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The Study of hemodynamics and coronary arteriography of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论文文献综述)
王媛[1](2021)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早发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及单核细胞/淋巴细胞(monocyte-lymphocyte ratio,MLR)是否与早发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资料与方法:收集2020年8月至2021年2月因胸痛疑诊冠心病,并在陕西省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且年龄满足男性<55岁,女性<65岁的所有病人基本信息。根据严格的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出247例纳入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53例,平均年龄(46.72±6.35)岁,女性94例,平均年龄(53.90±6.36)岁,经CAG确诊早发冠心病组143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a pectoris,SAP)组47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on-ST-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组49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组47例,除外早发冠心病的104例为对照组。将早发冠心病组的患者根据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Gensini评分,将Gensini积分<30分定义为轻度冠脉病变组,将Gensini积分≥30分定义为严重冠脉病变组。记录患者的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疾病史,收集247例患者的入院第一次静脉血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淋巴细胞数、单核细胞数。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评价采用美国心脏病协会Gensini积分。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早发冠心病组的NLR及MLR的水平明显高(3.79 vs2.08,Z=-7.008,P<0.001及0.34 vs 0.24,Z=-5.65,P<0.001)。2.早发冠心病组的NLR、MLR的水平在轻度冠脉病变组<严重冠脉病变组,(2.28 vs 4.86,Z=-5.286,P<0.001及0.26 vs 0.40,Z=-3.817,P<0.001)。3.早发冠心病组按临床分型后发现,NLR水平在STEMI组>NSTE-ACS组>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LR水平在STEMI组>NSTE-ACS组及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NSTE-ACS组和SAP组的ML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NLR、MLR水平与Gensini评分之间存在正相关(r=0.383,P=0.000;r=0.285,P=0.0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LR(OR=1.284,95%CI:1.067~1.547,P=0.008)和MLR(OR=3.27,95%CI:2.415~8.585,P=0.026)是早发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NLR(OR=1.180,95%CI:1.012~1.375,P=0.035)和MLR(OR=2.28,95%CI:1.434~3.622,P=0.007)是严重冠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6.NLR诊断早发冠心病的界值点为2.28,(敏感度74.1%,特异度63.5%),MLR诊断早发冠心病的界值点为0.248,(敏感度72%,特异度56.7%);NLR诊断严重冠脉病变的界值点为3.80,(敏感度64.6%,特异度84.1%,MLR诊断严重冠脉病变的界值点为0.30,(敏感度67.7%,特异度65.9%)。结论:1.NLR和MLR水平与早发冠心病的临床分型有关,NLR、MLR水平越高,冠心病的临床分型越重,但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的MLR水平无明显差异。2.NLR和MLR水平与早发冠心病患者的Gensini积分正相关,表明NLR、MLR水平越高,冠脉病变越严重。3.NLR和MLR是诊断早发冠心病及严重冠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李玲[2](2021)在《血清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血清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AR)是一种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易于测量的新型炎症指标。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冠心病(CHD)患者中FAR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分析FAR在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中的差异,及其与己建立起来的全身炎症标志物的关联性,探索FAR用于预测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回顾性选取了391例于2020年1月-2021年1月因胸闷等心前区不适症状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心脑血管分院心内科就诊并首次行冠脉造影(CAG)检查确诊的CHD患者,同期随机纳入242例冠脉CTA检查结果为阴性的患者组成非冠心病(Non-CHD)组。收集并如实记录以上纳入患者住院期间的基线特征,实验室化验指标、血管造影数据。记录所有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常规中检验到的血清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血小板计数(PLT)、淋巴细胞计数(LY),计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根据凝血七项检查检验到的血清纤维蛋白原(FIB)、白蛋白(ALB)水平,计算血清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AR),参照冠心病相应临床类型诊断标准,将CHD患者划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共95例,年龄43-86岁;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组(NSTE-ACS组)199例,年龄47-87岁;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组(STE-ACS组)97例,年龄40-83岁。CHD患者按照冠脉三大主支血管的病变数目,分为单一冠脉病变组188例,双重冠脉病变组121例,三重冠脉病变组82例。其中,多重冠脉病变被定义为包括双重冠脉病变和三重冠脉病变在内的2种血管病变。将CHD患者以Gensini评分(GS)等于20为临界点,分为低GS组(GS<20分)108例,和高GS组(GS≥20分)283例。根据预测高GS价值最大时的FAR临界值6.16,将CHD患者划分为低FAR组(FAR<6.16)136例,高FAR组(FAR≥6.16))255例。比较分析:1.临床类型分组(SAP组、NSTE-ACS组、STE-ACS组与Non-CHD组)四组间:⑴一般临床资料的差异;⑵炎症指标(FIB、ALB、FAR、hs-CRP、NLR、PLR)的差异;⑶CHD三种不同临床类型分组间GS的差异性。2.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CHD患者中FAR与已经建立起来的炎症指标(hs-CRP、NLR、PLR)的相关性。3.FAR与冠脉病变程度:⑴不同冠脉血管病变数目分组间,FAR及不同炎性指标(FIB、ALB、hs-CRP、NLR、PLR)、GS的差异性分析。⑵高、低GS两组间:(1)一般临床资料的差异性比较;(2)FAR及不同炎性指标(FIB、ALB、hs-CRP、NLR、PLR)的差异性比较。4.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讨论GS与FAR及不同炎性指标(hs-CRP、NLR、PLR)的相关性。5.FAR对冠脉病变程度的预测价值及临床应用价值:⑴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FAR、hs-CRP、NLR、PLR等相关指标是否为高GS的独立预测因子;⑵应用ROC曲线分析FAR、hs-CRP及两者同时应用(FAR+hs-CRP)对高GS预测能力;⑶FAR临床应用价值:比较高FAR、低FAR两组间三重冠脉血管病变发生率、STE-ACS发生率及GS的差异。结果:1.SAP组、NSTE-ACS组、STE-ACS组与Non-CHD组四间年龄、BMI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均未见统计学差异,各组间男性、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吸烟者的比例,使用χ2检验均未见显着差异;将TC、ALT、CRE指标进行Kruskal-Wallis H检验,未见明显差异(P均>0.05);CHD三组TG水平均显着高于Non-CHD组(P均<0.05),不同临床类型CHD组间两两比较时,均无显着差异(P均>0.05);LDL-C水平在四组间随冠脉病变临床类型的加重而逐渐升高,组间两两比较除在ACS组间(NSTE-ACS组、STE-ACS组)比较,LDL-C水平未见显着性差异外(P>0.05),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均<0.05);HDL-C在CHD组明显低于Non-CHD组,CHD组组间比较发现SAP组明显高于STE-ACS组(P<0.05),而NSTE-ACS组分别与SAP组及STE-ACS组进行比较,均未见显着差异(P均>0.05)。2.FIB、NLR、hs-CRP在各组中比较趋势为:Non-CHD<SAP组<NSTE-ACS组<STE-ACS组;而ALB在Non-CHD组>SAP组>NSTE-ACS组>STE-ACS组,FAR:Non-CHD组<SAP组<NSTE-ACS组<STE-ACS组,在四组间两两比较时发现:SAP组FIB、FAR、NLR虽均高于Non-CHD组、ALB水平降低,但两组间进行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而在不同类型CHD三组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均<0.05)。PLR在STE-ACS组显着升高,明显高于其余三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三组间组内两两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hs-CRP在四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均>0.05),可见FAR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冠心病炎症负荷状态及冠脉病变的稳定性。3.GS在CHD三组间的比较为:SAP组<NSTE-ACS组<STE-ACS组,但NSTE-ACS组与STE-ACS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GS均明显高于SAP组(P均<0.05)。4.FAR与已经建立起来的全身炎症指标的关联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FAR与hs-CRP、NLR、PLR均呈正相关(rs分别为0.822,0.463,0.296,P均<0.001),FAR与hs-CRP显着相关。5.在三组不同冠脉血管病变数目分组间FIB、FAR、hs-CRP、NLR、PLR均随着冠脉血管病变数目的增加而呈升高趋势,ALB水平则呈下降趋势。其中,多重冠脉病变组(双重冠脉病变组+三重冠脉病变组)与单一冠脉病变组比较,FIB、FAR及hs-CRP在多重冠脉病变组显着升高(P<0.05),而ALB在多重冠脉病变组显着降低(P<0.05),FIB、FAR、ALB、hs-CRP在多重冠脉病变组之间均未见显着差异。NLR、PLR在三重冠脉病变组均明显高于单一冠脉病变组和双重冠脉病变组(P均<0.05),而在双重冠脉病变组和单一冠脉病变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GS随冠脉血管病变数目的增加也呈升高趋势,三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均<0.05)。可见,FAR、hs-CRP在评估冠脉病变血管数目方面优于NLR、PLR。6.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高、低GS组间的年龄、BMI差异性,结果均未见显着差异(P均>0.05);两组间男性、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吸烟者的比例,应用χ2检验仍无显着差异(P均>0.05);对两组间TC、TG、ALT、CRE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均无显着差异(P均>0.05)。LDL-C在高GS组显着升高,而HDL-C在高GS组显着降低(P均<0.05)。7.高GS组FIB、FAR、hs-CRP、NLR、PLR明显升高(P均<0.05),而ALB水平明显降低(P<0.001)。8.各项炎性指标与GS相关性研究发现,FAR(rs=0.407)?FIB(rs=0.325)?hs-CRP(rs=0.394)?NLR(rs=0.303)?PLR(rs=0.170)均与GS呈正相关关系;而ALB与GS呈负相关(rs=-0.333),显然FAR与GS的相关性最强?9.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AR(OR=1.274,95%CI:1.035-1.567,P<0.05)、hs-CRP(OR=1.757,95%CI:1.069-2.887,P<0.05)是高GS的独立预测因子,可以用于预测冠脉病变程度。10.高GS的FAR截断点为6.16[SN 76.7%,SP 64.8%,曲线下面积(AUC)为0.751,95%CI:0.698-0.804,P<0.001],hs-CRP的截断点为2.41(SN 74.9%,SP 64.8%,AUC为0.729,95%CI:0.671-0.788,P<0.001)。应用FAR+hs-CRP预测高GS的截断点为8.66(SN 72.8%,SP 68.5%,AUC为0.761,95%CI:0.708-0.815,P<0.001)。可见,FAR预测高GS的AUC高于hs-CRP,而同时应用两项指标预测高GS的AUC最大。11.高FAR组三重冠脉血管病变发生率、STE-ACS发生率及GS均明显高于低FAR组,均具有显着差异(P均<0.05)。提示着冠心病患者FAR水平超过6.16时,三重冠脉血管病变和STE-ACS发生的可能性更大、冠脉病变更严重,FAR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1.新型炎症指标FAR随冠心病临床类型的加重而呈升高趋势,有助于评估冠心病患者炎症负荷状态及冠脉病变的稳定性。2.FAR与已建立起来炎性指标呈正相关,与冠脉GS呈线性正相关,与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关系密切。3.FAR为高GS的独立预测指标,同时应用FAR、hs-CRP可以提高对高GS的预测价值。4.FAR有助于评估冠心病患者冠脉血管病变数目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田盼盼[3](2021)在《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1.经验总结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肯定,导师李军教授在冠心病的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导师认为,冠心病心绞痛是由饮食、外感、情志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乃本虚标实之证。临床治疗冠心病应首先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以气血为纲进行辨证,并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治疗原则。心绞痛发作期,往往是由于正气大虚或邪实加重,故以补益正气或祛邪疏通为要,针对性地采用温阳宣痹、行气活血、化痰祛湿、散寒通脉、通腑降浊等治法,在心绞痛缓解或稳定的阶段,则以益气、温阳、滋阴等治本之法为主,兼以祛邪。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导师处方时注重整体观念,采用病、证、症结合的诊疗模式,从气机升降、脏腑相关等多个角度考虑处方用药。通过临床跟师学习,收集导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医案,并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分析整理,将其诊疗经验从病因病机认识、辨证思路及分型、常用治法方药三个方面进行总结,以供临床参考。2.临床研究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验证经典名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研究纳入低、中危的UA痰瘀互结证患者共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治疗,疗程均为4周。分别于干预前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总的临床疗效、心绞痛的发作情况(发作频次及每次持续时间)、硝酸甘油停减率、中医证候积分、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积分、血脂水平、凝血指标等。结果:(1)临床总有效率: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的为6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心绞痛疗效:经4周治疗,两组患者发作心绞痛的频次和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减少,且试验组比对照组的减少程度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硝酸甘油停减率:试验组的硝酸甘油停减率为90.0%,对照组的停减率为6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组间比较,试验组较对照组降低程度更明显(P<0.05)。(5)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治疗后,试验组SAQ的各项积分值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对照组的PL、AS、AF、DP四项积分值较治疗前增加(P<0.05),其中试验组的PL、AS、AF、TS积分值较对照组增加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血脂水平: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LD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水平较治疗前下降,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试验组的LDL-C和TC水平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加明显(P<0.05)。(7)凝血指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值均较治疗前增加,纤维蛋白原(Fib)值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较对照组的PT值增加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安全性指标:研究期间,受试者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相关安全性指标未见异常。结论: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联合常规西药治疗UA痰瘀互结证,在改善临床症状、调节血脂、改善凝血、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的疗效优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且药物的安全性良好。
马飞虹[4](2021)在《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STEMI患者的预后及急诊PCI术后慢血流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 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STEMI患者的预后及急诊PCI术后慢血流的影响目的:观察有无PAP对急性STEMI患者在急诊PCI术后的短期预后、MACE及慢血流CSF发生方面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633例STEMI患者纳入回顾性分析,根据有无PAP分为有PAP组和无PAP组,并急诊行PCI术,准确记录患者TIMI分级、术后cTFC、病变血管个数、有无CSF等术中情况,术后记录患者肌钙蛋白-Ⅰ、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BNP峰值浓度、LVEF、SUM-STR(ST段回落率)及MACE等。结果:有PAP组在室速、室颤、Ⅲ°-AVB(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等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及术后心绞痛、死亡等MACE例数上较无PAP组数量少(P<0.05),急诊PCI术中TIMI血流分级、cTFC、CSF、侧支循环有PAP组也更表现出更大优势(P<0.05),肌钙蛋白-Ⅰ、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红蛋白、BNP峰值浓度有PAP组均小于无PAP组(P<0.05),LVEF 值有 PAP 组优于无 PAP 组(P<0.05),PAP 与急诊 PCI术中 CSF 的发生有相关性(OR=0.185,95%C.L.=0.074-0.462,P=0.000)。结论:PAP对STEMI患者的短期预后和MACE发生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并降低急诊PCI术中CSF的发生率,保证了有效心肌血流灌注,限制心肌梗死面积,下调心肌坏死标志物的峰值,对临床治疗判断STEMI患者的预后和成功的血运重建(PCI或溶栓)有重要的预测价值,对临床医护人员接诊STEMI患者后的病情评估有极大的指导作用,PAP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图[1]表[13]参[102]。第二部分血栓抽吸联合微导管靶向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对ST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血流灌注的影响目的探讨在血栓抽吸基础上冠脉内选择性应用溶栓药物重组人尿激酶原是否可改善行急诊PCI术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血流灌注及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心内科行急诊PCI术的STMI患者,按照术中血栓抽吸后、支架植入前经微导管靶向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替罗非班的STEMI患者分为重组人尿激酶原组(n=55)、替罗非班组(n=55),术后即刻评估患者TIMI分级、cTFC、SUM-STR(ST段回落率),并随访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血清肌钙蛋白-Ⅰ、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出血情况等。结果两组药物干预后TIMI水平、LVEF值重组人尿激酶原组明显高于替罗非班组(P<0.05),且慢血流发生、MACE发生重组人尿激酶原组例数明显少于替罗非班组例数(P<0.05)。cTFC、肌钙蛋白-Ⅰ、BNP峰值浓度重组人尿激酶原组明显小于替罗非班组(P<0.05),SUM-STR>70%重组人尿激酶原组多于替罗非班组(P<0.05)。在小出血和微出血表现上,重组人尿激酶原发生例数明显较替罗非班组例数少(P<0.05)。结论血栓抽吸联合微导管靶向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可显着改善STEMI患者的心肌血流灌注和预后,且出血副作用较少,安全系数更高,更新了传统“易化PCI”方案,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何星灵[5](2021)在《补阳还五汤联合EECP对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对稳定型心绞痛(SAP)气虚血瘀证患者的的临床疗效及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心-踝血管指数(CAVI)与血脂(TC、TG、LDL-C、HDL-C)等动脉硬化相关指标的影响,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EECP对气虚血瘀型SAP,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120例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证的SA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中药组和联合组各4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中药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联合组在中药组的基础上加用EECP治疗,疗程均为35天。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绞痛程度、中医证候积分、hs-CRP、CAVI、血脂等指标的变化,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实际完成112例,其中对照组39例,中药组37例,联合组36例,治疗前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既往史等)、心绞痛程度、中医证候积分、hs-CRP、CAVI、血脂水平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在心绞痛临床症状改善方面:中药组的总有效率(67.57%)优于对照组(48.72%),联合组的总有效率(83.33%)优于中药组,P值均<0.05。3.在中医证候的疗效方面:治疗后三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P<0.01);组间比较,中药组的总有效率(78.38%)优于对照组(51.28%),联合组的总有效率(94.44%)优于中药组,P值均<0.05。4.在hs-CRP指标改善方面:对照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组及联合组治疗后的hs-CRP水平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P<0.01);联合组降低幅度优于中药组(P<0.05)。5.在CAVI指标改善方面:治疗后三组患者的CAVI水平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P<0.01);中药组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优于中药组(P<0.05)。6.在血脂水平改善方面:治疗后三组患者的TC、TG、LDL-C水平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P<0.01);中药组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与中药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的HDL-C水平与治疗前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7.安全性指标监测:治疗前后三组患者的安全性指标经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受试对象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补阳还五汤联合西药治疗能更好地改善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医证候,同时可降低CAVI、hs-CRP、TC、TG、LDL-C水平,提示补阳还五汤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调节血脂代谢、改善血管僵硬度,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2.补阳还五汤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能进一步的改善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医证候,降低CAVI、hs-CRP水平,疗效优于单一治疗,提示增强型体外反搏具有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血管僵硬度的作用。
唐伟[6](2021)在《定量血流分数在冠状动脉心肌桥合并近端狭窄病变患者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是由冠状动脉内脂质沉积致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不稳定斑块破裂而血栓形成导致血管阻塞,造成心肌供血供氧不足,甚至心肌坏死而致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冠状动脉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s,MB)是冠状动脉局部穿行于心肌组织之中的一种特殊解剖学现象,为一种先天性解剖学变异,穿行于心肌桥心肌内的冠状动脉被称为壁冠状动脉(intramural coronary artery,ICA)或桥血管。心肌桥近端的冠状动脉血流在心肌收缩期突然减速或终止,呈脉冲性反复冲击局部血管内皮,造成局部剪切应力。因此,壁冠状动脉近端容易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病变。二者对心肌供血的影响呈动态改变且相互影响,当壁冠状动脉合并近端固定狭窄,二者发挥协同作用,使心肌缺血更加明显。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心肌桥合并近端狭窄病变被发现。且临床上多数冠状动脉固定狭窄的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在冠状动脉造影指导下进行的。但冠状动脉造影作为一种形态学方法,只能对冠状动脉病变进行解剖学评估,尚不能确定患者是否存在功能学意义上的缺血。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是目前公认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生理学意义的“金标准”,但鉴于FFR的测定需要应用特定的压力导丝,同时需要药物激发冠状动脉最大血流,且费用高、操作复杂等因素显着限制了FFR的临床应用。随着技术的发展,定量血流分数(quantitative flow ratio,QFR)进入了临床应用阶段,弥补了FFR的一些不足,并且已有数项研究证明QFR与FFR的一致性,QFR有望成为FFR的一种替代指标。对于心肌桥合并近端狭窄这种复杂的解剖学特征对冠状动脉供血的影响,其功能学意义如何界定,是否会导致有临床意义的心肌缺血,对心肌桥近端的固定狭窄病变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中是否需要介入治疗,治疗近端狭窄还是治疗心肌桥,对近端狭窄病变是植入支架还是使用药物球囊,这些目前尚缺乏研究报道。所以,本研究旨在研究定量血流分数(QFR)在冠状动脉心肌桥合并近端动脉粥样硬化性固定狭窄病变患者中的使用价值,期望能够更加清晰的描述冠状动脉心肌桥合并近端狭窄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并指导临床治疗策略选择、判断临床预后。方法连续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份,就诊于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的有心肌缺血的相关症状,心电图和/或心脏超声提示有心肌缺血改变,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的311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资料。并筛选造影结果符合单纯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桥合并近端固定狭窄70%以上,且冠状动脉心肌桥收缩期压迫在50%-90%的71例患者资料。收集患者入院后的详细基线资料,排除手术禁忌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记录心肌桥长度(mm)、收缩期桥血管压缩程度(%)、近端狭窄程度(%)、近端狭窄长度(mm)、近端狭窄到心肌桥距离(mm)。按照中国PCI指南决定是否对近端狭窄病变在冠状动脉造影图像指导下进行支架植入。依照相关指南,心肌桥血管不植入支架。所有患者均在接受生活方式改变的基础上,依照我国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给予最优化的药物治疗。所有入选患者依照是否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治疗,分为支架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选取符合条件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QFR测量。计算治疗前舒张期冠状动脉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LAD)总QFR、心肌桥节段的QFR、近端固定狭窄节段的QFR,以及收缩期的冠状动脉前降支总QFR、心肌桥节段的QFR、近端固定狭窄节段的QFR。对支架治疗组患者,需同时测定治疗后的舒张期冠状动脉前降支总QFR、心肌桥节段的QFR、近端固定狭窄节段的QFR,以及收缩期冠状动脉前降支总QFR、心肌桥节段的QFR、近端固定狭窄节段的QFR。最后调取患者3、6、12个月的门诊或病房随访资料,确认心脏主要不良事件(Main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s)的发生情况。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包括心绞痛发作、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支架内血栓形成等。结果所有按严格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的71例患者中,支架治疗组23例,保守治疗组48例,两组患者除在年龄方面有显着差别(P<0.05)以外,其它如性别构成、体质指数、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血脂水平、肝肾功能、心功能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显示,和保守治疗组相比,支架治疗组的近端狭窄程度、心肌桥收缩期桥血管压缩程度较重,且近端狭窄到肌桥近端的距离较长(P<0.05),其它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QFR测量结果方面,比较支架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基线QFR,两组基线QFR测量结果发现,两组在舒张期总QFR、收缩期总QFR、舒张期固定狭窄节段QFR、收缩期固定狭窄QFR、收缩期心肌桥节段QFR等方面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而舒张期心肌桥节段QFR两组之间无显着差别(P>0.05)。将支架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的因素进行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发现,收缩期总QFR、近端狭窄程度和近端狭窄距离心肌桥的距离是是否支架植入治疗的主要预测因素。比较还发现,以舒张期总QFR、收缩期总QFR或平均QFR预测支架植入治疗的效能,使用收缩期总QFR比舒张期总QFR和平均QFR能更好的预测支架植入的效能。支架治疗组QFR分析,支架治疗组患者治疗后QFR全部达到>0.8的标准,根据治疗前的造影结果计算基线冠状动脉前降支舒张期总QFR,以0.8为界值,分为QFR>0.8组和QFR≤0.8组。有43.5%(10/23)的患者基线QFR>0.8,为不必要支架植入者。保守治疗组QFR分析,根据治疗前的造影结果计算基线冠状动脉前降支舒张期总QFR,以0.8为界值,分为QFR>0.8组和QFR≤0.8组。有14.58%(7/48)的患者基线QFR≤0.8,应该接受支架植入治疗。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总QFR和固定狭窄以及心肌桥收缩期压迫程度的相关性分析,介入治疗组患者基线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舒张期总QFR和舒张期固定狭窄节段QFR呈显着相关(r=0.62,P<0.01);收缩期总QFR应当以收缩期固定狭窄和心肌桥压迫节段的QFR均值为依据,呈高度相关(r=0.88,P<0.01)。随访发现,保守治疗组48例患者有13例患者有心绞痛症状(占比27.10%,显着高于支架治疗组的2例,0.87%),其心肌桥平均压迫程度为80%,显着高于无症状患者的心肌桥压迫程度63.20%(P<0.05),提示收缩期心肌桥压迫程度可能是发生症状的主要决定因素。保守治疗组1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1例于术后2个月接受了介入治疗。介入治疗组患者中有心绞痛症状的患者2例,其中1例于术后24小时发生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术后三个月发生支架内再狭窄。两组患者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25%比8.70%,P=0.04)。结论冠状动脉定量血流分数(QFR)可用于指导心肌桥合并近端狭窄病变患者治疗策略选择;前降支冠状动脉收缩期总QFR≤0.8者,是近端狭窄病变选择支架植入治疗的主要预测指标;单纯依靠冠状动脉造影资料,有43.5%(10/23)的患者基线舒张期总QFR>0.8,进行了不必要支架植入,有14.58%(7/48)的患者应该接受支架植入,而采取了保守治疗;和舒张期总QFR以及平均QFR相比,使用收缩期总QFR能更好的预测支架植入的效能。
孙彪[7](2021)在《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中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患者的临床特征、心电图表现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分析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而心电图未见ST段抬高的可能因素,进一步总结这部分患者相对更具有特征性的心电图表现,尝试找出新的方法早期识别这些高危的NSTEMI患者。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以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痛中心的185例N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据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分为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组61例,梗死相关动脉非完全闭塞组12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胸痛管理时间节点、心电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肌钙蛋白I(c Tn I)、B型脑钠肽(BNP)、冠状动脉病变情况,采用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和生存(SAVE)风险评分进行危险分层。统一采用IBM 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NSTEMI患者在危险因素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NSTE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以三支血管受累多见,最常见的梗死相关动脉为左前降支,且多为近段病变。3.NSTE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最常见于回旋支(47.54%)。4.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组术后首次肌钙蛋白I(c Tn I)明显高于非完全闭塞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首次B型脑钠肽(BNP)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的NSTEMI患者多数延迟了侵入性血运重建治疗(>2小时)。6.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的NSTEMI患者具有相对特异性的心电图表现。7.采用GRACE评分对两组NSTEMI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SAVE风险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VE风险评分早期识别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的NSTEMI患者的灵敏度为73.77%,特异度为54.84%。结论:约有三分之一的NSTE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这些患者通常被延误了最佳侵入性治疗时机。心电图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时存在一定的误区,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可以提示冠状动脉完全闭塞。SAVE风险评分能识别74%的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的NSTEMI患者。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前,尚无可靠的方法来识别这部分患者,目前仍需更好的风险分层工具来识别此类高危患者,并进行及时的血运重建以改善临床结局。
李妙男[8](2021)在《血浆N-乙酰—神经氨酸水平和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临床诊断、危险分层及临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种心血管急症,近年来,ACS的诊断与治疗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由于其发病急骤、心肌损害后的不可再生性,ACS仍然是导致不良预后的重要原因,而且呈现出持续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ACS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多年来的研究表明,机体自身代谢过程和途径的改变与ACS的发病密切相关,其中,在外界环境和个体自身的遗传背景共同作用下,相关代谢活动和途径的改变,导致机体代谢产物水平的变化。随着技术的进展,我们能够检测到更多的代谢产物,通过对这些代谢产物的分析,可能会更加利于我们了解ACS的发病机制,并为其诊治提供可能的靶点。N-乙酰-神经氨酸(Neu5Ac)是一种单糖,在自然界中较为广泛分布,尤其是在碳水化合物中,其作为基本成分参与了很多糖蛋白、糖肽和糖脂的构成,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由于Neu5Ac的重要作用,其衍生物是药物干预靶点的明星分子。基础临床研究显示:Neu5Ac可能通过以下几种机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1)通过炎症反应的激活;2)刺激循环系统中血小板聚合形成血栓;3)干扰铁代谢过程;4)影响脂质代谢过程;5)影响微循环和血管内微环境的改变导致细胞局部缺氧坏死;6)参与动脉内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动物实验研究显示:抑制Neu5Ac调解酶-神经氨酸苷酶-1,可改善缺氧状态下葡萄糖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而在异丙肾上腺素诱导或通过结扎的大鼠心肌缺血损伤模型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结果。抗流感药物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通过对神经氨酸酶的药理学抑制也能够保护心肌细胞和心脏免受心肌损伤,今后可能成为保护心肌缺血损伤的药物。但其与冠心病之间的真实世界研究国内外少有报道。本研究旨在通过真实世界研究,观察血浆Neu5Ac在不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水平,并分析其和生化代谢指标、临床危险分层和临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为ACS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新药研发和个性化治疗提供可能的参考依据。[研究目的]:1.探讨血浆N-乙酰-神经氨酸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价值。2.探讨血浆N-乙酰-神经氨酸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GRACE危险分层、TIMI危险分层之间的关系。3.探讨血浆N-乙酰-神经氨酸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远期临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及结果]:第一部分血浆N-乙酰-神经氨酸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1.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研究对象均为2018年10月到2019年7月期间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AG)的700例连续病例。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并结合检验检查结果、CAG结果等,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N=109)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组,N=591)。其中ACS组又分为两组: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N=97)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N=494)。入选标准:ACS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对照组标准:选择同期在我科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未见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排除标准:严重的心力衰竭,肝肾功能不全,妊娠期患者,感染性疾病,肿瘤,造血系统疾病及其他消耗性疾病等。2.入院次日清晨抽取肘静脉血5mL送至我院心肺实验室,30min内离心,分离出血清,放入连盖离心管中,标记后置于-80℃低温冰箱中保存。待所有样品收集后,解冻复温、离心取上清液,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检测每位患者的血浆Neu5Ac水平;比较不同组别患者血浆Neu5Ac水平的差异。3.对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行CAG检查,记录相关数据及结果,通过Gensini评分和血管病变支数评估疾病严重程度。4.ACS发生的危险因素评估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5.采用双变量相关性法分析血浆Neu5Ac水平与ACS危险因素和代谢指标之间的相关性。6.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浆Neu5Ac水平对ACS的诊断价值,并计算出临界值。[研究结果]:1.入选的700例患者中,女性310人,男性390人,平均年龄(63.8±10.6)岁。ACS组患者的平均年龄高于对照组,且男性患者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此外,相较于对照组患者,ACS组患者中吸烟比例明显升高,且具有更高的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比例。生化指标显示:ACS组患者的血尿酸、血糖、C反应蛋白、D-二聚体、血肌酐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ACS组患者血浆Neu5A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52.00(124.75;325.00)VS 180.49(105.36;252.00)ng/mL(P<0.05)。3.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浆Neu5Ac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是否合并高血压、血肌酐水平、血尿酸水平、C反应蛋白、脂蛋白a和D-二聚体水平成正相关(P<0.05),而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负相关(P<0.05)。4.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Neu5Ac、血糖、血肌酐是A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Neu5Ac水平可以辅助ACS的诊断,曲线下面积AUC(0.680(0.631-0.729)),敏感性为38.1%,特异性为92.7%,其临界值为288.50ng/mL。联合血肌酐、血糖两个危险因素后,对ACS诊断的曲线下面积和敏感性均升高,AUC(0.743(0.698-0.788)),敏感性为54.2%,特异性为84.4%。6.将ACS组患者分为UAP组和AMI组后发现,AMI组患者血浆Neu5Ac水平明显高于 UAP 组,UAP 组高于对照组:279.50(165.83.25;349.50)VS 248.00(122.53;318.2)VS 180.49(105.36;252.00)ng/mL(P<0.05)。7.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Neu5Ac可以辅助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曲线下面积AUC(0.640(0.582-0.698)),敏感性为38.1%,特异性为83.5%,其临界值为330.50ng/mL。8.将AMI组患者分为ST段抬高型AMI组(N=76)和非ST段抬高型AMI组(N=21),研究发现血浆Neu5Ac水平在两个亚组之间无明显差异289.00(178.73;350.25)VS 251.00(140.06;346.50)ng/mL(P>0.05)。结论:1.血浆Neu5Ac水平在ACS患者中明显升高,且升高水平与年龄、合并高血压、血尿酸、血肌酐、脂蛋白a、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成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负相关,是可以反映ACS患者代谢水平的一个指标。2.血浆Neu5Ac、血肌酐、血糖是A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当血浆Neu5Ac≥288.50ng/mL时,对ACS诊断的敏感性为38.1%,特异性为92.7%。联合血肌酐和血糖后,对ACS诊断的敏感性升高为54.2%。3.血浆Neu5Ac可以辅助AMI的诊断,当≥330.50ng/mL,其诊断的敏感性为38.1%,特异性为83.5%。4.血浆Neu5Ac可能成为协助ACS临床诊断的新型代谢标志物。第二部分血浆N-乙酰-神经氨酸水平与TIMI危险评分和GRACE危险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方法]:1.本研究中,对ACS组患者的危险分层采用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风险评分系统,UAP/NSTEMI组和STEMI组患者按不同评分标准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将患者分为三组: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比较不同组别患者血浆Neu5Ac水平。2.对于非ST段抬高型ACS(NSTE-ACS)组患者,采用GRACE评分系统,即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风险评分,进行危险分层,根据计算结果将患者分为高危、中危和低危三组,比较不同组别患者血浆Neu5Ac水平。3.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浆Neu5Ac水平对TIMI危险分层和GRACE危险分层的诊断价值,并计算出临界值。[研究结果]:1.采用TIMI危险分层后,ACS组患者根据危险程度被分为3组,其中高危组(102例)、中危组(412例)、低危组(77例)。比较不同组别患者的血浆Neu5Ac水平,我们发现高危组患者血浆Neu5Ac水平明显高于低危组,265.50(137.49;333.50)VS 228.00(116.88;289.50)ng/mL(P<0.05)。2.对TIMI危险分层三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分析:1)Gensini评分显示:高危组患者评分值明显高于低危组患者,30.00(11.50;52.00)VS 10.00(5.00;40.5)(P<0.05);2)血管病变支数显示:高危组和中危组患者三支血管病变者高于低危组,低危组患者单支血管病变高于高危组和中危组(P<0.05);但三组之间双支血管病变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以Gensini评分中位数27.00将ACS患者分为2组,结果评分>27.00组患者血浆Neu5Ac水平明显高于评分≤27.00组患者,259.50(126.52;340.00)VS 245.00(122.91;299.50)ng/mL(P<0.05)。4.采用GRACE危险分层对NSTE-ACS组患者进行评分后显示:高危组(30例)、中危组(228例)、低危组(257例)。比较不同组别患者的血浆Neu5Ac水平,我们发现高危组患者血浆Neu5Ac水平明显高于低危组,272.00(144.45:436.00)VS 234.00(117.72;303.00)ng/mL(P<0.05)。5.但对GRACE危险分层三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分析显示:三组患者之间血管病变支数和Gensini评分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6.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Neu5Ac可以辅助GRACE危险分层中高危组患者的诊断,曲线下面积AUC(0.636(0.535-0.737)),敏感性为33.3%,特异性为80.0%,其临界值为390.00ng/mL。但在TIMI危险分层中对高危组患者的诊断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TIMI危险分层高危组患者的血浆Neu5Ac水平高于低危组患者,且患者的血浆Neu5Ac水平与血管狭窄病变程度有关。2.GRACE危险分层高危组患者的血浆Neu5Ac水平高于低危组患者,血浆Neu5Ac水平≥390.0Ong/mL时对NSTE-ACS高危患者的诊断特异性达80%。3.血浆Neu5Ac可作为ACS患者临床危险评分的参考依据。第三部分血浆N-乙酰-神经氨酸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远期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方法]:1.设计随访调查表,出院后对ACS组患者每3个月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1次,平均随访21.5个月,记录Maces事件发生的情况和Maces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根据Maces事件将ACS组患者分为Maces组和非Maces组,比较两组之间血浆Neu5Ac水平的差异。2.本研究所定义的Maces事件包括:复发心绞痛、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脑卒中、出血、再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支架内再狭窄、心源性死亡、全因死亡。3.应用比例风险回归模型(Cox回归模型)分析血浆Neu5Ac水平和Maces事件之间的相关性。4.依据所有ACS患者血浆Neu5Ac测得数值的中位数252.00ng/mL,将受试者分为 Neu5Ac>252.00ng/mL 组和 Neu5Ac≤252.00ng/mL 组,利用 Kaplan-Meier 法绘制累计终点事件发生曲线,评估两组不同Neu5Ac水平患者长期的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研究结果]:1.在随访的591例患者中,发生Maces事件者83例(14.04%),失访者15例(2.54%),未发生 Maces 事件者 493 例(83.42%)。2.在发生Maces事件的患者中:复发心绞痛58人次(9.81%)、心力衰竭29人次(4.91%)、再发心肌梗死21人次(3.5%)、脑卒中2人次(0.34%)、出血12人次(2.03%)、再次血运重建10人次(1.7%)、支架内血栓0人次、支架内再狭窄1人次(0.17%)、心源性死亡5人次(0.85%)、全因死亡2人次(0.34%)。3.基线资料显示,Maces事件组患者在年龄、糖尿病、血肌酐、D-二聚体、CK-MB、Gensini评分水平上明显高于非Maces组患者(P<0.05)。4.相较于未发生Maces事件的患者,血浆Neu5Ac水平在发生Maces事件组的患者中明显升高,284.00(13.90;353.00)VS 250.00(124.14;319.00)ng/mL(P<0.05)。5.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Maces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血浆Neu5Ac水平、年龄以及Gensini评分(P<0.05)。6.在所有ACS组患者中Neu5Ac>252.00ng/mL的共有292人,其中共52人随访期间发生终点事件(17.8%);Neu5Ac≤252.00ng/mL组的共有299人,其中共31人随访期间发生终点事件(10.4%)。Neu5Ac>252.00ng/mL组患者Maces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Neu5Ac≤252.00ng/mL组的患者(P<0.05)。两组之间的平均终点事件的发生天数为567.51天和618.16天,log-rank检验可以得出χ2=7.406,P<0.05。[结论]:1.血浆Neu5Ac水平、年龄、Gensini评分是Maces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血浆Neu5Ac>252.00ng/mL组的患者发生终点事件的比例高于血浆Neu5Ac≤252.00ng/mL组的患者。3.血浆Neu5Ac>252.00ng/mL组的患者发生终点事件的平均时间早于血浆Neu5Ac≤252.00ng/mL 组的患者。4.血浆Neu5Ac对ACS的远期预后具有参考价值,为ACS的预后判断及靶向防治冠心病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朱维春[9](2021)在《缺血伴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临床特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及目的:全球大约1.12亿人患有冠心病心绞痛。在接受侵入性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中,大约70%没有发现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CAD),这其中大多数为缺血伴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INOCA)。缺血伴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INOCA)是指有缺血的相关症状,但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没有发现阻塞性冠状动脉狭窄(狭窄程度≥50%)的疾病。近几十年来,冠脉造影一直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在导管室造影检查中,冠脉狭窄≥50%即诊断为冠心病。而对于冠脉狭窄<50%的患者,若不采取治疗措施,患者反复因心绞痛住院,既浪费了医疗资源,又降低生活质量,其仍可发生心肌梗死且患病风险比正常人高得多。因此,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缺血伴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INCOA)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对其早期干预的重要性,从而指导治疗。方法:自2018年07月至2020年11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血管内科诊断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6000名患者中筛选出400例(缺血伴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200例,阻塞性冠状动脉缺血疾病200例)。通过电子病历库系统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及功能学等相关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INOCA与各个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INOCA患者与阻塞性冠状动脉缺血疾病患者的性别、高血压分级、糖尿病病史、饮酒史、吸烟史、女性绝经史、不稳定型心绞痛病史、阿司匹林用药史、口服降糖药用药史、地尔硫卓用药史、MHR、MLR、NLR、甘胆酸、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糖化血清白蛋白指数、NT-proBNP、血清高敏肌钙蛋白Ⅰ、肌酐、胱抑素C、补体C1q、乳酸脱氢酶、心电图结果、LVEF、室壁节段型运动不良、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颈总动脉中层内膜增厚、Gensini评分、Syntax评分、冠状动脉钙化发生率和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发生率等相比均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yntax评分(OR=1.68,95%CI1.17~2.412,P=0.005)、Gensini评分(OR=0.377,95%CI0.244~0.582,P<0.001)可用于评估INOCA的冠脉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两组人群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与Syntax评分的关系,得出肌酐(r=0.129,P=0.01)、胱抑素 C(r=0.181,P<0.001)、补体 C1q(r=-0.106,P=0.03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192,P<0.001)、甘胆酸(r=-0.21,P<0.001)、NT-proBNP(r=0.119,P=0.017)、MLR(r=0.15,P=0.003)、MHR(r=0.201,P<0.001)、LVEF(r=0.177,P<0.001)、Gensini 评分(r=0.852,P<0.001)分别与 Syntax 评分有显着相关性。结论:INOCA多见于绝经期女性,大部分有胸痛、胸闷症状,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Syntax评分、Gensini评分可用于评估两种人群的冠脉情况。高度提示INOCA患者不劣于阻塞性冠心病。意义:通过对INOCA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寻求在临床上常用的实验室、影像等检查对于诊断的提示作用,可以提高对INOCA的诊断,从而更精确的治疗,显着减少INOCA患者反复就诊率、住院率。
刘铭[10](2021)在《尼可地尔对冠心病患者微循环阻力指数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研究背景:冠状动脉微循环系统主要由血管内径≤0.5mm的冠状前小动脉及小动脉构成,其是血流阻力的主要来源,也是心肌血流灌注、氧气和营养交换、代谢废物排出及损伤修复的场所。冠状动脉微循环结构及功能发生异常均可导致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oronary microvascular disease,CMVD)的发生。CMVD指冠状前小动脉和小动脉在多种因素下发生结构和(或)功能异常致患者发生劳力性心绞痛或其它心肌缺血客观证据的综合征。研究表明,存在心肌缺血症状但冠脉造影结果大致正常的患者中,CMVD发病率超过40%。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目前有多种有创和无创成像技术用于评估冠状动脉的微血管功能。冠状动脉微血管阻力指数(index of microvascular resistance,IMR)是一种新型的用于评估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的侵入性指标,研究表明其不受血流动力学及心外膜血管狭窄病变影响,是一种敏感、准确、特异的冠状动脉微循环的评估指标,并被认为是目前评价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的最佳指标之一。尼可地尔(nicorandil)是一种同时具有硝酸酯类扩血管作用的腺苷三磷酸(ATP)敏感钾通道开放剂,研究表明其可能通过扩张阻力血管、保护血管内皮、抗氧化应激、抗炎等机制改善微循环功能。目前尚无大型随机对照研究或mmeta分析通过IMR系统评估尼可地尔对冠心病患者微循环功能的影响。2.研究目的:(1)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估尼可地尔对冠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的影响,探究尼可地尔对冠心病患者冠脉微循环的保护作用(2)探究尼可地尔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冠脉微循环影响3.研究方法利用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PUBMED,EMBASE,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搜索至2021年3月1日为止符合入选条件的临床对照试验。两位评审员独立提取并记录以下数据:(1)纳入研究的特征:文献作者、发表年份、研究设计等;(2)纳入患者的特征:患者人数、平均年龄、性别比例等;(3)治疗的方法:药物种类、剂型、剂量、随访时间等;(4)临床结果:治疗前后IMR值。两位评审员通过Cochrane偏倚风险工具独立评估所纳入的研究质量。同时我们采用Q检验和I2指数来评价研究之间的异质性大小,当异质性较大的时候我们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值,反之当异质性较小时我们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效应值。我们根据纳入研究的类型(是否为RCT)及干预措施(是否行PCI治疗)对研究结果进一步行亚组分析。同时,我们通过敏感性分析来寻找潜在异质性来源,所有数据通过ReviewManager5.3软件来进行分析。4.研究结果多次筛选过后,一共有6篇文献符合标准被纳入,共计382名患者。治疗前尼可地尔组和对照组中IMR值的均数差为0.6(95%cl:-1.13,2.34;I2=0%;P=0.5)。治疗后尼可地尔组和对照组中IMR值的均数差为-4.94(95%cl:-7.49,-2.39;I2=72%;P=0.0001)。治疗前后尼可地尔组和对照组中 IMR 差值的均数差为 6.64(95%cl:4.56,8.72;I2=0%;P<0.00001)。PCI亚组中,治疗后尼可地尔组和对照组中IMR值的均数差为-7.51(95%cl:-10.29,-4.01;I2=51%;P<0.0.0001),非PCI亚组中,治疗后尼可地尔组和对照组中 IMR 值的均数差为-1.92(95%cl-3.59,-0.26;I2=0%;P=0.02)。5.结论(1)尼可地尔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有保护作用(2)尼可地尔对冠心病患者微循环保护作用对于PCI术后的患者更为显着。
二、The Study of hemodynamics and coronary arteriography of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Study of hemodynamics and coronary arteriography of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论文提纲范文)
(1)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早发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Abbreviations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诊断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资料收集 |
2.2.1 一般临床资料收集 |
2.2.2 临床生化指标的检测 |
2.2.3 冠状动脉造影术 |
2.2.4 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评估 |
2.2.5 各指标的分组依据 |
2.3 质量控制 |
2.3.1 样本筛选 |
2.3.2 数据采集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早发冠心病组与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 |
3.2 早发冠心病组的轻度及严重冠脉病变组的临床资料比较 |
3.3 各早发冠心病临床分型间NLR、MLR的比较 |
3.4 NLR、MLR与 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 |
3.5 NLR、MLR与早发冠心病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3.6 早发冠心病严重冠脉病变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3.7 NLR、MLR诊断早发冠心病的ROC曲线 |
3.8 NLR、MLR诊断严重冠脉病变的ROC曲线 |
第四章 讨论 |
4.1 早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
4.2 NLR 与早发冠心病的关系 |
4.3 MLR 与早发冠心病的关系 |
第五章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NLR 及 MLR 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2)血清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1.临床资料收集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研究表格设计 |
2.2 诊断标准 |
2.3 冠状动脉造影 |
2.4 Gensini评分 |
2.5 分组标准 |
3.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研究结果 |
2.1 四组间基线资料比较 |
2.2 四组间生化资料比较 |
2.3 四组间FAR及不同炎性指标比较 |
2.4 CHD组间GS比较 |
2.5 CHD患者FAR与不同炎性指标相关性分析 |
2.6 FAR及不同炎性指标、GS与CHD患者冠脉血管病变数目 |
2.7 CHD患者GS分组间基线资料比较 |
2.8 CHD患者GS分组间生化资料比较 |
2.9 CHD患者GS组间FAR及不同炎性指标比较 |
2.10 FAR及不同炎性指标与GS的相关性分析 |
2.11 高GS预测因子的二元Lodistic回归分析 |
2.12 FAR、hs-CRP对CHD高GS预测价值 |
2.13 FAR分组三重冠脉血管病变发生率、STE-ACS发生率及GS的比较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第五章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荣誉 |
(3)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化痰活血法干预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
1 理论基础 |
2 临床应用 |
3 作用机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
1 发病机制 |
2 治疗进展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李军教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经验总结 |
1 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辨证思路及分型 |
2.1 辨轻重缓急 |
2.2 辨病在气分或血分 |
2.3 辨病所在脏腑 |
3 常用治法方药 |
3.1 行气化痰宣痹法 |
3.2 益气温阳宣痹法 |
3.3 理气活血法 |
3.4 散寒活血法 |
3.5 清热解毒,滋阴通脉法 |
4 医案举隅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西医诊断标准 |
1.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脱落及终止试验标准 |
1.6 医学伦理及注册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2.3 样本量计算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评价标准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疗效指标 |
3.3 安全指标 |
4 讨论 |
4.1 UA的中西医认识 |
4.2 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的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4.3 研究结果 |
4.4 不足与展望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STEMI患者的预后及急诊PCI术后慢血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注释说明清单 |
引言 |
第一部分 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STEMI患者的预后及急诊PCI术后慢血流的影响 |
摘要 |
Abstract |
1.1 引言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方法 |
1.3.1 我院胸痛中心诊疗流程 |
1.3.2 急诊PCI情况 |
1.3.3 纳入分析指标 |
1.3.4 统计学分析方法 |
1.4 结果比较 |
1.4.1 一般基线资料比较 |
1.4.2 PCI术中情况比较 |
1.4.3 两组患者术后指标比较 |
1.4.4 两组术后短期MACE比较 |
1.4.5 二元Logistic分析两组影响CSF发生的相关性因素 |
1.5 讨论 |
1.5.1 心肌RIC研究现状 |
1.5.2 RIC中神经元和体液因子的保护性信号传递 |
1.5.3 RIC在临床中应用 |
1.5.4 PAP对于STEMI预后的影响 |
1.6 结论 |
第二部分 血栓抽吸联合微导管靶向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对ST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血流灌注的影响 |
摘要 |
Abstract |
2.1 引言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方法 |
2.3.1 PCI术前和术中 |
2.3.2 PCI成功的定义 |
2.3.3 TIMI分级标准 |
2.3.4 观察指标 |
2.3.5 统计学分析 |
2.4 结果 |
2.4.1 两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比较 |
2.4.2 PCI术中情况 |
2.4.3 PCI术后SUM-STR情况 |
2.4.4 PCI术后随访 |
2.4.5 术后MACE情况 |
2.4.6 术后出血情况 |
2.5 讨论 |
2.5.1 微循环障碍病理机制 |
2.5.2 微循环障碍检测方式 |
2.5.3 冠脉微循环障碍处理现状 |
2.5.4 微导管给药新型溶栓药物改善微循环 |
2.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或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5)补阳还五汤联合EECP对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及随机化分组方法 |
2 样本量估算 |
3 诊断标准 |
3.1 稳定型心绞痛(SAP)的诊断标准 |
3.2 中医诊断标准 |
4 纳入标准 |
5 排除标准 |
6 终止标准 |
7 剔除及脱落标准 |
8 治疗方法 |
8.1 入组前注意事项告知及健康宣教 |
8.2 对照组治疗方案 |
8.3 中药组治疗方案 |
8.4 联合组治疗方案 |
8.5 疗程 |
9 观察项目及指标 |
9.1 安全性指标观测 |
9.2 疗效性指标观测 |
10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10.1 心绞痛疗效判定标准 |
10.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11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治疗前观察指标比较 |
3 心绞痛疗效比较 |
4 中医证候积分情况 |
5 三组治疗前后hs-CRP的变化 |
6 三组治疗前后动脉硬化指标的变化 |
7 三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的变化 |
7.1 TC值结果 |
7.2 TG值结果 |
7.3 LDL-C值结果 |
7.4 HDL-C值结果 |
8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稳定型心绞痛的认识 |
1.1 炎症反应 |
1.2 脂质代谢 |
1.3 动脉僵硬度 |
2 中医学对稳定型心绞痛的认识 |
3 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现状 |
3.1 现代医学治疗 |
3.2 非药物疗法——增强型体外反搏 |
3.3 中医治疗 |
4 补阳还五汤方药探究 |
4.1 方药分析 |
4.2 药理学研究 |
5 研究结果分析 |
5.1 基线资料可比性分析 |
5.2 补阳还五汤的疗效分析 |
5.3 补阳还五汤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的疗效分析 |
6 小结 |
7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稳定型心绞痛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定量血流分数在冠状动脉心肌桥合并近端狭窄病变患者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2.1.2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
2.1.3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
2.2 资料与方法 |
2.2.1 基线资料收集 |
2.2.2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
2.2.3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2.2.4 围术期药物治疗 |
2.2.5 试验分组 |
2.2.6 定量血流分数测量 |
2.2.7 随访资料 |
2.2.8 质量控制 |
2.2.9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基线资料比较 |
3.2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 |
3.3 定量血流分数测量结果 |
3.3.1 支架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基线QFR比较 |
3.3.2 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 |
3.3.3 舒张期总QFR、收缩期总 QFR 和平均QFR预测是否支架植入的效能比较 |
3.3.4 支架治疗组QFR分析 |
3.3.5 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总QFR和固定狭窄以及心肌桥收缩期压迫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
3.4 两组患者术后12 个月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局限性与不足 |
第七章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定量血流分数的临床研究及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英文缩略词表 |
1.研究对象及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5.不足与展望 |
附录 A |
参考文献 |
综述 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的NSTEMI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血浆N-乙酰—神经氨酸水平和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临床诊断、危险分层及临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探讨血浆N-乙酰-神经氨酸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
1.1 研究目的 |
1.2 材料与方法 |
1.3 研究结果 |
1.4 讨论 |
1.5 结论 |
第二部分 探讨血浆N-乙酰-神经氨酸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TIMI危险分层、GRACE危险分层之间的关系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三部分 探讨血浆N-乙酰-神经氨酸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远期临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3 研究结果 |
3.4 讨论 |
3.5 结论 |
总结 |
总的技术路线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血浆N-乙酰-神经氨酸与冠心病代谢组学研宄进展 |
参考文献 |
外文文章1 |
外文文章2 |
致谢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缺血伴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临床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符号对照 |
前言 |
研究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缺血伴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尼可地尔对冠心病患者微循环阻力指数影响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The Study of hemodynamics and coronary arteriography of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早发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D]. 王媛. 延安大学, 2021(09)
- [2]血清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D]. 李玲. 延安大学, 2021(11)
- [3]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D]. 田盼盼.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STEMI患者的预后及急诊PCI术后慢血流的影响[D]. 马飞虹.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1)
- [5]补阳还五汤联合EECP对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 何星灵.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定量血流分数在冠状动脉心肌桥合并近端狭窄病变患者的应用价值[D]. 唐伟. 河北大学, 2021(09)
- [7]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分析研究[D]. 孙彪. 大理大学, 2021(09)
- [8]血浆N-乙酰—神经氨酸水平和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临床诊断、危险分层及临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研究[D]. 李妙男. 山东大学, 2021(10)
- [9]缺血伴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临床特点研究[D]. 朱维春. 山东大学, 2021(12)
- [10]尼可地尔对冠心病患者微循环阻力指数影响的meta分析[D]. 刘铭. 山东大学, 2021(11)
标签:冠状动脉论文; 稳定型心绞痛论文; 心肌桥论文; 血管支架论文;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