斜的阵列信号处理公式推导 |
3.4.2 基于去斜的阵列信号处理仿真分析 |
3.4.3 基于模拟去斜的宽带波束形成的性能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通道间幅相误差对宽带相控阵雷达性能影响 |
4.1 通道幅相误差传统模型介绍 |
4.1.1 正弦波动模型介绍 |
4.1.2 基于FIR滤波器扰动模型介绍 |
4.2 宽带LFM通道误差信号模型建立 |
4.2.1 宽带阵列误差信号模型 |
4.2.2 宽带阵列LFM去斜处理后误差信号模型 |
4.2.3 宽带阵列LFM去斜处理后误差信号模型仿真验证 |
4.3 误差引入对基于去斜处理的宽带LFM数字波束形成的影响 |
4.3.1 幅相误差对常规窄带波束形成的影响 |
4.3.2 幅相误差对去斜后宽带LFM信号波束形成的影响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通道均衡方法及仿真分析 |
5.1 时域通道均衡算法介绍 |
5.1.1 时域通道均衡算法及经典维纳滤波原理 |
5.1.2 最小均方误差算法 |
5.2 时域通道均衡算法仿真分析 |
5.2.1 基于维纳滤波的时域通道均衡算法仿真分析 |
5.2.2 LMS时域通道均衡仿真分析 |
5.3 频域通道均衡算法 |
5.3.1 频域通道均衡原理 |
5.3.2 频域通道均衡最小二乘拟合算法原理 |
5.4 频域通道均衡算法仿真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弹载MIMO雷达实时信号处理机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MIMO雷达技术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
1.3 弹载MIMO雷达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
1.4 论文内容安排 |
第二章 弹载MIMO雷达实时信号处理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
2.1 弹载MIMO雷达信号处理系统指标分析 |
2.2 弹载MIMO雷达信号处理系统硬件平台规划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弹载MIMO雷达信号处理机的硬件设计 |
3.1 硬件系统整体设计 |
3.1.1 硬件系统功能概述 |
3.1.2 主控FPGA芯片选型 |
3.2 信号处理机结构设计 |
3.2.1 板卡叠层设计 |
3.2.2 外型结构设计 |
3.3 多通道高速D/A信号产生板设计 |
3.4 多通道高速A/D信号采集预处理板设计 |
3.5 高性能FPGA+多核DSP并行处理板设计 |
3.6 高传输带宽数据转接板设计 |
3.7 信号处理机的电源设计 |
3.8 信号处理机的时钟设计 |
3.9 信号处理机的硬件实物展示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通道幅相一致性误差分析与校准 |
4.1 引言 |
4.2 多通道幅相一致性误差分析 |
4.2.1 多通道幅相一致性误差模型 |
4.2.2 多通道幅相一致性误差模型仿真 |
4.2.3 幅相误差对DBF/DOA的影响仿真 |
4.3 多通道幅相一致性误差校准 |
4.3.1 多通道幅相误差校准原理 |
4.3.2 幅相误差校准对DBF/DOA的影响仿真 |
4.3.3 通道幅相误差校准的实例仿真 |
4.3.4 接收通道幅相误差在线校准设计 |
4.3.5 发射通道幅相误差在线校准设计 |
4.4 多通道幅相一致性测试与分析 |
4.4.1 接收通道幅相一致性测试与分析 |
4.4.2 发射通道幅相一致性测试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弹载MIMO雷达信号处理机的底层软件设计 |
5.1 MIMO信号高精度同步发射设计 |
5.1.1 MIMO正交波形设计 |
5.1.2 高精度同步发射的FPGA实现 |
5.2 MIMO信号高精度同步采集设计 |
5.2.1 多片ADC同步采样设计 |
5.2.2 高精度同步采集的FPGA实现 |
5.3 雷达中频信号预处理设计 |
5.3.2 数字下变频的FPGA实现 |
5.3.3 脉冲压缩处理的FPGA实现 |
5.4 MIMO雷达主控程序的FPGA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弹载MIMO雷达信号处理系统实验及分析 |
6.1 信号处理机硬件有效性实验 |
6.1.1 各功能板卡DDR3读写测试 |
6.1.2 FPGA与DSP通信测试 |
6.1.3 板间高速互联测试 |
6.1.4 电气接口测试 |
6.2 DA/AD性能参数实验 |
6.2.1 DAC信号带宽测试 |
6.2.2 DAC无杂散动态范围测试 |
6.2.3 DAC输出功率测试 |
6.2.4 ADC有效位数测试 |
6.3 MIMO多波形正交性实验 |
6.4 上位机指控实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弹载毫米波高分辨一维距离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幅相校正方法 |
1.2.2 多普勒效应补偿方法 |
1.2.3 距离像拼接算法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基于雷达系统收发通道的幅相误差校正 |
2.1 引言 |
2.2 弹载毫米波高分辨一维距离像成像原理 |
2.2.1 chirp子脉冲脉内压缩处理 |
2.2.2 脉间IFFT处理及距离像拼接 |
2.2.3 高分辨一维距离像成像仿真 |
2.3 收发通道幅相误差对高分辨一维距离像的成像影响分析 |
2.3.1 正交通道幅相误差对高分辨一维距离像的成像影响分析 |
2.3.2 频点间幅相误差对高分辨一维距离像的成像影响分析 |
2.4 收发通道幅相误差校正 |
2.4.1 正交双通道幅相误差校正 |
2.4.2 频点间幅相误差校正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弹目高速相对运动的多普勒效应补偿 |
3.1 引言 |
3.2 多普勒效应对高分辨一维距离像的成像影响分析 |
3.2.1 多普勒效应对chirp子脉冲压缩成像影响分析 |
3.2.2 多普勒效应对频率步进信号成像影响分析 |
3.3 调频步进雷达信号的运动补偿技术 |
3.3.1 速度估计方法 |
3.3.2 频域包络补偿算法 |
3.3.3 时域相位补偿算法 |
3.3.4 运动补偿效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速度补偿误差的加权距离像拼接算法 |
4.1 引言 |
4.2 距离像冗余信息 |
4.2.1 距离失配冗余 |
4.2.2 过采样冗余 |
4.3 距离像拼接算法 |
4.3.1 同距离取大距离像拼接算法 |
4.3.2 基于速度补偿误差的加权距离像拼接方法 |
4.3.3 拼接算法效果分析与对比 |
4.3.4 对速度补偿误差的容忍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弹载毫米波高分辨一维距离像的FPGA实现 |
5.1 引言 |
5.2 硬件总体实现方案 |
5.2.1 硬件实现思路 |
5.2.2 芯片选型 |
5.3 校准模式设计思路 |
5.3.1 正交双通道幅相校正 |
5.3.2 频点间幅相校正 |
5.4 工作模式设计思路 |
5.4.1 脉冲压缩与包络补偿模块 |
5.4.2 乒乓转置模块 |
5.4.3 距离像拼接模块 |
5.5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4)宽带调频连续波雷达幅相误差估计与补偿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发展趋势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各章节安排 |
第2章 FMCW雷达基本理论及波形产生方法分析 |
2.1 引言 |
2.2 FMCW雷达工作原理 |
2.2.1 测量原理 |
2.2.2 距离向分辨率 |
2.3 FMCW雷达信号分析 |
2.3.1 FMCW雷达信号模型 |
2.3.2 解线频调处理 |
2.4 基于DDFS的雷达脉压波形产生方法 |
2.4.1 DDFS工作原理及特点 |
2.5 基于DDWS技术的雷达脉压波形产生方法 |
2.5.1 DDWS工作原理及特点 |
2.5.2 基于DDWS的LFM信号产生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宽带调频连续波信号幅相误差分析与估计 |
3.1 引言 |
3.2 宽带雷达信号幅相误差分析 |
3.2.1 系统幅相误差源分析 |
3.2.2 系统幅相误差建模 |
3.2.3 系统幅相误差影响分析 |
3.3 宽带雷达信号幅度误差估计方法 |
3.3.1 系统幅度误差估计方法 |
3.3.2 系统相位误差估计方法 |
3.4 系统仿真与实测数据分析 |
3.4.1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4.2 实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宽带调频连续波信号幅相失真补偿技术 |
4.1 引言 |
4.2 系统幅相预失真校正原理 |
4.2.1 数字预失真校正原理 |
4.2.2 系统信号链路模型 |
4.2.3 系统信号补偿因子模型 |
4.3 系统幅相预失真补偿技术 |
4.3.1 系统幅相失真补偿 |
4.4 预失真补偿仿真与实测数据处理 |
4.4.1 信号预失真补偿仿真结果与分析 |
4.4.2 信号预失真补偿实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
4.5 系统幅相失真二级补偿 |
4.5.1 去调频相位误差空变效应 |
4.5.2 基于RVP滤波器的非线性校正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合成孔径雷达宽带信号合成与系统误差校正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高分辨SAR技术发展 |
1.3 论文内容安排 |
第二章 高分辨SAR基本理论 |
2.1 距离向高分辨原理 |
2.1.1 脉冲压缩技术 |
2.1.2 宽带合成 |
2.2 方位向高分辨原理 |
2.2.1 合成孔径技术 |
2.2.2 方位向脉冲压缩 |
2.3 成像算法 |
2.3.1 SAR成像算法 |
2.3.2 成像误差 |
2.3.3 成像质量评估 |
2.4 小结 |
第三章 子带采样技术研究 |
3.1 子带采样系统分析 |
3.1.1 时域多通道接收 |
3.1.2 子频带接收技术 |
3.2 频带分割与脉冲压缩 |
3.2.1 滤波器与窗函数 |
3.2.2 子带拼接 |
3.2.3 子带升采样 |
3.3 子带采样系统仿真 |
3.3.1 子带脉压仿真 |
3.3.2 回波信号分析 |
3.3.3 回波信号仿真 |
3.3.4 距离徙动校正 |
3.4 小结 |
第四章 子带采样系统误差分析与补偿 |
4.1 误差产生机理 |
4.1.1 雷达系统误差 |
4.1.2 滤波器误差 |
4.1.3 通道误差 |
4.1.4 噪声误差 |
4.1.5 运动误差 |
4.2 子带采样系统误差分析与仿真 |
4.2.1 滤波器误差 |
4.2.2 子带内误差 |
4.2.3 子带间误差 |
4.2.4 IQ通道误差 |
4.2.5 载频偏移误差 |
4.2.6 噪声误差 |
4.3 误差对成像的影响 |
4.3.1 滤波器误差影响 |
4.3.2 子带内误差影响 |
4.3.3 子带间误差影响 |
4.3.4 IQ通道误差影响 |
4.3.5 载频偏移误差影响 |
4.3.6 噪声误差影响 |
4.4 误差补偿方法 |
4.4.1 通道误差补偿 |
4.4.2 子带内误差补偿 |
4.4.3 子带间误差补偿 |
4.4.4 载频偏移误差补偿 |
4.4.5 噪声误差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论文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分布式卫星SAR半实物仿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分布式卫星SAR 半实物仿真关键技术 |
1.2.1 半实物仿真系统构成 |
1.2.2 半实物仿真关键技术 |
1.3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3.1 分布式卫星SAR 系统研究现状 |
1.3.2 分布式卫星SAR 信号协同问题研究现状 |
1.3.3 分布式卫星SAR 半实物仿真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信号同步方法、误差建模与影响分析 |
2.1 引言 |
2.2 相位同步方法与同步误差 |
2.2.1 频率源相噪建模与离散仿真方法 |
2.2.2 相位同步误差对InSAR 性能的影响分析 |
2.2.3 基于同步信号传递的相位同步方法误差分析 |
2.2.4 乒乓双站模式相位同步处理方法 |
2.3 时间同步方法与同步误差 |
2.3.1 时间同步误差模型 |
2.3.2 时间同步误差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 |
2.3.3 基于GPS 驯服高稳晶振的时间同步方法 |
2.4 通道一致性误差 |
2.4.1 信号模型 |
2.4.2 对干涉相位偏差的影响分析 |
2.4.3 对干涉相位标准差的影响分析 |
2.4.4 数值仿真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分布式卫星SAR 数字回波信号仿真 |
3.1 引言 |
3.2 分布式卫星SAR 数字回波信号仿真建模 |
3.2.1 回波信号仿真模型 |
3.2.2 信号同步误差仿真模型 |
3.2.3 回波信号仿真流程 |
3.3 回波信号高精度快速仿真算法 |
3.3.1 快速算法原理 |
3.3.2 快速算法误差分析 |
3.4 回波信号仿真高性能计算方法 |
3.4.1 回波仿真计算量分析 |
3.4.2 回波仿真并行计算方法 |
3.4.3 回波仿真GPU 加速计算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双通道回波信号模拟器的设计与实现 |
4.1 引言 |
4.2 回波模拟器研制难点与指标要求 |
4.2.1 回波模拟器研制难点 |
4.2.2 回波模拟器对外接口和指标要求 |
4.3 回波模拟器的设计与实现 |
4.3.1 总体设计 |
4.3.2 射频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
4.3.3 中频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
4.3.4 数字处理部分设计与实现 |
4.3.5 显控软件设计与实现 |
4.4 回波模拟器通道幅相误差实时校正方法 |
4.4.1 一种新的幅相特性估计方法 |
4.4.2 复系数FIR 滤波器设计及优化方法 |
4.4.3 复系数FIR 滤波器的FPGA 实时实现 |
4.5 回波模拟器测试 |
4.5.1 两种工作模式的测试 |
4.5.2 通道幅相特性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分布式卫星SAR 半实物仿真与评估 |
5.1 引言 |
5.2 半实物仿真系统体系结构 |
5.2.1 数字仿真系统体系结构 |
5.2.2 实物仿真系统组成 |
5.3 半实物仿真试验方法 |
5.3.1 分布式卫星SAR 半实物仿真试验方法 |
5.3.2 一种基于数据分析的半实物误差特性提取方法 |
5.3.3 半实物误差隔离和溯源方法 |
5.4 信号同步误差的半实物仿真与分析 |
5.4.1 相位同步误差的半实物试验验证 |
5.4.2 时间同步误差的半实物试验验证 |
5.4.3 通道一致性误差的半实物试验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7)高频地波雷达接收机的多通道幅相校准(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说明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高频地波雷达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
§1.2 高频地波雷达多通道接收机结构 |
1.2.1 接收机基本原理 |
1.2.2 线性调频中断连续波体制下的接收机设计 |
1.2.3 高频地波雷达多通道接收机设计 |
1.2.4 高频地波雷达超外差接收机结构 |
1.2.5 软件化高频地波雷达多通道接收机结构 |
§1.3 高频地波雷达接收机的多通道幅相校准 |
1.3.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3.2 研究的任务与目标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幅相误差 |
§2.1 超外差接收机系统幅相误差及其对信号的影响 |
2.1.1 模拟接收机的系统失真及误差 |
2.1.2 信号正交解调的误差分析 |
2.1.3 幅度不一致的影响 |
2.1.4 相位失真的影响 |
2.1.5 幅度、相位失真综合分析 |
2.1.6 正交解调误差对FMICW信号的影响 |
§2.2 软件化高频地波雷达多通道接收机幅相误差 |
2.2.1 软件化高频地波雷达多通道接收机的系统失真及误差 |
2.2.2 基于带通采样的正交解调误差分析 |
2.2.3 宽带系统和窄带系统误差分析 |
2.2.4 阵列误差对MUSIC算法性能的影响 |
第三章 误差校准 |
§3.1 正交解调幅相误差补偿 |
3.1.1 正交解调幅相误差补偿概述 |
3.1.2 正交解调幅相误差的测量和补偿 |
3.1.3 宽带信号正交解调幅相误差的校准 |
3.1.4 基于欠采样数字正交解调误差校准 |
§3.2 宽带系统误差补偿 |
§3.3 窄带系统误差补偿 |
§3.4 阵列误差补偿 |
第四章 自适应算法在通道校准中的应用 |
§4.1 自适应滤波器 |
4.1.1 自适应滤波器的基本原理 |
4.1.2 自适应滤波器的典型应用 |
§4.2 最小均方(LMS)算法 |
4.2.1 最速下降法 |
4.2.2 维纳滤波 |
4.2.3 收敛性分析 |
4.2.4 最小均方(LMS)算法基本原理 |
4.2.5 性能指标及性能分析 |
4.2.6 可调参数对性能影响 |
4.2.7 归一化LMS算法 |
§4.3 变步长LMS算法 |
4.3.1 变步长LMS算法-SVSLMS算法 |
4.3.2 变步长LMS算法-NLMS2算法 |
§4.4 一种改进的变步长LMS算法在通道校准中的应用 |
4.4.1 多通道接收机的幅相校准原理 |
4.4.2 一种变步长的LMS算法 |
4.4.3 改进的变步长的LMS算法 |
第五章 通道校准硬件设计 |
§5.1 通道校准的基本原理 |
§5.2 数字模块 |
5.2.1 数字正交上变频器AD9857 |
5.2.2 VXI接口 |
5.2.3 数据存储器 |
§5.3 模拟模块 |
5.3.1 波段切换模块 |
5.3.2 功率分配模块 |
5.3.3 交换矩阵模块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8)多通道SAR回波信号模拟器幅相误差校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发展现状及趋势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多通道SAR 回波信号模拟器幅相误差影响分析 |
2.1 通道幅相误差建模 |
2.1.1 理想SAR 多通道信号模拟器 |
2.1.2 通道幅频相频误差模型 |
2.2 单通道幅相误差对SAR 聚焦性能影响分析 |
2.3 单通道幅相误差对SAR 图像相位的影响分析 |
2.3.1 单通道幅度误差 |
2.3.2 单通道相位误差 |
2.4 幅相一致性误差对干涉InSAR 性能的影响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通道SAR 回波信号模拟器幅相误差校正 |
3.1 幅相特性提取 |
3.1.1 频谱比对法 |
3.1.2 加窗匹配滤波法 |
3.1.3 幅相特性提取仿真 |
3.2 预失真技术 |
3.2.1 正交两路幅相不一致误差校正 |
3.2.2 系统幅相误差校正 |
3.3 复系数FIR 滤波器实时校正技术 |
3.3.1 复系数FIR 滤波器系数设计方案 |
3.3.2 复Remez 算法 |
3.3.3 遗传算法 |
3.4 模拟器幅相误差校正仿真 |
3.4.1 校正前提取通道特性 |
3.4.2 预失真技术校正仿真 |
3.4.3 设计复系数FIR 滤波器校正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回波模拟器高数据率FIR 滤波器的实时实现 |
4.1 FIR 系统基本原理 |
4.2 基于FPGA 的高数据率FIR 滤波器设计实现 |
4.2.1 FIFO 设计 |
4.2.2 FIR_CMLUT 模块设计 |
4.2.3 FIR32 模块设计 |
4.3 模拟器通道幅相误差校正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通道SAR 回波信号模拟器在通道一致性半实物仿真试验中的应用 |
5.1 试验方案 |
5.2 干涉SAR 地面验证试验 |
5.3 试验结果分析 |
5.3.1 试验误差特性提取结果 |
5.3.2 通道幅相特性对固定相位的影响分析 |
5.3.3 通道不一致对干涉相对测高精度的影响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9)星载数字多波束相控阵天线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星载多波束相控阵天线发展现状 |
1.3 星载数字多波束相控阵天线系统关键技术 |
1.3.1 卫星波束赋形 |
1.3.2 星载相控阵天线系统的幅相误差分析与校正 |
1.3.3 相控阵天线系统功率放大器非线性失真特性系统级建模仿真 |
1.4 论文章节安排和主要贡献 |
2 星载数字多波束相控阵天线系统概述 |
2.1 引言 |
2.2 多波束天线的类型 |
2.3 卫星配置相控阵天线的优点 |
2.4 典型的星载多波束相控阵天线 |
2.4.1 Globalstar系统的星载多波束相控阵天线 |
2.4.2 Iridium系统的星载多波束相控阵天线 |
2.5 相控阵DBF工作原理 |
2.5.1 平面相控阵天线方向图 |
2.5.2 DBF原理 |
2.6 DBF体制的星载多波束相控阵天线系统 |
2.6.1 系统方案 |
2.6.2 多波束天线阵列 |
2.6.3 放大器模块 |
2.7 本章小结 |
3 星载数字多波束赋形技术研究 |
3.1 引言 |
3.2 星载发射波束赋形的主要任务 |
3.3 波束的赋形 |
3.3.1 近似解的求解 |
3.3.2 双重编码遗传算法求解最优解 |
3.3.3 仿真实例 |
3.4 本章小结 |
4 DBF系统幅相误差分析 |
4.1 引言 |
4.2 误差分析 |
4.2.1 误差模型 |
4.2.2 统计特性分析 |
4.2.3 幅相误差对波束成形性能的影响 |
4.3 幅相误差影响相控阵通信系统EVM指标的分析与评估 |
4.3.1 EVM的概念 |
4.3.2 系统模型 |
4.3.3 EVM计算 |
4.3.4 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星载数字多波束相控阵天线系统校正技术 |
5.1 引言 |
5.2 星载多波束相控阵天线系统校正的主要方法 |
5.2.1 REV方法 |
5.2.2 UTE和CCE方法 |
5.3 复合正交码星地环路校正 |
5.3.1 复合正交码 |
5.3.2 系统模型 |
5.3.3 校正系数计算 |
5.3.4 仿真实例研究 |
5.3.5 附加路径损耗对校正性能的影响 |
5.4 数字多波束相控阵天线系统星上校正 |
5.4.1 校正系数计算 |
5.4.2 仿真实例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6 DBF系统发射组件系统级建模仿真 |
6.1 引言 |
6.2 功率放大器特性 |
6.2.1 功率放大器类型 |
6.2.2 功率放大器参数简介 |
6.2.3 功率放大器的非线性特性 |
6.2.4 功率放大器的非线性模型 |
6.3 DBF系统互调波束分析 |
6.3.1 数学模型 |
6.3.2 仿真分析 |
6.4 DBF系统的系统级建模仿真 |
6.4.1 DBF系统模型 |
6.4.2 发射机特性 |
6.4.3 CDMA信号输入时发射机的非线性失真特性 |
6.4.4 OFDM信号输入时发射机的非线性失真特性 |
6.4.5 末级滤波器对发射机的非线性失真特性的影响 |
6.4.6 DBF系统的非线性失真特性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结束语 |
7.1 全文总结 |
7.2 下一步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超宽带雷达脉冲压缩信号数字产生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超宽带雷达发展现状、特性和应用 |
1.2 超宽带雷达波形产生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 超宽带雷达脉压信号产生技术的发展概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雷达脉冲压缩信号相关理论分析 |
2.1 雷达信号表示方法 |
2.2 匹配滤波和相关接收原理 |
2.3 目标参量估计与模糊函数 |
2.3.1 目标参量估计 |
2.3.2 模糊函数 |
2.4 脉冲压缩技术 |
2.5 调频信号的基本特性 |
2.6 线性调频脉压信号波形设计 |
2.6.1 LFM信号的数学表征及频谱分析 |
2.6.2 LFM信号的模糊函数 |
2.6.3 LFM信号的脉冲压缩处理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雷达脉冲压缩信号数字产生方法研究 |
3.1 单数位LFM脉冲压缩信号产生方法 |
3.1.1 单数位产生方法原理与实现方式 |
3.1.2 FMSW信号谐波相对幅度分析 |
3.1.3 过零时间量化影响分析 |
3.1.4 上升时间对FMSW信号频谱影响的分析 |
3.1.5 本节小结 |
3.2 基于DDFS技术的雷达脉压波形产生方法 |
3.2.1 DDFS工作原理和特点 |
3.2.2 基于DDFS技术的单频信号产生方法 |
3.2.2.1 理想DDFS输出单频信号频谱分析 |
3.2.2.2 DDFS杂散来源模型及实际DDFS输出单频信号频谱分析 |
3.2.2.3 计算机仿真结果分析 |
3.2.3 基于DDFS技术的LFM信号产生方法 |
3.2.3.1 DDCS方法原理 |
3.2.3.2 DDCS方法性能分析 |
3.2.3.3 计算机仿真结果分析 |
3.2.4 本节小结 |
3.3 基于DDWS技术的雷达脉压信号产生方法 |
3.3.1 DDWS技术工作原理 |
3.3.2 基于DDWS技术的LFM波形产生方法 |
3.3.3 DDWS方法误差分析 |
3.3.4 本节小结 |
3.4 正交调制方法 |
3.4.1 正交调制原理及误差来源 |
3.4.2 正交调制误差影响分析 |
3.4.3 本节小结 |
3.5 倍频方法 |
3.5.1 倍频原理 |
3.5.2 倍频误差影响分析 |
3.5.2.1 相位噪声劣化影响 |
3.5.2.2 杂散与谐波的交调失真影响 |
3.5.2.3 正交调制误差经倍频后的影响分析 |
3.5.3 本节小结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宽带雷达脉冲压缩信号数字产生系统误差分析 |
4.1 超宽带脉压信号数字产生系统的误差来源 |
4.2 超宽带LFM信号产生器失真影响分析 |
4.2.1 超宽带LFM信号产生器系统失真影响 |
4.2.2 超宽带LFM信号时域失真影响 |
4.2.3 计算机仿真结果分析 |
4.2.4 本节小结 |
4.3 线性调频波形产生器相位误差影响分析 |
4.3.1 确知性周期相位误差分析 |
4.3.2 确知性非周期相位误差分析 |
4.3.3 随机性相位误差分析 |
4.3.4 本节小结 |
4.4 调频线性度对 LFM信号脉压性能影响分析 |
4.5 LFM信号的相干性影响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超宽带脉压信号产生系统失真数字补偿方法研究 |
5.1 系统建模 |
5.1.1 数字基带产生部分 |
5.1.2 正交调制部分 |
5.1.3 倍频链部分 |
5.2 系统失真的数字补偿原理 |
5.3 系统失真的数字校正方法 |
5.3.1 数字基带产生电路失真的校正方法 |
5.3.2 正交调制器非理想性的校正方法 |
5.3.3 倍频链系统误差的预失真补偿方法 |
5.4 计算机仿真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一种不需测量系统传输函数的超宽带LFM信号时域预失真方法研究 |
6.1 超宽带LFM信号时域数字预失真原理 |
6.2 超宽带LFM信号的幅度预失真 |
6.3 超宽带LFM信号的相位预失真 |
6.4 计算机仿真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博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正交解调器幅相误差对脉压系统的影响及校正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宽频带LFM相控阵雷达通道均衡及波束形成研究[D]. 陶赞兆.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2]弹载MIMO雷达实时信号处理机研制[D]. 刘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3]弹载毫米波高分辨一维距离像技术研究[D]. 鄢思仪.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9)
- [4]宽带调频连续波雷达幅相误差估计与补偿技术[D]. 郭文举.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6)
- [5]合成孔径雷达宽带信号合成与系统误差校正技术研究[D]. 郑超.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6)
- [6]分布式卫星SAR半实物仿真关键技术研究[D]. 何志华.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1(07)
- [7]高频地波雷达接收机的多通道幅相校准[D]. 苏郢. 武汉大学, 2011(03)
- [8]多通道SAR回波信号模拟器幅相误差校正研究[D]. 陈镜.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0(03)
- [9]星载数字多波束相控阵天线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赵红梅. 南京理工大学, 2009(07)
- [10]超宽带雷达脉冲压缩信号数字产生方法研究[D]. 胡仕兵. 电子科技大学,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