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灵的贿赂——看不见的魔鬼

属灵的贿赂——看不见的魔鬼

一、精神贿赂——无形的魔鬼(论文文献综述)

李宏斌[1](2014)在《转型期社会冲突的文化调适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家建设、社会转型都取得了辉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推动了经济高速发展,为人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基础。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影响和冲击下,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在促进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同时,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层次性,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和共同理想出现分化和弱化。同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严重两极分化,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社会、价值观、文化建设、科学发展、生态文明等问题凸现出来,社会矛盾和冲突明显增多,我国社会表现出了多元、多向、多层和发展失衡、失序、失范等转型特征,陷入了“转型困境”。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国家法规、政策、制度等方面有待完善和改进,另一方面社会发展不同步、社会大众思想意识滞后于时代是一重要原因。当前我国社会有两大问题值得研究和反思:一是大众主体的遗忘,二是大众文化的缺位。强国亦须强民,这也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真正的文化强国的关键点和困难点。从五四运动延续而来的救国救民语境,经改革开放语境的转换,应进一步转型到当前社会需要的强国强民语境,这是时代对中国振兴、民族复兴提出的一个重要转型任务。本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视阈,从我国当前社会三大现实性问题(一是如何统一大众思想意识,凝聚社会共识?二是如何妥善化解当前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三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的觉悟也能相应地提高到与之相适应的层面或阶段吗?)出发,以我国社会大众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社会大众为逻辑分析起点,综合运用文化层次结构、文化心理结构、“五位一体”文明建设三个分析框架,从文化和文明双转型角度和“三个差异(中国与西方、现代与传统、精英与大众)”、“四个审视(主体审视、文化审视、时代审视、方法审视)”,系统剖析了转型期社会冲突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提出改进、改善的对策与策略,力求引导和帮助社会大众适应社会转型,积极化解社会矛盾与冲突,促进我国社会发展和进步。在理论层面提出文化调适社会冲突理论的同时,在实践层面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大众文化的时代化观念体系。本论文的框架为:绪论、正文(四部分)、结束语。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相关文献评析、研究思路与方法等。第一章主要是从学术和理论的角度对本研究的三组基本概念和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进行了多角度辨析。从质的向度(时代性、公共性、公众性)创新性地界定了社会大众概念,从需的向度界定了大众文化。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大众观念文化的概念和任务。明确了本研究的分析工具——文明与文化双转型的框架、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双视角,研究背景——社会转型和社会文化,研究对象——社会冲突和社会大众。对文化调适的概念、历史经验及现实意义等进行了基本阐述。第二章主要从文明、文化、大众文化视角下,从全球化到中国梦,再到大众个体,对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社会冲突和社会大众进行了现实考察和学术剖析,探寻文化调适社会冲突的社会现实内在根据、内在需要和内在可行性。第三章主要是从理论上构建文化调适理论。在明确文化调适概念与应用域,充分借鉴马克思主义等理论,深入挖掘中国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调适理论的模型,明确了文化调适的前提、对象、性质、原理、模式等。第四章是文化调适理论应用研究。提出两条关键性路径和四项国家性配套,具体推进三项新型文化(社会、政法、生产生活)的建设。总之,本研究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中的社会冲突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提出了“当前我国社会冲突问题的深层根源在于大众的时代化不够”和树立科学的矛盾冲突观等新论点,从文化调适角度提出了理论雏形和具体对策。其中总对策是“形成社会合力,综合促进大众的时代化转型”,重点是“三改”和“六模式转换”,具体是大众观念的系统化阐释、时代化更新等。试图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和社会大众文化创新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以学理研究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大众的现代化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全面进步。

王萌[2](2013)在《新时期以来官场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当代叙事文学的研究中,官场小说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不论从历史、美学、意识形态还是文化生产的视角来说,新时期以来的官场小说所展现的持续爆发力和复杂向度实在令人瞩目:官场小说不仅代表了文革之后文学重新转向现代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它的出现和被忽视本身也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学现代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论文在对学界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借鉴和梳理的基础上,从官场小说的历史流变视角对“官场小说”进行了更为充分、更加细致的概念界定和学术厘清。本论文将新时期以来的官场小说分为改革、反腐、原生态和新谴责四种主题类型,在现代性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学、文化学等方法,力图打破以往官场小说研究中古代与现代、高雅与通俗、写实与浪漫等价值判断的界限,深入探讨其中蕴含的社会诉求、审美诉求和权力镜像等问题,努力挖掘出官场小说的本体论内涵,梳理出其类型演替的历史性规律,进而提供一种重估其文学价值和文学史地位的独特视角。本论文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官场小说的勃发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已有的研究中有些研究方法陈旧,有些存在对西方理论生搬硬套的现象,使得官场小说研究远离创作实际,出现趋同、浅薄的倾向。因此本文拟从一个新的视角将现代性理论和类型化分析相结合,并借鉴社会学和文化学的方法,对新时期以来官场小说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意义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第二部分对官场小说热潮的历史文化缘由予以整体梳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官场小说”进行更为完整、更加严格的概念界定与学术厘清,并在现代性视野中对官场小说的历史流变和内涵予以辨析,阐释新时期以来官场小说是新的社会政治条件下政治与文学结合的选择。同时,官场小说的百年文脉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我们得以深入探究文学现代性的历史原动力与本国传统、西方影响以及社会现状之间复杂的因应关系。本文将新时期以来官场小说分为四种主题类型:改革主题、反腐主题、官场生态主题和新谴责主题,而这四种类型的官场小说揭示了中国文学在新时期重拾现代性的过程,以及分别代表了对文学现代性的四个维度——真理、正义、欲望和价值范畴——的批判性思考和叙事模式探索。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作家群体因为受到国家政策和历史使命的神圣感召而对改革的书写热情高涨,加上官方以各种方式保驾护航,改革小说得以在当时的小说领域独领风骚,地位非凡。而改革主题的官场小说在创作的过程中重新运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手法,书写了精彩的故事情节和大团圆的结局,塑造了改革初期的经典英雄形象,蕴含着丰富的时代文化、现代价值和文学史意义:改革主题的官场小说是对民众的社会主义再教育和新启蒙。它全景式地为我们展现了官场小说在当代重拾以“五四”为典范的现代性中关于“真理”的这样一个向度,并自曝其弱点:一种对历史和真理的想象性预告和强迫式占有。它为我们讲述的其实是作为科学中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所预言的社会主义理想国必然实现的故事,尽管这故事舍弃了现在,从过去直接跨越到了未来。第四部分重点分析了在现实主义冲击波的浪潮中,在中央反腐倡廉的号召和主流意识形态的鼓励下,反腐主题的官场小说应运而生。与几乎是同时出现的官场生态小说的饱受争议不同,反腐官场小说创造的经典“青天”形象,刚好击中了读者的审美期待和政府的政策命脉,不仅屡屡获得国家政府大奖,还在图书销售市场上大获丰收,成为民拥官爱的主旋律小说。当然,我们应该承认,这是一批极具正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作家对腐败这一严峻的社会问题用文学创作进行及时的反映,意图表现和记录中国社会的反腐进程和作家与民众对这一进程的期望、认知和反思,从而达到以文学启蒙民众、批判现实甚至推动国家反腐进程的目的。但是在这一真实再现的过程中,宏大叙事对合法性危机的弥合、改革过程和反腐工程在人治与法治夹缝中的艰难困顿、民众对正义和秩序的愿望,却在小说文本的深层叙事中难以逆转地想象性生成,并成为官方至高无上权力的确证。这是政治转型过程中“肉身”沉重带来的迟滞、错位的焦虑和困惑,而这焦虑和困惑正是现阶段正义虚张的重要例证。第五部分审视了官场生态小说的兴起、叙事伦理、美学特征和现代性意义。官场生态小说被认为阴暗面暴露过多,没有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肯定,但它却在文化产业化和商业文化的助力下逆势而上,在各大畅销书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它运用类似于“国画”技法的风格和反讽的手法将官场之“场”、权力焦虑和知识分子灵魂的堕落渲染地丝丝入扣,澹然有味,艺术上不乏亮点。而它更为重要的价值在于它向世人展示了如何利用“文学想象”勾勒出现实生存图景中各色欲望的疆界和范畴,包括权力欲望、金钱欲望、爱恋和色欲等等。人人(不只是官员)在追逐欲望满足的道路上——从政治到情欲,从道德到商业——一往无前,难以止步,堪称一幕幕政治版的失乐园。在作家所构造的欲望迷宫里,欲望被不由自主地合法化,价值被不知不觉地悬置,政治的欲望和欲望的政治得以系统化。第六部分论述在互联网兴起和大众文化广泛传播的信息时代,官场小说出现了不同以往的叙事新质,运用了大量新潮化、超现实的叙事技巧,充满了游戏化、欲望化、碎片化的叙事伦理和叙事秩序。因为同晚清的谴责小说一样,这些小说文本呈现出了一种嘉年华会式狂欢的戏剧性冲动,所以我们将之称为新谴责小说。这类小说的创作过程和叙事核心就是一种价值论的狂欢,折射了当前传统价值观崩溃,而现代意义上真正的科学、自由和民主意识还没有建立起来时,社会中一切都沦为可供消费的商品的社会怪现状。尽管它建立在对价值观的剧烈瓦解和颠覆的基础上,但是从相反的向度来讲,这正是新谴责小说在以价值为喻象用拆解的方法与现代社会沟通的策略之一: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五四“感时忧国”传统的荒诞、消遣的现代性选择。结语部分总结凝炼了新时期以来官场小说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意义。本文认为新时期以来的官场小说使得四个相互关联的理论命题得以尖锐化:一、重建文学典律的政治维度;二、重拾现代性;三、重建文学的社会责任;四、文学应该如何反映现实。这四个命题彼此勾连,环环相扣,既拨开乱象看清了新时期以来官场小说在之前三十年的小说文类中所留下的痕迹,确立了其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使当代文学有望进入一个不同声音皆可得传的格局与视野,又以自身的创作实绩揭示了其作为一种类型化小说的经验和弊端,为以后的创作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普遍意义。

俞永植[3](2013)在《中韩新词语的对比研究(1994年-2010年)》文中指出中韩两国关于新词语的学术研究各具特点,近20年两国关于新词语研究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本文以中韩两国新词语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为研究基础,借鉴前人和时贤的研究成果,通过汉语和韩语的分别研究和汉、韩跨语言对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从语言学和社会学角度出发,分别总结了截止到2010年的汉语和韩语新词语的词形词义特点,对比汉、韩语新词语在词汇学方面的异同点,并通过两国各时期时代特点的新词语的分析,探讨两国受到国际化时代的影响和人们的意识变化和发展。本文研究对象为到2010年的汉语新词语和韩语新词语。主要参考《最新中韩新造语辞典》、《现代汉语新词词典》、《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1978——2000》、《21世纪华语新词语词典》、《新词语词典》、《2008年汉语新词语》、《2009年汉语新词语》、《2010年汉语新词语》中的汉语新词语以及韩国国立国语院1994-2010年“新语”调查中的韩语新词语。本文主要通过汉、韩语新词语研究、汉、韩语新词语语言学的词形词义对比研究和汉、韩语新词语社会语言学的比照研究,采取定量研究与定性讨论相结合,微观调查研究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别描述了汉、韩语新词语的特点,集中分析和总结了两国新词语词汇学及社会语言学方面的异同点。在汉语新词语的研究综述部分,分别总结了2001年、2005年、2009年、2010年汉语、韩语新词语特点。汉、韩语新词汇言学的对比研究方面,主要进行了词类特点、造词法特点、词义形态、产生渠道和生成途径四个方面的研究。(一)中韩两国新词语词类上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名词数量较多。(二)汉、韩语新词语在造词法上的特点如下:汉语新词语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韩语新词语分为“单一词”和“混种词(hybrid、复合词)①”。汉、韩语新词语大部分是已有词(素)的合成词,少有“完全新的词”,合成方式大部分相同,但因动宾顺序不同也存在不同点。汉、韩语新词语大致分为合成法生成的新词语和派生法生成的新词语。合成法生成的新词语中分为原形词根合成方式和变形词根合成方式。派生法生成的新词语分为接头派生(前缀)法和接尾派生(后缀)②法生成的新词语。合成法生成的新词语,原形词根合成方式中,汉、韩语新词语相同的合成结构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名词素的结合;形容词素和名词素的结合;动词素和动词素的结合;动词素和名词素的结合;名词素和动词素的结合;形容词素和动词素结合;名词素和形容词素结合。韩语新词语特有的合成结构包括:副词素和名词素的结合;不完全词根和名词的结合;副词素和补助用言结合;直接写出“连音”的合成词。汉语新词语特有的合成结构包括:形容词素和形容词素的结合;动词素和形容词素的结合。变形词根合成方式中,包括缩略方式和混合方式生成的新词语。缩略方式包括提取法、节略法和音节的缩略;合成方式包括接头派生法和接尾派生法。派生法生成新词语,接头派生法生成新词语包括:固有语接头派生词;汉字接头派生词;外来词接头词。接尾派生法生成新词语包括:固有语接尾词;汉字语接尾词;外来词接尾词。(接头词也可叫“前缀”,接尾词也可叫“后缀”)(三)汉、韩语新词语词义形态的对比研究主要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化和色彩的变化四个方面。(四)汉、韩语新词语产生渠道形式和生成途径研究汉、韩语新词语产生的渠道形式主要有:创造新词、旧词被赋予新义、外来词的介入、方言的引入和修辞法。本文主要从“借用”、“修辞造语”、“类推”对比分析汉、韩语新词语的生成途径。借用分为“外来词的借用”和“在同一语言系统内的借用”。修辞造语分为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和婉曲造语。类推包括反意的类推和类似的类推。在汉、韩语新词语社会语言学的比照研究部分,本文主要对近15年汉、韩语新词语的词义类别变化分析、社会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人们意识和外来词产生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从政治、社会、军事、通信、经济、科技、医学、娱乐、生活、文化、地理及其他12个词义类别,分别对2001年、2005年、2009年、2010年汉语、韩语新词语词义类别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汉语、韩语新词语词义类别的异同点。(二)分析总结了中韩两国社会的变化发展,主要分析了各时期两国杨有时代特点的新词语。具体分析了80年代初期、1990年前期、2000年、2010年的中国主要社会变化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80年代后期、1990年、2000年、2010年韩国的主要社会变化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总结了只在中国使用的新词语、只在韩国使用的新词语、两国共同使用的新词语以及原来只在一个国家使用、但现在两国都通用的新词语和新词语族。(三)通过分析中韩两国外来词新词的使用现状,窥探了中韩人民对外意识的变化,比较了两国人民意识变化的不同之处。通过共同的新词语“酷”,总结了中韩两国人民的意识的变化发展原因,即新事物的流入、接受和新时代中国人民的意识变化;中国和韩国“新一代人”的人际关系变化;两国经济结构和生活节奏的变化,等等。

李培超[4](2009)在《廉洁自律需“十慎”》文中提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不仅是党性、作风、道德的反映,又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构建和谐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进行小康社会建设的保证。在新形势下如何"筑牢拒腐防变堤防",永葆思想上的纯洁性、原则性、坚定性,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本文以为,领导干部应该做到十慎,即慎初、慎微、慎言、慎软、慎馋、慎瞬、慎护、慎欲、慎独、慎终。

陈宗培[5](2000)在《精神贿赂——无形的魔鬼》文中提出 贿赂是商品社会的怪胎。至于是行贿在前还是索贿在先,正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一时难以理清。每每案发,行贿者会埋怨受贿者"逼良为娼",而受贿者又怪行贿者"拖人下水"。然而谁都明白:行贿不会无

二、精神贿赂——无形的魔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精神贿赂——无形的魔鬼(论文提纲范文)

(1)转型期社会冲突的文化调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意义
        (三) 研究的目的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与特点和创新点
        (一)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二) 研究的特点
        (三)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文化调适的基本概念与意义
    一、文化与中国文化
        (一) 文化与文明
        (二) 中国文化传统与文明
    二、社会大众与大众文化
        (一) 社会大众
        (二) 社会大众文化
    三、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
        (一) 社会转型
        (二) 文化转型
        (三) 文明转型
    四、文化调适与社会发展
        (一) 文化调适的内涵
        (二) 文化调适的历史经验及现实意义
第二章 当前中国社会转型与冲突的剖析
    一、文明视角下当代中国社会大转型
        (一)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外因性背景
        (二) 当今中国追求的内生性新目标
        (三)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内容与特点
    二、当前中国社会转型引致的社会冲突
        (一) 当前中国社会失调与冲突的现象
        (二) 当前中国社会冲突的文化根源
    三、文化与文明双转型框架下的大众与大众文化
        (一) 大众的时代差度与转型
        (二) 大众文化的时代关注与紧张
第三章 文化调适社会冲突的理论构建
    一、文化调适的理论依据与借鉴
        (一) 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 相关借鉴——西方学界的相关理论
    二、社会历史文化资源的现代挖掘与整合
        (一) 文化调适与文化整合
        (二) 文化调适与思想借鉴
        (三) 文化调适与传统资源
    三、文化调适社会冲突的理论雏形
        (一) 文化调适的分类与对象调适
        (二) 文化调适社会冲突的特性与局限性
        (三) 文化调适社会冲突的思路与原理
        (四) 文化调适社会冲突的理论模式框架
第四章 文化调适社会冲突的应用研究
    一、文化调适社会冲突的现实性路径
        (一) 继续努力培育新型社会大众
        (二) 积极促进大众观念文化的转化
    二、文化调适社会冲突的国家性配套
        (一) 加强互动,大力促进新型社会认同
        (二) 改善制度,提供更为公平合理的制度硬环境
        (三) 改革体制,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和软环境
        (四) 改革教育,提高社会教育及教化质量
    三、社会冲突调适与社会文化重构
        (一) 倡导和践行新道德文化
        (二) 端正信仰和尊崇观
        (三) 从整体上追求和谐
        (四) 加快促进共享文化
    四、社会冲突调适与政法文化重构
        (一) 发展新型政治文化
        (二) 大力建设法律文化
    五、社会冲突调适与经济文化重构
    六、社会冲突调适与生态文化重构
        (一) 改进生产及生活方式
        (二) 简化礼俗,强化规则
        (三) 净化社会风气与环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一、典籍文献类
    二、中文着作类
    三、中文译着类
    四、期刊论文类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后记

(2)新时期以来官场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新时期以来官场小说现状概述
    第一节 新时期的历史进程与官场小说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创新
第一章 官场小说的历史文化源流
    第一节 官场小说的起源与概念界定
    第二节 现代性视野中官场小说的历史流变
    第三节 新时期以来官场小说兴盛的历史动因
第二章 真理新启蒙——改革主题的官场小说
    第一节 改革主题与官场叙事
    第二节 神圣的召唤
    第三节 改革英雄的诞生
    第四节 社会主义的新启蒙及其想象
第三章 摇摆的正义——反腐小说
    第一节 奏响主旋律的反腐小说
    第二节 以笔为枪
    第三节 反腐浪潮中的新“青天”
    第四节 政治转型中的沉重肉身
第四章 焦灼的欲望——官场生态小说
    第一节 “国画”描摹的官场原生态
    第二节 最后的堤坝
    第三节 官场生存与官人群像
    第四节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焦虑
第五章 迷乱的价值——新谴责小说
    第一节 新谴责背后的抉择
    第二节 唯利为文
    第三节 “小时代”与市井小人
    第四节 喧闹的荒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件

(3)中韩新词语的对比研究(1994年-2010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和实践意义
        1. 选题来源
        2. 本文的实践意义
    第二节 新词语理论研究综述
        1. 语言理论研究基础
        2. 社会历史原因
第二章 新词语研究现状
    第一节 汉语新词语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韩语新词语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目的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范围和方法
        1. 本文的研究范围
        2.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 近 15 年汉、韩语新词语调查情况研究
    第一节 近 15 年汉语新词语调查情况研究
        1. 2001 年汉语新词语调查
        2. 2005 年汉语新词语调查
        3. 2009 年汉语新词语调查
        4. 2010 年汉语新词语调查
    第二节 近 15 年韩语新词语调查情况研究
        1. 2001 年韩语新词语调查
        2. 2005 年韩语新词语调查
        3. 2009 年韩语新词语调查
        4. 2010 年韩语新词语调查
第四章 汉、韩语新词语的词汇学特点
    第一节 汉、韩语新词语的词类特点
    第二节 汉、韩语新词语造词法特点
        1. 汉、韩语新词语的造词法分类
        (1) 韩语新词语的构词法分析
        (2) 汉、韩语新词语结构类型对比
        2. 合成法生成新词语
        (1) 原形词根合成方式
        汉语和韩语共有的合成结构
        韩语独有的合成结构
        汉语独有的合成结构
        (2) 变形词根合成方式
        缩略方式
        混合方式
        3. 派生法生成新词语
        (1) 接头词派生法生成新词语
        (2) 接尾词派生法生成新词语
    第三节 汉、韩语新词语的词义形态
        1. 词义的扩大
        2. 词义的缩小
        3. 词义的转移
        4. 词义色彩的变化
    第四节 汉、韩语新词语产生的渠道及主要生成途径的比较分析
        1. 汉、韩语新词语产生的渠道
        (1) 创造新词
        (2) 旧词被赋予新义
        (3) 外来词的介入
        (4) 方言的引入
        (5) 修辞法
        2. 汉、韩语新词语主要生成途径的比较分析
        (1) 借用
        外来词的借用
        在同一语言系统内的借用
        (2) 修辞造语
        比喻
        比拟
        借代
        夸张
        婉曲
        (3) 类推
第五章 近 15 年汉、韩语新词语词义类别变化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第一节 近15年汉、韩语新词语词义类别变化分析
        1. 2001年汉、韩语新词语词义类别变化分析
        2. 2005 年汉、韩语新词语词义类别变化分析
        3. 2009 年汉、韩语新词语词义类别变化分析
        4. 2010 年汉、韩语新词语词义类别变化分析
    第二节 近 15 年汉、韩语新词语词义类别比较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1. 政治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2. 社会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3. 军事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4. 通信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5. 经济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6. 科技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7. 医学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8. 娱乐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9. 生活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10. 文化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11. 地理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12. 其他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新词语词义类别比率与关注度的相对关系分析
第六章 中国和韩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
    第一节 中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
        1. 80 年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
        2. 90 年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
        3. 2000 年中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
        4. 2010 年中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
    第二节 韩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
        1. 80 年代韩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
        2. 90 年代韩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
        3. 2000 年代韩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
        4. 2010 年代韩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
    第三节 近 15 年中韩人民意识的变化和外来词新词语的产生
        1. 中韩人民意识的变化和外来词新词语的使用现状
        2. 通过新词语“酷”来看中韩两国人民的意识变化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4)廉洁自律需“十慎”(论文提纲范文)

一、慎初。
二、慎微。
三、慎言。
四、慎软。
五、慎馋。
六、慎瞬。
七、慎护。
八、慎欲。
九、慎独。
十、慎终。

四、精神贿赂——无形的魔鬼(论文参考文献)

  • [1]转型期社会冲突的文化调适研究[D]. 李宏斌. 广西师范大学, 2014(05)
  • [2]新时期以来官场小说研究[D]. 王萌. 山东大学, 2013(04)
  • [3]中韩新词语的对比研究(1994年-2010年)[D]. 俞永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3(12)
  • [4]廉洁自律需“十慎”[J]. 李培超.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09(04)
  • [5]精神贿赂——无形的魔鬼[J]. 陈宗培. 公民导刊, 2000(01)

标签:;  ;  ;  ;  

属灵的贿赂——看不见的魔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