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植入式喉起搏器可帮助患者正常呼吸和说话(论文文献综述)
郑春婷[1](2021)在《铜砭刮痧对风痰阻络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护理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风痰阻络型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干预后吞咽功能评级、生活质量评分、中风中医症状积分的变化,分析铜砭刮痧疗法对风痰阻络型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生活质量、中医症状等的影响,为风痰阻络型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提供一种简、便、廉、验的中医康复护理方法。方法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选取2019年11月~2021年5月在晋江市中医院神经内科病房符合纳排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92名,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入选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常规护理方案,包括基础训练、摄食训练、针灸及电刺激。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铜砭刮痧疗法。两组干预时间均为1个疗程(4周),试验组中的每位受试者治疗周期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进行4次铜砭刮痧治疗。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均接受一般资料以及人口学情况等基线评估,两组患者分别干预前后各进行一次指标评价,评价内容: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标准吞咽功能分级、特异性吞咽障碍生存质量评分以及中风后中医症状评分。结果1研究开展情况:本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风痰阻络型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共计纳入研究对象92例,试验组46例,对照组46例,脱落8例,最终完成研究并纳入数据分析的患者共84例。2.基线比较:试验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职业、文化程度、卒中次数、病程、进食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试验前,两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误吸风险等级、特异性吞咽障碍生存质量评分以及中风后中医症状评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洼田饮水试验分级:试验前,两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为期4周的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组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组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分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疗效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误吸风险等级:试验前,两组患者的误吸风险等级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为期4周的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误吸风险等级组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误吸风险等级组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误吸风险等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特异性吞咽障碍生存质量评分:试验前,两组患者SWAL-QOL总评分与各子项目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为期4周的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SWAL-QOL总评分与各子项目组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SWAL-QOL总评分与各子项目组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SWAL-QOL总评分与各子项目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中风后中医症状评分:试验前,两组患者中风后中医症状积分各维度与总积分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为期4周的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中风后中医症状积分各维度与总积分组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中风后中医症状积分各维度与总积分组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风后中医症状积分各维度(除面瘫、眼征、上肢瘫外)与总积分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风后中医干预效果评价结果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铜砭刮痧疗法能促进风痰阻络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2铜砭刮痧疗法可以改善风痰阻络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3铜砭刮痧疗法能促进风痰阻络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医症状的恢复。
骆钰婷[2](2021)在《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的构建及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构建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评价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对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情绪状态的干预效果;探索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的中枢作用机制。方法:根据课题组前期构建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的应用和反馈,构建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初稿,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论证并修订,选取8名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进行预实验,形成方案修订稿;选取福建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73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38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试验组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给予每周2次,持续12周的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于干预前、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表(Mo CA)、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听觉词语学习测验(AVLT)、词语流畅性测验(VFT)、波斯顿命名测验、形状连线测验(STT)、符号数字模式测验(SDMT)、主观幸福感量表(MUNSH)、老年抑郁量表(GDS)、焦虑自评量表(SAS)、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质量量表(QOL_AD)、日常功能活动能力测验(ADL)、自尊感量表(SES)和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价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的治疗效果。同时,采用半结构访谈了解患者参与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的感受和体验,应用内容分析法分析访谈资料;以完成干预活动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磁共振禁忌后,对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组(n=25)和健康教育组(n=22)进行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扫描。数据预处理后,计算两组被试的标准化全脑Re Ho图,并以双侧后扣带回、双侧腹内侧前额皮质作为ROI进行全脑功能连接分析,采用SPM12比较各组在干预前后Re Ho值及功能连接差异。结果:构建了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优化了干预活动流程和干预内容要素,采用微信结合腾讯会议引导干预活动,满意度评估及访谈反馈结果表明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具有可行性和适用性;干预后试验组和对照组Mo CA、AVLT、VFT、BNT、STT、SDMT、SES、QOL_AD、MUNSH分值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试验组Mo CA、MMSE、AVLT、BNT、STT_B、SDMT、GDS、SAS、MUNSH、GSES、SES的分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对照组Mo CA、AVLT、GSES的分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质性访谈结果显示:受访者认可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具有适应性、新颖性、同质性、安全性、高效性、灵活性等优势,并可活跃大脑、促进创造、放松情绪、树立信心、整合经验、充实生活;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被试Re Ho值在干预后存在交互效应,具体部位在右侧前扣带回/旁扣带回(F=16.49,GRF校正,Voxel P<0.001,Cluster P<0.05)和左侧背外侧额上回(F=17.49,GRF校正,Voxel P<0.001,Cluster P<0.05),事后检验显示,相比于健康教育组,干预后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组Re Ho值在右侧前扣带和旁扣带回(P<0.05)与左侧背外侧额上回(P<0.05)增强。以双侧后扣带回为种子点的全脑功能连接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被试在干预后存在交互效应,具体部位在右侧颞中回(F=18.20,GRF校正,Voxel P<0.001,Cluster P<0.05),事后检验显示,干预后试验组双侧后扣带回与右侧颞中回的功能连接减弱,对照组增强;以双侧腹内侧前额皮质为种子点的全脑功能连接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被试在干预后存在交互效应,具体部位在左侧角回(F=15.80,GRF校正,Voxel P<0.001,Cluster P<0.05),事后检验显示,干预后试验组腹内侧前额皮质与左侧角回的功能连接增强,对照组降低。结论: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对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具有可行性和适用性;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可有效改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与情绪状态;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可改变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脑功能网络连接强度,后扣带回和腹内侧前额皮质的网络连接可能与活动密切相关。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3](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研究表明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袁洁[4](2020)在《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科技翻译实践报告 ——以医学科普类文本汉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际间交流的不断扩展和深入,医学领域的交流也日益增加。作为国内外医学研究交流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大众对医学科普类文本的翻译需求日益增加。但由于对医学文本的翻译研究起步较晚,且目前对医学科普类文本英译汉的研究几乎没有,尤其是相关的翻译策略及其方法的研究更是有限,因此对医学科普类文本的翻译研究显得至关重要。本篇翻译实践报告的原文文本来自美国很受欢迎的医疗保健服务网站WebMD,本网站科普类文本旨在用通俗、生动、易懂的语言向大众宣传和普及医学知识,兼具科技类文本与文学类文本的特点。本文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在比较中英医学文本特点的基础上,从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层次选取翻译实践中的典型例子进行具体分析,对医学科普类文本独特表达方式、英语术语和句子的翻译策略进行研究,采用了转化法,省略法,增补法等使得译文符合汉语读者的表达习惯,从而实现了功能对等。探讨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科普类文本翻译中的策略,从而为科技翻译中医学科普类文本的英译汉提供参考。本实践报告共包括五个部分,即翻译任务描述、翻译过程描述、翻译理论概述、文本案例分析和翻译实践总结。译者通过对翻译报告的撰写和理论的研究,发现功能对等理论对医学科普类文本翻译有很强的适应性。在词汇翻译中,要在直译的同时充分考虑语境因素以此实现词汇对等;要将名词化结构、被动语态及长难句分别转化为符合汉语特点的动宾结构、主动语态与简单句,以此达到句法对等;需通过保留或替换连接词,使译文保持应有的逻辑性与连贯性,实现语篇层面的对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作者希望此次翻译实践报告能帮助译者对该专业领域的汉译有一定的了解,有利于世界医学知识及治疗成果的交流和学习,同时也为医学科普类文本翻译提供参考及研究素材。
白云[5](2020)在《ADOPT模式在初诊COPD患者肺康复锻炼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ADOPT模式对初诊COPD患者肺康复锻炼的效果,提高患者锻炼的依从性、改善其肺功能水平及生活质量,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慢阻肺患者肺康复锻炼模式及方案提供新思路及参考依据。方法:(1)本实验为类实验性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某三甲医院呼吸科符合纳入标准的初诊COPD患者100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2)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肺康复锻炼模式,内容包括向其介绍COPD的疾病相关知识、讲解肺康复锻炼的益处、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和运动训练等。观察组患者接受ADOPT模式肺康复锻炼,按照该模式的5个步骤评估患者对肺康复锻炼的态度、定义其存在的问题,鼓励其开放思维,与研究人员共同制定计划并加以实施。出院后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分别在干预前、出院后1个月及出院后3个月评估两组患者的肺康复锻炼频率、肺功能水平(FEV1/FVC、FEV1%pred)、体重指数(BMI)、运动耐力(6MWD)、呼吸困难程度(m MRC)及生活质量(CAT)。采用SPSS25.0对数据进行?2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结果:(1)最终共93例患者完成本研究,观察组47例,对照组4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干预后1、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肺康复锻炼频率均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内比较,观察组患者在出院后3个月的肺康复锻炼频率高于出院后1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的肺康复锻炼频率低于出院后1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水平(FEV1/FVC、FEV1%pre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肺功能水平较干预前逐渐上升,而对照组患者呈下降趋势,两组患者肺功能水平组内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出院后1、3个月观察组患者肺功能水平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数据结果显示,肺功能水平在不同干预时间及交互作用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前两组患者BMI、6MWD及m MR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6MWD(385.30±40.48)高于对照组(360.44±43.11),m MRC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BMI、6MWD及m MRC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内比较,出院后1、3个月,观察组患者BMI及6MWD较干预前明显上升,m MRC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出院后1、3个月的BMI与6MWD较干预前下降(P<0.05),m MRC无明显变化(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6MWD及m MRC在不同干预时间、干预方法及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CAT)总分及各条目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CAT总分(17.74±4.91)低于对照组(20.65±4.92),且气喘、胸闷、家务、睡眠及精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CAT总分及各条目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内比较,观察组患者在出院后1、3个月的CAT总分及各条目得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出院后1、3个月的咳嗽、咳痰、睡眠和精力四个条目得分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CAT总分在不同干预时间、干预方法及交互作用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将ADOPT模式应用于初诊COPD患者的肺康复锻炼中,可以提高患者肺康复锻炼的依从性,增强康复锻炼的效果,改善肺功能水平,提高运动耐力,减轻呼吸困难程度,进而提高生活质量。(2)ADOPT模式对于初诊COPD患者的肺康复锻炼管理有效,可以为临床发展和完善肺康复体系提供建议和思路。
李春璐[6](2020)在《动作观察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对脑血管意外患者上肢功能康复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动作观察和功能性电刺激操作相对比较简单,受场地环境限制的因素小,对于治疗设备和器材的要求相对较低。作为脑血管意外后患者的治疗手段,这两种方法要求患者负担的费用也较低,本实验的目的在于寻求更有效的帮助脑血管意外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手段,探讨动作观察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在脑血管意外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实际作用。研究方法:本文选取自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北京老年医院康复中心进行治疗的脑血管意外患者4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患者均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作业功能训练,以及针灸、物理因子等常规康复治疗等。实验组在进行功能性电刺激的基础上增加动作观察训练,对照组仅进行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和治疗后4周,由同一名治疗师对患者的腕关节的主动背伸活动度,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的上肢部分,简易上肢功能评定,日常生活能力(MBI)进行评价。研究结果:1.腕关节主动背伸角度:在经过两周治疗后对照组和实验组都有效提高患者的腕关节的主动背伸角度(p<0.05),且对照组与实验组之间没有差异(p>0.05);经过四周治疗后,两组的治疗效果与第二周的治疗效果相比仍然有明显提高(p<0.05),且实验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2.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的上肢部分得分:在经过两周治疗后对照组和实验组都有效提高得分(p<0.05),且对照组与实验组之间没有差异(p>0.05);经过四周治疗后,两组的治疗效果与第二周的治疗效果相比仍然有明显提高(p<0.05),且两组间效果仍无差异(p>0.05)。3.简易上肢功能评定得分:在经过两周治疗后对照组和实验组都有效提高得分(p<0.05),且对照组与实验组之间没有差异(p>0.05);经过四周治疗后,两组的治疗效果与第二周的治疗效果相比仍然有明显提高(p<0.05),且实验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4.日常生活能力(MBI)得分:在经过两周治疗后对照组和实验组都有效提高得分(p<0.05),且对照组与实验组之间没有差异(p>0.05);经过四周治疗后,对照组治疗效果与第二周相比没有明显提高(p>0.05),而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有明显提高(p<0.05),但是两组之间的治疗效果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动作观察结合功能性电刺激是有一种有效的帮助脑血管意外患者恢复上肢功能的方法。2.动作观察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可以有效的改善脑血管意外患者的腕关节背伸角度,并且改善效果会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而更加显着。3.动作观察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可以有效提高脑血管意外患者简易上肢功能得分,改善效果会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更加显着。4.动作观察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可以有效提高脑血管意外患者的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的上肢部分得分。5.动作观察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可以有效提高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MBI)得分。
白俊[7](2019)在《养心汤及耳穴治疗早搏气血亏虚证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养心汤在许多有名的古籍中有记载着它在对于心悸气血不足证的患者中医症候的改善方面有一定的临床效果,本试验选用的耳穴也是一些具有治疗心律失常作用的,并且在许多研究中得到了证实。选用两者相结合治疗早搏患者,是为了寻找一种新的治疗方式并且它的治疗效果不劣于甚至优于西药治疗。本试验主要是观察养心汤及耳穴治疗对于早搏(气血亏虚证)患者早搏数目减少的影响及对患者中医症候的改善情况。方法:采取临床观察的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19年1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科病房及门诊因心悸症状就诊,24小时动态心电图提示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的患者成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入选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均30例。对照组口服酒石酸美托洛尔片进行治疗。实验组在口服养心汤的同时上加用耳穴治疗,进行为期四周的治疗。观察患者早搏数量减少情况及中医症候的得分情况评估治疗对患者是否起效。结果:在中医证候积分改变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治疗早搏的疗效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不同的早搏疗效分级上,两组患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在减少室性早搏数量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减少房性早搏数量上,治疗组不劣于对照组(P>0.05)。结论:养心汤及耳穴治疗与酒石酸美托洛尔相比能改善早搏气血亏虚证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在减少室性早搏发生的数量上优于酒石酸美托洛尔组,在减少房性早搏上不劣于对照组,在疗效上是优于对照组。应用养心汤及耳穴无不良反应及明显的毒副作用,值得推广。
方如玢[8](2019)在《脑机接口的伦理问题及其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脑机接口技术是神经科学技术前沿的重要领域之一。虽然脑机接口技术起步比较晚,但它仍然以较快的速度不断发展,至今涌现出了不少成果。随着脑机接口应用的数量的增多和领域的扩展,带来了一些亟待解决的技术和伦理问题。本文从伦理学角度出发,分析和探讨了脑机接口带来的五个问题,它们分别是:安全问题、隐私问题、知情同意问题、公正问题和责任问题。文章在这些伦理问题的基础上,尝试着提出了这些问题的治理对策。安全问题是任何技术都必须首先考量的问题。脑机接口技术作为一种新颖的神经科学技术,可以给许多具有严重运动神经功能障碍的病人带来很好的治疗效果,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风险。本文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脑机接口带来的风险和受益,来确定它们的安全性。最后得出一个初步的判断:治疗性脑机接口和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更能在伦理上得到辩护。隐私问题和知情同意问题也是脑机接口应用带来的两个重要伦理问题。首先,脑机接口的使用原理是通过人的大脑直接获取大脑的信息,从而达到控制外部设备的效果,因此用户的隐私很容易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受到侵犯。其次,由于脑机接口技术是一项新颖的技术,它本身又比较复杂,因此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对它的相关信息很难完全知情和掌握。公正问题是脑机接口应用的另一个伦理问题。由于脑机接口设备的昂贵费用和该技术的不易获取性,以及使用设备的较高难度,它很难在短期内成为社会大众所共享的技术。因此,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会带来公正问题,例如,生活不公、教育不公、司法不公、分配不公等问题。道德责任问题是脑机接口应用带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伦理问题。本文根据不同的情况,将脑机接口的道德责任分别归咎于用户、制造商和政府三个不同的责任主体。此外,还特别说明了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责任主体的缺失,即责任缺口。本文在分析脑机接口的伦理问题后,提出了一些针对这些问题的伦理对策。这些对策包括高度重视脑机接口的伦理问题,充分认识风险。建立和完善伦理审查评估机制。制定脑机接口发展的具体伦理准则。以及隐私、知情同意和安全性的落实。由于笔者的水平有限,这些伦理对策都是尝试性的,其有效性和现实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证。笔者相信,在各方面人士的相关努力下,脑机接口技术一定可以快速发展,从而促进人类的健康和幸福。
刘慧卿[9](2019)在《慕课模式在新入职护士心肺复苏新指南培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了解新入职护士对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指南更新的培训需求,探讨应用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模式在新入职护士中开展CPR新指南培训实践的效果,为慕课时代开展新指南培训的模式创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将长沙市某省属三级医院2017年新入职护士 156名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新入职护士对指南更新的培训需求;根据调查结果设计课程内容,采用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方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8人,对照组应用传统课堂模式进行CPR新指南理论培训,实验组应用慕课模式进行理论培训,分析比较两组新入职护士培训前、培训后立即、6个月的理论成绩和操作考核一次性通过率、培训相关时间和培训满意度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测量工具为自制的调查问卷、理论考核试卷、操作评价标准,各量表均经5位临床急救医疗、护理专家评审,量表的内容效度指数为1,通过20个小样本测试该评分表的信度,cronbach’ sa 系数均>0.7。本研究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描述采用x±s表示,两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等级资料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比较的Wilcoxon秩和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 果:1.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工作年限、轮转科室数量、从居住处到医院路程来回所需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2.,64.1%新入职护士认为十分必要开展CPR培训、19.2%认为有必要开展CPR培训;42%的新入职护士选择慕课模式培训;对新入职护士认为未掌握CPR新指南的主要原因为学习时间不够(41%)、课堂枯燥乏味(26%)。3.培训后及时考核,实验组理论成绩为94.85±5.12分,高于对照组的91.36±6.21分,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操作考核一次性通过率为90.8%,低于对照组92.1%,p=0.7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培训6个月后,实验组理论考核成绩为80.39±3.24分,高于对照组的73.18±3.27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操作考核一次性通过率为60.5%,高于对照组30.3%,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实验组相关时间花费平均为8.4±5.6分钟;少于对照组40.6±11.2分钟,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实验组对培训的效果满意度94.8%(非常满意73.7%、满意21.1%),高于对照组满意度64.4%(非常满意27.6%、满意36.8%)(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当前培训模式满意度84.2%(非常满意43.4%、满意40.8%),高于对照组满意度46.1%(非常满意15.8%、满意30.3%)(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新入职护士对CPR新指南掌握程度不高,上岗前开展CPR新指南培训十分必要;2.慕课模式较传统模式利于提升新入职护士 CPR新指南的培训效果;新指南培训宜在六个月后再次进行巩固培训,慕课模式相比传统模式能降低因时间推移导致知识的遗忘和衰减,利于保持知识点的稳定掌握;3.慕课模式因其节省时间成本、激发学习兴趣、可随时获得培训资源等独特优势而受到新入职护士欢迎,值得推广。
吴传芹[10](2018)在《ICU谵妄非药物集束化干预预防策略的构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ICU谵妄非药物集束化预防干预策略,初步评价ICU谵妄非药物预防集束化干预策略的实施效果,验证该策略的实施,以期减少ICU谵妄的发生率,改善ICU患者的预后,同时为临床推广实施基于证据支持的ICU谵妄非药物预防干预策略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本研究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基于循证研究方法初步构建ICU谵妄非药物集束化预防干预策略,采用Delphi专家咨询法对各指标进行筛选,最终确定ICU谵妄非药物集束化预防干预策略包含的集束条目及每个条目的干预维度和干预内容。第二部分:采用历史对照研究,选取江苏省南京市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一二病区2017年7月至2017年9月入院并符合纳排标准的45名ICU患者为对照组,一二病区2017年10月-2017年12月入院并符合纳排标准的45例ICU患者为试验组,对照组实施ICU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在ICU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实施前期构建的ICU谵妄非药物预防集束化干预策略ESCAPE Bundle,包含:早期运动、睡眠管理/每日唤醒(或浅镇静)和自主呼吸试验、合理选择镇静水平和药物、谵妄和疼痛评估、精神评估、情感沟通和交流,分别于干预1个月、3个月后记录ICU医护人员执行ESCAPE Bundle的依从性,于干预1个月、3个月分析比较实施ESCAPE Bundle对两组患者治疗过程指标和结局指标的影响及ICU医护人员执行ESCAPE Bundle依从性的差异性。研究结果:第一部分:两轮咨询有效问卷回收率分别为85.7%和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50和0.887;ICU谵妄非药物预防集束化干预策略的一、二、三级指标变异系数分别为0.0680.145、0.0930.239、0.0870.249;一、二、三级指标协调系数分别为0.48、0.35、0.33(P<0.01),最终确定的ICU谵妄非药物预防集束化干预策略ESCAPE Bundle包含:早期运动、睡眠管理/每日唤醒(或浅镇静)和自主呼吸试验、合理选择镇静水平和药物、谵妄和疼痛评估、精神评估、情感沟通和交流。第二部分:本研究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各纳入45例患者,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ICU谵妄的发生率分别为为62.22%和51.11%,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31,P>0.05)。谵妄亚型A:对照组以混合型谵妄为主,占42.86%,试验组以活动增多型谵妄为主,占47.83%,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谵妄亚型B:两组患者都以持续性谵妄为主,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谵妄严重程度分类,两组患者都以中度型谵妄为主,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谵妄平均持续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谵妄首次发生时间在入ICU后3天内居多,占45.1%,而试验组在入ICU后7天内居多,占56.52%,试验组入ICU后首次谵妄发生时间晚于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治疗过程指标比较发现:两组患者住ICU期间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使用总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瑞芬太尼使用总量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试验组患者浅镇静水平达标天数、疼痛评分达标天数、ICU谵妄评估达标比例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ICU首次下床时间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ICU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总住院时间、出ICU死亡率和出院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试验组患者出ICU睡眠质量评分及出ICU认知功能评分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医护人员执行ESCAPE Bundle的依从性达标率从干预后1个月的37%提高到干预后3个月的61%,两组患者依从性达标率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本研究基于循证研究方法和Delphi专家咨询法初步构建了 ICU谵妄非药物预防集束化干预策略ESCAPE Bundle,包含:早期运动、睡眠管理/每日唤醒(或浅镇静)和自主呼吸试验、合理选择镇静水平和药物、谵妄和疼痛评估、精神评估、情感沟通和交流。临床实证该策略发现实施该策略3个月后未能有效降低ICU谵妄的发生率,但能显着降低患者ICU谵妄的持续时间、ICU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提高ICU患者出ICU的认知功能和睡眠质量,有提高患者生存率的趋势。基于多学科团队的合作实施ESCAPE Bundle,实施过程中对医护人员的依从性进行监督,定期召开小组会议,总结成功经验和遗留问题,阶段性的提出改进建议,可以不断提高医护人员实施ESCAPE Bundle的依从性,改善患者预后。
二、植入式喉起搏器可帮助患者正常呼吸和说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植入式喉起搏器可帮助患者正常呼吸和说话(论文提纲范文)
(1)铜砭刮痧对风痰阻络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护理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基础 |
1 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中西医认识 |
1.1 西医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认识 |
1.2 中医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认识 |
2.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 |
2.1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中医治疗现状 |
2.2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西医治疗现状 |
3 铜砭刮痧干预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理论依据 |
4 研究框架 |
5 研究意义 |
5.1 理论意义 |
5.2 实际意义 |
5.3 研究创新点 |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对象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吞咽障碍筛查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标准和处理原则 |
1.7 中止、脱落标准及处理原则 |
2 样本量的计算和随机分组 |
3 干预方法 |
3.1 对照组 |
3.2 试验组 |
4 评价指标 |
4.1 一般资料 |
4.2 吞咽功能 |
4.3 饮水情况 |
4.4 生活质量 |
4.5 中医症状积分 |
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5.1 一般资料分析 |
5.2 评价指标分析 |
6 质量控制 |
6.1 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
6.2 研究阶段的质量控制 |
6.3 资料整理阶段的质量控制 |
7 伦理原则 |
7.1 自愿原则 |
7.2 保密原则 |
7.3 有益原则 |
7.4 公平回报原则 |
8 技术路线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研究开展情况 |
2 试验前基线评估 |
2.1 一般资料与人口学资料 |
2.2 洼田饮水试验 |
2.3 误吸风险等级 |
2.4 生活质量 |
2.5 中风后中医症状积分 |
3 干预效果评价 |
3.1 洼田饮水试验 |
3.2 误吸风险等级 |
3.3 生存质量 |
3.4 中风后中医症状积分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铜砭刮痧疗法对风痰阻络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 |
1.1 铜砭刮痧疗法通过通经活络、利咽通窍改善患者吞咽功能 |
1.2 铜砭刮痧疗法通过增加神经本体感觉及局部血液供应促进患者吞咽功能康复 |
2 铜砭刮痧疗法对风痰阻络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医症状的影响 |
3 铜砭刮痧疗法改善风痰阻络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知情同意书 |
附录二:一般情况调查表 |
附录三: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 |
附录四:洼田饮水试验评分表 |
附录五:特异性吞咽障碍生存质量问卷 |
附录六:中风后症状评价积分量表 |
附录七:操作方法 |
附录八:医学伦理审查证明 |
文献综述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国内外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的构建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提出研究问题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意义 |
1.6 本研究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理论框架 |
2.1 操作性定义 |
2.2 研究理论框架 |
第一部分 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的构建 |
1 构建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 |
1.1 课题团队前期建立的轻度认知障碍人群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 |
1.2 课题团队前期研究中干预参与者反馈 |
1.3 形成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初稿 |
1.4 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的修订 |
1.5 结果 |
2 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的可行性评价 |
2.1 评价方法 |
2.2 分析方法 |
2.3 结果 |
3 讨论 |
3.1 构建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的必要性 |
3.2 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的科学性 |
3.3 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的适用性 |
3.4 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的进一步完善和对下阶段研究的启示 |
第二部分 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的随机对照试验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类型 |
2.2 研究对象 |
2.3 干预方案 |
2.4 观察指标 |
2.5 研究工具 |
2.6 评价工具 |
2.7 资料收集与分析 |
2.8 质量控制 |
2.9 科研伦理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纳入情况 |
3.2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情况 |
3.3 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结局指标的比较 |
3.4 干预后两组研究对象结局指标的比较 |
3.5 两组研究对象结局指标自身干预前后比较 |
3.6 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的评估结果 |
3.7 患者对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的看法与感受体验 |
4 讨论 |
4.1 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可改善MCI患者认知功能 |
4.2 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可舒缓 MCI 患者负性情绪 |
4.3 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对MCI患者近期生活质量未产生影响 |
4.4 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的依从性 |
4.5 开展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的注意事项 |
第三部分 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的中枢机制探讨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干预方法 |
3 研究数据采集及处理分析 |
3.1 数据采集 |
3.2 核磁共振数据处理与分析 |
3.3 统计分析方法 |
3.4 质量控制 |
4 结果 |
4.1 干预前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和认知功能的比较 |
4.2 干预后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和认知功能比较 |
4.3 两种干预对MCI患者ReHo值的影响 |
4.4 两种干预对MCI患者PCC功能连接的影响 |
4.5 两种干预对MCI患者vm PFC功能网络连接的影响 |
5 讨论 |
5.1 f MRI从大脑可塑性角度揭示创新表达活动的干预机制 |
5.2 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对MCI患者局部脑区功能活动的影响 |
5.3 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对 MCI 患者静息态功能连接的影响 |
总结 |
1 本研究主要成果 |
2 研究创新点 |
2.1 干预模式创新 |
2.2 机制探索创新 |
3 研究局限性及未来方向 |
3.1 随访时间方面 |
3.2 结果分析方面 |
4 在MCI人群中开展远程干预的注意事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创造性活动在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中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
1.1 吸烟 |
1.1.1 吸烟现状 |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
1.2 饮酒 |
1.2.1 饮酒流行情况 |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
1.3 不健康膳食 |
1.3.1 膳食现状 |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
1.3.2.2 高盐(钠)摄入 |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
1.4 身体活动不足 |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
1.5 超重、肥胖 |
1.5.1 超重、肥胖现况 |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
1.5.2.1 高血压 |
1.5.2.2 冠心病 |
1.5.2.3 脑卒中 |
1.5.2.4 其他疾病 |
1.6 社会心理因素 |
1.6.1 抑郁、焦虑现况 |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
1.6.2.1 应激 |
1.6.2.2 抑郁 |
1.6.2.3 焦虑 |
1.6.2.4 A型行为 |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
1.7 血脂异常 |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
1.7.2 血脂异常现况 |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
1.8 糖尿病 |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
1.8.2 糖尿病现况 |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
1.9 高血压 |
1.9.1 高血压现况 |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
2.1.1 血压 |
2.1.2 静息心率 |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
2.2.1 病史信息 |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
2.3.2 临床合并症 |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
3 危险因素干预 |
3.1 行为干预 |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
3.1.4.1 阶段目标 |
3.1.4.2 优先原则 |
3.1.5 随访管理 |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
3.2 吸烟干预 |
3.2.1 戒烟的益处 |
3.2.2 戒烟的原则 |
3.2.3 戒烟流程 |
3.2.4 戒烟的措施 |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
3.2.4.2 医学咨询 |
3.2.4.3 5A技能 |
3.2.4.4 5R干预技术 |
3.2.4.5 戒烟药物 |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
3.3 饮酒干预 |
3.3.1 戒酒的益处 |
3.3.2 戒酒的原则 |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
3.3.4.2 干预内容 |
3.3.5 持续监测 |
3.4 膳食干预 |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
3.4.4.1 膳食评估 |
3.4.4.2 干预方案 |
(1)一般人群 |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
3.4.5随访管理 |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
3.6 体重管理 |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
3.6.4.1 咨询沟通 |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
3.7.4.1 评估 |
3.7.4.2 筛查 |
3.7.4.3 干预 |
3.8 血脂控制 |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
3.9 糖尿病管理 |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
3.9.4.1 筛查对象 |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3.9.4.3 降糖目标 |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
3.9.4.5 降压治疗 |
3.9.4.6 调脂治疗 |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
3.9.4.8 体重管理 |
3.9.4.9 血糖管理 |
3.10 高血压管理 |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
3.10.4.1 治疗目标 |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
3.10.4.3 风险评估 |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
3.10.4.5 药物治疗 |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
3.10.5.2 老年高血压 |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
3.10.5.8 代谢综合征 |
4 疾病干预 |
4.1 冠心病 |
4.1.1 概述 |
4.1.2 诊断与分类 |
4.1.2.1 诊断 |
4.1.2.2 分类 |
4.1.3 治疗 |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
4.1.3.2 CCS的治疗 |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
4.1.3.2.2 药物治疗 |
4.1.3.2.3 血运重建 |
4.1.3.3 共病的治疗 |
4.1.3.3.1 心源性疾病 |
4.1.3.3.2 心外疾病 |
4.1.4 心脏康复 |
4.1.4.1 药物处方 |
4.1.4.2 患者教育 |
4.1.5 随访管理 |
4.1.6 预防 |
4.2 脑卒中 |
4.2.1 概述 |
4.2.2 诊断与分类 |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
4.2.2.2 诊断 |
4.2.2.3 分类 |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
4.2.4.1 高血压 |
4.2.4.2 糖尿病 |
4.2.4.3 血脂异常 |
4.2.4.4 房颤 |
4.2.4.5 心脏疾病 |
4.2.5 预防 |
4.3 慢性心衰 |
4.3.1 概述 |
4.3.2 诊断与分类 |
4.3.2.1 筛查与识别 |
4.3.2.2 诊断 |
4.3.2.3 分类 |
4.3.3 治疗 |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
4.3.3.4 转诊治疗 |
4.3.4 随访管理 |
4.3.5 预防 |
4.4 房颤 |
4.4.1 概述 |
4.4.2 诊断与分类 |
4.4.2.1 诊断 |
4.4.2.2 分类 |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
4.4.3.1 节律控制 |
4.4.3.2 心室率控制 |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
4.5 外周动脉疾病 |
4.5.1概述 |
4.5.2 诊断与分类 |
4.5.2.1 危险因素 |
4.5.2.2 病因 |
4.5.2.3 筛查对象 |
4.5.2.4 诊断 |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
4.5.3 治疗 |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
4.5.5 预防 |
4.6 动脉粥样硬化 |
4.6.1 概述 |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
4.6.2.1 危险因素 |
4.6.2.2 临床表现 |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
4.6.3 治疗 |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4.7.1 概述 |
4.7.2 诊断与分类 |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
4.7.2.2 危险因素 |
4.7.2.3 病史 |
4.7.2.4嗜睡程度评估 |
4.7.2.5 辅助检查 |
4.7.2.6 简易诊断 |
4.7.2.7 分类、分度 |
4.7.3 治疗 |
4.7.3.1 治疗目标 |
4.7.3.2 治疗方案 |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
4.7.4 预防 |
4.7.4.1 一级预防 |
4.7.4.2 二级预防 |
4.7.4.3 三级预防 |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
5 其他关注问题 |
5.1 抗栓治疗 |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
5.1.2.1 STEMI |
5.1.2.2 NSTE-ACS |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
5.1.4.2 出血处理 |
5.2 抗血小板治疗 |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
5.3 治疗依从性 |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
5.4 远程管理指导 |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
6 投入产出分析 |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
(4)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科技翻译实践报告 ——以医学科普类文本汉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1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
1.2 Objectives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
1.3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
Chapter2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Procedure |
2.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
2.1.1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
2.1.2 Language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
2.2 Preparations before Translation Task |
2.2.1 Translation Tools Selected |
2.2.2 Translation Techniques Selected |
2.2.3 Translation Plans Made |
2.3 Translation Process |
2.4 Measures Taken after the Translation Task |
2.4.1 Quality Control of the Target Text |
2.4.2 Evaluations from the Customers |
Chapter3 Overview of the Translation Principle |
3.1 Brief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
3.2 Key Points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
3.3 Application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to the Translation of Popular MedicalScience Text |
Chapter4 Case Study |
4.1 Problems in Translation at Lexical Level and Their Solutions |
4.1.1 Translation of Terminologies |
4.1.2 Translation of Nominalized Stucture |
4.2 Problems in Translation at Syntactic Level and Their Solutions |
4.2.1 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 |
4.2.2 Translation of Long and Complicated Sentences |
4.3 Problems in Translation at Textual Level and Their Solutions |
4.3.1 Cohesion and Coherence Between Sentences |
4.3.2 Cohesion and Coherence Between Paragraphs |
Chapter5 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
5.2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
5.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Practice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AppendixⅠ Glossary |
AppendixⅡ Source Text |
AppendixⅢ Target Text |
Achievements |
(5)ADOPT模式在初诊COPD患者肺康复锻炼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本研究的创新性 |
7 本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康复运动训练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 |
附录二 个体化肺康复锻炼手册 |
附录三 一般资料调查表 |
附录四 肺康复锻炼频率记录表 |
附录五 6分钟步行距离(6MWD) |
附录六 mMRC呼吸困难量表 |
附录七 COPD评估测试(COPD Assessment Test,CAT) |
附录八 电话随访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动作观察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对脑血管意外患者上肢功能康复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脑血管意外患者的上肢功能康复 |
1.3.2 目前常用的脑血管意外患者上肢的康复方法 |
1.3.3 功能性电刺激 |
1.3.4 动作观察 |
2.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样本量计算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2 研究假设 |
2.3 实验方法 |
2.3.1 随机化分组 |
2.3.2 实验方案 |
2.3.3 评价时间和指标 |
2.3.4 研究框架 |
2.3.5 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腕关节主动背伸角度的数据结果 |
3.2.1 腕关节主动背伸角度的组内之间的治疗前后差异结果 |
3.2.2 腕关节主动背伸角度的组间的治疗差异结果 |
3.3 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的上肢部分数据结果 |
3.3.1 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的上肢部分数据的组内之间的治疗前后差异结果 |
3.3.2 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的上肢部分数据的组间的治疗差异结 |
3.4 简易上肢功能的数据结果 |
3.4.1 简易上肢功能的组内之间的治疗前后差异结果 |
3.4.2 简易上肢功能的组间的治疗前后差异结果 |
3.5 日常生活功能能力得分的数据结果 |
3.5.1 日常生活功能的组内之间的治疗前后差异结果 |
3.5.2 日常生活功能的组间的治疗差异结果 |
4 分析讨论 |
4.1 脑血管意外患者的腕关节主动背伸角度的分析 |
4.2 脑血管意外患者的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的分析 |
4.3 脑血管意外患者的简易上肢功能评定分析 |
4.4 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能力分析 |
5 结论和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研究不足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7)养心汤及耳穴治疗早搏气血亏虚证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内容 |
1.研究目的 |
2.研究的方法 |
2.1 病例数量、如何分组及对照 |
2.2 研究对象 |
2.3 诊断标准 |
2.4 治疗方法 |
2.5 观察指标 |
2.6 如何判断早搏 |
2.7 安全性评估 |
2.8 如何保障受试者的依从性 |
3.统计分析 |
4.研究结果 |
4.1 一般资料分析 |
4.2 对中医症候的分析比较 |
4.3 对早搏改善情况进行分析 |
4.4 疗效小结 |
4.5 安全性评价 |
第二部分 讨论 |
1.立题背景 |
2.西医学在早搏上的认识 |
2.1 早搏的病因 |
2.2 早搏的发生机制 |
2.3 早搏的治疗 |
3.中医学如何认识早搏 |
3.1 对心悸病名的认识 |
3.2 心悸病因病机的探讨 |
3.3 心悸的治疗 |
4.养心汤治疗心悸气血亏虚证的理论依据 |
4.1 养心汤的出处及方解 |
4.2 现代药理学研究 |
5.耳穴治疗理论依据 |
5.1 耳穴的定义 |
5.2 耳穴治疗心系疾病的理论基础 |
5.3 现代医学对于耳穴治疗的探讨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7.1 不足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早搏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科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
(8)脑机接口的伦理问题及其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脑机接口的伦理问题研究现状 |
1.1.1 国内现状 |
1.1.2 国外现状 |
1.2 脑机接口伦理问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脑机接口伦理问题研究的目的 |
1.2.2 脑机接口伦理问题研究的意义 |
1.3 创新点 |
第2章 脑机接口技术发展概述 |
2.1 脑机接口的概念与分类 |
2.1.1 概念 |
2.1.2 分类 |
2.2 脑机接口的研究与应用 |
2.2.1 脑机接口研究实例 |
2.2.2 脑机接口的应用 |
第3章 脑机接口的伦理问题 |
3.1 脑机接口的安全问题 |
3.1.1 脑机接口技术存在的主要风险 |
3.1.2 脑机接口的主要受益 |
3.1.3 脑机接口的风险-受益分析 |
3.2 脑机接口的隐私和知情同意问题 |
3.2.1 脑机接口对人隐私和知情同意的影响 |
3.2.2 脑机接口隐私和知情同意问题的特殊性 |
3.3 脑机接口的公正问题 |
3.3.1 脑机接口可能带来的公正问题 |
3.3.2 导致不公问题的主要原因 |
3.4 脑机接口的道德责任问题 |
3.4.1 道德责任的内涵 |
3.4.2 脑机接口的道德责任归属 |
3.4.3 道德责任缺口 |
第4章 脑机接口伦理问题的治理对策 |
4.1 脑机接口安全问题的治理对策 |
4.1.1 确保脑机接口使用的安全性 |
4.1.2 做好脑机接口风险受益分析 |
4.2 脑机接口隐私、知情同意问题的治理对策 |
4.2.1 尊重和保护使用者的隐私 |
4.2.2 贯彻落实知情同意 |
4.3 脑机接口公正问题的治理对策 |
4.3.1 实现公正的原则 |
4.3.2 实现公正的途径 |
4.4 脑机接口道德责任问题的治理对策 |
4.4.1 用户树立责任意识 |
4.4.2 研究者强化责任意识 |
4.4.3 政府完善责任机制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慕课模式在新入职护士心肺复苏新指南培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2.1.2 样本量的计算 |
2.2 研究工具 |
2.2.1 编制新入职护士CPR新指南培训需求问卷 |
2.2.2 编制新入职护士 CPR新指南理论考核试卷 |
2.2.3 编制CPR新指南培训课程内容 |
2.2.4 设置慕课课后随堂测验和评价内容 |
2.2.5 CPR新指南慕课课程体系构建 |
2.2.6 编制新入职护士单人CPR新指南技能考核评价标准 |
2.2.7 编制培训后满意度调查表 |
2.3 研究方法 |
2.3.1 研究性质 |
2.3.2 抽样方法 |
2.3.3 师资培训 |
2.3.4 新入职护士CPR新指南培训方法 |
2.3.5 新入职护士理论考核方法 |
2.3.6 新入职护士操作考核方法 |
2.3.7 观察指标 |
2.3.8 研究技术路线 |
2.3.9 质量控制 |
2.3.10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 |
3.2 新入职护士对CPR新指南培训的需求情况调查 |
3.3 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比较 |
3.3.1 两组新入职护士培训前与培训后即时CPR理论考核成绩差异比较 |
3.3.2 两新入职护士培训前与培训后即时操作考核一次性通过率比较 |
3.3.3 两组新入职护士培训后即时理论考核与6个月理论考核成绩差异比较 |
3.3.4 两组新入职护士培训后即时操作考核和6个月后操作考核一次性通过率比较 |
3.3.5 两组新入职护士培训相关时间差异比较 |
3.3.6 两组新入职护士培训满意度情况比较 |
4 讨论 |
4.1 新入职护士对心肺复苏新指南掌握度不高,再次培训非常必要;传统培训模式受新入职护士欢迎度不高 |
4.2 影响新入职护士新指南掌握程度不高与培训时间、课堂形式、授课内容有关 |
4.3 新入职护士新指南的培训可提升CPR掌握程度,慕课较传统模式培训效果更显着 |
4.4 慕课有助于CPR知识巩固和技能保留 |
4.5 慕课为新入职护士节约时间成本 |
4.6 慕课模式满意度高 |
4.7 本研究的创新点 |
4.8 本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一:新入职护士2015版CPR指南培训需求问卷 |
附录二:新入职护士2015版CPR指南培训后满意度调查表 |
附录三:新入职护士CPR新指南培训前理论考核试卷 |
附录四:新入职护士CPR新指南培训后即时理论考核试卷 |
附录五:新入职护士CPR新指南培训后6个月理论考核试卷 |
附录六:新入职护士单人CPR技能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ICU谵妄非药物集束化干预预防策略的构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章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1. ICU谵妄概念及分类 |
2. ICU谵妄的诊断 |
3. ICU谵妄的流行病学现状 |
4. ICU谵妄的危险因素 |
5. ICU谵妄的药物治疗现状 |
6. ICU谵妄的预防措施研究现状 |
7. 国外ICU谵妄的评估和预防现状 |
8. 国内ICU谵妄的评估和预防现状 |
9. 小结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基于循证的ICU谵妄非药物集束化干预预防策略的构建 |
1 循证研究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文献评定 |
1.3 基于循证初步拟定ICU谵妄非药物集束化干预预防策略 |
2 德尔菲研究方法 |
2.1 成立课题小组 |
2.2 组建支持系统 |
2.3 专家咨询对象 |
2.4 拟定专家咨询问卷 |
2.5 专家咨询方式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文献评定结果 |
3.2 专家积极系数 |
3.3 专家权威程度 |
3.4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
3.5 专家协调程度 |
3.6 专家咨询结果 |
4 讨论 |
4.1 构建ICU谵妄非药物预防集束化干预策略的意义 |
4.2 科学性和可靠性分析 |
4.3 ESCAPE bundle构成维度及条目分析 |
5 小结 |
第三章 ICU谵妄非药物集束化干预预防策略的应用效果评价 |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1 研究类型 |
1.2 研究对象 |
1.3 样本量的计算 |
1.4 干预方法 |
1.5 评价工具 |
1.6 观察指标 |
1.7 质量控制 |
1.8 统计方法 |
1.9 伦理原则 |
2 研究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2.2 两组患者谵妄发生情况比较 |
2.3 医护人员执行ESCAPE bundle过程指标的比较 |
2.4 医护人员执行ESCAPE bundle前后患者治疗的结局指标比较 |
3 讨论 |
3.1 ICU谵妄非药物预防集束化干预策略实施效果评价指标 |
3.2 医护人员实施ESCAPE bundle的依从性分析 |
3.3 ICU谵妄非药物预防ESCAPE bundle对ICU患者临床指标效果分析 |
3.4 ICU谵妄非药物预防ESCAPE bundle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
3.5 ESCAPE bundle与ABCDEF集束化干预策略之间的比较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1 结论 |
2 创新指出 |
3 不足之处 |
4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四、植入式喉起搏器可帮助患者正常呼吸和说话(论文参考文献)
- [1]铜砭刮痧对风痰阻络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护理效果的研究[D]. 郑春婷.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
- [2]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的构建及效果评价[D]. 骆钰婷.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4]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科技翻译实践报告 ——以医学科普类文本汉译为例[D]. 袁洁.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5]ADOPT模式在初诊COPD患者肺康复锻炼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 白云.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6]动作观察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对脑血管意外患者上肢功能康复作用的研究[D]. 李春璐. 首都体育学院, 2020(01)
- [7]养心汤及耳穴治疗早搏气血亏虚证的临床疗效研究[D]. 白俊.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脑机接口的伦理问题及其治理研究[D]. 方如玢.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9]慕课模式在新入职护士心肺复苏新指南培训中的应用研究[D]. 刘慧卿.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ICU谵妄非药物集束化干预预防策略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 吴传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