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家全国汽摩配商会成立

我国首家全国汽摩配商会成立

一、我国首家全国性汽摩配商会成立(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静[1](2021)在《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绿色生产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之一。然而当前,绿色生产面临着产品“优质不优价”、消费者信任关系缺失、制度激励不足等现实困境,使得农户进行绿色生产的动力不足,也成为限制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农村物流体系的完善,农村电商变成了绿色消费的重要引擎,实现了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有效衔接,提升了绿色农产品的贸易效率。与此同时,来自消费端的绿色需求和农产品质量信息,通过数据共享机制,反馈到生产端,不仅为农户提供了新的盈利点,而且会推动农户生产方式的绿色变革。但就现实而言,农村电商依旧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电子商务渗透到农村地区仍需一定的时间和过程,且受电商意识不足、销售经验匮乏等因素的制约,农户参与电商难度较大,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能否通过农村电商传递给生产者,进而影响农户转变生产方式已成为学术界重点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何种因素影响了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参与电商是否会影响猕猴桃种植户的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是否会促进猕猴桃种植户采纳绿色生产技术,进而推动其绿色生产转型?其作用机制和实现路径又是什么?此外,参与电商是否能进一步提升猕猴桃种植户的绿色生产绩效?上述问题的回答,对政府出台促进农村电商发展的相关政策,吸引猕猴桃种植户积极参与电商销售,促进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提高猕猴桃产品质量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农户行为、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农业技术采纳等理论为指导,基于陕西省、四川省1036户猕猴桃种植户的调研数据,对样本区域内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现状及绿色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并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BFG两步法、内生转换模型、中介效应模型、Tobit模型及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等多种数理模型和实证分析方法,考察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绿色生产转型、绿色生产绩效的作用机制和影响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驱动其实施绿色生产行为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促进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持。本文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样本区域中,参与电商的猕猴桃种植户有398户,未参与电商的猕猴桃种植户有638户。在参与电商的猕猴桃种植户中,有70户参与平台电商模式,有328户参与社交电商模式,在638个未参与电商的猕猴桃种植户中,有494户猕猴桃种植户希望能够通过参与电商渠道销售猕猴桃,可见猕猴桃种植户普遍参与电商销售的意愿较高,但实际参与电商销售行为的总体水平较低。不同猕猴桃种植户的绿色生产技术认知存在明显差异,且政府对推动种植户采纳不同绿色生产技术的支持力度也存在明显差异。此外,有机肥施用技术、套袋技术、无公害农药使用技术在猕猴桃种植户样本中均得到了较高程度的采纳,但物理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种植户采纳率较低。从参与电商决策、参与电商模式及参与电商程度三个维度挖掘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的内在动力。研究结果显示加入合作社、接受农技培训次数较多、家中有村干部、互联网获取信息频繁能够促进猕猴桃种植户参与平台电商模式;户主年龄越小、户主受教育程度越高、家中劳动力人数越多、经营规模越小、种植专业化程度越高、人情往来支出较大、亲戚好友数量较多、对电商政策感知高、有网购经历、村庄有快递点能够促进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社交电商模式。(2)从绿色农产品价格感知、销量感知、消费者认可感知、政府支持感知、风险感知五个维度分析参与电商决策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的影响。研究发现,参与电商决策能够提升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且五个分维度均通过显着性检验;从参与电商模式来看,平台电商模式和社交电商模式均能促进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而分维度中部分变量不显着;在398户参与电商的猕猴桃种植户中,随着参与电商程度的加深,猕猴桃种植户对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有所提升,从分维度看,参与电商程度越高,猕猴桃种植户对销量、消费者认可、政府支持的信心均有所增强。(3)实证检验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影响发现,对猕猴桃种植户而言,绿色生产技术的重要性依次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物理防治技术>套袋技术>无公害农药使用技术>有机肥施用技术。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有显着促进作用,参与电商的猕猴桃种植户倘若未参与电商,其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为62.07%;参与电商后,其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增加到65.99%,增长率为6.32%。不同参与电商模式的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有差异,采纳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社交电商模式>平台电商模式>传统销售模式。参与电商程度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也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从机理分析看,参与电商通过经济激励、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产品标准化、消费者正向激励四条传导机制促进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另外,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信息资本等资源禀赋均在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影响中发挥重要作用。(4)根据猕猴桃种植户的生产指标特性,可以将猕猴桃种植户生产方式划分为绿色生产方式和传统生产方式两类,绿色生产方式的有机肥施用率、生物农药使用率、节水灌溉设备使用率、物理防治技术投入、包装物回收率均显着高于传统生产方式。就参与电商促进猕猴桃种植户转变生产方式而言,参与平台电商模式的转变概率大于参与社交电商模式的转变概率,且两者均大于参与传统销售模式的转变概率。参与电商程度对不同生产方式下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程度具有差异。(5)通过检验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绩效的影响发现,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效益和绿色生产效率均有显着提升作用。就绿色生产效益而言,在控制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异质性后,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家庭年收入、猕猴桃收入、家庭人均收入、每亩猕猴桃收入均有重要的提升作用,平台电商模式的收入效应大于社交电商模式的收入效应,且两者均大于传统销售模式的收入效应。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在参与电商与猕猴桃种植户收入之间发挥重要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大小介于9.62%~11.18%之间,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在参与电商与猕猴桃总收入之间的中介作用最大。就绿色生产效率而言,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效率普遍偏低,平均值仅为63.92%,参与电商会促进猕猴桃种植户的生产技术效率,且平台电商模式下猕猴桃种植户生产技术效率更高。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在参与电商与猕猴桃种植户生产技术效率之间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基于理论分析与实证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绿色生产转型;增强电商政策宣传,提高电商参与意识;适度引导电商参与,注重电商多元发展;优化平台监督机制,打通信息披露机制;完善绿色生产管理,优化产品交易环境;增强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市场竞争能力。

孙嘉遥[2](2018)在《温州市民营经济优势弱化及政府应对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交通不便、信息较为封闭、商品供不应求、市场价格不透明的年代,温州人通过解放思想,突破创新,勇于改革,率先发展民营经济,形成几十个全国闻名的专业市场。生产、批发都在全国勇立潮头,外贸经济也是全国的领头羊,先发优势明显,“温州模式”全国闻名。温州市民营经济取得的卓越成绩离不开政府突破旧有模式的大胆改革,离不开政府提供的宽松经营环境。但是,随着全国各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温州市民营经济不进则退,优势逐步弱化,温州产业部分甚至整体外迁,产业转型升级缓慢,城市转型遭遇瓶颈。温州市民营经济的先发优势明显弱化,成本优势不再,要素优势不足,与全国一线城市差距越来越大,与周边落后城市的距离却越来越近。作为全国最早发展市场经济的地区之一,温州市民营经济发展的过程非常典型,如今温州模式面临的问题也是全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因此,研究温州市民营经济优势弱化的原因和应对策略,具有超越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本文在简要梳理温州市民营经济的基本特征、重要作用和发展优势的基础上,分析了温州市民营经济优势弱化的表现,着重从制度因素、创新因素、环境因素方面探究导致温州市民营经济弱化的政府管理原因,为此提出的应对策略是:加快政府体制改革,引导民营经济良性发展;鼓励技术创新和产学研合作,促进民营经济应用先进技术;发挥温州的特色优势,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练增荣[3](2018)在《建瓯市政府对民间商会的管理研究》文中提出民间商会是一种推动着经济社会发展、对商品贸易最具直接影响性的行业性社会团体组织。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当中,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从自然经济逐渐过渡到以市场经济为实现形式的商品经济,而民间商会正是构成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商会的四大特性:民间性、公益性、社团性和非营利性促进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良好沟通,既能弥补政府在社会团体管理中的部分职能缺失,又使商会会员获得相应的利益,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润滑剂。民间商会这种具有民间性的社团组织,地方政府具有直接管理权限,然而地方政府管理地方行政事务具有局限性,因此研究地方政府对民间商会的管理具有实际意义。本文通过详细分析了建瓯市政府与民间商会的关联关系以及地方政府对民间商会管理三大类型的主要内容,并比较分析了各个模式商会的优缺点,以建瓯市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民间商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主要调查分析建瓯市政府在管理民间商会中存在的局限性和民间商会自身存在的不足,以此推论总结建瓯市政府与民间商会在各自的管理中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最后基于两者之间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何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如何促进两者之间的互相增权、加快制定地方性政策条例,实现地方政府的依法管理和加强对商会组织的管理引导,逐步厘清新形势下的新型政商关系以及推动建瓯市政府提升服务职能、加强商会平台合作等对策。

舒怀[4](2016)在《“温商回归”中的政府行为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温州经济总量下滑,增速放缓,其直接原因有投资不足的问题。招商引资是扩大投资、促进产业转型、加速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温商回归”是结合温州经济发展的特点,以乡情为纽带,吸引广大在外温商回乡进行投资建设的一种招商引资方式。借助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在温商回归中全程主导招商引资行为,扮演了制定者、参与者、推动者等角色,这种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定位,使其偏离政府职能应有的界限,最终导致政府行为产生偏差,对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因此,研究温商回归中的政府行为,重新定位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的角色,找出优化政府招商行为的措施,对做好温商回归工作,营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推动温州经济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温商回归中的政府行为为研究内容,以文献研究和实地走访的方式进行调研和收集资料,用案例分析法对温商回归中政府行为偏差的表现及其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的成功做法,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温商回归中政府行为的对策建议。论文首先从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理论基础开始,阐述了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研究招商引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指出“温商回归”是温州招商引资工作中的主要方式,明确了研究温商回归中政府行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论文对“温商回归”的产生、现状及其政府行为进行了论述,通过典型案例找出温商回归中政府行为的偏差,并分析得出产生偏差的根本原因是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和错位。再次,论文分析新加坡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的成功做法和杭甬两市政府在“浙商回归”中的有效行为,并从中得到借鉴与启示:好的投资环境是吸引投资的关键。最后,论文提出优化温商回归中政府行为的建议: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发挥市场作用;构建服务型政府,优化投资软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缓解资源要素瓶颈;加强政府在温商回归中的引导作用;完善温商回归的政策体系。

汪火根[5](2016)在《行业自组织视角下的行业信用治理研究 ——以温州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自生自发市场中,同行从业者一般会在先天的血缘、地缘等基础上形成互动的共生关系进而形成自发组织。比如说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来自同一地方的商人因先天的地缘等因素形成对某类商品的垄断经营,此即“同乡同业”的经营现象。与此类现象相伴随的,是在许多区域性市场和工商业中心形成大量的行会、商人会馆、同业公会等行业自组织。而在当代中国的温州地区,由于民营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自发市场的发展和“同乡同业”的经营方式等也促使民间商会等行业自组织蓬勃发展。借助于“同乡同业”的经营方式和行业自组织,同行从业者在将外来者排挤出本行业的同时,也对行业内部从业者之间诸如假冒伪劣、虚假宣传、剽窃技术、竞相削价、违规收徒等违反行业习俗和行业规则的行为加以约束以维护行业声誉和行业利益,这种约束主要通过行业内部的对话协商、共同约定、集体抵制等手段或者说依托行业内部自发的群体或组织力量来实施。从中国传统社会行业自组织的生成来看,物产的地域性、市场的分割性等因素诱发“同乡同业”的经营传统进而使得同行从业者在乡情地谊的纽带下形成自发的结合。而传统社会对工商业活动的不直接干预以及流寓他乡的工商业者对公共性服务的需求等因素,也促使同乡从业者形成自愿的结合来进行自我管理,由此导致行业自组织的生成。这种行业自组织一般以先天的亲缘、地缘纽带建立起来,成员之间形成具有相互连带关系的封闭性网络。在封闭性网络内,行业自组织借助于公共议论、集体排斥等树立自组织的权威。这种相互连带的封闭性网络和自组织的权威构成中国传统社会行业信用自主治理的重要社会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行业自组织通过连带责任机制、风险共担和相互扶持机制以及跨地缘链合机制等来实现行业信用问题的自主治理。在当代中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管控的社会管理体制等抑制了民间社会的自主性。但浙江温州却在民间行业组织发展和行业信用自主治理上树立了一个典型。温州民间行业组织具有自身特有的生成逻辑,即在面对严重的行业信用危机甚至地方信用危机中,温州地方政府以自身的灵活变通为民间行业组织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外部制度供给。而温州民营经济与产业集群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日益发展壮大的民营企业家群体以及温州人抱团的生存理念等,则为温州民间行业组织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行业自组织视角下,温州行业信用治理主要通过政治嵌入机制、精英治理机制、声誉机制和信任网络机制等得以实施。对中国从传统社会到当代社会行业信用自主治理的历时性比较中能够发现,来自同一地域的人们从事相同或相近的行业,这种“同乡同业”的经营方式形成了链条式的行业发展模式;在链条式行业发展模式下,同乡与同业之间相互扶持形成抱团式的集体生存模式,进而诱发行业自组织的生成。行业自组织中成员之间紧密的经济社会联结形成了封闭性网络,自组织中不同类型能人的重合保持了网络的整体性,这构成行业信用自主治理实施的两个前提条件。在封闭性和整体性网络下,中国行业信用自主治理主要通过权威机制、声誉机制、信任机制和关键群体机制等实施。通过对行业自组织视角下行业信用治理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两个基本结论:第一,行业自组织具有同乡组织和同业组织相互交织与重合的特点,尤其是同乡组织对同业组织形成裹挟作用,使得行业自组织呈现出浓厚的非正式性和非制度化色彩,中国行业自组织本质上更接近非正式的关系网络而不是正式组织。第二,在由行业自组织实施的行业信用治理中,虽然行业自组织建立了正式的规章制度,但是这些制度文本在实践中不一定得到有效执行,诸如私人关系、社会声誉、信任等非正式的力量在自主治理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行业信用自主治理的实现可能不是依靠正式制度力量而是非正式力量。

冯光伟[6](2015)在《异地商会登记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登记制度对异地商会发展至关重要,但我国商会登记制度却严重滞后,无法满足异地商会设立发展的实际需要。由于没有统一的商会登记立法,异地商会登记制度主要体现在各省制定的地方规章中,考察这些制度后发现,现行登记制度存在很多弊端。地方规章制度的实践创新,突破了中央层面的法规,虽取得一定进步,但综合起来看来却显得杂乱不一,在核心制度上仍然固守藩篱,难以摆脱观念的束缚。异地商会是私法自治的非营利互益性团体法人,登记制度应从异地商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出发,结合全国登记实践,在对现有制度扬弃后,要着重从登记申请主体、登记机构设置、登记条件等方面考虑,探索建立更合理的登记制度。本文除引言和结语部分外,全文分为四章。引言,交代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并对研究文献做简要综述,说明文章可能的创新点。第一章,介绍了异地商会起源和发展状况,并讨论了异地商会、异地商会登记的基本概念。现行登记制度对异地商会的定义不明,各省使用概念时模糊不清,通过研究多省规章后,笔者将异地商会界定为由同一原籍地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到注册地(入驻地)投资创办的经当地工商登记的经营单位或实体(含法人、个体工商户、其他组织)自愿成立的带有原籍地行政区划名称特征的联合性、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法人。第二章,通过对异地商会现行登记主要制度的梳理,介绍了这些制度基本情况,分析指出它们存在的弊端或不足。从申请主体资格、登记机构设置、登记条件三个基本层面出发考察。现行登记制度核心基础由社会团体登记条例构建,各省实施时具体表现为双重管理体制、会员资格限制、发起人资格限制、组织机构发展限制、设立地域限制等基本制度。第三章,从私法自治、异地商会的性质、异地商会登记的性质和效力等方面论述异地商会的特点,说明我国异地商会登记制度应遵行的基本价值。重点从私法自治角度出发,说明异地商会在设立、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发展等方面应坚持私法原则,并考虑异地商会的非营利、互益性质,将异地商会登记从其他社团中区别出来,减少登记限制,并指出这样做的合理性基础。讨论了异地商会登记的确认力和公信力,以及它们和登记的关系,并论述了登记的私法属性。第四章,对现行登记制度变革或完善的建议,提出了制度变革的具体安排和设想。建构新的登记制度时,从放宽申请主体资格限制、完善现有登记机构设置、变革登记条件三个方面出发,着重对商会与政府关系界定、原籍地认定、会员资格要求、名称命名规则、商会分类与分支机构发展等具体制度安排上,提出了新的构想和建议。结语,尊重私法自治,回到异地商会的基本性质上,取消或减少登记限制,逐步完善异地商会登记制度。

余心琛[7](2014)在《温州市民营企业工会组织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民营经济的发展,使劳动关系、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对工会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温州是我国民营经济的先发地区,其工会工作面临问题具有前沿性和复杂性,对其进行的探索和取得的成效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示范意义。有鉴于此,本文从公共管理的角度,经过深入调研,以温州市民营企业工会组织建设为例,采取文献研究、社会调查、系统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经验总结、对比分析等手段进行研究。通过总结温州市民营企业工会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分析民营企业工会组织形式。在此基础上,提炼温州民营企业工会工作所取得的经验,分析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然后,通过对比国外工会工作的先进经验,分析国内有关地区推进民营企业工会组织建设工作的有效做法,对进一步推动民营企业工会发展提出对策思考。第一部分为研究目的意义与研究综述。首先,阐述研究的目的意义;其次,介绍国内外在该课题的研究情况;再次,介绍本文涉及的基本概念;最后,介绍本文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分析温州市民营企业工会的组织形式及作用机制分析。主要分析企业单独建立基层工会、联合基层工会、区域基层工会联合会、行业基层工会联合会等不同形式工会组织的组建形式、组织个案、作用机制、适用对象以及优势、劣势。第三部分分析制约温州民营企业工会组织建设的因素。对民营企业工会组建难、生存周期短、虚拟化、作用发挥难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全面了解当前面临的困难与问题。第四部分分析温州市民营企业工会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分析独建基层工会作为民营企业工会的基础型组织形式、基层工会联合会作为民营企业工会的提升型组织形式、联合基层工会作为民营企业工会的过渡型组织形式的现实基础、需求导向及发展趋势。第五部分研究加强温州民营企业工会组织建设的对策建议。通过实现民营企业工会组织形式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不同组织形式基层工会的作用、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工会组织建设的环境等三个方面,对如何进一步加强民营企业工会组织建设进行研究。第六部分得出主要结论如下:加强民营企业工会组织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当前民营企业工会工作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也面临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不同程度存在的工会空心化、作用淡化等情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完善工会组织层级,充分发挥区域(行业)工会在提高民营企业工会覆盖面、增强民营企业工会凝聚力方面的作用,加快推进小微民营企业普遍独建工会组织,是推进民营企业工会工作的必由之路。在民营企业工会组织建设过程中,会不断形成地方工会、区域(行业)工会、民营企业工会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相互服务的有利局面,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李振海[8](2013)在《临沂市万兴都商业地产项目策划运营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年的中国商业地产市场如股市般跌宕起伏。国家频繁的调控政策出台和2013年中国政界的全面交接,让大多数房地产开发商保持前所未有的观望。我国的商业地产之所以迅猛发展,是因为商业地产的高利润、市场需求强劲和地方政府的推动。但是,临沂市万兴都商业地产项目的投资开发方---威海东龙建设集团,作为首次进入临沂市场的外资企业,其在投资方式、获利方向、公共资源、与当地政府关于城市布局、产业布局、商业布局等方面的沟通环节等,存在着定位体系不完整、方案布局不合理的情况。为此,入市前制定切实可行的策划运营方案将对万兴都商业地产项目的风险控制和健康运营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SWOT分析法及比较分析法,从分析山东省临沂市的地理背景、整体发展规划、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商业发展规划、大商业及重点商圈等入手,结合国内外商业发展历程、趋势和国内类似项目的实际研究状况,并根据项目地块、地理区位,对万兴都商业地产项目的开发设想、业态定位、体量测算、产品设计、平面建议、招商推广和运营管理方案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主要研究结论为:一是入市前,针对投资开发方威海东龙建设集团目标市场前期调研不足、项目定位模糊、投资盲目性大等现状,提出了定位体系的两个关键。二是本项目在开发建设中的商业经营与地产开发并重,谨防开发与经营脱节,文中为其制定的策划与运营方案从根本上就注重了商业地产的资产运营,注重万兴都项目商业物业的增值和二次、三次投资的附加值提升。三是为本项目定制的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性商业模式将是未来山东省临沂市商业地产发展的主要趋势,对本项目及临沂市商业地产市场的其他开发建设项目的成功实施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周纲[9](2013)在《“三社互动”背景下的温州民办社工机构发展环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浙江省温州市“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互动”推进社会建设战略下温州民办社工机构发展探索与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组织环境理论、社会嵌入理论,采取质性研究的文献研究法、个案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搜集资料,分析温州民办社工机构发展环境优势与劣势,结合理论思考,就加快温州民办社工机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力求为地方党政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实证资料。本文围绕温州作为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以及民政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实践探索,分别就城乡社区改革、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改革、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及“三社互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分析,展现温州民办社工机构发展的“三社互动”政策背景与整体图景。本文介绍了温州民办社工机构发展概况和五种类型,并选择三个典型样本进行个案研究,从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组织基础三个方面分析温州民办社工机构发展环境,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三社互动”为民办社工机构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2.温州民办社工机构在蓬勃兴起中存在着组织结构不完善,专业水平偏低等问题。3.从政治环境上看,政府大胆创新政策,强势推进社会工作发展,是民办社工机构发展的有利因素。但政策执行中存在政府购买服务难到位,多元资金投入格局难建立的问题。4.从文化环境上看,温州地区素有“创造财富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的历史传统,为民办社工机构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而温州高等教育社工专业的缺位导致民办社工机构人才储备严重告急。5.从组织基础上看,温州民间公益组织发达、转型升级欲望热切,是民办社工机构的组织源泉,大学生村官计划也为农村社会工作预示了新的希望。但在社工队伍建设中忽视专业素质培养,社工待遇过低,也是民办社工机构发展的一大不利因素。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本文就优化温州民办社工机构发展环境,向当地党政决策者提出四点政策建议:一是保障政府购买力度,建立三方资金投入渠道;二是发展项目孵化机构,鼓励有生力量转化社工;三是加快政校合作步伐,构建产学研-体化基地;四是发挥网络技术优势,打造公益信息交换平台。

王周杨[10](2013)在《超越“温州模式” ——乐清低压电器产业区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温州模式”作为民营经济主导的区域工业化发展模式,一直是学术界与政策界高度关注的热点。改革开放之初,温州通过率先推进民营化和市场化改革,形成区域内的制度先发优势,使得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然而,随着近年来宏观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化,温州区域经济速度开始不断放缓,关于“温州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又引起了社会各界新的争论。在这些争论的背后,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温州模式”的本质内涵与价值:“温州模式”究竟是一个什么概念?随着近年来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温州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什么新的特征?“温州模式”是否已成为一个“过时”的概念?温州区域经济发展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产业区是国际学术界近三十年来研究的热点议题,不仅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而且还成为重要的政策工具。然而,从目前的文献来看,传统的产业区研究仍然存在不少局限:(1)将产业区视为一种静态的模式,缺乏动态分析;(2)将产业区内的企业视为均质的主体,过分关注中观系统视角,而忽视微观企业视角;(3)过分强调本地网络及内生力量的作用,缺乏对产业区外部联系的关注;(4)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的研究,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转型经济体的研究仍然不够。传统“温州模式”的主要特征呈现为中小企业空间集聚、弹性专业化的本地生产网络、浓厚的地域文化根植性等,与马歇尔产业区非常相似。然而,随着近年来市场化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温州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温州模式”概念。本文试图引入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以“温州模式”的起源地——乐清低压电器产业区作为案例,从组织、技术与空间三个方面对产业区的演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随着企业集团化进程的推进,产业区的组织结构正在由中小企业主导的“社群市场”网络向企业集团主导的多核心“轮轴式”网络转变。产业区的治理模式由原先基于信任的“自组织”治理模式向基于股权、长期契约的“准层级制”治理模式转型。企业集团成为产业区的治理者,一方面通过增强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股权联系,强化集团内部治理;另一方面通过契约联系与供应链管理,增强对外围协作企业的控制。企业集团的核心作用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其战略将主导整个产业区的发展前景。(2)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产业区的技术演化路径逐渐由中小企业主导的技术模仿向企业集团主导的研发创新转变。在技术模仿阶段,中小企业基于本地生产网络初步形成本地知识网络,但是由于产业链较短,本地化学习主要发生在水平层面的相互模仿;外部知识网络发展不成熟,主要是与产业区外部的国有企业、科研院所技术人员之间的弱联系。在研发创新阶段,本地知识网络呈现出等级化特征,企业集团与供应商之间形成认知分工,企业集团更加注重研发创新,并通过供应链管理向供应商转移知识;外部知识网络日趋重要,企业集团通过在大城市设立研发中心,与外部的大学、科研院所、跨国公司合作等途径,增强与产业区外部的知识联系;同时,本地的知识服务机构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增强了本地知识网络与外部知识网络的联系。(3)产业区的空间演化特征主要呈现出双重趋势:本地空间拓展与非本地空间扩张。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张,本地新企业数量迅速增长。通过对2001年与2009年企业数据的GIS核密度分析显示:新创立企业仍然倾向于集聚在原有产业基础较好的区域,使得产业区的本地空间演化呈现为“地方依赖”特征。本地化经济、交通便利性、自然条件与新建开发区对新企业区位选择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由于企业密度增长较快,产生集聚不经济,导致企业向外迁移扩张及产业区的“尺度升级”。基于2009年企业集团数据的分析显示:企业集团的迁移扩张行为主要分为产业升级与多元化投资两种类型。产业升级型迁移扩张的目的地相对集中在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而多元化投资型迁移扩张的目的地相对分散,较为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本文研究的理论启示在于:(1)挑战了传统的“温州模式”概念。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处于不断演化过程之中,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模式”。传统“温州模式”的概念是对特定历史条件下温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理论总结,其主要特征是“小商品、大市场”、家庭工业、专业市场、小城镇发展等。然而,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温州产业区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特征,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温州模式”概念。因此,本文认为应该超越“温州模式”的研究范式,将温州区域发展视为一个动态过程,更加关注区域演化的过程与动力机制。(2)挑战了传统的马歇尔产业区概念。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产业区的组织、技术与空间都会演化出新的特征。在组织层面,随着企业集团的出现,产业区的组织结构等级制趋势不断增强;在技术层面,产业区的技术升级过程更加注重研发创新,而且更加依赖于本地化学习与超本地学习过程的结合;在空间层面,随着企业跨区域的迁移扩张,产业区内外部联系不断增强,使得本地的空间边界变得更加模糊。这些趋势都对传统的马歇尔产业区概念提出了挑战。可以说,马歇尔产业区只是区域工业化发展初始阶段出现的一种产业组织形态,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产业区会不断演化出新的特征。(3)企业集团对产业区演化具有重要影响。产业区内的企业并非均质,具有良好惯例的企业能够利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机遇,逐渐成长为本地网络中的核心企业,并主导产业区的发展战略。产业区的边界取决于企业经济活动与本地资源供给之间的相互匹配。若本地无法满足企业的扩张需求时,就会导致企业向外部寻求扩张。乐清低压电器产业区的经验表明,随着产业升级与多元化策略的推进,企业集团就会超越本地的边界,通过跨区域迁移扩张,在更大尺度的空间范围内构建企业战略网络。此时,产业区成为企业集团战略网络中的一个结点,其发展前景主要受企业集团战略的影响。(4)外部联系对产业区演化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与知识经济的兴起,弹性专业化的本地生产网络并不能保证产业区的持续竞争力,创新成为产业区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这也要求产业区在增强本地技术能力的同时,增强与外部知识的联系,形成开放式的创新系统。特别是对于本身知识基础较弱的发展中国家产业区而言,增强与外部知识主体的联系更加重要。乐清低压电器产业区的发展经验表明,不论在技术模仿阶段还是研发创新阶段,产业区的发展始终高度依赖于外部的技术。随着近年来低成本生产优势的不断消退,产业区更加注重增强促进创新的本地“机构稠密性”,促进本地知识网络与外部知识网络的互动。(5)进一步丰富了发展中国家与转型经济体的产业区经验研究。通过比较乐清低压电器产业区与意大利产业区的演化过程,发现两者存在相似的特征,如企业集团化、跨地域学习、企业迁移扩张等。但是,由于发展的环境与条件不同,也呈现出不同之处:在技术创新方面,由于本地缺乏知识基础设施,乐清低压电器产业区的创新更多地依赖于外部知识的学习与吸收;在空间扩张层面,意大利产业区的迁移要是由跨国公司FDI与分包驱动,表现为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转移;而乐清低压电器产业区的迁移由本地企业产业升级与多元化投资驱动,主要集中在区域和国内层面。

二、我国首家全国性汽摩配商会成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首家全国性汽摩配商会成立(论文提纲范文)

(1)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涉农电商的相关研究
        1.3.2 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研究
        1.3.3 农户绿色生产转型的研究
        1.3.4 农户绿色生产绩效的研究
        1.3.5 农村电商对农户行为决策的影响研究
        1.3.6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影响机理分析
    2.1 相关概念
        2.1.1 生鲜农产品
        2.1.2 猕猴桃种植户
        2.1.3 涉农电商
        2.1.4 农产品电商模式
        2.1.5 绿色生产行为
    2.2 理论基础
        2.2.1 农户行为理论
        2.2.2 交易成本理论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4 农业技术采用行为理论
    2.3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机理分析
        2.3.1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的影响分析
        2.3.2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影响分析
        2.3.3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分析
        2.3.4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绩效的影响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样本区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现状分析
        3.1.1 世界及中国猕猴桃产业发展现状
        3.1.2 中国电子商务和农村电商的发展历程分析
        3.1.3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3.1.4 样本区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现状
        3.1.5 参与电商与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行为的相关关系推断
    3.2 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3.2.2 计量模型设定、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3.2.3 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决策的影响因素
        3.2.4 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模式的影响因素
        3.2.5 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程度的影响因素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的影响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4.2 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4.2.1 计量模型设定
        4.2.2 变量选取和描述性统计
    4.3 参与电商决策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的影响分析
    4.4 参与电商模式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的差异分析
    4.5 参与电商程度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的影响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影响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5.2 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5.2.1 计量模型设定
        5.2.2 变量选取和描述性统计
    5.3 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的度量
    5.4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的影响分析
        5.4.1 参与电商决策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的影响
        5.4.2 参与电商模式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的影响
        5.4.3 参与电商程度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的影响
    5.5 作用机制检验:中介效应分析
    5.6 异质性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6.2 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6.2.1 计量模型设定
        6.2.2 变量选取和描述性统计
    6.3 猕猴桃种植户生产方式判定
        6.3.1 猕猴桃种植户生产方式数目的确定
        6.3.2 样本属于潜在类别的概率分析
        6.3.3 两类猕猴桃种植户生产方式的特征分析
    6.4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分析
        6.4.1 参与电商决策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分析
        6.4.2 参与电商模式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分析
        6.4.3 参与电商程度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分析
    6.5 内生性检验
        6.5.1 参与电商决策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影响的内生性检验
        6.5.2 参与电商模式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影响的内生性检验
        6.5.3 参与电商程度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影响的内生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绩效的影响
    7.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7.1.1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效益的影响
        7.1.2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7.2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7.2.1 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
        7.2.2 模型设定
    7.3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效益的影响
        7.3.1 参与电商决策、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对收入的影响
        7.3.2 参与电商模式、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对收入的影响
        7.3.3 参与电商程度、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对收入的影响
        7.3.4 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在参与电商影响收入中的中介作用
    7.4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7.4.1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估计
        7.4.2 参与电商决策对生产效率影响中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中介作用
        7.4.3 参与电商模式对生产效率影响中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中介作用
        7.4.4 参与电商程度对生产效率影响中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中介作用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猕猴桃种植户基本特征
        8.1.2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的影响
        8.1.3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影响
        8.1.4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
        8.1.5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绩效的影响
    8.2 政策建议
        8.2.1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绿色生产转型
        8.2.2 加强电商政策宣传,提高电商参与意识
        8.2.3 适度引导电商参与,注重电商多元发展
        8.2.4 优化平台监督机制,打通信息披露机制
        8.2.5 完善绿色生产监管,优化产品交易环境
        8.2.6 增强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市场竞争能力
    8.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2)温州市民营经济优势弱化及政府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是应对经济转型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现实要求
        1.1.2 是有效发挥政府作用,合理配置生产要素的内在需求
    1.2 研究意义
        1.2.1 为温州市政府制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策略提供参考
        1.2.2 丰富地方政府破解市民营经济发展困境方面的研究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比较分析法
        1.4.3 案例研究法
        1.4.4 数据分析法
第2章 温州市民营经济的特征、作用和优势
    2.1 温州市民营经济的基本特征
        2.1.1 起步早、发展快
        2.1.2 以小微企业为主体
        2.1.3 形成区域性规模经济
    2.2 温州市民营经济的重要作用
        2.2.1 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2.2.2 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2.2.3 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2.3 温州市民营经济的发展优势
        2.3.1 灵活的体制优势
        2.3.2 配套的产业集群
        2.3.3 活跃的专业市场
        2.3.4 庞大的营销网络
        2.3.5 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温州市民营经济优势弱化的表现及产生的影响
    3.1 温州市民营经济优势弱化的表现
        3.1.1 体制优势弱化
        3.1.2 产业集群成本优势不再
        3.1.3 专业市场逐渐衰落
        3.1.4 营销网络拓展缓慢
        3.1.5 人才资源优势不足
    3.2 温州市民营经济优势弱化产生的影响
        3.2.1 实体经济后劲不足
        3.2.2 产业转型升级缓慢
        3.2.3 城市转型遭遇瓶颈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温州市民营经济优势弱化的政府管理原因分析
    4.1 制度因素
        4.1.1 体制性障碍客观存在
        4.1.2 投资软硬环境偏紧
        4.1.3 引导企业改革作用未发挥
    4.2 创新因素
        4.2.1 科技经费投入不足
        4.2.2 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缺乏亮点和实效
        4.2.3 专利供给和需求不匹配
    4.3 环境因素
        4.3.1 融资环境紧张
        4.3.2 人才发展环境不好
        4.3.3 外资环境不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提升温州市民营经济发展优势的应对策略
    5.1 加快政府体制改革,引导民营经济良性发展
        5.1.1 破除体制性障碍,促进民营经济充分市场化、国际化
        5.1.2 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吸引优质产业回归
        5.1.3 勇于改革创新,打造良好的民营经济发展政务环境
    5.2 鼓励技术创新,促进民营经济应用先进技术
        5.2.1 加强政策落实,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
        5.2.2 抓企业孵化器建设,培育温州科技型企业
        5.2.3 提升研发机构质量,鼓励技术创新和产学研合作
    5.3 发挥特色优势,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5.3.1 发挥政府的政策主体作用,解决要素制约
        5.3.2 整合各类资源,推动产业融合升级
        5.3.3 变革要素驱动模式,探索温州市民营经济发展新思路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建瓯市政府对民间商会的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的理论意义
        (三) 研究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点
第一章 地方政府与民间商会
    第一节 民间商会的概念
        一、何谓民间商会
        二、我国民间商会的缘起
        三、民间商会的社会治理作用
    第二节 地方政府与民间商会的关系
        一、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不同定位产生不同的关系
第二章 建瓯市民间商会的发展与管理现状
    第一节 建瓯市民间商会的发展历程和作用
        一、建瓯市民间商会的发展历程
        二、建瓯市民间商会的积极作用
    第二节 建瓯市政府对民间商会的管理情况
        一、引导商会建立现代行业协会体制
        二、推动商会积极对接招商引资工作
        三、推进商会领域“放管服”改革力度
第三章 建瓯市政府在民间商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建瓯市政府在商会管理中法制建设缺位
        一、政府在民间商会立法方面存在缺失
        二、政府对民间商会的管理权责不明确
    第二节 建瓯市政府对民间商会的管理职能弱化
        一、重视支持程度不足
        二、人才引进力度不够
        三、商会体制整合不力
        四、商会组建覆盖面低
    第三节 建瓯市政府引导民间商会作用发挥不足
        一、政府与商会联系沟通不够
        二、商会对政府的依附性过高
        三、人才引进缺乏政府扶持
        四、政府给予商会保障不足
    第四节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法律法规的欠缺
        二、职能划分的错位
        三、管理方式过于陈旧
第四章 国外地方政府的商会管理模式
    第一节 英美模式
        一、英美模式商会的介绍
        二、对英美模式商会的评价
    第二节 大陆模式
        一、大陆模式商会的介绍
        二、对大陆模式商会的评价
    第三节 混合模式
        一、混合模式的商会介绍
        二、对混合模式商会的评价
第五章 加强建瓯市政府对民间商会管理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完善商会立法,实现依法管理
        一、商会立法势在必行
        二、商会立法的基本思路和框架
        三、加强民间商会的法制建设
    第二节 强化管理职能、促进优化合作
        一、加快转变职能,明确职能划分
        二、整合商会与行业协会
        三、政府应采取措施加强商会合作
    第三节 加强管理引导、发挥商会作用
        一、引导商会加强自身建设
        二、推动商会完善运行机制
        三、提升商会服务发展需求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4)“温商回归”中的政府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本研究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招商引资
        2.1.2 温商回归
        2.1.3 服务型政府
    2.2 理论基础
        2.2.1 市场失灵理论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3. 温商回归的现状
    3.1 温商回归的产生
    3.2 温商回归的概况
    3.3 温商回归中的政府行为
        3.3.1 强化组织领导
        3.3.2 制定优惠政策
        3.3.3 宣传推介项目
        3.3.4 改善投资环境
4. 温商回归中政府行为偏差分析
    4.1 政府行为偏差的表现
        4.1.1 重视内资利用,轻视外资引进
        4.1.2 引进项目推进缓慢
        4.1.3 引进项目综合收益低
    4.2 政府行为偏差的弊端——案例分析
    4.3 政府行为偏差的原因分析
        4.3.1 政府招商理念的滞后
        4.3.2 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与错位
5. 国内外成功经验借鉴
    5.1 新加坡政府的主要做法
    5.2 杭甬两市的成功经验
    5.3 借鉴与启示
6. 优化温商回归中政府行为的建议
    6.1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发挥市场作用
    6.2 构建服务型政府,优化投资软环境
    6.3 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缓解资源要素瓶颈
        6.3.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硬环境
        6.3.2 创新思路,缓解资源要素瓶颈
    6.4 加强政府在温商回归中的引导作用
    6.5 完善温商回归的政策体系
        6.5.1 建立温商回归的长效机制
        6.5.2 完善温商回归的考核监督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行业自组织视角下的行业信用治理研究 ——以温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基本思路、内容结构、主要观点、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
    第四节 基本概念界定
第二章 文献述评与理论框架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第二节 嵌入性理论与自主治理理论
第三章 中国传统社会行业信用自主治理研究
    第一节 中国传统社会行业自组织何以生成
    第二节 中国传统社会行业信用自主治理的社会基础
    第三节 中国传统社会行业信用自主治理的实现机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代中国行业信用自主治理研究:以温州为例
    第一节 温州行业信用问题生成原因分析
    第二节 温州行业自组织的生成逻辑
    第三节 温州行业信用自主治理的实现机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温州行业信用自主治理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温州行业信用自主治理的条件
    第二节 温州行业信用自主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节 温州行业信用自主治理的“锁定”效应
    第四节 温州个案研究的普适性、学术和政策研究价值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发现与理论分析
    第一节 中国行业自组织的生成机制及其特点
    第二节 行业自组织的本质与行业信用自主治理的机制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第一节 温州行业自主治理与西方自主治理的比较
    第二节 体制内生的行业组织改革与自主治理困境
    第三节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访谈大纲
附录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一览表
后记

(6)异地商会登记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异地商会登记概述
    (一)异地商会的产生和发展
    (二)主要概念界定
二、我国异地商会登记制度的现状和缺陷
    (一)登记申请主体资格
    (二)登记管理机关设置
    (三)登记条件
三、异地商会登记的理论分析
    (一)私法自治理论
    (二)异地商会的性质
    (三)异地商会登记的效力和性质
四、异地商会登记制度变革和完善
    (一)理顺商会与政府间的关系
    (二)放宽登记申请主体资格限制
    (三)完善登记管理机关设置
    (四)变革登记条件
结语
参考文献

(7)温州市民营企业工会组织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关于企业工会组织建设的研究综述
        1.3.2 国内关于民营企业工会组织建设的研究综述
        1.3.3 文献评述
    1.4 基本概念
        1.4.1 民营企业
        1.4.2 职工和农民工
        1.4.3 工会
    1.5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5.1 主要公共管理理论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的技术路线
    1.6 本研究的特点与创新
        1.6.1 研究方法的特点
        1.6.2 较有特色的观点
2 温州市民营企业工会的组织形式及作用机制分析
    2.1 温州市民营企业工会的组织形式
        2.1.1 企业单独建立基层工会
        2.1.2 联合基层工会
        2.1.3 区域基层工会联合会
        2.1.4 行业基层工会联合会
    2.2 温州市民营企业工会的作用机制
        2.2.1 独建基层工会的作用机制
        2.2.2 联合基层工会的作用机制
        2.2.3 区域基层工会联合会的作用机制
        2.2.4 行业基层工会联合会的作用机制
3 制约温州民营企业工会组织建设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民营企业工会组建难
        3.1.1 党政、企业、职工各方的认识未到位
        3.1.2 《工会法》执法刚性弱
    3.2 民营企业工会生命力弱
        3.2.1 部分民营企业工会生命周期短
        3.2.2 联合工会存在虚拟化趋势
    3.3 民营企业工会作用发挥难
        3.3.1 依附性强,难以独立开展工作
        3.3.2 工会组织规范化程度不高
4 温州市民营企业工会组织形式的比较分析
    4.1 独建基层工会是民营企业工会的基础型组织形式
        4.1.1 适用对象分析
        4.1.2 优劣势分析
        4.1.3 法律要求分析
        4.1.4 企业发展需求分析
        4.1.5 现实情况分析
    4.2 基层工会联合会是民营企业工会的提升型组织形式
        4.2.1 适用对象分析
        4.2.2 优劣势分析
        4.2.3 政策导向分析
        4.2.4 职能定位分析
        4.2.5 现实情况分析
    4.3 联合基层工会是民营企业工会的过渡型组织形式
        4.3.1 适用对象分析
        4.3.2 优劣势分析
        4.3.3 存在基础分析
        4.3.4 工作实效分析
        4.3.5 现实情况分析
5 加强温州民营企业工会组织建设的对策建议
    5.1 实现民营企业工会组织形式的优化配置
        5.1.1 民营企业中全面加强独建基层工会组织建设
        5.1.2 依托乡镇(街道)总工会加强行业基层工会联合会建设
        5.1.3 在民营企业集中的村(社区)加强基层工会联合会建设
        5.1.4 在过渡阶段压缩联合基层工会数量规模
    5.2 充分发挥不同组织形式基层工会的作用
        5.2.1 独建民营企业工会重点加强独立性
        5.2.2 引入公共管理的方法增强区域(行业)工会的工作水平
    5.3 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工会组织建设的环境
        5.3.1 改变劳资双方及社会各界的思想认识
        5.3.2 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形成工作合力
        5.3.3 提高职工的建会和入会积极性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8)临沂市万兴都商业地产项目策划运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商业地产策划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国内外商业地产策划现状
        1.2.2 国内外商业地产策划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商业地产及其市场定位概念
    2.2 商业地产市场调查与分析
    2.3 商业建筑空间策划
    2.4 商业地产运营模式及成功关键点
3 万兴都商业项目环境分析
    3.1 临沂市地理背景研究
    3.2 临沂市整体规划分析
    3.3 临沂市商业现状分析
        3.3.1 临沂市商业及商业地产发展现状分析调研分析
        3.3.2 临沂市宏观经济指标分析
        3.3.3 临沂城市和商业格局分析
        3.3.4 临沂市重点商圈分析
    3.4 临沂市商业项目市场需求分析
4 万兴都商业项目策划方案
    4.1 项目定位与策略
        4.1.1 项目定位
        4.1.2 项目关键策略
    4.2 建筑布局和业态组合
        4.2.1 商业街模式
        4.2.2 商城模式
        4.2.3 商住混合模式
        4.2.4 项目实证参考案例
    4.3 整合营销与招商
    4.4 商业运营管理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三社互动”背景下的温州民办社工机构发展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现实意义
        1.3.2 理论意义
    1.4文献综述
        1.4.1 社会工作本土化资源环境研究
        1.4.2 社会工作发展模式研究
        1.4.3 民办社工机构类型研究
        1.4.4 简要评述
    1.5 相关理论
        1.5.1 组织环境理论
        1.5.2 社会嵌入理论
    1.6 概念界定
        1.6.1 民办社工机构
        1.6.2 三社互动
    1.7 研究内容
    1.8 研究思路与方法
        1.8.1 文献研究法
        1.8.2 个案访谈法
        1.8.3 参与式观察法
2 “三社互动”背景下温州民办社工机构发展环境分析
    2.1 温州民办社工机构兴起背景
        2.1.1 温州基本情况
        2.1.2 温州“三社互动”改革框架
    2.2 温州民办社工机构发展状况概要
    2.3 温州民办社工机构发展环境
        2.3.1 政治环境
        2.3.2 文化环境
        2.3.3 组织基础
3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3.1 研究结论
    3.2 政策建议
        3.2.1 保障政府购买力度,建立三方资金投入渠道
        3.2.2 发展项目孵化机构,鼓励有生力量转化社工
        3.2.3 加快政校合作步伐,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基地
        3.2.4 发挥网络技术优势,打造公益信息交换平台
    3.3 研究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0)超越“温州模式” ——乐清低压电器产业区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区域与案例选择
        1.2.1 研究区域
        1.2.2 案例选择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理论研究
        1.3.3 实证研究
    1.4 篇章结构
第2章 产业区:理论脉络、研究进展与主要争论
    2.1 产业区研究的理论脉络
        2.1.1 产业区研究的起源
        2.1.2 产业区研究的复兴
    2.2 意大利产业区研究进展述评
        2.2.1 传统意大利产业区的主要特征
        2.2.2 产业区重组:集团化、创新与国际化
        2.2.3 文献评述
    2.3 发展中国家集群升级研究进展述评
        2.3.1 集体效率与联合行动
        2.3.2 全球价值链与发展中国家集群升级
        2.3.3 技术能力与知识学习
        2.3.4 文献评述
    2.4 产业区研究的主要争论
        2.4.1 概念之争:“产业区”与“集群”的异同
        2.4.2 多种类型:产业区是否存在“统一”的模式?
        2.4.3 演化转向:从“模式”到“路径”
        2.4.4 微观视角:企业战略与产业区演化
        2.4.5 “尺度升级”:是否还存在明确的本地边界?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产业区演化:演化经济地理学的视角
    3.1 演化经济地理的理论基础
        3.1.1 广义达尔文主义理论
        3.1.2 复杂性理论
        3.1.3 路径依赖理论
    3.2 演化经济地理理论在产业区研究中的应用
        3.2.1 微观企业视角
        3.2.2 中观网络视角
        3.2.3 宏观系统视角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温州模式”: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区模式
    4.1 温州区域经济发展概况
        4.1.1 古代工商业的繁荣发展
        4.1.2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衰
        4.1.3 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恢复
        4.1.4 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崛起
    4.2 “温州模式”研究回顾与评述
        4.2.1 “温州模式”研究的发展脉络
        4.2.2 “温州模式”的特征、成因与意义
        4.2.3 “温州模式”演化:制度变迁与区域经济发展
        4.2.4 “温州模式”发展的新争论
    4.3 产业区:“温州模式”研究的分析框架
        4.3.1 传统“温州模式”与马歇尔式产业区的相似性
        4.3.2 温州产业区的发展现状
        4.3.3 温州产业区与意大利产业区的比较
        4.3.4 温州产业区的“中国特色”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乐清低压电器产业区的案例研究
    5.1 乐清区域概况
        5.1.1 地理特征
        5.1.2 经济发展特征
        5.1.3 社会文化特征
    5.2 中国电气产业发展概况
        5.2.1 中国电气产业发展历程
        5.2.2 中国电气产业竞争格局演变
        5.2.3 中国电气产业的空间特征
    5.3 乐清低压电器产业区的演化过程
        5.3.1 产生阶段:1972年-1978年
        5.3.2 成长阶段:1978年-1992年
        5.3.3 重组阶段:1992年至今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组织演化:企业集团化与产业区治理模式转型
    6.1 网络组织、竞合关系与产业区组织演化
        6.1.1 产业区:一种本地化的网络组织
        6.1.2 “社群市场”中的竞合关系:产业区的运行机制
        6.1.3 产业区网络组织的演化
    6.2 产业区组织演化:从“社群市场”网络到“轮轴式”网络
        6.2.1 “社群市场”网络的特征及其局限性
        6.2.2 外部环境变化、企业集团化与“轮轴式”网络的形成
    6.3 企业集团化与产业区组织演化:正泰集团的案例研究
        6.3.1 求精开关厂:正泰集团的前身
        6.3.2 企业集团的形成:企业兼并与规模扩张
        6.3.3 企业集团内部治理:股权改革与结构重组
        6.3.4 企业集团外部治理:战略联盟与供应链管理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技术演化:“跨地域学习”与产业区知识系统演化
    7.1 “情境知识”、“跨地域学习”与产业区知识系统演化
        7.1.1 “情境知识”:嵌入于地方的知识
        7.1.2 产业区知识系统的演化
        7.1.3 “跨地域学习”:本地化学习与超本地学习的结合
    7.2 产业区知识系统演化:从技术模仿到研发创新
        7.2.1 技术模仿阶段
        7.2.2 研发创新阶段
    7.3 知识网络嵌入与企业技术学习:德力西集团的案例研究
        7.3.1 德力西集团发展历程
        7.3.2 知识网络嵌入与企业技术学习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空间演化:新企业进入、企业迁移与产业区空间重组
    8.1 企业区位行为与产业区空间演化
        8.1.1 企业区位行为演化
        8.1.2 产业区空间演化
    8.2 本地空间拓展:新企业进入及其区位选择
        8.2.1 数据来源及其空间化
        8.2.2 产业区企业密度的演化
        8.2.3 新企业区位选择模型
        8.2.4 影响新企业区位选择的解释变量
        8.2.5 结果分析
    8.3 非本地空间扩张:企业迁移扩张与产业区尺度升级
        8.3.1 数据来源及其空间化
        8.3.2 迁移扩张类型与区位选择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讨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理论启示
        9.2.1 产业区理论
        9.2.2 “温州模式”理论
    9.3 研究展望
        9.3.1 产业区演化路径的比较
        9.3.2 区域路径依赖与新路径创造
        9.3.3 产业与制度的共同演化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四、我国首家全国性汽摩配商会成立(论文参考文献)

  • [1]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D]. 李晓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温州市民营经济优势弱化及政府应对策略研究[D]. 孙嘉遥. 长春工业大学, 2018(08)
  • [3]建瓯市政府对民间商会的管理研究[D]. 练增荣.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4]“温商回归”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 舒怀. 福建农林大学, 2016(10)
  • [5]行业自组织视角下的行业信用治理研究 ——以温州为例[D]. 汪火根. 南京大学, 2016(08)
  • [6]异地商会登记制度研究[D]. 冯光伟. 西南政法大学, 2015(09)
  • [7]温州市民营企业工会组织建设研究[D]. 余心琛.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
  • [8]临沂市万兴都商业地产项目策划运营研究[D]. 李振海. 西安科技大学, 2013(05)
  • [9]“三社互动”背景下的温州民办社工机构发展环境研究[D]. 周纲. 华中农业大学, 2013(02)
  • [10]超越“温州模式” ——乐清低压电器产业区演化研究[D]. 王周杨. 华东师范大学, 2013(04)

标签:;  ;  ;  ;  ;  

我国首家全国汽摩配商会成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