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边彝族自治县传染病漏报现状分析

马边彝族自治县传染病漏报现状分析

一、马边彝族自治县传染病漏报现状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徐爽[1](2021)在《变通立法的“变”与“通”——基于74件民族自治地方变通立法文件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变通立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践的共同产物。《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立法法》为变通立法提供了规范依据;《刑法》《民法通则》等12部法律法规亦先后授权民族自治地方制定变通规定。这两者构成了变通立法的双重效力来源,交织成"复线"。"复线"之下的变通立法,在国家法的普遍性与民族地区的多样性之间建起桥梁,以变求通,既维护法律法规体系的统一、又因地制宜推进民族事务治理的法治化,发挥其"小而必要"的作用。随着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深化,"复线"持续整合,回归"基线";变通立法也因应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在数量内容上出现新动向,以通促变,在优化自身的同时为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贡献宝贵经验。

俄能罗石[2](2021)在《基层动物防疫和疾病治疗》文中研究表明近年,兽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发展,我国各地乡镇村政府大力开展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由于农村人口占很大比例,不同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同,因此政府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客观评价农村动物防疫工作的进展,积极应对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

王明贵,王芳[3](2020)在《历史·文化·贫困与发展:中国彝学2019年度研究报告——基于网络数据平台检索相关文献的统计分析》文中提出彝族研究作为人文社科学术研究体现出了当下的价值取向。而中国彝学研究2019年的成果,更加体现出对当下的国家战略特别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传统文化复兴和经济发展的关注,其社会担当在应用研究上得到较好的结合。其中,历史的研究和志书年鉴的编纂则成为了近年的热门,这是全国第二轮县志编纂工作的成果体现。凉山彝族自治州由于贫困程度深、教育发展落后、疾病多发,成为中央脱贫攻坚战略高度关注的"三区三州"之一。而众多因素的叠加,仍然是彝族研究的热点。同时,本年度的彝族研究成果显示:彝族聚居的西南地区的高等院校、学术刊物、研究人员仍然呈现出彝族研究的本土化特色;着作出版的数量显着增加;硕士学位论文比例较大体现出彝族研究后备人才力量的增加。

丁木乃[4](2020)在《洁净与污秽 ——凉山彝族尼木措毕中祛污洁灵仪式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李永娜[5](2020)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研究(1949-1956)》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国家的一种软实力,国家认同能把整个国家共同体中的单个个体团结起来,对于维系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保障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促进国家的繁荣昌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创造了最重要的政治前提,宣告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1949年到1956年是各民族人民对新中国产生国家认同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施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获得了广大人民真诚地支持和拥护。政治民主、社会稳定、经济得以恢复并发展的新中国获得了广大民众的高度认同,全面深入地探究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经验,既有助于深化和丰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国家理论,又能为增强国民的国家认同感以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重要的启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王朝统治时期的国家认同是“大一统”特色的古典国家认同;发展到近代社会,中华民族意识由自在状态向自觉状态转变,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中国的国家认同逐渐向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认同转变,这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密不可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整合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增强了中国各个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得以建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少数民族对新中国的国家认同意识在异常艰难的国内外环境下开始萌芽、生长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面临着十分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图通过实行强硬的对华政策,即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政策,从根本上搞垮新中国。在国内,民族问题和阶级问题相互交错,纷繁复杂,少数民族地区更是面临着民族分裂势力猖狂,政治参与冷漠、文化认同狭隘模糊等问题,为此需要从国家整体层面审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理特殊性、文化特异性、政治归属性和利益整合性,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建构提供可能性。在错综复杂的现实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推进了剿匪反霸工作,稳定民族地区社会秩序;进行了民主建政工作,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各级政权机构,创造性地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各民族的平等权利;积极疏通了民族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民族隔阂;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干部,更好地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民的当家作主。各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得到了应有的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提供了政治保障。与此同时,党和政府还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政策,“慎重稳进”地实行土地改革,改良农具和农牧业生产技术,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建设,开展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贸易工作,制定了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财政和税收优惠照顾政策,为少数民族人民的国家认同夯实了经济基础。除此之外,党和政府还积极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以满足少数民族群体的主观需求和现实需要,加强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针对各种错误思想开展针锋相对的批判,广泛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积极营造国家认同的舆论氛围,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宗教信仰自由,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架设了坚实的文化支撑。总的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在进行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培育并筑牢了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对国家的归属感、自豪感和忠诚感,使少数民族群众对新中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产生了对新中国强烈的认同情感。这种成就的取得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民族平等团结的原则、毫不动摇维护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千方百计帮助少数民族促进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实现少数民族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等经验密不可分。新中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建设波澜壮阔,回顾这一时期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面临的种种挑战、采取的有力举措,并总结其取得的宝贵经验,为我们今天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建设必须准确把握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必须正确认识我国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并用法制来保障民族团结。

李婷,何金戈,杨长虹,李京,肖月,李运葵,陈闯,吴建林[6](2020)在《SaTScan与FleXScan软件空间扫描统计量法在肺结核疫情空间聚集性研究中的应用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测2018年四川省肺结核发病的空间聚集性,识别高风险区域;比较SaTScan与FleXScan软件扫描统计量法在肺结核空间聚集性探测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 基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四川省181个县(区)2018年肺结核疫情数据和人口数据,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分别采用SaTScan 9.4.1和FleXScan 3.1.2软件中的Poisson模型探测肺结核发病聚集区域,比较2种方法探测到的聚集区域的位置和范围,通过ArcGIS 10.5软件进行可视化。结果 2018年四川省肺结核报告发病率为57.34/10万(47 601例),呈明显的聚集性分布。SaTScan和FleXScan软件分别扫描到8个和10个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空间聚集区域,对数似然比(log-likelihood ratio,LLR)分别为24.62~2 416.05和1.48~2 618.96。2种方法的扫描结果中一级聚集区均覆盖了大、小凉山地区,即彝族聚居区,二级聚集区共同覆盖了部分川西高原少数民族地区。二者在扫描出的聚集区域形状和范围上有所差异。SaTScan的聚集区覆盖了部分实际发病情况并不高的县(区),而FleXScan能将其从聚集区中区分出来,探测出更准确的不规则形状聚集区。结论 四川省肺结核疫情存在明显的空间聚集性,大、小凉山地区和川西高原少数民族地区是高风险和重点防控区域。FleXScan更利于精准区分高聚集性区域中的"冷点"地区,更适合在四川省肺结核聚集性探测中应用。

雷红杰[7](2019)在《文学人类学视野下凉山彝族“铜”叙事研究》文中提出文学的背后是文化的记忆,文学人类学将文学置于人类文化的大背景下来阐释,以“文化”为纽带探讨“文学”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对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从文学人类学的视野来理解和阐释凉山彝族“铜”叙事,将其置于凉山彝族“文化”大背景下来阐释,从凉山彝族先民对自然、人类自身及社会最质朴的认知和表述中领悟凉山彝族的文化底蕴。以现今民间保留的传统文化事象反观凉山彝族“铜”叙事,挖掘“铜”在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中的意义,体悟凉山彝族先民对本土文化的自觉和民族信仰的坚守。本文前言部分介绍了论题研究背景及理论基础、国内外研究述评及研究意义;正文第一章概述了凉山彝族“铜”叙事的起源及类型;第二章从凉山彝族“铜”叙事与“金”、“银”、“铁”叙事的关系分析中得出“铜”可替代作为“财富”使用时的“金银”,也可代替作为生产工具使用时的“铁”,但“铜”作为仪式神器和护身符时是其他金属不能替代的,这是“铜”崇拜的一种表现;第三章则从民间的仪式治疗、禳灾及送灵归祖等习俗中阐述“铜”叙事的功能,深化对“铜”崇拜及“铜”叙事的认识;结论部分总结“文学”的“文化”研究意义,阐明“铜”在凉山彝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铜”作为一种重要的族群文化载体,一直在族群社会中传承,这是族群本土文化自觉的表现,也是对族群信仰及文化的坚守。

郭莹莹[8](2018)在《云南省普洱市食源性疾病监管现状与对策的研究》文中提出食源性疾病中的食物中毒泛指所有因为进食了受污染食物、致病细菌、病毒,又或被寄生虫、化学品或天然毒素感染了的食物。普洱市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南部,少数民族众多,饮食习惯各不相同,动植物资源丰富,由于特殊的民族饮食习惯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每年都会发生一些因误食有毒动植物中毒和食用因加工工艺不科学产生的有毒副产物的食物或是自行发酵中产生的有毒霉菌毒素的食物而导致的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目前我国已经开始启用了三套食源性疾病网络监测上报系统,分别是食源性疾病事件监测系统、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系统。由于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监测报告网络的哨点医院覆盖不全面,到2018年为止,整个普洱市9县1区、32个镇、71个乡、1035个行政村只扩大到了49家哨点医院。普洱市在2004-2015年十年间,发生的食源性疾病起数只有67起,这个数据远远低于实际发生的起数。所以,建立以乡、村级卫生院为哨点的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管理体系,扩大乡、村级卫生院和卫生室的哨点医院,对于普洱市的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报告系统的建设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实证研究法及归纳分析法等四种方法,叙述了当前国内外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监管体系的优缺点,比较了发达国家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方面的监管模式和政策措施与我国的差异,通过比较,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监测网络体系。本文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了2004-2015年普洱市暴发的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报告的统计数据及2004-2015年普洱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食物中毒)报告的统计数据,论证了当前普洱市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上报系统的现状及可以完善的部分。最后通过归纳总结,在以扩大乡、村级哨点医院对策的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乡、村级卫生院为哨点医院的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监管体系建设的可行性。

冯志峰[9](2018)在《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政治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和基层政权,由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组成。相对于中央政权和基层政权而言,地方政权包括省市县三级,成为我国政权系统承上启下、协调各方、高效运转、强本固基的关键枢纽,对维护党中央权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凝聚党心民心、决胜全面小康、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层级。地方党委组织承上启下、统揽大局、协调各方、强本固基,既是中央精神的执行者和建议者,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与领导者,承载着领导地方党的组织建设,履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职责,成为加强地方治理能力建设条块结合的交汇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角色定位、职位属性与运行特性,内在地反映了地方党委组织的执政规律,蕴含着党组织权力运行与制约之道。遵循其行为之内在逻辑,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规律可提炼为“弹性定律”,鲜明地体现出独特的“二重”性,表现为“双刃剑”的作用,既能够实现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可能引发权力腐败、危害人民利益,销蚀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在内外不良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总体呈现出“十大特征”,体现为“多面人”角色,其演化逻辑可归纳为“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强化跃迁定律”,作为地方主导改革的改革者反而成为改革阻力制造者。为扎实有效地“改革改革者”,破除权力制约“悖论”,就必须统筹“个人修养教化、体制机制转化、社会风气净化”,构建科学系统、务实管用、操作简便的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为此,必须立足于中外权力制约理论基础之上,深刻把握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诱致成因,认真分析其生成逻辑,精准提炼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之道,努力促进“文本规定”与“实践运行”的有机融合,将“自我律动法”与“一制九转法”深度融入到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之中,努力实现权力高效运行与有效制约的动态平衡,着力提高地方党委书记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保证和力量保障,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李春亭[10](2018)在《抗日战争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抗日战争加快了云南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步伐。抗战期间,云南医疗卫生机构不断扩充,并逐渐覆盖到边远和民族地区,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加之医学院校和卫生人才内迁,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卫生法规的颁布和实施,不同等级的卫生院有了固定的经费投入,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得到一定保障。防疫是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的首要任务,制度建设和环境卫生则是其主要内容。通过构建省县两级卫生组织体系,提高传染病防治水平,宣传卫生知识,开展空袭救护医疗,为抗战提供医疗卫生方面的支持。国际组织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社会各界捐款捐药、民众积极参与,在战争时期形成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合力。妇幼卫生和学校卫生,取得了难能可贵的进步。卫生政策和法规在实施中,充满了问题和矛盾,经济发展水平低、经费短缺、卫生人才紧缺、政策协调性差、贪污腐化使很多想法无法落到实处,公共卫生建设成效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当时,国家权力意图借助卫生,规范人们的日常生活,效果并不理想。新式的报纸和期刊,在互动中传播了卫生观念。即使西医借助知识和权力,占据了卫生行政与医疗技术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却无法改变中医在医疗市场中的主体地位。社会上层和知识精英的医疗选择日趋多元,底层民众的健康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14年抗日战争期间,云南公共卫生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绝不是让人满意的。当前边疆民族地区的卫生健康事业,要坚持健康优先原则,改善医疗卫生设施,培养卫生人才,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优化健康教育,重视调查研究。要在健康扶贫中深化“健康中国”建设,不断提高健康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

二、马边彝族自治县传染病漏报现状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边彝族自治县传染病漏报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变通立法的“变”与“通”——基于74件民族自治地方变通立法文件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效力来源及相关“变通”
    (一)规范依据
    (二)“变通立法”与“变通执行”
    (三)“授权”与“授权立法”
二、民族自治地方变通立法的本质与原则
    (一)“小而必要”
    (二)“三个不能变”
三、变通规定和补充规定:民族自治地方变通立法的表现形态
    (一)数量
    (二)层级
    (三)内容
四、“变通条款”:变通立法效力来源的“复线”
    (一)另一效力来源
    (二)特别授权
    (三)历史维度
    (四)复线的整合
五、探寻《刑法》变通条款的原意
    (一)《刑法》第90条中的“省”
    (二)变通条款是否还有必要
结语:变通立法的未来

(2)基层动物防疫和疾病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基层动物防疫和疾病治疗工作现状
    1.1 防疫工作落实不到位
    1.2 养殖户疾病防疫意识淡薄
    1.3 缺乏有力监管
2 优化措施
3 常见动物防疫和治疗
    3.1 鸡
    3.2 羊
    3.3 牛
    3.4 猪
4 结束语

(3)历史·文化·贫困与发展:中国彝学2019年度研究报告——基于网络数据平台检索相关文献的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彝族”研究成果中的文章
    (一)“彝族”研究的主题词检索
    (二)“彝族”文献发表年度
    (三)“彝族”研究文献的研究层次
    (四)“彝族”研究文献的主要作者
    (五)“彝族”研究发表成果较多的机构
    (六)支持“彝族”研究的基金
    (七)发表“彝族”研究文章的资源类型
    (八)与“彝族”研究相关的学科分类
    (九)研究“彝族”的文献来源
    (十)“彝族”研究关键词
    (十一)“彝族”研究文献类型
二、“彝族”研究相关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一)年度项目
    (二)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研究专项项目
    (三)后期资助项目
三、出版的与彝族研究相关的着作
四、与彝族研究相关的重要学术会议
五、讨论

(5)新中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和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简要述评
    1.3 理论基础
        1.3.1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1.3.2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1.3.3 社会认同理论
        1.3.4 国家认同理论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历史渊源
    2.1 王朝统治时期的华夷之辨
    2.2 大一统特色的古典国家认同
    2.3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3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现实条件
    3.1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面临的复杂形势
        3.1.1 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
        3.1.2 各民族之间的历史隔阂
        3.1.3 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3.2 阻碍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不利因素
        3.2.2 文化心态单一
        3.2.3 政治参与冷漠
        3.2.4 领土意识模糊
    3.3 推动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有利因素
        3.3.1 各民族共同开拓的辽阔疆域
        3.3.2 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
        3.3.3 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新中国
4.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政治保障
    4.1 剿匪斗争的开展
        4.1.1 匪患的危害
        4.1.2 匪患的肃清
    4.2 国家政权机构的建立
        4.2.1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4.2.2 各级人民政府
        4.2.3 各级民族工作机构
    4.3 民族关系的疏通
        4.3.1 中央民族访问团到民族地区访问
        4.3.2 少数民族参观团到内地参观
    4.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4.4.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早期探索
        4.4.2 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成立
    4.5 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
        4.5.1 培养原则
        4.5.2 培养途径
5.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经济基础
    5.1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农牧业生产
        5.1.1 “慎重稳进”地实行土地改革
        5.1.2 农牧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1.3 多方面扶助农牧业生产
    5.2 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建设
        5.2.1 基础设施的兴建
        5.2.2 工业企业的建立
    5.3 开展少数民族地区的贸易工作
        5.3.1 贸易经营机构的设置
        5.3.2 农牧土特产品的购销
        5.3.3 民族特需商品的经营
    5.4 实施少数民族地区财税优惠政策
        5.4.1 财政优惠政策
        5.4.2 税收优惠政策
6.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文化支撑
    6.1 推进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6.1.1 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6.1.2 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6.1.3 营造各族人民国家认同的舆论氛围
    6.2 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
        6.2.1 发展和提升少数民族教育事业
        6.2.2 传承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事业
    6.3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6.3.1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
        6.3.2 妥善处置影响民族团结的各类问题
    6.4 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宗教信仰自由
        6.4.1 实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6.4.2 推动宗教制度民主改革
        6.4.3 团结少数民族宗教界人士
7.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经验与启示
    7.1 基本经验
    7.2 现实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文学人类学视野下凉山彝族“铜”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及理论基础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三、研究意义
    四、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五、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凉山彝族“铜”叙事的起源与类型
    第一节 凉山彝族“铜”叙事的起源
        一、凉山彝族“铜”的命名及本土开采冶炼情况
        二、凉山彝族“铜”的种类
        三、铜石同源说与铜铁同源说
    第二节 凉山彝族“铜”叙事的类型
        一、神话史诗中的凉山彝族“铜”叙事
        二、世俗生活中的凉山彝族“铜”叙事
第二章 凉山彝族“铜”与其他金属叙事的关系
    第一节 “铜”与“铁”的叙事
        一、“铜铁”组合的叙事
        二、“铜”与“铁”分离的叙事
    第二节 “铜”与“金银”的叙事
        一、象征权财与纯洁的“金银”叙事
        二、毕摩仪式中象征“金银”的木块
        三、“铜”可代替作为冥钱的“金银”
    第三节 凉山彝族的“铜”崇拜
        一、神话史诗中的“铜”崇拜书写
        二、民间的“铜”崇拜表现
第三章 凉山彝族“铜”叙事的功能
    第一节 凉山彝族“铜”叙事的治疗功能
        一、麻风病和污祟病的病原体——雷电鬼
        二、“铜”叙事的囚禁治疗——《除麻风经》
        三、“铜”叙事的威慑治疗——祛污祟病的咒语
    第二节 凉山彝族“铜”叙事的禳灾功能
        一、辟邪防魔——支格阿鲁画像叙事
        二、避雷防疫——铜手镯叙事
    第三节 凉山彝族“铜”叙事的慰灵功能
        一、慰逝者之灵——“送灵归祖”之咒语
        二、慰生者之灵——“送活灵”之咒语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二 《(?)》(铜金银铁起源)之“铜起源”
附录三 吉木阿龙毕摩访谈录(部分)
附录四 严度木甲毕摩访谈录(部分)
致谢

(8)云南省普洱市食源性疾病监管现状与对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食源性疾病的监测现状
        1.2.1 国外食源性疾病监测的技术发展
        1.2.2 发达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网络特点
        1.2.3 国内食源性疾病监管发展与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普洱市食源性疾病发生和分布情况分析
    2.1 概述
    2.2 普洱市辖区内的民俗饮食习惯
        2.2.1 佤族的饮食习惯
        2.2.2 拉祜族的饮食习惯
        2.2.3 哈尼族的饮食习惯
        2.2.4 彝族的饮食习惯
        2.2.5 傣族的饮食习惯
    2.3 普洱市食物中毒上报的哨点医院情况
    2.4 普洱市2005~2014年食源性疾病报告事件的分析
        2.4.1 普洱市2005~2014年食源性疾病事件的概况
        2.4.2 普洱市2005-2014年食源性暴发事件年份分析
        2.4.3 普洱市2005-2014年食源性暴发事件发生的季度比例分析
        2.4.4 普洱市2005-2014年食源性暴发事件暴发的起数与发生时间分析
        2.4.5 普洱市2005-2014年食源性暴发事件的场所分析
        2.4.6 普洱市2005-2014年食源性暴发事件的原因食品的统计分析
        2.4.7 普洱市2005-2014年食源性暴发事件的致病因素统计分析
        2.4.8 普洱市2005~2014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报告情况分析
第三章 普洱市食源性疾病的监管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食源性疾病的特征引起的问题
    3.2 食源性疾病技术和工作实际引起的问题
    3.3 食源性疾病监管引起的问题
    3.4 食源性疾病在农村监管问题
        3.4.1 农村人口居住点分散
        3.4.2 医务人员的理论知识
        3.4.3 农药管理不严
        3.4.4 粮食存储方式
        3.4.5 就医理念不强
        3.4.6 传统饮食习惯不改变
        3.4.7 集中就餐场所卫生条件差,从业人员带菌作业
第四章 普洱市食源性疾病的监管的对策研究
    4.1 加大食源性疾病的宣传力度
    4.2 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法规、条例和标准
    4.3 开展食源性疾病的专项监管工作
        4.3.1 加强对食源性疾病重点人群的监管
        4.3.2 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集体食堂的卫生监督
        4.3.3 加强对食品加工部门的食品安全体系管理
        4.3.4 强化食源性疾病参与人员的业务提升
    4.4 推行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加强哨点医院的作用
        4.4.1 采取食源性疾病的主动监测
        4.4.2 构建联动机制,实施好哨点监测工作
    4.5 食源性疾病哨点监测点发展到乡村级卫生院
        4.5.1 普洱市哨点医院的分布
        4.5.2 哨点监测点发展到乡村级卫生院的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聚焦与研究意义
        (一)现实问题聚焦
        (二)问题研究意义
        (三)问题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与相关评论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现状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研究方向
    三、研究设计与主要框架
        (一)明确调查研究要素
        (二)科学选取研究方法
        (三)合理设计研究框架
    四、资料来源与数据说明
        (一)历史文献资料来源
        (二)实地访谈资料来源
        (三)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第二章 中外权力制约思想比较
    一、权力制约的理论内涵
        (一)权力的本质定义
        (二)权力的固有特征
        (三)制约与监督辨析
    二、中国传统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中国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中国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历代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西方中世纪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西方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开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化权力制约思想
    五、中外权力制约理论体系
        (一)以道德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先导
        (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保障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核心
        (四)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根本
        (五)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依据
第三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现状
    一、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建制的演变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地方党委建制的雏形
        (二)土地革命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形成
        (三)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发展
        (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调整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党委建制的成熟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的经验做法
        (一)地方党委书记选拔标准逐步得到明确,凸现党性坚定首要性
        (二)地方党委书记任用程序逐步得到规范,呈现环节设计科学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逐步得到控制,体现流程管理严肃性
        (四)地方党委书记绩效考核逐步得到优化,实现评价方式合理性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监督逐步得到健全,展现腐败整治威慑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要素
        (一)地方党委书记职位厘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分析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成长特征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模量定律”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含义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特征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成因
第四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衡量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现象的界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认定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定义的确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要件
        (一)“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性别构成
        (二)“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级别构成
        (三)“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地域分布
        (四)“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期间
        (五)“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年龄
        (六)“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潜伏时长
        (七)“落马”地方党委书记腐败类型
        (八)“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罪名分布
        (九)“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判处结果
    三、地方党委书记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征
        (一)违反政治纪律,挑战党中央权威
        (二)违反组织纪律,干部选任藏猫腻
        (三)违反廉洁纪律,官商勾结搞腐败
        (四)违反群众纪律,脱离群众捞名利
        (五)违反工作纪律,言行不一污形象
        (六)违反生活纪律,贪图享受堕牢笼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运行轨迹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形成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转化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强化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重复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惩罚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成因追问
        (一)地方党委书记心理贪欲强化是权力腐败的原始驱动力
        (二)地方党委书记制度规定泛化是权力腐败的外在驱动力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异化是权力腐败的内在驱动力
        (四)地方党委书记管理监督弱化是权力腐败的间接驱动力
        (五)地方党委书记人情交往物化是权力腐败的直接驱动力
第五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自我律动法”的实施途径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对党忠诚执政立场
        (二)明确主攻方向,树立稳中求进执政目标
        (三)提高领导水平 带好立党为公执政队伍
        (四)坚持服务群众 打牢为民造福执政基础
        (五)发扬民主作风 完善求真务实执政机制
        (六)勤于学习调研 提高实干兴邦执政魄力
        (七)践行法治思维 形成改革创新执政方法
        (八)锐意攻坚克难 肩负敢于担当执政责任
        (九)保持党员本色 固守清正廉洁执政底线
        (十)加强官德修养 涵泳诚信平实执政道德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的他律途径
        (一)加强人才储备精准“育权”、好中选优正本清源
        (二)改进选任方式法定“授权”、坚持标准严格程序
        (三)明确权力边界科学“厘权”、合理定位职责明晰
        (四)科学划分权责依法“制权”、坚持原则恪守规矩
        (五)推进党务公开全程“晒权”、公布清单职责法定
        (六)设计权力流程依规“行权”、固化程序规范运行
        (七)加强权力制约有效“控权”、严格制度强化监督
        (八)优化考评机制公正“评权”、创新方式科学考核
        (九)完善奖惩机制规范“退权”、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现任”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2 “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3 党中央制定的权力监督制度简明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后记

(10)抗日战争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学术与现实价值
    二、学术史回顾
        (一) 国外医疗史研究概况
        (二) 国内医疗史研究概况
        (三) 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研究概况
    三、概念与论域界定
        (一) 公共卫生
        (二) 研究的时空断限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资料概况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框架
第一章 因势而动: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的因应
    第一节 近代公共卫生建设的时代背景
        一、自知者“明”:中国人眼里的“不卫生”状况
        二、旁观者“清”:西方人记述的“不卫生”形象
        三、医疗与救国的想象
    第二节 20世纪初至抗战前云南卫生概观
        一、“积弱”的边疆云南
        二、“瘴气”的区域影响
        三、疫病的传统应对
    第三节 近代云南公共卫生事业的开端
        一、清末民初云南医疗卫生的革新
        二、民初至抗战前云南公共卫生的发展
        三、民初至抗战前云南公共卫生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规模粗具:现代公共卫生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公共卫生组织体系的形成
        一、卫生行政体系的变革
        二、公共卫生人才的培训
        三、现代医学教育体系的构建
    第二节 地方公共卫生的运作
        一、经费保障
        二、业务开展
    第三节 卫生法规的制定与实施
        一、卫生法规的制定
        二、卫生法规的实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救死扶伤:疫病防控与空袭救护
    第一节 疫病防控
        一、疫病的流行:抗战时期云南传染病的流布
        二、官方的措施:构建防疫体系
        三、民间的应对:以1942年呈贡县霍乱防治为例
    第二节 空袭救护与毒气防御
        一、空袭救护
        二、毒气防御
    第三节 战时卫生资源的整合
        一、由外而内:国家卫生的在场
        二、人道主义:国际力量的援助
        三、无问西东:社会资源的整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日新月异:公共卫生服务的深入
    第一节 清洁:公共空间的卫生治理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更新
        二、基层环境卫生的改善
    第二节 保健:妇婴卫生
        一、新法接生
        二、儿童保健
    第三节 教养:学校卫生
        一、卫生教育
        二、环境卫生
        三、预防传染
        四、健康检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阐释转化:卫生知识、医疗行为与卫生治理
    第一节 卫生知识的大众化
        一、卫生的动员
        二、卫生知识的灌输
        三、卫生知识的互动
        四、卫生的消费——以报刊医药卫生广告为中心
    第二节 日常疾病及其医疗
        一、昆明及其周边地区的疾病与医疗
        二、边区的疾病与医疗
        三、中西医之争下的医疗选择
    第三节 边疆卫生治理模式的探索:以边疆开发方案为中心
        一、扑灭“瘴疠”
        二、改良环境卫生
        三、发展医疗卫生设施
        四、发展社会生产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回顾展望: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的成效与启发
    第一节 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的面临的困难
        一、经济发展滞后
        二、局势动荡
        三、工作经费匮乏
        四、贪污腐化严重
        五、卫生观念滞后
    第二节 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的成绩
        一、为抗战提供医疗卫生支持
        二、加快了云南公共卫生建设
        三、奠定战后云南医疗卫生发展的基础
        四、促进云南边疆开发建设
    第三节 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的局限
        一、政策协调性差
        二、制度难以落实
        三、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不充分
        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
    第四节 边疆民族地区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启示
        一、坚持健康优先原则
        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三、注重政策衔接
        四、培养卫生人才
        五、优化健康教育
        六、深化研究与评估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马边彝族自治县传染病漏报现状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变通立法的“变”与“通”——基于74件民族自治地方变通立法文件的实证分析[J]. 徐爽. 政法论坛, 2021(04)
  • [2]基层动物防疫和疾病治疗[J]. 俄能罗石.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 2021(12)
  • [3]历史·文化·贫困与发展:中国彝学2019年度研究报告——基于网络数据平台检索相关文献的统计分析[J]. 王明贵,王芳.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20(05)
  • [4]洁净与污秽 ——凉山彝族尼木措毕中祛污洁灵仪式案例研究[D]. 丁木乃. 西南民族大学, 2020
  • [5]新中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研究(1949-1956)[D]. 李永娜.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6)
  • [6]SaTScan与FleXScan软件空间扫描统计量法在肺结核疫情空间聚集性研究中的应用比较[J]. 李婷,何金戈,杨长虹,李京,肖月,李运葵,陈闯,吴建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02)
  • [7]文学人类学视野下凉山彝族“铜”叙事研究[D]. 雷红杰.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8]云南省普洱市食源性疾病监管现状与对策的研究[D]. 郭莹莹.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4)
  • [9]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D]. 冯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10]抗日战争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研究[D]. 李春亭. 云南大学, 2018(09)

标签:;  ;  ;  ;  ;  

马边彝族自治县传染病漏报现状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