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应该做什么

朋友应该做什么

一、朋友应该做的事情(论文文献综述)

赵敏[1](2020)在《《瘦身不要命》(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报告根据《瘦身不要命》第一章与第三章的英译汉翻译实践撰写。源文本讲述了进食障碍类疾病的危害以及治疗方法,并且引用了相关患者的康复案例,以此来呼吁此类疾病的患者及家人找到正确的求助方式,帮助此类疾病患者走出进食障碍的困扰。源文本为科普类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与呼唤型文本的结合。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注重源文本信息的传递,还要关注读者的阅读体验。因此,译者在翻译此类文本时可将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作为理论指导,力求使译语读者获得同源语读者同等的阅读效果。本报告共分为五个部分。首先,译者介绍了此次翻译实践的背景和意义;然后,译者对源文本作者及大致内容做了描述;其次,译者对译前准备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包括理论准备和文本分析,并且对翻译过程以及译后事项进行了描述;之后,译者在交际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从词汇、句子两个层面对翻译案例进行分析;最后,译者总结了此次翻译实践经验和不足,以期促进科普类文本翻译的研究,为提高科普着作的翻译质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梁彦华[2](2020)在《友爱的哲学 ——柏拉图《吕西斯》篇绎读》文中认为纵观整个西方思想史,柏拉图对话录的重要性可谓不言而喻。而于柏拉图灿若繁星的对话录中,《吕西斯》这篇对话似乎鲜人问津。可以说,在对柏拉图的注释传统中,该对话是被公认的研究最少的对话之一。然而,《吕西斯》作为一篇专注于讨论“友爱”的对话,其涉及的核心议题不仅直接关涉到古希腊城邦生活的根基所在,更能为我们当下社会友谊泛滥,友爱缺乏的困境提供一种反思与解决的路径。本文试图以柏拉图《吕西斯》篇为主要文本,以柏拉图内在思想为逻辑线条,重新梳理出较为全面且清晰的柏拉图友爱思想体系。文章共包括五个部分,现分别做如下说明:1.第一章:绪论。该部分主要从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针对本文写作的相关基础背景做一简要介绍。2.第二章:友爱的渊源。该部分力图回溯友爱之古希腊渊源,以争取架构起具化于《吕西斯》篇中友爱知识的框架,并在此一背景下,细谈《吕西斯》篇中友爱之界定。3.第三章:《吕西斯》篇中关于友爱产生原因的论证。该部分笔者抓住贯穿《吕西斯》全篇的线索——“友爱产生之原因”展开论证,揭示了柏拉图笔下苏格拉底先后将有用性、相互相、相似性和相反性、坏以及欲望归为友爱成因的过程。4.第四章:《吕西斯》篇中友爱思想的哲学分析。该部分是笔者建立在对《吕西斯》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抽丝剥茧,逐步凝练提出的哲学分析要点,力求在创新性解读中寻求柏拉图友爱思想的真谛。5.结语。该部分是对柏拉图《吕西斯》篇中友爱思想的总结概括。柏拉图通过对于友爱成因的种种论证,实则批判了流行于俗世的友爱观念,建立起一种典型的柏拉图“理性主义”友爱观。他向人们启示,真正的友爱乃是基于认识到自身的缺乏,不断地去追求智慧,与智慧为友,从而达到自身的完满和整全。

王策[3](2019)在《亚里士多德的友爱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友爱”思想占据着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极其要的位置,它起着将个人德性与公民幸福连接起来的作用。友爱对于人来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德性,在与朋友相处时,我们会因友爱为对方做出是“善”的事。亚里士多德还表示“友爱是将人与城邦联系起来的纽带”所以友爱也具有政治性。在共同体之中,维持正义依靠法律来限制公民们不做违法的事,但是如何引导公民们的灵魂往善、道德方向发展,就必须得通过友爱,促进公民之间的爱心,建立更浓郁的伦理氛围,使其整体更富凝聚力。本文先是阐述亚里士多德友爱思想的来源与背景,了解前哲人对友爱思想的看法以及他们的观点,并考察亚里士多德是如何继承或批判前哲人友爱思想的。以及这一思想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起着何种作用。其次,通过对友爱的定义、性质的概念进行分析,澄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中友爱是什么样的,以及将三种友爱对比并区分其之间的特点及其差异。再次,理解亚里士多德所追求的友爱之后,结合其友爱的性质分析出实现友爱需要哪些因素并解释这些因素所具备的功能。第四是指出在研究亚里士多德友爱思想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如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友爱来源于自爱,那么友爱是否是狭隘的单纯利己,或者看似是为了朋友自己做出牺牲,但实际上只是将其作为使自己崇高的手段罢了。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剖析问题并总结出难点的根本原因之后,针对问题尝试性地对问题进行回答。最后一部分是讲述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友爱思想的研究能为国家与个人起着不可小觑的引导作用,一方面如果国家是充满友爱的,那么这个国家也必定是公正、和谐的,因为它的内部成员都能互相尊重与关心,营造一个良好的伦理氛围,国民是凝聚不散的。另一方面,一个充满友爱的个体不但是爱自己同时也是爱他人的,这样的人向往、追求更高贵的事物,不会因外在的诱惑而扰乱心智。

孙志保[4](2015)在《不能让马沙说话》文中研究指明手机铃声响起来时,马援刚刚打开通往楼顶平台的那扇浅灰色的铁门。凉爽的晨风似乎已经在外面等了一夜,小声欢呼着把他拥进了怀里。那些在菜畦里寂寞了一夜的绿油油的家伙,也借着风势伸了一下腰。椒啊,茄啊,豆啊,还有小韭啊,它们一边伸腰,一边向马援笑了。马援向它们摆了摆手,放下昨天下午刚买的铁锄,在石桌边的一只石凳上坐下来,从睡衣口袋里掏出了手机。一年来,他已经养成了夜里关机的习惯。昨天晚上和张二果就着一盘辣椒炒鸡蛋和一盘花生米喝了一瓶"白牛二",他就忍不住兴奋,躺在床上给隋静打了个电话,一口气聊了

钟晶珍[5](2015)在《亚里士多德友爱论及其当代意义研究》文中提出友爱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占据最大篇幅,足见亚里士多德对友爱的关注,友爱论是亚里士多德对人际交往关系伦理问题的阐述,将友爱看作是“联系城邦的纽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当今社会,我们却未给予同样的看重,不过所幸的是,对友爱论研究的演进朝着光明的前景迈进,本文的阐述也希冀于唤醒人们对友爱的淡忘,再者,通过对友爱观的研究,目的在于明晰友爱作为一种德性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养成友爱的实践行为活动。本论文紧扣原着理论,主要集中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西塞罗等哲学家们的着作,并参阅后世学者们的有关成果,奠定论文的理论基础。本文对友爱进行哲学解读,是对亚里士多德友爱的伦理学分析。第一部分,阐述、梳理友爱的定义与范畴,对友爱做一个伦理学的基础性界定,明晰友爱的性质,在论述的过程中发掘友爱的优点。亚里士多德阐明友爱是一种德性,在面对感情与实践的过度与不及的恶之中,选择正确的适度的状态,友爱能够把握善的唯一性,就好比正确的道路只有一条,但是恶却是多样的。所以友爱作为合乎逻各斯的适度品质受人们称赞且令人期求,而这更加说明养成友爱的重要性。第二部分,以亚氏友爱理论为启示,重点讨论如何养成友爱,也是论文的创新之处。友爱作为一种德性可以通过教导或教育获得,不断做善的事情形成一种习惯。友爱的养成基于做一个自爱者为基本出发点,任何时候身心达成一致,妥善处理与自身的关系,从个人对自身的关系才能推及对他人的关系。在友爱的两种情感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更在于去爱,作为一个自爱者能够看顾爱自身与爱他人的善相一致,爱朋友是值得被人们称赞的,以一种适度的爱去对他人表示善意与关心,才能以真的逻各斯的方式与朋友的交往,结交有德性的朋友是友爱养成的重要环节。我们积极地做善的行为与活动,在理智与逻各斯理念的观照下养成友爱这种德性。第三部分,友爱对个人与国家的意义,友爱有助于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是获得幸福的善因素,友爱作为社会的道德支撑点,对构建理想的国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友爱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过渡到政治学的桥梁,旨于将伦理学指向更宽广更深刻的道德与政治功能,友爱自身是调节人与人之间伦理交往关系的纽带,致力于规范人们的伦理道德行为。亚里士多德友爱论超越了仅限于血缘关系的界限,推及更为广阔的人际关系范围,一个充满友爱的政治共同体有助于更好的践行社会治理,使公正与民主昌行,对于如何构建理想国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杨婧[6](2015)在《儿童立场下小学高年段班级生活研究 ——以某小学S班为例》文中提出小学阶段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而小学高年段儿童独立性增强,有了触初步的责任意识,同时能够开始依据道德原则来评价自己或别人。良好班级生活的营造是儿童学习社会规范,走向社会化的基本途径,同时也是班级生活有序化的重要保证。秉此认识,本文以研究者所带班级3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对班级生活实际运行状况进行了深度剖析,研究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供相关解决策略。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简要交待了本研究的缘起和意义,对“儿童立场”与“班级生活”进行文献综述,并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研究设计依次介绍了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阐明儿童立场下班级生活对于教育的意义。第三部分,从学生视角与教师视角两个维度,对某小学高年段S班级生活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并对研究现状进行了理性分析。第四部分依据拟定出的班级生活研究框架,从班级认知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三个维度依次进行阐述。通过叙事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班级生活故事,挖掘故事背后的“教育意蕴”,并进行理性探讨。最后一章结语部分,研究者总结出儿童立场下小学高年段班级生活需要彼此认同,回归儿童。从而相互交流,并坚守“儿童在场”,创建出属于真正儿童的班级生活。研究发现,第一,在班级认知生活层面,构建良好的班级认知生活对儿童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因为在这里儿童可以平等、互助地学习。第二,在班级社会生活层面,班级社会集体生活对儿童个体的影响,在同伴交往生活中,彼此尊重、关心、认同对儿童成长的益处。第三,在班级精神生活层面,教师要引导儿童成为他们自己,从而促进儿童成长。同时,让儿童意识到自己很特别,并构建班级道德共同体,才能真正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打动儿童的心灵。真正构建起儿童立场下,儿童需要的班级生活。

李达芝[7](2015)在《共同体视角下班级生活及其对小学生道德影响的研究 ——以N市Y小学S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案例研究法考察共同体视角下的小学班级生活及其对小学生的道德影响。共同体概念主要是借鉴亚里士多德、鲍曼等学者的观点:共同体是一个由友爱和正义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伦理实体,并且能够让共同生活在其中的成员自然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而联结在一起的人群。班级通常是由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学生构成,具备形成班级共同体的客观条件,而班级共同体无疑是一个理想的促进学生道德成长的集体,但是在现实中却很难找到实体。在影响班级走向共同体的因素里面一定存在着影响班级儿童道德成长的因素。本文选取Y校S班作为研究的对象,进行田野研究,目的就是在共同体的视角下窥探小学班级中儿童生活的状态,寻找他们在道德成长中遇到问题,并分析对其影响,进而思考改善班级生活的策略。本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对“共同体”及其相关概念的进行文本分析、界定,建立起一个能够对S班可观察、可操作的理论框架。第二部分是对S班生活现状的白描,通过共同体的四个核心概念——正义、友爱、归属感、安全感来揭示S班儿童在道德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这些问题对他们道德的影响。第三部分以共同体视角分析上述现实存在问题的原因及思考相应的对策建议:教育工作者应该为不够友爱,不够正义的班级负主要责任,而不是生活在其中的孩子。德育和智育的失衡使得学生缺乏必要的关于道德知识(正义、友爱)的学习和品格得到锻炼、表现和保存的场所;非理性的教师权威束缚和阻碍着学生正义、友爱品格的养成,而这些因素也是破坏儿童归属感和安全感的重要根源,从而阻扰着儿童道德的健康成长。同时这些原因的分析也指引着我们思考对策。笔者认为具有共同体价值观的班级是具有完备德性的班级,能够更好的促进儿童道德成长。本文力图呈现现实班级生活与理想班级生活的差距,揭示存在的问题,引发教育工作者对建设优良班级的思考。

黄峥[8](2014)在《正义诸要素 ——基于阐释的概念研究》文中提出正义理论依赖于正义要素的概念化。然而,在当代正义理论中,不仅正义要素的概念研究,而且是概念研究本身都受到了普遍的轻视。这一状况的原因是,流行的概念研究方法,即日常语义分析,不适用于价值概念的研究。人们关于价值事实持有两个基本信念:(1)关于价值事实的概念争论是实质性争论,即价值概念是可错的;(2)价值事实是一类关于实践理由的事实,即价值事实具有规范性。从事语义分析的作家将价值概念视为语义学概念,语义学概念的约定性和边界模糊性意味着这类概念是不可错的,相应的,其概念争论也只是字面上的争论。有观点认为,如果价值是关于理由的事实,那么价值就是意愿依赖的,从而价值事实也是约定性事实。然而,这种观点忽视了那些不依赖于意愿的理由,后者暗示人们的基本信念是可信的,我们需要的是,一套更相称的概念理论及其研究方法。道德实在论者将价值事实视为自然种类,并相信解释性研究是价值概念的研究方法。在他们看来,只有把价值概念视为自然种类概念才能说明概念争论的实质性。自然种类是这样一类事物,所有的概念实例都拥有共同的本质,不管其表观如何变化,本质都不会变更,本质即它们的概念特征。由于自然种类的本质不依赖于人类认知,因此,关于自然种类的概念都是可错的。受自然规律的支配,自然种类的概念特征与非概念特征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因此,通过解释性研究可以获得自然种类概念。由于在自然科学界,概念的客观性被等同于解释的融贯性,道德实在论者也认为,那些能够融贯解释道德经验的事实就是价值的概念特征。然而,这种理论存在两方面的缺陷,其一,关于价值事实与道德经验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假设不可靠;其二,作为自然种类概念的价值概念不具有规范性,而后者是价值概念的必要特征。从人们关于价值事实的两个基本信念中,可以得知,价值是指本身可欲的目的。价值事实在形式上具有两个特征,即价值之间的融贯性和整全性,价值的实质内容来源于人们的实际创造。价值是道德实践的目的,价值与实践之间存在阐释意义上的必然联系,因此,通过对实践的阐释,可以揭示价值概念。价值概念的完整研究方法分两个步骤:其一,通过对实践范例的阐释建构得到最佳实现的目的;其二,通过与其他价值的融贯性和整全性检验,证实该目的的价值属性。这一方法在本文第二至五章依次被应用于公正、应得、需要、公平等正义要素的概念研究。根据公正概念的语义学分析,“A在事情(R)上公正对待了群体(G)”意味着“A在这件事情(R)上的行为没有仅仅因为某(些)成员的利益得失而受到影响。”根据这一界定,并不是所有公正对待都是道德的,因为有些违背公正原则的行为也被认为是道德的。比如,作为非公职人员的我们在面对营救自己的妻子还是陌生人时,仅仅因为那个人是我的妻子就选择前者通常被认为是道德所允许的。通过对一些公正范例的阐释,学者提供了如下公正概念,即(1)作为实现功利原则的实现方式的公正,以及(2)作为规范性真理的认知方式的公正。对于前一种阐释,一方面由于功利最大化本身作为一种价值是可疑的,因此,功利最大化的实现方式作为一种价值也是可疑的;另一方面,由于存在一些不以功利最大化的公正范例,因此功利最大化并不是对公正范例的最佳阐释。对于后一种阐释,由于公正对待的要求并不能保证人们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因此,该阐释也不是最佳阐释。相比之下,把公正界定为“排除非道德因素影响”可以使公正范例得到最佳阐释,该概念可以通过价值的融贯性和整全性检验。根据应得概念的语义学分析,“A应得Y”意味着“A基于与他相关的事实X而得到与之相称的Y”。同样,根据这一界定,并不是所有的应得都是道德的,有些应得没有实现并不导致道德上的过错,比如,泰山没有获得“五岳至尊”的美名;好人没有获得福气;倒霉蛋没有获得好运气。通过对一些应得范例的阐释,有学者根本否认应得是一种价值,因为应得的基础不可避免地包含一些道德上任意的事实,应得与“消除道德任意性”这一价值相冲突。然而,与其说这一观点否定了应得的价值,毋宁说它提供了一个有可能被证实的应得概念,即“A基于可负责的事实X而得到与之相称的Y”。有学者认为,如此界定的应得就其作为公平的实现方式而言具有工具性价值,也就是说,应得是一种可以还原为公平的价值。但由于这一阐释无法说明工作和犯罪的道德属性,不应被视为应得范例的最佳阐释。相比之下,把应得界定为“A基于可负责的德行(恶行)而得到与之相称的奖赏(惩罚)”可以使得应得范例得到最佳阐释,这一概念可以通过价值的融贯性和整全性检验。根据需要概念的语义学分析,“某人X需要某物Y”意味着“X需要Y去实现目的Z,其中,Y是Z的必要条件,并且X无法自己满足对Y的需要”。同样,这一界定包含了不具有道德意义的需要,比如,张三需要一本字典来完成填字游戏。普遍认为,只有“得不到满足就会造成严重伤害的需要”才具有道德意义,即可以向他人施加给予满足的义务。道德实在论者认为,需要因其所处的特定关系而具有道德意义,比如,影响性关系(connection)或者依赖关系可以解释满足需要的义务。不过,正如我们在第一章中指出的,价值概念的研究应该是阐释性的而非解释性的。在阐释性的研究中,有观点基于满足需要会损害财产权这一点而否认需要具有道德意义,但由于财产权本身的条件性,这一观点并不成立。另有观点诉诸“无风险救助原则”以及“阻止损害的优先原则”来阐释需要原则,但由于这种观点所立基的功利主义义务忽视了个体的分离性,因而也不可靠。有观诉诸“可普遍化原则”来阐释需要原则,但由于前者本质上是互惠性原则,无法阐释那些非互惠的需要原则。相比之下,“应当意味着能够原则”是对需要原则的最佳阐释,因此,需要的概念就是“使受正义原则约束的人能.够.服从该原则的要求”,这一概念可以通过价值的融贯性和整全性检验公平原则的一个范例是债务偿还中的等比例原则,有观点诉诸“承认个体性与无优先性”来阐释等比例原则,但由于这一阐释同样适用于不等比例原则,因而不能被视作等比例原则的最佳阐释。相比之下,“无厚此薄彼”是公平原则的最佳阐释,并且它可以通过价值的融贯性和整全性检验。

于斌[9](2013)在《论友爱德性的相似性》文中指出友爱这一德性一直是古希腊哲人经久不衰讨论的主题,因为它涉及到公民个体的幸福,也涉及到国家的繁荣与昌盛。友爱是公民伦理之中相互交往下产生的,友爱德性的保持与发展需要一定的基础与方式,比如信任与明智。友爱的保持与发展也需要一定的共同点,那就是相似性,只有这样的友爱才是最具有德性和最完善的友爱。

张克盛[10](2012)在《有一种回答叫沉默》文中研究说明一今天是9·11,如果没有记错,美国人大概永远记住了这个日子。这个日子和恶梦划上了等号。全世界的人也记住了这个日子。这个日子和恐怖紧紧联系在一起。彭师傅站在日历前,他不经意之间看见了这个日子。心中默默掐指一算,今天离那个日子已经整整三个月了。神思恍惚之中,彭师傅离家又来到了兴隆大街。这条街在彭师傅居住的城市看不出有丝毫特殊之处。比兴隆街繁华和僻静的街道多的是,这里既不是报纸上所说的城

二、朋友应该做的事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朋友应该做的事情(论文提纲范文)

(1)《瘦身不要命》(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项目描述
    1.1 作者简介
    1.2 主要内容
第二章 任务过程
    2.1 译前准备
        2.1.1 理论准备
        2.1.2 文本分析
        2.1.3 翻译辅助书籍与工具
    2.2 过程描述
    2.3 译后事项
第三章 案例分析
    3.1 词汇层面
        3.1.1 音译法和注释法
        3.1.2 词义的选择
        3.1.3 词类转换
        3.1.4 增词法
        3.1.5 减词法
    3.2 句子层面
        3.2.1 被动句的译法
        3.2.2 否定句的译法
        3.2.3 拆译长句
        3.2.4 语序调整
第四章 实践总结
    4.1 启示与收获
    4.2 不足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1 《瘦身不要命》术语表
附录2 《瘦身不要命》(节选)原文
附录3 《瘦身不要命》(节选)译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友爱的哲学 ——柏拉图《吕西斯》篇绎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友爱的渊源
    2.1 古希腊时期友爱的内涵和形式
        2.1.1 古希腊时期友爱的内涵
        2.1.2 古希腊时期友爱的形式
    2.2 《吕西斯》篇中友爱的内涵与形式
        2.2.1 《吕西斯》篇中友爱的内涵
        2.2.2 《吕西斯》篇中友爱的形式
第三章 《吕西斯》篇中关于友爱产生原因的论证
    3.1 有用性:友爱见之于有用
    3.2 相互性:爱者与被爱者孰为朋友
    3.3 相似性、相反性:相似者为友与相反者为友
    3.4 坏:不好不坏者因坏的介入而与善为友
    3.5 欲望:欲求属己之物
第四章 《吕西斯》篇中友爱思想的哲学分析
    4.1 友爱之本质:属己且向善
    4.2 友爱之目的:“第一朋友”
    4.3 友爱之真伪:真正友爱、工具性友爱以及虚假友爱
    4.4 友爱之途径:自知无知与追求智慧
    4.5 友爱之困境:通向智慧的途中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亚里士多德的友爱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绪论
    1、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3、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1章 亚里士多德友爱思想的渊源与位置
    1.1 友爱思想的渊源
    1.2 友爱思想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位置及其作用
第2章 亚里士多德友爱思想的内涵
    2.1 友爱的定义
    2.2 友爱的性质
    2.3 友爱的分类
    2.4 三种友爱的意义
第3章 友爱的实现路径
    3.1 爱:友爱的获得前提
    3.2 择友:朋友不宜多
    3.3 共同生活:检验友爱的工具
    3.4 回报:使友爱更长远
第4章 亚里士多德友爱思想的疑难问题及相关分析
    4.1 差等者之间如何维护友爱
    4.2 友爱与理性利己主义
    4.3 友爱与幸福的自足矛盾
    4.4 友爱与公正的关系
第5章 亚里士多德友爱思想的当代价值
    5.1 有助于实现个人幸福
    5.2 有助于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5.3 有助于创建伦理共同体
总结
致谢
参考?献

(5)亚里士多德友爱论及其当代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来源及依据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述评
    (三)研究重点、创新点和研究方法
一、亚里士多德友爱理论的基础研究
    (一)亚里士多德对友爱的界定
    (二)亚里士多德友爱的特征
    (三)亚里士多德友爱的内在张力
二、养成友爱的实践活动
    (一)基于自爱者的基本出发点
    (二)友爱的去爱与被爱:去爱始终优先
    (三)朋友的交往是培养友爱的重要环节
三、友爱的实现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一)友爱是当代社会伦理支撑点
    (二)友爱是个人获得幸福的善因素
    (三)友爱有助于社会治理的顺利进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语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儿童立场下小学高年段班级生活研究 ——以某小学S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 我的十多年班主任工作生涯
        (二) 阅读中的思考
    二、研究综述
        (一) 儿童立场研究综述
        1. 儿童立场的历史研究
        2. 儿童立场的意义研究
        3. 开展儿童立场的方法研究
        4. 儿童立场研究简评
        (二) 班级生活研究综述
        1. 教育学领域的研究
        2. 教育社会学领域的研究
        3. 班级生活研究简评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 儿童与儿童立场
        (二) 生活与班级生活
        (三) 儿童立场下的班级生活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三章 高年段班级生活现状及其分析——以某小学高年段S班为例
    一、某小学高年段S班班级生活的现状
        (一) 我的地盘我做主——学生视角下的班级生活
        1. 刻骨铭心的第一次与最后一次
        2. 难以忘怀的“恩怨”
        3. 妙趣横生的“意外”事件
        4. 强大的团队力量
        5. “痛并快乐着”的惩罚
        6. 学习生活都去哪儿了
        (二) 紧张的学习生活——教师视角下的班级生活
        1. 班级“三表”上的生活
        2. 学习优等生的班级生活
        3. 学习后进生的班级生活
    二、某小学高年段S班班级生活的特征分析
        (一) 班级生活具有机构化的节奏秩序
        (二) 班级生活是充满多元评价冲突的场域
        (三) 班级生活基本上处于非理性权威状态
    三、儿童视角中理想的班级生活
第四章 儿童立场下的班级生活建构——基于某小学高年级S班的实践
    一、儿童立场下的班级认知生活建构
        (一) 我们的一天——管理规范不等于儿童发展
        (二) 班级生活意味着什么——班级生活对于儿童发展的意义
        1. 我们的班级是个可以平等学习的地方
        2. 我们的班级是个可以共同学习的地方
    二、儿童立场下的班级社会生活建构
        (一) 在班级集体生活中增强班级学生的集体责任感
        1. 集体生活里的那一瞬
        2. 令人期待的主题班会
        (二) 在同伴交往生活中促进彼此相互尊重、关心、认同
        1. 你很特别——不给同伴贴标签
        2. 我们志同道合——认同彼此
    三、儿童立场下的班级精神生活建构
        (一) 引导儿童成为他们自己——教师在班级生活中的作用
        1. 宽容地等待——不可分离的生活
        2. 编织儿童自己的世界——班级的第六位数学老师
        (二) 多方位、整体性建构班级精神生活
        1. 写给自己的信——帮助儿童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
        2. 不一样的“区三好学生”评选——帮助儿童构建共同体道德
        3. “你好,汤姆”——在阅读中培养倾听
第五章 结语
    一、彼此认同,回归儿童的班级生活
    二、相互交流,坚守“儿童在场”的班级生活
    三、共同创建,属于“我们”的班级生活
参考文献
    一、相关着作
    二、学术期刊杂志
    三、优秀硕士论文
    四、其它
致谢

(7)共同体视角下班级生活及其对小学生道德影响的研究 ——以N市Y小学S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共同体的概念界定
        二、教育领域内共同体的研究
        三、班级共同体的研究
        四、班级共同体与儿童道德成长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背景
        四、研究伦理问题
第一章 共同体视角下小学班级生活的伦理现状——以S班为例
    第一节 共同体的价值取向分析
        一、正义价值取向
        二、友爱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 “正义”维度下对S班级生活的考察
        一、不够和谐的S班级
        二、面临挑战的班级公共权力
        三、来自班级外的不正义
    第三节 “友爱”维度下对S班级生活的考察
        一、“善意”的缺乏
        二、小群体环境对“友爱”的负向冲击
        三、异化的友爱
第二章 共同体视角下S班级生活的伦理现状对小学生道德的影响
    第一节 畸形的“安全感”
        一、降低自尊以获得“安全感”
        二、制造“冲突”以获得“安全感”
        三、在静默中获得“安全感”
    第二节 失落的归属感
        一、无助的“学习者”
        二、“不在场”的“倾听者”
        三、消极的“参与者”
第三章 共同体视角下S班级生活伦理现状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智育与德育的失衡
        一、S班智育与德育失衡的现状
        二、智育与德育失衡下的影响
    第二节 非理性的“教师权威”
        一、权威及教师权威的概念界定
        二、教师权威对象的特殊性
        三、非理性的教师权威
第四章 共同体视角下改善小学班级生活的对策
    第一节 维护班级的正义
        一、班级生活中的正义教育对儿童成长的意义
        二、进行正义教育
    第二节 增进同学之间的友爱
        一、班级中友爱教育对儿童成长的意义
        二、班级生活中进行友爱教育
    第三节 营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正义诸要素 ——基于阐释的概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与问题缘起
    二、研究述评:语义分析与价值概念
        (一) 作为实例的充分必要特征集合的概念
        (二) 作为实例的典型特征集合的概念
        (三) 作为认知模型要素的概念
        (四) 语义学概念的性质
        (五) 价值概念是语义学概念么?
    三、小结
第一章 从自然种类概念到阐释性概念
    一 自然种类概念与可能世界语义学
    二 作为自然种类概念的价值概念?
        (一) 反实在论论证
        (二) 对反实在论的回应
        (三) 实在论论证
        (四) 实在论批判
    三 新的征程:作为阐释性概念的价值概念
        (一) 价值事实再探
        (二) 阐释性概念及其研究方法
第二章 公正的概念
    一 公正的范例与理论
    二 公正的语义分析与道德争论
    三 公正的阐释
        (一) 作为实现功利原则的公正:葛德文命题的一种阐释
        (二) 作为规范性真理认知方式的公正:葛德文命题再阐释
        (三) 作为排除非道德因素的公正:一种新的阐释
        (四) 反对与回应
第三章 应得的概念
    一 应得的范例与理论
    二 应得的语义分析
    三 应得的阐释
        (一) 不存在道德应得么?
        (二) 以责任为基础的应得:支持与反对
        (三) 作为公平的应得:对工资与惩罚的一种阐释
        (四) 作为承认的应得:一种新的阐释
第四章 需要的概念
    一 需要的范例与理论
    二 需要的语义分析
    三 需要原则的解释
        (一) 作为维持生存原则的需要原则
        (二) 作为保护弱势原则的需要原则
        (三) 解释的不足
    四 需要原则的阐释
        (一) 需要原则一定与财产权冲突么?
        (二) 作为功利主义原则的需要原则
        (三) 作为可普遍化原则的需要原则
        (四) 作为“应当意味着能够”原则的需要原则
第五章 公平的概念
    一 公平的范例与概念争论
        (一) 布鲁姆的公平概念
        (二) 关于布鲁姆公平概念的争论
    二 公平的阐释
        (一) 作为个体性与无优先性的实现方式的等比例原则
        (二) 作为“无厚此薄彼”的实现方式的等比例原则
    三 对公平的概念争论的回应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成果
后记

(9)论友爱德性的相似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友爱与爱的区别
二、友爱的形成基础———相似性
三、如何去发现友爱的相似性

四、朋友应该做的事情(论文参考文献)

  • [1]《瘦身不要命》(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赵敏. 青岛大学, 2020(02)
  • [2]友爱的哲学 ——柏拉图《吕西斯》篇绎读[D]. 梁彦华. 兰州大学, 2020(12)
  • [3]亚里士多德的友爱思想研究[D]. 王策. 贵州大学, 2019(10)
  • [4]不能让马沙说话[J]. 孙志保. 清明, 2015(04)
  • [5]亚里士多德友爱论及其当代意义研究[D]. 钟晶珍.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5(02)
  • [6]儿童立场下小学高年段班级生活研究 ——以某小学S班为例[D]. 杨婧.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4)
  • [7]共同体视角下班级生活及其对小学生道德影响的研究 ——以N市Y小学S班为例[D]. 李达芝.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3)
  • [8]正义诸要素 ——基于阐释的概念研究[D]. 黄峥. 吉林大学, 2014(09)
  • [9]论友爱德性的相似性[J]. 于斌.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6)
  • [10]有一种回答叫沉默[J]. 张克盛. 百花洲, 2012(06)

标签:;  ;  ;  ;  ;  

朋友应该做什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