茴香醛邻氨基苯甲酸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Cu(Ⅱ)配合物的抗菌活性

茴香醛邻氨基苯甲酸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Cu(Ⅱ)配合物的抗菌活性

一、大茴香醛缩邻氨基苯甲酸Schiff碱及其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Cu(Ⅱ)配合物的抑菌活性(论文文献综述)

孙嘉悦[1](2019)在《3-氨基-1-金刚烷醇Schiff碱配合物的合成及抗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Schiff碱过渡金属配合物具有抑菌、催化和磁性等多种性质,在许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金刚烷及其衍生物在合成特效药方面表现出良好的药学性能,备受研究人员的关注。本文合成了3种新的Schiff碱(HL1、HL2和HL3)和9种新的配合物(1-9),使用多种测试手段对它们进行了表征,对其中8种配合物进行了X-射线单晶衍射测试,获得了它们的晶体结构,并测试了HL3和1-9的X-射线粉末衍射。此外,还研究了配体(HL1和HL2)及其相应的金属配合物(1-6)的抗菌活性。具体内容如下:1.由3-氨基-1-金刚烷醇分别与5-溴水杨醛、3,5-二溴水杨醛和4-甲氧基水杨醛缩合得到Schiff碱配体HL1、HL2和HL3,然后HL1在氢氧化钠存在下分别与六水合氯化钴、二水合氯化铜和氯化锌反应获得了配合物:C34H38Br2CoN2O4(1),C34H38Br2CuN2O4(2),C34H38Br2ZnN2O4(3);HL2在氢氧化钠存在下分别与六水合氯化钴、二水合氯化铜和氯化锌反应获得了配合物:C34H36Br4CoN2O4(4),C34H36Br4CuN2O4(5),C34H36Br4ZnN2O4(6);HL3在氢氧化钠存在下分别与六水合氯化钴、二水合氯化铜和氯化锌反应获得了配合物:C36H44CoN2O6(7),C36H44CuN2O6(8),C36H44ZnN2O6(9)。2.对配体和配合物进行了熔点、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测试,并对配体和3种锌配合物进行了核磁共振氢谱测试,此外,测试了1-9的摩尔电导率,通过分析以上表征结果推测它们的可能结构。采用溶剂缓慢挥发法获得了除配合物8以外其余配合物的单晶,并对它们进行了X-射线单晶衍射测试,通过解析获得了它们的晶体结构,配合物分子均为以N2O2配位模式形成的畸变的四面体结构。对HL3和1-9进行了X-射线粉末衍射测试,8种获得单晶结构的配合物通过测试得到的X-射线粉末衍射图与模拟的粉末衍射图峰位完全一致,说明合成的晶态样品均是纯度单一化合物,它们的结构与测得的单晶结构一致。8与HL3的X-射线粉末衍射图峰位几乎不同,说明形成新的晶体化合物。3.对溴代水杨醛Schiff碱(HL1和HL2)及其相应的配合物(1-6)进行了抗菌活性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它们对三种菌株均有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能力最强,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弱,配体和配合物只有在10-1和10-22 mol/L时对枯草杆菌才有抑制作用,且抑菌效果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强。锌配合物对三种菌株的抑菌活性比钴和铜配合物强。

邱静茹[2](2018)在《系列三唑类金属配合物抑菌剂及其基础配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在宁夏地区的枸杞种植生产中,炭疽病在部分地区发病率较高,给当地枸杞农户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长期使用的抑菌药物,易造成致病菌抗药性增强及产品中农药残留量增加等问题,不利于食品健康,并且会对土壤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所以研制新型安全、环境友好的抑菌剂是当务之急。三唑具有很好的抑菌效果,同时在三唑的两侧分别引入配位能力很强的吡啶基和苯甲酸基,对三唑环上的N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使得其对病原菌发挥更好的抑菌活性。因此,决定选用3-吡啶基-4-苯甲酸基-1,2,4-三唑(3,4-HAPT)做为配体进行实验。过渡金属、稀土金属亦具有良好的抑菌性,本论文分别在水热、挥发及扩散条件下以3,4-HAPT为配体制备了14种配合物,包含5种过渡金属配合物和9种稀土金属配合物。得到了 4个配合物的单晶,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单晶结构,其中有两类不同的结构,配合物1[Co(3,4-APT)2(H2O)4]·8H2O、配合物 2[Zn(3,4-APT)2(H20)4]·8H20、配合物 3[Ni(3,4-APT)2(H20)4]·8H20均为0维结构,具有相似的晶胞参数,属于同晶异质体;配合物4[Cu(3,4-APT)2]·2H2O为1维结构,这些配合物在氢键作用下都可以形成3D超分子结构。其余粉末配合物通过紫外光谱、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元素分析以及摩尔电导率等分析推导出其可能的结构。配合物、配体和金属盐的抑菌性能经过抑菌圈法,最小抑菌浓度法(MIC),最小杀菌浓度法(MBC)得以分析比较,发现配合物比配体及金属盐的抑菌性能好,并且抑菌效果随着培养时间及配合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其中配合物2[Zn(3,4-APT)2(H20)4]·8H20的抑菌效果最好,因此抑菌活性中心选定配合物2[Zn(3,4-APT)2(H20)4]·8H2O。以配合物2[Zn(3,4-APT)2(H20)4]·8H20为活性中心,研究了抑菌剂的基础配方。首先采取流点法初步确定润湿分散剂种类,进而采用单因素实验法筛选出润湿分散剂、增稠剂、乳化剂以及用量。基础配方如下,原药:[Zn(3,4-APT)2(H20)4]·8H20占20%;润湿分散剂:NNO占1.5%,D425占1.5%;稳定剂:羧甲基纤维素占0.3%;防冻剂:乙二醇占5.0%;防腐剂:苯甲酸钠占0.15%;消泡剂:聚二甲基硅氧烷占0.5%;增稠剂:黄原胶占1.5%,乳化剂:农乳1601#占1.5%,加水补足至100%。在此配方下,抑菌圈可达33mm,且有很好的抑菌效果,可作为潜在有利用价值的新型抑菌剂。

李海莹[3](2018)在《含羧基双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应用及理论研究》文中认为双席夫碱是一种优良的有机配体,调控其结构中O、S、N等配位点,能与过渡金属离子形成不同的配位结构模式。双席夫碱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其用途的广泛性。不断合成结构新颖的双席夫碱及其配合物,开发其新的应用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合成了三类共17种双席夫碱及其配合物,分别是邻羧基苯甲醛类双席夫碱(L1L3)及其配合物(M1M3),2,6-二氨基吡啶类双席夫碱(L4L6)及其配合物(M4M6),L-组氨酸类双席夫碱(L7L8)及其配合物(M7,M7’,M8)。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数据、核磁共振氢谱、质谱、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热重分析等方法对合成的双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与分析。采用电沉积法,制备了邻羧基苯甲醛缩乙二胺双席夫碱铜配合物修饰玻碳电极。通过循环伏安、扫描电镜、交流阻抗等方法对修饰玻碳电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在玻碳电极表面形成一层聚合物膜。利用循环伏安法研究苯甲酸在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显示苯甲酸浓度在0.0012 mmol·L-1范围内,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27μmol·L-1(信噪比为3)。该方法用于实际样品中苯甲酸浓度的测定,结果满意。利用电沉积法,制备了2,6-二氨基吡啶缩邻羧基苯甲醛双席夫碱钴配合物修饰玻碳电极。利用循环伏安法研究对乙酰氨基酚(PR)和4-氨基苯酚(4-AP)在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显示4-AP和PR的氧化峰分离比裸玻碳电极明显,两者的峰电位差达288 mV,可以对PR和4-AP进行同时检测。采用差分脉冲法同时测定PR和4-AP,在530μmol·L-1浓度范围内,PR和4-AP氧化峰电流值和其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分别为1.64×10-5mol·L-1和2.39×10-5 mol·L-1。该方法用于扑热息痛药片中PR和4-AP浓度的同时测定,结果满意。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法研究结果表明L-组氨酸缩乙二醛双席夫碱钴配合物具有半导体性质。通过分光光度法研究了钴配合物对亚甲蓝(MB)溶液的光催化降解效果,当钴配合物质量浓度为0.1mg·mL-1,光照时间为220min时,降解率为78.30%。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方法,对3种邻羧基苯甲醛类双席夫碱配合物和3种2,6-二氨基吡啶类配合物进行结构优化,得到了最高占有轨道能量,金属原子净电荷等参数值,并与循环伏安曲线中的氧化峰电位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理论计算与循环伏安测定值变化规律相一致。利用第一性原理对L-组氨酸缩乙二醛双席夫碱钴配合物的分子前线轨道、总态密度(DOS)、局域态密度(PDOS)等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该钴配合物具有半导体性质,理论计算值与实验结果相互吻合。基于理论计算结果,获得了钴配合物光催化降解亚甲蓝机理。

郑微[4](2017)在《席夫碱型Ru(Ⅲ)配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寻具有生物活性的新型非铂系金属前药,并探寻其体外抗肿瘤活性及其与DNA作用模式。方法:采用直接合成法将不同芳香醛与伯胺类化合物与RuCl3、RuNOCl3制备系列新的席夫碱Ru(Ⅲ)配合物,经核磁共振、红外光谱、质谱、热重分析、单晶衍射、摩尔电导率等,分析手段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采用MTT法研究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探寻目标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结果:合成得到4个配体La、Lb、Lc、Ld以及1个新型含氮介功能基团双席夫碱配体Le,对其中含氮芥具功能基团配体Le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合成得到8个席夫碱Ru(Ⅲ)配合物18,其中包含4个NO-Ru供体58。筛选得到对A549、HepG2敏感的配合物1、3、4以及NO供体5、6、8。结论:新型含氮芥席夫碱NO供体10表现出较好的抗癌活性,其他Ru(Ⅲ)配合物1、3、4以及3个Ru(Ⅲ)-NO供体5、6、8也都表现出较好的抗肿瘤活性。配合物10与DNA之间相互作用为静电作用。

于静,贾晓波,赵文善[5](2016)在《Schiff碱金属配合物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简要介绍了Schiff碱金属配合物的发展历程、缩合反应机理、合成方法及其在材料、医药、催化等领域的研究、应用概况,并展望了其发展、应用前景.

张鹏飞[6](2014)在《吲哚-2,3-二酮类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吲哚-2,3-二酮(2,3-indolinedione),又名靛红,是广泛存在于海洋生物及人体的具有活性的天然内源性化合物,也是许多药物的重要合成原料之一,吲哚-2,3-二酮可用来合成国产传统抗肿瘤药物——靛玉红,同时也具有抗细菌、抗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胆固醇、抗癌、预警帕金森病及调节脑内激素的平衡等重要生物活性。自上世纪以来,癌症逐渐成为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疾患,寻找效果好、副作用低的抗癌药物是生物化学领域的重大研究热点。研究表明许多过渡金属配合物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活性,将吲哚-2,3-二酮应用于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与应用研究,对开发更高药效的抗癌新药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吲哚-2,3-二酮类衍生物具有其独特的生物活性及希夫碱配合物也有很多的奇特性质,本文选择不同结构的氨基化合物与海洋活性小分子吲哚-2,3-二酮合成了六个系列希夫碱配体,将这些配体与过渡金属离子反应得到了三十二种未见报道的希夫碱配合物,并运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摩尔电导率、热重分析等表征手段对配体及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推测其可能的配位方式和化学结构;并对配体和部分配合物进行了荧光光谱分析。培养得到了四个化合物的单晶,其中两个为吲哚-2,3-二酮类希夫碱,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得到了单晶的精细结构并讨论了其量子化学计算。以蛋白酶体为作用靶点,研究了部分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具体内容如下:(1)合成了吲哚-2,3-二酮缩2-氨基-4-甲基苯酚配体C15H11N2O2(简写为HL1)及其六种过渡金属配合物。经过表征,金属配合物的组成是[ML1(CH3COO)· H2O](M=Cu、Zn、Ni、Mn、Co、Cd,均为二价金属离子)。(2)合成了吲哚-2.3-二酮缩2-氨基-5-甲基苯酚配体C15H11N2O2(简写为HL2)及其六种过渡金属配合物。经过表征,金属配合物的组成是[ML2(CH3COO)]·2H2O (M=Cu、Zn、Ni、Mn、Co、Cd,均为二价金属离子)。(3)合成了吲哚-2.3-二酮缩2-甲氧基-5-氨基苯酚配体C15H11O3N2(简写为HL3)及其五种过渡金属配合物。经过表征,金属配合物的组成是[ML3(CH3COO)]· H2O (M=Cu、Zn、Ni、Mn、Cd,均为二价金属离子)。(4)合成了吲哚-2.3-二酮缩对氨基水杨酸配体C15H9O4N2(简写为HL4)及其五种过渡金属配合物。经过表征,金属配合物的组成是[ML4(CH3COO)]·3H2O (M=Cu、Zn、Ni、Co、Cd,均为二价金属离子)。(5)5合成了吲哚-2.3-二酮缩L-苯丙氨酸的配体C17H13O3N2(简写为HL)及其五种过渡金属配合物。经过表征,金属配合物的组成是[ML5(CH3COO)]·3H2O (M=Cu、Zn、Co)5;[ML(CH3COO)]·2H2O (M=Ni、Cd,均为二价金属离子)。(6)吲哚-2.3-二酮缩L-6色氨酸配体C19H14O3N3(HL)及其五种过渡金属配合物。经过表征,金属配合物的组成是[ML6(CH3COO)]·2H2O(M=Cu、Co、Cd,均为二价金属离子);[ML6(CH3COO)]·3H2O (M=Ni,Zn,均为二价金属离子)。(7)利用Achar微分法和Coats-Redfern积分法,对部分配合物进行了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处理,得出了配合物某步热分解反应机理、热动力≠≠学方程、相应的动力学参数及活化熵变△S和吉布斯自由能变△G,其结果如下:配合物CuL(CH3COO)· H2O第3步热分解动力学函数为f(α)=1/4(1-α)[-ln(1-α)]-3,热分解动力学方程为:dα/dt=A·e-E/RT·f(α)=A·e-E/RT1/4(1-α)[-ln(1-α)]-3,E=972.04kJ·mol-1, lnA=197.51,r=0.9989≠,△S=54.57J·mol-1·K-1,△G≠=940.84kJ·mol-1;配合物[CdL(CH3COO)]·2H2O第3步热分解动力学函数是:f(α)=1/4(1-α)[-ln(1-α)]-3,热分解动力学方程为:dα/dt=A·e-E/RT·f(α)=A·e-E/RT1/4(1-α)[-ln(1-α)]-3E=255.52kJ/mol,lnA=45.98,r=0.9995≠,△S=12.68J/mol·K≠,△G=248.04kJ/mol;配合物[CuL3(CH3COO)]· H2O第2步热分解动力学函数为:f(α)=(1-α)2,其热分解动力学方程为:dα/dt=A·e-E/RT·f(α)=A·e-E/RT·(1-α)2-1,E=362.30kJ·mol, lnA=69.84≠,r=0.9995,△S=19.28J·mol-1·K-1,△G≠=351.19kJ·mol-1。[ZnL5(CH3COO)]·3H2O、[CoL4(CH3COO)]·3H2O和[CuL6(CH3COO)]·2H2O的热分析数据略。(8)测定了希夫碱配体及其部分金属配合物的荧光光谱,研究了其荧光1性质。结果表明:[NiL(CH3COO)·H2O]1、[CdL(CH3COO)·H2O]、[CuL2(CH3COO)]·2H22O、[ZnL(CH3COO)]·2H2O[NiL2(CH3COO)]·2H2O2、[CdL(CH3COO)]·2H2O、[CuL3(CH3COO)]· H2O、[ZnL3(CH3COO)]· H2O、[CuL4(CH3COO)]·3H2O、[ZnL4(CH3COO)]·3H2O、[CoL4(CH43COO)]·3H2O、[CdL(CH3COO)]·3H2O、[NiL5(CH3COO)]·2H2O、[ZnL6(CH3COO)]·3H2O、[CoL6(CH3COO)]·3H2O的荧光性质较好。与配体相比,部分配合物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强,且激发峰和发射峰位置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偏移。(9)合成了四个化合物晶体,分别为:吲哚-2,3-二酮缩2-氨基-4-甲基苯1酚(a同HL)、吲哚-2,3-二酮缩2-氨基-5-甲基苯酚(b同HL2)、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5-吡唑啉酮(PMBP)缩2-甲氧基-5-氨基苯酚(c)和PMBP缩2-氨基-5-甲基苯酚(d)。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结果表明:a和b的结构类似,为希夫碱晶体;化合物c和d的结构类似,并且c和d发生了质子转移变成了其互变异构体,质子由吡唑酮环上的N原子转移到了希夫碱C=N双键上的N原子上,而不是预想得到的希夫碱。晶体结构测试表明:配体a属单斜晶系,空间点群P2(1)/c.,化学式为:C15H11N2O2,晶胞参数为a=12.6211(11),b=8.7100(7),c=11.2835(10),α=90,β=90.7800(10),γ=90,V=1240.28(18)3,F(000)=528,Dc=1.351g/cm3。最终偏差因子[对I>2σ(I)的衍射点] R1=0.0391,wR2=0.0919和R1=0.0699,wR2=0.1135;晶体c属三斜晶系,空间点群P-1.,化学式为:C15H11N2O2,晶胞参数为a=8.8111(9),b=11.4716(12),c=11.4947(14),α=115.376(2),β=99.5470(10),γ=97.6320(10),V=1007.74(19)3,F(000)=420,Dc=1.316g/cm3。最终偏差因子[对I>2σ(I)的衍射点] R1=0.0643,wR2=0.1479和R1=0.1068,wR2=0.1833;晶体b和晶体d数据略。运用密度泛函方法计算了希夫碱前线轨道的能量和分布、分子静电势(MEP)、自然键轨道NBO电荷分布和稳定化能E2分析,探索分子轨道与活性的关系,对分子可能的活性位点进行了预测。(10)以蛋白酶体为靶点,对合成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进行了研究。对金属配合物采用MTT比色法进行初步筛选,研究其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增殖的抑制情况。发现其中三种配合物[CdL3(CH3COO)]·H2O(C1)、[CoL4(CH3COO)]·3H2O(C3)和[ZnL6(CH3COO)]·3H2O(C5)对于人体乳腺癌细胞的增值较好的抑制作用。为了研究化学结构和抗癌活性的关系,本论文选取了与上述三2种配合物结构相近的配合物CdL(CH3COO)·2H2O(C2)、CoL2(CH3COO)·2H2O(C4)和[ZnL5(CH3COO)·3H2O(C6),研究了以上六种配合物对于类糜蛋白酶体(CT-like)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研究其对细胞凋亡的相关蛋白的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C1、C3和C5是通过抑制蛋白酶体的活性来抑制人体乳腺癌细胞的恶性增值。同时本文研究了其抗肿瘤作用的机理,初步探讨了金属配合物化学结构及抗癌活性之间关系,提出了含有苯环与吸电子官能团相连的希夫碱配合物可能具有优异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活性的猜测,对于设计合成新型金属配合物抗癌药物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汤金辉[7](2014)在《萘醛类双Schiff碱及其钍配合物的合成与抑菌活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萘甲醛在有机合成和化学分析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是一种常用的化学试剂和有机染料。由于萘甲醛的结构中的羰基具有很强的活性,与双胺类物质生成的双Schiff碱具有杀毒、解热、抗菌等活性,因而在医药方面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本文介绍了Schiff碱的定义、反应机理、应用以及Schiff碱配合物的合成方法,阐述了钍配合物的结构及其研究进展以及钍配合物的研究意义。钍是一种天然放射性元素,且具有储量大的特点,在地壳中的储量是铀的3倍[1],因此具有潜在的工业及商业用途,并且是一种潜在的核燃料,由于Schiff碱配合物大都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2]。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研究席夫碱及其配合物在生物化学、配位化学、无机化学、医药化学等方面的应用。目前关于过渡金属及稀土金属离子的此类Schiff碱配合物已有不少报道,但关于锕系离子钍离子的Schiff碱配合物的报道很少。Schiff碱和锕系离子所具有的特殊生物效应, Schiff碱衍生物及其金属配合物在医药方面具有消炎、退热、杀菌等优点,已经引起了人们在这方面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论文共分为三个章节。1、简要综述了席夫碱的定义、反应机理、席夫碱配合物的合成方法、席夫碱的应用以及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2、合成了2-羟基-1-萘甲醛缩2,6-二氨基吡啶(HNAPME)以及以这种配体为功能单体的钍的配合物,通过红外、核磁、热重分析对这种配合物进行表征。采用平板滤纸片法研究了配体及配合物对枯草杆菌、大肠杆菌、乳酸菌的抑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配体和配合物都有很好的抑菌效果,配合物的抑菌效果要比配体的好,且配合物的抑菌最佳浓度为5mmol·L-1。3、合成2-羟基-1-萘甲醛缩邻苯二胺(HMPNAP)以及以这种配体为功能单体的钍的配合物,通过红外、核磁、热重分析对这种配合物进行表征。采用平板滤纸片法研究了配体及配合物对枯草杆菌、大肠杆菌、乳酸菌的抑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配体和配合物都有很好的抑菌效果,配合物的抑菌效果要比配体的好,且配合物的抑菌最佳浓度为6mmol·L-1。

徐锁平[8](2013)在《铜钴镍锌锰螯合物的微波固相合成及其抑菌活性研究》文中认为过渡金属螯合物的形成特征是过渡金属中心原子(或离子)具有空的d轨道,能接受孤对电子,与某种能提供孤对电子的双齿配体中的配位原子以配位键相结合可形成螯合物。过渡金属螯合物的显着特性是具有较高的热力学稳定性,其稳定性由过渡金属离子、有机螯合剂、螯合环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基于过渡金属螯合物的稳定性和其结构的特殊性质,近年来在催化剂、功能材料、生物活性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当前配位化学的研究热点之一。Schiff碱是一类含有O、N配位原子的双齿配体,与过渡金属离子有很强的配位作用,形成结构独特的过渡金属螯合物,这类螯合物在氧化还原性、催化活性、生物活性等方面表现出优越的性能,使得这类螯合物的研究成为配位化学领域的一个热点。芳香基β-二酮类配体是含有O配位原子的双齿配体,其烯醇式结构中的两个O原子与过渡金属离子有极强的配位作用,可形成稳定的螯合物,这类螯合物在磁性、荧光性能、螯合萃取、离子交换、气体储存、分子载体、生物活性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Schiff碱及β-二酮类配体与过渡金属离子形成的螯合物在磁性、荧光性能、催化活性、生物活性等方面的重要应用,我们开展了卤代水杨醛Schiff碱及芳香基β-二酮过渡金属(Cu, Co, Ni, Zn, Mn)螯合物的微波固相合成、结构表征及其性质研究,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首先,建立了一种3,5-二碘水杨醛和5-氯水杨醛的新合成方法。该方法以水杨醛为初始原料,用碘酸盐和碘化物为碘代剂,以乙醇为溶剂,在冰醋酸和磷酸混合酸介质中,于50℃~70℃的反应温度反应2h,可得到黄色的3,5-二碘水杨醛,产率可达80%以上。以水杨醛为初始原料,以乙醇为溶剂,加入等体积的冰醋酸和浓盐酸,滴加氯酸钾水溶液,在常温下搅拌1h,得到淡黄色5-氯水杨醛固体,产率可达44%。在此基础上,设计合成了13种卤代水杨醛Schiff碱配体。其次,改进了2,4-二羟基苯乙酮的合成方法。采用微波辐射合成法,将间苯二酚、无水氯化锌与冰醋酸混合,在微波功率为150W的条件下辐射数分钟即可得到产品,产率可达68%。建立了一种2,4-二羟基-3,5-二氯苯乙酮的新合成方法,以2,4-二羟基苯乙酮为原料,加入2:1体积比的冰醋酸和浓盐酸,滴加氯酸钾水溶液,在50℃~60℃温度下搅拌1h,得到土黄色2,4-二羟基-3,5-二氯苯乙酮固体,产率可达76%。在此基础上,采用微波法合成了4种芳香基β-二酮新型配体,并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单晶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第三,采用微波辐射辅助固相合成法,分别将卤代水杨醛Schiff碱配体、芳香基β-二酮配体与铜、钴、镍、锌、锰5种过渡金属盐作用,合成了65种卤代水杨醛Schiff碱过渡金属螯合物和20种芳香基β-二酮过渡金属螯合物,并培养出了32种螯合物的单晶。探索了过渡金属螯合物微波固相合成的条件,并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单晶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合成的螯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最后,采用MTT(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噻唑篮))法测试了所合成螯合物对3种革兰氏阳性细菌和3种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抑菌活性,探索了过渡金属螯合物与抑菌活性之间的构效关系。研究表明,中心离子的类型、螯合物的配位环境以及分子内氢键对革兰氏细菌抑制作用有不同的影响。以铜为中心离子的螯合物抑制作用为最好,镍、钴为中心离子螯合物的抑制作用居中,锌、锰为中心离子螯合物的抑制作用较弱。四配位的螯合物对革兰氏细菌的抑制能力强于六配位的螯合物。四边形结构配位环境螯合物的抑菌活性优于四面体结构配位环境的螯合物,含有分子内氢键的螯合物的抑菌活性好于不含分子内氢键的螯合物。两种卤代水杨醛Schiff碱系列的过渡金属螯合物对革兰氏细菌抑制效果明显好于芳香基β-二酮系列的过渡金属螯合物。该论文有图103幅,表78个,参考文献237篇。

于秀兰,郝登越,施昊[9](2013)在《新型Schiff碱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介绍了各类Schiff碱的结构特征、Schiff碱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以及对Schiff碱进行结构修饰的方法。综述了近年来各类Schiff碱的常用制备方法及其在配位化学、分析化学、光学、电化学、超分子化学和生物医药等方面的应用。提出了Schiff碱研发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其发展趋势。

刘鸿,冉春,刘罗汉[10](2012)在《两种邻氨基苯甲酸缩水杨醛Schiff碱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抗菌活性》文中指出报道了两种邻氨基苯甲酸缩水杨醛席夫碱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并通过红外、紫外、荧光光谱及热分析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确定其组成分别为Al(L.2H2O).2H2O和ZnL2,在最大激发波长光源辐射下,测定了它们的荧光性,两种配合物均能发射荧光,峰值(λmax)分别为471和526 nm;初步生物测试结果表明,两种配合物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好的抑菌活性,其中ZnL2对大肠杆菌及枯草杆菌的抑菌效果尤为明显。

二、大茴香醛缩邻氨基苯甲酸Schiff碱及其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Cu(Ⅱ)配合物的抑菌活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茴香醛缩邻氨基苯甲酸Schiff碱及其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Cu(Ⅱ)配合物的抑菌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1)3-氨基-1-金刚烷醇Schiff碱配合物的合成及抗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3-氨基-1-金刚烷醇的概述及合成工艺
    1.2 金刚烷的结构、性质及用途
        1.2.1 结构
        1.2.2 性质
        1.2.3 用途
    1.3 水杨醛及其衍生物的用途
    1.4 Schiff碱金属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1.4.1 铜配合物
        1.4.2 镍配合物
        1.4.3 钴配合物
        1.4.4 锌配合物
    1.5 Schiff碱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应用研究
        1.5.1 生物活性
        1.5.2 载氧活性
        1.5.3 催化活性
        1.5.4 化学分析中的应用
        1.5.5 功能材料中的应用
    1.6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与内容
第2章 3-氨基-1-金刚烷醇缩5-溴水杨醛Schiff碱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抗菌活性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所用试剂与仪器设备
        2.1.2 Schiff碱 HL1的合成
        2.1.3 钴配合物1 的合成
        2.1.4 铜配合物2 的合成
        2.1.5 锌配合物3 的合成
        2.1.6 配合物单晶的培养
        2.1.7 X-射线单晶衍射测试
        2.1.8 X-射线粉末衍射测试
        2.1.9 抑菌活性试验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物理性质
        2.2.2 摩尔电导率
        2.2.3 红外光谱分析
        2.2.4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2.2.5 ~1H NMR谱分析
        2.2.6 配合物的结构式
        2.2.7 X-射线单晶衍射测试分析
        2.2.8 X-射线粉末衍射测试分析
        2.2.9 抑菌活性试验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3-氨基-1-金刚烷醇缩3,5-二溴水杨醛Schiff碱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抗菌活性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所用试剂与仪器设备
        3.1.2 Schiff碱 HL2的合成
        3.1.3 钴配合物4 的合成
        3.1.4 铜配合物5 的合成
        3.1.5 锌配合物6 的合成
        3.1.6 配合物单晶的培养
        3.1.7 X-射线单晶衍射测试
        3.1.8 X-射线粉末衍射测试
        3.1.9 抑菌活性试验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物理性质
        3.2.2 摩尔电导率
        3.2.3 红外光谱分析
        3.2.4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3.2.5 ~1H NMR谱分析
        3.2.6 配合物的结构式
        3.2.7 X-射线单晶衍射测试分析
        3.2.8 X-射线粉末衍射测试分析
        3.2.9 抑菌活性试验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3-氨基-1-金刚烷醇缩4-甲氧基水杨醛Schiff碱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所用试剂与仪器设备
        4.1.2 Schiff碱 HL3的合成
        4.1.3 钴配合物7 的合成
        4.1.4 铜配合物8 的合成
        4.1.5 锌配合物9 的合成
        4.1.6 配合物单晶的培养
        4.1.7 X-射线单晶衍射测试
        4.1.8 X-射线粉末衍射测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物理性质
        4.2.2 摩尔电导率
        4.2.3 红外光谱分析
        4.2.4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4.2.5 ~1H NMR谱分析
        4.2.6 配合物的结构式
        4.2.7 X-射线单晶衍射测试分析
        4.2.8 X-射线粉末衍射测试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2)系列三唑类金属配合物抑菌剂及其基础配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三唑及三唑衍生物抑菌性能的研究进展
    1.3 过渡金属及其配合物抑菌性能的研究进展
    1.4 稀土金属及其配合物抑菌性能的研究进展
    1.5 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
        1.5.1 选题意义
        1.5.2 研究方法
        1.5.3 实验方案图
第二章 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2.1 实验部分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1.3 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制备
    2.2 实验结果
        2.2.1 配合物的单晶结构
        2.2.2 配合物的红外光谱
        2.2.3 配合物的紫外光谱
        2.2.4 配合物的热重分析
        2.2.5 配合物的元素分析和摩尔电导率
        2.2.6 配合物5可能的结构
    2.3 小结
第三章 稀土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3.1 实验部分
        3.1.1 主要试剂
        3.1.2 主要仪器
        3.1.3 稀土配合物的制备
    3.2 实验结果
        3.2.1 配合物的红外光谱
        3.2.2 配合物的紫外光谱
        3.2.3 配合物的热重分析
        3.2.4 配合物的元素分析和摩尔电导率
        3.2.5 配合物可能的结构
    3.3 小结
第四章 配合物的抑菌性测试及抑菌剂基础配方的组建
    4.1 主要试剂
    4.2 枸杞炭瘟病病菌的培养
    4.3 配合物的抑菌活性测试
        4.3.1 抑菌圈法
        4.3.2 最小抑菌浓度法(MIC)
        4.3.3 最小杀菌浓度法(MBC)
    4.4 构效分析
    4.5 农药助剂及在悬浮剂中的作用
    4.6 助剂筛选
        4.6.1 各项技术指标
        4.6.2 润湿分散剂的筛选
        4.6.3 单因素试验
        4.6.4 组建抑菌剂基础配方
    4.7 基础配方抑菌稳定性的测定
    4.8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含羧基双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应用及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与本文相关的化合物名称及其符号
第1章 绪论
    1.1 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概况
        1.1.1 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分类
        1.1.2 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合成方法
    1.2 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应用研究进展
        1.2.1 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1.2.2 在腐蚀领域的应用
        1.2.3 在功能材料领域的应用
        1.2.4 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
        1.2.4.1 抑菌活性
        1.2.4.2 抗癌活性
        1.2.4.3 抗氧化性
        1.2.5 在分析化学领域的应用
        1.2.5.1 检测离子
        1.2.5.2 检测食品添加剂
        1.2.5.3 检测药物
    1.3 量子化学研究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2章 含羧基双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邻羧基苯甲醛缩1,3-丙二胺双席夫碱(L1)及其铜配合物(M1)的合成
        2.3.2 邻羧基苯甲醛缩乙二胺双席夫碱(L2)及其铜配合物(M2)的合成
        2.3.3 邻羧基苯甲醛缩二乙烯三胺双席夫碱(L3)及其钴配合物(M3)的合成
        2.3.4 2,6-二氨基吡啶缩邻羧基苯甲醛双席夫碱(L4)及其钴配合物(M4)的合成
        2.3.5 2,6-二氨基吡啶缩3-羧基苯甲醛双席夫碱(L5)及其钴配合物(M5)的合成
        2.3.6 2,6-二氨基吡啶缩4-甲酰苯甲酸双席夫碱(L6)及其钴配合物(M6)的合成
        2.3.7 L-组氨酸缩乙二醛双席夫碱(L7)及其钴(M7)、镍(M7')配合物的合成
        2.3.8 L-组氨酸缩溴代丙二醛双席夫碱(L8)及其镍配合物(M8)的合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晶体结构分析
        2.4.1.1 双席夫碱配体(L1)及其铜配合物(M1)晶体结构分析
        2.4.1.2 双席夫碱配体(L2)及其铜配合物(M2)晶体结构分析
        2.4.2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2.4.2.1 双席夫碱配体(L3)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2.4.2.2 双席夫碱配体(L7)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2.4.2.3 双席夫碱配体(L8)的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2.4.3 质谱分析
        2.4.3.1 双席夫碱配体(L4)质谱分析
        2.4.3.2 双席夫碱配体(L5)质谱分析
        2.4.3.3 双席夫碱配体(L6)质谱分析
        2.4.4 红外光谱分析
        2.4.5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2.4.6 荧光光谱分析
        2.4.7 热重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邻羧基苯甲醛类双席夫碱配合物修饰玻碳电极测定苯甲酸
    3.1 引言
    3.2 主要试剂与仪器
        3.2.1 主要试剂
        3.2.2 主要溶液配制
        3.2.3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双席夫碱铜配合物(M2)修饰玻碳电极的制备
        3.3.2 双席夫碱铜配合物(M2)修饰玻碳电极检测苯甲酸浓度的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邻羧基苯甲醛类双席夫碱配合物(M1、M2、M3)的循环伏安特性分析
        3.4.2 双席夫碱铜配合物(M2)修饰玻碳电极的表征
        3.4.2.1 双席夫碱铜配合物(M2)修饰玻碳电极循环伏安曲线分析
        3.4.2.2 双席夫碱铜配合物(M2)修饰玻碳电极扫描电镜分析
        3.4.2.3 双席夫碱铜配合物(M2)修饰玻碳电极交流阻抗分析
        3.4.3 双席夫碱铜配合物(M2)修饰玻碳电极测定苯甲酸
        3.4.3.1 苯甲酸在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3.4.3.2 扫描速率及电极反应控制
        3.4.3.3 工作曲线和检出限
        3.4.3.4 不同电解质对检测苯甲酸的影响
        3.4.3.5 修饰玻碳电极的稳定性和重现性
        3.4.3.6 干扰实验
        3.4.3.7 实际样品检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2,6-二氨基吡啶类双席夫碱钴配合物修饰玻碳电极同时测定对乙酰氨基酚(PR)和4-氨基苯酚(4-AP)
    4.1 引言
    4.2 主要试剂与仪器
        4.2.1 主要试剂
        4.2.2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双席夫碱钴配合物(M4)修饰电极的制备
        4.3.2 双席夫碱钴配合物(M4)修饰电极对PR和4-AP同时检测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2,6-二氨基吡啶类双席夫碱配合物的循环伏安特性
        4.4.2 双席夫碱钴配合物(M4)修饰电极的制备条件优化
        4.4.2.1 双席夫碱钴配合物(M4)电沉积圈数的影响
        4.4.2.2 双席夫碱钴配合物(M4)电沉积速率的影响
        4.4.3 双席夫碱钴配合物(M4)修饰玻碳电极选择性检测条件优化
        4.4.3.1 不同电极的影响
        4.4.3.2 不同pH值对同时测定的影响
        4.4.3.3 不同扫描速率对同时测定的影响
        4.4.4 PR和4-AP分析测定
        4.4.4.1 不同浓度的PR的DPV图
        4.4.4.2 不同浓度的4-AP的DPV图
        4.4.5 电极的稳定性
        4.4.6 干扰研究
        4.4.7 实际样品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L-组氨酸类双席夫碱配合物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主要试剂与仪器
        5.2.1 主要试剂
        5.2.2 主要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双席夫碱钴配合物(M7)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测试方法
        5.3.2 双席夫碱钴配合物(M7)光催化降解亚甲蓝溶液研究方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光能带隙分析
        5.4.2 光催化性能研究
        5.4.2.1 双席夫碱钴配合物(M7)光催化降解亚甲蓝溶液紫外-可见光谱研究
        5.4.2.2 双席夫碱钴配合物(M7)用量对光催化降解亚甲蓝溶液的影响
        5.4.2.3 双席夫碱钴配合物(M7)光催化降解亚甲蓝溶液机理分析
        5.4.2.4 双席夫碱钴配合物(M7)光催化降解亚甲蓝稳定性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邻羧基苯甲醛类与2,6-二氨基吡啶类双席夫碱配合物的量子化学研究
    6.1 引言
    6.2 计算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邻羧基苯甲醛类双席夫碱配合物的量子化学计算
        6.3.1.1 几何结构优化
        6.3.1.2 金属原子净电荷分析
        6.3.1.3 分子前线轨道分析
        6.3.2 2,6-二氨基吡啶类双席夫碱配合物的量子化学计算
        6.3.2.1 几何结构优化
        6.3.2.2 金属原子净电荷分析
        6.3.2.3 分子前线轨道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L-组氨酸类双席夫碱配合物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7.1 引言
    7.2 计算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几何结构优化
        7.3.2 分子前线轨道分析
        7.3.3 能态密度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全文总结
    8.1 主要内容
    8.2 主要特色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席夫碱型Ru(Ⅲ)配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对称席夫碱配体及其配合物的制备,结构表征及其性能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3 结论
第三章 新型含氮芥席夫碱配体及其Ru(Ⅲ)配合物的制备、结构表征及其性能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3 结论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部分化合物谱图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Schiff碱金属配合物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Schiff碱化合物的缩合反应机理
2 Schiff碱化合物及其金属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3 Schiff碱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方法[6]
    3.1 直接合成法或称现场合成法
    3.2 分步合成法
    3.3 模板合成法
    3.4 逐滴反应法[7]
    3.5 超音速气流固相法[8]
4 Schiff碱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类型
    4.1 水杨醛类Schiff碱过渡金属配合物
    4.2 苯甲醛类Schiff碱及金属配合物
    4.3 萘甲醛和杂环醛类Schiff碱及其过渡金属配合物
    4.4 酮类Schiff碱及其过渡金属配合物
    4.5 大环Schiff碱及其配合物
5 Schiff碱金属配合物的应用
    5.1 在生物及药物活性方面的应用
        5.1.1 Schiff碱及金属配合物的抗菌活性
        5.1.2 Schiff碱及金属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
    5.2 Schiff碱及金属配合物催化方面的应用
    5.3 Schiff碱及金属配合物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5.4 Schiff碱及金属配合物在功能材料催化方面的应用
    5.5 Schiff碱及金属配合物在缓蚀方面的应用
6 展望

(6)吲哚-2,3-二酮类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配位化学研究概述
    1.2 希夫碱及其配合物概述
        1.2.1 希夫碱及其配合物研究目的及意义
        1.2.2 希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应用
        1.2.2.1 生物化学方面的应用
        1.2.2.2 催化领域方面的应用
        1.2.2.3 化学分析中的应用
        1.2.2.4 光致变色领域的应用
        1.2.2.5 腐蚀领域的应用
    1.3 吲哚—2,3—二酮(靛红)及其希夫碱配合物概述
    1.4 蛋白酶体抑制剂概述
        1.4.1 泛素结构
        1.4.2 蛋白酶体结构
        1.4.3 蛋白酶体功能与应用
        1.4.4 蛋白酶体抑制剂分类
        1.4.5 蛋白酶体研究意义
    1.5 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目的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7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吲哚-2,3-二酮(靛红)缩 2-氨基-4-甲基苯酚配合物的合成、表征、荧光性质以及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引言
    2.1 热分解反应动力学基本原理
    2.2 实验部分
        2.2.1 化学试剂
        2.2.2 实验仪器及测试条件
        2.2.3 靛红缩2-氨基-4-甲基苯酚配体(HL~1)的合成
        2.2.4 配合物的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元素分析
        2.3.2 红外光谱分析
        2.3.3 紫外光谱分析
        2.3.4 一般性质及摩尔电导率
        2.3.5 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2.3.6 配合物可能的结构
    2.4 配体及金属配合物的荧光光谱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吲哚-2,3-二酮(靛红)缩2-氨基-5-甲基苯酚配合物的合成、表征、荧光性质以及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引言
    3.1 实验部分
        3.1.1 化学试剂
        3.1.2 实验仪器及测试条件
        3.1.3 吲哚-2,3-二酮缩2-氨基-5-甲基苯酚希夫碱配体(HL~2)的合成
        3.1.4 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元素分析
        3.2.2 红外光谱分析
        3.2.3 紫外光谱分析
        3.2.4 一般性质及摩尔电导率
        3.2.5 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3.2.6 配合物可能的结构
    3.3 配体及金属配合物的荧光光谱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吲哚-2,3-二酮(靛红)缩2-甲氧基-5-氨基苯酚配合物的合成、表征、荧光性质以及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引言
    4.1 实验部分
        4.1.1 化学试剂
        4.1.2 实验仪器及测试条件
        4.1.3 吲哚-2,3-二酮缩2-甲氧基-5-3氨基苯酚希夫碱配体(HL~3)的合成61
        4.1.4 配合物的合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元素分析
        4.2.2 红外光谱分析
        4.2.3 紫外光谱分析
        4.2.4 一般性质及摩尔电导率
        4.2.5 配合物[CuL~(3)(CH_(3)COO)] · H_(2)O的热分析
        4.2.6 配合物可能的结构
    4.3 配体及金属配合物的荧光光谱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吲哚-2,3-二酮(靛红)缩对氨基水杨酸配合物的合成、表征、荧光性质以及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引言
    5.1 实验部分
        5.1.1 化学试剂
        5.1.2 仪器及测试条件
        5.1.3 吲哚-2,3-二酮缩对氨基水杨酸希夫碱配体(HL~4)的合成
        5.1.4 配合物的合成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元素分析
        5.2.2 红外光谱分析
        5.2.3 紫外光谱分析
        5.2.4 一般性质及摩尔电导率
        5.2.5 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5.2.7 配合物可能的结构
    5.3 配体及配合物的荧光光谱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吲哚-2,3-二酮(靛红)缩苯丙氨酸配合物的合成、表征、荧光性质以及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引言
    6.1 实验部分
        6.1.1 化学试剂
        6.1.2 仪器及测试条件
        6.1.3 吲哚-2.3-5二酮缩苯丙氨酸希夫碱配体(HL~5)的合成
        6.1.4 配合物的合成
    6.2 结果与讨论
        6.2.1 元素分析
        6.2.2 红外光谱分析
        6.2.3 紫外光谱分析
        6.2.4 一般性质及摩尔电导率
        6.2.5 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6.2.6 配合物可能的结构
    6.3 配体及配合物的荧光光谱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吲哚-2,3-二酮(靛红)缩L-色氨酸配合物的合成、表征、荧光性质以及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引言
    7.1 实验部分
        7.1.1 化学试剂
        7.1.2 仪器及测试条件
        7.1.3 6 吲哚-2,3-二酮缩L-色氨酸希夫碱配体(HL~6)的合成
        7.1.4 配合物的合成
    7.2 结果与讨论
        7.2.1 元素分析
        7.2.2 红外光谱分析
        7.2.3 紫外光谱分析
        7.2.4 一般性质及摩尔电导率
        7.2.5 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7.2.6 配合物可能的结构
    7.3 配体及配合物的荧光光谱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氨基苯酚类希夫碱的晶体结构及量子化学计算
    引言
    8.1 实验部分
        8.1.1 实验试剂
        8.1.2 实验仪器
        8.1.3 希夫碱配体的合成
    8.2 结果与讨论
        8.2.1 元素分析
        8.2.2 单晶结构测定
        8.2.3 量子化学计算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配合物抗癌活性研究
    引言
    9.1 实验部分
        9.1.1 实验试剂
        9.1.2 实验仪器
        9.1.3 所需吲哚-2,3-二酮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
        9.1.4 主要溶液配制
        9.1.5 试验方法和步骤
    9.2 结果与讨论
        9.2.1 希夫碱配合物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增殖的影响
        9.2.2 希夫碱配合物对26S蛋白酶体的抑制作用
        9.2.3 配合物C1, C2对人乳腺癌细胞蛋白酶体的活性抑制及诱导其凋亡作用
        9.2.4 配合物C3, C4对人乳腺癌细胞内蛋白酶体的活性抑制及凋亡诱导作用
        9.2.5 配合物C5, C6对MDA-MB-231内蛋白酶体的活性抑制及凋亡诱导作用
        9.2.6 结论
    9.3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萘醛类双Schiff碱及其钍配合物的合成与抑菌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Schiff 碱的定义
    1.2 Schiff 碱反应机理
    1.3 Schiff 碱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方法
        1.3.1 直接合成法
        1.3.2 分步合成法
        1.3.3 模板合成法
        1.3.4 返滴反应法
        1.3.5 高浓度稀释法
    1.4 Schiff 碱的应用
        1.4.1 在医学方面的应用
        1.4.2 在催化方面的应用
        1.4.3 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1.4.4 在腐蚀方面的应用
        1.4.5 在光学材料方面的应用
    1.5 配位化学研究概述
    1.6 Schiff 碱及其金属配合物的抗菌活性研究现状
    1.7 钍配合物的研究意义
    1.8 选题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1.8.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8.2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2-羟基-1-萘甲醛缩 2,6-二氨基吡啶钍的 Schiff 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的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方法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配体 L~1(HNAPME)的制备
        2.2.3 钍的配合物 ThL~1的制备
        2.2.4 配合物中钍的含量的测定
        2.2.5 配体和配合物结构测试
        2.2.6 配合物抑菌活性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配体和配合物的物理性质
        2.3.2 配合物的元素分析
        2.3.3 配合物的热分析
        2.3.4 配体及配合物的紫外光谱分析
        2.3.5 配体及配合物的荧光光谱分析
        2.3.6 配体及配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2.3.7 配体及配合物的核磁图谱
        2.3.8 配合物的可能结构
    2.4 配合物的抑菌活性
        2.4.1 配体与配合物的抑菌性能的研究
        2.4.2 配合物的浓度对抑菌活性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2-羟基-1-萘甲醛缩邻苯二胺钍的 Schiff 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的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方法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配体 L~2(HMPNAP)的制备
        3.2.3 钍的配合物 ThL~2的制备
        3.2.4 配合物中钍的含量的测定
        3.2.5 配体和配合物结构测试
        3.2.6 配合物抑菌活性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配体和配合物的物理性质
        3.3.2 配合物的元素分析
        3.3.3 配合物的热分析
        3.3.4 配体及配合物的紫外光谱分析
        3.3.5 配体及配合物的荧光光谱分析
        3.3.6 配体及配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3.3.7 配体及配合物的核磁图谱
        3.3.8 配合物的可能结构
    3.4 配合物的抑菌活性
        3.4.1 配体与配合物的抑菌性能的研究
        3.4.2 配合物浓度对抑菌活性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重要结论与建议
    4.1 重要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成果目录
致谢

(8)铜钴镍锌锰螯合物的微波固相合成及其抑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图清单
表清单
1 绪论
    1.1 过渡金属螯合物简述
    1.2 Schiff碱过渡金属螯合物的研究进展
    1.3 β-二酮类过渡金属螯合物的研究进展
    1.4 微波固相合成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6 研究思路与内容
2 配体的合成
    2.1 卤代水杨醛Schiff碱配体的合成
    2.2 β-二酮类配体的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4 小结
3 3,5-二碘水杨醛Schiff碱铜钴镍锌锰螯合物的微波固相合成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3.1 3,5 - 二碘水杨醛Schiff碱铜钴镍锌锰螯合物的微波固相合成
    3.2 螯合物的抑菌活性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4 小结
4 5-氯水杨醛Schiff碱铜钴镍锌锰螯合物的微波固相合成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4.1 5 - 氯水杨醛Schiff碱铜钴镍锌锰螯合物的微波固相合成
    4.2 螯合物的抑菌活性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4 小结
5 β-二酮铜钴镍锌锰螯合物的微波固相合成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5.1 β - 二酮铜钴镍锌锰螯合物的微波固相合成
    5.2 螯合物的抑菌活性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4 小结
6 结论
本文所涉及的配体
实验仪器和试剂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新型Schiff碱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水杨醛类Schiff碱
2 杂环类Schiff碱
    2.1 呋喃类Schiff碱
    2.2 吡唑啉酮类Schiff碱
    2.3 安替吡啉类Schiff碱
    2.4 含硫类Schiff碱
    2.5 喹啉类Schiff碱
    2.6 吡啶类Schiff碱
    2.7 唑类Schiff碱
3 β-二酮类Schiff碱
4 芴类Schiff 碱
5 二茂铁基Schiff碱
6 杯芳烃类Schiff碱
7 氨基酸类Schiff碱
8 腙类Schiff碱
9 脲类Schiff碱
10 肼类Schiff碱
11 其他类Schiff碱
12 结束语

(10)两种邻氨基苯甲酸缩水杨醛Schiff碱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抗菌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1.2 邻氨基苯甲酸缩水杨醛Schiff碱 (HL) 的合成
    1.3 Al (L·2H2O) ·2H2O的合成
    1.4 ZnL2的合成
    1.5 抑菌实验
2 结果与讨论
3 结论

四、大茴香醛缩邻氨基苯甲酸Schiff碱及其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Cu(Ⅱ)配合物的抑菌活性(论文参考文献)

  • [1]3-氨基-1-金刚烷醇Schiff碱配合物的合成及抗菌活性研究[D]. 孙嘉悦. 辽宁大学, 2019(01)
  • [2]系列三唑类金属配合物抑菌剂及其基础配方研究[D]. 邱静茹. 宁夏大学, 2018(01)
  • [3]含羧基双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应用及理论研究[D]. 李海莹. 桂林理工大学, 2018(01)
  • [4]席夫碱型Ru(Ⅲ)配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其性能研究[D]. 郑微. 遵义医学院, 2017(10)
  • [5]Schiff碱金属配合物的研究进展[J]. 于静,贾晓波,赵文善. 化学研究, 2016(06)
  • [6]吲哚-2,3-二酮类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生物活性研究[D]. 张鹏飞. 中国海洋大学, 2014(11)
  • [7]萘醛类双Schiff碱及其钍配合物的合成与抑菌活性的研究[D]. 汤金辉. 南华大学, 2014(02)
  • [8]铜钴镍锌锰螯合物的微波固相合成及其抑菌活性研究[D]. 徐锁平. 中国矿业大学, 2013(07)
  • [9]新型Schiff碱的应用研究进展[J]. 于秀兰,郝登越,施昊. 材料导报, 2013(09)
  • [10]两种邻氨基苯甲酸缩水杨醛Schiff碱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抗菌活性[J]. 刘鸿,冉春,刘罗汉. 化学试剂, 2012(09)

标签:;  ;  ;  ;  ;  

茴香醛邻氨基苯甲酸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Cu(Ⅱ)配合物的抗菌活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