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三个代表”要求,继续夯实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按照“三个代表”要求,继续夯实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一、按照“三个代表”要求 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论文文献综述)

刘华超[1](2021)在《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纵观世界政党政治340余年的历史,社会主义政党政治170余年的历史,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执政党,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强弱都是政党生存与发展乃至执政长久与否的关键驱动。从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世界上一些政党丧失执政地位的深刻历史教训表明,无论是通过和平选举手段上台执政的政党,还是通过革命手段夺取政权的政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都会因执政理念僵化、执政基础萎缩、执政方式落后等造成执政能力的退化。政党的执政能力退化不仅会引发执政党的执政合法性危机,甚至会带来丧失执政地位的危险。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作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需要以史为鉴,认真思考和高度重视政党执政兴衰的“历史周期率”问题。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党只有始终围绕党的建设主线,不断提升执政能力,才能有效化解和抵御执政风险与挑战,有效应对“黑天鹅”与“灰犀牛”事件,避免犯颠覆性错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源自于历史,是人民的选择,但这绝不意味着一劳永逸。当前,党执政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种风险”说明,党的执政安全问题仍然突出。党能否破解政党执政兴衰存亡的“历史周期率”难题,跳出政党执政的“塔西佗陷阱”、社会经济发展的“中等收入陷阱”等,仍然需要接受时代地拷问和检验。因此,在世情国情党情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巩固和维护党执政地位的关键所在和重中之重。党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百年大党,从创建到执政,其执政理念、执政方式都在因时代进步而不断发展创新和改进完善。党的执政基础、执政地位也随之日益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是结合党执政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新风险、新考验,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党的执政理念,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持续厚植党的执政基础。同时,基于党对所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创造性地提出了“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重大论断,要求全党要时刻牢记初心使命,不断推进自我革命,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增强党的执政本领,积极推进党的执政转型。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既具有政党的一般属性和功能,又具有其自身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执政转型是一个事物的一体两面。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促进党的执政转型,党的执政转型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因此,考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执政转型,一是必须清楚政党与执政党、党的领导与执政、党的领导能力与执政能力、党的建设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充分认识和把握“三大规律”。二是必须要围绕执政能力的三大核心构成要素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三大核心构成要素之中,创新执政理念是党执政能力建设的灵魂,意在重点解决为谁执政的问题;厚植执政基础是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根基,旨在明确靠谁执政的问题;完善执政方式是党执政能力建设成效的具体体现,主要回答怎样执政的问题。三是必须要十分清楚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根基和出发点。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是其理论根基和出发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成果。总体而言,首先从理论层面理清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理论、基本内涵和构成要素等,对弄清党为什么能够长期执政、靠什么进行长期执政,以及如何在未来继续长期执好政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执政,若从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局部执政活动算起,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时期的执政能力建设(1927-1949),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以后的执政能力建设(1949-1978);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以来的执政能力建设(1978-2012);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的执政能力建设(2012-)。从大革命失败到新中国成立,是党的局部执政时期。在这22年的局部执政实践当中,党积累了丰富的局部执政经验和党的建设经验,为党执政培养和储备了一批难得的执政人才,为党执政作了充分准备和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在党22年局部执政实践当中,由于长期以农村为基础开展革命武装斗争,它部分地塑造了党在意识形态和执政信念上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对党执政后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至党的八大召开,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经济快速得到恢复发展、社会秩序日趋稳定,党的执政地位日益稳固,党的执政取得显着历史性成效。党的八大系统总结了执政7年以来的经验与不足,明确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向。但是,随后由于党内“左”的指导思想日益发展和对党内外阶级斗争形势的严重误判,以致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于是,通过频繁开展群众政治运动、消灭党内外的“阶级敌人”,也就成为了当时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任务和主要方式。特别是从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在阶级斗争和群众政治运动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党和国家权力被过分集中,党作为执政党的权力逐渐发生异化,政党国家化倾向日趋明显,并最终演变为以党代政。后又经两年徘徊时期,在异化的阶级斗争思维和运动思维支配下,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被严重削弱,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遭受了重大挫折和损失。究其根源在于,一是由于此前党长期处于农村严酷的革命斗争环境之中,党在全面执掌国家政权以后,仍习惯于运用革命战争年代对敌的阶级斗争思维和运动方式进行治国理政。二是作为执政党,出于巩固新生人民政权与执政地位的需要,党希望能够简单通过继续保持自身的革命性质、品质和精神,发扬优良革命传统,来彻底完成社会革命任务。但作为执政党,用革命战争年代消灭阶级敌人的激进方式,来解决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时期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既是缺少执政经验的表现,也是执政能力有所不足的表现。其最终带来的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理有序发展,而是“左”的错误思想在党内外的滋长蔓延。其直接表现即是阶级斗争和群众政治运动被过分强化和不适当运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它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也标志着党的执政和执政能力建设进入了新的转型发展时期。党在改革开放前经历的重大执政挫折,使党坚定了推进改革开放的信念。通过关于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通过拨乱反正,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路线。同时,它也使党充分认识到,只有牢牢抓住党的建设主线,才能把党建设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勇于自我革命、人民衷心拥护、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改革开放以来,党鉴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因民主与法制被践踏而付出的沉重代价,以及国外一些执政党因执政能力下降而丧失执政地位的经验教训。结合当时国内外不断变幻的执政环境与形势,党希望能够通过不断推进深化改革、创新执政理念、完善执政方式、巩固执政基础,提升执政能力,来正确处理和规范党与政府的关系,并逐步推进党由习惯于运用革命战争年代消灭阶级敌人的激进思维和方式治国理政的党,向注重实现“四个自我”,崇尚法治和制度之治,领导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党转型。于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党便开始着力恢复和重建党和国家各项制度,并更加注重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其目标就是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和树立强有力的国家法律与制度权威,并用完善的制度和科学的法制体系规范权力运行,压缩权力的寻租空间,真正确保权为民用和实现依法、科学、民主执政,同时确保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制度化、法制化。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的执政环境、执政考验,新时代对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如何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党在已有丰富执政经验和充分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因执政能力下降而丧失执政地位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从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出发,适时提出了“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重大论断。这不仅是党在新时代对执政面临“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的积极回应,更是积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执政转型的最好体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党结合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重大转变,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实际,立足基本国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新时代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这条主线,积极创新党的执政理念、厚植的党执政基础、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增强党的执政本领,继续深入推进党的执政党转型。新时代,党领导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其最终旨归在于要彻底杜绝“左”的泛政治化运动对党和国家制度与法律法规的任意践踏,更加强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和制度体系,注重一体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共同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进而实现制度治党、制度治国与制度治权的“制度之治”。与此同时,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党科学、依法、民主执政,就是要彻底改变以往几乎完全由党和政府包揽主导一切,过多依靠党和政府政策与科层官僚化部门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和行政命令进行治国理政的方式。旨在突出强调党作为执政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的核心作用,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和网络化治理主体的横向协同与纵向垂直联动。因此,新时代党作为执政党,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团结各方力量画出最大同心圆、满足多元诉求、维护各方利益,更加主动采取通过共同协商、拓宽参与渠道、倾听人民声音、科学制定政策、强化执行监督等,以此来不断保障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通过考察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经验得失可以发现,一个政党能否实现长期执政、有效执政,关键在于这个政党能否因时代变化而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进而合理有效地推进自身的适应性变革。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由于其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特殊角色担当,在充分汲取党以往执政经验和教训,以及国外一些政党特别是苏联共产党因执政能力退化而丧失执政地位的深刻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新时代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守党的执政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执政底色,是推进执政转型的动力,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真谛。二是要积极变革执政体制,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其中,完善党的监督权力运行的制约机制是保障,强化规范权力运行的政党体制是旨归,构建引导权力运行的舆论体制是导向。三是要准确把握内外情势,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为此,新时代党要始终坚持把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相统一,要始终树立改革创新和自我革命的行动自觉和坚持科学发展是第一要务的使命担当。同时,还要建构科学考评体系,锻造党的执政人才。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人”就是党政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各级党政干部的执政能力,锻造党的执政人才队伍,就是要始终坚持新时代的好干部标准,不断健全干部能力考评指标体系、完善干部能力考核评价方式、科学运用干部能力考评结果,以便形成良性循环的选才用才氛围和政治生态,让真正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脱颖而出。最后,要始终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坚定正确执政方向。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做到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与集中统一领导,全面增强政治建设的自觉性与坚定性,不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用制度保障发挥党的领导的最大优势。只有这样,党才能不断提高新时代治国理政的综合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把握两个大局,进而才能顺利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杨帆[2](2014)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是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国做出的最为重要的举动,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不仅仅是一次社会生产力腾飞的经济变革,更是一次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全方位的社会转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化,不仅仅要在短短的几十年之中走完西方国家历经几百年才走完的道路,而且要使中国这个传统的文明古国迈进现代社会的大门。短促的时间和巨大的变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民一方面体验到的是日新月异的进步和繁荣,另一方面也经历着现代社会的某种阵痛,“社会失范”就是这种阵痛最为明显的表现。“社会失范”呼唤着社会整合的出现,可以说社会冲突越激烈,社会整合的紧迫性就越强烈。某种意义上,社会整合既是一个解释性的概念,也是一个建构性的概念。但是,由于这一概念的功能主义的传统,导致了对于社会稳定和社会团结的过分强调,使它饱受批评。事实上,社会整合概念完全不需要设定一个和谐一致的乌托邦,完全可以在正视冲突下保留社会整合的科学内涵,而无需所谓“神性社会”的担保。中国改革开放开启的社会变迁之路,是由中国共产党发起和领导的。在中国社会整合的过程中,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如果没有了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中国社会。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性,使我们不能够照搬西方的理论与经验,而是要在批判的过程中,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的理论自主之路。中国伟大的改革已经进行了30余年,深化改革的需要,要求尽快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经验进行科学合理的总结。事实上,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经远远地走在了理论发展的前面,因此,当前重要的任务是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行系统地理论探索,提升对这场伟大的社会实践的理解。本文首先会分析社会整合这一概念的定义和内涵,从社会整合相关理论的历史沿革入手,通过对比功能主义和冲突论理论家之间的学术争论,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对社会整合在理论上做更进一步的理解。其次,会重点叙述政党和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观点,对政党的地位做一个更加深入、科学的定位。最后,结合国内外对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关系模式理论的多种不同观点,找出一个能够相对科学合理分析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状况的分析工具。以理论的辨析为铺垫之后,将简要介绍和分析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的关系。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是凭空产生,改革前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是改革开放的基础和出发点。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建立,中国共产党成为整个国家的领导核心,通过构建—个系统的社会政治权力网络,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人民群众有着特殊的政治利益表达形式和渠道,国家支配和控制着社会的生产与生活。面对建国之后的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从当时的国情出发,总结革命战争期间的主要经验,采取了一种以“政治运动”为核心的社会整合方式。这种整合方式有着其历史合理性,也曾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一特殊的整合方式本身蕴含着着一个悖论,正是这一悖论的发展,导致了新中国建立之后社会发展出现了重大波折,也是促使中国共产党进行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资源配置模式逐渐让位于市场;社会阶级阶层的不断分化使曾经“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传统社会结构日趋多样化,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也开始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新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这些问题都向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这样和那样的挑战。这些挑战既对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又在社会中引发了无数从前没有的冲突。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从这两方面回应改革开放带来的挑战。中国共产党要完成整合社会的历史使命,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对执政能力的建设和提升。改革开放对中国共产党带来的冲击,使得党不得不在意识形态、组织结构、运行方式上都要做出调整。这既是一个与改革开放实践紧密相关、不断与时俱进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继承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在意识形态方面,中国共产党不断的对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做出总结,先后提出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等十分重要的理论,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组织结构方面,针对市场经济改革对党的组织系统的冲击,中国共产党强调要加强党员素质,重新建立强有力的基层组织。中国共产党开始越来越强调民主的重要性,希望通过以“党内民主”推动社会民主不断向前发展。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一直要求加强反腐败的工作,认为反腐败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兴衰存亡的大事情。社会冲突的不断加剧,使得政治体制也开始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国家政策的制定者,掌握着政治输出的主要渠道。因此,党一直试图用各种方式去缓和社会矛盾,加强社会团结。由于社会阶层和团体他们本身掌握的社会资源很不相同,利益目标也很不一致,他们的行为方式和逻辑也很不一样,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对待不同对象需要运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对待随着改革开放出现的新兴经济精英也就是私营企业主阶层,中国共产党更多是采取一种吸纳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党的统一战线组织,比如工商联、政治协商会议进行,也在一定程度上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行吸纳。最有象征意义的是中国共产党对私营企业主敞开了组织的大门,欢迎他们加入中国共产党。对待新的社会团体的策略上,中国共产党大致经历了一个“控制——规范——引导——整合”的过程。事实上,这成为中国共产党对待非政府组织的一个行动框架。而对于大量散布于中国社会的抗争性的利益诉求行为,中国共产党尽量的将他们引向合法的制度化渠道,防止他们的各种政治诉求演化成激烈的非理性行为。

纪伟昕[3](2004)在《江泽民党建理论创新的总体思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泽民党建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深刻总结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治党治国治军的新鲜经验,联系党成立以来丰富的历史经验,并根据时代的主题和世界发展的新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新任务,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以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实际需要,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深入研究江泽民党建理论创新的总体思路,应当全面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根本要求,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远指导意义,进一步澄清各种思想疑惑,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站在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以历史的、现实的、世界的和未来的宽广眼界,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着重研究探讨了江泽民党建理论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总体思路。全文除导论和结束语之外,主体部分由四篇共九章组成: 第一篇,从长期思考和准备、提出和基本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三个阶段,清晰、详实地介绍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形成和发展过程。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时代主题和世界发展变化的大背景、国内发展的新条件和实践基础以及党的历史方位和党建新课题的探索与实践。包括第一、二章。 第二篇,着重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具体地阐发了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科学内涵,分析了“三个代表”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提出“三个代表”的精神实质是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先进性。包括第三、四章。 第三篇,论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着重论证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突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是整体推进党建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总的指导思想。包括第五、六章。 第四篇,着重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新世纪“建设什么样的党”的独创性理论。以比较厚重的篇幅,系统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回答“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重点突出理论创新的七个基本点。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出发,独特地回答了要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必须进一步澄清的三个思想疑惑问题。包括第七、八、九章。

史守中[4](2003)在《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政治意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强调党的阶级性和群众性,因为党的阶级性是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依托,群众性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支点,阶级性和群众性的有机结合是"三个代表"要求的生动体现。

王越英[5](2002)在《按照“三个代表”要求 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文中提出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是我们党实践“三个代表”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出现的深刻变化 ,以“三个代表”为指针 ,进一步解放思想 ,统一认识 ,坚持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有机统一 ,坚持共产党员的标准 ,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 ,健全党组织设置 ,切实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

齐卫平[6](2002)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新世纪党的建设》文中研究指明“三个代表”揭示了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建设党 ,贯穿的精神就是永葆党的先进性 ,与时俱进地站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前列 ;“三个代表”是党成为工人阶级先锋队 ,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保证 ;“三个代表”提出了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时代任务 ;“三个代表”体现了党从夺取政权到长期执政 ,从受封锁到全面改革开放两大转变的需要 ;“三个代表”是解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的指针

刘晓钟,包心鉴[7](2002)在《江泽民党的组织建设理论探析》文中认为结合党的建设新的实践 ,结合新时期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新问题 ,江泽民对党的组织建设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 ,深刻指明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任务和基本途径 ,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实践意义的党的组织建设理论。认真学习和研究江泽民党的组织建设理论 ,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课题组,王一程[8](2002)在《论保持党的先进性》文中研究表明共产党的先进性归根结底是由党的工人阶级基础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决定的,是靠健全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制度和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正确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体现和保证的。共产党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必须在实践中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坚持紧密依靠工人阶级,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坚持全心全意地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为人民的利益坚持真理,为人民的利益修正错误;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切实维护党的集中统一。进入21世纪,国际环境、国内格局和党的自身状况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面临着继续改革开放和长期执政的考验。在国内外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要继续保持先进性,必须正确理解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坚定不移地依靠工人阶级,巩固和加强工农联盟,并根据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化的实际,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同其他社会阶层的关系。只要我们坚持执政为民,与时俱进,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就能始终保持和不断实现自身的先进性。

邢家强[9](2002)在《“三个代表”思想对党的性质理论的新发展》文中提出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1)江泽民同志不仅提出按照“三个代表”要求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而且提出按照“三个代表”要求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这是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对党的性质理论的新发展。

邢家强[10](2002)在《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对党的性质理论的新发展》文中研究指明“三个代表”要求是从党的先进性方面增强党的性质;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是从党的阶级性方面增强党的性质;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是从党的代表性方面增强党的性质。“三个代表”思想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理论依据,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是“三个代表”思想在党的组织建设中的运用。

二、按照“三个代表”要求 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按照“三个代表”要求 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基本评析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理论阐释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相关概念与内容
        一、政党与执政党
        二、党的领导与执政
        三、党的领导能力与执政能力
        四、党的建设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主要构成要素
        一、党的执政理念
        二、党的执政基础
        三、党的执政方式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党建设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政党建设理论
        二、列宁的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时期的执政能力建设(1927-1949)
    第一节 土地革命时期培养党的革命斗争能力
        一、依靠正确革命政策巩固根据地政权
        二、党的革命策略正确源于调查研究
        三、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斗争胜利之本
    第二节 抗战时期局部执政增强党的执政信心
        一、指导中国革命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抗战时期局部民主执政实践影响深远
        三、思想与组织建设并重是党的建设特色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锻炼和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一、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制定实施政策
        二、建立新型人民政权终结民国政治逻辑
        三、围绕工作重心转移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以后的执政能力建设(1949-1978)
    第一节 全面探索时期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背景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尚未彻底完成
        二、新中国安全依然在遭受着严重威胁
        三、整党和党的建设任务艰巨且刻不容缓
    第二节 革命化执政理念内蕴于党的执政能力
        一、必须以革命手段解决革命未竟事业
        二、革命化思维根植于党的灵魂深处
    第三节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考验党的执政能力
        一、合理运用阶级斗争有助巩固执政基础
        二、“以阶级斗争为纲”则有损执政之基
    第四节 “左”的运动严重弱化党的执政能力
        一、政治运动仅适用于战争年代与特殊时期
        二、“运动主义”必然践踏法制与正常秩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以来的执政能力建设(1978-2012)
    第一节 党执政能力建设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改革开放初期“拨乱反正”是当务之急
        二、国内政治风波与苏东剧变带来执政危机
        三、新世纪急需创新发展理念解决执政难题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初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一、确立党的基本路线坚守执政为民理念
        二、更加关注民主与法制在执政中的作用
        三、改革限制社会主义发展的执政体制
    第三节 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一、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二、提出践行“三个代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三、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进党的执政方式转型
    第四节 新世纪新阶段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一、以“党的建设科学化”锻造新型政党
        二、坚持“以人为本”巩固党的执政之基
        三、强调一体推进科学、民主和依法执政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的执政能力建设(2012-)
    第一节 新时代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背景
        一、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二、一个“转化”与两个“没有变”是最大国情
        三、党同时面临“四大考验”与“四种危险”
    第二节 、创新执政理念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一、坚持创新和发展党的执政理念
        二、明确以提升党的政治能力为统领
        三、坚决以提高党的法治能力为重心
    第三节 厚植执政基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一、坚持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
        二、坚持以增强党的思想引领能力为支柱
        三、强调以提升党的群众工作能力为基础
    第四节 完善执政方式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一、强化以提升党的应急处突能力为先手
        二、增强以抓落实与改革攻坚能力为保障
        三、注重以制度规范和改进党的全面领导
        四、把全面依法治国与特色民主协同推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启示
    第一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守党的执政理念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执政底色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执政转型动力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民主政治真谛
    第二节 积极变革执政体制,完善党的执政方式
        一、完善监督权力运行的制约机制是保障
        二、强化规范权力运行的政党体制是旨归
        三、构建引导权力运行的舆论体制是导向
    第三节 准确把握内外情势,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一、注重把坚持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相统一
        二、树立改革创新和自我革命的行动自觉
        三、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使命担当
    第四节 建构科学考评体系,锻造党的执政人才
        一、健全的干部能力考评指标体系是基础
        二、完善的干部能力考核评价方式是关键
        三、科学的运用干部能力考评结果是目标
    第五节 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坚定正确执政方向
        一、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与集中统一领导
        二、全面增强政治建设的自觉性与坚定性
        三、不断坚持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体系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相关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文的主要观点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第一章 政党社会整合的理论阐释
    第一节 社会整合的概念
        一、社会整合思想的沿革
        二、冲突论的批评
        三、两种理论的互补
        四、如何理解社会整合
    第二节 政党与社会整合
        一、政党及政党的功能
        二、政党与社会整合的关系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整合理论框架
        一、西方学者的理论启示
        二、国内学术界的研究路径
        三、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整合分析框架
第二章 社会转型与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社会
        一、新中国社会与政治制度的构建
        二、政治运动式社会整合的悖论
    第二节 改革开放之后的社会转型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革
        二、利益分化与社会结构的改变
        三、意识形态的多元化
        四、社会个体的崛起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面临的挑战
        一、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逐步受到侵蚀
        二、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发生重大改变
        三、政治表达体系面临的冲击
        四、权力组织网络感受到明显的张力
        五、社会管理体制经历了巨大的改变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的自我建设与调整
    第一节 政党意识形态的发展与创新
        一、不断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二节 政党职能的转变
        一、群众路线与政党职能
        二、政党职能与群众路线的实践性统一
        三、政党职能的转变过程
    第三节 政党组织的强化
        一、不断提高党员素质
        二、加强党的组织制度建设
        三、坚持不懈地进行反腐败斗争
        四、不断加强党内民主建设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整合社会形式的创新
    第一节 对先富群体的政治吸纳
        一、政治吸纳的内涵
        二、政治吸纳的社会背景
        三、政治吸纳的主要措施
        四、政治吸纳的功能与不足
    第二节 对非政府组织的整合
        一、中国共产党对非政府组织的整合方式
        二、中国共产党对非政府组织整合的主要成效
    第三节 对社会冲突行为的引导与规范
        一、社会冲突行为的主要原因与相关理论
        二、受到利益驱动和伦理影响的行为动机
        三、社会冲突行为的行动方式和主要问题
        四、中国共产党的主要措施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的重要经验
    一、社会整合必须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社会整合必须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
    三、社会整合必须以社会稳定为导向
    四、社会整合必须兼顾社会各个群体的利益
    五、社会整合必须持续完善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江泽民党建理论创新的总体思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一、 选题的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架构
    四、 研究方法
第一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形成过程
        一、 长期思考和准备阶段(十三届四中全会-2000.1)
        二、 提出和基本形成阶段(2000.2-2001.6)
        三、 完整的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阶段(2001.7-2002.11十六大)
    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一、 时代主题和世界发展变化的大背景
        二、 国内发展的新条件和实践基础
        三、 党的历史方位和解决党建新课题的探索与实践
第二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第三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一、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内涵阐发
        二、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内涵阐发
        三、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内涵阐发
    第四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联系及其精神实质
        一、 “三个代表”是辩证统一的整体
        二、 “三个代表”的精神实质是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先进性
第三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五章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一、 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二、 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三、 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二、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三、 整体推进党建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总的指导思想
第四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第七章 面向新世纪“建设什么样的党”的独创性理论
        一、 “建设什么样的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根本问题
        二、 党的建设总目标的最新概括
        三、 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深化的重要标志
    第八章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建设党”的理论创新
        一、 改革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二、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和基本要求
        三、 从制度体系上完善和发展民主集中制
        四、 进一步加强和健全党内监督
        五、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培养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高素质人才
        六、 “固本强基”,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七、 贯彻“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努力培育新的优良党风
    第九章 进一步澄清思想疑惑,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有论述,为何还说是完整的科学体系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二、 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把党称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并吸收私营企业主等新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入党,是否意味着党的性质的蜕变
        三、 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建设纲领并写入党章总纲,是不是与社会民主党的纲领相混同
结束语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不懈地大力推进理论创新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4)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政治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一、党的阶级性是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依托
二、党的群众性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支点
三、党的阶级性和群众性的有机结合是“三个代表”要求的生动体现

(7)江泽民党的组织建设理论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党的组织建设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础工程
    (一)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
    (二)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的重要内容
    (三)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的重要保证
    (四)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是完成“两大历史性课题”的迫切需要
二、江泽民党的组织建设理论的着眼点
    (一) 着眼于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 切实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
    (二) 着眼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长治久安, 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三) 着眼于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 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
    (四) 着眼于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五) 着眼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切实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三、江泽民党的组织建设理论的几个特点
    (一) 用制度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全局
    (二) 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组织建设
    (三) 从时代的发展变化出发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四、按照“三个代表”要求 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研究[D]. 刘华超. 山东大学, 2021(11)
  •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问题研究[D]. 杨帆. 山东大学, 2014(04)
  • [3]江泽民党建理论创新的总体思路研究[D]. 纪伟昕. 中共中央党校, 2004(03)
  • [4]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政治意蕴[J]. 史守中.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3(02)
  • [5]按照“三个代表”要求 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J]. 王越英.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2(04)
  •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新世纪党的建设[J]. 齐卫平.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4)
  • [7]江泽民党的组织建设理论探析[J]. 刘晓钟,包心鉴.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2(04)
  • [8]论保持党的先进性[J]. 课题组,王一程. 政治学研究, 2002(04)
  • [9]“三个代表”思想对党的性质理论的新发展[J]. 邢家强. 西藏发展论坛, 2002(04)
  • [10]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对党的性质理论的新发展[J]. 邢家强.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02(03)

标签:;  ;  ;  ;  ;  

按照“三个代表”要求,继续夯实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