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

构造地质

一、STRUCTURAL GEOLOGY(论文文献综述)

吕赟珊,董伟明[1](2021)在《构造地质与工程地质的基本关系分析》文中认为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地质工程常见构造、构造地质和工程地质的异同,进而分别从工程选址、地壳稳定性、斜坡稳定性、维护洞室安全几个方面分析构造地质于工程地质中的实际应用情况,旨在通过研究地质构造,有效应对地质灾害问题,增强工程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梁兴,单长安,蒋佩,张朝,朱斗星[2](2021)在《浅层页岩气井全生命周期地质工程一体化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昭通国家级示范区太阳山地浅层页岩气田作为中国首个工业开发的大型整装浅层页岩气田,目前已进入规模商业开发阶段,证实了盆地外强改造复杂构造区浅层页岩气仍具有较好的勘探开发前景,对中国页岩气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基于太阳山地浅层页岩气田地质工程一体化高效开发创新实践,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地质工程一体化的核心内涵,形成了适用于山地浅层页岩气高效勘探开发的地质工程一体化工作方法。勘探开发实践经验表明,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综合评价理念,通过一体化评价实施平台,一体化协同地对浅层页岩气井全生命周期进行质效把控,针对地质工程"4Q"品质,即:储层品质(RQ)、钻井品质(DQ)、完井品质(CQ)及开发品质(PQ)进行实时动态评估与生产制度优化调控,进而实现气井提质、工程提效、单井提产。

林伟,曾纪培,孟令通,邱华标,卫巍,任志恒,褚杨,李双建,宋超,王清晨[3](2021)在《伸展构造与华北克拉通破坏——花岗岩磁组构和变质核杂岩的构造分析》文中提出中生代以来,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发生大规模减薄,岩石圈地幔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显着改变,这一过程通常被称为华北克拉通破坏.目前在华北克拉通东部大规模发育的岩浆岩是岩石圈深部减薄过程在浅部的重要响应,也是克拉通破坏在浅部的直接表现.岩体侵位机制和侵位过程与大地构造背景密切相关,并记录同期区域大地构造信息. 15年来,通过对华北克拉通东部不同岩浆发育阶段(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及早白垩世晚期) 22个花岗岩体开展磁化率各向异性(AMS)的研究,反演岩体的就位过程;结合早白垩世早期广泛发育的变质核杂岩,探讨岩体侵位的构造背景,进一步约束华北克拉通在不同阶段的构造背景及其与克拉通破坏的相关性.其中,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和晚侏罗世岩体均具有一致的N(E)-S(W)向的磁线理,早白垩世早期岩体和变质核杂岩以NW-SE向(磁)线理为主,早白垩世晚期岩体的磁线理则比较分散.结合区域构造,我们推断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和晚侏罗世岩体侵位受区域N(E)-S(W)向弱伸展构造体系的控制,早白垩世早期岩体侵位则受区域NW-SE向伸展构造体系的控制,而早白垩世晚期岩体就位与先期浅表弱伸展已经产生空间相关.总而言之,华北克拉通中生代伸展构造经历了从N(E)-S(W)向NW-SE的转变,并体现出阶段性由弱渐强的表现.上述伸展构造发育方向的转变可能代表蒙古-鄂霍茨克带和古太平洋板块与欧亚大陆东部相互作用过程.

汪楠[4](2021)在《淮南舜耕山-罗山推覆体构造特征及其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淮南舜耕山-罗山推覆体位于华北板块南缘,在长期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了现今的构造样式,推覆体构造研究为资源勘查和开发提供一定的指导,同时也为煤矿瓦斯及水害防治提供依据。为此,采用野外地质调查、构造统计和演化、微观分析等方法对区内构造地质剖面、宏观和微观地质构造等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了动力学特性,探讨了研究区推覆体构造形成与演化过程,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区呈东西方向展布,主要由舜耕山块体和罗山块体构成,为逆冲推覆构造形成的“飞来峰”。舜耕山块体主要出露寒武、奥陶系地层,地层产状倒转;罗山块体则主要为元古界、太古界地层,地层产状正常。(2)研究区断裂构造广泛发育,舜耕山断层控制全区的构造格局;区内褶皱构造不呈规模,多以层间小褶皱出现。研究区构造呈E-W向线性展布,舜耕山断层为控制全区的主体构造,为逆掩断层,区内另发育多组S-N向的平移性质断层;岩石薄片显示研究区至少经历三期方向不同的构造运动,且存在热液活动。(3)通过对研究区的古构造应力场进行恢复,得出研究区推覆体先后主要经历了四期构造运动,分别为:近N-S向的Ⅰ期运动、近NW-SE向的Ⅱ期运动、NE-SW向的Ⅲ期运动和近E-W向的Ⅲ期运动。(4)舜耕山-罗山推覆体形成于印支运动时期,在N-S向挤压应力作用下,研究区地层发生倒转,舜耕山断层形成,进而形成舜耕山推覆体;燕山运动早期,研究区受到NW-SE向至NWW-SEE向挤压作用,舜耕山推覆体的前寒武系地层发生二次推覆,形成罗山推覆体,舜耕山-罗山推覆体构造格局初步形成;在燕山运动中后期至喜马拉雅运动时期,舜耕山-罗山推覆体经过伸展运动改造和地层的沉积作用影响,逐步发展为现今的构造样貌。图[31]表[8]参[83]

张鹏[5](2021)在《北京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及其诱发地裂缝灾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平原区隐伏活动断层是我国许多发达城市潜在的致灾地质因素,在地震发生时往往沿活动断层的破坏最为严重,而且断层活动还会诱发地裂缝、坍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城市地质安全。因此,开展隐伏活动断层的几何位置、运动方式、活动性质及其控灾效应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际应用价值。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是北京平原区隐伏全新世活动断裂,查清其活动性,揭示其诱发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机理,可为首都北京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防灾减灾提供地质依据和科学指导。主要研究成果和认识如下:1、北京顺义隐伏活动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断裂,走向NE45°,倾向SE,倾角75°。第四纪以来活动性存在明显时空差异:在时间上,全新世以来活动性最强;在空间上,全新世以来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南段的活动性较北段强,主要表现为南段孙河一带和北段北小营地带全新世以来垂直活动速率分别为1.90mm/a和0.51mm/a。依据Byerlee断层滑动失稳摩擦准则,定量计算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断层面上的剪应力与正应力比值(μ值)均大于0.5,且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反映断裂活动强度增大。2、顺义地区地裂缝方向主要沿顺义隐伏活动断裂走向展布,影响宽度30~100m不等。地裂缝主要呈拉张兼具顺时针扭动破坏形式,与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活动方式一致。2011年以来首都某机场地裂缝变形破坏总体呈加剧趋势,和顺义隐伏活动断裂蠕滑活动性加强相关。2017~2018年首都某机场地裂缝监测显示,水平拉伸位移总体上处于增加状态,剪切变形有缓慢增加趋势,地裂缝呈顺时针扭动变形破坏,地裂缝上盘(南东盘)处于下降趋势,地裂缝的月平均水平拉伸位移变化速率约为1.7mm,其中2018年8月变形量最大,达到15.52mm。3、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对顺义地区地裂缝具有控制作用,地裂缝多分布在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地表出露处或者其影响范围内,地裂缝的活动方式及活动秩序也和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活动性一致,全新世以来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南段比北段活动性强,可能是顺义地区地裂缝由北向南扩展的原因。当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较强或突变时,中国华北地区近地表东西向纵张作用较强,近地表为东西向拉张效应,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活动强度也随之增强,反之减弱。同时地下水抽取、飞机动荷载、第四系沉积压实等也可能诱发地裂缝活动加剧。4、地裂缝三维数值模拟和物理模型试验表明:地裂缝影响带宽度40~70m,在断裂上盘形成凹坑、拉裂缝,在断裂下盘被挤压隆起;机场跑道竖向沉降位移整体呈现自下盘至上盘逐渐增大的趋势,当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在基岩正断错动1cm(原型50cm)时,可诱发地表产生0.6cm(原型30cm)正断效应的地裂缝;中跑道下穿道顶部下盘纵向拉应变随竖向位移的逐渐增大而增大,在竖向位移为4cm时达到最大。建议首都某机场地裂缝沿线构(建)筑物最小安全避让距离为距断层上盘50m,下盘20m,同时采用高强度柔性材料、减小盖板尺寸等措施防治地裂缝灾害;开展首都某机场地裂缝变形监测,构建光纤、地应力等动态监测预警系统,为机场安全运营及防灾减灾提供支撑服务。

杜家昕[6](2021)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隆升、扩展与北部河流、沙漠地貌的形成演化研究》文中指出新生代以来,印度-亚欧板块的碰撞形成了“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高原的构造隆升和扩展对高原及周边区域的构造格局、地貌发育、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青藏高原东北缘边界由阿尔金、海原等大型走滑断裂和祁连山逆冲断裂带所控制,其内部发育大量走滑、逆冲断裂及褶皱构造,吸收了主要的上地壳变形,影响着该区域的地貌形态和构造活动,研究这些断裂的几何学、运动学、年代学特征和构造转换模式是深入理解和认识新生代地质构造和地球动力学过程的关键。阿拉善地块则位于高原东北缘北部,地块南部与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相接,分布一系列逆冲和左旋走滑断裂,同时也发育了中国第二大流动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然而,祁连山内部断裂构造与阿尔金走滑断裂带的构造应力是如何转换?阿拉善地块南部断裂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是什么?黑河的河流地貌形成与巴丹吉林沙漠地貌演化对区域构造变形与扩展是如何响应的?因此,对该地区的构造变形特征、构造转换机制、地形地貌演化、生态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不仅对认识和理解该区域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多圈层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地表过程的影响具有重要科学价值,而且对于挖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拉善世界地质公园的国际价值和助力潜在世界自然遗产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湖泊并存地貌景观的申遗工作都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本研究基于遥感科学、构造地质学、地貌学、地质年代学等多学科交叉,通过多源遥感数据的处理、影像解译分析和野外考察验证,重点聚焦该地区的关键断裂带--昌马断裂和雅布赖断裂,分析其断裂的空间分布、几何分段特征和滑动速率,讨论它们与阿尔金断裂构造变形与应力转换关系,刻画北祁连、河西走廊和阿拉善地块南部在距今33 Ma以来的构造变形机制和地貌发育过程,探究高原隆升与扩展对黑河流域的河流地貌、生态环境和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湖泊并存地貌景观的形成与演化所起的作用与影响。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和认识如下:(1)1932年昌马地震沿NW-NWW的昌马断裂产生了长约120 km地表破裂带,由5段长为14.4-39.56 km不连续的一级破裂带组成;地震地表破裂可以跨越长0.3~4.5 km和宽2.2~5.4 km的阶区构造,但终止于断裂带最东端宽约6.3km的挤压型阶区;估算断裂中东段和东段的全新世左旋走滑速率分别为3.43±0.5 mm/yr和4.49±0.5 mm/yr,吸收了阿尔金断裂带东段约3-4 mm/yr的变形。探槽的分析研究表明:晚第四纪以来主要经历了6次地震事件:事件一(距今9.4±1.0~9.6±1.0 ka),事件二(距今6140±30 BP~7.0±1.1 ka),事件三(距今3000±30~5700±30 BP),事件四(距今1960±30~2030±30 BP),事件五(距今<1960±30BP),以及事件六(1932年昌马地震)。(2)NE-NEE走向的雅布赖断裂长138 km,其南西段与北东段以左旋走滑活动为主、中段以正断活动为主。磷灰石(U-Th)/He低温热年代学结果显示,雅布赖山在白垩纪(距今约135-71.5 Ma)时期,经历了快速冷却和构造抬升;白垩纪-始新世时期(距今约70-33.9 Ma),雅布赖山经历长期的剥蚀作用;渐新世-早上新世(距今约33.9-5 Ma),雅布赖断裂开始左旋走滑活动,造成白垩纪红色岩层发生47±2 km的左旋位错,其长期走滑速率为1.40±0.06 mm/yr;上新世(距今约5 Ma)以来,该区域构造应力由NE-SW向挤压应力转变为东西向的拉张应力,断裂活动表现为左旋走滑兼正断活动。雅布赖山的正断层活动造成下盘山体持续抬升,阻挡限制了沙山的迁移与扩展,为巴丹吉林沙漠中世界最壮观的高大沙山-湖泊并存的地貌景观的形成提供了独特的地势条件。(3)黑河上游、中游河道在北祁连山脉及其前缘的断裂构造活动影响下,发生自东向西迁移,穿过正义峡向北流至额济纳旗,形成了河流下游巨型冲洪积扇,成为巴丹吉林沙漠的主要物源。黑河流域1995-2015年的荒漠化监测结果显示,2000年以前,黑河中游长期的过度用水导致下游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自2000年开始,对下游进行生态输水使得下游约69%的退化土地得到显着恢复,植被覆盖增加,年均降水增多,原本干涸的尾闾湖居延海也逐渐恢复。同时,调水平衡模型表明当中游向下游年平均输水量阈值为11亿立方米、下游与中游的径流量比值为1.4时,可以维持流域的经济-社会-生态用水平衡,这将为丝绸之路沿线区域跨流域兼顾经济、社会、生态“三重底线”的可持续生态恢复提供重要参考。(4)高原东北缘与阿拉善地块自33 Ma以来的构造地貌演化模式:第一阶段(33-10 Ma),在印度-亚欧板块的碰撞挤压下,阿尔金断裂左旋走滑活动延伸进入阿拉善地块南部,并影响了雅布赖断裂的左旋走滑活动;第二阶段(10-5 Ma),NE-SW向挤压应力使得高原东北缘地壳缩短,祁连山开始快速隆升,其内部和北祁连山前缘的走滑和逆冲构造开始活化,阿尔金断裂的走滑变形被祁连山内部的走滑和逆冲构造所吸收、转换,同时阿拉善地块南部左旋走滑活动逐渐减弱;第三阶段(5 Ma-至今),区域应力由NE-SW向挤压应力转换为近EW向的拉张应力,而雅布赖断裂则转变为以左旋走滑兼具正断活动的拉张性质;同时,北祁连山脉继续不断隆升和区域构造变形向河西走廊一带扩展,不仅控制了黑河中、下游河流迁移、改道,也对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湖泊并存的独特地貌景观的形成与演化起到重要影响。综上,本研究从不同的时空尺度,揭示了新生代以来,在青藏高原东北缘与阿拉善地块南部“山脉-河流-绿洲-沙漠”系统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构造-气候-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提出北祁连山脉的构造隆升与扩展对该区域地表演化过程的内、外动力两方面控制作用:在地壳增厚和构造抬升等内动力作用下,断裂和褶皱变形吸收了地壳变形,控制了河流地貌和沙漠地貌的形成格局;外动力方面,高原的隆升不仅影响了气候,使得祁连山脉第四纪形成冰冻圈,在其北部发育近东西走向的低洼廊道,为沙源物质提供运输通道,并在河西走廊及阿拉善南部形成了以荒漠、绿洲为主的生态环境格局。

刘志臣[7](2021)在《贵州遵义二叠纪裂谷盆地演化与锰矿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指出贵州遵义锰矿为二叠纪茅口期形成的大型-超大型锰矿床,是我国重要的锰矿产区和锰工业园区之一,是贵州省首个发现的具有工业价值锰矿区。本文以贵州遵义地区二叠纪茅口组及锰矿为研究对象,以野外露头剖面、钻孔岩芯、典型矿床为研究重点,充分利用以往研究区资料,用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地球化学、沉积学、岩相学等方法,研究成矿构造地质背景、岩相古地理、构造古地理等,识别同沉积断裂,划分盆地结构,再造黔北裂谷盆地的演化发展过程,并开展锰矿成矿时代和成矿作用的研究,建立成矿模式和找矿预测模型,开展成矿预测研究,对加强锰矿理论研究和摸清锰矿资源潜能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在中二叠世晚期至晚二叠世早期,峨眉山地幔柱的形成和上升导致了黔北裂谷盆地形成。黔北裂谷的发育改变了贵州地区中二叠世的古地理格局,发育裂谷的拉张伸展区域地质背景也是在前期碳酸盐岩台地基底上出现裂谷盆地的重要前提。黔北裂谷(Ⅰ级裂谷盆地)自北东往南西方向分为遵义和水城2个Ⅱ级(次级)裂谷盆地。在这些茅口晚期裂谷盆地中,同沉积断层广泛发育,形成了一系列地堑地垒构造。依据地层厚度、沉积岩相、结构构造等3种判别标志,本次研究区共判定出控制Ⅲ级盆地的6条同沉积断层和多条控制Ⅳ级盆地的同沉积断层,并将黔北裂谷遵义次级裂谷盆地划分为3个Ⅲ级地堑盆地,2个Ⅲ级地垒和13个Ⅳ级地堑盆地。同沉积断裂活动对本区茅口晚期地层沉积和成矿产生了重要影响。深部富含Si、Mn的热液流体沿同沉积断层上升,在地堑盆地中喷溢形成锰矿床。因此黔北裂谷的发展过程对遵义锰矿沉积存在重要的控制作用。铜锣井锰矿、深溪锰矿是研究区内两个典型的茅口期沉积锰矿矿床,在地层、构造、矿石矿物特征等方面均具代表性。在地层沉积环境方面,研究区茅口晚期主要发育台地相、陆棚相和盆地相三种类型的沉积岩相。锰矿形成于盆地相中。通过地层对比和锆石年代学研究,所测锆石U-Pb年龄为266.4±3.2 Ma左右,限定遵义锰矿成矿于二叠纪茅口晚期,锰矿沉积持续时间应在3-5个百万年,时长相对较短的时限内,比峨眉山玄武岩喷发时间早约5-10 Ma。实际上也排除了成矿物质来源于峨眉山玄武岩风化的可能性。是进一步研究盆地形成发展演化的基础。根据岩相古地理和盆地结构分析,将研究区茅口期古地理演化划分为裂陷前期(P2m1)-快速沉降期(P2m2早期)-稳定沉降期(P2m2晚期)-再次裂陷沉降期(P2m3早期)-硅化侵蚀期(P2m3中期)-整体抬升剥蚀期(P2m3晚期)六个阶段。对锰矿矿石矿物特征、结构构造、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以及矿石C、O同位素、包裹体等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遵义锰矿属热液成矿作用成因;在遵义锰矿地堑盆地中发现了五个热液喷溢口。喷溢口由中心相、过渡相和边缘相组成,并识别了锰矿相的中心相、过渡相和边缘相判别标志;锰矿成矿环境主要为贫氧环境,并初步探讨了锰矿成矿机制,认为深部富锰热液沿同沉积断层上升、喷溢到地堑盆地中,并促使水体中Mn2+浓度不断升高,且贫氧环境的持续推进,为Mn2+与HCO3-结合并形成菱锰矿创造环境条件,该方式周而复始,最终形成遵义大型沉积锰矿床。认为遵义锰矿成因属热液喷溢沉积成因,建立了锰矿成矿模式。根据上述遵义锰矿成因研究进展,建立了贵州二叠纪遵义“热液喷溢沉积型锰矿床”深部找矿预测模型,圈定了深部锰矿找矿靶区。在遵义锰矿成矿亚带划分的3个锰矿矿带内,可圈定13个预测区,其中,A类预测区3个、B类预测区5个、C类预测区5个,预测新增锰矿资源潜力为1.57亿吨,找矿潜力较大。针对优选的靶区,实施了找矿靶区验证,均揭露厚富锰矿体,其理论和技术方法对研究区找矿勘探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龚银[8](2021)在《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古近系构造差异、沉积响应及其油气地质意义》文中指出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是南海北部油气勘探的重要区块,是典型的“小而肥”的富油气凹陷。由于其处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结合部,新生代以来经历了强烈的构造活动,形成其垂向上与平面上构造差异的特点。福山凹陷油气富集规律上具有西油东气、上油下气的差异分布特征,这种差异特征与福山凹陷构造差异发育密切相关。本次研究针对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复杂的构造,以构造差异特征分析着手,充分利用岩芯、钻录井、地震及测试分析等资料,建立研究区高精度层序地层学格架;在此基础上分析福山凹陷的构造演化特征,重点讨论福山凹陷构造差异发育特征及其成因;并以此为主线,在等时地层格架内研究福山凹陷地层展布、物源、沉积充填及沉积体系对构造差异的响应特征,进一步探讨构造差异与油气成藏之间的关系,提出典型油气成藏模式。通过本次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进展与认识:1、通过三维地震精细解释,发现福山凹陷构造格局呈现上下两套构造体系、东西隆凹相间的特点。福山凹陷西部地区临高断层是强烈伸展作用下形成的铲形拆离断层,具有强烈控凹作用;而东部地区长流断层具有一定左行走滑分量,并伴随平移扭动特征,控凹作用较弱;南部斜坡定安断层是在海南隆起顺时针旋转、过隆升程中刚性基底发生脆性破裂而形成的高角度正断层,基本不控凹;西部美台断层始活动性强,对西部凹陷的沉积充填具有显着控制作用。福山凹陷发育深浅两套断裂体系,分别为基底卷入型与盖层滑脱型。此外,受东西隆凹相间构造格局与应力差异的影响,平面上断裂体系可划分为西部伸展断裂体系、中部构造转换体系和东部伸展走滑断裂体系;并且东、西部地区古近系发育差异构造样式:西部地区受到强伸展作用的影响,主要发育伸展构造样式,东部地区则受到一定走滑作用影响,发育扭动构造样式。通过对沉降史与伸展量的研究,揭示了福山凹陷古近系构造活动演化特征: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沉降过程具有明显差明显的差异性,并且沉降中心具有由西部向东部迁移的趋势;伸展作用方向主要以北西-南东向为主,且凹陷各个时期的伸展速率都远大于沉降速率;伸展和沉降过程具有幕式演化的特征,但是伸展和沉降作用的幕式变化又不具有同步性。2、在层序地层学理论指导下,福山凹陷古近系识别了7个三级层学,各层序地层展布、物源、沉积充填及沉积体系与构造活动紧密相关。(1)不同构造演化阶段沉积地层的厚度分布具有不同的特征:裂陷Ⅰ幕的长流组沉积时期地层厚度中心仅发育于西部洼陷处,东部地层很薄;裂陷高峰期的流沙港组沉积时期,随着裂陷作用的增强,地层厚度逐渐增大,东部地区地层厚度增大最为明显;裂后期的涠洲组沉积时期,裂陷作用减弱,断层活动性减弱,进而对厚度分布的控制作用减弱,沉积中心远离边界主控断层。(2)与构造相关的四种控砂模式:(1)多级断阶控砂模式、(2)构造转换带控砂模式、(3)绕区坡折带控砂模式、走滑调节带控砂模式。(3)沉积体系的发育受到构造阶段性活动影响。3、在层序地层格架下,本次研究统计了福山凹陷己知钻井的油气分布,结果显示福山凹陷油气分布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东部白莲地区油气资源具有极高的气油比,显示出该地区烃源岩具有过成熟生气的特征。在时间上,油气主要分布于流一段高位体系域、流二段低位体系域和流三段高位体系域。在空间上,流三段高位域和流一段高位域的油气主要富集在中部地区,其次为东部地区。而流二段低位域油气主要富集在东部地区,其次为西部地区。4、基于福山凹陷古近纪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针对凹陷构造差异特征,探讨福山凹陷油气成藏模式。研究显示福山凹陷构造-沉积-成藏具有很好的响应关系,不同构造背景产生的构造样式控制着不同类型的沉积充填特征,进而在不同的构造-沉积部位形成了相应的圈闭分布模式。福山凹陷发育的深层反向和浅层顺向两大断裂系统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深层反向断裂形成时间早,活动性差,有利于形成多种圈闭和对油气的遮挡成藏,控制了福山凹陷绝大多数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浅层顺向断裂形成时间晚,长期多期活动,断层遮挡油柱高度小,不利于油气的聚集和保存。深层反向断裂控制的油气藏位于断裂下盘,浅层顺向断裂控制的油气藏位于断裂上盘,油气主要富集在深层反向断裂控制的下盘圈闭中。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主要四种成藏模式:西部滚动背斜成藏模式,中部构造转换带成藏模式,东部反向正断层成藏模式,东部牵引走滑构造成藏模式。

魏勇[9](2021)在《黄土滑坡构造特征与成因机制研究 ——以陕西泾阳南塬黄土滑坡为例》文中指出自1976年泾阳南塬地区开始引宝鸡峡水进行农业灌溉以来,该区域滑坡频繁发生。经现场调查,泾阳南塬存在典型的剪出口深入河漫滩地层的滑坡,并在滑坡前缘堆积内部发现了明显的阶地地层变形、变位现象,这些变形现象是以断层和褶皱变形为主的小型构造,其本质与构造地质学领域的地质构造相似,并将此定义为滑坡构造。通过对滑坡构造开展构造特征和成因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一方面,滑坡构造作为滑坡的一部分,对其成因机制的分析有助于解释滑坡与构造的相互作用关系;另一方面,研究成果不仅对揭示滑坡构造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学术探索意义,还对解释滑坡的运动堆积行为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为了研究这种由滑坡动力作用下产生的构造变形特征与成因机制,本文首先采用多尺度摄影测量技术获取了研究区、探槽和露头的三维空间地质信息以及模型试验全过程动态地形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滑坡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然后以庙店4#滑坡为原型,开展了矩阵离散元数值计算(Mat DEM)工作,接着依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滑坡构造的概化地质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数值模型试验和物理模型试验,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和现场调查资料分析了滑坡构造的成因机制,取得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多尺度摄影测量数据结果的空间尺度为数米到数千米,空间分辨率从毫米级到厘米级,最小时间分辨率可达毫秒级。超低空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获取的整个台塬三维空间影像数据的空间尺度和分辨率分别可达数千米级和厘米级;近景摄影测量技术获取的复杂探槽和露头三维空间影像数据的空间尺度和分辨率分别可达数百米级和毫米级;动态摄影测量可以获取滑坡的动态地形演化数据,且数据的空间尺度和分辨率分别可达米级和毫米级,最小时间分辨率可达毫秒级。获取的这些空间地质信息分辨率和精度都能够满足相应空间和时间尺度应用需求,研究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相应的技术方法。(2)泾阳南塬黄土塬区的滑坡构造是一种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形成的特殊地质构造现象。首先,滑坡构造是阶地地层在滑体的推挤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变位现象,滑坡构造的形成环境主要是滑坡坡脚为河湖相沉积环境;其次,滑坡构造的基本构造样式为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且滑坡的挤压作用和运动方向在滑坡前缘呈放射型“指状分布”,构造形成区的平面形态为“新月形”;另外,当上下盘岩层发生相对滑动时,断层附近的岩层在拖曳作用下会形成斜歪褶皱、倒转褶皱、箱状褶皱等断层相关褶皱,牵引褶皱的弯曲程度与与断层摩擦系数、牵引摩擦距离、水平挤压应力和势断层倾角成正比关系,并与岩层厚度的平方成反比关系。(3)断层的几何形态和力学特征随着滑坡的运动发展而发生显着变化,且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断层形成的初始倾角接近某固定值,这个数值由阶地地层的强度决定,而在构造形成过程中,因为断层破裂面强度的差异导致断层倾角出现明显的分区特性;逆冲断层的力学基础与受压构件的剪切破坏相似。在滑体的水平推挤作用下,在阶地地层内部会形成两组倾向相反的势断层,而其中一组顺逆冲方向的势断层主导了断层破裂面的发展;滑坡构造的变形、变位过程本质上就是岩土体在挤压力作用下断层破裂面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滑体对阶地地层的挤压应力、断层破裂面剪切应力和逆冲岩席的挤压应力等数值变化规律与岩土体破裂过程是相似的。(4)滑坡构造的概化地质模型主要由盖层、滑脱层和近水平的挤压力组成。地下水位以上为非饱和土,在构造变形当中扮演“盖层”角色;地下水位以下为饱和土,对应逆冲推覆构造的“滑脱层”;滑体对阶地地层的推挤作用对应于概化地质模型的近水平挤压力。(5)滑坡构造的形成受阶地沉积物、剪出口位置、滑体动力作用方式等因素控制。常年的引水灌溉造成地下水位的升高是导致滑坡时常发生的根本原因;阶地地层结构及具有一定初始强度的河湖相沉积物是形成滑坡构造的物质基础;深入河漫滩阶地的剪出口位置是滑坡与阶地地层发生动力作用的基本条件;“推挤式”滑体动力作用方式是阶地地层发生构造变形的基本动力作用方式。(6)滑坡构造的成因机制理论具有重要的工程地质应用价值。泾阳南塬滑坡构造形成过程中滑脱层的强度影响着滑坡构造形态特征,底部饱和黄土状粉土或粉砂层在滑坡的动力作用下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液化效应;滑坡的滑动阻力在经历了初始阶段的迅速增长之后,又会逐渐降低到阶地地层强度水平附近;“深层滑脱型”滑坡构造对滑体的阻挡作用更强,并导致“深层滑脱型”发展为类圆形或横长形滑坡,而“浅层滑脱型”更易发展为纵长形滑坡。

张中[10](2021)在《隧道富水构造瞬变电磁场响应特征及其超前判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川藏铁路”“川藏高速”“滇中引水工程”等一些世界级重大工程的不断投入与建设,我国隧道工程重心逐渐转向以高地应力、高地温、高水压、强岩溶、多活动断裂为特征的地质环境异常复杂区域。隧道重大地质灾害中涌突水灾害诱发的事故约为45%,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恶劣社会影响,是隧道施工过程中最具挑战性的问题。然而,针对隧道富水超前预报,传统预报方法主要对地质界面的间接预报,对富水电性特征的直接探测研究尚存在不足、隧道复杂环境下瞬变电磁三维有限元研究成果较少。开展瞬变电磁法对隧道富水构造的响应特征规律和超前判识方法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实践意义。基于此,本文以隧道富水构造为研究对象,瞬变电磁法为探测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工程地质、地球物理、统计归纳、数值模拟、对比研究等方法,从富水构造地质地球物理模型与特征、瞬变电磁有限元三维正演算法与场响应以及基于瞬变电磁特征的富水构造超前判识与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初步构建了隧道涌突水超前判识的地质地球物理融合分析框架。通过研究,获得如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将隧道富水构造分为富水岩溶、富水断层和富水裂隙破碎带三大典型类别。基于案例统计得知充水岩溶类构造占51%,以溶洞溶腔、管道及地下暗河的富水构造形式为主,多形成突水突泥等形式的重大危害;富水断层类构造占总量的28%,多为富水导水断层、隔水断层构造,形成突水突泥为主的重大甚至极严重的灾害;富水裂隙破碎带类构造案例占总量的21%,主要包括褶皱构造裂隙破碎带和岩性交界裂隙破碎带。富水岩溶、富水断层和富水裂隙破碎带对富水性直接反应的电性与介电性质差异,是瞬变电磁方法的探测应用的物性基础,进而建立了与三大富水构造相对应的地电模型。(2)在隧道环境瞬变电磁法时间域矢量有限元三维正演方法研究方面。针对隧道空间小,多角度探测的局限,在网格剖分方法上采用一阶四面体剖分,可以更精准的模拟复杂地质条件变化;在数值解法上采用时间域直接求解,避免了先在频率域求解再转到时间域求解的精度降低。首先通过时域麦克斯韦方程及边界条件,进行时域电磁场控制方程推导;其次基于伽辽金加权余量法推导出矢量有限元控制方程相应的弱形式方程,并采用一阶四面体剖分单元推导出节点处的插值函数和棱边上的矢量基函数,进行单元分析。采用局部加密的非结构化网格剖分方法对隧道环境场源区和异常区域进行针对性地加密,将回线源拆分为多个电流元串联的组合方式克服源周围的奇异性,实现了的隧道瞬变电磁法场响应计算。最后采用均匀全空间模型和Newman模型进行算法正确性与精度验证,本文计算结果吻合很好,相对误差控制在2.5%和2%以内。(3)获得了隧道典型富水构造的瞬变电磁响应特征及规律。对富水断层、均匀全空前瞬变电磁场特征:磁场垂直分量随着时间向后推移,垂直磁场的正值部分随着时间的延长向外扩撒,中心极值也逐渐变小,最大值始终位于中心位置,等值线由密变稀疏,直到最终Hz强度越来越弱。瞬变电磁探测具有方向性,瞬变电磁沿着探测线圈轴线的探测方向探测,以获得最强感应场强度。从不同位置的测点曲线来看,掌子面正对的测点获得响应曲线最强,旁测测点响应随着距离的增加逐渐减弱。不同测量角度对瞬变电磁响应影响较大,模拟结果显示测量角度0°时瞬变电磁场与低阻地质体取得最佳耦合,其响应值最大。隧道轴线剖面上的瞬变电磁响应等值线轮廓基本可以描绘出富水构造的形态、位置、边界等信息。感应电动势在富水构造内呈现强响应出现极大值,与富水构造低电阻率相对应,在富水构造外侧呈现相对弱响应,出现极小值。岩体裂隙富水时,感应电动势响应会在对应区域发生小范围的高值闭合。对于富水裂隙带,其等值线呈现出多个感应电动势圈闭区域,且单个圈闭范围小,在不同角度的感应电动势剖面上呈现出较明显差异;感应电动势封闭区的形态各不相同,与溶隙、裂隙发育走向相似。瞬变电磁场受巷道内金属设备影响的主要来源是施工台车。台车距离探测线圈越近,其干扰越强,距离越远干扰则越弱。且台车在距离线圈30 m以上时,可以忽略台车对于隧道瞬变电磁场的所产生的干扰影响。(4)建立了以瞬变电磁富水电性指标和地质特征直接富水指标为主的模糊神经网络富水构造判识方法。在地质地球物理分层次多源信息约束的分析框架下,将数值模拟获得的富水构造瞬变电磁场响应特征与典型案例图像判识特征相结合,采用正演模拟进行瞬变电磁现场探测参数的辅助设计,将正演模拟应用到富水构造的超前判识过程中。最终选取瞬变电磁视电阻率图像判识特征、视电阻率统计阈值、掌子面地下水、勘察设计资料等地质特征与瞬变电磁直接判水指标主,建立基于模糊神经网络模型的富水构造超前判识方法。(5)将瞬变电磁响应磁特征、正演模拟辅助参数设计、分层次多源超前判识方法运用于天池隧道富水岩溶裂隙超前判识。正演模拟进行探测参数设计优化后采集了最佳响应数据,同时模糊神经网络增加了地质与瞬变电磁的直接富水指标,提高了预测准确率。此外,还将瞬变电磁法成功应用于新华隧道富水溶洞、新越西隧道富水断层的探测。实例证明瞬变电磁对富水构造的探测准确性高。

二、STRUCTURAL GEOLOGY(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TRUCTURAL GEOLOGY(论文提纲范文)

(1)构造地质与工程地质的基本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工程常见构造
2 构造地质和工程地质的异同分析
    (1)构造地质和工程地质的不同点。
    (2)构造地质和工程地质的相通处。
3 工程地质中构造地质的应用
    (1)工程选址。
    (2)地壳稳定性。
    (3)斜坡稳定性评价。
    (4)维护地下室安全。
4 结论

(3)伸展构造与华北克拉通破坏——花岗岩磁组构和变质核杂岩的构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晚三叠世岩体磁组构特征
    2.1 都山岩体和大石柱岩体
    2.2 王土房岩体
3 晚中生代早期(侏罗纪)岩体磁组构特征
    3.1 碱厂-旧门岩体
    3.2 四干顶岩体
    3.3 鹊山-昆嵛山岩体
    3.4 玲珑-栾家河岩体
    3.5 文登岩体
4 晚中生代晚期(早白垩世早期)变质核杂岩及岩体磁组构特征
    4.1 华北克拉通变质核杂岩的伸展构造特征
    4.2 饮马湾山岩体
    4.3 郭家岭-丛家岩体
    4.4 王安镇岩体
    4.5 冯家峪和西白莲峪岩体
    4.6 古北口岩体
5 晚中生代晚期(早白垩世晚期)岩体磁组构特征
    5.1 古道岭岩体
    5.2 大海坨岩体
    5.3 艾山岩体
    5.4 海阳岩体
    5.5 伟德山岩体
6 讨论
    6.1 晚三叠世岩体磁组构特征及其侵位所代表的NE-SW向伸展构造及其机制
    6.2 早侏罗世岩体磁组构特征及其侵位所代表的近N-S向伸展构造及其机制
    6.3 晚侏罗世岩体磁组构及其侵位所代表的NE-SW向伸展构造及其机制
    6.4 早白垩世早期变质核杂岩及同构造岩体的磁组构特征及其所代表的NW-SE向伸展及其机制
    6.5 早白垩世晚期岩体的磁组构特征及其所代表的NW-SE向伸展及机制
    6.6 古太平洋俯冲与华北克拉通破坏
7 结论

(4)淮南舜耕山-罗山推覆体构造特征及其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推覆体构造研究现状
        1.2.2 淮南推覆体构造研究现状
        1.2.3 推覆构造研究方法上的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研究区位置范围
        2.1.2 研究区地形地貌
        2.1.3 研究区气候
    2.2 研究区地层与构造
        2.2.1 地层
        2.2.2 构造
3 淮南舜耕山-罗山推覆体构造特征
    3.1 典型剖面特征
        3.1.1 小东山-长山东段龙王山剖面A-A'
        3.1.2 小东山-长山西段淮舜南路剖面B-B'
        3.1.3 洞山段剖面C-C'
        3.1.4 老龙眼-庙山段金岭路剖面D-D'
        3.1.5 老龙眼-庙山段庙山剖面E-E'
        3.1.6 罗山段剖面F-F'
    3.2 宏观构造特征
        3.2.1 小东山-长山块段
        3.2.2 洞山块段
        3.2.3 老龙眼-庙山块段
        3.2.4 罗山块段
    3.3 微观构造特征
    3.4 本章小结
4 淮南舜耕山-罗山推覆体形成的动力学分析
    4.1 研究区节理统计特征
    4.2 研究区动力学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淮南舜耕山-罗山推覆体的形成演化
    5.1 区域地质演化背景
    5.2 淮南舜耕山-罗山推覆体的形成演化平剖面特征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5)北京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及其诱发地裂缝灾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外地裂缝及其成因研究现状
        1.2.2 国内地裂缝及其成因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构造地质背景与新构造活动特征
    2.1 区域构造地质背景
        2.1.1 北京地区地层概述
        2.1.2 北京地区岩浆活动特征
        2.1.3 北京地区构造单元及特征
    2.2 区域地球物理场与深部构造背景
        2.2.1 区域地球物理场的基本特征
        2.2.2 地壳和上地幔结构特征
    2.3 新构造活动特征
        2.3.1 北京地新构造基本特征
        2.3.2 北京平原区主要断裂活动性分析
    小结
第三章 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活动特征与构造动力学分析
    3.1 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活动特征
        3.1.1 地球物理勘探
        3.1.2 活动性分析
    3.2 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
        3.2.1 区域构造应力场背景
        3.2.2 区域构造应力场主应力方向
        3.2.3 北京地区地壳浅层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
    3.3 断裂活动危险性分析
    小结
第四章 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工程地质特征
    4.1 北京地区工程地质特征
        4.1.1 工程地质分布特征
        4.1.2 北京地区不同地貌单元工程地质分布特征
    4.2 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工程地质特征
        4.2.1 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孙河乡深孔工程地质钻钻孔探联合剖面
        4.2.2 南彩镇深孔工程地质钻钻孔探联合剖面
        4.2.3 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深孔土力学参数测试结果分析
    小结
第五章 顺义地区地裂缝的分布发育特征
    5.1 顺义地区地裂缝分布特征
        5.1.1 顺义城区西南侧物流园区域地裂缝
        5.1.2 顺义首都某机场区域地裂缝
        5.1.3 顺义城区地裂缝
        5.1.4 顺义东北端南彩镇地裂缝
    5.2 首都某机场地裂缝发育特征
    5.3 首都某机场地裂缝监测分析
        5.3.1 地裂缝监测介绍
        5.3.2 地裂缝监测结果
        5.3.3 地裂缝监测结果分析
    小结
第六章 顺义地区地裂缝成因机制探讨
    6.1 顺义地区地裂缝与顺义隐伏活动断裂空间相关性分析
    6.2 顺义地区地裂缝与构造应力场相关性分析
    6.3 顺义地区地裂缝成因机制分析
    6.4 首都某机场地裂缝破坏模式
    小结
第七章 顺义首都某机场地裂缝灾害机理数值模拟
    7.1 地质和数学模型构建
        7.1.1 三维地层模型构建
        7.1.2 模型参数选取及边界条件控制
        7.1.3 数值计算工况
    7.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7.2.1 机场跑道竖向变形特征分析
        7.2.2 机场跑道受力特征分析
        7.2.3 地裂缝活动对下穿道的影响
    7.3 地裂缝活动影响范围分析
    7.4 首都某机场地裂缝工程病害与防治措施分析
    小结
第八章 首都某机场地裂缝灾害机理物理模型试验
    8.1 试验概况与设计
        8.1.1 试验原型概况及试验目的
        8.1.2 试验原理与装置
        8.1.3 试验设计
    8.2 试验内容与过程
        8.2.1 实测测试内容
        8.2.2 模型试验数据采集与布设
    8.3 试验结果分析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阶段参加的课题与学术成果

(6)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隆升、扩展与北部河流、沙漠地貌的形成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青藏高原东北缘内部构造形变、隆升与扩展模式
        1.2.2 青藏高原东北缘与阿拉善南部新生代构造转换关系
        1.2.3 青藏高原东北缘沙漠地貌演化
        1.2.4 青藏高原对黑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1.2.5 研究现状述评
    1.3 科学问题、研究目标、内容、技术路线和工作量
        1.3.1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内容
        1.3.4 技术路线
        1.3.5 论文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质背景
    2.2 阿拉善地块南部地质背景
第3章 数据和方法
    3.1 数据源和预处理
    3.2 研究方法
        3.2.1 活动断裂几何学研究
        3.2.2 断裂活动时间测年
        3.2.3 断裂活动速率估算
        3.2.4 地形地貌形态分析
        3.2.5 沙漠地貌信息提取
        3.2.6 流域生态环境研究
第4章 昌马断裂带第四纪构造活动研究
    4.1 昌马地震破裂带第四纪构造变形
        4.1.1 昌马地震破裂带几何分段
        4.1.2 昌马地震破裂带终止讨论
    4.2 昌马断裂带第四纪构造活动
        4.2.1 昌马断裂带第四纪滑动速率测定
        4.2.2 昌马断裂古地震探究
        4.2.3 昌马断裂带与阿尔金断裂带构造关系讨论
    4.3 小结
第5章 雅布赖断裂带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
    5.1 雅布赖断裂带新生代几何构造
        5.1.1 南西段
        5.1.2 中段
        5.1.3 北东段
    5.2 雅布赖断裂带构造演化模式
        5.2.1 雅布赖断裂低温热年代学分析
        5.2.2 雅布赖断裂活动速率分析
        5.2.3 雅布赖断裂构造演化阶段
    5.3 雅布赖断裂带与巴丹吉林沙漠地貌演化关系研究
        5.3.1 雅布赖断裂区域地形地貌特征
        5.3.2 雅布赖断裂带与巴丹吉林沙漠地貌演化关系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黑河构造地貌响应与生态环境演化研究
    6.1 黑河流域长期演化与周围构造活动的关系
        6.1.1 黑河流域构造活动演化
        6.1.2 黑河流域面积高程积分分析
    6.2 黑河下游流域现代生态环境研究
        6.2.1 黑河下游近20 年荒漠化监测
        6.2.2 黑河下游近20 年植被水体变化
        6.2.3 黑河下游近20 年气候变化
    6.3 黑河流域构造环境与水资源平衡讨论
        6.3.1 黑河流域水资源调配对地质生态环境的影响
        6.3.2 黑河流域构造环境对水资源平衡影响
    6.4 小结
第7章 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与河流、沙漠地貌演化响应
    7.1 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构造变形
        7.1.1 33-10 Ma
        7.1.2 10-5 Ma
        7.1.3 5 Ma-现在
    7.2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地貌形成及对构造演化的响应
        7.2.1 地形地貌方面
        7.2.2 气候环境方面
        7.2.3 物质来源方面
        7.2.4 水源补给方面
第8章 结论、研究亮点和存在问题
    8.1 结论和主要进展
    8.2 研究亮点
    8.3 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贵州遵义二叠纪裂谷盆地演化与锰矿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贵州锰矿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锰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
        1.2.2 盆地成锰模式与锰质来源
        1.2.3 沉积盆地的研究
        1.2.4 峨眉山地幔柱研究
        1.2.5 贵州遵义锰矿研究
    1.3 存在问题及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3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1.4.4 主要创新点
        1.4.5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地质背景
    2.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3 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
    2.5 古地理背景
第三章 典型矿床特征
    3.1 红花岗区铜锣井锰矿床
        3.1.1 区域地质
        3.1.2 矿区地质
        3.1.3 矿体规模、形态、产状
        3.1.4 矿石特征
    3.2 红花岗区深溪锰矿床
        3.2.1 区域地质
        3.2.2 矿区地质
        3.2.3 矿体规模、形态、产状
        3.2.4 矿石特征
第四章 裂谷盆地的沉积相和古地理
    4.1 茅口组地层特征
    4.2 茅口组典型剖面沉积序列
        4.2.1 桑树湾剖面
        4.2.2 谢家坝钻孔ZK3102 剖面
        4.2.3 尚稽剖面
    4.3 沉积相
        4.3.1 台地相
        4.3.2 陆棚相
        4.3.3 盆地相
    4.4 沉积相空间展布
    4.5 岩相古地理
        4.5.1 茅口中期岩相古地理
        4.5.2 茅口晚期岩相古地理
第五章 裂谷盆地的控制构造
    5.1 同沉积断层识别特征
    5.2 同沉积断层
    5.3 裂谷盆地的空间特征
第六章 锆石U-PB年代学对盆地历史演化的制约
    6.1 凝灰岩特征
    6.2 剖面采样与测试
    6.3 对裂谷盆地发展的时代约束
    6.4 与峨眉山玄武岩的联系
    6.5 裂谷盆地演化
第七章 锰矿成矿作用
    7.1 矿床成因特征
        7.1.1 矿石结构与微观特征对成矿的指示
        7.1.2 矿物组分对成矿的指示
        7.1.3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7.1.4 C、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7.1.5 流体包裹体特征
    7.2 成矿环境
        7.2.1 成矿环境分析
        7.2.2 热液喷溢口群发现对成矿的指示
        7.2.3 锰矿相带对成矿的指示
    7.3 成矿机制探讨
        7.3.1 成矿环境与锰矿成矿
        7.3.2 成矿构造与锰矿成矿
第八章 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
    8.1 成矿模式
    8.2 找矿预测模型
    8.3 找矿预测
        8.3.1 预测区划分
        8.3.2 找矿靶区验证
第九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古近系构造差异、沉积响应及其油气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选题
        1.1.1 选题的来源
        1.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选题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北部湾盆地及周缘地区构造地质背景
        2.1.1 区域构造地质背景概况
        2.1.2 北部湾盆地地质背景概况
    2.2 福山凹陷地质概况
        2.2.1 构造特征
        2.2.2 地层特征
        2.2.3 石油地质特征
第三章 福山凹陷古近系构造差异
    3.1 福山凹陷构造格架
        3.1.1 构造层划分
        3.1.2 构造单元划分
    3.2 断裂体系差异
        3.2.1 主控断层差异特征
        3.2.2 断裂体系差异分析
    3.3 构造样式差异
        3.3.1 伸展构造样式
        3.3.2 扭动构造样式
    3.4 沉降史差异
        3.4.1 参数选取及数据采集
        3.4.2 垂向上沉降演化特征
        3.4.3 沉降速率平面特征
    3.5 伸展量差异
        3.5.1 伸展量的计算方法
        3.5.2 伸展量的测线选择
        3.5.3 福山凹陷伸展差异
        3.5.4 福山凹陷古近系沉降与伸展特征综合分析
第四章 层序地层格架下的沉积响应
    4.1 层序地层学特征分析
    4.2 构造差异背景约束下的沉积体系充填演化
        4.2.1 地层展布对构造的响应
        4.2.2 构造对物源体系的控制
        4.2.3 构造对沉积体系的控制
第五章 福山凹陷油气分布规律与有利油气勘探方向
    5.1 福山凹陷油气分布规律
        5.1.1 层序-油气分布规律
        5.1.2 体系域-油气分布规律
        5.1.3 油气空间分布特征
    5.2 构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5.2.1 构造对成藏要素分析
        5.2.2 断裂体系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
        5.2.3 构造样式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典型油气成藏模式
    5.3 福山凹陷有利勘探区预测
第六章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黄土滑坡构造特征与成因机制研究 ——以陕西泾阳南塬黄土滑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构造研究
        1.2.2 探槽编录方法和技术
        1.2.3 基于近景摄影的三维重构技术
        1.2.4 构造物理模拟试验技术
        1.2.5 构造演化数值模拟研究
        1.2.6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3.2 研究目标
        1.3.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4 技术路线
    1.4 本论文特色及创新点
第2章 泾阳南塬工程地质环境及滑坡特征
    2.1 研究区位置
    2.2 气象及水文条件
        2.2.1 泾阳南塬气象统计
        2.2.2 台塬地下水赋存条件
    2.3 台塬地层分布概况
    2.4 阶地地层基本特征
        2.4.1 东风2#滑坡阶地地层基本特征
        2.4.2 庙店4#滑坡阶地地层基本特征
        2.4.3 庙店6#滑坡阶地地层基本特征
    2.5 泾阳南塬滑坡特征
        2.5.1 滑坡时空分布
        2.5.2 典型滑坡基本特征
        2.5.3 滑坡主要类型划分
第3章 基于多尺度摄影测量技术的滑坡空间地质信息获取
    3.1 超低空无人机摄影测量获取地表三维地质信息
        3.1.1 研究区控制点的测设
        3.1.2 数据获取方法
        3.1.3 数据内业计算
        3.1.4 数据成果
    3.2 近景摄影测量技术获取滑坡探槽及露头三维空间地质信息
        3.2.1 探槽及露头概况及工作流程
        3.2.2 数据获取方法
        3.2.3 数据内业计算
        3.2.4 数据成果及解译
    3.3 动态摄影测量在滑坡四维地质信息获取中的应用探索
        3.3.1 模型试验简介
        3.3.2 数据获取方法
        3.3.3 数据计算及后处理
        3.3.4 成果应用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滑坡构造发育环境及典型滑坡构造分析
    4.1 滑坡构造基本概念
        4.1.1 滑坡构造的定义
        4.1.2 滑坡构造研究内容
        4.1.3 滑坡构造基本特性
    4.2 滑坡构造发育环境
        4.2.1 湖相沉积环境
        4.2.2 河流相沉积环境
    4.3 滑坡构造与滑坡的伴生关系
        4.3.1 庙店4#滑坡与构造伴生关系
        4.3.2 东风2#滑坡与构造伴生关系
        4.3.3 滑坡与构造伴生关系小结
    4.4 滑坡构造几何学及动力学分析
        4.4.1 庙店4#滑坡构造分析
        4.4.2 东风2#滑坡构造分析
    4.5 滑坡构造样式分析
        4.5.1 构造基本样式
        4.5.2 断层相关褶皱
    4.6 滑坡构造地质力学分析
        4.6.1 逆冲断层力学分析
        4.6.2 断层相关褶皱力学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庙店4#滑坡构造形成过程数值模拟
    5.1 离散元法简介
    5.2 Mat DEM概述及计算原理
        5.2.1 Mat DEM功能特点
        5.2.2 单元接触模型
        5.2.3 系统能量计算及其相互关系
    5.3 建模方法及计算结果
        5.3.1 建立初始模型
        5.3.2 切割模型和赋材料
        5.3.3 模型迭代计算
        5.3.4 数值计算结果
    5.4 结果分析
        5.4.1 滑坡运动过程分析
        5.4.2 滑坡构造发展演化分析
        5.4.3 滑坡构造运动学分析
        5.4.4 滑坡构造动力学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滑坡构造模型试验研究
    6.1 模型试验概化地质模型
    6.2 数值模型试验
        6.2.1 试验建模
        6.2.2 数值模型试验计算结果
        6.2.3 数值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6.3 物理模型试验
        6.3.1 试验设备
        6.3.2 试验材料及地层制作
        6.3.3 试验分组及试验方法
        6.3.4 构造发展演化分析
        6.3.5 滑坡构造参数对比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滑坡构造成因机制分析
    7.1 滑坡构造形成条件
        7.1.1 滑坡形成条件
        7.1.2 阶地地层结构
        7.1.3 剪出口位置
    7.2 滑体动力作用方式
        7.2.1 铲刮式
        7.2.2 推碾式
        7.2.3 推挤式
    7.3 滑坡构造发展演化模式
        7.3.1 蠕动变形阶段
        7.3.2 临滑阶段
        7.3.3 加速剧滑阶段
        7.3.4 减速推挤阶段
        7.3.5 构造变形稳定阶段
    7.4 基于滑坡构造成因机制的滑坡运动与堆积行为分析
        7.4.1 滑坡冲击液化行为分析
        7.4.2 滑体的滑动阻力分析
        7.4.3 滑坡堆积形态分析
    7.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结论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隧道富水构造瞬变电磁场响应特征及其超前判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富水构造及涌突水机理研究现状
        1.2.2 瞬变电磁三维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2.3 隧道地下水灾害超前预报研究现状
        1.2.4 研究趋势与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问题
    1.4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2 本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隧道富水构造地质地球物理模型与特征研究
    2.1 概述
    2.2 隧道富水构造主要类型
    2.3 隧道富水构造地质特征与地质模型
        2.3.1 富水岩溶构造及判识特征
        2.3.2 富水断层构造及特征
        2.3.3 富水裂隙带构造及特征
    2.4 富水构造物性基础与地球物理模型
        2.4.1 岩石物性的研究意义
        2.4.2 富水构造的物性基础
        2.4.3 富水构造的地电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瞬变电磁矢量有限元三维正演方法研究
    3.1 概述
    3.2 时域电磁场方程
        3.2.1 时域麦克斯韦方程
        3.2.2 边界条件
        3.2.3 时域电磁场控制方程
    3.3 时域直接矢量有限元方法研究
        3.3.1 伽辽金加权余量法
        3.3.2 矢量有限元方程推导
        3.3.3 一阶四面体剖分与矢量基函数
        3.3.4 单元矩阵分析及合成
    3.4 大型方程组的求解
    3.5 算法实现与验证
        3.5.1 隧道环境中的处理
        3.5.2 算法流程
        3.5.3 均匀全空间模型有限元解与解析解验证
        3.5.4 与前人Newman模型有限差分解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隧道典型模型瞬变电磁场响应特征研究
    4.1 瞬变电磁案例模型重建模拟
        4.1.1 华蓥山隧道突水溶洞案例
        4.1.2 模型重建与数值模拟响应
    4.2 均匀全空间模型瞬变电磁场响应
        4.2.1 均匀全空间瞬变电磁场的特征
        4.2.2 纯隧道全空间瞬变电磁场响应
    4.3 富水断层构造瞬变电磁场响应
        4.3.1 富水断层的响应特征
        4.3.2 不同测量角度的响应
        4.3.3 不同距离的响应特征
        4.3.4 不同电阻率的响应特征
    4.4 富水岩溶构造模型瞬变电磁场响应
    4.5 富水裂隙带构造模型瞬变电磁场响应
    4.6 施工台车干扰模型瞬变电磁场响应
        4.6.1 有低阻异常体时隧道台车模型响应
        4.6.2 隧道干扰源消减处理方法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多源信息约束的瞬变电磁超前判识研究
    5.1 富水构造超前判识重点与难点
        5.1.1 富水构造超前判识重难点
        5.1.2 地质—地球物理融合解译
    5.2 瞬变电磁富水构造判识特征
        5.2.1 典型案例图像特征
        5.2.2 数值模拟特征总结
    5.3 正演模拟辅助探测参数设计
    5.4 分层次多源信息约束的瞬变电磁超前判识
        5.4.1 宏观层次定性预判富水重点目标
        5.4.2 多源信息约束预报富水构造区段
        5.4.3 富水构造掌子面地质判识特征与前兆标志
        5.4.4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富水构造超前判识方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瞬变电磁法在富水构造探测中的典型应用
    6.1 天池隧道富水裂隙带TEM探测与超前判识
        6.1.1 天池隧道地质地球物理背景
        6.1.2 宏观地质预判富水构造目标
        6.1.3 TSP信息约束预报富水构造区段
        6.1.4 瞬变电磁现场探测参数辅助设计
        6.1.5 现场探测与数据处理
        6.1.6 瞬变电磁成果解译判识
        6.1.7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富水岩溶裂隙超前判识
        6.1.8 掌子面开挖验证
    6.2 新华隧道富水溶洞TEM探测应用
    6.3 新越西隧道富水断层TEM探测应用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学术成果

四、STRUCTURAL GEOLOGY(论文参考文献)

  • [1]构造地质与工程地质的基本关系分析[J]. 吕赟珊,董伟明. 世界有色金属, 2021(21)
  • [2]浅层页岩气井全生命周期地质工程一体化应用[J]. 梁兴,单长安,蒋佩,张朝,朱斗星.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5)
  • [3]伸展构造与华北克拉通破坏——花岗岩磁组构和变质核杂岩的构造分析[J]. 林伟,曾纪培,孟令通,邱华标,卫巍,任志恒,褚杨,李双建,宋超,王清晨.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21(09)
  • [4]淮南舜耕山-罗山推覆体构造特征及其演化研究[D]. 汪楠.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2)
  • [5]北京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及其诱发地裂缝灾害研究[D]. 张鹏.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1
  • [6]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隆升、扩展与北部河流、沙漠地貌的形成演化研究[D]. 杜家昕.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2021(01)
  • [7]贵州遵义二叠纪裂谷盆地演化与锰矿成矿作用研究[D]. 刘志臣. 中国地质大学, 2021(02)
  • [8]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古近系构造差异、沉积响应及其油气地质意义[D]. 龚银. 中国地质大学, 2021(02)
  • [9]黄土滑坡构造特征与成因机制研究 ——以陕西泾阳南塬黄土滑坡为例[D]. 魏勇. 成都理工大学, 2021
  • [10]隧道富水构造瞬变电磁场响应特征及其超前判识研究[D]. 张中. 成都理工大学, 2021

标签:;  ;  ;  ;  

构造地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