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稻秧苗使用多效唑五注意(论文文献综述)
程瑞清[1](2010)在《早稻软盘育苗抛秧栽培技术》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早稻软盘育苗抛秧栽培技术,包括软盘育苗、大田准备、抛秧、大田管理等方面,以为早稻生产提供参考。
闫艳红[2](2010)在《烯效唑对套作大豆的壮苗控旺效应及其机理研究》文中提出通过2006-2009年度进行的“烯效唑对大豆种子萌发及物质转化的影响”、“烯效唑对大豆的壮苗效应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叶面喷施烯效唑对大豆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和“烯效唑与施氮量对大豆花后生长发育及干物质生产的影响”试验,研究了烯效唑干拌种和叶面喷施对套作大豆壮苗控旺的形态效应、生理效应和产量效应,明确了烯效唑对大豆的壮苗、控旺和增产的生理基础,并形成了烯效唑拌种和叶面喷施的应用技术。结论如下:1烯效唑处理后的形态效应1.1烯效唑干拌种壮苗促根烯效唑干拌种处理显着降低了苗高、第一节间长、子叶节高度、根长和叶面积,且随拌种浓度的提高降低幅度加大。烯效唑处理提高了茎粗、根体积、根干重、地上部干重和根冠比,以4 mg/kg烯效唑干拌种效果最佳,其次为2 mg/kg。1.2分枝期叶面喷施烯效唑控旺分枝期喷施烯效唑后,株高、主茎高、第一节间长、初花—始粒期的单株叶面积和群体叶面积指数均表现为随喷施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差异显着;始粒期时,经低浓度烯效唑处理(30、60 mg/kg)植株的茎粗显着高于对照。初花期喷施高浓度烯效唑(120、150 mg/kg)后,株高、主茎高、第一节间长、初花—始粒期的单株叶面积和群体叶面积指数均显着低于对照;茎粗显着高于对照。可见,在套作模式中,以分枝期喷施低浓度烯效唑控旺效果最佳;若在初花期喷施,只有高浓度才能达到控旺效果。2烯效唑处理后的生理效应2.1烯效唑改变了内源激素含量及其平衡烯效唑干拌种降低了种子萌发过程中子叶中的GA,提高了IAA含量,延迟了ZT达到高峰的时间,提高了萌发后期的ZT含量。说明烯效唑在种子萌发初期起抑制作用,而在萌发后期则起促进作用。烯效唑叶面喷施处理显着降低了盛花—始粒期叶片中KT、GA和IAA含量,却显着提高了ABA含量和ABA/GA、ABA/KT比值,抑制了花后的营养生长,有利于荚的形成;提高了鼓粒期叶片中的KT、GA、IAA含量,却显着降低了ABA含量及ABA/GA、ABA/KT比值,有利于延缓叶片衰老,延长叶片功能期。2.2烯效唑干拌种改变了大豆幼苗期的生理特性烯效唑干拌种提高了大豆苗期叶片和根系中的SOD、POD和CAT酶活性,降低了脂质过氧化物MDA含量;增加了大豆苗期植株的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和根系活跃吸收表面积,提高了根冠比和干物质积累量,以4 mg/kg烯效唑干拌种效果最好。可见,烯效唑可提高植株的抗荫蔽能力和同化功能,提高同化产物的积累,改善同化产物的分配。2.3烯效唑改变了大豆花后的生理特性所有烯效唑处理均降低了大豆植株花后(初花—始粒期)的叶面积指数,有利于通凤透光,增加了大豆植株群体的光合叶面积,且提高了花后(始粒期前)植株叶片的碳氮比,有效地控制了植株旺长;同时还延长了绿叶时间,提高了叶绿素含量和盛荚期的叶面积指数,延长了叶片功能期。烯效唑不管是干拌种还是叶面喷施均提高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叶绿素a含量及干物质积累量,但在不同施氮水平下表现有差异。在低N(0 kg/hm2)水平下,烯效唑干拌种处理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叶绿素a含量及干物质积累量随拌种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分枝期喷施60 mg/kg烯效唑处理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叶绿素a含量及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其次为30mg/kg处理;在中N(31.2 kg/hm2)水平下,烯效唑干拌种植株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叶绿素a含量及干物质积累量以4 mg/kg处理最高,其次为2mg/kg处理,分枝期喷施烯效唑处理植株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叶绿素a含量及干物质积累量以30 mg/kg处理最高,其次为60 mg/kg处理;在高N(62.4 kg/hm2)水平下,烯效唑干拌种处理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叶绿素a含量及干物质积累量只有2 mg/kg处理高于对照,分枝期喷施烯效唑处理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叶绿素a含量及干物质积累量以90mg/kg处理最高。烯效唑处理提高了大豆植株花后叶片和茎秆中的可溶性糖和全氮含量,但在不同施氮水平下表现有差异。低N水平下,烯效唑干拌种以8mg/kg处理最高;叶面喷施以60mg/kg处理最高。中N水平,烯效唑干拌种以4mg/kg处理最高,其次为2mg/kg处理;叶面喷施以30mg/kg处理最高,其次为60mg/kg处理。高N水平下,烯效唑干拌种只有2 mg/kg处理高于对照;而烯效唑喷施则随浓度的增加而提高。由此可见,低、中N水平下,烯效唑处理可以提高植株的碳氮代谢和花后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叶绿素a含量及干物质积累量;高N水平下,烯效唑干拌种的效应不显着。3烯效唑处理后大豆的产量变化烯效唑干拌种和叶面喷施均提高了大豆产量,其产量提高是有效荚数和百粒重增加的缘故,但在不同施氮水平下表现不尽相同。低N水平下,经烯效唑干拌种处理(2-8 mg/kg)的大豆产量随浓度的提高而增加;分枝期经烯效唑喷施处理的大豆产量以60 mg/kg处理最高,其次为30 mg/kg处理。中N水平下,经烯效唑干拌种处理的大豆产量以4 mg/kg处理最高,其次2 mg/kg处理;经烯效唑喷施处理的大豆产量以30 mg/kg处理最高;高N水平下,经烯效唑干拌种处理的大豆产量只有2 mg/kg处理高于对照;经烯效唑喷施处理(30-90 mg/kg)的大豆产量随烯效唑浓度的提高而增加。4烯效唑处理后大豆的品质变化在各N肥水平下,经烯效唑干拌种和叶面喷施的植株籽粒的氨基酸总含量及人体必需的各氨基酸含量(除Met)均高于对照,而粗脂肪含量与对照无显着性差异(除高N)。在低、中N水平下,经烯效唑干拌种和叶面喷施的植株籽粒的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对照;高N水平下,经烯效唑喷施处理植株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对照,而经烯效唑干拌种处理植株籽粒的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却只有2 mg/kg处理显着高于对照。
兰希红[3](2008)在《水稻抛秧“五注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抛秧栽培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效栽培新技术,推广面积不断扩大。应用抛秧栽培技术,要注意以下五点:一、注意防止串根
翟广华[4](2006)在《水稻使用多效唑五注意》文中认为水稻使用多效唑具有明显的壮秧蹲苗、早发增穗、增强抗性、防病抑草、增产增收等效果,但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出现由于使用不当,造成秧苗过于矮化、生
吴士平[5](2004)在《水稻秧苗使用多效唑五注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水稻秧苗使用多效唑五注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稻秧苗使用多效唑五注意(论文提纲范文)
(1)早稻软盘育苗抛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育苗 |
1.1 育秧材料 |
1.2 选好品种 |
1.3 适时播种 |
1.4 化调处理 |
1.5 铺盘装泥播种 |
1.6 化学除草 |
1.7 播后覆盖 |
1.8 肥水管理 |
2 大田准备 |
3 抛秧 |
4 大田管理 |
4.1 水肥管理 |
4.2 除草 |
4.3 病虫害防治 |
(2)烯效唑对套作大豆的壮苗控旺效应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立题背景与文献综述 |
1.1 南方套作大豆的发展形势与存在问题 |
1.2 烯效唑的研究现状 |
1.2.1 烯效唑的形态效应 |
1.2.2 烯效唑的生理效应 |
1.2.3 烯效唑的产量和品质效应 |
1.2.4 烯效唑与氮肥的互作效应 |
1.3 烯效唑研究的不足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烯效唑对大豆种子萌发及物质转化的影响 |
2.1.1 试验设计 |
2.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1.2.1 发芽率、发芽势、种子萌发指数和胚轴长、胚根长及侧根数的测定 |
2.1.2.2 种子萌发后子叶成分含量的测定 |
2.1.2.3 种子萌发后子叶中激素含量的测定 |
2.1.2.4 种子萌发后子叶中保护性酶活性的测定 |
2.2 烯效唑对大豆幼苗生长及一些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
2.2.1 试验设计 |
2.2.2 测定项目及测定方法 |
2.2.2.1 幼苗形态指标的测定 |
2.2.2.2 根系活力及根系活跃吸收表面积的测定 |
2.2.2.3 幼苗根叶中可溶性糖和全氮含量的测定 |
2.2.2.4 SOD、POD活性的测定 |
2.2.2.5 MDA、Pro含量的测定 |
2.3 叶面喷施烯效唑对大豆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
2.3.1 试验设计 |
2.3.2 测定项目及测定方法 |
2.3.2.1 形态指标的测定 |
2.3.2.2 光合特性的测定 |
2.3.2.3 物质的积累与分配的测定 |
2.3.2.4 收获后籽粒品质性状的测定 |
2.3.2.5 产量的测定 |
2.4 烯效唑与施氮量对大豆花后生长发育及干物质生产的影响 |
2.4.1 试验设计 |
2.4.2 测定项目及测定方法 |
2.4.2.1 光合特性的测定 |
2.4.2.2 某些生理指标的测定 |
2.4.2.3 干物质积累量的测定 |
2.4.2.4 产量和品质的测定 |
3 结果分析 |
3.1 烯效唑对大豆的形态效应 |
3.1.1 烯效唑干拌种的形态效应 |
3.1.1.1 种子萌发的形态效应 |
3.1.1.2 苗期的形态效应 |
3.1.1.3 花后的形态效应 |
3.1.2 烯效唑叶面喷施的形态效应 |
3.2 烯效唑对大豆的生理效应 |
3.2.1 对内源激素的影响 |
3.2.1.1 大豆萌发过程中子叶中的内源激素含量 |
3.2.1.2 花后大豆叶片中的内源激素含量 |
3.2.2 对碳氮代谢的影响 |
3.2.2.1 种子萌发过程中子叶中的碳氮代谢 |
3.2.2.2 大豆苗期叶片和根系中的碳氮代谢 |
3.2.2.3 大豆花后的碳氮代谢 |
3.2.3 对根系活力和根系活跃吸收表面积的影响 |
3.2.4 对保护性酶活性的影响 |
3.2.4.1 种子萌发过程中子叶中保护性酶活性 |
3.2.4.2 大豆苗期根叶中保护性酶活性 |
3.2.4.3 大豆花后根叶中保护性酶活性 |
3.2.5 对抗过氧化物MDA和Pro含量的影响 |
3.2.5.1 大豆苗期根叶中MDA和Pro含量 |
3.2.5.2 大豆花后根叶中MDA和Pro含量 |
3.2.6 对光合特性的影响 |
3.2.6.1 叶绿素(Chl)含量和LAI |
3.2.6.2 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及蒸腾速率(Tr) |
3.3 烯效唑对大豆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
3.3.1 大豆苗期干物质的积累 |
3.3.2 大豆花后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
3.3.2.1 干物质积累 |
3.3.2.2 干物质分配 |
3.3.2.3 干物质转移 |
3.4 烯效唑对大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3.5 烯效唑对大豆的品质效应 |
3.5.1 籽粒蛋白质含量、粗脂肪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 |
3.5.2 籽粒氨基酸含量 |
4 讨论 |
4.1 烯效唑的壮苗机理 |
4.1.1 壮苗效应 |
4.1.2 壮苗的生理基础 |
4.1.2.1 改变激素含量 |
4.1.2.2 提高保护性酶活性 |
4.1.2.3 协调苗期物质转化和花后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
4.2 烯效唑的控旺机理 |
4.2.1 控旺效应 |
4.2.2 控旺的生理基础 |
4.2.2.1 改善花后激素含量及其平衡 |
4.2.2.2 协调花后碳氮代谢及干物质生产与分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4)水稻使用多效唑五注意(论文提纲范文)
1.减少残留 |
2.剂量适宜 |
3.使用适时 |
4.早抓管理 |
5.谨防迟熟 |
四、水稻秧苗使用多效唑五注意(论文参考文献)
- [1]早稻软盘育苗抛秧栽培技术[J]. 程瑞清. 现代农业科技, 2010(14)
- [2]烯效唑对套作大豆的壮苗控旺效应及其机理研究[D]. 闫艳红. 四川农业大学, 2010(12)
- [3]水稻抛秧“五注意”[J]. 兰希红. 农村百事通, 2008(07)
- [4]水稻使用多效唑五注意[J]. 翟广华. 科学种养, 2006(12)
- [5]水稻秧苗使用多效唑五注意[J]. 吴士平. 农村百事通, 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