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与孔子思想研究

论语与孔子思想研究

一、关于论语及孔子思想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姚海涛[1](2021)在《孔子预言的紬绎与解读》文中指出孔子留下的大量应验预言大体可分爲三类:其一,对孔门弟子前途与命运的预言;其二,对国家政治走向的预言;其三,对个人前途的预言。孔子预言能够应验与迷信无涉,亦不是"鬼神之知",而是人文理性的表现,是仁智合一的体现,是德性意识与理性意识的展现,由此构成了孔子仁智合一的预言观。孔子抛弃了上古以来所延续的神圣、神秘旨趣,释放出喻指未来的知识、道德,且构建了将知识、道德二者合观并重的仁智合一的啓悟新模式。从言説方式来看,孔子以人本主义的理性方式而非神秘主义的方式预言人与事的未来。紬绎与解读孔子预言及其背後隐含的意义,对於理解孔子时代文化转型与孔子的仁之关怀、智之鉴照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葛枭语,李小明,侯玉波[2](2021)在《孔子思想中的君子人格:心理学测量的探索》文中认为君子人格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学思想)中的理想的人格特质,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心理具有重要意义,但鲜有实证研究。通过经典文本的理论分析与心理测量的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选取《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论述编制初测条目,通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效标关联效度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总样本量=1916),对孔子思想中的君子人格的内在结构进行了探索,并编制了具有良好信效度的测量工具。结果表明,孔子思想中的君子人格包含了智仁勇、恭而有礼、喻义怀德、有所不为、持己无争5个因素。此外还考察了其与大五人格、中国人价值观、自我和谐、合作与竞争人格倾向、亲社会倾向等效标变量的相关关系。

刘总总,苗怀明[3](2021)在《从《论语》语录体看孔子教育思想的实践》文中认为《论语》语录体是记录孔子教育思想实践的最佳载体,其语录体的运用全面真实地体现了孔子的教学观念、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及游学经历。作为孔子一生游学实践的真实记录,可谓孔子当年教学"课堂"的再现,堪称孔子潜心布道的教学文案。与其他作者自己编写的作品不同,《论语》由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这些后学运用孔子教育思想独创语录体,成就了辑录孔子教育思想实践的《论语》,垂范千古,功不可没。

陈来[4](2021)在《略论《论语》的传承与训解》文中提出《论语》主要记载了孔子的言行,还有一小部分记载了孔子弟子的言行。在战国孟子时代,《论语》大概已经辑定。西汉以来,《鲁论》《齐论》以后,《张侯论》成为最为流行而且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论语》文本。汉代《论语》的单注本,《鲁论》有郑氏注,《古论》有孔氏注、马融注,《张侯论》有包氏注、周氏注,等等。曹魏时期何晏主持编纂的《论语集解》保存了大量的汉魏古注,同时开始以《易传》注《论语》。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扩大了集解的文本,同时大量玄学思想加入到了《论语》的注疏文本里。北宋邢昺的《论语注疏》注重儒家本来的义理旨趣,为程朱义理派的解释开了先河。朱子的《论语集注》用道学体系的义理系统贯穿其对《论语》的解释,既广泛吸取汉唐古注,又彰显出义理派的优长。历代重要思想家对《论语》的注解,塑造了孔子和《论语》的生命,缔造了中华文化的文化生活,塑造了中华文化的价值观,构成了浩浩荡荡孔子文化的景观,中华文化的生命之流也是这样传承和发展的。《论语》长久不断地渗透进几千年中国的社会文化和人民大众中,成为中华美德教育的根本堡垒。

王春华,于联凯[5](2021)在《东夷仁俗与孔子仁学——也谈孔子仁学的认识论渊源与逻辑结构》文中指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它的认识论根源是东夷仁俗与孔子之前及同时代人们对于"仁"的使用与理解。孔子与其弟子一起创立了仁的理论体系,这个创立过程应该是从四十五岁以后到周游列国之前的十年左右的时间。孔子仁学的逻辑构成包括三个层面:仁本体的构成;为仁、行仁的逻辑层次;为仁、行仁的圣景——中和之美。"仁"本体由"一核心"、二翼、一极点、二十四德构成。孔子仁学与其对天命的认知有契合之处,但与现实存在着二律背反的现象。无论如何,孔子的仁学意义重大。

潘铭基[6](2021)在《论司马迁对孔子生平之考证》文中研究表明《论语》篇幅短小,言简意赅,并不编年。《史记·孔子世家》当参考《论语》及其他文献,编年成文,颇具考察意义。近世学者编撰孔子生平传记,亦有借助《论语》,并就《史记·孔子世家》之编排有所讨论,本文亦加细论。据《史记·孔子世家》与《史记》他篇所载,孔子生平编年亦有矛盾之处,或谓此即司马迁两存异说之法。至于孔子生平的疑年亦多,本文将选取若干条目深入讨论,亦重新剖析司马迁何以将孔子置于世家。

常强[7](2021)在《孔子“批评政治”发微——以《论语》记述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陈来先生在大作中把"批评政治"抬高到与"美德政治"并列的重要位置,为全面系统把握儒家思想及其与中国古代政治运作之关系提供了全新视角。但目前学界关于孔子及儒家"批评政治"的系统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认为,孔子重视"自正",但也不放弃"正他"。"美德政治"与"批评政治"地位并不相同,"批评政治"是"美德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美德政治"的忠诚守护和间接宣介。孔子思想中具有丰富的"批评政治"思想资源,为儒家"批评政治"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根据孔子的批评实践,应当把"批评"分为"言语批评"和"行动批评",强调"行动批评",更加凸显出孔子及儒家知行合一的行事风格。在清明政治中,批评立场和批评本身同等重要。孔子及儒家"批评政治"是一座思想的富矿、理论的富矿、政治智慧的富矿,值得高度关注和深入探讨。

何俊[8](2021)在《叶适事功学的自我疏证——《习学记言序目》札记》文中研究说明叶适是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其代表作是《习学记言序目》。永嘉学派以经制言事功,在南宋思想界成为与程朱理学、象山心学鼎足而三的学派。由于《习学记言序目》成书晚,事功学的思想概念与陈述形式都不同于主流的理学与心学,因此永嘉事功学一直以来因朱熹的贬斥而未得真正理解。现代研究囿于学科分类,对《习学记言序目》缺乏系统的研究,故叶适事功学终亦未得彰显。叶适在《习学记言序目》中根柢六经、折衷诸子、考诸史事,最终表征于对北宋一朝文献的评判,从而完成了永嘉事功学的自我疏证。分析这一疏证,不仅推进对叶适事功学的系统理解,而且有益于探索现代中国学术话语从传统中的转出。

王齐洲[9](2021)在《孔子“礼教”面面观》文中提出孔子"礼教"是有关周代礼乐制度与礼乐文化的教育。他选择将"孝"作为推行礼乐文化、践行礼乐制度的伦理基础,将三年丧礼这种制度和形式问题,转化为情感、人格、人性问题,以教育弟子遵守礼制,在"孝"和"义"之间寻求平衡,并以"孝道"推衍为"治道"。孔子以"敬"作为"孝"的心理依据,进而作为"礼教"的心理依据,由"敬"而爱护父母给予的身体和生命,由"敬"而尊重一切社会秩序和规范,"主敬"因此成为孔子"礼教"的基本教义。孔子"礼教"的最佳境界是"制中""得其宜",即有秩序的和谐,与"乐"主"和"殊途同归,"礼之用,和为贵"成为基本价值取向,同时强调"顺"对于"礼"的实践意义;"和"重在人的心理感受,"顺"重在社会实际运作,二者结合,构成孔子"礼教"的完整价值结构。孔子"礼教"落脚点是政治,即社会治理,在"家天下"条件下,孔子赞赏"小康"社会,这一社会包括了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六君子"的时代,而孔子理想的社会是尧、舜时代"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这证明孔子心目中的"礼"并非以维护宗法等级制社会为前提。

宋化玉[10](2021)在《关于孔子“帮助乱党”问题的历史考察》文中研究说明《论语》中有两处载有孔子想要"帮助乱党"之事,由于这两件事与孔子的圣人形象不符,后世学者对此多有辩护。帝制时代的学者将孔子想象成维护集权政治的"素王",但以君子治理小邦才是《论语》中孔子政治思想的主线。分封制的演变、春秋后期的社会变动,是孔子这一思路产生的时代背景;孔子欲应乱党之召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中合情合理。后世学者重提封建的主张,以及追求自治的政治实践,皆与孔子重视小邦治理的思路灵犀相通。

二、关于论语及孔子思想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论语及孔子思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孔子思想中的君子人格:心理学测量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2 经典文本的理论分析
    2.1 君子人格的内涵定义
    2.2 君子人格的外延定义
    2.3 君子人格与其他心理变量的关系
3 心理测量的实证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初测问卷的编制
        3.1.2 被试
        3.1.3 程序
        3.1.4 测量
    3.2 研究结果
        3.2.1 探索性因素分析
        3.2.2 验证性因素分析
        3.2.3 效标关联效度分析
    3.3 讨论
        3.3.1 君子人格的结构
        3.3.2 君子人格与效标变量的关联
4 总讨论
    4.1 智仁勇
    4.2 恭而有礼
    4.3 喻义怀德
    4.4 有所不为
    4.5 持己无争
    4.6 研究贡献与局限

(3)从《论语》语录体看孔子教育思想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论语》语录体的基本特质
二、《论语》语录体对孔子教育理念的多角度运用
三、《论语》语录体对后世教育领域的影响
结语

(4)略论《论语》的传承与训解(论文提纲范文)

一、《论语》的书名
二、《论语》的传本
三、《论语》的单注本
四、《论语》的集解本(上)
五、《论语》的集解本(下)
六、《论语》和孔子的权威性

(5)东夷仁俗与孔子仁学——也谈孔子仁学的认识论渊源与逻辑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东夷仁俗
二、孔子与东夷的关系
三、孔子从东夷人那里受到的关于“仁”的影响
四、阳货的刺激及孔子仁学的创立
五、孔子之“仁”的逻辑构成
    (一)“仁”本体的构成
    (二)为仁的逻辑次序
    (三)为仁、行仁的圣景———中和之美
六、仁学与天命的某种契合及与现实的二律背反

(6)论司马迁对孔子生平之考证(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论语》所载孔子生平事迹
三《史记·孔子世家》与孔子游历考
四略论司马迁为孔子立传之原委
五结语

(7)孔子“批评政治”发微——以《论语》记述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孔子重视“自正”,但也不放弃“正他”
二、孔子“批评政治”的思想基础
    (一)批评主体进行批评的思想基础(即臣属的行动基础)⑶
        1. 立身要正直。
        2. 事上要忠诚。
        3. 言语要慎重。
        4. 识人要客观。
        5. 有错要纠正。
        6. 方式要灵活。
    (二)批评对象(被批评者)接受批评的思想基础(即君主的接受基础)
        1. 政不离德。
        2. 做好榜样。
        3. 反躬自省。
        4. 人难自正。
        5. 大胆纠错。
三、孔子的批评实践
    (一)孔子的“言语批评”
        1. 对前人的“言语批评”
        2. 对时人的“言语批评”
    (二)孔子的“行动批评”
四、结语

(8)叶适事功学的自我疏证——《习学记言序目》札记(论文提纲范文)

一、根柢《六经》以明尧舜之道
二、推见孔子之学以明一贯之道
三、 剖析秦汉讫于五季以明治乱通变之原
四、折衷诸子通《文鉴》总述讲学大指

(9)孔子“礼教”面面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孝:孔子“礼教”的伦理基础
二、敬:孔子“礼教”的心理依据
三、和顺:孔子“礼教”的价值取向
四、大同:孔子“礼教”的社会理想

(10)关于孔子“帮助乱党”问题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古代学者对孔子“帮助乱党”二章的注解
二、孔子“帮助乱党”的时代与思想背景
三、孔子“小邦君子之治”的政治思路对后世的影响

四、关于论语及孔子思想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孔子预言的紬绎与解读[J]. 姚海涛. 孔子学刊, 2021(00)
  • [2]孔子思想中的君子人格:心理学测量的探索[J]. 葛枭语,李小明,侯玉波. 心理学报, 2021(12)
  • [3]从《论语》语录体看孔子教育思想的实践[J]. 刘总总,苗怀明. 江淮论坛, 2021(05)
  • [4]略论《论语》的传承与训解[J]. 陈来. 东岳论丛, 2021(10)
  • [5]东夷仁俗与孔子仁学——也谈孔子仁学的认识论渊源与逻辑结构[J]. 王春华,于联凯. 临沂大学学报, 2021(05)
  • [6]论司马迁对孔子生平之考证[J]. 潘铭基. 长安学术, 2021(01)
  • [7]孔子“批评政治”发微——以《论语》记述为中心[J]. 常强. 孔子研究, 2021(05)
  • [8]叶适事功学的自我疏证——《习学记言序目》札记[J]. 何俊. 学术界, 2021(09)
  • [9]孔子“礼教”面面观[J]. 王齐洲. 国际儒学(中英文), 2021(03)
  • [10]关于孔子“帮助乱党”问题的历史考察[J]. 宋化玉. 政治思想史, 2021(03)

标签:;  ;  ;  ;  

论语与孔子思想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