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工程与企业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巩俊芳[1](2021)在《CQ钻探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有效的管理是企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由于企业间竞争愈发激烈,管理对企业的发展也变得愈发重要。营运资金作为投资于一个企业流动资产上的资本,是企业的重要价值性资源,且营运资金的流动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时刻在发生,因此对营运资金的有效管理有助于满足企业资产的流动性需求和资本的增值性需求。营运资金作为企业的重要管理内容,其管理的效率会直接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科学有效地对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进行评价,能够深入揭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对于提升企业价值和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具有很大的理论与实际意义。近年来,关于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相关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大多数都是偏向行业的研究,对公司本身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研究并不多。CQ钻探公司属于油气工程技术服务行业,钻探作为石油企业的上游业务,随着我国油气勘探与开发的不断加深,对钻探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因此对该行业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CQ公司为研究对象,在营运资金管理及效率理论的指导下,分析CQ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现状,依据现状分析中发现的问题确定投入产出指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CQ公司进行企业层面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分析,并进行行业层面的辅助对比分析,得出CQ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水平及改进的方向,以此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改进策略,为CQ钻探公司的营运资金管理提供一定的决策支持。
于立强[2](2021)在《中电科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效执行,是近年来管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中电科工程建设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在电子材料制备、外延生长、芯片制造、封装测试等电子特殊生产环境建设上具备丰富的经验,2004年成立以来高速发展,2016年集团注资控股,公司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根据集团十三五发展规划,公司制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战略,准备为国家电子产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但公司未能全面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需要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战略的实施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和改进,以保障公司十四五规划的实现。论文在战略执行理论的基础上,归纳了近年来工程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相关文献,分析了电子工程行业竞争环境和本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现状,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定位进行了校核。通过企业各级员工的访谈调研和高层研讨,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过程进行了诊断。发现了战略执行过程中在方法策略、组织机构、绩效考核、流程责任和治理机制方面的执行问题。应用战略执行理论中的战略地图厘清了电子工程总承包核心竞争力各要素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从源头确定了调整治理结构、优化组织架构、加强文化建设、流程资格管理、战略绩效考核等工作方向。应用战略执行理论中的战略中心组织原理,制定了组织架构和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应用战略执行理论中的平衡计分卡战略绩效管理成果来保障战略的有效执行。通过将企业战略分解为职能战略和员工指标,形成了基于战略执行理论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方案。最后分析了方案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风险,并制定了保障措施。本文的应用价值在于总结了近年来工程企业管理的理念和发展方向,为工程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效执行提供了借鉴。
何彬[3](2021)在《中国公路大件运输企业管理能力提升研究 ——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重点建设工程项目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大,大件运输的需求十分旺盛,市场潜力巨大。尤其是国家加快建设核电、风电、能源等项目,这些项目的设备越来越大型化,刺激了大件运输的发展,促进了大件运输企业的崛起,大件运输的兴起与发展,给大件运输行业带来了无限可能。从1995年《道路大型物件运输管理办法》对大件做出量化的界定标准,规范承运人,到2000年《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对大件运输车辆进行规定,给出权限审批,再到2016年第62号令《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规范大件运输车辆行驶管理,建立大件运输联网许可审批平台,随着对大件运输行业相关制度的完善,对大件运输企业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大件运输发展对大件运输企业管理能力提升的现实要求,本文按照提出研究背景、梳理大件运输制度变迁历程、结合大件运输企业管理能力相关理论,构建公路大件运输企业管理能力指标体系、建立SEM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思路,对公路大件运输企业管理能力进行分析探讨。回顾相关文献,结合大件运输的实际操作,归纳总结了技术、安全、质量、环境、外协、经济和人力资源等7个要素;构造了包括信息技术平台、技术引进、安全制度建设、安全教育培训、质量保证体系、运输监管体系、政治环境、运输环境、公路桥梁协助、保险企业协助、薪酬制定、成本控制、人力资源规划和绩效考核等35个观测变量的指标体系。运用SPSS26.0和AMOS24.0,绘制路径分析图,构建SEM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外协管理要素与大件运输企业管理能力相关性最高,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897,安全管理要素与大件运输企业管理能力相关性较弱,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628。从观测变量角度来看,运输设备安全、运输监管体系、运输环境、保险企业协助、人员健康管理和信息技术平台等对大件运输企业管理能力产生重要影响。最后,针对大件运输企业管理,提出了构建大件运输产业联盟、建立区域性合作平台和建立大件运输跨国联盟,构建四位一体合作机制,重视运输监管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建设信息技术平台,自主研发和引进先进技术等建议。
张航宇[4](2021)在《四川建筑企业对外承包工程障碍因素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国内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一带一路”战略为消化国内建筑业及其相关产业产能提供了机会。作为我国西部内陆省份的四川省,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四川省建筑企业“走出去”参与对外承包工程迈上新的台阶。四川省建筑业“走出去”发展水平低,外向度不高,对外承包工程参与度低,面临诸多障碍因素,对四川省建筑业企业“走出去”参与对外工程承包障碍因素进行全面研究并给出相应策略,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首先对四川省建筑业市场进行现状分析、对外承包工程情况调研摸底,采集整理有效的数据和相关信息;其次,通过文献研究、专家访谈和企业座谈等方法,整理出96个影响四川省建筑业企业对外承包工程障碍因素,基于问卷调研的结果,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数据处理,找出关键障碍因素并分类,确定了由25个指标组成的5个关键障碍因素;最后,结合四川建筑业实际情况,借鉴其他省的优秀经验,针对关键障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论文所确定的四川省建筑业对外承包工程关键障碍因素及其相关对策建议,对于提升四川省建筑业“走出去”对外承包工程发展能力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可供相关建筑企业参与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竞争提供决策参考,并为政府相关部门在“走出去”发展政策制定中提供借鉴。
侯凯旋[5](2021)在《家族企业精益推进的机理及路径选择研究 ——基于社会情感财富理论》文中研究说明社会情感财富是家族企业非经济目标的集中体现。家族对社会情感财富不是风险厌恶而是损失厌恶的,家族具有强烈的维护社会情感财富的动机,甚至以牺牲经济利益为代价来追求社会情感财富。这也正是部分家族企业不愿意推行精益管理的原因。精益管理被誉为21世纪最先进的管理模式,通过消除浪费来优化企业现有的管理模式,从而帮助企业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率。然而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是社会情感财富的载体,精益管理对现有管理模式的优化不可避免的会损害家族企业的社会情感财富,由此降低了家族企业推行精益管理的意愿,甚至于过高的社会情感财富损失会导致家族企业对精益管理的排斥。因此,在家族企业中,精益管理推进(下文简称精益推进)不仅仅要追求“精益”(精益推进的效果,即实现精准化管理),也要考虑社会情感财富变化及其对精益推进的影响。为研究社会情感财富对家族企业精益推进的影响,进而帮助企业顺利实现精益,本文对家族企业精益推进的机理及路径展开研究。基于社会情感财富理论,本文认为家族企业精益推进的关键在于实现精益与社会情感财富的协同,即在追求精益的同时追求或保护好社会情感财富。因此,本文首先构建了精益与社会情感财富的协同度测度模型,来识别精益与社会情感财富的协同度,并以某一家族企业为例分析精益与社会情感财富的协同机理。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演化博弈理论进一步探索精益与社会情感财富的协同对精益推进的影响机理,体现了精益与社会情感财富协同对推行精益的重要性,并分析了不同社会情感财富对精益推进的影响,进而总结归纳出家族企业推行精益管理的必备特征组合。为确保精益与社会情感财富的协同,家族企业在推行精益管理之前首先要选择适合的精益推进方案,而对于具备不同特征的家族企业来说,并没有万能且普适的精益推进方案存在。家族企业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去选择适合的、独一无二的精益推进方案,因此精益推进的关键问题又从精益与社会情感财富的协同转移到精益推进方案的选择问题上。本文在结合精益与家族企业特征的基础上,构建精益推进方案选择模型,帮助家族企业选择适合的精益推进方案,进而确保精益的顺利推进。研究结果表明:(1)精益的推进会造成社会情感财富在不同程度上的损失,而社会情感财富的损失会降低精益推进的效果;过快的推行精益会导致社会情感财富损失的激增,一旦社会情感财富的损失超过某一限度,将很可能导致精益推进的失败;而管理理念的改善会降低社会情感财富的损失,提高精益推进的效果。(2)家族成员的社会情感财富的得失是家族企业决策的首要参照点,但同时家族成员的社会情感财富及其偏好也会发生变化,最终与企业战略趋于一致;基于此,家族企业内不同的社会情感财富使企业体现出不同的创新意愿与创新能力。(3)在精益推进过程中,企业文化的改善会促进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善,同时有助于精益与社会情感财富的协同。因此推行精益首先要改善企业文化;但若以重要性来说,企业应将管理制度的改善作为精益推进的重点;家族企业可以运用精益推进方案选择模型,选择适合的精益推进方案,以实现精益与社会情感财富的协同,确保精益推进的效果最大化。
李珺[6](2021)在《《监察法》施行背景下监察委员会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监督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的公布实施和监察委员会的设立,为我国法治反腐败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同时也为我国反腐败斗争开辟了新的方向和突破口,实现了国家公职人员的监督全覆盖。作为监察对象之一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其掌握的权力关系整个国有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依法履行公职是防治公权力滥用的基本要求。然而当前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四风”问题依旧屡禁不止,滥用职权、贪污腐败的现象依旧严重,国有企业专责监督机构设置不完备、监督制度建设不健全等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严重阻碍了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督。在不断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应当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监察体制机制理论问题研究,分析监察委员会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监督现状,理清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监督存在的不足,分析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腐败成因,探索完善监察委员会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监督的基本路径,让监察委员会的监督真正全面渗透到企业内部,真正实现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监察全覆盖。本文通过对监察委员会性质、监察权性质、监察对象认定、国有企业特点及分类、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认定、国有企业腐败成因及特点等进行探讨研究,结合当前监察委员会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监督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诸如国有企业的监察体制和机制不健全、国有企业专责监督机构职能发挥不充分、国有企业的专责监督人员素质不够强、国有企业的监督对象范围界定不清晰、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违法案件不减少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进一步优化监察委员会专责监督机构设置,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专责监督人员素质,进一步明晰国有企业监察对象人员范围,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监察机构的监察职能以及进一步遏制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腐败案件五个方面的基本路径,以期能够进一步完善监察委员会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监督管理,促进化解国有企业廉洁风险,堵塞管理漏洞。
管淑慧[7](2021)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文中研究说明当前,许多国有企业都建立了包含内部审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面临着升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当改善内部审计形象、细化职能定位、注重内外部风险的管控、建立新型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胡智临[8](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交通基础设施参与主体激励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交通基础设施是公共基础设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重要因素,是贫困地区实现由“输血”到“造血”转变重要基础,是乡村振兴战略重要前提与保障。伴随城乡融合快速推进,新时期乡村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经济效益不断增大,与乡村产业相连愈发紧密,与此同时,对其技术等级、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然而,当前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参与主体动力有限,存在资金、风险、管理、安全等诸多问题,导致建设质量与效率低下,亟需提高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参与主体的积极性。而现阶段关于乡村交通基础设施激励的文献较为匮乏,大多聚焦宏观政策,未对其中微观影响因素及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因此,为提高当前乡村交通基础设施中政府对核心主体——企业的激励效果,借鉴相关领域研究成果,运用委托代理理论,从企业内部管理提升和外部政府监管二元视角出发,进一步激活多元主体参与意愿,提升交通基础设施质量水平,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本文首先阐明新时期下乡村交通基础设施相关概念,深入解析乡村现实情境中主体参与动力不足问题成因,分析核心主体政府与企业间委托代理关系,运用委托代理模型进行激励研究,提出从管理提升与政府监管双重视角出发,促进政府对企业的激励作用;其次,在信息对称与不对称情形下,依次构建一般情形下政企质量激励模型、考虑管理提升的质量激励模型、同时考虑政府监管与管理提升的质量激励模型,探讨管理提升、政府监管及二者双重促进手段对企业努力程度、政府激励强度、政府监督影响系数、企业风险、代理成本等变量影响,论证管理提升机制和政府监管机制能够纾解主体参与动力有限困境,并利用Matlab仿真软件验证模型结论;最后,基于研究结果,从保障入驻企业项目收益、完善风险共担机制、有序提升企业管理制度、加强质量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等方面,系统提出促进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参与主体激励作用的对策与建议,以近一步激发企业等多主体参与活力,促进新时期下乡村交通基础设施的质量提升和长效发展。
张春博[9](2020)在《A公司目标导向绩效管理体系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经济进入到新常态,国内工业产品需求放缓。我国与国外贸易争端增加,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恶化,加之当下经济环境下行,企业面临经营环境困难。中小企业之间生存靠的是优秀的企业管理水平,优秀的管理模式能够使企业和员工获得充分的发展。如何建中国经济进入到新常态,国内工业产品需求放缓立适应当下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管理是企业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问题。A公司是本地区规模较大的焦化企业,主要生产焦炭及其附加产品,产品主要供应京津冀地区。随着国家去产能推行和环境保护双重压力,企业出现经营效益不高的局面。企业业绩也越来越难完成设定目标,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分析其存在的对企业不适合之处,为其改进提供依据。通过目标管理理论为主线,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帮助该企业设计符合其自身发展的绩效体系。通过前期在A公司调查探求,结合A企业生产实际情况,针对A公司生产部门、财务部门、人事部门、销售部门岗位以目标为导向建立绩效指标。使企业发展愿景和企业个人愿景相统一。本文通过运用调查研究、实证研究法、定量分析法等方法,运用KPI绩效管理、360度绩效评价法、目标管理法、绩效管理工具帮助A公司建立符合企业发展的绩效管理架构。帮助A公司建立以目标作为绩效管理的关键因素对企业建立完善管理架构十分重要。经过分析论证,可以为同行业企业建立绩效管理模式具有启示。
李丹[10](2020)在《农业企业组织效能动态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面对强大的人口压力,农业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农业经济发展备受政府的关注。农业企业作为农业经济的主要载体,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农业企业数量庞大,但大体都是以小规模起步。政府提出了以农业龙头企业引领整体农业企业发展的号令,但农业龙头企业在管理中也明显存在着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绩效产出不理想的困境。是否能寻求一种有效的途径让农业企业对自身经营状况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有效的认知和评估,引起了企业家和学者们的重视。本文将组织效能的概念引入到对农业企业的研究中,组织效能的研究将打破以往过分关注企业绩效等传统研究方法带来的偏面性和局限性的僵局,给农业企业管理研究带来新的活力。组织效能是指组织实现其目标的能力和实现目标的程度,它是从量的产出和质的能力双方面开展评价。对农业企业进行组织效能评价,促进企业稳健成长,符合农业企业由单纯以业绩增产为导向向提升企业成长能力为导向的发展要求。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和对37家农业企业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两方面对文献进行梳理,以组织效能理论、企业成长理论和稳健性理论为出发点,对农业企业运营系统进行了详细分析,发现农业企业目前使用的评价方式主要集中在对企业绩效评价、经营效率评价、经营状况评价这三种评价方式上。这几种评价方法都是基于静态的研究视角,农业企业迫切需要寻求一种能兼顾经济产出和能力评价于一体的新的动态评价体系,所谓的动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企业内部运行机构动态联动;其二是企业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动态成长。动态评价可以使企业通过评价发现自身的缺欠与不足并及时改进,促使企业稳健成长。组织效能的研究将从企业的产出绩效与能力双方面进行探究,打开农业企业管理研究新视角。目前关于农业企业组织效能的研究方法在数据库中尚未收集到完整的研究成果。本文以其他行业的研究成果为借鉴,确定了本文理论研究的目的:一方面通过组织效能与企业成长关系对推动企业的稳健成长进行理论解释,另一方面为组织效能研究探索新视角并弥补组织效能在农业企业研究领域的空白。在对37家农业企业实地调研中再次辨识和确认影响企业组织效能的指标后,采用系统动力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对农业企业组织效能影响因素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和判定,绘制了组织效能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图,构建了农业企业组织效能动态评价模型。采用实证研究对构建的组织效能动态模型进行仿真,在对企业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和筛选后确定选择了一家以畜牧业养殖和加工为主业的企业作为研究背景,案例企业HY集团是具有典型特色的农业企业的代表。通过输入企业经营数据,利用vensim软件运行得出仿真结果并对模型进行灵敏度分析,分析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研究组织效能五因素投入比例变化时,对三组投入比例变化的企业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第二方面在同一时间节点,其他四因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单一改变某一因素投入比例,增加或减少某一子系统投资量进行对比分析。通过系统灵敏度测试,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本文通过系统的研究能给农业企业管理带来新思路和新方法,并为农业企业的稳健成长提供一些建议。研究的结果总结如下:(1)分析农业企业绩效与农业企业经营的特点,提出以农业企业组织效能来衡量和促进农业企业稳健发展的观点。(2)通过对农业企业组织要素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分析,将农业企业经营分为销售子系统、财务子系统、资源子系统、技术产能子系统、企业管理子系统五个子系统进行研究,对散落在这些子系统中的影响农业企业组织效能的因素进行辨识。在对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的基础上,从组织绩效与组织能力两个方面确定了影响农业企业组织效能的指标体系,共有8个一级指标,其中包括了企业规模、市场份额、新增可支配资源等3个绩效指标和技术创新能力、战略规划能力、组织运行能力、管理者自身能力、企业管理能力等5个能力指标。(3)利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影响组织效能的各个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构建了组织效能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图,在因果关系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基本流位入树模型进行组织效能系统积累变量流位流率分析,并构建出农业企业组织效能系统的整体流图模型即组织效能系统动力学模型图。(4)选择了一家具有代表性的农业龙头企业对系统流图进行仿真模拟,证实了企业规模、市场份额、新增可支配资源、技术创新能力、战略规划能力、组织运行能力、管理者自身能力及企业管理能力八项指标对组织效能分别产生影响。同时发现在企业投入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五种能力会随之发生变化,通过系统仿真可以提前发现它们的变化趋势,利用能力表现的延迟性,企业可以在能力不足时提前寻找解决措施,为农业企业有效提升组织效能,保持稳健发展提供依据。(5)本文通过仿真分析,提出农业企业组织效能评价的对策与建议。在关注企业原材料市场稳定供应的基础上,增加农产品销售渠道拓展费用以支持市场份额的提升,伴随而来的是企业规模扩大,组织效能完成量的增长。在这个增长的过程中需要组织能力的坚强支撑,有效的战略规划为企业把握正确方向,提供符合发展的指引,组织运行能力为其正常行进保驾护航,技术创新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共同发展形成效能能力的中流砥柱,管理者依靠自身的能力构建和谐的组织氛围,并发挥领袖风范指引团队成员共同完成组织目标,组织成员的协同配合,这些因素共同协力从质和量双方面提升组织效能使企业稳健成长。
二、企业工程与企业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工程与企业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CQ钻探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图 |
1.4.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营运资金管理相关理论 |
2.1.1 营运资金 |
2.1.2 营运资金管理 |
2.1.3 营运资金管理目标 |
2.1.4 营运资金管理原则 |
2.2 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理论 |
2.2.1 效率基础理论 |
2.2.2 资金管理效率理论 |
2.3 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评价方法 |
2.3.1 单要素或多指标效率评价方法 |
2.3.2 前沿效率分析法 |
第三章 CQ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现状分析 |
3.1 CQ公司概况 |
3.1.1 CQ公司简介 |
3.1.2 CQ公司组织架构 |
3.1.3 CQ公司主营业务经营概况 |
3.1.4 CQ公司特色技术理念 |
3.2 CQ公司行业背景 |
3.2.1 行业现状概述 |
3.2.2 行业营运资金特点 |
3.3 CQ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现状 |
3.3.1 营运资金管理策略 |
3.3.2 各环节营运资金管理现状 |
3.3.3 流动资产管理现状分析 |
3.3.4 流动负债管理现状分析 |
3.4 CQ公司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
3.4.1 影响收益水平 |
3.4.2 缺乏统一管控 |
3.4.3 营运资金流动较慢 |
3.4.4 存在短期偿债风险 |
3.5 研究CQ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必要性 |
第四章 CQ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评价 |
4.1 采用DEA模型的适用性 |
4.2 DEA方法概述 |
4.2.1 DEA效率评价的基本原理 |
4.2.2 DEA模型的选取 |
4.2.3 DEA模型的松弛变量问题 |
4.3 DEA模型的设定 |
4.3.1 指标设计原则 |
4.3.2 指标的分析与设计 |
4.3.3 样本选取和数值计算 |
4.3.4 效率测度 |
4.4 CQ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分析 |
4.4.1 企业层面效率分析 |
4.4.2 行业层面对比分析 |
第五章 CQ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效率提升建议 |
5.1 管理效率评价常态化 |
5.2 增加预算与支出的核对 |
5.3 实行分级信用政策 |
5.4 存货分类定量管理 |
5.5 增设上传平台数据的审核岗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中电科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1.5 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核心竞争力概念 |
2.2 企业战略执行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企业概况和核心竞争力现状 |
3.1 企业简介 |
3.1.1 企业概况 |
3.1.2 股东背景 |
3.2 企业竞争环境现状分析 |
3.2.1 宏观环境分析 |
3.2.2 内外环境分析 |
3.2.3 微观环境分析 |
3.2.4 竞争现状小结 |
3.3 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分析 |
3.3.1 企业核心竞争力定位 |
3.3.2 企业核心竞争力辨识 |
3.3.3 核心竞争力提升进展 |
3.3.4 核心竞争力现状小结 |
4 核心竞争力提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企业核心竞争力诊断 |
4.1.1 实践访谈 |
4.1.2 高层研讨 |
4.2 核心竞争力提升存在的问题 |
4.2.1 紧迫感向下传递不足 |
4.2.2 竞争力与考核无关联 |
4.2.3 部门协调配合不顺畅 |
4.2.4 与股东存在行业差异 |
4.2.5 文化建设需精准聚焦 |
4.3 原因分析 |
4.3.1 方法策略不对应 |
4.3.2 组织机构不适应 |
4.3.3 考核指标不聚焦 |
4.3.4 流程成熟度较低 |
4.3.5 治理结构偏单一 |
5 核心竞争力提升方案 |
5.1 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 |
5.2 构成要素的层次分析 |
5.3 核心竞争力提升方案 |
5.3.1 调整治理结构-混合所有制改革 |
5.3.2 优化组织架构-战略中心型组织 |
5.3.3 增强文化建设-聚焦核心竞争力 |
5.3.4 完善职责流程-流程与资格管理 |
5.3.5 战略绩效管理-保证战略的实施 |
5.4 责任界定和指标分解 |
5.4.1 责任界定 |
5.4.2 部门指标 |
5.4.3 员工指标 |
5.5 实施重点难点与风险 |
5.5.1 重点 |
5.5.2 难点 |
5.5.3 风险 |
5.6 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
5.6.1 组织保障 |
5.6.2 资金保障 |
5.6.3 人力保障 |
5.6.4 法务保障 |
5.6.5 跟踪评估 |
6 研究结论与研究不足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高层访谈提纲 |
附录 B 中层(职能经理和项目经理)访谈提纲 |
附录 C 基层员工访谈提纲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中国公路大件运输企业管理能力提升研究 ——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制度变迁的研究现状 |
1.3.2 大件运输企业管理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问题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4.4 研究框架 |
1.4.5 论文结构及创新点 |
2 制度变迁理论与公路大件运输制度变迁历程 |
2.1 制度变迁理论 |
2.1.1 制度的概念 |
2.1.2 制度变迁的内涵 |
2.2 公路大件运输基本概念 |
2.2.1 公路大件运输的含义 |
2.2.2 公路大件运输现状 |
2.2.3 公路大件运输与超限运输的区别和联系 |
2.3 大件运输制度变迁历程 |
2.3.1 国外公路大件运输制度的变迁历程 |
2.3.2 国内交通运输制度的变迁历程 |
2.3.3 国内公路大件运输制度变迁历程 |
2.4 本章小结 |
3 大件运输企业管理能力提升相关理论 |
3.1 企业管理的内涵 |
3.1.1 企业管理能力 |
3.1.2 管理能力的建模方法 |
3.1.3 管理能力模型研究 |
3.2 公路大件运输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 |
3.2.1 大件运输企业管理的系统 |
3.2.2 公路大件运输企业运输组织架构 |
3.2.3 大件运输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 |
3.2.4 大件运输企业管理能力模型构建的要素分析 |
3.3 公路大件运输制度变迁后对大件运输企业管理能力的要求 |
3.4 本章小结 |
4 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
4.1 能力模型的构建方法 |
4.1.1 工作分析法 |
4.1.2 问卷调查法 |
4.2 建模思路、指标选取原则及指标内涵界定 |
4.2.1 模型构建的整体思路 |
4.2.2 指标的选取原则 |
4.2.3 指标的初步选择 |
4.2.4 指标基本内涵界定 |
4.3 企业管理能力提升模型及初始结构方程 |
4.3.1 公路大件运输企业管理能力提升模型 |
4.3.2 研究假设 |
4.3.3 结构方程理论模型 |
4.3.4 初始结构方程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SEM的公路大件运输企业管理能力素质模型验证 |
5.1 前测调查问卷设计 |
5.1.1 问卷设计 |
5.1.2 问卷前测 |
5.1.3 参数估计方法的选择 |
5.2 前测探索性因素分析 |
5.2.1 前测信度分析 |
5.2.2 前测效度分析 |
5.3 正式问卷及探索性因素分析 |
5.3.1 正式问卷 |
5.3.2 探索性因素分析 |
5.4 验证性因素分析 |
5.4.1 一阶验证性因素分析 |
5.4.2 二阶验证性因素分析 |
5.5 假设验证结果 |
5.5.1 线性回归方程 |
5.5.2 研究假设实证结论 |
5.6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果与主要建议 |
6.1 各级指标的影响系数排序 |
6.2 企业管理能力与各要素相关关系 |
6.2.1 与技术管理相关关系 |
6.2.2 与安全管理相关关系 |
6.2.3 与质量管理相关关系 |
6.2.4 与环境管理相关关系 |
6.2.5 与外协管理相关关系 |
6.2.6 与经济管理相关关系 |
6.2.7 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关系 |
6.3 提升大件运输企业管理能力的主要建议 |
6.3.1 构建大件运输产业联盟,加强合作 |
6.3.2 构建四位一体合作机制,强化服务 |
6.3.3 重视运输监管体系建设,降低风险 |
6.3.4 企业积极参与并建设信息技术平台 |
6.3.5 自主研发与引进先进技术双管齐下 |
结论与展望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局限 |
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湖南省省内/跨省大件运输审批流程 |
附录 B 公路大件运输企业管理能力提升研究前测调查问卷 |
附录 C 公路大件运输企业管理能力提升研究正式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4)四川建筑企业对外承包工程障碍因素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四川省建筑企业对外承包工程必要性分析 |
2.1 国际工程承包市场概述 |
2.1.1 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发展趋势和特点 |
2.1.2 疫情影响下的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发展现状 |
2.2 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概况 |
2.2.1 我国建筑业“走出去”发展历程 |
2.2.2 我国建筑企业对外承包工程发展现状 |
2.2.3 “一带一路”给我国建筑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
2.3 四川省建筑企业对外承包工程遇到的挑战 |
2.3.1 四川省建筑业“走出去”对外承包工程现状 |
2.3.2 四川省建筑业“走出去”面临的挑战 |
2.4 四川省建筑企业对外承包工程必要性分析 |
2.4.1 四川省建筑企业对外承包工程面临机遇 |
2.4.2 四川省建筑企业对外承包工程的必要性 |
2.5 小结 |
第3章 四川省建筑企业对外承包工程障碍因素研究 |
3.1 四川省建筑企业对外承包工程障碍因素识别 |
3.1.1 基于文献分析的因素识别 |
3.1.2 基于企业座谈专家访谈的因素识别 |
3.2 障碍因素重要程度问卷调查 |
3.2.1 问卷设计 |
3.2.2 问卷发放与回收 |
3.3 基于问卷结果的数据分析 |
3.3.1 问卷结果简单描述分析 |
3.3.2 信度检验 |
3.3.3 效度检验 |
3.3.4 因子分析 |
3.4 关键障碍因素识别与分析 |
3.4.1 关键障碍因素识别 |
3.4.2 关键障碍因素分析 |
3.5 小结 |
第4章 基于障碍因素的策略分析 |
4.1 加强政府在建筑企业对外承包工程发展中的作用 |
4.1.1 高度重视建筑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4.1.2 打通各级各部门的联动功能 |
4.2 加强支持政策研究 |
4.2.1 出台激励对外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 |
4.2.2 出台对各类主体的激励措施 |
4.3 提升企业自身实力 |
4.3.1 重点扶持有引领作用企业 |
4.3.2 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
4.4 完善企业所需的配套服务 |
4.4.1 加强平台建设 |
4.4.2 组织相关培训和牵线活动 |
4.5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四川省建筑业“走出去”障碍因素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家族企业精益推进的机理及路径选择研究 ——基于社会情感财富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家族企业相关研究 |
1.2.2 精益管理相关研究 |
1.2.3 路径选择方法的相关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家族企业的相关理论 |
2.1.1 社会情感财富理论 |
2.1.2 其他理论 |
2.2 演化博弈理论 |
2.2.1 演化博弈论的概念 |
2.2.2 演化博弈理论的特征 |
2.3 小结 |
第3章 精益推进中精益与社会情感财富协同度测度模型 |
3.1 协同度测度模型的构建 |
3.1.1 协同度测度的方法 |
3.1.2 方法原理 |
3.2 SL-VSM的绘制 |
3.2.1 案例简介 |
3.2.2 当前SL-VSM |
3.2.3 未来SL-VSM |
3.3 结果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精益与社会情感财富协同对精益推进的影响机理 |
4.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4.1.1 理论基础 |
4.1.2 研究假设 |
4.2 演化博弈模型的构建 |
4.3 演化均衡的求解 |
4.4 演化均衡的稳定分析 |
4.4.1 均衡点的计算 |
4.4.2 仿真分析 |
4.5 结果分析 |
4.6 小结 |
第5章 精益推进方案选择模型的构建 |
5.1 精益推进方案选择模型的构建思路 |
5.1.1 评价体系的构建 |
5.1.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5.1.3 综合指标的获得 |
5.1.4 备选方案的排序及改进 |
5.2 精益推进方案评价体系的构建 |
5.3 基于VIKOR—DANP方法的选择模型构建 |
5.3.1 DANP方法 |
5.3.2 VIKOR方法 |
5.4 案例分析 |
5.4.1 A家族企业简介 |
5.4.2 A家族企业存在的问题 |
5.4.3 精益推进方案 |
5.4.4 精益推进方案的选择 |
5.5 结果分析 |
5.6 敏感性分析 |
5.6.1 指标权重的敏感性分析 |
5.6.2 系数(?)的敏感性分析 |
5.7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6)《监察法》施行背景下监察委员会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监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研究的文献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三)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
四、研究的方法、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 |
(三)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监察委员会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监督界说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监察委员会的监督 |
一、监察委员会设立的背景及意义 |
二、监察委员会的属性 |
三、监察权的性质 |
四、监察对象的认定 |
第三节 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范围 |
一、国有企业的特点 |
二、国有企业的分类 |
三、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界定及特点 |
第四节 监察委员会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监督职能 |
一、监督 |
二、调查 |
三、处置 |
第二章 监察委员会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监督现状 |
第一节 国有企业腐败主要特点及成因 |
一、国有企业腐败主要特点 |
二、国有企业腐败主要成因 |
第二节 监察委员会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监督的成效 |
一、监督范围全覆盖,反腐工作高聚焦 |
二、调查权限法定化,监督工作更权威 |
三、处置工作质里高,反腐威慑见成效 |
第三节 监察委员会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监督存在的不足 |
一、国有企业的监察体制和机制不健全 |
二、国有企业专责监督职能发挥不充分 |
三、国有企业专责监督人员素质不够强 |
四、国有企业监督对象范围界定不清晰 |
五、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腐败案件不减少 |
第三章 完善监察委员会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监督的基本路径 |
第一节 进一步优化监察委员会专责监督机构设置 |
一、明确国有企业监察机构的职责和权限 |
二、保障国有企业内部监察机构的独立性 |
三、健全国有企业监察专员监督体制机制 |
第二节 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的专责监督人员素质 |
一、重视国有企业专责监察干部队伍建设 |
二、增强国有企业专责监督人员政治素质 |
三、提升国有企业专责监督人员专业能力 |
第三节 进一步明确国有企业的监察对象人员范围 |
一、国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 |
二、国有企业中层管理人员 |
三、国有企业基层管理人员 |
第四节 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监察机构的监察职能 |
一、探索建立国有企业信息化监督平台 |
二、强化监察委员会派驻机构监察职能 |
三、畅通国有企业的信访举报监察渠道 |
第五节 进一步遏制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腐败案件 |
一、加强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日常监督 |
二、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从业行为 |
三、惩治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腐败行为 |
四、保持国有企业反腐贩的高压态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党的十八大至《监察法》实施前被中央纪委国家监察委通报查处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省部级)统计表 |
附录2: 《监察法》实施以来(截至2021年4月)被中央纪委国家监察委通报的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省部级)统计表 |
附录3: 党的十八大至《监察法》实施前被云南省各级纪委监察委网站公开通报查处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厅局级、县处级和其他级别)统计表 |
附录4: 《监察法》实施以来(截至2021年4月)被云南省各级纪委监察委网站公开通报的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厅局级、县处级和其他级别)统计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
1.1 职能定位模糊,业务层级较低 |
1.2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同度 |
1.3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升级将面临文化与认知的挑战 |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分析 |
2.1 细化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增值型审计业务体系 |
2.2 塑造内部审计形象,使增值型审计身份得到认同 |
2.3 扩大风险控制范围,提高增值型审计的风险管控能力 |
3 结束语 |
(8)乡村振兴战略下交通基础设施参与主体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乡村振兴及乡村交通基础设施相关研究 |
1.2.2 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参与主体及激励研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4.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及其参与主体概述 |
2.1 新时期下乡村交通基础设施概述 |
2.2 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参与主体分析 |
2.2.1 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参与主体 |
2.2.2 乡村交通基础设施主体参与现有问题分析 |
2.3 主体激励的必要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考虑管理提升的乡村交通基础设施质量激励研究 |
3.1 模型1:对称信息下的交通基础设施质量激励模型 |
3.1.1 模型假设 |
3.1.2 模型构建 |
3.1.3 模型求解 |
3.2 模型2:非对称信息下的交通基础设施质量激励模型 |
3.2.1 模型假设 |
3.2.2 模型构建及求解 |
3.3 模型3:考虑企业管理提升的交通基础设施质量激励模型 |
3.3.1 模型假设 |
3.3.2 模型构建 |
3.3.3 模型求解 |
3.4 模型对比分析 |
3.4.1 努力程度e分析 |
3.4.2 激励强度β分析 |
3.4.3 企业风险分析 |
3.4.4 代理成本分析 |
3.5 仿真分析 |
3.5.1 加入管理提升z后对激励强度β的影响 |
3.5.2 加入管理提升z后对企业风险的影响 |
3.5.3 加入管理提升z后对代理成本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考虑政府监管的乡村交通基础设施质量激励研究 |
4.1 模型4:对称信息下考虑政府监管的质量激励模型 |
4.1.1 模型假设 |
4.1.2 模型构建 |
4.1.3 模型求解 |
4.2 模型5:非对称信息下考虑政府监管的质量激励模型 |
4.2.1 模型假设 |
4.2.2 模型构建及求解 |
4.3 模型6:考虑政府监管及管理提升的质量激励模型 |
4.3.1 模型假设 |
4.3.2 模型构建 |
4.3.3 模型求解 |
4.4 模型对比分析 |
4.4.1 努力程度e分析 |
4.4.2 产出激励强度β及监督影响系数δ分析 |
4.4.3 企业风险分析 |
4.4.4 代理成本分析 |
4.5 仿真分析 |
4.5.1 β、δ对企业努力程度e的影响 |
4.5.2 β、δ与对监督信号精度σ_ε~2的影响 |
4.5.3 加入管理提升z对β、δ的影响 |
4.5.4 加入管理提升z后对代理成本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乡村交通基础设施主体激励提升对策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策与建议 |
5.2.1 保障入驻企业项目收益 |
5.2.2 完善风险共担机制 |
5.2.3 有序提升企业管理制度 |
5.2.4 加强质量监督机制 |
5.2.5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9)A公司目标导向绩效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 文章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绩效管理相关理论研究 |
2.1 相关理论 |
2.1.1 绩效理论 |
2.1.2 绩效管理 |
2.1.3 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比较 |
2.2 绩效管理过程 |
2.2.1 绩效计划 |
2.2.2 绩效制定 |
2.2.3 绩效监测 |
2.2.4 绩效考评 |
2.2.5 绩效考评的反馈 |
2.3 绩效管理方法 |
2.3.1 目标管理理论 |
2.3.2 关键绩效指标KPI |
2.3.3 360度考评办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A公司绩效管理现状 |
3.1 A公司简介 |
3.1.1 A公司基本状况 |
3.1.2 A公司组织架构 |
3.1.3 A公司人员构成情况 |
3.2 A公司绩效管理现状和问题 |
3.2.1 A公司绩效管理实施现状 |
3.2.2 A公司绩效管理存在的局限性 |
3.2.3 A公司问卷调查问卷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A公司以目标为导向的绩效管理体系 |
4.1 A公司目标为导向绩效体系设计原理 |
4.2 A公司以目标为导向的绩效管理体系设计框架 |
4.2.1 目标为导向绩效管理体系设计思路 |
4.2.2 目标为导向绩效管理体系设计原则 |
4.2.3 目标为导向绩效管理体系设计中注意事项 |
4.3 A公司的目标体系与目标分解 |
4.3.1 A公司的目标体系设计 |
4.3.2 A公司的目标分解及设定 |
4.3.3 A公司企业级关键绩效指标设定 |
4.4 A公司各个部门关键绩效指标的建立及考评 |
4.4.1 A公司财务部门KPI设定 |
4.4.2 A公司生产部门KPI设定 |
4.4.3 A公司销售部门KPI设定 |
4.4.4 A公司人事部门KPI设定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A公司目标为导向的绩效管理体系实施及反馈 |
5.1 A公司绩效管理体系实施 |
5.1.1 绩效管理过程控制 |
5.1.2 绩效评估的关键节点 |
5.1.3 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 |
5.2 A公司绩效管理体系实施的保障 |
5.2.1 完善企业绩效管理组织支撑架构 |
5.2.2 完善A公司绩效体系的监督体系 |
5.2.3 加强A公司企业绩效文化的建设 |
5.2.4 强化公司领导对绩效的认识程度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10)农业企业组织效能动态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3 硏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框架及结构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
2.1 农业企业 |
2.1.1 农业企业的界定 |
2.1.2 农业企业的特征 |
2.2 组织效能研究 |
2.2.1 组织效能基本概念界定 |
2.2.2 组织效能与企业管理要素研究 |
2.2.3 组织效能评价标准及方法 |
2.2.4 组织效能评价模型的研究 |
2.2.5 组织效能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
2.2.6 效能研究改进与提升方向 |
2.2.7 组织效能研究评述 |
2.3 组织发展稳健性研究 |
2.3.1 稳健性定义 |
2.3.2 企业经营稳健性研究 |
2.3.3 企业经营稳健性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关系 |
2.4 稳健性与组织效能 |
2.4.1 企业发展能力与组织效能 |
2.4.2 组织能力、企业成长与组织效能 |
2.4.3 组织效能与企业稳健成长关系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农业企业组织效能影响因素辨识及分析 |
3.1 调研企业的选择 |
3.2 农业企业内部组织活动及组织职能分析 |
3.2.1 组织结构的选择与分析 |
3.2.2 工作职能的界定 |
3.3 农业企业运营系统组成要素的辨识 |
3.4 资源要素对组织效能的影响辨识 |
3.4.1 人力资源要素分析要素 |
3.4.2 农业企业的资金资源要素 |
3.4.3 原材料资源 |
3.4.4 信息资源要素 |
3.5 组织效能能力要素的辨识 |
3.5.1 组织能力的分类观点 |
3.5.2 动态企业能力的阶层模型 |
3.5.3 企业成长及成长因素判定 |
3.5.4 管理者的能力 |
3.6 影响农业企业组织效能的外部要素辨识 |
3.7 影响组织效能因素汇总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农业企业组织效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系统动力学建模的可行性分析 |
4.1.1 系统动力学建模的特点 |
4.1.2 组织效能的系统特性 |
4.1.3 系统动力学适用性分析 |
4.2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组织效能动态评价模型构建原则 |
4.3 模型构建的技术路线 |
4.3.1 模型边界的确定 |
4.3.2 模型动态假设 |
4.3.3 模型因果关系分析 |
4.3.4 建立组织效能评价的系统动力学流图并检验 |
4.3.5 效能评价仿真 |
4.4 组织效能评价指标的筛选依据 |
4.4.1 农业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汇总 |
4.4.2 组织效能评价体系已有的研究成果 |
4.5 影响因素与组织效能间关系判定 |
4.5.1 生产规模扩大的农业企业成长因果关系 |
4.5.2 组织能力与规模扩大与组织效能提升的关系 |
4.5.3 企业规模扩大对组织效能影响因果关系 |
4.5.4 农业企业组织效能子系统关系判定 |
4.6 组织效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6.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4.6.2 农业企业组织效能指标体系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农业企业组织效能动态评价模型构建 |
5.1 各子系统因果关系模型构建及分析 |
5.1.1 农业企业资源子系统因果关系模型 |
5.1.2 农业企业管理子系统因果关系模型 |
5.1.3 农业企业销售子系统因果关系模型 |
5.1.4 农业企业技术产能子系统因果关系模型 |
5.1.5 农业企业财务子系统因果关系模型 |
5.2 农业企业组织效能影响因素因果回路图的构建与分析 |
5.2.1 农业企业组织效能系统的因果回路图构建 |
5.2.2 组织效能因果回路分析 |
5.3 系统积累变量流图模型的建立 |
5.3.1 设计积累变量流位流率系 |
5.3.2 构建积累变量流位控制流率的定性二分部图 |
5.3.3 流率基本入树模型及变量方程 |
5.4 系统整体流图模型及组织效能动态评价模型的构建 |
5.4.1 组织效能动态评价模型的构建 |
5.4.2 流位模型中变量方程的设定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农业企业组织效能动态评价模型仿真 |
6.1 企业背景及基本状况介绍 |
6.1.1 企业基本信息 |
6.1.2 HY集团管理现状 |
6.1.3 HY集团现行的绩效评价体系介绍 |
6.2 HY集团组织效能系统仿真模拟及结果分析 |
6.2.1 组织效能动态评价系统仿真初始数据的设置 |
6.2.2 组织效能模型仿真结果及仿真分析 |
6.3 HY集团组织效能评价灵敏度分析 |
6.3.1 不同企业的不同能力投入比例的灵敏度分析 |
6.3.2 单一改变某一因素投入比例模型灵敏度分析 |
6.4 仿真结论与建议 |
6.4.1 研究结论 |
6.4.2 建议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导师简历 |
致谢 |
四、企业工程与企业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CQ钻探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研究[D]. 巩俊芳.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2]中电科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D]. 于立强.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3]中国公路大件运输企业管理能力提升研究 ——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D]. 何彬. 西华大学, 2021(02)
- [4]四川建筑企业对外承包工程障碍因素与对策研究[D]. 张航宇.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科学学院), 2021(02)
- [5]家族企业精益推进的机理及路径选择研究 ——基于社会情感财富理论[D]. 侯凯旋. 山西财经大学, 2021(12)
- [6]《监察法》施行背景下监察委员会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监督研究[D]. 李珺.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7]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J]. 管淑慧. 当代会计, 2021(09)
- [8]乡村振兴战略下交通基础设施参与主体激励机制研究[D]. 胡智临. 福建工程学院, 2021(02)
- [9]A公司目标导向绩效管理体系研究[D]. 张春博.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5)
- [10]农业企业组织效能动态评价研究[D]. 李丹. 吉林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