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梅毒96例临床分析

早期梅毒96例临床分析

一、早期梅毒96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娄海琴,许碧云,葛晓云,刘维韦,施月琴,吴佳聪,周乙华[1](2021)在《南通市2012年至2019年孕妇人群梅毒筛查和治疗对预防梅毒宫内传播的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我国自2011年起全面启动预防梅毒宫内传播策略,本研究旨在评估2012年至2019年江苏省南通市预防梅毒宫内传播的效果。方法纳入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江苏省南通市所有具有活产分娩结局的455 561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梅毒筛查率和感染率、孕妇梅毒治疗情况,以及其宫内感染率和结局。采用趋势χ2检验、校正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等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455 561例孕妇中,除3例外,另455 558例(100.0%)筛查梅毒抗体,其中产前筛查率96.4%(439 125/455 561),分娩时筛查3.6%(16 433/455 561)。(2)796例(0.17%)确诊孕期梅毒,梅毒感染率由2012年的0.13%(85/64 229)升至2019年的0.24%(110/45 517)(χ2趋势=48.985,P<0.001);分娩时筛查孕妇梅毒感染率(0.50%,82/16 433)高于产前筛查者(0.16%,714/439 125)(χ2=102.769,P<0.001)。(3)796例孕期梅毒孕妇中,716例(89.9%)进行了驱梅治疗(青霉素类695例,头孢曲松16例,红霉素或阿奇霉素5例),80例(10.1%)未治疗。共发生梅毒宫内传播14例(1.8%,14/796),在活产儿中先天梅毒感染率为0.03‰(14/460 552)。(4)孕期治疗者宫内传播率明显低于未治疗者[0.4%(3/716)与13.8%(11/80),χ2=66.498,P<0.001]。随着未治疗孕妇非特异性抗体滴度增加,宫内传播率增加(χ2趋势=5.338,P=0.021)。3例孕期治疗后发生宫内传播者母儿无明显不良结局,11例孕期未治疗者发生宫内传播者中4例足月分娩、7例早产,11例新生儿中2例死亡。结论自实施预防梅毒宫内传播的措施以来,南通市先天梅毒报告发病率为3/10万活产,达到了国家制订的<15/10万的防控目标。孕早期筛查和治疗是预防梅毒宫内传播的关键。提高产前梅毒筛查率,有助于今后进一步减少梅毒宫内传播。

戴婷[2](2012)在《上海地区梅毒患者梅毒螺旋体基因分型及与神经梅毒相关性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部分:上海地区早期梅毒患者皮损拭子梅毒螺旋体分型及与神经梅毒相关性的初步研究背景:梅毒是一种性传播疾病,可增加HIV感染和传播的危险性,严重影响人类身心健康。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梅毒发病率迅速上升,上海地区梅毒发病率远超全国平均发病率。小样本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上海地区梅毒螺旋体常见型别为14f,此结果与中国其他地区结果存在差异。目的:对上海地区较大样本梅毒患者的皮损进行梅毒螺旋体基因分型研究、连续5年监测其变化,为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和预防提供可靠的实验室依据。同时初步探讨梅毒螺旋体的基因型别与神经梅毒的相关性。方法:2007年8月至2012年12月就诊于上海市皮肤病医院,有湿润梅毒皮损的患者,取拭子进行DNA提取,tp47基因筛选梅毒螺旋体DNA,PCR扩增arp、tpr及tp0548三种基因,以arp基因片段长度大小、tpr基因RFLP型别及tp0548基因测序结果分型,联合确定梅毒螺旋体基因型别。结果:共入组372例患者,其中梅毒螺旋体DNA阳性者316例,可以完全分型者304例。共检测出10种arp型别,分别为4,6,8,9,11,12,13,14,15及19型;检出3种tpr型别,分别为a d及o型。联合arp及tpr,可区分为12个CDC型别,最常见型别为14d。依据tp0548测序结果,可分为a,c,f,g及i五种型别。联合arp、tpr、tp0548三基因,12种CDC型别可进一步区分为14种基因亚型。最常见亚型为14d/f,占绝大多数(88.8%,270/304),次常见亚型为.1.5d/f有11例(11/304,3.6%),其次为13d/f和19d/c,分别有4例患者感染(4/304,1.3%)。5年时间内,14d/f型一直为上海地区优势基因型。304例可完全分型的患者中,有52例进行了腰椎穿刺。其中44例感染14d/f型的患者中,2例诊断为神经梅毒;2例感染19d/c型的患者,均诊断为神经梅毒;另有6例感染非14d/f非19d/c型的梅毒患者,未发现神经梅毒。结论:上海地区梅毒螺旋体型别分布较为集中,最常见基因型别为14d/f型,持续5年均占绝对主导优势。本研究中未发现感染14d/f型是神经梅毒发病的高危因素。基因型别与神经梅毒的相关性研究,尚需积累更多的数据。第二部分:血液梅毒螺旋体DNA提取取方法的构建背景:目前多采用梅毒患者的湿润皮损拭子进行DNA提取,对梅毒螺旋体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及耐药基因检测等。用梅毒患者其他类型临床样本进行DNA提取及分子分型研究较少,结果不一,国内尚无相关报道。而多数梅毒患者就诊时无湿性溃疡,限制了分子生物学的相关研究。方法:采集未经治疗的一期,二期,隐性梅毒患者全血及血浆。使用Qiagen DNA Blood Mini试剂盒,优化条件进行DNA提取,tp47基因筛选梅毒螺旋体DNA, PCR扩增arp、tpr及tp0548三种基因,联合确定基因型别。结果:共提取60份样本,其中包括15例血浆样本、45例全血样本。45例全血样本中,来自一期梅毒10例,二期梅毒患者25例,隐性梅毒10例。血浆样本所提取DNA经tp47基因筛查均为阴性。全血样本中,一期梅毒阳性率0%(0/10),二期梅毒阳性率36%(9/25),隐性梅毒阳性率20%(2/10)。tp47基因阳性样本中,arp基因阳性率为45.5%(5/11),tpr基因阳性率为54.5%(6/11)。结论:初步构建、优化了从血液中提取梅毒螺旋体DNA的方法。二期梅毒患者的全血标本用于梅毒螺旋体DNA提取及分型,阳性率较高。

杨慧欣[3](2021)在《妊娠合并梅毒患者胎儿丢失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吉林省产妊娠合并梅毒的感染率与高发地区接近,但控制情况明显不如南方经济发达地区,且胎传梅毒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本研究通过对长春某妇产医院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病例分析,了解其感染率情况、临床特征及胎儿丢失情况,以及影响胎儿丢失的影响因素,为吉林省控制妊娠合并梅毒感染及预防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发生严重不良妊娠结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收集长春某妇产医院2013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25743例孕产妇及455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电子病历资料进行横断面研究;按照妊娠合并梅毒患者是否发生胎儿丢失采用1:4倾向性评分进行匹配;计量资料的描述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描述采用率(n)和构成比(%),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应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数据分析采用SPSS 24.0软件和R(v3.4.4)软件。结果:1.该院2013~2018年共收治住院产妇125743例,妊娠合并梅毒总感染率为0.36%(455/125743);各年份年均感染率分别为:0.35%(57/16134)、0.26%(52/20244)、0.34%(43/12595)、0.32%(65/20545)、0.31%(55/17768)和0.48%(183/38457)。2013~2018年妊娠合并梅毒的感染率在0.3%上下波动,低值在2014年为0.16%,峰值在2018年为0.48%,呈现上升趋势(P for trend<0.05)。2.455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人口学特征:年龄最小为16岁,最大53岁,中位年龄为28(24,31)岁;25~29岁年龄组人数最多为173例,占比38.02%(173/455),35~53岁年龄组人数最少为64例,占比14.07%(64/455);无职业者占多数,为334例,占比73.41%;城镇分布以城市居多63.96%(291/455)。3.455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围产期特征:怀孕1次及≥3次者最多均为155例(34.07%),合并贫血例数最多134例(29.45%);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异常诊断发生率最高的是脐带缠绕,为22.86%(104例);其次为胎膜早破16.48%(75例);孕期接受抗梅毒治疗者为19.78%(90例);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低滴度患者(RPR≤1:8)占比73.63%(335例);发生不良妊娠结局(APOs)总次数为246,其中早产发生占比12.09%(55例)最多,其次为低出生体重11.65%(53例)。4.455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中发生胎儿丢失69例,总发生率为15.16%;胎儿丢失在2013~2018年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中的发生率分别为:29.82%(17/57)、46.88%(15/32)、11.63%(5/43)、16.92%(11/65)、7.27%(4/55)和9.29%(17/183);峰值在2014年为46.88%,之后出现大幅降低,低值在2017年为7.27%,2013~2018年胎儿丢失的发生率呈下降线性趋势(P for trend<0.05)。5.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发生胎儿丢失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孕期未治疗(OR=2.87;95%CI:1.14~7.26)、RPR高滴度(OR=1.37;95%CI:2.02~7.69)、CRP升高(OR=2.35;95%CI:1.21~4.55)、HB降低(OR=5.38;95%CI:2.24~12.93)及RDW降低(OR=8.30;95%CI:2.73~25.24)是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发生胎儿丢失的相关因素。结论:1.2013~2018年长春市某妇产医院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以低年龄、无职业和城市人口居多;初产妇及孕期未接受抗梅毒治疗的患者居多;围产期异常诊断和贫血的发生率均较高。2.2013~2018年长春市某妇产医院妊娠合并梅毒患者胎儿丢失的发生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3.孕期未接受抗梅毒治疗、RPR高滴度(RPR>1:8)、C-反应蛋白(CRP)升高、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降低,会增加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发生胎儿丢失的风险。

寇彩霞[4](2021)在《梅毒螺旋体耐药基因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提出第一章梅毒螺旋体大环内酯及四环素耐药基因检测目的:由于青霉素的短缺和高过敏率,长期以来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被先后用作梅毒的主要二线口服治疗药物。本部分研究旨在对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allidum)的大环内酯及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基因进行初步研究。方法:2013年至2020年,从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性病科240名早期梅毒患者中采集皮损分泌物。提取DNA后PCR扩增特异性23S rRNA基因和16S rRNA区域及tetB基因,测序比对分析以发现是否存在大环内酯类及四环素类抗生素相关耐药基因。结果:240例样本中,共筛选出226例梅毒螺旋体阳性标本(检测T.pallidum特异性基因Pol A)。大环内酯类耐药相关A2058G和A2059G基因突变率分别为99%(224/226)和1%(2/226)。四环素耐药相关16S rRNA区域未发现耐药基因突变,四环素耐药相关tetB基因阳性率为8.3%。结论:研究表明,目前在南京地区采集的梅毒螺旋体临床样本中检测发现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突变广泛存在;四环素类耐药相关16S rRNA区域未检测到突变;四环素耐药相关tetB基因阳性,需警惕梅毒螺旋体四环素类耐药基因的获得。第二章 梅毒螺旋体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第一节 梅毒螺旋体ECDCT基因型研究目的: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allidum)基因型研究不仅可反映T.pallidum菌株分子学特征,而且可以反映不同区域及人群的T.pallidum菌株的传播及流行情况。本部分研究旨在对南京地区采集的梅毒螺旋体进行ECDCT分子分型(Enhanced-CDCTyping)研究,以期为探究T.pallidum流行规律及梅毒防控提供一定理论基础。方法:2013年至2020年,从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性病科240例早期梅毒患者中获得的皮损分泌物标本。提取DNA后扩增梅毒特异性PolA基因筛选出226例梅毒螺旋体阳性样本,后扩增其arp,tpr及tp0548基因。根据PCR电泳结果及测序结果判断ECDCT分型。结果:根据PCR电泳及测序结果有143例标本成功的完全分型。总共鉴定出11种分型(8d/f、9d/f、13d/f、13a/f、14a/f、14b/f、14d/f、14d/Qn、15a/f、15d/f、16d/f)、6种arp类型(8、9、13、14、15和 16)、4种tpr类型(b,d,j和a)和4种tp0548的基因序列(f,d,c,Qn)。其中大多数菌株(78/143;54.5%)属于14d/f型。结论:研究表明南京地区采集的梅毒螺旋体临床株存在复杂的遗传多样性,以14d/f为主,新型基因型14d/Qn的发现进一步扩展了T.pallidum ECDCT分型的数据库。第二节 梅毒螺旋体新tp0548基因型鉴定及分析目的:tp0548基因为编码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allidum)假想外膜蛋白的基因,它不仅是多种梅毒螺旋体分子分型方法的重要基因位点,而且还被应用于不同梅毒螺旋体亚种的鉴别中。因此它在梅毒螺旋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本部分研究旨在对一株携带变异型tp0548基因的梅毒螺旋体进行鉴定及分析。方法:对南京地区收集的一株携带变异型tp0548基因的梅毒螺旋体菌株运用PCR、一代测序及构建进化树的方式进行进一步的测序比对及鉴定分析。结果:根据测序比对结果鉴定出一种新型tp0548基因型。该tp0548新基因序列与既往报告的基因型“Q”相似,存在T158C的突变,因此命名该新tp0548基因型为“Qn”。结论:新的梅毒螺旋体tp0548序列类型不仅将tp0548基因型数据库扩展到多达27种不同的序列类型,而且表明tp0548基因序列存在复杂的遗传多样性。而鉴定分析发现该携带变异型tp0548基因的梅毒螺旋体菌株来源于TP SS14菌株,ECDCT分型为 14d/Qn。

高晓莉[5](2020)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在早期潜伏梅毒患者发病中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在早期潜伏梅毒患者与早期有症状梅毒患者发病中及其自身治疗前后的表达,初步探讨其在早期潜伏梅毒发病中的作用。方法: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门诊收集早期梅毒患者92例为观察组,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其中一期梅毒患者30例,二期梅毒患者30例,早期潜伏梅毒患者32例;早期潜伏梅毒患者经正规治疗后1年血清RPR转阴设立为A组,不转阴则设立为B组。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技术分别对观察组、对照组及早期潜伏梅毒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使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观察组CD3+、CD4+、CD4/CD8比值及CD16+56+较对照组降低(F=4.836,F=7.762,F=11.95,F=8.454),CD8+较对照组升高(F=5.0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早期潜伏梅毒患者CD4+、CD4/CD8比值及CD16+56+较对照组降低(t=4.689)(t=5.131)(t=2.942),CD8+较对照组升高(t=3.6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较对照组差异无显着性(P>0.05)。早期潜伏梅毒患者CD16+56+较一期梅毒降低(t=4.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CD4+、CD8+、CD4/CD8比值与一期梅毒患者无显着性差异(P>0.05)。早期潜伏梅毒患者CD4+及CD4/CD8比值较二期梅毒降低(t=2.329,t=2.2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CD16+56+及CD8+与二期梅毒患者无显着性差异(P>0.05)。3.A组患者治疗前CD4+、CD4/CD8比值及CD16+56+较对照组降低(t=47.71,t=3.872,t=2.377),CD8+较对照组升高(t=4.8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与对照组差异无显着性(P>0.05)。A组患者治疗后细胞免疫功能与对照组对比各项指标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A组患者治疗前CD4/CD8较治疗后降低(t=2.3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CD4+、CD8+及CD16+56+治疗前后无显着性差异(P>0.5)。4.B组患者治疗前CD4+、CD4/CD8比值及CD16+56+较对照组降低(t=5.419,t=5.577,t=2.747),CD8+较对照组升高(t=4.4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与对照组差异无显着性(P>0.05)。B组患者治疗后CD4+、CD4/CD8比值及CD16+56+较对照组降低(t=3.081,t=3.457,t=3.086),CD8+较对照组升高(t=3.1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与对照组差异无显着性(P>0.05)。B组细胞免疫功能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结论:1.早期梅毒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下降。2.早期潜伏梅毒与早期有症状梅毒相比细胞免疫抑制有明显差别。3.早期潜伏梅毒患者经过正规治疗后,细胞免疫功能趋于正常。

魏然[6](2020)在《基于Tp重组蛋白建立荧光素酶免疫吸附系统用于神经梅毒诊断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对HIV阴性梅毒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神经梅毒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并评估以血清学试验作为进行腰椎穿刺术指征的可行性。2.构建以梅毒螺旋体重组蛋白Tp0435和Tp0574为特异性抗体的荧光素酶免疫吸附系统,并评价该方法在神经梅毒诊断中的意义,为探索神经梅毒诊断新方法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1.回顾性分析145例住院接受脑脊液检查的HIV阴性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脑脊液检查结果确诊53例为神经梅毒患者,92例为非神经梅毒患者。通过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特征、TP血清学试验、血液生化检查等资料,分析神经梅毒的相关危险因素。评估血清TRUST对神经梅毒的预测价值。2.从GenBank获取Tp0435和Tp0574基因序列,以TpNichols标准株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其全基因片段;构建pNLF1-N-Tp0435和pNLF1-N-Tp0574真核表达体系,经酶切、测序鉴定正确后转染至He La细胞,提取细胞裂解液。以protein G包被96孔板,经孵育后依次加入待测样本、细胞裂解液及荧光素酶底物,建立Tp0435-LISA和Tp0574-LISA方法,通过检测荧光值确定特异性抗体水平。分别对神经梅毒患者和梅毒患者血清、脑脊液进行检测,初步评价Tp0435-LISA和Tp0574-LISA在神经梅毒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血清TRUST滴度、神经系统症状、CSF氯化物、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尿素氮、肌酐、尿酸与神经梅毒的发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和血清TRUST是神经梅毒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血清TRUST滴度升高,非神经梅毒患者随之减少。通过绘制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TRUST的最佳临界值为1:8,能筛查出77.4%的确诊神经梅毒病例。2.通过PCR扩增分别获得483bp和1318bp大小目的片段;pNLF1-N-Tp0435和pNLF1-N-Tp0574真核表达体系经双酶切和测序鉴定后证实插入的基因为Tp0435和Tp0574。3.建立的Tp0435-LISA方法检测20例神经梅毒和43例梅毒血清和脑脊液,敏感性分别为80%和100%,特异性分别为81.4%和97.7%;建立的Tp0574-LISA方法检测20例神经梅毒和43例梅毒血清和脑脊液,敏感性分别为90%和100%,特异性分别为55.8%和69.8%。4.对63例梅毒脑脊液样本进行Tp特异性抗体检测,CSF-Tp0435-LISA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7.7%、阴性似然比为0、阳性似然比为43.48%;CSF-Tp0574-LISA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69.8%、阴性似然比为0、阳性似然比为3.31;CSF-TPPA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58.1%、阴性似然比为8.61、阳性似然比为2.27;CSF-FTA-ABS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65.1%、阴性似然比为0、阳性似然比为2.87。5.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CSF-VDRL和CSF-Tp0435-LISA的Kappa值=0.964,提示二者具有极高一致性;CSF-VDRL和CSF-Tp0574-LISA的Kappa值=0.621,提示二者具有较高一致性。结论1.性别和血清TRUST滴度可作为预测神经梅毒发生的辅助指标,血清TRUST对神经梅毒具有一定的筛查能力,滴度≥1:8的患者发生神经梅毒的可能性增加,可将此临界值作为对HIV阴性梅毒患者进行脑脊液检查的血清学指征,减少对血清TRUST<1:8的梅毒患者行腰椎穿刺术。2.成功构建真核表达体系pNLF1-N-Tp0435和pNLF1-N-Tp0574,建立的Tp0435-LISA和Tp0574-LISA对神经梅毒诊断具有高敏感性和较好的特异性。血清Tp0435-LISA和Tp0574-LISA检测特异性抗体水平对预测神经梅毒具有重要意义。3.CSF-Tp0435-LISA的各项诊断能力评价指标均优于其他TP特异性抗体试验,是一种颇具潜力的新型诊断技术,CSF-Tp0574-LISA、CSF-TPPA、CSF-FTA-ABS三种Tp特异性抗体试验具有高敏感性、高阴性预测值,可用于神经梅毒的排除诊断。

郭莉,钟慧[7](2018)在《不同妊娠期梅毒治疗对妊娠不良结局以及婴儿先天性梅毒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不同妊娠期梅毒治疗对妊娠不良结局以及婴儿先天性梅毒的影响。方法:将96例妊娠期梅毒患者按治疗时期的不同分为3组,每组32例:早期组(<12周)、中期组(12周27周)及晚期组(≥28周),对比3组患者在治疗之后妊娠不良结局发生率、母婴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婴儿先天性梅毒发生率及1min、5min的阿氏评分(Apgar评分)。结果:晚期组妊娠不良结局发生率较早期、中期组更高;晚期组中RPR滴度≥1:8的母体与婴儿比例均较早期、中期组更高;早期组1min、5min的Apgar评分≥7分婴儿比例较中期、晚期明显更高,中期组较晚期组更高,早期组1min、5min的Apgar评分<4分婴儿比例较中期、晚期明显更低,中期组较晚期组更低;晚期组婴儿先天性梅毒发生率明显高于早期、中期组,以上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娠期梅毒患者进行早期治疗可更有效改善妊娠不良结局,同时降低婴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生概率。

罗伟强[8](2016)在《观察苄星青霉素、头孢三嗪治疗早期梅毒的临床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苄星青霉素和头孢三嗪治疗早期梅毒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到广州市番禺区钟村医院进行临床治疗的90例早期梅毒患者,根据随机法把患者分成A、B、C、3个组,每组30例,给予A组患者苄星青霉素进行治疗,给予B组患者头孢三嗪进行治疗,对于C组患者则采用头孢三嗪和苄星青霉素进行联合治疗。然后对比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梅毒血清检测结果转阴的平均时间。结果:临床治疗后1年随访中发现,C组患者TRUST的转阴率和平均转阴时间明显优于A、B两组;在临床疗效上,C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达93.33%,也明显优于A、B两组患者,3组患者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临床研究发现,对于早期梅毒患者采用头孢三嗪与苄星青霉素联合治疗的方式相比于单药治疗临床效果更好。

于增照[9](2016)在《头孢曲松钠与水剂青霉素治疗早期神经梅毒前后脑脊液比较及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头孢曲松钠与水剂青霉素治疗早期神经梅毒前后脑脊液的变化差异及临床分析,为神经梅毒早期诊断、治疗及随访提供理论依据,为预防早期梅毒发展为神经梅毒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确诊的32例早期神经梅毒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头孢曲松钠组17例,水剂青霉素组15例。所有患者均住院接受治疗,头孢曲松钠组予头孢曲松钠2.0g/d静脉滴注,1次/d,连续1014 d;水剂青霉素组予水剂青霉素400万U/次,每4 h1次,静脉滴注,连续1014 d,继以苄星青霉素G 240万U肌内注射,每周1次,共3次。分别于治疗后6、12、18个月进行血清学及脑脊液随访检查,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及脑脊液RPR滴度、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脑脊液蛋白定量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数据采用SPSS17.0中文版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后6个月,头孢曲松钠组和青霉素组血清学RPR滴度分别有16例(94.1%)、14例(93.3%)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分别有7例(41.2%)、7例(46.7%)下降4倍及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8,P=0.755)。脑脊液RPR滴度分别有9例(52.9%)、8例(53.3%)出现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0.982);两组WBC计数分别有11例(64.7%)、10例(66.7%)降至10×106/L以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4,P=0.907)。两组血清学及脑脊液RPR滴度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分别Z=-1.106,P=0.269;Z=-1.140,P=0.254)。治疗后12个月两组分别有14例(82.3%)、13例(86.7%)血清学及脑脊液RPR同时转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2,P=0.737);分别有15例(88.2%)、14例(93.3%)WBC降至10×106/L以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4,P=0.621);同时脑脊液RPR转阴、白细胞计数降至10×106/L以下分别有13例(76.5%)、13例(8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4,P=0.461);分别有6例(35.3%)、5例(33.3%)脑脊液蛋白定量降至500 mg/L以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4,P=0.907)。治疗后18个月两组分别有16例(94.1%)、14例(93.3%)血清学及脑脊液RPR同时转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8,P=0.927);同时脑脊液RPR转阴、白细胞计数降至5×106/L以下分别有11例(64.7%)、12例(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22,P=0.337)。两组中同时血清RPR及脑脊液RPR转阴、脑脊液白细胞数降至10×106/L以下、脑脊液蛋白降至500 mg/L以下的分别有12例(70.6%)、12例(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3,P=0.696)。青霉素组脑脊液白细胞计数水平低于头孢曲松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28,P=0.001)。各有1例血清及脑脊液RPR仍未转阴,后失访。所有患者治疗期间未发生吉海反应。结论头孢曲松钠与水剂青霉素治疗早期神经梅毒相比,二者在血清学RPR及脑脊液RPR、白细胞计数、蛋白量变化方面无明显差异;血清学RPR可替代脑脊液RPP随访;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为评价疗效的敏感指标,脑脊液蛋白在神经梅毒病程中的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临床工作需加强对早期梅毒即可发生神经梅毒的风险意识,对早期梅毒及时进行脑脊液检查可以减少神经梅毒的漏诊率,早期诊断及干预对预防神经梅毒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李敬[10](2016)在《先天性梅毒48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背景梅毒(Syphilis)是由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TD),本病不但有皮肤黏膜损害,也可侵犯全身多器官,产生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梅毒临床上根据其传染途径的不同可分为后天梅毒,又称获得性梅毒(Acquired Syphilis,AS)和先天性梅毒(Congenital Syphilis,CS),又称胎传梅毒(Prenatal Syphilis)。先天性梅毒的发生是由梅毒孕妇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所致,近年来因梅毒发病率逐年增高,临床上先天梅毒并不少见,但由于临床医师对本病认识不足、警惕性不高或临床表现不典型等因素,常常造成先天性梅毒在临床上漏诊、误诊,导致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造成严重后果。目的本研究通过先天性梅毒的皮肤表现、血清学检查、系统损害、误诊情况及原因、治疗和预后等情况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对先天梅毒的认识,减少本病的漏诊误诊,使本病能够正规及时治疗。材料与方法收集2005年1月2015年12月先天梅毒患者48例,病例均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和儿科临床确诊的先天性梅毒患者,入选患者诊断均符合先天性梅毒的诊断标准。对入选患者的皮肤表现、血清学检查、系统损害、误诊情况、误诊原因、治疗及预后等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及统计分析。结果1.性别:48例先天性梅毒患儿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29例,女性多于男性,男女之比为0.66:1。2.年龄:在入选的48例先天性梅毒患儿中,确诊时年龄最小者1天,最大者18个月,其中年龄1个月以内的有20例,1至2个月患者有4例,2至3月者有5例患者,大于3个月者有19例。3.皮肤损害:48例先天性梅毒患儿中,没有皮损损害的21例,有皮肤损害的27例,皮肤损害主要表现为红斑、丘疹、脱屑、水疱、脓疱、大疱、扁平湿疣、脱发、口周与肛周放射性皲裂。皮损主要位于口、鼻周、躯干、尿布区、掌跖部。4.误诊情况:27例出现皮肤损害的患儿中16例被误诊,误诊情况如下:4例误诊为湿疹,4例误诊为银屑病,2例误诊为新生儿脓疱疮,1例误诊为新生儿红斑狼疮,1例误诊为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1例误诊为先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1例误诊为色素失禁症,1例误诊为Letterer-Siwe病,1例误诊为新生儿水痘;21例无皮损而出现其他症状的患儿中3例被误诊,误诊情况如下:1例误诊为新生儿出血症,1例误诊为新生儿败血症,1例误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系统损害:肝脏肿大者33例,脾脏肿大者17例,淋巴结肿大8例,肝酶升高21例,血常规异常者37例,黄疸12例,水肿12例,血尿10例,蛋白尿5例,有出血表现者2例,神经系统异常2例,眼损害3例。6.梅毒血清学检查:48例先天梅毒患儿TPPA及RPR均为阳性,其中7例RPR滴度≥1:64,11例RPR滴度1:32,12例RPR滴度1:16,13例RPR滴度1:8,5例RPR滴度1:4。7.母亲情况:48例患儿母亲TPPA及RPR均为阳性,其中7例RPR滴度≥1:16,14例RPR滴度1:8,19例RPR滴度1:4,8例RPR滴度1:2。36例材料和方法患儿母亲未接受过治疗,12例接受过不规范治疗。8.治疗:48例患儿中青霉素皮试阴性者43例,均给青霉素肌注治疗,其中应用苄星青霉素者23例,水剂青霉素G者20例;5例青霉素皮试阳性者给予红霉素口服。9.预后:48例患儿9例失访,39例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一般情况较好。血清学检查结果:TPPA阳性者39例;RPR转阴者34例,RPR滴度1:4者2例,RPR滴度1:2者3例。结论1.先天性梅毒为患者母亲胎传所致,应加强孕前梅毒筛查,预防先天性梅毒的发生。2.先天性梅毒临床并不少见,因其皮肤和内脏临床表现的复杂性,容易误诊,临床医师应提高对先天性梅毒的认识。3.先天性梅毒的危害极大,但患儿如能早期诊断、正规治疗,预后一般较好。

二、早期梅毒96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早期梅毒9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上海地区梅毒患者梅毒螺旋体基因分型及与神经梅毒相关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上海地区早期梅毒患者皮损梅毒螺旋体基因分型及与神经梅毒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1
    引言 2
    对象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血液梅毒螺旋体DNA提取方法的构建及分型结果 1
    引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论文相关综述 参考文献 论文相关论着 在读期间已发表文章及待发表文章 在读期间参加学术会议和培训 致谢

(3)妊娠合并梅毒患者胎儿丢失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梅毒概述
        1.1.1 梅毒的起源
        1.1.2 梅毒的病原学特征
        1.1.3 梅毒的临床表现及自然病史
        1.1.4 梅毒的传播途径
        1.1.5 梅毒的血清学检测方法
        1.1.6 梅毒的治疗和预后
    1.2 梅毒的流行现状
        1.2.1 国外梅毒流行现状
        1.2.2 国内梅毒流行现状
        1.2.3 吉林省梅毒流行现状
    1.3 妊娠合并梅毒感染
        1.3.1 妊娠合并梅毒感染的流行现况
    1.4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与胎儿丢失
        1.4.1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胎儿丢失的流行情况
        1.4.2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胎儿丢失的影响因素
    1.5 研究意义和目标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定义及诊断标准
    2.4 研究变量
    2.5 质量控制
    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6.1 倾向性评分匹配
        2.6.2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2013~2018 年该院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情况
    3.2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3.3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孕产史和月经史情况
        3.3.1 孕产史特征
        3.3.2 月经史特征
    3.4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合并疾病及异常诊断
        3.4.1 合并疾病情况
        3.4.2 围产期异常诊断情况
    3.5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
    3.6 2013~2018 年妊娠合并梅毒患者APOS及胎儿丢失情况
        3.6.1 2013~2018 年妊娠合并梅毒患者APOs发生情况
        3.6.2 2013~2018 年妊娠合并梅毒患者胎儿丢失发生情况
    3.7 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一般人口学变量的均衡性比较
    3.8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胎儿丢失相关因素分析
        3.8.1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发生胎儿丢失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分析
        3.8.2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发生胎儿丢失的孕产史特征分析
        3.8.3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发生胎儿丢失的月经史特征分析
        3.8.4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妊娠期合并疾病情况与胎儿丢失的关系
        3.8.5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妊娠期异常诊断与胎儿丢失的关系
        3.8.6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生化学指标与胎儿丢失的关系
    3.9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发生胎儿丢失的多因素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流行特征分析
        4.1.1 流行现状
        4.1.2 人群特征
    4.2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围产及异常诊断情况
    4.3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胎儿丢失
    4.4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胎儿丢失的影响因素分析
        4.4.1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职业情况与胎儿丢失发生的关系
        4.4.2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抗梅毒治疗情况与胎儿丢失发生的关系
        4.4.3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RPR检测结果与胎儿丢失发生的关系
        4.4.4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CRP指标与胎儿丢失发生的关系
        4.4.5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HB及RDW指标与胎儿丢失发生的关系
    4.5 局限与不足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附表

(4)梅毒螺旋体耐药基因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梅毒螺旋体大环内酯及四环素耐药基因检测
    引言
    材料和方法
    3.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章 梅毒螺旋体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第一节 梅毒螺旋体ECDCT基因型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3.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节 梅毒螺旋体tp0548新基因型Qn鉴定与分析
        引言
        材料和方法
        3.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小结
文献综述 梅毒螓旋体耐药基因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5)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在早期潜伏梅毒患者发病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局限型
参考文献
综述 梅毒的细胞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个人简历

(6)基于Tp重组蛋白建立荧光素酶免疫吸附系统用于神经梅毒诊断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梅毒血清学试验及相关影响因素在神经梅毒中的预测价值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2 结果
        1.2.1 一般资料
        1.2.2 神经梅毒危险因素分析
        1.2.3 血清TRUST滴度与神经梅毒的相关性研究
    1.3 讨论
    1.4 小结
二、基于Tp0435和Tp0574的荧光素酶免疫吸附系统建立及临床初步应用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样本来源
        2.1.2 不同病期梅毒诊断标准(同第一部分)
        2.1.3 实验材料
        2.1.4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Tp0435、Tp0574基因扩增
        2.2.2 重组质粒双酶切鉴定的结果
        2.2.3 重组质粒pNLF1-N-Tp0435、pNLF1-N-Tp0574 测序鉴定
        2.2.4 Tp0435-LISA的诊断效能评价
        2.2.5 Tp0574-LISA的诊断效能评价
        2.2.6 Tp0435-LISA、Tp0574-LISA与其他CSF Tp特异性抗体试验比较
        2.2.7 Tp0435-LISA、Tp0574-LISA与 VDRL一致性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梅毒螺旋体的实验室检测及疫苗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不同妊娠期梅毒治疗对妊娠不良结局以及婴儿先天性梅毒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诊断标准
        1.3.1 妊娠期梅毒患者诊断标准
        1.3.2 婴儿先天性梅毒诊断标准
    1.4 治疗方法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妊娠不良结局对比
    2.2 三组患者母婴RPR滴度对比
    2.3 三组患者Apgar评分对比
    2.4 三组患者婴儿先天性梅毒发生率对比
3 讨论

(8)观察苄星青霉素、头孢三嗪治疗早期梅毒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疗效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3组患者TRUST转阴情况比较
    2.1 3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9)头孢曲松钠与水剂青霉素治疗早期神经梅毒前后脑脊液比较及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1 治疗后6个月血清学及CSF检查指标比较
    2 治疗后12个月血清学及CSF检查指标比较
    3 治疗后18个月血清学及CSF检查指标比较
    4 治疗不良反应
附表1 17 例应用头孢曲松钠治疗的早期神经梅毒患者前后血清学及脑脊液检查指标比较
附表2 15 例应用水剂青霉素治疗的早期神经梅毒患者前后血清学及脑脊液检查指标比较
附表3 头孢曲松钠及青霉素组治疗前后 CSF RPR 检查
附表4 头孢曲松钠及青霉素组治疗前后CSF WBC 计数
附表5 头孢曲松钠及青霉素组治疗前后CSF蛋白定量
附表6 头孢曲松钠及青霉素组治疗前后血清学 RPR 检查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先天性梅毒4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先天性梅毒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四、早期梅毒96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南通市2012年至2019年孕妇人群梅毒筛查和治疗对预防梅毒宫内传播的效果[J]. 娄海琴,许碧云,葛晓云,刘维韦,施月琴,吴佳聪,周乙华.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21(08)
  • [2]上海地区梅毒患者梅毒螺旋体基因分型及与神经梅毒相关性的初步研究[D]. 戴婷.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2(12)
  • [3]妊娠合并梅毒患者胎儿丢失的影响因素分析[D]. 杨慧欣. 吉林大学, 2021(01)
  • [4]梅毒螺旋体耐药基因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寇彩霞.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5]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在早期潜伏梅毒患者发病中的研究[D]. 高晓莉.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6]基于Tp重组蛋白建立荧光素酶免疫吸附系统用于神经梅毒诊断的初步研究[D]. 魏然.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7]不同妊娠期梅毒治疗对妊娠不良结局以及婴儿先天性梅毒的影响研究[J]. 郭莉,钟慧. 中国性科学, 2018(07)
  • [8]观察苄星青霉素、头孢三嗪治疗早期梅毒的临床效果[J]. 罗伟强.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19)
  • [9]头孢曲松钠与水剂青霉素治疗早期神经梅毒前后脑脊液比较及临床分析[D]. 于增照. 青岛大学, 2016(02)
  • [10]先天性梅毒48例临床分析[D]. 李敬. 郑州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早期梅毒96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