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发酵条件下不同稀释率对牛瘤胃纤毛虫种类变化的影响

体外发酵条件下不同稀释率对牛瘤胃纤毛虫种类变化的影响

一、体外发酵条件下不同稀释率对牛瘤胃纤毛虫种属变化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杨宝钰,王娇,颜轶男,阿依古丽·艾买尔,张苏江[1](2021)在《奶牛瘤胃pH、消化酶活性及原虫数量的日动态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旨在研究奶牛瘤胃pH、消化酶活性、原虫数量的日动态变化规律及原虫种类。试验选择3头体重为(500±30) kg、泌乳胎次为2~4、健康状况良好、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干乳期荷斯坦奶牛作为试验瘤胃液供体,分别采集采食前后各时间点瘤胃液。试验预试期14 d,正试期7 d。结果表明:1)随时间变化,瘤胃pH呈一定规律性变化,即在奶牛采食前瘤胃pH较高,采食后随饲粮进入瘤胃,瘤胃pH迅速降低,然后随瘤胃中饲粮的减少,瘤胃pH逐渐恢复至采食前水平,且采食前后瘤胃pH差异显着(P<0.05)。2)5种瘤胃消化酶在采食前活性维持相对较低水平,采食后酶活性升高,其中蛋白酶、淀粉酶、木聚糖酶活性上升的速度快,果胶酶、纤维酶活性上升速度慢,最终这5种酶活性逐渐恢复至原来水平,后3种酶活性很长时间维持在较高水平;除淀粉酶、木聚糖酶活性在第2次采食前后差异不显着(P>0.05)外,采食前后5种酶活性均差异显着(P<0.05)。3)随时间变化,原虫数量整体呈凹凸形式变化,即原虫数量在采食前较高,采食后随着饲粮进入瘤胃,瘤胃内容物被稀释,导致原虫数量降低,然后随食糜的排空,逐渐恢复甚至高于原来水平,但采食前后原虫数量均差异不显着(P>0.05)。4)对原虫进行形态学鉴别,观察到了厚毛属(Dasytricha)、内毛属(Entodinium)、鞘甲属(Elytroplastron)、单甲属(Eremplastron)、前毛属(Epidinium)、后毛属(Metadinium) 6个属12种原虫,其中内毛属的种类最多。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反刍动物在采食饲粮前后瘤胃消化酶活性、微生物菌群日变化规律及原虫种类提供调控瘤胃功能和原虫形态学鉴定的基础数据。

黄振[2](2018)在《添喂气溶胶OT对牛瘤胃和整体消化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选取4头装置了永久性瘤胃瘘管、约2岁、体重248.9±9.4 Kg的新疆褐牛×西门塔尔杂交一代空怀母牛,采用4×4拉丁方设计,在自由采食精粗比为4:6的相同日粮条件下,每期分别给每牛添喂0、0.8、1.2和1.6 g气溶胶OT/Kg日粮(干物质计)(4期每个处理n=4),以研究添喂气溶胶OT对牛瘤胃和整体消化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牛自由采食量与气溶胶OT添喂剂量呈上抛物线形关系,添喂量为1.2g/Kg日粮时效果最好,提高39.5%(P<0.01)。添喂气溶胶OT对瘤胃液p H影响不显着,NH3-N平均浓度虽变化不显着,但在饲喂后3和5小时随气溶胶OT添喂剂量显着下降。牛瘤胃液总VFAs浓度随气溶胶OT添喂剂量呈上抛物线形变化,在1.2g/kg日粮时增加最多,分别增加14.9%(P>0.05),18.0%(P<0.01)和35.0%(P<0.05)。乙酸、丙酸和丁酸浓度的变化规律与总VFAs的一致。瘤胃液原虫数量随气溶胶OT剂量的增加不断减少,瘤胃细菌总数随气溶胶OT添加剂量呈上抛物线形变化,且在1.2 g/kg日粮时最多,瘤胃液真菌随气溶胶OT添喂量呈线性增加。瘤胃液内纤维素酶、外纤维素酶、纤维二糖酶和木聚糖酶的活性随气溶胶OT添喂剂量呈上抛物线形变化,均在添喂量为1.2 g/kg日粮时为最高活性;而果胶酶、淀粉酶和蛋白酶酶活性的变化不显着。牛日粮表观消化率和消化量随气溶胶OT添加剂量分别呈下抛物线和上抛物线形变化,在1.2g/kg日粮气溶胶OT时表观消化率最低(P<0.01),但消化量增加最多(P<0.01)。添喂气溶胶OT时,牛的氮、钙、磷保留量均增加(P<0.05),但保留率菌降低(P<0.05)。添喂量为1.2 g/Kg日粮时保留量最高,保留率最低。由以上得出结论,添喂气溶胶OT可改变牛瘤胃液微生物区系和提高纤维素酶活性,提高自由采食量,增加日粮消化量,增加氮保留,且气溶胶OT剂量为1.2 g/Kg日粮(干物质计)时效果较好。

吐尔逊阿依·赛买提[3](2018)在《饲粮不同NDF水平对塔里木马鹿瘤胃内环境及原虫种群结构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通过改变饲粮的营养组分,设计了4种不同NDF水平为32%、35%、38%、41%,同时选用4只体重相似(150±5.0)Kg,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塔里木马鹿,采用4×4拉丁方设计,研究饲粮不同NDF水平对塔里木马鹿瘤胃原虫种类、瘤胃内环境及瘤胃原虫种群结构的影响,并进行了三个阶段各指标的比较,具体试验方法和结果如下所示:试验一通过显微镜下形态学观察,共观测到毛口目和内毛目两个目;等毛科、盔毛科和头毛科三个科;内毛亚科、前毛亚科和双毛亚科三个亚科;等毛属、厚毛属、寡等毛属、Charoina、内毛属、原始纤毛属、单甲属、双甲属、真双毛属、硬甲属、多甲属、后毛属、甲属、双甲属、鞘甲属和前毛属共16个属,其中总共发现176个种的瘤胃原虫。试验二通过饲喂不同NDF水平的试验饲粮,采用显微镜镜检和血球计数板的方法从形态学角度对塔里木马鹿瘤胃原虫活力、数量、频率等进行观察,随着NDF水平的提高,瘤胃原虫的活力不断地上升,瘤胃原虫的数量显着增加。饲粮不同NDF水平对内毛属、前毛属、后毛属、双毛属、等毛属、厚毛属和真双毛属的频数有显着影响,各组间的差异均显着(P<0.05),但对甲属、单甲属和鞘甲属频数的差异不明显,各组间的差异无显着(P>0.05)。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饲粮不同NDF水平对塔里木马鹿瘤胃原虫多样性及丰富度没有显着影响。根据瘤胃原虫18S r RNA基因比对结果,不同NDF水平对内毛属、多甲属、后毛属、双毛属、双甲属和Cycloposthium的比例差异显着(P<0.05),而对等毛属的差异无显着(P>0.05)。不同NDF水平条件下,瘤胃原虫内毛属和多甲属的丰富度比其它属相对丰富度较高。通过形态学鉴定及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对瘤胃原虫种群的结构对比,可以取得内毛属和后毛属的变化趋势一致,但其它属类的变化趋势不一致,关于NDF水平对瘤胃原虫种群结构影响的初步研究,这对后期了解塔里木马鹿对低质粗饲料的适宜机制有着重要参考价值。实验三饲粮不同NDF水平对塔里木马鹿瘤胃内环境、营养消化率、瘤胃纤维降解酶特性等进行测定,饲粮不同NDF水平对塔里木马鹿瘤胃p H值、TVFA、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原虫蛋白的含量无显着影响,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对于NH3-N、乙酸、菌体蛋白的含量有显着影响,各组间差异显着(P<0.05)。随着NDF水平的提高,干物质(DM)、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表观消化率呈增加趋势,而有机物(OM)、酸性洗涤纤维(ADF)表观消化率呈降低。木聚糖酶、纤维二糖酶、羧甲基纤维素酶、微晶纤维素酶的含量和活性,随着NDF水平的提高而上升,各组间的差异均显着(P<0.05)。

蔡娟[4](2017)在《口服高、低剂量福尔马林和祛原虫对绵羊瘤胃微生物数量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文中指出选取6只2-3岁、体重48.3 kg±5.6 kg、装置了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小尾寒羊公羊,喂给粉碎玉米秸秆占70%的日粮。试验共四期,每期预试期为18 d,正试期为3 d。在每期每天二次按0、1.0、3.0 mL/kg日粮将稀释的福尔马林拌入混合精料中饲喂绵羊(处理1、2、3)和一次性口服气溶胶OT制备祛原虫绵羊(处理4)。在每期试验中,两个处理各为两只羊,另外两个处理各为一只羊,使整个试验的每个处理n=6。在试验期每天饲喂后0、1.5、3、5、7、10小时采取瘤胃液,进行瘤胃液原虫和细菌分类计数、真菌PCR测定、氨态氮和VFAs测定、纤维素酶等消化酶活性测定等,并对数据进行多因素方差统计分析,以研究不同剂量福尔马林部分祛原虫和完全祛原虫对绵羊自由采食量、瘤胃液微生物数量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口服0、1.0、3.0 mL福尔马林/kg日粮和祛原虫绵羊的干物质采食量分别为1253.3±236.0、1440.2±101.8、1167.9±84.9和1046.7±68.1克/羊/天;瘤胃液氨态氮分别为22.2±2.8、19.9±1.3、19.4±2.1和17.1±2.2mg/100 mL;VFAs浓度分别为96.11±7.67、97.95±6.32、87.51±6.07和89.92±7.77mmol/L;原虫总数分别为9.54±0.30、3.88±0.24、0.65±0.12×105/mL和未检出;细菌总数分别为96.8±9.6、136.6±4.6、88.8±10.2和178.5±20.9×109/mL;真菌拷贝数分别为5.20±2.23、6.06±2.76、6.42±2.52和7.18±2.00×107/mL;内纤维素酶(EndoE)活性分别为24.44±2.25、29.96±2.90、20.87±2.40、17.73±2.05 mmol/(mL·min)(以下酶活单位相同);外纤维素酶(ExoE)活性分别为22.96±1.89、26.52±2.00、17.47±1.62和17.17±1.62;纤维二糖酶(CBE)活性分别为12.04±1.35、14.45±0.77、8.95±0.69和8.88±0.78;木聚糖酶(XE)活性分别为169.71±0.57、168.99±0.57、168.91±0.70和169.54±0.69;果胶酶(PecE)活性分别为185.03±3.12、162.83±3.49、164.70±3.99和179.94±4.31;淀粉酶(AE)活性分别为27.64±2.36、31.02±2.54、31.87±2.20和33.13±2.29;蛋白酶(ProE)活性分别为7.88±0.83、6.14±0.55、4.10±0.28和6.13±0.46。研究表明,绵羊口服1.0 mL福尔马林/kg日粮自由采食量增加时,其瘤胃液氨氮、原虫数量、PecE和ProE活性降低,而细菌总数、真菌拷贝数、EndoE、ExoE和CBE活性升高;绵羊口服3.0 mL福尔马林/kg日粮自由采食量降低时,其瘤胃液氨氮、VFAs、原虫数量、细菌数量、EndoE、ExoE、CBE、PecE、ProE、XE活性降低,而真菌拷贝数、AE活性升高;而祛原虫绵羊自由采食量降低时,其瘤胃液氨氮、VFAs、原虫数量、EndoE、ExoE、CBE、PecE、ProE活性降低,而细菌数量、真菌拷贝数、AE活性升高。由以上得出结论,EndoE、ExoE和CBE活性与绵羊自由采食量的相关性最大,分别为0.994、0.897和0.901,而瘤胃液细菌、原虫和真菌数量、AE、PecE、XE和ProE活性对绵羊的自由采食量增减相关性较低。

张丽平[5](2017)在《饮用磁化水对饲喂颗粒日粮绵羊消化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试验1选取4只约1.5岁、体重44.7±1.8 kg的小尾寒羊公羊,采用4×4拉丁方设计,自由采食相同组成(精粗比4:6)的粉碎或颗粒日粮,并分别饮给磁化水(即处理1:粉碎日粮;处理2:粉碎日粮+磁化水;处理3:颗粒日粮;处理4:颗粒日粮+磁化水)(n=4),进行消化代谢试验,以研究两种日粮条件下饮用磁化水对绵羊采食和消化代谢的影响。试验2针对在试验1发现的自由采食颗粒饲料时绵羊消化率下降的现象,选取6只约1.5岁、体重46.31±2.1 kg的小尾寒羊空怀母羊,喂给与试验1相同的颗粒日粮,采用3×3拉丁方设计,即处理5:自由采食,处理6:自由采食+磁化水,处理7:限饲+磁化水,以研究限饲颗粒日粮时饮用磁化水对绵羊消化代谢的影响。在试验1和2均收集动物的粪、尿和剩料等,分析样品的干物质、有机物、粗蛋白、纤维素、半纤维素、钙、磷、能量、可降解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结果表明,在试验1:饲喂颗粒日粮绵羊自由采食量比饲喂粉碎日粮的高51.6%(P<0.05),但干物质、有机物、粗蛋白等的表观消化率分别低19.6%(P<0.01),16.5%(P<0.01),3.8%(P<0.05);自由采食粉碎和颗粒日粮条件下饮用磁化水,绵羊的自由采食量分别增加14.3%(P<0.05)和14.7%(P<0.05),氮保留量分别增加22.7%(P<0.01)和14.2%(P<0.05),不可酶解纤维素消化率分别增加19.7%(P<0.01)和23.4%(P<0.01),不可酶解半纤维素消化率分别增加23.8%(P<0.01)和21.3%(P<0.01),但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分别增加2.6%(P>0.05)和4.2%(P<0.05),粗蛋白表观消化率分别增加2.2%(P>0.05)和4.8%(P<0.05),能量表观消化率分别增加2.2%(P>0.05)和6.0%(P<0.01)。在试验2,自由采食颗粒日粮+磁化水、限饲颗粒日粮处理比自由采食颗粒日粮处理干物质消化量分别高24.9%(P<0.01)和16.3%(P<0.01);氮保留量分别增加25.4%(P<0.01)和14.8%(P<0.01);不可酶解纤维素消化率分别提高33.4%(P<0.01)和4.4倍(P<0.01),不可酶解半纤维素消化率分别提高31.8%(P<0.01)和3.3倍(P<0.01),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分别提高7.2%(P<0.05)和19.1%(P<0.01),粗蛋白表观消化率分别提高4.9%(P<0.05)和19.0%(P<0.01),能量表观消化率分别提高5.7%(P<0.05)和17.4%(P<0.01)。综上,饲喂颗粒日粮绵羊消化率显着降低,饮用磁化水后消化率有提高的趋势,提示磁化水在一定程度上缓和饲喂颗粒饲料时由于自由采食量增加而出现的消化率降低的不利情况;限饲颗粒日粮饮用磁化水可显着提高日粮干物质等的表观消化率,饮用磁化水可通过提高表观消化率来增加营养供应。

韩璐璐[6](2016)在《体外模拟环境下日粮粗蛋白水平对绵羊瘤胃发酵和养分降解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借助DFCCS-Ⅱ型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模拟瘤胃环境,比较粗蛋白水平分别为12%、14%、16%、18%的四种日粮对绵羊瘤胃内环境参数、气体生成量及营养物质降解率的影响。通过对瘤胃内环境指标、微生物指标及的产气量的测定,对不同粗蛋白水平的日粮进行综合评定,为优化日粮蛋白质水平提供依据。借助DFCCS-Ⅱ型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研究四种不同浓度的粗蛋白日粮对绵羊瘤胃内环境参数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日粮粗蛋白水平提高,瘤胃液Ph上升,投料2 h后,18%组明显高于其他水平(P<0.05);日粮粗蛋白水平对乙酸、丙酸、丁酸影响不显着(P>0.05),乙酸与丙酸的比例减小,投料2 h后,12%组显着高于18%组(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随着日粮粗蛋白水平的提高先升高然后变低,投料2 h后,其中16%组显着高于12%组和18%组(P<0.05);氨态氮(NH3-N)浓度随着粗蛋白水平的提高极显着升高(P<0.01);菌体蛋白(BCP)含量先升高再降低,投料2 h后,16%组显着高于其他水平P<0.05);日粮粗蛋白水平对瘤胃内原虫数目影响不显着(P>0.05)。利用ANKOM RFS体外产气测量系统自动检测四种日粮在瘤胃液内的发酵产生的气体量。结果表明:发酵3 h-6 h,12%组产气量最高,发酵3 h,12%、16%日粮组显着高于14%、18%组(P<0.05);发酵6 h,12%组极显着高于14%、18%组(P<0.01);发酵9 h-12 h,16%组产气量最高,16%组极显着高于14%组(P<0.01),总产气量趋势18%组>12%组>16%组>14%组。利用利用ANKOM DAISY Ⅱ型模拟培养箱研究不同粗蛋白水平日粮的体外消化率。结果表明:不同日粮粗蛋白水平对干物质消化率作用不显着(P>0.05)。培养3-12 h,CP降解率与日粮粗蛋白水平呈正相关,18%组极显着高于12%水平(P<0.01),发酵24 h,各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随着粗蛋白水平的提高,NDF和ADF的累积降解率出现显着升高的趋向(P<0.05),但16%组和18%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各组粗蛋白水平日粮在人工瘤胃中发酵稳定,不同粗蛋白水平日粮对瘤胃内环境、产气量、日粮养分的降解率影响各不相同。

刘文杰[7](2012)在《添喂赖氨酸对小尾寒羊瘤胃和整体消化代谢的影响》文中提出本试验选用5只约1.5岁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小尾寒羊公羊,采用5×5拉丁方试验设计,分别添喂0%、0.4%和0.8%赖氨酸盐酸盐,井以添喂等氮量尿素为对照(0.13%和0.26%),分别记为0%(组1),0.4%赖氨酸织(组3),0.8%赖氨酸组(组5),0.13%尿素组(组2,与组3等氮量),0.26%尿素组(组4,与组5等氮量)。研究添喂赖氨酸对绵羊白由采食、瘤胃微生物区系、瘤胃代谢和整体消化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组1、2、3、4和5的干物质采食量分别为1625.4±108.2、1646.9±127.4(P>0.05)、1714.1±107.1(P>0.05)、1701.7±85.3(P>0.05)和1817.3±90.2(P<0.05)g/羊/日;瘤胃液细菌总数分别为102.21±9.91、105.85±10.95(P>0.05)、121.51±11.00(P<0.01)、107.76±12.41(P>0.05)和126.63±13.72(P<0.01)×109个/ml;其中球菌数量分别为91.41±9.21、94.19±9.30(P>0.05)、110.76±9.97(P<0.01)、96.52±9.80(P<0.05)和118.92±7.96(P<0.01)×109个/ml;各组间瘤胃液原虫数量分别为8.31±1.17、8.62±1.32(P>0.05)、9.70±1.23(P>0.05)、8.59±1.28(P>0.05)和8.79±1.24(P>0.05)×105个/ml;真菌DNA拷贝数分别为9.19±2.17、9.31±2.35(P>0.05)、10.38±3.35(P>0.05)、9.64±3.22(P>0.05)和9.66±3.30(P>0.05)×107拷贝数/ml。各组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分别为104.00±19.57、103.57±15.16(P>0.05)、113.95±13.87(P<0.05)、111.88±14.54(P>0.05)和116.68±14.35(P<0.01)mmol/L;乙酸浓度分别为76.30±15.05、75.90±11.92(P>0.05)、81.96±10.72(P>0.05)、80.90±10.70(P>0.05)和83.18±9.29(P<0.05)mmol/L:丙酸浓度分别为15.14±2.89、15.53±2.35(P>0.05)、17.82±2.48(P<0.01)、17.69±3.21(P<0.01)和18.24±3.41(P<0.01)mmol/L;丁酸浓度分别为10.87±2.69、10.45±2.63(P>0.05)、12.31±3.08(P>0.05)、10.95±2.34(P>0.05)和13.05±3.32(P<0.01)mmol/L;氨态氮浓度分别为23.95±10.86、25.37±12.27(P>0.05)、25.00±12.40(P>0.05)、24.25±12.22(P>0.05)和25.27±11.74(P>0.05)mg/100ml。各组绵羊的有机物表观消化率分别为62.78±2.94%、64.21±3.71%(P>0.05)、66.74±3.54%(P>0.05)、66.75±3.53%(P>0.05)和69.02±4.09%(P<0.05);粗蛋白表观消化率分别为55.63±3.66%、56.48±6.30%(P>0.05)、59.57±2.63%(P>0.05)、61.06±3.41%(P>0.05)和65.89±1.38%(P<0.01)。各组绵羊的氮保留分别为2.8±0.79、3.92±0.96(P>0.05)、4.15±1.04(P>0.05)、4.52±0.50(P<0.05)和5.95±0.69(P<0.01)g/羊/日。本试验表明,添喂赖氨酸可促进绵羊自由采食量,提高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和丁酸浓度,增加瘤胃液细菌、特别是球菌总数,而对原虫和真菌数量均无显着影响。添喂赖氨酸提高绵羊的有机物和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增加绵羊的氮保留。而添喂尿素的作用要弱于添喂赖氨酸,表明赖氨酸有不同于尿素的作用。因此得出结论,给成年绵羊添喂赖氨酸,可以增加瘤胃细菌数量,从而提高瘤胃消化代谢能力,改善动物营养状况。

王欢莉[8](2014)在《山羊瘤胃原虫与细菌之间氮周转规律与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反刍动物氮利用效率偏低(G. Lobely, J. MacRea),其原因可能是:饲料氮源随动物粪尿的排出;日粮优质蛋白的降解;微生物蛋白在瘤胃内的再循环。在瘤胃微生态系统中,原虫的吞噬行为、自溶现象以及高的脱氨基活性都可能加剧瘤胃内氮素的无效循环,降低氮的利用效率。为此,本课题从动态角度,结合微生态瘤胃内环境、微生物氮周转、微生物活性、微生物区系变化及主要微生物相对数量的变化,系统地探讨瘤胃原虫与细菌之间氮周转的规律及其机制。在生产中可采用有效的营养调控措施,提高反刍动物对氮的利用效率。第一章瘤胃原虫与细菌之间氮周转研究方法的建立本试验旨在探讨荧光光度法研究瘤胃原虫对细菌吞噬作用的可行性。试验选用4只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徐淮山羊采集瘤胃液以获取瘤胃原虫和细菌,以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标记细菌的荧光强度为主要测定指标,研究山羊瘤胃中原虫对细菌的吞噬作用。结果表明,DAPI标记的瘤胃细菌浓度与其荧光强度之间存在线性相关(R2=0.9952)。在日粮粗精比为7:3的条件下,徐淮山羊瘤胃原虫对细菌的吞噬速率为370.89cells/(cell·h),瘤胃内原虫对细菌的吞噬速率存在一定的波动性,吞噬量在60min达到饱和,其最大吞噬量为370.89cells/cell。结果提示,荧光光度法可应用于瘤胃原虫对细菌吞噬作用的研究。第二章不同日粮精粗比对瘤胃原虫与细菌之间氮周转的影响本研究以四只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徐淮山羊为试验动物,设置精(玉米-豆粕):粗(稻草)分别为0:100、30:70、50:50、70:30、100:0的五种比例日粮(A、B、C、 D、E),采用DAPI荧光标记技术及动态示踪技术,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研究不同精粗比对微生物氮素周转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精粗比变化,原虫氮、细菌氮及原虫与细菌之间氮的周转速率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即随精粗比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原虫氮周转速率C组最高为9.067μg/mL h;细菌氮周转速率D组最高为5.122μg/mL h;原虫与细菌之间的氮周转速率各组分别为2.09、2.29、1.60、1.95、1.25pgN/(cell h);因原虫对细菌的吞噬造成的细菌氮素损失量分别为:A组339.17mgN/(只d)、B组428.72mgN/(只d)、C组393.84mgN/(只d)、D组424.10mgN/(只d)、E组165.33mgN/(只d)。微生物总氮周转速率均值随精粗比的增加呈现波动,其中B组最高为11.867μg/mL h。各组微生物总氮周转速率与原虫氮周转速率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微生物氮周转速率与精粗比值呈三次方曲线关系:Y1=0.007+0.016X-0.036X2+0.019XR2=0.929; Y2=0.002+0.005X+0.003X2-0.005X3,R2=0.965;Y3=0.008+0.034X-0.090X2+0.058X3,R2=0.984(Y1、Y2、Y3分别为原虫氮、细菌氮及微生物总氮周转速率)。瘤胃内环境总氮的周转速率各组均与瘤胃内环境中氨基酸态氮呈现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B组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r=0.960)。微生物的遗传指纹图谱表明细菌和原虫内部菌群结构因不同精粗比而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瘤胃蛋臼质降解菌(嗜淀粉瘤胃杆菌(R. amylophilus)、溶纤维丁酸弧菌(B.fibrisolvens)和栖瘤胃普雷沃氏菌(P. ruminicola))在不同的精粗比处理下生长有所差异。第三章不同碳源结构NSC/SC对瘤胃原虫与细菌之间氮周转的影响本试验以酪蛋白为氮源,设置NSC/SC五种比例的纯合日粮(A、B、C、D、E)分别为:0.5、1.0、1.5、2.0、2.5,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研究不同碳源结构对微生物氮素周转的影响。结果表明:原虫氮的周转速率平均值各组分别为:12.883、17.882、17.860、14.602、17.797μg/mL h,A组最低。细菌氮的周转速率各组分别为:6.172、7.539、3.977、6.578、4.990μg/mL h,B组最高,C组最低。微生物总氮的周转速率随NSC/SC的增加逐渐升高。原虫和细菌之间的氮周转速率分别为0.73、0.73、1.79、1.94、1.62pgN/(cellh),因原虫对细菌的吞噬造成的细菌氮素损失量分别为:64.95、57.89、204.83、501.90和319.56mgN/(只d),均以D组(NSC/SC=2)最高。各组微生物氮周转速率与原虫氮周转速率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各组微生物氮周转速率与细菌氮周转速率之间存在正相关,但均未达到显着水平(P>0.05)。各组瘤胃内环境总氮的周转速率与氨氮的周转速率之间存在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此外,A、E组瘤胃内环境总氮的周转速率与氨基酸态氮的周转速度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r分别为0.848和0.823)。回归分析表明,原虫氮、微生物总氮周转速率与NSC/SC比值呈三次方曲线关系:Y1=0.011+0.022X-0.019X2+0.004X3,R2=0.715; Y2=0.016-0.01X+0.008X2-0.002X3,R2=0.994(Y1、Y2分别为原虫氮及微生物总氮周转速率)。原虫胞内、外肽酶和蛋白酶活性B组最高,与该组原虫氮的周转速率最高相一致。原虫/细菌密度随NSC/SC的增加而上升。微生物的遗传指纹图谱表明细菌和原虫内部菌群结构因不同NSC/SC而发生了相应的变化。NSC/SC对瘤胃蛋白质降解菌嗜淀粉瘤胃杆菌(R.amylophilus)、溶纤维丁酸弧菌(B. fibrisolvens)和栖瘤胃普雷沃氏菌(P. ruminicola))的促生长作用有所差异。第四章不同分子结构氮源对瘤胃原虫与细菌之间氮周转的影响本研究设置四种纯合氮源日粮(A、B、C、D)分别为:无机态氮(NH4Cl);肽氮(Pro-Arg-Met);氨基酸态氮(Pro, Arg, Met等比例混合物);混合态氮(前三组等比例混合物),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研究不同分子结构氮源对微生物氮素周转的影响。结果表明:原虫氮的周转速率及微生物总氮的周转速率均为D组最高,B组最低。细菌氮的周转速率A组最高,D组最低。原虫和细菌之间的氮周转速率各组分别为1.48、2.09、1.17、1.87pgN/(cell h),原虫对细菌氮的存留量以D组最高。C组所需的周转时间最长为56.79h。原虫对细菌的吞噬造成细菌氮素损失量分别为:A组343.4mgN/(只d)、B组502.12mgN/(只d)、C组263.75mgN/(只d)、D组464.58mgN/(只d)。各组微生物氮周转速率与原虫氮周转速率之间存在正相关,A、B、C组达显着水平。各组微生物氮周转速率与细菌氮周转速率之间C、D组为负相关,其它各组为正相关,但各组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着水平。瘤胃内环境总氮的周转速率A组与氨氮、氨基酸态氮的周转速度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r分别为0.866和0.885);B组与瘤胃内环境中各不同形式氮的周转速度之间相关性均未达到显着水平;C组与氨基酸态氮周转速度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r=0.856);D组与氨态氮、可溶性蛋白氮及氨基酸态氮的周转速度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r分别为0.838、0.915和0.867)。原虫胞内肽酶和蛋白酶活性D组最高,与该组原虫氮的周转速率最高相一致。淀粉酶、木聚糖酶及滤纸纤维素酶的活性均以A组最高,与该组细菌氮的周转速率最高相一致。微生物的遗传指纹图谱表明细菌和原虫内部菌群结构因不同处理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不同分子结构氮源对嗜淀粉瘤胃杆菌(R. amylophilus)、溶纤维丁酸弧菌(B.fibrisolvens)和栖瘤胃普雷沃氏菌(P. ruminicola))的促生长作用有所差异。第五章不同单体氨基酸对瘤胃原虫与细菌之间氮周转的影响本研究以四只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徐淮山羊为试验动物,设置五种氨基酸日粮(A、 B、C、D、E)分别为:Pro、Arg、Met、Leu、Phe,研究不同单体氨基酸态氮对微生物氮素周转的影响。结果表明:原虫氮的周转速率平均值各组分别为:3.304、4.017、2.890、4.431、5.024μg/mL h,E组最高,C组最低。细菌氮的周转速率E组最高,C组最低。微生物总氮的周转速率B组最高,C组最低。原虫与细菌间氮的净周转速率各组分别为:2.33、2.53、1.79、1.61、0.72(pgN/cellh)。因原虫对细菌的吞噬造成的细菌氮素损失量分别为:A组518.88mgN/(只d)、B组731.74mgN/(只d)、C组336.72mgN/(只d)、D组187.68mgN/(只d)、E组60.71mgN/(只d),各组氮损失量排序为:B>A>C>D>E。各组微生物氮周转速率与原虫氮周转速率之间存在正相关,A、B、C、D组达显着水平。瘤胃内环境总氮的周转速率A组与氨氮、尿素氮的周转速度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B组与氨氮的周转速率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r=0.842);C组与氨氮和可溶性氮的周转速度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D组、E组与可溶性氮的周转速度之间存在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76和0.896)。原虫胞内蛋白酶活性E组最高,与该组原虫氮的周转速率最高相一致。淀粉酶活性、滤纸纤维素酶活性各组间差异不显着,果胶酶活性、木聚糖酶活性均表现为B组(Met)最高。微生物的遗传指纹图谱表明细菌和原虫内部菌群结构因不同单体氨基酸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不同单体氨基酸对瘤胃蛋白质降解菌(嗜淀粉瘤胃杆菌(R. amylophilus)、溶纤维丁酸弧菌(B. fibrisolvens)和栖瘤胃普雷沃氏菌(P. ruminicola))的促生长作用有所差异。第六章不同原虫控制剂对瘤胃微生物氮周转作用的影响本研究以四只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徐淮山羊为试验动物,设置四种日粮(A、B、C、D),其中A、B、C组添加原虫控制剂,分别为:银杏叶提取物(ginaton);丝兰皂甙(yucca schidigera);茶皂素(saponin);D组为对照组,研究原虫在瘤胃微生物氮周转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原虫氮的周转速率平均值各组分别为:5.578、8.178、12.489、9.078μg/mL h,C组最高。细菌氮的周转速率及原虫和细菌之间的氮周转速率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因原虫对细菌的吞噬造成的细菌氮素损失量分别为:A组529.71mgN/(只d)、B组673.13mgN/(只d)、C组521.08mgN/(只d)、D组908.09mgN/(只d),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微生物总氮的周转速率平均值各组分别为:6.089、9.000、13.144、7.744μg/mL h,C组最高。各组微生物氮周转速率与原虫氮周转速率之间存在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各组微生物氮周转速率与细菌氮周转速率之间A组为负相关,其它各组为正相关,但各组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着水平(P>0.05)。各组瘤胃内环境总氮的周转速率均与氨基酸态氮的周转速度之间存在正相关,A、B、D三组达显着水平(相关系数分别为:0.831、0.842、0.909);C组达极显着水平(r=0.986)。原虫与细菌密度比为D组最高,微生物的遗传指纹图谱表明细菌和原虫内部菌群结构因不同处理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原虫控制剂对嗜淀粉瘤胃杆菌(R.amylophilus),溶纤维丁酸弧菌(B. fibrisolvens)和栖瘤胃普雷沃氏菌(P. ruminicola))的促生长作用有所差异。

胡盼[9](2010)在《Actinomyces Ruminicola的分离及其微生态制剂对瘤胃发酵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通过无菌采取健康奶牛瘤胃液,选取瘤胃厌氧细菌的特异性培养基,按照厌氧菌分离鉴定的方法,分离、筛选出2株瘤胃厌氧菌,通过细菌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结果和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分析,确定所分离的2株菌(分别命名为NY1、NY2)均为Actinomyces ruminicola菌株。为了解分离的2株厌氧菌株的产酸性能,取健康牛瘤胃液分为对照组(不添加菌株),添加NY1组和添加NY2组,进行体外产酸试验。结果显示:NY2组pH均低于NY1组和对照组(P <0.05);且NY2组中乙酸、丙酸、丁酸及总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和NY1组(P <0.05);NY2组乳酸浓度均低于NY1组和对照组(P <0.05)。因此,NY2具有更强的产酸能力。为阐明NY2在不同精粗比日粮瘤胃液体外发酵特性,取健康羊瘤胃液,加入NY2菌液及其作用底物2.0g精粗比日粮(T1组:60:40,T2组:50:50,T3组:40:60),于培养瓶内连续发酵,取0、2、4、6、8、10、12、24、36、48h培养液,测定pH值、乙酸、丙酸、丁酸及乳酸含量。结果显示:T3组与T1组、T2组和对照组相比,pH显着降低(P <0.05),乙酸、丙酸、丁酸及总VFA浓度显着升高(P <0.05),乳酸浓度显着下降(P <0.05)。为明确NY2在不同精粗比(同上)日粮瘤胃内的发酵特性,取6只健康羊,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只,试验组注入NY2培养液,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采集0、2、4、6、8、10、12、24h瘤胃液,检测pH、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乳酸含量。结果显示: T3组与T1组、T2组和对照组相比,pH显着降低(P <0.05),乙酸、丙酸、丁酸及总VFA浓度显着升高(P <0.05)。因此, NY2菌株更适宜在精粗比40:60的条件下生长。为研制微生态制剂,将NY2与痤疮丙酸杆菌以不同比例混合,研究其体外发酵特性。无菌采取健康羊瘤胃液,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试验组按加入NY2(Actinomyces ruminicola,简写为Ar)与痤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简写为Pa)菌液比例的不同分为三组即(M1组:Ar/Pa =40:80,M2组:Ar/Pa=60:60,M3组:Ar/Pa =80:40),于培养瓶内连续发酵,取0、2、4、6、8、10、12、24、36、48h培养液,测定pH值、乙酸、丙酸、丁酸及乳酸含量。结果显示:pH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M2组明显低于M1组、M3组和对照组(P <0.05);M2组中乙酸、丙酸、丁酸及总VFA浓度均显着高于对照组,M1组和M3(P <0.05),M2组乳酸浓度明显低于M1组和M3组和对照组(P <0.05)。为研制微生态制剂,将NY2与痤疮丙酸杆菌以不同比例(同上)混合,研究其瘤胃内发酵特性。选取6只健康羊,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只。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试验组向试验羊体内接入不同比例的细菌混合液。采集0、2、4、6、8、10、12、24h瘤胃液,检测pH、乙酸、丙酸、丁酸、乳酸含量。结果显示:pH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M2组明显低于M1组、M3组和对照组(P <0.05);M2组中乙酸、丙酸、丁酸及总VFA浓度均显着高于对照组,M1组和M3(P <0.05),M2组乳酸浓度明显低于M1组和M3组和对照组(P <0.05)。上述结果表明:分离鉴定的NY2菌株具有更强的产酸能力,更适宜在精粗比40:60的条件下生长,微生态制剂中NY2与痤疮丙酸杆菌混合比60:60时,更有利于瘤胃发酵。不仅可保持pH在6.07.0之间波动,利于瘤胃微生物发酵,并且能够充分利用瘤胃内容物来促进乙酸、丙酸等挥发性脂肪酸生成,降低乳酸的生成,为今后瘤胃微生态制剂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曹恒春[10](2009)在《不同培养底物条件下添加丝兰皂苷对人工瘤胃内原虫和细菌间氮素微循环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4头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徐淮山羊为试验动物,采用体外发酵试验研究不同精粗培养底物对瘤胃微生态中原虫和细菌区系以及微生物蛋白微循环的影响规律。试验设置精(玉米-豆粕):粗(稻草)分别为10:90、30:70、50:50、70:30的四种比例日粮(A、B、C、D)以及在精粗比为10:90、50:50时分别添加三种不同水平丝兰提取物,研究丝兰提取物对瘤胃液体外发酵特性、原虫种群变化以及原虫对细菌的吞噬速率和吞噬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精粗比例底物引起瘤胃微生物的发酵环境的变化。pH平均值随着精粗比例的增加而下降;各组氨氮浓度呈现出随着精粗比升高而升高的趋势,A组氨氮浓度显着低于其它组,B、C、D各组间无显着差异;在不同精粗比处理间培养液的乙酸、丙酸、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平均浓度差异不显着(P>0.05);结果表明日粮精粗比显着影响原虫吞噬的速率,A、B、C、D四组吞噬速率分别为:106.2 cells/(cell h)、207 cells/(cell h)、184.2 cells/(cell h)、210.3 cells/(cell h),换算为对细菌N的吞噬速率分别为:0.57 pg N/(cell h)、1.178 pg N/(cell h)、0.99 pg N/(cell h)、1.1356 pg N/(cell h)。每天每头山羊由于原虫的吞噬造成的细菌N的循环量分别估算为:27.53 mg N/(d头);53.654 mg N/(d头);47.74 mg N/(d头);54.00 mg N/(d头),或者菌体蛋白循环量为0.172 g Pr/(d头)、0.3353 g Pr/(d头)、0.298g Pr/(d头)、0.341 g Pr/(d头),以D组菌体蛋白循环量最大,细菌周转率最高(1.27 %)。2.在不同精粗比条件下添加丝兰提取物对瘤胃微生物发酵及原虫吞噬细菌速率、吞噬量的影响。相同精粗比条件下,pH值、NH3-N浓度随着丝兰添加量的增加而下降;VFA随着丝兰提取物的添加丙酸含量上升,呈丙酸发酵;添加丝兰皂苷两组日粮的细菌增加而原虫减少,同时日粮的原虫类群结构也都有变化。添加丝兰提取物还显着影响原虫对细菌的吞噬速率,A、B、C、D、E、F吞噬速率分别为:339.9cells/(cell h)、314.7cells/(cell h)、339.9cells/(cell h)、233.4cells/(cell h)、167.1 cells/ (cell h)、199.8 cells/(cell h)。添加丝兰皂苷两组日粮的原虫吞噬速率、MCP循环变小,以0.035g/L效果更好。

二、体外发酵条件下不同稀释率对牛瘤胃纤毛虫种属变化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外发酵条件下不同稀释率对牛瘤胃纤毛虫种属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奶牛瘤胃pH、消化酶活性及原虫数量的日动态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饲粮
    1.4 样品采集及指标测定方法
        1.4.1 瘤胃液的采集
        1.4.2 瘤胃pH的测定
        1.4.3 瘤胃消化酶活性的测定
        1.4.4 瘤胃原虫的计数
        1.4.5 瘤胃原虫形态学的鉴定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时间点瘤胃pH、消化酶活性及原虫数量动态变化
    2.2 瘤胃原虫形态学鉴定
3 讨论
    3.1 瘤胃pH
    3.2 瘤胃中消化酶活性
    3.3 瘤胃原虫数量变化
    3.4 瘤胃原虫形态学鉴定
4 结论

(2)添喂气溶胶OT对牛瘤胃和整体消化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符号、缩略语表
第1章 绪论
    1.1 瘤胃
    1.2 瘤胃微生物
    1.3 瘤胃消化代谢
    1.4 瘤胃消化代谢的调控
    1.5 结语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与试验动物
    2.2 动物日粮与饲养管理
    2.3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保存
    2.4 样品的测定方法
    2.5 粪、尿中营养素的计算
    2.6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添喂气溶胶OT对新疆褐牛×西门塔尔F1代牛瘤胃消化代谢的影响
    3.2 添喂气溶胶OT对新疆褐牛×西门塔尔F1代牛瘤胃液微生物区系的影
    3.3 添喂气溶胶OT对新疆褐牛×西门塔尔F1代牛自由采食量和整体消化代谢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4.1 添喂气溶胶OT对牛瘤胃微生物和消化代谢的影响
    4.2 添喂气溶胶OT对牛整体消化代谢的影响
    4.3 添喂气溶胶OT对牛羊作用的异同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3)饲粮不同NDF水平对塔里木马鹿瘤胃内环境及原虫种群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塔里木马鹿的生物学特性概述
    1.2 瘤胃原虫的功能及研究方法
        1.2.1 瘤胃原虫对养分消化及吸收的有利作用
        1.2.2 瘤胃原虫对养分消化及吸收的不利作用
        1.2.3 瘤胃原虫与其它微生物种群的关系
        1.2.4 瘤胃原虫研究方法
    1.3 反刍动物瘤胃内环境系统及纤维素酶的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塔里木马鹿瘤胃原虫形态学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瘤胃液样品采集与制备
        2.1.2 塔里木马鹿瘤胃原虫种类形态学鉴定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饲粮不同NDF水平对塔里木马鹿瘤胃原虫数量及种群结构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3.1.2 试验饲粮及营养水平
        3.1.3 试验设计
        3.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3.1.5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 饲粮不同NDF水平对塔里木马鹿瘤胃原虫活力及总数量的影响
        3.2.2 饲粮不同NDF水平对塔里木马鹿瘤胃原虫种群结构的影响
        3.2.3 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不同NDF水平对塔里木马鹿瘤胃原虫种群结构的影响
    3.3 讨论
        3.3.1 饲粮不同NDF水平对塔里木马鹿瘤胃原虫活力的影响
        3.3.2 饲粮不同NDF水平对塔里木马鹿瘤胃原虫总数的影响
        3.3.3 饲粮不同NDF水平对塔里木马鹿瘤胃原虫种群结构的影响
        3.3.4 瘤胃原虫18SrRNA基因序列分析及种群结构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饲粮不同NDF水平对塔里木马鹿瘤胃内环境及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4.1.2 试验饲粮及营养水平
        4.1.3 试验设计
        4.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4.1.5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2.1 饲粮不同NDF水平对塔里木马鹿瘤胃内环境指标的影响
        4.2.2 饲粮不同NDF水平对塔里木马鹿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4.2.3 饲粮不同NDF水平对塔里木马鹿瘤胃纤维降解酶特性的影响
    4.3 讨论
        4.3.1 饲粮不同NDF水平对塔里木马鹿瘤胃内环境的影响
        4.3.2 饲粮不同NDF水平对塔里木马鹿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4.3.3 饲粮不同NDF水平对塔里木马鹿瘤胃纤维降解酶特性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全文结论、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5.1 全文结论
    5.2 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口服高、低剂量福尔马林和祛原虫对绵羊瘤胃微生物数量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缩略语词表
第一章 瘤胃微生物与瘤胃消化代谢
    1.1 瘤胃微生物
    1.2 瘤胃消化代谢
    1.3 瘤胃消化代谢的调控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2.2 动物日粮与饲养管理
    2.3 样品的收集与处理保存
    2.4 样品的测定方法
    2.5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口服高、低剂量福尔马林和祛原虫对绵羊自由采食量的影响
    3.2 口服高、低剂量福尔马林和祛原虫对绵羊瘤胃液pH、NH3-N、VFAs等的影响
    3.3 口服高、低剂量福尔马林和祛原虫对绵羊瘤胃液体积和瘤胃液后送率的影响
    3.4 口服高、低剂量福尔马林和祛原虫对绵羊瘤胃液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3.5 口服高、低剂量福尔马林和祛原虫对绵羊瘤胃液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3.6 绵羊自由采食量与瘤胃液消化酶活性的相关性
第四章 讨论
    4.1 调控剂剂量对牛羊自由采食量的影响
    4.2 调控剂剂量对瘤胃液内微生物数量和代谢的影响
    4.3 调控剂剂量对绵羊瘤胃液内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4.4 祛原虫绵羊瘤胃消化代谢的特征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绵羊瘤胃瘘管及护理
    附录二 盐酸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附录三 绵羊瘤胃各指标标准曲线的制作
致谢
作者简介

(5)饮用磁化水对饲喂颗粒日粮绵羊消化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第1章 绪论
    1.1 绵羊的消化代谢
        1.1.1 瘤胃内环境与瘤胃微生物
        1.1.2 瘤胃内碳水化合物消化代谢
        1.1.3 瘤胃内含氮物的代谢
        1.1.4 瘤胃内脂类的消化代谢
        1.1.5 小肠消化
    1.2 采食量
        1.2.1 自由采食量
        1.2.2 影响动物采食量的因素
    1.3 粉碎、颗粒日粮
        1.3.1 秸秆粉碎日粮
        1.3.2 秸秆颗粒日粮
    1.4 磁化水
        1.4.1 磁化水的定义
        1.4.2 饮用磁化水对动物生产性能和消化代谢的影响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与试验动物
    2.2 动物的日粮与饲养管理
    2.3 样品的采集、处理与保存
    2.4 样品测定
    2.5 结果计算与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饮用磁化水对饲喂粉碎和颗粒日粮绵羊自由采食量和消化代谢的影响
        3.1.1 饮用磁化水对饲喂粉碎和颗粒日粮绵羊自由采食量的影响
        3.1.2 饮用磁化水对饲喂粉碎和颗粒日粮绵羊日粮消化的的影响
        3.1.3 饮用磁化水对饲喂粉碎和颗粒日粮绵羊可酶解纤维素、半纤维素消化的影响
        3.1.4 饮用磁化水对饲喂粉碎和颗粒日粮绵羊氮、钙和磷消化代谢的影响
    3.2 限饲颗粒日粮条件下饮用磁化水对绵羊消化代谢的影响
        3.2.1 限饲颗粒日粮条件下饮用磁化水对绵羊自由采食量的影响
        3.2.2 限饲颗粒日粮条件下饮用磁化水对绵羊日粮消化的影响
        3.2.3 限饲颗粒日粮条件下饮用磁化水对绵羊可酶解纤维素、半纤维素消化的影响
        3.2.4 限饲颗粒日粮条件下饮用磁化水对绵羊氮、钙和磷消化代谢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4.1 饲喂颗粒日粮对牛羊自由采食和消化代谢的影响
    4.2 饮用磁化水对牛羊自由采食和消化代谢的影响
    4.3 饲喂颗粒日粮并饮用磁化水对牛羊自由采食和消化代谢的影响
    4.4 可酶解与不可酶解纤维素、半纤维对牛羊消化代谢的研究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钙、磷标准曲线
        1.1 钙标准曲线
        1.2 磷标准曲线
    附录2 纤维素、半纤维素酶解测定方法
致谢
作者简历

(6)体外模拟环境下日粮粗蛋白水平对绵羊瘤胃发酵和养分降解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我国蛋白质日粮简介
    2 日粮粗蛋白水平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意义
        2.1 日粮粗蛋白水平对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2.2 日粮粗蛋白水平对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2.3 日粮粗蛋白水平对反刍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
    3 瘤胃气体的产生
    4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日粮粗蛋白水平对瘤胃发酵参数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试验日粮
        1.3 试验仪器及准备
        1.4 样品采集及处理
        1.5 指标测定
        1.6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日粮粗蛋白水平对瘤胃pH的影响
        2.2 日粮粗蛋白水平对瘤胃VFA浓度的影响
        2.3 日粮粗蛋白水平对瘤胃NH3-N浓度的影响
        2.4 日粮粗蛋白水平对瘤胃BCP浓度的影响
        2.5 日粮粗蛋白水平对瘤胃原虫数目的影响
        3 讨论
        3.1 日粮粗蛋白水平对瘤胃液pH的影响
        3.2 日粮粗蛋白水平对瘤胃液NH_3-N合成的影响
        3.3 日粮粗蛋白水平对瘤胃内VFA生成的影响
        3.4 日粮粗蛋白水对瘤胃内BCP合成的影响
        3.5 日粮粗蛋白水平对瘤胃内原虫数目的影响
        4 小结
    试验二 不同粗蛋白水平日粮发酵动态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瘤胃液和试验日粮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缓冲液配方
        1.5 指标测定及方法步骤
        1.6 指标测定及计算方法
        1.7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日粮粗蛋白水平对产气量的影响
        2.2 不同粗蛋白水平日粮的DM累计降解率
        2.3 不同日粮粗蛋白水平的CP累计降解率
        2.4 不同日粮粗蛋白水平的NDF累计降解率
        2.5 不同粗蛋白水平日粮的ADF累计降解率
        3 讨论
        3.1 日粮粗蛋白水平对瘤胃产气量的影响
        3.2 日粮粗蛋白水平对DM降解率的影响
        3.3 日粮粗蛋白水平对CP降解率的影响
        3.4 日粮粗蛋白水平对NDF降解率的影响
        3.5 日粮粗蛋白水平对ADF降解率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章 论文总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7)添喂赖氨酸对小尾寒羊瘤胃和整体消化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1章 瘤胃微生物
    引言
    1.1 瘤胃的构造与机能
    1.2 瘤胃微生物区系的组成及影响因素
    1.3 瘤胃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
    1.4 瘤胃微生物区系的调控
    1.5 瘤胃微生物研究方法
    结语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2.2 动物日粮与饲养管理
    2.3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保存
    2.4 瘤胃液pH、氨态氮和挥发性脂肪酸等的测定
    2.5 瘤胃液体积和瘤胃液后送率的测定
    2.6 瘤胃液原虫和细菌的显微镜分类计数
    2.7 荧光定量PCR测定瘤胃真菌DNA拷贝数
    2.8 常规营养指标的测定
    2.9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添喂赖氨酸对小尾寒羊自由采食量的影响
    3.2 添喂赖氨酸对小尾寒羊瘤胃消化代谢的影响
    3.3 添喂赖氨酸对小尾寒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3.4 添喂赖氨酸对小尾寒羊整体消化代谢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4.1 添喂赖氨酸对瘤胃微生物区系和消化代谢的作用
    4.2 赖氨酸是否仅仅作为氮源在起作用
    4.3 添喂赖氨酸作用的机理
    4.4 每次尿素总采食量对瘤胃NH_3-N浓度的影响
    4.5 添喂赖氨酸和尿素对瘤胃原虫数量的影响
    4.6 添喂赖氨酸经济效益分析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8)山羊瘤胃原虫与细菌之间氮周转规律与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对含氮物质的代谢研究
        1. 反刍动物瘤胃内氮源物质的转化
        2. 瘤胃微生物对含氮物质的利用研究
        2.1 瘤胃细菌对饲料中不同含氮物质的利用
        2.1.1 瘤胃细菌对蛋白的降解
        2.1.2 不同含氮物质对瘤胃细菌的促生长作用
        2.2 瘤胃原虫对不同形式含氮物质的利用
        2.3 瘤胃真菌对不同含氮物质的利用
        2.4 瘤胃微生物在蛋白降解中的协同作用
        3 影响瘤胃微生物降解蛋白质的因素
        3.1 蛋白质类型的影响
        3.2 日粮类型的影响
        3.3 其他因素的影响
        4. 瘤胃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代谢及其影响因素
        4.1 瘤胃微生物蛋白质合成代谢概况
        4.2 微生物蛋白合成的影响因素
        4.2.1 氮源
        4.2.2 能量
        4.2.3 温度
        4.2.4 瘤胃液pH值和稀释率
        4.2.5 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消化的同步性
    第二章 瘤胃原虫与细菌之间氮周转的研究进展
        1. 瘤胃内微生物氮代谢的研究
        1.1 微生物氮代谢相关指标
        1.1.1 微生物蛋白合成效率
        1.1.2 微生物氮占可利用氮的比例
        2. 瘤胃微生物氮循环研究
        2.1 研究方法
        2.1.1 微生物蛋白合成率的研究方法
        2.1.2 原虫与细菌之间吞噬关系的研究方法
        (1) 同位素标记法
        (2) 荧光标记法
        2.2. 微生物氮循环影响因素
        3. 本课题的导出
        4 理论假说的提出
        4.1 理论假说与机制
        4.2 理论假说的机理假定
        5. 实验论证的技术路线
        5.1 DAPI荧光强度法研究瘤胃原虫对细菌的吞噬关系
        5.2 瘤胃原虫与细菌之间氮周转规律与机制的研究
        6. 研究意义及目标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一章 瘤胃原虫与细菌之间氮周转方法的建立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动物
        1.3 试验方法
        1.3.1 瘤胃细菌与原虫的分离
        1.3.2 DAPI荧光标记瘤胃细菌
        1.3.3 吞噬试验
        1.3.4 荧光强度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DAPI荧光标记瘤胃细菌标准曲线的建立
        2.1.1 标准曲线中标记细菌浓度的设置
        2.1.2 标准曲线的建立
        2.2 不同吞噬时间点游离细菌荧光强度的变化
        2.3 瘤胃原虫对细菌的吞噬率及吞噬量
        2.3.1 原虫对细菌吞噬量的计算
        2.3.2 瘤胃原虫对细菌的吞噬率及吞噬量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不同日粮精粗比对瘤胃原虫与细菌之间氮周转的影响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1.1.2 瘤胃液的采集
        1.1.3 体外发酵装置
        1.1.4 人工唾液配方
        1.1.4.1 缓冲试剂和常量元素溶液——A液
        1.1.4.2 微量元素溶液——B液
        1.1.4.3 维生素溶液——C液
        1.1.4.4 还原剂溶液——D液
        1.1.4.5 缓冲液制备
        1.1.4.6 供试培养液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3.1 常规指标测定方法
        1.3.1.1 微生物的分离
        1.3.1.2 pH值的测定
        1.3.1.3 氨氮浓度的测定
        1.3.1.4 微生物真蛋白的测定
        1.3.1.5 可溶性蛋白的测定
        1.3.1.6 培养液肽氮的测定
        1.3.1.7 培养液AA-N的测定
        1.3.1.8 微生物计数
        1.3.2 SSCP检测
        1.3.2.1 瘤胃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1.3.2.2 原虫与细菌保守区域片段的扩增
        1.3.2.3 SSCP检测(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1.3.2.4 SSCP指纹图谱分析
        1.3.3 三种重要蛋白降解菌的定量检测
        1.3.3.1 DNA浓度的测定
        1.3.3.2 保守区域片段的扩增
        1.4 计算公式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精粗比对发酵参数的影响
        2.1.1 精粗比对培养液pH的影响
        2.1.2 精粗比对培养液氨氮浓度的影响
        2.2 精粗比对原虫与细菌之间氮素周转的影响
        2.2.1 对细菌氮、原虫氮及微生物总氮周转速率的影响
        2.2.2. 对原虫吞噬细菌量和吞噬速率的影响
        2.2.2.4 相关性分析
        2.2.2.4.1 微生物氮周转速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2.2.2.4.2 微生物氮之间周转速率动态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2.2.2.5 微生物氮周转速率与底物精粗比值的回归分析
        2.2.3 精粗比对培养液中主要含氮物质组分的影响
        2.2.4 瘤胃内环境总氮与瘤胃内环境中各主要形式氮之间周转速率动态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2.3 精粗比对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2.3.1 精粗比对微生物区系比例的影响
        2.3.2 PCR-SSCP分析
        2.3.2.1 PCR扩增结果
        2.3.2.2 SSCP多态性分析
        2.4 三种重要蛋白降解菌的定量分析
        3 讨论
        3.1 不同精粗比对瘤胃内环境参数的影响
        3.1.1 精粗比对pH的影响
        3.1.2 精粗比对培养液氨氮浓度的影响
        3.2 对微生物与瘤胃内环境间含氮物质周转的影响
        3.2.1 瘤胃微生态氮素微循环研究方法的探讨
        3.2.2 对微生物氮素周转的影响
        3.2.3 对微生物蛋白产量的影响
        3.2.4 对微生物氮素周转的影响
        3.2.5 对原虫吞噬细菌量和吞噬速率的影响
        3.2.6 对瘤胃内环境中氮素周转的影响
        3.3 对微生物区系及区系内类群结构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碳源结构NSC/SC对瘤胃原虫与细菌间氮周转的影响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1.3 增测指标
        1.4 测定方法
        1.4.1 VFA的测定
        1.4.2 肽酶活性的测定
        1.4.3 蛋白酶活性的测定
        1.4.4 原虫细胞膜破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NSC/SC日粮对培养液内瘤胃内环境参数的影响
        2.1.1 不同NSC/SC日粮对培养液pH的影响
        2.1.2 不同NSC/SC日粮对培养液氨氮浓度的影响
        2.1.3 不同NSC/SC日粮对培养液挥发性脂肪酸(VFA)的影响
        2.2 不同NSC/SC纯合日粮对原虫与细菌之间氮素周转的影响
        2.2.1 对微生物蛋白含量的影响
        2.2.2 不同NSC/SC对原虫与细菌之间氮素周转的影响
        2.2.2.1 对细菌氮、原虫氮及微生物总氮周转速率的影响
        2.2.2.2 对原虫与细菌之间氮素周转的影响
        2.2.2.3 统计分析
        2.2.2.3.1 微生物之间氮周转速率的相关性分析
        2.2.2.3.2 微生物氮之间周转速率动态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2.2.2.3.3 氮周转速率与底物NSC/SC值的回归分析
        2.2.3 对培养液中主要含氮物质组分的影响
        2.2.4 瘤胃内环境总氮与瘤胃内环境中各主要形式氮之间周转速率动态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2.3 不同NSC/SC日粮对原虫胞内、外肽酶和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2.4 不同NSC/SC日粮对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2.4.1 对微生物区系比例的影响
        2.4.2 PCR-SSCP分析
        2.4.2.1 PCR扩增结果
        2.4.2.2 SSCP多态性分析
        2.5 三种重要蛋白降解菌的定量分析
        3 讨论
        3.1 不同NSC/SC对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3.1.1 对pH值的影响
        3.1.2 对氨氮浓度的影响
        3.1.3 对培养液中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的影响
        3.2 不同NSC/SC对微生物氮素周转的影响
        3.3 不同NSC/SC对瘤胃内环境氮素周转的影响
        3.4 不同NSC/SC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分子结构氮源对瘤胃原虫与细菌间氮周转的影响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分子结构氮源对培养液内瘤胃内环境参数的影响
        2.1.1 对培养液pH的影响
        2.1.2 对培养液氨氮浓度的影响
        2.1.3 对培养液挥发性脂肪酸(VFA)的影响
        2.2 不同分子结构氮源对原虫与细菌之间氮素周转的影响
        2.2.1 对微生物蛋白含量的影响
        2.2.2 对微生物氮素周转的影响
        2.2.2.1 对微生物氮素周转速率的影响
        2.2.2.2 对原虫与细菌之间氮素周转的影响
        2.2.2.2.1 对原虫吞噬细菌量和吞噬速率的影响
        2.2.2.2.2 对原虫与细菌之间氮素周转的影响
        2.2.2.3 细菌氮、原虫氮及微生物总氮之间周转速率的相关性分析
        2.2.2.4 细菌氮、原虫氮与微生物总氮随时间动态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2.2.3 对培养液中主要含氮物质组分的影响
        2.2.4 瘤胃内环境总氮与瘤胃内环境中各主要形式氮之间周转速率动态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2.3 不同分子结构氮源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2.3.1 对原虫胞内蛋白酶和肽酶活性的影响
        2.3.2 对培养液主要纤维降解酶活性的影响
        2.4 不同分子结构氮源对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2.4.1 对微生物区系比例的影响
        2.4.2 PCR-SSCP分析
        2.5 三种重要蛋白降解菌的定量分析
        3 讨论
        3.1 不同分子结构氮源对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3.1.1 对pH值的影响
        3.1.2 对氨氮浓度的影响
        3.1.3 对VFA浓度的影响
        3.2 不同分子结构氮源对微生物氮素周转的影响
        3.3 不同分子结构氮源对瘤胃内环境氮周转的影响
        3.4 不同分子结构氮源对培养液中纤维降解酶活性的影响
        3.5 不同分子结构氮源对三种主要的蛋白降解菌的影响
        4 小结
    第五章 不同单体氨基酸对瘤胃原虫与细菌之间的氮周转的影响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指标
        1.2.1 测定指标
        1.2.2 测定方法
        1.2.2.1 尿素氮测定
        1.2.2.2 滤纸纤维素酶活性
        1.2.2.3 木聚糖酶活性
        1.2.2.4 果胶酶活性
        1.2.2.5 淀粉酶活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单体氨基酸对发酵参数的影响
        2.1.1 不同单体氨基酸对培养液pH的影响
        2.1.2 不同单体氨基酸对培养液氨氮浓度的影响
        2.1.3 不同单体氨基酸对培养液挥发性脂肪酸(VFA)的影响
        2.2 不同单体氨基酸对原虫与细菌之间氮素周转的影响
        2.2.1 对微生物蛋白含量的影响
        2.2.2 不同单体氨基酸对微生物氮素周转的影响
        2.2.2.1 对细菌氮、原虫氮及微生物总氮周转速率的影响
        2.2.2.2 不同单体氨基酸对原虫吞噬细菌量和吞噬速率的影响
        2.2.2.2.2 不同单体氨基酸对原虫与细菌之间氮素周转的影响
        2.2.2.3 细菌氮、原虫氮及微生物总氮之间周转速率的相关性分析
        2.2.2.4 细菌氮、原虫氮及微生物总氮随时间动态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2.2.3 对培养液中主要含氮物质组分的影响
        2.2.4 瘤胃内环境总氮与瘤胃内环境中各主要形式氮之间周转速率动态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2.3 不同单体氨基酸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2.3.1 对原虫胞内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2.3.2 对主要纤维酶活性的影响
        2.4 不同单体氨基酸对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2.4.1 对微生物区系比例的影响
        2.4.2 PCR-SSCP分析
        2.4.2.1 PCR扩增结果
        2.4.2.2 SSCP多态性分析
        2.5 三种重要蛋白降解菌的定量分析
        3 讨论
        3.1 不同单体氨基酸对瘤胃瘤胃内环境发酵参数的影响
        3.1.1 对pH值的影响
        3.1.2 对氨氮浓度的影响
        3.1.3 对培养液VFA浓度的影响
        3.2 不同单体氨基酸对微生物氮素周转的影响
        3.3 不同单体氨基酸对瘤胃内环境氮素周转的影响
        3.4 不同单体氨基酸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3.5 不同单体氨基酸对主要蛋白降解菌的影响
        4 小结
    第六章 不同原虫控制剂对瘤胃微生物氮周转作用的影响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原虫控制剂对发酵参数的影响
        2.2 不同原虫控制剂对原虫与细菌之间氮素周转的影响
        2.2.1 对微生物蛋白含量的影响
        2.2.2 对微生物氮素周转的影响
        2.2.2.1 对细菌氮、原虫氮及微生物总氮周转速率的影响
        2.2.2.2 对原虫吞噬细菌量和吞噬速率的影响
        2.2.2.3 对原虫与细菌之间氮素周转的影响
        2.2.2.4 细菌氮、原虫氮及微生物总氮之间氮周转速率的相关性分析
        2.2.3 对培养液中主要含氮物质组分的影响
        2.2.4 瘤胃内环境总氮与瘤胃内环境中各主要形式氮之间周转速率动态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2.3 不同原虫控制剂对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2.3.1 对微生物区系比例的影响
        2.3.2 PCR-SSCP分析
        2.4 三种重要蛋白降解菌的定量分析
        3 讨论
        3.1 不同原虫控制剂对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3.1.1 对pH值的影响
        3.1.2 对培养液氨氮浓度的影响
        3.2 不同原虫控制剂对微生物氮素周转的影响
        3.3 对瘤胃内环境氮素周转的影响
        3.4 对主要蛋白降解菌的影响
        4 小结
全文总论与研究展望
    1 全文讨论
        1.1 瘤胃原虫与细菌之间氮素周转研究方法探讨
        1.1.1 瘤胃原虫与细菌之间氮素周转研究方法的建立
        1.1.2 吞噬试验中瘤胃微生态的模拟
        1.2 瘤胃原虫与细菌之间氮素循环的规律
        1.3 瘤胃内环境氮素周转与微生物氮素周转的关系
        1.4 瘤胃微生物种群结构与微生物氮素周转的关系
        1.5 瘤胃原虫与细菌之间氮素周转的影响机制
    2 全文结论
    3 研究创新点
    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Actinomyces Ruminicola的分离及其微生态制剂对瘤胃发酵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文献综述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第三章 试验结果
    3.1 分离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3.2 分离细菌的生化鉴定
    3.3 细菌165 RRNA PCR 基因扩增
    3.4 分离菌165 RRNA 基因同源性比较
    3.5 分离菌营养液的OD 值及菌体数
    3.6 优势菌株筛选
    3.7 优势菌的耐酸性
    3.8 NY2 菌株对体外发酵的影响
    3.9 NY2 菌株对体内发酵的影响
    3.10 微生态制剂对体外发酵的影响
    3.11 微生态制剂对瘤胃发酵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ACTINOMYCES RUMINICOLA 的分离鉴定
    4.2 NY2 对瘤胃微生物发酵的影响
    4.3 微生态制剂对瘤胃微生物发酵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不同培养底物条件下添加丝兰皂苷对人工瘤胃内原虫和细菌间氮素微循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碳水化合物对瘤胃微生物的重要作用
        1.1 碳水化合物的分类
        1.2 碳水化合物对瘤胃微生物的重要作用
        1.3 精粗比与瘤胃代谢
        1.4 反刍动物中 VFA 的利用
    2 反刍动物氮代谢及其特点
    3 丝兰属植物提取物的生物学作用
        3.1 皂苷的存在形式以及分布
        3.2 皂苷的提取和分离
        3.3 丝兰皂苷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3.3.1 改善畜舍环境
        3.3.2 对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
        3.3.3 抑菌作用
        3.3.4 瘤胃发酵的影响
    4 原虫的双重作用
    5 研究目的
    6 技术路线
试验部分
    第一章 不同精粗比结构底物对瘤胃发酵及微生物蛋白内循环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1.2 体外发酵装置
        1.3 人工唾液
        1.4 试验设计
        1.5 试验方法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外培养不同精粗比底物对培养液的影响
        2.1.1 体外培养不同NSC/SC 底物对培养液pH 值的影响
        2.1.2 体外培养不同精粗比底物对培养液 NH_3-N 浓度的影响
        2.1.3 体外培养不同精粗比底物对培养液挥发性脂肪酸摩尔浓度的影响
        2.2 饲料精粗比对精粗比对主要种属原虫结构的影响
        2.3 体外培养不同精粗比培养底物时瘤胃原虫对细菌的吞噬量、吞噬速率及吞噬细菌后引起 MCP 循环的分析
        2.3.1 吞噬量与吞噬速率
        2.3.2 回归分析与吞噬 N 量换算
        2.3.3 不同精粗比底物对原虫吞噬细菌后瘤胃微生态的影响
        2.3.4 不精粗比底物对原虫吞噬细菌引起瘤胃内 MCP 微循环的影响
        3 讨论
        3.1 体外培养不同精粗比底物对培养液的影响
        3.1.1 体外培养不同精粗比底物对培养液pH 值的影响
        3.1.2 体外培养不同精粗比底物对培养液 NH3-N 浓度的影响
        3.1.3 体外培养不同精粗比底物对培养液挥发性脂肪酸浓度的影响
        3.1.4 体外培养不同精粗比底物对微生物真蛋白产量的影响
        3.2 体外培养不同精粗比底物对原虫种群结构与 NDF 降解率的影响
        3.3 不同精粗比底物对原虫吞噬细菌后瘤胃微生态和 MCP 微循环的影响的影响
        3.4 精粗比对瘤胃原虫吞噬速率的影响
        4 小结
    第二章 不同日粮条件下添加丝兰皂苷对人工瘤胃氮素循环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体外发酵装置
        1.3 人工唾液
        1.4 试验设计
        1.5 试验方法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外培养不同底物培养对培养液的影响
        2.1.1 体外培养不同底物对培养液pH 值的影响
        2.1.2 体外培养不同底物对培养液 NH3-N 浓度的影响
        2.1.3 体外培养不同底物对培养液挥发性脂肪酸(VFA)摩尔浓度的影响
        2.1.4 体外培养不同底物对培养液培养液肽浓度的影响
        2.1.5 体外培养24h 后对培养底物NDF 分解率、培养液可溶蛋白浓度、微生物蛋白的影响
        2.2 饲料精粗比对精粗比对主要种属原虫结构的影响
        2.3 体外培养不同精粗比培养底物时瘤胃原虫对细菌的吞噬量、吞噬速率及吞噬细菌后引起 MCP 循环的分析
        2.3.1 吞噬量与吞噬速率
        2.3.2 回归分析与吞噬 N 量换算
        2.3.3 不同精粗比底物对原虫吞噬细菌后瘤胃微生态的影响
        2.3.4 不精粗比底物对原虫吞噬细菌引起瘤胃内 MCP 微循环的影响
        3 讨论
        3.1 体外培养不同培养底物对培养液pH 值、NH_3-N、VFA 的影响
        3.1.1 对培养液pH 值的影响
        3.1.2 体外培养不同精粗比底物对培养液 NH3-N 浓度的影响
        3.1.3 体外培养不同精粗比底物对培养液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的影响
        3.2 体外不同底物培养对原虫数目及种群结构、WCP、NDF 降解率的影响
        3.3 体外不同底物培养对培养液肽、可溶蛋白含量的影响
        3.4 不同底物培养对瘤胃原虫吞噬速率的影响
        4 小结
总体讨论和研究展望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体外发酵条件下不同稀释率对牛瘤胃纤毛虫种属变化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奶牛瘤胃pH、消化酶活性及原虫数量的日动态变化研究[J]. 杨宝钰,王娇,颜轶男,阿依古丽·艾买尔,张苏江. 动物营养学报, 2021(03)
  • [2]添喂气溶胶OT对牛瘤胃和整体消化代谢的影响[D]. 黄振.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3]饲粮不同NDF水平对塔里木马鹿瘤胃内环境及原虫种群结构的影响[D]. 吐尔逊阿依·赛买提. 塔里木大学, 2018(09)
  • [4]口服高、低剂量福尔马林和祛原虫对绵羊瘤胃微生物数量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D]. 蔡娟.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5]饮用磁化水对饲喂颗粒日粮绵羊消化代谢的影响[D]. 张丽平.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6]体外模拟环境下日粮粗蛋白水平对绵羊瘤胃发酵和养分降解的影响[D]. 韩璐璐. 沈阳农业大学, 2016(02)
  • [7]添喂赖氨酸对小尾寒羊瘤胃和整体消化代谢的影响[D]. 刘文杰. 新疆农业大学, 2012(04)
  • [8]山羊瘤胃原虫与细菌之间氮周转规律与机制的研究[D]. 王欢莉. 扬州大学, 2014(01)
  • [9]Actinomyces Ruminicola的分离及其微生态制剂对瘤胃发酵的影响[D]. 胡盼.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0(09)
  • [10]不同培养底物条件下添加丝兰皂苷对人工瘤胃内原虫和细菌间氮素微循环的影响[D]. 曹恒春. 扬州大学, 2009(12)

标签:;  ;  ;  ;  ;  

体外发酵条件下不同稀释率对牛瘤胃纤毛虫种类变化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