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臼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髋臼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一、髋臼骨折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杨博群[1](2022)在《多层螺旋CT扫描对髋臼骨折的诊断价值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对髋臼骨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100例髋臼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行多层螺旋CT扫描,对照组行X线平片。比较两组检出率、对髋臼移位情况的诊断准确率及检查前耗时。结果观察组检出率为98.0%,显着高于对照组的7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髋臼移位<2 mm的诊断准确率为97.0%,显着高于对照组的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检查前耗时为(10.8±1.0)min,短于对照组的(24.3±1.8)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臼骨折患者实施多层螺旋CT的检出率高,尤其对为微小骨折移位有重要诊断价值,且检查耗时短,患者舒适度高。

李琳,王琦,于震,孙洋洋,吕尧,谭国庆,傅佰圣,李庆虎,周东生[2](2021)在《特定复位顺序在治疗合并髋臼骨折的Tile C型骨盆骨折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按特定顺序复位手术治疗合并髋臼骨折的Tile C型骨盆骨折,并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53例Tile C型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中骨折复位的顺序分为特定顺序组和非特定顺序组。特定顺序组29例,其中男20例,女9例;年龄(43.8±14.8)岁(范围18~71岁),术中均采用"先内后外,先上后下"顺序进行骨折复位;非特定顺序组24例,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44.4±14.7)岁(范围18~69岁),未按照该顺序复位。根据骨盆和髋臼骨折损伤类型,选择合适的体位和手术入路,切开复位骨折后,采用内植物固定。比较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骨折复位质量采用Matta评分,骨盆骨折功能恢复采用Majeed评分,髋臼骨折采用髋关节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进行评定。结果特定顺序组和非特定顺序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特定顺序组和非特定顺序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 031.1±513.7)、(1 406.3±738.1) ml,手术时间分别为(3.5±1.0)、(4.8±1.4)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3例随访时间(14.8±1.6)个月(范围12~18个月)。特定顺序组和非特定顺序组术后VAS评分为(1.3±1.1)、(1.5±1.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盆骨折Matta评分:特定顺序组优22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3.1%;非特定顺序组优10例,良6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臼骨折Matta评分:特定顺序组优21例,良5例,差3例,优良率89.7%;非特定顺序组优9例,良8例,差7例,优良率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骨盆骨折Majeed评分:特定顺序组优20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93.1%;非特定顺序组优10例,良5例,可5例,差4例,优良率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髋关节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特定顺序组优20例,良5例,可4例,优良率86.2%;非特定顺序组优9例,良7例,可4例,差4例,优良率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无一例发生骨折不愈合、异位骨化、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股骨头坏死,非特定顺序组4例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结论 "先内后外,先上后下"的顺序复位合并髋臼骨折的Tile C型骨盆骨折,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手术流程合理,有助于提高骨折复位质量,促进功能恢复。

李彦锦[3](2021)在《淫羊藿苷防治兔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病变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是髋臼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除了早期的西医对症治疗和晚期的人工关节置换之外,目前尚缺乏合理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淫羊藿是祖国医学中常用中草药,性温,味辛、甘,归肝、肾经,具有补肾壮阳、祛风除湿、益精健骨的功效,在漫长的中医药历史发展中,淫羊藿长期被用于治疗骨关节疾病,特别是“骨痿”(即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其提取物淫羊藿苷具有多重生物活性,对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骨质疏松性病变具有潜在的利用价值。本课题通过现代实验技术研究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病变特点及其机制,观察淫羊藿苷的防治疗效并分析其作用机制,为开发利用中医药预防和治疗此类疾病提供新的思路。第一部分兔髋臼后壁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动物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目的:建立一种模拟人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的实验动物模型并进行验证,为探索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病变机制及相关体内实验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开发利用中医药预防和治疗此类疾病提供体内实验的有效模型。方法:选取正常成年雄性新西兰兔36只,编号后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ham组,n=12)、非内固定组(Non-ORIF组,n=12)和内固定组(ORIF组,n=12)。确认骨骺闭合并排除下肢畸形后开展实验。通过预钻孔联合落锤撞击法制作标准髋臼后壁骨折模型,模拟车祸“仪表盘”式高能量损伤所致髋臼后壁骨折。Sham组仅显露左侧髋臼后侧骨面,不进行骨折造模;Non-ORIF组骨折造模后不予复位和固定;ORIF组骨折造模后直视下解剖复位并以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后第3周、第6周和第6月对各组完成X线片、处死取材和组织病理学分析,对比观察各组病变特点,并采用影像学半定量评分和OARSI评分进行量化比较。结果:本组实验24只模型兔中,21只(87.5%)呈单纯后壁骨折,骨折类型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与Sham组相比,Non-ORIF组和ORIF组随时间进展表现出进行性的关节退变,特别是Non-ORIF组,PTOA病变发生早且快,第3周即呈现软骨退变和关节间隙变窄,第6周可见明显软骨磨损、软骨下骨硬化、大量骨赘增生,与临床髋臼骨折继发PTOA病变出现早进展快的特点相符。第6月Non-ORIF组髋关节肥大畸形,软骨严重退变剥脱,臼窝变浅,股骨头变扁并半脱位,也与临床常见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晚期病变高度相似。与Non-ORIF组相比,虽然ORIF组影像学半定量评分无显着差异,但组织病理学特点显着改善,骨软骨结构层次得到了较好的保护,软骨退变程度明显减轻,第6月OARSI评分较Non-ORIF组显着降低,显示出ORIF对创伤性关节炎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结论:本研究采用预钻孔联合落锤撞击法制备兔髋臼后壁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模型,骨折呈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骨折后第3周和第6周髋关节病变符合髋臼骨折继发PTOA发病早进展快的特点,第6月病变特点也与临床常见髋关节PTOA晚期病变高度相似。本模型为进一步研究髋臼骨折继发PTOA的病理特点及发病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同时也为开发中医药预防和治疗此类疾病提供了体内实验模型。第二部分髋臼后壁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病变特点与机制研究目的:研究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病变特点并分析内在机制。方法:选取正常成年雄性新西兰兔48只,编号后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ham组,n=16)、非内固定组(Non-ORIF组,n=16)和内固定组(ORIF组,n=16),造模同第一部分,Sham组右侧髋关节作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n=16)。术后第3天、第3周、第6周和第6月对各组兔模型摄X线片,采集血清后处死取材,完成Micro CT扫描、组织病理学和生化分析。动态比较各组在如下方面的变化:Micro CT分析髋臼软骨下骨微结构改变,ELISA法检测血清骨吸收标志物CTXI和骨形成标志物P1NP、BALP,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软骨下骨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TRAP染色比较软骨下骨破骨细胞数量,TUNEL法比较软骨下骨细胞凋亡。结果:Mico CT显示Non-ORIF组骨折后第3周、第6周软骨下骨骨密度降低、骨量减少、骨小梁厚度减小、骨小梁间隙增大,同时软骨下骨板厚度减小、密度降低、孔隙率增大,骨质疏松性改变显着;第6月时骨质疏松性改变明显缓解。与Sham组相比,Non-ORIF组血清CTXI浓度从第3天至第3周显着增加,至第6周增幅回落;第3天至第6周血清P1NP和BALP浓度随时间进展显着降低。与Control组和Sham组相比,Non-ORIF组软骨下骨第3天、第3周RANKL基因和蛋白表达显着增加而OPG表达减少,第6周RANKL增幅回落,OPG表达回升,第3周TRAP(+)多核细胞数量较Sham组显着增加;第3天、第3周软骨下骨Caspase3和Bax表达显着增加,Bcl-2表达减少,骨细胞高度特异SOST基因和Sclerostin蛋白表达显着减少,第6周各基因和蛋白改变趋势缓解;TUNEL显示第3周软骨下骨骨细胞凋亡数量较Sham组显着增加。与Non-ORIF组相比,ORIF组Micro CT显示第3周、第6周软骨下骨骨质疏松性改变显着改善;各时间点CTXI浓度明显降低,P1NP和BALP浓度增加,RANKL表达减少而OPG表达增加,TRAP(+)多核细胞数量明显减少;Caspase3和Bax表达减少,Bcl-2表达增加,SOST基因和Sclerostin蛋白表达显着增加,TUNEL显示软骨下骨骨细胞凋亡显着减少。此外,Micro CT显示ORIF组第6月软骨下骨呈现骨硬化改变,Tb.BMD、BVF、Tb.Th、Ct.Th均显着高于Sham组,同时Tb.Sp显着降低。结论:破骨细胞过度激活和其介导的骨重建是导致兔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骨质疏松性改变的重要作用因素,且与骨细胞凋亡密切相关。软骨下骨改变与软骨退变密切联系,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契合中医整体观在PTOA病理诊断中的指导意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有利于恢复髋关节的稳定性,改善关节生物力学环境,避免骨细胞进一步凋亡,抑制破骨细胞分化激活和软骨下骨破坏,有利于改善PTOA病变。第三部分淫羊藿苷防治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病变及其机制的研究目的:观察淫羊藿苷防治髋臼骨折继发PTOA的疗效,并分析其作用机制,为开发利用中医药预防和治疗此类疾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正常成年雄性新西兰兔64只,编号后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假手术组(Sham组,n=16)、非内固定组(Non-ORIF组,n=16)、内固定组(ORIF组,n=16)和淫羊藿苷组(ICA组,n=16),造模同第一部分,Sham组右侧髋关节作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n=16)。ICA组自造模当天起以淫羊藿(60mg/kg/day)连续灌胃给药3周,其余各组同时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每日一次。于术后第3天、第3周、第6周和第6月对各组兔模型摄X线片,采集血清后处死取材,完成Micro CT扫描、组织病理学和生化分析。动态比较各组在如下方面的变化:组织病理学改变和OARSI评分,Micro CT分析髋臼软骨下骨微结构改变,ELISA法检测血清骨吸收标志物CTXI和骨形成标志物P1NP和BALP,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软骨下骨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TRAP染色比较软骨下骨破骨细胞数量。结果:与ORIF组相比,虽然ICA组第6月组织病理学OARSI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但ICA组能进一步改善软骨下骨早期骨质疏松性改变,第3周时Tb.BMD显着升高,Tb.Sp显着降低;第6周时Tb.BMD、Tb.Th、Ct.Th均显着增加,Ct.Po显着下降。与ORIF组各时间点相比,ICA组血清CTXI浓度进一步降低,P1NP和BALP浓度进一步增加,软骨下骨中RANKL表达减少而OPG表达增加,第3周TRAP(+)多核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同时各时间点Caspase3和Bax表达较ORIF组进一步减少,Bcl-2表达增加,SOST基因和Sclerostin蛋白表达也显着增加。ICA组第6月软骨下骨硬化改变较ORIF组明显改善,Tb.BMD、BVF、Tb.Th均显着降低。结论:淫羊藿苷能显着改善髋臼骨折继发PTOA早期软骨下骨病变,其对PTOA的治疗作用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在治疗此类疾病中的指导作用,即改善软骨下骨病变有利于减轻关节软骨的退变,达到局部与整体协调统一的治疗效果。淫羊藿苷不仅能抑破骨细胞的分化激活,还能显着改善成骨活性,这些作用可能与抑制骨细胞凋亡有关,具体机制需进一步研究论证。

常波[4](2021)在《依据3D技术应用于髋臼骨折前后柱的三维测量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确定髋臼前后柱间四边体周围的安全螺钉通道,测量安全螺钉通道的进钉点、出钉点的位置,分析各点的解剖学参数、各点之间的关系及螺钉的长度及方向,为临床操作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取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正常成年人的完整骨盆CT断层扫描数据,导入3D图像生成及编辑处理软件Mimics Medical 20.0软件中,建立骨盆三维数字模型,以弓状线与耳状面前缘交点与髂前下棘的连线中点分别于冠状面、横断面做垂线,将两垂线与髂骨翼平面的交点确定为两虚拟螺钉的进钉点,以横断面垂线交点与坐骨棘内面观最高点连线的方向作为虚拟螺钉的方向,以螺钉与四边体内面交点为出钉点,进钉点及出钉点之间的距离为虚拟螺钉的长度,虚拟螺钉的直径设置为3.5mm。测量虚拟螺钉的进钉点、出钉点与解剖标志点的距离,虚拟螺钉的长度及方向,对数据进行收集及统计学分析。结果:虚拟螺钉1进钉点至弓状线与耳状面前缘交点的距离男性32.65±3.93mm,女性31.65±3.96mm,至髂前下棘的距离男性44.82±3.45mm,女性43.67±3.80mm;虚拟螺钉2进钉点至弓状线与耳状面前缘交点的距离男性44.21±3.25mm,女性43.62±4.40mm,至髂前下棘的距离男34.89±2.94mm,女性33.99±4.06mm。虚拟螺钉1出钉点至弓状线与耳状面前缘交点的距离男性43.49±7.98mm,女性37.70±4.84mm,虚拟螺钉1出钉点至髂前下棘的距离男性72.05±6.70mm,女性60.23±5.29mm;虚拟螺钉2出钉点至弓状线与耳状面前缘交点的距离男性63.15±8.78mm,女性55.83±8.73mm,至髂前下棘的距离男性80.89±7.79mm,女性64.58±8.22mm。虚拟螺钉1的长度男性39.02±8.08mm,女性27.49±5.88mm;虚拟螺钉2的长度男性54.37±8.21mm,女性38.27±9.62mm。虚拟螺钉与横断面之间的夹角男性39.88±5.84°,女性41.95±5.03°;虚拟螺钉与冠状面之间的夹角男性41.58±6.79°,女性42.95±5.49°;虚拟螺钉与矢状面之间的夹角男性21.82±5.59°,女性16.34±5.11°。男女之间两个虚拟螺钉出钉点至弓状线与耳状面前缘交点、髂前下棘之间的距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女之间两个虚拟螺钉的长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女之间虚拟螺钉与矢状面之间的夹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在医学领域研究中高效可靠,本研究寻找到的通道螺钉的位置较为安全。虚拟螺钉的出钉点到解剖标志点的距离、螺钉的长度在不同性别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临床操作中应考虑性别之间的差异。

王忠正,田思宇,赵阔,张瑞鹏,尹英超,侯志勇,张英泽[5](2020)在《髋臼骨折分型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髋臼是典型的杵臼关节,其生理作用为连接躯干和下肢。髋臼是人体力学传导、维持正常活动的重要结构,其位置较深、周围结构复杂。髋臼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造成,发生骨折后对其做出迅速明确的分型诊断及相应处理成为许多创伤骨科医师面临的一大难题。目前,髋臼骨折分型方法复杂多样,许多传统分型方法存在难以理解、不能直观反映骨折形态、学习曲线较长和不能决定治疗、指示预后等不足。笔者重点对传统髋臼骨折分型方法进行梳理,对近二十年新提出的分型方法进行总结分析,并参阅相关文献客观阐述其优缺点,以期能加深创伤骨科医师对髋臼骨折的认识。

詹威[6](2020)在《18例髋臼骨折的法医学伤残鉴定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18例髋臼骨折患者的法医学伤残鉴定情况。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0年3月受理的18例髋臼骨折的法医学鉴定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总结鉴定结果与髋臼骨折的病理学特点。结果:18例髋臼骨折患者中,5例X级伤残、9例VIII级伤残、4例IX级伤残。结论:法医学鉴定髋臼骨折,需要详细了解伤者的真实情况,参考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的检查结果给出准确诊断。为了进一步提高诊断率,避免错误判断,可适当延长康复疗程,告知伤者不可早期负重,以免引起相关并发症。

董尧[7](2020)在《儿童创伤性Y形软骨损伤的病例回顾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总结分析儿童创伤后Y形软骨损伤的流行病学特点、治疗方法及相应疗效,为早期诊断及改进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病案查询系统、图片存档及电话随访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5例儿童创伤后Y形软骨损伤病例,按照Bucholz分类法对Y形软骨损伤进行初步分类,随访时以HHS髋关节功能评分表、影像学检查进行最终疗效评估,最后通过回顾文献结合我院病例进行综合性分析。结果: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共收治骨盆骨折患儿191例,其中髋臼骨折24例,占骨盆骨折的12.6%,Y形软骨损伤的患儿共15例(18髋),占髋臼骨折62.5%。15例患儿中男10例,女5例,年龄最小1岁4个月,最大9岁8个月,平均5岁6个月,损伤分型以II型为主。其中I型损伤1髋,II型损伤9髋,IV型损伤2髋,V型损伤1髋,VI型损伤5髋。所有患儿均接受保守治疗,平均随访时间为5年,12例获得完整随访的患儿中,8例Y形软骨或其周围骨桥形成,5例Y形软骨提前融合,3例髋臼发育不良,4例股骨头半脱位,HHS评分优8例,良4例。结论:Y形软骨损伤的早期诊断仍是难题,在没有明确髋臼骨折手术适应症时,保守治疗往往是首选。Y形软骨损伤总体预后较差,患儿年龄、损伤部位、损伤程度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Y形软骨处的骨桥形成,往往预示着其早期闭合的可能,年龄越小,对髋臼发育的影响越大,继而可能产生创伤后髋臼发育不良、股骨头半脱位的严重并发症。Y形软骨损伤后遗症早期没有明显异常表现,临床中需长期密切随访,非严重移位患儿可以早期保守治疗,髋臼发育成熟后再行骨盆截骨术治疗后遗症。

方晗[8](2020)在《改良stoppa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纳入文献结果Meta分析,评价改良Stoppa入路(Modified stoppa approach,MSA)和髂腹股沟入路(Ilioinguinal approach,IA)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使用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数据库Cochrane及中国知网数据库等检索文献,评价MSA和IA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疗效。所有纳入的文章均由2名训练有素的审稿人根据Cochrane协作网《潜在风险评估手册》(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 Handbook for potential risk)进行评估。检索截止日期2020年2月。采用RevMan5.3软件对两组手术入路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了20篇研究(15篇RCT随机对照研究及5篇CCT病例对照研究),包括观察组患者679例,对照组患者726例,共计患者1405例。结果分析显示:手术时间[MD=-42.60,95%CI(-52.66,-32.55),Z=8.30,df=17,P<0.00001],两组有显着性差异,MSA短于IA;术中出血量[MD=-173.81,95%CI(-219.17,-128.46),Z=7.51,df=15,P<0.0000 1],MSA少于IA差异有显着性意义;手术切口长度[MD=-5.95,95%CI(-9.12,-2.77),df=9,Z=3.67,P<0.00001],差异有显着性意义,MSA组切口长度短于IA组;术前准备时间[MD=-0.15,95%CI(-0.63,0.33),Z=0.60,P=0.55],无显着差异,MSA组与IA组无明显差异;术后引流量[MD=-54.62,95%CI(-67.52,-41.72),P<0.000 01],MSA组与IA组差异有显着性义;骨折愈合时间[MD=-0.73,95%CI(-1.05,-0.42),Z=4.61,P<0.00001],两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MSA组愈合时间短于IA组;住院时间[MD=-3.32,df=5,95%CI(-5.25,-1.40),Z=3.38,P<0.001],差异有意义,MSA组住院时间少于IA组;术后并发症[RR=0.43,95%CI(0.33,0.56),Z=6.11,P<0.000 01],MSA组并发症发生率小于IA组有统计学意义;骨折复位优良率[RR=1.12,df=10,95%CI(1.05,1.19),Z=3.44,P<0.001],MSA组骨折愈合较IA组概率更高;髋关节功能优良率[RR=2.59,95%CI(1.69,3.96),Z=4.39,P<0.0001],MSA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较IA组优良率更高。结论:1、MSA组在行骨盆髋臼骨折治疗中在并发症的发生率、手术时间的长短、切口的长度、术中出血量的多少、住院时间长短、骨折复位及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等方面相较IA组有更多优势,值得推广;2、MSA组与IA组在术前准备时间、神经损伤及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等方面并无明显差异,在DVT及疝的发生上有明显差异;3、根据骨折类型、手术条件等具体情况,骨科医师具体分析,从而选择合适的入路方式;4、本荟萃分析纳入文献质量和数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尚需一定数量的质量较高的随机对照研究来比较MSA和IA治疗骨盆和髋臼骨折的临床结果、影像学结果和并发症发生率。同时,也应进行长期随访研究,总结更为可靠的结果,指导临床选择最为恰当的入路方式。

李树灏[9](2020)在《下肢闭合骨折24小时内和延迟入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规律》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下肢闭合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发生情况,对不同院前等待时间与下肢DVT发生率的关系进行分析,排除院前等待因素影响后,分析了下肢骨折后24h内入院和陈旧性下肢骨折下肢DVT的发生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2014年07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3052例下肢闭合骨折(包括骨盆骨折和髋臼骨折)资料。所收集的内容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部位、受伤时间、入院时间、陈旧性骨折陈旧的原因、合并多发伤情况、是否慢性肝炎、是否合并内科疾病[包括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和脑卒中]、入院时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血浆D-二聚体)、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时间及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入院后24h内行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根据下肢静脉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分别分析了患者下肢闭合骨折后所有骨折、受伤24h内入院和陈旧性骨折患者的危险因素。根据院前等待时间(受伤时间至行超声检查时间)进行分组,绘制院前等待天数与下肢DVT发生率的变化曲线。先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再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并按不同的影响因素根据院前等待天数进行分组,绘制不同院前等待天数的下肢DVT发生率变化曲线,进一步说明该因素对下肢DVT发生的影响。结果:3052例下肢闭合骨折中,下肢DVT的发生率为29.16%(890/3052),近端血栓和混合血栓的发生率为3.64%(111/3052)。血栓组和非血栓组在性别、年龄、骨折部位、合并CHD、合并慢性肝炎、合并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院前等待天数、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压积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纳入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骨折部位、院前等待时间及红细胞压积是下肢骨折形成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由院前等待天数与下肢DVT发生率变化曲线可以看出下肢闭合骨折后,24h内入院的患者下肢DVT发生率最低,为21.61%;随着院前等待时间的延长,下肢DVT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在814d达到了最高,为47.47%;当>14d时,DVT的发生率逐渐下降。对于近端血栓和混合血栓的发生率,有同样的规律。随着院前等待时间的延长,血浆D-二聚体量逐渐降低,在>21d降到最低。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压积逐渐降低,在814天降到最低,随后逐渐升高。在排除院前等待因素影响后,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得到1046例下肢闭合骨折受伤24h内入院患者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骨折部位、红细胞压积。170例陈旧性下肢闭合骨折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男性、合并多发伤。导致骨折陈旧原因中合并其他疾病组DVT发生率最高。结论:1、下肢闭合骨折后24h内就会发生下肢DVT,也会发生近端血栓和混合血栓。在下肢闭合骨折后24h内入院患者中高龄、股骨粗隆下骨折、股骨干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及红细胞压积越低的患者更易发生下肢DVT。2、不同院前等待时间的下肢DVT的发生率不同,随着院前等待时间的延长,下肢DVT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在814d达到最高,随后逐渐下降。红细胞压积越低,下肢DVT的发生率越高。3、陈旧性下肢骨折仍会发生下肢DVT。男性、合并多发伤者在陈旧骨折中更易发生下肢DVT。下肢闭合骨折后第一时间入院治疗并对DVT进行筛查和诊治,防止DVT的进一步进展增加医疗负担和致命性肺栓塞的发生。

费晨[10](2020)在《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患者远端深静脉血栓早期变化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创伤骨科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在抗凝情况下远端深静脉血栓(DDVT)的分布情况、早期变化规律以及评估影响DDVT分布类型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按照纳入标准收集的892例术前合并DDVT的下肢骨折患者资料。分别在术前及术后进行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详细记录血栓分布的静脉位置,统计不同位置形成血栓的发生率,通过术后DDVT分布位置的变化及转归情况评估药物抗凝对DDVT的治疗效果。将所有DDVT根据累计静脉的数量分为A组(血栓仅累及一种静脉或一个解剖部位)和B组(血栓同时累及两种或两种以上静脉),首先对与下肢骨折患者DDVT分布类型有关的年龄、性别、骨折侧别、骨折部位、合并疾病、BMI、手术方式、受伤至入院时间、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长、输血量、失血量、输液量及术前、术后血清学指标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多因素分析得出危险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892例术前合并DDVT的下肢骨折患者中A组患者有761例(85.31%),其中累及肌间静脉674例(88.57%),其次为胫后静脉69例(9.06%),腓静脉18例(2.37%);B组患者有131例(14.69%),以肌间静脉、胫后静脉和腓静脉中的2支或3支同时受累最为多见。209例患者在术后血栓消失,513例血栓分布位置未发生变化,DDVT从累及多支静脉变化为累及单支静脉34例;术后从DDVT变化为近端血栓/混合血栓50例,近端静脉血栓延伸率为5.61%,DDVT从累及单支静脉变化为累及多支静脉86例。术后633例DDVT中A组患者有485例(76.62%),包括累及肌间静脉459例(94.64%),其次为胫后静脉19例(3.92%),腓静脉7例(1.44%);B组患者有148例(23.38%),以肌间静脉、胫后静脉和腓静脉中的2支或3支同时受累为主,术后DDVT分布类型和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402例(45.07%)患者DDVT发生在左下肢,331例(37.11%)发生在右下肢,159例(17.82%)在双侧下肢同时存在;术后244例(35.72%)发生在左下肢,179例(26.21%)发生在右下肢,260例(38.07%)在双侧下肢同时存在,术后DDVT分布侧别和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609例(68.27%)为患侧血栓,283例(31.73%)为健侧血栓;术后386例(56.52%)为患侧血栓,297例(43.48%)为健侧血栓,术后DDVT分布健/患侧肢体和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骨折至手术时间(OR=1.086;95%CI1.017-1.159;P=0.014)和术后1d D-二聚体(OR=1.050;95%CI 1.020-1.081;P=0.001)分别是影响术前及术后DDVT分布类型的危险因素。结论:1.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患者术前及术后形成的DDVT最常累及的部位是肌间静脉,累及多支静脉的DDVT中,以肌间静脉、胫后静脉和腓静脉中的2支或3支同时受累最为多见。DDVT好发于患侧肢体,在未受伤下肢也存在较高的血栓发生率。2.骨折至手术时间是影响下肢骨折患者术前DDVT分布类型的独立危险因素,即对于下肢骨折患者,术前等待时间越长,DDVT累及多支静脉的可能性越高。3.对无抗凝禁忌症的下肢骨折患者入院后立即进行抗凝治疗,可使57.51%的DDVT位置固定,27.24%的DDVT可出现减少或溶解消失,仅有5.61%的DDVT延伸至近端深静脉。早期、积极的抗凝治疗可有效使血栓的位置稳定、甚至可使已形成的DDVT发生自溶而减少或消失,可有效减少下肢骨折患者术后DDVT的蔓延增多和向近端静脉延伸,且没有致死性肺栓塞和严重的出血事件发生。

二、髋臼骨折的诊断与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髋臼骨折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多层螺旋CT扫描对髋臼骨折的诊断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1.2.2 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
2 结果
    2.1 两组检出率比较
    2.2 两组对髋臼移位情况的诊断准确率比较
    2.3 两组检查前耗时比较
3 讨论

(3)淫羊藿苷防治兔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病变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Abbreviation)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兔髋臼后壁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动物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1.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术中和术后大体情况
        2.2 标本大体观
        2.3 影像学特点与评分
        2.4 组织病理学特点与评分
    3 讨论
        3.1 中医骨伤科学对髋臼骨折病因的认识与治疗
        3.2 本实验动物模型的应用基础
        3.3 本实验动物模型的设计特点
        3.4 本实验动物模型的特点及ORIF的疗效
        3.5 本实验动物模型的不足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髋臼后壁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病变特点与机制研究
    1.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方法
    2.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MicroCT扫描
        2.3 血清ELISA生化检测
        2.4 Rt-PCR基因检测
        2.5 Western Blot组织蛋白检测
        2.6 破骨细胞TRAP染色
        2.7 凋亡细胞TUNEL荧光法检测
    3 讨论
        3.1 中医整体观指导分析软骨下骨病变与PTOA的内在联系
        3.2 兔髋臼骨折继发PTOA早期软骨下骨微结构变化特点
        3.3 兔髋臼骨折继发PTOA早期软骨下骨生化改变
        3.4 骨细胞凋亡在兔髋臼骨折继发PTOA早期软骨下骨病变中的作用
        3.5 ORIF对兔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病变的作用
        3.6 本部分研究的不足
    4.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淫羊藿苷防治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病变及其机制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方法
    2.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特点与评分
        2.3 MicroCT扫描
        2.4 血清ELISA生化检测
        2.5 Rt-PCR基因检测
        2.6 Western Blot组织蛋白检测
        2.7 破骨细胞TRAP染色
    3.讨论
        3.1 淫羊藿苷治疗兔髋臼骨折继发PTOA的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评估
        3.2 淫羊藿苷对兔髋臼骨折继发PTOA早期软骨下骨微结构的作用
        3.3 淫羊藿苷对兔髋臼骨折继发PTOA早期软骨下骨的生化改变
        3.4 淫羊藿苷改善兔髋臼骨折继发PTOA早期软骨下骨病变的机制
        3.5 本部分研究的不足
    4.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综述 软骨下骨早期病变在创伤性关节炎中的作用及中医药治疗现状
    一、创伤性关节炎概述
    二、软骨下骨早期病变在创伤性关节炎中的作用
    三、中医药在创伤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二):课题资助情况
附录 (三):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依据3D技术应用于髋臼骨折前后柱的三维测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髋臼骨折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18例髋臼骨折的法医学伤残鉴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
    (二)方法
二、法医学伤残鉴定结果
三、讨论
    (一)髋臼骨折的诊断方法
    (二)Judet-Letournel分型的不足之处
    (三)不同事故导致髋臼骨折的特点
    (四)髋臼骨折的伤残鉴定依据

(7)儿童创伤性Y形软骨损伤的病例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创伤性Y形软骨损伤的特点
    3.2 创伤性Y形软骨损伤的诊断
    3.3 创伤性Y形软骨损伤的分型
    3.4 创伤性Y形软骨损伤的治疗
    3.5 创伤性Y形软骨损伤的预后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创伤后儿童髋臼Y形软骨损伤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8)改良stoppa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和方法
    1.文献检索
    2.文献筛选
    3.文献质量评价
    4.数据分析模型
结果
    1.文献资料检索结果
    2.Meta分析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综述 髋臼骨折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9)下肢闭合骨折24小时内和延迟入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1 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原理
2 结果
    2.1 下肢闭合骨折患者的一般资料
        2.1.1 所有下肢闭合骨折患者一般资料
        2.1.2 下肢闭合骨折后24h内入院患者一般资料
        2.1.3 陈旧性下肢闭合骨折患者一般资料
        2.1.4 陈旧性下肢闭合骨折陈旧原因分类
    2.2 下肢闭合骨折DVT发生规律
        2.2.1 下肢闭合骨折受伤后24h下肢DVT发生规律
        2.2.2 所有下肢闭合骨折DVT发生规律
        2.2.3 陈旧性下肢闭合骨折下肢DVT发生规律
3 讨论
    3.1 下肢闭合骨折患者下肢DVT的发生率
    3.2 下肢闭合骨折患者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分析
        3.2.1 年龄因素
        3.2.2 骨折部位因素
        3.2.3 性别因素
        3.2.4 红细胞压积因素
        3.2.5 多发伤因素
    3.3 下肢闭合骨折患者院前等待时间与下肢DVT发生率的关系
    3.4 陈旧性骨折患者陈旧原因分析及与下肢DVT发生的关系
    3.5 本研究可能存在的偏倚与不足
    3.6 未来与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患者远端深静脉血栓早期变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观察指标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方法
    2.2 超声检查设备
    2.3 超声检查方法
    2.4 DVT诊断标准
    2.5 DVT分类标准
    2.6 骨折及血栓部位分组
    2.7 DDVT预后情况
    2.8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下肢骨折患者术前DDVT累及的静脉分布
    3.2 下肢各部位骨折患者术后DDVT累及的静脉分布
    3.3 影响下肢骨折患者术前及术后DDVT分布类型的危险因素
    3.4 下肢骨折术前至术后DDVT的转归情况
    3.5 下肢骨折术前及术后DVT累及肢体分布及变化情况
4 讨论
    4.1 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患者远端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机制及诊断
    4.2 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患者远端深静脉血栓的分布规律
    4.3 下肢骨折患者远端深静脉血栓的分布类型影响因素分析
    4.4 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患者远端深静脉血栓的变化转归及治疗
    4.5 不足与展望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髋臼骨折的诊断与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层螺旋CT扫描对髋臼骨折的诊断价值探讨[J]. 杨博群. 中国实用医药, 2022(04)
  • [2]特定复位顺序在治疗合并髋臼骨折的Tile C型骨盆骨折中的作用[J]. 李琳,王琦,于震,孙洋洋,吕尧,谭国庆,傅佰圣,李庆虎,周东生. 中华骨科杂志, 2021(18)
  • [3]淫羊藿苷防治兔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病变及其机制的研究[D]. 李彦锦.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依据3D技术应用于髋臼骨折前后柱的三维测量的研究[D]. 常波. 济宁医学院, 2021(01)
  • [5]髋臼骨折分型的研究进展[J]. 王忠正,田思宇,赵阔,张瑞鹏,尹英超,侯志勇,张英泽. 中华创伤杂志, 2020(11)
  • [6]18例髋臼骨折的法医学伤残鉴定分析[J]. 詹威. 法制与社会, 2020(24)
  • [7]儿童创伤性Y形软骨损伤的病例回顾性分析[D]. 董尧.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8]改良stoppa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疗效的Meta分析[D]. 方晗.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9]下肢闭合骨折24小时内和延迟入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规律[D]. 李树灏. 西安医学院, 2020(08)
  • [10]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患者远端深静脉血栓早期变化规律研究[D]. 费晨. 西安医学院, 2020(08)

标签:;  ;  ;  ;  ;  

髋臼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