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Netcore发布千兆智能型交换机(论文文献综述)
韩寅[1](2021)在《煤矿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在线监测的研究》文中认为智慧矿山建设的标准日益丰富,为煤矿智能化变电站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技术路线。由于煤矿变电站所处环境极为复杂,对井下用电设备的运行要求比较高,因此对矿井相关设备的状态监测变得尤为重要。而智能化电子设备的为矿井监测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如:故障、跳闸、告警。利用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对监测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就可以有效提炼出预想事故集,这对观测煤矿用电设备的可靠性有着深远意义。本文首先结合南梁煤矿供配电网的特点和配置保护装置的基础上,分析了智能变电站信息化系统模型的结构。通过对基于Altova XMLspy平台下变电站描述文件(SCD)的分析,得到相应监测系统的整体功能配置。并构建了监测系统的设计思路及利用UML技术对整体系统进行建模。针对南梁煤矿供电网单侧多馈线辐射状网络结构的特点,分析井下开关设备发生故障的直接原因。重点研究了南梁煤矿井下设备故障后多级保护设备同时跳闸的直接原因,并对该矿保护设备故障后的技术解决方案进行分析。同时研究了利用煤矿智能变电站GOOSE通信机制改善纵联闭锁保护,可有效提升闭锁信号的传输速度,快速准确地搜寻到故障位置切除故障提升电网的可靠性。最后对煤矿智能变电站设备监测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其分类、归纳、分析,得到二次设备运行状态的健康评价指标。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影响因素集得到各个指标的权重值,直观的指出各评价指标下设备实时运行状态。对于模糊理论存在的失真问题,引入三角直觉模糊数的概念,改善模糊层次分析评价指标。利用犹豫度属性提升模糊评价法中数据失真问题,更加合理的评价二次设备运行状态。接着设计一套评价系统方案实现对煤矿智能变电站设备的在线监测。
张永壮[2](2021)在《基于冗余异构架构的管理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现有的网络空间防御技术,如防火墙、杀毒软件多是被动防御。虽然有许多研究提出了诸如蜜罐,移动目标防御(MTD)等主动防御技术,但都有各自的不足点。拟态防御提出了动态冗余异构(DHR)架构,从执行体池中动态随机选择若干异构执行体执行,并对各个执行体数据进行判决输出。DHR架构解决了上述各个防御技术的缺点,并极大地增加了系统的内生安全性和主动防御能力。光传输设备是光传输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增强光传输网络安全性的方法多是基于网络层面的,而对光传输设备的安全性研究还比较少。基于此,以拟态光传输系统的业务需求为背景,提出在光传输设备的管理控制系统中引入拟态防御中的冗余性和异构性,实现冗余异构多核架构,开发出一套基于冗余异构架构的管理控制系统。并基于冗余异构架构的管理控制系统对Openflow协议进行扩展,以满足拟态光传输系统的业务需求。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光传输设备的管理控制系统中引入了拟态防御中的冗余性和异构性,实现冗余异构多核架构;设计了一种基于共享内存和中断机制的多核通信方案;并对设计的冗余异构管理控制系统建立攻击概率模型。设计的管控系统增强了系统的主动防御能力和抗攻击能力,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能,为拟态防御技术向光传输设备的延伸提供了一种方案。(2)基于冗余异构架构的管理控制系统对Openf low协议进行扩展,扩展内容包括端口扩展和消息扩展。端口扩展为自定义的光端口属性。消息扩展包括:修改已有消息类型,在Multipart消息中的Experimenter字段添加自定义的光端口信息;新增消息类型,添加T-opolrequest/Tpolreply,Pathmod/PathModreply,InquireP-erformance/InquirePeformanceReply,OpticalPortStatus 消息。实验验证了扩展的Openflow协议能满足冗余异构管理控制系统与控制器的通信要求。(3)开发的冗余异构管理控制系统经过仿真实验得出,当单次攻击持续时间是0.5时,单核管控系统被成功攻击的概率和安全增益分别是13.93%和1,三核管控系统被成功攻击的概率和安全增益分别是1.19%和1.148,五核管控系统被成功攻击的概率和安全增益分别是0.15%和1.160。因此,冗余异构多核管控系统的安全性能比单核管控系统有了明显的提升。性能测试显示单核管控系统的运行时间为26.55ms,三核管控系统的运行时间为60.21ms,五核管控系统的运行时间为74.34ms。多核管控系统虽然较单核管控系统运行时间稍长,却以较低的时间延迟换来安全性能的大幅增长。
简捷[3](2020)在《基于以太网的列车通信网络多业务调度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与轨道交通装备不断深度融合,高速动车组体现出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核心特征。列车通信网络(Train Communication Network,TCN)在承载控制数据之外,需要产生、整合、传输、处理更多源、更大量、更高维的运行及服务数据,实现多业务数据的融合传输。虽然实时以太网技术的引入大大扩展了TCN的带宽,但目前多业务数据在网络中所采用的仍是多网并存、低流量运行的实时性保障方法。在新的业务需求迅速扩展的要求下,为保证多种类型数据的实时性、安全性、可靠性,提升网络资源的利用率,需要对基于以太网的TCN多业务通信的传输模型与调度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从实时周期数据、实时非周期数据和流媒体数据三种类型业务的传输需求出发,分别讨论了数据的通信模型、网络资源调度算法以及实时性分析方法,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时间触发的实时周期数据调度优化。建立基于时间触发机制的TCN周期数据调度模型;分析以太网TCN的时延构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实时周期数据调度的统一时态约束条件;为兼顾控制与调度性能,构建基于数据抖动和负载均衡的周期调度表优化模型;针对优化模型,提出基于模糊控制的量子粒子群自适应优化算法和基于可调度性排序的可满足性模块理论约束规划算法,进行周期数据时间触发调度表的计算;在TCN拓扑下,基于随机流量进行调度表的性能评估,证明算法的有效性。2、实时非周期数据队列调度优化。依据TCN优先级业务特点,建立实时非周期数据与时间触发数据的融合传输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时非周期数据的动态平滑加权轮询-最小截止期优先两级调度方案,综合考虑业务排队长度、优先级、差错丢包数量等因素对轮询权重的影响,避免高优先级业务数据长时间阻塞端口;通过平滑调整轮询顺序,保证子队列轮询公平性与均衡性,提高网络业务整体的时延性能;通过二级截止期调度,保证在同一优先级队列内,紧急数据的优先转发。3、实时非周期数据队列时延的理论计算与实测估计方法优化。在理论时延计算方法上,建立实时非周期数据随机网络演算模型,允许业务在规定的概率下超出统计边界,推导在基于多跳交换机网络的周期、非周期数据融合传输机制下,多优先级队列轮询的理论时延上限。在现场测试方法上,建立实时业务数据端到端递交延误率的先验概率分布,通过统计有限时间内,测试样本中超过截止期的延误帧数量,建立基于贝叶斯规则的延误率后验概率模型,将时延测试问题转化为统计学的置信度问题,为TCN现场实时性指标的测试时间及样本数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4、基于定价机制与纳什均衡的流媒体数据带宽分配策略。在时间触发周期模型的基础上,建立TCN控制系统与流媒体数据融合传输的模型,分析业务传输的实时性保障性能。结合TCN带宽资源及流媒体数据业务特点,提出一种基于业务体验质量、网络传输性能和缓存要求的流媒体数据网络效用综合评价模型。基于经济学的执行理论与定价机制,将流媒体数据带宽分配问题转换为非合作博弈纳什均衡的求解问题;针对流媒体数据系统效用私密性、决策分散性特点,设计分布式策略定价机制进行码率与带宽的协商与定价,并通过实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5、搭建基于列车实时数据协议的TCN多业务传输验证平台。以典型的以太网TCN的两级结构与网络拓扑为原型,完成验证平台的设计。通过列车实时控制系统,以太网TCN状态感知系统及列车流媒体播放系统进行平台组网实验,对不同网络负载下的列车通信质量进行时延、抖动及业务平稳性的测试,验证本文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姜青海,及雪[4](2020)在《海外某智慧建筑智能化系统解析》文中提出1前言进入智能时代,国内智慧建筑的系统组成及建造标准日趋成熟完备。国际和国内的IT厂家也可以提供非常丰富的设备和解决方案供各方选择,搭建出适合的智慧建筑系统。作为"一带一路"的深度参与者,我们应该掌握国内智慧建筑的全过程内容,逐步了解海外的智能化发展趋势和信息化应用程度。在参与的智慧建筑中提出合适的智能化系统,同时配置适用的信息化系统。
邵磊[5](2020)在《矿井综合信息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煤炭安全生产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包括相关文件制度、现场管理、制定各种安全预案,监测监控、信息化系统的研究和应用,更需要将所有相关内容、方案和各个环节进行有机组合,建立安全生产管理联控联动体系,提高防范各类事故发生的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从而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本课题根据五沟煤矿综合自动化网络控制系统研究需求,以重要车间、工作场所实现信息化控制为目标,对该矿的综合信息化系统进行了设计和研究。通讯网络是信息化系统的基础,本课题首先设计了综合信息网络平台。该设计的目标是建立运行可靠、储存量大、功能较多、方便员工自我维护、系统相对稳定的传输网络,以满足矿区重要场所、车间的各项控制、自动化、无人值守、数据传输、语音交换、员工生活等要求,为矿区的安全生产提供可靠有效的通信保证。然后对信息显示系统进行设计,包括实现调度所对井下各个生产环节、重要场所、进行实时监控,实现包括作业现场视频图像实时监控画面、管理信息实时数据、系统中历史数据、监控信号源数据和计算机信息等多种数据的显示,以及生产现场各种信号数据和计算机图文信号进行多屏互动显示和分析。可以为矿井安全生产、管理提供实时和可靠的数据。最后,对通过集控的设计改造,实现压风机房热回收集控系统、井下运输皮带集控系统、井下大泵房集控系统及井下变电所电力监控系统的集控,地面调度所能够对井下运输皮带、排水设施、井下中央变电所、采区变电所和地面抽风机房、压风机房进行集中控制,井下各生产场所和系统可以实现减人撤人的目的,地面调度所监控中心可根据现场情况起停设备,实现全矿的管控一体化。该论文有图29幅,表11个,参考文献81篇。
李德媛[6](2020)在《基于ARM的煤矿智能传感及监控分站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煤矿的安全技术及监控管理系统的落后导致了矿难频发,因此如何预防煤矿安全事故已经成为当前各级政府和煤矿业监管部门的重中之重。随着我国煤矿生产作业区域的规模不断扩大,现场的电磁和自然环境的情况更加复杂,因此对煤矿安全监控的实时性和可靠性的要求更高。目前煤矿安全监控设备和系统已经应用较广,但仍然普遍存在着通信协议不规范、设备互不兼容、通信的速率太慢、监控设备和分站的人机交互界面差等诸多问题,因此需要研究与开发一款新型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来解决上述问题。该论文通过对国内外井下煤矿安全监控分站的深入研究,并结合未来的发展趋势,以A公司现有的KJ2000X_F1型煤矿安全监控分站所存在的问题为基础,进行了相应的技术升级,完成了新型分站功能的研究与开发。该论文的主要技术研究内容如下:(1)监控分站的关键技术创新和总体设计。根据井下煤矿设计规范对KJ2000X_F1型监控分站提出技术创新的关键点、总体设计要求和设计参数,并规划制定总体的设计升级方案。(2)监控分站的硬件设计。主要内容包括整体结构和设计思路,对CPU及其外围控制电路、电源控制电路、RS485/CAN/工业以太网通讯模块等进行设计。(3)监控分站的软件设计。主要内容包括井下监控分站的主程序、传感器数据采集处理程序、控制处理程序、通讯处理协议、图形界面处理程序等的软件设计,并对井下监控分站软件抗干扰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和设计。(4)监控分站的调试。对分站的相关硬件和软件进行调试。实验结果表明:升级后的监控分站具有更高的实时性和可靠性,抗干扰能力更强,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等优点,可以对井下生产工作环境的监控及时提供准确的环境参数和安全生产依据,能够满足煤矿安全生产的实际需求。最后对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并指出后续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和地方。该论文有图44幅,表4个,参考文献56篇。
张昊昕[7](2020)在《转控分离vBRAS在城域数据网中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网络新业务的快速发展,传统宽带远程接入服务器控制面和转发面紧耦合架构下的资源利用率、业务部署周期、维护管理以及建设成本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逐渐显现,同时网络架构也面临着历史性的转型。本论文引入基于SDN集中控制思想和NFV设备虚拟化思路的v BRAS技术,研究了转控分离v BRAS在城域数据网中应用的实现,着重从网络架构、互通接口、业务流程和部署方案等方面进行设计,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总结分析,最后展望了城域数据网未来演进方向。本论文的主要内容与成果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研究了转控分离v BRAS相关SDN、NFV、Vx LAN、v BRAS等关键新技术,包括这些新技术的发展、典型架构以及相关性,并介绍了转控分离v BRAS实现模式和主要优势。(2)从系统架构、相关接口、系统组网、业务处理四个方面进行转控分离v BRAS在城域数据网中的系统设计,并结合系统情况对v BRAS设备在功能、性能、可靠性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3)完成转控分离v BRAS在城域数据网中的测试实现。针对本论文的测试内容制定了具体的测试方案,涉及到组网方案、CP和UP部署方案、CU控制通道方案、和周边系统的对接方案、具体的业务承载方案。最后在汇聚交换机S7606E接口下配置用户接入VLAN,割接至新增UP设备ME60-X8上,在CP上执行命令完成全部用户上线,进行业务测试。(4)根据转控分离v BRAS在城域数据网中的测试结果,总结出系统相关的机房选址、软硬件和控制通道的组网方案、功能/性能要求、业务承载能力、周边配套系统对接、可靠性保障、可维护性管理,以及运维模式等结论。分析表明转控分离v BRAS主要有提升资源利用率、集中管理简化运维、缩短业务上线周期和开放网络能力这四个方面的应用价值;通过转控分离v BRAS有望逐步实现未来城域数据网的演进方向。
陈凯[8](2020)在《基于以太网的商业综合体智能化设计》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扩展,土地用地面积愈发紧张,作为集住宅、酒店、商场等功能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项目不断落地。为了保障综合体更好的运营以及安全性,信息化技术在建筑上的使用必不可少,因此,如何针对于不同的商业综合体进行更贴合的智能化设计,是作为智能化设计行业从业者所必须研究的一个问题。商业综合体的智能化设计不同于单个场景,由于不同场景的智能化需求不同,因此作为集多个场景于一体的综合体在智能化设计上遇到的问题较多,本课题首先对于该类问题首先阐述了国内外的商业综合体智能化研究现状,然后通过站在商业综合体用户的角度来对智能化子系统进行需求分析,接着通过智能化产品厂商和智能化集成商两个维度上给出常用子系统的解决方案以及现在在智能化设计领域中的物联网技术,最后通过一个中型商业综合体的智能化设计实例将解决方案应用于实际项目中,使得最新方案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展现了不同场景下智能化系统的设计技巧。本课题着重从商业综合体的用户角度出发进行需求分析,结合现有的技术和设计方案,并以实际项目来对商业综合体各子系统的智能化设计做说明,使得智能化设计技术更好的与智能建筑相结合。
张书翰[9](2020)在《淮南潘二煤矿110kV变电站智能化改造设计》文中认为面对新一轮能源革命的到来,国内外对新型电网技术展开了研究,并相继提出了智能电网的概念。变电站是电网实现控制和能源转换的关键,它的智能化水平决定了智能电网技术的高度和今后发展。煤矿是我国六大高危行业之一,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又是决定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本文是针对淮南潘二煤矿中央区110k V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工程进行的设计。首先介绍了智能化变电站的概念以及其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并与常规自动化变电站进行对比,体现了智能化变电站的技术优势。其次对智能变电站设计过程中涉及的智能化技术和设备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最后结合潘二煤矿用电需求和周边电力系统现状,经过技术经济分析确定了改造方案,并根据改造方案完成了变电站的主接线、一次设备选型、二次网络设计及设备配置方案,同时进行了短路电流和部分继电保护整定计算。本文是在分析智能变电站网络架构及智能化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淮南潘二煤矿中央区110k V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的设计方案并付诸实施。目前该项目已投入使用,变电站运行状况良好。
古展基[10](2020)在《配电网区域保护与自愈控制系统建模及其通信网络性能分析》文中提出本文结合智能配电网的建设背景和保护新应用的需求,研究了配电网区域保护与自愈控制系统架构;从信息互联共享需求出发,通过IEC61850建模思想建立配电网保护控制系统的描述规范,实现保护与自愈控制系统的统一建模;为了支撑保护控制性能,研究了适用于配电网区域保护与自愈控制系统的通信网络的配置;从工程应用条件和业务需求出发,研制了配电网区域保护与自愈控制系统,可靠有效的支撑主从式的区域保护控制新业务体系。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提出基于主从式架构的配电网区域保护与自愈控制系统,区域集中式可以覆盖本区域配网的全局信息,配网自动化站所终端实现高可靠性的分布式就地保护控制,并与配网子站在线交换信息,实现信息互联共享。工程化设计了服务器计算等级的配网子站和多I/O接口的配网自动化站所终端硬件架构,研制了配电网区域保护与自愈控制系统。(2)通过IEC61850面向对象建模的思想,对区域配电网的一次模型、配电网区域保护与自愈控制系统的IED二次模型、以及二次设备关联关系描述进行统一建模。基于遍历SSD元素技术,实现二次设备关联关系描述。从信息建模统一描述和二次设备关联模型描述,解决了运维业务在解析数据等业务运维上的信息分析描述不一致的问题。(3)提出了适应配电网区域保护与自愈控制系统的网络模型。通过分析配电网区域保护与自愈控制系统的业务构成,定量评估了网络流量的大小,为配电网区域保护与自愈控制系统的工程应用提供基础。分析了系统承载的业务报文并对其进行数学建模,为下一章的系统仿真奠定模型基础。(4)开发了配电网区域保护与自愈控制系统,并按照工程应用试点实际出发,建立了OPNET仿真模型和RTDS闭环测试模型对其网络性能进行仿真实验。实验表明,某地区典型区域配电网的网络配置能够承载本系统的业务流,能够支撑起本系统主从式的业务需求。研究成果已在南方电网实际工程项目中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技术和经济效益。
二、Netcore发布千兆智能型交换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etcore发布千兆智能型交换机(论文提纲范文)
(1)煤矿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在线监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IEC61850 标准制定背景 |
1.2.2 智能变电站研究现状 |
1.2.3 煤矿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基于IEC61850 标准煤矿智能变电站信息化系统模型及分析 |
2.1 智能化变电站信息系统分析 |
2.2 实现标准化系统的目标与内涵 |
2.2.1 互操作性 |
2.2.2 实时信息交换 |
2.2.3 功能扩展性 |
2.3 通信网络状态信息模型分析 |
2.3.1 智能变电站信息系统构建与配置 |
2.3.2 通信网络传输服务 |
2.4 设备运行状态信息采集 |
2.4.1 监控数据 |
2.4.2 合并单元的功能 |
2.5 本章小结 |
3 南梁煤矿智能变电站设备故障分析 |
3.1 南梁煤矿供电系统结构 |
3.2 煤矿智能变电站设备故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模糊层次法的设备状态评价 |
4.1 井下用电设施运行状态评价的概述 |
4.2 煤矿智能变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信息 |
4.3 设备运行状态权重评估研究 |
4.3.1 确定权重的方法选择 |
4.3.2 层次分析法健康模型 |
4.3.3 专家调查法 |
4.3.4 熵权法 |
4.3.5 模糊综合评价多级模型 |
4.4 模糊层次案例分析 |
4.5 三角直觉模糊理论 |
4.5.1 三角直觉模糊数的概念 |
4.5.2 三角直觉模糊数的截集 |
4.5.3 三角直觉模糊数的排序 |
4.5.4 直觉模糊层次分析法评估模型 |
4.6 算例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系统实现与评测方案 |
5.1 系统实现需求与结构 |
5.2 系统数据库设计 |
5.3 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基于冗余异构架构的管理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拟态防御技术 |
1.1.2 Openflow技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拟态防御技术研究进展 |
1.3.2 Openflow技术研究进展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基于冗余异构架构的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 |
2.1 基于冗余异构架构的管理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1 系统总体设计要求 |
2.1.2 拟态光传输系统总体架构 |
2.1.3 基于冗余异构架构的管理控制系统的总体模型 |
2.2 基于冗余异构架构的管理控制系统的多核通信设计 |
2.2.1 基于冗余异构架构的管理控制系统的多核架构 |
2.2.2 基于冗余异构架构的管理控制系统的共享内存和中断通信机制 |
2.3 基于冗余异构架构的管理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2.3.1 基于冗余异构架构的管理控制系统的OFA分层结构 |
2.3.2 基于冗余异构架构的管理控制系统的软件模块化设计 |
2.4 基于冗余异构架构的管理控制系统的业务流程设计 |
2.4.1 业务分类 |
2.4.2 拓扑发现流程 |
2.4.3 业务建立流程 |
2.4.4 性能查询流程 |
2.5 基于冗余异构架构的管理控制系统的攻击概率模型设计 |
2.6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基于冗余异构架构的管理控制系统的Opeflow协议扩展 |
3.1 Openflow协议 |
3.1.1 Openflow端口 |
3.1.2 Openflow流表 |
3.1.3 Openflow消息 |
3.2 Openflow协议扩展需求分析 |
3.3 Openflow协议扩展设计 |
3.3.1 端口结构体扩展 |
3.3.2 消息体扩展 |
3.4 实验验证 |
3.4.1 实验目的 |
3.4.2 实验环境搭建 |
3.4.3 实验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冗余异构架构的管理控制系统的开发与测试 |
4.1 基于冗余异构架构的管理控制系统的开发 |
4.1.1 环境搭建 |
4.1.2 软件开发流程 |
4.2 基于冗余异构架构的管理控制系统的网管App测试 |
4.2.1 环境搭建 |
4.2.2 App测试结果 |
4.2.3 SDK输出调试 |
4.3 基于冗余异构架构的管理控制系统的仿真实验与性能测试 |
4.3.1 系统异构度计算 |
4.3.2 系统攻击仿真 |
4.3.3 性能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束语 |
5.1 全文总结 |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基于以太网的列车通信网络多业务调度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背景与意义 |
1.2 基于以太网的列车通信网络 |
1.2.1 列车通信网络的基本要求 |
1.2.2 实时以太网的研究现状 |
1.2.3 基于以太网的列车通信网络应用 |
1.3 基于以太网的列车通信网络多业务调度 |
1.3.1 TCN多业务数据分类 |
1.3.2 TCN多业务数据调度 |
1.3.3 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
1.4 论文整体结构 |
2 基于FQPSO和 SMT理论的实时周期业务调度优化 |
2.1 引言 |
2.2 周期任务调度优化建模 |
2.2.1 时间触发通信机理 |
2.2.2 列车通信网络建模 |
2.2.3 任务调度约束条件 |
2.2.4 抖动与负载均衡目标 |
2.3 模糊控制量子粒子群算法 |
2.3.1 量子粒子群算法 |
2.3.2 收缩-扩张系数与势阱长度关系 |
2.3.3 基于模糊控制的量子粒子群自适应优化算法 |
2.4 基于可调度性排序SMT的时间触发调度 |
2.4.1 可满足性模块理论 |
2.4.2 周期业务可调度性排序 |
2.5 调度表性能评估 |
2.5.1 算法流程 |
2.5.2 网络环境 |
2.5.3 算例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实时非周期业务调度与分析优化方法 |
3.1 引言 |
3.2 实时非周期数据融合调度模型 |
3.2.1 实时非周期数据传输特征 |
3.2.2 实时非周期数据融合传输机制 |
3.2.3 动态平滑加权轮询—最小截止期优先两级调度 |
3.3 基于随机网络演算的实时非周期数据时延计算 |
3.3.1 随机网络演算理论 |
3.3.2 TCN实时非周期数据到达与服务过程 |
3.3.3 TCN实时非周期数据积压与时延边界计算 |
3.4 基于贝叶斯规则的实时非周期业务时延估计方法 |
3.4.1 业务端到端时延测试 |
3.4.2 数据帧延误先验与后验概率分布 |
3.4.3 基于目标置信度的端到端数据延误率估计算法 |
3.5 算例仿真与分析 |
3.5.1 随机网络演算算例分析 |
3.5.2 DSRR-EDF调度仿真 |
3.5.3 贝叶斯时延测试方法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定价机制与纳什均衡的流媒体数据带宽分配策略 |
4.1 引言 |
4.2 列车通信网络流媒体数据融合传输模型 |
4.2.1 流媒体数据业务传输特征 |
4.2.2 流媒体数据融合调度模型 |
4.2.3 流媒体数据带宽决定因素 |
4.2.4 流媒体数据综合效用评价模型 |
4.3 基于策略定价机制与纳什均衡的流媒体数据码率竞争策略 |
4.3.1 执行理论与定价机制 |
4.3.2 基于纳什均衡的流媒体数据码率策略定价机制 |
4.3.3 策略定价机制设计及求解 |
4.3.4 纳什均衡解的有效性 |
4.3.5 基于策略定价机制的调度算法设计 |
4.4 仿真分析 |
4.4.1 仿真平台结构 |
4.4.2 流媒体QoE性能参数拟合 |
4.4.3 基于策略定价机制的码率竞争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以太网的列车通信网络多业务传输验证平台 |
5.1 引言 |
5.2 验证平台总体设计 |
5.2.1 TCN多业务系统结构 |
5.2.2 总体设计 |
5.3 基于TCN的多业务子系统设计 |
5.3.1 基于TRDP的实时通信子系统 |
5.3.2 基于TRDP-MIB的以太网TCN状态感知子系统 |
5.3.3 基于MPEG DASH的 PIS视频播放子系统 |
5.4 平台组网实验 |
5.4.1 实时周期数据调度实验 |
5.4.2 实时非周期数据调度实验 |
5.4.3 流媒体数据调度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矿井综合信息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系统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 系统设计目标 |
2 设计规划 |
2.1 结合矿井自动化设计需求规划系统配置 |
2.2 系统设计范围 |
2.3 统一的软件集成平台设计 |
2.4 管控一体化中心机房装备及设计 |
3 网络传输平台及信息显示设计 |
3.1 概述 |
3.2 综合信息网络平台结构模式 |
3.3 矿井工业局域网络设计方案 |
3.4 大屏幕显示系统 |
3.5 工业电视系统 |
4 生产过程自动化系统设计 |
4.1 压风机房热回收集控系统 |
4.2 井下皮带集控系统 |
4.3 井下泵房集控系统 |
4.4 井下变电所电力监控系统 |
5 总结与发展策略 |
5.1 总结 |
5.2 发展策略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基于ARM的煤矿智能传感及监控分站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监控分站概述 |
1.4 监控分站存在的技术问题 |
2 监控分站的升级改造方案 |
2.1 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和研究任务 |
2.2 监控分站技术升级主要内容 |
2.3 关键设计 |
3 监控分站的硬件设计 |
3.1 分站硬件电路基本组成 |
3.2 分站硬件电路主控模块 |
3.3 KJJ660(A)交换机 |
3.4 矿用电源及备用电源 |
3.5 传感器 |
3.6 远程断电器 |
3.7 PCB的设计 |
4 监控分站的软件设计 |
4.1 主控板卡软件设计 |
4.2 采集程序 |
4.3 通讯协议 |
4.4 软件抗干扰设计 |
5 调试与实现 |
5.1 硬件调试 |
5.2 软件调试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转控分离vBRAS在城域数据网中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城域数据网现状 |
1.3 BRAS现状 |
1.3.1 BRAS发展简介 |
1.3.2 BRAS功能概况 |
1.3.3 BRAS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转控分离vBRAS的相关技术 |
2.1 引言 |
2.2 SDN和NFV技术 |
2.2.1 SDN和NFV技术的发展历程 |
2.2.2 SDN和NFV的典型架构 |
2.2.3 SDN和NFV的关系 |
2.3 VXLAN技术 |
2.4 VBRAS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转控分离vBRAS在城域数据网中的系统设计 |
3.1 转控分离VBRAS的系统概述 |
3.2 转控分离VBRAS的系统结构和接口 |
3.3 转控分离VBRAS的系统组网 |
3.3.1 大流量业务场景的系统组网 |
3.3.2 大session小流量场景的系统组网 |
3.4 转控分离VBRAS的业务处理 |
3.5 转控分离VBRAS的设备要求 |
3.5.1 设备功能要求 |
3.5.2 设备性能要求 |
3.5.3 设备可靠性要求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转控分离vBRAS在城域数据网中的测试实现 |
4.1 转控分离VBRAS的测试内容 |
4.2 转控分离VBRAS的测试方案 |
4.2.1 测试组网方案 |
4.2.2 CP部署方案 |
4.2.3 UP部署方案 |
4.2.4 CU控制通道方案 |
4.2.5 转控分离vBRAS周边系统对接方案 |
4.2.6 转控分离vBRAS承载业务方案 |
4.3 转控分离VBRAS的测试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转控分离vBRAS在城域数据网中的测试结果分析 |
5.1 转控分离VBRAS的测试结果 |
5.2 转控分离VBRAS的测试结果分析 |
5.2.1 转控分离vBRAS组网方案分析 |
5.2.2 转控分离vBRAS的功能/性能分析 |
5.2.3 转控分离vBRAS的可靠性和可维护分析 |
5.2.4 转控分离vBRAS的运维模式分析 |
5.3 转控分离VBRAS在城域数据网中的应用价值 |
5.4 城域数据网未来演进方向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发明专利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基于以太网的商业综合体智能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智能商业综合体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基于商业综合体的智能化系统需求分析 |
2.1 商业综合体的功能板块需求分析 |
2.1.1 商业功能区智能化需求分析 |
2.1.2 公寓居住区智能化需求分析 |
2.1.3 办公场所板块智能化需求分析 |
2.1.4 酒店服务板块智能化需求分析 |
2.2 商业综合体的功能板块子系统选择 |
2.2.1 建筑智能化设计中的子系统 |
2.2.2 商业功能区智能化子系统选择 |
2.2.3 公寓居住区智能化子系统选择 |
2.2.4 办公场所板块智能化子系统选择 |
2.2.5 酒店服务所板块智能化子系统选择 |
2.3 商业综合体的智能化设计的原则与标准 |
2.3.1 智能化设计原则 |
2.3.2 智能化设计的依据标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化商业综合体系统各子系统的方案设计 |
3.1 项目中智能化设计方案的分工 |
3.2 产品供应商的方案设计 |
3.2.1 视频监控子系统的方案设计 |
3.2.2 门禁子系统的方案设计 |
3.2.3 信息引导及发布子系统的方案设计 |
3.2.4 公共广播子系统的方案设计 |
3.2.5 楼宇自控子系统的方案设计 |
3.3 智能化集成商的方案设计 |
3.3.1 综合布线系统的方案设计 |
3.3.2 机房工程子系统的方案设计 |
3.3.3 现场总线技术的应用 |
3.3.4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商业综合体智能化设计 |
4.1 项目概况 |
4.1.1 某商业综合体项目概述 |
4.1.2 某商业综合体项目功能区设计 |
4.1.3 某商业综合体智能化设计范围 |
4.2 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 |
4.3 可视对讲系统的设计 |
4.4 信息发布系统的设计 |
4.5 公共广播系统的设计 |
4.6 机房系统的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1)发表的学术论文(含专利和软件着作权) |
(9)淮南潘二煤矿110kV变电站智能化改造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智能电网概念的提出及发展 |
1.2 智能变电站的概念 |
1.3 煤矿供电智能化的需求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智能变电站的网络架构 |
2.1 智能变电站与常规自动化变电站的对比 |
2.2 智能变电站的发展阶段 |
2.3 遵循IEC61850标准的三层结构 |
2.4 智能变电站的网络架构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化设备及技术 |
3.1 智能化设备 |
3.2 电子式互感器 |
3.3 在线监测/IED技术 |
3.4 时钟同步技术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潘二煤矿110kV变电站智能化改造一次设计 |
4.1 电力系统现状 |
4.2 潘二煤矿变电站改造的必要性 |
4.3 变电所改造方案 |
4.4 电气一次部分及短路电流计算 |
4.5 绝缘配合及过电压保护 |
4.6 防雷与接地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潘二煤矿110kV变电站智能化改造二次设计 |
5.1 潘二煤矿智能变电站二次设计原则 |
5.2 网络架构及监控设备配置 |
5.3 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 |
5.4 全站时间同步系统 |
5.5 智能辅助控制系统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10)配电网区域保护与自愈控制系统建模及其通信网络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配电网网络保护控制架构综述 |
1.2.2 配电网区域保护与自愈控制系统建模综述 |
1.2.3 配电网区域保护与自愈控制系统网络性能研究综述 |
1.3 本文的研究工作 |
第二章 配电网区域保护与自愈控制系统设计 |
2.1 引言 |
2.2 配电网区域保护与自愈控制系统架构设计 |
2.2.1 物理架构 |
2.2.2 软件架构 |
2.2.3 功能及模型架构 |
2.2.4 运维架构 |
2.3 配电网区域保护与自愈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2.3.1 配电网区域保护控制子站的硬件设计 |
2.3.2 配网自动化站所终端的硬件设计 |
2.4 配电网区域保护与自愈控制系统平台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IEC61850的配电网区域保护与自愈控制系统描述模型 |
3.1 引言 |
3.2 区域配电网描述配置文件 |
3.2.1 区域配网配置文件 |
3.2.2 区域配电网建模原则 |
3.3 区域配电网一二次设备描述 |
3.3.1 区域配电网一次设备描述 |
3.3.2 区域配电网二次设备描述 |
3.4 区域配电网二次设备模型关联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配电网区域保护与自愈控制系统通信网络建模与信息流分析 |
4.1 引言 |
4.2 配电网区域保护与自愈控制系统的通信网络组网方式 |
4.3 配电网区域保护与自愈控制系统通信网络信息类型和服务映射 |
4.3.1 报文信息传输协议类型 |
4.3.2 系统通信服务映射模型 |
4.3.3 系统通信网络信息流分析 |
4.3.4 系统通信网络典型数据流建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配电网区域保护与自愈控制系统通信网络性能仿真实验 |
5.1 引言 |
5.2 基于OPNET的系统网络性能实验仿真 |
5.2.1 智能设备自定义建摸 |
5.2.2 报文服务自定义建模 |
5.2.3 仿真实例 |
5.3 工程应用常见网络故障下的保护性能仿真分析 |
5.3.1 仿真模型原型区域配电网简介 |
5.3.2 试点区域配电网通信网络组成 |
5.3.3 RTDS测试模型 |
5.3.4 实验记录分析 |
5.4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及出处 |
附录 |
附录1 RTDS测试仪器设备 |
附录2 RTDS测试场景图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Netcore发布千兆智能型交换机(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矿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在线监测的研究[D]. 韩寅. 西安科技大学, 2021
- [2]基于冗余异构架构的管理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张永壮.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3]基于以太网的列车通信网络多业务调度优化策略研究[D]. 简捷.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海外某智慧建筑智能化系统解析[J]. 姜青海,及雪. 智能建筑, 2020(09)
- [5]矿井综合信息化设计[D]. 邵磊.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6]基于ARM的煤矿智能传感及监控分站的研究与开发[D]. 李德媛. 华北科技学院, 2020(02)
- [7]转控分离vBRAS在城域数据网中的设计与实现[D]. 张昊昕.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8]基于以太网的商业综合体智能化设计[D]. 陈凯.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9]淮南潘二煤矿110kV变电站智能化改造设计[D]. 张书翰.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10]配电网区域保护与自愈控制系统建模及其通信网络性能分析[D]. 古展基.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