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论文文献综述)
刘光萍,马香莲[1](2022)在《基础教育“双减”政策的目标取向及实践路径》文中指出在基础教育领域实施"双减"政策是国家在新时代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而启动的一项重要教育改革,其目标取向包括:促进学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扭转基础教育的功利化、短视化倾向;优化基础教育生态,保障公立学校在基础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校教育回归本真,大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倡学生全面发展等。为保证基础教育"双减"政策能够得到有效实施,提出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评价体系构建、切实做好基础教育督导、大力提高学校课堂教学质量、家校协同育人等实践路径。
范涌峰[2](2021)在《“后减负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态重构》文中认为进入新时代以来,基础教育减负问题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减负主体和减负对象从单一走向多元,减负方式从线性思维走向系统思维,基础教育逐步进入"后减负时代"。然而,时至今日,减负依然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周而复始的基础教育"减负令"效果差强人意,症结在于千年考试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社会阶层固化和社会流动通道窄化、科层化的教育政绩考核制度、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与教育发展不均衡、商业资本的强势介入等社会生态失衡,"双减"政策对于治理上述问题具有全新的价值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意义。"后减负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态重构,要直面根源性问题,重新回归教育初心和本质规律,拓宽社会上升渠道并消解人才和职业偏见,实施基础教育特色化发展战略,推进以个性化、开放化、智慧化为特征的课程改革,构建以教育生态为核心指标的政府绩效考核制度和自主多元的考试招生制度。
卢志月[3](2021)在《发生学视域下小学“减负困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刘柯妙[4](2021)在《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现状调查研究 ——以武安市G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对学生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学校、教师和家长等多方高度重视基础教育的同时,小学生学业负担问题也成为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持续关心的热点问题。过重的学业负担在我国小学中一直普遍存在,不仅影响到广大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也阻碍了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2013年6月教育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该文件把学生的学业负担情况纳入到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中,学业负担问题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2019年,河北省教育厅等九部门联合印发《河北省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实施方案》,该方案对于学生的课程安排、作业布置和作业量等多个方面做了详细规定。政府持续出台多项减负政策和减负文件,但是学生的学业负担有增无减,问题依旧存在。针对这一现实情况,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从小学生的学习时间、课业质量、课业难度和学习压力四方面对武安市G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小学生学业负担的真实情况,同时通过访谈调查法对教师和学生家长进行访谈,以获得关于学生学业负担的辅助性资料。通过调查,分析武安市G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同时为同类研究提供借鉴。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概念界定、研究目的、思路与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点等内容。第二部分是武安市G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现状调查。通过自编问卷对武安市G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业负担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并访谈相关人员,初步了解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的现状,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是武安市G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分析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存在的问题,并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四方面探究其原因。第四部分是缓解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的建议。针对武安市G小学的实际情况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四个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刘超[5](2020)在《减负视角下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Q市某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国家多次出台“减负”政策,一方面体现了国家对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足够重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依然很重,“减负”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2018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再次表明了国家对于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视程度和决心。此次印发的关于减负的三十条措施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的内容增多、难度增大,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帮助他们在学业成绩和学习质量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减轻过重的负担。因此,有必要开展关于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研究,以此来促进其课业负担的减轻。该研究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学习习惯的内容按照学习过程划分为课前学习习惯、课堂学习习惯、课后学习习惯和考试习惯四部分,并以此为维度进行调查问卷的编制,展开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现状的调查。除此之外,该研究对学生的任课教师和家长进行访谈,最终发现小学高年学生的学习习惯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课前预习的独立性不强;二是课堂交流的积极性不高;三是课后做作业的态度不端正、纠错和复习意识不足;四是考试检查和反思行动匮乏。上述问题的出现主要有五方面的原因:首先,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缺乏对学习习惯的认识;其次,学校对于能有效提升学习效率的学习习惯培养目标不明确,没有相关的制度建立以及环境的创设;其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缺乏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引导和训练;再其次,家长对于学习习惯的认识和培养意识淡薄,家庭内部成员之间观念不一致;最后,教师和家长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行动上不一致,缺乏连贯性。鉴于以上原因,在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减轻其课业负担的进程中,学生自身、学校、教师和家长都要做出积极的改变,共同面对。第一,学生要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其在减负中的主体作用;第二,学校要完善相关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制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氛围,促进减负与提效并行;第三,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和训练强化,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第四,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家庭成员相互配合,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五,要加强家校合作,学校、教师和家长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课业负担的减轻。
李娜[6](2020)在《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社会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问题屡见不鲜,该问题不仅阻碍基础教育的蓬勃发展,还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是指学生实际承受的学习负担严重超出小学各科课程标准的要求,不符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小学生减负措施的标准。该问题不仅是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在社会学的视角下,如何切实减轻小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对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社会学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在社会学视角下探讨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问题,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法和访谈法,搜集前人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并对Q市3所小学的部分学生、教师、家长进行深入访谈,了解当下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真实现象,探析原因,为解决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首先,本文根据学生承受学习负担的场所将小学生学习负担类型分为两大类:校内负担、校外负担。其中校内负担包括课程标准之内的负担和课程标准之外的负担,校外负担包括家长自主增加的负担和课外辅导班增加的负担。其次,在查阅我国小学生减负的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访谈发现了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一些现象:课后服务演变成课堂学习;书面作业总量严重超部颁标准;教学评估过度依赖考试;教辅材料杂多;校外学习负担。再次,本文在社会学视角下对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原因进行探析,将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原因归为以下四个方面:小学提前进入升学状态;社会垂直流动的文凭化;家长社会比较压力的转化;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最后,在对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现象、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问题的解决对策: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缓解升学压力;拓宽晋升渠道,促进社会垂直流动;重视家长学校的功能,纾解家长社会比较压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缩小校际差异。
雷舒淇[7](2020)在《社会建构视角下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的主体因素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过程为研究对象,以社会建构理论为理论视野和分析框架,以辨析影响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过程的主体因素为核心主线,以“减负”政策相关主体的政策认知、行动策略和社会文化观念为研究内容,最后,力争为“减负”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提出政策建议。政策执行是将观念状态的政策目标转变为现实状态下政策效果的核心环节,政策执行的成效直接影响着政策目标的实现。因此,研究政策执行过程就是间接研究政策效果实现的影响因素,对影响因素界定以及衡量其对政策效果的影响方式,对提升政策执行效果及后期政策完善有着重要意义。已有的政策执行研究主要聚焦于“官方执行主体”,(1)政策目标群体、其他政策相关者、政策所处的环境并没有被纳入执行过程详细研究。随着政策过程逐步成为多元主体可参与的开放体系,目标群体、其他政策关注者、甚至是普通民众某种程度上都是政策执行者,他们对政策问题的认知、态度、及行动策略等都塑造着执行过程,也影响着政策落实效果。如何将这些要素纳入政策执行研究框架,社会建构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社会建构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行动者的行为并不完全按照政策设计的行为采取行动,政策相关者的政策认知、文化环境、利益关系等都重塑着政策执行过程,影响执行效果。我国的小学生“减负”政策属于实行素质教育的政策体系内容,从理论上讲家庭、学校、学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社会多方主体都支持,然而政策的实际效果却不理想。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教师、家长、学生的行为并不完全受政策的规约,还会受到主体的社会共同意识、特定情境下的主体行动策略、社会文化观念三个因素的影响。因此,研究分别以这三个要素为核心章节对我国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首先,小学生“减负”政策的执行是在一种“弱社会共同意识”下进行的,教师、家长和学生对“减负”政策问题、“减负”政策目标、“减负”政策措施的认知存在普遍的不一致性,这种不一致性会造成主体认知冲突,影响政策执行效果。因此,各社会主体获得共识性政策认知对“减负”政策执行的有效性至关重要。其次,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下,教师和家长的行为都会不同程度的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家长的行为主要受到辅导机构的诱导,教师的行为则主要受到体制性及社会评价的影响,小学生由于自身的非独立性导致他们是政策最重要的“最无影响者”。这就要求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中各主体间形成最低限度的执行合力以促进政策的有效执行。最后,家长和教师的行为还受到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高学历”成功观、“重教苦学”的文化传统以及现代社会的竞争焦虑都与“减负”政策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相悖。培育支持性社会文化观念对“减负”政策的效果至关重要。总之,若要促进小学生“减负”政策的有效执行,提出应对性建议,则需要从影响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的社会性要素入手,清楚解释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中的主体认知及行为。各社会主体获得共识性政策认知,主体间形成最低限度的执行合力,以及培育支持性社会文化观念是“减负”政策执行及再完善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刘石秀[8](2020)在《适合视野下的初中生课业负担研究》文中认为人性的充盈和丰富必需依托并承担一定的负担,完全没有负担或负担过重都是不利于个体发展的。反之,适度的负担则是人性完善所必需的条件,它有助于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卓越人性的完善。但是不同个体的负担的承受力、身心的耐受性、学习需要等是有差异的,满足个体生命发展诉求所需要的课业负担是因人而异的。因此,应为不同个体施与适合其发展需要的课业负担,即为每个人提供最适合的课业负担。本研究立足课业负担现有研究成果,将初中生课业负担界定为:在初中生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时间、课业质量、课业难度及学习压力等四个方面作用于特定的学生个体所产生的责任、需求和压力感的总和。通过自编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调查了某地区分别地处城市、乡镇和农村的三所初级中学(X校、H校、J校)的课业负担现状,结果发现:初中生课业负担差异形态呈现多样化特征,其客观课业负担趋向同一化,而不同个体对课业负担的主观感受具有相对性,影响初中生个体课业负担的因素是具体的。在适合视野的关照下,深入思考分析上述调查结果,得出导致初中生不合理课业负担的主要原因是:1.均衡而有质量的教育资源的不足,减负政策本身未能兼顾课业负担在多维度上的差异性。2.不适合的家庭教育期望及与之相联系的家长教育方式的失当。3.班级授课制、个别化学习指导的不足加上现行教育评价方式的单一化客观上制约着为每个孩子提供最适合的课业负担。4.人们教育观念的偏差。为真正实现为每个孩子提供最适合的课业负担,家长应尊重并充分地了解儿童;学校落实差异化课堂教学,突出学校发展的特色化;转变教育观念,以差异性的视角理解初中生的课业负担。
韩旭[9](2020)在《乡镇寄宿制小学学生课业负担研究》文中提出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18年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内陆总人口的40.42%,因此重视农村教育发展尤为重要。乡镇寄宿制学校是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的短板,而乡镇寄宿制小学作为乡镇寄宿制学校中的一种特殊办学模式,需要格外重视。为了解乡镇寄宿制小学学生课业负担状况,本研究以承德市L县五所乡镇寄宿制小学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结合访谈的形式,对样本学校进行实地调研。调查分析发现,当前乡镇寄宿制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具体表现为:学生学习时间过长、作业量大、可自由支配时间少、睡眠严重不足、课业难度感受大、学习压力大等。学生课业负担是“一果多因”的综合征。要想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为有效缓解乡镇寄宿制小学学生课业负担,政府必须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建立有效的减负监督机制。学校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及地方的减负政策,具体应做到完善教师管理体制,规范教师不良教学行为;科学合理地实施课程;合理安排作息,增加学生自由支配时间,保证学生充足睡眠;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升自身素质;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精简优化课后作业,提高作业质量;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优化学生学习品质;家长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给予孩子合理预期;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加强家校合作,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学生自身也要明确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同时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寻找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增强抗压能力。
刘晓姣[10](2020)在《减负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外作业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中小学减负一直是基础教育关注的焦点,近几年国家更是出台了许多减负政策。开发课程资源、提高课外作业设计能力是落实减负要求的突破点。语文教师应遵循课程理念,寻求最佳的课外作业方案;从量化走向优质,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本,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精心设计出符合减负精神的初中语文课外作业。本文以问卷调查为基本研究方法,重点对T市三所中学的课外作业减负现状进行调查,进而展开对义务教育阶段减负要求落实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全文共五部分,在绪论部分,阐述了本课题的缘起,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据此引出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介绍了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可行性分析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界定了课外作业的概念和理论依据。第三部分对中小学减负政策发展历史进行了回顾,分析了当前减负政策的要求。第四部分从教师、学生和家长三个层面设计了调查问卷,通过数据整理发现当前初中语文课外作业存在许多问题,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客观条件限制、教师设计理念薄弱、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等。第五部分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从教师、家长和学生三个层面,从作业设计、作业布置、作业批改与反馈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二、如何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论文提纲范文)
(1)基础教育“双减”政策的目标取向及实践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基础教育“减负”政策的演进 |
(一)以改善学生身体素质为目标(1949—1977年) |
(二)以减轻学生升学压力为重心(1978—1992年) |
(三)以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为导向(1993—2000年) |
(四)以拉动基础教育系统化改革为目的(2001—至今) |
二、基础教育“双减”政策的目标取向 |
(一)促进学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扭转基础教育的功利化、短视化倾向 |
(二)优化基础教育生态,保障公立学校在基础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
(三)促进学校教育回归本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
(四)大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
三、基础教育“双减”政策的实践路径 |
(一)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评价体系构建,改革基础教育评价方式 |
(二)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做好基础教育的监督与指导 |
(三)中小学加强教学管理,提升学校课堂教学质量 |
(四)明确家长教育责任,促进家校协同育人 |
(2)“后减负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态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 基础教育发展逐步进入“后减负时代” |
二 “减负”难与基础教育生态失衡的症结 |
(一)千年考试文化传统根深蒂固的影响 |
(二)社会阶层固化和社会流动通道窄化的倾向 |
(三)科层化的教育政绩考核制度 |
(四)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与教育发展不均衡 |
(五)商业资本的强势介入 |
三 “双减”政策的教育生态修复意义与局限 |
(一)思想引领,重树教育生态修复的价值论 |
(二)内外兼治,重构教育生态修复的方法论 |
(三)试验推广,重塑教育生态修复的认识论 |
四 “后减负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生态 |
(一)理念转向:重新回归教育初心和本质规律 |
(二)制度转向:拓宽社会上升渠道,消解人才和职业偏见 |
(三)战略转向:实施基础教育特色化发展战略 |
(四)路径转向:推进以个性化、开放化、智慧化为特征的课程改革 |
(五)动力转向:构建以教育生态为核心指标的政府绩效考核制度和自主多元的考试招生制度 |
(4)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现状调查研究 ——以武安市G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小学生学业负担问题成为当今社会的焦点问题 |
(二)令人堪忧的学业负担现状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内的相关研究及评述 |
(二)国外的相关研究及评述 |
四、概念界定 |
(一)小学高年级 |
(二)负担 |
(三)学业负担 |
五、研究的目的、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六、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武安市G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现状调查 |
一、调查基本情况介绍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问卷及访谈的设计 |
(三)调查问卷及访谈的主要内容与实施过程 |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现状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一)学生学习时间的调查分析 |
(二)学生课业质量的调查分析 |
(三)学生课业难度的调查分析 |
(四)学生学习压力的调查分析 |
三、学生学业负担调查结果的总体分析 |
第二章 武安市G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武安市G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存在的问题 |
(一)学习时间较长 |
(二)课业质量的有效性有待提升 |
(三)课业难度需进一步改善 |
(四)学生学习压力较大 |
二、武安市G小学高年级学生存在学业负担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社会方面 |
(二)学校方面 |
(三)家庭教育方面 |
(四)学生方面 |
第三章 缓解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的建议 |
一、社会方面 |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
(二)加大对新型教育的投入,创建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 |
(三)教育监管部门明确责任,增强监管力度 |
二、学校方面 |
(一)改变评价标准的唯一性,全面考核学生 |
(二)优化课程结构,保证各项课程的有效实施 |
(三)教育内容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四)提高作业有效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
(五)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
(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 |
三、家庭方面 |
(一)不断提高家庭教育能力 |
(二)家长对学生的期望要合理化 |
(三)合理安排课余生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
(四)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和联系 |
四、学生自身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家长访谈提纲 |
后记 |
(5)减负视角下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Q市某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缘由 |
1.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是基础教育的重要追求 |
2.小学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 |
3.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有利于学生实现“减负” |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关于减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关于学习习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学习习惯的内涵及其“减负”意义 |
(一)学习习惯的内涵 |
1.学习习惯的界定 |
2.学习习惯的特点 |
3.良好学习习惯的基本表征 |
(二)良好学习习惯是“减负”的重要因素 |
1.小学生课业负担的主要表现 |
2.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内涵 |
3.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与课业负担的关系 |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1.问卷设计 |
2.访谈设计 |
(二)调查对象 |
1.问卷调查对象 |
2.访谈对象 |
(三)调查实施 |
1.问卷调查实施 |
2.访谈实施 |
(四)调查结果 |
1.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总体分析 |
2.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各维度的具体情况 |
3.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与性别的差异比较 |
4.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与年级的差异比较 |
5.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与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差异比较 |
三、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存在的问题 |
(一)课前预习的独立性不强 |
(二)课堂交流的积极性不高 |
(三)课后做作业的态度不端正、纠错和复习的意识不足 |
1.做作业态度不端正 |
2.纠错意识不足 |
3.复习意识不足 |
(四)考试检查和反思的行动匮乏 |
1.考试检查行动匮乏 |
2.反思行动匮乏 |
四、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学生学习的动机不强、主观认识不足 |
1.学生学习动机不强 |
2.学生主观认识不足 |
(二)学校对学习习惯的培养机制不健全 |
1.学习习惯培养目标不明确 |
2.学习习惯培养制度未建立 |
3.学习习惯培养环境未创设 |
(三)教师对学习习惯的培养缺乏引导和训练 |
1.缺乏目标,缺少引导 |
2.缺乏意识,缺少榜样 |
3.缺乏训练,缺少强化 |
(四)家长对学习习惯的培养意识淡薄 |
1.家长培养意识欠缺 |
2.家长表率作用缺乏 |
3.家庭成员培养观念不一致 |
(五)教师和家长对学习习惯的培养缺乏一致性和连贯性 |
1.教师和家长观念不一致 |
2.家长和教师缺乏交流配合 |
五、减负视角下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优化策略 |
(一)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挥减负的主体作用 |
1.摒弃依赖,自主锻炼 |
2.善于观察,仿效榜样 |
(二)学校助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减负与提效并行 |
1.确定学习习惯培养目标 |
2.制定学习习惯培养制度 |
3.创设学习习惯培养环境 |
4.树立学习习惯优秀榜样 |
(三)教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效率 |
1.明确目标,正面引导 |
2.提高自我,言传身教 |
3.加强训练,及时强化 |
(四)家长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减少减负的阻力 |
1.改变观念,提高意识 |
2.营造环境,树立榜样 |
3.统一观念,相互配合 |
(五)家校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共促减负增效 |
1.学校搭建交流平台,形成良性教育生态 |
2.教师与家长交流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调查问卷 |
附录2 :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访谈提纲(教师用) |
附录3 :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访谈提纲(家长用) |
致谢 |
(6)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社会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
2.学习负担过重不利于小学生身心发展 |
3.基于实践现状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与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
1.核心概念界定 |
2.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内相关文献 |
2.国外相关文献 |
(五)研究设计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思路 |
3.研究方法 |
一、小学生学习负担的类型 |
(一)校内负担 |
1.课程标准之内的负担 |
2.课程标准之外的负担 |
(二)校外负担 |
1.家长自主增加的负担 |
2.课外辅导班增加的负担 |
二、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现象 |
(一)课后服务演变成课堂学习 |
1.学校支持课后服务变成常规课 |
2.教师鼓动学生参加课后服务 |
3.课后服务全员化 |
(二)书面作业总量严重超部颁标准 |
1.低年级学生有书面作业 |
2.高年级学生书面作业时间超标 |
(三)教学评估过度依赖考试 |
(四)教辅材料杂多 |
1.教辅材料杂 |
2.教辅材料多 |
(五)校外学习负担 |
三、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原因分析 |
(一)小学提前进入升学状态 |
(二)社会垂直流动的文凭化 |
1.学历至上的社会风气 |
2.阶层固化初步显现 |
(三)家长社会比较压力的转化 |
1.社会比较普遍存在 |
2.家长将社会比较压力转向学生 |
(四)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 |
1.物质资源分配不平衡 |
2.网络信息资源分布不均衡 |
3.优秀师资集中少数学校 |
四、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问题的解决对策 |
(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缓解升学压力 |
(二)拓宽晋升渠道,促进社会垂直流动 |
1.打破阶层固化,增加流动平台 |
2.促进个人兴趣多样化,促进未来多样化发展 |
(三)重视家长学校功能,纾解家长社会比较压力 |
1.帮助家长提升对社会比较的认识 |
2.开展多样化活动纾解家长社会比较压力 |
(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缩小校际差距 |
1.加大偏远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 |
2.网络信息资源共享 |
3.提高待遇,吸引优秀师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关于小学生学习负担情况的访谈提纲(学生卷) |
附录二 :关于小学生学习负担情况的访谈提纲(教师卷) |
附录三 :关于小学生学习负担情况的访谈提纲(家长卷) |
致谢 |
(7)社会建构视角下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的主体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及意义 |
(一)研究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文献梳理 |
(一)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研究 |
(二)社会建构理论研究 |
(三)文献评价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实地调查法 |
(三)要素分析法 |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基本概念 |
(一)小学生“减负” |
(二)政策执行 |
(三)社会建构 |
二、理论基础 |
(一)萨巴蒂尔的政策过程理论 |
(二)社会建构理论 |
(三)基于社会建构的研究框架 |
三、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小学生“减负”问题的由来 |
一、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的历史生成与发展 |
二、小学生“减负”的政策文本分析 |
三、小学生“减负”成为显性问题 |
四、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现状调查 |
一、研究方案设计 |
(一)研究目的与方法 |
(二)调查对象的选取及其基本情况 |
(三)访谈与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一)“减负”前后小学生课业负担量的变化 |
(二)“减负”前后小学生课业负担构成的变化 |
(三)“减负”前后小学生课业负担形式的变化 |
三、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主体政策认知差异弱化政策目标实现 |
一、多元主体对“减负”政策问题认知不一致 |
(一)家长对“减负”政策问题的认知 |
(二)教师对“减负”政策问题的认知 |
(三)学生对“减负”政策问题的认知 |
二、多元主体对“减负”政策目标认知不一致 |
(一)家长对“减负”政策目标的认知 |
(二)教师对“减负”政策目标的认知 |
三、多元主体对“减负”政策措施认知不一致 |
(一)家长对“减负”政策措施的认知 |
(二)教师对“减负”政策措施的认知 |
四、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主体行为“反向强化”与“正向弱化”消解政策效果 |
一、辅导机构诱致性策略使家长“减负”行为反向强化 |
(一)培训宣传铺天盖地 |
(二)培训内容投其所好 |
(三)培训形式花样百出 |
二、“减负不减评”使教师“减负”行为正向弱化 |
(一)“重绩效”评价使教师“减负”弱激励 |
(二)“分数至上”对冲“减负”行为 |
(三)家庭偏好多元催生“好学生”法则 |
三、小学生的非独立性使“减负”行为正向弱化 |
四、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体传统文化观对“减负”政策的非支持性 |
一、“高学历”成功观对“减负”政策的弱支持 |
二、“重教苦学”文化传统对“减负”政策的弱支持 |
三、现代社会的竞争焦虑对“减负”政策的弱支持 |
四、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促进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的建议 |
一、获得共识性政策认知 |
二、形成一致性主体行动 |
三、培育支持性社会文化观念 |
四、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小学生“减负”问题家长调查问卷 |
附录B:小学生“减负”问题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C:小学生“减负”问题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D:家长访谈提纲 |
附录E: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F:学生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适合视野下的初中生课业负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理论基础 |
(四)文献综述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初中生课业负担的应然之思 |
(一)课业负担的内涵及辩证 |
(二)因材施教与适合教育 |
1.因材施教的内涵 |
2.适合教育对因材施教的继承及发展 |
(三)适合教育的内涵 |
1.适合谁:学生群体与学生个体的统一 |
2.适合性:主观判断与客观标准的统一 |
(四)适合教育的特征 |
1.以洞悉个体学生的特征为前提 |
2.以促进个体成人为理想归宿 |
(五)适合视野下的课业负担 |
二、初中生课业负担的现状 |
(一)初中生学习时间 |
(二)初中生课业质量 |
(三)初中生的课业难度感受 |
(四)初中生的课业压力 |
(五)初中生课业负担的特征 |
1.初中生课业负担差异形态具有多样性 |
2.初中生客观课业负担趋向同一化 |
3.初中生课业负担主观感受的相对性 |
4.初中生个体课业负担原因的具体性 |
三、对初中生课业负担现状的反思 |
(一)社会层面 |
1.均衡而有质量的教育资源的不足 |
2.减负政策难以兼顾课业负担多维度的差异性 |
(二)家庭层面 |
1.不适合的家庭教育期望 |
2.家庭教育方式的失当 |
(三)学校层面 |
1.班级授课制对因材施教的客观制约 |
2.个别化学习指导的不足 |
3.教育评价方式的单一化 |
(四)社会教育观念的偏差 |
四、如何为初中生提供适合的课业负担 |
(一)充分把握课业负担的差异性特征 |
(二)家长充分地了解并尊重儿童 |
(三)差异化课堂教学 |
(四)学校特色化发展 |
(五)转变社会教育观念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初中生课业负担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初中生课业负担学生访谈提纲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9)乡镇寄宿制小学学生课业负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 |
1.1.1 乡镇寄宿制小学的重要性 |
1.1.2 课业负担问题日益突出 |
1.1.3 乡镇寄宿制小学课业负担研究的特殊性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乡镇寄宿制小学 |
1.4.2 课业负担 |
1.5 理论基础 |
1.5.1 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理论 |
1.5.2 成就动机理论 |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方法 |
1.7 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 |
1.7.1 创新点 |
1.7.2 难点 |
第二章 乡镇寄宿制小学学生课业负担的调查分析与结果 |
2.1 研究设计 |
2.1.1 研究思路 |
2.1.2 调查对象 |
2.1.3 问卷及访谈提纲的编写与优化 |
2.1.4 问卷与访谈记录的处理 |
2.2 乡镇寄宿制小学学生课业负担的客观情况 |
2.2.1 教学安排 |
2.2.2 作业情况 |
2.2.3 课余生活安排 |
2.3 乡镇寄宿制小学学生课业负担的主观情况 |
2.3.1 课业难度感受 |
2.3.2 学习压力 |
2.3.3 学习态度与习惯 |
2.4 乡镇寄宿制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表现 |
2.4.1 学生学习时间过长 |
2.4.2 作业量大且缺少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同质内容过多 |
2.4.3 开展课余活动次数有限,活动形式单一 |
2.4.4 睡眠时间严重不足 |
2.4.5 课业难度感受过大 |
2.4.6 学习压力过大 |
2.4.7 对寄宿生活和学习缺乏兴趣 |
第三章 乡镇寄宿制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分析 |
3.1 政府减负政策实施监管不到位,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
3.1.1 缺乏对减负政策实施情况的监管 |
3.1.2 学校师资力量薄弱 |
3.2 学校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对学生课余时间的关怀 |
3.2.1 学校教学常规管理落实不到位 |
3.2.2 课程及课余活动安排缺乏人文关怀 |
3.2.3 作息时间不合理,学生可支配时间过少 |
3.3 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学能力不足且精力有限 |
3.3.1 教学观念陈旧,专业能力欠缺 |
3.3.2 师生之间疏于沟通,教师对学生关心不足 |
3.3.3 身兼数职,教学力不从心 |
3.4 家长教育观念陈旧落后 |
3.4.1 缺乏科学的教育方式 |
3.4.2 缺少对学生学习生活的沟通和引导 |
3.5 学生“不想学”“不会学” |
3.5.1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
3.5.2 错误的学习方法和不良的学习习惯 |
3.5.3 心理素质薄弱 |
第四章 减轻乡镇寄宿制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建议 |
4.1 政府要加强教育执法力度,优化学校资源配置 |
4.1.1 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建立行之有效的减负监督机制 |
4.1.2 加强学校师资力量建设,发挥乡镇寄宿制学校优势 |
4.2 学校要积极履行各项减负政策 |
4.2.1 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提升乡镇寄宿学校教学质量 |
4.2.2 科学合理的实施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4.2.3 丰富学生课余活动,培养广泛爱好 |
4.2.4 合理安排作息,增加学生自由支配时间 |
4.3 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提升自身教育教学能力 |
4.3.1 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身素质 |
4.3.2 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4.3.3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优化学生学习品质 |
4.3.4 精简优化课后作业,提高作业质量 |
4.4 家长要树立科学教育观念 |
4.4.1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给予孩子合理的预期 |
4.4.2 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给予孩子有效引导 |
4.4.3 增进家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减负 |
4.5 学生要提高自控能力,探索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 |
4.5.1 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动机 |
4.5.2 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4.5.3 寻找适合自己的解压方式,增强抗压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减负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外作业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选题的缘起 |
1.2 选题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简要评述 |
1.4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
1.4.1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1.4.2 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
1.5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案例研究法 |
2.课外作业的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2.1 概念界定 |
2.1.1 作业 |
2.1.2 课外作业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人本主义学习观 |
2.2.2 多元智能理论 |
2.2.3 最近发展区 |
3.减负政策的分析 |
3.1 减负政策的发展历史 |
3.1.1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
3.1.2 缓解学生升学压力 |
3.1.3 推进基础教育改革 |
3.1.4 规范校园内外负担 |
3.2 当前减负政策的要求 |
3.2.1 减轻学生身心负担 |
3.2.2 关注初中生发展特点 |
3.2.3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
4. 减负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外作业调查分析 |
4.1 调查目的 |
4.1.1 调查对象 |
4.1.2 问卷设计 |
4.1.3 问卷发放和回收 |
4.2 减负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的教学现状分析 |
4.2.1 教师问卷分析 |
4.2.2 学生问卷分析 |
4.2.3 家长问卷分析 |
4.3 减负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外作业存在的问题 |
4.3.1 教师层面 |
4.3.2 学生层面 |
4.3.3 家长层面 |
4.4 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
4.4.1 教师层面 |
4.4.2 学生层面 |
4.4.3 家长层面 |
5.落实减负要求的初中语文课外作业策略 |
5.1 教师层面的策略设计 |
5.1.1 课外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 |
5.1.2 课外作业布置的具体方法 |
5.1.3 课外作业批改反馈的变革 |
5.2 学生层面的策略设计 |
5.2.1 重视小组合作 |
5.2.2 加强意志训练 |
5.2.3 树立同伴楷模 |
5.3 家长层面的策略设计 |
5.3.1 转变教育方式 |
5.3.2 参与作业批改 |
5.3.3 积极配合学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2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3 :家长调查问卷 |
附录4 :《范进中举》教学案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四、如何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论文参考文献)
- [1]基础教育“双减”政策的目标取向及实践路径[J]. 刘光萍,马香莲.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22(02)
- [2]“后减负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态重构[J]. 范涌峰.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3]发生学视域下小学“减负困境”研究[D]. 卢志月.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4]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现状调查研究 ——以武安市G小学为例[D]. 刘柯妙.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2)
- [5]减负视角下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Q市某小学为例[D]. 刘超.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6]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社会学分析[D]. 李娜.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7]社会建构视角下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的主体因素研究[D]. 雷舒淇. 河南大学, 2020(02)
- [8]适合视野下的初中生课业负担研究[D]. 刘石秀.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9]乡镇寄宿制小学学生课业负担研究[D]. 韩旭. 河北大学, 2020(08)
- [10]减负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外作业现状与对策研究[D]. 刘晓姣. 天水师范学院,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