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x+1/x=2cosθ

谈x+1/x=2cosθ

一、漫谈 x+1/x=2cosθ(论文文献综述)

邹欢欢[1](2020)在《LiNbO3光学芯片偏振特性的分布式测量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LiNbO3集成光学芯片是部分光纤传感器中不可或缺的器件之一,主要应用于光纤电流传感器和干涉式光纤陀螺系统中。LiNbO3集成光学芯片的偏振性能是评估其性能的重要指标,它的偏振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了光纤传感系统的准确性和精度。LiNbO3集成光学芯片的偏振性能主要用芯片消光比、芯片内部偏振串扰、尾纤与芯片之间耦合点的偏振串扰及芯片和尾纤的双折射大小这几个方面来评估。传统的基于强度型的测试方法较为简单,只能对LiNbO3集成光学芯片整体偏振性能进行检测和评估,测量结果不仅包括芯片本身的消光比,还包括所用测试器件的消光比、芯片尾纤的偏振串扰以及芯片内部的各种偏振串扰,难以单独对芯片的偏振特性以及内部是否有缺陷点进行精确测量,且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如光源的稳定性、光路的同轴性及准直性等,同时由于一些器件本身的精度限制,对高消光比的芯片测试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迫切地需要对集成光学芯片的偏振特性进行精确的评估及测量。本文利用无鬼峰分布式偏振串扰分析仪,针对现有的LiNbO3集成光学芯片偏振性能测试的局限性,对LiNbO3集成光学芯片偏振性能测量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从白光干涉原理入手,对白光干涉的信号组成、相干长度的概念进行了介绍,对白光干涉的信号分析进行了理论推导,并借助于白光干涉理论的相关知识,对无鬼峰分布式偏振串扰分析仪的测试原理进行了详细说明,着重介绍了其消鬼峰原理及有无消鬼峰装置对干涉信号的影响;其次说明了为什么要测试LiNbO3光学芯片的偏振特性,以及它的偏振特性的优劣在应用上的重要性;分析了在光纤电流传感器和光纤陀螺中偏振串扰误差对其精度的影响,主要从光纤电流传感器和光纤陀螺的原理,引起偏振串扰误差的原因,以及集成光学芯片在其中的作用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再构建了LiNbO3光学芯片的测试光路,并且将芯片内部的缺陷点纳入理论分析中,结合测量仪器的原理,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理论推导。首先用琼斯矩阵进行理论推导、其次用图像法更加形象地表示,分别对LiNbO3集成光学芯片进行理论分析,并且对两种理论分析法进行了交叉验证;然后对LiNbO3集成光学芯片进行了分布式测量与实验结果分析。根据所构建的理论模型,对集成光学芯片进行了测试,并对其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实验结果与理论推导结论一致,验证了提出的测试芯片内部缺陷情况的假设。为简化读取数据步骤,用matlab编写了自动找寻数据的程序,且能与人工读取对应;最后利用与LiNbO3集成光学芯片(Y波导)偏振特性相似的单偏振光纤,模拟出已知缺陷点并进行测试,进一步验证了测试的Y波导结果的合理性;实验结果证明:利用无鬼峰分布式偏振串扰分析仪测试系统,可以实现对两种LiNbO3光学芯片直波导和Y波导的偏振特性的分布式测量。根据测量结果,可通过积分计算得到芯片整体的消光比、直接读取尾纤与波导的连接点串扰大小,且能够检测出其内部是否有缺陷点以及缺陷点的位置及大小。本文为筛选和检验LiNbO3集成光学芯片的质量提供了更可靠的方法,并且在LiNbO3集成光学芯片的制作工艺上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魏志恒[2](2020)在《超声波钻高低温驱动特性分析及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行星是太阳系的一类重要天体,人类可借助探测小行星的途径加深对太阳系演变过程的认识,进而探索地球起源等难题。目前附着采样已成为小行星探测关键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该技术将保证探测器可长时间稳固在小行星表面开展钻探采样工作,以获得更加丰富的表层物质信息。考虑到超声波钻的功率低、体积小、重量轻和所需钻压力低等特点,因此尤其适用于在小行星微弱引力环境下开展钻进作业。基于小行星表面存在的高低温环境,本文以超声波钻为研究对象,开展其构型尺寸设计、温度特性分析和高低温驱动特性的仿真及试验研究。基于弹性体振动基本理论,建立超声波钻压电换能器的动力学模型,完成换能器构型尺寸参数设计;利用模态分析获取换能器的纵振振型及其对应工作频率;利用谐响应分析对所设计换能器的输出振动幅度进行预测,评估所设计换能器的驱动特性。基于有限元软件建立压电换能器的三维温度场模型,通过瞬态热力学仿真研究换能器在常温条件运行过程中的温升特性;在此基础上,研究高低温环境和真空度因素对换能器温度分布的影响规律;利用热模态耦合仿真分析高低温环境引起的换能器频率漂移现象,并对高温环境下换能器的热应力分布进行分析研究。研制一种可提供高低温工作环境、施加钻压力以及进行温度控制的超声波钻高低温特性试验平台。基于实验台总体设计方案,完成机械部分的具体结构设计,搭建硬件控制系统,完成测试系统的装配与调试工作。根据超声波钻的锚固钻进要求,完成钻具组件的设计并研制出原理样机。利用阻抗分析仪和激光位移测试系统试验研究超声波钻换能器高温驱动特性;通过试验研究超声波钻钻进性能对钻压力变化的敏感度以及在不同钻进介质下超声波钻的适应能力。

王尧树[3](2020)在《汶川地震纪念景观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为宏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汶川地震纪念景观体系,这为精神家园的重建,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提供了重要载体,其空间分布的不均质性和空间错置现状引发了对灾后重建区空间正义问题的关注。在此背景下,审视现存地震纪念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以汶川地震纪念景观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Arc GIS、Geo Da、SPSS等定量分析工具,使用标准差椭圆、平均最近邻、多距离空间聚类、空间自相关、核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标准距离、OLS模型和GWR模型等方法,揭示地震纪念景观的空间分布格局、方向性特征、分布模式、聚集特征和空间关系,探讨景观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取得如下主要结论与认识:第一,汶川地震纪念景观可划分为宏观、中观与微观3个主类,地震纪念地、地震遗址公园、地震遗址、地震场馆、纪念园、纪念广场、遇难者公墓、纪念学校、地名景观、纪念碑石、纪念雕塑、纪念墙共12个亚类和若干景观元。第二,3类空间尺度地震纪念景观分布于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雅安、南充、巴中、阿坝8个市州,地震纪念地与地震遗址呈“零星状”分布,地震遗址呈现出以汶川、青川、彭州三个聚集点为核心向外围扩散的格局,地震场馆整体呈“带状”分布,纪念园与遇难者公墓呈“稀疏式串珠状”分布,纪念广场呈“紧密式串珠状”分布,纪念学校呈“单中心、放射状”的“扇”型结构分布,地名景观呈“双中心,喷射状”分布,纪念碑石呈“带状”分布,纪念雕塑与纪念墙分别呈“间断式串珠状”与“零星状”分布。同时,上述12类地震纪念景观方向性显着,均呈现东南-西北展布。第三,平均最邻近指数与K值计算结果,显示汶川地震纪念景观呈现显着的高程度空间结构聚类特征;全局空间自相关莫兰指数值大于零,表示地震纪念景观在空间上呈正相关,且趋于空间聚集。第四,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成都、德阳、绵阳等5个市州属于高高聚集,雅安、甘孜、巴中等6个市州属于低高聚集,乐山、眉山、凉山等10个市州为低低聚集;LISA集聚图显示成都、德阳、绵阳、阿坝共4个市州呈现出显着的空间聚集性特征,南充属于LH形区域,表明与相邻的市州呈现显着的空间负相关关系;核密度分析显示汶川地震纪念景观空间分布差异显着,聚集性特征显着,呈现出以汶川映秀(震中)、德阳绵竹、广元青川3个聚集点为核心向外围扩散的格局。第五,缓冲区分析显示汶川震纪念景观表现出明显的以四大地震遗址区为中心,随着距离增加而逐渐衰减的特征,且四大地震遗址区对地震纪念景观的排布具有较强导向性影响;标准距离分析显示汶川地震纪念景观集中度:宏观尺度景观>中观尺度景观>微观尺度景观。第六,OLS模型中面积加权平均烈度、万人死亡和失踪率2个因子与地震纪念景观数量呈正相关性,且在影响程度上前者大于后者;GWR模型中面积加权平均烈度、万人死亡和失踪率、万人倒塌房屋率、规划重建项目数、规划总投资5个因子与地震纪念景观数量呈正相关关系,地震灾害危险度、万人转移安置率、第三产业产值、城镇化率、公路里程5个因子与地震纪念景观数量呈负相关关系,且上述10个因子回归系数绝对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基本处在灾区边界的县、市、区。综上所述,聚焦地震纪念景观空间配置问题,通过系统梳理地震纪念景观类型,揭示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汶川地震纪性景观保护及其纪念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望为优化地震纪念景观空间配置,特别是规划建设理想的灾后地方性空间提供理论基础与借鉴。

衣博文[4](2019)在《非线性系统状态观测与轨道镇定》文中研究指明本学位论文涉及非线性控制系统的两类问题,即状态观测与轨道镇定。近年来随着一些复杂控制任务的涌现,特别是机器人、无人系统与智能电网等领域飞速发展,这两类问题已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研究热点。高性能控制系统分析与综合,有赖于系统全状态反馈,但全状态测量在工业应用中受限于成本与技术等因素,这使得很多先进控制策略无法适用。在此背景下,状态观测器应用而生。自D.Luenberger的奠基性工作以来,线性系统观测器理论经过半个多世纪发展日臻成熟;另一方面,非线性系统动力学行为复杂,非线性观测器理论与设计方法远未成熟。本文针对一般非线性系统,提出了一种新型状态观测器——[KKL+PEB]观测器。同其他状态估计方法一样,所提出方法要求动力系统满足一定能观性。对于弱能观或不能观系统,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是借助注入高频信号来获取更多的系统信息,这在诸多工业实践中广为熟知。本文从回归和频域两个视角,研究了高频注入法中虚拟输出估计问题,并给出了利用虚拟输出的非线性机电系统电气坐标观测器设计。本文研究的另一问题是非线性系统轨道镇定。该类问题源于双足机器人、旋转电器、交流变换器及生物等系统中的周期任务,其难点是这类问题属于非平衡点控制。我们将看到,经典的互联与阻尼配置无源控制为这类充满挑战问题,从能量角度提供了优雅的解决方法。本文给出两种轨道镇定方法,并探索了它们间的联系。文中设计均不采用消非线性项或高增益主导的方法,而是充分利用系统非线性,这在工程应用具有很好的实际意义。本文主要研究贡献如下。1.研究了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高频注入法,不同于单变量系统之处是引入了加权向量,本文给出了相应的二阶平均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参数回归角度提出一种估计系统输出中高频成分(虚拟输出)的方法,该设计依赖于如下两核心发现:首先,虚拟输出重构可视为线性回归模型中的慢时变参数估计;其次,该问题中回归形式可用近期发展的动态回归与混合方法处理,并得指数收敛结果。所提出方法的优势在于估计器的闭环结构及指数稳定性,故估计结果对噪声不敏感;引入的线性时变算子计算量小,便于工程应用。随后本文讨论了利用虚拟输出为一般机电系统设计电气坐标观测器。本文对高频注入中传统线性时不变滤波技术展开研究,给出其定量理论分析,这在已有文献中通常被认为是开放性问题;同时我们证明了本文提出的方法也具有高通与低通的频域特性,这意味着新方法对传统方法向下兼容。该部分理论结果在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和磁悬浮系统进行了实验验证。2.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非线性观测器,即[KKL+PEB]观测器。它以无缝方式统一了Kazantzis-Kravaris-Luenberger(KKL)观测器与基于参数估计(PEB)观测器设计,故适用范围更广。随后,本文证明了KKL、PEB与所提出的[KKL+PEB]观测器可视为广义浸入不变观测器的特殊情形,这为以上观测器的分析与综合提供了统一框架,观测器设计步骤更加系统化。新方法可解性由一组偏微分方程刻画,本文给出了该方程的求解方法。理论结果在直流?uk转换器上开展了仿真研究,通过同多种估计方法比较,表明了本文提出的方法在处理实际问题中的优越性。3.本研究了非线性系统轨道镇定的反馈控制器构造方法,推广了经典的互联与阻尼配置无源控制方法,适用于复杂的轨道镇定问题。本文由此得到两类轨道镇定方法,同其他无源控制方法一样,它们均具有清晰的能量解释,物理概念清晰,便于工程师理解与接受。第一种墨西哥帽能量成型方法通过能量成型,令储能函数在期望闭合轨道上取得极小值,该函数有着类似于墨西哥帽的形状;第二种能量注入与耗散方法使用不定的阻尼矩阵,该矩阵的正负定由系统状态位置决定,可实现注入能量或耗散能量,进而实现能量调节,其中期望轨道由能量水平集刻画。此外,本文提出的能量注入与耗散法,可用于非完整约束机械系统的调节问题,得到了全局定义的、光滑时不变的状态反馈,实现几乎全局渐近收敛。需要注意,该结果满足Brockett必要条件。这一问题此前通常被认为是开放性的。

杨正[5](2019)在《单晶压电陶瓷驱动的超声波钻设计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行星探测是当前深空探测的热点领域之一,对太空资源的开发、建设小行星预警防御体系、研究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及揭示生命起源等具有深远意义。基于压电驱动的超声波钻具有钻压力小、体积小、功耗低等特点,因此在小行星探测领域具有显着优势。本文利用理论计算、仿真分析和实验研究等方式,开展单晶压电陶瓷驱动超声波钻的设计、温度特性及高低温环境适应性研究。开展超声波钻压电换能器驱动特性研究。基于弹性体动力学微分方程,建立了超声波钻压电换能器的波动方程,确定了换能器的尺寸参数;利用有限元方法对压电换能器进行模态分析和谐响应分析;利用阻抗分析仪和激光位移传感器开展预紧力矩对压电换能器输出特性影响规律研究;对压电换能器进行阻抗匹配,减少其无功损耗。开展超声波钻压电换能器温度特性研究。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压电换能器工作过程温升仿真模型,获取其各关键部位温升情况;在温升分析基础上利用预应力模态分析,开展压电换能器频率漂移特性研究;结合理论与仿真分析开展压电换能器频率温度特性研究;基于有限元方法分析压电陶瓷叠堆在不同环境温度下应力分布。研制单晶压电陶瓷驱动超声波钻原理样机。为满足超声波钻高低温环境适应性研究需求,研制超声波钻高低温驱动特性测试实验系统。该实验系统可提供高低温环境,并监测超声波钻钻压力、钻进速率等参数。开展超声波钻驱动特性实验研究。针对同一种钻进介质,研究钻压力对超声波钻钻进效率影响;针对不同钻进介质,研究超声波钻对不同可钻性等级的钻进介质的钻进效率;开展超声波钻高低温驱动特性实验研究;实验验证超声波钻压电换能器温度特性理论模型的准确性。

姜莹莹[6](2019)在《融合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竞赛思想方法提升中学师生素养的研究》文中指出高等数学思想与初等数学竞赛思想分别体现了高等数学和初等数学竞赛的数学本质。将两者融合应用于中学数学的教学中,有利于教师在高观点下指导完善数学教学模式和策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从而在融合应用中提升自身数学专业素养,有利于教师对不同层次的知识和能力的认知和内化,从而引导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学习热情的高涨、个性品质能力与数学素养的提升。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探究了高等数学思想方法和初等数学竞赛思想方法的契合之处,析出融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包括联想的思想、数学抽象思想、数学模型思想、极限思想等,也包括利用高等数学和初等数学竞赛的知识、方法、思维方式来分析解决数学问题、把握数学本质的思维活动。通过具体数学问题实施融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渗透,并以中学常见的数学题型为分类依据,解析融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的思维发散作用,阐明教师只有通过“高观点”的熏陶,才能更好地驾驭初等数学教学,进一步提升自身和学生的数学素养。通过对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案例的分析,总结了实施融合的思想方法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对师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作用,并提出在融合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拓宽学生思维方式、增强学生吸收消化数学思想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在融合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和自我学习中提升了在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方面的数学素养。以融合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来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要求教师:有深厚的数学知识和思想功底,对高等数学、中学数学竞赛和中学数学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转变教与学的思想观念,提升自身数学素养;备课中注意数学思想在各个环节的渗透设计,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堂教学中应普及变式教学,发散学生思维,循序渐进,强化融合的数学思想方法;课后及时与学生交流,反馈融合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情况,完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能力。学生在融合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和应用中需要主动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兴趣和数学意识,善于提问,形成合作,以此促进数学素养的自我提升。

彭海燕[7](2018)在《把握研究方法 深化思维方式——从2018年高考全国卷再探解析几何“怎么教”的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笔者在文[1]中结合2017年高考全国卷重点探讨了解析几何"考什么"、"怎么考"以及"怎么教"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中"怎么教"由于篇幅的原因没有深入探讨.下面结合2018年高考全国I卷理科第19题和文科第20题重点谈谈解析几何"怎么教"的认识和思考,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1.考题特点探讨与命题探源梳理考题,探讨其考查特点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怎么教,提高教的有效性;而探索命题来源有助于把握高考试题的命

高志才[8](2018)在《圆锥曲线的解题技巧漫谈》文中研究表明圆锥曲线是高考考察的重点,在能力考查上,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所涉及问题综合性强,思维量大,解题过程复杂,需要有较强的运算能力.因此,选择恰当的方法,运用良好的解题技巧,最大限度地减少运算量是解题的关键.本文就圆锥曲线的解题技巧谈一下自己在教学中的做法.

李旭丽[9](2018)在《高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提出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数学思想方法隐藏在数学知识背后,需要去挖掘,这就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带来了难度。本文旨在调查目前高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现状,并针对调查问题提出教学建议。本文首先介绍了数学思想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接着总结了高中阶段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然后利用自己编制的《高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现状调查问卷》从以下两个方面对高中数学思想方法“教”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一、数学思想方法的认知;二、数学教学课堂中数学思想方法的实施。调查结果表明,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现状如下:第一,高中数学教师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充分的思想认知;第二,在探究与构建新知识和例题教学环节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实施落实到位,但在新课导入与课堂小结环节中教学实施不容乐观,有待加强。利用自己编制的《高中数学思想方法学习现状调查问卷》从以下五个方面对高中数学思想方法“学”的现状进行调查:一、数学思想方法学习兴趣;二、数学思想方法认知情况;三、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现状(学生角度);四、数学思想方法学习方法;五、数学思想方法掌握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现状如下:第一,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浓厚;第二,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第三,学生所在课堂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实施不到位;第四,学生不能有意识地、自觉地学习数学思想方法;第五,学生不能灵活掌握高中常用数学思想方法。根据调查结果和师生访谈情况,主要从教师角度提出了在日常教学中可供参考的几点建议:第一,复习导入中回顾数学思想方法;第二,探究新知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第三,解题教学中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第四,课堂小结中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第五,复习教学中应用数学思想方法。

耿彦飞[10](2018)在《独龙牛(Bos frontalis)野生饲用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族植物学是研究人与植物及其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随着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经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与热点。因地制宜,发掘野生饲用植物新资源,构建农林复合系统,促进畜牧业发展,对边疆山地民族的生计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云南滇西北独龙族聚居乡——独龙江乡为研究地点,以具有丰富传统知识的独龙族为信息报告人,以半野生全年放养的独龙牛为研究对象,通过民族植物学研究独龙族对野生饲用植物的传统利用与独龙牛的传统管理,结合生态模型与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分析,探讨三个科学问题:(1)自然生境下独龙牛的食性是什么?(2)自然生境下独龙牛的瘤胃微生态有什么特点?(3)从独龙族和独龙牛两个视角探讨独龙江地区是否存在优质的野生饲用植物资源?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自然生境下的独龙牛食性民族植物学方法共编目独龙江地区独龙牛野生饲用植物142种,分属于54科117属,其中禾本科、蔷薇科和荨麻科中的饲用植物物种数量最多,分别为16、14、11种;在58户独龙族信息报告人中提到频率较高的野生饲用植物有长齿蔗茅Erianthus longisetosus(47)、美竹Phyllostachys mannii(37)、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l(31)、水麻Debregeasia orientalis(28)、芦竹Arundo donax(27)、疏晶楼梯草Elatostema hookerianum(24)等。DNA宏条形码方法研究独龙牛四季粪便和瘤胃液样品发现:(1)独龙牛粪便和瘤胃液中植物共约有88科174属294种,民族植物学访谈中发现的植物多数均在独龙牛样品中发现;(2)独龙牛粪便中植物的组成与结构有显着的季节差异(P<0.05)。独龙牛在秋季食物多样性最高(Shannon指数=5.13),生态位宽度最大(0.23),桦木科植物比重最大(26%);春、冬季独龙牛粪便中均是蔷薇科植物比重最大,分别为65%和51%;夏季禾本科植物比重最大(29%)。独龙牛是广食性森林反刍动物,食性受当地植被分布与植被季节性变化影响。2.自然生境下独龙牛的瘤胃微生态自然生境下的独龙牛瘤胃细菌分属13门和131属。独龙牛瘤胃细菌在门和属级别的优势菌群分别是厚壁菌门和丁酸弧菌属。独龙牛在夏季瘤胃细菌群落最丰富(Shannon指数=8.12)。独龙牛瘤胃细菌群落结构与其食物组成显着相关(P<0.05):Mantel分析表明,独龙牛的瘤胃群落结构与粪便中的藤黄科和蔷薇科植物比例显着相关(P值分别为0.032、0.002)。3.野生饲用植物的营养价值评价对独龙族信息报告人提到最多的21种野生饲用植物的营养价值评价发现:(1)高粗蛋白饲料(CP>16%of DM)有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绢毛蓼Polygonum molle、莼兰绣球Hydrangea longipes、水麻D.orientalis、绢毛悬钩子Rubus lineatus等植物;(2)较易降解饲料(>50%of DM)有疏晶楼梯草E.hookerianum、崖爬藤Tetrastigma obtectum、云雾薹草Carex nubigena、白花柳叶箬Isachne albens、车前Plantago asiatica、金荞麦F.dibotrys等植物;(3)传统知识与饲料常规营养价值显着正相关(R2=0.28,P<0.05)。4.农林复合系统基于农林复合系统的独龙牛养殖新模型采用半舍饲(11月次年3月)半放牧(410月)的养殖模式,结合了农林复合系统里两种经营模式即林牧复合经营和庭院复合经营。圈养期每日提供每头独龙牛约12.5 kg饲料(干物质)。放养期间,放牧区域根据牧场的植被恢复情况定期更换。基于农林复合系统的独龙牛养殖新模式具多重机遇和挑战,在独龙江地区独龙族社区有推广实施的可能性。本研究旨为野生饲用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为构建山区农林复合系统、促进畜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漫谈 x+1/x=2cos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漫谈 x+1/x=2cosθ(论文提纲范文)

(1)LiNbO3光学芯片偏振特性的分布式测量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集成光学芯片偏振特性测量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强度型测量方法
        1.2.2 白光干涉测量方法
        1.2.3 不同测量方法优缺点比较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白光干涉的偏振串扰分析仪原理
    2.1 白光干涉理论
        2.1.1 相干长度
        2.1.2 白光干涉信号分析
    2.2 分布式偏振串扰分析仪原理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偏振串扰误差对电流传感器及光纤陀螺的影响
    3.1 偏振串扰对反射式光纤电流传感器的影响
        3.1.1 反射式光纤电流传感器原理
        3.1.2 光纤电流传感器偏振串扰误差分析
        3.1.3 集成光学芯片在光纤电流传感器中的作用
    3.2 偏振串扰误差对光纤陀螺的影响
        3.2.1 干涉式光纤陀螺原理
        3.2.2 光纤陀螺偏振串扰误差分析
        3.2.3 集成光学芯片在光纤陀螺中的作用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iNbO_3光学芯片测试光路构建与分析
    4.1 LiNbO_3光学芯片测试光路的构建
        4.1.1 钛扩散工艺直波导测试光路
        4.1.2 质子交换工艺Y波导测试光路
    4.2 琼斯矩阵法分析
        4.2.1 直波导光路琼斯矩阵法分析
        4.2.2 Y波导光路琼斯矩阵法分析
    4.3 Y波导琼斯矩阵法和图像法交叉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LiNbO_3光学芯片偏振特性分布式测量实验
    5.1 直波导偏振特性分布式测量实验
        5.1.1 直波导测量步骤
        5.1.2 光学参量的计算方法
        5.1.3 直波导偏振特性分布式测量结果与分析
    5.2 Y波导偏振特性分布式测量实验
        5.2.1 Y波导分布式测量步骤
        5.2.2 光学参量的计算方法
        5.2.3 Y波导尾纤与快慢轴对准方式确定
        5.2.4 Y波导偏振特性分布式测量结果与分析
    5.3 利用matlab软件寻峰与人工读取峰值对比
    5.4 利用单偏振光纤对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
        5.4.1 单偏振光纤与Y波导特性对比
        5.4.2 模拟缺陷点测量实验
        5.4.3 单偏振光纤内部缺陷点测量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创新点说明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超声波钻高低温驱动特性分析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超声波钻探器研究现状
        1.2.2 高低温压电驱动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超声波钻换能器结构设计与分析
    2.1 超声波钻结构及原理
    2.2 压电换能器构型尺寸设计
        2.2.1 换能器构型设计
        2.2.2 驱动材料选型
        2.2.3 换能器动力学模型建立
    2.3 换能器有限元仿真分析
        2.3.1 模态分析
        2.3.2 谐响应分析
        2.3.3 参数灵敏度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超声波钻换能器热力学仿真分析
    3.1 超声波钻热损耗分析
    3.2 换能器温度场分析
        3.2.1 温度场分析原理
        3.2.2 温度场模型的建立
        3.2.3 温度场分布对比分析
        3.2.4 环境因素的影响
    3.3 换能器频漂特性分析
        3.3.1 热模态仿真分析步骤
        3.3.2 频漂特性仿真结果分析
    3.4 换能器热应力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超声波钻高低温特性测试平台设计
    4.1 高低温测试平台总体设计
        4.1.1 系统功能要求与性能指标
        4.1.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4.2 机械部分设计
        4.2.1 进尺机构设计
        4.2.2 加热箱和升降结构设计
    4.3 控制部分设计
        4.3.1 进尺控制环节设计
        4.3.2 温控环节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超声波钻驱动特性试验验证
    5.1 超声波钻样机研制
    5.2 超声波钻换能器驱动特性测试
        5.2.1 预紧力矩的影响
        5.2.2 环境温度的影响
    5.3 超声波钻驱动性能测试
        5.3.1 钻压力对钻进效果的影响
        5.3.2 不同钻进介质的适应性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汶川地震纪念景观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进展
        1.2.1 地震纪念景观
        1.2.2 地震纪念景观空间分布
        1.2.3 研究区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目的及关键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3.3 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案、思路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4.3 研究思路
        1.4.4 技术路线
    1.5 研究特色和创新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理区位
    2.2 地层岩性
        2.2.1 龙门山及四川盆地地层
        2.2.2 马尔康地层
    2.3 区域构造
        2.3.1 构造背景
        2.3.2 活动构造
    2.4 地貌特征
    2.5 地震灾害
        2.5.1 汶川地震
        2.5.2 灾后重建
第3章 地震纪念景观系统
    3.1 类型划分
    3.2 分类统计
    3.3 典型景观发育特征
        3.3.1 宏观尺度
        3.3.2 中观尺度
        3.3.3 微观尺度
第4章 地震纪念景观空间分布
    4.1 分布特征
        4.1.1 点密度图
        4.1.2 分布方向
    4.2 分布模式
        4.2.1 平均最近邻
        4.2.2 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
        4.2.3 全局空间自相关
    4.3 聚集特征
        4.3.1 局部空间自相关
        4.3.2 核密度分析
    4.4 空间关系
        4.4.1 缓冲区分析
        4.4.2 标准距离
第5章 地震纪念景观空间分布影响因素
    5.1 影响因子选取
    5.2 全局水平影响因素
        5.2.1 OLS模型影响因素
        5.2.2 OLS模型诊断
    5.3 局部水平影响因素
        5.3.1 GWR模型参数
        5.3.2 GWR回归结果
结论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A 地震纪念景观属性数据
附录 B 影响因子原始数据
附录 C 影响因子标准化数据
附录 D 图版
附录 E 影响因子回归系数一览表

(4)非线性系统状态观测与轨道镇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非线性观测器研究进展
        1.2.2 周期轨镇定研究进展
    1.3 本文研究内容
        1.3.1 状态观测的高频注入:回归与频域视角
        1.3.2 [KKL+PEB] 观测器理论
        1.3.3 能量调节与镇定周期轨
    1.4 本文结构安排
第一部分 高频注入法
    第二章 高频注入的二阶平均分析
        2.1 引言
        2.2 问题描述
        2.3 平均分析与虚拟输出估计
        2.3.1 摄动系统运动分析
        2.3.2 虚拟输出的移动窗口估计法
        2.4 例子
        2.4.1 磁悬浮系统模型
        2.4.2 能观性与虚拟输出
        2.5 小结
    第三章 虚拟输出DREM滤波器及机电系统中应用
        3.1 问题描述与DREM方法简介
        3.1.1 问题描述
        3.1.2 DREM方法简介
        3.2 虚拟输出DREM滤波法
        3.2.1 y_v估计:一种参数估计视角
        3.2.2 新型虚拟输出估计方法
        3.2.3 讨论
        3.3 电气坐标观测器设计
        3.3.1 机电系统端口哈密顿模型
        3.3.2 观测器设计
        3.3.3 讨论
        3.4 设计实例与实验
        3.4.1 微机电光开关
        3.4.2 磁悬浮系统
        3.4.3 讨论
        3.4.4 实验与仿真
        3.5 小结
    第四章 高频注入的频域观点:永磁同步电机为例
        4.1 引言
        4.2 永磁同步电机模型与问题描述
        4.2.1 符号介绍
        4.2.2 动力学模型
        4.2.3 问题描述
        4.3 经典方法的定量解释
        4.3.1 传统频率近似分析
        4.3.2 平均分析下的频率视角
        4.3.3 定量结果
        4.4 第三章方法的频率视角
        4.4.1 DREM转子估计方法
        4.4.2 新方法的频率视角
        4.4.3 参数整定
        4.5 实验与仿真结果
        4.5.1 仿真
        4.5.2 实验
        4.6 小结
第二部分 [KKL+PEB] 观测器
    第五章 [KKL+PEB] 观测器:状态估计新工具
        5.1 引言
        5.2 预备知识
        5.2.1 Kazantzis-Kravaris-Luenberger观测器
        5.2.2 基于参数估计观测器
        5.2.3 讨论
        5.3 [KKL+PEB] 观测器
        5.3.1 主要结论
        5.3.2 讨论
        5.4 浸入不变观测器:统一理论框架
        5.4.1 广义浸入不变观测器
        5.4.2 [KKL+PEB] 观测器:浸入不变解释
        5.4.3 讨论
        5.5 例子
        5.5.1 数值算例
        5.5.2 一类非线性系统
        5.5.3 直流-直流 ?uk转换器
        5.6 小结
    第六章 非线性观测器的构造
        6.1 引言
        6.2 主要结果
        6.2.1 利用yv放松PEBO假设
        6.2.2 PEBO偏微分方程求解方法
        6.3 例子
        6.3.1 一个不可辨系统
        6.3.2 一类端口哈密顿系统
        6.3.3 双水箱系统
        6.3.4 磁悬浮系统
        6.4 PLv CC机械系统动量估计
        6.4.1 PLv CC机械系统
        6.4.2 类梯度观测器设计
        6.4.3 KKL观测器设计
        6.4.4 讨论
        6.5 小结
第三部分 镇定周期轨
    第七章 轨道镇定的能量观点
        7.1 引言
        7.2 互联与阻尼配置无源控制背景知识
        7.3 问题描述
        7.4 主要结论
        7.4.1 墨西哥帽能量配置法
        7.4.2 能量注入与耗散法
        7.4.3 本文两种新方法比较
        7.4.4 讨论
        7.5 能量传输视角
        7.6 例子:异步电机
        7.6.1 动力学模型与控制目标
        7.6.2 异步电机的无源控制轨道镇定
        7.6.3 磁场定向控制属于轨道镇定
        7.7 其他例子
        7.7.1 二维振子
        7.7.2 倒立摆
        7.8 小结
    第八章 非完整系统的光滑时不变调节
        8.1 引言
        8.2 非完整系统调节:能量注入与耗散法
        8.2.1 主要结果
        8.2.2 讨论
        8.3 非完整积分系统
        8.3.1 光滑时不变反馈控制
        8.3.2 动态光滑时不变方法
        8.4 链式非完整系统
        8.5 仿真
        8.6 小结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未来展望
附录A 非线性系统的概念与基本理论
    A.1 基本定义及引理
    A.2 Lyapunov稳定性与收敛
    A.3 不变流形与系统浸入
    A.4 非线性观测器理论基础
    A.5 轨道稳定性理论基础
    A.6 耗散理论基础知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5)单晶压电陶瓷驱动的超声波钻设计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超声波钻研究现状
        1.2.2 超声作动器高低温驱动特性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超声波钻压电换能器设计
    2.1 超声波钻结构及工作原理
    2.2 压电换能器尺寸参数的确定
    2.3 压电换能器动力学仿真分析
        2.3.1 模态分析
        2.3.2 谐响应分析
    2.4 压电换能器性能测试实验
        2.4.1 预紧力矩对输出特性影响
        2.4.2 激励电压频率对输出特性影响
    2.5 压电换能器阻抗匹配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超声波钻压电换能器温度特性分析
    3.1 超声波钻功率损耗分析
    3.2 压电换能器工作过程温升分析
        3.2.1 仿真模型的建立
        3.2.2 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3.3 压电换能器工作过程频率漂移特性分析
        3.3.1 仿真分析模型的建立
        3.3.2 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3.4 压电换能器频率温度特性分析
        3.4.1 频率温度特性理论分析
        3.4.2 频率温度特性仿真分析
    3.5 温度对压电陶瓷应力分布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超声波钻样机及其高低温实验系统研制
    4.1 超声波钻原理样机研制
    4.2 实验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4.2.1 实验系统功能要求
        4.2.2 实验系统总体设计原理
    4.3 机械系统设计
        4.3.1 进尺单元设计
        4.3.2 柔性连接单元设计
        4.3.3 升降单元设计
    4.4 控制系统设计
        4.4.1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4.2 上位机程序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超声波钻驱动特性实验研究
    5.1 超声波钻钻进性能测试
        5.1.1 钻压力对钻进效率影响
        5.1.2 钻进介质的适应性
    5.2 超声波钻高低温驱动特性性能测试
    5.3 压电换能器温度特性验证实验
        5.3.1 压电换能器温升及频率漂移特性
        5.3.2 压电换能器频率温度特性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融合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竞赛思想方法提升中学师生素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3 研究的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高等数学思想方法
        2.1.2 初等数学竞赛思想方法
        2.1.3 融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2.2 研究现状
    2.3 对已有研究的评析
第3章 融合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意义
    3.1 高等数学思想方法与初等数学竞赛思想方法的融合
    3.2 融合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意义
第4章 融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及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1 融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应用
        4.1.1 联想的思想
        4.1.2 数学抽象思想
        4.1.3 数学模型思想
        4.1.4 极限思想
    4.2 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2.1 在参数取值范围问题中的应用
        4.2.2 在函数最值问题中的应用
        4.2.3 在不等式证明问题中的应用
第5章 融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提升中学师生素养的研究
    5.1 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及要求
        5.1.1 充分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5.1.2 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和途径
        5.1.3 增强学生吸收消化数学思想的意识和能力
    5.2 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师生素养提升
        5.2.1 联想思想
        5.2.2 数学抽象思想
        5.2.3 数学模型思想
        5.2.4 极限思想
    5.3 对教师其他专业素养提出的要求
        5.3.1 知识与技能功底深厚
        5.3.2 转变思想观念
        5.3.3 备课要求
        5.3.4 变式教学
        5.3.5 及时交流反馈
    5.4 对中学生数学素养自我提升的建议
第6章 总结与反思
    6.1 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学校老师访谈提纲
附录2 2018年第一学期杭州市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部分)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

(7)把握研究方法 深化思维方式——从2018年高考全国卷再探解析几何“怎么教”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考题特点探讨与命题探源
    1.1 考题特点探讨
    1.2 命题探源
2. 把握研究方法深化思维方式
    2.1 坐标化
    2.2 代数运算

(9)高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提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1.2.2 课程标准的迫切要求
        1.2.3 学生有效学习的要求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2 文献综述
    2.1 数学思想方法概念的界定
    2.2 国内外数学思想方法研究现状
        2.2.1 国外数学思想方法研究现状
        2.2.2 国内数学思想方法研究现状
    2.3 高中基本数学思想方法
        2.3.1 抽象思想
        2.3.2 推理思想
        2.3.3 模型思想
3 理论基础
    3.1 发现学习理论
    3.2 建构主义理论
4 研究设计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
        4.2.1 被试学生
        4.2.2 被试教师
    4.3 研究过程
        4.3.1 问卷编制
        4.3.2 问卷调查
        4.3.3 数据分析
5 结果分析
    5.1 《高中数学思想方法学习现状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5.2 《高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现状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5.3 高中数学思想方法学习现状分析
    5.4 高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现状分析
6 高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策略及建议
    6.1 复习导入中回顾数学思想方法
    6.2 探究新知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6.3 解题教学中领悟数学思想方法
    6.4 课堂小结中强调数学思想方法
    6.5 复习教学中应用数学思想方法
7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7.1 研究的不足
    7.2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致谢

(10)独龙牛(Bos frontalis)野生饲用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野生饲用植物民族植物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1.1.2 研究民族与地区概况
        1.1.3 野生动物的食性研究方法
        1.1.4 应用民族植物学与农林复合系统
    1.2 研究问题、研究内容与目标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内容与目标
    1.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独龙牛食性研究的民族植物学方法
    2.2 独龙牛食性研究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2.2.1 样品采集的方法与步骤
        2.2.2 粪便和瘤胃液中植物DNA条形码方法
        2.2.3 瘤胃微生物发酵指标测定的方法
        2.2.4 瘤胃细菌群落研究的方法
        2.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野生饲用植物营养价值评价的方法
        2.3.1 常规营养成分测定
        2.3.2 体外营养物质降解率的测定
        2.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农林复合系统构建的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独龙牛野生饲用植物的民族植物学调查
        3.1.1 独龙牛野生饲用植物的多样性
        3.1.2 野生饲用植物的利用现状与特点
        3.1.3 独龙牛的养殖现状与特点
    3.2 独龙牛食性研究的分子生物学结果
        3.2.1 独龙牛食物组成与结构
        3.2.2 独龙牛的瘤胃发酵功能
        3.2.3 瘤胃细菌群落结构与特征
        3.2.4 独龙牛食物组成与瘤胃细菌群落的关系
    3.3 野生饲用植物的营养价值评价
        3.3.1 野生饲用植物的常规营养成分
        3.3.2 野生饲用植物的营养物质体外降解率
    3.4 农林复合系统的构建初探索
        3.4.1 现有土地利用模式和独龙牛放牧特点
        3.4.2 独龙江地区季节性农业日历
        3.4.3 独龙牛农林复合养殖模式
第四章 讨论
    4.1 独龙牛利用野生饲用植物的特点
        4.1.1 木本饲料在独龙牛饮食中的重要性
        4.1.2 两种方法在研究独龙牛食性上的比较
        4.1.3 独龙牛粪便中植物与当地植被群落的关系
        4.1.4 独龙牛粪便中植物与瘤胃细菌群落的关系
    4.2 野生饲用植物资源的筛选
        4.2.1 21种野生饲用资源的营养价值分析
        4.2.2 民族植物学与资源挖掘
    4.3 独龙牛农林复合养殖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4.3.1 农林复合系统的优势分析
        4.3.2 独龙江地区实践农林复合系统的挑战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附录 Ⅰ 独龙牛野生饲用植物调查的半结构式访谈提纲
附录 Ⅱ 生物信息学分析脚本
附录 Ⅲ 统计分析脚本
附录 Ⅳ 独龙江地区独龙牛野生饲用植物名录
附录 Ⅴ 独龙牛牛粪和瘤胃液中的植物名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四、漫谈 x+1/x=2cosθ(论文参考文献)

  • [1]LiNbO3光学芯片偏振特性的分布式测量与分析[D]. 邹欢欢. 江南大学, 2020(01)
  • [2]超声波钻高低温驱动特性分析及试验研究[D]. 魏志恒.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3]汶川地震纪念景观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王尧树.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4]非线性系统状态观测与轨道镇定[D]. 衣博文.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5]单晶压电陶瓷驱动的超声波钻设计及实验研究[D]. 杨正.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6]融合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竞赛思想方法提升中学师生素养的研究[D]. 姜莹莹.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2)
  • [7]把握研究方法 深化思维方式——从2018年高考全国卷再探解析几何“怎么教”的问题[J]. 彭海燕. 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版), 2018(17)
  • [8]圆锥曲线的解题技巧漫谈[J]. 高志才. 数理化学习(高中版), 2018(08)
  • [9]高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 李旭丽. 山西师范大学, 2018(04)
  • [10]独龙牛(Bos frontalis)野生饲用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研究[D]. 耿彦飞. 云南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谈x+1/x=2cos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