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用和语法的渗透

论语用和语法的渗透

一、关于语用学与语法学的渗透(论文文献综述)

周潼[1](2021)在《基于竹材符号的空间表意方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许春燕[2](2021)在《现代汉语承诺类言语行为研究》文中指出承诺类言语行为是指言语交际主体单方或双方约定未来做某事。作为言语行为理论的一个重要类别,它广泛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承诺类言语交际的过程也是承诺交际意图实现的过程,是承诺主体经过层层选择,最终确定某一具体话语形式表达承诺意图的过程。说话人选择的过程是极为复杂的,既有语言内部结构的制约,又有语言外部因素的调节,选择过程的条件即承诺话语形式的实现机制是本文关注的核心问题。全文由5个章节和一个结语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立场、研究思路、研究问题、语料来源和研究价值。有关现代汉语承诺类言语交际的研究,目前研究者们主要从形式立场出发,不同程度地解释了承诺言语行为,但缺陷也很明显,形式立场的研究很难揭示出这些形式是如何实现的。本文从语言的功能立场出发,将完成承诺的表达视为一种承诺言语行为,在承诺言语行为的框架下阐释汉语承诺言语行为的整体,探讨承诺交际意图实现的过程中,承诺话语的实现机制。第2章明确了承诺类言语行为的内涵、特征和结构。承诺类言语行为与其他类别的言语行为界限明晰,特征明显。它的底层结构存在于一切表达承诺意图的话语形式之中。根据交际经验,承诺类言语行为结构共有四个构成要素,即承诺主体、承诺意图(包括承诺意向和承诺事项)、承诺形式和语境。这些要素无论是否出现在话语形式之中,它们都始终作为结构要素存在。第3章阐述了承诺类言语行为的语言表征。在语言层面,词表征了语义范畴,是具有指称功能的最基本的符号单位。承诺言语行为结构的要素中,只有承诺意向能够在语言层面表征出来。能够表征承诺意向的主要是承诺言语行为动词、部分表达说话人意愿的词语,以及某些习惯表达。第4章讨论了承诺类言语行为的话语形式。交际中表达承诺交际意图的话语形式多种多样,我们首先通过排列组合的方法,归纳出可能存在的64种表达承诺交际意图的语义序列;然后根据语言经验和语料整理出现代汉语中存在的语义序列,共23种;再次,从承诺类言语行为整体角度和承诺言语行为结构要素角度,讨论了各自具体的话语形式,为进一步讨论承诺话语形式的实现机制奠定基础。第5章探讨了承诺类言语行为的话语实现条件。交际意图实现的过程,就是说话人进行三个阶段选择的过程,首先,承诺主体确定哪些承诺言语行为结构要素实现为具体的话语形式;其次,将选定的语义结构和语言符号实现为具体的话语形式;再次,将非线性的结构要素进行线性排列。本章重点讨论选择的条件,即承诺话语形式的实现机制。结语部分梳理并总结了全文的主要结论,第一,概括了承诺类言语行为的特征;第二,明确了承诺类言语行为的结构;第三,区分了承诺的语言表征和话语形式;第四,探索并总结了承诺话语的实现机制。同时对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出了构想,第一,语料的进一步分析与整理。表达承诺的话语形式极其丰富,话语中表达承诺类言语行为结构要素的形式多种多样,承诺言语行为结构要素的具体实现形式的提炼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尤其是承诺事项部分,还可能存在更多表达承诺事项的话语形式类型,需进一步归纳总结;第二,承诺交际意图实现的过程中,承诺主体依据极为复杂的条件进行层层选择,本文发现了其中的一部分条件。这些条件对具体话语形式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思考方向,但仍需进一步系统化;第三,本文在语言层面和话语层面讨论承诺交际意图实现过程中,缺少现代汉语与其他语言(如英语)的对比。通过对比,可以考察现代汉语表达承诺意图的话语形式特征。这都有待于日后会继续整理发掘更多汉语表达承诺意图的话语形式的特征。

韩文羽[3](2020)在《现代汉语必然类情态副词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三个平面”的语法观为理论基础,结合“两个三角”、情态系统,借鉴语体语法、语法化、主观性与主观化、认知语法等相关理论的研究,运用共时与历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微观角度对现代汉语必然类情态副词作出描写与分析。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确定了现代汉语必然类情态副词的性质与范围(共12个成员),并将其分为“必”类(必、必定、必然、必将、势必)、典型“定”类(定、定然)、“准”类(准、一准、准保、准定)、边缘“定”类(一定)四类。本文的着重研究对象是“必”类。全文共有八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内容是回顾选题缘起,说明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综述现代汉语必然类情态副词在副词和情态系统中的研究现状;介绍本文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章为现代汉语必然类情态副词的性质与类别。一方面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总结,以五条参考标准来界定现代汉语必然类情态副词的性质和范围:1.状位性:位置固定,不能位于主语前,基本出现在句中,大多为VP副词。2.一般出现在“是”的前面。3.表否定情况时,通常出现在“不”的前面。4.主观性:主观评注不是表现在句法位置的最外层,而是命题意义的最外层。5.前置性:和他类副词(指情态副词以外的他类副词)共现、连用时基本位于最前面。另一方面结合句法分布特征、语体和原型理论为根据上述标准确定的现代汉语必然类情态副词成员划分类别:1.“必”类:必、必定、必然、势必、必将2.典型“定”类:定、定然3.“准”类:准、一准、准保、准定4.边缘“定”类:一定第三章为必然类情态副词“必”的语法功能。我们从三个平面入手,考察了“必”最常见的句法位置、“必”与他类词的同现关系(如“必”可以后接光杆动词和光杆形容词,并可以用【+持续性】对其后接动词进行归纳)、“必”的古今词义对比、“必”的语义活跃因子、“必”的语义指向(提出间隔后指和紧邻后指的区别),“必”与语体、句类、句态、“体”以及背景信息和焦点信息的语用关系,并通过这些语用关系透视“必”在句法形式上的表现,分析“必”能够出现在广告语体中的原因。第四章为必然类情态副词“必定”的语法功能。这一章同样从句法层面、语义层面、语用层面三个角度分析“必定”的语法功能,在描写“必定”与否定词、他类副词、动词、形容词及句末语气词的同现情况时,对比“必定”与“必”的共性与个性,分析“必定”与“一定”具有相似功能的原因,并通过“必定”的词典释义、语义活跃因子、语义指向和所分布的语体、句类、句态、“体”规律,可连接的三种背景信息与焦点信息真值程度的关系,发现并解释“必定”句法现象的产生原因,对比“必定”与“必”语法功能的异同。第五章通过句法功能、语义功能、语用功能研究“必然”的语法功能。“必然”是必然类情态副词的核心成员,因此我们采用与“必然”相关的语义特征对这一类情态副词进行命名。“必然”既能够显现大多数成员具备的典型特征,也会表现自己的独特个性。现代汉语中的“必然”因为具有不同的词性,所以根据它与否定词、他类副词、情态动词的连用情况,可以对其副词词性作出界定。句法形式不仅和普遍语法理论相关,根本上直接受到交际意图的影响,甚至交际意图可以对语言形式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对“必然”的词典释义、语义活跃因子、语义指向进行归纳和总结,发现它与“知道”、“认为”、“想到”等认知类谓宾动词及后面解释说明内容的语义关系,说明其对连谓结构、兼语结构的指向辖域,并探讨“必然”与句类、句态、语体、“体”以及“必然”连接因果关系下背景信息与焦点信息的能力,并总结“必然”、“必定”、“必”的语法功能差异。第六章为必然类情态副词“势必”的语法功能。为方便“势必”同其他“必”类作出对比,本章的考察项目和“必定”、“必然”一致。但因“势必”是由跨层结构凝固而成的副词,具有特殊的词汇化过程,所以我们对此作出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势必”和“必然”、“必将”是共性较强的三个副词,所以在本章会加强“势必”同“必然”的对比,并在下一章继续对“势必”和“必将”作出对比。由于“势必”可能具有消极的情态倾向,所以它在交际中可以发挥交互主观性的作用,即消极意义不一定作用于当前句,可能作用于听话者也可能作用于交际双方(详见第六章第二节)。在考察“势必”和语体的关系时,我们发现少见于文艺语体的“势必”以最大比例出现在日本翻译文学作品中。第七章为必然类情态副词“必将”的语法功能。本章采用与前面相同的研究思路考察“必将”的语法功能,说明“必将”的个性,并在此基础上,从“必将”、“必然”、“势必”与情态动词搭配时的语义指向和被正负向语境的选择倾向出发,对比“必将”、“必然”、“势必”的语法功能。第八章为结语。这一章我们对全文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并阐述了本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吴琦[4](2020)在《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语法“五环三段两评”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文中提出语法教学不仅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提高英语学习者综合语言能力的关键因素。但目前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首先,语法学习效果较差,学生缺乏语法学习策略的引导,策略运用意识不强;其次,学生语法能力不足,虽多能背诵语法规则,但不会运用相关语法知识对其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进行润色。《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凝练出英语学习活动观,旨在解决我国外语教学中“学用分离、效率低下”的问题。学习活动观提出后,广大研究者积极响应和实践,验证了其对外语教学的正面影响。然而,在高中英语语法课堂上,学习活动观的应用还比较少,因此,为进一步探索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新方法,提高语法教学质量,我们尝试把学习活动观和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相结合,初步构建了基于学习活动观的“五环三段两评”新型语法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基本构建原则是基于语境、围绕语篇、情感激励、活动驱动,在语法教学中围绕“导—读—悟—练—用”五环节优化,立足感知与领悟、整合与内化、交流与创造三阶段递进,整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测。接着,我们对“五环三段两评”这一语法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问题主要有两个:(1)该模式对学生的语法学习策略使用有何影响?(2)该模式能否提高学生的语法能力?研究选取江西一所普通高中的两个平行班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语法测试卷、作文语料分析及访谈为工具:问卷调查主要用于回答研究问题一,通过对比两个班级前后测语法学习策略使用情况,分析“五环三段两评”语法教学模式对学生语法学习策略使用的影响;语法测试卷及作文语料分析主要用于回答研究问题二,通过对比两个班级前后语法测试成绩及作文语料中语法使用的情况,分析该模式对学生语法能力的影响;访谈则用作辅助工具。经过为期十二周的教学实验,研究发现:(1)“五环三段两评”模式对提高学生使用语法学习策略具有积极影响,尤其在提高情感策略、交际策略及认知策略方面具有明显作用,但对提高元认知策略的作用尚不显着。(2)“五环三段两评”模式对提高学生语法能力具有实效性,实验班涉及语法部分试题的成绩得到明显提升;此外,在后测写作中,实验班学生书写的定语从句和被动语态较对照班增多,错误率较对照班降低。“五环三段两评”语法教学模式对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具有重要启示:(1)教师要注重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强调教学活动的实践性、交际性和层次性;(2)加强英语课堂学习策略的训练,将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内化到课堂教学实践中;(3)关注学生语法学习的非语言因素,如心理过程,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监控、评价与反思。

马磊[5](2020)在《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修辞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恰当的言语形式来表达思想内容的活动。修辞素养是影响言语交际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基础教育阶段,修辞教学是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修辞教学面临严重困境,课程标准对修辞教学要求的“局限性”、教科书中修辞教学内容编排的“随机性”、教学实施中修辞教学安排的“偶然性”、学业评价中修辞素养评价的“片面性”,以及语文教师修辞素养和修辞教学素养的匮缺,反映出修辞教学的多重危机。修辞教学的现实困境与修辞教学的重要性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从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现实需要出发,有必要对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以得到历史的启示,改进修辞教学的内容和策略,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通过搜集、整理、考证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史料,诸如修辞研究的论着论文、修辞学史的论着论文、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文件、有代表性的语文教科书和辅助性教材、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的相关着述等,梳理修辞教学思想和实践演变的历史事实,兼顾语文教育的历史演进和修辞研究的历史演进,并结合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可将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史划分五个阶段,即:萌发期(1904-1929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修辞学的草创和现代语文课程的独立开始萌发;勃兴期(1929-1949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修辞学科的初步建立和语文课程的稳步发展而勃兴;成熟期(1949-1977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和语文课程的命名而趋于成熟;繁荣期(1977-1997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修辞学研究的兴盛和语文课程的科学化热潮而走向繁荣;重生期(1997-2020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修辞学研究的跨学科拓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知识观的变革,开启新生。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成绩是一代又一代修辞学者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奋斗的结果,而这条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经历了不少曲折坎坷。在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不同阶段里,修辞教学探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分别完成了不同的历史使命:在萌发期,语文课程的独立设置为修辞教学提供了课程基础;在勃兴期,修辞学科的初步建立为修辞教学提供了学科基础;在成熟期,双基教学的讨论明确了修辞教学的基本方法;在繁荣期,能力本位的确立理清了修辞教学的价值追求;在重生期,语境观念的凸显强化了修辞教学的情境性。现代以来,特定的社会环境为开展修辞教学提供了外部条件,修辞学科的独立和发展为修辞教学提供了学科基础,语文课程的独立和发展为修辞教学提供了课程基础,这三个方面构成了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主要动因。修辞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和修辞教学策略的现代化均有了历史性突破,但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仍任重道远。现代以来的修辞教学内容在学科来源、呈现方式、价值追求上有了重要发展,但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构仍不充分。现代修辞教学内容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第一,在学科来源上,吸收了现代修辞研究的成果并随着修辞研究的发展而更新,但并不总是即时和全面地将修辞的学科内容转化为语文的课程内容。第二,在呈现方式上,课程文件和教科书中既有显性的修辞知识内容,也有寓于言语作品积累和言语实践活动中的隐性教学内容;显性的修辞知识,既有系统化的呈现方式,也有零散的呈现方式。第三,在价值追求上,不仅重视修辞静态知识的传授,更重视修辞知识在具体的言语情境中的动态运用,在表述上经历了“技能”“能力”“素养”的演进。推进修辞教学内容现代化,就要综合吸收现代各种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成果,汲取历史上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经验,并积极引入修辞学研究的新成果,特别是引入关于修辞动态过程研究的成果,积极重建修辞教学内容系统。语言研究越来越注重语言之外因素的制约作用,对于语境的分析不断深化,因此应把修辞的基本原则作为修辞教学的基础内容;结构主义语言学尽管受到了挑战,但仍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因此仍应把不同语言层级的具体修辞手段作为修辞教学的主体内容;语言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学习要关注言语活动承载的文化因素,因此应把修辞的情感态度作为修辞教学的高层内容。修辞教学内容系统的建设还要划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教学层次,设计三个阶段的修辞学业质量标准,为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现代修辞教学策略在情境性、实践性、程序性三方面作了积极追求,但教学策略的探讨仍不充分。现代修辞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一是情境性,历来强调修辞要适应语言环境的基本要求,这一思想随着修辞研究的发展和语文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演进。二是实践性,历来重视语文课程的实践品质,将修辞教学置于言语实践的过程中,主要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开展修辞教学。三是程序性,历来重视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对教学的程序系统作过积极的探索,但教学程序系统没有较为稳定地得以传承和发展。推进修辞教学策略现代化,就要科学认识修辞学习的路径。依据“习得”与“学得”的语言学习理论,结合基础教育阶段母语学习的现实基础,可以对“习得”和“学得”作进一步的划分,形成“自然习得”“引导习得”“情境学得”“系统学得”四个层次。在语文课程中,修辞学习存在着自然习得、引导习得、情境学得、系统学得四个路径,四个路径的理性程度递进提高。对具体修辞教学方法的探讨,应该在上述修辞学习四个路径的框架下进行,才能使教学方法的探讨走出经验主义的范式,建构教学方法的科学系统。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应该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指引,基于上述对现代修辞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认识,在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语文学业评价的开展诸方面,作出相应变革。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要大力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素养和修辞教学素养。一方面,要改进语文教师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更新充实修辞学相关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理论素养和修辞实践素养;另一方面,要变革语文教师教育的课程实施方式,通过“答辩式说课”“追问式评课”等途径,提升修辞教学的实践反思能力,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教学素养。要努力培养面向未来修辞教学需要的、能继续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的语文教师。对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专门研究才刚刚起步。在后续的研究中,要将修辞学与教育学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争取建立起较成熟的汉语修辞教学理论,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修辞教学现代化。

孙吉娟[6](2020)在《方梦之译学思想研究 ——“一分为三”方法论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方梦之是我国当代着名的翻译理论家,其在科技翻译研究、译学辞典编撰、翻译期刊创办等领域均作出了卓越的奠基性工作,其构建的应用翻译学范畴框架开中国乃至世界应用翻译学科体系研究之先河。方梦之用宏观、中观、微观的三分法来研究翻译:宏观上,翻译的原则有达旨、循规、共喻三端,“一体三环”的时空图展示了当代翻译理论的不同发展阶段及其内涵,翻译活动参与者以作者、译者、读者为三要;中观上翻译策略追溯其理论渊源、目的指向和技术手段,以直译、意译、零翻译的三元图包罗其详;微观研究则侧重在语法、修辞和逻辑三科。本文重点对方梦之一分为三的方法论与应用翻译学研究成果之间的关联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阐述该方法论对当下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借鉴意义。与文学翻译研究的历史悠久,理论庞杂相比,国内的应用(文体)翻译起步较晚,理论视域窄化。具体来说,在方梦之等国内学科领航人的带动下,应用翻译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强到精的发展历程,走出了理论建构的困难期,在本体论、认识论、教学论、方法论、技术论等方面作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走上了独立学科的发展方向,走出了一片不断拓展的学科体系疆域。其中很多研究成果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是国内学界对此尚未展开系统研究。本文的价值之一就是完善学术思想史上这一重要的环节。在方梦之的学术研究中处处体现着一分为三的方法论意识。打破二分的对抗和隔阂,继承古代文论、借鉴西方译论学说,提倡“一”中不仅有“二”,更要有“三”的整体、动态、分层、发展的译论观。笔者在文中有意识地揭示该方法的独特性、合理性和现代性,努力尝试提升此法在翻译研究中的普遍性。所以,一分为三正是方梦之译学思想和翻译活动的主旨要害,是其译学观的关键,也是方梦之整体译学思想方法论的高度浓缩。因此,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三:一是国内首次对方梦之的翻译学思想进行系统的专题研究,具有丰富翻译家史料,完善中国应用翻译思想史的历史价值;二是方梦之作为我国应用翻译学科体系建构的领军性代表人物,对其个体的研究也是对我国应用翻译学发展历史脉络的梳理和反思,具有学科建构、发展、反思和批判之学科促进建设意义;三是一分为三哲学方法论视角的提出,对方梦之译学思想和译学活动具有提纲挈领之用,同时也为翻译学的元理论发展提供方法论的哲学关照和启示。论文正文共分为八章内容,以一分为三的译学方法论为主线,以方梦之对应用翻译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理论的本体研究为主体,以同时期东西方相关译论为参照,以方梦之的翻译学思想与翻译学术活动(创办期刊、主持会议、编撰辞典等)之间的内在关联为呼应。宏、中、微三论结构平衡,翻译理论探究与翻译活动实践同条共贯,共显其一分为三的要义。“绪论”中,在综述方梦之的学术成果、代表作评论、学术思想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本课题的研究缘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二章是一分为三的方法论总论,也是本文的灵魂。笔者通过梳理“一分为三译学观”的历史渊源和前沿要点,将一分为三定位于翻译学的哲学方法论层面,其在方梦之的学术研究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意义。后面三至五章侧重阐发方梦之在应用翻译学理论体系建构中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研究主张及其一分为三方法论的研究意义。分别指向:方梦之构建一分为三的应用翻译理论研究体系,应用翻译的中观策略研究,翻译技巧微观研究的三基础:语法、修辞和逻辑。宏观体系建构系统、辩证;中观凸显“三”的要素,具有拓展学科理论发展的潜力;微观研究三位一体,激活了翻译实践提升为翻译理论的生命力。基于以上翻译理念,紧接的两章分别探讨了方梦之翻译学术活动之创办《上海翻译》期刊和编纂译学辞典。这一部分既是作为对方梦之翻译学术活动的总结,也是对应用翻译(学)学科建设的反思和批判,同时,论述过程本身特别加强了对方梦之提出或者应用的一分为三方法论的逐层剖析。结语部分,一方面对方梦之的译学贡献进行总结和研判,尤其是充分肯定其对一分为三的译学方法论的成功运用;另一方面指出本研究的局限和未来的可拓展领域。总之,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挖掘具有中国哲学色彩的一分为三方法论与应用翻译理论研究的契合,具有重要的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复兴民族精华的现实意义。

周雅[7](2020)在《《三国演义》中的否定性应答语研究》文中指出小说《三国演义》以“魏蜀吴”间的交往互动为主线,描写了各大军事集团间的种种尖锐矛盾与冲突。由此形成的对立一方面体现在酣畅淋漓的战争场景描写中,另一方面便是借助语言,通过主体间语言博弈的方式呈现,而体现语言博弈的其中一种方式即为相邻对中应答者对引发者的否定性应答。本文所讲的否定性应答语是根据前后话轮间的语义语用关系,由应答者对引发者话语内容或其本身否定得到,其中,“否定性回答”的具体表现为与表示肯定、答应、同意、许可、认可、确认、接受、赞赏、鼓励、支持、附和、服从、知晓、理解等正面意义相反的语义内容。本文综合运用描写与解释结合法、定量统计法和对比法,以较为典型、显性具体的否定词“不”“非”“未”“无”为形式标记和文章结构划分依据,将文章主体内容确定为“不”类否定性应答语、“非”类否定性应答语、“未”类否定性应答语、“无”类否定性应答语及“不同标记的综合使用”五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要分析研究目的、选题依据及相关术语的发展概况,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提出本文研究问题及研究角度的优势与合理性,界定了基本术语,阐明了主要研究对象、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第一章至第五章为论文的主体部分,以描写为主,解释为辅,并按照应答语长度、标记数量、标记位置对各章进行了下位分类。各章内容组织较为一致,包括“含一个标记的单句形式”、“复句、句群形式”、“多重标记”和“同现、连用与搭配”四节;同时,根据表达否定的方式,不同标记的应答语又可分为单句表否定、句间关系表否定;此外,由于在判定否定强弱问题上各类应答语均有相关程度副词、范围副词、语气副词、表情语、体态语等语言单位作为提示,故本文在描写、探讨不同形式应答特征的同时还对否定性应答的有效与否及强度大小等辅以相应说明。结语部分对“不”“非”“未”“无”四类否定性应答的总体形式、具体特征及“引发——应答”模式进行了总结,并对比了不同标记使用时的语法特点、应答语分布特征、角色关系对应答有效性的制约关系等。总体而言,从四大类应答语的数量看,“不”类否定性应答语在《三国演义》中占有绝对数量优势,较符合文本的叙事性特征;从应答语的内部构成看,复句、句群式应答语的数量多于单句形式的否定性应答语,复句、句群的语义信息承载量极为丰富,在直接否定上文语义内容后,说话人还会对否定理据、背景情况等进行必要说明,体现了语言博弈中应答者的应对策略;从否定有效性看,否定是否有效受听话人的情绪变化、背景环境影响较大。当应答者处于角色关系中的上级地位时,否定最有效,该有效性主要的表现为听话人认同说话人的话语内容、遵从说话人命令而没有提出异议或反驳。

许慧慧[8](2020)在《定中式超常搭配的语义、语用研究》文中指出超常搭配是对语言的变异使用,是通过突破语义常规和逻辑常理而获得积极语用效果的一类特殊搭配现象。本文将定中式超常搭配作为研究对象,在标注语料库的基础上,对定中式超常搭配进行语义结构分析和语用规律探究,并以语义—语用界面理论为指导,尝试从界面视角对这一语言现象作出新的解读。首先,依照《词汇义类标记集》、《句法语义范畴标记集》等前人构建的标注系统,对筛选出的387例定中式超常搭配语料进行新的分类和标注,在新的分类体系下,对定中式超常搭配的语义结构进行了描写和分析。具体操作时,分别从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不仅关注语义内容也关注超常搭配的形式规则,既描写了超常搭配内部组成成分的语义特征又描写了整体组合模式。基于修饰语语义类型将超常搭配构式分为情状类、评价类、度量类和属性类4类,根据搭配项的语义组合特点对387条语料进行分类描写和归纳,最终得到定中超常搭配的25种抽象组合关系。其次,从超常搭配变异的角度,对定中式超常搭配语料进行分析,将其归纳为矛盾类、重叠类、偏正类、浸染类和夸巧类5大类具体的超常模式,并分别对其展开描写和分析,由此得到超常搭配语义间相互制约的特点和规律。最后,从语用视角对定中式超常搭配与会话合作原则的关联进行探讨,认为无论是对合作原则的遵守还是偏离,实质上都是说写者为达到某种积极语用效果而使用的语用策略。基于说写者的主体性原则,对超常搭配生成动因及其生成的心理基础进行探究并得出相关结论,认为定中式超常搭配的生成是以说写者情感宣泄的需要和追求新异的刺激为源动力,在情感情绪、联想想象、感知觉体验和现实情境激发等心理因素联动作用下产生的新异创造。也因此获得了积极审美体验和情感互动的语用效果。就此站在语义—语用的界面角度上,尝试对定中式超常搭配进行分析,从语义识解和语用识解两个方面探究语义与语用之间的关联机制。经分析得出人类的认知是维系语义与语用关联和实现二者互动的重要纽带。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本文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对语义—语用界面的探讨较为粗浅,这些问题需要后续学者加强关注并加以完善和充实。

陆俭明[9](2019)在《近百年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评说》文中指出1924年黎锦熙《新着国语文法》的出版,标志着现代汉语语法学在中国的诞生。文章依据语言研究的目的与任务,从所运用的理论方法、本体研究内容、应用研究这三条线索陈述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近百年来的进展状况。在理论方法的运用上,逐步呈现多元化的态势,而且研究者面对汉语事实已不单单借鉴国外语言学理论方法,也提出了一些与以往不同的观点和理论主张;从研究内容看,已从"以描写为主"进到"以解释为主",这体现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深化;从应用研究的角度看,现代汉语语法应用研究不断增添服务对象,开拓新的应用领域。文章扼要梳理、陈述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发展的历程,特别强调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也极大地推动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改革开放40年也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大发展的40年,特别是汉语学界开始对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进行反思,并积极探究"摆脱印欧语的干扰,用朴素的眼光看汉语"的研究路子,这对深化汉语语法研究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最后,指出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些不良学风与文风以及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走向,强调要在搞好现代汉语语法自身研究的基础上,以"语言学+"的模式,积极思考并逐步走向汉语语法研究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与交叉研究的路子,以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增长点,使得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更好地为国家、为社会、为人类服务。

裴超[10](2019)在《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语言学观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心雕龙》的作者为南朝齐梁之际的刘勰,字彦和,因其官至仁威南康王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世人也常称其为刘舍人。《文心雕龙》研究热潮始於黄侃,1914年,季刚先生把《文心雕龙》搬上讲台,并写了三十一篇《劄记》,引起了国人注意,此後便一发不可收拾,研究如潮涌。黄侃先生之後,涌现出了范文澜、杨明照、王利器、周振甫、詹瑛等“龙学”前(5,他们先通释《文心雕龙》,在通晓文意的前提下,然後对舍人之书的理论,各置高见。如果说黄侃先生是用《<文心雕龙>劄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那麽以范文澜为代表的这批“龙学”前(5们的校注译释本,则成了後学之(5的通俗、启蒙读物。关於《文心雕龙》的研究多如牛毛,但基本上都为文学方面的解读,鲜有语言角度的研究,以文言文为主的古代汉语的研究成果并不是很充分,这造成了《文心雕龙》的语言学角度的研究成果不多的局面,所以可供参考的论着便很有限。本文在此研究背景下,艰难地搜寻了《文心雕龙》当中的语言学观念,并对这些观念尽可能地进行了科学地、合理地解读。本文大体如下:绪论部分,重点对《文心雕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考察。第一部分,对《文心雕龙》中的零散的口头语、书面语、语义、语境、刘勰尚儒的文辞观这些语言学观念进行了探究。第二部分,探究了《文心雕龙》当中涉及到的文字、音韵、训诂观念,这三点是我国系统“小学”研究的最重要的三个部分。第三部分,对《文心雕龙》中的语法观念进行了探究,这里的语法观念与现代汉语语法有一定的区别。最後,总结本文,言明得失,对“龙学”研究领域进行展望。

二、关于语用学与语法学的渗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语用学与语法学的渗透(论文提纲范文)

(2)现代汉语承诺类言语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对象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3 研究立场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立场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的主要问题
    1.4 语料来源
    1.5 研究价值
        1.5.1 理论价值
        1.5.2 实践价值
第2章 承诺类言语行为的性质与结构
    2.1 承诺类言语行为的内涵
    2.2 承诺类言语行为的特征
    2.3 承诺类言语行为结构
        2.3.1 承诺主体
        2.3.1.1 单向承诺
        2.3.1.2 双向承诺
        2.3.1.3 承诺者自我承诺
        2.3.2 承诺交际意图
        2.3.2.1 承诺交际意图的构成
        2.3.2.2 承诺意向
        2.3.2.3 承诺事项
        2.3.3 承诺的形式
        2.3.4 承诺类言语行为的语境
        2.3.4.1 日常交际和非日常正式交际
        2.3.4.2 口语环境和书面环境
        2.3.4.3 营销和非营销环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承诺类言语行为的语言表征
    3.1 表征承诺意向的词及习惯表达
        3.1.1 承诺动词
        3.1.1.1 答应型动词
        3.1.1.2 保证型动词
        3.1.1.3 承诺型动词
        3.1.1.4 发誓型动词
        3.1.2 表意愿的词
        3.1.2.1 语气副词“一定”
        3.1.2.2 能愿动词
        3.1.3 习惯表达
    3.2 本章小结
第4章 承诺类言语行为的话语形式
    4.1 承诺类言语行为可能的话语形式
    4.2 承诺类言语行为整体的话语形式
        4.2.1 有标记的话语形式
        4.2.1.1 一项要素
        4.2.1.2 两项要素
        4.2.1.3 三项要素
        4.2.1.4 四项要素
        4.2.1.5 五项要素
        4.2.2 无标记的话语形式
        4.2.2.1 一项要素
        4.2.2.2 两项要素
        4.2.2.3 关系结构
    4.3 承诺言语行为各要素的话语形式
        4.3.1 承诺主体的话语形式
        4.3.1.1 单向承诺的话语形式
        4.3.1.2 双向承诺的话语形式
        4.3.1.3 承诺者自我承诺的话语形式
        4.3.2 承诺交际意图的话语形式
        4.3.2.1 承诺意向的话语形式
        4.3.2.2 承诺事项的话语形式
        4.3.3 不同语境中的承诺话语形式
        4.3.3.1 日常交际和非日常正式交际
        4.3.3.2 口语环境和书面环境
        4.3.3.3 营销和非营销环境
    4.4 语言形式与话语形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承诺类言语行为的话语实现条件
    5.1 承诺言语行为结构要素的选择
        5.1.1 承诺主体的选择条件
        5.1.1.1 单向承诺中的条件
        5.1.1.2 双向承诺中的条件
        5.1.1.3 承诺者自我承诺中的条件
        5.1.2 承诺意向的选择条件
        5.1.3 承诺事项的选择条件
        5.1.4 承诺语境的选择条件
    5.2 承诺类言语行为要素的指称条件
        5.2.1 承诺主体的指称条件
        5.2.1.1 单向承诺主体的指称条件
        5.2.1.2 双向承诺主体的指称条件
        5.2.1.3 承诺者自我承诺主体的指称条件
        5.2.2 承诺意向的指称条件
        5.2.2.1 语义条件
        5.2.2.2 语体条件
        5.2.3 承诺事项的指称条件
        5.2.4 承诺语境的指称条件
    5.3 承诺言语行为结构要素的线性排列条件
        5.3.1 意向凸显条件
        5.3.2 事项凸显条件
    5.4 承诺话语形式实现的一般工作程序
    5.5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A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3)现代汉语必然类情态副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1.3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1.3.1 理论基础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现状
        1.4.1 情态副词研究回顾
        1.4.2 必然类情态副词研究回顾
    1.5 语料来源
第二章 现代汉语必然类情态副词的性质与类别
    2.1 必然类情态副词的性质
        2.1.1 已有研究确定必然类情态副词性质的依据
        2.1.2 本文确定必然类情态副词性质的依据
    2.2 必然类情态副词的类别
        2.2.1 已有研究的分类依据
        2.2.2 本文对必然类情态副词的分类依据
    2.3 小结
第三章 必然类情态副词“必”的语法功能
    3.1 “必”的句法功能
        3.1.1 “必”的句法位置
        3.1.2 “必”与否定词的连用
        3.1.3 “必”与他类副词的连用
        3.1.3.1 “必”与程度副词的连用
        3.1.3.2 “必”与范围副词的连用
        3.1.3.3 “必”与关联副词的连用
        3.1.3.4 “必”与时间副词的连用
        3.1.3.5 “必”与频率副词的连用
        3.1.3.6 “必”与其他情态副词的连用
        3.1.4 “必”与动词的连用
        3.1.4.1 “必”与情态动词的连用
        3.1.4.2 “必”与动作性动词的连用
        3.1.4.3 “必”与认知动词的连用
        3.1.5 “必”与形容词的连用
        3.1.6 “必”与句末语气词的共现
    3.2 “必”的语义功能
        3.2.1 “必”的词典释义
        3.2.2 “必”的语义活跃因子
        3.2.3 “必”的古今词义对比
        3.2.4 “必”的语义指向
    3.3 “必”的语用功能
        3.3.1 “必”与句类
        3.3.2 “必”与口气
        3.3.3 “必”与句态
        3.3.4 “必”与语体
        3.3.5 “必”与“体”
        3.3.6 “必”与句子的背景信息和焦点信息
    3.4 小结
第四章 必然类情态副词“必定”的语法功能
    4.1 “必定”的句法功能
        4.1.1 “必定”的句法位置
        4.1.2 “必定”与否定词的连用
        4.1.3 “必定”与他类副词的连用
        4.1.3.1 “必定”与程度副词的连用
        4.1.3.2 “必定”与范围副词的连用
        4.1.3.3 “必定”与关联副词的连用
        4.1.3.4 “必定”与时间副词的连用
        4.1.3.5 “必定”与频率副词的连用
        4.1.3.6 “必定”与其他情态副词的连用
        4.1.4 “必定”与动词的连用
        4.1.4.1 “必定”与情态动词的连用
        4.1.4.2 “必定”与动作性动词的连用
        4.1.4.3 “必定”与认知动词的连用
        4.1.5 “必定”与形容词的连用
        4.1.6 “必定”与句末语气词的共现
    4.2 “必定”的语义功能
        4.2.1 “必定”的词典释义
        4.2.2 “必定”的语义活跃因子
        4.2.3 “必定”的语义指向
    4.3 “必定”的语用功能
        4.3.1 “必定”与句类
        4.3.2 “必定”与口气
        4.3.3 “必定”与句态
        4.3.4 “必定”与语体
        4.3.5 “必定”与“体”
        4.3.6 “必定”与句子的背景信息和焦点信息
    4.4 “必定”与“必”的语法功能对比
    4.5 小结
第五章 必然类情态副词“必然”的语法功能
    5.1 “必然”的句法功能
        5.1.1 “必然”的句法位置
        5.1.2 “必然”与否定词的连用
        5.1.3 “必然”与他类副词的连用
        5.1.3.1 “必然”与程度副词的连用
        5.1.3.2 “必然”与范围副词的连用
        5.1.3.3 “必然”与关联副词的连用
        5.1.3.4 “必然”与时间副词的连用
        5.1.3.5 “必然”与频率副词的连用
        5.1.3.6 “必然”与其他情态副词的连用
        5.1.4 “必然”与动词的连用
        5.1.4.1 “必然”与情态动词的连用
        5.1.4.2 “必然”与动作性动词的连用
        5.1.4.3 “必然”与认知动词的连用
        5.1.5 “必然”与形容词的连用
        5.1.6 “必然”与句末语气词的共现
    5.2 “必然”的语义功能
        5.2.1 “必然”的词典释义
        5.2.2 “必然”的语义活跃因子
        5.2.3 “必然”的语义指向
        5.2.3.1 与认知类谓宾动词
        5.2.3.2 与特殊格式共现
    5.3 “必然”的语用功能
        5.3.1 “必然”与句类
        5.3.2 “必然”与口气
        5.3.3 “必然”与句态
        5.3.4 “必然”与语体
        5.3.5 “必然”与“体”
        5.3.6 “必然”与句子的背景信息和焦点信息
    5.4 “必然”、“必定”、“必”的语法功能对比
    5.5 小结
第六章 必然类情态副词“势必”的语法功能
    6.1 “势必“的句法功能
        6.1.1 “势必”的句法位置
        6.1.2 “势必”与否定词的连用
        6.1.3 “势必”与他类副词的连用
        6.1.3.1 “势必”与程度副词的连用
        6.1.3.2 “势必”与范围副词的连用
        6.1.3.3 “势必”与关联副词的连用
        6.1.3.4 “势必”与时间副词的连用
        6.1.3.5 “势必”与频率副词的连用
        6.1.3.6 “势必”与其他情态副词的连用
        6.1.4 “势必”与动词的连用
        6.1.4.1 “势必”与情态动词的连用
        6.1.4.2 “势必”与动作性动词的连用
        6.1.4.3 “势必”与认知动词的连用
        6.1.5 “势必”与形容词的连用
        6.1.6 “势必”与句末语气词的共现
    6.2 “势必”的语义功能
        6.2.1 “势必”的词典释义
        6.2.2 “势必”的语义活跃因子
        6.2.3 “势必”的语义指向
    6.3 “势必”的语用功能
        6.3.1 “势必”与句类
        6.3.2 “势必”与口气
        6.3.3 “势必”与句态
        6.3.4 “势必”与语体
        6.3.5 “势必”与“体”
        6.3.6 “势必”与句子的背景信息和焦点信息
    6.4 “势必”、“必然”、“必定”、“必”的语法功能对比
    6.5 小结
第七章 必然类情态副词“必将”的语法功能
    7.1 “必将”的句法功能
        7.1.1 “必将”的句法位置
        7.1.2 “必将”与否定词的连用
        7.1.3 “必将”与他类副词的连用
        7.1.3.1 “必将”与程度副词的连用
        7.1.3.2 “必将”与范围副词的连用
        7.1.3.3 “必将”与关联副词的连用
        7.1.3.4 “必将”与时间副词的连用
        7.1.3.5 “必将”与频率副词的连用
        7.1.3.6 “必将”与其他情态副词的连用
        7.1.4 “必将”与动词的连用
        7.1.4.1 “必将”与情态动词的连用
        7.1.4.2 “必将”与动作性动词的连用
        7.1.4.3 “必将”与认知动词的连用
        7.1.5 “必将”与形容词的连用
        7.1.6 “必将”与句末语气词的共现
    7.2 “必将”的语义功能
        7.2.1 “必将”的词典释义
        7.2.2 “必将”的语义活跃因子
        7.2.3 “必将”的语义指向
    7.3 “必将”的语用功能
        7.3.1 “必将”与句类
        7.3.2 “必将”与口气
        7.3.3 “必将”与句态
        7.3.4 “必将”与语体
        7.3.5 “必将”与“体”
        7.3.6 “必将”与句子的背景信息和焦点信息
    7.4 “势必”、“必然”、“必将”的语法功能对比
        7.4.1 “势必”、“必然”、“必将”与情态动词搭配时的语义指向对比
        7.4.2 正负向语境对“势必”、“必然”、“必将”的语用选择对比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8.1 内容回顾
    8.2 创新之处
    8.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A 各家虚词词典对必然类情态副词的收录情况表
附录B 第一套问卷《语境的正负向程度判断》
附录C 第二套问卷《必然类情态副词选择》
作者简介及攻博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4)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语法“五环三段两评”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语法的重要性
        1.1.2 新课标对语法教学的要求
        1.1.3 语法教学的现状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活动
        2.1.2 学习活动观
        2.1.3 语法教学
        2.1.4 语法学习策略
        2.1.5 语法能力
    2.2 国外语法教学的研究现状
    2.3 国内语法教学的研究现状
        2.3.1 国内语法教学的研究视角、对象和方法
        2.3.2 国内语法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2.4 学习活动观的研究现状
        2.4.1 学习活动观的研究视角、对象和方法
        2.4.2 学习活动观研究的主要内容
    2.5 小结
第3章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五环三段两评”语法教学模式
    3.1 “五环三段两评”模式的理论基础
        3.1.1 活动教学理论
        3.1.2 建构主义理论
        3.1.3 三维语法理论
    3.2 “五环三段两评”模式的教学目标
    3.3 “五环三段两评”模式的相关参考模式概述
        3.3.1 “三阶段六步骤”语法教学模式
        3.3.2 “五流程”语法教学模式
    3.4 “五环三段两评”模式的结构框架
    3.5 “五环三段两评”模式的操作程序
        3.5.1 五环:导、读、悟、练、用
        3.5.2 三段:感知与领悟、整合与内化、交流与创造
    3.6 “五环三段两评”模式的教学评价
    3.7 “五环三段两评”模式的教学原则
    3.8 小结
第4章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五环三段两评”教学设计案例
第5章 研究设计
    5.1 研究问题
    5.2 研究对象
    5.3 研究工具
        5.3.1 语法学习策略调查问卷
        5.3.2 语法测试卷
        5.3.3 语料文本分析
        5.3.4 访谈
    5.4 研究步骤
    5.5 数据收集与分析
第6章 “五环三段两评”语法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
    6.1 “五环三段两评”教学模式对学生语法学习策略的影响
        6.1.1 对照班与实验班前测语法学习策略使用分析
        6.1.2 对照班与实验班后测语法学习策略使用分析
        6.1.3 对照班与实验班前后测语法学习策略使用的对比分析
    6.2 “五环三段两评”教学模式对学生语法能力的影响
        6.2.1 “五环三段两评”教学模式对学生语法成绩的影响
        6.2.2 “五环三段两评”教学模式对学生在写作中运用语法的影响
    6.3 学生对“五环三段两评”教学模式的反馈
    6.4 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主要研究结果
    7.2 教学启示
    7.3 局限与改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5)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由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追求
第一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渊源
    第一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背景
        一、古代修辞研究的发展
        二、古代语文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内容
        一、修辞教学内容的初步体现
        二、修辞教学内容的分化凸显
        三、修辞教学内容的充实丰富
        四、修辞教学内容的近代转型
    第三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策略
        一、将“修辞立其诚”作为教学基本要求
        二、将修辞教学融入言语实践的过程
        三、力求“盈科而进”探索程序系统
第二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萌发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萌发的背景
        一、现代修辞学的草创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与语文课程的正式独立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初步探索
        一、语文独立设科背景下对“言语形式”的重视
        二、国文课程中“文法要略”教学内容的登场
        三、国语课程中“修辞学大意”教学内容的明确提出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初步寻求
        一、以“贵明通”作为修辞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重视“于练及言语与文章之际”开展修辞教学
        三、对特设教学时间和单独编写教材的追求
第三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勃兴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勃兴的背景
        一、现代修辞学科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二、教育战线的坚守与国文国语课程的稳步建设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基本成型
        一、修辞教学内容的自立门户
        二、修辞教学内容的系统建构
        三、修辞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改良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全面探究
        一、确立“适应题旨情境”的修辞教学要求
        二、强调修辞要“随选文”依次教授
        三、追求修辞教学“有系统的概念”
第四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成熟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成熟的背景
        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
        二、教育事业的新纪元和语文教育的新开拓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继续充实
        一、“语文”课程中白话修辞教学地位的提升
        二、汉语文学分科试验与汉语修辞教学系统的建设
        三、“工具说”的确立与修辞“双基”教学的探讨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持续推进
        一、“文道统一”教学观的确立和“语境”思想的提出
        二、从强调“相机教学”到重视“基本训练”
        三、基于语文课程内容整体的修辞教学程序系统建设
第五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繁荣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繁荣的背景
        一、修辞学研究的全面兴盛
        二、教育事业的拨乱反正与语文课程的科学化追求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回归与丰富
        一、修辞知识的回归与“精要好懂有用”知识观的提出
        二、能力本位的确立与修辞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建设
        三、能力训练的强化与篇章修辞教学的突显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改进与提升
        一、“得体”原则的确立和“语体中心论”的提出
        二、对修辞“训练”的重视与“习得”观念的引入
        三、从知识教学程序系统到能力训练程序系统的建设
第六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重生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重生的背景
        一、跨学科背景下修辞学研究的演进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与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突出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淡化与调整
        一、“语感”的讨论与修辞教学内容的淡化
        二、课程内容的泛化与修辞教学的失落
        三、语言本位的重新确立与修辞教学内容的重构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转向与变革
        一、修辞教学对“语言运用情境”的关注
        二、从“感悟”到“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
        三、修辞教学系统的解构与重构
第七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反思与前瞻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的反思
        一、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特征
        二、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动因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系统的建设
        一、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构想
        三、修辞学业质量标准建设初探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探讨
        一、“引导习得”的策略
        二、指导“情境学得”的策略
        三、指导“系统学得”的策略
    第四节 语文教师修辞素养与修辞教学素养的培育
        一、语文教师修辞素养的培育
        二、语文教师修辞教学素养的培育
结语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史大事年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后记

(6)方梦之译学思想研究 ——“一分为三”方法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方梦之研究综述
        1.2.1 方梦之成果掠影
        1.2.2 对代表作的评论
        1.2.3 对方梦之学术思想的评价
        1.2.4 方梦之批评中存在的问题
    1.3 方梦之其人其事
        1.3.1 方梦之的学生时代
        1.3.2 厂矿工作及翻译
        1.3.3 研究所翻译
        1.3.4 步入教坛(1978年至今)
    1.4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
        1.4.1 本课题的理论价值
        1.4.2 本课题的实际应用价值
        1.4.3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和框架
第二章 方梦之一分为三翻译观的形成
    2.1 “一分为三译学观”之解读
    2.2 一分为三译学观的哲学内涵
        2.2.1 一分为二的利弊
        2.2.2 一分为三的显现
        2.2.3 一分为三的优势
    2.3 一分为三与翻译学方法论
        2.3.1 一分为三与哲学方法论
        2.3.2 翻译学的方法论
        2.3.3 一分为三与翻译哲学方法论
    2.4 一分为三:从翻译标准到翻译哲学方法论
        2.4.1 作为翻译标准的一分为三
        2.4.2 翻译哲学方法论关照的一分为三
    2.5 方梦之的一分为三译学观
第三章 方梦之构建一分为三的应用翻译研究体系
    3.1 应用翻译研究(学)学科体系建设历程
        3.1.1 文体研究切入,扩大翻译语域
        3.1.2 宏观构思,分层建构
        3.1.3 本体三分,自成一体
    3.2 应用翻译研究自成体系
        3.2.1 “应用文体翻译”范畴
        3.2.2 在译学体系中的方位
        3.2.3 宏观一分为三的方法论意义
    3.3 翻译活动三要素:作者、译者、读者
        3.3.1 三要素整体观
        3.3.2 译者主体的研究历程
        3.3.3 译家研究的时空与学科三维考量
    3.4 应用翻译标准:达旨、循规、共喻
        3.4.1 应用翻译原则之现实关照
        3.4.2 达旨:达到目的,传达要旨
        3.4.3 循规:规范之常在
        3.4.4 共喻:译文适应性
第四章 方梦之的中观策略思想研究
    4.1 中观策略概说
        4.1.1 国内外关于“翻译策略”的研究概述
        4.1.2 中观策略研究的意义
        4.1.3 方梦之对翻译策略的研究路径
    4.2 翻译策略三要素:理论因子、目的指向和技术手段
        4.2.1 理论因子的考量
        4.2.2 目的指向的诠释
        4.2.3 技术手段的考察
        4.2.4 译学方法论的启示
    4.3 翻译策略三元图:直译、意译、零翻译
        4.3.1 三元图的翻译语言意义观
        4.3.2 直译、意译的重新范畴化
        4.3.3 零翻译的理论研究
    4.4 我国三位一体的翻译策略类聚研究
        4.4.1 本土研究的理据
        4.4.2 自主开发的策略述评
        4.4.3 应用翻译策略之走势
    4.5 中观策略之批评
        4.5.1 中观策略的评价
        4.5.2 方法论意义
第五章 方梦之微观技巧研究:语法、修辞和逻辑三位一体
    5.1 翻译技巧的历史性和当代性
    5.2 技巧理论化的理据
        5.2.1 上下贯通、立足实践
        5.2.2 从实践总结走向理论研究
        5.2.3 理论发展性
    5.3 语法学视角
        5.3.1 语法(言)学在翻译学体系中的位置
        5.3.2 方梦之的翻译语言等值观
        5.3.3 翻译技巧与语言学理论同步发展
    5.4 修辞学视角
        5.4.1 修辞与翻译的契合
        5.4.2 应用翻译修辞观——译文的得体
        5.4.3 对方梦之翻译修辞观的评价
    5.5 逻辑学视角
        5.5.1 逻辑思维与语言翻译
        5.5.2 “逻辑学”是“翻译学”的基础学科
        5.5.3 逻辑对翻译研究的功用
        5.5.4 应用文体翻译需要逻辑思维
    5.6 语法贯通、修辞立诚、逻辑关联
第六章 创办《上海翻译》,构建应用翻译之三维阐释
    6.1 创办过程
        6.1.1 创刊背景
        6.1.2 创刊特色
        6.1.3 创刊艰辛
    6.2 创办思想:作者—编者-读者三结合
        6.2.1 稳定的作者队伍
        6.2.2 做专家型主编
        6.2.3 与读者的互动
    6.3 引领前沿
        6.3.1 国际译学视野
        6.3.2 凸显刊物的战略导向
    6.4 应用翻译研究之三维阐释
        6.4.1 聚焦应用(文体)翻译
        6.4.2 探讨翻译理论的应用性研究
        6.4.3 关照应用型翻译问题
第七章 编撰译学辞典,创立“一体三环”译学观
    7.1 方梦之与辞典编纂
        7.1.1 衷怀辞书
        7.1.2 编纂历程
    7.2 译学辞典批评
        7.2.1 编纂译学观
        7.2.2 编者主体性
        7.2.3 读者意识
    7.3 编纂思想:一体三环
        7.3.1 一体三环论
        7.3.2 一体三环论之评价
        7.3.3 一体三环的方法论价值
    7.4 辞典与构建中国译学话语体系
第八章 结语:方梦之与中国翻译思想史
    8.1 方梦之译学思想的总体特征
    8.2 方梦之译学思想对当下译学研究的启示
    8.3 本研究的局限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方梦之着译年表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的论文
致谢

(7)《三国演义》中的否定性应答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由
    0.2 相关研究综述
        0.2.1 应答语的界定演变
        0.2.2 《三国演义》的研究概况
        0.2.3 关于否定表达的研究现状
        0.2.4 否定性应答语的界定
    0.3 主要研究对象
    0.4 研究方法及文献说明
        0.4.1 主要研究方法
        0.4.2 文献说明
第1章 “不”类否定性应答语
    1.1 含一个标记“不”的单句形式
    1.2 含“不”的复句、句群形式
        1.2.1 “不”形式描写
        1.2.2 含一个标记的前否定
        1.2.3 其他部分的否定
    1.3 标记“不”的多重使用
    1.4 “不”的同现、连用与搭配
    1.5 小结
第2章 “非”类否定性应答语
    2.1 含一个标记“非”的单句形式
    2.2 含“非”的句群、复句形式
        2.2.1 含一个标记的前否定
        2.2.2 其他部分的否定
    2.3 标记“非”的多重使用
    2.4 “非”的同现、连用与搭配
    2.5 小结
第3章 “未”类否定性应答语
    3.1 含一个标记“未”的单句形式
    3.2 含“未”的复句、句群形式
        3.2.1 “未”的结构形式
        3.2.2 含一个标记的前否定
        3.2.3 其他部分的否定
    3.3 标记“未”的多重使用
    3.4 “未”的同现、连用与搭配
    3.5 小结
第4章 “无”类否定性应答语
    4.1 含一个标记“无”的单句形式
    4.2 含“无”的复句、句群形式
        4.2.1 当“无”为动词时
        4.2.2 当“无”为否定副词时
        4.2.3 含一个标记的前否定
        4.2.4 其他部分的否定
    4.3 标记“无”的多重使用
    4.4 “无”的同现、连用与搭配
    4.5 小结
第5章 不同标记的综合使用
    5.1 标记的联用
    5.2 句间关系表否定
    5.3 利用格式表否定
    5.4 不同标记的分别否定
        5.4.1 针对不用语义内容进行否定
        5.4.2 针对同一语义内容进行否定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8)定中式超常搭配的语义、语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0.1 研究背景和研究价值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价值
    0.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0.2.1 研究思路
        0.2.2 研究方法
    0.3 结构安排和术语界定
        0.3.1 结构安排
        0.3.2 术语界定
第1章 超常搭配的研究现状综述
    1.1 超常搭配的定义
    1.2 超常搭配的范围界定与说明
    1.3 超常搭配的主流研究
    1.4 超常搭配不成系统的分散研究
    1.5 小结
第2章 定中式超常搭配的研究对象和语料处理
    2.1 研究对象
        2.1.1 定中式超常搭配的界定
        2.1.2 超常搭配的分布情况说明
        2.1.3 定中式超常搭配的研究范围
    2.2 语料处理
        2.2.1 语料来源
        2.2.2 语料筛选
        2.2.3 语料标注
    2.3 小结
第3章 定中式超常搭配的语义研究
    3.1 语义结构分析方法
        3.1.1 语义结构的界定
        3.1.2 语义结构分析优势
        3.1.3 语义结构分析方法
    3.2 定中式超常搭配的语义词类分布
        3.2.1 语义词类分布情况
        3.2.2 语义词类分布特征
    3.3 定中式超常搭配的语义结构研究
        3.3.1 基于修饰语语义类型的结构分析
        3.3.2 定中式结构的超常语义组合模式
    3.4 小结
第4章 定中式超常搭配的变异搭配类型
    4.1 矛盾类超常模式
    4.2 重叠类超常模式
    4.3 偏正类超常模式
    4.4 浸染类超常模式
    4.5 夸巧类超常模式
    4.6 小结
第5章 定中式超常搭配的语用研究
    5.1 定中式超常搭配与会话合作原则
        5.1.1 定中式超常搭配对会话合作原则的偏离
        5.1.2 定中式超常搭配对会话合作原则的遵守
    5.2 定中式超常搭配的生成动因
        5.2.1 定中式超常搭配的心理动力
        5.2.2 定中式超常搭配的心理基础
    5.3 定中式超常搭配的语用效果
        5.3.1 收获审美体验
        5.3.2 增强情感互动
    5.4 定中式超常搭配的“语义—语用”界面研究
        5.4.1 “语义—语用”界面研究回溯
        5.4.2 定中式超常搭配的语义—语用界面研究优势
        5.4.3 定中式超常搭配的语义—语用识解机制
    5.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语言学观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文心雕龙》简介
    第二节 语言学研究对象的界定
    第三节 《文心雕龙》研究概貌
        一、国内研究概貌
        二、国外研究概貌
    第四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第一章 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语言学观念
    第一节《文心雕龙》中的口头语与书面语观念
        一、口头语与书面语
        二、《文心雕龙》中的口头语与书面语观念
    第二节《文心雕龙》中的语用学基本概念——语义和语境
        一、语义
        二、语境
    第三节 刘勰的尚儒文辞观
        一、刘勰尚儒文辞观缘起
        二、刘勰尚儒文辞观的产生经过
第二章 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小学观念
    第一节 《文心雕龙》中的文字观
        一、《原道》篇中的文字观
        二、《练字》篇中的文字观
    第二节 《文心雕龙》中的音韵观
        一、辨音
        二、刘勰的声律观
        三、选韵与求和
    第三节 《文心雕龙》中的训诂观
        一、《文心雕龙》中的训诂词条统计
        二、《文心雕龙》中的训诂方法
第三章 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语法观念
    第一节 刘勰时代在我国历时语法研究中一瞥
        一、语文时期(古代汉语语法时期)的研究
        二、语法时期(现代汉语语法时期)的研究
    第二节 《文心雕龙》中的字句篇章语法新解
        一、意合法
        二、积字生篇
    第三节 《文心雕龙》中的语气和助字之说
        一、语气
        二、助字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关于语用学与语法学的渗透(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竹材符号的空间表意方式研究[D]. 周潼. 江南大学, 2021
  • [2]现代汉语承诺类言语行为研究[D]. 许春燕. 吉林大学, 2021(01)
  • [3]现代汉语必然类情态副词研究[D]. 韩文羽. 吉林大学, 2020(01)
  • [4]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语法“五环三段两评”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D]. 吴琦. 集美大学, 2020(08)
  • [5]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D]. 马磊. 扬州大学, 2020(01)
  • [6]方梦之译学思想研究 ——“一分为三”方法论的视角[D]. 孙吉娟. 上海大学, 2020(03)
  • [7]《三国演义》中的否定性应答语研究[D]. 周雅. 西南大学, 2020(01)
  • [8]定中式超常搭配的语义、语用研究[D]. 许慧慧.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9]近百年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评说[J]. 陆俭明.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6)
  • [10]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语言学观念研究[D]. 裴超. 青海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论语用和语法的渗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