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控制讲座2 环境与生活中的金属中毒

中毒控制讲座2 环境与生活中的金属中毒

一、中毒控制 第2讲 环境与生活中的金属中毒(论文文献综述)

皇甫林[1](2021)在《烟气多污染物一体化脱除催化滤芯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催化滤芯工艺通过将脱硝催化剂和高温除尘陶瓷滤芯相耦合,匹配前端干法脱硫技术,可在同一净化单元中实现多污染物的高效去除,是中小型窑炉等非电行业烟气净化的新兴发展方向。然而,由于在催化滤芯的基体选材、高活性催化剂浆料制备以及催化剂植入均匀性等方面存在关键技术壁垒,导致我国严重依赖进口催化滤芯,而国外催化滤芯由于活性温区限制难以完全适应我国工业烟气的复杂工况。因此,实现催化滤芯技术国产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本论文以催化滤芯制备过程面临的关键技术及其包含的核心科学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我国中小型窑炉等非电行业烟气特点,开发适用于我国烟气净化需求的高活性、低压降、宽温区廉价催化滤芯,并揭示技术开发过程的基本科学原理与机制。本论文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催化滤芯制备关键技术研究。通过对国产滤芯基体、催化剂浆料和催化滤芯活性温区及成本进行考察,确定了适宜用作催化滤芯基体材料的组成、结构及形貌参数,调配了高活性、均分散的V-W/Ti催化剂浆料,并开发了宽温区Mn2V2O7/TiO2催化滤芯和廉价无毒赤泥源Fe基催化滤芯,突破了高活性、低压降、宽温区廉价催化滤芯制备的关键技术。结果如下:1)硅铝酸盐纤维原料、纤维直径小于2 μm、碱/碱土金属含量低于0.5 wt.%、孔隙率大于70%的陶瓷纤维滤芯可用作催化滤芯的基体材料;2)采用12 wt.%V2O5、8 wt.%WO3、80 wt.%TiO2的催化剂配方和湿法球磨的方式,制备的粒径低于500 nm的催化剂浆料,可实现高活性、均分散的技术需求;3)分别开发了Mn2V207/TiO2和赤泥源Fe基宽温区廉价催化滤芯,其中Mn2V2O7/TiO2催化滤芯在200~400℃内脱硝率超过85%,但高浓度SO2(300ppm)会显着降低Mn2V2O7/TiO2催化滤芯250℃以下的低温活性,促进其在250~400℃内脱硝效率的明显提升;廉价无毒赤泥源Fe基催化滤芯采用H2SO4水热浸出与(NH4)2CO3中和沉淀工艺对赤泥进行活化,可获得高分散、高比表面积以及高脱硝活性的赤泥基催化剂,所植入制备的Fe基催化滤芯在300~450℃内脱硝率大于80%,压降低于1.01 kPa。2.催化滤芯技术开发过程的基本科学原理与机制研究。探讨了滤芯碱土金属及基体改性对催化滤芯活性的作用原理,阐明了催化剂浆料粒径及催化剂植入均匀性与催化滤芯活性的内在联系,揭示了Mn2V2O7/TiO2催化滤芯的SO2中毒机理及赤泥活化过程对赤泥源Fe基催化滤芯活性的影响机制,为高活性、低压降、宽温区廉价催化滤芯的制备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结论如下:1)滤芯基体中的Ca元素会与脱硝催化剂中的W活性组分反应生成惰性的CaWO4,降低催化剂表面的酸性位点数量和氧化还原性能,导致催化滤芯脱硝活性显着降低。而改性助剂(NH4)2SO4含有的SO42-可能与滤芯基体中的Ca元素反应形成了 CaSO4,有效抑制了 CaWO4的生成,并促进了 V、W活性组分在滤芯内部的均匀分散,增加了催化剂表面酸性及其对NH3的吸附,显着削弱了催化剂的Ca中毒,使得改性催化滤芯在250~400℃内NO转化率大于90%;2)催化剂浆料对催化滤芯的活性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较小的催化剂浆料粒径促进了催化剂颗粒在滤芯内部的扩散和负载,提高了催化滤芯中催化剂的负载率,增强了催化剂颗粒及催化活性位点在滤芯内部纤维上的均匀分散和暴露,减少了催化剂颗粒对滤芯内部孔道的阻塞,最终提高了催化滤芯的脱硝活性并降低了压降;3)Mn2V207/TiO2催化滤芯抗SO2中毒研究发现,高浓度SO2促进了 Mn2V2O7/TiO2中的Mn2V2O7发生分解,从而在TiO2上形成分散的MnOx和VOx活性物种。MnOx与SO2进一步反应生成了MnSO4,导致低温Mn活性位点失活以及Mn2V2O7/TiO2催化滤芯250℃以下脱硝活性的降低。但SO2同时增加了 Mn2V2O7分解产生的VOx活性物种的分散性,促进了样品表面硫酸化,增加了样品的比表面积、活性氧物种及酸性位点数量,显着提升了 Mn2V2O7/TiO2催化滤芯在250~400℃内的脱硝活性;廉价无毒赤泥源Fe基催化滤芯采用H2SO4水热浸出与(NH4)2CO3中和沉淀工艺,去除了赤泥中的Na、Ca等碱/碱土金属,增加了赤泥基催化剂样品的活性组分分散性、酸性、还原性以及脱硝活性。而在赤泥制浆过程中,赤泥基催化剂样品Al2O3组分部分溶解形成的铝溶胶,有效防止了催化剂颗粒的团聚,促进了催化剂颗粒在滤芯内部的均匀分散和暴露,减少了催化剂颗粒对滤芯内部孔道的阻塞,提高了赤泥源Fe基催化滤芯的脱硝活性并降低了压降。3.催化滤芯玻璃厂烟气一体化脱除中试研究。制备了 V-W/Ti大尺寸催化滤芯,考察了放大制备参数及模拟工业烟气条件对催化滤芯活性和压降的影响,完成了大尺寸催化滤芯玻璃厂烟气净化中试验证,评估了催化滤芯的工业应用可行性。结果表明:1)采用催化剂浆料内植入工艺可以促进催化剂颗粒在滤芯内部的均匀分散,减少催化剂颗粒对滤芯内部孔道的阻塞,制备的催化剂负载率为7.4~9.0wt.%的V-W/Ti大尺寸催化滤芯,在过滤面速度为1.0 Nm/min,反应温度为250~400℃时,脱硝率超过85%,压降低于1.40 kPa,且抗H2O/SO2性能良好。玻璃灰对催化滤芯活性的影响较小,但会增加催化滤芯的压降,需定时采用压缩空气进行反吹;2)V-W/Ti大尺寸催化滤芯玻璃厂烟气净化中试结果显示,在烟气总流量为100000 Nm3/h,烟气温度为320~350℃,过滤面速度为0.5 Nm/min的条件下,2800~3100 mg/Nm3的SOx经干法脱硫后可降低至150 mg/Nm3以下,而2400~2600 mg/Nm3的NOx和360~420 mg/Nm3的玻璃灰经催化滤芯净化后排放浓度分别低于100 mg/Nm3、5 mg/Nm3,展现出对高污染物浓度等复杂工况烟气的高效净化能力以及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熊中朴[2](2021)在《烟气中铈改性铁基催化剂SCR脱硝及抗砷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氮氧化物(NOx)对环境危害很大,人为产生的NOx主要来自火电厂,因此减少火电厂NOx排放十分重要。选择性催化还原(SCR)作为成熟且脱硝效果最好的NOx控制技术被广泛用于火电厂NOx减排,该技术的核心是催化剂,目前常用的钒钨钛催化剂成本昂贵且废弃后对环境有害。铁基催化剂作为烟气净化领域的另一研究热点,兼具环境友好、成本低廉、储量丰富等优点,克服了钒钨钛催化剂的局限性,但是铁基催化剂也有中低温SCR活性不佳的缺陷,对铁基催化剂用铈进行改性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此铈改性铁基催化剂是未来很有希望取代钒钨钛催化剂的一种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实际应用过程中催化剂的SCR活性会受到烟气中砷、H2O和SO2的影响,目前铈改性铁基催化剂砷中毒机制尚不明确,且当烟气中存在H2O或SO2时催化剂的抗砷性能如何也不得而知。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设计制备了非负载型铈改性铁基催化剂,研究了其SCR活性及抗砷性能,并通过系统的催化剂表征技术探究其脱硝和砷中毒机理,具体内容如下:(1)通过以氨水为沉淀剂的共沉淀法制备了 Fe2O3和铈改性铁基催化剂并进行了脱硝和抗砷中毒性能测试。结果表明,Ce的掺杂增强了 Fe2O3催化剂的中低温SCR活性和抗砷中毒性能。催化剂SCR活性的提高是因为Ce在催化剂中和Fe形成固溶体,优化了催化剂的孔隙结构,Ce的掺杂使得催化剂具有更强的氧化还原能力和更丰富的表面酸位,同时Ce的掺杂促进了 SCR过程中NO2的生成。in situ DRIFES结果显示,Fe2O3催化剂脱硝遵循E-R机理,铈改性铁基催化剂脱硝同时遵循E-R机理和L-H机理。催化剂抗砷中毒性能的提高是因为Ce抑制了砷与催化剂中Fe的结合,保护了催化剂活性位点,更多的表面活性位点也使得铈改性铁基催化剂受砷影响后仍能保持较高的SCR活性。(2)研究了 H2O对铈改性铁基催化剂抗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越高,H2O对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越小,Ce增强了催化剂在300℃下的抗水性能。砷在烟气中有H2O存在时更易在催化剂表面吸附氧化,过量砷对催化剂表面活性位点的覆盖极大削弱了催化剂吸附氨物种的能力。(3)研究了 SO2对铈改性铁基催化剂抗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e削弱了催化剂的抗硫性能。SO2也会促进砷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与氧化,但催化剂未完全失活,这可能是因为SO2会在催化剂表面形成Bransted酸位,为NH3吸附和SCR反应的进行提供活性位点。

教育部[3](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何鑫鹏[4](2020)在《体检人群中高尿酸血症患病风险与血浆金属浓度的关联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金属元素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并对人体产生多种健康影响。已有研究表明,铅、镉、钼等金属的暴露与高尿酸血症的发生和发展有关,但至今探究多金属元素与高尿酸血症的发病风险的关联性的报道较少。由于人体日常生活中常同时暴露于多种金属,且金属间存在交互作用。因此,需要对多种金属同时作用于机体的健康效应进行研究。本研究以此为出发点,探究人群血浆多种金属浓度与高尿酸血症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方法:本研究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接受常规体检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高尿酸血症和对照人群按照年龄性别1:2比例匹配,分别为高尿酸血症303人,对照人群606人。采用ICP-MS测定血浆中11种金属(铝、砷、镉、钴、铜、铁、锰、钼、硒、铊、锌)的含量。采用Student’s t检验,秩和检验或卡方检验比较人群的基本特征及血浆金属浓度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和相关分析血浆各金属浓度之间的相关性。在单金属模型中,采用Logistic回归等方法,探讨血浆金属暴露水平与高尿酸血症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各个多金属主成分与高尿酸血症的关联。结果:本研究中病例组的平均年龄为60.16±7.62岁,对照组的平均年龄为60.05±7.44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9)。病例组中,男性为118人(38.94%);女性为185人(61.06%)。病例组的BMI为24.76±2.63,而对照组的BMI为23.40±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吸烟和饮酒人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吸烟:12.29%和11.24%,p=0.643;饮酒:12.37%和9.38%,p=0.166)。病例组的高血压比例高于对照组(38.94%和28.05%,p=0.001),但是糖尿病比例在两组间无显着差异(10.56%和8.75%,p=0.376)。两组中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均存在差异。其中,TG、TC、LDL-C的病例组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94±1.29和1.44±0.90,p<0.001;5.60±1.14和5.42±1.10,p=0.024;3.29±0.92和3.13±0.88,p=0.012),而HDL-C则是病例组低于对照组(1.38±0.49和1.46±0.38,p=0.004)。血浆肌酐(Cre)在病例组中,显着高于对照组(77.39±28.69和68.85±15.81,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了年龄、性别、BMI、吸烟情况、饮酒情况后,血浆As、Se、Tl的浓度与高尿酸血症发病风险的增加呈剂量反应关系(P-trend<0.05)。其中,As水平位于第四分位的研究对象患高尿酸血症的风险是位于第一分位的2.22倍(95%CI:1.453.42);Se水平位于第三分位的患者是患高尿酸血症的风险是位于第一分位的1.83倍(95%CI:1.192.81),位于第四分位的发病风险是第一分位的1.57倍(95%CI:1.022.43);Tl水平位于第四分位的研究对象患高尿酸血症的风险是位于第一分位的1.57倍(95%CI:1.042.37);而高Mo水平对于高尿酸血症发病风险具有保护作用,其中Mo水平位于第二分位的研究对象的患高尿酸血症的风险是位于第一分位的0.64倍(95%CI:0.420.96)。再进一步校正高血压患病情况、糖尿病患病情况、TG、TC、LDL-C、HDL-C、Cre后,仍发现As和Tl与高尿酸血症发病风险的增加呈剂量反应关系(P-trend<0.05)。其中,As水平位于第四分位的研究对象的患高尿酸血症的风险是位于第一分位的2.24倍(95%CI:1.403.57);Tl水平位于第四分位的研究对象的发病风险是位于第一分位的1.58倍(95%CI:1.022.44)。Se第三分位的研究对象的发病风险是第一分位的1.80倍(95%CI:1.142.85);Mo第二分位的研究对象的患高尿酸血症的风险是位于第一分位的0.58倍(95%CI:0.370.90)。利用主成分分析对11种金属元素进行降维后,发现主要代表As的成分4和高尿酸血症的发病风险呈正相关,在校正了年龄、性别、BMI、吸烟情况、饮酒情况后,成分4与高尿酸血症的发病风险呈显着的剂量反应关系(p-trend<0.05)。其中,成分4的第3分位的研究对象患高尿酸血症的风险为第1分位的1.76倍(95%CI:1.082.86),第4分位的研究对象患高尿酸血症的风险是第1分位的2.59倍(95%CI:1.624.12)。在进一步校正高血压、糖尿病、TG、TC、HDL-C、LDL-C及Cre后,成分4与高尿酸血症发病风险仍有显着的剂量反应关系(p-trend<0.05)。其中,成分4的第2分位、第3分位、第4分位的研究对象患高尿酸血症的风险分别是第1分位的1.76倍(95%CI:1.042.99)、1.84倍(95%CI:1.093.12)、2.82倍(95%CI:1.714.67)。结论:本研究发现,As、Se、Tl等金属元素的内暴露水平均与高尿酸血症的发病风险呈正相关,是其发病的危险因素;而Mo元素与高尿酸血症的发病风险呈负相关,是其发病的保护因素。并发现As、Se、Tl的血浆含量与高尿酸血症发病风险呈剂量反应关系(P-trend<0.05)。但未发现多个金属暴露对高尿酸血症的共同作用。

姚璐[5](2020)在《复合改性半焦低温SCR脱硝催化剂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工业烟气中所含的氮氧化物(NOx)对大气质量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得益于世界各国对NOx排放标准的逐渐完善和严苛,针对火力发电厂排放的高温烟气中NOx的控制技术已得到长足的发展,而来自于钢铁、水泥等行业的工业炉窑低温烟气中NOx的脱除仍存在诸多技术难题,已成为当前我国工业烟气氮氧化物脱除工艺技术发展的重要领域。基于炭基催化剂表面氧化还原、酸碱处理及特定活性组分负载的改性思路,本文采用浸渍法制备了新型复合改性半焦低温SCR脱硝催化剂,系统考察了载体活化条件、催化剂制备工艺和配方对其低温SCR脱硝活性的影响,并结合多种表征技术对其理化特性进行了详细分析,确定了复合改性半焦低温SCR脱硝催化剂的制备工艺和优化配方,提出了复合改性对半焦催化剂低温脱硝活性的增强机理,同时探讨了碱金属对复合改性半焦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和催化剂中毒机制。针对碳材料丰富的孔结构、大比表面积和优良的低温吸附性能,选择冶金焦、半焦和生物质焦为新型低温SCR催化剂载体。研究了影响活化载体性能的主要条件,通过考察不同载体活化条件对其性能的影响,确定了经酸处理活化后的新型低温烟气脱硝催化剂载体和最佳活化工艺。在本研究条件下,以粒度为20-40目的半焦颗粒,经10 mol/L硝酸溶液在80℃活化处理3 h得到的活性半焦载体,最为适合新型低温烟气SCR脱硝催化剂载体性能要求。通过在活性半焦上负载活性组分,并结合渗氮改性处理开发出新型复合改性半焦催化剂。系统研究了改性方式、改性顺序、浸渍时间、热处理温度和时间等改性工艺条件,不同活性Mn Ox含量、活性金属组合、氮源和渗氮量等配方成分对催化剂低温脱硝活性和理化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优的催化剂的改性工艺和配方是:将活性半焦颗粒浸渍在含有10%尿素和10%四水乙酸锰的混合前驱体溶液中,采用同步浸渍法处理3 h,经过充分干燥后在400℃的N2气氛中焙烧处理6 h。获得的催化剂ASC-10U10Mn在空速为16500 h-1时具有稳定高活性,在200℃时NO转化率为82.5%,275℃时为94.5%,活性温度区间扩大为75-300℃。采用SEM、XRD、BET、NH3-TPD、H2-TPR、XPS、in situ DRIFTS等表征技术,发现催化剂ASC-10U10Mn既具有清晰细密的层状结构,还存在微孔、介孔及狭窄的裂缝孔,比表面积达到38.0 m2/g;其表面形成了大量晶格氧、Mn4+和以吡啶氮、吡咯氮和季氮为主的含氮官能团,以及丰富的强酸位和较低的还原温度,保证了催化剂ASC-10U10Mn在低于300℃有较高的NO转化率。分析多种改性手段对催化剂在300℃下的脱硝活性复合增强作用表明:催化剂ASC-10U10Mn上形成的丰富Lewis强酸位,有助于提高对NH3的吸附。桥氧Mn-O-Mn提高了不同价态Mn之间的电子迁移能力,促进氧空位产生和配位NH3氧化为反应中间产物氨基(-NH2)参与SCR反应。此外,吡啶氮、吡咯氮和季氮结构中的不成对电子与NO分子中空的π反键轨道发生相互作用,有效促进NO的吸附。Mn4+含量和Mn4+/Mn3+比的提高有助于NO进一步氧化为NO2和硝基。随着反应进行生成的桥接硝酸盐作为一种重要活性中间产物也促进了低温SCR反应的发展。基于复合改性半焦催化剂ASC-10U10Mn的优良性能,深入探讨了工业烟气中不同形态碱金属(KCl、Na Cl、K2SO4、Na2SO4)对其性能的影响,并揭示了复合改性半焦催化剂ASC-10U10Mn碱金属中毒机制。研究结果发现,钾、钠都会使催化剂ASC-10U10Mn的活性大幅下降,150℃时较新鲜催化剂降幅高达52%。随碱金属含量的增加催化剂的脱硝活性明显下降,钾的含量变化对脱硝活性的影响大于钠;同时,钾钠共存对催化剂的毒害具有协同增强作用。碱金属硫酸盐对催化剂孔结构的影响比氯盐的影响更大,其中Na2SO4的影响最大。催化剂中毒失活主要是:碱金属的存在与吸附导致比表面积和孔容下降及平均孔径增加、催化剂表面的中强酸位减少;表面晶格氧Oβ含量降低阻碍了电子移动从而削弱NO向NO2氧化,最终导致改性半焦催化剂脱硝活性降低甚至失活。

崔书菲[6](2020)在《社会性科学议题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实施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公民决策能力和社会参与意识的有力途径。将社会性科学议题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中,以化学技术引发的社会性科学议题为载体,创设真实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论证和理性决策,对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具有重大意义。论文以建构主义理论、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等理论为指导,在综述国内外关于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对社会性科学议题、非形式推理等概念进行界定。运用问卷调查法,对高一化学选考生和化学教师进行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现状调查,发现学生主要通过网络认识议题,基本具备议题学习的能力基础,喜欢开放自主的学习方式,但受到学业压力大、议题内容与考试联系较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目前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并未受到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同时,部分教师表示受课时紧张、自身能力有限等因素影响,开展议题教学难度较大,希望获得关于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思路等方面的指导。运用课例分析法,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角度对“基于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元素化合物复习”优秀课例进行剖析,获取宝贵教学经验,结合问卷调查结果,提出了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设计思路和策略,以丰富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研究,为一线化学教师教学提供指导和帮助。依据教学设计思路对“氮元素及其化合物”和“电镀”知识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通过教学反思体现教学策略的应用。分析教学实施效果评价可发现,学生对社会性科学议题课堂参与性较高,能较好完成分析论证和科学决策,体现出较高的社会责任感,但在知识运用和反驳能力等方面仍有待加强。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教学建议,以供教师教学时参考,促进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更好的落实。

李凤祥[7](2019)在《Fe-SO4/TiO2催化剂的脱硝性能及其抗中毒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NH3-SCR(NH3选择性催化还原)是脱除NOx最为有效的技术之一,其中脱硝催化剂是该技术的核心。目前钒基催化剂已应用在很多工业领域的尾气脱硝,NOx的减排控制取得显着效果。但钒基催化剂的活性温度区间较窄以及其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限制了其发展。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具有出色的脱硝活性,但因其易硫酸化而失活,而未能在工业中使用。硫酸盐催化剂因其具有一定的中高温脱硝活性和避免硫中毒的能力,而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以Fe-SO4/TiO2催化剂为研究对象,借助XRD、FESEM、HRTEM、TPR/TPD、BET、XPS、TG-IR、DRIFT等现代测试手段,开展Fe-SO4/TiO2催化剂的脱硝活性、改善途径以及构效关系研究,探究抗硫、碱中毒机理。对FeSO4、Fe2(SO4)3和Fe(OH)SO4三种纯铁硫酸盐的性能结构分析表明,Fe2(SO4)3拥有较大比表面积,在高温活性区间活性最佳;Fe(OH)SO4拥有最高的化学吸附氧含量和最低的起始还原反应温度,在低温活性区间活性最好;FeSO4总体活性最差。以FeSO4和TiO2为原料,通过浸渍法制备了Fe-SO4/TiO2催化剂(Fe-SO4表示催化剂中多种铁硫酸盐的混合物)。结果表明:催化剂的活性成分是由FeSO4、Fe2(SO4)3和Fe(OH)SO4三种组成,FeSO4负载量为20%、焙烧温度为300℃时得到的Fe-SO4/TiO2催化剂性能最优,起活温度约为200℃,在280~400℃温度范围内,催化剂脱硝效率达到80%以上。为了进一步提升Fe-SO4/TiO2催化剂的脱硝活性和拓宽活性温度窗口,对催化剂进行一系列副族金属掺杂改性研究。结果表明:掺入适量的Mn、Ce或Cu,通过与Fe之间的协同作用提升了催化剂的还原能力和表面酸度,并改变了不同活性组分的含量,提升了催化剂的脱硝活性。另外,Mn掺杂还可以有效的拓宽催化剂的活性温度窗口,使之具备较好的低温活性。为了探究催化剂的抗硫中毒能力,对最优活性的Fe-SO4/TiO2及其改性催化剂进行抗硫性研究。结果表明:Fe-SO4/TiO2、Ce-Fe-SO4/TiO2和Cu-Fe-SO4/TiO2三种中高温催化剂都具有优良的抗硫中毒能力,SO2气氛会增加催化剂表面的酸度,并提升Fe-SO4/TiO2催化剂中化学吸附氧含量以及Cu-Fe-SO4/TiO2催化剂中Fe2(SO4)3的含量。Mn-Fe-SO4/TiO2催化剂中Mn与Fe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因此只有少量Mn被硫酸化而使催化剂的脱硝效率出现约10%的下降,待反应完全,活性逐渐趋于稳定。通过引入K、Na和Ca三种碱或碱土金属来考察Fe-SO4/TiO2催化剂的抗碱及碱土金属中毒能力。结果表明:低负载量的K、Na或Ca对Fe-SO4/TiO2催化剂的毒化作用较弱,但高负载量可能会造成催化剂中化学吸附氧及Fe3+含量、还原能力和比表面积下降,使催化剂严重失活。三种碱或碱土金属对催化剂活性毒化程度顺序为:K>Na>Ca。如保持最高脱硝效率达70%以上,Fe-SO4/TiO2催化剂可以承受K、Na和Ca的负载量分别为5%、7%和9%左右。通过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测试(DRIFT)对催化剂进行反应机理研究,发现所有不同条件下制备的Fe-SO4/TiO2催化剂表面都具有一定量的NH3和NO吸附位点,这是催化剂具有脱硝活性的基础,而且副族金属掺杂后位点数量也会增加,但碱金属中毒后则会相反。这一系列的Fe-SO4/TiO2催化剂都主要遵循“L-H”反应机理并伴随着一定的“E-R”机理进行脱硝反应。

尚晨光[8](2019)在《生态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其时代属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文化的兴起一方面是解决现实生态环境问题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当代生态科学和复杂性科学发展的结果,生态文化具有完整的发生逻辑和重要时代价值,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根基,为生态文明建设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论文拟从生态文化的价值取向与时代属性为研究方向对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课题《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生态文明思想与实践探索》(批准号:16ZZD006)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绿色技术范式与生态文明制度研究》(批准号:14AZX007)做后续研究,以期为我国新时代生态文化理论建设与实践探索提供支持。第一章,生态文化的一般性概述,本章主要针对生态文化研究中涉及的基本概念进行梳理和归纳,同时论述了生态文化的基本内容构成以及新时代生态文化的基本特性,进而本章指明人与自然关系研究、价值主体讨论、人的主体性问题都是生态文化的主要研究指向。本章也通过对文明和文化等基本概念的分析,并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语境,对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和分析。第二章,生态文化的发生逻辑,生态文化的兴起有着复杂的自然学科背景和生态实践基础,本章在生态实践层面分析了目前全球面临的严重生态危机、工业文明发展弊端给社会造成的精神失落以及20世纪初西方世界兴起的绿色运动;本章也侧重分析了生态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以及复杂性科学不同阶段的学科思想分别对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第三章,生态文化的价值取向探析,本文认为,特定时期的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取向直接决定了该文化对社会主体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本章分梳理了中西方古代文化、近现代文化中的主导的价值取向和世界观,也分析了西方生态伦理学不同流派之间的生态价值观、以及来自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们的批判,从而在三个维度建构了生态文明时期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第四章,生态文化的时代属性,本章将生态文化的探讨聚焦实践层面,分析了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生态文化思想以及在这种思想下形成了自然观、发展观、民生观三个层面的转变,同时本章还尝试分析了生态文化对现实技术活动生态维度的规约,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生态文化与我国民族复兴之间的关系。第五章,生态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分析,生态文化的建设的一个复杂的工程,要根据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现状确立生态文化的发展战略规划,也要完善生态文化体系的建设,从而实现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实现深度挖掘、进行深层次和普遍化的公民生态意识的普及教育,也能让优秀的生态产品和生态文化成果服务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基于以上内容,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生态文化的兴起有着完整的发生逻辑。第二,生态文化的价值取向应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之上,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协调发展为根本指向。第三,生态文化是我国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社会主体的价值观引导功能。

刘琼[9](2019)在《唐初以论辩为线索的儒释道三教关系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唐初儒释道三教关系实际上是中国各学派,自有思想文化交流起的两千多年来,逐渐形成的以儒释道三教关系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系。在先秦时期形成的儒道关系,两汉以来在佛教传入、儒道教发展的情况下,形成了三教并行的思想文化体系。唐初儒释道三教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比附格义的基础上,首次面对“大一统”国家,唐初统治者和三教人士的表现,直接影响了后世对待三教关系的态度。而唐初的三教论辩都比较典型,出现了 19次规模较大且官方组织的论辩,留存资料详细丰富,其中论辩过程中提到的内容思想能突出当时的时代特征,有代表性意义。选题以纵向的历史时期为纲,以具体的思想交流成果为目。从儒释道三教交流的具体史实出发,既注重历史的宏观性,同时也注重三教在交流过程中的论辩内容和思想深度,试图理清唐初儒释道三教交流的细节和思想文化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文章立足于唐初时期,主要选举唐初三帝,即唐高祖、唐太宗和唐高宗三个皇帝所处的典型阶段,进一步凸显唐初三教交流发展史对于整个中国思想史发展的承上启下意义。同时侧重于以唐初官方组织的19次论辩为线索,通过分析论辩的具体史实政策、内涵、特征及意义的四个方面,来论证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活力,证明唐初在整个中国思想发展中做所的突出贡献。本文首先以微观视角,以尊儒、兴佛及宠道作为三个立场,通过分析统治者对待三教的举措和各教在论辩过程中体现出的思想性特征,分析三教思想本身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继而以宏观视角,通过分析19次论辩过程的内涵和表现,整体性地分析三教论辩过程中表现出的特征。最后在全面分析后总结出,唐初并不是传统意义上所说的以道为尊,而是在佛道作为掩护下,实际上大力尊儒。这种观念和政策也对后世的三教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薛梦[10](2019)在《西北典型河谷城市重金属空间分布、来源及其暴露风险》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随着现代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城市环境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极大的关注。重金属是一种持久性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很难被降解,易通过食物链进行累积,对生态系统及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系统探究重金属在城市多介质中的含量分布、来源、污染及其人体暴露风险是城市环境污染综合调控和城市风险管理有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本研究以西北典型河谷城市(由于自身地形上的特点导致污染物难以稀释扩散)兰州、乌鲁木齐和延安作为研究区域,系统研究了城市土壤、灰尘中25种重金属和植物中8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污染特征及其来源,探究重金属在多种环境介质中的迁移、累积规律,评估研究区重金属人群健康风险,利用IEUBK模型预测研究区0-6岁儿童血铅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以期为西部河谷型城市特征污染物台账建立、城市环境污染综合调控与风险管理等提供重要的科学理论与技术支撑。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典型河谷城市土壤和灰尘重金属含量分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兰州市土壤和灰尘中Ba、Ce、Co、Cr、Cu、La、Pb、Sr、U、Zn、Zr的平均含量均超过当地背景值,乌鲁木齐市土壤和灰尘中Ba、Co、Cr、Cu、Mn、Pb、U、V、Y、Zn元素的平均含量均超过当地背景值,延安市土壤和灰尘中Ba、Co、Cu、Pb、Sr、Zn、Zr元素的平均含量均超过当地背景值,土壤和灰尘中重金属的含量远大于植物,且植物重金属的含量及分布受人类活动影响剧烈。总体来看,三种环境介质中,乌鲁木齐重金属的含量最高,兰州次之,延安最低。利用正定矩阵因子(PMF)方法进行源解析结果表明三个城市土壤和灰尘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为燃煤、石油及合金制造等工业、交通和自然。(2)污染负荷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典型河谷城市土壤和灰尘重金属污染水平均为轻度污染。单因子评价结果显示兰州市土壤和灰尘中Pb、Zn元素为轻度污染,其余元素均处于轻微污染及无污染水平;乌鲁木齐市土壤中,除Zn元素为轻度污染外,其余元素污染程度较低,而乌鲁木齐市灰尘中Zn处于中度污染,Cu、Pb为轻度污染;延安市仅有灰尘中Co元素为中度污染,其余元素在土壤和灰尘中的污染程度均较低。从区域环境元素污染程度来看,Cu、Pb、Zn是三个城市主要的特征污染物,其污染水平与人类活动比如城市工业和交通等的排放有关。(3)利用EPA人群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典型河谷城市土壤和灰尘中有害元素人体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兰州、乌鲁木齐、延安土壤有害元素(As、Cr、Pb、V、Co、Mn、Ni、Cu、Sr、Zn)通过消化道、呼吸和皮肤接触暴露途径对儿童产生的非致癌风险指数均大于1,致癌风险均高于10-4。除延安外,兰州和乌鲁木齐城市灰尘中有害元素对儿童产生的非致癌风险和致癌风险均超过人体所能承受的范围,对于成人而言,仅有兰州城市灰尘中有害元素对其产生的风险超过安全范围。所有重金属经手-口途径对人体产生的风险最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4)IEUBK模型儿童血铅预测结果表明儿童血铅值基本都处于100μg/L以下,未超过我国儿童血铅的可接受水平,但部分年龄段的儿童血铅预测值已经超过50μg/L(美国儿童血铅可接受水平),建议婴幼儿应减少接触铅污染土壤、灰尘的机会,并减少铅污染食品的摄入。从不同区域来看,兰州市除0-1岁儿童血铅预测值未超过50μg/L外,其余年龄段儿童血铅预测值均高于50μg/L;乌鲁木齐市1-2岁、2-3岁儿童,延安市1-2岁、2-3岁、3-4岁儿童血铅预测值均高于50μg/L。研究结果显示1-3岁儿童是西部河谷型城市环境铅污染主要影响的对象,应高度重视1-3岁婴幼儿儿童铅的暴露防护和保育。

二、中毒控制 第2讲 环境与生活中的金属中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毒控制 第2讲 环境与生活中的金属中毒(论文提纲范文)

(1)烟气多污染物一体化脱除催化滤芯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烟气多污染物净化研究背景
        1.1.1 烟气净化背景与现状
        1.1.2 烟气多污染物净化工艺
    1.2 烟气一体化脱除工艺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1.2.1 氧化-吸收法
        1.2.2 等离子体法
        1.2.3 活性炭吸附法
        1.2.4 催化过滤器
        1.2.5 工艺对比分析
    1.3 催化滤芯工艺应用研究进展
        1.3.1 催化滤芯工艺应用场景
        1.3.2 国外催化滤芯工艺应用情况
        1.3.3 我国催化滤芯工艺应用现状
        1.3.4 我国催化滤芯工艺应用存在的问题
    1.4 催化滤芯材料研究进展
        1.4.1 滤芯基体研究
        1.4.2 脱硝催化材料研究
        1.4.3 催化滤芯研究
    1.5 催化滤芯关键技术与科学问题
    1.6 研究目标和内容
第2章 评价装置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2.2 催化剂和催化滤芯活性评价装置
        2.2.1 催化剂脱硝活性评价装置
        2.2.2 催化滤芯脱硝活性评价装置
        2.2.3 催化滤芯同时脱硝除尘评价装置
    2.3 表征方法
        2.3.1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2.3.2 X射线衍射分析
        2.3.3 拉曼光谱分析
        2.3.4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
        2.3.5 热重分析
        2.3.6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3.7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2.3.8 粒径分析
        2.3.9 氨气程序升温脱附
        2.3.10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
        2.3.11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3.12 压汞分析
第3章 国产滤芯基体结构及滤芯碱土金属对活性的影响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3 滤芯基体关键结构与技术参数研究
        3.3.1 不同滤芯基体的组成、形貌和结构分析
        3.3.2 不同基体催化滤芯的形貌和结构分析
        3.3.3 不同基体催化滤芯的脱硝活性评价与分析
    3.4 滤芯碱土金属及基体改性对活性的影响机制研究
        3.4.1 滤芯碱土金属及基体改性对催化滤芯脱硝活性的影响
        3.4.2 滤芯碱土金属及基体改性对催化滤芯活性组分分散性的影响
        3.4.3 滤芯碱土金属及基体改性对催化剂晶体结构的影响
        3.4.4 滤芯碱土金属及基体改性对催化剂酸性和还原性的影响
    3.5 小结
第4章 V-W/Ti催化剂浆料粒径调控及其对活性的影响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3 催化剂浆料粒径影响因素研究
        4.3.1 制备方法对催化剂浆料粒径的影响
        4.3.2 球磨时间对催化剂浆料粒径的影响
        4.3.3 催化剂配方对催化剂浆料粒径的影响
    4.4 催化剂浆料粒径对催化滤芯脱硝活性的影响
    4.5 催化剂浆料粒径对催化滤芯脱硝活性的影响机制研究
    4.6 小结
第5章 宽温区Mn_2V_2O_7/TiO_2催化滤芯制备及其SO_2中毒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3 Mn_2V_2O_7/TiO_2催化滤芯性能研究
        5.3.1 Mn_2V_2O_7/TiO_2催化剂的脱硝活性
        5.3.2 Mn_2V_2O_7/TiO_2催化滤芯的脱硝活性
    5.4 Mn_2V_2O_7/TiO_2的SO_2中毒机制研究
        5.4.1 晶体结构分析
        5.4.2 表面原子价态和元素分布分析
        5.4.3 热重分析
        5.4.4 表面形貌分析
        5.4.5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
        5.4.6 酸性和还原性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廉价无毒赤泥源Fe基催化滤芯制备及其活化机制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方法
    6.3 赤泥基催化剂制备及其活化机制研究
        6.3.1 赤泥基催化剂的脱硝活性
        6.3.2 赤泥基催化剂的组成和晶体结构分析
        6.3.3 赤泥基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
        6.3.4 赤泥基催化剂的表面形貌分析
        6.3.5 赤泥基催化剂的酸性和还原性分析
    6.4 赤泥源Fe基催化滤芯结构与催化性能研究
        6.4.1 催化剂浆料粒径及稳定性分析
        6.4.2 催化剂浆料和催化滤芯的表面形貌分析
        6.4.3 催化滤芯脱硝活性评价与分析
    6.5 小结
第7章 催化滤芯玻璃厂烟气一体化脱除中试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方法
    7.3 催化滤芯放大制备及模拟工业烟气适应性研究
        7.3.1 催化剂植入方式对催化滤芯脱硝活性的影响
        7.3.2 催化剂负载率对催化滤芯脱硝活性的影响
        7.3.3 过滤面速度对催化滤芯脱硝活性的影响
        7.3.4 H_2O/SO_2对催化滤芯脱硝活性的影响
        7.3.5 玻璃灰对催化滤芯脱硝活性的影响
    7.4 催化滤芯玻璃厂烟气一体化脱除中试研究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烟气中铈改性铁基催化剂SCR脱硝及抗砷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氮氧化物控制技术
        1.2.1 氮氧化物控制技术的分类
        1.2.2 SCR脱硝基本原理
        1.2.3 SCR脱硝催化剂
    1.3 铁基催化剂
        1.3.1 铁基催化剂研究现状
        1.3.2 铁基催化剂SCR机理
    1.4 SCR催化剂中毒
        1.4.1 催化剂物理中毒
        1.4.2 催化剂化学中毒
    1.5 本文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系统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催化剂制备方法
    2.3 实验系统
    2.4 催化剂表征
第3章 铈改性铁基催化剂脱硝及抗砷性能研究
    3.1 不同铈掺杂量对铁基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
    3.2 不同铈掺杂量对铁基催化剂抗砷性能的影响
    3.3 催化剂表征分析
        3.3.1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BET)
        3.3.2 表面形态分析(XRD)
        3.3.3 原子荧光分析(HG-AFS)
        3.3.4 程序升温还原分析(H_2-TPR)
        3.3.5 催化剂表面元素价态与分布分析(XPS)
        3.3.6 原位红外分析(in situ DRIFTS)
    3.4 铈增强铁基催化剂脱硝及抗砷性能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烟气中H_2O对铈改性铁基催化剂抗砷性能的影响
    4.1 H_2O对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
    4.2 H_2O对催化剂抗砷性能的影响
    4.3 催化剂表征分析
        4.3.1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BET)
        4.3.2 表面形态分析(XRD)
        4.3.3 原子荧光分析(HG-AFS)
        4.3.4 程序升温还原分析(H_2-TPR)
        4.3.5 催化剂表面元素价态与分布分析(XPS)
        4.3.6 原位红外分析(in situ DRIFTS)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烟气中SO_2对铈改性铁基催化剂抗砷性能的影响
    5.1 SO_2对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
    5.2 SO_2对催化剂抗砷性能的影响
    5.3 催化剂表征分析
        5.3.1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BE)
        5.3.2 表面形态分析(XRD)
        5.3.3 原子荧光分析(HG-AFS)
        5.3.4 程序升温还原分析(H_2-TPR)
        5.3.5 表面元素价态与分布分析(XPS)
        5.3.6 原位红外分析(in situ DRIFTS)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全文总结
    6.2 论文研究创新点
    6.3 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体检人群中高尿酸血症患病风险与血浆金属浓度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全文缩写词
一、前言
    1.1 高尿酸血症概述
        1.1.1 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及现况
        1.1.2 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
    1.2 金属对高尿酸血症发生的影响
        1.2.1 金属概述
        1.2.2 金属暴露的途径
        1.2.3 金属在人体中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1.2.4 金属与高尿酸血症的关系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和资料采集
        2.1.1 研究对象
        2.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1.3 流行病学资料收集
        2.1.4 变量的定义和分组
    2.2 血浆金属的测定
        2.2.1 主要试剂和耗材
        2.2.2 实验仪器
    2.3 样本处理
        2.3.1 血样前处理
        2.3.2 样品分析
        2.3.3 质量控制
    2.4 统计分析
三、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及血浆金属浓度分布
    3.2 血浆金属水平和高尿酸血症发病风险的关联性
    3.3 分层分析结果
    3.4 血浆金属元素之间的相关关系
    3.5 主成分分析结果
    3.6 各成分与高尿酸血症发病风险的关联性
四、讨论
    1 砷
    2 硒
    3 铊
    4 钼
    5 其他金属
    6 主成分得分与高尿酸血症的关联性
    7 研究的优势和局限性
    8 展望
五、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体检人群有关健康状况调查表
致谢

(5)复合改性半焦低温SCR脱硝催化剂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氮氧化物的危害及污染现状
        1.2.1 大气中氮氧化物的主要来源
        1.2.2 工业炉窑烟气中氮氧化物的形成途径
        1.2.3 氮氧化物的主要危害
    1.3 固定源氮氧化物控制技术
    1.4 低温SCR脱硝技术及研究进展
        1.4.1 非负载型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1.4.2 负载型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1.4.3 SCR催化剂的中毒失活
    1.5 炭基催化剂表面处理研究现状
    1.6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6.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6.2 课题研究内容
2 实验设计及实验研究方法
    2.1 前言
    2.2 实验系统介绍
    2.3 实验材料及实验设备
    2.4 催化剂制备及表征方法
        2.4.1 催化剂制备方法
        2.4.2 催化剂表征方法
3 复合改性半焦低温SCR脱硝催化剂的制备工艺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条件和方法
        3.2.1 低温SCR脱硝催化剂载体的活化
        3.2.2 复合改性低温SCR催化剂的制备
        3.2.3 活化催化剂载体脱硝活性的测定
        3.2.4 活化催化剂载体理化特性的表征
    3.3 活化处理工艺对半焦催化剂载体性能的影响
        3.3.1 活化处理方式对载体NO脱除活性的影响
        3.3.2 活化处理条件对载体NO脱除活性的影响
        3.3.3 活化处理对半焦载体形貌物相的影响
        3.3.4 活化处理对半焦载体理化结构的影响
    3.4 改性工艺对复合改性半焦催化剂低温脱硝活性的影响
        3.4.1 复合改性方式对半焦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
        3.4.2 复合改性顺序对半焦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
        3.4.3 复合改性时间对半焦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
        3.4.4 热改性温度对半焦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
        3.4.5 热改性时间对半焦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复合改性半焦低温SCR脱硝催化剂的配方优化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条件和方法
        4.2.1 改性半焦催化剂的制备
        4.2.2 催化剂活性的测定
        4.2.3 催化剂理化特性的表征
    4.3 活性金属氧化物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4.3.1 活性金属氧化物对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
        4.3.2 活性金属氧化物对催化剂表面形貌的影响
        4.3.3 活性金属氧化物对催化剂物相组成的影响
        4.3.4 活性金属氧化物对催化剂孔结构的影响
        4.3.5 活性金属氧化物对催化剂表面酸性的影响
        4.3.6 活性金属氧化物对催化剂氧化还原性的影响
    4.4 渗氮处理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研究
        4.4.1 渗氮量对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
        4.4.2 渗氮处理对催化剂表面形貌的影响
        4.4.3 渗氮处理对催化剂物相组成的影响
        4.4.4 渗氮处理对催化剂孔结构的影响
        4.4.5 渗氮处理对催化剂表面酸性的影响
        4.4.6 渗氮处理对催化剂氧化还原性的影响
    4.5 催化剂脱硝机理研究
        4.5.1 配方对催化剂表面元素的影响
        4.5.2 配方对催化剂表面官能团的影响
        4.5.3 复合改性半焦催化剂脱硝机理
    4.6 本章小结
5 碱金属(钾、钠)在复合改性半焦催化剂上的作用机理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条件和方法
        5.2.1 碱金属中毒复合改性半焦催化剂的制备
        5.2.2 催化剂活性的测定
        5.2.3 催化剂理化特性的表征
    5.3 碱金属对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
        5.3.1 碱金属种类对改性半焦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
        5.3.2 钾金属含量对改性半焦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
        5.3.3 钠金属含量对改性半焦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
        5.3.4 多种碱金属对改性半焦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共同影响
    5.4 碱金属对催化剂理化性能的影响
        5.4.1 碱金属对改性半焦催化剂微观形貌的影响
        5.4.2 碱金属对改性半焦催化剂孔结构的影响
        5.4.3 碱金属对改性半焦催化剂表面酸性的影响
        5.4.4 碱金属对改性半焦催化剂氧化还原性的影响
        5.4.5 碱金属对改性半焦催化剂表面元素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B.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C.在学期间获得的奖励
    D.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E.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6)社会性科学议题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科技发展引发诸多社会问题
        1.1.2 国际科学教育发展趋势
        1.1.3 我国教育改革需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理论基础
        2.1.1 建构主义理论
        2.1.2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1.3 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社会性科学议题
        2.2.2 非形式推理能力
        2.2.3 图尔敏论证模型
第3章 社会性科学议题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现状调查
    3.1 问卷编制与实施
        3.1.1 学生问卷
        3.1.2 教师问卷
    3.2 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
        3.2.1 学生问卷结果统计
        3.2.2 教师问卷结果统计
    3.3 教学建议
第4章 高中化学社会性科学议题内容教学设计思路与策略
    4.1 优秀课例分析
        4.1.1 教学片段实录
        4.1.2 课例评价
    4.2 教学设计思路
    4.3 教学策略
        4.3.1 明确议题选取原则
        4.3.2 合理创设议题情境
        4.3.3 善于运用问题进行引导
        4.3.4 多种评价方式结合
第5章 高中化学社会性科学议题内容教学课例设计与实施
    5.1 课例设计与实施——论证重污染天气下“汽车限行”的合理性
        5.1.1 教学内容分析
        5.1.2 学情分析
        5.1.3 议题分析
        5.1.4 教学目标
        5.1.5 教学活动设计
        5.1.6 教学过程
        5.1.7 教学效果评价
        5.1.8 教学反思与建议
    5.2 课例设计——虎门该不该建电镀工业基地
        5.2.1 教学内容分析
        5.2.2 学情分析
        5.2.3 议题分析
        5.2.4 教学目标
        5.2.5 教学活动设计
        5.2.6 教学反思与建议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附录 F
附录 G
附录 H
作者简历

(7)Fe-SO4/TiO2催化剂的脱硝性能及其抗中毒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NO_x来源与形成
        1.1.2 NO_x控制技术
    1.2 NH_3-SCR脱硝技术
        1.2.1 NH_3-SCR脱硝基本原理
        1.2.2 NH_3-SCR反应机理
        1.2.3 NH_3-SCR脱硝催化剂
    1.3 NH_3-SCR催化剂中毒机理
        1.3.1 碱及碱土金属的中毒机理
        1.3.2 SO_2的中毒机理
        1.3.3 催化剂中毒改善研究
    1.4 铁基及含SO_4~(2-)SCR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1.4.1 铁基催化剂
        1.4.2 含SO_4~(2-)催化剂研究
        1.4.3 铁硫酸盐催化剂的研究
    1.5 论文选题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不同种类铁硫酸盐的性能结构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与设备
        2.2.1 NH_3-SCR脱硝活性测试
        2.2.2 物相测试
        2.2.3 热稳定性测试
        2.2.4 还原能力测试
        2.2.5 表面酸性测试
        2.2.6 表面元素与化合价态测试
        2.2.7 表面微观形貌测试
        2.2.8 孔结构测试
    2.3 不同种类铁硫酸盐的性能分析
        2.3.1 铁硫酸盐的脱硝性能
        2.3.2 铁硫酸盐的氧化还原能力
        2.3.3 铁硫酸盐的组成特征
        2.3.4 铁硫酸盐的微观结构特征
        2.3.5 不同种类铁硫酸盐活性差异原因
    2.4 本章小节
第3章 Fe-SO_4/TiO_2催化剂的制备优化及脱硝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方案与内容
        3.2.2 测试方法与设备
    3.3 不同活性物质负载量Fe-SO_4/TiO_2催化剂的性能与表征
        3.3.1 负载量对Fe-SO_4/TiO_2催化剂催化性能影响
        3.3.2 负载量对Fe-SO_4/TiO_2催化剂组成与结构影响
        3.3.3 负载量对Fe-SO_4/TiO_2催化剂性能影响规律
    3.4 不同焙烧温度Fe-SO_4/TiO_2催化剂的性能与表征
        3.4.1 焙烧温度对Fe-SO_4/TiO_2催化剂催化性能影响
        3.4.2 焙烧温度对Fe-SO_4/TiO_2催化剂组成与结构影响
        3.4.3 焙烧温度对Fe-SO_4/TiO_2催化剂性能影响规律
    3.5 Fe-SO_4/TiO_2催化剂脱硝反应机理
        3.5.1 NH_3、NH_3+O_2和NH_3+O_2+NO吸附反应
        3.5.2 NO、NO + O_2和NO + O_2+NH_3吸附反应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Mn、Ce和 Cu对 Fe-SO_4/TiO_2催化剂的改性及作用机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方案与内容
        4.2.2 测试方法与设备
    4.3 Mn掺杂Fe-SO_4/TiO_2催化剂的性能与表征
        4.3.1 Mn-Fe-SO_4/TiO_2催化剂的脱硝催化性能
        4.3.2 Mn-Fe-SO_4/TiO_2催化剂的组成与结构
        4.3.3 Mn掺杂对Fe-SO_4/TiO_2催化剂的作用规律
    4.4 Ce掺杂Fe-SO_4/TiO_2催化剂的性能与表征
        4.4.1 Ce-Fe-SO_4/TiO_2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4.4.2 Ce-Fe-SO_4/TiO_2催化剂的结构与组成
        4.4.3 Ce掺杂对Fe-SO_4/TiO_2催化剂的作用规律
    4.5 Cu掺杂Fe-SO_4/TiO_2催化剂的性能与表征
        4.5.1 Cu-Fe-SO_4/TiO_2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4.5.2 Cu-Fe-SO_4/TiO_2催化剂的结构与组成
        4.5.3 Cu掺杂对Fe-SO_4/TiO_2催化剂的作用规律
    4.6 金属掺杂Fe-SO_4/TiO_2催化剂的反应机理
        4.6.1 NH_3、NH_3+O_2和NH_3+O_2+NO吸附反应
        4.6.2 NO、NO + O_2和NO + O_2+NH_3吸附反应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Fe-SO_4/TiO_2及其改性催化剂的抗硫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方案与内容
        5.2.2 测试方法与设备
    5.3 Fe-SO_4/TiO_2催化剂的抗硫性能及表征
        5.3.1 Fe-SO_4/TiO_2催化剂的抗硫性
        5.3.2 Fe-SO_4/TiO_2催化剂的抗硫机理
    5.4 Mn-Fe-SO_4/TiO_2催化剂的低温抗硫性能
        5.4.1 Mn基催化剂的脱硝活性及抗硫性
        5.4.2 硫中毒前后Mn基催化剂的物相结构变化
        5.4.3 硫中毒前后Mn基催化剂的氧化还原能力的变化
        5.4.4 Mn基催化剂的硫中毒机理分析
        5.4.5 Mn-Fe-SO_4/TiO_2催化剂硫中毒机理
    5.5 Ce、Cu掺杂对Fe-SO_4/TiO_2催化剂抗硫性的作用机制
        5.5.1 Ce、Cu掺杂Fe-SO_4/TiO_2催化剂的抗硫性
        5.5.2 中毒前后Ce、Cu掺杂Fe-SO_4/TiO_2催化剂的物相结构变化
        5.5.3 Ce、Cu掺杂对Fe-SO_4/TiO_2催化剂的抗硫中毒作用机制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Fe-SO_4/TiO_2催化剂的抗碱性能及中毒机理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方案与内容
        6.2.2 测试方法与设备
    6.3 Fe-SO_4/TiO_2催化剂K中毒研究
        6.3.1 Fe-SO_4/TiO_2催化剂的K中毒测试
        6.3.2 K中毒前后Fe-SO_4/TiO_2催化剂的物相结构变化
        6.3.3 Fe-SO_4/TiO_2催化剂K中毒机理
    6.4 Fe-SO_4/TiO_2催化剂的Na中毒研究
        6.4.1 Fe-SO_4/TiO_2催化剂的Na中毒测试
        6.4.2 Na中毒前后Fe-SO_4/TiO_2催化剂的物相结构变化
        6.4.3 Fe-SO_4/TiO_2催化剂Na中毒机理
    6.5 Fe-SO_4/TiO_2催化剂的Ca中毒研究
        6.5.1 Fe-SO_4/TiO_2催化剂的Ca中毒测试
        6.5.2 Ca中毒前后Fe-SO_4/TiO_2催化剂的物相结构变化
        6.5.3 Fe-SO_4/TiO_2催化剂Ca中毒机理
    6.6 碱金属中毒Fe-SO_4/TiO_2催化剂反应机理
        6.6.1 NH_3、NH_3+O_2和NH_3+O_2+NO吸附反应
        6.6.2 NO、NO + O_2和NO + O_2+NH_3吸附反应
    6.7 本章小结
第7 章 总结及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8)生态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其时代属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关于生态文化问题的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四、拟解决的问题与可能性创新
第一章 生态文化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生态文化的一般性解释
        一、生态文化及其相关概念梳理
        二、生态文化的内容构成
        三、生态文化的特征
    第二节 生态文化的研究指向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追问
        二、价值主体的探讨
        三、人的主体性审视
    第三节 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分析
        一、文化与文明
        二、生态文明的一般性理解
        三、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的互动逻辑
第二章 生态文化的发生逻辑
    第一节 生态文化发生的现实背景
        一、全球视野下的生态困境
        二、西方绿色运动与环保思想的兴起
    第二节 生态文化发生的社会背景
        一、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与现代人的“疏离”
        二、享乐主义的盛行与消费本质的形变
        三、“精神”失落的三重表现
    第二节 生态文化发生的科学基础
        一、生态科学的发展与生态学思维的变革
        二、复杂性科学的兴起与生态世界观的形成
        三、科学范式转变与生态文化思潮
第三章 生态文化的价值取向研究
    第一节 中西方古代有机论世界观与其文化价值取向
        一、道家有机论世界观与文化价值的“自然”取向
        二、儒家思想中生态价值的伦理取向
        三、古希腊目的论世界观及其伦理价值取向
    第二节 近现代文化机械论世界观与人本主义取向
        一、自然科学发展与机械论世界观的形成
        二、牛顿范式的形成与机械论在四个维度的变革
        三、西方近现代文化价值取向的确立
    第三节 西方生态伦理学思想及其价值取向研究
        一、西方生态伦理学派的思想体系分野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指向及其价值取向研究
    第四节 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我国当代生态文化价值取向建构
        一、生态文化对古代文化、近现代文化的辩证发展
        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之自身协调发展的生态文化价值取向
        三、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生态价值观
第四章 生态文化的时代属性
    第一节 习近平治国理政生态文化理念及其当代价值
        一、生态自然观:“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二、绿色发展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三、生态民本观:“良好的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四、习近平生态文化理念的时代属性
    第二节 生态文化与技术发展的规约
        一、基于自然性的技术生态批判
        二、传统技术观历史作用与局限
        三、生态文化与技术活动的合理准则
    第三节 生态文化与民族复兴
        一、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本质内涵
        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现状
        三、文化整合的基本原则与民族复兴
第五章 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分析
    第一节 生态文化价值实现中所取得的成就
        一、生态话语权逐步占据重要地位
        二、生态思维方式指导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优秀的生态文化成果影响人们的生态理念
    第二节 生态文化体系建构及其优化
        一、生态文化体系设置的五个维度
        二、生态文化体系各要素间的协调逻辑
        三、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第三节 中国构建生态文化的历史传承与现代创新
        一、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宝库
        二、实现深层次、普遍化的公民生态意识培育
        三、生态制度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协同推进
    第四节 生态文化发展战略规划
        一、生态文化发展战略规划的现实需求
        二、生态文化发展战略规划的三重原则
        三、生态文化建设战略规划的路径探索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外文文献
后记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9)唐初以论辩为线索的儒释道三教关系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选题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研究趋势
        (一) 三教交流史角度的研究
        (二) 三教思想史角度的研究
    三、本论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 主要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重点难点
        (四) 创新之处
第一章 唐之前的儒释道三教关系发展
    第一节 唐之前儒、释、道的发展
        一、唐之前的儒学发展
        二、唐之前的佛教发展
        三、唐之前的道教发展
    第二节 唐之前的三教关系发展
        一、儒道关系发展
        二、儒释道三教关系发展
第二章 唐初论辩之三教关系内涵
    第一节 论辩之尊儒内涵
        一、尊儒之社会政治表现
        二、尊儒之思想论辩内涵
    第二节 论辩之兴佛内涵
        一、兴佛之社会政治表现
        二、兴佛之论辩思想内涵
    第三节 论辩之宠道内涵
        一、宠道之社会政治表现
        二、宠道之思想论辩内涵
第三章 唐初以论辩为基础的儒释道三教关系特征及意义
    第一节 以论辩为基础的儒释道三教关系特征
        一、延续性
        二、实践性
        三、融合性
        四、斗争性
    第二节 以论辩为基础的儒释道三教关系意义
        一、唐初儒释道三教论辩的实质
        二、唐初儒释道三教论辩的成果
        三、唐初儒释道三教论辩的价值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10)西北典型河谷城市重金属空间分布、来源及其暴露风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城市重金属研究进展
        1.2.1 城市土壤重金属
        1.2.2 城市灰尘重金属
        1.2.3 城市道路植物重金属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样品采集与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2 样品采集
    2.3 样品预处理与分析方法
    2.4 实验试剂与仪器
        2.4.1 实验试剂
        2.4.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2.5 数据分析方法
        2.5.1 重金属环境污染评价方法
        2.5.2 重金属人群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2.5.3 重金属空间分析与来源解析方法
        2.5.4 儿童血铅预测模型与方法
        2.5.5 数据处理与分析软件
第3章 兰州市环境重金属空间分布、来源及其暴露风险
    3.1 城市土壤
        3.1.1 城市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其统计学特征
        3.1.2 城市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
        3.1.3 城市土壤重金属环境污染评价
        3.1.4 城市土壤有害元素人群健康风险
        3.1.5 城市土壤重金属来源解析
    3.2 城市灰尘
        3.2.1 城市灰尘重金属含量及其统计学特征
        3.2.2 城市灰尘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
        3.2.3 城市灰尘重金属环境污染评价
        3.2.4 城市灰尘有害元素人群健康风险
        3.2.5 城市灰尘重金属来源解析
    3.3 城市植物
        3.3.1 城市植物有害元素含量及其统计学特征
        3.3.2 城市植物有害元素空间分布特征
        3.3.3 城市植物响应污染的元素计量学特征
        3.3.4 城市植物有害元素相关性分析
    3.4 多介质有害元素计量学特征
        3.4.1 土壤-灰尘系统中有害元素
        3.4.2 土壤-灰尘-植物系统中有害元素
    3.5 0-6岁儿童血铅值预测与预警
    3.6 小结
第4章 乌鲁木齐市环境重金属空间分布、来源及其暴露风险
    4.1 城市土壤
        4.1.1 城市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其统计学特征
        4.1.2 城市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
        4.1.3 城市土壤重金属环境污染评价
        4.1.4 城市土壤有害元素人群健康风险
        4.1.5 城市土壤重金属来源解析
    4.2 城市灰尘
        4.2.1 城市灰尘重金属含量及其统计学特征
        4.2.2 城市灰尘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
        4.2.3 城市灰尘重金属环境污染评价
        4.2.4 城市灰尘有害元素人群健康风险
        4.2.5 城市灰尘重金属来源解析
    4.3 城市植物
        4.3.1 城市植物重金属含量及其统计学特征
        4.3.2 城市植物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
        4.3.3 城市植物响应污染的元素计量学特征
        4.3.4 城市植物有害元素相关性分析
    4.4 多介质有害元素计量学分析
        4.4.1 土壤-灰尘系统中有害元素
        4.4.2 土壤-灰尘-植物系统中有害元素
    4.5 0-6岁儿童血铅值预测与预警
    4.6 小结
第5章 延安市环境重金属空间分布、来源及其暴露风险
    5.1 城市土壤
        5.1.1 城市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其统计学特征
        5.1.2 城市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
        5.1.3 城市土壤重金属环境污染评价
        5.1.4 城市土壤有害元素人群健康风险
        5.1.5 城市土壤重金属来源解析
    5.2 城市灰尘
        5.2.1 城市灰尘重金属含量及其统计学特征
        5.2.2 城市灰尘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
        5.2.3 城市灰尘重金属环境污染评价
        5.2.4 城市灰尘有害元素人群健康风险
        5.2.5 城市灰尘重金属来源解析
    5.3 城市植物
        5.3.1 城市植物重金属含量及其统计学特征
        5.3.2 城市植物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
        5.3.3 城市植物响应污染的元素计量学特征
        5.3.4 城市植物有害元素相关性分析
    5.4 多介质有害元素计量学分析
        5.4.1 土壤-灰尘系统中有害元素
        5.4.2 土壤-灰尘-植物系统中有害元素
    5.5 0-6岁儿童血铅值预测与预警
    5.6 小结
第6章 有害元素环境风险区域调控与管理
    6.1 引言
    6.2 有害元素环境污染与风险的区域差异
    6.3 有害元素环境污染的区域调控与管理
    6.4 有害元素铅儿童暴露风险的区域调控与管理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特色与创新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四、中毒控制 第2讲 环境与生活中的金属中毒(论文参考文献)

  • [1]烟气多污染物一体化脱除催化滤芯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皇甫林.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1
  • [2]烟气中铈改性铁基催化剂SCR脱硝及抗砷性能研究[D]. 熊中朴. 山东大学, 2021(12)
  •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4]体检人群中高尿酸血症患病风险与血浆金属浓度的关联性研究[D]. 何鑫鹏. 暨南大学, 2020(03)
  • [5]复合改性半焦低温SCR脱硝催化剂制备及性能研究[D]. 姚璐. 重庆大学, 2020
  • [6]社会性科学议题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崔书菲. 鲁东大学, 2020(01)
  • [7]Fe-SO4/TiO2催化剂的脱硝性能及其抗中毒能力研究[D]. 李凤祥.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1)
  • [8]生态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其时代属性研究[D]. 尚晨光. 中共中央党校, 2019
  • [9]唐初以论辩为线索的儒释道三教关系特征研究[D]. 刘琼.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10]西北典型河谷城市重金属空间分布、来源及其暴露风险[D]. 孙薛梦.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中毒控制讲座2 环境与生活中的金属中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