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雅氏病3例临床病理分析

克雅氏病3例临床病理分析

一、Creutzfeldt-Jakob病3例临床及病理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钟丽,张君臣,徐武华[1](2020)在《国内散发性克雅病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国内散发性克雅病(sCJD)的临床特征。方法在回顾性报道广州红十字会医院2019年10月诊治的1例临床很可能sCJD患者病历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检索获得的2009~2019年国内核心期刊公开报道的且符合2009年新版MRI-sCJD联合标准的82例临床很可能或确诊sCJD患者的个案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83例患者中,78例为临床很可能sCJD,5例为确诊sCJD;男性45例,女性38例;中位年龄63(58,68)岁;有病程记录者56例,发病至死亡时间为4.3(2.9,7.0)个月;首发症状和主要症状体征呈较高的异质性和非特异性,但以进行性认知障碍、肌阵挛、共济失调、视觉障碍和无动性缄默等多见。与≤65岁的非老年患者相比,小脑症状和视觉障碍的发生率在>65岁的老年患者中明显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92.4%(73/79)的患者弥散加权成像(DWI)中检出皮层和(或)基底节和(或)丘脑高信号,其中基底节受累患者比基底节未受累患者更易出现无动性缄默症状(62.5%vs. 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患者在首发症状出现前7个月检出DWI上皮层异常高信号,4例经动态随访而临床确诊的患者显示出与临床症状和体征高对应性的脑区DWI信号变化。结论 sCJD好发于中老年人,其临床症状体征、病程和DWI异常均具有较高的异质性,且后颅窝受累症状更易出现于老年患者中;DWI上的基底节受累征象可能是疾病恶化的预警信号,动态DWI随访有助于早期识别及客观反映患者的脑内病变。

高利萍[2](2020)在《E200K突变朊病毒病的疾病特征及朊病毒感染过程中线粒体自噬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朊病毒病,又称可传播性海绵状脑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ies,TSE),它是一种罕见的、能够引起人类及多种动物脑组织海绵状病理改变的退行性疾病,潜伏期长,致死率为100%,可在同种动物之间进行传播。朊病毒病典型的神经病理学改变为脑组织中出现海绵状空泡样变性、淀粉样斑块沉积、神经元丢失和胶质细胞增生。其致病机制目前认为是由于机体正常的富含α螺旋的朊蛋白PrPC发生错误折叠形成了富含β折叠的PrPSc。自1730年首次报道羊瘙痒病以来,人及20多种动物均可患朊病毒病,其中人朊病毒病包括克-雅病、致死性家族型失眠症、库鲁病、吉斯特曼-施特劳斯综合征,动物朊病毒病最常见的为羊瘙痒病、牛的海绵状脑病。克-雅病依据其发病机理可分为散发型、家族型、医源型与变异型。本研究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我国E200K突变遗传型朊病毒病患者的特征分析,主要针对我国30例E200K突变遗传型朊病毒病患者的遗传、家族、临床及实验室特征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为Pinkl-Parkin通路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在朊病毒感染过程中的研究,我们以感染朊病毒的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脑组织样本为研究对象,在体外、体内两个层面证明,朊病毒感染可活化线粒体自噬系统。第一部分:我国E200K突变遗传型朊病毒病患者的特征分析E200K突变的遗传型克-雅病(gCJD)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突变类型之一。在本研究中,系统分析了我国30例E200K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实验室和遗传特征。这些患者来自12个不同的省份,大部分在我国北方。发病年龄范围为42-71岁,平均发病年龄为57岁。为了探究CYP4X1基因rs9793471多态性是否与遗传型克-雅病E200K的发病年龄有关,我们通过目的基因获得及序列测定发现,仅有1例患者CYP4X1基因rs9793471基因型为GA,其余为AA。本研究收集的病例患者男女比为11:19,病程为从2个月到26个月不等,平均为9个月。脑脊液(CSF)14-3-3阳性率为74%(20/27),且在40-49岁及60-69岁人群中比率较高。头颅核磁共振(MRI)异常的比率为86.7%(26/30),其中脑脊液14-3-3蛋白阳性病例中MRI异常率高达94%(17/18)。脑电图周期性三相波的比率为50%(13/26)。129位均为MM,219位为EE。我们对来自其中三个有家族史的21名家属进行了PRNP基因测序,结果显示16名为E200K携带者。以上研究表明,E200K在中国的遗传型克-雅病病例中具有相对较高的频率,并且其与散发型克-雅病有着相近的临床表现。本研究是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E200K遗传型克-雅病研究,将有助于人们对朊病毒病的全面、深入理解。第二部分:Pink1-Parkin通路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在朊病毒感染过程中的研究线粒体自噬是清除细胞内受损线粒体的重要过程,线粒体的功能障碍与越来越多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直接相关。然而,朊病毒病中线粒体自噬仍然需要深入探索。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透射电镜发现,在朊病毒感染的细胞系SMB-S15中有更多的自噬体、肿胀且嵴断裂的线粒体以及自噬体包裹的受损线粒体结构,同时发现了激活的自噬流的分子证据即p62表达量降低、LC3β Ⅱ表达量升高。Western blots结果显示,线粒体膜蛋白TIMM44、TOMM20和TIMM23水平降低,且LC3β与线粒体存在共定位,这说明朊病毒感染的SMB-S15细胞中线粒体自噬被激活。另外,Pinkl和Parkin表达水平升高,尤其是在线粒体组分;在SMB-S15细胞中,多聚泛素化蛋白的表达量降低,而磷酸化的多聚泛素化蛋白表达量升高,这表明Pink1被激活;SMB-S15细胞中MFN2表达水平下降,而其泛素化形式表达上调,这表明Parkin被激活。以上结果说明,Pink1-Parkin通路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在朊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SiRNA干扰实验分别敲降SMB-S15细胞中Pink1和Parkin的表达,可降低自噬活性,但似乎不影响TOMM20和TIMM23的表达。此外,我们还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实验检测发现,感染羊瘙痒因子小鼠适应株139A和ME7的小鼠脑组织中Pink1和Parkin水平在疾病终末期显着升高。免疫荧光分析显示感染羊瘙痒因子的小鼠脑组织中,Pink1信号与GFAP、Iba1和NeuN阳性细胞存在共定位。IHC检测了感染了 139A和ME7的脑组织的连续切片,发现更多的Pink1和Parkin阳性细胞位于PrPSc沉积较多的区域。这些结果表明,在朊病毒感染的细胞和朊病毒感染的实验小鼠模型中,通过增强的Pink1-Parkin通路激活了线粒体自噬,这也可能是导致神经元细胞坏死的原因之一。

黄欣莹[3](2020)在《脑脊液标志物在散发型克雅氏病诊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索脑脊液标志物对散发性克雅氏病(Sporadic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sCJD)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作用。方法:选取2018-2019年“北京协和医院脑脊液生物标志物研究队列”中的sCJD患者。同时选择年龄性别相对匹配的阿尔茨海默(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以及认知功能正常的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作为疾病对照及正常,所有脑脊液按标准化流程采集、保存,由专门实验室及指定实验员进行β淀粉样蛋白(Aβ)、总-tau蛋白(T-tau)、磷酸化tau蛋白(P-tau)测定,对比三组人群脑脊液标志物水平的差异。同时收集sCJD患者临床资料,并按规定报送中国疾病防治中心,检测14-3-3蛋白及相关的基因。结果:共收集12例sCJD患者、49例AD患者以及14名认知正常者入组。通过非参数秩和检验对比三组人群脑脊液标志物水平,我们发现sCJD组T-tau水平达1211(448,2 227)pg/ml,AD组T-tau水平达549(314,1 078)pg/ml,均显着高于对照组(T-tau水平为127.1(79.1,192)pg/ml),sCJD组的T-tau蛋白水平升高更明显,显着高于AD患者(P=0.0349,U=178)。在AD患者中,A β水平481.2(599,753.6)pg/ml,较对照组明显下降,而CJD组Aβ无明显改变;AD组P-tau水平达72.41(57.7,108.9)pg/ml,较对照组显着升高(P<0.01,U=82),但在sCJD患者为31.63(24,47.44)pg/ml无明显升高。sCJD患者的T-tau/P-tau比率(29.77(20.01,54.53))高于AD(7.446(4.793,10.43))(P<0.01,U=87)。12例sCJD头核磁均存在“花边征”,5例存在脑电图三相波改变。9例sCJD上报中国疾病防治中心,其中4例脑脊液14-3-3蛋白阳性;9例血液得朊蛋白PRNP基因均无突变。结论:sCJD患者脑脊液Tau蛋白、T-tau/P-tau显着增高,对于sCJD的诊断及鉴别具有一定价值。

黄欣莹,毛晨晖,沙龙泽,刘彩燕,董立羚,周雁,李洁,雷聃,张梦雨,沈东超,李芹,褚姗姗,许琪,彭斌,崔丽英,高晶[4](2020)在《散发型克雅病脑脊液tau蛋白的改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索脑脊液标志物,尤其是总tau蛋白(T-tau)及磷酸化tau蛋白(P-tau)对Creutzfeldt-Jakob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CJD)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按2009年Brain标准及2018年Neurology改良版标准选取2018—2019年北京协和医院脑脊液生物标志物研究队列中的散发性CJD(sporadic CJD,sCJD)患者。按2011年美国国立老化研究所与阿尔茨海默病(AD)协会标准选择年龄、性别相对匹配的AD患者以及认知功能正常的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病例,应用其脑脊液标本进行分组对照研究。共收集了12例sCJD患者入组,同时收集49例AD患者以及14名认知正常者入对照组。所有脑脊液标本均为腰椎穿刺时直接滴落收集,-80 ℃保存,由专门实验室及指定实验员进行T-tau蛋白、P-tau蛋白测定。同时收集sCJD患者影像学及脑电图资料,并按规定将sCJD病例报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14-3-3蛋白及相关的基因。结果 通过非参数秩和检验对比3组人群脑脊液tau蛋白含量,结果显示sCJD组T-tau水平达1 211(448,2 227)pg/ml,AD组T-tau水平达549(314,1 078)pg/ml,均显着高于对照组[127(79,192)pg/ml,U=20、73,P<0.01]。sCJD组的T-tau蛋白水平升高更明显,显着高于AD患者(U=178,P=0.034 9)。在AD患者中,P-tau水平达72(58,109)pg/ml,较对照组[27(15,42)pg/ml]显着升高(U=82,P<0.01),但在sCJD患者[32(24,47)pg/ml]无明显升高。sCJD患者的T-tau/P-tau比值[29.77(20.01,54.53)]高于AD[7.45(4.79,10.43);U=87,P<0.01)。12例sCJD头颅MRI均存在"花边征",5例存在脑电图三相波改变。9例sCJD患者被上报至中国疾病防治中心,其中4例14-3-3蛋白阳性;9例朊蛋白PRNP基因均无突变,129位密码子均为M/M型,219位密码子均为E/E型。结论 sCJD患者脑脊液tau蛋白、T-tau/P-tau显着增高,对于sCJD的诊断及鉴别具有一定价值。

张敬梅,李可,胡珍珠,张尊胜,班瑾[5](2019)在《散发型克雅病11例临床特点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总结散发型克雅病(sporadic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sCJD)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近8年诊断的11例很可能的sCJD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患者病情转归。结果本组男1例,女10例。急性起病3例,亚急性起病7例,慢性起病1例,sCJD早期症状无特异性,易被误诊。7例患者脑电图可见周期性三相波。头颅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对本病诊断有重要价值。11例患者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0个月,平均存活时间为5.3个月。结论快速进展性痴呆常是sCJD诊断的切入点。头颅MRI-DWI序列和脑电图对sCJD临床诊断价值大。sCJD预后差,多在发病半年内死亡。

蒋胶胶,张家堂,陈妤,郑娜,邵龙,王威,黄旭升,于生元[6](2017)在《散发性Creutzfeldt-Jakob病病程不同时期的辅助检查敏感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散发性Creutzfeldt-Jakob病(sCJD)患者在病程的不同时期时各项辅助检查手段的敏感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sCJD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病程不同时期头颅核磁弥散加权像(DWI)、24h动态脑电图(EEG)、脑脊液14-3-3蛋白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的敏感性。在计算某一检测手段的敏感性时,以特异性临床表现结合2项或以上辅助检查阳性结果作为诊断的公认标准。结果在53例sCJD患者中,列入病程早期、中期及晚期统计的例数分别为24、53、22例(其中部分患者跨越2或3个时期)。随病程进展,DWI敏感性(早期:58.3%;中期:84.6%;晚期:94.7%)、EEG敏感性(早期:45.8%;中期:62.7%;晚期:77.8%)、脑脊液14-3-3蛋白的敏感性(早期:11.1%;中期:52.9%)及PET-CT的敏感性(早期:80%;中期:100%)均逐渐增高。除晚期未行PET-CT检查外,其他各期PET-CT的敏感性均优于其他辅助检查。结论 sCJD患者在病程不同时期各辅助检查的敏感性不同,在病程不同阶段进行多次复查可提高诊断的敏感性。PET-CT检查的敏感性较高,结合其他检查手段诊断sCJD可起到较为关键的作用。

崔博[7](2016)在《肌萎缩侧索硬化认知功能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中国散发型肌萎缩侧索硬化认知功能研究背景:目前已经形成共识,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可以出现认知损害,突出表现为执行功能障碍,部分患者甚至可以合并痴呆,但是中国ALS患者的认知障碍谱系仍有待阐明。方法:106例散发型ALS纳入本研究,并进行系统神经心理学测验,涵盖记忆、执行、注意、语言及视空间功能等多个认知领域。76例年龄文化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进行同样的认知功能测验,用于对比及对ALS患者进行分组。结果:106例ALS患者分成如下4个亚型,84例(79.2%)认知功能正常(normal cognition, NC),12例(11.3%)伴有执行功能障碍(executive cognitive impairment,ECD,5例(4.7%)伴有非执行功能障碍(non-executive cognitive impairment, NECI),5例(4.7%)合并额颞叶变性(frontotemporal lobe degeneration, FTLD)。在同样的诊断标准下,健康对照中2例(2.6%)为ECI,1例(1.3%)为NECI, ECI在非痴呆ALS患者中所占比例显着高于健康对照,但NECI在两组间分布未见显着性差异,ALS-FTLD患者球部受累程度及年龄显着高于ALS-NC患者。结论:中国散发型ALS患者中约5%伴有FTLD。不同的遗传学背景及独特的年龄分布可能是造成中国患者合并FTLD比例偏低的原因。约有16%患者伴有认知功能障碍,突出表现为执行功能障碍,但并非仅限于执行功能领域。第二部分肌萎缩侧索硬化起病形式、神经心理学与FDG-PET脑代谢改变相关性背景: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系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然而对ALS皮层研究关注较少。FDG-PET对能够敏感的反映皮层代谢异常,适用于ALS患者的评估。方法:25例ALS患者纳入本研究,进行系统认知功能评价、行为评估及情感评估,之后进行FDG-PET检查,依据起病形式分为球部起病(bulbar onset ALS, B-ALS)与脊髓起病(spinal onset ALS, S-ALS)组,比较两组在神经心理学及脑代谢显像方面的差异。结果:8例患者为B-ALS,17例患者为S-ALS, B-ALS组多项神经心理学测验成绩均差于S-ALS,但未达统计学差异标准,B-ALS脱抑制行为评分显着高于S-ALS, B-ALS额叶与颞叶多个脑区代谢显着低于S-ALS。结论:B-ALS较S-ALS认知障碍与行为异常程度更重,代谢影像学改变与此相符,支持球部神经元与皮层存在更广泛的联系,ALS疾病存在较大异质性。第三部分肌萎缩侧索硬化合并额颞叶变性的临床、影像与遗传学特点背景:中国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患者中合并额颞叶变性(frontotemporal lobe degeneration, FTLD)者罕见,其临床、影像及遗传学特征有待阐明。方法:对我院就诊的FTLD及其他变性病痴呆者进行详细查体,可疑构音不清或肢体萎缩无力者均进行肌电图检查,对ALS患者进行认知与行为筛查。分析ALS-FTLD患者的影像资料与基因检测结果。结果:共诊断12例患者,5例以性格改变或记忆下降起病,7例以肢体无力或构音不清起病。10例痴呆类型为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behavioral variant FTLD, bvFTD),1例为语义性痴呆(semantic dementia, SD),余1例仅诊断为痴呆。肌电图均示广泛神经源性损害,10例结构影像学示额颞叶为主的脑萎缩,2例未见显着脑萎缩,5例行FDG-PET检查,均示额叶和/或颞叶为主的低代谢,NeuroQ分析提示,低代谢脑区集中于双侧额叶。8例患者进行基因筛查,1例C9ORF72基因突变。结论:bvFTD是ALS-痴呆的最主要类型,代谢影像学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并且揭示了双侧额叶为主要低代谢区。虽然在中国人群中比较罕见,但C90RF72仍是ALS-FTLD的重要致病基因。

黄承芳,姜丹,金红花,张智燕,杨卫,吴银侠[8](2015)在《Creutzfeldt-Jakob病的MRI动态改变(附1例报告)》文中认为目的探讨Creutzfeldt-Jakob病(CJD)的MRI动态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CJ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患者以进行性痴呆为特征,伴有共济失调、肌阵挛,发病3个月后达晚期。DWI示早期双侧额、颞、顶、枕叶皮质、海马异常稍高信号,颞叶明显;随疾病进展脑皮质及海马异常信号变强,范围变大;晚期随着脑萎缩出现,脑皮质及海马异常高信号逐渐消失。患者因反复肺部感染死亡。结论散发型CJD患者DWI表现为早期病灶高信号,最常见于大脑皮质。

宫淑杰,姚庆阳,王惠民,李植灿[9](2015)在《临床诊断散发型克雅病3例并文献复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克雅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CJD)又称皮质-纹状体-脊髓变性、亚急性海绵状脑病。是由异常朊蛋白(prion protein,Pr P)在脑内沉积引起的以进行性痴呆为主要症状的致死性疾病。其临床特点包括:起病隐匿,表现为进行性智能减退,伴有小脑、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受损的症状和体征,病变累及到大脑皮质、丘脑、小脑、脑干和脊髓。本病预后差,无特效治疗方法 ,最终发展到死亡。该病是一种少见的可传

杨延辉,张胜潮,徐成,李坤成[10](2014)在《扩散加权成像诊断散发性Creutzfeldt-Jakob病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扩散加权成像(DWI)对散发性Creutzfeldt-Jakob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临床诊断为很可能Creutzfeldt-Jakob病患者临床和MRI资料,总结其DWI特征。结果21例散发性Creutzfeldt-Jakob病患者DWI表现为大脑皮质"飘带"样高信号、尾状核和(或)豆状核高信号。异常信号发生部位以大脑皮质合并基底节区最常见(16例,76.19%),单纯皮质受累3例(14.29%)、单纯基底节区受累2例(9.52%);大脑皮质病灶中以额叶受累最常见(15例,78.95%),其次依次为顶叶(13例,68.42%)、颞叶(12例,63.16%)和枕叶(9例,47.37%)。与常规MRI相比,DWI显示病灶更清晰,病灶部位表观扩散系数值下降。21例中5例随访时,DWI高信号强度和范围有所变化,仅1例异常信号范围缩小。结论散发性Creutzfeldt-Jakob病的DWI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推荐作为拟诊散发性Creutzfeldt-Jakob病的检查方法。

二、Creutzfeldt-Jakob病3例临床及病理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reutzfeldt-Jakob病3例临床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E200K突变朊病毒病的疾病特征及朊病毒感染过程中线粒体自噬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前言
    1 朊病毒病概述
        1.1 朊病毒病
        1.1.1 遗传型朊病毒病
        1.1.2 遗传型克-雅病E200K
        1.2 朊病毒病的诊断和检测方法
        1.3 朊蛋白的生物学特性
        1.3.1 细胞型朊蛋白PrP~C
        1.3.2 异常朊蛋白PrP~(Sc)
        1.3.3 PrP~(Sc)的形成、复制与聚集
    2 线粒体自噬及其相关的调节机制
        2.1 线粒体自噬的概念
        2.2 线粒体自噬相关的的分子机制
        2.2.1 酵母中的线粒体自噬
        2.2.2 Pink1-Parkin通路介导的线粒体自噬
        2.2.3 相关自噬受体介导的线粒体自噬
    3 线粒体自噬与朊病毒及朊病毒病
第一部分 我国E200K突变遗传型朊病毒病患者的特征分析
    1 引言
    2 主要的仪器与材料
        2.1 主要的设备与仪器
        2.2 主要的试剂与牦材
        2.3 主要溶液的配制
    3 实验方法
        3.1 全国克-雅病监测体系
        3.2 病例的诊断与确定
        3.3 样品的采集
        3.4 脑脊液中14-3-3蛋白的检测
        3.5 血液中PRNP基因129位及219位氨基酸多态性的测定
        3.6 脑组织中PrP~(Sc)的Western blot检测
        3.7 血液CYP4X1基因多态性的检测
    4 随访
    5 统计学分析
    6 实验结果
        6.1 流行病学特征
        6.2 临床特征
        6.3 临床实验室检测特点
        6.4 生存时间
        6.5 PRNP及CYP4X1基因序列的测定与家族史
    7 讨论
    8 小结
第二部分 在朊病毒感染过程中Pink1-Parkin通路介导的线粒体自噬的研究
    1 引言
    2 实验仪器和材料
        2.1 朊病毒毒株模型
        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主要的试剂及耗材
        2.3.1 细胞培养相关的主要试剂及耗材
        2.3.2 细胞超薄切片的制备所需的试剂及耗材
        2.3.3 免疫印迹相关试剂及耗材
        2.3.4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所用到的试剂及耗材
        2.3.5 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焚光相关试剂及耗材
        2.3.6 其它相关试剂及耗材
        2.3.7 常用缓冲液及溶液的配制
    3 实验方法
        3.1 细胞培养
        3.2 细胞超薄切片的制备及电子显微镜的观察
        3.3 免疫沉淀(IP)
        3.4 脑组织匀浆的制备
        3.5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3.6 SMB-S15及SMB-PS细胞总RNA的提取
        3.7 单链cDNA的合成
        3.8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
        3.9 免疫组织化学(IHC)实验
        3.10 组织免疫荧光实验(IFA)
        3.11 细胞线粒体及胞质蛋白的提取
        3.12 细胞瞬时转染
        3.1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4.1 朊病毒感染细胞系SMB-S15的线粒体形态异常
        4.2 朊病毒感染的细胞系SMB-S15中存在明显的自噬现象
        4.3 朊病毒感染的SMB-S15细胞中Pink1、Parkin水平升高
        4.4 多聚泛素化蛋白在朊病毒感染SMB-S15细胞中减少,而磷酸泛素化蛋白增加
        4.5 朊病毒感染的SMB-S15细胞中MFN2蛋白减少而其泛素化形式增加
        4.6 敲降SMB-S15细胞中Pink1和Parkin的表达,能部分抑制线粒体自噬
        4.7 在139A和ME7感染的小鼠脑组织中Pink1和Parkin表达增加
        4.8 Pink1在感染139A及ME7的小鼠脑组织中与GFAP、Iba1和Neun存在共定位
        4.9 Pink1和Parkin在感染139A及ME7的小鼠脑组织中主要分布于PrP~(Sc)沉积区
    5 讨论
    6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线粒体自噬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脑脊液标志物在散发型克雅氏病诊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立题依据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三、研究目标
资料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临床资料
    二、MRI以及脑电图结果
    三、脑脊液检查及标志物
    四、基因检测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sCJD的脑脊液标志物研究
    背景
    14-3-3蛋白和Tau
    其他脑脊液标志物
    新希望
    脑脊液标志物与sCJD病理、分子亚型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散发型克雅病11例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特点
        2.1.1 起病形式
        2.1.2 首发症状
        2.1.3 主要体征
    2.2 实验室检查
        2.2.1 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
        2.2.2 其他
    2.3 脑电图
    2.4 影像学检查
    2.5 治疗及预后
3 讨论

(6)散发性Creutzfeldt-Jakob病病程不同时期的辅助检查敏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s CJD诊断标准[1]
        1.1.2 s CJD的病程分期标准[3-4]
        1.1.3 变异型CJD (v CJD) 的诊断标准[5]
    1.2 研究方法
    1.3 检测手段敏感性计算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临床表现
        2.2.1 首发症状
        2.2.2 早期表现
        2.2.3 中期表现
        2.2.4 晚期
    2.3头颅核磁D W I检查
    2.4 24h动态EEG检查
    2.5 脑脊液14-3-3蛋白检测
    2.6 PET-CT检查
    2.7 同一时期不同辅助检查敏感性的比较
3 讨论

(7)肌萎缩侧索硬化认知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中国散发型肌萎缩侧索硬化认知功能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肌萎缩侧索硬化起病形式、神经心理学与FDG-PET脑代谢改变相关性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肌萎缩侧索硬化合并额颞叶变性的临床、影像与遗传学特点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肌萎缩侧索硬化合并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肌萎缩侧索硬化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肌萎缩侧索硬化自身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8)Creutzfeldt-Jakob病的MRI动态改变(附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 论

(9)临床诊断散发型克雅病3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2.1 CJD分型
    2.2 临床表现
    2.3 辅助检查

(10)扩散加权成像诊断散发性Creutzfeldt-Jakob病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一、观察对象
        1.纳入标准
        2.一般资料
    二、分析方法
        1.设备与仪器
        2.扫描参数
        3.图像分析
结果
讨论

四、Creutzfeldt-Jakob病3例临床及病理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散发性克雅病的临床特征分析[J]. 钟丽,张君臣,徐武华.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20(11)
  • [2]E200K突变朊病毒病的疾病特征及朊病毒感染过程中线粒体自噬的研究[D]. 高利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
  • [3]脑脊液标志物在散发型克雅氏病诊断的作用[D]. 黄欣莹.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4]散发型克雅病脑脊液tau蛋白的改变[J]. 黄欣莹,毛晨晖,沙龙泽,刘彩燕,董立羚,周雁,李洁,雷聃,张梦雨,沈东超,李芹,褚姗姗,许琪,彭斌,崔丽英,高晶.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0(01)
  • [5]散发型克雅病11例临床特点分析[J]. 张敬梅,李可,胡珍珠,张尊胜,班瑾.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9(02)
  • [6]散发性Creutzfeldt-Jakob病病程不同时期的辅助检查敏感性研究[J]. 蒋胶胶,张家堂,陈妤,郑娜,邵龙,王威,黄旭升,于生元.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7(05)
  • [7]肌萎缩侧索硬化认知功能研究[D]. 崔博.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6(01)
  • [8]Creutzfeldt-Jakob病的MRI动态改变(附1例报告)[J]. 黄承芳,姜丹,金红花,张智燕,杨卫,吴银侠.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5(04)
  • [9]临床诊断散发型克雅病3例并文献复习[J]. 宫淑杰,姚庆阳,王惠民,李植灿.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05)
  • [10]扩散加权成像诊断散发性Creutzfeldt-Jakob病价值[J]. 杨延辉,张胜潮,徐成,李坤成.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04)

标签:;  ;  ;  ;  ;  

克雅氏病3例临床病理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