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经耳穴对家兔免疫功能的影响

人都经耳穴对家兔免疫功能的影响

一、任督脉与耳穴磁力透穴对家兔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浩[1](2019)在《电针调节抑郁大鼠海马与前额皮层的突触可塑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抑郁症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精神心理疾患,神经可塑性是抑郁症的重要病变机制及抗抑郁治疗的重要靶点。我们的前期研究表明,针灸对抑郁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本实验在明确电针改善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联合孤养的抑郁大鼠模型行为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电针治疗抑郁症的突触可塑性(结构可塑性和功能可塑性)机制,为抑郁症的针灸治疗提供详实的科学依据。方法:120g-170g成年的雄性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6只。空白组采用合笼饲养,模型组和电针组采用独笼饲养,即孤养模式。空白组连续接受35天普通饲养条件,自由摄入水食,昼夜节律正常。模型组在接受35天普通饲养的同时,予以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应激(包括食物、饮水剥夺,45°角倾笼、水平摇笼、5℃冰水刺激、37℃温水刺激、夹尾、潮湿垫料、簇居、昼夜颠倒、异物饲养和束缚12种,每日随机予以2种刺激)。电针组除了接受与模型组同样的处理外,从第15天起至第35天予以电针干预。电针参数:取心俞、肾俞穴,2mA/100Hz;疗程持续3周共21天,20分钟/天,5天/周。(一)观察指标:(1)行为学检测:①糖水偏好测试(Sucrose preference test,SPT)。观测大鼠对蔗糖溶液的偏好比率,在实验前(第0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和第35天进行;②旷场测试(Open field test,OFT)。观测水平穿格和垂直扶墙的数量,在实验第36天进行;③莫里斯水迷宫训练及测试(Morris water maze,MWM)。观测平台潜伏期、平台区穿梭次数和平台象限时间比率,在实验第37至41天进行;④避暗测试(Passive avoidance test,PAT)。观测大鼠从明箱进入暗箱的潜伏期,在实验第40和41天进行。(2)海马和前额皮层突触超微结构的改变:采用透射电镜观测左侧海马CA1区、前额皮层的突触数密度(Synaptic numerical density,Nv)、突触后致密物质厚度(Post-synaptic density,PSD)和突触间隙宽度(Synaptic cleft)。(3)海马和前额皮层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技术观测左侧海马CA1区、前额皮层的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Synaptophysin、PSD-95、BDNF、AKT和GSK-3 β的表达水平。(二)统计方法:验证计量数据是否符合为正态分布、做方差齐性检验,满足上述条件者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不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条件者,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对于重复测量指标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满足球形检验者根据校正系数调整统计结果。上述方法以P<0.05为显着性标准。结果(一)动物行为学:①糖水偏好测试。重复测量显示,空白组和电针组的糖水偏好值在正常范围内上下波动,模型组的值随着实验进行逐步地下降。统计分析提示,测量开始前三组的基础值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三组间重复测量的差异显着(P<0.05),空白组和针刺组之间无差异(P<0.05),但二者显着大于模型组(P<0.05,P<0.05)。②旷场测试。观察发现,空白组和电针组的自发活动多于模型组。统计分析提示,空白组和电针组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次数无差异(P<0.05),但是两组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P<0.05)。③避暗测试。三个组在训练时潜伏期没有统计差别(P>0.05)。经过电刺激后,三个组的测试潜伏期出现显着差异(P<0.05):空白组和电针组均大于模型组(P<0.05),二者之间无差异(P>0.05)。④水迷宫测试。在平台潜伏期、平台区域穿梭次数与目标象限占比上,发现空白组与电针组大于模型组,但差异没有统计显着性(P>0.05)。(二)突触超微结构:经透射电镜观察,空白组、模型组和电针组的突触超微结构具有不同特征:与空白组和电针组相比,模型组的海马CA1区和前额皮层的突触前成分中突触小泡密度减少、突触前活性区和突触后致密带边缘模糊;统计分析提示:①模型组在海马CA1区和前额皮层的突触数密度(Nv)显着小于空白组和电针组(P<0.05,P<0.05)。②模型组的两个脑区的突触后致密物质厚度(PSD)亦小于二组(P<0.05,P<0.05)。③电针组的海马CA1区Nv数大于空白组(P<0.05)外,二组在海马CA1区和前额皮层的Nv数和PSD无差别(P>0.05)。(三)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表达:WB检测发现,三个组的突触相关蛋白Synaptophysin、PSD-95、BDNF、AKT和GSK-3 β的表达水平在海马CA1区和前额皮层的差异特征相似:①模型组的Synaptophysin、PSD-95、BDNF和AKT水平显着低于空白组与电针组(P<0.05,P<0.05)。②GSK-3 β水平均显着高于二组(P<0.05,P<0.05)。③空白组与电针组的各个蛋白的表达水平无统计差异(P>0.05)。结论:1.电针有效改善抑郁大鼠模型的行为。2.电针对突触结构和功能可塑性的调节作用可能是电针治疗抑郁症的关键机制之一。

程莉莉[2](2012)在《电针委中、三阴交、阴陵泉穴对急性尿潴留后家兔膀胱内压、膀胱组织ATP和MDA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针灸能治疗膀胱疾病,例如遗尿、尿潴留、尿失禁等。委中是膀胱的下合穴,按照“合治内府”理论,和古代医籍的大量记载,膀胱的下合穴一委中都是治疗膀胱疾病的首选穴位,但是在国家统编教材《针灸学》、《针灸治疗学》中,在治疗膀胱疾病时,都用的是三阴交和阴陵泉,甚至在配穴中委中也几乎没有被提到。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实验的角度探讨这三个穴位治疗膀胱疾病的异同,也为临床优化选穴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目的(1)观察分别电针委中、三阴交和阴陵泉穴,对急性尿潴留后家兔的影响;(2)通过比较这种影响的差异性,来观察哪个穴位与膀胱的关系更为密切;(3)探讨针刺治疗膀胱疾病的优势穴位。方法选用健康成年雄性家兔4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委中组、三阴交组、阴陵泉组和非经非穴组(后4组合称电针组)6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5组均以2倍于正常膀胱容量生理盐水充盈膀胱2h建立家兔急性尿潴留模型。电针组分别于充盈2h后,排空尿液即刻电针相应穴位,电针频率2HZ/15HZ,电流强度0.6mA左右,采用疏密波,强度以针柄轻微抖动为宜,20min后通过生物机能信号采集系统观察膀胱内压的变化,即刻处死家兔,取膀胱组织,通过冲洗、称重、匀浆、离心后,放置一20℃冰箱中保存备用。后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膀胱组织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的变化。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膀胱内压:与造模前比较,造模后各组的膀胱内压极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电针前比较,电针后各电针组的膀胱内压明显升高(P<0.05);与电针后模型组比较,电针后各电针组的膀胱内压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后电针组的膀胱内压的升高率明显较高(P<0.05);与非经非穴组比较,电针后其他电针组的膀胱内压的升高率明显较高(P<0.05);而委中、三阴交及阴陵泉组之间的膀胱内压的升高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2)膀胱组织ATP: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造模后膀胱ATP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后除非经非穴组外,委中、三阴交和阴陵泉组的膀胱ATP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非经非穴组比较,电针后委中、三阴交及阴陵泉组的膀胱ATP含量明显升高(P<0.05),且委中组与三阴交和阴陵泉组之间的膀胱ATP含量亦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委中组升高最为明显,三阴交组次之,而三阴交组和阴陵泉组之间的ATP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3)膀胱组织MDA: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造模后膀胱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后委中、三阴交、阴陵泉组的膀胱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而非经非穴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非经非穴组比较,电针后委中、三阴交及阴陵泉组的膀胱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阴陵泉组比较,电针后委中组的膀胱MDA含量高,接近正常组(P<0.05),三阴交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委中组和三阴交组之间亦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本实验以膀胱内压、膀胱组织ATP和MDA含量的变化为指标,观察电针后其变化。结果表明:(1)造模后的膀胱内压较造模前均降50%以上,提示本实验造模成功。(2)电针委中、三阴交及阴陵泉穴能升高急性尿潴留家兔膀胱内压,说明电针此三穴都能治疗尿潴留等膀胱相关疾病。(3)电针委中、三阴交及阴陵泉穴能升高膀胱组织ATP的含量,使其向正常值发展,说明委中穴、三阴交和阴陵泉穴都能有效地治疗急性尿潴留;并且从改善急性尿潴留家兔的膀胱组织ATP含量来看,治疗急性尿潴留委中穴最好,三阴交次之。(4)电针委中、三阴交及阴陵泉穴能降低膀胱组织MDA的含量,其中委中和三阴交穴较阴陵泉穴的含量要高,接近正常值,说明委中和三阴交穴在改善膀胱组织MDA上较阴陵泉要好。

曾霈君[3](2010)在《针灸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穴位电流及相关介质的影响》文中提出针灸治病并不单纯只直接作用于致病因子或者病变组织,其治疗的途径之一在于通过重建免疫系统的稳定性,以使疾病趋于康复,但针灸对于免疫调控作用的同时从而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机理是通过何种途径、层次、环节影响机体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所以近年来针灸对免疫调控机理的研究已成为针灸研究的一大热点,对其深入研究并且阐明针灸对其调控机理是必要的。本实验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试图通过继续观察针刺对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大鼠的影响,并利用穴位电学特性结合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来揭示针灸整体调控的部分机理。实验以佐剂性关节炎模型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大鼠穴位电流、大鼠血浆及皮质钙离子含量,脊髓SP物质含量,观察针灸对炎症所致的免疫失调模型的影响.选取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8组,每组各5只,分别为:正常组、AA模型组、AA针百会组、AA灸百会组、AA针关元组、AA灸关元组、AA针足三里组及AA灸足三里组。实验结论为,针灸的调整作用是多方面、多环节、多途径、多水平的,其结果体现了腧穴的作用特点及规律的不同,通过穴位电流的特性,了解应激反应和炎症的病理发展过程以及在针灸治疗下其机体内部概况,充分的体现了中医“以表知里”的论点及特色。1体表穴位电流在正常情况下呈平缓的线性规律,说明即使不给予刺激,机体的体表电流也会呈动态变化且与脏腑盛衰有一定的相关性。2机体接受劣性应激后(佐剂性关节炎)对于机体脏腑具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性,其损伤程度可藉由测量穴位电流值而得知,通过穴位电流显现出机体脏腑功能的盛衰,因此体现了中医“以表知里”的观点,并且提示穴位电流值可以反应出机体内在的病理表现及病理过程的状况。3研究发现,当机体处于炎症状态时,针灸三要穴后能影响穴位电流变化并且存在穴位的特异性,对于机体炎症不同状态时起着调节作用并与穴位电流变化具有明显相关性。4研究发现,针刺及灸疗百会穴均未能明显抑制继发性免疫反应的发生,但通过电流差值得知,针刺百会穴的电流差值明显低于灸疗百会穴,根据本研究其它相关结果说明针刺百会穴能明显缓解炎症所致的精神心理障碍的症状;针刺关元穴及足三里穴皆能明显抑制继发性免疫反应的发生,而灸疗关元穴及足三里穴皆未能明显抑制继发性免疫反应的发生,提示针刺及灸疗对于机体炎症导致的免疫功能失调状态的调节作用具有差异性。5研究表明,百会穴未能抑制继发性反应的发生,但其穴位电流更能反应出机体精神心里状态的表现;关元穴可明显抑制继发性反应的发生,且可反应机体脏腑功能盛衰的情况;足三里穴正常状态下双侧穴位电流波动相似,证实经络左右对称性的理论,于病理过程中足三里穴左侧电流差值均大于右侧,证明《内经》所言「左盛则右病,右病则左盛」的理论及观点,而左侧的电流差值均大于右侧,也证实了「左病治右,右病治左」的理论,并且足三里穴能明显抑制继发性反应的发生,符合针灸治疗近治作用的规律。6研究表明,血浆及皮质Ca2+水平在AA模型中的表现其对机体造成的不同应激状态密切相关,实验结果表明,针灸对自身免疫细胞或神经冲动具有调控作用,同时体现了针灸通过调节Ca2水平发挥+抗炎镇痛的作用。7研究表明,脊髓SP水平在从模型中体现出针灸能调节体内SP物质水平,并且在炎症发生时起到对免疫细胞募集过程的调节作用,且对一些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特殊细胞功能也有影响.综上述所述,针灸三要穴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并且最大限度的调动人体的正气,可提高因外界刺激所引起的机体抗应激能力,抑制伤害性刺激对机体的不良反应,并且对AA大鼠模型可明显的抑制炎症反应及继发性免疫反应,其具有穴位的特异性。结果还说明针灸通过调节Ca2+水平,脊髓SP生成和释放减少发挥抗炎、抗应激反应的作用。对于针灸对机体的双向性的整体调节作用有赖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共同调控并且对于各环节均具有调节作用。结合针灸对上述各相关因子的水平影响推测,针灸通过多靶点、多环节而达到对应激源所导致的免疫功能紊乱的调节作用。针灸对于机体的整体的双向调节作用大部分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实现的,而穴位的特异性是发挥其作用的基础,不同的穴位及针灸方法作用于机体其效果皆不相同。本实验结果体现中医理论百会、关元、足三里三穴的作用特点及规律的不同,通过穴位电流的特性,了解到应激反应及炎症的病理发展过程以及在针灸治疗下其机体内部概况,充分的体现了中医“以表知里”的论点及特色。但由于实验仅从炎症反应和应激、镇痛等方面初步揭示上述不同穴位的作用特点及规律,但还不足以从整体水平来揭示针灸对于三个穴位的穴位电流与抗炎镇痛物质的相关性以及钙离子与脊髓SP物质之间在抗炎镇痛时彼此间的关联性,这也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特点。

陈旭[4](2008)在《针灸治疗痛经的取穴规律研究及痛经的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痛经是妇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指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疼痛、坠胀,伴腰酸或其他不适,程度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质量者。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女性痛经的发生率较高,并且很多患者强忍疼痛,并不及时检查治疗。痛经不但影响正常工作、生活,还可能掩盖病情,延误恶性妇科疾病的治疗,甚至对生育和生命造成威胁。目前治疗痛经常用的西药主要有非甾类抗炎药、避孕药等,这些药物副作用较多。而中成药的服用又有个体差异,效果不很理想。针灸治疗痛经,疗效确切、操作简便、价格低廉、无毒副作用,易于被广大患者接受。电针方法可以较客观地控制刺激量,便于定量分析。然而,目前针灸临床治疗痛经选穴庞杂、规范的穴位研究较少,给临床治疗痛经的选穴带来一定的难度。如何选择最有效的穴位成为目前针灸界重要课题之一。本课题以探讨针灸治疗胞宫相关疾病及痛经的穴位特异性、观察高校女生痛经发生率及证型分布等的情况为目的,从文献综述、文献研究和痛经流行病学调查三方面,分析针灸治疗胞宫相关疾病及痛经的取穴规律、目前高校女生中痛经高发原因及证型分布特点等,以期为临床治疗痛经选择最有效穴位提供依据,并为治疗痛经的大样本临床试验的开展提供病源及相关信息。另外,本课题还进行了电针三阴交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的初步临床观察,通过对小样本预试验结果趋势的分析,以期为临床正式试验选择非相关穴作对照提供一定参考。本文分为文献综述、文献研究、痛经流行病学调查及附篇四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综述部分文献综述共分两部分:一、中医对胞宫的认识以及中西医对痛经及其病因病理的认识中医认为胞宫功能与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的正常密切相关。中医认为造成痛经的病机主要为肾气亏损、气血虚弱、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蕴结,导致冲任气血亏虚或气血不畅,“不荣则痛”或“不通则痛”造成痛经。现代医学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原发性痛经机理主要与内分泌因素、神经与神经递质、钙镁离子、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环境、情绪等因素相关。继发性痛经可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慢性盆腔炎、妇科肿瘤、宫颈口粘连狭窄等疾病引起。二、三阴交穴的古代应用和现代研究探讨了该穴的命名、功用、主治及临床应用现状。三阴交穴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功能健脾、疏肝、补肾。现代医学对该穴的形态学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三阴交穴是一个多层次的立体结构,进一步增加了对该穴的认识。三阴交主治范围广泛,古代文献中涉及脾胃病症、痛症、妇产科病症、肾膀胱病症、肺病症、心脑病症及其他病症,现代临床研究中涉及生殖、泌尿、消化、免疫、内分泌系统及疼痛等,动物实验中涉及生殖、消化、免疫等方面。第二部分文献研究部分针灸治疗胞宫相关疾病及痛经的穴位特异性研究文献研究部分共分两部分:一、针灸治疗胞宫相关疾病的穴位特异性研究古代文献研究中,查阅了清末以前的42部主要的中医针灸着作。通过统计发现,与胞宫相关穴位共104个,使用最多的为三阴交,其次为中极、气海、关元等穴。与胞宫相关经穴所在经脉,涉及十二条正经及任督二脉,最多的为任脉、肾经,其次为脾经、膀胱经、胃经等经脉。现代文献研究中,在CNKI数据库检索了1979年-2007年的294篇针灸治疗胞宫相关疾病的文献。通过统计发现,与胞宫相关穴位共73个,使用最多的为三阴交,其次为关元、中极、足三里、气海、次髎等穴。与胞宫相关经穴所在经脉,涉及除小肠经外的十一条正经及任督二脉,最多的为脾经其次为任脉、膀胱经、胃经、肝经等经脉。古今文献汇总统计,初步得出针灸治疗胞宫相关疾病的取穴规律:三阴交为临床常用的主穴之一;按部位取穴治疗胞宫相关疾病以下腹部(任脉穴居多)及腰骶部穴位(膀胱经穴居多)最常用;膝下以肝、肾、脾经穴位为主。二、针灸治疗痛经的穴位特异性研究查阅古代中医针灸专着25部,统计发现,治疗痛经穴位共38个,使用最多的为三阴交,其次为阴交、水道、四满、内庭、关元等穴。治疗痛经穴位所在经脉,涉及胃经、任脉、肾经、膀胱经、脾经、大肠经、胆经、肝经、心包经,其中最多的为胃经,其次为任脉、肾经、膀胱经、脾经等经脉,督脉、心经、三焦经、小肠经、肺经未涉及。检索1992年至2007年间针灸治疗痛经的现代文献185篇,统计发现,治疗痛经穴位共47个,使用最多的为三阴交,其次为关元、中极、气海、足三里、次髎等穴。治疗痛经穴位所在经脉,涉及任督二脉及脾经、肾经、肝经、膀胱经、胃经、心经、大肠经、心包经、胆经,其中最多的为脾经,其次为任脉、膀胱经、胃经、肝经、肾经等经脉,而肺经、小肠经、三焦经未涉及。古今文献汇总统计,初步得出针灸治疗痛经的取穴规律:三阴交穴为临床常用的主穴之一,按部位取穴以下腹部(任脉穴居多)及膝下穴位(肝、肾、脾经穴位为主)最常用。第三部分痛经流行病学调查高校女生月经及痛经情况调查问卷目的:为了解女大学生月经、痛经及伴随症状的发生情况。方法:自制并发放流行病学调查问卷1000份,收回973份,回收率为97.3%。结果:女大学生的初潮年龄主要在1215岁,占调查总人数的86.20%,平均初潮年龄为13.28±1.36岁;493例患者有痛经,占总人数的50.67%;经期伴随症状发生率较高;痛经辨证分型中,寒湿凝滞型和气滞血瘀型两型所占比例较大;不同年级女生痛经发生率不同。讨论:①女生平均月经初潮年龄较以往呈现提前趋势,与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有关;②本科二至四年级学生课业繁重、就业压力大、起居饮食不规律,容易导致痛经发生;③女生贪凉饮冷、精神紧张、情绪异常等情况多有发生,可以导致寒湿凝滞或气滞血瘀,均可引起痛经。第四部分附篇电针三阴交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的初步临床观察目的:通过电针三阴交穴与非相关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的比较,初步观察三阴交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例原发性痛经患者,以数字随机法分为2组(三阴交和悬钟组),每组3例,根据随机方案及与试验相适应的盲法对患者进行电针治疗。电针频率为2/100 HZ,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于痛经开始的第一天、VAS疼痛评分≥40mm时开始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3天。结果:1. VAS量表分值统计:三阴交组与悬钟组VAS分值:在第一次针刺5min、10min、30min及针刺结束后30min,三阴交组与悬钟组的VAS分值从前后差值比的均值比较发现:各时间点三阴交组止痛疗效相对优于悬钟组。2.RSS量表分值统计:第1次治疗后三阴交组与悬钟组RSS-COX2差值比(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无差异。但从均值的大小趋势来看,第1次治疗后,悬钟组差值均值略高于三阴交组;而第2次治疗后,三阴交组差值均值较高于悬钟组。讨论:本试验为小型预试验,因为样本量小,无法做统计学处理,因而,试验结果仅初步反映穴位效应的趋势,为课题的正式试验选择非相关穴做对照提供参考。从疗效评价指标(VAS和RSS-COX2)的变化趋势上分析,电针三阴交对原发性痛经的止痛疗效相对优于悬钟,但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研究。

任秀君[5](2007)在《针刺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神经干细胞和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HLP)由血中脂蛋白合成与清除紊乱所致,表现为血浆脂蛋白异常、血脂增高等,属于祖国医学的“痰浊”“瘀血”范畴。它是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有效地防治HLP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途径。脑血管疾病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在我国死于脑血管病者居三大死因首位。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占60%~80%。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三高”特点,是威胁人类尤其是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为了减少和延缓中风的发生,减轻中风后机体状态,从高血脂阶段早期进行针刺干预,是针刺防治中风的新视角,具有重要流行病学研究意义。高血脂与中风,神经干细胞与神经营养因子之间的关系是目前研究尚未进行探讨的部分,本研究试图通过建立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动物模型,并观察针刺的影响,探讨在高血脂阶段积极早期进行针刺干预,是否可通过升高神经营养因子的合成与分泌,从而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促进脑损伤的修复和再生。研究方法:应用大鼠喂养经典高脂饲料,化学诱导大脑中动脉血栓闭塞制造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八组:正常对照组、高血脂模型组、高血脂治疗组、脑缺血模型组、脑缺血治疗组、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组、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Ⅰ、Ⅱ组。高血脂治疗组用电针三阴交、丰隆穴治疗10天。脑缺血治疗组用针刺人中、百会穴治疗7天。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Ⅰ、Ⅱ组,先给大鼠喂养高脂饲料造成高血脂模型,治疗Ⅰ组电针三阴交、丰隆穴10天后,两组同时电针三阴交、丰隆穴,针刺人中、百会穴,7天后处死。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均不针刺。用生化方法检测各组治疗前后血脂四项。应用神经行为学指标观察治疗前后神经症状的改善情况。实验结束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海马区和额叶皮层脑缺血病理改变、室管膜下区和大脑额叶皮层nestin、PCNA、vimentin、Tuj-1表达情况。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右侧大脑匀浆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浓度。实验结果:1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的建立本实验选用经典高脂饲料喂养6周造成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在此基础上用大脑中动脉FeCl3刺激血栓性闭塞法造成局灶性脑缺血,最终造成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预实验结果显示,与同时段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血脂组4周、6周CHO、LDL-C、TG升高有显着差异,P<0.01,HDL-C没有显着差异。说明高脂饲料喂养4-6周可以造成大鼠高血脂模型。由于高血脂形成时间较长,饲养6周的高血脂症大鼠模型更近似于人类高血脂症的病理变化,正式实验定为6周。正式实验,42天,高脂饮料喂养的各组大鼠的CHO和LDL-C、TG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比较,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HLD-C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1。证明高血脂症大鼠造模成功,可以进行实验。52天脑缺血造模后,在MCAO清醒(术后约1h)后,在1~2h内观察模型动物有脑缺血模型出现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各组大鼠在造模后1~2h的神经症状行为在评定上均有阳性反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HE染色结果可见,实验组动物脑缺血造模后,缺血灶出现在额叶,位置比较恒定,缺血灶内细胞排列散乱,并见大量神经元变性坏死,出现脑水肿表现,海马区大量神经元变性坏死,排列紊乱,各组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元脱失现象等病理改变,说明本实验的脑缺血模型制作是成功的。本实验首次建立高血脂合并脑缺血的动物模型,此模型成功率高,死亡率小,重复性好,充分模拟了人类疾病的病理及生理改变。2正常大鼠血脂、HE染色结果、神经干细胞、NSE、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正常大鼠CHO 51.92±9.46mg/dL, HDL-C 26.80±8.16 mg/dL,LDL-C 30.50±8.19 mg/dL,TG47.98±12.18 mg/dL。HE染色结果显示,大鼠右侧海马区和额叶皮层神经细胞排列清楚,细胞形态清晰。神经干细胞标志,nestin、PCNA、vimentin、Tuj-1阳性细胞,在正常大鼠右侧脑内表达较少,在前脑背外侧伸展、侧脑室外侧壁可观察到散在的nestin、PCNA、vimentin、Tuj-1的阳性细胞(背外侧伸展nestin:阳性细胞数63±9.40;面密度0.62±0.10%;光密度0.50±0.03%。PCNA:阳性细胞数185±10.60;面密度1.93±0.11%;光密度1.22±0.07%。vimentin:阳性细胞数95±6.31;面密度0.61±0.04%;光密度0.34±0.02%。Tuj-1:阳性细胞数56±7.69;面密度0.96±0.13%;光密度0.22±0.03%。侧脑室外侧壁:nestin:阳性细胞数41±5.61;面密度0.35±0.05%;光密度0.23±0.03%。PCNA:阳性细胞数114±22.79;面密度1.25±0.25%;光密度0.94±0.19%。vimentin:阳性细胞数48±11.85;面密度1.05±0.26%;光密度0.58±0.14%。Tuj-1:阳性细胞数35±4.69;面密度0.88±0.12%;光密度0.45±0.06%。)正常对照组大脑右侧额叶皮层相应区域表达更少。(nestin:阳性细胞数14±3.47;面密度0.11±0.03%;光密度0.09±0.02%。PCNA:阳性细胞数58±6.52;面密度0.64±0.07%;光密度0.39±0.04%。vimentin:阳性细胞数56±6.46;面密度0.22±0.03%;光密度0.11±0.01%。Tuj-1:阳性细胞数13±5.14;面密度0.08±0.03%;光密度0.05±0.02%。)右侧大脑匀浆中NSE(41.70±3.47 ng/dL)及神经营养因子NGF(79.36±7.07 pg/ml)、BDNF(5.66±0.86μg/L)、bFGF(51.20±6.05 ng/L)含量呈基础表达。3针刺对实验性高血脂大鼠的治疗作用3.1针刺对实验性高血脂大鼠血脂的作用经针刺治疗后,和高血脂模型组相比,高血脂治疗组大鼠的CHO、LDL-C、TG降低有极显着差异,P<0.01。HLD-C升高有极显着差异,P<0.01。说明针刺能降低实验性高血脂大鼠CHO、LDL-C、TG,升高HLD-C,调节血脂水平。3.2针刺对实验性高血脂大鼠右侧大脑SVZ和额叶皮层神经干细胞的作用nestin、PCNA、vimentin、Tuj-1在实验性高血脂造模后大鼠脑内表达较少,在室管膜下区SVZ、背外侧角可观察到散在的nestin、PCNA、vimentin、Tuj-1的阳性细胞,额叶皮质表达更少,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其阳性细胞数、面密度、光密度没有显着差异,P>0.05。针刺对实验性高血脂大鼠nestin、PCNA、vimentin、Tuj-1表达影响不大。3.3针刺对高血脂大鼠右侧脑组织匀浆中NSE的作用高血脂造模后,右侧脑匀浆中NSE浓度与正常脑匀浆中NSE浓度没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高血脂本身不能影响右侧脑组织中NSE的分泌与合成。高血脂大鼠治疗组和模型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说明针刺不能影响实验性高血脂大鼠NSE的分泌。3.4针刺对实验性高血脂大鼠右侧脑组织匀浆中神经营养因子的作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血脂模型组大鼠大脑匀浆中NGF、BDNF、bFGF含量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高血脂模型组比较,针刺治疗组BDNF显着升高,P<0.05,NGF、bFGF没有显着差异,P>0.05,但有升高的趋势。实验结果提示高血脂可降低大鼠大脑中NGF、BDNF、bFGF的分泌与合成,针刺可升高高血脂状态某些神经营养因子的含量,如BDNF。4针刺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的治疗作用4.1针刺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脑缺血后神经行为评分和脑缺血病理改变的作用59天,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缺血模型组和脑缺血治疗组神经症状评分升高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与脑缺血模型对照组比较,脑缺血治疗组的神经症状评分降低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HE染色结果显示,脑缺血治疗组缺血区周围组织水肿减轻,无明显的细胞空泡变性,细胞核正常。海马CA3区结构完整的神经细胞明显增多,变性坏死细胞较少,细胞周围间隙明显缩小,血管病变主要以内皮细胞肿胀,空泡形成为主。说明针刺治疗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具有显着的治疗作用。4.2针刺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脑缺血后缺血侧SVZ和额叶皮层神经干细胞的作用脑缺血后,大鼠缺血侧前脑室管膜下区(背外侧伸展、侧脑室外侧壁)、缺血区额叶皮层nestin、PCNA、vimentin、Tuj-1强表达,并有多层阳性细胞,背外侧角可见大量的nestin、PCNA、vimentin、Tuj-1阳性细胞,并向外形成了背外侧伸展,脑缺血区可见散在的nestin、PCNA、vimentin、Tuj-1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缺血模型组、治疗组nestin、PCNA、vimentin、Tuj-1阳性细胞个数、面密度、光密度升高均有极显着差异,P<0.01;与脑缺血模型组比较,脑缺血治疗组各项升高均有极显着差异,P<0.01。脑缺血后存在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并有一部分神经干细胞有向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祖细胞定向分化的趋向。针刺后各项指标高于脑缺血组。说明针刺可提高实验性脑缺血大鼠大脑侧脑室背外侧伸展、侧脑室外侧壁、缺血区nestin、PCNA、vimentin、Tuj-1的表达。针刺结果显示,针刺可促进大脑SVZ和额叶皮层神经干的增殖,并能促进神经干细胞向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祖细胞定向分化,同时可能促进神经干细胞从SVZ区向缺血区迁移。4.3针刺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缺血侧脑组织匀浆中NSE的作用与正常组相比,脑缺血模型组大脑匀浆中NSE含量明显上升,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与脑缺血模型组相比,脑缺血治疗组大脑匀浆中NSE含量降低有极显着差异,P<0.01。实验结果提示:脑缺血后,脑匀浆中NSE浓度显着升高,说明出现脑损伤。针刺可降低NSE浓度,从而减轻脑损伤。4.4针刺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脑缺血后缺血侧脑组织匀浆中神经营养因子的作用与正常组相比,脑缺血模型组缺血侧脑组织匀浆中NGF、BDNF、bFGF含量明显上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脑缺血模型组相比,脑缺血治疗组缺血侧脑组织匀浆中NGF、bFGF含量升高有显着差异,P<0.05或P<0.01。实验结果提示脑缺血后,缺血侧脑组织匀浆中NGF、BDNF、bFGF浓度显着升高,说明脑缺血后,自身可分泌神经营养因子,从而产生一定的脑保护作用。针刺可通过促进缺血侧大脑NGF、bFGF的分泌与合成,加强脑保护作用。5针刺对实验性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的治疗作用5.1针刺对实验性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血脂的作用经针刺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组、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治疗Ⅰ组、Ⅱ组CHO、LDL-C升高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组、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治疗Ⅱ组TG升高,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与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组比较,治疗Ⅰ组CHO、TG、LDL-C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5,治疗Ⅱ组没有显着差异,P>0.05;与治疗Ⅰ组比较,治疗Ⅱ组CHO、LDL-C、TG没有显着差异,P>0.05;HDL-C,各组之间比较没有显着差异,P>0.05,但与42天比较,治疗Ⅰ组HDL-C升高有显着差异,P<0.01。本实验表明,针刺可降低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CHO、TG、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治疗治疗Ⅰ组疗效好于治疗Ⅱ组,从而说明从高血脂阶段积极介入针刺治疗,可更好、更有效地调节血脂水平。5.2针刺对实验性高血脂合并脑缺血脑缺血后神经行为评分和脑缺血病理改变的作用与合并模型组比较,合并治疗组神经症状评分显着降低,p<0.05;与合并治疗Ⅰ组比较,Ⅱ组没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针刺治疗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具有显着的治疗作用。针刺后缺血区HE结果显示,针刺后缺血区周围组织水肿减轻。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Ⅰ组水肿程度最轻,无明显的细胞空泡变性,细胞核正常。海马CA3区结构完整的神经细胞明显增多,变性坏死细胞较少,细胞周围间隙明显缩小,血管病变主要以内皮细胞肿胀,空泡形成为主。说明电针在高血脂成模后积极治疗可减轻脑损害。5.3针刺对实验性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缺血侧SVZ和额叶皮层神经干细胞的作用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组前脑侧脑室背外侧伸展、侧脑室外侧壁、额叶缺血区nestin、PCNA、vimentin、Tuj-1阳性细胞的表达弱于单纯脑缺血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组、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Ⅰ组、Ⅱ组阳性细胞个数、面密度、光密度升高均有极显着差异,P<0.01;与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组比较,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Ⅰ组、Ⅱ组阳性细胞个数、面密度、光密度升高均有极显着差异,P<0.01;与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Ⅰ组比较,高血脂合并脑缺血Ⅱ组各项降低有极显着差异,P<0.01。实验结果提示高血脂可减弱脑缺血后nestin、PCNA、vimentin、Tuj-1阳性细胞的表达。即高血脂可减弱脑缺血后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针刺可提高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大鼠大脑侧脑室背外侧伸展、侧脑室外侧壁、缺血区nestin、PCNA、vimentin、Tuj-1的表达。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Ⅰ组比Ⅱ组各项表达要强,说明在高血脂阶段介入治疗,更能提高nestin、PCNA、vimentin、Tuj-1表达。针刺结果显示,针刺可促进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大鼠大脑SVZ和额叶皮层神经干的增殖,并能促进神经干细胞向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祖细胞定向分化,同时可能促进神经干细胞从SVZ区向缺血区迁移。说明在高血脂阶段介入治疗,更能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5.4针刺对实验性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缺血侧脑组织匀浆中NSE的作用与正常对照组和脑缺血模型组比较,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组大脑匀浆中NSE含量显着上升,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合并各组缺血侧大脑匀浆中NSE含量明显上升,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与合并模型组比较,合并治疗Ⅰ组、Ⅱ组下降有显着差异P<0.01,P<0.05;与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治疗Ⅰ组比较,Ⅱ组升高有显着差异P<0.05。实验结果提示,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可加重脑缺血后脑损伤,针刺可减低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的脑损伤,尤其在高血脂阶段介入针刺治疗的治疗Ⅰ组疗效远远好于治疗Ⅱ组。5.5针刺对实验性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缺血侧脑组织匀浆中神经营养因子的作用与正常对照组、脑缺血模型组比较,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组NGF、BDNF、bFGF降低有极显着差异,P<0.01;与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组比较,治疗Ⅰ组和治疗Ⅱ组NGF、bFGF上升有显着差异P<0.01;与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Ⅰ组比较,Ⅱ组NGF、BDNF降低有显着差异P<0.01。实验结果提示:高血脂可降低脑缺血后脑自身的保护作用,针刺可通过促进NGF、BDNF、bFGF的分泌和合成,从而起到脑保护的作用。针刺治疗Ⅰ组的NGF、BDNF高于Ⅱ组,说明在高血脂阶段积极进行针刺治疗可更好的提高神经营养因子分泌,从而起到脑保护的作用。实验结论:1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的建立是成功的。2高血脂本身并不能影响实验性高血脂大鼠右侧室管膜下区和右侧额叶皮层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迁移与分化,和右侧脑匀浆中NSE的表达,但能降低右侧大脑匀浆中神经营养因子,如NGF、BDNF、bFGF的分泌。3脑缺血能增强实验性脑缺血大鼠缺血侧室管膜下区和额叶皮层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迁移与分化,促进缺血侧脑组织中NSE的分泌,促进缺血侧脑组织中NGF、BDNF、bFGF的分泌与合成。4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可减弱脑缺血后室管膜下区和右侧额叶皮层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迁移与分化,促进缺血侧脑组织NSE的分泌,降低缺血侧脑组织NGF、BDNF、bFGF的分泌,减弱大脑的自我保护作用。5针刺“丰隆”、“三阴交”,可降低实验性高血脂大鼠CHO、TG、LDL-C,升高HDL-C水平。针刺不能影响实验性高血脂大鼠高血脂后大脑右侧室管膜下区和额叶皮层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迁移与分化,和右侧脑组织中NSE的分泌,但能促进右侧脑组织中BDNF的分泌与合成。6针刺“百会”“人中”可改善实验性脑缺血大鼠神经行为症状评分,改善脑缺血状态,降低缺血侧NSE的分泌,增强实验性脑缺血大鼠缺血侧大脑室管膜下区和额叶皮层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迁移与分化,促进大脑缺血侧脑组织NGF、bFGF的分泌与合成。7针刺可降低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CHO、TG、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改善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大鼠神经行为症状评分,改善脑缺血状态,可提高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后缺血侧室管膜下区和缺血区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迁移与分化,降低缺血侧脑组织中NSE的分泌,促进缺血侧脑组织中神经营养因子NGF、BDNF、bFGF的分泌与合成。8从高血脂阶段积极介入针刺治疗,可更好、更有效地调节血脂水平,改善脑缺血状态,明显提高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后缺血侧室管膜下区和缺血区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迁移与分化,降低缺血侧大脑NSE的分泌,促进缺血侧大脑匀浆中神经营养因子NGF、BDNF、bFGF的分泌与合成。9针刺能通过促进缺血侧脑组织NGF、BDNF、bFGF的分泌,降低NSE分泌,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从而促进神经元的修复和再生。综上所述本实验结果显示,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干细胞增殖、迁移、分化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在实验性脑缺血和实验性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脑缺血造模后,神经营养因子含量的升高,往往同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同时出现,所以猜测本实验脑缺血后是神经营养因子的升高促进了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实验结果表明,针刺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神经营养因子的分泌,从而最终促进了脑缺血后神经干细胞增殖、迁移、分化,尤其在高血脂阶段针刺治疗可减轻脑缺血后损伤,促进神经元的修复与再生。

管遵信,李惠芳,汤晓云,姜云武[6](2000)在《任督脉与耳穴磁力透穴对家兔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管遵信,李惠芳,汤晓云,郭立文,姜云武[7](2000)在《任督脉透穴对家兔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任督脉透穴法对药物所致免疫功能低下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先以10只家兔作预实验,在取得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再取10只家兔,用氢化可的松注射液在家兔腹部两侧皮下注射,制造低免疫动物模型。连续注射6天后,CD4和CD8淋巴细胞明显下降,P<

二、任督脉与耳穴磁力透穴对家兔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任督脉与耳穴磁力透穴对家兔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电针调节抑郁大鼠海马与前额皮层的突触可塑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抑郁症的中医研究
        一、抑郁症的历史沿革
        二、抑郁症与中医相关病证
        三、抑郁症的针灸治疗
        四、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机制研究进展
    第二节 抑郁症的现代医学研究
        一、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二、抑郁症的临床治疗
        三、抑郁症的脑可塑性研究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电针对CUMS抑郁模型联合独笼饲养大鼠的行为学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第二节 电针对CUMS抑郁模型联合独笼饲养大鼠的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
        一、实验方法
        二、实验结果
    第三节 电针对CUMS抑郁模型联合独笼饲养大鼠的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的影响
        一、实验方法
        二、实验结果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郁病的针灸治疗
    第二节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神经可塑性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2)电针委中、三阴交、阴陵泉穴对急性尿潴留后家兔膀胱内压、膀胱组织ATP和MDA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针刺治疗尿潴留的概况
        1 尿潴留的概述及非针刺治疗
        1.1 尿潴留的概述
        1.2 尿潴留的非针刺疗法
        2 尿潴留的针刺治疗
        2.1 体针
        2.2 头针
        2.3 手针
        2.4 耳针
        2.5 腹针
        2.6 腕踝针
        2.7 其他
        3 小结
    综述二 针刺委中、三阴交、阴陵泉穴治疗尿潴留的概况
        1 针刺委中穴治疗尿潴留的概况
        1.1 委中穴概述
        1.2 委中穴主治
        1.3 委中穴治疗尿潴留
        1.4 小结
        2 针刺三阴交穴治疗尿潴留的概况
        2.1 三阴交穴概述
        2.2 三阴交穴主治
        2.3 三阴交穴治疗尿潴留
        2.4 小结
        3 针刺阴陵泉穴治疗尿潴留的概况
        3.1 阴陵泉穴概述
        3.2 阴陵泉穴主治
        3.3 阴陵泉穴治疗尿潴留
        3.4 小结
        4 总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和器具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处理方法
        2.2 动物模型制备
        2.3 取穴
        2.4 电针方法
        2.5 指标检测的时间、方法
        2.6 数据处理分析
        2.7 技术路线图
    实验结果
        1 家兔膀胱内压的变化
        1.1 造模前后家兔膀胱内压的比较
        1.2 电针前后家兔膀胱内压的比较
        1.3 电针后各组家兔膀胱内压的升高率的比较
        2 电针对家兔膀胱组织ATP含量变化的影响
        3 电针对家兔膀胱组织MDA含量变化的影响
    讨论
        1 动物选择的分析
        2 穴位选择的分析
        3 指标选择的分析
        4 电针急性尿潴留家兔后委中穴和三阴交、阴陵泉穴之间差异的分析
        4.1 关于膀胱内压的影响的分析
        4.2 关于膀胱组织ATP的影响的分析
        4.3 关于膀胱组织MDA的影响的分析
        5 本实验的不足及改进
        6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参考文献
    综述二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3)针灸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穴位电流及相关介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份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针灸与应激源对机体整体影响的研究进展
        1 应激源对机体的影响
        1.1 应激
        1.2 应激的作用机制
        1.3 应激的分类
        1.4 良性应激
        1.4.1 针灸的良性预应激作用
        1.4.2 针灸的抗应激作用
        1.4.2.1 针灸抗免疫系统应激性损伤的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
        1.4.3 针灸的良性双向调节作用
        1.5 劣性应激
        1.5.1 劣性应激理论基础
        1.5.2 佐剂性关节炎模型-慢性炎症痛模型
        1.6 针刺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影响
        2.针灸对机体整体调节之研究概况
        2.1 针灸的整体调节作用
        2.2 针灸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整体调节作用
        2.2.1 针灸作用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机制
        2.2.2 针灸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2.2.2.1 针灸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2.2.2.2 针灸对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2.2.3 针灸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2.2.4 针灸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2.4 小结
    综述二 经脉腧穴与皮肤电流之相关研究
        1.1 人体皮肤电阻抗特性及原理
        1.1.1 人体皮肤电阻抗的波动及对称性
        2.1 经脉腧穴电学特性的研究
        2.1.1 经脉腧穴的低电阻、高电位
        2.1.2 人体气血流注对经络腧穴电学特性的影响
        2.1.3 内分泌系统对经脉腧穴电学特性的影响
        2.1.4 神经系统对经脉腧穴电学特性的影响
        2.2 疾病相关的经络腧穴电学特性
        3.1 良导络之现代研究
        3.1.1 良导络原理
        3.1.2 良导络与疾病
        3.2 小结
    综述三 腧穴功能与钙离子调节
        1.1 经穴上钙离子特性
        1.1.1 腧穴上钙离子浓度分布特性
        1.1.2 经脉上非穴钙离子浓度分布特性
        2.1 针刺对腧穴上钙离子浓度分布特性
        2.2 钙离子与疼痛及免疫的关系
        2.2.1 钙离子在疼痛中调控的作用
        2.2.2 钙离子在炎症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2.3 钙调素对经穴功能活动之影响
        2.4 小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针灸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百会、关元、足三里穴位电流变化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实验二针灸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浆及皮质Ca~(2+)和脊髓SP水平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Ca2+含量及SP含量
        2.2 针灸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脊健SP物质含量
        3 讨论
    分析和讨论
        1.1 针灸对穴位电流的影响
        1.2 针灸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浆及皮质钙离子和脊髓SP的影响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4)针灸治疗痛经的取穴规律研究及痛经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Abstract)
缩略词英汉对照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西医对胞宫及痛经的认识
        1. 中医对胞宫的认识
        2. 中医对痛经的认识
        3. 痛经病因病理的现代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三阴交穴的古代应用及现代研究
        1. 三阴交穴的古代应用
        2. 三阴交穴的现代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针灸治疗胞宫相关疾病及痛经的穴位特异性研究
    一 针灸治疗胞宫相关疾病的穴位特异性研究
        1. 古代文献研究
        2. 现代文献研究
        3. 古今文献统计结果对比及汇总
        参考文献
    二 针灸治疗痛经的穴位特异性研究
        1. 古代文献研究
        2. 现代文献研究
        3. 古今文献统计结果对比及汇总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痛经流行病学调查 高校女生月经及痛经情况问卷调查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附篇 电针三阴交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的初步临床观察
    前言
    临床资料
    诊断标准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针刺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神经干细胞和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abbeviations)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针刺治疗高血脂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对高脂血症认识
        2 高血脂的病因病机
        3 针刺治疗高血脂的临床研究
        4 针刺治疗高血脂的实验研究
        5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
        1 病名
        2 病位
        3 病因
        4 促发因素
        5 临床症状
        6 辨证施治
        7 预后
        8 针灸在治疗中风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综述三 针刺对实验性脑缺血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1 针刺对脑缺血合并症的实验研究
        2 针刺抗脑缺血的作用机制研究
        3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四 神经干细胞与脑缺血
        1 神经干细胞的发现
        2 神经干细胞的概念
        3 神经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4 神经干细胞的定位和标记
        5 脑缺血与NSC 的激活
        6 脑缺血时影响NSC 增殖的因素
        7 针灸与脑缺血后神经干细胞的研究现状
        8 研究展望与科学意义
        参考文献
    综述五 神经营养因子与脑缺血及神经干细胞的关系
        1 神经干细胞分化及其相关因子
        2 NGF 家族与脑缺血及神经干细胞的关系
        2.1 NGF
        2.2 BDNF
        3 GDNF 家族与脑缺血及神经干细胞的关系
        4 其他生长因子与脑缺血及神经干细胞的关系
        4.1 bFGF
        4.2 其他生长因子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模型的建立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电针对实验性高血脂大鼠血脂四项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电针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血脂四项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针刺对实验性脑缺血神经行为及脑缺血病理改变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HE 染色图
    实验五 针刺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Nestin 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Nestin 表达图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六 针刺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PCNA 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PCNA 表达图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七 针刺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vimentin 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Vimentin 表达图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八 针刺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Tuj-1 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Tuj-1 表达图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九 针刺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十 针刺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神经营养因子NGF、BDNF、bFGF 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合讨论
实验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6)任督脉与耳穴磁力透穴对家兔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1. 动物与分组
    2.实验方法
结果
    1.哈慈针透刺任督脉或耳穴对T细胞亚群的影响
    2. 用哈慈针透刺任督脉不同时间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3. 免疫器官胸腺和脾
    4. 皮肤溃疡
讨论

四、任督脉与耳穴磁力透穴对家兔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电针调节抑郁大鼠海马与前额皮层的突触可塑性研究[D]. 张浩.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2]电针委中、三阴交、阴陵泉穴对急性尿潴留后家兔膀胱内压、膀胱组织ATP和MDA的影响[D]. 程莉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3)
  • [3]针灸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穴位电流及相关介质的影响[D]. 曾霈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2)
  • [4]针灸治疗痛经的取穴规律研究及痛经的流行病学调查[D]. 陈旭.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2)
  • [5]针刺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神经干细胞和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D]. 任秀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6]任督脉与耳穴磁力透穴对家兔免疫功能的影响[J]. 管遵信,李惠芳,汤晓云,姜云武. 上海针灸杂志, 2000(S1)
  • [7]任督脉透穴对家兔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A]. 管遵信,李惠芳,汤晓云,郭立文,姜云武. 国际传统医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 2000

标签:;  ;  ;  ;  ;  

人都经耳穴对家兔免疫功能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