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高中地理优质课评比活动在皖圆满结束(论文文献综述)
宫晖[1](2021)在《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赤峰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与实施》文中研究表明自2012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文件推广研学课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并建议加强地理实践,因此地理研学课程成为培养地理实践力的有效途径。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等10个部门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的指导意见》,旨在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研学课程,赤峰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城市,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具有丰富的研学课程资源,适合开发地理研学课程,设计地理研学案例。因此,笔者基于高中地理内容,以地理研学课程为途径对赤峰市的课程资源进行案例设计和实施,研究如何通过地理研学课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生活教育理论、课程开发理论和地理教学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实地考察法、行动研究法和归纳总结法进行研究。研究思路是分析典型案例,为案例设计奠定基础,进而实施案例,得出结论、启示。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地理研学课程推动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丰富赤峰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的案例,为周边地区研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以及为高中地理研学课程的设计提供一般思路。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得到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开展地理研学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行动能力和意志品质,地理实践力为地理研学课程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评价标准。第二,对赤峰市乡土地理资源进行研究,按照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进行归纳整理。第三,从课程标准中选择能够进行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的内容共9项,对教学提示、内容要求以及研学地点的选择进行汇总。以湘教版2本地理必修教材为依据能够进行研学课程案例设计的内容共18项,按照自然地理类、人文地理类、综合类3类进行开发,共得到13项主题,并分别设计研学内容。第四,通过分析他人的案例得出相应的启示并总结研学课程案例设计的原则5项,分别是教育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安全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和实操性原则。第五,研究得到研学案例的基本组成8部分,分别是研学主题、研学地点概况、研学目标、研学线路与时间安排、研学课程准备工作、研学活动方案、研学评价、研学手册。第六,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赤峰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4个。
高毅[2](2021)在《高中地理传统教学模式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比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悄然而至,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对国家、社会及公众生活均产生了深刻影响,对教育领域的变革更是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昭示着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基于“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衍生出了诸多新式教学模式。其中,集SPOC与翻转课堂优势于一身的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更是一跃成为“新宠”,备受教育界的关注和青睐。目前,国内外对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大多围绕高等教育展开,而基础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则相对较为匮乏。众所周知,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现实中的高中地理教学,传统教学模式仍占据主流,由于种种现实原因致使其地位仍难以撼动。本研究尝试进行高中地理传统教学模式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比研究,力求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对二者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入比较,深度剖析二者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的优劣及适用性,以期为广大一线地理教师优化教学方式以及高中地理教学模式的革新提供借鉴和参考。本研究聚焦于基础教育领域,首先立足于时代背景,对研究所涉及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深度梳理,并对本文的研究目的、思路、内容及方法进行阐述。同时,对本研究所涉及的核心概念以及相关理论给予阐释。其次,进行高中地理传统教学模式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对比分析,涵盖两种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教学意蕴、教学设计、课堂操作程序及各自特点。在此基础上,开展高中地理传统教学模式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对比实验,将二者运用于现实的高中地理教学,在为期近一个月的教学体验后,对榆林、西安、安康三校实验班级学生进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随后借助Excel和Origin软件对问卷进行处理与分析,并对师生进行教学与学习体验的访谈,进而得出两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以及适用性。在实验结束后,通过师生教学体验的真实反馈以及结合自身教学的实际感受,给出高中地理传统教学模式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建议。最后,对本研究做出相应的总结与展望。研究表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地理兴趣与成绩效率的提升,也有助于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核心素养的镌刻。同时,在教学效果方面也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但其自身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地问题。因此,不论是传统教学模式还是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都是暇瑜互见的,在今后的实际教学中应致力于二者的有效融合,方可实现优质化的地理教学。
张明秋[3](2020)在《中学地理说课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说课作为一种教研手段,已经成为教学实践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说课被广泛应用于教师招聘的面试考核、教师技能大赛和教研活动中,也是高校师范类毕业生提高教学技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教研质量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目前,学术界关于地理说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说课内容和说课类型的研究,而对说课评价的研究比较少。要保证说课的质量和水平,就必需对说课进行有效的评价。通过地理说课评价,可以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正意见,为加强教师教学的反思能力、完善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提供可靠依据。因此本文试图从地理学科特点出发,制定有利于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地理说课评价体系,来促进地理说课的发展。本文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层次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梳理了说课评价的基本概念、目的、理论,构建了地理说课评价体系,并用所构建的地理说课评价体系对四篇地理说课稿进行了评价。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提出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综述了说课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整理了说课在国内外的发展演变过程和研究现状,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二章:中学地理说课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理论问题。首先,介绍了说课、中学地理说课、中学地理说课评价的概念;其次,说明了说课评价的目的;最后,论述了中学地理说课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中学地理说课评价体系的构建。首先,制定了中学地理说课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其次,采用文献研究法,查阅并统计相关文献中出现的11项备选一级指标,通过专家问卷调查,最终选出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教师基本功7项指标作为一级指标。在确定一级指标的基础上,查阅并统计相关文献中出现的已确定的一级指标所对应的二级指标,拟定待选的30项二级指标,进行第二轮专家问卷的意见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确定最后的24项二级指标;最后,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完成地理说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四章:中学地理说课评价体系的检验。用本文构建的中学地理说课评价体系评价了已经在“吉林省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优质课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的地理说课稿,并对评分结果进行分析,最终结果基本与大赛结果一致,验证了该评价体系的有效性。第五章:中学地理说课评价应注意的问题。指出了在说课评价中应该注意的事项,确保评价者能够客观公正的对地理说课进行评价。第六章:结论。概括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指出了本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深入研究的思考。
钱飞银[4](2020)在《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地理野外考察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文中研究说明新一轮的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重点和亮点是学科核心素养,强调对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构建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重视学生地理问题解决和实践能力,切实关注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各种地理实践活动。地理野外考察是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是地理教学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传统的重课堂、重教学、重分数和重知识传授教学模式的突破,是地理教学方式的重大转变,是一种开放、合作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积极响应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课程标准进一步调整课程结构和重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中增添了植被、土壤、地貌等系列野外考察活动知识,在选修部分增设了“地理野外实习”的课程。但由于诸多原因,目前高中地理地理野外考察设计及实施情况不容乐观,因此对高中地理野外考察存在问题的调查,可利用的考察资源的挖掘及实证研究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主要包括八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是相关概念和理论研究;第三部分是课程标准及新教材中高中地理野外考察的相关要求内容的梳理;第四部分是贵州省高中地理野外考察活动设计和开展现状分析;第五部分是地理野外考察内容、线路设计及时间安排等应注意的问题;第六部分是高中地理野外考察活动典型案例实证研究;第七部分是高中地理野外考察活动设计与实施对策及建议;第八部分是研究结论与展望。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研究的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是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的概述。第三部分是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对高中野外考察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要求,为高中地理野外考察活动的实施提供客观依据。第四部分是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全省部分高中一线地理教师、在校学生及学生家长和高校专家进行调查和访谈,对调查和访谈数据的分析发现了“贵州省高中地理野外考察活动开展状况不佳;部分教师案例设计水平较差;学生、教师的考察兴趣浓厚,但在实际考察过程中存在问题和困难”等问题。在全面了解贵州省高中地理野外考察活动案例设计和实施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存在问题,为后文案例的设计与实施做好铺垫。第五部分是对地理野外考察内容、线路设计及时间安排等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为案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思路。第六部分是实证研究部分,该部分主要是通过亲自参与高中地理野外考察活动实践,进一步分析和探索现阶段高中地理野外考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实地观察发现:教师和学生在实际考察中存在困难;学生考察报告撰写存在问题等。第七部分是针对调查问卷、访谈和实证研究中存在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和建议。第八部分是对论文研究的结果、不足与展望进行说明。
吕俊思[5](2020)在《高中地理优质课堂中教学资源的利用研究》文中认为实现优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历来的追求之一,而打造优质课堂是达成优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地理优质课堂教学中,教学资源担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资源是否有效利用直接影响着地理优质课堂的教学效果。对地理优质课堂中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研究,从而学习与改善地理教学资源的利用方法,优化地理课堂教学,也促进着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主要采用课堂观察的方法对地理优质课堂教学样本进行内容分析,基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个不同的教学内容,从教学资源筛选-整合-呈现的利用逻辑出发,分别对不同的地理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资源利用的定量与定性分析,从而总结出地理优质课堂中教学资源利用的现状,并针对其中地理优质课堂中教学资源利用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与原因分析,提出优化教学资源利用的对策。通过数据分析与总结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自然、人文和区域地理教学中在资源的数量类型、资源的整合、资源的呈现和资源利用效果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共性,但由于不同教学内容的性质差异,其在教学资源的利用的各个环节上也都存在着许多的差异性。第二,不同教学内容的地理优质课堂虽然总体都比较优质,但在教学资源利用上都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1)地理教学资源数量较多,存在堆砌感;(2)对学生和乡土生活资源利用不足,存在距离感;(3)地理教学资源机械整合,存在割裂感;(4)地理教学资源呈现方式传统,存在局限感。第三,针对地理优质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优化策略,比如说:(1)深入挖掘地理教学资源的多重价值和功能;(2)重视并发挥人力教学资源的独特作用;(3)教师团队协作开发乡土资源和生活资源;(4)利用多重地理教学资源打造教学合力;(5)提升教学资源意识与开发利用技能,等等。本研究从教学资源利用的角度研究地理优质课堂,创新了地理优质课堂的研究视角。而且研究从地理教学资源利用的具体逻辑过程出发,基于不同教学内容构建了全新的观察分析框架,这创新了教学资源利用研究的具体研究内容,为教学资源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
刘柯鑫[6](2020)在《高中历史优质课研究》文中认为历史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轨迹和精神文明,重视历史学习在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和历史核心素养的不断深化,历史教育工作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响应新课改的号召,积极开展高中历史优质课大赛的评选活动,以期通过优质课展现出新思想、新理念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依托历史教学新理念,培养教师的知识技能和专业素养,在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培育出一批具有历史创新思维的新型人才以及在历史学科中形成新风向是高中历史优质课应达到的目标和准则。但是在高中历史优质课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其设置的初衷似乎也发生了改变,由于优质课评比和教师评职称有密切关联,因此有些教师为了功利主义的追求而参加比赛;在优质课教学过程中甚至会出现教学形式大于教学内容、依赖多媒体辅助教学、历史知识解释空洞、表演痕迹过重等现象,并逐渐走入一个怪圈。依托历史学理论要求、有效教学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等,对高中历史优质课的内涵和特性、功能进行剖析,作为后续研究的基础。通过对南阳地区122位高中历史教师从教师是否注重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师是否注重自身知识发展、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是否注重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教师是否注重教学反思、教师是否注重教学机智、学生配合度、教学评价八个维度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存在优质课组织僵化、教师教学理念滞后、忽视传统教学的优点、割裂了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学生虚假配合等问题,并因此提出坚持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将创新性与传统性有机结合等策略,最后,依据问卷分析结果以及实施策略,提出切实有效的可行性建议。
李德江[7](2020)在《高中生地理自主学习现状及改善策略研究 ——以南阳市第二中学校为例》文中提出伴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教育形势的发展,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是当代对人才的最基本要求。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地理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时期,自主学习的强弱,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长远发展越来越重要。2017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再次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地理自主学习能力,不但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终身发展也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还能够影响到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可见,研究高中生的地理自主学习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在查阅了大量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自主学习的相关研究进展后,界定了自主学习的概念和特征。以元认知学习理论、操作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理论为基础,整理已有研究成果并参考其他专家学者关于学生自主学习问卷,设计出高中生地理自主学习调查问卷,还设计了针对老师的访谈提纲,然后以南阳市第二高级中学校的地理老师和学生为对象进行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该校学生地理自主学习情况差异较大,地理自主学习情况男生普遍强于女生,学习程度好的学生强于学习程度差的学生,高年级学生强于低年级学生。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利用Excel软件平台和SPSS16.0统计学软件从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环境等七个维度上对高中生地理自主学习的内部因素进行分析,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找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在7个内部因素中,学习方法、学习结果和学习动机对该校学生地理自主学习的影响程度较强,相关系数都在0.8以上,其中学习方法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相关性最大,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影响也最大;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环境对该校学生地理自主学习的影响程度也较强,相关系数都在0.7以上;学习过程对该校学生地理自主学习的影响程度最小。本文还研究了影响该校学生地理自主学习的学校因素、外部环境、家庭因素3个外部因素,研究表明学校因素对学生地理自主学习的影响最大,家庭因素对学生地理自主学习的影响最小。通过对教师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该校地理教师普遍能够意识到自主学习对学生的重要性,但学生地理自主学习的兴趣、能力较低,学生依然是传统的被动式学习。由于地理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不信任学生,迫于教学目标和实际情况的压力,该校多数教师不习惯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认为其会降低课堂效率,并不适应当前教学过程的开展,所以在课堂上并不经常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在实践中遇到的阻力较大,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和理念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针对研究发现的问题,为了促进学生地理自主学习,本文提出以下改善建议:学校层面上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创造促进学生地理自主学习的条件,提高教师提升业务能力的积极性;教师层面上要转变教学理念,提升教学业务能力,改进教学方法,构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地理课堂环境;学生层面上应转变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习途径,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充分利用当下条件,习得自主学习能力。本文还对地理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和改善建议进行了实证,证实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和给出的建议是得力而有效的,能够让高中地理课堂更加活跃,让学生参与度更高,教学效果更好,更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之处:本研究从该校学生地理自主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克服了以往研究定性描述的缺陷。在对该校18名地理教师进行访谈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出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明确了落实地理自主学习教学面对的阻力,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该方面的研究成果。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综合考虑了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因素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可操作性、实用性较强。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符合地理课程改革对学生在全面发展和教师综合能力方面的新要求。希望通过研究能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参考,推动地理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李蕊[8](2020)在《基于乡土资源的高中生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研究 ——以苏州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决定了中学地理课程的主线,同时也赋予了地理课程培养学生人地观念的重要使命。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地理学科凝练了四大核心素养,其中人地协调观是育人层面的集中体现,自然也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人地协调观作为价值观念,虽不同于普通知识的习得但也可以通过人为互动过程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利用资源、选择适当方法来促进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形成与进阶便成为首要任务,而乡土资源贴近学生实际、利于激发学生情感态度的特点对于培养人地协调观有着很大的优势。本文基于人地协调论、认知主义以及建构主义理论,采用问卷调查法、测试法和访谈法对师生进行调查,分析乡土资源利用和人地协调观培养的现状,找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接着剖析人地协调观的形成机制,并依据现状问题及价值观形成规律,尝试建构基于乡土资源培养人地协调观的思路框架;框架以乡土资源为主要载体,以课堂深度教学和乡土实地考察两条途径为落脚点,提出提炼乡土要素、共建共享资源库,创设乡土情境、激发人地情感,乡土问题递进、思考人地关系,开展探究活动、理解人地关系,实施多元评价、强化人地观念等培养策略。本文基于上述架构和策略,梳理与整合苏州市乡土资源中有关人地关系的内容,并开展基于乡土资源培养高中生人地协调观的教学实践,课内案例选取苏州昆山人口迁移现象来深度探讨“人口的空间变化”,以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发展观;课外实践活动则通过探究苏州“阳澄湖蟹业”的兴衰,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理解人地协调的重要性。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强化人地观念,评价结果也显示应用乡土资源培养人地协调观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可为高中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提供参考与借鉴。
杨喜凤[9](2020)在《高中地理研学旅行方案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 ——以包头市土右旗乡土地理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研学旅行在我国各项有关的政策颁布后得到推广,引起各界广泛关注,各地逐步开展起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把研学旅行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和提高核心素养的新途径。研学旅行是教育领域中新兴的教育形式,具有研究性和体验性,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抓手,所以,在我国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研学旅行成为了学者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高中地理研学旅行方案设计策略和实施策略为研究内容,从众多地理研学活动方案中筛选出10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研究资料,运用了案例分析法、实地考察法和行动研究法,为地理教师提供地理研学旅行活动方案设计和实施策略,同时也提供了能够直接使用的地理研学旅行活动方案,丰富了包头市土右旗地理校本课程资源。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提出了由活动主题、活动背景、活动目标、适用年级、指导教师、活动准备、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过程、活动评价、活动总结、实施建议十二部分组成的地理研学旅行活动方案;第二,设计了四个主题不同的地理研学旅行活动方案;第三,笔者通过案例分析、设计自己的案例、实施自己的案例,提出了地理研学旅行活动设计和实施策略,其中设计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依据课标、选择典型主题;围绕素养、设计研学目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多元评价,促进综合发展。高中地理研学旅行方案的实施策略包括:划分阶段,实施研学旅行;合作探究,培养协作意识;利用手机APP,玩转研学旅行;总结反思,积累研学经验;自主设计,提升核心素养。
张誉予[10](2019)在《面向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问题式教学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确定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也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根本途径。如何落实《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课程实施建议里提出要“重视问题教学”,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问题式教学从21世纪初引入我国中小学课堂,但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因此在新课标颁布的背景下,研究问题式教学在面向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时的有效性问题,对进一步指导新课改后的中学地理课堂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篇论文从“地理核心素养”,“问题式教学”和“有效教学”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入手,结合我国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认识到“面向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问题式教学有效性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地理核心素养”与“问题式教学有效性”的概念和关系界定为起点,课堂观察法和作品分析法为基本方法,结合专家咨询、地理核心素养要素体系和问题式教学的环节作为主要依据,构建了面向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性观察量表,并运用该量表对高中实际课堂和教学设计进行了观察、诊断和分析,发现了面向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时,问题式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因此,本研究对于改进问题式教学实施,进阶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梳理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地理核心素养”“问题式教学”和“有效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了研究的基本方案。第二部分:基本理论。对“地理核心素养”“问题式教学”及“问题式教学有效性”的概念和关系进行界定,并确定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地理科学理论,有效教学理论,问题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学习理论。第三部分:基本方法。为课堂观察法和作品分析法构建基本工具:面向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性评价量表,该量表以地理核心素养要素体系和问题式教学环节为主要依据,通过文献梳理和专家咨询,最终制定。第四部分:现状分析。对面向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问题式教学培养现状展开调查。该部分是全文的核心内容之一,根据研究主题,对课堂观察和作品分析的样本进行筛选和确定,利用有效性评价量表进行观察诊断,并对结果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提出可供借鉴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教学建议的提出。针对面向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时,问题式教学存在的低效问题,提出三大教学建议:第一,问题发现要以学生为本,地理情境的创设应具有丰富性,能够为学生提供提问的空间;第二,问题解决过程要注重教师的跟进和引导,提升四个地理核心素养水平的途径具有多样性;第三,问题式教学环节要完整,落实好评价反思和迁移应用环节。第六部分:结论与展望。概述了本篇论文的基本结论,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未来问题式教学和地理核心素养研究的期望。
二、全国高中地理优质课评比活动在皖圆满结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高中地理优质课评比活动在皖圆满结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赤峰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现状 |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
1.研究方法 |
2.研究路线 |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地理实践力 |
2.研学课程 |
(二)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生活教育理论 |
3.课程开发理论 |
二、地理研学课程案例分析 |
(一)案例分析说明 |
1.案例来源 |
2.案例分析目的 |
3.案例分析视角 |
4.案例分析方法 |
(二)案例具体分析 |
1.自然地理类研学课程案例分析 |
2.人文地理类研学课程案例分析 |
(三)案例分析启示 |
三、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赤峰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 |
(一)研学课程案例设计原则 |
1.教育性原则 |
2.因地制宜原则 |
3.安全性原则 |
4.趣味性原则 |
5.实操性原则 |
(二)研学课程案例设计依据 |
1.赤峰市乡土地理 |
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
3.高中地理教材 |
4.师生实际情况 |
(三)研学课程案例的基本组成 |
1.研学主题 |
2.研学地点概况 |
3.研学目标 |
4.研学路线与时间安排 |
5.研学课程准备工作 |
6.研学活动方案 |
7.研学评价 |
8.研学手册 |
(四)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 |
1.案例一:燕京啤酒(中京)有限责任公司工业研学课程 |
2.案例二:赤峰市博物馆研学课程 |
四、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赤峰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实施 |
(一)案例实施 |
1.燕京啤酒(中京)有限责任公司研学课程实施 |
2.赤峰市博物馆研学课程实施 |
(二)案例实施启示 |
五、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研学案例汇总表 |
附录2 赤峰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具体分析表 |
附录3 赤峰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 |
附录4 地理研学课程案例成果展示 |
致谢 |
(2)高中地理传统教学模式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
二、SPOC+翻转课堂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思路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思路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MOOC |
二、SPOC |
三、翻转课堂 |
四、教学模式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掌握学习理论 |
三、个性化学习理论 |
四、混合式学习理论 |
第三章 高中地理传统教学模式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析对比 |
第一节 高中地理传统教学模式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意蕴对比 |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意蕴 |
二、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意蕴 |
第二节 高中地理传统教学模式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对比 |
一、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理念对比 |
二、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目标对比 |
三、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活动对比 |
四、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评价对比 |
第三节 高中地理传统教学模式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操作程序对比 |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操作程序 |
二、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操作程序 |
第四节 高中地理传统教学模式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特点对比 |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高中地理教学特点 |
二、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高中地理教学特点 |
第五节 高中地理传统教学模式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优劣势对比 |
一、传统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课堂存在的优劣势 |
二、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课堂存在的优劣势 |
第四章 高中地理传统教学模式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验对比 |
第一节 实验目的 |
第二节 实验对象 |
第三节 实验设计 |
第四节 实验过程 |
一、SPOC环境创设 |
二、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 |
三、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
第五节 案例分析 |
一、课前阶段 |
二、课中阶段 |
三、课后阶段 |
第六节 学习评价反馈 |
第七节 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一、学生成绩对比分析 |
二、问卷设计与安排 |
三、问卷与访谈结果分析 |
第五章 高中地理传统教学模式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建议 |
第一节 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实施建议 |
第二节 对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建议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基于 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二 基于 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访谈提纲(学生版) |
附录三 基于 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访谈提纲(教师版)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中学地理说课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中学地理说课评价的理论概述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说课 |
(二)说课评价 |
(三)地理说课评价 |
二、说课评价的作用 |
(一)导向作用 |
(二)诊断作用 |
(三)激励作用 |
三、相关理论基础 |
(一)教育评价理论 |
(二)“多元交互式”教学评价理论 |
(三)地理教学论 |
第三章 中学地理说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
(一)科学性原则 |
(二)导向性原则 |
(三)可操作性原则 |
(四)整体性原则 |
(五)互异性原则 |
(六)地理学科性原则 |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评价指标的确定 |
(二)指标权重的确定 |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生成 |
(四)评价指标体系说明 |
第四章 中学地理说课评价体系的检验 |
一、案例的选取 |
二、评价过程 |
(一)案例一:《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说课稿 |
(二)案例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说课稿 |
(三)案例三:《季风水田农业》说课稿 |
(四)案例四:《传统工业区》说课稿 |
三、评价结果 |
(一)局部统计 |
(二)整体统计 |
第五章 中学地理说课评价应该注意的问题 |
一、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要相结合 |
二、说课评价的反馈环节要具有时效性 |
三、说课评价主体要注重多元化 |
四、评价标准要不断的进行完善和更新 |
五、说课评价时要尽量减少主观色彩 |
六、说课评价前要充分了解评价标准 |
第六章 结论 |
一、基本结论 |
二、不足之处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 |
后记 |
(4)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地理野外考察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可行性分析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5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研究 |
2.1 相关概念 |
2.1.1 地理核心素养 |
2.1.2 地理野外考察 |
2.1.3 乡土地理 |
2.1.4 教学案例 |
2.2 相关理论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情境学习理论 |
2.2.3 生活教育理论 |
2.2.4 多元智能理论 |
3 课程标准及新教材中高中地理野外考察的相关要求内容的梳理 |
3.1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03年版)》中对高中地理野外考察活动建议 |
3.2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对高中地理野外考察活动的要求 |
3.3 新教材对高中地理野外考察活动要求分析 |
3.3.1 鲁教版新教材对地理野外考察活动的要求 |
3.3.2 中图版新教材对地理野外考察活动的要求 |
3.3.3 人教版新教材和湘教版新教材内容对地理野外考察活动要求 |
4 贵州省高中地理野外考察活动设计和开展现状分析 |
4.1 学生问卷调查 |
4.1.1 调查目的 |
4.1.2 调查对象 |
4.1.3 调查问卷的内容 |
4.1.4 调查结果分析 |
4.1.5 结论 |
4.2 教师问卷调查 |
4.2.1 调查目的 |
4.2.2 调查对象 |
4.2.3 调查内容 |
4.2.4 调查结果分析 |
4.2.5 结论 |
4.3 家长问卷调查 |
4.3.1 调查目的 |
4.3.2 调查对象 |
4.3.3 调查内容 |
4.3.4 调查结果分析 |
4.3.5 结论 |
4.4 高中地理教师访谈 |
4.4.1 访谈目的 |
4.4.2 访谈对象 |
4.4.3 访谈内容 |
4.4.4 访谈结果分析 |
4.5 高校专家访谈 |
4.5.1 访谈目的 |
4.5.2 访谈对象 |
4.5.3 访谈内容 |
4.5.4 访谈结果分析 |
4.5.5 高中地理野外考察活动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
5 地理野外考察内容选择、线路设计及时间安排等应注意的问题 |
5.1 野外考察内容选择 |
5.1.1 紧密联系教材原则 |
5.1.2 基于学情原则 |
5.1.3 乡土特色原则 |
5.2 野外考察的路线形式和选择方法 |
5.3 野外考察时间安排 |
5.4 野外考察地的选择原则 |
5.4.1 典型性原则 |
5.4.2 交通便利原则 |
5.4.3 安全性原则 |
5.5 地理野外考察记录要求 |
5.5.1 文字记录要求 |
5.5.2 图件记录要求 |
5.5.3 室内资料整理要求 |
5.6 野外考察报告撰写要求 |
5.7 贵州省部分典型高中地理野外考察地点的梳理 |
6 高中地理野外考察活动典型案例实证研究 |
6.1 黔灵山地理野外考察活动实践 |
6.1.1 野外考察目的地概况 |
6.1.2 野外考察目的、考察目标的制定和学生学情分析 |
6.1.3 野外考察内容的确定 |
6.1.4 野外考察点的选择 |
6.1.5 野外考察路线和活动与组织的选择 |
6.1.6 野外考察时间的确定 |
6.1.7 黔灵山地理野外考察活动流程 |
6.1.8 考察总结与反思 |
6.2 猴耳天坑地理野外考察活动实践 |
6.2.1 野外考察目的地概况 |
6.2.2 野外考察活动主题 |
6.2.3 野外考察内容与教材关系分析 |
6.2.4 野外考察目的、考察目标的制定和学生学情分析 |
6.2.5 野外考察内容 |
6.2.6 野外考察地的选择 |
6.2.7 野外考察路线和活动与组织方式的选择 |
6.2.8 猴耳天坑地理野外考察活动流程 |
6.3 对两次高中地理野外考察活动的评价 |
6.4 野外考察活动中师生的表现水平和存在问题 |
6.4.1 学生兴趣浓厚,考察积极性高 |
6.4.2 学生地理实践能力不足 |
6.4.3 学生参与度不高,考察次数受限 |
6.4.4 学生野外考察报告撰写效果不佳 |
6.4.5 师生专业知识较浅,考察难度较大 |
6.4.6 考察内容过多,时间紧促 |
6.4.7 考察形式较单一 |
7 高中地理野外考察活动设计与实施对策及建议 |
7.1 加强学生高中地理野外考察报告撰写的培训 |
7.2 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其地理实践能力 |
7.3 增强重视程度,提升高中教师地理野外考察案例设计能力 |
7.4 高校与中学联结,增强教师实践专业性 |
7.5 加强对学生家长的沟通,鼓励家长参与考察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1.1 贵州省高中地理野外考察活动处于起步阶段、呈现潜力大的特征 |
8.1.2 师生对高中地理野外考察活动开展的意愿高 |
8.1.3 教师在高中地理野外考察活动设计和开展过程中存在困难 |
8.1.4 高中地理野外考察活动能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 |
8.1.5 学生对高中地理野外考察活动产生浓厚兴趣,但地理实践能力亟需提高 |
8.2 研究不足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中地理野外考察活动开展情况调查问卷表(学生卷) |
附录2 :高中地理野外考察活动开展情况问卷调查表(教师卷) |
附录3 :高中地理野外考察活动开展情况调查问卷表(家长卷) |
附录4 :高中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5 :基于地理实践力的高中地理野外考察活动的设计—以九洞天地质地貌考察为例 |
附录6 :学生地理野外考察活动报告(部分) |
附录7 :高中地理野外考察活动表现性评价量表(黔灵山、猴耳天坑) |
附录8 :高中地理野外考察活动评价量表(黔灵山、猴耳天坑) |
致谢 |
(5)高中地理优质课堂中教学资源的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实践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优质课堂研究现状 |
1.3.2 地理优质课堂研究现状 |
1.3.3 地理教学资源研究现状 |
1.3.4 总体述评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4.4 技术路线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优质课堂 |
2.1.2 地理优质课堂 |
2.1.3 地理教学资源 |
2.1.4 地理教学资源利用 |
2.2 理论基础 |
2.2.1 地理教学论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2.2.3 多元智能理论 |
3 高中地理优质课堂观察 |
3.1 优质课堂观察的框架构建 |
3.2 优质课堂观察的样本选择 |
4 基于教学内容的地理教学资源利用 |
4.1 自然地理教学内容的资源利用 |
4.1.1 教学资源类型与数量 |
4.1.2 教学资源的整合 |
4.1.3 教学资源的呈现 |
4.1.4 教学资源利用的效果 |
4.2 人文地理教学内容的资源利用 |
4.2.1 教学资源类型与数量 |
4.2.2 教学资源的整合 |
4.2.3 教学资源的呈现 |
4.2.4 教学资源利用的效果 |
4.3 区域地理教学内容的资源利用 |
4.3.1 教学资源类型与数量 |
4.3.2 教学资源的整合 |
4.3.3 教学资源的呈现 |
4.3.4 教学资源利用的效果 |
4.4 本章小结 |
5 高中地理优质课堂教学资源利用的问题与对策 |
5.1 地理教学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
5.1.1 地理教学资源数量较多,存在堆砌感 |
5.1.2 对学生和乡土生活资源利用不足,存在距离感 |
5.1.3 地理教学资源机械整合,存在割裂感 |
5.1.4 地理教学资源呈现方式传统,存在局限感 |
5.2 优化地理教学资源利用的对策 |
5.2.1 深入挖掘地理教学资源的多重价值和功能 |
5.2.2 重视并发挥人力教学资源的独特作用 |
5.2.3 教师团队协作开发乡土资源和生活资源 |
5.2.4 利用多重地理教学资源打造教学合力 |
5.2.5 提升教学资源意识与开发利用技能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高中历史优质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意义 |
(一)对历史课程改革的意义 |
(二)对教师综合发展的意义 |
(三)对学生素质培养的意义 |
三 研究综述 |
(一)对于“优质课”概念的研究 |
(二)对优质课堂中师生互动行为的研究 |
(三)对优质课教学特征的研究 |
(四)对提高历史优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
四 理论支撑 |
(一)历史学理论支撑 |
(二)教育学理论支撑 |
五 思路方法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六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高中历史优质课的概述 |
一 相关概念解析 |
(一)优质课的内涵 |
(二)高中历史优质课的内涵 |
二 高中历史优质课的特征 |
(一)契合性 |
(二)独到性 |
(三)广博性 |
(四)优质性 |
(五)差异性 |
三 高中历史优质课的功能 |
(一)示范功能 |
(二)引领功能 |
(三)促动功能 |
第二章 高中历史优质课研究设计与现状分析—以南阳地区为例 |
一 教师问卷调查 |
(一)调查概况 |
(二)调查方法 |
二 问卷结果分析 |
(一)第一部分:教师基本信息 |
(二)第二部分:影响优质课的因素分析 |
第三章 高中历史优质课优质化影响因素分析 |
一 组织因素 |
二 教师因素 |
(一)教师教学理念滞后 |
(二)忽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优点 |
(三)割裂了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
三 学生因素 |
(一)学生配合度 |
(二)学生整体成绩水平 |
第四章 高中历史优质课实施环节及应注意的问题 |
一 实施环节 |
(一)坚持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原则 |
(二)坚持创新性和传统性相统一的原则 |
(三)坚持教师“五精”与学生“五动”相结合的原则 |
二 应注意的问题 |
(一)回归常态是优质课的必要之路 |
(二)基于核心素养培育是优质化的应有之义 |
(三)立足新高考,善于反思是优质化的点睛之笔 |
第五章 高中历史优质课可行性建议 |
一 教学内容 |
(一)合理利用历史教材 |
(二)主动制定教学目标 |
(三)认真理清教学结构 |
二 教学方法 |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
(二)设计自然有趣的新课导入 |
(三)创设实际有效的教学情境 |
(四)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
三 教师素养 |
(一)教容教态端庄自然 |
(二)教学语言标准规范 |
(三)板书布局科学规整 |
四 教学效果 |
(一)课堂氛围良好 |
(二)时间分配合理 |
(三)教学效果理想 |
第六章 高中历史优质课教学案例——《启蒙运动》教学设计 |
一 教材分析 |
二 学生学情 |
三 教学目标 |
四 教学方法 |
五 教学过程 |
(一)新课导入 |
(二)讲授新课 |
六 板书设计 |
七 教学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高中历史优质课调查问卷 |
附录 B 河南省第十四届高中历史优质课大赛部分录像 |
致谢 |
(7)高中生地理自主学习现状及改善策略研究 ——以南阳市第二中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社会发展要求人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 |
(二)新课标“立德树人”注重自主学习 |
(三)地理学科纵深发展自主学习现状流于形式 |
(四)师生未能掌握实施高效自主学习的方法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自主学习研究进展 |
(一)国外研究进展 |
(二)国内研究进展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学习的含义 |
(二)自主学习的含义及特征 |
二、理论基础 |
(一)元认知学习理论 |
(二)操作主义学习理论 |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三章 高中生地理自主学习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 |
一、调查设计与过程 |
(一)调查目的与对象 |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 |
(三)教师访谈提纲 |
(四)调查过程 |
二、高中生地理自主学习调查结果分析 |
(一)学生地理自主学习情况的差异性比较分析 |
(二)影响高中生地理自主学习的内部因素分析 |
(三)影响高中生地理自主学习的外部因素分析 |
三、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一)受访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
(二)受访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四、调查小结 |
(一)学生自主学习差异显着 |
(二)学习方法是自主学习的最大内因 |
(三)学校是培养学生地理自主学习的最好场所 |
(四)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认识有偏差 |
第四章 高中生地理自主学习的提升建议 |
一、对学校的建议 |
(一)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更新教学管理理念 |
(二)创造促进学生地理自主学习的条件 |
(三)提高教师提升业务能力的积极性 |
二、对老师的建议 |
(一)转变教学理念 |
(二)提升教学业务能力 |
(三)改进教学方法 |
(四)构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地理课堂环境 |
三、对学生的建议 |
(一)转变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
(二)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习途径和方式 |
(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
(四)利用当下学习条件,习得自主学习能力 |
第五章 自主学习教学案例设计及实证 |
一、地理自主学习案例设计 |
(一)案例设计原则 |
(二)教学案例设计 |
二、教学案例实施及效果分析 |
(一)案例实施 |
(二)教学案例效果分析 |
三、教学效果分析 |
第六章 结语 |
一、主要结论 |
(一)学生地理自主学习情况差异较大 |
(二)地理自主学习受内、外因素共同作用 |
(三)教师态度影响学生地理自主学习,落实自主学习阻力大 |
(四)提升高中生地理自主学习的建议 |
(五)实证验证建议得力而有效 |
二、创新之处 |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基于乡土资源的高中生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研究 ——以苏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国际地理课程改革的要求 |
二、国家地理课程改革的要求 |
三、乡土情怀培养不足的诉求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一、关于乡土资源运用的研究现状 |
二、关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研究现状 |
三、利用乡土资源培养人地协调观的研究现状 |
四、综合评述 |
第四节 研究方案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路线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乡土资源的内涵与外延 |
二、人地协调观的内涵解读 |
三、人地协调观的构成要素 |
第二节 乡土资源与人地协调观的相关分析 |
一、乡土与人地关系 |
二、乡土资源与人地协调观培养 |
第三节 主要理论基础 |
一、人地协调论 |
二、认知主义学习论 |
三、建构主义学习论 |
第二章 基于乡土资源的高中生人地协调观培养现状分析 |
第一节 现状调查 |
一、基于访谈法的教师现状调查 |
二、基于问卷法及测验法的学生现状调查 |
第二节 存在问题分析 |
一、乡土资源开发整合有待加强 |
二、培养方法略显单一缺乏实践 |
三、培养评价流于形式缺乏实效 |
四、教学深度有限学生知行不一 |
第三节 原因分析 |
一、师生重视程度不够 |
二、缺乏校内外合作与支持 |
三、现实考试评价体系制约 |
四、现实认知与教学的矛盾 |
第三章 基于乡土资源的高中生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 |
第一节 人地协调观形成过程剖析 |
一、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
二、人地协调观形成探索 |
第二节 培养思路架构 |
第三节 培养途径 |
一、进行课堂深度教学,升华情感态度 |
二、开展乡土实地考察,深化情感体验 |
第四节 培养策略 |
一、提炼乡土要素,共建共享资源 |
二、创设乡土情境,激发人地情感 |
三、乡土问题递进,思考人地关系 |
四、开展实践探究,理解人地关系 |
五、实施多元评价,强化人地观念 |
第四章 苏州市乡土资源梳理整合 |
第一节 “对标式”乡土资源梳理 |
一、新课标“地理1”中人地协调观培养 |
二、新课标“地理2”中人地协调观培养 |
第二节 “专题式”乡土资源整合 |
一、资源与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二、人口与城市化——“梦想才做舟,扬帆新苏州” |
三、文化与旅游——“江南片玉,灵秀苏州” |
四、人地关系——“以地为生,自在姑苏” |
五、苏州未来——“天堂梦,姑苏情” |
第五章 基于乡土资源的高中生人地协调观培养实践 |
第一节 课堂深度教学促人地协调观——以“昆山人口迁移”为例 |
一、案例设计思路 |
二、教学设计展示 |
三、教学评价 |
四、教学反思 |
第二节 乡土实地考察促人地协调观——解码“阳澄湖蟹”的兴衰 |
一、户外调查的主题及目标 |
二、户外调查的内容 |
三、户外调查的实施 |
四、调查活动评价 |
五、活动反思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基本结论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附录1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2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3 人地协调观素养测试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高中地理研学旅行方案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 ——以包头市土右旗乡土地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国内外研究背景 |
(二)研究内容与意义 |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一)理论基础 |
(二)概念界定 |
二、地理研学旅行案例分析 |
(一)研学旅行案例分析说明 |
(二)研学旅行案例分析 |
(三)研学旅行案例分析启示 |
三、高中地理研学旅行方案设计研究 |
(一)地理研学旅行方案组成 |
(二)高中地理研学旅行方案设计 |
(三)高中地理研学旅行方案设计策略 |
四、高中地理研学旅行方案实施研究 |
(一)九峰山地理研学旅行方案实施 |
(二)高中地理研学旅行方案实施策略 |
五、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案例分析一览表 |
附录2:案例分析表 |
附录3 |
“上善若水,饮水思源” |
一触即发,让电离我们更“近”—土右旗山晟电厂研学活动 |
峰回路转,九九归一 |
附录4 地理研学旅行活动安全协议书 |
致谢 |
(10)面向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问题式教学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时代: 国际地理教育趋势 |
1.1.2 新课标: 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 |
1.1.3 新问题: 课堂教学存在诸多低效或无效提问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基本方案 |
1.4.1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基本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地理核心素养 |
2.1.2 问题与问题式教学 |
2.1.3 问题式教学和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关系 |
2.1.4 问题式教学的有效性 |
2.2 理论基础 |
2.2.1 地理科学理论: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确定 |
2.2.2 有效教学理论: 问题式教学各环节的有效性 |
2.2.3 问题教学理论: 问题解决过程观的“思维五步法” |
2.2.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围绕真实情境,解决劣构问题 |
2.2.5 多元智能学习理论: 为问题式教学评价环节提供方向创新 |
3 基本方法: 面向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构建问题式教学有效性评价量表 |
3.1 量表的设计原则 |
3.1.1 科学性原则 |
3.1.2 目标性原则 |
3.1.3 系统性原则 |
3.1.4 可操作性原则 |
3.1.5 学科性原则 |
3.2 量表的设计依据 |
3.2.1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
3.2.2 地理核心素养的要素体系 |
3.2.3 问题式教学的一般环节 |
3.3 量表的评价指标构建 |
3.3.1 确定观察角度 |
3.3.2 确定有效性指标 |
3.3.3 水平划分标准 |
3.4 评价量表的呈现 |
3.5 量表使用方法和说明 |
4 现状分析: 基于有效性评价量表,分析问题式教学现状 |
4.1 观察对象及流程 |
4.1.1 观察对象的选取 |
4.1.2 课堂观察和作品分析流程 |
4.2 观察结果统计与分析 |
4.2.1 课堂观察统计与分析 |
4.2.2 教学设计统计与分析 |
4.2.3 教学经验总结 |
4.3 高中地理课堂问题式教学存在的低效问题 |
4.3.1 探究过程问题设计过多预设,忽视学生对问题的发现 |
4.3.2 问题解决过程进阶不够,地理核心素养水平缺乏提升 |
4.3.3 缺少评价反思能力的培养,迁移应用达成较低 |
4.4 小结 |
5 方向探讨: 面向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提高问题式教学有效性 |
5.1 问题发现以学生为本,地理情境应具丰富性 |
5.1.1 地理情境创设注重丰富性,预留提问空间 |
5.1.2 头脑风暴式问题征集,杜绝学生思维懒惰 |
5.1.3 案例片段设计 |
5.2 问题解决注重引导,素养提升具有多途径 |
5.2.1 依托区域找“关系”,进阶人地协调 |
5.2.2 系统化综合分析法,进阶综合思维 |
5.2.3 梳理学科逻辑线索,进阶区域认知 |
5.2.4 主抓设计,全面培养,进阶地理实践力 |
5.2.5 案例片段设计 |
5.3 问题式教学环节要完整,评价反思具有多元性 |
5.3.1 评价反思,主体多元,核心素养显提升 |
5.3.2 迁移应用,变式训练,问题情境不能少 |
5.3.3 案例片段设计 |
5.4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基本结论 |
6.2 存在不足 |
6.3 前景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全国高中地理优质课评比活动在皖圆满结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赤峰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与实施[D]. 宫晖.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2]高中地理传统教学模式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比研究[D]. 高毅. 青海师范大学, 2021
- [3]中学地理说课评价研究[D]. 张明秋. 吉林师范大学, 2020(07)
- [4]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地理野外考察活动的设计与实施[D]. 钱飞银.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5]高中地理优质课堂中教学资源的利用研究[D]. 吕俊思.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高中历史优质课研究[D]. 刘柯鑫. 河南大学, 2020(02)
- [7]高中生地理自主学习现状及改善策略研究 ——以南阳市第二中学校为例[D]. 李德江. 河南大学, 2020(02)
- [8]基于乡土资源的高中生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研究 ——以苏州市为例[D]. 李蕊.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9]高中地理研学旅行方案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 ——以包头市土右旗乡土地理为例[D]. 杨喜凤.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10]面向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问题式教学有效性研究[D]. 张誉予.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