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拥有“加里亚诺”的人(论文文献综述)
孙国娇[1](2020)在《传统图案元素对服装设计风格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我国传统图案元素具有典型的标志性的时代特征以及文化特征,对艺术设计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服装设计师的服装设计风格具有深远的影响。服装设计师将传统图案元素应用到服装设计当中,可以赋予服装设计时代发展的新潮流,赋予服装产品崭新的内涵和灵魂。本文以分析服装设计传承传统图案元素的现实意义为切入点,通过分析传统图案元素的具体特征,深入了解传统图案元素对服装设计风格的渲染和趣味性表现,挖掘出中国传统图案元素对现代服装设计风格的影响,并深入探索传统图案元素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创新发展影响,进而帮助服装设计师深入挖掘传统图案元素题材,全面创新现代服装的设计风格。
唐朋[2](2020)在《基于文化传承的成人礼服饰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成人礼亦称冠礼,在中国古代社会有“礼之始”的美誉。成人礼在人生尤其是青少年的成长期间有着积极影响,它可以有效地引导青少年完成社会角色的转换,了解成人后的社会责任。近些年随着国家大力倡导弘扬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文化自信,成人礼文化研究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而服饰作为物质载体,承载了丰富的礼仪文化和时代的旋律。因此,成人礼服饰设计研究对于传承中华优秀礼仪文化和培养青少年文化自信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以“文化传承”为切入点,收集整理了大量国内外成人礼服饰研究与设计相关文献资料,通过对国内外成人礼服饰的发展现状比较分析、成人礼服饰创新设计整理、问卷调查研究以及设计实践等方法,本文分析和探索了我国当下成人礼服饰发展的问题和解决的路径,以期为中国当代成人礼服饰设计提供一个合理有效的理论与实践参考。论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绪论简述研究的意义、相关概念等,阐明研究的基本信息。第二章阐述成人礼的起源,整理中国古代成人礼的发展脉络,并分析传统成人礼服饰的构成。第三章对中国当代成人礼及服饰搜集整理,通过与部分国家成人礼服饰的发展现状作对比,试图找出中国当代成人礼服饰文化在传承中出现缺失的原因。第四章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当代成人礼、成人礼服饰的现状和发展,以及当代成人礼服饰设计中的问题。第五章通过设计案例分析,归纳总结传统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运用的方法,为成人礼服饰设计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第六章结合上述研究展开对现代成人礼服饰的设计研究实践。第七章是对本论文研究的内容进行总结。研究表明,成熟发达的国家对成人礼服饰有着严格的规范。日韩两国以传统服饰为主要表现形式,充分彰显了民族文化与民族自信;而英国成人礼服饰则更注重民族文化与现代时尚的结合。相比之下,我国在当代成人礼服饰设计方面还有许多不足。针对传统成人礼服饰较为繁复的形制,当代成人礼服饰该如何发展,如何能设计既能满足当下人审美需求,又能很好地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值得更多专业研究学者去探索与实践。
阎安[3](2019)在《斯蒂芬·琼斯(Stephen Jones)帽饰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帽饰作为服饰配件,能使人的外观视觉形象更为整体,装饰物的造型、色彩以及装饰形式可以弥补服装的某些不足,而且可以帮助追求个性的人们通过服饰实现自我表达、抒发情绪的愿望。斯蒂芬·琼斯(Stephen Jones)被认为是当代最为激进和重要的女帽设计师,有着英国当代“帽子之父”的美称。本文以斯蒂芬·琼斯的帽饰作品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以西方数百年的帽饰设计发展史作为切入点,整理和归纳了经典的西方传统帽饰。其次对琼斯的成长经历和设计成就做了梳理和总结,分析社会环境、文化思潮、教育背景等客观条件对琼斯设计理念的所造成影响。然后从造型、材料、色彩三个角度对琼斯的经典帽饰作品做了具体的分析,总结出琼斯的作品在视觉审美上的独到之处。通过分析琼斯与其它着名服装设计师的合作,深入挖掘琼斯通过把握设计师的设计风格,使得帽饰与时装充分契合,达到整体形象设计最佳效果目的的关键所在。最后对琼斯设计作品的艺术风格加以总结归纳。为正在从事或想要从事帽饰设计的人们提供借鉴与参考,拓宽思路。
李橙[4](2014)在《亚历山大·麦昆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亚历山大·麦昆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十分具有代表性和个性的英国先锋时装设计师,他是时尚圈不折不扣的艺术鬼才。麦昆在自己传奇又短暂的一生中,不仅开创了自己的时尚帝国,而且引领了时尚潮流的走向。亚历山大·麦昆的设计总是妖异出位,充满天马行空的创意,极具戏剧性,可谓“衣不惊人死不休”。麦昆惊人的艺术才能和超凡的时装艺术作品震撼着观众的心灵,其华丽壮观的形式以及形式背后发人深思的设计思想使人深深地感动。本文以亚历山大·麦昆的时装作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法,图像资料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综合分析法,归纳演绎法等研究方法,对他的设计进行了学术性的研究。文章先对麦昆的人生历程及设计背景进行了全面梳理,将其创作阶段划分为灰暗叛逆的早期、浪漫复古的中期和折衷百变晚期,并深入分析了各时期的代表作品,归纳总结出了他的设计语言和设计思想。然后又从其设计的“艺术性”这一角度出发,结合时代背景和艺术思潮,对比同时代的其他先锋时装设计师,反思先锋时装设计,为麦昆设计的研究者提供借鉴与参考。纵线上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和横线上以艺术风格为基准的划分,从一纵一横的两条主线对麦昆时装设计作品进行分析,为时装设计师人物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满甜[5](2014)在《服装设计的艺术表达与视觉感受》文中研究指明文章从服装设计的艺术表达、服装视觉表现的角度,以一些服装设计表达形式、服装设计的表现手法和服装的视觉感受结合国外大师的典型设计案例剖析服装设计的艺术表达与视觉感受的关系。当今的服装设计并不仅仅不限于实用性的保暖作用,服装的艺术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把服装设计的的实性作为最终目的得到反思,服装设计开始转变为实用性与艺术性并存的趋势,甚至服装设计的艺术性远远超过了服装的实用性。服装设计是一种追求实用与艺术美为目标的,以人体为研究对象,以服装材料为设计基础,并且,使得其与各种机能性相结合,运用一定的设计手法表达出服装造型,塑造出人体美得创造性行为。视觉从字面上了解便是物体印象刺激眼睛所发生的感受,即人眼所观察的征象。视觉感受是一种“看”的艺术,法国当代艺术家森.山方曾说“在今天包括我在内没有一个画家有能力画好一个苹果,有能力恰如其分的捉住个苹果视像,我们可以使用摄像机、电脑,无论他们有多少好处多有意思,然而还是捉住。”森.山方的意思是说当今的艺术辅助科技十分发达,但是在表达作品的能力时却远远低于过去,原因是眼法不行,其次是手法不行。视觉感受就是通过“看”来认识和把握艺术家对艺术的表达方法及对世界的认识方式。这里的视觉感受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还原,就是通过视觉观察使得艺术作品还原、本能性的最初状态,就是通过观察撇去眼睛中先前的、绝对的经验,重新去审视作品。二是承认。通过本能性的看去发现艺术家所表达的内在的超脱于生活价值的理念。服装的艺术化表现对于服装视觉上的影响十分强大,而视觉上更好的把握也为服装的艺术气息增添了许多光彩,可见服装艺术与服装视觉有着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如何更好的把握并运用服装设计的表达与视觉上的联系是今后服装设计前进与否的关键所在,这要求作为设计人员者要对服装视觉形态中内容与形式所包含的语言信息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李强[6](2012)在《时尚巨头换帅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设计师和老板到底谁重要?巴黎时装周刚结束,几家大牌就纷纷更换设计师。年仅31岁时,艾迪·斯理曼(Hedi Slimane)就重塑了男性时尚。由他设计的Dior Homme(迪奥男装)让"瘦"成为男性时尚的新关键词,就连时尚界的泰斗卡尔·拉格菲尔德也拼了老命般狂减40公斤体重,就为了能穿上他设计的牛仔裤。
克里斯朵夫·施塔勒[7](2010)在《西汉字东字母 ——文字设计中汉字与拉丁字母的混合使用》文中研究说明设计的目的是为人服务,就像任何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设计与文化和社会是相关的。观察一个时期内的设计,人们可以得到关于这个时期的社会的推论。为什么汉代的雕像偏瘦,而唐代的则丰腴一些?这告诉了我们什么?任何种类的设计,不管是平面设计、产品设计、建筑、服装,或者更近一些的新媒体,都是担起塑造社会之责的先行者。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文字的设计与思想联系紧密,因为任何被记载的内容都需要通过某种形式的书写被记录下来。因此,人类思维的进化发展映射到文字的设计之中——从刻在墙柱上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到周朝铜器上刻铸的汉字,到现代风格高雅的霓虹灯广告。在当下,全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已经被连结起来。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国家之间以及文化之间交流的努力有如此之多的可能性。这种进展的两个重要方面是国际互联网和全球化经济形态。如果有什么是可以从2008年的经济危机中可以学到的话,那就是世界各地之间的交流已是如此空前的密切。文化之间更加紧密的联系导致了文化的混合,从而也导致了语言的混合。当笔者走在北京的大街上,不但能看到汉字,也看到拉丁文字、韩语文字、日语文字、阿拉伯文字、西里尔字母,有时候甚至是蒙文和藏文。文字和文字系统的混合只是全球化的性状之一,出版物,包括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出版物中,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字的现象也就越来越普遍。仔细考量的话就会发现,很多时候,这些文字放在一起并不“快乐”;外部原因是,大多数情况下是商业方面的需要使它们同时出现。当笔者看到这样的情况时,不管是在德国还是中国,都会想:如果我们找不到一种让彼此的文字系统融洽相存的办法,那是不是也反映了这个世界在我们的思维甚至是心里,还没有变成我们自己所理想的那种全球多元文化交融的社会。拉丁字符在中文文字中不妥当的处理,或是汉字在英文中不妥当的处理、甚至完全被抹煞,是不是也揭示了我们对彼此的真实看法?我不敢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我认为这代表了国际交流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因为与书写的紧密关系,文字的设计与思想的关系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字的设计也可以承载人的感受,任何受过良好教育的设计师都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那么如果代表文化的文字系统看起来是微不足道或是“不快乐”的,岂不是会让人不悦?如果可以把不同的文字系统放在一起,同时保持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个性,又对其他的文化表现出认同和理解,不是很好吗?对此笔者深信不疑。不幸的是,在过去,语言和文字常常体现为某种形式的压迫——某个民族在征服了其他民族后,会迫使其他民族接受他们的文字系统,或禁止其他民族使用本民族的文字系统。直到今天的欧洲,拉丁字母会取代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文字系统这种想法仍屡见不鲜。而在之前的年代,欧洲人也并没有为尊重其他的文化而着称,尤其是那些他们认为低级的文化。拉丁文字系统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不但是凭借知识和智慧,同时也通过帝国主义和殖民。欧洲人对于汉字的认知的历史很清楚地说明了对待文字系统的态度可以折射出对待文化态度。历史上来说,汉字和拉丁字母和谐共存的条件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良好,因为中国和欧洲第一次能够互相平视。让人们意识到双语排版设计中明显存在着一些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混合排版以及双语并列排版中。有些平面设计师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但是对于写作者、出版商、软件开发人员来说,由于没有被充分改进,因而似乎对此仍然一无所知。提高对此类问题的认识也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在该领域的研究。这篇论文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之处中文与拉丁文字排版设计中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供建议,比如如何使用现有的字体和软件来加以改进,以及如何改进软件与字体以从根本上进行改善。通过本人的分析,笔者希望揭示,取得良好的汉字和拉丁文字母双语并用或混合排版样式不仅仅是处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也能够改进可读性,提高设计的功能性。
段楠[8](2009)在《服装品牌产品语义的风格研究》文中指出服装品牌的设计风格是在设计理念的驱使下,运用设计师的创作表达,在驾驭主题并运用其相应的表现手法和服装语言组合创意,才能形成服装品牌特有的风格。服装品牌在服装设计领域中有属于自己的设计理念,这些理念又是形成千姿百态服装面貌的根源。服装理念的设定和风格定位对品牌的构建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服装语言是产品的构成单位,在设计风格确定的前提下,设计语言的正确选择及使用可以控制风格的表现结果。不然,随意截取设计语言符号只能使品牌化设计出现混乱和盲目。所有的服装品牌都应有其设计风格,服装设计师须通过把时代的服装特点以及规律性元素提炼出来,并融入的相应的文化和观念,最后运用到产品上予以表现。不同风格的形式表现与品牌所在的地理位置、民族特征、生活方式、文化潮流、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有密切关系。服装品牌的设计风格就是根据以上的文脉特点,结合时代气息所创作出来的。服装品牌设计的灵魂就形成和拥有它自己的风格,品牌能否稳定发展也是设计师对服装风格和设计语言把握的独特运用与发挥。本文参照国内外优秀案例,结合服装行业品牌营销的实践,开创性地提出了服装品牌产品语义对服装风格的形成的重要作用和设计文化理念对风格形成的指导作用。我国是一个服装生产出口大国,也是贸易消费大国,但是对于品牌文化理论的认识还较为粗浅,理解也不深入,众多企业缺乏真正的品牌设计人员和企划设计方面的人才,欠缺对于流行信息及趋势的把握能力,导致产品开发水准有限,更多的国内企业设计师采取的是抄袭模仿其他国外产品来经营自己的品牌,这就成为我国服装行业普遍存在的现状:原创产品的设计理念越来越空洞,品牌理念风格的设定没有个性、定位过度集中,严重缺乏品牌服装风格的个性内涵,导致恶性循环。服装产品的风格设计首先是列出与品牌风格相关的设计语言,选择设计方法,制定设计语言的组合规律,努力使全盘产品具有整体感,显示出服装品牌的完整性,服装产品需要逐一对产品的色彩、款式、面料、辅料和装饰等语言的设计构成状态来进行具体的定位设计。综上所述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是对服装语义及风格的具体形式与表现进行严谨的梳理与探索,并对今后我国品牌服装产品设计语言表现进行体系构建。
倪娜[9](2008)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服装设计影响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了整个世界,中国的艺术界和设计领域也不可能例外。然而,对于我国服装领域来讲,当我们连现代主义的设计精髓还尚未完全感悟时,却又遭到了处处与现代主义相悖的后现代主义的猛烈进攻,这就使得我国服装设计领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境地。本文从后现代主义的审美及设计理念、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服装消费市场、服装设计大赛、服装表演等诸多领域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思潮给中国服装设计领域带来的正、负面影响以及给中国服装教育、时尚传媒和服装从业人员带来的启示等几个层面着手进行深入分析。通过采用实例解读、文献查阅、现状分析、理论支持等研究方法,系统、客观地总结出后现代主义思潮到底给中国服装设计领域带来了哪些重大突破并同时又使其陷入了哪些困境。本文还特别通过对中西方服装设计实例的详细解读,归纳出中西方服装设计师在运用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上所偏重的不同的表达方式,并阐明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本文希望通过对上述各部分内容较为全面的阐释,使中国的服装从业人员能够从相对客观的角度去领会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精髓,消除困惑,有辨别的进行取舍,摆脱一味只重表面模仿而没有精神内涵和文化支撑的空洞设计。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全球化的今天,希望本文能够为仍处于迷茫阶段的中国服装从业人员提供一点帮助,并为服装相关的专业人士做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周奇志[10](2007)在《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特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后现代主义设计是利用历史装饰主义的设计风格从形式上对现代主义设计单调,过分强调功能化设计风格的改造。以历史风格为借鉴,采用折衷手法达到强烈表面装饰的效果。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是后现代主义设计表现最为突出的设计领域,强烈体现出后现代主义设计下列设计特点:对文化自由放任风格明显,具有历史装饰主义,历史折衷主义,文化混搭风格特征。作为一个单独的设计领域,后现代主义服饰设计同时还具有自身一系列特点。
二、拥有“加里亚诺”的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拥有“加里亚诺”的人(论文提纲范文)
(1)传统图案元素对服装设计风格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服装设计传承传统图案元素的现实意义 |
(一)融合民族文化特色,传承服饰文化精神 |
(二)挖掘传统服饰精髓,打造民族服装风格 |
(三)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打造中国服装品牌 |
二、传统图案元素的特征 |
(一)传统图案的类型 |
(二)传统图案的色彩特征 |
(三)传统图案的造型特征 |
三、传统图案元素对服装设计风格的渲染及趣味个性表现 |
(一)传统图案元素对服装设计风格的渲染 |
(二)传统图案元素对服装设计风格的趣味个性表现 |
四、我国传统图案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表现 |
(一)我国传统图案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工艺手段 |
(二)我国传统图案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
(三)传统图案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处理要点 |
五、中国传统图案元素对国内外服装设计风格的影响 |
(一)中国传统图案元素对西方服装设计风格的影响 |
(二)中国传统图案元素对中国服装设计风格的影响 |
六、传统图案元素对服装设计风格的创新影响 |
(一)对传统图案元素的借鉴 |
(二)与时尚元素的有效结合 |
(2)基于文化传承的成人礼服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成人 |
1.2.2 成人礼 |
1.3 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方案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选题的创新性 |
2 传统成人礼的发展及其文化内涵 |
2.1 成人礼的起源 |
2.2 传统成人礼的发展 |
2.2.1 冠礼 |
2.2.2 笄礼 |
2.3 成人礼的文化特征 |
2.3.1 限定性 |
2.3.2 民族性 |
2.3.3 广泛性 |
2.4 成人礼教育的功能体现 |
2.4.1 对个人品德发展的功能 |
2.4.2 对社会的育人教化功能 |
2.4.3 对民族的文化传承功能 |
2.5 本章小结 |
3 成人礼服饰发展现状 |
3.1 中国成人礼服饰发展现状 |
3.2 外国成人礼服饰发展现状 |
3.2.1 日本成人礼服饰 |
3.2.2 韩国成人礼服饰 |
3.3 中、外成人礼服饰现状对比分析 |
3.3.1 中、外成人礼服饰现状的差异——以中日韩为例 |
3.3.2 差异形成的原因 |
3.4 本章小结 |
4 成人礼服饰现状问卷调查及存在的问题 |
4.1 有关成人礼服饰现状分析问卷分析 |
4.1.1 成人礼发展现状 |
4.1.2 现代成人礼服饰设计的必要性 |
4.1.3 对现代成人礼服饰的构想 |
4.2 当代成人礼服饰设计存在的问题 |
4.3 本章小结 |
5 成人礼服饰创新设计研究 |
5.1 基于文化传承的服饰设计研究 |
5.1.1 设计原则 |
5.1.2 造型设计 |
5.1.3 色彩设计 |
5.1.4 纹样设计 |
5.1.5 外国传统元素设计案例 |
5.2 成人礼服饰设计研究 |
5.2.1 成人礼服饰发展趋势 |
5.2.2 成人礼服饰设计方法 |
5.3 本章小结 |
6 现代成人礼服饰创新设计实践 |
6.1 整体构思 |
6.2 成人礼服饰创新设计实践 |
6.2.1 主题灵感来源 |
6.2.2 面料色彩 |
6.2.3 纹样设计 |
6.2.4 款式设计 |
6.3 设计实践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斯蒂芬·琼斯(Stephen Jones)帽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五、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六、本文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西方帽饰设计史的回顾 |
第一节 西方帽饰的起源及发展 |
第二节 近现代西方帽饰设计发展状况 |
第二章 斯蒂芬·琼斯的设计生涯 |
第一节 斯蒂芬·琼斯的成长经历 |
第二节 斯蒂芬·琼斯的设计成就 |
第三章 斯蒂芬·琼斯的设计作品分析 |
第一节 斯蒂芬·琼斯帽饰作品造型解析 |
第二节 斯蒂芬·琼斯帽饰作品材料解析 |
第三节 斯蒂芬·琼斯帽饰作品色彩解析 |
第四章 斯蒂芬·琼斯与其他着名设计师的合作 |
第一节 斯蒂芬·琼斯与让·保罗·高缇耶(Jean Paul Gaultier) |
第二节 斯蒂芬·琼斯与川久保玲(Rei Kawakubo) |
第三节 斯蒂芬·琼斯与约翰·加里亚诺(John Galliano) |
第五章 斯蒂芬·琼斯设计作品的艺术风格 |
第一节 斯蒂芬·琼斯作品中的后现代主义风格 |
第二节 斯蒂芬·琼斯作品中的新浪漫主义风格 |
第三节 斯蒂芬·琼斯作品中的超现实主义风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图片来源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亚历山大·麦昆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亚历山大·麦昆创作历程概述 |
1.1 生平研究 |
1.2 设计背景 |
1.2.1 回顾,让人重新发现时尚 |
1.2.2 时势,创造流行新势力 |
1.2.3 游戏,玩弄文化图腾 |
1.2.4 教育,孕育新生代设计 |
1.2.5 多元,丰富设计内涵 |
1.2.6 媒体,催化明星效应 |
1.2.7 置入,切进当代流行文本 |
1.3 创作阶段 |
1.3.1 早期创作——灰暗叛逆 |
1.3.2 中期创作——浪漫复古 |
1.3.3 晚期创作——折衷百变 |
1.3.4 “时尚来去匆匆,但风格永存” |
第二章 由亚历山大·麦昆代表作品探究其设计思想 |
2.1 亚历山大·麦昆的早期代表作品 |
2.1.1 毕业设计“开膛手杰克跟踪他的受害者”(Jack the Ripper Stalks His Victims) |
2.1.2 “包屁者” (bumsters)系列和“高原强暴”(Highland Rape)系列 |
2.1.3 “血魔”(The Hunger)系列和“但丁”(Dante)系列 |
2.1.4 “Bellmer la Poupée”系列和“弱肉强食的地方”(It's a Jungle Out There)系 列 |
2.2 亚历山大·麦昆的中期代表作品 |
2.2.1 纪梵希(Givenchy)时期的作品 |
2.2.2 唯美华丽的开端“No.13”系列和唯美哥特式的“VOSS”系列 |
2.2.3 由电影艺术启发下的“释放”(Deliverance)系列和“游戏而已”(It’s Only a Game)系列 |
2.2.4 巅峰之作“克洛登的寡妇”(Widows of Culloden)系列 |
2.3 亚历山大·麦昆的晚期代表作品 |
2.3.1 向伊莎贝拉·布罗 (Isabella Blow)致敬的“天使之翼”(La Dame Bleue)系 列 |
2.3.2 “自然的区别,非自然的选择”(Natural Distinction,Un-Natural Selection)系列与“柏拉图的亚特兰蒂斯”(Plato’sAtlantis)系列对生命与生存的思考 |
2.3.3 忧郁美的怪诞呈现——2009-2010 秋/冬“丰收号角”(The Horn of Plenty) 系列 |
2.3.4 辞世“遗言”——2010 年秋/冬“天使与魔鬼”(Angels and Demons)系列 |
2.4 亚历山大·麦昆的设计语言归纳和设计思想总结 |
2.4.1 设计语言归纳 |
2.4.2 设计思想总结 |
第三章 亚历山大·麦昆设计的艺术性特征 |
3.1 服装设计的艺术性判断 |
3.2 亚历山大·麦昆设计的艺术性的出发点 |
3.2.1 哲学式的艺术思考 |
3.2.2 叙事性的艺术创作 |
3.2.3 刺激型的艺术表现 |
3.3 亚历山大·麦昆设计中的艺术性的总体风格 |
3.3.1 挑战传统——大胆的“破坏”和“否定” |
3.3.2 看似矛盾的完美混搭 |
3.3.3 无处不在的创意设计 |
3.3.4 高科技要素和谐的艺术化设计 |
3.4 亚历山大·麦昆设计中的艺术性的表现主题 |
3.4.1 典型主题设计 |
3.4.2 表现主题的设计内容 |
3.4.3 小结——多样性的感官效果 |
3.5 亚历山大·麦昆设计中的艺术性的表现手法 |
3.5.1 超现实主义与解构主义的表现手法 |
3.5.2 浪漫主义与女性主义的表现手法 |
3.5.3 波普艺术与折衷主义的表现手法 |
3.5.4 小结 |
第四章 亚历山大·麦昆对时装设计发展的启示及思考 |
4.1 非传统的设计和引人争议的表现手法反击商业化的时尚产业 |
4.1.1 反传统的设计风格影响了整个时装界 |
4.1.2 戏剧化时装展示震撼了传统的时装展示 |
4.1.3 对本土文化的执着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 |
4.1.4 引领无数设计师创建属于自己的产品系列 |
4.2 高级时装街头化的有力推手 |
4.3 前瞻性的理念引领时尚走向 |
4.4 由亚历山大·麦昆延伸到时装设计界的极限畸形现状探讨 |
4.4.1 被畸形化的大众审美和时装设计目的 |
4.4.2 被忽略的设计责任和设计伦理 |
4.4.3 对畸形现状的反思 |
4.5 对先锋时装设计的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附录: 图片来源 |
致谢 |
(5)服装设计的艺术表达与视觉感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概述 |
2.1 服装设计的概念 |
2.2 服装设计艺术表达的概念 |
2.3 服装设计视觉感受的概念 |
第三章 服装设计的艺术表达 |
3.1 服装设计的艺术表达形式 |
3.1.1 服装设计中造型的艺术表达形式 |
3.1.2 服装设计中色彩的艺术表达形式 |
3.1.3 服装设计中材料的艺术表达形式 |
3.2 服装设计艺术表达的创造手法 |
3.2.1 服装设计中面料的二次设计的运用 |
3.2.2 服装设计中信息技术的运用 |
3.2.3 服装设计中装饰手法的运用 |
3.3 服装设计艺术表达的规律 |
3.3.1 服装设计的节奏与韵律 |
3.3.2 服装设计的对称与平衡 |
3.3.3 服装设计的对比与调和 |
第四章 服装设计的视觉感受 |
4.1 服装设计中面料肌理重构的视觉感受 |
4.1.1 服装设计中面料肌理的分类 |
4.1.2 服装设计中面料的肌理重构设计 |
4.1.3 服装设计中肌理重构的表现形式与视觉感受 |
4.2 服装造型设计的视觉感受 |
4.2.1 服装造型设计中廓形设计的视觉感受 |
4.2.2 服装造型设计中褶皱的运用与视觉感受 |
4.2.3 服装造型设计中立体装饰的视觉感受 |
4.3 服装设计中色彩的视觉感受 |
4.3.1 服装设计的无色的视觉感受 |
4.3.2 服装设计中撞色的视觉感受 |
4.3.3 服装设计中同类色与邻近色的视觉感受 |
第五章 服装设计艺术表达与视觉感受的关系 |
5.1 服装设计的艺术表达与视觉平衡 |
5.1.1 对比的艺术表达方式与视觉平衡 |
5.1.2 分割的艺术表达方式与视觉平衡 |
5.2 服装设计的艺术表达与视觉美感 |
5.2.1 线条的视错设计与视觉美感 |
5.2.2 色彩的视错设计与视觉美感 |
5.3 服装设计的艺术表达与视觉张力 |
5.3.1 撞色的表现与视觉张力 |
5.3.2 涂鸦的表现与视觉张力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七章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7)西汉字东字母 ——文字设计中汉字与拉丁字母的混合使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章 研究主题介绍 |
1.1. 选题缘由 |
1.2. 选题的意义 |
1.2.1. 这篇论文所作研究的意义 |
1.2.2. 双语排版设计的应用 |
1.2.3. 可以获益于本文研究成果的人群 |
1.3. 研究文献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问题与方法 |
1.5.1. 需要解答的问题 |
1.5.2. 研究方法 |
1.6. 框架与结构 |
1.6.1. 所涉专业术语注释 |
1.6.2. 视角 |
1.6.3. 顺序 |
1.6.4. 结构 |
第二章 拉丁文字的排字法则分析 |
2.0. 介绍 |
2.1. 基线 |
2.2. 字符之间的间距 |
2.3. 词间距 |
2.4. 行距 |
2.5. 段落 |
2.6. 标点符号 |
2.7. 强调 |
2.8. 字体分类 |
2.9. 结论 |
第三章 汉字在欧洲的发展历史 |
3.1. 中国与欧洲的早期接触 |
3.1.1. 罗马帝国与汉朝的接触 |
3.1.2.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
3.1.3. 早期记录 |
3.2. 耶稣会士关于中国的记录 |
3.2.1. 利玛窦 |
3.2.2. 胡安·冈萨雷斯·德·门多萨 |
3.2.3. 何塞·德·阿科斯塔 |
3.2.4. 曾德昭 |
3.2.5. 安文思 |
3.2.6. 卫匡国 |
3.3. 不同观点 |
3.3.1. 海军元帅乔治·安逊 |
3.3.2. 其他人 |
3.4. 前汉学家及他们对汉字的着迷 |
3.4.1. 阿塔纳斯·基歇尔 |
3.4.2. 汉字和象形文字 |
3.4.3. 世界语 |
3.4.4. 安德烈斯·穆勒 |
3.4.5. 克里斯蒂安·曼泽尔 |
3.5. 十九世纪欧洲的汉字活字 |
3.5.1. 欧洲人在亚洲经营的印刷所 |
3.5.2. 国家印刷局 |
3.5.3. 汉字活字 |
3.5.4. 欧洲的其它汉字活字 |
3.5.5. 汉字的省略 |
3.6. 评述 |
3.6.1. 文化态度 |
3.6.2. 要点 |
3.7. 结论 |
第四章 汉字、字母文字设计比较研究 |
4.0. 文字设计与情感 |
4.1. 字母与文字对比 |
4.2. 等宽字体vs.非等宽字体 |
4.2.1. 传统中文版式 |
4.2.2. 拉丁文本中的汉字 |
4.2.3. 中文里的拉丁字母 |
4.2.4. 数字 |
4.2.5. 齐行方式造成的问题 |
4.2.6. 结论 |
4.3. 好字体坏字体 |
4.4. 中间线对齐vs.基线 |
4.5. 黑白平衡 |
4.5.1. 介绍 |
4.5.2. 汉字的文本密度 |
4.5.3. 拉丁文字排版密度 |
4.5.4. 混合文字文本密度 |
4.5.5. 结论 |
4.6. 段落对齐 |
4.7. 行距 |
4.7.1. 拉丁字母文本中汉字的行距 |
4.7.2. 双语排版中的行距 |
4.8. 文本长度 |
4.9. 标点符号 |
4.9.1. 拉丁字母文本中的中文标点符号 |
4.9.2. 混合文本中的标点符号 |
4.9.3. 双语排版中的标点符号 |
4.10. 强调 |
4.10.1. 在中文排版设计中的强调 |
4.10.2. 混合文本中的强调 |
4.10.3. 在双语文本中的强调 |
4.10.4. 结论 |
4.11. 拼音 |
4.11.1. 汉语拼音的呈现 |
4.11.2. 声调 |
4.11.3. 连接符 |
4.11.4. 其它的罗马字母系统. |
4.11.5. 拉丁字母的汉化 |
4.12. 编码 |
第五章 小结/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简历 |
(8)服装品牌产品语义的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概况 |
1.2 课题研究背景 |
1.2.1 国外服装品牌的设计定位 |
1.2.2 我国服装品牌的设计结构 |
1.2.3 我国服装品牌风格设计建构还在初级阶段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服装产品语义内涵特征的研究 |
2.1 服装产品语义 |
2.1.1 服装产品语义的概念 |
2.1.2 服装符号的特性 |
2.1.3 服装产品语义的符号系统 |
2.2 服装产品语义在品牌设计中的表现 |
2.2.1 休闲服装品牌的设计的表现 |
2.2.2 职业服装品牌的设计表现 |
2.2.3 运动服装品牌的设计表现 |
2.2.4 时装服装品牌的设计表现 |
2.3 服装产品语义的构建 |
2.4 服装产品语义使用的相关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对现存服装品牌语义进行风格分析 |
3.1 对服装品牌风格的研究视角 |
3.1.1 服装品牌风格的含义 |
3.1.2 服装品牌风格要素分析 |
3.2 服装品牌产品的风格类别 |
3.2.1 品牌自身的风格 |
3.2.2 设计师的风格 |
3.3 服装品牌形象与风格 |
3.3.1 服装风格成就品牌形象 |
3.3.2 设计风格对品牌形象起着决定作用 |
3.3.3 形式要素造就不同服装艺术风格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内外的优秀案例分析 |
4.1 国内优秀案例分析 |
4.1.1 杭派优秀案例分析 |
4.1.2 汉派优秀案例分析 |
4.1.3 粤派优秀案例分析 |
4.1.4 京派优秀案例分析 |
4.1.5 海派优秀案例分析 |
4.2 国外优秀案例分析 |
4.2.1 Vivienne Westwood(维维安·维斯特伍德) |
4.2.2 Cristobal Balenciaga(克里斯托伯·巴伦夏卡) |
4.2.3 John Galliano(约翰·加里亚诺) |
4.2.4 Issey Miyake(三宅一生) |
4.2.5 Alexander MacQueen(亚历山大·麦克奎恩) |
4.2.6 Christian Lacroix(克里斯蒂安·拉克鲁瓦) |
4.2.7 Giorgio Armani(乔治·阿玛尼)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构建适合我国服装产品语义风格表现的研究 |
5.1 对我国创建服装品牌风格的思考 |
5.1.1 我国服装品牌设计的中存在的问题 |
5.1.2 服装语义对风格的建构要求我国设计师专业化多元化 |
5.1.3 服装品牌内在的文化含量需走出误区 |
5.1.4 我国服装风格定位的雷同、内涵含混不清、同质化程度高 |
5.2 服装品牌文化对创建服装品牌产品语义风格的影响 |
5.2.1 文化的渗透 |
5.2.2 服装品牌设计的文化渗透 |
5.2.3 服装设计师的角色定位 |
5.3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设计语言与风格体系 |
5.3.1 我国服装品牌风格内涵塑造面对的现实状态 |
5.3.2 服装内涵表达的一致性 |
5.3.3 重视设计师的专业化能力把握 |
5.3.4 在我国服装品牌风格建构中融入民族文化 |
5.3.5 树立"反传统"主流的民族文化形象 |
5.3.6 创立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服装品牌风格 |
5.3.7 在我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设计语言和风格 |
5.3.8 国内服装品牌国际化战略的打造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服装设计影响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本研究主题范围内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水平 |
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3 本论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4 本论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5 本论文在理论和应用方面的意义 |
6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一章 后现代主义审美及设计 |
1.1 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审美冲突 |
1.2 后现代主义审美及设计特征 |
1.2.1 后现代主义审美特征 |
1.2.2 后现代主义设计特征 |
1.3 后现代主义审美及设计的突破 |
1.3.1 后现代主义审美的突破 |
1.3.2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突破 |
1.4 后现代主义审美及设计的困惑 |
1.4.1 后现代主义审美的困惑 |
1.4.2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困惑 |
第二章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服装领域的影响 |
2.1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形成影响的因素 |
2.1.1 全球化进程的影响 |
2.1.2 国内自身环境的变化 |
2.2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艺术领域的影响 |
2.2.1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
2.2.2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 |
2.2.3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
2.3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服装领域的影响 |
2.3.1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服装消费市场的影响 |
2.3.2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服装设计大赛的影响 |
2.3.3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服装表演的影响 |
第三章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服装设计的影响 |
3.1 中国服装设计的后现代主义表达 |
3.1.1 后现代主义服装的发展 |
3.1.2 国外服装设计的后现代主义表达 |
3.1.3 中国服装设计的后现代主义表达 |
3.2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服装设计的影响 |
3.2.1 后现代主义思潮给中国服装设计带来的突破 |
3.2.2 后现代主义思潮给中国服装设计带来的困境 |
第四章 后现代主义思潮给中国服装界带来的启示 |
4.1 后现代主义思潮给中国服装教育界带来的启示 |
4.1.1 服装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
4.1.2 服装教育要努力把握未来趋势 |
4.2 后现代主义思潮给中国时尚传媒带来的启示 |
4.3 时代发展对中国服装从业人员提出的要求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所选课题的来源,目的,意义,及该课题在国内外的概况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目的 |
1.1.3 该课题在国内外概况 |
1.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和预期效果 |
1.2.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2.2 拟解决问题 |
1.2.3 预期效果 |
1.3 实验设计方案及所需要的主要设备仪器,材料及其数据 |
1.3.1 所需要的主要设备 |
1.3.2 数据库及资料 |
1.4 关键问题,现有条件及解决方法 |
1.4.1 关键问题 |
1.4.2 现有条件 |
1.4.3 解决方法 |
第二章 服装自古以来本身就是一种精神文化载体,它体现一个民族在特定时代的文化艺术特征 |
2.1 服装是社会生活中一种重要的精神文化载体 |
2.1.1 服饰的社会性 |
2.1.2 服饰的文化性 |
2.1.3 服饰的审美性 |
2.2 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更能体现其作为精神文化载体的功能 |
2.2.1 后现代主义服饰个性精神文化载体功能凸显 |
第三章 现代服装设计同现代设计思潮之间渊源探究 |
3.1 纵览各阶段服装设计同该阶段现代设计思潮之间文化脉络 |
3.2 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出现在服装设计领域 |
3.2.1 后现代主义设计概念 |
3.2.2 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概念与特征 |
3.2.3 鉴于服饰设计自身的特点,服装设计领域最能彰显后现代主义设计特色 |
3.2.4 简单回顾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历史装饰元素来源 |
3.2.5 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对服饰历史文化的回归被注入时代特征 |
第四章 服装设计是显示后现代主义对文化自由放任设计风格特征最突出的领域 |
4.1 服饰对绘画的体现 |
4.2 服饰对传统文化的表现 |
4.3 对民族文化的表现 |
4.4 后现代服装对更广泛领域的表现 |
4.4.1 对自然界的表现 |
4.4.2 对社会动向的反映 |
4.4.3 对年代主题的表现 |
4.4.4 对军服风格的表现 |
4.4.5 对流行音乐的表现 |
4.4.7 对哲学理念—解构主义的表现 |
4.5 后现代主义服饰历史折衷主义混搭风格强烈 |
第五章 从维维安.韦斯特伍德的设计历程看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更加注重精神文化实质的把握 |
5.1 朋克时代 |
5.2 重回历史主义 |
第六章 对现代诸设计大师充满个性与文化理念的设计作品特点分析看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的诸项特征 |
6.1 视觉的盛宴——装饰的极致 |
6.2 经典的叛——不和谐对撞之中的时尚 |
6.3 传统与前卫——精妙的统一 |
第七章 对扬名国际的日本后现代服装设计师案例分析看国内服装设计现状及发展 |
7.1 从民族角度出发关注时尚 |
7.1.1 对东方宽衣文化精神的继承 |
7.1.2 继承日本和服纤柔,精致的装饰风格 |
7.1.3 非完美美学原则影响下的解构主义服装设计 |
7.1.4 黑色经典之中性格设计 |
7.2 对日本设计师成功的设计思维探讨 |
7.2.1 发挥抽象思维能力 |
7.2.2 注重精神文化内涵 |
7.2.3 赋予时代性特征 |
7.2.4 借鉴具体手法 |
7.3 中国服饰设计现状 |
7.3.1 落后的综合原因 |
7.4 促进国内服装设计发展的两个关键 |
7.4.1 企业应重视设计带动品牌,设计师创造市场的价值 |
7.4.2 设计师更好地加强设计修养 |
参考文献 |
四、拥有“加里亚诺”的人(论文参考文献)
- [1]传统图案元素对服装设计风格的影响研究[J]. 孙国娇. 中国民族博览, 2020(22)
- [2]基于文化传承的成人礼服饰设计研究[D]. 唐朋. 武汉纺织大学, 2020(02)
- [3]斯蒂芬·琼斯(Stephen Jones)帽饰设计研究[D]. 阎安. 苏州大学, 2019(04)
- [4]亚历山大·麦昆的设计研究[D]. 李橙. 苏州大学, 2014(11)
- [5]服装设计的艺术表达与视觉感受[D]. 满甜. 天津科技大学, 2014(06)
- [6]时尚巨头换帅忙[J]. 李强. 世界博览, 2012(06)
- [7]西汉字东字母 ——文字设计中汉字与拉丁字母的混合使用[D]. 克里斯朵夫·施塔勒. 中央美术学院, 2010(09)
- [8]服装品牌产品语义的风格研究[D]. 段楠. 河北科技大学, 2009(07)
- [9]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服装设计影响之研究[D]. 倪娜. 天津工业大学, 2008(09)
- [10]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特色研究[D]. 周奇志.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