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颅术中脑压板压力变化对颅内压影响的初步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彭家军[1](2021)在《脑池造瘘术治疗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时骨瓣复位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记录并统计分析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预后指标、并发症情况的差异,探究应用脑池造瘘术治疗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时骨瓣复位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山西白求恩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sTBI患者48例,其中去骨瓣减压(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DC)组(31例)、脑池造瘘组(17例)。两组患者术前均行颅内压探头置入术,术前记录患者一般资料,确保病情特征基线处于同一水平,术后随访记录ICP值、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coma scores,GCS)、术后6个月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等指标,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指标进行描述及统计学分析。结果:1、脑池造瘘组与DC组ICP比较:(1)术前两组IC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脑池造瘘组术毕ICP及术后第7日ICP均低于DC组(术毕10.41±2.24 mm Hg:14.34±1.83 mm Hg;术后第7日12.24±2.16 mm Hg:14.84±1.36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脑池造瘘组与DC组预后指标比较:(1)术前两组患者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第1周、第2周,脑池造瘘组GCS评分均值高于DC组(第1周:9.26±1.17分:8.66±1.43分;第2周:10.06±1.54分:9.31±1.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6个月脑池造瘘组术后预后良好率(GOSE>4分)高于DC组(64.7%: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脑池造瘘组与DC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脑池造瘘组术后CSF动力学并发症发生0例(0%)(脑积水0例、硬膜下积液0例、脑脊液瘘0例)低于DC组10例(32.3%)(脑积水4例、硬膜下积液5例、脑脊液瘘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池造瘘术治疗sTBI时骨瓣一期复位后ICP的下降效果仍优于DC,且处于ICP安全范围内,术后6个月的预后良好率(GOSE>4分)高于DC,且术后并发症率不高于DC,说明在本研究中该术式治疗sTBI患者时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
王成[2](2021)在《颅内静脉循环障碍加重TBI后脑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激光散斑(LSCI)及磁共振技术,应用动物模型,观察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ASDH)压迫状态下以及开颅术中血肿清除前后脑皮层血流的时空变化。探讨TBI继发颅内静脉循环改变及开颅减压对脑血流的影响。构建ASDH与颅内静脉循环受阻复合动物模型,从影像及分子生物学角度研究颅内静脉循环障碍加重外伤后脑组织损害的病理机制,揭示外伤后脑静脉血液循环受阻与炎症反应及组织肿胀间的关系,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本研究首先通过LSCI、MR静脉及血管重建技术表征大鼠大脑静脉循环的解剖结构,明确大鼠颅内静脉流出颅腔的途径。根据大鼠颅内静脉特点,结扎大鼠左侧眼眶后静脉丛和左侧岩骨裂孔处的静脉丛,形成颅内静脉回流受阻,通过LSCI动态观察受阻后局部脑皮层血流变化,为下一步实验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通过改良Miller法创建ASDH大鼠模型,应用LSCI获取高分辨率的二维大脑皮层血流图,动态观察ASDH大鼠皮层脑血流的全场变化特征,通过磁共振SWI序列观察ASDH大鼠脑深部静脉回流情况,并结合颅内压、血压变化进一步分析ASDH对血管中血流参数特征影响。第三部分通过模拟ASDH大鼠开颅清除手术,应用LSCI监测ASDH大鼠血肿清除术中局部脑血流的动态变化,通过对比假手术组,探讨血肿压迫前后皮层动静脉及微循环顺应性改变,揭示脑静脉循环与术中脑肿胀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好地理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最后在ASDH动物基础上给予颅内静脉循环阻塞干预,形成复合模型。分别构建假手术组(Sham),CVO组,ASDH组,ASDH+CVO组。进行神经行为学评估和脑含水量的测定,Evans blue染色并测定含量,免疫荧光、Elisa实验及蛋白质印迹检测炎性因子表达及金属蛋白酶ADAM17、MMP9的表达水平。并对ASDH+CVO组大鼠进行XPro1595药物干预,对比抑制sol TNF前后NF-κB/MMP9通路变化,从影像及分子生物学角度研究颅内静脉循环障碍加重外伤后的脑组织损害的病理机制。结果:通过应用LSCI、MRI血管重建技术对大鼠脑部成像可以看出大鼠颅内静脉主要通过颈外静脉回流,上矢状窦前端没有闭塞,通过端脑与嗅脑连接处的鼻喙窦向两侧与眼眶静脉丛相连,后端与双侧横窦相连形成汇点,经双侧横窦与岩骨裂隙静脉丛相连引流入颈外静脉系统。结扎大鼠一侧眼眶后静脉丛和岩骨裂孔处的静脉丛,可以使局部脑组织颅内静脉回流受阻。ASDH造成的颅高压引起压迫侧和对侧脑皮层静脉血液循环障碍。脑静脉血流与颅内压不是简单的线性相关关系。在行ASDH开颅术时,相比于动脉及毛细血管区血流速度,皮层静脉血流延迟恢复。CVO加重ASDH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及血脑屏障破坏,血管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含量减少,MMP9表达升高,促进ADAM17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且ADAM17在颅内细胞定位主要于小胶质细胞或巨噬细胞(Iba-1阳性),并伴随sol TNF的分泌增加。sol TNF/NF-κB/MMP9通路激活加重随后的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结论:TBI继发的颅高压可以引起脑皮层静脉循环障碍;颅内静脉循环障碍通过促进免疫细胞ADAM17表达水平升高,导致sol TNF分泌增加及下游NF-κB/MMP9通路的激活,加重TBI后炎症反应及脑组织肿胀。脑血管功能状态改变可能是引起继发性脑损伤的基础。治疗策略上应从单纯强调改善脑灌注的目标向促使脉管系统动态平衡的转变。
许伟明[3](2021)在《基于CTV技术评价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颅内静脉循环障碍》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基于CTV容积重建及影像融合技术重现硬膜下血肿和颅内静脉的空间构象目的:探索颅脑CT静脉成像(CTV)技术及其后处理的容积重建、图像融合及曲面重建技术在急性硬膜下血肿(ASDH)患者的应用。方法:纳入于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福州市长乐区医院及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明确诊断为ASDH并有开颅ASDH清除手术指征的成年患者8例,于术前及开颅术后一周行颅脑CTV检查。将数据导入Advantage Window4.6工作站,通过容积重建技术重建ASDH及颅内静脉,以显示ASDH与邻近静脉的空间构象。并展示了用曲面重建技术测量颅内静脉的方法。结果:应用颅脑CTV后处理技术——容积重建技术,重建出ASDH与邻近静脉的融合图像,进而展示两者的空间结构关系及颅内静脉形态改变,提供了应用容积法准确测量ASDH体积的方法,并将曲面重建技术用于测量颅内静脉截面积、长度和直径等,并举例对比了上矢状窦旁皮质静脉术前术后改变。结论:颅脑CTV检查具有无创、快捷等优势,其容积重建三维融合技术及曲面重建技术能清晰显像颅内静脉与ASDH的融合图像,并提供颅内静脉及ASDH的可靠测量方法,为ASDH后的静脉循环研究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第二部分:ASDH患者上矢状窦旁皮质静脉MIP投影面积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目的:应用颅脑CTV及其后处理技术观察测量上矢状窦旁皮质静脉MIP投影面积,并探索其与预后的相关性,以期为ASDH的诊疗方案的制订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方法:纳入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福州市长乐区医院及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明确诊断为ASDH的成年患者31例,所有患者均需在术前接受颅脑CTV检查。将数据导入Advantage Window 4.6工作站,应用最大密度投影技术(MIP)重建技术重建上矢状窦旁皮质静脉,选择以室间孔平面为中心的MIP图像截面为观察平面,并将影像导入Image J软件进行分析,以观测患侧及健侧皮质静脉MIP投影面积、患侧与健侧皮质静脉MIP投影面积比,评估上述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应用MIP重建技术重建上矢状窦旁皮质静脉,选择以室间孔平面为中心的MIP图像截面为观察平面,观测患侧及健侧皮质静脉MIP投影面积、患侧与健侧皮质静脉MIP投影面积比(β),统计后显示患侧或健侧皮质静脉MIP投影面积与GOS评分均无相关性。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β与GOS评分呈正相关(r=0.945,P<0.001)。结论:ASDH后可用患侧与健侧皮质静脉MIP投影面积比(β值)来预测患者的预后,当β小于1时,应警惕出现预后不良可能,为制订诊疗方案提供参考。第三部分:ASDH患者大脑内静脉延迟充盈显像的观察与分析目的:应用颅脑CTV及其后处理技术观察测量大脑内静脉直径、双侧大脑内静脉中点偏离正中矢状面的位移,并探索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用于指导诊疗。方法:纳入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福州市长乐区医院及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明确诊断为ASDH的成年患者31例,所有患者均需在术前接受颅脑CTV检查。将数据导入Advantage Window 4.6工作站,应用MIP重建技术重建大脑内静脉,选择以大脑内静脉为中心的MIP图像截面为观察平面,将影像导入Image J软件进行分析,观测大脑内静脉直径、双侧大脑内静脉中点偏离正中矢状面的位移,评估上述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应用MIP技术重建大脑内静脉,选择以大脑内静脉为中心的MIP图像截面为观察平面,观测双侧大脑内静脉直径的平均值(D)、双侧大脑内静脉中点偏离正中矢状面的位移(S)。统计后显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之间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值与GOS评分呈正相关(r=0.862,P<0.001);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之间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值与GOS评分呈负相关(r=-0.809,P<0.001)。结论:ASDH后可用双侧大脑内静脉的直径的平均值(D)、双侧大脑内静脉中点偏离正中矢状面的位移(S)来预测患者的预后,并为制订诊疗方案提供参考。
房博,朱其锋[4](2020)在《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临床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54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4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日颅内压降低幅度、日GCS评分升高幅度、骨瓣浮出时间、骨瓣复位时间、骨瓣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日颅内压降低幅度、日GCS评分升高幅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骨瓣浮出时间、骨瓣复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骨瓣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冷彪[5](2020)在《脑池造瘘术联合脑脊液与血清IL-1β、NFL检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应用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初步探讨脑池造瘘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sTBI)的临床疗效及预后,评估脑池造瘘术在sTBI中的应用价值。研究sTBI患者术中、术后脑脊液与血清中IL-1β、NFL含量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的sTBI患者102例,筛选出符合入选标准的手术患者43例,其中脑池造瘘组19例,去骨瓣减压(DC)组24例。统计分析脑池造瘘组和DC组患者的术前ICP、术毕及术后(1-7日)ICP、术前及术后(1-7日、14日)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术中及术后(3日、7日)脑脊液与血清(IL-1β、NFL)含量、甘露醇使用剂量、呼吸机使用时间、重症监护室(ICU)住院费用及时间、术后并发症;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术后2周存活/死亡人数,采用格拉斯哥预后拓展评分(GOSE)评估术后6个月的生存状况、预后良好率。结果:1、脑池造瘘组与DC组ICP、GC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前IC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池造瘘组术毕、术后第1日、第3-7日ICP分别低于DC组,术后第2日ICP高于DC组,其中术毕、术后第1-5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6-7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第7日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脑池造瘘组术后第1日GCS评分低于DC组,第2-6日GCS评分分别高于DC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14日GCS评分均高于D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脑池造瘘组与DC组脑脊液、血清中IL-1β、NFL含量比较。两组患者在术中、术后第3日、术后第7日脑脊液与血清的IL-1β、NFL含量明显高于其正常对照,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脑脊液与血清中IL-1β、NFL含量在术后第3日最高,其次为术中,术后第7日最低,对同一个指标在不同时间段的含量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的脑脊液与血清NFL、脑池造瘘组的血清IL-1β、DC组的脑脊液IL-1β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脑池造瘘组术中脑脊液IL-1β与DC组术中、术后第3日脑脊液IL-1β高于同组血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池造瘘组与DC组术中、术后第3日、术后第7日脑脊液NFL含量均高于同组血清,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脑池造瘘组脑脊液与血清IL-1β、NFL含量在术后第3日、第7日均低于D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脑池造瘘组与DC组术后ICU管理(治疗、时间、花费)、并发症、二次去骨瓣率、预后比较。脑池造瘘组甘露醇使用剂量低于D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池造瘘组呼吸机使用时间、ICU住院时间、ICU住院花费低于DC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池造瘘组术后创伤性脑积水、硬膜下积液、脑疝发生率均低于DC组,颅内感染发生率高于DC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池造瘘组二次去骨瓣率高于D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池造瘘组术后2周存活/死亡人数比大于D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随访,脑池造瘘组预后良好率大于D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DC术相比,脑池造瘘术在sTBI患者的临床应用中能更有效的降低ICP,减轻神经系统功能损伤,改善临床转归与预后;此外,术中、术后脑脊液与血清IL-1β、NFL含量的检测不但对颅脑损伤的诊断和严重程度评估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可初步推测脑池开放引流在IL-1β、NFL的代谢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提示脑池造瘘术可能通过减少术后炎症反应及神经元损伤来改善患者预后。
邱治春[6](2020)在《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手术疗效及预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血肿穿刺引流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手术的疗效差异,对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相关参考依据。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回顾性分析于2014年01月2018年01月在我院神经外科住院的患者,共收集63例病例,分为两组:血肿穿刺引流组(33例)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手术组(30例)。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既往高血压糖尿病病史、丘脑血肿量、术前GCS评分、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半年的ADL与GOS评分情况等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建立数据库,设计调查表。对收集的病例资料进行相关编码、录入、核实和复查。以ADLBarthel指数评分和GOS评分为评估患者预后的指标,釆用SPSS25.0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单因素分析及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危险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分别以ADL评分和GOS评分为标准进行预后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等同手术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05)。在术后再出血情况方面,血肿穿刺引流组再出血2例,占6.1%,小骨窗手术组再出血3例,占10.0%,采用Fisher的精确概率检验,两种手术方式再出血率无显着差异(P>0.05)。在死亡率方面,住院期间血肿穿刺引流组死亡4例,死亡率12.1%,小骨窗手术组死亡5例,死亡率16.7%,采用Fisher的精确概率检验,两种手术方式死亡率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半年随访,血肿穿刺引流组死亡7例,死亡率21.2%,小骨窗手术组死亡9例,死亡率30.0%,采用Pearsonχ2检验,两种手术方式术后半年的总死亡率也无显着差异(P>0.05)。2.在其他预后影响因素方面:以ADL评分为标准的预后单因素分析显示,体重指数、抽烟、饮酒、术前GCS评分、丘脑血肿量、术后并发症等与手术治疗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预后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而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长短、糖尿病病史、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等与手术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重超重相对于体重正常的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增加(OR=11.378,95%CI:1.96865.782);术前GCS评分小于8分相对于大于8分的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增加(OR=17.404,95%CI:3.29791.882);以GOS分为标准的预后单因素分析显示,体重指数、抽烟、饮酒、糖尿病史、术前GCS评分、丘脑出血量等与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手术治疗预后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而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长短、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情况等与手术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重超重相对于体重正常的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增加(OR=4.761,95%CI:0.87026.070);术前GCS评分小于8分相对于大于8分的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增加(OR=15.897:95%CI:2.54899.175)。结论:1.血肿穿刺引流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术后半年的预后恢复情况无统计学差异,两种手术方式的再出血风险及死亡风险也无统计学差异。2.在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治疗中,体重指数、吸烟、饮酒、糖尿病史、术前GCS评分、丘脑血肿量、术后并发症等影响手术患者的预后,其中,体重超重和术前GCS评分低于8分是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王程业[7](2020)在《Poppen入路切除巨大松果体区肿瘤2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Poppen入路是处理松果体区肿瘤常见的入路,本论文旨在通过分析2例松果体区肿瘤的临床病例特点,总结Poppen入路处理松果体区肿瘤的临床疗效,同时探讨Poppen入路与Krause入路的选择,增加对该疾病的认识,为临床工作中相关手术提供经验和总结。方法:病例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2例巨大松果体区肿瘤患者,回顾性研究我科经Poppen入路手术治疗的2例松果体区肿瘤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术中影像、术后随访结果等进行分析总结。入院后详细查体,完善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头颅计算机断层成像(CT)、心电图等常规检查,依据影像检查确定手术入路并实施手术,结合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果总结经验。结果:2例病例肿瘤均完全切除,术后病理分别为非典型脑膜瘤(WHOⅡ级)和未成熟型畸胎瘤,手术过程顺利,术后2例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后恢复良好。结论:Poppen入路是目前常用的处理松果体肿瘤的术式;松果体区术野暴露充分,通过脑生理间隙完成操作,对正常脑组织损伤小;术中可直视下处理肿瘤供血动脉及大脑深静脉,尤其适合于小儿患者及较大肿瘤。
张红玲[8](2019)在《右美托咪定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反应和免疫反应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重型颅脑损伤为临床常见创伤类型,病情危重,致残、死亡风险均很高,全麻下手术治疗为主要治疗方法。但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应激反应、炎症反应影响下,患者伴有剧烈头痛、不同程度的躁动和焦虑,需要通过药物镇静保证手术的顺利开展。然而重型颅脑损伤病情特殊,对镇静药物要求高,尽管镇静药物种类众多,但长久以来并无理想的重型颅脑损伤镇静药物。右美托咪定是一种新型高选择性的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具有完善的镇静、镇痛、抗焦虑、催眠等作用,能够使患者保持自然非动眼睡眠状态,且无蓄积、呼吸抑制,有助于改善麻醉恢复期临床症状,其药物特点符合重型颅脑损伤麻醉期间镇静需要,但目前缺乏关于右美托咪定用于重型颅脑损伤全麻期间的研究资料,其应用价值尚有待于临床实践证实。目的探究全麻期间持续应用右美托咪定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反应和免疫反应的影响,并评估其应用价值,为临床麻醉方案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定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我院行急诊开颅手术治疗的10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53例。研究组于麻醉诱导15min后予以持续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对照组持续静脉泵注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对比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后(T1)、手术结束时(T2)、术后1d(T3)、术后3d(T4)五个时刻的血流动力学、S-100β、TNF-α、IL-6、免疫功能及神经功能、苏醒质量(疼痛评分、镇静评分、呛咳评分)、不良反应(寒战、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心动过缓、低血压),综合评价右美托咪定的应用价值。结果1.两组患者T0时刻HR、MAP均无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T1~T2时刻HR、MAP升高,T3~T4时刻下降,与T0时刻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研究组T1~T4时刻的HR、MAP均显着降低(P<0.05);研究组T1~T4时刻的HR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T1、T2时刻MAP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T0时刻S-100β、TNF-α、IL-6均无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T1~T3时刻S-100β升高,T4时刻下降,其中T1~T3时刻显着高于T0时刻(P<0.05);研究组T1~T2时刻S-100β升高,T3~T4时刻降低,其中T4时刻显着低于T0时刻(P<0.05);研究组T2~T4时刻的S-100β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T1~T2时刻TNF-α、IL-6升高,T3~T4时刻下降,其中T1~T3时刻TNF-α、IL-6显着高于T0时刻(P<0.05);研究组T1~T2时刻TNF-α、IL-6升高,T3~T4时刻下降,其中T1~T3时刻TNF-α、IL-6显着高于T0时刻(P<0.05);研究组T1~T4时刻的TNF-α、IL-6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T0时刻CD4+、CD8+、CD4+/CD8+均无显着差异(P>0.05),T1~T4时刻均呈现持续升高趋势(P<0.05);研究组T1~T4时刻的各项免疫功能指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4.术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3d研究组NIHSS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5.研究组疼痛程度、镇静评分、呛咳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7.55%)低于对照组(26.42%),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重型颅脑损伤全身麻醉期间持续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能够减少S-100β、TNF-α、IL-6的释放,发挥脑保护、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且能够平稳血流动力学、增强免疫功能、改善术后神经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蔡中海[9](2019)在《颅内压监测在穿刺抽吸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出血中的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高血压基底节出血患者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特征以及颅内压监测在穿刺抽吸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出血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对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外科2017-01-01至2018-12-31期间行穿刺抽吸术的50例高血压基底节出血患者进行颅内压动态监测。记录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影像资料、血肿抽吸前后及术后的ICP、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的实时动态变化值、术后颅内再出血率及感染率、气管造口率、术后30天病死率、出院时GOS。分析ICP初压与血肿体积、年龄及意识状态的相关性;记录术后ICP、CPP动态变化趋势及其与预后的关系;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1 一般资料本研究共50例患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龄范围26?80 岁,平均(57.76±14.74)岁;血肿体积 20?103ml、平均(52.74±20.79)ml;GCS 5?14分,平均(8.84±2.71)分,其中重症患者27例(脑疝患者10例)、非重症患者23例;ICP初压5?77mmHg,平均(25.7±15.25)mmHg;抽吸后ICP终压2?23mmHg,平均(7.98±4.4)mmHg;颅高压持续时间25?289h,平均(102.37±50.81)h;颅内再出血3例(6%);气管造口 3例(6%);无颅内感染病例;2例因非医疗因素自动出院,48例患者术后30天内死亡4例(8.3%),43例预后良好(89.6%)。2基底节出血患者ICP特征2.1颅内压探头在颅内不同位置测得ICP不同,皮质下与血肿腔的ICP分别为17.96±16mmHg、21.5±13.39mmHg。2.2脑出血患者ICP初压与血肿体积呈正相关(r=0.551,P=0.001);与年龄呈负相关(r=-0.196,P=0.174),血肿体积大于40ml时与年龄呈显着负相关(r=-0.4,P=0.016)。2.3 ICP初压与GCS呈负相关(r=-0.469,P=0.001),重症患者明显高于非重症患者(分别为31.81±17.41、18.52±7.75,P=0.001)mmHg、重症患者中脑疝患者明显高于非脑疝患者(分别为47.5±16.45、22.59±9.79,P=0.001)mmHg、重症患者中青年患者明显高于老年患者(分别为 42.6±15.34、24.25± 12.18,P=0.019)mmHg。2.4 ICP 初压≥36mmHg时,脑疝发生率为81.8%;ICP初压≥39mmHg时,脑疝发生率为100%。3穿刺术对ICP的影响ICP初压和终压分别为(25.7±15.25、7.98±4.4,P=0.001)mmHg,ICP降幅与ICP初压呈正相关(r=0.445,P=0.001)。患者NICU首次ICP值为17.12±12.36mmHg,明显高于ICP终压;其中ICP轻、中、重度增高患者NICU首次 ICP 值分别为 14.45±9.15mmHg、17.09±6.92mmHg、27±28.23mmHg,NICU首次ICP值与ICP初压呈正相关(r=0.503,P=0.001)。比较颅高压持续时间,重症患者明显长于非重症患者(分别为124.54±58.8、76.57±24.57,P=0.001)h、重症患者中脑疝患者长于非脑疝患者(分别为151.29±73.66、113.53±49.94,P=0.157)h、重症患者中青年患者长于老年患者(分别为148±85.72、120.73±28.61)h。4 ICP、CPP与预后2例因脑疝原因死亡患者ICP最大均值明显大于预后良好组中重症及非重症患者(分别为 93±22.63、33.05±12.01、27.9±8.02,P 均<0.05)mmHg,其重度颅高压时间占比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分别为77.3±10.32、0.53±2.22,P=0.002)%。2例因脑疝原因死亡患者CPP最小均值明显小于预后良好组中重症及非重症患者(分别为 12±1.414、49.86±11.45、60.05±8.19,P均<0.05)mmHg,其 CPP<50mmHg总时间占比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分别为35.75±36.42、0.25±0.94、P=0.002)%,其CPP>90mmHg总时间占比小于预后良好组(分别为10±14.14、20.4±15.77、P=0.368)%。ICP初压≥50mmHg时死亡率为75%;ICP初压≥70mmHg时死亡率为100%。5患者预后影响因素预后不良与预后良好组血肿体积分别为(85.4±18.37,48.83±17.85,P=0.001),手术时机分别为(9.8±11.37、32.42士39.83,P=0.044)h。GOS与血肿体积、ICP初压及ICP终压呈负相关(r分别为=-0.593、-0.429、-0.309,P均<0.05),GOS与GCS、手术时机呈正相关(r分别为0.268、0.276,P均>0.05)。结论1.脑出血患者ICP由血肿体积和代偿能力(年龄)决定的,ICP与血肿体积正相关、年龄负相关,重症患者ICP明显高于非重症患者,脑疝患者ICP明显高于非脑疝患者,青年重症患者ICP明显高于老年重症患者。2.脑出血患者颅内存在压力梯度,距离血肿越远,压力相对越低,血肿腔压力代表颅内压力最高值。3.部分血肿抽吸能有效降低脑出血患者颅内压,重症及脑疝患者ICP降幅更加明显。4.穿刺术后ICP存在反弹,术前严重颅高压患者反弹明显。ICP在真实状态下明显高于全麻状态,因此术后良好的通气以及镇静镇痛是降颅压的有效方式。5.重症脑出血患者术后颅高压持续时间更长,通过ICP监测有助于综合降颅压措施的制定。6.术后持续极重度的颅高压及低灌注压提示颅内病情变化及预后不良,有效的血流灌注可以改善预后,但CPP上限在临床中的意义仍需进一步研究。7.穿刺抽吸术可有效清除血肿、降低ICP、改善CPP,并不增加再出血的风险,可作为治疗轻中型高血压脑出血的首选术式:重症脑出血并非穿刺抽吸术的禁忌症,但对极重度颅高压患者(ICP初压≥60mmHg),开颅术可能更有益。由于相同血肿体积的青年患者更易出现颅高压,相对于老年患者,青年患者更需要积极的手术治疗。8.颅内血肿体积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决定性因素,但患者预后仍受到自身基础条件、治疗方式及社会因素等多因素影响。
宋泽[10](2018)在《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与手术夹闭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比分析支架辅助栓塞和手术夹闭治疗低级别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分析2014年07月至2018年03月57例Hunt-Hess 0-Ⅲ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为支架辅助栓塞组(火箭军总医院25例患者)和手术夹闭组(北京大学国际医院32例患者),对比分析两组动脉瘤术后即刻完全闭塞率、手术相关不良事件、临床疗效及影像随访结果。结果:支架辅助栓塞组与手术夹闭组术后即刻完全闭塞率分别为88.0%(22/25)和93.8%(30/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6);术后6月预后良好(mRS≤2级)90.9%(20/22)和85.7%(24/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7);手术相关不良事件16.0%(4/25)和21.8%(7/32),手术夹闭组稍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7);支架辅助栓塞组经过6-36个月(中位数12个月)影像学的随访,22个动脉瘤有3个(13.6%)动脉瘤残留或复发,手术夹闭组经过5-26个月(中位数9个月)随访,28个动脉瘤2个(7.1%)动脉瘤残留或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7)。结论:支架辅助栓塞是低级别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此类型动脉瘤应由经验丰富的神经介入医生和神经外科医生进行多学科决策,在两种方法都可以选择时,可以考虑优先选择支架辅助栓塞治疗。
二、开颅术中脑压板压力变化对颅内压影响的初步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颅术中脑压板压力变化对颅内压影响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脑池造瘘术治疗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时骨瓣复位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伦理学审查及知情同意 |
1.3 研究方法 |
1.4 监测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分析 |
2.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 ICP 比较 |
2.3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 GCS 评分评分比较 |
2.4 两组患者术后 6 个月 GOSE 评分比较 |
2.5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池造瘘术治疗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颅内静脉循环障碍加重TBI后脑损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基于LSCI、MRV观察SD大鼠脑静脉回流及其受阻后皮层血流变化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试剂及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LSCI观测正常SD大鼠脑皮层静脉血液循环 |
2.2 MRI平扫及MRV重建SD大鼠头部及颈部静脉 |
2.3 基于LSCI观察CVO大鼠脑静脉回流 |
3 结果 |
3.1 LSCI显示正常SD大鼠脑皮层静脉回流 |
3.2 MRI血管成像及三维重建大鼠脑静脉窦及颈部静脉 |
3.3 CVO干预后大鼠脑皮层静脉血流动态变化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部分:ASDH大鼠脑皮层静脉血流变化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试剂及耗材 |
1.3 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改良Miller法制作大鼠ASDH模型及实验分组 |
2.2 激光散斑成像系统记录观察窗的皮层血流值 |
2.3 MRI平扫及SWI序列扫描 |
2.4 心脏灌注及留取脑组织标本 |
2.5 HE染色病理观察 |
2.6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激光散斑衬比成像显示ASDH大鼠脑皮层血流动力学变化 |
3.2 MRI 扫描结果 |
3.3 HE 染色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部分:基于激光散斑观察ASDH大鼠开颅术中脑皮层血流动力学变化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2 试剂及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大鼠术前基础脑皮层血流监测 |
2.2 大鼠ASDH模型制作及模拟手术 |
2.3 激光散斑监测数据处理 |
2.4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硬膜下血肿清除术中生命体征及颅内压变化情况 |
3.2 开颅术中显微镜下观察脑皮层血管 |
3.3 基于LSCI观察皮层脑血流速度变化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部分:颅内静脉回流障碍加重颅脑损伤大鼠炎症反应及脑水肿的机制研究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试剂及耗材 |
1.3 仪器设备 |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实验模型制作及分组 |
2.2 实验标本的获取 |
2.3 神经功能学评分 |
2.4 脑水含量测定 |
2.5 Nissl染色评估神经元损伤情况 |
2.6 脑组织Evans blue染色及含量测定 |
2.7 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观察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结构变化 |
2.8 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分析大鼠皮层中ADAM17、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物Iba-1、星形细胞特异性标志物GFAP共定位监测以及p-65、MMP-9在皮层细胞中的表达 |
2.9 大鼠脑组织内TNF-α,IL-1β,IL-6,IL-10 以及HMGB1的ELISA检测 |
2.10 Western blot检测脑皮层蛋白水平表达 |
2.11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CVO加重ASDH大鼠神经功能障及脑组织水肿 |
3.2 CVO干预后加重血管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的破坏 |
3.3 ADAM17在CVO干预后ASDH大鼠损伤脑皮层细胞定位 |
3.4 CVO干预后促进ASDH大鼠炎性因子的表达 |
3.5 特异性抑制solTNF-α抑制 CVO干预后TNFR/NF-κB通路 |
3.6 XPro1595 干预对ASDH+CVO大鼠脑皮层MMP-9 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创伤性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发生机制及处理策略进展 |
参考文献 |
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3)基于CTV技术评价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颅内静脉循环障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基于CTV容积重建及影像融合技术重现硬膜下血肿和颅内静脉的空间构象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方法 |
2.1 影像学方法 |
2.2 影像学分析 |
2.3 容积重建技术及图像融合技术 |
2.4 曲面重建技术 |
结果 |
1 颅内静脉容积重建及与ASDH的三维融合效果 |
2 容积重建测量ASDH体积及截面观察 |
3 曲面重建测量颅内静脉直径及静脉与颅骨距离 |
4 ASDH患者术前与术后皮质静脉的观察和比较 |
5 ASDH患者术前与术后大脑内静脉的观察和比较 |
讨论 |
1 颅内静脉容积重建技术及与ASDH三维融合的重要性 |
2 曲面重建技术应用于颅内静脉的观察测量的优点 |
3 本研究的不足 |
小结 |
创新点 |
第二部分:ASDH患者上矢状窦旁皮质静脉MIP投影面积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方法 |
2.1 影像学方法(同本文第一部分2.1) |
2.2 影像学分析(同本文第一部分2.2) |
2.3 上矢状窦旁皮质静脉重建方法 |
2.4 用Image J软件计算皮质静脉MIP投影面积的方法 |
2.5 预后评估方法 |
2.6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双侧上矢状窦旁皮质静脉MIP投影面积测量结果 |
3 预后情况及分组 |
4 比较两组双侧皮质静脉MIP投影面积 |
5 比较两组患侧与健侧皮质静脉MIP投影面积比 |
6 典型病例 |
讨论 |
1 上矢状窦旁皮质静脉和桥静脉的解剖特征与ASDH的相关性 |
2 ASDH后皮质静脉投影面积与ICP、桥静脉流出口的相关性 |
3 ASDH后皮质静脉投影面积与桥静脉直径及预后的相关性 |
4 ASDH与静脉性脑缺血 |
5 不足及展望 |
初步结论 |
创新点 |
第三部分:ASDH患者大脑内静脉延迟充盈显像的观察与分析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一般资料(同第二部分) |
2.方法 |
2.1 影像学方法(同本文第一部分2.1) |
2.2 影像学分析(同本文第一部分2.2) |
2.3 大脑内静脉重建方法 |
2.4 用Image J软件测量大脑内静脉直径的方法 |
2.5 预后评估方法(同第二部分) |
2.6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同第二部分) |
2 大脑内静脉直径与预后的相关性 |
3 大脑内静脉偏离正中矢状面的位移与预后的相关性 |
4 典型病例(影像见图3-4) |
讨论 |
1 ASDH后大脑内静脉直径与预后的相关性 |
2 ASDH后大脑内静脉偏离位移与预后的相关性 |
3 不足及展望 |
初步结论 |
创新点 |
全文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硬膜下血肿与颅内浅静脉循环障碍相互影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4)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术后日颅内压降低幅度及日GCS评分升高幅度比较 |
2.2 两组患者术后骨瓣浮出时间、骨瓣复位时间及骨瓣愈合时间比较 |
2.3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5)脑池造瘘术联合脑脊液与血清IL-1β、NFL检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应用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一般资料 |
2.1.2 入选及排除标准 |
2.1.3 研究分组 |
2.1.4 影像学资料 |
2.1.5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2 术前管理 |
2.3 手术管理 |
2.3.1 手术方式 |
2.3.2 手术要点及相关技巧 |
2.3.3 术后引流管理 |
2.3.4 术后颅内压管理 |
2.4 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法 |
2.4.1 酶联接免疫吸附剂测定 |
2.4.2 标本的采集、处理和保存 |
2.4.3 ELISA操作程序及结果判定 |
2.5 评估方法 |
2.6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分析 |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
3.2 近期疗效评估 |
3.2.1 两组患者ICP比较 |
3.2.2 两组患者GCS评分比较 |
3.2.3 两组患者ICP与GCS评分相关性分析 |
3.3 生物标志物检测 |
3.3.1 脑脊液IL-1β含量比较 |
3.3.2 血清IL-1β含量比较 |
3.3.3 脑脊液与血清IL-1β含量比较 |
3.3.4 脑脊液NFL含量比较 |
3.3.5 血清NFL含量比较 |
3.3.6 脑脊液与血清NFL含量比较 |
3.4 ICU治疗、住院时间与花费 |
3.5 术后并发症、二次去骨瓣率 |
3.6 临床转归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6)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手术疗效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手术治疗进展(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7)Poppen入路切除巨大松果体区肿瘤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病例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松果体区肿瘤诊断与治疗策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一、 一般情况 |
二、 个人经历 |
三、 发表论文 |
四、获奖情况 |
(8)右美托咪定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反应和免疫反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右美托咪定在神经外科手术应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颅内压监测在穿刺抽吸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出血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对象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方法 |
结果 |
1 一般临床资料 |
2. 基底节出血患者ICP特征 |
3. 穿刺术对ICP的影响 |
4. ICP、CPP与预后 |
5 穿刺术患者预后影响因素 |
6 典型病例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写词汇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与手术夹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基本资料 |
2.2 动脉瘤特征 |
2.3 治疗方法 |
2.4 评估指标 |
2.5 结果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支架辅助栓塞组与手术夹闭组术后即刻完全闭塞率比较 |
3.2 支架辅助栓塞组与手术夹闭组手术相关不良事件比较 |
3.3 支架辅助栓塞组与手术夹闭组术后6月预后良好率比较 |
3.4 支架辅助栓塞组与手术夹闭组术后影像学随访动脉瘤残留或复发率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概述 |
4.2 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临床特点 |
4.3 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式 |
4.4 治疗策略的选择 |
4.5 支架辅助栓塞与开颅手术夹闭治疗MCBIF动脉瘤的疗效比较 |
4.6 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
4.7 脑血管痉挛 |
4.8 术后动脉瘤复发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语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四、开颅术中脑压板压力变化对颅内压影响的初步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脑池造瘘术治疗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时骨瓣复位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临床研究[D]. 彭家军.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颅内静脉循环障碍加重TBI后脑损伤的实验研究[D]. 王成. 福建医科大学, 2021
- [3]基于CTV技术评价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颅内静脉循环障碍[D]. 许伟明. 福建医科大学, 2021
- [4]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临床效果[J]. 房博,朱其锋.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36)
- [5]脑池造瘘术联合脑脊液与血清IL-1β、NFL检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应用的初步研究[D]. 冷彪. 南昌大学, 2020(08)
- [6]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手术疗效及预后分析[D]. 邱治春. 西南医科大学, 2020(09)
- [7]Poppen入路切除巨大松果体区肿瘤2例报告[D]. 王程业.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8]右美托咪定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反应和免疫反应的影响[D]. 张红玲. 新乡医学院, 2019(06)
- [9]颅内压监测在穿刺抽吸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出血中的意义[D]. 蔡中海. 苏州大学, 2019(04)
- [10]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与手术夹闭的对比研究[D]. 宋泽. 苏州大学,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