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440例新生儿惊厥临床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李娟[1](2021)在《咪达唑仑、苯巴比妥钠治疗新生儿惊厥》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咪达唑仑、苯巴比妥钠治疗新生儿惊厥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90例新生儿惊厥患儿为研究对象并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45例,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咪达唑仑,首次给药0.1~0.2 mg/kg咪达唑仑注射液静脉注射,之后予静脉持续泵入,咪达唑仑持续泵入起始剂量为0.06 mg/kg/h,根据患儿病情变化适当增加用药量,即每间隔20 min增加0.1 mg/kg/h,但最大用药剂量不应超过0.4 mg/kg/h,连续用药12~24 h后待患儿病情得到控制后则按0.1 mg/h剂量递减,减量过程中密切观察抽搐情况,如病情反复需减缓减药速度,直至停药,连续用药1~2周。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苯巴比妥钠,苯巴比妥钠负荷量给药1次即静脉注射10~20mg/kg,后间隔12 h给予维持剂量即3~5 mg/kg/次,12 h给药1次,连用1~2周。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起效时间、治疗后NBNA量表评分较之前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对照组为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咪达唑仑治疗新生儿惊厥临床疗效确切,可快速缓解患儿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祁文静[2](2020)在《新生儿不明原因惊厥的临床、遗传学及预后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新生儿惊厥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的表现,多种病因可引起新生儿惊厥,早期及时的病因诊断可指导治疗并改善预后,但9%的新生儿惊厥病因不明,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新生儿不明原因惊厥的临床特征,在分子水平揭示不明原因惊厥的病因,分析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探讨影响远期神经预后的相关因素,为新生儿不明原因惊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使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对新生儿不明原因惊厥的临床特征、脑电图、影像学检查、药物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其中分类与等级资料采用频数、率进行描述性统计,分类资料两组或多组比较采用c2检验。对不明原因惊厥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组的预后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类资料使用c2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对有统计学差异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行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影响远期神经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一共纳入104例新生儿惊厥患儿,其中不明原因组42例(40.4%),病因明确组62例(59.6%)。1)临床发作特征:42例不明原因患儿中21例(50.0%)惊厥首次发作发生于生后3天内,28例(69%)发生于生后1周内,最常见的发作类型为微小型发作(40.1%),其次为强直型发作(31.0%)、阵挛型发作(16.7%),22例(52.4%)发作频率大于每天3次,22例(52.4%)发作停止于8-28天内,同病因明确者相比,惊厥首次发作时间、发作类型、发作频率、发作停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脑电图结果:42例不明原因患儿中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和视频脑电图(vEEG)的异常率分别为58.3%、60.0%,62例病因明确患儿中aEEG和vEEG异常率分别为52.3%、50.0%,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明原因组患儿不同发作类型aEEG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EG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例患儿同时完善了aEEG和vEEG,vEEG异常率(66.7%)高于aEEG(55.6%),2种方法联合监测时异常率为72.2%。3)头颅核磁(MRI)结果:42例不明原因患儿完善了头颅MRI,24例(57.1%)结果异常,2例考虑脑白质病变,2例考虑遗传代谢性疾病,20例存在不同部位异常信号。4)药物治疗:42例不明原因惊厥患儿使用了苯巴比妥治疗,其中32例(78.6%)单用苯巴比妥治疗有效,3例(7.1%)2联用药完全无效,1例(2.4%)3联用药完全无效,1例生酮饮食治疗有效。5)基因结果:42例不明原因惊厥患儿接受基因检测者15例(35.7%),检测阳性率46.7%。引起新生儿惊厥的基因中ALPL、MUT基因与遗传代谢性疾病相关,SCN2A、KCNT1、SCN8A基因与癫痫性脑病相关,KCNQ2基因与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相关,SCN9A基因与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综合征相关。6)结局及预后影响因素:42例不明原因惊厥患儿分为预后良好组24例(57.1%),预后不良组18例(42.9%),其中死亡8例(19.0%),惊厥复发4例(9.5%),生长发育落后8例(19.0%),癫痫6例(14.3%),两种或两种以上并发症9例(21.4%),惊厥复发合并生长发育落后3例,癫痫合并死亡3例,癫痫合并生长发育落后3例。通过对两组患儿预后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惊厥发作停止时间(c2=18.069P=0.000)、vEEG(c2=4.033 P=0.025)、苯巴比妥疗效(c2=4.123 P=0.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异常vEEG(P=0.024 OR=7.857)、惊厥发作停止时间大于28天(P=0.001OR=7.466)是新生儿不明原因惊厥远期神经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新生儿不明原因惊厥的临床特征同病因明确的新生儿惊厥相比,未发现明显不同之处,不能单纯依靠临床特征来明确诊断,临床中对新生儿不明原因惊厥应在生后1周内加强监测,通过及时完善EEG、头颅MRI、基因检测来提高病因诊断率,及时调整治疗,基因检测结果可以为遗传咨询提供依据。2)惊厥发作停止时间大于28天、异常视频脑电图是影响新生儿不明原因惊厥远期神经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治疗过程中如出现上述2种情况,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给予早期抗惊厥治疗及康复训练,并定期随访。
刘辉娟[3](2018)在《新生儿惊厥远期神经预后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新生儿惊厥远期神经预后并分析影响患儿远期神经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早期发现新生儿惊厥、早期评估远期神经发育结局、早期积极干预治疗、降低脑损伤程度、改善远期神经预后提供相关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7年1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治疗、诊断新生儿惊厥患儿,共482例(其中仅有临床惊厥患儿252例,临床-脑电惊厥患儿230例)。选取临床-脑电惊厥患儿230例,随访时间≥12月,电话通知家长携患儿门诊随访、完善相关检查、全面评估或电话中阐述出院后就诊、疾病进展、检查资料等相关情况。成功随访患儿173例,根据转归结果分成转归良好和转归不良两组。整理所有患儿住院病例资料,包括一般情况、惊厥发作特点、病因、辅助检查、治疗等。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新生儿惊厥远期神经预后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在随访173例患儿中,转归良好77例(44.51%),预后不良96例(55.49%),其中预后不良者包括癫痫12例(12.5%),脑瘫8例(8.33%),死亡6例(6.25%),失明1例(1.04%),失聪3例(3.13%),学习能力障碍9例(9.38%),语言发育迟缓18例(18.75%),运动发育迟缓14例(14.58%),孤独谱系障碍2例(2.08%),23例(23.96%)患儿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并发症,常见为脑瘫合并癫痫。通过对两组患儿预后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可见分娩方式、10 min Apgar评分、SE、脑发育畸形、新生儿窒息、头颅MRI、vEEG、aEEG、抗惊厥疗效、治疗持续时间均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SE、新生儿窒息、异常头颅MRI、异常vEEG、重度异常aEEG、治疗持续时间长成为新生儿惊厥远期神经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新生儿惊厥患儿远期神经转归不良发生率为55.49%,最常见为运动及语言发育迟缓占33.33%,死亡率高达6.25%。脑瘫合并癫痫成为影响新生儿惊厥远期神经预后不良的严重危险因素,临床上应予高度重视,给予早期康复及规范抗癫痫治疗,以减少严重后遗症。新生儿惊厥远期神经预后不良相关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为SE、新生儿窒息、异常头颅MRI、异常vEEG、重度异常aEEG、治疗持续时间长。新生儿惊厥远期神经发育预后不良发生率高,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增加家庭及社会负担,临床应早期发现、早期干预、规范治疗、定期随访。
叶高波,刘宇,杨琳,黄绍平[4](2017)在《新生儿惊厥临床分析及预后随访》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新生儿惊厥的病因、临床特点、再发惊厥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对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通儿科住院的>28天且新生儿期发生过惊厥的患儿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进行为期136个月的随访,回顾分析其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对20例新生儿惊厥患儿进行病史采集,结果表明,引起新生儿惊厥的首要病因为缺氧缺血性脑病,占35%;发作类型以微小发作为主,占45%;新生儿期惊厥患儿有孕产高危因素者7例,有惊厥家族史者2例,影像学异常者10例,脑电图异常者14例;对20例新生儿惊厥进行长期随访,12例出现不同程度运动及智力发育落后;12例出现癫痫发作,其中10例患儿发作减少<50%,药物控制效果不佳,诊断为药物难治性癫痫。对可能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期影像学异常及脑电监测结果异常对预后评估无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可能与样本量较小有关。结论新生儿惊厥病因以缺氧缺血性脑病为主。新生儿惊厥可继发癫痫及发育落后,且通常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对新生儿惊厥预后应作出早期判断及干预。
宋彩虹,姜毅,侯新琳,汤泽中,周丛乐[5](2017)在《新生儿惊厥视频脑电图特点及对预后判断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性分析新生儿惊厥视频脑电图(VEEG)特点及对新生儿惊厥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0至2015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因新生儿惊厥住院并且行VEEG检查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比较新生儿期和婴幼儿期VEEG异常特征和程度、新生儿期VEEG异常程度与婴幼儿期有否惊厥和神经发育异常的关系。结果 (1)收录符合条件新生儿共61例,新生儿期VEEG轻度异常29例(47.5%),以阵发性异常和复合异常为主;中度异常24例(39.3%),以阵发性异常为主;重度异常7例(11.5%),以背景活动异常为主;暴发-抑制1例(1.6%)。新生儿期VEEG严重程度与以后惊厥发作无相关性(rs=0.177,P=0.168),与神经发育不良显着相关(rs=0.486,P<0.001),婴幼儿期仍有惊厥发作与神经不良预后显着相关(rs=0.799,P<0.001);(2)出院后随访到39例,2例死亡,癫痫19例,其中治疗后仍有惊厥发作14例,有神经发育不良16例。新生儿期VEEG与婴幼儿期VEEG严重程度显着相关(rs=0.913,P<0.001);(3)新生儿期VEEG背景活动异常明显者以后神经发育不良发生率最高(87.5%)。随访VEEG有背景活动异常和复合异常者100%有神经发育不良;阵发性异常和成熟性异常者神经发育不良率分别为50.0%和33.3%。结论新生儿惊厥VEEG异常程度及背景活动对判断神经发育预后有重要参考意义。
郭素梅[6](2017)在《新生儿惊厥的临床特点及病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详细了解新生儿惊厥的临床特点及相关主要病因,为新生儿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7年2月在医院因惊厥而住院治疗的新生儿120例,详细了解患儿的一般临床特点、惊厥发生的类型、惊厥的病因、实验室相关检查及治疗和病情的转归情况,探究导致其发生的主要病因及相关治疗方法。结果导致新生儿发生惊厥的主要病因是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HIE),共51例,占42.50%。而临床上新生儿惊厥的主要发作类型以微小型发作为主,共59例,占49.17%,其次为强直型,共17例,占14.17%,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新生儿惊厥的发作临床表现不典型,必须引起临床医务工作者的高度注意。结论详细了解新生儿惊厥的临床特点及常见主要病因,就能尽早的对于新生儿进行有目的监测和针对性的诊治,这对于减少其神经系统相关后遗症的发生和提高患儿生存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李洋洋,秦炯,曾超美[7](2017)在《新生儿惊厥的治疗》文中提出新生儿期的惊厥发生率远高于其后任何时期,其临床表现可以极其轻微和不典型,如不及时处理,可能遗留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由于新生儿期的特殊性,新生儿惊厥对于药物治疗的反应有自身的特点,且大多数药物试验仅限于动物模型。该文主要介绍新生儿惊厥的药物治疗进展。
王秋霞,张婕,李玉勤,卢红艳[8](2016)在《60例惊厥新生儿临床特点和视频脑电图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对惊厥新生儿临床特点和视频脑电图进行分析,为临床工作中新生儿惊厥的诊断及分析提供参考。方法总结60例住院新生儿惊厥病例,分析其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常见病因、发作形式及脑电图结果。结果 60例惊厥新生儿中常见病因分别为缺氧缺血性脑病(33.3%)、感染(13.3%)、低血糖(10.0%)、颅内出血(8.3%)及电解质紊乱(8.3%)。发作形式最常见的是微小发作(41.7%),其次是阵挛发作(29.1%)。视频脑电图结果正常为28例(46.7%),异常32例(53.3%)。结论新生儿惊厥多由原发病引起,临床需注意观察,及时完善视频脑电图等检查,及时找到病因,以便尽早进行干预,有助于改善预后,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
马思敏,杨琳,周文浩[9](2015)在《新生儿惊厥诊断和治疗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新生儿惊厥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重要表现。新生儿期的惊厥发生率远高于其后任何时期,并且80%的新生儿惊厥发生在生后1周内[1,2]。尽管目前电生理诊断技术的广泛应用,惊厥的诊断率已显着提高,但大多数研究报道采用临床表现来推测新生儿惊厥发生率,这可能导致了新生儿惊厥的发生率报道不一。国外报道新生儿惊厥的发生率足月儿为1‰3‰,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约为足月儿的10倍[3]。发生率明显不同主要因为诊断标准不同及
武花娥[10](2014)在《新生儿惊厥80例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以有效控制新生儿惊厥,减少其带来的后遗症。方法:选取2009-2012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新生儿惊厥患儿,对其发病特点、治疗方法及转归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惊厥发作类型以轻微型为主,占63.8%(51/80)。出生3 d内发生惊厥的常见原因为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和颅内出血(ICH),出生后1周发生惊厥的常见原因为感染、低血糖和低钙血症等。转归情况:痊愈出院65例,治愈率为81.3%,好转后出院11例,死亡4例。结论:新生儿发生惊厥的病因具有一定规律,且治愈率较高,医务人员应该结合临床经验,对新生儿惊厥做出及时诊断,做出正确的处置,降低新生儿惊厥所导致的死亡率及后遗症。
二、440例新生儿惊厥临床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440例新生儿惊厥临床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咪达唑仑、苯巴比妥钠治疗新生儿惊厥(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治疗方法。 |
1.2.2 观察指标。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治疗效果 |
2.2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2)新生儿不明原因惊厥的临床、遗传学及预后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2.1 基本资料 |
2.2 临床发作特征的比较 |
2.2.1 惊厥首次发作时间的比较 |
2.2.2 惊厥发作类型的比较 |
2.2.3 惊厥发作频率的比较 |
2.2.4 惊厥发作停止时间的比较 |
2.3 脑电生理检查 |
2.4 影像学检查 |
2.5 药物治疗 |
2.6 基因检测 |
2.7 新生儿不明原因惊厥的结局及影响预后的因素 |
2.7.1 一般情况 |
2.7.2 不同预后新生儿惊厥的疾病特点 |
2.7.3 不同预后新生儿惊厥的辅助检查 |
2.7.4 预后不良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3)新生儿惊厥远期神经预后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随访情况 |
2.2 预后影响因素 |
2.3 预后不良独立危险因素 |
3 讨论 |
3.1 预后不良发生情况 |
3.2 预后不良相关影响因素 |
3.3 预后及随访情况 |
4 不足与展望 |
5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新生儿惊厥临床分析及预后随访(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20例患儿随访分析 |
2.3 12例癫痫患儿癫痫发作、抗癫痫药物用药及疗效随访情况 |
2.4 新生儿惊厥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 |
3 讨论 |
3.1 新生儿惊厥的病因 |
3.2 再发惊厥的治疗及预后 |
(5)新生儿惊厥视频脑电图特点及对预后判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2.1 一般临床资料 |
1.2.2 视频脑电图检查及分类 |
1.2.3 预后随访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情况 |
2.2 新生儿期视频脑电图异常分度及类型 |
2.3 抗惊厥药物治疗情况 |
2.4 出院后随访结果 |
2.4.1 惊厥发作情况 |
2.4.2 神经发育情况 |
2.4.3 视频脑电图复查结果 |
2.5 新生儿期与婴幼儿期视频脑电图比较情况 |
2.6 新生儿惊厥视频脑电图与抗惊厥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关系 |
2.7 视频脑电图特征与神经发育异常关系 |
3 讨论 |
3.1 新生儿惊厥病因及其预后转归 |
3.2 惊厥患儿的视频脑电图异常程度与远期预后 |
3.3 新生儿惊厥患儿视频脑电图特征变化及其预后 |
(6)新生儿惊厥的临床特点及病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惊厥发生的类型 |
1.3 实验室及相关检查 |
1.4 惊厥的病因 |
1.5 治疗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7)新生儿惊厥的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一、治疗原则和目的 |
二、一般治疗 |
1.维持正常的生命体征: |
2.查找可以治疗的病因: |
3.观察病情进一步变化: |
三、抗惊厥药物治疗 |
(一) 传统抗惊厥药物 |
1.苯巴比妥: |
2.苯妥英钠和磷苯妥英钠: |
3.苯二氮类: |
4.利多卡因: |
(二) 新型抗惊厥药物 |
1.左乙拉西坦: |
左乙拉西坦水溶性高, 口服后肠道吸收迅速完全, 呈线性动力学特征, 半衰期长[17]。2/3的左乙拉西坦以原型从肾脏排泄, 1/3代谢为无活性成分以及被乙酰水解酶分解。新生儿期用药相对安全, 尚未报道其有严重的、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左乙拉西坦在新生儿期用量尚无最佳方案, 可口服或静脉应用, 国外有报道[18-19]10~20 mg·kg-1·d-1起始, 根据发作控制情况, 可逐渐增加至60 mg·kg-1·d-1, 尽量应用最小有效剂量维持, 肾功能损伤患儿需酌情减量。国内有关于左乙拉西坦或苯巴比妥单药治疗的小样本量随机对照观察, 提示左乙拉西坦较苯巴比妥可能更为快速和安全有效地控制新生儿惊厥[20]。 |
3.托吡酯: |
4.丙戊酸: |
(8)60例惊厥新生儿临床特点和视频脑电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一般资料 |
1.2头颅影像学检查 |
1.3视频脑电图 |
2 结果 |
2.1一般特点 |
2.2新生儿惊厥的病因与起病时间 |
2.3发作形式 |
2.4脑电图结果 |
3 讨论 |
(9)新生儿惊厥诊断和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新生儿惊厥的定义 |
2 新生儿惊厥的分类 |
3 类惊厥样动作 |
4 新生儿惊厥的病因 |
5 脑电生理检查 |
6 影像学检查 |
7 实验室检查 |
8 治疗 |
8. 1 传统抗惊厥药物 |
8. 2 新型抗惊厥药物 |
8. 3 其他 也有维生素 B6、磷酸吡哆醛、亚叶酸等作为难治性新生儿惊厥的治疗[12]。 |
9 结束语 |
(10)新生儿惊厥80例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 |
1.3 治疗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新生儿惊厥诊断 |
3.2 新生儿惊厥治疗 |
3.2.1 抗惊厥治疗 |
3.2.2 |
四、440例新生儿惊厥临床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咪达唑仑、苯巴比妥钠治疗新生儿惊厥[J]. 李娟. 继续医学教育, 2021(03)
- [2]新生儿不明原因惊厥的临床、遗传学及预后特征研究[D]. 祁文静.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3]新生儿惊厥远期神经预后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D]. 刘辉娟. 重庆医科大学, 2018(12)
- [4]新生儿惊厥临床分析及预后随访[J]. 叶高波,刘宇,杨琳,黄绍平.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7(08)
- [5]新生儿惊厥视频脑电图特点及对预后判断价值[J]. 宋彩虹,姜毅,侯新琳,汤泽中,周丛乐.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7(08)
- [6]新生儿惊厥的临床特点及病因分析[J]. 郭素梅.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7(07)
- [7]新生儿惊厥的治疗[J]. 李洋洋,秦炯,曾超美.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7(09)
- [8]60例惊厥新生儿临床特点和视频脑电图分析[J]. 王秋霞,张婕,李玉勤,卢红艳.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6(02)
- [9]新生儿惊厥诊断和治疗进展[J]. 马思敏,杨琳,周文浩.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15(02)
- [10]新生儿惊厥80例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J]. 武花娥. 中外医学研究, 20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