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方向)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原则

英语(+专业方向)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原则

一、英语(+专业方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原则(论文文献综述)

毛和荣,黄映鸥[1](2021)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院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文中提出"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给高等中医药教育带了无限机遇,同时对高等中医药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包括加强"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理念虽然早已成为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外语界的共识,但其概念内涵尚不明晰,其在语种、学制、课程设置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探讨并最终构建中医药院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张炜[2](2021)在《普通高校一流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问题研究 ——以Y大学师范专业为例》文中提出“双万计划”背景下,一流专业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师范生是未来教师职业的预备者,影响着国家教育质量的提升。但是,长期以来,有关于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却并未得到重视,并且在文本内容与实施环节中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问题。因此,本研究基于Y大学的七份一流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我国“双万计划”的背景为依托,对Y大学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展开理性思考,探究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相应对策的可能性探索。本研究运用文献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在培养方案文本探讨层面,主要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课程设置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在培养方案实施层面,主要从培养方案修订与执行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七个一流师范专业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基本都能按照有关政策措施进行制订工作,体现了制订的规范化,但是也存在着培养目标高远且缺乏特色、人才定位不清晰的问题,课程方面也存在着学分和学时过高、理论课过多的问题;在执行层面,却出现了与文本的差异性,实际并未按文本规定来执行。由此反映出,虽然七个专业均为一流专业,但是其人才培养质量并未经由规范化的培养方案得到保障。因此,本研究认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立足于实际,实现规范化与差异化的统一,建立健全校内内部监督机制,确定质量保障体系,从而进一步提升师范生的培养质量。

滕予晗[3](2021)在《ESP视角下体育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成都体育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体育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一张重要名片。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体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也提出以筹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2022年杭州亚运会和参加重大体育赛事为契机,拓展与国际体育组织的合作领域,增强国际体育事务话语权,加快体育外事人才培养。体育翻译人才在体育对外交流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体育翻译人才的需求与短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国内外对体育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也相对缺乏。本文旨在基于ESP理论和调研探索现有体育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相关对策,在对国内高校体育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剖析的同时,为更好地培养优秀体育翻译人才提供参考。本文首先通过文献调研综述了我国体育翻译人才需求与短缺之间的矛盾,并以成都体育学院体育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为个案,通过对ESP理论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厘清研究主体与内容,为研究搭建基本理论支撑。其次,以1名成都体育学院2017级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体育翻译方向毕业生和2名2018级体育翻译专业研三学生为访谈分析对象,针对专业培养模式进行了案例分析。同时,通过对成都体育学院英语专业本科(体育外语外事方向)和体育翻译专业研究生共169位同学开展问卷调查,基于成都体育学院个案分析了体育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不足。再次,基于访谈和问卷,结合ESP理论,对成都体育学院体育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发现,尽管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合理,对体育翻译人才培养有较好的指导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是:培养目标与规格不够明确,学院对学生培养目标的传递不到位,招生模式上存在一定弊端;教学内容与课程结构不够合理,课程体系不够完善,课程改革的步伐和力度不够大,课程体系缺少对学术研究和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够科学,存在学生实践活动框架体系不完善,教育考核机制不严谨,配套教材不全面且利用率低等问题;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够全面,存在教学方法单一、缺少对工作所需的良好品质和必备技能的锻炼等问题,进而揭示这一系列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在于学院没有从ESP教学的特点入手,从全面的角度进行培养方案的制定。最后,为了进一步优化体育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笔者基于被培养者(学生)的视角,从体育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与规格、教学内容与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四个维度对现阶段体育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一些建议。明确培养目标和规格可以从增加学院对培养目标信息的传递和完善招生模式入手,使学生对培养目标更加了解。完善教学内容和课程则需要进一步调整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增加跨学科课程和运动项目英语课程,加大专业课比重和课程改革步伐,加强学生科研知识和实践能力锻炼的有机结合,建构更加符合体育翻译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优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可以从完善学生实践活动的框架体系与教育考核机制,增加配套教材的全面性,提高教材利用率等方面着手;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着力点则在于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教学场地综合化,切实提高学生翻译技能水平。

程晓堂[4](2021)在《《国标》背景下英语专业英语教育方向课程设置参考框架》文中提出培养英语师资等英语教育类人才一直是高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本文梳理了近40年来高校本科英语专业英语教育人才培养的理念及实施情况,讨论了实施《国标》背景下英语专业加强英语教育方向人才培养的必要性,提出了可以支撑英语教育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参考框架及实施建议。

李逢源[5](2020)在《需求分析视角下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很多院校都增设了英语专业。为培养优秀的英语人才,英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需求分析是外语教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但目前而言,国内较少有基于需求分析视角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进行的研究。邮电类院校属于行业特色学校,在通信和信息系统、信息与信息处理、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等信息学科上有着很大的优势,需要围绕这种特色打造邮电特色的英语专业课程。因此,本研究从需求分析视角对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展开了调查与分析,获取多方对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及实施过程的看法,并为优化课程建设建言献策。本研究主要以Dudley-Evans&St.John的需求分析理论和模式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主要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主的邮电类院校140名在校英语专业学生、32名英语专业毕业生、10名英语教师以及15名社会用人单位的招聘人员为调查对象,拟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的在校生、往届毕业生、教师以及社会用人单位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总体满意度及原因是什么?2)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的在校生、往届毕业生对英语专业课程学习需求是什么?是否得到满足及原因是什么?3)基于上述研究和《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如何进一步完善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发现:1)总体来讲,四类研究对象对目前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一般,课程设置还没有很好地满足他们的需要;2)他们对于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的需求主要是广博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扎实的语言技能、丰富的实践类课程以及具有邮电类院校的特色课程知识。他们认为目前的英语技能型课程基本得到满足,但是知识性课程、实践类课程以及邮电类院校特色课程尚未得到满足,还需进一步完善目前的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3)鉴于四类研究对象的需求与目前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偏差以及四类研究对象对于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首先,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应符合《国标》的要求,减少技能型课程,增加知识性课程、实践类课程以及院校特色课程。其次,课程设置应考虑学生的需求,引起学生的兴趣。再次,课程设置还应满足社会的需求,改善目前英语专业的就业形势。接着,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和大学外语课程设置加以深度的区分,增加英语专业课程的广度与深度,突出英语专业优势。然后,要构建具有邮电类院校特色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最后,要注重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动态的需求分析。根据以上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了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方案雏形,作为后续课程设置研究的参考。同时,还指出本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以及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左洁[6](2020)在《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及其实效性对比研究 ——以“南邮”和“南航”为例》文中认为在国家倡导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鼓励高校“依校定标”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是实现英语专业特色发展的有效途径。理工类院校着眼于本校理工特色,对英语专业校本课程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本研究首先回顾了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以问卷和结构性访谈的方式对选定的两所理工类院校(“南邮”和“南航”)英语专业相关师生,围绕三个问题展开研究:一、英语专业指导性文件从《大纲2000》到《国标》,为英语专业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何种启示?二、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现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现状如何?三、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开设的校本课程实施效果怎样?基于上述研究问题,本文首先对两份英语专业指导性文件(《大纲2000》和《国标》)进行了要素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国标》放宽了高校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权限,强调英语专业的人文属性,倡议将英语专业校本课程拓展到专业核心课程和培养方向课程等;同时,《国标》还强调了现代教育技术对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性,呼吁各高校创新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等,并对英语专业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其次,笔者通过对两校英语专业培养文件的梳理,对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现状等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水平参差不齐,在校本课程设置体系建设、语言能力与本校理工特色知识的学习步调、“英语+专业方向”培养特色的重视程度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这些发现为其后的访谈研究等提供了初步的调研基础。接着,本文采取问卷和访谈法,借助校本课程实效性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对两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的实施状况与效果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一方面,从两校的的对比调研来看,在校本课程开设及其意义、校本课程目标和内容、校本课程教学活动过程的认识与态度上,两校英语专业存在显着性差异;南航英语(民航业务)专业学生在学习效果、跨学科知识学习能力和对未来发展的帮助等方面均高于南邮英语专业。另一方面,两校英语专业师生对校本课程的总体评价一般;校本课程目标不够清晰,课程内容艰深,缺乏情境呈现和实际运用的机会和平台;校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校本课程课堂氛围与教师跨学科专业素养较为满意,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课堂讲授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而慕课、微课等网络教学模式,以及与企业对接的实践教学有待普及;当前校本课程的评估手段不合理,对阶段性测验、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等形成性评价重视不够;校本课程教师队伍中“双师型”师资明显不足等。最后,我们就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存在的不足,尝试对提升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实效性提出了如下改进建议:革新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实施理念;构建英语专业校本课程体系,凸显理工特色;寻求校本课程多样化教学模式;建立动态校本课程评价体系;整合英语专业校本课程教师队伍等。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研究涉及面广,各校校本课程开发和运用都会经历一个不断自我评价、自我修正的过程。因此,本文的研究旨在抛砖引玉,以期为未来的校本课程研究提供启示。

杨薇[7](2020)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1978-2018)》文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在新时期提出的重要发展理念与愿景,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中国贡献。“一带一路”倡议是2013年提出的,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存在并不断发展,经历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发展过程。本研究选取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泰国和马来西亚等五国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典型代表,主要通过历史研究、口述历史等研究方法,在国内外政治环境、经济状况、外交关系、教育政策等宏观背景下,呈现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个国家之间留学生教育发展过程的立体影像。留学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根据国内和国外两个立足点,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的留学生教育,可以分为向国外派出留学生和接收来华留学生两大分支领域,既有在教育政策指导下发展的共通性,也有遵循各自轨迹发展的独立性。依据我国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重大教育政策的颁布实施以及留学生教育发展的规模等具有标志意义的史实,本文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之间的留学生教育划分为“重新起步时期”、“深化改革时期”和“加速发展时期”三个主要的历史发展阶段,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和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实施以及留学生个体在时代大潮中的经历等不同角度,客观呈现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演进过程。通过对40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历史回溯,本研究得出以下认识:40年来,服务国家建设需要、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始终贯穿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进程;国际政治局势和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是发展留学生教育的前提条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自身的教育水平是与我国开展留学生教育合作的基础;中国经济实力的变化和教育政策的导向决定了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40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整体统筹规划、到各自相对独立发展、再回归统筹兼顾趋势的演进过程,充分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与政策取向。40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之间的留学生教育取得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有力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促进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通过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加快了留学生教育乃至高等教育整体的法制化进程;认识到来华留学生教育具有一定的市场属性、是教育服务贸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直接服务国家公共外交的作用日益突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可在以下几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把留学生教育置于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之中,置于世界高等教育的竞争之中,高度重视留学生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大力发展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留学生教育;进一步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加快提升风险防范意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需要统筹派出和接收两个不同的方向,平衡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之间的关系;通过发展留学生教育,契合“一带一路”倡议,发挥教育的多重功能,不断推动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构筑“民心相通”的教育之路。

唐丽玲[8](2020)在《新时代背景下“英语+法律”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可行性分析——以甘肃政法大学为例》文中指出法律英语是世界法律外交中的通用语言。新时代背景下法律英语人才培养刻不容缓。"英语+法律"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以内容为驱动、语言为载体,聚焦于法律内容与语言学习的交叉融合。基于对甘肃政法大学法律英语专业方向学生的问卷和访谈结果,本文着重从学生满意度视角对"英语+法律"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可行性分析。结果显示,"英语+法律"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在甘肃政法大学英语专业完全可行。该模式可以实现法律专业知识与英语语言技能之间的有效关联,显着内化法律专业知识,强调有真实法律学科语境依托的语言能力的培养,确立"用英语教法律"和"借助法律教英语"相结合的教学思路,从而真正实现法律英语人才培养过程中内容与语言"双聚焦"。

王晓静,张海洋[9](2020)在《国内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动态科学知识图谱分析(1989—2018)》文中认为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近30年来收录的988篇国内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文献为数据来源,借助Cite Space绘制了1989至2018年间国内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的动态科学知识图谱,并分别对研究趋势、主要发刊机构和发文作者、研究热点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国内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经历了起步、快速增长和稳定增长三个阶段;研究机构和作者之间均缺乏相互交流与合作;研究热点始终围绕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这一目标及其培养手段展开。希望分析结果能为今后国内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赵帅帅[10](2020)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城轨项目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以杭州X学院为例》文中提出截至2018年底,中国内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长度超5761公里,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伴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渗透,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如何适应行业企业需求,培养专业人才,已经成为了各大职业院校的重要课题之一。为更好地开展人工智能背景下城轨人才培养改革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人工智能和城市轨道交通人才的概念以及阐述人才培养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后续人才培养改革奠定理论基础。分析了人工智能的应用对城轨行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智能运营和智能运维;对高职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手段、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内容。接着通过访谈法对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客运部门负责人进行访谈,了解当前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企业需要具备人工智能思维的人才、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和跨界复合型人才。然后以杭州X学院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以下简称城轨专业)为例,阐述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的现状(2018年前的人才培养情况),结合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和人工智能影响带来的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发现需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结构、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改革。最后,基于“人才培养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运用“721”学习法、“CDIO”教学模式,提出设立基于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人工智能思维的复合型高端人才;创新开发基于人工智能背景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增加实践课程、选修课程和信息素养等课程;“引、培、聘、比”多管齐下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建立富有创新能力、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城轨师资队伍;深化“校企共育、CD10模式”的校企合作方式,加强沟通反馈机制等多方面的改革措施,为新形式下城轨项目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也为高职院校城轨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二、英语(+专业方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原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语(+专业方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院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复合型外语人才”概念内涵
2 中医药院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现状
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院校“复合型外语人才”需求分析
4 中医药院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5 结语

(2)普通高校一流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问题研究 ——以Y大学师范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国家政策推动师范专业培养方案的变革
        二、人才培养方案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三、师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存在不足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研究
        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构成要素的研究
        三、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研究
        四、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之处
第一章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概念界定及构建原则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培养方案
        二、本科教育
        三、师范类专业
    第二节 主要构成要素
        一、培养目标
        二、培养要求
        三、课程设置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教师知识理论
        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第四节 一流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原则
        一、统一性与差异性并重原则
        二、育人为本原则
        三、实践导向原则
第二章 一流师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现状分析
    第一节 案例概况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与内容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第三节 人才培养方案现状的研究结果
        一、人才培养方案文本情况
        二、人才培养方案执行现状
第三章 Y大学一流师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人才培养方案文本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
        二、人才培养要求存在的问题
        三、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人才培养方案执行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学生主体参与
        二、制订机制缺乏科学性
        三、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的实现存在偏差
        四、实践教学执行与方案文本规定不一致
    第三节 一流师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改革自上而下的体制导致制订主体缺位
        二、院校相关监管机制不健全
        三、对课程的系统关联性缺乏认识
        四、师范教育存在重学术、轻实践的趋向性
第四章 Y大学一流师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改进策略
    第一节 培养方案文本应立足于实际,注重差异化发展
        一、以学生为中心,立足学生发展实际
        二、培养要求具体化,加强与课程之间的关联性
        三、促进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性
    第二节 增加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机制的参与主体多元性
    第三节 强化教学实习的实践特性,进行系统规划
        一、完善教学实习的系统性
        二、加强教学实习的监督管理
        三、完善“双导师”制度,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第四节 落实一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保障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ESP视角下体育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成都体育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加快体育翻译人才培养,促进体育对外交流的需要
        1.1.2 体育赛事国际化发展的需求
        1.1.3 体育翻译人才的短缺以及相关研究的不足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介绍
        2.1.1 ESP理论介绍
        2.1.2 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界定
    2.2 国内外体育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2.2.1 国内体育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2.2.2 国外体育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3 高校体育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3.1 专业发展现状
    3.2 ESP视角下调查问卷分析
        3.2.1 调查问卷设计
        3.2.2 ESP视角下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3.3 访谈案例分析
4 ESP视角下高校体育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4.1 现存问题和不足
        4.1.1 培养目标与规格不够明确
        4.1.1.1 学生对培养目标了解程度不深
        4.1.1.2 学校在招生模式上存在一定的缺陷
        4.1.2 教学内容与课程不够完善
        4.1.2.1 课程结构不够合理,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4.1.2.2 课程改革步伐与力度不够大
        4.1.2.3 课程体系中缺少对学术研究和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
        4.1.3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够科学
        4.1.3.1 学生实践活动的框架体系不够完善
        4.1.3.2 教育实践考核机制不够严谨
        4.1.3.3 配套教材不够全面且利用率低
        4.1.4 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够全面
        4.1.4.1 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
        4.1.4.2 缺少对工作所需的良好品质和必备技能的锻炼
    4.2 对策建议
        4.2.1 明确培养目标与规格
        4.2.1.1 增加对培养目标信息的传递,使学生对培养目标更加了解
        4.2.1.2 优化招生模式,提高生源质量
        4.2.2 完善教学内容和课程
        4.2.2.1 调整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
        4.2.2.2 加大课程改革步伐与力度
        4.2.2.3 加强学术研究和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
        4.2.3 优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4.2.3.1 完善学生实践活动的框架体系
        4.2.3.2 完善教育实践考核制度
        4.2.3.3 增加教材的全面性,提高教材的使用率
        4.2.4 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
        4.2.4.1 教学方法多样化
        4.2.4.2 教学场地综合化
5 总结
6 主要参考文献
7 致谢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4)《国标》背景下英语专业英语教育方向课程设置参考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英语教育人才培养的历史与现状
    2.1 政策体现
    2.2 学界的认识
    2.3 实施情况
3 《国标》背景下培养英语教育人才的必要性
4 英语教育方向的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
    4.1 英语教育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4.2 英语教育方向的课程设置
5 结语

(5)需求分析视角下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课程设置概念界定
        2.1.1 课程设置定义
        2.1.2 课程设置模式
    2.2 国内外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相关研究
        2.2.1 国外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综述
        2.2.2 国内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综述
    2.3 需求分析理论
        2.3.1 需求的定义
        2.3.2 需求分析的定义
        2.3.3 需求分析模型
        2.3.4 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启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对比分析
    3.1 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目标的比较
    3.2 课程设置原则的比较
    3.3 课程设置结构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调查研究
    4.1 研究问题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方法
    4.4 研究工具
    4.5 研究步骤
    4.6 结果与讨论
        4.6.1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满意度分析
        4.6.2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需求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及建议
    5.1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主要问题
        5.1.1 课程设置没有很好地符合《国标》的要求
        5.1.2 课程设置没有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5.1.3 课程设置没有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5.1.4 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区别不够明显
        5.1.5 课程设置不具备院校特色
        5.1.6 课程设置没有注重动态的需求分析
    5.2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5.2.1 根据《国标》要求设置英语专业课程
        5.2.2 根据学生的需求设置英语专业课程
        5.2.3 根据社会需求设置英语专业课程
        5.2.4 增加课程广度与深度,突出英语专业优势
        5.2.5 构建特色的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5.2.6 重视动态的需求分析
    5.3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方案雏形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6.1 总结
    6.2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6.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邮电类院校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6)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及其实效性对比研究 ——以“南邮”和“南航”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缩略词以及术语英汉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本研究文献回顾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课程
        2.1.2 课程设置
        2.1.3 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
        2.1.4 校本课程实效性
    2.2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综述
        2.2.1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现状
        2.2.2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内容
        2.2.3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趋势
    2.3 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综述
        2.3.1 国内高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现状
        2.3.2 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内容
        2.3.3 国内高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趋势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2.5 相关理论基础
        2.5.1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2.5.2 斯基尔贝克校本课程开发理论
        2.5.3 CIPP评估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的要素分析
    3.1 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境分析
        3.1.1 物理环境分析
        3.1.2 心理环境分析
    3.2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设置
        3.2.1 英语专业培养目标
        3.2.2 校本课程定位分析
        3.2.3 校本课程课程设置
        3.2.4 校本课程教学目标
    3.3 校本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
    3.4 校本课程实施策略与手段
    3.5 校本课程的评估
    3.6 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发展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现状研究
    4.1总体现状
    4.2 南航英语专业校本课程现状
        4.2.1 南航英语(民航业务)专业发展概况
        4.2.2 南航英语专业校本课程设置的特点分析
    4.3 南邮英语专业校本课程现状
        4.3.1 南邮英语专业发展概况
        4.3.2 南邮英语专业校本课程设置的特点分析
    4.4 南航与南邮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对比分析
        4.4.1 英语专业校本特色课程培养目标对比
        4.4.2 英语专业课程结构对比
        4.4.3 英语专业校本特色人才培养侧重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实效性研究
    5.1 研究设计
        5.1.1 调查问题
        5.1.2 调查对象
        5.1.3 研究工具
        5.1.4 研究过程
    5.2 数据收集与分析
        5.2.1 问卷的信度检验
        5.2.2 问卷的效度检验
        5.2.3 问卷的结构效度检验与路径分析
    5.3 研究结果与讨论
        5.3.1 校本课程开设及其意义
        5.3.2 校本课程目标和内容
        5.3.3 校本课程教学活动过程
        5.3.4 校本课程实施效果与改进意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的问题与建议
    6.1 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6.1.1 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实施理念不明确
        6.1.2 英语专业校本课程体系未形成
        6.1.3 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实施手段单一
        6.1.4 英语专业校本课程评估体系不完善
        6.1.5 英语专业教师跨学科素养待提高
    6.2 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的建议
        6.2.1 革新英语专业校本课程教学理念
        6.2.2 构建英语专业理工特色校本课程体系
        6.2.3 寻求校本课程多样化教学模式
        6.2.4 建立动态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6.2.5 整合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师资队伍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7.2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7.3 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7)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开展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具有紧迫性
        (二)目前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研究仍不足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留学、留学生、国际学生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三)“一带一路”沿线五国
    四、文献综述
        (一)中国留学生教育史的研究成果与进展
        (二)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教育研究现状
        (三)文献研究述评
    五、分析的理论基础
        (一)世界体系理论
        (二)推拉因素理论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
        (三)公共外交和“软实力”理论
    六、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重新起步(1978-1992)
    第一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基础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以俄为师”的留学生教育
        二、重视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
        三、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初步建立
        四、留学生教育的暂时停滞与缓慢恢复
    第二节 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的重新开启
        一、大规模派出留学生的教育对外开放政策
        二、重新开始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遣留学生
        三、建立派出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四、派出留学生教育取得丰硕成果
    第三节 接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重新起步
        一、扩大接收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政策
        二、重新开始接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
        三、逐步创建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体系
    第四节 重新起步阶段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国际关系是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基础
        二、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开展留学生教育具有显着国别差异
        三、探索建立系统的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第二章 深化改革时期的繁荣发展与局部失衡(1993-2009)
    第一节 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的逐步发展
        一、确立“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生教育政策
        二、政府间协议推动派出留学生教育
        三、通过校际交流项目派遣留学生
        四、管理体系的完善促进派出留学生教育
        五、派出留学生教育取得新成果
        六、派出留学生安全问题开始集中显现
    第二节 接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快速发展
        一、从“积极稳妥发展”到“扩大规模”政策的转变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因
        三、孔子学院建设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
        四、“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的结构分布特点
        五、进一步规范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六、来华留学生教育成果逐步显现
    第三节 深化改革时期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国际政治环境为留学生教育提供发展机遇
        二、市场因素在来华留学生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存在局部结构失衡
        四、派出和接收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制度逐步完善
第三章 留学生教育契合国家战略的功能日益突出(2010-2018)
    第一节 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的新进展
        一、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
        二、中俄人文交流机制推动赴俄留学生教育发展
        三、中国与东盟人文交流机制促进向泰国和马来西亚派遣留学生
        四、非通用语种建设加快向印度和巴基斯坦派遣留学生
        五、派出留学生教育的管理日趋完善
        六、留学生教育深化对“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综合情况的了解
    第二节 “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提质增效的新格局
        一、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重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加速发展
        三、对“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教育援助的持续增长
        四、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例
        五、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变迁
        六、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
    第三节 加速发展阶段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一带一路”倡议全面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
        二、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呈现双向增长趋势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从强调规模向规模与质量并重的观念转变
        四、“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安全面临新挑战
第四章 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演进过程、历史经验及深层次问题
    第一节 影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对留学生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的教育水平是与中国教育合作的基础
        三、中国经济实力和教育政策决定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走向
    第二节 派出与接收留学生教育的演进过程、内在联系与特征
        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演进过程
        二、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内在联系及特征
    第三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历史经验
        一、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
        二、法制化建设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保障
        三、国际化和市场化是“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重要内驱力
        四、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促进中外人文交流
    第四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一、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仍缺乏系统规划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应加速转变观念
        三、“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安全问题亟待多方联动
第五章 新时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留学生教育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充分认识留学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留学生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独特地位
        二、留学生教育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融入全球教育体系
        三、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优秀的开拓者与践行者
    第二节 大力发展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留学生教育
        一、建立科学严谨的出国留学信息统计机制
        二、加大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选派留学生的资助力度
        三、加强“一带一路”区域研究,提供就业政策支持
    第三节 全面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
        一、尊重教育发展规律,服务国家整体发展
        二、加快推进法治化进程,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三、适当控制规模,发展“一带一路”精英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9)国内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动态科学知识图谱分析(1989—2018)(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工具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工具
    2.2 数据来源
3. 国内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动态分析
    3.1 年度发文趋势
    3.2 主要发刊机构
    3.3 主要发文作者
    3.4 研究热点及演进历程
4. 结语

(10)人工智能背景下城轨项目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以杭州X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1.3 论文框架、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1.3.1 论文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成果与创新之处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人工智能
        2.1.2 城市轨道交通人才
    2.2 理论基础
        2.2.1 人才培养理论
        2.2.2 多元智能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人工智能带来的影响及人才需求分析
    3.1 人工智能对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的影响
        3.1.1 智能运营
        3.1.2 智能运维
    3.2 人工智能对高职教育的影响
    3.3 城轨企业人才需求及分析
        3.3.1 访谈目的
        3.3.2 访谈对象
        3.3.3 访谈问题设计
        3.3.4 访谈具体情况
        3.3.5 访谈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杭州X学院城轨专业现状
    4.1 杭州X学院概况
    4.2 杭州X学院城轨专业概况
        4.2.1 人才培养目标现状
        4.2.2 课程体系设置现状
        4.2.3 师资队伍现状
        4.2.4 校企合作现状
    4.3 X学院城轨专业存在的问题
        4.3.1 人才培养目标方面
        4.3.2 课程体系设置方面
        4.3.3 师资队伍结构方面
        4.3.4 校企合作方面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轨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措施分析
    5.1 基于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目标改革
        5.1.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5.1.2 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5.2 创新开发基于人工智能背景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5.2.1 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5.2.2 课程体系结构优化
        5.2.3 课程体系设置
        5.2.4 “CDIO”教学方法提升
    5.3 “引、培、聘、比”多管齐下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5.3.1 多渠道积极引进人才
        5.3.2 多方式培养人才
        5.3.3 多类别聘用人才
        5.3.4 多形式评比出人才
    5.4 深化“校企共育、CDIO模式”的校企合作方式
        5.4.1 建立“双主体”培育模式
        5.4.2 加强沟通协调机制
        5.4.3 建立“双导师”师资队伍
        5.4.4 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实习基地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人工智能背景下城轨项目人才培养访谈纲要
附录B 城轨项目人才培养情况调查表
附录C “三化三元素”课程建设任务清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英语(+专业方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原则(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院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 毛和荣,黄映鸥. 亚太传统医药, 2021(09)
  • [2]普通高校一流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问题研究 ——以Y大学师范专业为例[D]. 张炜. 扬州大学, 2021(09)
  • [3]ESP视角下体育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成都体育学院为例[D]. 滕予晗.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4]《国标》背景下英语专业英语教育方向课程设置参考框架[J]. 程晓堂. 中国外语, 2021(03)
  • [5]需求分析视角下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 李逢源.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6]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及其实效性对比研究 ——以“南邮”和“南航”为例[D]. 左洁.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7]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1978-2018)[D]. 杨薇.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6)
  • [8]新时代背景下“英语+法律”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可行性分析——以甘肃政法大学为例[J]. 唐丽玲.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5)
  • [9]国内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动态科学知识图谱分析(1989—2018)[J]. 王晓静,张海洋.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0(03)
  • [10]人工智能背景下城轨项目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以杭州X学院为例[D]. 赵帅帅. 南昌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英语(+专业方向)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原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