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培养高水平体操运动员的自信心(论文文献综述)
付星辰[1](2021)在《全国男排超级联赛队员赛前焦虑、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与其比赛成绩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正逐渐成为体育强国,传承女排拼搏精神的排球运动倍受国人喜爱,也有了巨大的发展。中国男子排球超级联赛是我国国内最高水平的赛事,在这一高手对决中,心理调控水平已成为影响其比赛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高水平运动员虽然自我效能感较高,成就动机较积极,但也会存在赛前焦虑的心理状况。因此,非常有必要调查参加中国超级联赛男排运动员的赛前焦虑、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与其比赛成绩的关系,以总结和找出在训练和培养队员方面存在的经验和不足。研究旨在为高水平教练员日常训练、队员心理意志品质的培养以及提高比赛成绩提供参考依据。文中以情绪动机、焦虑方向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心理测量法以及专家访谈法,对参加2019-2020中国男排超级联赛队员的赛前焦虑、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以及比赛成绩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主要运用相关、回归等方法来统计和分析数据。研究结论如下:4.1.1在维度得分排序中,全国男排超级联赛队员的状态自信心得分高于焦虑总分,说明这一群体整体趋向是自信占据主动。4.1.2第1组队伍“追求成功的动机”得分较其他队伍高,说明他们能够正视对手,用坚定的信念去完成比赛任务。4.1.3第3组队伍“避免失败的动机”得分稍高,说明这一群体缺少成功经验的鼓励和影响,思想包袱较重。4.1.4在不同比赛成绩队伍间的比较中发现,名次靠前队员的焦虑适当、动机积极,自我评估更为准确。4.1.5全国男排超级联赛队员的状态自信心对比赛成绩的影响较大。4.1.6全国男排超级联赛队员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对其成就动机和比赛成绩的影响相对更加深远。4.1.7全国男排超级联赛队员的自我效能感水平能够有效预测比赛成绩。4.1.8无论是否关联比赛成绩,也无论是否关联正面情绪或负面情绪,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始终存在;在这些关联作用中,均需要通过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才能更好的提高比赛成绩。建议如下:4.2.1鉴于名次靠后的男排队员表现出一定的焦虑、害怕失败,自信信念不稳定等情况,建议领队和教练员要注意利用赛前准备会、个别交流的机会,肯定他们的水平,最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谋求更好的出路,以激发他们的斗志,产生追求成功的动机,来减少后顾之忧,以便全身心的投入到训练和比赛中。4.2.2鉴于调研群体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可以很好的预测比赛成绩,建议教练员通过表扬和奖励等手段来进一步激发队员的斗志和自信,通过对个人能力、价值存在的肯定来辅助他们审时度势、合理评判,还可以通过优秀成功案例的树立与展示来帮助队员学有方向,赶有动力,养成和谐互助、默契配合的队风,这些都非常有助于持续提升团队整体作战水平。4.2.3鉴于自我效能感存在的重要中介作用,建议在调控男队员情绪时,要注意培养他们自信、自主推测和判断力,这些有助于队员在比赛中稳定或超常发挥。
教育部[2](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贾玮维[3](2020)在《四川省艺术体操队成年集体组备战第十四届全运会技战术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艺术体操作为现代体操项目运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艺术体操竞技水平在整体上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2021年是全运会年,各省市都在为备战第十四届全运会而全力准备。四川省艺术体操队在历届全运会上争金夺银,同样在备战中尤其是在技战术方面的科学有效备战,对四川队在艺术体操项目比赛中夺取最好成绩至关重要。本文以四川省艺术体操队成年集体组在备战第十四届全运会训练中采取的技战术策略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视频分析法、逻辑归纳法法等方法,从竞赛和训练两个角度出发,针对四川省艺术体操队成年集体组在备战全运会期间的实际状况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其技战术存在的问题,从而对四川艺术体操队内在的技战术方向和战略发展策略进行深层次研究,为四川省艺术体操队在备战训练中提供参考与借鉴。研究表明:(1)四川队强化训练与提高身体素质能力为首要;(2)着重提升集体运动员的个人技术能力水平;(3)强化队伍整体基本功训练水平及强化集体成套动作完成规格;(4)四川队取胜的关键在于集体成套编排的战术水平;(5)四川队集体组队员整体表演风格特点的定位要精准;对四川省艺术体操队在未来发展提出以下建议:(1)进一步优化后备人才培养机制;(2)大幅度提升四川队各项目成套动作编排的独创性;(3)建立四川艺术体操队国际交流比赛与训练有效机制。
王琳[4](2020)在《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赛前焦虑、自我反思、心理韧性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赛前焦虑通常是影响运动员运动表现的重要因素,认知干预和运动员的心理正向资本可以调节比赛焦虑。自我反思作为人们通过自我意识了解事物本质的过程,当人们正确地、系统地进行自我反思时,可以促进积极的自我认知及心理资本发展。然而,自我反思作为元认知如何对运动员的情绪调节以及个性特征产生影响还未有研究进行探讨。因此,该研究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自我反思与洞察力量表的结构效度,利用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α)检验自我反思与洞察力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对自我反思与洞察力量表进行重测信度测试,为之后探讨运动员认知与运动表现研究提供新的测量手段。此外,该研究采用竞争状态焦虑量表2(CSAI-2),自我反思与洞察力量表(SRIS)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收集第二十届中国中学生乒乓球竞标赛中运动员赛前焦虑、自我反思、心理韧性心理变量数据,应用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来探讨青少年运动员的自我反思、赛前焦虑和心理韧性间的关系;并通过回归模型找出以上三个变量如何互相影响的机制,进而运用心理学理论提出改善青少年乒乓运动员自我反思、心理韧性以及赛前焦虑的策略。根据研究结果分析得出结论:(1)通过量表结构效度等分析,自我反思洞察力量表的信效度检验符合心理量表验证性指标,可以用于运动员自我反思水平的测量。(2)青少年运动员关于赛前焦虑、心理韧性以及自我反思心理变量的人口学因素的分析中,赛前焦虑自信心因子的性别及运动等级差异较显着;自我反思洞察力因子的性别差异较显着,未来研究可考虑如何差异性实施心理策略提升不同性别及运动表现运动员的认知水平。(3)研究证明了自我反思与赛前焦虑的负相关关系,利用回归模型解释了洞察力是影响竞赛情绪的主要因素;论证了心理韧性与自我反思的正相关关系,以及心理韧性与竞赛情绪的负相关关系,运动员的心理韧性变量中人际协助与赛前焦虑关系较显着。因此提高自我反思水平及心理韧性水平有助于调节运动员的竞赛焦虑情绪。(4)青少年运动员自我反思能力可以通过激发运动员反思参与需要、促进洞察力发展以及提升运动员记忆能力实现,其心理韧性水平的发展应重视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支持关系的建立以及自我肯定策略的应用。(5)该研究中的关系讨论是以乒乓球运动员为例,乒乓球运动属于隔网技战术项群,对技术精细要求较高,他们的认知与竞赛焦虑的相关性可能因为该特征而更高,未来研究可以选择不同的项目进行验证,找到共性与差异,采用不同的心理干预手段。
唐悦悦[5](2020)在《中日儿童组花球啦啦操竞技水平的比较研究 ——以2019年日本啦啦操公开赛为例》文中提出竞技水平层次是衡量一个运动项目在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运动员经过日常训练而积累的竞技能力能够在比赛中发挥出来。日本与我国同属于亚洲地区,在地域环境、运动员的身形条件等方面有着很多相同之处。如今,日本花球啦啦操已具备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花球技术水平和竞技水平均已在国际上处于较高水平。花球啦啦操一直以来是我国的弱项,而小学是教育的初始阶段,培养人才应该从基础教育抓起。研究儿童组花球啦啦操目的是为将来最高层次的竞技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基于此,本研究以中日儿童花球啦啦操竞技水平比较为研究的切入点,探索提高我国儿童组花球啦啦操竞技水平的策略,同时为该项目竞技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借鉴。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现场观摩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2019年日本啦啦操公开赛比赛为例,分析了中日儿童花球啦啦操的竞技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其主要观点如下:(1)从2019年日本啦啦操公开赛儿童组花球啦啦操成绩来看,日本儿童组代表队花球啦啦操整体竞技水平要高于中国队伍。从成套动作的技术、编排、团队协作等方面,日本代表队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他们对成套动作的一致性和难度的集体完成相对较好。我国儿童花球啦啦操整体竞技水平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2)影响我国儿童花球啦啦操竞技水平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体现在花球啦啦操运动员自身表现的竞技能力,即是技术水平、身体素质、艺术表现力、心理素质等。外部因素主要是指教练员业务能力、管理体制、训练方法与手段、文化因素等客观影响儿童花球啦啦操竞技水平的的因素。(3)提升我国儿童花球啦啦操竞技水平的策略要切实加强教练员专业能力和文化素养、全面发展运动员竞技能力和心理素质、科学构建花球啦啦操系统训练和管理体制、不断提高成套编排的多元性和创新性、准确把握花球啦啦操竞赛规则和国际发展趋势是当下提升我国儿童花球啦啦操竞技水平的重要举措,为我国更好的开展基础教育做好准备工作。
仇飞云[6](2020)在《组织支持感对高水平教练员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背景下,创新能力逐渐成为影响高水平教练员执教水平的重要因素,竞技体育的国际化、职业化和市场化对高水平教练员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原有体制的依赖,使教练员的创新动力不足;竞技体育体制改革,使原有的管理主体和运行主体发生着格局变化,原有藩篱的打破使组织对教练员支持的内涵和外延有了很大的变化,而内外组织情境的改变一定会对教练员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基于此,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社会认知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组织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等为理论基础;尝试探讨教练员心理资本和教练员学习能力视角下,教练员组织支持感对教练员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教练员的组织支持感确实能够对他们在执教过程中的创新行为产生积极正向的影响。教练员对组织支持的感知主要表现在制度支持和工具性支持两个方面,且两种形式的组织支持对教练员创新行为的影响效应都非常显着。这说明目前教练员创新构想的尝试和实施,离不开良好的组织支持环境,且教练员普遍拥有较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创新动机。因此,教练员的主管部门和领导,要通过为教练员提供多层面的创新支持,尤其是情感性组织支持,为教练员营造宽松的组织氛围,提高教练员创新绩效。(2)教练员心理资本在教练员组织支持感影响教练员创新行为的效应上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这说明竞技体育组织为教练员提供的各种支持被教练员感知,改变了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心理动机,这些心理资本的变化驱动教练员创新构想的实施。因此,教练员的主管部门和领导要通过多种方式对教练员的心理资本进行开发和培育,培养乐观精神,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强抵御创新挫折的坚韧性。(3)教练员学习能力在教练员组织支持感影响教练员创新行为的效应上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这说明知识经济背景下教练员普遍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在组织为教练员提供培训学习和以绩效管理为导向的学习行为支持下,教练员的创新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为解决执教过程中的不可确定性问题打下了基础。同时,通过学习能力的提高,教练员的自我效能感和处理问题的心理素质也变得更加强大,进一步增强了解决创新风险的能力。因此,教练员的主管部门和领导要以教练员的学习需求为导向,激励教练员主动学习、自我发展,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4)在组织支持感→教练员心理资本→教练员创新行为的路径分析中,研究得出:教练员组织支持感能够对教练员的心理资本水平产生显着正向影响,教练员组织支持感结构变量中的制度支持相比工具性支持,对教练员心理资本的影响效应更加显着。同时研究还发现,教练员的心理资本水平能够积极正向影响教练员的创新行为,教练员心理资本结构变量中的自我效能感对教练员创新行为的正向影响比较显着,而教练员的乐观心理这一变量与教练员的创新行为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因果关系。由此可知,在教练员、组织、环境的三因素模型中,教练员组织提供的良好支持,如何驱动教练员产生积极的创新行为,教练员心理资本起到了关键作用。(5)在组织支持感→教练员学习能力→教练员创新行为的路径分析中,研究得出:教练员组织支持感能够积极正向影响教练员的学习能力,教练员组织支持结构变量中的工具性支持维度比制度支持维度,对教练员学习能力的影响效应更显着。另外,研究还发现,教练员的学习能力能够积极正向影响教练员的创新行为。由此可以认为,良好的组织支持氛围,不仅培养了教练员积极的心理品质,也提高了教练员的学习能力,只有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同时具备,才能保证教练员在执教中的创新绩效。(6)研究以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为理论基础,基于组织中个体创新行为、组织支持感、心理资本、个人学习能力和教练员创新行为的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教练员组织支持感与教练员创新行为关系的影响机制模型,论证了变量之间的路径关系,探究了教练员心理资本和教练员学习能力的中介效应。研究认为本文的研究成果是对相关理论的发展和补充,研究结论可以作为相关研究的论据,同时也为教练员相关研究提供了不同的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
李鑫[7](2020)在《竞技体育跨项选材的多元诉求、多维特征及实践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跨项选材”是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和备战2020年东京奥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一项重大举措。面对我国奥运项目“夏强冬弱”和新兴项目开展落后的现实情况,要想达到“全面参赛、恶补短板”的备战目标,就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跨项选材,以期在短时间内培养出能够参加世界大赛的运动员。但目前,我国的跨项选材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现存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通过对竞技体育跨项选材多元诉求、多维特征及实践启示进行研究,以此丰富我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的相关内容。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案例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对跨项选材的相关研究进行了逻辑梳理,对文中相关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简要的诠释,并在此基础上,较为深刻的分析了我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的多元诉求。其次对当前我国跨项选材实施情况特点予以分析,并通过对国内外跨项或转项成才的运动员进行统计,分析跨项选材的多维特征。最后提出跨项选材对我国的实践启示。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竞技体育跨项选材是我国早期转项成才的本土理念融合国外的选材理念所形成的时代产物。2、我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的多元诉求表现为双奥备战诉求、人才不足诉求、项目失衡诉求、成材率低诉求以及人才内在诉求。3、我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实施特点表现为:“东京奥运会”为主的夏奥项目以新兴极限项目牵头,橄榄球、皮划艇、赛艇、田径等项目依次推进,各项目实施阶段相对明确,具备激励保障措施,新兴项目报名人数呈现较大差异。“北京冬奥会”为主的冰雪项目设项覆盖面广,选材来源丰富,人才选拔多重筛选,选材指标较为详细,政策制度保障完善,实施效果颇见成效4、以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对具有跨项或者转项经历运动员归类发现同项群之间跨项成功率明显高于异项群,多维特征表现为相似的身体形态特征、相似的个性心理特征、相似的运动素质特征以及相似的核心技能特征。5、我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的实践启示有客观应对跨项,正确认识跨项选材的竞技价值;转变培养理念,建立“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注重项间移植,提倡运动员早期多项目训练;善用科技助力,提升跨项选材训练的科技含量;强化国际交流,“请进来”与“走出去”有机结合;增设跨项比赛,充分发挥运动竞赛的杠杆作用;完善激励保障,推动跨项选材合理有效的实施。
刘曼玉[8](2020)在《单板滑雪滑行类运动员跨界跨项选材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冬季项目备战2022年冬奥会跨项跨界选材工作总体方案》,2018年国家体育总局针对我国冬季运动项目的发展,印发的《2020年第十四届全国冬运会政策方案(征求意见稿)》,对备战2020东京奥运会和2022北京冬奥会“全面参赛”的目标,明确提出“坚持跨界跨项选材,着力解决冰雪人才缺乏问题”的要求。研究发现,当前对于运动员跨界跨项选材缺乏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选材指标体系,而指标体系的制定支撑了跨界跨项选材战略的实施,是备战2022冬奥会运动员选材的核心任务所在,亟需构建符合冬奥会选材要求的跨界跨项选材指标体系。单板滑雪滑行类运动作为我国潜优势雪上项目,跨界跨项选材工作则为我国单板滑雪滑行类运动优秀后备人才投入和储备指明了方向,成为有效参加2022年冬奥会的重要保障,建立合理的跨界跨项选材指标体系,在单板滑雪滑行类运动选材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建立初选指标,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基础体能、运动心理4大类“必测指标”;专项素质、专项技能2大类“选测指标”;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指标相关数据资料,第一轮问卷筛选代表性指标,第二轮问卷指标重要程度评价,第三轮问卷调查指标权重值;采用数理统计法对选材指标数值进行常规统计、肯德尔和谐系数检验,专家论证筛选确定出各个维度的典型性指标,同时完成问卷的信效度检验;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选材指标权重系数;采用模糊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评价,最终建立了单板滑雪滑行类运动员跨界跨项选材指标体系。并得出以下结论:研究结论:(1)单板滑雪滑行类运动员跨界跨项选材指标体系以项目特征、项群训练、技能迁移为理论构建基础;以建立多元化、高效化的选拔优秀单板滑雪滑行类后备人才的跨界跨项选材指标体系为构建目标;确定体系的互通性与开放性、合理性与可行性、提效率、降成本的构建理念;坚持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实效性、多样性、专项性、创新性的选取原则。(2)构建出单板滑雪滑行类运动员跨界跨项选材指标体系。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基础体能、运动心理4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46个三级指标在内的“必测指标”部分和专项素质、专项技能2个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4个三级指标在内的“选测指标”部分,“必测”和“选测”两部分相结合的选材指标体系,各级指标一致性较高,具有显着性差异。(3)确定单板滑雪滑行类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各指标权重关系。一级指标下设指标权重排序前两位的在教练员选材评估中重点考虑。“必测指标”中基础体能>运动心理>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基础体能中跳跃平衡球、单脚闭眼站立、纵跳摸高、单脚三级跳远较重要,FMS功能性动作筛查作为辅助性指标亦较为重要;运动心理中艰苦奋斗精神、自信心、成就动机、热爱单板滑雪运动较重要;身体形态中下肢长、上肢长、体脂率、BMI指数重要;身体机能中最大运动心率、心肺功能指数、血红蛋白浓度、血乳酸重要;“选测指标”中专项技能、专项素质权重值同等重要,针对有滑雪基础的跨项运动员,专项技能指标中滑雪跳台(直跳)、跳台自选、基本滑行能力、回转能力重要;针对无滑雪基础的跨界运动员,专项素质指标中脚掌滑行、单脚骑乘、连续背弹、空中转体较重要,是教练员在跨界跨项选材中的重点考虑指标。(4)确定选材指标综合评价等级。运用模糊分析法根据评价等级对单板滑雪滑行类运动员做出的综合评价有较高的可靠性,对指标体系进行的整体评价有效性较高。
李丝丝[9](2020)在《我国竞技体操发展的影响因素及路径研究》文中指出作为我国竞技优势项目的竞技体操,其发展受多角度、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梳理项目发展的逻辑,剖析发展因素之间的关系,对认识竞技体操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主要以竞技体操发展的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从发展的角度出发,运用文献资料、扎根理论资料分析、专家访谈以及数据分析等方法,构建我国竞技体操发展的影响因素框架,分析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并且检验影响因素框架的理论饱和度,提出竞技体操的发展路径。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通过扎根理论资料分析的方法研究竞技体操发展的影响因素,共包括4个核心范畴(主体性因素、结构性因素、表象性因素、基础性因素);12个主范畴(政府主体、社会主体、市场主体、人力资源结构、物力资源结构、财力资源结构、内部维度表象、外部维度表象、政策基础、经济基础、文化基础、科技基础);28个范畴(各级体育及教育部门、体操管理中心、国家队及省市体操队、体操学校及高校、体操协会及社团、体操俱乐部及培训机构、体育产业公司、竞技体操经费投入、场地器材及设备、运动员、教练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运动队队医、裁判员、选材、训练、竞赛、退役、社会化程度、市场化程度、校园化程度、体育强国建设、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文化背景、金牌至上的竞技理念、竞技体操规则的演变、科学技术水平)。(2)竞技体操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发展的主体性因素、结构性因素、表象性因素以及基础性因素。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竞技体操发展的政府、社会以及市场主体根据自身的需求,有目的、有计划的投入和调配竞技体操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资源,在主体预设的情境下,形成竞技体操发展的表现形态,同时发展的主体或是用以调配的结构财、物、人和最后表现出来的发展形态都受制于发展的基础性条件,通过一系列发展过程的要素提炼,得到本文所研究分析的竞技体操发展影响因素。(3)通过对竞技体操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得出竞技体操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社会以及市场主体明确自身的职责形成合力联动;将竞技体操发展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与目前中国竞技体操发展实际对接起来;抓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促进竞技体操、群众体操以及体操产业协调发展;应充分利用竞技体操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中的发展机遇,增强发展基础保障能力。
赵小瑜[10](2019)在《花样滑冰单人滑项目创编内容体系构建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成套动作及创编过程,作为花样滑冰单人滑项目主要比赛与训练形式,它贯穿了一个赛季的周期。在运动员跳跃技术储备相同情况下,成套动作创编与完成的科学化,是运动员获得优异成绩重要因素之一。自索契冬奥会后,我国单人滑项目成绩明显提高,尤其以男子单人滑为主。备战北京冬奥阶段,运动员的难度技术与艺术表达能力发展不平衡,导致成套动作节目内容得分偏低,成为制约单人滑项目发展的重要问题。解决运动员成套动作结构失衡,提高节目内容得分是教练员的迫切需求。因此,本文从花样滑冰运动的项目特征、国际滑联颁布的执裁规则、运动训练学、艺术学、美学等方面入手,以创编内容体系为对象对成套动作进行研究,以扩大节目内容分上升空间为目的对创编要素进行剖析。以期为我国单人滑项目提供创编理论参考。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层次分析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视频解析法与数理统计法,通过分析花样滑冰单人滑的项目特征,包括以“难”、“稳”、“美”为主的规则特征;以ATP-CP、糖酵解及有氧系统结合为主的2-3区混合活动类型供能特征;以跳跃与步法动作形成不同难度组合为主的技术特征;以观赏性为主的艺术特征,以及单周期内以连贯为主的创编特征。从而形成创编内容1、2、3级指标层次,构建完整的创编内容体系,并分析创编内容体系对节目内容分、技术执行分的影响因素,提出解决我国单人滑项目运动员节目内容得分问题的创编方法。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创编内容体系构建:一级指标包括4个要素、二级指标包括11个要素、三级指标包括34个要素。整体创编占总过程52%,个体创编占总过程27%,初选创编与修整创编分别占总过程13%与8%。第3层级权重排名前10指标为:B22运动竞技能力、C14编排相关步法、B21跳跃难度顺序、B11音乐剪辑拼接、A12主体驾驭水平、C13进入跳跃步法、B33步法技术结合、C33主题内容结合、B23旋转难度结合、B12音乐节奏比例。(2)创编内容体系对节目内容分、技术执行分的影响因素经标准差值筛选,均值排序前10包括:跳跃前步法难度、跳跃技术与步法连接、跳跃落冰后的步法难度、交叉步时长与滑行技术、步法用刃的多样化、编排相关步法与跳跃难度安排、音乐的碎片化与整合、音乐主题的来源、构图的区域分割、舞蹈写实表现与抽象表现。(3)对运动员个案技术执行得分与节目内容得分进行统计分析,接续步、跳跃与节目内容分相关系数≥0.6。随跳跃难度种类、周数的增加,节目内容分数以不同程度下降。相关数据显示,跳跃难度攀升,是造成创编步法连接减少、接续步定级低、节目内容分数呈递减下降的主要原因。(4)对2014-2018年世锦赛及冬奥会单人滑运动员分数分段抽样,并进行节目内容分与交叉步时长回归分析:节目内容分五项打分与交叉步时长的非标准化系数均呈显着负向影响,交叉步时长每增加1单位,滑行技术降低0.105单位、动作衔接降低0.114单位、表演表现0.119单位、节目构成降低0.113单位、音乐表达降低0.117单位,对表演表现打分因素影响最为明显。经研究,自由滑成套动作交叉步最优时长为25-30秒区间;短节目成套动作交叉步最优时长为15-20秒区间;此时间区间内对交叉步添加,节目内容得分可提升的空间增大。(5)成套动作创编的音乐结构:短节目以单二部曲式为主,节奏过程由慢到快,自由滑以三段体结构为主。创编的空间结构,确定9格区域的赛场分割概念,经实证归纳,跳跃在空间布局顺序呈错峰状,主要分布第6、7、5、9板块区域;冰场旋转定点通常位于中央区6、2、7中三分之二位置。创编的表现动作结构:运动员肢体动作具有空间性、时间性变形特征,主要突出单一结构的借力、反弹、对抗、游离与引领的舞蹈表现形式。(6)针对创编过程出现因运动员竞技能力不平衡,导致成套动作结构非衡现象。将运动训练学非衡结构补偿理论引用创编及训练中,将难度步法连接与跳跃结合,通过3种创编训练模板,进行补偿性创编,从而达到保证跳跃难度,扩大技术执行分,提升成套动作节目内容分目的。运动员的基础结合模式、加分模式、连续模式失误率平均≥2次,结果显示训练受到新的连接刺激,打破运动员稳定跳跃状态。(7)花样滑冰单人滑项目创编内容体系后续研究,将对跳跃-连接补偿创编模板的应用进行探讨,使其帮助教练员在北京冬奥备战期内对创编动作解析与把握。同时,强化对创编内容的多学科运用,加强创编同项群项目、同类学科的跨界研究。从而在成套动作中挖掘符合运动员运动风格的加分连接,最终提高节目内容分。
二、如何培养高水平体操运动员的自信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培养高水平体操运动员的自信心(论文提纲范文)
(1)全国男排超级联赛队员赛前焦虑、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与其比赛成绩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有关概念的界定 |
1.2.2 关于赛前焦虑的国内外研究 |
1.2.3 关于成就动机的国内外研究 |
1.2.4 关于自我效能感的国内外研究 |
1.2.5 赛前焦虑、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 |
1.3 研究理论和研究假设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心理测量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男排队员赛前焦虑、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感的个别描述 |
3.1.1 男排队员赛前焦虑的调查与分析 |
3.1.2 男排队员自我效能感的调查与分析 |
3.1.3 男排队员成就动机的调查与分析 |
3.2 男排队员赛前焦虑、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和比赛成绩的关系研究 |
3.2.1 男排队员赛前焦虑、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和比赛成绩的相关分析 |
3.2.2 男排队员赛前焦虑、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和比赛成绩的回归分析 |
3.2.3 男排队员赛前焦虑、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和比赛成绩的模型构建 |
3.3 男排队员赛前焦虑、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与其比赛成绩关系的分析与讨论 |
3.3.1 赛前焦虑与比赛成绩的关系 |
3.3.2 成就动机与比赛成绩的关系 |
3.3.3 自我效能感与比赛成绩的关系 |
3.3.4 中介作用 |
3.3.5 研究的创新 |
3.3.6 研究的不足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附录 |
(3)四川省艺术体操队成年集体组备战第十四届全运会技战术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2 艺术体操训练方面的探究 |
2.3 艺术体操竞赛方面的探究 |
2.4 艺术体操备战方面的探究 |
2.5 艺术体操发展现状方面的探究 |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视频分析法 |
3.2.4 实地考察法 |
3.2.5 逻辑归纳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四川省艺术体操队在全国所处的水平分析 |
4.1.1 四川艺术体操队的优势 |
4.1.2 四川艺术体操队的劣势 |
4.2 四川省艺术体操队成年集体组现状分析 |
4.2.1 运动员基本情况分析 |
4.2.2 教练员基本情况分析 |
4.2.3 裁判员基本情况分析 |
4.3 四川省队面临第十四周期全国主要对手现状分析 |
4.4 四川省艺术体操队集体组备战第14届全运会面临的技术问题 |
4.4.1 身体素质训练 |
4.4.2 集体运动员个人技术能力的提升 |
4.4.3 成套动作质量不足 |
4.4.4 成套成功率稳定性不高 |
4.5 四川省艺术体操队集体组备战第14届全运会面临的战术问题 |
4.5.1 成套动作编排 |
4.5.2 难度动作的设计 |
4.5.3 临场应变与专注力 |
4.5.4 心理素质 |
4.6 四川省艺术体操队集体组备战中技术训练的改进策略 |
4.6.1 增强四川队体能素质的训练 |
4.6.2 增强队伍基本功训练及强化成套规格 |
4.6.3 以测代练加强心理素质训练 |
4.6.4 营造良好的训练环境 |
4.7 四川省艺术体操队集体组备战中战术训练的改进策略 |
4.7.1 提升成套动作编排的艺术性 |
4.7.2 提升动作难度及协调队员流畅性 |
4.7.3 精准定位四川队的表演风格特点 |
4.7.4 优化成套动作细节及锻炼弥补能力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四川队强化训练与提高身体素质能力为首要 |
5.1.2 着重提升集体运动员的个人技术能力水平 |
5.1.3 强化队伍整体基本功训练水平及强化集体成套动作完成规格 |
5.1.4 四川队取胜的关键在于集体成套编排的战术水平 |
5.1.5 四川队集体组队员整体表演风格特点的定位要精准 |
5.2 建议 |
5.2.1 进一步优化后备人才培养机制 |
5.2.2 大幅度提升四川队各项目成套动作编排的独创性 |
5.2.3 建立四川艺术体操队国际交流比赛与训练有效机制 |
6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4)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赛前焦虑、自我反思、心理韧性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赛前焦虑研究综述 |
1.3.1 赛前焦虑概念界定 |
1.3.2 国内赛前焦虑研究进展 |
1.3.3 国外赛前焦虑研究综述 |
1.3.4 前人研究启示 |
1.4 自我反思研究综述 |
1.4.1 自我反思概念由来 |
1.4.2 运动坏境下国内自我反思研究进展 |
1.4.3 运动环境下国外自我反思研究 |
1.4.4 前人研究启示 |
1.5 运动环境下心理韧性国内外研究综述 |
1.5.1 心理韧性概念及特征 |
1.5.2 运动环境下国内心理韧性研究 |
1.5.3 运动环境下国外心理韧性研究 |
1.5.4 前人研究启示 |
1.6 研究理论假设 |
第2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心理测量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第3章 研究结果 |
3.1 自我反思洞察力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3.1.1 题项相关性检验 |
3.1.2 结构效度分析 |
3.1.3 信度分析 |
3.2 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赛前焦虑、心理韧性及自我反思现状 |
3.2.1 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赛前焦虑现状 |
3.2.2 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韧性现状 |
3.2.3 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自我反思现状 |
3.3 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赛前焦虑、心理韧性及自我反思相关性分析 |
3.3.1 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赛前焦虑与心理韧性相关性分析 |
3.3.2 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赛前焦虑与自我反思相关性分析 |
3.3.3 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自我反思与心理韧性相关性分析 |
第4章 分析与讨论 |
4.1 自我反思、心理韧性影响运动员赛前焦虑的机制 |
4.1.1 自我反思影响运动员赛前焦虑机制 |
4.1.2 心理韧性影响运动员赛前焦虑机制 |
4.1.3 简述 |
4.2 运动员自我反思水平提升策略 |
4.2.1 激发运动员反思参与需要 |
4.2.2 促进运动员洞察力的发展 |
4.2.3 提升运动员记忆能力 |
4.3 运动员心理韧性发展 |
4.3.1 重视教练员、运动员之间支持关系建立 |
4.3.2 自我肯定策略在运动中的应用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单因素方差多重分析数据结果 |
附录C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与科研成果 |
致谢 |
(5)中日儿童组花球啦啦操竞技水平的比较研究 ——以2019年日本啦啦操公开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啦啦操竞技水平的提升是我国与国际接轨的必要过程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的描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国外研究综述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录像分析法 |
2.2.3 专家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现场观摩法 |
2.2.6 问卷调查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2019年日本啦啦操公开赛基本情况分析 |
3.2 儿童组花球啦啦操竞技水平整体分析 |
3.2.1 中日儿童组花球啦啦操技术分析 |
3.2.2 中日儿童组花球啦啦操团队协作能力分析 |
3.3 中日儿童花球啦啦操成套编排层面分析 |
3.3.1 音乐创新性 |
3.3.2 舞台效果与视觉效果 |
3.3.3 难度变化 |
3.3.4 日本公开赛中日儿童组代表队在国内比赛状况的对比分析 |
3.3.5 小结 |
3.4 影响我国花球啦啦操竞技水平的因素 |
3.4.1 影响我国儿童花球啦啦操竞技水平的内部因素分析 |
3.4.2 影响我国儿童啦啦操竞技水平的外部因素分析 |
3.5 我国儿童花球啦啦操竞技水平的提升策略 |
3.5.1 切实加强教练员专业能力和文化素养 |
3.5.2 全面发展运动员竞技能力和心理素质 |
3.5.3 科学构建儿童花球啦啦操系统训练和管理体制 |
3.5.4 不断提高成套编排的多元性和创新性 |
3.5.5 准确把握花球啦啦操竞赛规则和国际发展趋势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致谢 |
(6)组织支持感对高水平教练员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背景 |
1.2.1 体制背景 |
1.2.2 时代背景 |
1.2.3 理论背景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框架与内容 |
1.4.1 研究路线与框架 |
1.4.2 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文献回顾与评述 |
2.1 教练员创新行为 |
2.1.1 教练员创新行为的概念界定 |
2.1.2 教练员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 |
2.1.3 教练员创新行为的测量 |
2.1.4 研究评述 |
2.2 教练员组织支持感 |
2.2.1 教练员组织支持感的内涵 |
2.2.2 教练员组织支持感的前因变量 |
2.2.3 教练员组织支持感的结果变量 |
2.2.4 教练员组织支持感的测量 |
2.2.5 研究评述 |
2.3 教练员心理资本 |
2.3.1 教练员心理资本的内涵 |
2.3.2 教练员心理资本的前因变量 |
2.3.3 教练员心理资本的作用机制 |
2.3.4 教练员心理资本的结构与测量 |
2.3.5 研究评述 |
2.4 教练员学习能力 |
2.4.1 教练员学习能力的概念界定 |
2.4.2 教练员学习能力的影响因素 |
2.4.3 教练员学习能力模型的构建 |
2.4.4 教练员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 |
2.4.5 研究评述 |
2.5 本章小结 |
3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3.1 研究的总体构思 |
3.2 理论基础 |
3.2.1 社会交换理论 |
3.2.2 社会认知理论 |
3.2.3 计划行为理论 |
3.3 研究假设 |
3.3.1 组织支持感与教练员创新行为的关系 |
3.3.2 教练员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 |
3.3.3 教练员学习能力的中介作用 |
3.3.4 教练员心理资本与教练员学习能力的关系 |
3.4 研究的理论框架 |
3.5 本章小结 |
4 研究设计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方法 |
4.3 量表设计与数据获取 |
4.3.1 量表设计的依据 |
4.3.2 预测试量表维度的初步确立 |
4.3.3 量表的专家咨询和修订 |
4.3.4 小样本预测试及正式量表的形成 |
4.3.5 大样本正式调查与数据获取 |
4.4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4.5 数据的信度分析 |
4.6 数据的效度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实证检验结果与讨论分析 |
5.1 独立样本T检验与单因素方差分析 |
5.2 相关性分析 |
5.3 结构方程分析 |
5.3.1 组织支持感对教练员创新行为的影响 |
5.3.2 教练员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 |
5.3.3 教练员学习能力的中介作用 |
5.3.4 教练员心理资本和教练员学习能力的双中介效应 |
5.4 分层回归分析 |
5.5 讨论与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管理启示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调查问卷 |
附录2:访谈提纲 |
附录3:作者学习经历及科研成果 |
(7)竞技体育跨项选材的多元诉求、多维特征及实践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
1.1.1 “舶来品”的跨项选材及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影响 |
1.1.2 跨项选材引起竞技体育界的“热潮”,众说纷纭 |
1.1.3 满足多元诉求:我国竞技体育客观窘况呼吁跨项选材 |
1.1.4 探寻多维特征:跨项选材培养运动员成功的关键要素 |
1.1.5 深思实践启示:创新和丰富我国运动员培养理论体系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理论基础 |
1.3.1 项群训练理论 |
1.3.2 运动技能迁移理论 |
1.4 文献综述 |
1.4.1 关于运动员选材的相关研究 |
1.4.2 关于运动技能迁移的相关研究 |
1.4.3 关于运动员转项训练的相关研究 |
1.4.4 关于跨项选材的相关研究 |
1.4.5 研究综述小结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案例分析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理论诠释:“我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概念的提出 |
3.1.1 跨项选材的理念缘起 |
3.1.1.1 转项成才—我国跨项选材可参考的本土理念初探 |
3.1.1.2 天赋转移—我国跨项选材可融合的国外理念拓展 |
3.1.2 跨项选材的内涵界定 |
3.2 多元诉求:我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实施的深层原因 |
3.2.1 双奥备战诉求:我国竞技体育应对现实挑战的重要举措 |
3.2.2 人才不足诉求:我国冬季项目后备人才可选择资源匮乏 |
3.2.3 项目失衡诉求:我国竞技体育项目发展非均衡问题突显 |
3.2.4 成才率低诉求:我国竞技体育早期定向选材局限性较大 |
3.2.5 人才内在诉求: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利用效益最大化 |
3.3 实施现状:我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项目的开展情况 |
3.2.1 以“东京奥运会”为主的夏奥项目 |
3.2.1.1 新兴极限项目为主,部分项目依次推进 |
3.2.1.2 实施阶段相对明确,设置激励保障措施 |
3.2.1.3 新兴项目报名及集训人数呈现一定差异 |
3.2.2 以“北京冬奥会”为主的冰雪项目 |
3.2.2.1 项目设置覆盖面广,选材来源相对丰富 |
3.2.2.2 选拔经过多轮筛选,选材标准较为详细 |
3.2.2.3 政策制度保障完善,实施效果颇见成效 |
3.4 多维特征:国内外跨项及转项成才案例的实践探索 |
3.4.1 竞技能力归类:国内外跨项及转项成材运动员的项群流动 |
3.4.1.1 体能主导类向体能主导类 |
3.4.1.2 体能主导类向技能主导类 |
3.4.1.3 技能主导类向技能主导类 |
3.4.1.4 技能主导类向体能主导类 |
3.4.2 多维特征分析:国内外跨项及转项成才运动员的集中表现 |
3.4.2.1 相似身体形态—运动员具备跨项选材的外在特征 |
3.4.2.2 相似个性心理—运动员具备跨项选材的内在特征 |
3.4.2.3 相似运动素质—体能类项目跨项选材的核心特征 |
3.4.2.4 相似核心技能—技能类项目跨项选材的移植特征 |
3.5 实践启示:我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培养的理性认知 |
3.5.1 客观应对跨项,正确认识跨项选材的竞技价值 |
3.5.2 转变培养理念,建立“多样化”人才选拔培养模式 |
3.5.3 注重项间移植,提倡运动员早期多项目的训练 |
3.5.4 善用科技助力,提升跨项选材训练的科技含量 |
3.5.5 强化国际交流,“请进来”与“走出去”有机结合 |
3.5.6 增设跨项比赛,充分发挥运动竞赛的杠杆作用 |
3.5.7 完善激励保障,推动跨项选材合理有效的实施 |
4 研究结论 |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
5.1 研究不足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单板滑雪滑行类运动员跨界跨项选材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科学的跨界跨项选材研究在竞技体育中重要的发展地位 |
1.1.2 科学的跨界跨项选材是单板滑雪滑行类冬季项目开展的需要 |
1.1.3 国家相关体育政策的导向要求 |
1.1.4 单板滑雪滑行类运动竞技后备人才“选材指标体系”亟待筑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核心概念界定 |
1.3.2 关于运动员选材研究综述 |
1.3.3 关于跨界跨项选材研究综述 |
1.3.4 国内外单板滑雪滑行类运动研究综述 |
1.4 研究创新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层次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单板滑雪滑行类运动员跨界跨项选材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1 体系指标选取原则 |
3.1.2 体系构建理论依据 |
3.1.3 体系构建目标 |
3.1.4 体系构建理念 |
3.2 单板滑雪滑行类运动员跨界跨项选材指标体系的构建内容 |
3.2.1 初步筛选结果 |
3.2.2 教练员和专家论证筛选结果与分析 |
3.2.3 单板滑雪滑行类运动员跨界跨项选材指标体系的确定 |
3.3 优秀单板滑雪滑行类运动员跨界跨项选材指标权重系数确定 |
3.3.1 确定权重的方法 |
3.3.2 单板滑雪滑行类运动员跨界跨项选材指标体系的权重统计分析 |
3.3.3 单板滑雪滑行类运动员跨界跨项选材指标体系权重结果 |
3.4 单板滑雪滑行类运动员跨界跨项选材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研究结论 |
4.2 研究建议 |
4.3 研究局限 |
5 参考文献 |
6 附录 |
附录1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2 选材指标确定的调查问卷(第一轮) |
附录3 选材指标确定的调查问卷(第二轮) |
附录4 选材指标确定的调查问卷(第三轮) |
附录5 问卷效度检验表 |
7 致谢 |
8 个人简历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文章及成果 |
(9)我国竞技体操发展的影响因素及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国内竞技体操相关研究 |
2.国外竞技体操发展现状的相关研究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技术路线、创新点与难点 |
1.研究的技术路线 |
2.研究创新点 |
3.研究难点 |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支撑 |
(一)扎根理论的概念界定 |
(二)扎根理论的应用 |
三、我国竞技体操发展的影响因素框架构建 |
(一)问题的提出与资料收集整理 |
1.问题的提出 |
2.数据来源与数据整理 |
(二)数据分析 |
1.开放式编码提取与分析 |
2.主轴编码提取与分析 |
3.选择式编码归纳与分析 |
(三)影响因素框架构建 |
1.理论饱和度检验 |
2.影响因素框架 |
四、我国竞技体操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主体性因素 |
1.政府主体 |
2.社会主体 |
3.市场主体 |
(二)结构性因素 |
1.财力资源 |
2.物力资源 |
3.人力资源 |
(三)表象性因素 |
1.内部维度 |
2.外部维度 |
(四)基础性因素 |
1.政策支持 |
2.经济根本 |
3.文化导向 |
4.科技核心 |
五、我国竞技体操发展的路径 |
(一)明确竞技体操发展主体职责,打造“政府—社会—市场”联动组合效果 |
(二)优化竞技体操发展资源配置,发挥“人、财、物”的高效集约合力 |
(三)兼顾竞技体操发展内外矛盾,促进体操各领域协调发展 |
(四)倡导竞技体操发展精准治理,依靠“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基础保障 |
六、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一)全文总结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一:原始资料标签化现象过程 |
附件二:竞技体操发展的影响因素开放式编码 |
附件三:我国竞技体操发展的影响因素及路径研究的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花样滑冰单人滑项目创编内容体系构建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依据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依据 |
1.2 文献综述 |
1.2.1 主要概念界定 |
1.2.2 有关创编起源及本质研究 |
1.2.3 有关创编在难美性项群同质研究 |
1.2.4 有关花样滑冰运动及创编研究 |
1.2.5 研究评述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文献资料法 |
1.4.3 专家访谈法 |
1.4.4 层次分析法 |
1.4.5 问卷调查法 |
1.4.6 案例研究法 |
1.4.7 视频解析法 |
1.4.8 数理统计法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创新点与研究流程 |
1.6.1 研究创新点 |
1.6.2 研究思路与流程 |
2.花样滑冰单人滑项目特征研究 |
2.1 单人滑项目成套动作竞赛规则特征 |
2.1.1 突出“难”度的竞争 |
2.1.2 平衡“稳”定的发挥 |
2.1.3 创造审“美”的观赏 |
2.2 单人滑项目成套动作技术特征 |
2.2.1 跳跃基本姿势技术特征 |
2.2.2 旋转基本姿势技术特征 |
2.2.3 步法基本姿势技术特征 |
2.3 单人滑项目成套动作艺术特征 |
2.3.1 花样滑冰项目的艺术内涵基盘 |
2.3.2 花样滑冰项目的艺术融合性 |
2.3.3 花样滑冰项目的赛场观赏性 |
2.4 单人滑项目成套动作创编特征 |
2.4.1 成套动作创编赛季特征 |
2.4.2 成套动作创编内容特征 |
2.4.3 成套动作创编供能特征 |
2.4.4 成套动作创编训练特征 |
本章小结 |
3.单人滑项目创编内容体系构建研究 |
3.1 创编内容体系构建理论基础 |
3.1.1 美学理论 |
3.1.2 艺术学理论 |
3.1.3 运动训练学理论 |
3.2 创编内容体系构建原则 |
3.2.1 系统性原则 |
3.2.2 层次性原则 |
3.2.3 突出重点原则 |
3.3 创编内容体系初步构建 |
3.3.1 创编内容指标确定 |
3.3.2 创编内容指标权重确定 |
3.3.3 创编内容指标权重结果 |
3.4 创编内容体系指标结果特征分析 |
3.4.1 创编内容体系一级层次要素特征 |
3.4.2 创编内容体系二级层次要素特征 |
3.4.3 创编内容体系三级层次要素特征 |
3.5 创编内容体系指标结果分布分析 |
3.5.1 初选创编重点要素特征 |
3.5.2 整体创编重点要素特征 |
3.5.3 个体创编重点要素特征 |
3.5.4 修整创编重点要素特征 |
本章小结 |
4.创编内容体系影响因素验证分析 |
4.1 创编内容体系影响因素分类 |
4.1.1 创编内容体系的序列层级 |
4.1.2 创编内容体系影响因素归类 |
4.2 单人滑项目创编的技术影响因素解析 |
4.2.1 技术影响因素梳理概述 |
4.2.2 跳跃技术与步法连接研究 |
4.2.3 交叉步时长与节目内容得分相关研究 |
4.3 单人滑项目创编的艺术影响因素解析 |
4.3.1 时间因素与音乐构成 |
4.3.2 空间因素与构图分割 |
4.3.3 表现运动因素与造型诠释 |
本章小结 |
5.成套动作创编非衡现象及补偿研究 |
5.1 成套动作创编的非衡现状分析 |
5.1.1 平昌冬奥会得分现状及启示 |
5.1.2 成套动作非衡的补偿手段归纳 |
5.2 平昌赛季补偿性创编个案实证研究 |
5.2.1 平昌冬奥赛季准备阶段创编内容 |
5.2.2 平昌冬奥赛季比赛阶段创编内容 |
5.3 成套动作创编的非衡结构补偿理论迁移 |
5.3.1 运动训练学的理论迁移过程 |
5.3.2 成套动作非衡影响因素跳跃-连接训练 |
5.4 研究的不足与建议 |
本章小结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四、如何培养高水平体操运动员的自信心(论文参考文献)
- [1]全国男排超级联赛队员赛前焦虑、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与其比赛成绩关系的研究[D]. 付星辰. 沈阳体育学院, 2021(12)
-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3]四川省艺术体操队成年集体组备战第十四届全运会技战术策略研究[D]. 贾玮维. 成都体育学院, 2020(02)
- [4]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赛前焦虑、自我反思、心理韧性关系研究[D]. 王琳.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5]中日儿童组花球啦啦操竞技水平的比较研究 ——以2019年日本啦啦操公开赛为例[D]. 唐悦悦.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组织支持感对高水平教练员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D]. 仇飞云.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7]竞技体育跨项选材的多元诉求、多维特征及实践启示[D]. 李鑫.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8]单板滑雪滑行类运动员跨界跨项选材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 刘曼玉.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9]我国竞技体操发展的影响因素及路径研究[D]. 李丝丝.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0)
- [10]花样滑冰单人滑项目创编内容体系构建及影响因素研究[D]. 赵小瑜.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