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旧路扩建改造路基施工的几个要点(论文文献综述)
邹志发[1](2018)在《改扩建高速公路主线纵断抬高路基拼宽方案研究 ——以惠盐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高速公路的交通流量日益增加,原有高速公路的设计通行能力已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迫切需要扩大道路通行能力,旧路拓宽改建是目前我国公路发展的必然趋势。早期部分公路修筑时技术指标较低,路线纵坡指标调整、桥涵净空提高等因素使得改扩建过程中势必要对主线纵断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单纯拓宽路基相比,纵断抬高段路基的拼宽方式、拼宽材料、施工工艺、差异沉降控制将更为复杂。本研究项目依托惠盐高速深圳段改扩建工程,针对主线纵断调整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主线纵断抬高段路基的拼宽方式、变形特性及影响因素、路基分区填筑的影响等问题,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分析了常见路基拓宽方式优缺点与实用性,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抬高路基单、双侧拓宽方案的工后沉降变形和差异沉降,研究结果表明:两侧加宽在总沉降以及差异沉降上均小于单侧加宽。结合惠盐高速深圳段改扩建工程的特点,提出抬高段路基采用双侧拓宽、半幅通车半幅施工、分区填筑的路基修筑方案。2.结合惠盐高速深圳段改扩建项目的特点,选取轻质土路基填筑、中分带挡土墙、中分带钢板桩、中分带加筋土挡墙四种路基修筑方案进行论证,分析认为悬臂式挡土墙施工速度快、挡墙质量易控制,当支护高度较低时具有经济优势。提出了适用于不同纵断抬高段路基的支挡方案。3.建立了不同的路基分析模型,研究了地基刚度、路堤刚度、路基抬高高度等因素对路基变形特性的影响,提出纵断抬高段拓宽路基的变形可以分为新建道路和拓宽道路路基表面沉降量的叠加。研究结果表明:(1)纵断抬高段拓宽路基可采用充分压实新路基土以提高其回弹模量来减小不均匀沉降,但当新旧路基模量比超过1.0后,继续提高路基回弹模量对降低不均匀沉降作用不大;(2)地基处理措施对路基的沉降变形影响很大。当地基软弱时,采用地基处理对降低路基沉降非常有效,但过分提高地基处理措施可能会造成路中沉降大,拓宽部分沉降小,路面形成反坡;(3)对于路基抬高高度较小的软基路段,应提高地基土的压缩模量以减小工后沉降和差异沉降;对于路基抬高高度较大的路段,则不应过分提高地基刚度,以免路面出现反坡。4.建立了路基分区填筑施工模型,研究了半幅通车半幅施工路基分期填筑时附加沉降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路基的分期填筑会使已建道路产生明显的附加沉降,由于差异沉降的存在,路拱横坡度减小,可能会对路面排水和行车不利。5.研究结果表明,拼宽方式、拼宽材料、施工工艺、差异沉降控制是满足规范要求的,方案是可行的。
侯燕蓉[2](2016)在《公路路基施工技术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在公路施工过程中,路基施工是重要的基础工程,有效强化路基施工的质量,能够提升公路的施工质量和使用质量。在104国道扩建改造工程施工过程中,路基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复式处理,尤其需要运用科学的公路路基施工技术,以此来提升扩建的质量,强化公路路基的施工质量。
王虹入[3](2012)在《兵团低等级公路改扩建设计的几个要点》文中指出20世纪末兵团修建了一批通县公路,这在当时大大解决了兵团农牧团场人员、物资对外运输困难的问题。但随着兵团的发展,交通量迅猛增长,道路交通压力日趋严重,所以,必须对原有道路进行改造、扩建升级,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刘志荣[4](2011)在《路基防护、排水施工问题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在公路排水、防护工程施工中注重消除存在的缺陷,不但可以对主体工程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而且可以起到美观的效果,使之成为公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何刚,曹伟[5](2011)在《公路路基排水及防护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文中指出排水、防护工程是防治路基及构筑物病害和确保路基稳固的重要结构物,本文在分析造成公路路基排水、防护工程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周瑞新,刘忠和[6](2011)在《浅谈旧路扩建改造路基施工的几个要点》文中提出基于目前公路旧路路基改造工程中常见的施工技术问题予以探讨,并简要提出解决办法。
孙凤玲[7](2011)在《柔性荷载下刚柔长短组合桩网复合地基性状研究》文中指出桩网复合地基的优势体现在桩-网-土的协调作用,联合了横向增强体和竖向增强体的特点,在控制沉降和增强稳定性方面效果显着,它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多。而刚柔长短组合桩复合地基一般由刚性长桩和柔性短桩组合而成,刚性长桩主要用于控制复合地基沉降,柔性短桩则主要用于提高复合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力,从而达到减少工期、降低造价的目的。基于桩网复合地基和刚柔长短组合桩复合地基的优点,在刚柔长短组合桩复合地基的垫层中加入横向增强体,组成刚柔长短组合桩网复合地基,根据工程实践知,可以进一步提高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以及减小桩、土间的差异沉降。此种复合地基涉及刚柔长短组合桩、桩间土及网的共同作用,作用机理更为复杂,而目前关于其工作性状的研究还几乎为空白,对其性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工程意义。本文利用室内模型试验来探索刚柔长短组合桩网复合地基的工作性状,分析置换率、垫层厚度、格栅层数因素对其荷载-沉降规律、桩土应力比的影响及桩身弯矩变化规律的影响,同时记录柔性桩的变形形态,并与刚性桩网复合地基作比较,为工程设计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最后,利用某一工程实例,结合模型试验成果和数值分析,分析比较了刚柔长短组合桩复合地基和刚柔长短组合桩网复合地基两种处理方法,从结果可知,后者更具优越性。
孙日双[8](2010)在《旧路拓宽时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公路建设规模地不断扩大,用地数量也越来越多,旧路拓宽改造工程日益成为新的发展方向和需要。旧路拓宽改造工程不仅可以缓解我国土地紧张程度,也可以起到节约能源的经济作用。结合处置青岛1号公路拓宽工程实际,提出了以碎石桩、格栅碎石垫褥层、堆载预压、固结排水组成的复合式处置方案,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了系统的测试研究。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在旧路拓宽改造工程中,采用该组合式处置软土地基,具有快速、经济、方便、有效等特点,为此类工程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文中依托青岛1号公路的实际处置效果,通过实测路基沉降资料的深入分析,总结出滨海相软土路基旧路拓宽改造过程中的施工工艺和处置措施,旨在指导类似的公路建设。
牟振宇[9](2010)在《近代上海法租界城市化空间过程研究(1849-1930)》文中认为本论文在广泛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方法,复原了上海法租界地区从圩田农业形态向建成区转变的具体形成过程和空间扩展过程,剖析了这一过程的实现路径和驱动机制。其学术意义,首先是建立在连续时空序列上的城市空间扩展的复原性研究,这也是当前区域历史信息数据化的前沿性研究。其次是近代上海由江南水乡向现代都市转变的详细过程的复原性研究。首先,在全面把握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城市空间要素入手复原城市历史空间的可行性方法,并对法租界的建成区空间扩展进行了动态复原。其次,本文利用道契和地籍材料及公董局档案,复原了开埠前上海法租界地区的自然、人文景观,并从筑路与河浜的关系入手,系统的复原了城市道路系统取代河浜圩田系统的三个过程:沿浜跨浜筑路、填大浜筑干道系统和填小浜筑街巷系统。再次,在复原私人地产分布的基础上,从道路计划与实施角度入手,分析了公董局与私人地产主在城市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探讨了计划与实施之间的巨大反差。而且,本文还从建筑类型控制与分类营业两方面,透析了公董局对土地开发的约束机制以及实施情况。最后,分析了城市化的驱动机制。
钟振华,陈章六,张爱花[10](2008)在《铺沥青混凝土技术的几个要点》文中研究说明城市道路改建和扩建中,为节约工程投资,有效地利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在原路上加铺沥青混凝土,以改善其使用性能。那么,怎样正确运用这种"白加黑"改造技术,加强对其建设质量的控制呢?
二、浅谈旧路扩建改造路基施工的几个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旧路扩建改造路基施工的几个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改扩建高速公路主线纵断抬高路基拼宽方案研究 ——以惠盐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新老路基差异沉降问题研究现状 |
1.2.2 差异沉降控制措施研究综述 |
1.2.3 路基拼宽方式研究现状 |
1.2.4 主线纵断调整段拼宽路基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2章 依托项目工程概况 |
2.1 工程概况 |
2.1.1 路线走向 |
2.1.2 纵断调整情况 |
2.1.3 沿线软弱土及特殊土分布情况 |
2.1.4 原有公路路基使用状况 |
2.1.5 原有路基软基处理方案 |
2.1.6 各岩土层力学参数建议值 |
2.2 项目难点 |
第3章 纵断抬高路基拓宽方案 |
3.1 沉降计算的方法和理论 |
3.2 单双侧加宽的变形特性分析 |
3.2.1 分析手段的选择 |
3.2.2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
3.2.3 结果分析 |
3.3 双侧加宽与单侧加宽的优势比较 |
3.4 拓宽抬高路基分区填筑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主线纵断抬高段路基支挡方案 |
4.1 路基填筑中的难点 |
4.2 抬高路基可采用的修筑形式 |
4.2.1 轻质土路基方案 |
4.2.2 中分带挡土墙方案 |
4.2.3 中分带钢板桩方案 |
4.2.4 中分带加筋土挡墙方案 |
4.3 纵断抬高段路基支挡措施的选择 |
4.3.1 挡墙适用性论证 |
4.3.2 不同抬高高度路基支挡措施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拓宽抬高路基变形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
5.1 新旧路基模量比对路基变形特性的影响 |
5.1.1 模型的建立 |
5.1.2 结果分析 |
5.2 拓宽地基处理方式对路基变形特性的影响 |
5.2.1 地基处理工况 |
5.2.2 结果分析 |
5.3 路基抬高高度对路基变形的影响 |
5.4 拓宽抬高路基变形特性理论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路基分区填筑的影响分析 |
6.1 半幅抬高路基作用下路基的变形特性 |
6.1.1 分析模型的建立 |
6.1.2 结果分析 |
6.2 后抬高路基对已建成路基的影响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建议 |
7.2.1 纵断抬高段路基拼宽方案 |
7.2.2 纵断抬高段路基施工流程 |
7.2.3 地基表层处理要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公路路基施工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公路路基扩建改造工程的施工难点分析 |
二、公路路基施工技术探讨 |
1、公路路基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
2、施工中施工技术的运用 |
(3)兵团低等级公路改扩建设计的几个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原有公路现状调查 |
2 主要技术指标的选用 |
3 路线设计 |
4 路基设计 |
5 路面设计 |
6 结语 |
(4)路基防护、排水施工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路基排水、防护工程问题原因分析 |
2 排水、防护工程问题的防治对策 |
2.1 提高认识, 加强责任心 |
2.2 石料的选择 |
2.3 施工工艺要求 |
2.4 勾缝工艺要求 |
(5)公路路基排水及防护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公路路基排水、防护工程问题类型及原因 |
二、排水、防护工程问题的防治对策 |
(一) 提高认识, 加强责任心 |
(二) 石料的选择 |
(三) 施工工艺要求 |
(四) 勾缝工艺要求 |
(6)浅谈旧路扩建改造路基施工的几个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低填浅挖段施工技术措施 |
1.1 清表 |
1.2 排水 |
1.3 选用填筑材料 |
1.4 土工隔栅补强 |
2 鸡爪岗施工技术措施 |
2.1 清表 |
2.2 挖台阶 |
2.3 挖填配合、同层碾压 |
3 挖方路槽及旧路降水技术措施 |
3.1 指导思想 |
3.2 设置原则 |
4 旧路路基帮宽施工技术措施 |
4.1 填前处理 |
4.2 路基帮宽接缝处施工 |
4.2.1 挖台阶 |
4.2.2 材料选用 |
4.2.3 碾压 |
4.2.4 排水 |
4.2.5 成型 |
(7)柔性荷载下刚柔长短组合桩网复合地基性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复合地基定义及分类 |
1.3 复合地基作用机理 |
1.4 柔性基础复合地基 |
1.5 刚柔长短桩复合地基 |
1.6 桩网复合地基 |
1.7 本文的工作 |
2 长短组合桩复合地基研究综述 |
2.1 长短桩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
2.1.1 早期研究 |
2.1.2 国内的代表性研究 |
2.2 长短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和沉降计算 |
2.2.1 承载力计算 |
2.2.2 沉降计算 |
2.3 CFG桩和碎石桩组合复合地基 |
2.3.1 桩体材料力学特征及变形规律 |
2.3.2 荷载传递规律及桩土应力比 |
2.4 柔性散体材料桩的破坏模式 |
3 桩网复合地基研究综述 |
3.1 桩网复合地基的工程应用概况 |
3.2 桩网复合地基的研究现状 |
3.2.1 理论研究方面 |
3.2.2 试验研究方面 |
3.2.3 数值分析方面 |
3.3 桩网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计算 |
3.3.1 承载力计算 |
3.3.2 沉降计算 |
3.4 桩网复合地基的稳定性计算 |
4 模型试验基本介绍 |
4.1 试验目的和内容 |
4.2 试验装置及组成部分 |
4.2.1 试验装置 |
4.2.2 加筋垫层 |
4.2.3 桩间土 |
4.2.4 模型桩 |
4.3 试验分组 |
4.4 试验量测仪器及试验测点布置 |
4.4.1 量测项目及相应仪器 |
4.4.2 试验测点布置 |
4.5 试验步骤 |
5 试验结果分析及工程实例 |
5.1 模型试验沉降特性 |
5.1.1 格栅层数的影响 |
5.1.2 垫层厚度的影响 |
5.1.3 置换率的影响 |
5.1.4 柔性桩被刚性桩替换后 |
5.2 刚柔桩桩土应力比 |
5.2.1 格栅层数的影响 |
5.2.2 垫层厚度的影响 |
5.2.3 置换率的影响 |
5.3 桩身弯矩变化 |
5.4 碎石桩的变形及破坏特点 |
5.5 工程实例 |
5.5.1 实例来源 |
5.5.2 工程概况及地层结构 |
5.5.3 原优化方案 |
5.5.4 刚柔长短组合桩网复合地基方案 |
5.5.5 结合Plaxis辅助进行方案比较 |
6 结论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个人简历 |
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8)旧路拓宽时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软土的研究现状 |
1.2.2 软土的概念 |
1.2.3 软土的类型及其特性 |
1.2.4 软土的鉴别方法及工程特性 |
1.2.5 软土的处理方法 |
1.2.6 旧路拓宽的研究现状 |
1.2.7 新老路基差异沉降计算和预估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旧路拓宽处治措施研究 |
2.1 青岛1号公路工程概况 |
2.1.1 工程概况 |
2.1.2 地质概况 |
2.1.3 易溶盐分析 |
2.1.4 有机质分析 |
2.2 旧路拓宽破坏现象及机理分析 |
2.2.1 新旧接合部破坏现象及机理分析 |
2.2.2 新建路基(软土地基范围)破坏现象及机理分析 |
2.3 旧路拓宽处治 |
2.3.1 设计原则 |
2.3.2 施工方案 |
2.3.3 新旧路基接合部处治方法 |
2.3.4 新建路基内软土地基处治方法 |
2.3.5 使用新材料 |
2.3.6 采用新工艺 |
第三章 旧路拓宽时软基处理设计方案 |
3.1 软基处治试验设计标准 |
3.1.1 设计原则 |
3.1.2 设计依据 |
3.1.3 补充性设计原则 |
3.1.4 工作内容及要点 |
3.2 软基处治试验方案设计 |
3.2.1 软土地基特性分析 |
3.2.2 软土地基区的处理方案 |
3.2.3 S224可利用路基的处理方案 |
3.2.4 路床部分的处理方案 |
第四章 旧路拓宽时软基处治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
4.1 省道S224路基保护措施 |
4.2 土工织物的技术控制 |
4.2.1 防渗复合土工布 |
4.2.2 双向塑料土工格栅 |
4.2.3 双向玻纤土工格栅(自粘式) |
4.3 软土地基处治施工技术控制 |
4.3.1 挤密碎石桩施工技术控制 |
4.3.2 水泥粉喷桩施工技术控制 |
4.3.3 桩体质量检测验收标准 |
4.4 沉降控制及观测 |
4.4.1 沉降控制 |
4.4.2 沉降观测 |
4.4.3 沉降板 |
4.4.4 分层沉降仪 |
4.4.5 边桩 |
4.4.6 其他补充措施 |
第五章 旧路拓宽时软土地基处治后检测评估分析 |
5.1 检测研究思路 |
5.2 碎石桩路段检测分析 |
5.3 粉喷桩路段检测分析 |
5.4 路基验收弯沉检测分析 |
5.5 水平位移检测结果分析 |
5.6 沉降检测结果分析 |
5.6.1 一元二次方程曲线法 |
5.6.2 指数曲线法(三点法) |
5.6.3 双曲线法(两点法) |
5.6.4 沉降量分析结果 |
5.7 检测分析小结 |
5.8 工程运营情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学习期间完成的主要论文及科研项目 |
致谢 |
(9)近代上海法租界城市化空间过程研究(1849-1930)(论文提纲范文)
图表索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源起与研究发问 |
第二节 研究材料及研究方法 |
第三节 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一章 城市建成区的空间扩展 |
第一节 基于城市建成区图的讨论 |
第二节 城市建成区要素的选取 |
第三节 城市建成区扩展过程的复原 |
第四节 法租界各区城市化过程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城市化之前的乡村景观及土地产权 |
第一节 乡村景观的初步复原 |
第二节 乡村景观要素及其空间关系分析 |
第三节 圩田体系下的河浜、道路产权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土地产权转移的空间过程 |
第一节 土地产权制度的演变 |
第二节 1849-1887年洋人地产的分布 |
第三节 1895-1914年洋人地产的分布 |
第四节 1920-1932年洋人地产的分布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市化形成过程分析 |
第一节 沿河筑路与跨洪筑路时期(1900-1914) |
第二节 填浜筑路时期(1914-1932) |
第三节 街巷系统形成时期(1925-1935)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城市化的实现路径分析 |
第一节 棋盘式道路规划模式 |
第二节 道路计划的实施 |
第三节 道路路线与等级的选择与调整 |
第四节 土地开发的具体过程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土地开发控制与管理 |
第一节 相关理论及背景分析 |
第二节 法租界建筑类型及空间分布 |
第三节 建筑类型的管控与博弈 |
第四节 营业场所管理与控制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城市化的驱动力分析 |
第一节 房地产业对城市化的驱动分析 |
第二节 筑路对城市化的驱动分析 |
第三节 城市交通发展对城市化的驱动分析 |
本章小结 |
结语 |
附录1 法租界敏体尼荫路以西道路辟建过程表(1900-1930) |
附录2 1880-1930年法租界洋行名录 |
附录3 道契地理定位的方法 |
参考文献 |
附录4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索引 |
后记 |
四、浅谈旧路扩建改造路基施工的几个要点(论文参考文献)
- [1]改扩建高速公路主线纵断抬高路基拼宽方案研究 ——以惠盐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为例[D]. 邹志发. 深圳大学, 2018(10)
- [2]公路路基施工技术探讨[J]. 侯燕蓉. 城市地理, 2016(08)
- [3]兵团低等级公路改扩建设计的几个要点[J]. 王虹入. 交通标准化, 2012(16)
- [4]路基防护、排水施工问题探讨[J]. 刘志荣. 科技创新导报, 2011(25)
- [5]公路路基排水及防护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何刚,曹伟. 科技风, 2011(09)
- [6]浅谈旧路扩建改造路基施工的几个要点[J]. 周瑞新,刘忠和.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03)
- [7]柔性荷载下刚柔长短组合桩网复合地基性状研究[D]. 孙凤玲. 浙江大学, 2011(07)
- [8]旧路拓宽时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研究[D]. 孙日双. 长安大学, 2010(03)
- [9]近代上海法租界城市化空间过程研究(1849-1930)[D]. 牟振宇. 复旦大学, 2010(12)
- [10]铺沥青混凝土技术的几个要点[J]. 钟振华,陈章六,张爱花. 中国建材科技,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