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蒙古师大蒙授英语教学改革初探(二)(论文文献综述)
李雪婷[1](2020)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错误的调查研究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听,说,读,写,翻译”是英语教学的五个主要方面,其中写作是最难掌握的语言技能之一。事实证明,学生的作文中总会出现有各种各样的错误。如何将学生犯下的各种错误系统化,并使之成为学生今后学习的宝贵资源,是学者和英语教师一直关注的问题。因此对于写作错误的整理、归类以及分析错误成因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选取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非英语专业大一、大二年级英语A班的218名学生作为研究样本,收集了学生英语作文218篇(共计42662个单词),自建了小型语料库;并以对比分析理论、错误分析理论以及中介语理论为基础,进行了文本分析和数据统计,并结合问卷调查的分析方法,探讨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本文主要回答以下四个研究问题:(1)此次调查中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写作文本中出现的常见错误是什么,写作错误与成绩呈何种相关性?(2)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写作错误差异性是什么?(3)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作文文本中的写作错误成因是什么?(4)问卷调查中的四个维度(写作态度、写作习惯、写作难点、教师批改方式)与学生英语写作具有什么样的关系?研究表明,在本次调查的大学生英语写作中,就错误量的总体分析而言,两个年级的词汇(wd)错误最多,词形(fm)错误量位居第二,句子(sn)的错误量位居第三。大一、大二英语作文中的错误量与学生的作文成绩之间存在着极高的负相关关系。此外,大二年级在词形(fm)、词汇(wd)、动词短语(vp)、名词短语(np)、搭配(cc)、介词(pp)和副词(ad)这七个维度上的错误量多于大一年级,在其余如句子(sn)、代词(pr)和形容词(aj)这三个维度上,大二年级的错误量少于大一年级。问卷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意识到英语写作的重要性,且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写作很感兴趣,并认为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写作训练,但是大部分学生觉得英语写作有难度,体现在词汇量不大,语法运用能力不足,句子结构比较单一,中式英语反复出现等。此外,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学生写作错误出现的深层原因是由于学生自身不良的写作态度与写作习惯造成了写作的错误,以及学生难以掌握的写作难点导致了写作错误的产生。在本文的最后一章,笔者通过从以上调查中得到的反馈,对英语写作教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1)教师应增加并强化目标语言的输入,使学生深入了解英汉文化差异,降低母语负迁移的影响;(2)教师要重视语言基础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目标语规则,降低语内迁移的影响;(3)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交际策略,避免过度使用回避策略;(4)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与态度;(5)加强学生英语写作方面的教学指导与训练。此外,笔者建议教师根据不同的错误类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本文还为大学生提高英语写作能力提供如下建议: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注意卷面整洁和书写规范;注重英语思维训练;鼓励广泛阅读;加强写作训练,利用批改网批改等。由于研究样本量较少,目标学校单一等,本文以上结论尚有待未来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耿灿[2](2020)在《文化生态视域中的中国蒙古文书法研究》文中提出中国蒙古文书法作为民族艺术样态,体现着蒙古民族对于文字的特殊美学实践。在对汉字书法充分借鉴、吸收、融合的历史脉络中,更彰显着蒙、汉民族在艺术交融中生发的特有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国蒙古文书法不仅反映了蒙古民族在文化生态中历时线条上的形态凝结,更生动体现着本民族在共时空间中书法本体构成、美学追求上的理念价值与地域思考。目前,对于中国蒙古文书法研究,主要集中于历史追溯、书家品评、课程教育等方面,研究呈现碎片化及局限性特征。因此,从文化生态的视角展开,不仅具有前人未曾涉及的整体性和学理性,更是承上启下地提升、丰富蒙古文书法的历史与现代内涵。本文将中国蒙古文书法置于文化生态视域中。首先,关注于影响中国蒙古文书法原初生成的生态要素。文中通过对自然生态域境(自然环境、地理环境等)、人文生态域境(民族交融、文化交融等)的具体分析,确认其区别于其他文化类别的地方性特征认识。继而,以生成为基础,以时间脉络为线索,呈现其从元朝、明清、民国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发展演变历史。其次,关注于中国蒙古文书法的本体存在。通过分析文字造型特征,结合书写工具、书写内容、书体构成等,探寻其书法性存在,探讨其独特美学品格。书法作为文字书写的艺术,更是文化之名片,深层次的追问是,从文化生态立场深度解读中国蒙古文书法为何如此生成、发展,为何会有如此美学品格呈现,以发掘其社会文化底蕴。最后,关注于现代性视域下的中国蒙古文书法。结合一手田野调查及人物访谈资料,从学院、民间、城市符号资源集中展示蒙古文书法现状,面对文化生态要素的变化,梳理现实困境与问题,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困境与挑战之间寻求新的发展之路。基于文化生态视域,本文分别从以下六部分对中国蒙古文书法进行观照:一、中国蒙古文书法的原初生成。本章侧重点在于中国蒙古文书法与文化生态外层要素的关联性考察,由独特的自然生存环境产生与之相适的游牧方式,同时孕育着蒙古族之民系性格及审美方式。而国家的建立、文字的出现、汉字书法的成熟,合力作用下完成蒙古文书法最初的本土化确认。但原生之初,文化生态中物态、制度、行为、精神等诸多要素已孕育其中,在日后历史进程中,影响其从萌芽走向成熟、从简单走向丰富。二、中国蒙古文书法的历史演变。本章从时间线条出发,梳理蒙古文书法不同历史分期的演变特征,并将其总结为原生态时期,即蒙古汗国与元朝时的萌芽与探索;继生态时期,即明、清与民国的规范与发展;新生态时期,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后的开拓与繁荣。三、中国蒙古文书法的本体构成。本章侧重点在于中国蒙古文书法与文化生态中间层要素(语言、文字、图形等)的关联。在现代书法创作中,蒙古文书法对于文字的使用具有选择性;在文房四宝的使用上,既有汉族元素的融入,又有本民族元素的改良;在书体、笔法、章法的表现上,一方面继承汉字书法传统技法,另一方面则是结合蒙古文文字造型特点,体现出相对独立的艺术精神探求。四、中国蒙古文书法的美学内涵。在中国蒙古文书法历史成长中,诸文化要素相互影响作用,而对于一种艺术形式而言,中国蒙古文书法是文字、审美、工具、情感等诸多要素的自身凝结与生成。具体而言,将其归纳为自然、多元、复古、宏阔及尚圆的美学特质。五、中国蒙古文书法的文化追问。本章在于对以上中国蒙古文书法的历史形成、本体构成、美学表现上的深层追问。诸种凝结,归根到底在于创造、发展他的“人”,也是文化生态中内层、核心层,即“人心”之凝结。具体表现为蒙古文书法、汉字书法在文化涵化上的美美与共、各美其美及求同存异。同时,在蒙古族自身的艺术生态脉络中,蒙古文书法一方面丰富了极具个性的地域草原文化,另一方面又从此生态的其他艺术类型中汲取成长之养分。六、现代性视域中的中国蒙古文书法。就文化生态而言,文化既赋予现实以意义,又需现实之承载。现实亦是一种动态存在,前文作为中国蒙古文书法在时间上的变量,本章则是其空间之凝固,在特定时间节点的静止与思考。基于丰富田野考察,集中展现蒙古文书法在中国的典型资源分布,通过分析其生存现状,提出历史与现代结合,以地域性体现原创性,以民族性体现创新性的发展之途。
班小岑[3](2020)在《跨文化适应视域下的留学生常用内蒙古土默特左旗汉语方言词汇研究》文中提出无论是从世界各地来到内蒙古求学的留学生们,还是世代祖居于此的少数民族后代,都有学习当地通用的呼和浩特普通话的需求,而作为呼和浩特市辖旗的土默特左旗,其方言词汇是呼和浩特普通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适应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借鉴他人的相关研究成果,根据学生们的学习、生活需要等对土左旗方言词汇做了较为详实的记录和整理,并且通过社会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等方式,探究了土左旗方言词汇与呼和浩特普通话之间的历史和社会渊源,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内蒙古的留学生需要学习这些词汇的主要原因,根据词汇的功用和难易程度对考察得到的方言词汇做了详实的整理和分析,为其学好汉语、适应当地生活提供了有力的帮助。论文主要由五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介绍内蒙古自治区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现状,概述土默特左旗的人口和语言,土默特左旗方言词汇的研究现状,阐释本选题的研究意义、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正文部分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详细地分析土默特左旗方言词汇以及呼和浩特普通话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土默特左旗方言词汇的特点和发展变化;从经济发展现状、国家政策以及学生需求等方面探究土左旗方言词汇在内蒙古汉语国际教育中承担的重要角色,以及留学生学习这些词汇的必要性;按照汉语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以及词汇的难易程度对这些词汇做了分类列举和例句展示;调查当地留学生的方言掌握和跨文化交际情况以及方言学习的意见建议,为方言词汇和普通话的教学提出一些教学原则和策略。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发现:第一,内蒙古自治区的汉语国际教育情况较为复杂,就学习群体而言,既存在大量的海外留学生,也存在众多区内少数民族汉语学习者。而且,目前已有的各学校和教育机构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求学的需求,学生的汉语学习也呈现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第二,留学生和少数民族居民想融入当地生活,就需要学习具有当地特色的呼和浩特普通话,以及辖旗内的部分常用土左旗方言词汇,这些词汇在日常的沟通和交流中使用概率十分频繁。第三,土左旗方言词汇与现代汉语词汇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与晋语有很深的历史渊源,留学生学习当地方言词汇十分有助于其汉语水平的进步,也对其学习当地文化、融入当地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第四,很多留学生和当地的少数民族学习者都对学习当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们主要希望通过接受正规的课堂教学辅以日常交际活动来学习当地方言词汇,帮助其更好地生活和学习,解决跨文化适应相关的问题。
青格乐[4](2019)在《扎鲁特旗民族教育政策实施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育是民族振兴最大的基石,是促进人全面发展、提高素质的根本途径。制定和实施教育政策将影响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教育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因此民族教育政策实施及对策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公共产品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等理论维度,综合选择运用文献研究法与实证研究法。文章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现状、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二部分,主要界定了几个相关概念特征和理论。第三部分,扎鲁特旗民族教育现状分析,从调查样本情况,分析学校数量及分布、师资队伍、学生数量及生源升学、硬件设施建设、授课形式、教育经费投入、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交流等。第四部分,扎鲁特旗实施民族教育政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揭示地方和旗县经济差异,师资队伍和硬件设施发展不均衡、经费投入不足并未按时足额拨付教育经费、授课形式不合理、缺乏国际合作交流平台等问题。第五部分,为促进该旗有效实施民族教育政策提出了保障在编专职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保障学生生源、完善硬件设施均衡发展、完善授课形式、保障及时足额拨付教育经费、多提供科学研究和合作交流平台等方面的解决方法。
陈艳芳[5](2018)在《二连浩特国际学院俄语“民汉一体化”教学实践》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提高少数民族双语外语人才教育势在必行,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在沿边国家的兴起,给内蒙古蒙古族地区教育教学方面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内师大二连浩特国际学院俄语专业为适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这一国情。尝试进行"民汉合班一体化"教学改革,根本目的是提高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双语和多语传播的人才,同时也承担着传播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
马格根塔娜[6](2017)在《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实施中任课教师态度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授予教师很大的课程自主权,也成为指导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是否接纳课程标准是关系到课程标准能否顺利落实到实处的问题。2013年教育部颁布了《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汉语素养的提高。在此背景下,本文的研究目的是立足于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落实的样态背景下,探寻当前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实施中任课教师的态度。对呼和浩特市民族实验小学、高力板中学和巴扎拉嘎中心校进行实地调研,以汉语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教育人种志研究。对民族中小学以及汉语教师进行素描的基础上,还原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实施中教师态度的真实样态,探讨任课教师在汉语课程标准的实施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尝试为汉语课程标准实施研究提供一个微观的图景与理论思考。本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是笔者对实地调研学校概况进行深描的基础上介绍了汉语课程标准如何贯彻实施情况。第三部分是汉语课程标准实施中任课教师的态度。笔者通过对一线汉语教师深度访谈,深入了解他们内心的所思所想,对汉语课程标准的认识,汉语课标实施的态度等问题有一个全面准确的把握之后,对实地调研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的基础上,真实地呈现出来。第四部分是结语。通过本研究发现,大部分任课教师对汉语课程标准实施持有赞同态度,也有极少部分的任课教师是持有中立、反对、回避的态度。究其任课教师持有不同态度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汉语课程标准的实用性;评价方式改革滞后;汉语教师培训;教师获得的相关支持;汉语教师专业发展等五个方面。最后,如何转变民族中小学任课教师对汉语课程标准实施态度方面,一线汉语教师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教研部门、对同事们、其他等五个方面提出的相应建议,对此笔者进行了整理。
詹海宝[7](2016)在《基于蒙古文的大学英语词汇个性化移动学习系统开发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内蒙古处于“一带一路”向北与向西开放推进国际经贸走廊的连接点上,在连通欧亚经贸过境大通道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对“一带一路”中欧亚经贸的疏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内蒙古地区人才主体的蒙古族大学生,其英语水平对内蒙古地区国际化人才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但大量事实以及相关研究都表明蒙语授课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不高,在大学毕业时只有其当中很少数者能达到CET-4或CET-6水平,甚至还有不少学生由于英语考试成绩不合格而影响毕业及就业,此现象非常不利于我国蒙古族人才的国际化发展。该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蒙语授课大学生生源地的教育比较落后,导致其入学时的英语基础较差,以及目前专门为其英语学习而设计的蒙化学习媒体较为稀缺,影响了其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效率。所以为了更快地提高蒙语授课大学生的英语水平,除了在国家宏观层面为农牧地区的英语教学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外,还应在教育信息技术层面积极研发一些专门针对其英语学习的蒙化学习媒体。那么目前什么样的蒙化英语学习媒体是蒙语授课大学生最需要的?针对该问题本研究在梳理相关文献以及对蒙语授课大学生英语学习状况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了以个性化学习为视角、以词汇学习为抓手、以移动技术为支撑的系统设计理念,并依据此理念试图设计与开发一款面向个性化学习的大学英语词汇蒙古语移动学习系统,并以此来提高蒙语授课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进一步发展我国民族教育事业,保护蒙古族语言文字,促进我国民族间的团结,提高我国蒙古族人才的国际化水平,充分发挥出内蒙古在“一带一路”中的作用。首先,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梳理了英蒙学习系统,以及个性化移动学习系统的研究现状;其次,对三语习得理论、项目反应理论、强化理论以及认知负荷理论等理论的主要思想做了梳理,并分别总结了每个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再次,本研究在分析蒙语授课大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设计了本系统的系统架构、各功能模块与数据库中各数据表的结构,并且确定了面向蒙语授课大学生的英语词汇难度量化的计算方式;然后,本研究依托APICLOUD开发平台,采用HTML5与JavaScript语言对系统各功能模块进行了实现;最后,本研究设计了三组对照实验分别从词汇测试成绩、认知负荷情况以及系统采纳度三个方进行了数据收集,对系统所设计的主要功能模块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本研究主要得出了以下几条结论:在移动学习系统中嵌入词汇个性化推荐机制有助于蒙语授课大学生英语词汇的习得,同时也使系统具有较高的采纳度;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蒙语授课大学生而言,蒙语学习媒体比汉语学习媒体具有更高的采纳度;在提高蒙语授课大学生英语词汇学习成绩方面,蒙语学习媒体与汉语学习媒体之间无显着差异,但从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无关认知负荷来看,对于蒙语授课大学生来说,蒙语学习媒体小于汉语学习媒体;相比于汉语学习媒体,蒙语学习媒体对英语基础较差的蒙语授课大学生帮助更大,而对英语基础较好的蒙语授课大学生来说,使用蒙汉两种语言的英语学习媒体无太大差异。
齐勒格日[8](2016)在《“文化回应教学”视域下蒙授初中汉语教学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汉语是中国的国家通用语言,因此中国每个民族地区都设汉语课是必须且必要的。本研究在文化回应教学的视域下,以林东蒙古族中学为个案,针对蒙古语授课地区的汉语教学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研究主要通过听课、访谈、问卷和查看作业、考试等形式调查研究了林东蒙中初中三个年级的汉语教学情况,并提出了建议。论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全文的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核心概念的界定与相应的理论基础。后面三个部分为文章的主体章节。第一章主要阐述文化回应教学视域下蒙授初中汉语教学有第二语言教学和对少数民族学生教学的性质,在文化回应教学的视域下蒙授汉语教学与母语教学不同、与对外汉语教学不同、与外语教学不同等特点。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林东蒙中的概况和汉语教学现状,在文化回应教学视域下蒙授初中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发现蒙古语授课初中汉语教学在教学目标和内容、教材内容、教师素养方面写了存在着缺乏文化回应教学的问题。第三章在文化回应教学视域下分析蒙古语授课初中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写出了相对的解决策略。通过分析文章认为,在教蒙授学生使用第二语言这个工具的时候,应该教给他们一些必要的语言背景和相应的文化背景,特别是教授他们一些与其母语区别较大的内容时,应该以他们的母语作为桥梁和媒介,这样可以减少他们在学习和使用汉语时所面临的文化障碍,提高他们汉语的效率与准确性。
阿斯罕[9](2015)在《布迪厄实践理论视角下的语言认同:四位蒙古族三语人案例研究》文中认为探究蒙古族三语人语言认同及其影响因素,不仅能够丰富三语习得理论并扩展多语现象中的语言认同研究,还能为我国少数民族外语教育提供有力的实证基础,进而解决少数民族外语教育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并折射出少数民族的精神世界,为改进少数民族工作提供理论启示,落实建设和发展和谐社会的目标。但是目前学界对少数民族多语人语言认同的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将少数民族外语学习者置于多语现象研究范式,从多语研究、第二语言习得者认同研究,以及社会学理论等多学科视角,研究了蒙古族三语人的语言认同,并试图在布迪厄的实践理论的指导下回答以下问题:(1)蒙古族三语人的语言认同是什么?(2)他们为什么有这样的语言认同?(3)他们的语言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有什么联系?研究采用了批判民族志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分析四位蒙古族三语人的社会生活轨迹,通过深度访谈、日常生活观察、研究者反思日志、个人通讯等手段收集相关文本资料。本研究发现,一、蒙古族三语人具有以蒙语为首要性和基础性的多重语言认同。他们用“心、手、眼”的比喻来描述蒙语、汉语和英语对他们的意义,三种语言从表面上看“各司其职”,也可以因不同的语言环境而出现功能上的重叠,但现实中蒙语作为蒙古族人的母语,是文化传统的载体,是民族身份的象征,具有其它两种语言所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二、四位蒙古族三语人的语言认同受到了社会语言场域的转换、教育场域中语言资本及其不平等分配以及个人语言资本积累及其结构变化的影响;三、蒙古族三语人的蒙、汉、英三种语言在他们的社会生活轨迹中分别强化了他们的民族认同。本研究呈现了四位蒙古族三语人丰富的语言生活,揭示了其语言认同特点,并提出构建和谐语言社会环境,促进多语教育模式发展以及提高多语人的自我认识三种研究启示。
德力个其其格[10](2014)在《内蒙古地区蒙授英语教学现状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内蒙古地区的基础教育已经由过去的蒙、汉双语教学逐步的发展大了蒙、汉、英三语的教学方式。然而,能否具备一个整体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较高的蒙古族英语教学队伍,直接关系到了能否顺利开展高质量的三语教学中的英语教学。另外,高等院校必须要承担起培养基础和中等教育的蒙古族英语师资的重任。因此,内蒙古地区高校的师范类英语专业教学的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内蒙古师大蒙授英语教学改革初探(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师大蒙授英语教学改革初探(二)(论文提纲范文)
(1)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错误的调查研究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 |
2.1 错误概念的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对比分析理论 |
2.2.2 错误分析理论 |
2.2.3 中介语理论 |
2.3 关于国内外大学生英语写作的研究综述 |
2.3.1 我国大学英语写作的实证性研究回溯 |
2.3.2 关于国外英语写作相关研究综述 |
2.4 国内外英语写作错误分析的研究综述 |
2.4.1 国外研究现状 |
2.4.2 国内研究现状 |
2.4.3 错误的分类 |
2.4.4 错误的层次 |
2.4.5 错误产生的原因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问题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本分析法 |
3.2.2 语料库分析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3 研究工具 |
3.3.1 语料库检索软件 |
3.3.2 统计学分析软件 |
3.4 研究过程 |
3.4.1 预分析 |
3.4.2 数据收集 |
3.4.3 数据处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4.1 写作样本调查结果与讨论 |
4.1.1 不同种类错误的总体情况和不同维度的错误分布情况 |
4.1.2 两个年级的写作错误差异性比较 |
4.1.3 同年级高分组和低分组的写作错误差异性比较 |
4.1.4 错误量与作文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4.1.5 小结 |
4.2 英语写作错误的实例分析 |
4.2.1 词形层面 |
4.2.2 词汇层面 |
4.2.3 句子层面 |
4.2.4 动词层面 |
4.2.5 名词层面 |
4.2.6 错误的原因 |
4.2.7 小结 |
4.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3.1 问卷调查总体分析 |
4.3.2 大一、大二问卷调查的显着性差异分析 |
4.3.3 问卷的线性回归分析 |
4.3.4 小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英语写作错误产生的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 |
5.1 错误成因分析 |
5.1.1 文本分析下的错误成因 |
5.1.2 问卷调查下的错误成因 |
5.1.3 可能导致错误的其他因素 |
5.2 教学启示 |
5.2.1 重视语言基础学习 |
5.2.2 加强英语写作训练 |
5.2.3 降低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
5.2.4 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与态度 |
5.2.5 正确使用交际策略 |
5.2.6 提高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其他建议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问卷调查表 |
附录2 写作语言失误分类标注表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致谢 |
(2)文化生态视域中的中国蒙古文书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研究对象及选题缘起 |
1.1 研究对象界定 |
1.2 选题缘起整合 |
2.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现状评述 |
2.2 研究定位创新 |
2.3 研究方法探索 |
3.研究思路及价值 |
3.1 “文化生态”视域解读 |
3.2 研究视角与问题聚焦 |
3.3 研究意义与多元价值 |
第一章 中国蒙古文书法的原初生成 |
1.1 中国蒙古文书法生成的自然生态域境 |
1.1.1 地域滋养与自然环境 |
1.1.2 自由开放的游牧空间 |
1.1.3 人与天谐的生存方式 |
1.2 中国蒙古文书法生成的人文生态域境 |
1.2.1 民族性格与书法品格构建 |
1.2.2 万物有灵的自然审美精神 |
1.2.3 民族交融与蒙汉文化交流 |
1.3 中国蒙古文书法的原生 |
1.3.1 蒙古国家建立与蒙古文字出现 |
1.3.2 书写工具、材料的发展与完备 |
1.3.3 本土化确认 |
1.4 中国蒙古文书法萌生的文化生态要素 |
1.4.1 物态要素作为书写基础 |
1.4.2 制度要素作为时代激发 |
1.4.3 行为要素作为形式表现 |
1.4.4 精神要素作为审美蕴藉 |
1.4.5 文化生态链产生与孕育 |
第二章 中国蒙古文书法的历史演变 |
2.1 原生态时期:蒙古汗国与元朝时的萌芽与探索 |
2.1.1 作为历史的起点:《成吉思汗石碑》 |
2.1.2 作为交融的起始:康里巎巎与《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 |
2.1.3 消失的文字、活态的艺术:八思巴文 |
2.1.4 书写特点与风格 |
2.2 继生态时期:明、清与民国时期的规范与发展 |
2.2.1 规范化的书写与历史留存 |
2.2.2 笔法的自由与艺术的自觉 |
2.2.3 晚清蒙古文书家创作代表 |
2.3 新生态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后的开拓与繁荣 |
2.3.1 书体的丰富与创作的多元 |
2.3.2 书学及美学研究的理论深入 |
2.3.3 蒙古文书法教育的逐步开展 |
2.3.4 “楷书大师”哈旺加卜为代表的书家群体形 |
第三章 中国蒙古文书法的本体构成 |
3.1 经典与庄重中的文字造型 |
3.1.1 蒙古族曾用文字与书体 |
3.1.2 回鹘式蒙古文造型特征 |
3.1.3 八思巴蒙古文造型特征 |
3.2 传统与现代中的书写工具、书写材料 |
3.2.1 文房四宝中的继承与转换 |
3.2.2 爿笔书法的特殊存在形态 |
3.2.3 民族特色书写材料的开拓 |
3.3 传承与变化中的法度表现 |
3.3.1 楷书、行草、篆书中的精神传达 |
3.3.2 落、行、收中的笔法凝练 |
3.3.3 章法布白、书写内容、场域环境的调适 |
第四章 中国蒙古文书法的美学内涵 |
4.1 书法艺术的多质性探讨 |
4.1.1 形式美学上,蒙古文作为符号的艺术升华与陌生化效果 |
4.1.2 创作美学上,线条造型中凝结而成的“有意味的形式” |
4.1.3 主体论美学上,作为蒙古族生命主体、气韵的笔墨呈现 |
4.1.4 艺术社会学上,作为蒙古族文化生态的意象凝结及脉络衍射 |
4.2 “和而不同”的美学特质 |
4.2.1 自然:道法自然,宛若天成 |
4.2.2 多元:蒙汉合璧,开放融汇 |
4.2.3 复古:旧体新作,大巧若拙 |
4.2.4 宏阔:英雄尊崇,阳刚气健 |
4.2.5 尚圆:行云流水,和润婉转 |
第五章 中国蒙古文书法的文化追问 |
5.1 中国蒙古文书法与汉字书法的文化涵化 |
5.1.1 “美美与共”:历史脉络中主流与支流的血缘关系 |
5.1.2 “各美其美”:艺术脉络中自主与自觉的独立精神 |
5.1.3 “求同存异”:多质整合与边缘确认 |
5.1.4 “书林异彩,蒙汉同春”:中华民族情性观的融合与共建 |
5.2 基于地域性文化生态的提炼与观照 |
5.2.1 物质层面:游牧生产生活形态反映 |
5.2.2 精神层面:草原情怀中审美心理凝聚 |
5.2.3 政治层面:民族交融与文化交流影响 |
5.3 中国蒙古文书法在蒙古族艺术群族的关系网络 |
5.3.1 蒙古文书法与蒙古族文学 |
5.3.2 蒙古文书法与蒙古族音乐 |
5.3.3 蒙古文书法与蒙古族舞蹈 |
第六章 现代性视域中的中国蒙古文书法 |
6.1 内蒙古自治区的资源分布与整合 |
6.1.1 书法专业建设、书法教育为代表的学院资源 |
6.1.2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代表的民间资源 |
6.1.3 蒙古文书法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融入 |
6.2 中国蒙古文书法的生存现状与困境 |
6.2.1 自然、人文生态变迁中的艺术本体冲击 |
6.2.2 传承主体变化下的生存空间变化 |
6.2.3 传统文化语境消退下的传承困境与困惑 |
6.3 中国蒙古文书法的保护、转化及发展策略 |
6.3.1 理清发展文脉,保存历史记忆,尊重文化传统 |
6.3.2 新媒体扩大影响力、提高吸引力、增强传播力 |
6.3.3 以地域性体现原创性,以民族性体现创新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3)跨文化适应视域下的留学生常用内蒙古土默特左旗汉语方言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说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关于内蒙古自治区方言的整体性及区域性研究 |
(二)关于内蒙古自治区方言的单点深入研究 |
(三)关于蒙古语和蒙古文化对内蒙古方言词汇影响的研究 |
(四)关于内蒙古方言与晋语历史渊源的研究 |
三、土默特左旗地理、人口和方言 |
(一)地理情况与人口 |
(二)历史沿革 |
(三)方言 |
四、内蒙古自治区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现状 |
五、语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一)语料来源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内蒙古土默特左旗汉语方言词汇的形成与影响 |
一、土默特左旗方言词汇的形成原因 |
(一)晋语——走西口 |
(二)民俗融合中的蒙语借词 |
(三)商贸往来带来的语言融合 |
二、土默特左旗方言词汇的影响 |
第三章 基于汉语国际教育的土默特左旗汉语方言词汇分析 |
一、土默特左旗汉语方言词汇的类型 |
(一)身体、服饰 |
(二)亲属称谓 |
(三)时间节令 |
(四)日常生活 |
(五)饮食、医疗 |
(六)心理、肢体语言 |
(七)房舍、器具用品 |
(八)天文地理 |
(九)动物植物 |
(十)婚丧嫁娶、文体娱乐 |
(十一)商业、教育 |
(十二)其他常用词汇 |
二、土默特左旗汉语方言词汇的特点 |
(一)基本词汇大体与普通话一致 |
(二)保留大量古语词和单音节词 |
(三)逆序词和四字格词语丰富 |
(四)有部分民族语借词和返借词 |
(五)重叠形式的词语较多 |
(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汇比较丰富 |
三、土默特左旗汉语方言词汇的发展变化 |
(一)新词汇逐渐趋同于普通话 |
(二)代际差异带来了词汇的新老融合 |
第四章 土默特左旗汉语方言与内蒙古自治区的汉语国际教育 |
一、汉语学习者跨文化适应与方言学习需求的调查问卷分析 |
(一)跨文化适应情况 |
(二)方言词汇学习态度和需求 |
(三)方言词汇学习目的、内容与方法 |
(四)方言词汇对汉语学习者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
(五)相关意见建议 |
二、土默特左旗方言词汇融入到自治区内汉语国际教育中的重要性 |
(一)满足汉语学习者对学习当地方言词汇的强烈主观需求 |
(二)学习当地方言对汉语学习者的生活等方面有积极影响 |
三、土左旗方言词汇融入到区内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教学原则与建议 |
(一)教学原则 |
(二)教学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中部分方言词汇的合作提供者 |
附录二 :方言分类词汇表 |
附录三 :在蒙汉语学习者方言词汇学习与跨文化适应情况的调查问卷(中文版) |
附录四 :在蒙汉语学习者方言词汇学习与跨文化适应情况的调查问卷(英文版) |
致谢 |
(4)扎鲁特旗民族教育政策实施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
1.4.1 本文创新之处 |
1.4.2 本文不足之处 |
2 民族教育相关概念、政策及理论基础 |
2.1 民族教育政策相关概念 |
2.1.1 民族的定义 |
2.1.2 教育的定义及功能 |
2.1.3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
2.1.4 民族教育的定义 |
2.1.5 民族教育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
2.1.6 民族教育相关政策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3 扎鲁特旗民族教育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
3.1 调查内容设定及调查样本情况 |
3.1.1 扎鲁特旗简介 |
3.1.2 调查内容的设计 |
3.1.3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
3.2 设立各级各类民族学校及分布情况 |
3.2.1 设立各级各类民族学校现状 |
3.2.2 各级各类民族学校分布现状 |
3.3 师资队伍现状 |
3.3.1 教职工数量现状 |
3.3.2 教师工资待遇及福利现状 |
3.4 学生数量、生源及升学情况 |
3.4.1 学生数量现状 |
3.4.2 学生生源现状 |
3.4.3 学生升学现状 |
3.5 硬件设施建设及教育经费投入情况 |
3.5.1 硬件设施建设情况 |
3.5.2 双语教材建设现状 |
3.5.3 教育经费投入情况 |
3.6 民族教育课程的特色日益突出 |
3.7 授课形式及语种多样化 |
3.8 教学研究和国际合作交流现状 |
4 扎鲁特旗实施民族教育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在编专职教师紧缺 |
4.2 学生转学率较高 |
4.3 部分学校硬件设施质量较差并发展不均衡 |
4.4 民族教育经费投入长效机制不完善 |
4.5 课程设置不合理 |
4.6 缺乏国际合作交流平台 |
5 促进扎鲁特旗有效实施民族教育政策的对策 |
5.1 保障在编专职教师队伍 |
5.2 保障学生生源稳定 |
5.3 完善硬件设施建设及均衡发展 |
5.4 保障依法及时足额拨付教育经费 |
5.5 完善授课形式保障教学质量 |
5.6 多提供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交流平台 |
6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5)二连浩特国际学院俄语“民汉一体化”教学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内师大二连浩特国际学院俄语专业“民汉一体化”教学 |
二、内师大二连浩特国际学院俄语专业“民汉专业一体化”教学评价 |
(一) 俄语专业实施“民汉一体化”教学模式 |
(二) 俄语专业“民汉一体化”教学实践 |
1. 蒙汉语班级混合编班, 合班上专业课程, 同步培养方案、使用相同的教学大纲、相同的考核标准、同步使用汉语授课。 |
2. 在班级排座位时, 蒙汉同学搭班子, 须经班主任许可, 才可更换搭档, 梦汉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和监督, 任课教师进行教授与监督。 |
3. 每一名蒙古族学生和一名汉族学生搭班子, 上课、自习时成为固定搭档, 在课下也可以蒙古族和汉族学生自愿分配宿舍住在一起, 进行语言交流, 形成帮扶对象。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安排汉族学生对蒙族学生按期进行专业帮扶, 进行答疑解惑。 |
4. 鼓励蒙汉学生平时在日常生活中多交流, 多用汉语和俄语, 蒙汉学生在交流上创造俄语空间, 汉族学生要积极帮助民族学生提高汉语和俄语的口语和听说能力。如俄语翻译大赛、朗诵竞赛、俄语俱乐部等活动。 |
5. 设立了各种鼓励奖项, 制定学习计划, 按照学习进步程度, 在班主任的监督下, 选出在蒙汉一体化教学中搭班子互帮互学中优异的同学进行奖励并给与荣誉证书。 |
(三) 俄语专业“民汉一体化”融入创新点 |
三、内师大二连浩特国际学院“民汉一体化”实践路径 |
(一) 亲切访谈。经常性与蒙授、汉授学生进行谈心交流, 了解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对俄语知识追求的渴望和排斥情况, 尤其是蒙授学生, 发现其有挫败感进行引导, 并改变授课和互动策略。建立台账, 记录好各时间段的变化和反映。 |
(二) 调查问卷。以无记名问卷, 全面地吐露学生内心深处的想法和看法, 并进行梳理分析, 了解各阶段蒙授学生的变化, 调查42名学生其中蒙族学生17名, 汉族学生2 5 名, 研究表明不愿意参与教学的学生12名, 愿意参与的3 0 名, 对于俄语口语, 旅游俄语, 俄语写作课比较认同, 对于俄语语法, 俄语阅读的改革, 12名学生反应难度大, 10名学生反应还可以接受, 20名学生反应可以在尝试。通过“民汉一体化教学”学生的交叉学习提高, 同时对任课老师也给与一定的提升, 教师钻研出新的教学方法, 调整, 定期开会讨论, 对提升教师教学有很大帮助。 |
(三) 技能测试。按照统一难易的试题进行测试, 实行的混合式教学, 与上一年级实行分班教学, 在其他条件一样的情况下, 通过大量数据可以减小个体性差异, 进行对照。 |
(四) 国外适应。2+2国际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紧密关注实施“民汉一体化”蒙授学生和汉授学生在适应俄罗斯高校的细微差异。 |
四、内师大二连浩特国际学院俄语专业“民汉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
五、内师大二连浩特国际学院“民汉一体化”效果 |
(6)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实施中任课教师态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1.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实施 |
2.任课教师态度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目的与方法 |
一、调查学校概述 |
(一)调查学校基本情况简介 |
1.实地调研学校概况——呼和浩特市民族实验学校 |
2.实地调研学校概况——高力板中学 |
3.实地调研学校概况——巴扎拉嘎中心校 |
(二) 科尔沁右翼中旗贯彻实施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的总体情况 |
二、汉语课程标准实施中任课教师的态度 |
(一)赞成型 |
(二)中立型 |
(三)反对型 |
结语 |
(一)研究发现与研究结论 |
(二)研究贡献与研究局限 |
(三)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基于蒙古文的大学英语词汇个性化移动学习系统开发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基于蒙古文的英语学习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2 个性化移动学习系统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的结构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三语习得理论 |
2.1.1 三语习得理论的主要思想 |
2.1.2 三语习得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
2.2 项目反应理论 |
2.2.1 项目反应理论的主要思想 |
2.2.2 项目反应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
2.3 强化理论 |
2.3.1 强化理论的主要思想 |
2.3.2 强化理论的启示 |
2.4 认知负荷理论 |
2.4.1 认知负荷理论的主要思想 |
2.4.2 认知负荷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
2.5 技术接受模型 |
2.5.1 技术接受模型的主要思想 |
2.5.2 技术接受模型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3章 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3.1 系统分析 |
3.1.1 目标用户分析 |
3.1.2 需求分析 |
3.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3.2.1 学习流程设计 |
3.2.2 系统架构设计 |
3.3 系统详细设计 |
3.3.1 功能模块设计 |
3.3.2 数据库设计 |
3.4 英语词汇难度系数的确定 |
第4章 系统的实现 |
4.1 系统开发环境介绍 |
4.1.1 系统开发语言与工具简介 |
4.1.2 系统开发环境搭建 |
4.2 系统关键功能模块的实现 |
4.2.1 学习者词汇能力测试模块的实现 |
4.2.2 词汇学习模块的实现 |
4.2.3 词汇复习模块的实现 |
4.2.4 数据同步模块的实现 |
第5章 系统使用效果的教学实验设计与实施 |
5.1 实验对象确定 |
5.2 实验变量与实验假设 |
5.2.1 实验变量 |
5.2.2 实验假设 |
5.3 测量工具设计 |
5.3.1 前测与后测试题设计 |
5.3.2 系统采纳度测量问卷设计 |
5.3.3 认知负荷测量问卷设计 |
5.4 实验过程 |
5.5 实验结果 |
5.5.1 学习成绩分析 |
5.5.2 认知负荷分析 |
5.5.3 系统采纳情况分析 |
5.5.4 词汇学习问题解决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
5.6 结论与讨论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1.1 研究成果 |
6.1.2 研究创新点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蒙授大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英语词汇学习软件认知负荷调查问卷 |
附录三 英语词汇移动学习软件用户接受度调查问卷 |
附录四 系统各运行界面截图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8)“文化回应教学”视域下蒙授初中汉语教学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无法回避文化的问题 |
(二) 文化回应教学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影响 |
(三) 蒙授地区汉语教学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作用 |
(四) 文化回应教学视域下蒙授初中汉语教学的意义 |
二、研究文献综述 |
(一) 文化回应教学的相关研究 |
(二)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相关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一) 课堂观察法 |
(二) 访谈法 |
(三) 文本分析法 |
(四) 问卷调查法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 |
(二) 文化回应教学 |
五、理论基础 |
(一) 文化回应教学的实质 |
(二) 文化回应的核心内容 |
(三) 文化回应教学在第二语言教学的应用 |
第一章 文化回应教学视域下蒙授初中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 |
第一节 文化回应教学视域下的蒙授初中汉语教学的性质 |
一、第二语言教学 |
二、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 |
第二节 文化回应教学视域下的蒙授初中汉语教学的特点 |
一、与母语教学不同 |
二、与对外汉语教学不同 |
三、与外语教学不同 |
第二章 文化回应教学视域下蒙授初中汉语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一节 林东蒙中汉语教学的基本情况 |
一、林东蒙中简介 |
二、林东蒙中汉语教学概况 |
第二节 文化回应教学视域下蒙授初中汉语教学存在问题 |
一、教学目标和内容缺少文化的回应 |
二、教材内容缺乏文化的对应 |
三、教师素养缺乏文化的渗透 |
第三章 文化回应教学视域下蒙授初中汉语教学的策略 |
第一节 文化回应教学视域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
一、教学目标 |
二、教学内容 |
第二节 文化回应教学视域下的教材内容 |
一、教材编写要体现文化的内容 |
二、教材基本结构要体现文化的内容 |
三、教材内部结构要体现文化的内容 |
第三节 文化回应教学视域下的教师素养 |
一、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
二、增强教师文化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部分 |
附录1 问卷调查 |
附录2 访谈提纲 |
附录3 蒙授初中汉语教材目录 |
致谢 |
(9)布迪厄实践理论视角下的语言认同:四位蒙古族三语人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背景 |
1.1.2 个人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中国少数民族外语教育研究述评 |
2.1.1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政策及现状研究概述 |
2.1.2 中国少数民族外语教育实践研究概述 |
2.1.3 中国少数民族外语教育研究评析 |
2.2 多语现象研究述评 |
2.2.1 多语现象的概念及其发展 |
2.2.2 多语现象研究概述 |
2.2.3 多语现象研究评析 |
2.3 语言认同研究述评 |
2.3.1 身份认同的概念及其发展 |
2.3.2 语言认同概念及其操作定义 |
2.3.3 语言与身份认同研究概述 |
2.3.4 语言与身份认同研究评析 |
第三章 理论框架与研究设计 |
3.1 理论框架 |
3.1.1 理论框架选择理据 |
3.1.2 布迪厄的实践理论 |
3.1.3 布迪厄的语言实践理论 |
3.1.4 本研究的概念工具 |
3.2 研究设计 |
3.2.1 研究方法的选择 |
3.2.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3.2.3 研究资料收集过程 |
3.2.4 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第四章 四位蒙古族多语人的语言生活轨迹 |
4.1 学校概况及其语言课程设置 |
4.1.1 呼和满达中学:内蒙古自治区一所重点中学 |
4.1.2 江北大学预科部:教育部直属大学的预科部 |
4.2 萨如拉:说着纯正蒙语的蒙古族三语人 |
4.2.1 “他们都不懂我说的蒙语” |
4.2.2 “蒙古情怀好像一下子就整个儿爆发了一样” |
4.2.3 “啊呀,我也有这一天” |
4.2.4 “我的蒙语怎么都成这样了啊?” |
4.2.5 小结 |
4.3 苏雅乐:说着一口汉语的城市蒙古族三语人 |
4.3.1 “我的蒙语咋就没他们好?” |
4.3.2 “进了一个超级乱的屋子” |
4.3.3 "I am wondering that…" |
4.3.4 “我们是属于Sly的一批人” |
4.3.5 小结 |
4.4 呼斯乐:说着蒙-汉双语的蒙古族三语人 |
4.4.1 “英语考试全班那么多女生当中就我一个人没及格” |
4.4.2 “老师喜欢自己,自己学的好,那种感觉很好” |
4.4.3 “我的名字跟大家不一样” |
4.4.4 “我的三种语言之间有language gap” |
4.4.5 小结 |
4.5 温都苏:说着流利美式英语的蒙古族留美“海龟” |
4.5.1 “为什么他们说的英语和磁带里的不一样?” |
4.5.2 “到了三江市后我突然间发现自己的不一样了” |
4.5.3 “为什么没有考英语口语的考试?” |
4.5.4 "I'm from Inner Mongolia" |
4.5.5 “我要让我的每一个学生通过雅思考试” |
4.5.6 小结 |
第五章 蒙古族三语人的语言认同发展轨迹 |
5.1 内蒙古自治区双语环境下的蒙古族双语人的语言生活 |
5.1.1 默认的、有层级性的蒙语认同 |
5.1.2 积极的、优越的汉语认同 |
5.1.3 缺失的、区分性的英语认同 |
5.1.4 民族认同的自在阶段 |
5.2 自治区外单语环境下的蒙古族双语人的语言生活 |
5.2.1 蒙语认同的初步强化 |
5.2.2 汉语认同的多样化 |
5.2.3 民族认同的自醒过程 |
5.3 自治区外单语环境下蒙古族双语人的第三语言学习过程 |
5.3.1 蒙语认同的再次强化 |
5.3.2 英语认同的形成过程 |
5.3.3 民族认同的自省过程 |
5.4 内蒙古自治区双语环境下的蒙古族三语人的语言生活 |
5.4.1 根本的、核心的、珍贵的母语认同 |
5.4.2 实用的、工具性的、习以为常的汉语认同 |
5.4.3 习惯的、彰显自我的、热爱的英语认同 |
5.4.4 民族认同的自觉阶段 |
第六章 蒙古族三语人“心-手-眼”语言认同的形成过程 |
6.1 蒙语为“心”的语言认同形成过程 |
6.1.1 蒙语资本带来的差异利润:从交际工具到民族身份标志的转变 |
6.1.2 蒙语资本在第三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符号权力及其利润 |
6.1.3 蒙语资本的变化、维持与再生产 |
6.1.4 小结 |
6.2 汉语为“手”的语言认同形成过程 |
6.2.1 合法汉语资本的占有:从学校科目转为交际工具 |
6.2.2 汉语资本积累的停滞与对汉语次场域的漠然态度 |
6.2.3 小结 |
6.3 英语为“眼”的语言认同形成过程 |
6.3.1 英语资本符号权力统治下的蒙古族双语人 |
6.3.2 蒙古族双语人获取英语符号资本的过程 |
6.3.3 蒙古族三语人作为英语资本符号权力的拥有者 |
6.3.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启示与反思 |
7.1 研究结论 |
7.1.1 蒙古族三语人的语言认同 |
7.1.2 蒙古族三语人语言认同形成的影响因素 |
7.1.3 蒙古族三语人的语言认同及民族认同 |
7.2 研究启示 |
7.2.1 构建和谐语言社会环境 |
7.2.2 促进多语教育模式发展 |
7.2.3 提高多语人的自我认识 |
7.3 研究创新、局限与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7.3.1 研究创新 |
7.3.2 研究局限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7.4 研究者反思 |
7.4.1 我与我的语言生活 |
7.4.2 我与我的研究对象 |
7.4.3 我与我的研究 |
7.4.4 我与我的研究者身份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内蒙古地区蒙授英语教学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蒙授生在学习英语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
1. 英语和蒙语在语音上的差异 |
2. 蒙授生缺乏英语词汇量 |
3. 蒙授生的语法知识零散 |
4. 学习时间短,任务多 |
二、提高蒙授英语教学质量的方法 |
1. 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 |
2. 在教学中要贯彻英语教英语的原则 |
3. 改进课程安排,加强教材设计 |
四、内蒙古师大蒙授英语教学改革初探(二)(论文参考文献)
- [1]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错误的调查研究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D]. 李雪婷.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2]文化生态视域中的中国蒙古文书法研究[D]. 耿灿.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3]跨文化适应视域下的留学生常用内蒙古土默特左旗汉语方言词汇研究[D]. 班小岑.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4]扎鲁特旗民族教育政策实施及对策研究[D]. 青格乐.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5]二连浩特国际学院俄语“民汉一体化”教学实践[J]. 陈艳芳. 散文百家, 2018(11)
- [6]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实施中任课教师态度的研究[D]. 马格根塔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7(02)
- [7]基于蒙古文的大学英语词汇个性化移动学习系统开发与实证研究[D]. 詹海宝.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5)
- [8]“文化回应教学”视域下蒙授初中汉语教学个案研究[D]. 齐勒格日. 中央民族大学, 2016(02)
- [9]布迪厄实践理论视角下的语言认同:四位蒙古族三语人案例研究[D]. 阿斯罕.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5(07)
- [10]内蒙古地区蒙授英语教学现状研究[J]. 德力个其其格. 中国校外教育, 2014(09)
标签:书法论文; 英语论文;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论文; 书法培训班论文; 中国现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