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猪萎缩性鼻炎产毒多杀性巴氏杆菌二联苗应用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姚景丽[1](2021)在《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xⅣ与多杀性巴氏杆菌OmpH二联基因疫苗的研究》文中认为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引起的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和由多杀性巴氏杆菌(Pm)引起的猪萎缩性鼻炎及猪肺疫是常见的猪呼吸系统疾病,上述两种疾病常呈混合感染,各年龄段猪群均易感,可通过气溶胶及接触传播,常呈全群性爆发,给养猪业带来了极大的损失。本研究利用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外毒素蛋白ApxⅣ和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外膜蛋白H(OmpH)制备可以同时防控以上两种疾病的二联基因疫苗,为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疫苗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通过在线生物软件对APP的外毒素ApxⅣ与Pm的外膜蛋白H(OmpH)基因进行T细胞和B细胞表位筛选;将筛选的优势抗原表位序列通过连接肽连接后,构建新的肽段(命名为New),并利用在线生物信息软件对其进行分析;分别将ApxⅣ、OmpH和New基因序列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至真核表达载体GV658,通过双酶切验证目的基因的大小;将新构建的3种重组粒转染HEK293细胞,CCK-8实验评估其对细胞的安全性;RT-PCR和western blotting验证外源基因蛋白的转录和表达情况;免疫荧光(IFA)验证重组质粒中外源基因蛋白在细胞中的免疫定位。试验结果显示,New肽段具有较好的免疫源性,所构建的重组质粒GV658-ApxⅣ、GV658-OmpH、GV658-New双酶切结果与目的基因大小相符,可转染HEK293细胞并成功表达,且对HEK293细胞无明显损伤作用。将构建的3种重组质粒等比混合,制备APP与Pm二联基因疫苗,同时制备GV658-ApxⅣ、GV-658-OmpH、GV658-New 3 种质粒疫苗及 APP 菌影疫苗,PBS 为对照组,每2周对SD大鼠进行免疫,连续免疫3次。最后一次免疫结束后2周采取外周血并解剖摘取内脏进行分析。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二联疫苗组(Mix)CD3+细胞、CD4+/CD8+细胞比例升高,显着高于PBS组(P<0.05);血清抗体结果显示,Mix(二联疫苗)组的APP与Pm的抗体滴度显着高于PBS组(P<0.05),较APP菌影、ApxⅣ、OmpH和New组抗体滴度结果差异不显着(P>0.05);脏器病理组织切片和脏器体重比结果显示,各组实验组与对照组一样,组织切片与脏器体重比结果均正常;肝脏组织切片免疫荧光(IFA)结果显示,除对照组外各实验组在肝脏组织中均可见明显的荧光染色。综上所述,本课题构建的重组二联基因疫苗,产生的抗体滴度与APP菌影、ApxⅣ、OmpH、New单苗结果一致并对动物机体未造成明显的损伤,安全性较好,可同时对APP和Pm 2种疾病产生免疫保护。籍此,为APP与Pm疫苗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
焦秋林[2](2020)在《山东省规模猪场支原体肺炎与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流行病学调查及免疫防控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支原体性肺炎(mycoplasmal pneumonia of swine,MPS)是由猪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hyo pneumoniae,Mhp)引起的一种慢性间质性肺炎,又称猪气喘病。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swine infectious atrophic rhinitis,AR)是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ordetella bronchisepfica,Bb)和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两病均为难以治愈的细菌性呼吸系统疾病,在我国猪场严重流行,对养猪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经调查了解山东省大多数规模猪场仅14日龄进行了一次MPS灭活疫苗免疫,AR未免疫。为了解当前两病在山东省规模化猪场的流行状况,评价疫苗免疫防控效果,为两病免疫程序调整优化及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20182019年对山东部分地区规模化猪场采集各阶段猪群喉头黏液拭子和鼻拭子,检测MPS、AR的病原感染情况;抽检部分屠宰生猪的肺脏进行眼观及镜检病变评分;抽检部分猪场病死猪的鼻腔病变,评估AR感染状态;对Mhp进行分离培养及药敏试验,确定Mhp流行菌株的敏感药物。2019年选择试验猪场分别对MPS、AR的免疫程序调整优化,对试验场两病的流行情况进行上述调查并与2018年调查试验猪场的情况进行比对。结果显示,20182019年分阶段采集的不同日龄的猪喉头黏液拭子,qPCR检测发现,从保育转育肥猪群后Mhp感染率升高幅度较大,25月份Mhp感染风险最高。以此为依据2019年对临沂某试验猪场的MPS免疫程序进行调整优化,仔猪7日龄活苗喷鼻,21日龄灭活苗注射;后备母猪前期免疫参照仔猪免疫程序,配种前灭活苗肌肉注射免疫一次;生产母猪在分娩前3周5周灭活苗肌肉注射。检测结果显示各阶段猪群Mhp抗体水平均维持较高水平,整体感染率下降,与调整前相比感染率平均降低72.23%,化解了保育猪群转育肥圈后的感染风险。检测试验场各阶段Mhp疫苗免疫猪群的血清中CSFV、PRRSV、PRV gE、PCV2的抗体,结果发现,与试验猪场免疫程序调整前相比各阶段猪群的平均抗体水平差异不显着,说明MPS免疫未影响病毒病的疫苗免疫效果。2018年抽查试验猪场屠宰猪的肺脏实变较为严重,以尖叶、心叶实变居多,肺脏实变检出率高达87.27%(48/55);出血、淤血肺脏占67.27%(37/55);气肿病变肺脏占12.73%(7/55)。2019年抽查试验猪场MPS免疫程序后屠宰猪的肺脏实变检出率为12.70%(8/63),主要表现尖叶、心叶小面积实变,呈轻度间质性肺炎病变。药敏试验证明近两年流行的Mhp菌株对环丙沙星已产生了耐药性;对泰乐菌素、泰妙菌素、替米考星高敏,对四环素、林可霉素中度敏感。20182019年对山东莱芜、淄博、济宁、临沂、潍坊、德州的部分猪场进行AR流行病学调查。大部分猪场未进行AR疫苗免疫,通过剖检猪场病死猪并采集鼻腔图像进行分析,发现病死猪存在较高比例的AR感染病变,病变等级主要为1级,约占5.52%(28/507)。济宁地区猪场临床病例AR感染比例高达11.83%(11/93)。2018年对山东济宁、临沂、莱芜试验猪场猪鼻腔拭子PCR检测,结果发现2周龄仔猪感染比例较高,其中莱芜部分猪场2周龄仔猪的感染率高达40%(12/30)。2019年对三个地区试验猪场实施1周龄仔猪Bb+Pm二联灭活苗喷鼻免疫1次;母猪产前4周肌肉注射二联苗1次后,三个试验猪场2周龄仔猪AR感染率平均减少23%;莱芜免疫效果较好,2、3、4周龄仔猪阳性率分别降低26.67%、28.57%和9.33%。综上所述,猪场执行MPS免疫程序:仔猪于7日龄活苗喷鼻,21日龄灭活苗肌肉注射;后备母猪配种前灭活苗肌肉注射;生产母猪在分娩前3周5周灭活苗肌肉注射,公猪每年2次普免。MPS药物预防程序:猪群转入育肥圈后泰乐菌素、替米考星按治疗剂量预防2个疗程。AR免疫程序:仔猪7日龄Bb+Pm二联灭活油喷鼻;母猪产仔前4周二联苗肌肉注射。可显着降低MPS、AR感染发病率及肺脏的病变程度。
叶延瑞[3](2018)在《某集团猪场萎缩性鼻炎流行病学调查及免疫防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Swine atrophic rhinitis,AR)是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Bb)和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toxigenic Pasteurella multocida,T+Pm)引起的猪的一种多发性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在1830年,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在德国发现,此后在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前苏联相继发生,我国则是在1964年首次从英国进口“约克”种猪发现。随着规模化猪场的程度越来越高,人们对经济性疾病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AR就是典型的经济性疾病,且AR的发病体现在临床症状上代表该猪群已经严重感染了,在感染AR的初、中期肉眼是看不出任何症状的,当发现有临床症状表现时,通常已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屠宰厂病变调查:通过调查该集团5个分公司共108头肉猪,锯猪鼻子拍照并评分;发现AR的发病率达到75%以上,甚至D公司发病率达到100%,整个集团中度病变以上发病率为36.11%。2、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通过使用唾液采集试剂盒对养殖场的15群猪采集15份样品。实验室检测显示,15份样品中波氏杆菌检出11份样品阳性,检出率为73%;多杀性巴氏杆菌检出5份样品阳性,检出率为33%。3、疫苗的安全性试验:试验选择55头怀孕母猪,其中50头免疫瑞立胜疫苗,5头为空白对照组,监测免疫后的体温升高情况和副反应情况。试验结果显示免疫后母猪平均体温低于39.5℃,属正常免疫应答,副反应结果显示所有免疫母猪均未出现肿块,大部分母猪采食正常。4、疫苗的效果跟踪及评估:在该集团某猪场健康经产母猪3000多头,选一批一个月内分娩的怀孕母猪约700头分别在产前8周和4周免疫瑞立胜,跟踪免疫后上市肉猪的数据,如料肉比、日增重、上市天龄等。试验结果显示从上市肉猪数据来看,上市均重,上市率、料肉比、上市天龄和日增重等试验组有明显的优势。本研究通过屠宰厂病变调查和实验室检测,了解该集团猪场AR的发病情况。并通过疫苗的安全性试验及疫苗的免疫效果跟踪,为该集团对AR防控的提供了依据。对AR的整体防控手段也提供了更多素材。
叶真伟[4](2018)在《一种猪萎缩性鼻炎疫苗在猪场的安全性评价及其应用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猪萎缩性鼻炎(AR)为猪呼吸道慢性传染病,分为进行性和非进行两种类型,主要病原为支气管败血性波氏杆菌和产毒多杀性巴氏杆菌,AR是公认的严重危害集约化养猪场生产和发展的重要传染性疾病之一,对国内外养猪业造成严重的影响。目前,主要通过免疫猪萎缩性鼻炎疫苗,加强饲养管理来防止该疾病的感染和传播。实验目的:为了评估市场上某猪萎缩性鼻炎灭活疫苗在湖南某规模猪场使用的安全性和实际应用效果的研究。实验方法:2017年4月对某屠宰场现场调查,评估某规模化猪场猪群猪萎缩性鼻炎感染情况,并对其采取该疫苗的免疫措施,对该灭活疫苗的安全性做评价及对免疫该疫苗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做分析。一、通过对比空白组和免疫组的发病情况以及屠宰现场调查,对某规模化猪场的AR发病情况做有效评估;二、研究该猪萎缩性鼻炎疫苗的安全性,随机选取日龄和生长情况相近的怀孕母猪50头,分成两组,免疫组在产前89周对其进行第一次免疫,空白组不做处理,分别测量空白组和免疫组免疫前的体温以及免疫后6h、24h、48h的体温,同时记录免疫母猪局部和全身性的反应情况;于产前45周进行第二次免疫,处理方法和测量指标同上,同时记录免疫后母猪繁殖性能指标。三、进一步研究该疫苗免疫怀孕母猪后对其所产后代仔猪从保育到育肥阶段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从免疫组母猪的后代随机挑选仔猪299头、295头分别作为保育仔猪免疫组Ⅰ、Ⅱ,随机挑选未免疫母猪的后代仔猪276头、275头分别作为实验空白组Ⅰ、Ⅱ。分析该疫苗对保育猪群的经济效益的影响;之后做进一步追踪实验,从免疫母猪的后代保育猪中随机选576头作为育肥免疫组Ⅰ,从未免疫母猪的后代保育猪中随机选539头作为育肥实验空白组Ⅰ,分别统计每组各阶段猪群的成活率、日增重、出栏时间、料肉比、生长性能等。实验结果:1、通过统计0h、6h、24h、48h各时间点免疫组和空白组怀孕母猪的体温变化情况,母猪体温均处于正常范围;免疫后母猪采食量也正常、无副反应,提示该疫苗安全可靠,且疫苗对怀孕母猪造成的应激较小以及对母猪的繁殖指标的影响不显着。2、该萎缩性鼻炎疫苗不但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还有较理想的临床免疫效果,通过随机调查该规模化猪场空白组6个样本的肥猪,统计分析得出猪萎缩性鼻炎的中度感染和重度感染各占50%;在使用该疫苗免疫后在屠宰现场免疫组9头肥猪的调查中发现该场肥猪有77.78%(04分)的猪鼻甲骨为轻度病变、22.22%(58分)的猪鼻甲骨为中度病变,确定该疫苗使用后对猪群萎鼻发病情况的改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能有效地提高猪群的健康度。此外,对怀孕母猪免疫后,其后代仔猪从产房到保育最后到育肥阶段均有效地提高了日增重,成活率等,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为养猪业降低经济损失,而且对后代仔猪其他疫苗的免疫干扰作用不明显,也不影响正常的疫苗免疫。结论:该萎缩性鼻炎灭活苗是安全、有效且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益,降低生猪养殖的经济损失。
郭沈涛[5](2018)在《牛大肠杆菌病、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二联灭活疫苗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致泻性牛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是引起犊牛腹泻疾病(Neonatal calf diarrhea,NCD)的主要病原,对犊牛的发育、生长、成活等造成很大的影响;牛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会导致牛发生全身出血性败血症和牛呼吸道综合征,也可导致腹泻,该菌主要表现为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偶尔也有急性发病。这两种菌在国内牛场中普遍存在,两者之间经常发生混合感染,从而加剧腹泻病的发生,给奶牛和肉牛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我国目前尚未有针对牛大肠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联合疫苗,本研究利用从临床上分离的致病性牛大肠杆菌病原和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原,通过对病原进行鉴定,建立菌种种子批,研制出二联灭活疫苗,用于预防牛的大肠杆菌病和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同时通过摸索疫苗的大生产工艺条件,完善疫苗的质量特性研究,使研制的疫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为疫苗的产业化提供基础。首先本研究从患有腹泻疾病的犊牛上分离到两株细菌,通过生物学鉴定为O101:K99致病性牛大肠杆菌病原和荚膜B群牛多杀性巴氏杆菌,分别命名为E0803株和P0604株。毒力试验结果显示E0803株对小鼠的LD50为9×106 CFU,无法使新西兰兔致病;P0604株对小鼠和新西兰兔的MLD均低于10 CFU。小鼠免疫原性试验表明,对照组小鼠全部死亡时,E0803株免疫组能获得80%的保护率,P0604株免疫组可获得100%的保护率,提示两株菌株均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作为制备疫苗的候选菌株。建立了两株菌株的种子批,不同代次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显示,两株菌株F1F20各代次之间的培养特性、形态及纯粹性均保持一致,F1、F10、F20各代次菌株生化特性、毒力和免疫原性均无明显差异。实际应用中建议将两株菌株的第14代作为原始种子代次,第510代作为基础种子代次,种子继代培养控制在5代以内。在二联灭活疫苗的生产工艺研究方面,对培养基选择、培养时间、培养时血清添加量、大生产工艺条件、灭活工艺、乳化工艺等进行研究,确定两株菌株均可采用TSB进行生产。在大生产发酵过程中,两者的培养条件均为37℃下培养10 h,罐压0.03 MPa,其中E0803株可调节搅拌转速200 r/min,P0604株采用搅拌转速100r/min,同时在培养时添加2%5%的血清进行培养。确定两株菌株大生产时的最佳灭活条件为采用0.2%甲醛溶液,在37℃条件下灭活2436 h。确定疫苗配苗水油比例为1:2,小型乳化机乳化条件为8000 r/min乳化5 min,中大型乳化机乳化条件为4000r/min乳化20 min。在疫苗安全性方面,同时采用新西兰兔和小鼠进行牛大肠杆菌病、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二联灭活疫苗的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牛大肠杆菌病、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二联灭活疫苗对兔和小鼠进行超剂量一次接种及单剂量重复接种均安全,动物接种疫苗后没有出现因疫苗引起的不良反应;采用小鼠替代靶动物建立二联灭活疫苗的效力检测方法,小鼠免疫后进行攻毒,结果显示,小鼠免疫疫苗后14日可产生免疫力,免疫21日后小鼠用强毒攻击能获得80%以上的保护,表明本课题研究的牛大肠杆菌病、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二联灭活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上述研究成果为牛大肠杆菌病、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二联灭活疫苗的研制提供了科学的实验数据,为疫苗的产业化提供基础。
高娃,林靖凯,Karen B. Register,Susan L.Brockmeier,Marten F. de Jong,Carlos Pijoan[6](2014)在《猪巴氏杆菌病》文中提出1相关性1880年,路易斯·巴斯德从禽霍乱病例中分离到了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从而确认巴氏杆菌属为致病微生物。之后,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这个菌属。多杀性巴氏杆菌被确认为猪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原体已经超过125年。然而,由于其可引起猪的渐进性萎缩性鼻炎(Atrophic Rhinitis,PAR)和肺炎,因此此细菌在世界各地持续显着影响着猪的健康。
徐良[7](2013)在《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杆菌菌影装载猪源巴氏杆菌外膜蛋白H基因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由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App)引起的猪传染性胸膜肺炎(Porcine contagious pleuropneumonia,PCP)和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multocide)引起的猪萎缩性鼻炎(Porcine infectious atrophic rhinitic,AR)以及猪肺疫(Swine plague)是猪场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常呈混合感染。感染病猪呼吸道结构被破坏,容易受到其他呼吸道病原菌的感染,常给世界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联合疫苗对上述猪病进行预防。本研究利用A型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外膜蛋白H成功构建了pCDNA-ompH基因疫苗,并将其装载到猪胸膜肺炎杆菌菌影中,制备了胸膜肺炎杆菌菌影装载pCDNA-ompH基因的二联疫苗,再通过小鼠攻毒试验评估其免疫保护效果,为该疫苗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实验基础。试验中将小鼠分成四组,其中三组分别用App菌影、pCDNA-ompH基因疫苗、App菌影装载pCDNA-ompH基因二联疫苗进行免疫接种,最后一组作为对照。共进行三次免疫,每次间隔2周,免疫一周后断尾采血,利用间接ELISA法检测抗体效价;最后一次免疫后2周用最小致死量活菌攻毒,观察一周,对于攻毒期间死亡小鼠进行剖检,采集心、肝、脾、肺、肾进行病理组织分析;一周后统计活鼠数量,解剖并观察病理变化,取血样本用于抗体测定,取心、肝、脾、肺、肾脏器用于病理组织分析。试验结果显示:App攻毒开始后小鼠出现食欲下降、精神沉郁、被毛粗糙、呼吸困难等现象,攻毒后App菌影疫苗免疫组死亡1只、App菌影疫苗装载pCDNA-ompH基因疫苗免疫组无死亡、对照组全部死亡,App菌影和App菌影装载pCDNA-ompH基因二联疫苗对最小致死量App I型活菌攻毒的保护率分别为90%和100%;Pm攻毒组小鼠出现食欲下降、被毛凌乱、腹泻、呼吸困难、反应迟缓等现象,攻毒后pCDNA-ompH基因疫苗免疫组死亡3只,App菌影装载pCDNA-ompH基因二联疫苗免疫组无死亡,对照组全部死亡,pCDNA-ompH基因疫苗和App菌影装载pCDNA-ompH基因二联疫苗对最小致死量Pm D型活菌攻毒的保护率分别为70%和90%。血清型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外膜蛋白H构建的基因疫苗,可以对血清型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攻毒产生交叉保护效力。病理切片分析可见App攻毒对照组的肺脏和肝脏淤血严重,肺部有凝固性坏死,菌影疫苗组和二联疫苗组存活小鼠则无明显病变或病变较轻;Pm攻毒对照组肾脏可见淤血、坏死、水泡变性,肺脏肺间质增宽和大面积淤血出血以及炎性细胞浸润等病变,攻毒存活的小鼠肾脏有轻微出血现象,肺部有轻微的淤血,其余各器官均正常。对比免疫前后和攻毒后小鼠,App菌影装载pCDNA-ompH二联疫苗组小鼠抗体滴度略高于App菌影组和pCDNA-ompH基因疫苗组,二联疫苗免疫的保护效果高于单一疫苗的免疫。本研究说明菌影装载基因疫苗构建二联疫苗的方法可行,已经取得的实验数据,可为进一步对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萎缩性鼻炎以及猪肺疫的免疫保护奠定实验基础。
张洁[8](2013)在《猪萎缩性鼻炎基因重组疫苗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Swine infectious atrophic rhinitis, AR)是一种猪的主要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由D型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Toxigenic Pasteurella multocida, T+Pm)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 Bb)单独或共同感染引起,可造成猪的慢性鼻炎、鼻甲骨萎缩甚至消失,降低猪只生产性能,严重者甚至死亡,给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Bb的丝状血凝素FHA和百日咳杆菌粘附素PRN被认为是该菌重要的粘附因子和抗原成分;而T+Pm toxA基因编码的皮肤坏死毒素(DNT)是其主要致病毒力因子,研究表明ToxA基因C端和N端编码的氨基酸结构分别是DNT的催化位点和粘附位点,两者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本实验室分别以减毒沙门氏菌和减毒波氏杆菌为载体,已构建了表达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FHA和PRN融合基因的重组沙门氏菌C501(PYA-F1P2).表达多杀性巴氏杆菌toxA基因的重组沙门氏菌C501(PYA-toxA)、分别表达多杀性巴氏杆菌toxA基因C端和N端的重组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QH0814AaroA/toxAC和QH0814△aroA/toxAN。本研究将上述4种猪萎缩性鼻炎基因重组菌株作为候选疫苗,通过免疫断奶仔猪,比较不同基因重组菌株及不同免疫途径所产生的免疫应答,综合评价基因工程疫苗的免疫效果,期望筛选出一种安全、有效的基因重组疫苗,为猪萎缩性鼻炎的防控及净化提供方案和数据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4种基因重组疫苗菌株冻干工艺的优化分别以终浓度为10%、12.5%或15%的脱脂牛奶和5%的蔗糖的三种溶液作为基因重组疫苗的冻干保护剂,并在-40℃下预冻3h-5h后对疫苗进行冻干,利用平板计数法对冻干前后的活菌量进行计数,比较同一批次的菌株在不同浓度脱脂牛奶的冻干保护剂条件下的存活率,和同一批次菌株在同一浓度冻干保护剂下的不同预冻时间的存活率,结果表明终浓度为12.5%脱脂牛奶、5%蔗糖的溶液作为冻干保护剂,疫苗菌株的存活率最高,达到84.3%以上,最高活菌量达到5.22×1010CFU/ml。2.基因重组疫苗的安全性将4种基因重组菌株分为C501(PYA-F1P2)和C501(PYA-toxA)联合组,QH0814AaroA/toxAC组和QH0814△aroA/toxAN组3组候选疫苗,以合适免疫剂量接种28日龄仔猪,接种后7d内测量受试猪的体温,观察食欲、精神状况等,计算仔猪接种后30d的平均日增重,结果显示:受试猪健康状况良好,无明显不良反应,30d的平均日增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明显,因此候选疫苗对仔猪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候选疫苗分别按滴鼻和肌肉注射的免疫方式接种仔猪,每天采集猪鼻腔拭子和圈舍内的水样、粪便,并将样本处理后进行PCR扩增,鉴定重组菌株的目的基因,结果显示:滴鼻免疫组的鼻拭子在接种第7天便检测不到基因重组菌株,而肌肉注射组的鼻拭子以及各组所在环境中的水样和粪便中始终未检到基因重组菌株,说明这4种疫苗菌株接种仔猪后只能在鼻腔中短期定殖,并且不会向周围环境中释放。3.基因重组疫苗最佳免疫剂量及其免疫方式的确定分别将3组候选疫苗稀释成不同梯度的免疫剂量,各组均以滴鼻和肌肉注射两种免疫方式免疫28日龄仔猪,分别在免疫后第7d、14d、21d和28d采集鼻拭子及血样,用ELISA方法检测T+Pm和Bb抗体水平,在免疫后7d内测量仔猪体温,观察仔猪的精神和采食情况,结果表明,疫苗免疫后均无不良反应,C501(PYA-F1P2)和C501(PYA-toxA)联合组的最佳免疫剂量为肌肉注射免疫5×109CFU/头;QH0814△aroA/toxAC和QH0814AaroA/toxAN滴鼻免疫的最佳免疫剂量均为6×109CFU/头,而肌肉注射免疫的最佳免疫剂量均为3×109CFU/头。4.基因重组疫苗对仔猪的免疫效力试验将4种重组疫苗以最佳免疫剂量接种28日龄仔猪,首免2周后加强免疫一次,分别在首免前、首免后14d、28d采集鼻拭子及血样,检测鼻腔粘液及血清中T+pm和Bb的IgA、IgG抗体水平。结果显示:基因重组疫苗能诱使仔猪产生针对T+Pm和Bb较高的抗体水平,而对照组的抗体水平则无升高。5.不同基因重组疫苗间以及与同类疫苗的对比试验将4种重组疫苗按照最佳免疫剂量接种28日龄仔猪,同时以进口商品化疫苗和自制二价细菌灭活苗为对照,免疫后测量各试验组仔猪体温、体重,观察并记录采食量等生产指标,计算仔猪免疫后平均日增重、料肉比,结果显示:除二价细菌灭活苗组的仔猪免疫后24h内有体温略微升高,采食量下降外,其他接种猪健康状况一直保持良好,候选疫苗组仔猪的鼻腔及血清中T+pm和Bb抗体水平均略低于进口疫苗组和二价全菌灭活苗组。仔猪的平均日增重差异不显着。与非免疫对照组相比,料肉比及药物使用量均有所降低。QH0814AaroA/toxAN与QH0814△aroA/toxAN联合免疫组和单独免疫组之间无明显的差异,但略高于C501(PYA-F1P2)和C501(PYA-toxA)联合免疫组,由此表明基因工程疫苗的免疫效果与其它疫苗组无较大差异,且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张新蕾,姜文萍,郭皇兵[9](2011)在《猪场呼吸道疾病的综合防控》文中提出1猪呼吸系统疾病的特点及原因1.1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原复杂常常不只是同一种病原,通常为几种菌所引发的,并且与环境中多因子密切相关的。例如,萎缩性鼻炎是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和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联合作用引起的,但这两种菌在实验条件下引起的临床表现都不同,只有在某些环境、管理和饲养因素发生作用时,才会表现出临床上萎缩性鼻炎的症状。
张军虎[10](2011)在《猪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鉴定及其PMT毒素免疫原性研究》文中提出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 Pm)是一种重要的畜禽病原菌,属于巴氏杆菌科,主要使动物发生传染性肺炎或出血性败血病。猪巴氏杆菌病主要有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Swine infectious atrophic rthinitis, AR)和猪肺疫(Pneumonic pasteurellosis),这两种疾病给养殖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toxigenic Pasteurella multocida, T+Pm)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 Bb)引起的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是猪的一种常见且危害严重的传染病。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AR的主要手段。研究发现,Bb灭活苗中加入从D型T+Pm中提纯的毒素制成联苗,其免疫效果较常规的灭活菌苗及单纯的类毒素疫苗好,但是提取的巴氏杆菌皮肤坏死毒素(Pasteurella multocida toxin, PMT)在灭活和纯化方面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很难实现规模化生产。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对巴氏杆菌毒素进行分段表达,利用表达产物进行疫苗生产是可行的。本研究将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HN-13株的toxA基因N端的1140bp片段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系统中,成功构建了pET28a-toxAN重组表达质粒,经诱导表达,获得大小约为45Kda的融合蛋白rtoxAN,经(?)estern blot检测,证实了rtoxAN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将此蛋白和灭活的Bb(HH-0809)与白油乳化制成疫苗,进行了疫苗对小鼠、仔猪、妊娠母猪的安全性以及对小鼠和仔猪的免疫保护力研究。同时还开展了从临床患病猪肺、肾、心、肝、脑和脾等器官中分离鉴定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2010年从530份临床患病猪肺、肾、心、肝、脑和脾等器官中共分离出148株多杀性巴氏杆菌,其中A型非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68株;D型非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74株;D型产毒多杀性巴氏杆菌3株;未定型的非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3株。2.PMT毒素的免疫原性研究(1)参照toxA基因序列(NO.AF240778)设计引物扩增toxA基因N端,构建重组质粒pET28a-toxAN,并对其进行诱导表达,Western blot显示表达产物rtoxAN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同时对表达产物进行纯化。(2)通过在TSB培养基上增殖培养Bb(HH-0809),收集菌液,进行细菌计数、灭活和浓缩后,和纯化好的rtoxAN蛋白一起与白油乳化制成疫苗,此疫苗中Bb含量为2.0×1010CFU/ml、rtoxAN的含量为100μg/ml。(3)将试制疫苗以每只0.2m1的剂量接种Balb/C小鼠,接种后定期观察,小鼠采食、生长均正常,无异常反应,说明疫苗对小鼠安全。开展了试制疫苗对Balb/C小鼠的免疫保护力试验,将32只4周龄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成2组,第1组免疫试制的Bb-toxAN疫苗,第2组注射无菌PBS,首免后2周加强免疫一次。首免后2周、4周分别检测相应的抗体水平。二免后2周,每组一半的小鼠用提取的PMT毒素(6μg)进行攻毒,另一半用5.0×106CFU(10×LD50)HH-0809进行攻毒,观察死亡情况。结果表明,试制疫苗能够激发小鼠产生很高的针对Bb和(?)rtoxAN的IgG抗体;攻毒后,此疫苗针对Bb和PMT毒素的保护率分别为100%和87.5%,而对照组全部死亡。(4)将试制疫苗以每头4m1的剂量分别接种仔猪和妊娠母猪,接种后定期观察,仔猪和妊娠母猪采食、生长均正常,无异常反应,妊娠母猪没有出现早产、流产等现象。说明疫苗对仔猪和妊娠母猪均安全。将15头7日龄的仔猪随机分成3组,第1组免疫制备的Bb-toxAN疫苗,第2组免疫进口的猪萎缩性鼻炎苗,第3组注射无菌PBS,首免后2周加强免疫一次。首免后2周、4周分别检测相应的抗体水平。二免后2周,对所有猪只先用Bb(HH-0809)(3.0×109CFU)滴鼻感染,3天后,所有猪只用PMT毒素(1.2mg/Kg体重)肌肉注射感染,随后观察28天。结果显示两种疫苗均能诱导仔猪产生很高的针对Bb的IgG抗体,但只有Bb-toxAN疫苗组可以诱导仔猪产生很高的针对toxAN的IgG抗体;中和试验表明两种疫苗均能诱导仔猪产生很高的中和抗体;攻毒后发现两种疫苗均可以对仔猪提供80%的保护力。
二、猪萎缩性鼻炎产毒多杀性巴氏杆菌二联苗应用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猪萎缩性鼻炎产毒多杀性巴氏杆菌二联苗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xⅣ与多杀性巴氏杆菌OmpH二联基因疫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杆菌 |
1.1.1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研究现状 |
1.1.2 APP的生物学特性 |
1.1.3 APP的毒力因子 |
1.1.4 流行病学 |
1.2. 猪多杀性巴氏杆菌 |
1.2.1 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研究现状 |
1.2.2. 多杀性巴氏杆菌致病机理 |
1.2.3 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治疗进展 |
1.2.4 外膜蛋白ompH的研究现状 |
1.2.5 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疫苗研究近况 |
1.3 疫苗的分类及特点 |
1.3.1 死疫苗方案 |
1.3.2 活疫苗方案 |
1.3.3 质粒基因(DNA)疫苗 |
第二章 表位基因New的筛选与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菌株及载体 |
2.1.2 方法 |
2.2 结果 |
2.2.1 B细胞表位筛选结果 |
2.2.2 T细胞表位筛选结果 |
2.2.3 目标表位的构建结果 |
2.2.4 New序列二级结构、抗原性和过敏性分析 |
2.2.5 序列New稳定性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AxpⅣ、OmpH、New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3.1 实验材料 |
3.1.1 菌株与载体 |
3.1.2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 |
3.1.3 主要仪器 |
3.1.4 溶液、培养基、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目的基因来源 |
3.2.2 载体线性化 |
3.2.3 目的基因获取 |
3.2.4 PCR产物与载体进行连接 |
3.2.5 大肠杆菌TOP10感受态细胞转化 |
3.2.6 重组质粒菌液PCR验证 |
3.2.7 重组质粒双酶切鉴定 |
3.2.8 重组质粒测序鉴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菌液PCR鉴定 |
3.3.2 重组质粒双酶切鉴定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重组质粒在细胞水平的验证 |
4.1 材料 |
4.1.1 菌株、载体及细胞系 |
4.1.2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 |
4.1.3 主要仪器 |
4.2 方法 |
4.2.1 细胞培养 |
4.2.2 重组质粒转染HEK293A细胞 |
4.2.3 重组质粒OmpH、Apx ⅣA、New转染后安全性评估 |
4.2.4 重组质粒OmpH、Apx ⅣA、New转染后细胞活力分析 |
4.2.5 重组质粒OmpH、Apx ⅣA、New转录与表达情况 |
4.2.6 重组质粒OmpH蛋白、Apx ⅣA、New蛋白表达情况验证(western blot) |
4.2.7 重组质粒OmpH、Apx ⅣA、New蛋白在细胞中的免疫定位(免疫荧光IF)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重组质粒转染HEK293A细胞 |
4.3.2 重组质粒OmpH、Apx ⅣA、New转染后安全性评估 |
4.3.3 重组质粒GV658-OmpH、GV658-Apx ⅣA和GV658-New转染后细胞活力评估 |
4.3.4 重组质粒OmpH蛋白、Apx ⅣA、New转录与表达情况 |
4.3.5 重组质粒OmpH蛋白、Apx ⅣA、New蛋白表达情况验证 |
4.3.6 重组质粒OmpH蛋白、Apx ⅣA、New蛋白在细胞中的免疫定位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重组质粒疫苗(大鼠动物模型)免疫效果评价 |
5.1 实验材料 |
5.1.1 主要试剂 |
5.1.2 主要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重组质粒质粒疫苗的制备 |
5.2.2 实验动物分组 |
5.2.3 动物安全性实验 |
5.2.4 免疫及采血时间 |
5.2.5 大鼠眼眶采血 |
5.2.6 细胞免疫效果评价(流式细胞术试验) |
5.2.7 体液免疫效果评价(ELISA试验) |
5.2.8 重组质粒疫苗对SD大鼠脏器的影响 |
5.2.9 病理切片制备 |
5.2.10 组织免疫荧光试验 |
5.3 实验结果 |
5.3.1 流式细胞术结果 |
5.3.2 外周血血清抗体结果 |
5.3.3 重组质粒疫苗对SD大鼠脏器的影响 |
5.3.4 病理切片结果分析 |
5.3.5 组织免疫定位分析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山东省规模猪场支原体肺炎与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流行病学调查及免疫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猪支原体肺炎 |
1.1.1 MPS的流行病学 |
1.1.2 MPS的致病机制 |
1.1.3 MPS的临床症状 |
1.1.4 MPS的病理变化 |
1.1.5 MPS的诊断方法 |
1.2 Mhp的病原学特征 |
1.3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AR) |
1.3.1 AR的流行病学 |
1.3.2 AR的发病机制 |
1.3.3 AR的临床症状 |
1.3.4 AR的病理变化 |
1.3.5 AR的诊断方法 |
1.3.6 AR的病原学特征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试验试剂与耗材 |
2.2 主要仪器设备及器材 |
2.3 试验所用试剂配制方法 |
2.4 样品采集 |
2.5 PCR检测引物序列及反应体系 |
2.6 qPCR反应体系 |
3 试验方法 |
3.1 山东部分地区规模化猪场支原体病原学检测 |
3.2 屠宰生猪肺脏健康状况评估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方法 |
3.2.1 100分制屠宰生猪肺脏病变评估方法 |
3.2.2 屠宰生猪肺脏病理学检查方法 |
3.3 试验猪场Mhp病原检测 |
3.4 试验猪场支原体ELISA抗体检测 |
3.5 试验猪场CSFV、PRRSV、PRV、PCV2 血清抗体ELISA检测 |
3.6 Mhp培养鉴定 |
3.7 Mhp分离菌株药敏试验 |
3.8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病理学检查 |
3.9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PCR检测 |
3.10 试验场AR病原学检测 |
4 结果 |
4.1 山东部分地区规模化猪场支原体病原学检测结果 |
4.2 屠宰生猪肺脏健康状况评估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
4.2.1 试验场屠宰生猪肺脏病变评估结果 |
4.2.2 试验场屠宰生猪肺脏病理学检查结果 |
4.3 试验场Mhp病原检测结果 |
4.4 试验场Mhp抗体水平检测结果 |
4.5 试验场MPS疫苗免疫后对其他疫苗抗体水平的影响分析结果 |
4.6 Mhp培养鉴定 |
4.7 Mhp分离菌株药敏试验结果 |
4.8 AR病理学检查结果 |
4.9 试验场AR PCR检测结果 |
5 讨论 |
5.1 山东部分地区规模化猪场支原体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 |
5.2 MPS疫苗免疫程序调整前后屠宰生猪肺脏健康状况评估 |
5.3 猪场MPS疫苗免疫前后病原学检测情况 |
5.4 MPS疫苗免疫前后抗体水平 |
5.5 MPS疫苗免疫后对猪群其他疫苗免疫抗体水平的影响 |
5.6 Mhp分离菌株药物敏感试验 |
5.7 AR疫苗免疫前后病原学检测 |
6 结论 |
7 参考文献 |
8 致谢 |
9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某集团猪场萎缩性鼻炎流行病学调查及免疫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论文常用英文缩写词 |
1 前言 |
1.1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概论 |
1.2 猪萎缩性鼻炎的病原学特性 |
1.2.1 形态特征 |
1.3 AR的流行病学 |
1.3.1 易感动物 |
1.3.2 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
1.3.3 流行特点 |
1.4 发病机理 |
1.5 临床症状 |
1.6 病理变化 |
1.7 诊断方法 |
1.7.1 临床诊断及病理诊断 |
1.7.2 细菌学诊断 |
1.7.3 免疫学方法 |
1.7.4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
1.7.5 血清学诊断 |
1.8 AR的治疗与防控 |
1.8.1 AR的治疗 |
1.8.2 AR的防控 |
1.9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1.1 材料的采集 |
2.1.2 试剂盒 |
2.1.3 主要实验仪器 |
2.2 方法 |
2.2.1 流行病学调查 |
2.2.2 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 |
2.2.3 疫苗的安全性试验 |
2.2.4 疫苗的效果跟踪及评估 |
3 结果和分析 |
3.1 病理解剖结果 |
3.2 PCR鉴定结果 |
3.3 安全性试验结果 |
3.3.1 体温变化检测结果 |
3.3.2 免疫副反应结果 |
3.4 疫苗使用结果 |
3.4.1 产房数据结果 |
3.4.2 服务部上市肉猪数据结果 |
4 讨论 |
4.1 解剖试验讨论 |
4.2 AR经济损失评估和疫苗免疫回报的整体讨论分析 |
4.3 安全性试验讨论 |
4.4 疫苗免疫结果讨论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一种猪萎缩性鼻炎疫苗在猪场的安全性评价及其应用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猪萎缩性鼻炎概述 |
1.2.1 AR病原学特征及理化特性 |
1.2.2 AR的流行病学特征 |
1.2.3 AR致病机理 |
1.2.4 AR临床特征及病理变化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诊断方法 |
1.3.2 AR的综合防治 |
1.3.3 AR疫苗研究进展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猪萎缩性鼻炎疫苗在猪场的安全性评价 |
2.1 材料 |
2.2 疫苗安全性评价方法 |
2.2.1 试验设计 |
2.2.2 数据处理 |
2.2.3 免疫程序及操作要点 |
2.3 结果分析 |
2.3.1 疫苗免疫对母猪的体温、采食量、流产率指标的影响 |
2.3.2 疫苗免疫对母猪繁殖性能指标的影响 |
2.4 讨论 |
第三章 疫苗应用效果的研究 |
3.1 免疫后猪群萎鼻发病情况调查评估 |
3.1.1 评估方法 |
3.1.2 实验设计 |
3.1.3 评估结果及其分析 |
3.1.4 讨论 |
3.2 疫苗经济效益评价 |
3.2.1 疫苗及抗生素成本 |
3.2.2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
3.2.3 评价方法 |
3.2.4 实验设计 |
3.2.5 数据处理分析 |
3.2.6 评价结果与分析 |
3.2.7 讨论 |
全文总结 |
实验创新点与不足 |
实验改进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牛大肠杆菌病、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二联灭活疫苗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牛大肠杆菌研究进展 |
1.1.1 大肠杆菌病原学 |
1.1.2 致病性牛大肠杆菌及其流行病学 |
1.1.3 牛大肠杆菌病的诊断 |
1.1.4 牛大肠杆菌疫苗研究进展 |
1.2 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研究进展 |
1.2.1 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原学 |
1.2.2 牛多杀性巴氏杆菌及其流行病学 |
1.2.3 牛多杀性巴氏杆菌诊断 |
1.2.4 牛大多杀性巴氏杆菌疫苗研究进展 |
1.3 小结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牛大肠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免疫原性研究 |
2.1 材料 |
2.1.1 菌种 |
2.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2.1.3 实验动物 |
2.2 方法 |
2.2.1 培养特性及形态观察 |
2.2.2 生化试验 |
2.2.3 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 |
2.2.4 PCR鉴定 |
2.2.5 毒力试验 |
2.2.6 免疫原性试验 |
2.3 结果 |
2.3.1 形态特征 |
2.3.2 生化反应 |
2.3.3 血清型鉴定 |
2.3.4 PCR鉴定 |
2.3.5 毒力测定 |
2.3.6 免疫原性测定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制苗用菌种种子批的建立及生物特性鉴定 |
3.1 材料 |
3.1.1 试验用菌株 |
3.1.2 主要试剂 |
3.1.3 试验动物 |
3.2 方法 |
3.2.1 种子批的建立 |
3.2.2 种子批的生物学特性鉴定 |
3.3 试验结果 |
3.3.1 培养特性 |
3.3.2 纯粹检验结果 |
3.3.3 生化特性试验结果 |
3.3.4 PCR鉴定结果 |
3.3.5 毒力试验结果 |
3.3.6 免疫原性试验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疫苗生产工艺条件研究 |
4.1 材料 |
4.1.1 菌种 |
4.1.2 培养基及试剂 |
4.1.3 仪器设备 |
4.2 方法 |
4.2.1 培养条件的筛选试验 |
4.2.2 灭活条件试验 |
4.2.3 乳化工艺研究 |
4.3 结果 |
4.3.1 培养条件筛选 |
4.3.2 灭活试验结果 |
4.3.3 乳化工艺研究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疫苗的安全性和效力评定 |
5.1 材料 |
5.1.1 疫苗 |
5.1.2 主要试剂 |
5.1.3 实验动物 |
5.2 方法 |
5.2.1 疫苗的安全性研究 |
5.2.2 疫苗的效力研究 |
5.3 结果 |
5.3.1 疫苗的安全性评价结果 |
5.3.2 疫苗的效力评价结果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6)猪巴氏杆菌病(论文提纲范文)
1 相关性 |
2 病原学 |
3 公共卫生 |
4 流行病学 |
5 发病机理 |
5.1 定植 |
5.2 渐进性萎缩性鼻炎 |
5.3 肺炎 |
6 临床症状 |
6.1 渐进性萎缩性鼻炎 |
6.2 肺炎 |
6.3 败血性巴氏杆菌病 |
7 病理变化 |
7.1 渐进性萎缩性鼻炎 |
7.2 肺炎 |
7.3 败血性巴氏杆菌病 |
8 诊断 |
8.1 渐进性萎缩性鼻炎 |
8.2 肺炎 |
8.3 败血性巴氏杆菌病 |
9 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特征和鉴定 |
9.1 细菌培养和表型方法 |
9.2 DNA方法 |
10 免疫力 |
10.1 进行性萎缩性鼻炎 |
10.2 肺炎 |
11 预防和控制 |
11.1 渐进性萎缩性鼻炎 |
11.2 肺炎 |
(7)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杆菌菌影装载猪源巴氏杆菌外膜蛋白H基因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Contents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前言 |
2 研究背景 |
2.1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
2.1.1 临床特征 |
2.1.2 流行病学 |
2.1.3 病原学 |
2.1.4 致病因子 |
2.1.5 猪胸膜肺炎检测方法 |
2.1.6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疫苗 |
2.2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
2.2.1 病理变化 |
2.2.2 流行病学 |
2.2.3 病原学 |
2.2.4 致病因子 |
2.2.5 检测方法 |
2.2.6 猪萎缩性鼻炎的疫苗 |
2.3 猪肺疫及其疫苗 |
3 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杆菌菌影的鉴定以及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基因疫苗的制备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菌株和质粒 |
1.1.2 主要培养基及其配制 |
1.1.3 主要实验仪器 |
1.2 方法 |
1.2.1 App 菌影菌株的鉴定 |
1.2.2 Pm ompH 基因疫苗的制备 |
2 结果 |
2.1 App 菌影菌株的 PCR 鉴定 |
2.2 pCDNA-ompH 的制备 |
2.2.1 ompH 的克隆 |
2.2.2 pMD-ompH 克隆载体的构建 |
2.2.3 ompH 的测序结果 |
2.2.4 pCDNA-ompH 的构建 |
2.2.5 pCDNA-ompH 的纯化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杆菌菌影装载猪多杀性巴氏杆菌基因二联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主要培养基及其配制 |
1.1.2 其它缓冲液及试剂 |
1.1.3 细菌菌株 |
1.1.4 试验动物 |
1.1.5 仪器和耗材 |
1.2 方法 |
1.2.1 疫苗的无菌检验 |
1.2.2 分光光度值与两种细菌浓度关系试验 |
1.2.3 App I 型细菌 LD50和 Pm D 型细菌 LD50的确定 |
1.2.4 最佳免疫剂量的确定 |
1.2.5 疫苗的安全性实验 |
1.2.6 间接 ELISA 法检测 App 抗体 |
1.2.7 间接 ELISA 法检测 Pm 抗体 |
1.2.8 小鼠疫苗试验分组 |
1.2.9 免疫程序 |
1.2.10 石蜡病理切片的制作 |
1.2.11 免疫保护分析 |
2 结果 |
2.1 疫苗的无菌检验 |
2.2 分光光度值与细菌计数试验 |
2.3 App I 型和 Pm D 型对小鼠 LD50的测定 |
2.4 间接 ELISA 法检测抗体效价 |
2.4.1 包被浓度和血清的稀释度的确定 |
2.4.2 酶标二抗工作浓度的确定 |
2.5 免疫剂量的确定 |
2.6 疫苗的安全性检验 |
2.7 攻毒实验结果 |
2.8 免疫与攻毒后小鼠血清 App、Pm 抗体水平 |
2.9 剖检结果 |
2.10 动物回归试验 |
2.11 病理组织学变化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猪萎缩性鼻炎基因重组疫苗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1 文献综述 |
1.1 猪萎缩性鼻炎 |
1.1.1 病原学 |
1.1.2 流行病学 |
1.1.3 综合防控 |
1.2 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主要毒力因子的研究进展 |
1.2.1 PMT毒素的特性研究 |
1.2.2 PMT毒素的免疫原性片段研究 |
1.3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主要毒力因子研究进展 |
1.3.1 毒力因子的特性研究 |
1.3.2 Bb免疫原性片段研究 |
1.4 猪萎缩性鼻炎疫苗研究进展 |
1.4.1 灭活苗 |
1.4.2 弱毒苗、亚单位疫苗与基因工程苗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3 材料与方法 |
3.1 材料 |
3.1.1 菌株 |
3.1.2 试验动物 |
3.1.3 酶和试剂 |
3.1.4 主要培养基及其配制 |
3.1.5 缓冲液及试剂配制 |
3.1.6 引物 |
3.2 方法 |
3.2.1 疫苗的制备 |
3.2.2 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3.2.3 仔猪Bb和T~+Pm母源抗体消长规律的测定 |
3.2.4 重组疫苗的安全性测定 |
3.2.5 重组疫苗菌株最佳免疫剂量的测定 |
3.2.6 重组疫苗间及与其它疫苗的免疫效果对比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疫苗的制备 |
4.1.1 重组疫苗菌株的鉴定 |
4.1.2 重组疫苗冻干条件的优化 |
4.1.3 疫苗的制备 |
4.2 T~+Pm、Bb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4.3 试验猪场仔猪免疫方案和母源抗体消长规律研究 |
4.4 重组疫苗对猪的安全性 |
4.4.1 重组疫苗对仔猪的安全性 |
4.4.2 重组疫苗对环境的安全性 |
4.5 重组疫苗对仔猪的最佳免疫剂量 |
4.5.1 断奶仔猪的抗体水平检测结果 |
4.5.2 免疫猪只健康状况及体温监测 |
4.6 重组疫苗间及与其它疫苗的效果对比试验 |
4.6.1 不同疫苗对仔猪的免疫效力 |
4.6.2 仔猪免疫后观察情况 |
4.6.3 仔猪生长情况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猪场呼吸道疾病的综合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1 猪呼吸系统疾病的特点及原因 |
1.1 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原复杂 |
1.2 一般不易找到病原 |
1.3 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受外界因素影响很大 |
1.4 猪患呼吸系统疾病时, 容易发生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 |
1.5 影响呼吸系统正常生理的因素 |
1.5.1 尘埃: |
1.5.2 有害气体: |
1.5.3 温度、湿度、通风换气的变化 |
1.6 猪呼吸系统疾病一旦发生, 就难以完全治愈, 且易于复发 |
1.7 猪呼吸系统疾病对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是明显的, 但这种损失往往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
1.8 猪的呼吸系统疾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
2 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传染性病原 |
2.1 病毒 |
2.2 细菌 |
2.3 支原体 |
2.4 寄生虫 |
3 常见的猪呼吸系统疾病 |
3.1 副猪嗜血杆菌病 |
3.1.1 临床症状 |
3.1.2 病理特征 |
3.1.3 流行病学 |
3.1.4 临床诊断 |
3.1.5 发病诱因 |
3.1.6 建议:综合防治 |
3.2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发生与危害 |
3.2.1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危害 |
3.2.2 诊断方法 |
3.2.3 综合防治 |
3.3 猪萎缩性鼻炎研究进展 |
3.3.1 分类 |
3.3.2 主要病原 |
3.3.3临床症状 |
3.3.4 防治措施 |
3.4 猪流感 |
3.5 猪肺疫 |
3.6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
3.7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
3.8 猪支原体肺炎 |
4 总论 |
(10)猪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鉴定及其PMT毒素免疫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文献综述 |
1.1 猪巴氏杆菌病 |
1.1.1 病原学 |
1.1.2 流行病学 |
1.1.3 诊断 |
1.1.4 防治 |
1.2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疫苗的研究进展 |
1.2.1 灭活苗 |
1.2.2 亚单位疫苗 |
1.2.3 基因工程疫苗 |
1.3 PMT毒素的研究进展 |
1.3.1 PMT毒素的一般特性 |
1.3.2 PMT毒素致病机理 |
1.3.3 PMT毒素的免疫原性片段研究 |
1.3.4 PMT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3 材料与方法 |
3.1 材料 |
3.1.1 实验所用菌株、细胞以及质粒 |
3.1.2 酶和试剂 |
3.1.3 主要培养基及其配制 |
3.1.4 各种缓冲液的配制 |
3.1.5 主要实验仪器 |
3.1.6 引物 |
3.1.7 试验动物 |
3.2 方法 |
3.2.1 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及鉴定 |
3.2.2 分子生物学基本操作方法 |
3.2.3 重组质粒的构建 |
3.2.4 重组质粒的诱导表达及表达产物的SDS-PAGE电泳 |
3.2.5 表达产物的纯化及Western blot检测 |
3.2.6 针对rtoxAN 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 |
3.2.7 PMT毒素的提取 |
3.2.8 细胞半数感染量试验(TCID50) |
3.2.9 血清中和试验 |
3.2.10 Bb-toxAN疫苗的制备 |
3.2.11 小鼠实验 |
3.2.12 本动物实验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 |
4.1.1 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 |
4.1.2 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生化鉴定结果 |
4.1.3 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的PCR鉴定结果 |
4.2 重组质粒pET28a-toxAN的构建与鉴定 |
4.2.1 免疫原性片段toxAN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4.2.2 重组质粒pET28a-toxAN的酶切鉴定 |
4.3 重组质粒pET28a-toxAN的诱导表达及表达产物的纯化 |
4.3.1 重组质粒pET28a-toxAN的诱导表达和纯化 |
4.3.2 纯化产物的Western blot检测 |
4.4 针对rtoxAN 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 |
4.4.1 抗原最佳包被浓度和血清最佳稀释倍数的确定 |
4.4.2 阴阳界的确定 |
4.5 PMT毒素的半数感染量试验 |
4.6 试验用疫苗的检验结果 |
4.6.1 乳化效果的检验 |
4.6.2 无菌检验结果 |
4.7 小鼠试验 |
4.7.1 小鼠的安全性试验 |
4.7.2 小鼠的免疫保护力试验 |
4.8 本动物试验 |
4.8.1 仔猪的安全性试验 |
4.8.2 妊娠母猪的安全性试验 |
4.8.3 仔猪的免疫保护力试验 |
5 讨论 |
5.1 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 |
5.2 多杀性巴氏杆菌毒素蛋白的免疫原性研究 |
5.2.1 免疫原性片段的选择 |
5.2.2 Bb毒株的选择 |
5.2.3 攻毒方式的选择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猪萎缩性鼻炎产毒多杀性巴氏杆菌二联苗应用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xⅣ与多杀性巴氏杆菌OmpH二联基因疫苗的研究[D]. 姚景丽. 天津农学院, 2021(08)
- [2]山东省规模猪场支原体肺炎与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流行病学调查及免疫防控技术研究[D]. 焦秋林.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2)
- [3]某集团猪场萎缩性鼻炎流行病学调查及免疫防控研究[D]. 叶延瑞.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4]一种猪萎缩性鼻炎疫苗在猪场的安全性评价及其应用效果的研究[D]. 叶真伟. 湖南农业大学, 2018(09)
- [5]牛大肠杆菌病、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二联灭活疫苗的研制[D]. 郭沈涛.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18(03)
- [6]猪巴氏杆菌病[J]. 高娃,林靖凯,Karen B. Register,Susan L.Brockmeier,Marten F. de Jong,Carlos Pijoan.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14(S1)
- [7]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杆菌菌影装载猪源巴氏杆菌外膜蛋白H基因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D]. 徐良. 天津农学院, 2013(10)
- [8]猪萎缩性鼻炎基因重组疫苗的比较研究[D]. 张洁. 华中农业大学, 2013(02)
- [9]猪场呼吸道疾病的综合防控[J]. 张新蕾,姜文萍,郭皇兵. 今日畜牧兽医, 2011(10)
- [10]猪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鉴定及其PMT毒素免疫原性研究[D]. 张军虎.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