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新闻策划与新闻思维(论文文献综述)
宋哲琦[1](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指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周畅[2](2018)在《新媒体编辑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在信息时代、知识时代背景下,出版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编辑人员是出版企业的立社之本,编辑这个古老的职业被赋予新的时代要求和内涵。新媒体编辑需要怎样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其是否能够在相应的岗位上创造出较高的绩效,以往基于智力因素的人才测评体系明显无法满足现代出版企业的需要,因此以职业胜任需求出发的胜任力理论应运而生并得到蓬勃发展。胜任力是研究新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理论与方法,它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有效的工具。相比其他行业领域,国内编辑领域胜任力理论研究较少,对新媒体编辑胜任力的研究更是极度缺乏。因此本文将国外先进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结合国内新媒体编辑工作实践,创造性地构建我国新媒体编辑胜任力特征模型,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模型基础。胜任力一直是业界热点研究课题。最近几十年间,国外学者对胜任力理论、模型建构、应用与实践方面进行了充分的探讨,取得大量优秀成果。但是关于我国编辑胜任力尤其是我国新媒体编辑胜任力研究却少之又少。出版业是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文明传承和文化导向的社会责任。人力资源是出版业生存发展之最宝贵、最基本、最具决定意义的资源。我国编辑出版人才战略已纳入国家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全面规划。新媒体编辑是整个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出版业人力资源的新兴力量,其编辑能力和素质的提升直接影响出版业转型升级发展。因此构建适合时代发展的我国新媒体编辑胜任力模型,并使之在出版企业编辑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发挥效用,成为一项迫切的研究课题。本文以胜任力、工作分析、新媒介素养等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结合我国目前出版产业发展形势和新媒体编辑工作现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原始数据加以分析,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新媒体编辑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并对其进行验证。随后结合当前出版企业新媒体编辑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在人才招聘与选拔、绩效管理、业务培训、职业生涯规划和组织人才盘点等方面进行实际应用研究。本文研究发现媒体编辑胜任力模型由3个维度18个胜任力特征所组成。三个维度具体为人格特质与职业素质、专业能力和新媒介素养。其中人格特质与职业素质包含9个胜任力特征要素,即坚持、抗压性、成就感、注重细节、自控、灵活性、诚实可靠、积极倾听、主动学习。专业能力包含6个胜任特征要素,即口头理解、思维创造力、书面表达、制作与推广、广泛涉猎、领导力。新媒介素养包含3个胜任力特征要素,即新媒体的技术手段、新媒体质量把控能力、新媒体内容加工制作能力。数字出版编辑胜任力模型由3个维度13个胜任力特征构成。三个维度具体为人格特质与职业素质、专业能力和新媒介素养。其中人格特质与职业素质包含6个胜任力特征要素:主动学习、信息组织能力、积极倾听、批判思维、时间管理、诚实可靠。专业能力包含4个胜任力特征要素:口头理解、想象力、思维创造力和书面表达。新媒介素养包含3个胜任力特征要素,即新媒体的技术手段、新媒体质量把控能力和新媒体内容加工制作能力。网络编辑胜任力模型由3个维度11个胜任力特征构成。三个维度具体为职业素质、人格特质和新媒介素养。职业素质包含4个胜任力特征要素:领导力、协调能力、时间管理和主动性。人格特质包含4个胜任力特征要素:自控、抗压性、坚持和成就。新媒介素养包含3个胜任力特征要素,即新媒体的技术手段、新媒体质量把控能力和新媒体内容加工制作能力。本文认为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能够以能力发展为核心,将组织愿景、价值观念、企业文化、经营战略等现代化管理理念,真正有效地转化为每一位员工的行为习惯。新媒体编辑胜任力模型在人员招聘与甄选、员工培训、绩效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组织人才盘点等方面可以起到巨大作用。新媒体编辑胜任力模型可以贯穿于出版企业新媒体编辑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它为出版企业新媒体编辑职前教育与测评、人才选拔与培养、职业规划与设计、岗位考核与激励、组织人才盘点等各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技术工具,成为现代新媒体编辑管理的新基点。
王九涛[3](2017)在《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传播策划》文中研究说明近十年以来,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催生了以微博、新闻客户端、手机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新媒体的出现极大拓展了信息获取的途径,人们的阅读习惯也随之改变。作为当下最主流的媒体,电视的传播效用和公信力遭遇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大的挑战。如何在融媒体时代重拾电视新闻的话语权,成为当下迫在眉睫的课题。本文以融媒体时代发展为大背景,以具有话语权威性的电视新闻传播为核心,来探讨电视新闻节目如何在资源整合的大趋势下做出卓有成效的创意策划,取得突破性的发展。论文重点探讨了国内电视新闻传播中策划的观念与应用,对改进电视新闻传播策划的作出对策思考;结合电视新闻传播策划面临的外部环境,将研究焦点放在传播策划的外部过程,即传播策划上,通过对典型电视新闻节目的案例分析,探讨电视新闻节目与融媒体接轨后电视新闻传播面临的具体困境,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策略。本文参考了有关电视新闻、传播学、品牌、策划和融媒体等几个大类的图书文献,包括了中外学者的论述,注重了观点的代表性。所查阅论文一般为中国知网收录,网络资源出自各领域官方代表性网站,保证资料来源的可靠性,兼顾时效性、新颖性。最后根据电视新闻传播策划的特点和当下发展现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了展望。
戴丽萍[4](2009)在《新闻策划之我见》文中研究表明新闻策划是围绕新闻设计谋划,或者根据新闻需要涉及谋划。新闻是目的,策划是手段。具有创新性、可行性、客观性等本质特征。新闻炒作虽在追求创意、追求与众不同、追求社会反响等方面,与新闻策划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与新闻策划有本质的区别,是传播者对新闻报道活动的一种不恰当的谋划和设计,是新闻策划的一种异化。
谭诚训[5](2009)在《新闻策划现象产生的思想文化基础——兼议在新闻策划研究中扩展新闻理念的可能性》文中认为新闻策划现象是我国新闻实践中一道独具特色的景观,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其深厚而独特的思想文化基础。本文对新闻策划现象思想文化的独特性进行了探讨,结合新闻策划学理合法性的深入研究,试提出一条丰富和扩展新闻理念、具有探索前景和实际意义的学术路径。
牛巧红[6](2007)在《试论报纸新闻创意美及其表现形式》文中研究说明报纸新闻创意美是由“创意”、“美(学)”、“报纸新闻”三个名词组合起来的论题,是由这三个名词所涵盖的范围组成的一个系统理论框架。正如我们无法对美学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却可以建立一个美学学科去研究美的现象那样,我们可以从新闻实践中产生的创意表现归纳出新闻创意的一些特点。同时,论文通过新闻创意美与新闻策划美、新闻内容美等这些与其存在一定关系但又有所不同的概念的比较,得出新闻创意美独特的内涵。报纸新闻创意美基于客观事实,好的新闻内容是新闻创意美的基本条件。从表现形式上,新闻创意美脱离不了新闻形式这个范围,是对新闻形式美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完善。总之,新闻创意美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是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而诞生的产物。在我国,新闻传播事业有着双重属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商品属性的新闻传播事业向着传媒产业化方向发展。同时,具有实用美学性质的新闻创意也符合创意产业知识更新速度快、表现手法多种多样的发展特点。新闻创意美将会是新闻两个属性在现实表现中最恰当的总结。
林元跃[7](2006)在《论高校报纸新闻策划的创新性原则》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现代思维学和传播学的角度研讨报纸新闻策划的意义、原则、和本质规律,倡导新闻策划对新闻价值的开拓与创新,不断增强新闻求新、求真、求深、求美的传播功能,不断提升新闻的人文意识和创新精神。
贾燕[8](2005)在《试论报纸新闻策划的重要性》文中研究说明
肖云,王卉[9](2004)在《论新闻策划的本质和对象构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认为 ,新闻策划的本质就是把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某个元素和现实中其它与新闻传播密切相关的元素联接组合起来 ,形成一种更有效的传播结构的一种创造性智力劳动 ,文章并由此研究了新闻策划的对象构成
何维华[10](2004)在《试论国内品牌报纸的深度报道策划》文中提出面对日益激烈的媒介竞争,报纸如何构筑“核心竞争力”?在“受众本位”传播理念下,国内品牌报纸对此做出了坚持“内容为王”,多出精品,尽可能满足读者需求的解读。 深度报道是报纸的优势所在,也是读者的需求所在。那么,如何使这一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更好地服务读者,成为“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呢?本文通过亲身实践和对国内几大品牌报纸深度报道实践的长期观察、研究,认为新闻策划观念与深度报道结合在一起的“深度报道策划”是新时期国内一些品牌报纸在改革、创新中形成的一个新成果。 通过深度报道策划,新闻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利用,深度报道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更好地满足了读者对“新闻深度"的需求。同时,也强化了深度报道在报纸“议程设置”、舆论监督与引导,形成舆论强势等方面社会传播功能中的作用。深度报道策划是“新闻宣传要讲究艺术”的需要和体现,成为了报纸品牌竞争力和差异优势得以无限延伸的一个强有力助推器。
二、试论新闻策划与新闻思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新闻策划与新闻思维(论文提纲范文)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期刊论文类 |
1.2.2 专着类 |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思路 |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
2.1 《装饰》创刊溯源 |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
2.2.1 封面文字 |
2.2.2 封面视觉图案 |
2.2.3 内页版面设计 |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
3.1 复刊时代背景 |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
3.3.2 “装饰热”的兴起 |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
4.1 走入“全球化” |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
4.2.1 和谐的整体性 |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
5 总结 |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
作者简介 |
(2)新媒体编辑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关于新媒体编辑的研究 |
1.2.2 国内外关于胜任力的研究 |
1.2.3 我国编辑领域胜任力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
2.1 理论基础 |
2.1.1 胜任力理论 |
2.1.2 工作分析理论 |
2.1.3 新媒介素养理论 |
2.2 本文研究框架 |
3 新媒体编辑胜任力特征要素的确定 |
3.1 新媒介素养视角下的新媒体编辑胜任力特征 |
3.2 O*NET工作分析导出的胜任力特征 |
3.3 基于网络招聘信息的数据补充 |
3.4 新媒体编辑胜任特征要素的最终确立 |
4 新媒体编辑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
4.1 新媒体编辑胜任力模型的预试 |
4.1.1 预试模型的建立 |
4.1.2 预试模型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
4.2 新媒体编辑胜任力模型的建立 |
4.3 新媒体编辑胜任力模型的验证 |
5 新媒体编辑胜任力模型的分析与讨论 |
5.1 问卷样本数据基本情况 |
5.2 新媒体编辑与传统编辑胜任力差异 |
5.3 不同工作类别的新媒体编辑胜任力差异 |
5.3.1 数字出版编辑胜任力 |
5.3.2 网络编辑胜任力 |
5.4 新媒体编辑胜任力与人口统计学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
5.4.1 同性别新媒体编辑胜任力特征比较 |
5.4.2 不同工作年限新媒体编辑胜任力特征比较 |
5.4.3 不同工作类别新媒体编辑胜任力特征比较 |
5.4.4 不同工作职务新媒体编辑胜任力特征比较 |
5.4.5 不同职称新媒体编辑胜任力特征比较 |
5.4.6 不同学历新媒体编辑胜任力特征比较 |
6 新媒体编辑胜任力模型的应用 |
6.1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
6.2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新媒体编辑招聘与甄选 |
6.2.1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新媒体编辑招聘与选拔的优势 |
6.2.2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新媒体编辑招聘与甄选体系建设 |
6.3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新媒体编辑绩效管理 |
6.3.1 我国出版企业新媒体编辑绩效管理的难点和困境 |
6.3.2 基于胜任力模型新媒体编辑绩效管理的优势 |
6.3.3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新媒体编辑绩效管理体系 |
6.4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新媒体编辑业务培训 |
6.4.1 我国新媒体编辑业务培训存在的问题 |
6.4.2 基于胜任力模型新媒体编辑业务培训的优势 |
6.4.3 基于胜任力模型新媒体编辑业务培训体系的建立 |
6.5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新媒体编辑职业生涯规划 |
6.5.1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新媒体编辑职业生涯规划的优势 |
6.5.2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新媒体编辑职业生涯管理体系的建立 |
6.6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新媒体编辑组织人才盘点 |
6.6.1 基于胜任力模型新媒体编辑人才盘点的优势 |
6.6.2 基于胜任力模型新媒体编辑人才盘点机制 |
6.7 新媒体编辑胜任力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
7 总结与讨论 |
7.1 本文主要结论 |
7.2 本文创新之处 |
7.3 本文的不足 |
7.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3)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传播策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一) 问题的缘起 |
(二)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
(三) 研究现状 |
(四) 相关概念界定 |
(五) 研究的框架及创新和不足 |
二、融媒体时代与电视新闻传播策划 |
(一) 我国融媒体发展概述 |
(二) 电视新闻传播策划 |
(三) 融媒体时代对电视新闻传播策划的影响 |
三、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传播策划面临的困境 |
(一) 观念陈旧技术落后 |
(二) 体制落后人才缺失 |
(三) 传播效果被削弱 |
(四) 创收下滑盈利模式滞后 |
(五) 新渠道的占领与冲击 |
四、融媒体时代改进电视新闻传播策划的对策思考 |
(一) 形成多维思维模式 |
(二)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 |
(三) 电视新闻生产流程再造 |
(四) 技术内容双轮驱动 |
(五) 加强内容创新和监管 |
(六) 实施品牌战略营造精品 |
五、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传播策划的发展趋势 |
(一) 内容资源多渠道整合 |
(二) 新技术带来新体验 |
(三) 社交元素融入付费成趋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4)新闻策划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闻策划的内涵 |
二、新闻策划的本质特征 |
1. 新闻策划具有创新性。 |
2. 新闻策划具有科学性。 |
3. 新闻策划具有可行性。 |
4. 新闻策划具有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
5. 普遍性和典型性。 |
6. 新闻策划具有群体性。 |
7. 新闻策划具有系统性。 |
三、新闻策划与新闻炒作的区别 |
1. 本质不同。 |
2. 手段不同。 |
3. 社会效果不同。 |
(5)新闻策划现象产生的思想文化基础——兼议在新闻策划研究中扩展新闻理念的可能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新闻策划现象产生的思想渊源 |
二、马克思主义主观能动思想由宣传理念转换为策划理念 |
三、列宁报纸组织功能思想在新闻策划中的体现与沿用 |
四、市场经济功利主义思想直接导致新闻策划现象的产生 |
五、后现代主义风潮使客观性呼声缺少文化环境的回应 |
六、在新闻策划研究中丰富和扩展新闻理念 |
(6)试论报纸新闻创意美及其表现形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前言 |
1. 何谓新闻美学 |
1.1 美是什么 |
1.2 新闻美学 |
1.3 新闻美在何方 |
2. 报纸新闻创意美 |
2.1 什么是创意 |
2.2 新闻创意美的特点 |
2.3 新闻创意美与新闻策划美的区别 |
2.4 新闻创意美与新闻内容美的区别 |
3. 报纸新闻创意美的表现 |
3.1 报纸新闻美的表现形式 |
3.2 新闻创意美是新闻形式美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完善 |
3.3 新闻创意美在表现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
结语与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
后记 |
(7)论高校报纸新闻策划的创新性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闻策划的意义 |
二、贴近性原则 |
三、版面设计原则 |
四、创新性和科学性原则 |
(一)视觉规律: |
(二)心理规律: |
(三)认知规律: |
(9)论新闻策划的本质和对象构成(论文提纲范文)
一、策划和新闻策划的本质 |
二、新闻策划的对象构成 |
(10)试论国内品牌报纸的深度报道策划(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深度报道崛起的原因 |
1.1.1 深度报道凸显报纸优势 |
1.1.2 “受众本位”理念的确立 |
1.2 深度报道的概念 |
1.2.1 什么是“深度报道” |
1.2.2 深度报道与报道深度 |
1.3 “编辑策划”时代的来临 |
1.3.1 新闻策划理念 |
1.3.2 国内品牌报纸深度报道和策划的整合 |
第二章 国内品牌报纸:策划成就深度,深度需要策划 |
2.1 深度需要策划 |
2.1.1 策划是深度报道的本质要求 |
2.1.2 深度报道策划对新闻资源的开发 |
2.2 深度报道的策划:“深刻成就深度”与“策划成就深度” |
2.2.1 策划成就深刻--策划成就深度 |
第三章 国内品牌报纸的深度报道策划 |
3.1 深度报道策划立足点要具有高度,要能统领全局 |
3.2 深度报道策划要遵循新闻规律与宣传政策相结合的原则 |
3.3 深度报道策划要运用各种科学思维方法 |
3.4 深度报道策划关键在于新闻观念的创新 |
3.5 深度报道策划的执行--人与机制 |
第四章 结语:问题与研究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试论新闻策划与新闻思维(论文参考文献)
-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2]新媒体编辑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D]. 周畅. 武汉大学, 2018(01)
- [3]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传播策划[D]. 王九涛. 山东大学, 2017(04)
- [4]新闻策划之我见[J]. 戴丽萍. 学理论, 2009(25)
- [5]新闻策划现象产生的思想文化基础——兼议在新闻策划研究中扩展新闻理念的可能性[J]. 谭诚训. 当代传播, 2009(02)
- [6]试论报纸新闻创意美及其表现形式[D]. 牛巧红. 暨南大学, 2007(02)
- [7]论高校报纸新闻策划的创新性原则[J]. 林元跃.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 [8]试论报纸新闻策划的重要性[A]. 贾燕. 中国科技报研究会论文汇编, 2005
- [9]论新闻策划的本质和对象构成[J]. 肖云,王卉.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04(04)
- [10]试论国内品牌报纸的深度报道策划[D]. 何维华. 广西大学,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