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降低浸出毛油中残留溶剂的两大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李自鹏[1](2019)在《紫苏籽提取物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抗氧化指标及粪便微生物的影响》文中认为早期断奶仔猪面临巨大的应激,导致仔猪断奶后出现采食量下降,腹泻严重,生长速度缓慢等症状。紫苏籽提取物(Perilla seed extract,PSE)是提取紫苏籽中多种活性物质而制成的产品,研究表明,PSE可以提高断奶仔猪、育肥猪和肉鸡的生产性能,改善兔子和小鼠的抗氧化性能。本研究通过两个饲养试验探究PSE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抗氧化指标及粪便微生物的影响。试验一,饲粮中添加紫苏籽提取物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抗氧化指标及粪便微生物的影响。本试验选80头断奶仔猪(28日龄,DLY,平均体重8.3 kg),按照公母各半的原则,随机分组。试验分为5个处理组,每个处理8个重复,每个重复2头仔猪。处理分别为NC(基础日粮)、PSE1/2/3(基础日粮+1000/2000/3000 mg/kg PSE)、PC(基础日粮+抗生素)。试验周期为28天。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PSE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无显着影响(P>0.05)。试验1-7 d,抗生素的添加显着降低了腹泻指数(P<0.05)。试验第28 d,1000 mg/kg的PSE的添加,显着降低了血清中尿素氮的水平(P<0.05),显着降低了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浓度(P<0.05)。试验第14和28d,饲粮中添加PSE均显着提高了血清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P<0.05);试验第28 d,1000 mg/kg的PSE的添加显着提高了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P<0.05)。试验第28 d,3000 mg/kg的PSE的添加显着提高了粪便菌群丰富度(P<0.05);在门水平上,PSE3组及PC组与NC组相比显着提高了厚壁菌门的丰度(P<0.05);PSE3组与NC、PSE1及PSE2组相比,广古菌门的丰度被显着提高(P<0.05);在属水平上,添加1000 mg/kg的PSE显着提高了乳酸杆菌的丰富度(P<0.05)。试验二,日粮中添加紫苏籽提取物对断奶体重相对较小的仔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本试验选取96头断奶仔猪(28日龄,DLY,平均体重6.9 kg,比试验一仔猪的平均体重低1.4 kg),按照公母各半的原则,随机分组。试验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8个重复,每个重复2头仔猪。处理分别为NC(基础日粮)、PSE1(基础日粮+1000 mg/kg PSE)、PC(基础日粮+抗生素)。试验周期为28 d。结果表明:PSE的添加显着提高了试验15-28 d和整个试验周期的平均日增重(P<0.05)。抗生素的添加显着降低了试验22-28 d的腹泻指数(P<0.05)。试验第14 d,PSE的添加显着降低了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P<0.05)。试验第14 d和28 d,PSE的添加分别显着提高了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P<0.05)。综上,饲粮中添加1000 mg/kg的PSE可以降低断奶仔猪血清中尿素氮浓度,提高血清中抗氧化酶T-SOD和GSH-Px的活性,提高粪便中乳酸杆菌的相对丰度。饲粮中添加1000 mg/kg的PSE可以提高28日龄断奶体重相对较小的仔猪的生长性能。断奶仔猪饲粮中PSE的推荐剂量为1000 mg/kg。
刘杰[2](2017)在《黄蜀葵产业化过程副产物的资源化利用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共分四章内容。第一章文献综述。对黄蜀葵Abelmoschus manihot(L.)Medic.药用植物资源本草记载品种、药性及其功用进行了考证,并对其主要化学成分组成类型及分布、资源利用现状等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基于黄蜀葵植株中多糖类成分含量较多但现有研究大都停留在粗多糖阶段的研究现状,对现有植物多糖类物质提取、分离纯化及其主要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整理,以期为提升黄蜀葵多糖类资源性化学成分的利用效率及效益提供借鉴,为黄蜀葵产业化过程中副产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支撑。第二章黄蜀葵花药材采收期不同组织器官资源性化学成分分析与评价。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法(UPLC-TQ/Ms)、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粗纤维测定法(Weende)分析评价了黄蜀葵采收药用部位花冠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组织器官(根、茎、叶和花)中黄酮类、核苷类、氨基酸类、可溶性多糖类、总纤维等资源性化学成分的组成及含量。结果显示,黄蜀葵花中富含黄酮类资源性化学成分,主要组成为金丝桃苷、异槲皮苷、棉皮素-8-O-葡萄糖醛酸苷、杨梅素、槲皮素-3’-O-葡萄糖苷、芦丁和槲皮素,总量为25.450 mg/g,叶片亦有少量黄酮类资源性化学成分分布。黄蜀葵不同组织器官均富含可溶性多糖类组分和总纤维,其中茎中总多糖含量较高,达10.86%,根中总纤维含量较高,可达29.88%。在黄蜀葵植物中共检出21种氨基酸类和9种核苷类资源性化学成分,其中花中氨基酸类化学成分种类及含量较为丰富,达4.737 mg/g;叶中核苷类化学成分含量较为丰富,为1.474 mg/g。研究结果为黄蜀葵植物采收花后不同组织器官的精细化利用与产业化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第三章黄蜀葵种子中资源性化学成分的分析与评价。分别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UPLC-TQ/MS、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粗纤维测定法、BCA试剂盒法对黄蜀葵成熟种子中的主要资源性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黄蜀葵种子含有丰富的脂肪酸类、可溶性多糖类、总纤维、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类、核苷及碱基类成分。其中脂肪酸总量可达10.22%,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78.01%~79.40%;可溶性总多糖、总纤维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为6.53%~6.68%、12.77%~14.26%、10.36%~14.51%;检出的19种游离氨基酸类和7种核苷及碱基类成分中,氨基酸类成分较为丰富(10.08%~10.15%),其中必需氨基酸约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38.42%~39.40%;核苷类成分含量相对较低(3.01~3.11 mg/g)。研究结果为黄蜀葵种子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第四章黄蜀葵资源循环利用研究。基于前文研究发现黄蜀葵茎叶中多糖类组分相对较为丰富,具有潜在的资源价值,但目前研究及利用较少。此外,黄蜀葵花深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药渣大都废弃,造成资源浪费。因此为了更好地利用黄蜀葵非药用部位和花药渣资源,提升黄蜀葵资源利用效率,开展以下研究工作:(一)黄蜀葵茎叶多糖分离纯化研究及其结构表征。通过正交实验研究黄蜀葵茎叶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在单因素试验中,发现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料液比对多糖提取率影响最大,因此设计三因素三水平表,最终得到了黄蜀葵茎叶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分别是提取时间3 h,料液比1:20,提取温度100℃C,提取两次,并在后续试验中得到验证。在最佳提取工艺的基础上,以体外免疫活性为导向,通过大孔树脂、在线膜截留系统和DEAE-52阴离子交换树脂,分步分离纯化黄蜀葵茎叶多糖,最终得到一种分子量均一,纯度较高的黄蜀葵精制免疫活性多糖,命名为HSK-JT。经过高效液相凝胶渗透色谱法(HPGPC),采用GPC分子量分布软件计算其数均分子量、重均分子量及分布系数,其重均分子量为13821Da,分布系数为1.9654。(二)黄蜀葵茎叶多糖免疫活性评价。采用免疫细胞及小鼠免疫抑制模型,分别从体外及体内两条途径对黄蜀葵精制多糖(KSK-JT)免疫活性进行了评价。体外细胞试验结果显示:黄蜀葵精制多糖可显着促进小鼠脾细胞的体外增殖,并表现出一定的双向剂量关系,也可促进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产生NO,其促进作用与浓度呈正相关,表明黄蜀葵精制多糖可促进免疫细胞增殖,且可直接作用于RAW264.7细胞从而激活巨噬细胞,提高其吞噬能力,促进其释放NO,从体外细胞模型提示黄蜀葵精制多糖具有免疫调节活性;基于小鼠免疫抑制模型试验结果显示,黄蜀葵精制多糖可调节环磷酰胺致免疫抑制模型小鼠免疫器官指数、外周血象中白细胞数、血清细胞免疫因子等相关免疫指标,表现出一定的免疫增强活性,且黄蜀葵精制多糖干预作用比黄蜀葵粗多糖更好。研究结果基于黄蜀葵茎叶多糖研制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药物或保健食品提供了数据支撑。(三)黄蜀葵花药渣资源性物质评价及其生物炭化研究。在对黄蜀葵花药渣中各类资源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黄蜀葵药渣的资源化利用策略。此外,基于其丰富的维素类成分(总量为13.40%),开展了基于黄葵花渣制备生物炭工艺研究,并对其相关理化指标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为黄蜀葵花药渣的再生利用提供了支撑。
张惠媛[3](2017)在《富伽马氨基丁酸米糠抗肥胖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为实验模型,通过在肥胖大鼠的饮食中添加一定比例的普通米糠和新型富伽马氨基丁酸米糠,进行饮食干预,检测大鼠在喂养期间的体重、精神状态的变化,分析大鼠血清中血脂、氧化应激水平及肝功能等指标,来验证这种新型米糠较普通米糠的功能性。并且,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上述干预方法对大鼠糖代谢、脂代谢、氧化应激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首先,本实验通过利用无氧刺激充氮培养的方式,获得新型米糠,即富伽马氨基丁酸米糠。并对这种新型米糠和普通米糠进行性质分析,主要包括:这两种米糠的伽马氨基丁酸的含量及抗氧化性。结果表明:这种新型米糠的伽马氨基丁酸的含量是普通米糠的8倍,抗氧化能力也显着增强。其次,本研究以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为实验模型,将普通米糠和新型富伽马氨基丁酸米糠以15%的比例添加到高脂饲料中进行饮食干预。4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肥胖模型组,分别喂养基础饲料和高脂饲料,进行肥胖大鼠造模7周,造模成功后,将肥胖模型组大鼠随机分为3组:肥胖对照组、普通米糠干预组、富伽马氨基丁酸米糠干预组,这三组仍以高脂饲料喂养,干预8周。结果表明:与肥胖对照组相比,富伽马氨基丁酸米糠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大鼠体重、降低血脂、显着降低大鼠肝指数及肝损伤(P<0.05)、显着增加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谷胱甘肽水平(GSH-Px)(p<0.05),并有效改善肥胖大鼠氧化应激水平。最后,从分子基因水平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分析干预机制。通过对肥胖大鼠肝脏中与糖代谢、脂代谢、氧化应激等相关基因的分析,来探讨富伽马氨基丁酸对肥胖大鼠的内在调控机制。结果表明:富伽马氨基丁酸米糠中的功能性成分伽马氨基丁酸,可有效降低机体脂肪酸和胆固醇的合成,其可通过加强脂代谢基因Acoxl的表达而提升脂肪β氧化能力,从而改善肥胖大鼠血脂水平。
黄伟,赵雪梅[4](2016)在《食用油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污染的途径和风险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食用油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污染的途径和风险控制进行研究。方法结合食用油的加工工艺,对原料油种籽、白土、磷酸、溶剂、活性碳、各类隐蔽密封件、塑料管、塑料桶、塑料包装物的影响进行筛查分析。结果食用油的塑化剂污染分为引入和迁移两大途径,其中引入途径主要与加工过程外采物料相关,如油料种子、加工助剂、添加剂塑化剂;迁移途径主要与加工、储存接触的塑料材质设备、工具、包装材料的塑化剂含量相关。而原料、塑料隐蔽密封件、塑料管、包装材料是食用油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污染的主要途径;同时,食用油的脱臭工艺对塑化剂有一定的脱除作用。结论本研究提出的食用油塑化剂污染预防的控制方案,可降低食用油产品中的塑化剂风险。
张楚[5](2014)在《黄壤和紫色土对优先控制邻苯二甲酸酯吸附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环境激素是一类化学物质存在于环境中,它会改变动物以及人类的内分泌系统,引发生殖、发育和行为的异常。邻苯二甲酸酯(PAEs)是一类重要的环境激素,是增塑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塑料产品的大量使用,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不断进入环境,现已成为全球最普遍的有机污染物之一。本文以重庆市典型土壤黄壤和紫色土对三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吸附解吸特征、动力学特征、热力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结果如下:(1)黄壤、紫色土对DMP、DEP和DBP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可以分为初始阶段的快吸附过程和随后的慢吸附过程,当反应时间在4h以内,PAEs分子很快吸附到土壤颗粒表面;随着吸附反应的继续进行,吸附速度开始减缓,吸附反应在24h左右渐趋平衡。整个吸附过程可分为最初的表面快速吸附与有机污染物PAEs分子向土壤颗粒内部慢速扩散(受土壤有机质控制)的两个阶段。假二级动力学方程可以很好地描述黄壤、紫色土对DMP、DEP和DBP三种PAEs的吸附动力学特征,表明黄壤和紫色土与PAEs之间的吸附存在化学机制。颗粒内扩散模型表明黄壤和紫色土对DMP、DEP和DBP三种PAEs的吸附过程符合内扩散模型,但土壤对PAEs的吸附内扩散并不是唯一的速率控制步骤。黄壤与紫色土对3种PAEs的颗粒内扩散速率常数kp和截距C大小顺序为DBP>DEP>DMP;而黄壤对3种PAEs的吸附速率高于紫色土。两种不同土壤对不同PAEs吸附速率是土壤结构(比表面积)、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机污染物PAEs的分子极性及其空间位阻等因素的综合效应。(2)黄壤、紫色土对DMP、DEP和DBP的等温吸附量随着平衡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土壤中的平衡吸附量大小顺序为:DBP>DEP>DMP,Langmuir方程最符合其吸附行为,黄壤对DMP、DEP和DBP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0.2034、0.3590、0.5282mg/g;紫色土对DMP、DEP和DBP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0.1930、0.2258和0.3813mg/g。DMP、DEP和DBP在黄壤和紫色土中的解吸量随着吸附量的增加而增大,黄壤和紫色土对三种PAEs存在一定的不可逆吸附量,其中黄壤对DBP、DEP和DMP的最大保有量分别为0.177mg/g、0.115mg/g和0.051mg/g,分别占最大吸附量比例为25.1%、32.0%和33.5%;紫色土对DBP、DEP和DMP的最大保有量分别为0.157mg/g、0.053mg/g和0.045mg/g,占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3.32%、23.48%和46.42%。(3)竞争吸附试验表明,无论是黄壤还是紫色土对多种PAEs的吸附量都明显小于单一PAES吸附量,三种PAEs的吸附量大小:DBP>DEP>DMP;在三种PAEs竞争吸附时,竞争力大小顺序为:DBP>DEP>DMP。(4)通过热力学试验可以看出温度对土壤对三种PAEs的吸附有明显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无论是黄壤还是紫色土,对PAEs的吸附量逐渐减少。然而三种PAEs受温度影响并不完全相同,其中受影响比较大的是DBP,其次是DEP,受温度影响最小的是DMP。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参数△G、AH和△S表明黄壤、紫色土对三种邻苯二甲酸酯的吸附反应是自发、放热的过程,由表面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共同控制。(5)反应体系pH对黄壤、紫色土吸附DBP、DEP和DMP的影响较大,其中黄壤吸附DEP和DMP,紫色土吸附DBP、DEP和DMP均随着pH值的增加吸附量减少。然而黄壤对DBP的吸附量在pH为7.0时最低,在弱酸性范围内,随着pH增大吸附量降低,在弱碱性范围内,吸附量则随着pH增大而增大。(6)黄壤、紫色土对DMP、DEP和DBP的吸附量随离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紫色土对邻苯二甲酸酯的吸附量受离子强度影响更大。
于小迪[6](2014)在《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医药类污染物分布规律及去除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医药类污染物是在药物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进入环境的一类新型污染物,具有难降解性、高生物活性以及具有一定的生物蓄积性,对人体健康具有很大的潜在危害。本课题来源于2011年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基于污水再生利用的光催化膜反应器及其消毒特性研究”的部分内容,选取咖啡因、萘普生和双氯芬酸三种医药类污染物作为研究对象,对光大水务(济南)有限公司污水处理一厂和二厂各处理单元出水以及活性污泥中的医药类污染物的分布规律及去除效果进行研究。试验研究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使用固相萃取法对水样中的医药类污染物进行前处理,并对水样的前处理条件进行了优化,最终确定处理条件为:洗脱剂为二氯甲烷,水样上样体积为1000mL,水样pH为2,上样流速控制在5mL/min,洗脱剂用量为5mL。采用索氏提取法对泥样中的医药类污染物进行提取,并使用自制的Na2S04-硅胶-A1203层析柱对浓缩后的提取液进行净化。(2)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咖啡因、萘普生和双氯芬酸进行分析,建立了针对三种医药类污染物检测的色谱和质谱条件。在优化后的试验条件下,三种医药类污染物可以有效分离,标准曲线的线形范围介于0.03-2.00μg/mL,相关系数均大于0.998,线性相关性较好,最低检出限介于0.003-0.009μg/L。对SPE-GC/MS检测方法进行精密度和准确度分析,方法加标回收率介于83.54%-100.76%,相对标准偏差在1.70%-4.85%之间,具有较好的精密度与准确度。(3)对光大水务一厂和二厂各处理单元中医药类污染物的分布规律及去除特性进行了研究。两污水厂的水样和泥样中均检测出了咖啡因、萘普生和双氯芬酸三种医药类污染物。其中咖啡因的进水浓度均最高,一厂的4月和7月萘普生的浓度高于双氯芬酸,一厂10月和二厂各月份双氯芬酸浓度均高于萘普生。三种医药类污染物在处理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基本上一致,咖啡因进水浓度最高,出水浓度也最高,水厂工艺对双氯芬酸处理效果较好,各水厂各月份均是双氯芬酸出水浓度最低。各种医药类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季节性分布与当季服药量有关。三种医药类污染物在污泥中浓度均高于水中浓度,且富集倍数均大于10,说明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污泥排泥是医药类污染物去除的重要去除途径。对医药类污染物的去除主要发生在二级处理中,二级处理对三种医药类污染物的去除率能达到54.33%-58.93%之间。深度处理对三种医药类污染物也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其去除率能达到20.39%-29.20%之间。水厂对三种医药类污染物总体去除率能达到77.94%-85.48%之间,去除效果良好。(4)利用光催化氧化技术取代了水厂中原有的高效纤维滤池+紫外线消毒工艺进行深度处理。光催化氧化技术对水中的UV254、COD和三种医药类污染物均有去除效果,对结构复杂的医药类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优于小分子有机污染物。就三种医药类污染物而言,经过360分钟的光催化氧化处理,水体中的咖啡因可去除87.38%,萘普生可去除72.81%,双氯芬酸可去除49.52%。总体上说,光催化氧化技术作为高级氧化技术在去除水体中部分难降解的医药类污染物上比传统的高效纤维滤池+紫外线消毒更具有优势。
赵永富[7](2012)在《高能辐射法去除水中PAEs的研究》文中认为邻苯二甲酸酯(Phthalic Acid Esters、PAEs)是一类水溶性低、生物富集性高,具有严重生殖毒性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PAEs类物质有20多种,广泛存在于土壤、底泥、水体、生物、空气及大气沉降物等环境样品中,被美、日、欧及我国列为环境优先控制污染物之一。本文以DMP、DEP和DBP为对象,系统地研究了高能辐射法去除水中PAEs的降解效率、影响因素、辐射去除机理及其产物的生物毒性。主要实验结果如下:DMP、DEP和DBP均能被辐照有效降解。辐照功效GD与PAEs浓度有正相关关系,但随吸收剂量的增加呈指数下降;γ辐照比EB辐照能量利用率更高;不同气氛条件下辐照降解效率比较,充O2>饱和空气>充N2;降解反应常数在中等pH值(5-8)时最高,高pH(8-10)时有下降趋势,而低pH(2-4)时则迅速降低;不同类型PAEs辐照去除效率依次为DMP>DEP>DBP>DOP;DMP辐照降解反应皆遵循一级动力学关系(1n[C0/C]=kD,0-375mg/L, r>0.99);辐射降解反应主要以OH·氧化反应为主,eaq次之,H·作用最小。采用UV、HLCP、自由基清除法、LC-MS和标准物质再辐照降解方法都证实:DMP降解产物主要是DMP-(OH)n、苯酚和羟基苯甲酸类等。由此推测辐射降解反应可分为低剂量加成和高剂量开环两个阶段,即:羟基自由基作为主要活性粒子首先加成到DMP苯环上形成DMP羟基化产物,该羟基化产物继续被羟基衍生化,再经水解反应、开环分解成小分子,最终被完全矿化。三种生物毒性试验(生物发光菌、藻类和斑马鱼急性毒性)皆表明:辐照降低了DMP溶液的生物毒性。实验发现DMP辐照溶液毒性在低剂量时反而增强,原因是DMP-(OH) n生物毒性大于DMP。总之,高能辐射法去除水中PAEs是可行的。本研究对饮用水PAEs微污染和高浓度废水的处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靳程[8](2011)在《两种接骨木有效成分分析》文中指出接骨木(Sambucas williansii Hance)和东北接骨木(Sambucus manshurica kitag)均为忍冬科接骨木属植物,主要产于我国东北和内蒙古地区。接骨木在吉林省分布在集安、松江河和桦甸等地;东北接骨木多见于长白山的二道白河、集安和蛟河等地。两种植物都喜光亦耐荫,生长环境以路边、林缘、疏林地等生境生长居多,多散生,集中成片分布不多见,既是药食同源植物又是观赏植物。实验结果如下:1.采用水蒸气提取法和超临界C02萃取法提取两种接骨木果实挥发油,结果表明水蒸气提取法优于超临界CO2萃取法。采用GC-MS分析水蒸气法提取接骨木挥发油中鉴定出31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78.2%。含烯类3.48%,烷类15.80%,酯类3.99%,酸类53.37%;东北接骨木挥发油中鉴定出36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6.2%。含醇类0.96%,烷类2.96%,酯类0.44%,酸类90.45%。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提取接骨木挥发油中鉴定出33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74.4%。含醇类1.60%,烷类0.71%,酯类0.80%,酸类68.8%;东北接骨木挥发油中鉴定出30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67.3%。含醇类0.28%,烷类6.1%,酯类3.74%,酸类50.8%。2.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提取接骨木和东北接骨木果实脂肪酸和不皂化物,并用GC-MS进行化学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从接骨木和东北接骨木果实脂肪酸中分别鉴定出9种化合物,其中5种为共有,即苯酚[2,4-双(1,1-二甲基乙基)],n-十六烷酸(棕榈酸),油酸,硬脂酸和不皂化物γ,-谷甾醇,但含量有一定差异;二者各有4种是不同的。其中接骨木中有9-十六烯酸,(顺,顺)-9,12-十八碳二烯酸(亚油酸),异丙基亚油酸盐和顺-9-十八醛;东北接骨木中有顺-11-十六烯酸,顺-9,17-十八碳二烯醛,顺-十八酰胺-9-烯和环丙烷十二炔。3.采用回流提取法及超声提取法提取接骨木和东北接骨木黄酮类物质,并依次进行平行、正交试验确立最优提取条件并计算最大提取率。结果表明:经过超声处理,两种接骨木总黄酮提取率明显增加。对提取的黄酮类物质进行清除自由基抗氧化试验,并计算自由基清除率及抗氧化POV值。同时对两种接骨木类黄酮物质进行抑菌实验,抑制效果明显。
焦琳[9](2010)在《渭河流域水体中外源性环境激素的污染调查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环境激素(EDCs)是目前危害最强的持久性污染物之一,它可以改变人类和野生动物的内分泌系统,导致生殖、发育和行为异常。本文以环境激素中的4种邻苯二甲酸酯物质PAEs(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环己酯DCH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及3种多环芳烃物质PAHs(萘、菲、荧蒽)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在渭河流域及西安市某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程中的分布及迁移规律,主要结果如下:(1)渭河流域PAEs污染状况。在渭河流域23个采样点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检出率达到100%。渭河流域中下游水体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中DEP的质量浓度为0.0571.434μg·L-1;DBP的质量浓度为0.3651.550μg·L-1;DCHP的质量浓度为0.0143.628μg·L-1;DEHP的质量浓度为0.67331.496μg·L-1;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总质量浓度为1.30738.020μg·L-1。PAEs四类物质含量依次为:DEHP>DBP>DEP>DCHP。在支流中,PAEs总浓度排列依次为:石头河>漆水河>千河>金陵河>黑河>沋河>沣河>临河>浐河>皂河>灞河>新河>泾河>北洛河>涝河;在干流中PAEs总浓度排列依次为:林家村>常兴桥>耿镇桥>沙王渡>新丰桥>咸阳铁桥>潼关吊桥>天江人渡,其中DBP与DEHP含量超过中国地表水质标准;(2)渭河流域PAHs污染状况。在渭河流域23个采样点中,多环芳烃类中萘的检出率为91%,菲和荧蒽的检出率为100%。萘的质量浓度为26.601054.45ng·L-1,其中涝河与泾河未检出;菲的质量浓度为126.271258.63ng·L-1;荧蒽的质量浓度为66.26945.79ng·L;多环芳烃类物质总质量浓度为200.352339.11ng·L-1。PAHs三类物质含量依次为:菲>萘>荧蒽。在支流中,PAHs总浓度排列依次为:金陵河>皂河>漆水河>浐河>临河>北洛河>石头河>黑河>千河>灞河>沣河>新河>沋河>泾河>涝河;在干流中,PAHs总浓度排列依次为:常兴桥>天江人渡>咸阳铁桥>新丰桥>林家村>耿镇桥>潼关吊桥>沙王渡,其中萘、菲、荧蒽都超过中国地表水质标准。(3)对渭河支流皂河附近某污水处理厂EDCs污染状况进行研究。该污水处理厂邻苯二甲酸酯检测到DBP(0.0240.406μg·L-1)、DEHP(1.94434.385μg·L-1)两类物质,多环芳烃检测到萘(0.8491.903ng·L-1)、菲(1.726.32 ng·L-1)两类物质,水质出水均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排放达标100%。该污水处理厂对皂河中EDCs物质含量有影响。
李焱[10](2010)在《氯过氧化物酶发酵条件稳定化及其高纯度提取条件研究》文中认为海洋真菌Leptoxyphium fumago是目前用于发酵生产氯过氧化物酶(CPO)的主要菌种。在国外,CPO的发酵生产已经开展了二十多年时间。CPO是一种具有广泛底物适应性的手性生物催化剂(Chiral Biocatalyst),目前已经被应用于多种手性化合物合成和药物生产的过程,可以减少反应过程中手性异构体的损失,去除药物手性对映体的毒性,减轻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但是,CPO的发酵生产过程产量不稳定,发酵液中CPO积累浓度很低(一般小于200 mg/L),酶活力稳定性差,高纯度CPO提纯过程回收率普遍较低等问题始终未能有效解决,这限制了CPO的开发与使用。本文以CPO的稳定化生产和高纯度提取为研究目标,实验分为4个主要部分,各部分结果概述如下:1、通过实验考察CPO发酵相关参数特征变化,分析产酶稳定性与发酵参数变化之间的相关性,得出影响CPO生物合成阻遏效应以及酶活不稳定性的因素。结果显示:发酵过程中CPO产量稳定性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当发酵液pH高于6时酶活力呈快速下降趋势,反映了pH变化与酶活力丧失存在一定的对应性;发酵温度变化不仅能影响酶产量,而且能够改变产酶的高峰期。数据表明在25℃条件下发酵产酶高峰最早出现(第6-7天),且产酶量最高(180 U/ml);接种菌体种龄在15-20 d时更有利于稳定产酶;装液量越小菌体进入产酶期越早。而接种量、菌丝剪切力、产酶稳定剂的添加等对产酶稳定性均无显着影响。2、利用6通道补料摇床对CPO发酵过程的参数进行原位在线控制。实验表明:pH恒定在6时,产酶曲线比较平稳。在pH回升期补加营养物质,pH均明显受到控制,避免了pH的过度升高导致的酶不可逆失活,且营养物质的补充使得菌株产酶周期也得以有效延长。流加酸及碳、氮源基质双因子补料发酵使得产酶稳定化程度明显提高,酶浓度积累最高可达364 U/ml以上。3、发酵液经过固液分离去除菌体后制备成粗酶液,再经脱色、硫酸铵盐析、DEAE-52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dex G-75凝胶层析。CPO提纯浓度达到了4594U/mg,比初始发酵液酶活提高了12.19倍,但CPO的回收率仅有9%。实验同时还利用亲水聚合物PEG6000在高离子强度下失水沉淀夹带酶蛋白的特点,结合PEG/(NH4)2SO4双水相萃取得到高浓度酶蛋白,再经Sephadex G-75柱层析纯化得到高纯度酶样品。结果显示:60%饱和度的(NH4)2SO4溶液可使PEG6000夹带沉淀出总酶活95%的氯过氧化物酶,酶在PEG/(NH4)2SO4双水相系统中上下相分配率k可以达到0.383以下,CPO提纯浓度达到2973.68 U/mg以上,回收率达到42.48%,纯度提高了21.57倍,再经柱层析后酶纯度略有提高,研究结果为低浓度生物活性物质的高效率提取提供了新的方法途径。4、对CPO的固定化研究发现,采用海藻酸钠和卡拉胶复合载体对氯过氧化物酶进行固定化后,CPO的酶促反应最适温度从溶液状态时的27℃提高到固定化后的30℃,可表现出高活性的温度条件范围相应扩大(27~30℃);酶促反应高活性的pH条件范围也明显加宽(2.0~3.0);酶在室温条件下储存的活力稳定性得到极大的改善,这些改变进一步稳定了酶的使用性能。总体上,课题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解决了Leptoxyphium fumago发酵生产CPO的稳定化及高效率回收问题,为CPO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二、降低浸出毛油中残留溶剂的两大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降低浸出毛油中残留溶剂的两大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紫苏籽提取物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抗氧化指标及粪便微生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仔猪断奶后的复杂状况 |
1.1 断奶对仔猪采食量的影响 |
1.2 断奶对仔猪肠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
1.3 断奶对仔猪氧化平衡的影响 |
2 抗生素在断奶仔猪生产上的应用现状 |
3 紫苏籽 |
3.1 紫苏概述 |
3.2 紫苏籽的营养成分 |
3.3 紫苏籽主要活性成分及其功效 |
3.3.1 α-亚麻酸 |
3.3.2 亚油酸 |
3.3.3 黄酮类化合物 |
3.3.4 迷迭香酸 |
3.4 紫苏籽油提取物常见的提取方式 |
3.4.1 压榨法 |
3.4.2 有机溶剂浸提法 |
3.4.3 超临界CO_2萃取法 |
4 紫苏籽及其提取物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现状 |
4.1 紫苏籽及其提取物对动物生长性能的影响 |
4.2 紫苏籽及其提取物对血脂代谢的影响 |
4.3 紫苏籽及其提取物对免疫力的影响 |
4.4 紫苏籽及其提取物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4.5 紫苏籽及其提取物对微生物的影响 |
第二章 存在问题及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1 存在问题 |
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1 试验目的 |
2.2 试验意义 |
3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饲粮中添加紫苏籽提取物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抗氧化指标及粪便微生物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试验饲粮 |
1.3.1 配方设计 |
1.3.2 饲粮配制 |
1.3.3 饲粮储存 |
1.4 饲养管理 |
1.4.1 试验前期工作 |
1.4.2 饲喂方式 |
1.4.3 环境控制 |
1.4.4 健康管理 |
1.5 数据收集 |
1.5.1 生产性能 |
1.5.2 粪便评分及腹泻指数 |
1.5.3 血样的采集 |
1.5.4 粪便的收集 |
1.6 指标测定 |
1.6.1 血样指标 |
1.6.2 粪样指标 |
2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饲粮中添加紫苏籽提取物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腹泻指数影响 |
3.2 饲粮中添加紫苏籽提取物对断奶仔猪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 饲粮中添加紫苏籽提取物对断奶仔猪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
3.4 饲粮中添加紫苏籽提取物对断奶仔猪血脂代谢的影响 |
3.5 饲粮中添加紫苏籽提取物对断奶仔猪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3.6 粪便食糜菌群结构及多样性指标 |
3.6.1 测序数据及OTU分类 |
3.6.2 样品复杂度分析 |
3.6.3 多样品比较分析 |
3.6.4 菌群结构分布 |
4 小结 |
试验二 日粮中添加紫苏籽提取物对断奶体重相对较小的仔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试验饲粮 |
1.3.1 配方设计 |
1.3.2 饲粮配制及储存 |
1.4 饲养管理 |
1.5 数据收集 |
2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饲粮中添加紫苏籽提取物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腹泻指数的影响 |
3.2 饲粮中添加紫苏籽提取物对断奶仔猪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 饲粮中添加紫苏籽提取物对断奶仔猪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
3.4 饲粮中添加紫苏籽提取物对断奶仔猪血脂代谢的影响 |
3.5 饲粮中添加紫苏籽提取物对断奶仔猪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4 小结 |
第四章 总体讨论、总体结论及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1 总体讨论 |
1.1 饲粮中添加紫苏籽提取物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腹泻指数的影响 |
1.2 饲粮中添加紫苏籽提取物对断奶仔猪血样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1.3 饲粮中添加紫苏籽提取物对断奶仔血脂代谢的影响 |
1.4 饲粮中添加紫苏籽提取物对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1.5 饲粮中添加紫苏籽提取物对断奶仔猪粪便微生物的影响 |
2 总体结论 |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黄蜀葵产业化过程副产物的资源化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本草考证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黄蜀葵现代研究进展及资源利用现状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植物多糖提取分离纯化及主要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四节 本研究的意义及设计思路 |
第二章 黄蜀葵花药材采收期不同部位中资源性化学成分的分析与评价 |
第一节 药用资源性化学成分的分析及资源价值评价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营养类资源性化学成分的分析及资源价值评价 |
一 多糖类资源性化学成分分析及资源价值评价 |
参考文献 |
二 总纤维素类资源性化学成分分析及资源价值评价 |
参考文献 |
三 核苷类资源性化学成分分析及资源价值评价 |
参考文献 |
四 游离氨基酸类资源性化学成分分析及资源价值评价 |
参考文献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黄蜀葵种子中资源性化学成分的分析与评价 |
第一节 油脂类资源性化学成分的分析及资源价值评价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非油脂类资源性化学成分的分析及资源价值评价 |
一 多糖类资源性化学成分分析及资源价值评价 |
参考文献 |
二 总纤维素类资源性化学成分分析及资源价值评价 |
参考文献 |
三 可溶性蛋白类资源性化学成分分析及资源价值评价 |
参考文献 |
四 核苷及游离氨基酸类资源性化学成分分析及资源价值评价 |
参考文献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黄蜀葵资源循环利用研究 |
第一节 黄蜀葵茎叶多糖的资源化利用研究 |
一 黄蜀葵茎叶多糖分离纯化研究 |
参考文献 |
二 黄蜀葵茎叶多糖结构研究 |
参考文献 |
三 黄蜀葵茎叶多糖免疫活性评价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黄蜀葵花深加工过程中药渣的资源化研究 |
一 基于黄蜀葵花药渣资源性化学成分分析的资源利用策略研究 |
二 黄蜀葵花药渣生物碳化研究 |
参考文献 |
本章小结 |
结语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富伽马氨基丁酸米糠抗肥胖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肥胖的概述 |
1.1.1 肥胖的分类 |
1.1.2 肥胖的危害 |
1.1.3 肥胖病的治疗方式 |
1.1.4 肥胖与糖代谢 |
1.1.5 肥胖与脂代谢 |
1.1.6 肥胖与氧化应激 |
1.1.7 肥胖与肝损伤 |
1.2 米糠的概述 |
1.2.1 米糠的资源及功能性概述 |
1.2.2 米糠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3 米糠稳定性研究 |
1.3 伽马氨基丁酸 |
1.3.1 GABA的结构性质 |
1.3.2 GABA的生理功能及应用 |
1.4 伽马氨基丁酸与肥胖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动物 |
2.1.3 实验饲料 |
2.1.4 主要试剂 |
2.1.5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富伽马氨基丁酸米糠的制备 |
2.2.2 富伽马氨基丁酸米糠主要成分分析 |
2.2.3 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分组 |
2.2.4 实验干预方法 |
2.2.5 实验动物状态观察 |
2.2.6 取材及处理方法 |
2.2.7 组织切片制作过程 |
2.2.8 脏器系数的测定 |
2.2.9 血清各种指标的检测 |
2.2.10 大鼠肝脏糖脂代谢及相关基因mRNA转录水平的测定 |
2.2.11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讨论 |
3.1 米糠性质分析 |
3.1.1 GABA含量结果分析 |
3.1.2 抗氧化能力结果分析 |
3.2 动物实验过程相关数据分析 |
3.2.1 富GABA米糠对肥胖大鼠体重的影响 |
3.2.2 富GABA米糠对肥胖大鼠肾周脂肪、附睾脂肪、脂体比的影响 |
3.2.3 富GABA米糠对肥胖大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
3.3 动物血清中各个指标的检测分析 |
3.3.1 富GABA米糠对肥胖大鼠脂代谢TC、TG、HDL-C和LDL-C的影响 |
3.3.2 富GABA米糠对肥胖大鼠氧化应激指标TAOC、TSOD、GSH-PX和MDA的影响 |
3.3.3 富GABA米糠对肥胖大鼠血清中肝功能ALT、AST和AKP的影响 |
3.3.4 富GABA米糠对肥胖大鼠肝组织形态学变化影响 |
3.4 富GABA米糠对大鼠肝脏组织糖脂相关基因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 |
3.4.1 大鼠肝脏总RNA纯度的鉴定 |
3.4.2 大鼠肝脏总RNA完整性的鉴定 |
3.4.3 大鼠糖代谢相关基因mRNA表达情况分析 |
3.4.4 大鼠脂代谢相关基因mRNA表达情况分析 |
3.4.5 大鼠氧化应激相关基因mRNA表达情况分析 |
4 结论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 致谢 |
(4)食用油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污染的途径和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食用油行业塑化剂风险 |
3 食用油塑化剂治理 |
4 塑化剂风险治理的系统解决方案与实证 |
4.1 识别塑化剂污染途径 |
4.2 监控原料对产品的影响 |
4.3 监控包装材料对产品的影响 |
4.4 结合工艺找到关键的影响因素并验证迁移量 |
4.5 结合工艺建立重点油种的管控措施 |
4.6 塑化剂风险治理的系统方案 |
5 结论 |
(5)黄壤和紫色土对优先控制邻苯二甲酸酯吸附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邻苯二甲酸酯(PAEs)的概述 |
1.1.1 PAEs的概念 |
1.1.2 PAEs的结构和特征 |
1.1.3 PAEs的分析和检测方法 |
1.2 邻苯二甲酸酯(PAEs)在环境中的分布特征 |
1.2.1 PAEs在大气中的分布 |
1.2.2 PAEs在水体中的分布 |
1.2.3 PAEs在沉积物中的分布 |
1.2.4 PAEs在土壤中的分布 |
1.3 环境中PAEs的迁移和降解 |
1.3.1 PAEs的迁移 |
1.3.2 PAEs的降解 |
1.4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二章 引言 |
2.1 研究特色及研究意义 |
2.2 研究目标和内容 |
2.2.1 研究目标 |
2.2.2 研究内容 |
2.3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仪器 |
3.1.2 实验土样 |
3.1.3 实验试剂 |
3.2 分析检测方法 |
3.3 黄壤、紫色土对PAEs吸附动力学特征 |
3.4 黄壤、紫色土对单一PAEs等温吸附解吸特性 |
3.4.1 黄壤、紫色土对单一PAEs等温吸附特征 |
3.4.2 黄壤、紫色土对单一PAEs等温解吸特征 |
3.5 黄壤、紫色土对多种PAEs竞争吸附特性 |
3.6 温度对黄壤、紫色土吸附PAEs特征的影响 |
3.7 pH对黄壤、紫色土吸附PAEs特征的影响 |
3.8 离子强度对黄壤、紫色土吸附PAEs特征的影响 |
3.9 数据处理方法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4.1 黄壤、紫色土对PAEs吸附动力学特征 |
4.1.1 黄壤对PAEs吸附动力学特征 |
4.1.2 紫色土对PAEs吸附动力学特征 |
4.1.3 黄壤、紫色土对PAEs吸附动力学特征比较 |
4.2 黄壤、紫色土对单一PAEs等温吸附解吸特性 |
4.2.1 黄壤、紫色土对单一PAEs吸附等温线 |
4.2.2 黄壤和紫色土对单一PAEs解吸特征 |
4.3 黄壤、紫色土对多种PAEs等温竞争吸附特征 |
4.4 温度对黄壤、紫色土吸附PAEs特性的影响 |
4.5 pH对黄壤、紫色土吸附PAEs特性的影响 |
4.6 离子强度对黄壤、紫色土吸附PAEs特性的影响 |
4.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发表文章 |
(6)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医药类污染物分布规律及去除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医药类污染物的危害 |
1.1.2 医药类污染物的来源 |
1.2 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2 研究内容 |
1.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样品的前处理与分析测试方法研究 |
2.1 水体中医药类污染物的研究现状 |
2.1.1 国外医药类污染物的研究现状 |
2.1.2 国内医药类污染物的研究现状 |
2.1.3 医药类污染物的性质及自然转化途径 |
2.2 样品的前处理与分析测试方法研究 |
2.2.1 水体中医药类污染物的前处理方法 |
2.2.2 污泥中医药类污染物的前处理方法 |
2.3 样品的检测分析方法 |
第三章 医药类污染物分析方法的建立 |
3.1 环境中目标医药类污染物的确定 |
3.2 试验材料 |
3.2.1 试验试剂 |
3.2.2 试验仪器 |
3.2.3 试验溶液的制备 |
3.2.4 试样的衍生化 |
3.3 仪器分析 |
3.3.1 色谱条件 |
3.3.2 质谱条件 |
3.3.3 医药类污染物的标准曲线 |
3.4 水样前处理技术选择与优化 |
3.4.1 洗脱剂的确定 |
3.4.2 C18小柱活化溶剂的确定 |
3.4.3 上样体积的确定 |
3.4.4 水样pH的确定 |
3.4.5 上样流速的确定 |
3.4.6 洗脱剂用量的确定 |
3.5 泥样前处理技术 |
3.5.1 层析柱的制备 |
3.5.2 泥样的前处理步骤 |
3.6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
3.6.1 精密度分析 |
3.6.2 准确度分析 |
3.6.3 空白试验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污水处理厂中医药类污染物的分布规律及去除特性研究 |
4.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4.1.1 污水处理厂工艺简介 |
4.1.2 样品的采集 |
4.1.3 样品的处理步骤 |
4.2 污水处理过程中水样中医药类污染物的分布特征 |
4.2.1 污水处理过程中医药类污染物的含量水平 |
4.2.2 污水处理过程中各工艺对医药类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
4.2.3 污水处理过程中医药类污染物随季节变化规律分析 |
4.2.4 污水中医药类污染物的分布规律研究 |
4.2.5 污泥中医药类污染物的分布规律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光催化反应器对污水中医药类污染物处理效果研究 |
5.1 试验设计 |
5.2 光催化降解有机物机理 |
5.3 试验材料 |
5.3.1 光催化反应器 |
5.3.2 催化剂 |
5.4 试验方法 |
5.4.1 试验准备 |
5.4.2 试验运行 |
5.4.3 分析方法 |
5.5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7)高能辐射法去除水中PAEs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 |
第1章 前言 |
1.1 邻苯二甲酸酯的污染现状 |
1.1.1 邻苯二甲酸酯来源、用途 |
1.1.2 邻苯二甲酸酯的毒性 |
1.1.3 邻苯二甲酸酯的源水和饮用水污染 |
1.2 邻苯二甲酸酯去除方法的研究进展 |
1.2.1 吸附法 |
1.2.2 生物降解法 |
1.2.3 高级氧化法 |
1.3 高能辐射去除方法概述 |
1.3.1 辐照去除污染物机理 |
1.3.2 辐照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 |
1.3.3 高能辐射法应用前景 |
1.4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第2章 PAEs辐射去除效率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剂和设备 |
2.2.2 样品制备 |
2.2.3 辐照试验 |
2.2.4 TOC去除试验 |
2.2.5 PAEs浓度测定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不同浓度下的去除效率 |
2.3.2 不同类型PAEs的去除效率 |
2.3.3 TC变化 |
2.3.4 pH变化 |
2.4 小结 |
第3章 PAEs辐射去除影响因素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不同浓度样品制备 |
3.2.2 气氛试验 |
3.2.3 不同初始pH试验 |
3.2.4 辐照试验 |
3.2.5 PAEs浓度测定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剂量 |
3.3.2 辐射源类型 |
3.3.3 初始浓度 |
3.3.4 气氛(充氧、充氮) |
3.3.5 初始pH |
3.3.6 PAEs结构特性 |
3.4 小结 |
第4章 PAEs辐射去除机理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标准样品制备 |
4.2.2 气氛试验 |
4.2.3 自由基清除试验 |
4.2.4 辐照试验 |
4.2.5 LC-MS分析PAEs辐射降解产物 |
4.2.6 ESR分析 |
4.2.7 UV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降解反应动力学分析 |
4.3.2 活性粒子的反应效率 |
4.3.3 DMP辐射主要降解产物确定 |
4.3.4 降解路线图 |
4.4 小结 |
第5章 PAEs辐射去除的生物毒性研究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发光菌测定 |
5.2.2 藻类毒性试验 |
5.2.3 斑马鱼毒性试验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发光菌 |
5.3.2 藻类 |
5.3.3 斑马鱼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成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两种接骨木有效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挥发油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 脂肪酸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黄酮类物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挥发油的提取 |
2.2 脂肪酸的提取 |
2.3 两种接骨木总黄酮的提取 |
2.4 黄酮的清除自由基及抗氧化实验 |
2.5 黄酮的抑菌实验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GC-MS分析两种接骨木挥发油及脂肪酸的化学成分 |
3.2 两种接骨木总黄酮最优提取条件的确立及生物活性的研究 |
第四章 讨论 |
4.1 挥发油及脂肪酸提取方法的比较 |
4.2 两种接骨木挥发油及脂肪酸成分的研究 |
4.3 两种接骨木总黄酮提取方法 |
4.4 两种接骨木总黄酮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 |
4.5 两种接骨木黄酮抑菌实验的研究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渭河流域水体中外源性环境激素的污染调查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环境激素物质 |
1.1.2 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 |
1.1.3 多环芳烃类物质 |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意义 |
1.3 课题来源 |
2 实验方法 |
2.1 样品采集 |
2.1.1 样品采集原则 |
2.1.2 采样点确定 |
2.1.3 水样的采集和保存 |
2.2 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分析方法 |
2.2.1 试验仪器及药品 |
2.2.2 样品的前处理 |
2.2.3 邻苯二甲酸酯测定方法 |
2.2.4 分析质量控制 |
2.3 多环芳烃类物质的分析方法 |
2.3.1 试验仪器及药品 |
2.3.2 样品的前处理 |
2.3.3 多环芳烃测定方法 |
2.3.4 分析质量控制 |
3 渭河流域环境激素的污染研究 |
3.1 渭河概述 |
3.1.1 渭河地貌及人文环境 |
3.1.2 渭河水质污染概况 |
3.2 采样点的确定 |
3.3 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污染现状 |
3.3.1 渭河流域PAEs 的含量测定 |
3.3.2 渭河流域PAEs 的污染水平 |
3.3.3 渭河流域PAEs 的变化规律分析 |
3.3.4 渭河流域 PAEs 的源分析 |
3.4 多环芳烃类物质的污染现状 |
3.4.1 渭河流域PAHs 的含量测定 |
3.4.2 渭河流域PAHs 的污染水平 |
3.4.3 渭河流域PAHs 的变化规律分析 |
3.4.4 渭河流域 PAHs 源分析 |
3.5 小结与讨论 |
4 污水处理过程中环境激素的迁移特征研究 |
4.1 污水处理厂概况介绍 |
4.1.1 水源及水质 |
4.1.2 水质标准与工艺流程 |
4.1.3 污水厂处理效果 |
4.1.4 水样采集时间及背景 |
4.2 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迁移特征 |
4.2.1 检测结果 |
4.2.2 污水处理过程中PAEs 浓度变化规律 |
4.2.3 污水处理过程中PAEs 的物料平衡 |
4.3 多环芳烃类物质的迁移规律 |
4.3.1 检测结果 |
4.3.2 污水处理过程中PAHs 浓度变化规律 |
4.3.3 污水处理过程中PAHs 的物料平衡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5.1 结论 |
5.1.1 渭河流域EDCs 污染状况 |
5.1.2 皂河附近某污水处理厂EDCs 污染状况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氯过氧化物酶发酵条件稳定化及其高纯度提取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引言 |
1 氯过氧化物酶的稳定性 |
1.1 氯过氧化物酶的结构稳定性 |
1.2 氯过氧化物酶的发酵稳定性 |
2 氯过氧化物酶分离纯化 |
2.1 酶蛋白提纯准备 |
2.2 蛋白质分离纯化特点 |
2.3 CPO的分离纯化 |
2.4 CPO提纯过程稳定性措施 |
2.5 CPO发酵液脱色处理 |
2.6 CPO的提取 |
2.7 CPO层析纯化 |
2.8 双水相萃取 |
3 CPO的使用稳定性 |
3.1 固定化 |
3.2 表面修饰 |
3.3 共价修饰 |
3.4 蛋白质工程 |
4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的内容 |
4.3 研究目标 |
4.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4.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4.6 特色与创新 |
第二章 氯过氧化物酶发酵产酶稳定性条件研究 |
引言 |
1 主要材料 |
1.1 主要试剂及菌株 |
1.2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发酵变量测定 |
2.2 发酵实验 |
2.3 基础发酵产酶曲线分析 |
2.4 产酶稳定化实验 |
2.5 培养条件在线控制实验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影响产酶稳定性的因素分析 |
3.2 发酵产酶稳定化条件控制 |
4 小结 |
第三章 氯过氧化物酶的分离纯化 |
引言 |
1 主要材料 |
1.1 主要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2.1 粗酶液的制备 |
2.2 蛋白质纯化层析 |
2.3 蛋白质浓度及酶活力检测方法 |
2.4 样品的浓缩 |
2.5 分离样品纯度检测:SDS-PAGE蛋白质电泳 |
3 结果与分析 |
3.1 DEAE-Cellulose 52离子交换柱层析结果 |
3.2 样品浓缩 |
3.3 Sephadex G-75凝胶过滤层析结果 |
3.4 纯化效果检验结果图 |
4 小结 |
第四章 氯过氧化物酶双水相萃取法 |
1 引言 |
2 主要材料 |
2.1 主要试剂 |
2.2 主要仪器 |
3 实验方法 |
3.1 CPO发酵及发酵液的预处理 |
3.2 CPO清液的超滤浓缩 |
3.3 CPO与PEG的共沉淀 |
3.4 共沉淀物的复溶解 |
3.5 CPO凝胶层析纯化 |
3.6 酶活力的定义及测定 |
3.7 蛋白含量测定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PEG的聚合度对共沉淀CPO回收率的影响 |
4.2 PEG添加量对CPO回收率的影响 |
4.3 硫酸铵饱和度对PEG共沉淀CPO得率的影响 |
4.4 共沉淀物的复溶程度对CPO分配系数的影响 |
4.5 CPO的凝胶层析纯化 |
4.6 共沉复溶法与常规盐析法提纯CPO过程指标的比较 |
5 小结 |
第五章 氯过氧化物酶的固定化及其反应性能的稳定化 |
引言 |
1 主要材料 |
1.1 主要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CPO的固定化方法 |
2.2 载体组成对固定化颗粒外形和强度影响 |
2.3 不同载体制备的固定化酶的活力回收试验 |
2.4 固定化CPO的稳定性试验 |
2.5 固定化初始酶浓度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载体组成对固定化颗粒外形和强度影响 |
3.2 不同载体制备的固定化酶的活力回收试验 |
3.3 固定化CPO的稳定性试验 |
3.4 固定化初始酶浓度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
3.5 固定化酶反应条件优化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降低浸出毛油中残留溶剂的两大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紫苏籽提取物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抗氧化指标及粪便微生物的影响[D]. 李自鹏.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2]黄蜀葵产业化过程副产物的资源化利用研究[D]. 刘杰.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12)
- [3]富伽马氨基丁酸米糠抗肥胖效果分析[D]. 张惠媛. 天津科技大学, 2017(03)
- [4]食用油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污染的途径和风险控制研究[J]. 黄伟,赵雪梅.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6(08)
- [5]黄壤和紫色土对优先控制邻苯二甲酸酯吸附特性的研究[D]. 张楚. 西南大学, 2014(10)
- [6]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医药类污染物分布规律及去除特性研究[D]. 于小迪. 山东建筑大学, 2014(03)
- [7]高能辐射法去除水中PAEs的研究[D]. 赵永富. 南京大学, 2012(10)
- [8]两种接骨木有效成分分析[D]. 靳程. 吉林农业大学, 2011(12)
- [9]渭河流域水体中外源性环境激素的污染调查及分析[D]. 焦琳. 西安科技大学, 2010(05)
- [10]氯过氧化物酶发酵条件稳定化及其高纯度提取条件研究[D]. 李焱. 上海师范大学, 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