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起由螃蟹引起的蜡样芽胞杆菌性食物中毒(论文文献综述)
龙冬玲,张慧娟,萧松建,方艳梅[1](2021)在《一起由蜡样芽胞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实验室检测及分子溯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调查珠海市一起由蜡样芽胞杆菌引起的家庭聚集性食物中毒事件,分析病原体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和毒力基因分布情况。方法采集病例及可疑食物样本,按照国家标准GB 4789.14-2014、WS/T 82-1996检测蜡样芽胞杆菌,普通PCR法检测分离株毒力基因cesB、hblA、hblB、hblC、nheA、nheB、nheC、cytK、entFM和bceT的分布情况,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病原体作分子溯源分析。结果在两份剩余食物(炒牛肉、蛋炒饭)和一病例的肛拭子和呕吐物中检出蜡样芽胞杆菌,计数分别为2.2×109CFU/g、4.1×109CFU/g、5.4×103CFU/ml和1.1×106CFU/ml。分离菌生化分型主要为生化9型(13/17),其次为生化12型(4/17)。所有蜡样芽胞分离菌(17/17)均携带呕吐型毒力基因cesB、非溶血性肠毒素基因nheA、nheB、nheC以及肠毒素基因entFM。PFGE指纹图谱结果显示17个分离菌有2种分子带型,仅有1个分离菌分子带型与其余不一致。结论此起食物中毒事件是由呕吐型蜡样芽胞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生化分型存在不稳定性,PFGE分型技术和毒力基因检测可作为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事件诊断的参考依据。
张丽萍,高涛,魏雯,薛莉,任婧,赖专华[2](2021)在《2018—2020年宝鸡市食品中蜡样芽孢杆菌污染状况的调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宝鸡市食品样品中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BC)的污染状况,为食品监管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方法按照GB/T 4789.14—200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蜡样芽孢杆菌检验》中的方法采集宝鸡市2018年1月—2020年12月辖区内的187份食品样品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6类187份食品样品检出33株蜡样芽孢杆菌,阳性检出率为17.65%。各类食品样品中均检出蜡样芽孢杆菌,且不同类型食品样品中蜡样芽孢杆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99,P=0.021),其中麦片等冲调谷物阳性检出率最高(32.56%),中式凉拌菜检出率最低(6.67%);一年四季均检出蜡样芽孢杆菌,第二、第三季度阳性率最高,但不同季度蜡样芽孢杆菌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60,P=0.707);蜡样芽孢杆菌阳性样品含菌数在6类食品样品中的总体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7.248,P=0.004),其中含菌数<102 CFU/g的16份,占阳性菌株的48.48%,含菌数104 CFU/g检出数占阳性菌株的6.06%。结论宝鸡市各类食品样品中均有蜡样芽孢杆菌的污染,特别关注麦片等冲调谷物食品的污染,相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以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周璐[3](2021)在《湿粉类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状况、毒力和菌株生长抑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和目的湿粉类食品包括湿米粉和湿淀粉制品,易引起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蜡样芽胞杆菌污染在大米等淀粉质制品中较常见,可引起呕吐型或腹泻型食物中毒,且由于其能产生芽胞和形成生物膜的能力导致常规清洗程序可能对其无抑制效果。本研究以湿粉类食品中的蜡样芽胞杆菌为研究对象,探索其污染现况、可能污染来源、毒力特点,结合添加剂抑制效果,为湿粉类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的定量风险评估和防控措施建议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采集2019年10月~2020年9月广州市销售阶段的湿粉类食品,同时采集其使用的原料和相应生产阶段的食品,进行蜡样芽胞杆菌定量检测和鉴定,以掌握污染现况并探究主要污染来源。使用多重PCR和结晶紫染色法分析蜡样芽胞杆菌菌株的毒力特征。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4种食品添加剂对蜡样芽胞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进行复配试验,研究不同食品添加剂比例对蜡样芽胞杆菌生长的抑制效果。结果1.广州市湿粉类食品销售阶段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率为43.17%(60/139),不同时间段的污染状况无差异,销售阶段食品污染量超过风险阈值(105 CFU/g)的占3.60%(5/139);生产阶段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率为50.00%(16/32),不同阶段间污染状况无差异。大米、小麦淀粉、玉米淀粉中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率为93.75%(30/32)、70.59%(12/17)和 66.67%(2/3),可能是主要污染来源。2.一共收集到102株湿粉类食品和原料分离的蜡样芽胞杆菌,携带cesB基因的占2.94%,均来自于食品本身;携带的肠毒素毒力基因以非溶血性肠毒素基因nheC(82.35%)、肠毒素bceT(75.49%)和entFM(84.31%)为主,提示食源性蜡样芽胞杆菌有较高的致腹泻性。菌株中强、中、弱生物膜形成能力占比分别为35.29%、26.47%、38.24%,呕吐型菌株中强成膜能力1株,弱成膜能力2株。3.脱氢乙酸及其钠盐对蜡样芽胞杆菌的生长繁殖无抑制作用;柠檬酸、ε-聚赖氨酸、乳酸链球菌素对蜡样芽胞杆菌的MIC为1.0mg/mL、0.05mg/mL、0.075 mg/mL,复配最佳配比:ε-聚赖氨酸0.025 mg/mL、乳酸链球菌素0.038 mg/mL、柠檬酸 0.125 mg/mL。结论1.广州市湿粉类食品蜡样芽胞杆菌污染情况较为普遍,在当前行业整治的前提下,销售环境未表现出有影响作用,原料大米和原料淀粉可能是主要污染来源。2.菌株致腹泻型食物中毒的风险较高,也有一定致呕吐型食物中毒风险;菌株在生产设备附着并增强毒性的可能性较强。3.脱氢乙酸及其钠盐对蜡样芽胞杆菌菌株无抑制作用;柠檬酸、ε-聚赖氨酸盐酸盐、乳酸链球菌素对蜡样芽胞杆菌抑制效果较好,并通过复配试验筛选出最优复配体系。
梁斌,何月悦[4](2020)在《一起蜡样芽胞杆菌引起食物中毒事件调查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蜡样芽胞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属于革兰阳性杆菌,易污染水及食物,导致人类食物中毒。本研究调查一起蜡样芽胞杆菌引起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合理的防控建议。方法对2019年7月某日中午在凤城市某餐厅参加升学宴的人员进行追踪调查,餐厅现场进行流行病学、卫生学调查,采集疑似中毒人员的排泄物以及食材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参加升学宴共86名,餐后24h内38例陆续出现食物中毒症状,发病率为44.19%(38/86)。患者主要以呕吐、恶心、腹痛、腹泻和乏力为主要表现,其中恶心、呕吐症状38例(100.00%);腹痛症状28例(73.68%),腹泻症状14例(36.84%),乏力症状13例(34.21%)。当日宴席共提供食物20余种,发病组38例患者中,35例食用过牛肉软炒面,35例食用过腊肉炒笋,16例食用过八宝饭,未发病组48例均未食用上述3种食物,78例均有不同程度食用其余食物。实验室检测,在八宝饭中检出5×106 cfu/g蜡样芽胞杆菌,在牛肉软炒面内检出2×106 cfu/g蜡样芽胞杆菌,在腊肉炒笋中检出3×106 cfu/g蜡样芽胞杆菌,在4例呕吐物内均发现蜡样芽胞杆菌,未发现其他致病菌。结论此次中毒事件的发生由食用了含有蜡样芽胞杆菌的八宝饭、牛肉软炒面和腊肉炒笋食物所致。餐饮单位应加强自律,提高食品卫生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加强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和法规培训,加强食品卫生及健康教育培训。
吕金昌,陈东宛,甄国新,高彭,何朝,刘秀峰[5](2020)在《北京市某供餐公司两种致病菌混合感染导致食源性疾病事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北京市某供餐公司引起的急性胃肠炎事件进行调查,查找致病因子,控制疫情蔓延,防范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方法搜索2019年7月31日—8月1日,食用某供餐公司提供的配送餐人员中,出现腹泻(≥3次/d)且大便性状异常伴腹痛、恶心、呕吐症状之一者。进行个案调查,采集病例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留样食品中青笋木耳炒鸡蛋检出蜡样芽胞杆菌,7.2×105CFU/g,达到中毒剂量;4家公司收集到18件患者便标本,均检出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别为O3:K6。结论该事件为一起由副溶血弧菌和蜡样芽胞杆菌引起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事件。应注意控制食物存放时间,防止交叉污染,保证食品安全。
李延利[6](2020)在《中华鳖“摇头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其对中华鳖4个免疫相关基因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华鳖“摇头症”的爆发,使得鳖大规模死亡,给中华鳖养殖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为确定病原,了解病原致病情况和对机体的损伤情况,进而提出合理的防治办法,本研究首次从中华鳖国家水产新品种清溪乌鳖病鳖中分离获得到一株病原菌,通过综合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16S rDNA、gyr B和rpo B序列测定比对及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等对病原菌鉴定,并进行药敏试验;接着运用PCR方法分析其毒力基因,并通过内脏组织切片来观察其对组织的侵袭情况;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该菌对中华鳖转录组产生的影响;最后通过荧光定量PCR法测定机体各组织的免疫基因MyD88、TLR2、TLR3、TLR4表达水平。研究结果如下:1.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1)分离获得的该病原菌呈乳白色融蜡状凸起,革兰氏染色阳性且具有芽孢,呈单个或链状排列;生理生化指标与《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蜡样芽孢杆菌描述基本一致,16S rDNA基因、gyr B基因和rpoB基因序列分析以及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该菌株为蜡样芽孢杆菌群(Bacillus cereus group)内新种,命名为蜡样芽孢杆菌XS0724菌株。人工注射感染可复现发病症状,表现为浮于水面、反应迟钝、四肢无力、不断摇头而死亡。经测定其LD50为2.42×105 CFU/kg体重。(2)药敏试验发现,此株菌对头孢氨苄、氟苯尼考、强力霉素、恩诺沙星、氧氟沙星高度敏感,对麦迪霉素、呋喃妥因、妥布霉素、卡那霉素、呋喃唑酮、庆大霉素、万古霉素中度敏感,对利福平、头孢他啶耐药。2.病原菌的毒力基因及其对组织的侵袭情况(1)对蜡样芽胞杆菌10个常见毒力基因的PCR检测发现,蜡样芽孢杆菌XS0724菌株包含非溶血性肠毒素基因(nheA、nheB、nheC)、溶血性肠毒素基因(hblA、hblC和hblD)和肠毒素基因(entFM)等7个毒力基因,表明本株蜡样芽孢杆菌为有毒菌株,且具有较高毒性。(2)组织病理切片显示,中华鳖的肝脏、脾脏、肠道受损较为严重,肾脏和肺部相较于上述三个部位情况较轻,但也有病变可见;同时在肝脏和脾脏中可见大量病原菌聚集。3.病原菌感染的中华鳖脾脏转录组的影响转录组分析最终得到Clean Data约42.63 Gb,各样品的数据量均在6.07 Gb以上,数据拼接后共获得348,665条Unigene。差异表达基因统计发现,注射菌XS0724的实验组(Case)相比于注射PBS的对照组(Control)共18593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9678个,下调基因8915个。KEGG通路富集主要集中在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抗原处理及呈递通路、IL-17信号通路、Th1和Th2细胞分化通路、自身免疫缺陷、寄生虫病、结核、人类肿瘤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免疫相关通路。4.病原菌感染的中华鳖各组织4个免疫基因表达情况除脑部外其他所测定组织中MyD88 mRNA表达均与对照组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相对表达水平顺序依次为脾脏>肌肉>心脏>肾脏>肺>血液>肝脏>肠>脑。TLR2 mRNA表达量相对于对照组,除肠和血液两者无显着差异外(P>0.05),在脑中有显着差异(P<0.05),其余组织均有极显着差异(P<0.01),相对表达水平顺序依次为肌肉>脾脏>心脏>血液>肺>肾脏>肝脏>脑>肠。TLR3 mRNA表达量相对于对照组在肺部有显着差异(P<0.05),其余组织中有极显着差异(P<0.01),相对表达水平顺序依次为肌肉>脾脏>血液>心脏>肝脏>肺>肾脏>肠>脑。TLR4mRNA表达量相对于与对照组在肠中无差异(P>0.05),肺及血液相有显着差异(P<0.05),其余各组织均有极显着差异(P<0.01),相对表达水平顺序依次为肌肉>脾脏>心脏>肾脏>肝脏>肺>血液>脑>肠。综上所述,蜡样芽孢杆菌XS0724菌株对中华鳖具有致病性,在选择蜡样芽胞杆菌作为益生菌使用时应加以区别;该有毒菌株毒性大,对中华鳖肝脏、脾脏、肠道破坏性强,在治疗和预防过程中可优先考虑有益于肝脏、脾脏、肠道的药物;头孢氨苄、氟苯尼考和强力霉素等可用于疾病治疗。
蔡泽瑜[7](2019)在《南京某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分析与典型案例处置》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1.分析2010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开展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2.调查分析一起由婚宴聚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查明本次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提出合理的预防控制建议。研究方法1.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南京市鼓楼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应急科历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处置档案资料,包括: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个案调查表、实验室检验报告等。并采用Microsoft Excel-2013建立数据库,对南京市鼓楼区20102018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时间分布、场所分布、危险食品、致病因子、诱发因素等进行描述性分析。2.对南京市鼓楼区一起婚宴聚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暴露人群进行个案调查、食品经营场所进行卫生学调查、以及相关生物样品和环境标本的采集和实验室检验工作,调查本次事件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运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结合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方法,分析本起事件有关的危险食品、致病微生物及污染原因,提出控制措施和预防建议。研究结果1.2010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共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处置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36起,发病人数534人,无死亡病例。四个季度均有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主要以第三季度为主,发生15起,发病225人,分别占总事件数和总病例数的41.67%和42.13%。发病人员以男性较多,男女性别比为1.66:1;发病年龄284岁,中位数为36岁。发生的场所主要是餐饮饭店,发生23起,占63.89%,餐次以午餐和晚餐较为常见。危险食物以动物类食物中的肉及肉制品和水产品为主,占事件总数的19.44%和16.67%。致病因子以微生物类为主,共发生17起,占事件总数的47.22%,其中以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最为常见,占微生物类致病总起数的35.29%。诱发因素以加工不当为主,储存不当和交叉污染也较为常见,分别占事件总数27.78%、19.44%和13.89%。2.一起由婚宴聚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调查分析:共有106人参加婚宴,72人发病,罹患率为67.92%,病例临床症状以腹泻(100.00%)、腹痛(83.33%)为主,发病潜伏期中位数为17 h,病例年龄282岁,中位数为32岁;男性36人,罹患率为66.67%(36/54),女性36人,罹患率为69.23%(36/52),不同性别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8,p=0.78)。回顾性队列研究单因素分析显示,富贵大龙虾、海蜇、香干、咸蛋黄时蟹、牛肉、盐焗鸡等菜品为可疑危险食品(p值均<0.05);进一步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富贵大龙虾和海蜇食用情况与本次暴露事件有统计学关联(p<0.01),OR值(95%CI)分别为11.56(2.3756.45)、4.68(1.2217.91);3例病例肛拭子标本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研究结论1.南京市鼓楼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主要为:第三季度高发,发生场所主要在餐饮饭店,危险食品以动物性食物为主,致病因子大部分为微生物类,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诱发因素以加工与储存不当和交叉污染较为常见。因此,应针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分布,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控制。2.根据本起婚宴聚餐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依据《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2012年版)》《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置原则》(WS/T81-1996),可以认定该起事件为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暴露餐次为9月6日晚上该饭店的婚宴聚餐,危险食品为富贵大龙虾和海蜇,可疑致病因子为副溶血性弧菌。建议加强针对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和食品安全知识宣教力度,责成食品加工经营单位建立严格的卫生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操作规程,落实生熟分开和加工工具的清洗消毒,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
周倩,周藜,田鹏,向婧姝[8](2019)在《贵州省食源性蜡样芽孢杆菌毒力基因及耐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贵州省食源性蜡样芽胞杆菌的毒力基因分布及耐药谱,为蜡样芽胞杆菌食源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PCR方法对2015-2017年贵州省60株食源性蜡样芽胞杆菌进行10种毒力基因的检测;采用K-B法检测10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 60株蜡样芽胞杆菌共发现16种毒力基因携带模式,其中nheB、nheC检出率100%,nheA、entFM为96.67%(58/60),hblA为63.33%(38/60),hblC为56.67%(34/60),hblD为53.33%(33/60),bceT为15%(9/60),ces为3.33%(2/60)。60株蜡样芽胞杆菌对庆大霉素、氯霉素、环丙沙星、万古霉素敏感率100%,对四环素、红霉素、克林霉素、氨苄西林、甲氧苄啶的敏感率分别为98.33%、91.67%、86.67%、13.33%、3.33%,对头孢吡肟100%耐药。结论贵州省食源性蜡样芽胞杆菌毒素基因携带率较高,存在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风险。氨苄西林、甲氧苄啶、头孢吡肟不建议作为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临床治疗用药。
周从宇,田佳明,朱善友,吕永祥,李和武,刘淼[9](2019)在《皖西地区2012年-2017年细菌性食物中毒检测结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皖西地区2012年-2017年细菌性食物中毒检测结果,探讨其基本情况、分布及引发原因,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GB 4789.1、GB 4789.10、GB 4789.14、GB 4789.4、GB 4789.5、GB 4789.6、WS/T 9、SN/T 2564对细菌性食物中毒样品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沙门菌、志贺菌、致泻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及致病性弧菌检验。并将相关数据录入到Excel 2017和SPSS 16.0软件中,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012年-2017年报告疑似细菌性食物中毒22起,检测样品218份;第二、第三季度的中毒事件呈高发趋势;中毒场所集中在学校和家庭;主要致病菌为蜡样芽胞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皖西地区应加强食品安全知识宣教和对学校食堂的监督管理,以减少由微生物污染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
龚德力[10](2019)在《腐乳中蜡样芽孢杆菌的污染状况、原因分析及工艺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腐乳作为中国传统的大豆发酵食品,因其味道独特,营养丰富,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喜爱。随着各种各样的腐乳品牌逐渐进入消费市场,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其营养、功能、安全和健康特性。但由于腐乳生产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生产条件粗放、质量不稳定、存在安全隐患,特别是腐乳中存在一种条件性致病菌——蜡样芽孢杆菌,尽管我国对其在食品中没有标准限值,但出口企业还是非常关注。本文对腐乳样品中蜡样芽孢杆菌存在情况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类型腐乳企业进行现场调查分析可能感染蜡样芽孢杆菌的途径、对腐乳中蜡样芽孢杆菌的控制提出具体的控制措施。具体如下:(1)本文对市场流通领域的红腐乳、白腐乳、青乳腐等三种类别腐乳进行了抽样检验,采用国标方法结合API 50 CHB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对蜡样芽孢杆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腐乳中蜡样芽孢杆菌的检出率为76.9%,数量最高的可达到1.3×105CFU/g。(2)试验选取了三种不同工艺的生产企业进行程序监控,对整个生产过程每一个步骤进行了蜡样芽胞杆菌存在情况进行了分析,进行检验鉴定计数,获得了红腐乳、白腐乳、青腐乳生产环节的蜡样芽胞杆菌来源。结果表明:红腐乳在压榨环节前后测定的蜡样芽孢杆菌数量增加量较大;白腐乳在点浆和压榨的这两个环节前后测定蜡样芽孢杆菌增加较多,而青腐乳在压榨、盐渍和灌卤前后引入蜡样芽孢杆菌较多。(3)针对上述环节发现的问题,对腐乳企业提出整改措施和建议,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采取相关措施后变化,结果比较理想,说明了整改措施的有效性,也为促进腐乳行业安全控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一起由螃蟹引起的蜡样芽胞杆菌性食物中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起由螃蟹引起的蜡样芽胞杆菌性食物中毒(论文提纲范文)
(1)一起由蜡样芽胞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实验室检测及分子溯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本来源 |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1.3 方法 |
1.3.1 细菌学检测 |
1.3.2 分离菌株DNA提取 |
1.3.3 蜡样芽胞杆菌基因扩增 |
1.3.4 蜡样芽胞杆菌分子分型分析 |
2 结果 |
2.1 基本情况 |
2.2 细菌学检测 |
2.3 生化分型 |
2.4 毒力基因分布 |
2.5 PFGE分子分型 |
3 讨论 |
(2)2018—2020年宝鸡市食品中蜡样芽孢杆菌污染状况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样品来源 |
1.2 仪器和试剂 |
1.3 检验方法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不同种类食品样品中蜡样芽孢杆菌的检出情况 |
2.2 不同季度食品样品中蜡样芽孢杆菌的检出情况 |
2.3 6类食品样品中蜡样芽孢杆菌阳性样品含菌数检出情况比较 |
3 讨 论 |
(3)湿粉类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状况、毒力和菌株生长抑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湿粉类食品概述 |
1.2 蜡样芽胞杆菌概述 |
1.3 食品添加剂概述 |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样品采集 |
2.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耗材 |
2.2 实验方法 |
2.2.1 样品中蜡样芽胞杆菌定量检测与鉴定 |
2.2.2 蜡样芽胞杆菌的毒力特征研究 |
2.2.3 食品添加剂对蜡样芽胞杆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
第三章 结果 |
3.1 湿粉类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污染情况及可能来源 |
3.1.1 蜡样芽胞杆菌培养特征及鉴定结果 |
3.1.2 销售阶段湿粉类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污染情况 |
3.1.3 生产和销售阶段湿粉类食品污染情况对比 |
3.1.4 原料大米和原料淀粉蜡样芽胞杆菌污染情况 |
3.2 蜡样芽胞杆菌的毒力特征研究 |
3.2.1 蜡样芽胞杆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
3.2.2 蜡样芽胞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检测结果 |
3.3 4 种食品添加剂最小抑菌浓度的确定及复配试验结果 |
3.3.1 最小抑菌浓度检测 |
3.3.2 3种食品添加剂复配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湿粉类食品的蜡样芽胞杆菌污染情况及可能来源 |
4.2 蜡样芽胞杆菌的毒力特征 |
4.3 食品添加剂对蜡样芽胞杆菌的抑制效果 |
4.4 优势、局限性及展望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4)一起蜡样芽胞杆菌引起食物中毒事件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2 方法 |
1.2.1 病例调查 |
1.2.2 样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 |
2 结果 |
2.1 发病情况 |
2.2 临床特征 |
2.3 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中可疑食物分析 |
2.4 实验室检测 |
3 讨论 |
(5)北京市某供餐公司两种致病菌混合感染导致食源性疾病事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病例搜索及调查 |
1.2.2 实验室检测和现场卫生学调查 |
1.2.3 对A公司午餐食品病例对照研究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基本情况 |
2.2疫情概况和临床表现 |
2.3 流行病学特征 |
2.3.1 症状与体征 |
2.3.2 三间分布 |
2.3.2. 1 时间分布 |
2.3.2. 2 人群和地区分布 |
2.4 危险因素调查 |
2.5 食品卫生学调查 |
2.6 实验室检验 |
3 讨论 |
(6)中华鳖“摇头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其对中华鳖4个免疫相关基因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中华鳖概述 |
1.1.1 中华鳖的分类地位及价值 |
1.1.2 中华鳖产业发展现状 |
1.2 蜡样芽胞杆菌情况概述 |
1.2.1 蜡样芽孢杆菌无毒菌株应用现状 |
1.2.2 蜡样芽胞杆菌有毒菌株致病现象 |
1.2.3 蜡样芽胞杆菌有毒菌株的致病原因 |
1.3 TOLL样受体(TLRS)与获得性免疫 |
1.3.1 Toll样受体(TLRs)概况 |
1.3.2 TLRs对获得性免疫影响 |
1.4 本研究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1.4.1 选题意义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中华鳖“摇头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
引言 |
2.1 实验材料 |
2.1.1 主要实验耗材 |
2.1.2 主要实验仪器 |
2.1.3 实验所用引物序列 |
2.2 实验方法 |
2.2.1 病原菌的分离与培养 |
2.2.2 病原菌16S r DNA、gyrB和 rpoB序列的PCR扩增和系统进化树构建 |
2.2.3 分离菌的生理生化鉴定 |
2.2.4 人工感染试验及半致死浓度的测定 |
2.2.5 药敏试验 |
2.2.6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病原菌分离及形态观察 |
2.3.2 功能基因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树构建 |
2.3.3 生理生化鉴定结果 |
2.3.4 人工感染试验结果 |
2.3.5 药敏试验结果 |
2.4 讨论 |
2.4.1 蜡样芽孢杆菌的致病性 |
2.4.2 清溪乌鳖“摇头症”的发病原因及防控技术 |
2.5 小结 |
第3章 蜡样芽胞杆菌XS0724的毒力基因及其对中华鳖的组织病理切片分析 |
引言 |
3.1 实验材料 |
3.1.1 主要实验耗材 |
3.1.2 主要实验仪器 |
3.1.3 实验所用引物 |
3.2 实验方法 |
3.2.1 毒力基因的PCR反应 |
3.2.2 蜡样芽胞杆菌XS0724感染对中华鳖组织侵袭情况的观察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蜡样芽胞杆菌XS0724所包含的毒力基因情况 |
3.3.2 中华鳖内脏组织的切片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蜡样芽胞杆菌XS0724对中华鳖脾脏组织转录组的影响 |
引言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2.1 中华鳖的蜡样芽胞杆菌感染 |
4.2.2 中华鳖脾脏的采集及转录组测序 |
4.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
4.3.2 拼接结果统计 |
4.3.3 样本重复相关性评估 |
4.3.4 差异表达基因情况 |
4.3.5 差异表达基因GO分析 |
4.3.6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注释分析 |
4.3.7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5章 蜡样芽胞杆菌XS0724侵染对中华鳖各组织免疫基因的影响 |
引言 |
5.1 实验材料 |
5.1.1 主要实验仪器 |
5.1.2 主要实验耗材 |
5.1.3 实验所用引物 |
5.2 实验方法 |
5.2.1 中华鳖的XS0724菌感染试验 |
5.2.2 中华鳖各组织RNA的提取 |
5.2.3 组织RNA的反转录 |
5.2.4 荧光定量检测中华鳖My D88、TLR2、TLR3、TLR4 mRNA在不同组织的表达 |
5.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蜡样芽胞杆菌XS0724 感染中华鳖后组织My D88 mRNA表达差异分析 |
5.3.2 蜡样芽胞杆菌XS0724 感染中华鳖后组织TLR2 mRNA表达差异分析 |
5.3.3 蜡样芽胞杆菌XS0724 感染中华鳖后组织TLR3 mRNA表达差异分析 |
5.3.4 蜡样芽胞杆菌XS0724 感染中华鳖后组织TLR4 mRNA表达差异分析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6章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7)南京某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分析与典型案例处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2010~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数据整理及统计分析 |
1.2 结果 |
1.2.1 总体情况 |
1.2.2 时间分布 |
1.2.3 性别分布 |
1.2.4 年龄分布 |
1.2.5 场所分布 |
1.2.6 餐次分布 |
1.2.7 危险食品种类分布 |
1.2.8 致病因子分布 |
1.2.9 诱发因素分布 |
1.2.10 危险食品类别与时间分布 |
1.2.11 致病因子与时间分布 |
1.2.12 致病因子与中毒场所分布 |
1.2.13 诱发因素与中毒场所分布 |
1.2.14 致病因子与危险食品分布 |
1.2.15 诱发因素与危险食品分布 |
1.2.16 诱发因素与致病因子分布 |
1.3 讨论 |
1.4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一起由婚宴聚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调查分析 |
2.1 对象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病例搜索和个案调查 |
2.1.3 样品采集和检测 |
2.1.4 食品卫生学调查 |
2.1.5 数据处理和卫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2.1 基本情况 |
2.2.2 病例分布 |
2.2.3 发病时间分布 |
2.2.4 危险因素分析 |
2.2.5 卫生学调查 |
2.2.6 实验室检测结果 |
2.3 讨论 |
2.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贵州省食源性蜡样芽孢杆菌毒力基因及耐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菌株来源 |
1.1.2 主要仪器试剂 |
1.2 方法 |
1.2.1 蜡样芽胞杆菌毒力基因测定 |
1.2.2 蜡样芽胞杆菌药敏试验 |
1.2.3 统计学分析 |
2 结 果 |
2.1 蜡样芽胞杆菌毒力基因携带情况 |
2.2 蜡样芽胞杆菌10种抗生素药敏结果 |
3 讨 论 |
(9)皖西地区2012年-2017年细菌性食物中毒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2.1 中毒事件的发生概况 |
2.2 中毒事件采集的标本类型分布和检出情况 |
2.3 中毒事件的时间分布特点 |
2.4 中毒事件的场所分布情况 |
2.5 中毒事件中致病菌检出情况 |
3 讨 论 |
(10)腐乳中蜡样芽孢杆菌的污染状况、原因分析及工艺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1.1 腐乳的研究进展 |
1.1.1 腐乳概述 |
1.1.2 腐乳发酵过程 |
1.1.3 腐乳生产工艺 |
1.2 蜡样芽孢杆菌概述 |
1.2.1 蜡样芽孢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
1.2.2 蜡样芽孢杆菌的致病性 |
1.2.3 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
1.2.4 蜡样芽孢杆菌污染食品引起食物中毒的临床症状 |
1.2.5 蜡样芽孢杆菌的流行病学 |
1.3 蜡样芽孢杆菌及其肠毒素的检测方法 |
1.3.1 蜡样芽孢杆菌的常规检测方法 |
1.3.2 免疫学方法 |
1.3.3 PCR技术 |
1.3.4 其他检测方法 |
1.3.5 蜡样芽孢杆菌的限量标准 |
1.3.6 蜡样芽孢杆菌的控制方法 |
1.4 腐乳中蜡样芽孢杆菌的研究现状 |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腐乳中蜡样芽孢杆菌存在情况调查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检测方法 |
2.1.2.1 检测步骤 |
2.2 数据处理和分析 |
2.2.1 API生化鉴定结果 |
2.2.2 样品中蜡样芽孢杆菌计数结果 |
2.3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腐乳生产工艺蜡样芽孢杆菌污染来源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剂和设备 |
3.1.2 样品来源 |
3.1.3 分析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红腐乳生产过程蜡样芽孢杆菌来源分析 |
3.2.2 白腐乳生产过程蜡样芽孢杆菌来源分析 |
3.2.3 青腐乳生产过程蜡样芽孢杆菌来源分析 |
3.3 三种不同方式生产结果分析与讨论 |
3.3.1 加强对工艺环节的监控 |
3.3.2 选择有效的消毒灭菌方法 |
3.4 小结 |
第四章 腐乳生产工艺中蜡样芽孢杆菌的控制措施分析 |
4.1 生产过程采取控制措施 |
4.1.1 工艺管道卫生控制 |
4.1.2 生产工具杀菌控制 |
4.1.3 辅料质量控制 |
4.1.4 发酵工器具及室内空气消毒控制 |
4.2 控制措施结果分析 |
4.2.1 红腐乳控制措施前后结果对比 |
4.2.2 白腐乳控制措施前后结果对比 |
4.2.3 青腐乳控制措施前后结果对比 |
4.3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四、一起由螃蟹引起的蜡样芽胞杆菌性食物中毒(论文参考文献)
- [1]一起由蜡样芽胞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实验室检测及分子溯源[J]. 龙冬玲,张慧娟,萧松建,方艳梅.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21(12)
- [2]2018—2020年宝鸡市食品中蜡样芽孢杆菌污染状况的调查研究[J]. 张丽萍,高涛,魏雯,薛莉,任婧,赖专华. 医学动物防制, 2021(12)
- [3]湿粉类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状况、毒力和菌株生长抑制研究[D]. 周璐.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4]一起蜡样芽胞杆菌引起食物中毒事件调查分析[J]. 梁斌,何月悦. 社区医学杂志, 2020(16)
- [5]北京市某供餐公司两种致病菌混合感染导致食源性疾病事件[J]. 吕金昌,陈东宛,甄国新,高彭,何朝,刘秀峰. 职业与健康, 2020(14)
- [6]中华鳖“摇头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其对中华鳖4个免疫相关基因的影响研究[D]. 李延利. 西南大学, 2020
- [7]南京某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分析与典型案例处置[D]. 蔡泽瑜. 东南大学, 2019(01)
- [8]贵州省食源性蜡样芽孢杆菌毒力基因及耐药研究[J]. 周倩,周藜,田鹏,向婧姝. 现代预防医学, 2019(11)
- [9]皖西地区2012年-2017年细菌性食物中毒检测结果分析[J]. 周从宇,田佳明,朱善友,吕永祥,李和武,刘淼.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9(08)
- [10]腐乳中蜡样芽孢杆菌的污染状况、原因分析及工艺控制研究[D]. 龚德力.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