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龙胆泻肝汤加减配合西药治慢性荨麻疹86例(论文文献综述)
吴永泰[1](2020)在《从肺论治荨麻疹的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荨麻疹既是一种很常见的皮肤病,也是给患者带来无尽困扰的一种皮肤疾患。其不易根治、反复发作的临床特点,给患者身心带来极大的痛苦。如何有效的减少其发作的频率,亦或达到彻底根治的效果,此皆为古今医家之追求。因此找到有力的理论依据来指导临床,是本研究立题的目的及意义。方法:本论文收集古今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从肺论治荨麻疹理论。多角度、多指标探讨肺与皮肤病病理改变的相关性,阐明临床“皮病治肺”疗效产生的内在规律。本论文主要的技术路线有两条:第一,从古代及现代中医理论探讨荨麻疹的病因病机及证治方药;第二,从肺的功能特点整理相关的文献资料,探讨从肺论治荨麻疹的病因病机及证治方药。并结合临床病案分析,提出从肺论治荨麻疹的证治分型、治则治法,为荨麻疹的临床防治提供新思路。结果:从脏腑论治荨麻疹的理论很多,但是从古今中外的理论及研究治疗成果来看,从肺论治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是可行的。所以有“肺主皮毛,皮病治肺”的临床用语。结论:荨麻疹为皮肤病的一种,也是肺功能失调的一种临床表现。历代研究多将其发病归因于肺功能的失调,所以从肺探讨荨麻疹的病因病机及证治方药。临床总结归纳了 16种证型及治法方药,为荨麻疹的诊断、治疗用药提供临床新思路。
温丽娟[2](2020)在《基于脉诊客观化探讨慢性荨麻疹的脉象图特征及与临床分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慢性荨麻疹的脉象图特征及与一般资料、专科情况、临床辨证分型之间的相关性,了解脉诊客观化在慢性荨麻疹群体中的价值及可行性,丰富慢性荨麻疹的辨证要素;同时为慢性荨麻疹临床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参考依据,以期从中医角度建立慢性荨麻疹科学、客观化的分类,亦为脉诊客观化研究提供临床研究数据。方法:采用横断面非干预性研究,2019年01月到2019年12月期间,随机收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明确诊断为慢性荨麻疹的门诊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上海道生DSO1-A型舌面脉信息采集体质辨识系统采集患者脉象和脉图参数,自拟病例信息收集表和中医证型采集信息表收集患者临床指标和中医证型;采用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慢性荨麻疹的脉象图特征及与一般情况、专科情况和临床分型的相关性。结果:1.慢性荨麻疹的一般资料和专科情况慢性荨麻疹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平均年龄37.43±15.09岁,男女之比为1:2.12;病程6周~10年以上不等,平均病程2.45±1.26年;大多数患者病因及诱因不能明确;发病时间多有节律性,以夜间发病最为多见,其中以21:00-23:00(亥时)和19:00-21:00(戌时)为主;风团颜色以淡红色为主,易发于躯干及四肢,且常常2个及以上部位同时发生,多数患者自觉患处皮温增高;患者的UAS平均分以3~4分多见,平均值为3.72±1.17。2.慢性荨麻疹的脉象图(1)脉象:脉位以适中为主,占78.5%,其中男性以适中和沉为主,女性以适中和浮为主;脉力多以虚或无力为主,脉律基本匀齐,无明显结、代脉出现;脉象以弦脉或弦脉相兼脉为主,兼有脉弦的脉象主要有脉弦缓、脉虚弦、脉弦数、脉沉弦等;单一脉象在不同性别、年龄、病程、风团颜色和风团发生部位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2)脉图参数:脉图参数值表现为弦脉特征,h3/h1>0.7,h4/h1>0.4,h5/h1<0.05,w1/t>0.2;在不同性别、年龄、病因及诱因、风团颜色、风团发生部位和疾病严重程度下,脉图参数具有显着差异性(P<0.01,P<0.05)。3.中医证型与脉图参数(1)中医证型分布:以肝郁脾虚证最多,气血两虚证次之,后依次为表虚不固证、血虚风燥证、血瘀证、湿热内蕴证和肺胃热盛证。(2)不同中医证型组脉图参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其中血瘀证组脉图参数值与其他六组存在不同脉图参数值显着差异性;肝郁脾虚证组与其他组(除血虚风燥证)脉图参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湿热内蕴证组、肺胃热盛证组与其他组脉图参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相互之间脉图参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虚实证候与脉图参数虚证组116例,占64%,实证组65例,占36%,慢性荨麻疹以虚证为多见;虚证组与实证组脉图参数值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主要为t3、t5、t、h1、h3、h4、h5、h5/h1值。结论:1.慢性荨麻疹的脉象和脉图参数具有特征性,且与患者的相关证候临床特征具有显着相关性,可考虑将脉诊客观化指标作为慢性荨麻疹的客观参考指标。2.慢性荨麻疹不同中医证型或虚实证候的脉图参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其不同证型两两比较,脉图参数差异性不同。脉诊客观化与慢性荨麻疹值得进一步研究。
何春燕[3](2020)在《160例慢性荨麻疹和60例急性荨麻疹住院患者的回顾性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及急性荨麻疹(Acute urticaria,AU)患者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中西医治疗方案及转归。基于CU和AU患者住院期间的数据显示,总结出AU与CU的一般特征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分析AU患者和CU患者在接受治疗方案上的偏向性,及其对疾病转归的影响,为今后医家探求AU向CU进展的危险因素提供更广阔的思路。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皮肤科住院治疗的160例CU患者和60例AU患者的病历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Excel(WPS版)录入病历信息,使用SPSS26.0统计软件对各个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Spearman秩相关统计方法进行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情况:220例荨麻疹患者中,CU患者160例,AU患者60例。男女比例分别为1:2.9和1:1.5;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11.5±2.7)天和(9.5±2.7)天,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52.2±14.3)岁和(45.50±14.51)岁。大多数患者居住在城市。2.疾病相关史:CU患者发病季节以夏季多见,AU患者的发病季节未发现明显偏向性;少数患者有明显的诱发因素;69例CU和17例AU患者存在既往过敏史。45例(28.13%)CU患者和22例(36.67%)AU患者合并循环系统疾病;54.37%CU患者和80%AU患者皮疹加重时均伴有呼吸困难的症状。3.实验室检查:入院后行常规实验室检查,发现常合并的实验室异常指标分别是血清总Ig E、食物不耐受、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升高、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谱、血脂、免疫球蛋白、甲状腺功能及抗核抗体谱阳性。CU患者的病例数分别为97例(66.44%)、130例(95.59%)、63例(39.37%)、12例(7.5%)、46例(28.75%)、12(7.5%)、49(31.41%)、33例(31.73%)、142例(95.95%)、17例(34.69%)、26例(66.66%)。AU患者的病例数分别为43(72.88%)、45例(100%)、23例(38.33%)、4(6.67%)、24例(40%)、2例(3.33%)、22例(37.29%)、6例(15.79%)、53例(89.83%)、11例(47.83%)、7例(43.75%)。统计学对比显示两组间的实验室检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治疗:我科荨麻疹常见治疗方法包括口服中药汤剂、中医特色治疗、中医外用药、口服抗组胺药、西医外用药和激素治疗等。CU患者应用以上治疗方案的病例数分别为129例(80.63%)、134例(83.75%)、47例(29.37%)、157例(98.13%)、70例(43.75%)、20例(12.5%)。AU患者应用以上治疗方案的病例数分别为34例(56.67%)、43例(71.67%)、22例(36.67%)60例(100%)、23例(38.33%)、21例(35%)。统计学对比显示两组患者之间口服中药汤剂、应用中医特色治疗和激素治疗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治疗均无统计学意义。5.转归:CU和AU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25%、91.67%;中西医结合治疗CU、AU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88.49%、95.55%;仅应用西医治疗CU、AU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71.43%、80%。统计学对比显示CU患者不同治疗方案之间的转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U患者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在本研究中,CU患者女性好发更多,CU患者的平均年龄和平均住院天数均长于AU患者。2.本研究中部分患者易合并其他系统疾病,且以循环系统疾病最为常见;AU患者出现伴随症状比率高于CU患者;CU患者存在既往过敏史比率高于AU患者。3.在本研究中,CU、AU患者实验室结果之间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4.在本研究中,激素治疗的应用AU患者多于CU患者;口服中药汤剂、中医特色治疗的应用CU患者多于AU患者。5.本研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CU的疗效更显着。
狄伟[4](2017)在《Notch信号通路在寻常型银屑病发病中的机制研究以及龙胆泻肝汤加减对其的干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探讨Notch信号通路对HaCaT细胞(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系)增殖和分化的影响;2.分析Notch信号通路在银屑病皮损区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3.评价龙胆泻肝汤加减对豚鼠银屑病样皮损Notchl、Jaggedl和Hes-1表达的影响。方法:1.以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MTT法、流式细胞技术、Western blot技术检测Notch信号通路激活剂(Jaggedl-Fc融合蛋白)和Notch信号通路抑制剂(DAPT)对HaCaT细胞增殖、凋亡和分化的影响。2.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银屑病患者皮损区皮肤组织Notchl、Jaggedl和Hes-l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3.选取80只豚鼠,用5%普萘洛尔乳剂外涂豚鼠耳背制备银屑病样病理改变模型,设置空白组、模型组、西药对照组、成药对照组及龙胆泻肝汤加减低、中、高剂量治疗组,行普通病理切片HE染色检测皮损病理改变Baker评分及炎症细胞浸润情况;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皮损组织Notchl、Jaggedl和Hes-1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MT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Jaggedl-Fc融合蛋白处理组的吸光度值明显增高(P<0.05),表明Jaggedl-Fc融合蛋白能够明显促进HaCaT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Jaggedl-Fc融合蛋白处理组的细胞凋亡率为4.76±1.13,显着低于对照组(13.69±2.05)(P<0.01),DAPT处理组的细胞凋亡率为26.87±3.1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1)。说明激活Notch信号通路能够抑制HaCaT细胞凋亡,阻断Notch信号通路能够促进HaCaT细胞凋亡。Western blot结果显示:.Jaggedl-Fc融合蛋白能够明显促进Bcl-2蛋白表达(P<0.01),抑制Bax蛋白表达(P<0.01);DAPT则能够明显抑制Bcl-2蛋白表达(P<0.01),促进Bax蛋白表达(P<0.01)。Jaggedl-Fc融合蛋白能够明显抑制Keratinl和Involucrin蛋白表达(P<0.05),DAPT则能够明显促进Keratinl和Involucrin蛋白表达(P<0.05)。2.患病组皮损处Notchl、Jaggedl和Hes-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和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与正常组相比Notchl、Jaggedl和Hes-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Notch信号通路的激活与银屑病的发生密切相关。3.模型组和其余各组相比,Baker评分和炎症细胞浸润数评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模型制备成功。西药对照组Barker评分和细胞浸润情况低于成药对照组(P<0.05),西药对照组与中剂量组两者评分接近(P>0.05),成药组与低、高剂量组情况接近(P>0.05)。中剂量组与西药对照组镜下均可见角化不全、过度现象减轻,表皮突变平,棘层变薄等征象。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发现,模型组的Notchl、jaggedl和Hes-1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其他各组。龙胆泻肝汤加减中剂量组与西药对照组三种蛋白的表达量相当,且显着高于龙胆泻肝汤加减高、低剂量组与成药对照组。结论:1.Notch信号通路参与了 HaCa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激活Notch信号通路能够促进HaCaT细胞的增殖、抑制HaCaT细胞的凋亡和分化。反之,阻断Notch信号通路能够抑制HaCaT细胞的增殖、促进HaCaT细胞的凋亡和分化。2.Notch信号通路参与HaCaT细胞的凋亡可能与调控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有关,Notch信号通路参与HaCaT细胞的分化可能与调控Keratinl和Involucrin蛋白表达有关。3.Notch信号通路关键因子在银屑病患者皮损区皮肤组织中表达上调,Notch信号通路的激活与银屑病的发生密切相关。4.中剂量龙胆泻肝汤加减(4.5g/kg)对银屑病的治疗效果较好,其可能是通过调控Notchl、Jaggedl和Hes-1的表达量抑制微血管生成达到治疗银屑病的目的。
宁星,匡琳,陈亚洲[5](2015)在《龙胆泻肝汤在皮肤性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龙胆泻肝汤曾在诸多文献中均有记载,主要功效为清泄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主治肝胆实火上炎,肝经湿热下注。龙胆泻肝汤在诸多临床科室广泛应用,治疗肝胆火旺的病证。近年来,龙胆泻肝汤在皮肤科领域的研究及应用亦是十分广泛,新颖独到,对龙胆泻肝汤在皮肤科的应用做一综述。
麦国威(Mak Kwok Wai)[6](2014)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慢性湿疹临床研究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一、本研究探讨以针刺配合内服中药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研究,运用具有中医特色的陈氏飞针进针手法及分级补泻手法,达到调理气血,调治脏腑经络。二、利用慢性湿疹中医生存质量表(EPQOLS)客观评价患者治疗后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变化情况,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来评价针刺后改善瘙痒症状的有效性,采用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EASI)及皮损疗效评分来评价治疗后皮损改善的情况。三、希望找出能缩短治愈时间,降低复发率,和减轻复发症状等安全可重复的有效方案。方法选择脾虚湿蕴型和阴虚挟湿型的慢性湿疹患者作为研究观察对象,采用SPSS19.0随机分组,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穴位配合中药颗粒冲剂内服,对照组单纯中药颗粒冲剂内服,两组以EASI、EPQOLS、VAS、皮损疗效等作为检测疗效指标,治疗组针刺处方选用曲池穴、合谷穴、血海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运用陈氏飞针迅速地刺入皮内,调整刺入深度与传统穴位刺入深度一致,在动留针阶段,以分级补泻中的平补平泻手法,再以导气手法加强针感,针尖朝向皮损的病灶或根据经络的迎随补泻,每5分钟运针1次,动留针时间30分钟,每周3次,连续治疗3周,并配合服用中药颗粒冲剂,方法与对照组同。对照组每天依据中医证候分型选择服用健脾除湿汤和滋阴除湿汤中药颗粒冲剂,将颗粒放在容器内,用合适温度的开水约200毫升冲服,每日一剂,连续服用3周。两组均配合皮肤常规护理,如保持皮肤的湿润,避免接触洗手液、清洁剂等日常清洁用品、沐浴洗手时间不宜过长,水温不宜过高等。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周、第2周、第3周两组均需依从专责人员作问卷调查评分,客观地评估其疗效。结果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问卷,从皮肤的皮损表现,病者瘙痒的主观感觉和一些生存质量量表评分,分析检测针刺配合中药治疗脾虚湿蕴型及阴虚夹湿型慢性湿疹的疗效。从有效控制瘙痒、改善皮损、优化生存质量等多方面说明其疗效的稳定性、重复性。研究结果证明针刺配合中药组(治疗组)与单纯中药组(对照组)两组均对慢性湿疹具有疗效,但两组比较,由于针刺配合中药的治疗方案可互补的关系,所以在各方面的疗效探讨均优于单纯中药组。通过本研究得出的结果:(Ⅰ)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一般情况上具有可比性。(Ⅱ)两组治疗前相关情况进行分析,表明两组患者在视觉模拟评分(VAS)、皮损疗效评分、湿疹面积及严重指数(EASI)评分、慢性湿疹中医生存质量量表(EPQOLS)评分等方面均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的病情具有可比性。(Ⅲ)两组治疗前与治疗3周后在各研究指标中均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在治疗慢性湿疹疗效具有可比性。(Ⅳ)两组在总有效率均超过60%,但治疗组中的总有效率和痊愈率均高于对照组。进行统计检验后(P<0.05)说明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治疗组中的改善瘙痒总有效率为96.87%、痊愈率为34.37%;皮损疗效评分总有效率为93.75%、痊愈率为25%;EASI评分总有效率为93.75%、痊愈率为50%。而对照组的改善瘙痒总有效率为86.68%、痊愈率为10%;皮损疗效总有效率为86.66%、痊愈率为10%;EASI有效率为86.66%、痊愈率为13.33%。对两组各时段视觉模拟评分进行统计分析比较,表明治疗2周后开始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EASI评分进行统计分析比较,表明在治疗1周起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EPQOLS评分比较进行统计分析,表明治疗2周起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在生理维度、心理维度评分比较进行统计分析,表明两组均在治疗后2周开始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社会维度上进行统计分析,表明治疗1周后开始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结果分析得出治疗组在病程上、治愈时间上、病情严重程度的改善上的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的治疗方法优于对照组,在临床治疗该种方案可值得推广应用。结论一、本研究表明针刺配合中药内服治疗脾虚湿蕴证型和阴虚挟湿证型慢性湿疹患者,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善皮肤瘙痒、皮疹、皮损,以相对较短时间达到较好的疗效。二、针药并施的互补作用能弥补单一方法的限制,从整体的角度来调节改善患者病情,精神情绪、睡眠饮食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是治疗本病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案的选择,值得继作深入的研究和推广。三、针刺不管在阴虚挟湿证型,脾虚湿蕴证型,都能快速地减轻瘙痒,加强脾胃功能,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抗病能力,使慢性湿疹趋向痊愈方向发展,皮损相对地较速愈合,可避免受到细菌等感染而使病情恶化。四、现代的医学模式已渐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并意识到疾病的发生是由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由于慢性湿疹病患者常受到剧烈瘙痒、反复发作,因抓破肌肤而出现渗水,或出现红班丘疹苔癣样病变,干燥皮肤皲裂等表现。引致仪容受损导致心灵遭受损害的负性情绪、失眠、抑郁焦虑、自卑感加重的现象,在心理行为学上更容易以回避、屈服或产生不成熟防御方式的行为表现如投射、被动攻擎、潜意识显现、抱怨、幻想、分裂、退缩、躯体化等心理防御方式。因而使患者在情感上、社会交际等容易产生受歧视的感觉。所以除在生理病理医学上的治疗外,也必须顾及一些心理行为上治疗。
李志文[7](2013)在《从肝论治慢性荨麻疹的理论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荨麻疹(Urticaria)是皮肤科常见疾病之一,其临床主要症状为瘙痒及皮损。若皮损反复发生、迁延不愈达6周以上,则成为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 CU)。慢性荨麻疹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首先大多数荨麻疹都伴有剧烈瘙痒症状,易使患者出现焦虑、心烦、失眠、易怒等不良情绪;其次慢性荨麻疹皮损反复发生,若护理不当,可产生色素沉着、甚至瘢痕,影响美观,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现代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病因、病机等认识尚未完全明确,本病临床分型复杂,常规药物治疗的中远期疗效尚不能令人满意、药物不良反应多,存在着较大不足。近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研究日益增多,并在改善症状、提高中远期疗效、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本论文通过收集古今相关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分析,探讨肝与慢性荨麻疹的关系,为中医从肝论治慢性荨麻疹提供充分的基础理论支持;通过对相关临床病案的研究与分析,探讨以肝为诊治切入点的正确性及可行性,并提出从肝论治慢性荨麻疹的证治分型、治则治法,以期提供相应的临床防病治病思路,规范从肝论治慢性荨麻疹的证治分型,丰富中医藏象学说对临床疾病防治的指导意义。本论文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现代医学有关慢性荨麻疹的研究综述。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阐述了荨麻疹的病因病机、临床分型、诊断标准、治疗方法等几方面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慢性荨麻疹的中医药研究概况。本部分从古代文献、现代中医药相关文献资料入手,进行分析。中医文献中尚无与慢性荨麻疹直接相对应的病名,根据临床上对本病症状及病因的描述,本部分资料从有关“瘾疹”、“风疹块”、“赤白游风”、“赤疹”、“白疹”等记载的文献中搜集。古代文献部分,主要探讨对慢性荨麻疹的病名病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历代方药治疗等的认识。现代中医对慢性荨麻疹的研究部分,则从慢性荨麻疹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方药治疗及针灸、拔罐、刺络放血等非药物治疗几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第三部分,从肝论治慢性荨麻疹的理论文献研究。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核心机制是气血失和,而人体内的气血正常运行与保持肝脏正常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本部分从中医藏象学说肝的生理功能——肝与气血关系为入手点,整理相关的文献资料,阐述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与肝的生理功能异常密切相关;论证从肝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并对肝的生理功能失调可以导致慢性荨麻疹的致病机理及从肝论治慢性荨麻疹的治则治法、证治分型进行论述,为慢性荨麻疹的临床预防、治疗提供相应思路,丰富中医藏象学说的内容及其对临床诊疗的指导价值。
耿学英[8](2009)在《赵炳南中医皮肤科学术渊源及学术特点研究》文中提出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与经验是中医学的宝贵财富,继承、挖掘与传播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是加快中医事业发展与创新的重要途径。赵炳南教授(1899-1984)是我国着名中医皮外科专家,是现代中医皮肤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为发展中医皮肤科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但我们对其搏大精深的学术思想体系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赵炳南皮肤科学术精髓的传承与推广。深入进行赵炳南中医皮肤科学术渊源、学术思想和经验特色的研究,对中医皮肤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医皮肤科赵炳南学术流派及其传承研究”是2006年度北京市中医药科技发展基金项目“51510”重大项目。“中医皮肤科赵炳南学派学术渊源及学术思想研究”是此重大项目中的第一个子课题,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系温病教研室负责完成。笔者所选课题为此子课题中的一部分,重点是对赵炳南中医皮肤科学术思想之渊源及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总结。本研究论文旨在探寻赵炳南中医皮肤科学术思想渊源,研究总结赵炳南中医皮肤科学术思想特色。通过总结中医皮外科古籍文献和温病学名家着作的有关论述,明确中医皮肤科学理论发展的脉络及对赵氏思想的影响,明确赵炳南对中医皮肤病学发展和创新的贡献。通过分析研究《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简明中医皮肤病学》等着作及有关文献报道资料,深入总结赵老皮肤病辨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尽可能地条理化、系统化,便于指导临证或实际应用。本论文主要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赵炳南中医皮肤科的学术渊源进行研究。明以前是中医皮肤科理论与实践不断积累的时期,明清两代是中医皮外科学发展的鼎盛和争鸣时期,外科三大主要学术流派即产生于明清。明清时期中医皮外科学所取得的成就是赵炳南皮肤科学术思想的最重要的源泉。赵炳南不但继承了历代皮外科治疗上的精华,且有颇多创新,形成了自己皮外科治疗的独特风格。论文中对《赵炳南临床经验集》中所记载的31个主要皮肤病病种进行文献溯源,分析总结赵炳南论治不同皮肤病的特点与历代主要中医皮外科古籍文献和名家的关系,以期更好地明确赵炳南皮肤科学术思想之渊源,明确赵炳南对中医皮肤病学发展和创新的贡献。论文第二部分是对赵炳南中医皮肤科的学术思想进行研究总结,主要从五个方面论述了赵炳南的学术思想特点。一是坚持中医辨证论治特色,对皮肤病证候进行了规范。《赵炳南临床经验集》记载了11类共31种皮肤病的诊治方法,每一病种都有中医辨证。《简明中医皮肤病学》中介绍了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在皮肤病各论中详细记载了对各种皮肤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及论治方法。二是始终以中医整体观指导对皮肤病的辨证治疗。赵炳南将中医整体观作为一种指导思想贯穿于皮肤病诊疗的全过程。他认为应从整体观出发研究皮肤病的发病规律,从整体角度分析皮肤科病证及其变化。三是强调阴阳辨证,擅长运用调和阴阳法治疗皮肤病。阴阳是八纲中的总纲,是辨证的基本大法,赵炳南在医学实践中重视运用阴阳辨证治疗临床疑难杂症。赵老指出调和阴阳法在皮肤科疾病中占有重要位置,并喜用鸡血藤、首乌藤、钩藤、天仙藤等藤类药物为调和阴阳基本方药加减运用于皮肤病临床。四是重视运用卫气营血辨证诊治皮肤病。赵炳南对温病学说有颇深研究,率先将温病学的成就用于皮肤科中。他深入研究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将之与皮肤病临床紧密结合。尤其是善于运用卫气营血辨证治疗丘斑疹类皮肤病及急性感染性皮肤病。他以卫气营血学说为指导,创制出有关皮肤病治疗的一系列经验方,临床应用,疗效显着。五是治疗皮肤病,常以治湿为根本,治热为关键。赵炳南在诸多皮肤病的致病因素中,对湿邪与热邪尤为重视。赵炳南把温病学说关于湿热病的思想灵活用于皮肤病治疗中。在长期反复临证实践的基础上,赵老形成了对于湿热性皮肤病辨证施治的看法。论文第三部分是对赵炳南中医皮肤科治法和方药特点进行研究。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一是赵老在中医皮外科临床领域潜心研究,博览群书又学古不泥,在长期和大量的医疗实践中,对中医皮、外科的理论提出了一些创新的见解,在理法方药等各个方面,均颇有创新。二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赵老通过大量病例,总结出了许多疗效显着的经验方,有些已形成系列。其立法周全详察,组方科学严谨,对后学者极具指导意义。三是对赵炳南部分常用效验方之特点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全虫方、秦艽丸、多皮饮、五皮五藤饮、祛湿健发汤等。四是对赵老临床药物运用特点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其应用清热解毒药、祛风药、对药、组药、引药的特点,以总结其用药经验,为中医皮肤科的临床用药提供资料。五是分析总结赵老治疗皮肤病时运用外治法、外用药的特点。赵老对中医外用药的配制和使用尤有独到之处,他汲取百家之长,不断研究创新,形成了系统的外治法、外用药方案,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外治疗法。
何振晶[9](2007)在《中、西医对荨麻疹的认识及中医治疗荨麻疹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荨麻疹是皮肤科的一种常见病,其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一过性大小不等的局限性水肿性风团,伴有剧烈瘙痒。其病因复杂,约3/4的患者找不到原因。荨麻疹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目前主要分免疫性和非免疫性两类。免疫性的多属Ⅰ型变态反应,其抗体通常是IgE。肥大细胞表面的IgE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并释放活性介质。引起荨麻疹最主要的介质是组织胺。非免疫反应性荨麻疹多是由某些物质进入体内,使补体C3及C5分解,产生C3a及C5a等过敏毒素,或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激肽等介质引起。这些介质使机体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从而产生荨麻疹的一系列症状。目前西医治疗该病主要是抗过敏和对症治疗,其作用往往快且短暂,但如果中断治疗,荨麻疹容易复发。中药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从根本上治疗荨麻疹,发挥作用后效果持久,但单用中药起效较慢。因此,中西药结合治疗,是临床上治疗荨麻疹的一种较好的方法。本论文主要包括两篇文献综述。第一篇回顾了古代及现代中医对荨麻疹的认识及临床研究进展,其中包括了中医文献中类似于荨麻疹的各种病名、从古至今医家们对荨麻疹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的认识及近代医家的临床治疗经验、近十年来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其中对于荨麻疹的临床治疗进行了着重论述。目前中医药治疗荨麻疹的理论完善,方法多种多样,疗效显着,充分显示了中医药的优势。但在研究方法和思路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有待进一步深化。第二篇从荨麻疹的发病原因、致病机理、临床表现及西药治疗四个方面,介绍了近年来现代医学对荨麻疹的认识。其中重点论述了荨麻疹的发病机理及西药治疗。现代医学对荨麻疹的药物治疗效果明确、起效快,尤其对于急性荨麻疹的症状缓解有明显优势,但存在副作用较多、停药易反复的缺点,有待更深一步的研究。
林界峰[10](2000)在《龙胆泻肝汤加减配合西药治慢性荨麻疹86例》文中认为
二、龙胆泻肝汤加减配合西药治慢性荨麻疹8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龙胆泻肝汤加减配合西药治慢性荨麻疹86例(论文提纲范文)
(1)从肺论治荨麻疹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荨麻疹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
1 古代文献对荨麻疹的认识 |
1.1 病名病位 |
1.2 病因病机 |
1.3 证治方药 |
2 现代医家及学者对荨麻疹的研究 |
2.1 病因病机研究 |
2.2 证治方药 |
3 古今医家从肺论治荨麻疹研究 |
第二部分 从肺论治荨麻疹的理论研究 |
1 肺的功能特点与荨麻疹的关系 |
1.1 肺主皮毛与荨麻疹的关系 |
1.2 肺主气与荨麻疹的关系 |
1.3 肺主治节与荨麻疹的关系 |
1.4 肺主宣发肃降与荨麻疹的关系 |
1.5 肺的生理特性与荨麻疹的关系 |
1.6 肺肝相关与寻麻修的关系 |
1.7 肺的经脉理论与荨麻疹的关系 |
2 从肺论治荨麻疹的病因病机 |
3 从肺论治荨麻疹的证治方药 |
3.1 肺卫郁遏型 |
3.2 热毒炽肺型 |
3.3 肺阴亏虚型 |
3.4 肺热阴伤型 |
3.5 肺气闭郁型 |
3.6 肺感外邪型 |
3.7 肺热伤津型 |
3.8 燥邪伤肺型 |
3.9 肺阴不足型 |
3.10 肺胃热盛型 |
3.11 肺气亏虚型 |
3.12 湿热阻肺型 |
3.13 风热犯肺型 |
3.14 肺气壅塞型 |
3.15 肺脾气虚型 |
3.16 肺气不宣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脉诊客观化探讨慢性荨麻疹的脉象图特征及与临床分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慢性荨麻疹的脉象图特征及与临床表现相关性研究 |
1.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脉象和脉图参数采集 |
2.2 人口统计学资料及临床指标收集 |
2.3 荨麻疹活动度评分(UAS)及疾病严重程度评分标准 |
3.统计方法 |
4.质量控制 |
5.研究结果 |
5.1 病例收集情况 |
5.2 一般资料 |
5.3 专科情况 |
5.4 脉象分析 |
5.5 脉图参数分析 |
6.讨论 |
6.1 中医脉诊及脉诊客观化研究现状 |
6.2 慢性荨麻疹的一般资料及专科情况分析 |
6.3 慢性荨麻疹的脉象分析 |
6.4 慢性荨麻疹的脉图参数分析 |
7.结论 |
8.研究不足之处及展望 |
第二部分 慢性荨麻疹的临床分型及与脉图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
1.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依据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3.结果 |
3.1 中医证型分布 |
3.2 中医证型与脉图参数 |
3.3 虚实证候分布 |
3.4 虚实证候与脉图参数 |
4.讨论 |
4.1 慢性荨麻疹的临床分型 |
4.2 慢性荨麻疹的临床分型与脉图参数分析 |
5.结论 |
6.研究不足之处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中医辨治慢性荨麻疹概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附录(研究工具及资料收集表) |
附件二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3)160例慢性荨麻疹和60例急性荨麻疹住院患者的回顾性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治疗荨麻疹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4)Notch信号通路在寻常型银屑病发病中的机制研究以及龙胆泻肝汤加减对其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主要材料与试剂 |
一、研究对象 |
二、主要实验试剂 |
三、主要实验仪器 |
四、药物制备 |
第一部分 Notch信号通路对角质形成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一、实验方法 |
(一) 细胞培养 |
(二) BCA法测定蛋白浓度 |
(三)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 |
(四) MTT检测细胞增殖 |
(五)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
(六) 统计学分析 |
二、实验结果 |
(一) Notch信号通路对HaCaT细胞增殖的影响 |
(二) Notch信号通路对HaCaT细胞凋亡的影响 |
(三) Notch信号通路对HaCaT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四) Notch信号通路对HaCaT细胞分化的影响 |
三、讨论 |
(一)银屑病患者受损皮肤中Notch通路与角质形成细胞的关系 |
(二) 银屑病患者受损皮肤中Notch通路与Bcl-2家族蛋白的相关性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Notch信号通路在银屑病皮损区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
一、实验方法 |
(一) Trizol法提取RNA |
(二) 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mRNA表达 |
(三)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 |
(四) 统计学分析 |
二、实验结果 |
(一) Real-time PCR检测银屑病患者皮损、非皮损及正常人皮肤组织Notch1、Jagged1和Hes-1mRNA水平的表达 |
(二) Western blot检测银屑病患者皮损、非皮损及正常人皮肤组织Notch1、Jagged1和Hes-1蛋白水平的表达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龙胆泻肝汤加减对豚鼠银屑病样皮损notch1、jagged1和Hes-1表达的影响 |
一、实验方法 |
(一) 模型构建 |
(二) 给药方法 |
(三) HE染色 |
(四) 免疫组化方法 |
(五) 统计学处理 |
二、实验结果 |
(一) 各组豚鼠耳部皮损病理改变 |
(二) Notch1、Jagged1和Hes-1在各组标本中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本课题研究的不足之处 |
综述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论文 |
(5)龙胆泻肝汤在皮肤性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
1.1 湿疹 |
1.2 慢性荨麻疹 |
1.3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 |
1.4 脂溢性皮炎 |
2 真菌感染性皮肤病 |
2.1 体癣 |
2.2 念珠菌病 |
3 疱疹病毒性皮肤病 |
4 皮脂腺汗腺疾病 |
4.1 痤疮 |
4.2 汗腺炎 |
5 遗传性先天性皮肤病 |
6 皮下脂肪炎症性疾病 |
7 无菌性脓疱性皮肤病 |
8 物理学皮肤病 |
9 支原体所致皮肤病 |
1 0 免疫性大疱病 |
1 1 皮肤血管炎 |
1 2 黏膜皮肤病 |
1 3 神经精神障碍性皮肤病 |
1 4 性病 |
1 4.1 尖锐湿疣 |
1 4.2 生殖器疱疹 |
(6)针刺配合中药治疗慢性湿疹临床研究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慢性湿疹的定义 |
第二节 慢性湿疹发病的流行病学 |
第三节 现代医学对慢性湿疹的成因探讨 |
一、从免疫方面探讨发病机理 |
二、从细菌、真菌致敏方面探讨发病机理 |
三、从食物致敏方面探讨发病机理 |
四、从日常生活接触物质致敏源探讨发病机理 |
五、从机体的遗传、生理、疾病因素诱发该病的机制 |
第四节 现代医药治疗慢性湿疹的研究进展 |
一、西药内服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
二、西药外用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
第五节 古代医家对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与治疗 |
一、古代医家对湿疹的外因描述 |
二、古代医家对湿疹的内因描述 |
三、古代医家对湿疹定名 |
四、古代医家对局部湿疹定名 |
第六节 慢性湿疹的中医药进展 |
一、中药内服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
二、中药外用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
三、中药内服联合外用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
第七节 现代名医专家对慢性湿疹治疗用药经验 |
第八节 民族药物治疗慢性湿疹概况 |
一、民族药物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
二、民族药物配合中药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
第九节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进展 |
一、中药内服联合西药内服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
二、中药内服西药外用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
三、中药内服外用联合西药外用概况 |
四、中药西药联合外用概况 |
五、中药内服联合西药内服配合外用西药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
六、单纯药物注射、静脉点滴及联合中西药治疗概况 |
七、单用物理治疗、理疗联合中西药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
第十节 针刺、针灸联合和其它治疗概况 |
一、传统针刺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
二、叩刺拔罐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
三、自血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
四、穴位注射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
五、火针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
六、针刺配合中药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
第十一节 选用方药、针刺穴位的依据 |
一、滋阴除湿汤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报导 |
二、健脾除湿汤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报导 |
三、治疗慢性湿疹针刺穴位的临床疗效报导 |
第十二节 立题依据 |
一、选择患者属于阴虚挟湿证型和脾虚湿蕴证型的依据 |
二、选择滋阴除湿汤和健脾除湿汤的依据 |
三、选择EPQOLS量表依据 |
四、选择针刺的依据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内容 |
第二节 临床研究 |
一、病例临床资料 |
二、诊断标准 |
第三节 疗效评估 |
一、视觉模拟评分法 |
二、皮损疗效评价 |
三、皮损情况采用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法计分 |
四、问卷评价采用慢性湿疹中医生存质量量表 |
第四节 实施方法 |
一、分组方法 |
二、治疗方案 |
第五节 观察方法 |
第六节 临床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 |
第七节 技术路线图 |
第八节 研究结果 |
第九节 讨论 |
一、视觉模拟评分比较 |
二、皮损评分和EASI指数评分比较 |
三、慢性湿疹中医生存质量量表 |
四、皮肤屏障的生理功能与慢性湿疹的关系 |
五、皮肤瘙痒的分型和机制 |
六、中医止痒的研究进展 |
七、治疗慢性湿疹运用针刺止痒的机制 |
八、选用穴位对治疗慢性湿疹的有关研究文献报导 |
九、临床结果 |
十、临床治疗的体会 |
第十节 本研究的存在问题和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7)从肝论治慢性荨麻疹的理论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慢性荨麻疹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1 荨麻疹的临床诊断标准、分类研究进展 |
1.1 荨麻疹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
1.1.1 临床表现 |
1.1.2 诊断标准 |
1.2 荨麻疹的临床类型 |
1.2.1 自发性尊麻疹 |
1.2.2 物理性荨麻疹 |
1.2.3 其它类型荨麻疹 |
2 荨麻疹的发病原因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2.1 发病原因研究 |
2.1.1 食物、药物及添加剂 |
2.1.2 各类吸入物 |
2.1.3 理化因素 |
2.1.4 生物因素 |
2.1.5 精神因素与内分泌改变 |
2.1.6 遗传因素 |
2.1.7 内科疾病 |
2.2 荨麻疹发病机制研究 |
2.2.1 免疫性机制 |
2.2.2 非免疫性机制 |
3 荨麻疹的治疗现状 |
3.1 药物对症治疗 |
3.1.1 抗组胺药 |
3.1.2 降低血管壁通透性药物 |
3.1.3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
3.1.4 局部用药 |
3.1.5 其它药物 |
3.2 病因治疗 |
3.3 心理治疗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慢性荨麻疹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
1 古代文献资料的研究 |
1.1 病名病位的认识 |
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1 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虚弱 |
1.2.2 感受外邪 |
1.2.3 脾胃虚弱,饮食失宜 |
1.2.4 情志内伤 |
1.2.5 昆虫叮咬 |
1.3 辨证论治 |
1.3.1 从心肺论治 |
1.3.2 从脾、胃肠论治 |
1.3.3 从肝论治 |
1.3.4 从肾论治 |
1.3.5 方药治疗 |
2 现代中医对慢性荨麻疹的研究 |
2.1 病因病机研究 |
2.2 辨证论治 |
2.3 方药治疗研究概况 |
2.3.1 疏风解表,调和营卫类方药 |
2.3.2 健脾祛风养血类方药 |
2.3.3 疏肝、柔肝类方药 |
2.3.4 温补肾阳类方药 |
2.3.5 专方专药 |
2.4 非药物疗法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从肝论治慢性荨麻疹的理论研究 |
1 肝的功能特点与慢性荨麻疹关系的生理研究 |
1.1 肝主疏泄与慢性荨麻疹的关系 |
1.1.1 肝主调畅气机与慢性荨麻疹 |
1.1.2 肝主调畅情志与慢性荨麻疹 |
1.2 肝主藏血与慢性荨麻疹的关系 |
1.3 肝的生理特性与慢性荨麻疹的关系 |
1.4 肝肺相关与慢性荨麻疹的关系 |
1.5 肝的经脉理论与慢性荨麻疹的关系 |
2 从肝论治慢性荨麻疹的病理研究 |
2.1 肝气不舒,气郁化火 |
2.2 肝经湿热,湿蕴肌肤 |
2.3 肝血不足,血虚生风 |
2.4 肝阴亏虚,血燥生风 |
2.5 冲任不调,营卫失和 |
2.6 肝气不行,瘀血阻络 |
3 从肝论治慢性荨麻疹的证治方药研究 |
3.1 疏肝理气,清热止痒 |
3.2 清肝解热,祛湿止痒 |
3.3 益气养血,祛风止痒 |
3.4 滋阴柔肝,养血祛风 |
3.5 调摄冲任,和营止痒 |
3.6 行气活血,疏风通络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赵炳南中医皮肤科学术渊源及学术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一 赵炳南学术思想研究概况 |
文献综述二 温病名方在皮肤科临床应用概况 |
赵炳南生平传略 |
第一部分 赵炳南中医皮肤科学术渊源研究 |
1 明以前时期皮肤科理论与实践不断积累 |
2 明清外科学术流派的产生促进了皮肤科发展 |
3 赵炳南对古代中医皮肤病学的继承与发展 |
第二部分 赵炳南中医皮肤科学术思想研究 |
1 坚持中医辨证论治特色,规范皮肤病证候 |
2 以中医整体观指导皮肤病的辨证治疗 |
3 强调阴阳辨证及运用调和阴阳法 |
4 重视卫气营血辨证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
5 以治湿为根本,治热为关键 |
第三部分 赵炳南中医皮肤科治法和方药特点研究 |
1 提出皮肤病治疗新见解 |
2 创制疗效显着的经验方 |
3 部分常用效验方特点分析 |
4 运用药物特点 |
5 运用外治法、外用药特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中、西医对荨麻疹的认识及中医治疗荨麻疹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综述一 中医对荨麻疹的认识及研究概况 |
1 古代文献对荨麻疹的认识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则治法 |
2 现代中医对荨麻疹的认识及研究概况 |
2.1 关于病因病机 |
2.2 关于治疗 |
2.3 预防与调护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荨麻疹的认识 |
1 发病原因 |
2 发病机理 |
3 临床表现 |
4 治疗 |
结论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龙胆泻肝汤加减配合西药治慢性荨麻疹8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从肺论治荨麻疹的理论研究[D]. 吴永泰.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基于脉诊客观化探讨慢性荨麻疹的脉象图特征及与临床分型的相关性研究[D]. 温丽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160例慢性荨麻疹和60例急性荨麻疹住院患者的回顾性对比分析[D]. 何春燕.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Notch信号通路在寻常型银屑病发病中的机制研究以及龙胆泻肝汤加减对其的干预作用[D]. 狄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7)
- [5]龙胆泻肝汤在皮肤性病中的应用[J]. 宁星,匡琳,陈亚洲. 亚太传统医药, 2015(23)
- [6]针刺配合中药治疗慢性湿疹临床研究观察[D]. 麦国威(Mak Kwok Wai).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7]从肝论治慢性荨麻疹的理论文献研究[D]. 李志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10)
- [8]赵炳南中医皮肤科学术渊源及学术特点研究[D]. 耿学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0)
- [9]中、西医对荨麻疹的认识及中医治疗荨麻疹的研究进展[D]. 何振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10]龙胆泻肝汤加减配合西药治慢性荨麻疹86例[J]. 林界峰.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0(S1)
标签:荨麻疹论文; 赵炳南论文; 荨麻疹的症状和治疗论文; 慢性湿疹论文; 面部湿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