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辩证论治(论文文献综述)

舒之椰[1](2021)在《肝肾不足型类风湿关节炎与膝关节磁共振表现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膝关节磁共振的表现与肝肾不足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为肝肾不足型RA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9年11月-2020年10月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科住院的肝肾不足型RA患者共60例,将入选病例依据实验室血清学指标(RF、抗CCP抗体、ESR、CRP)阴阳性分为阴性组和阳性组;按照关节功能分级分为四期(Ⅰ、Ⅱ、Ⅲ、Ⅳ);依据病程,分为早期(病程≤24月)组及中晚期(病程>24月)组,以MRI平扫方法检查膝关节滑膜增厚、关节腔积液、骨侵蚀、半月板损伤和韧带损伤的情况,记录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及RF、抗CCP抗体、CRP、ESR等实验室指标,研究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磁共振与肝肾不足型证候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60例肝肾不足型类风湿关节炎的MRI表现有:滑膜增厚55例(91.67%),关节腔积液52例(86.67%),骨侵蚀37例(61.67%),半月板损伤34例(56.67%),韧带损伤26例(43.33%),其中滑膜增厚是最常出现的病变。(2)肝肾不足型类风湿关节炎RF阳性组与阴性组在滑膜增厚和韧带损伤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关节腔积液、骨侵蚀、半月板损伤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不足型类风湿关节炎抗CCP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在骨侵蚀、半月板损伤和韧带损伤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滑膜增厚、关节腔积液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不足型类风湿关节炎ESR阳性组与阴性组在滑膜增厚、韧带损伤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关节腔积液、骨侵蚀、半月板损伤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不足型类风湿关节炎CRP阳性组与阴性组在滑膜增厚、韧带损伤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关节腔积液、骨侵蚀、半月板损伤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关节功能分级在膝关节MRI表现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4)病程与滑膜增厚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与关节腔积液、骨侵蚀、半月板损伤和韧带损伤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5)病程与抗CCP抗体呈正相关(r=0.365,p=0.004)。结论:MRI是诊断RA的有效辅助手段,1.肝肾不足型RA患者RF阳性时膝关节MRI更容易出现滑膜增厚和韧带损伤;2.肝肾不足型RA患者抗CCP抗体阳性时膝关节MRI更容易出现骨侵蚀、半月板损伤和韧带损伤;3肝肾不足型RA患者ESR阳性时膝关节MRI更易出现滑膜增厚和韧带损伤;4.肝肾不足型RA患者CRP阳性时膝关节MRI更易出现滑膜增厚和韧带损伤;5.肝肾不足型RA患者膝关节MRI对晚期滑膜增厚更加敏感;6.肝肾不足型RA患者病程与其抗CCP抗体水平呈正相关。

刘水娟[2](2021)在《祛痹通络方影响寒湿痹阻型RA的血小板参数和D-2聚体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祛痹通络方对寒湿痹阻型RA的血小板参数和D-2聚体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筛选符合标准的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60例,采用随机分配原则,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祛痹通络方联合塞来昔布胶囊、甲氨蝶呤片和叶酸片治疗,对照组予塞来昔布胶囊、甲氨蝶呤片和叶酸片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的各项指标:主要临床症状体征、VAS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DAS28评分(disease activity score in 28 joints,DAS28)、中医症状量化评分、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血小板参数和D-2聚体等,在各观察节点,比较两组方案的各项指标的变化及关联性,研究祛痹通络方对血小板参数和D-2聚体水平的影响,并探讨祛痹通络方治疗RA的作用机理,最后得出结论。结果:1.中医症状评分: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的中医症状评分均明显下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无论是治疗第4周、还是治疗第8周,治疗组的中医症状评分均下降更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VAS疼痛评分和DAS28评分: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的VAS疼痛评分和DAS28评分均明显下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无论是治疗第4周、还是治疗第8周,治疗组的VAS疼痛评分和DAS28评分均下降更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CRP、ESR: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的CRP、ESR均明显下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无论是治疗第4周、还是治疗第8周,治疗组的CRP、ESR均下降更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RF: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的RF均明显下降(P<0.01),差异有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无论是治疗第4周、还是治疗第8周,治疗组的RF下降更明显(P<0.05),差异有意义,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D-2聚体: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的D-2聚体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无论是治疗第4周、还是治疗第8周,治疗组的D-2聚体水平均下降更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6.血小板参数: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的PLT、MPV、PDW均明显下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无论是治疗第4周、还是治疗第8周,治疗组的PLT、MPV、PDW均下降更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而观察两组患者在各观察节点的PCT和P-LCR,发现P值均大于0.05,说明无显着差异,不能得出两组方案对PCT和P-LCR产生影响的结论。7.中医证候疗效评分:两组治疗后经秩和检验得出P=0.031<0.05,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总有效率>对照组总有效率,说明治疗组更优于对照组。8.安全性:在研究期间,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经检验得出P>0.05,说明无显着差异。结论:1.祛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寒湿痹阻型RA的中医症候和疾病活动度,说明治疗显效;2.祛痹通络方可以降低CRP、ESR等指标,说明该方具有抗炎镇痛的作用;3.血小板参数和D-2聚体指标与RA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为RA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4.祛痹通络方能够降低PLT、MPV、PDW和D-2聚体的指标,说明该方具有改善凝血功能的作用,这可能是其治疗RA的机制之一;5.祛痹通络方可以降低RF的数值,说明该方可以缓解RA患者的病情,而且无显着不良反应。

卢黄欣[3](2021)在《类风湿关节炎风寒湿阻证患者PBMCs中环状RNA的初步筛选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风寒湿阻证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中环状RNA(CircularRNA,circRNAs)表达谱的差异情况,探讨circRNAs在RA风寒湿阻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选取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已诊断为RA,且中医辨证为风寒湿阻证的患者(T组)20例及健康体检者(C组)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随机选择两组中各4例研究对象,收集外周血,提取PBMCs,利用Arraystar circRNA基因芯片检测两组PBMCs中差异表达的circRNAs,根据筛选条件(FC>1.5,P值<0.05)筛选表达显着失调的circRNA,对其进行来源染色体定位和来源区域查找;(2)运用微小RNA靶基因预测数据库(CircularRNA Interactom和Circ Bank Database)预测circRNA与miRNA的结合位点;运用DAVID和KOBAS数据库对表达失调的circRNA的亲本基因进行GO分析和KEGG pathway富集分析;(3)以FC值>2.0、P值<0.05和原始信号值为高值三个标准为条件,在具有显着差异表达的circRNA中,挑选3个差异表达的circRNA,以T组和C组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技术,验证RA风寒湿阻证患者中该三个circRNA的表达是否与微阵列芯片表达结果一致;(4)选择在RT-q PCR验证过程中与微阵列芯片结果一致的circRNA,对其进行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探讨其对RA风寒湿阻证的诊断价值。采用Spearman分析circRNA表达与RA炎症性指标相关性。最后对该circRNA所涉及的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1)CircRNA微阵列芯片中共检测出11088个circRNA,筛选出399个差异表达的circRNA,其中149个circRNA表达上调,250个circRNA表达下调。(2)399个差异表达的circRNA主要定位于1号染色体(48个),其次为19号(32个)、11号(28个)、2号(27个)、3号(26个)、7号(26个)染色体,在所有差异表达的circRNA中,未见分布于染色体Y上;同时,399个差异表达的circRNA中,322个circRNA来自外显子,43个来自内含子,22个来自正义重叠区,4个来自基因间,8个来自反义链,其中,反义链及基因间未见circRNA来源。(3)GO分析结果提示表达失调circRNA亲本基因在生物过程方面,表现在蛋白质结合、膜结合、有机环化合物结合等;在细胞组分方面,表现在细胞内、膜结合细胞器、细胞质等;在分子功能方面,表现在细胞蛋白代谢过程、有机氮复合代谢过程、生物过程负调节等。KEGG分析结果提示差异表达circRNA亲本基因主要涉及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节、fcγR介导的吞噬作用、上皮细胞的细菌入侵、人巨细胞病毒感染、核糖体、矿物吸收、蛋白质消化和吸收、ECM受体相互作用、内分泌和其他因素调节的钙重吸收、沙门氏菌感染、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生物合成等通路,进而参与RA的发生发展。(4)RT-q PCR验证结果显示,在T组和C组中,hsa_circRNA_009012的表达显着上调(P<0.01)、hsa_circRNA_101328的表达显着下调(P<0.01),hsa_circRNA_050898的表达水平在T组和C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RT-q PCR验证结果与微阵列芯片结果一致的两个circRNA增加样本量进行验证(n=40),结果显示T组hsa_circRNA_101328的表达较C组明显下调(P<0.01),T组hsa_circRNA_009012较C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hsa_circRNA_101328诊断RA风寒湿阻证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957;hsa_circRNA_101328与RA炎症性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sa_circRNA_101328与CRP成显着负相关(P<0.01),与RF、CCP、ESR不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1)本研究挖掘了RA风寒湿阻证circRNA表达谱,并筛选出差异表达的circRNA。(2)本研究发现差异表达的circRNA可能通过参与感染及人体免疫调节等通路影响RA风寒湿阻证的发生发展,为进一步精准辨“证”提供基础数据参考。(3)hsa_circRNA_101328可作为潜在的RA风寒湿阻证的临床诊断生物学标志物,且hsa_circRNA_101328反应RA病情活动性。

张晶晶[4](2021)在《火龙疗法对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护理干预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火龙疗法对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纳排标准的甘肃省某三级甲等中医院风湿骨病科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火龙疗法。采集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入院时及两周后各项生化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疼痛VAS评分、中医症候分级量化表、患者报告结局量表、HAQ健康评估问卷、中医症候疗效评价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数据。结果:1.两组患者基线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血沉、疼痛VAS评分、中医症候积分、患者报告结局量表评分、HAQ健康评估问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干预后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类风湿因子、血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疼痛、关节肿胀、晨僵、关节发冷症状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报告结局量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AQ健康评估问卷,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火龙疗法可有效降低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炎症因子水平。2.火龙疗法可以改善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疼痛、肿胀、晨僵、发冷等症状,降低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3.火龙疗法可以降低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患者报告结局量表评分及HAQ健康评估问卷得分,从而提高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生活质量。

陈易[5](2021)在《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发病广泛、病程长、致残率高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此次研究基于循证医学理念,运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中医辨证分型治疗RA的临床疗效。通过分析各证型中医药参与治疗所获疗效得出的分析结果,比较中药治疗RA各证型间的疗效差异,初步得出各证型间中医药介入的获益差别,为临床更规范、有效的应用中医药治疗RA提供数据基础。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自建库起至2018年10月31日的相关RCT文献;检索内容根据《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中类风湿关节炎的8种主要中医临床证型,分别是风湿痹阻证、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瘀血阻络证、气血亏虚证、肝肾不足证、气阴两虚证。对各证型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相关的数据进行Meta系统分析,对疗效指标进行异质性、效应值合并和漏斗图分析;比较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与西药治疗RA的疗效差异;并在亚组分析中分别对纯中药与西药、中西药联合用药与西药治疗RA的疗效差异进行对比;最后对8种证型中药和中西药联合用药的疗效做对比。结果:此研究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188篇,参与对比总样本16615例,治疗组即中药组(含中西药联合用药)8680例、对照组即西药组7935例。亚组分析中纯中药组4416例、对照西药组3778例;中西药联合组4264例、对照西药组4157例。(1)风湿痹阻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12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1207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2.24%和77.26%,[OR(95%CI)=3.62(2.54,5.17),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8篇,病例总数1006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2.63%和 78.19%,[RR(95%CI)=1.19(1.31,1.25),P<0.00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4篇,病例总数201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10%和73.00%,[RR(95%CI)=1.23(1.08,1.41),P=0.002]。(2)寒湿痹阻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66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5617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83%和76.43%,OR(95%CI)=3.08(2,64,3.61),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24篇,病例总数3301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2.61%和 78.23%,[RR(95%CI)=1.18(1.11,1.25),P<0.00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42篇,病例总数201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89.50%和 75.26%,[RR(95%CI)=1.16(1.13,1.20),P<0.00001]。(3)湿热痹阻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42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3570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14%和73.50%,OR(95%CI)=3.45(2.85,4.18),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28篇,病例总数2441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0.65%和 75.67%,[RR(95%CI)=1.17(1.12,1.23),P<0.00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14篇,病例总数1129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88.99%和 69.12%,[RR(95%CI)=1.26(1.19,1.33),P<0.00001]。(4)痰瘀痹阻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22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1817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75%和73.77%,OR(95%CI)=4.09(3.08,5.42),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5篇,病例总数300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2.81%和 76.87%,[RR(95%CI)=1.18(1.04,1.34),P=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17篇,病例总数1517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54%和 73.16%,[RR(95%CI)=1.21(1.14,1.29),P<0.00001]。(5)瘀血阻络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17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1612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83%和74.75%,OR(95%CI)=3.77(2.80,5.08),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5篇,病例总数394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4.20%和 81.28%,[RR(95%CI)=1.14(1.03,1.27),P=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12篇,病例总数1218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03%和 72.73%,[RR(95%CI)=1.23(1.16,1.31),P<0.00001]。(6)气血亏虚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9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904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43%和75.06%,OR(95%CI)=3.56(2.41,5.28),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2篇,病例总数168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3.10%和 77.78%,[RR(95%CI)=1.20(1.05,1.37),P=0.006];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7篇,病例总数736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03%和74.46%,[RR(95%CI)=1.22(1.14,1.31),P<0.00001]。(7)肝肾不足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20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1888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7.91%和69.97%,OR(95%CI)=3.32(2.59,4.26),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16篇,病例总数1575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89.33%和 71.33%,[RR(95%CI)=1.26(1.19,1.32),P<0.00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4篇,病例总数313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0.13%和 63.69%,[RR(95%CI)=1.25(1.10,1.43),P=0.0010]。P 值小于 0.05 说明疾病疗效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8)气阴两虚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0篇,因为无法检索到符合标准的相关文献,则最终无法进行Meta分析,也无数据参与证型间的疗效对比。结论: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证型中西药联合用药及纯中药组治疗RA的总有效率均优于西药常规治疗组;湿热痹阻证、瘀血阻络证中西药联合组治疗疗效明显优于纯中药组。

毛霞[6](2020)在《乌头汤缓解类风湿关节炎寒证的关键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在中医理论中属于“痹症”范畴,临床中寒证和热证是两种最为常见的证型。乌头汤是治疗RA寒证的经典方剂,具有疗效好、可持久服用以及毒性低的优势。然而,现阶段乌头汤发挥缓解RA寒证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尚不明确,严重阻碍了乌头汤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因此,亟需应用现代药理研究方法,鉴定乌头汤缓解RA寒证的药效物质基础,进而揭示其作用机制。研究目的本项研究通过全基因组表达谱和网络药理学分析,将药物靶标预测、网络分析、分子对接、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a resonance,SPR)和药代动力学等方法和体内外实验验证相结合,筛选乌头汤缓解RA寒证的关键药效物质基础,并探究其潜在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基于佐剂诱导型关节炎(Adjuvant-induced arthritis,AIA)病证结合大鼠模型和全基因组表达谱分析,考察乌头汤缓解AIA寒证与热证的药效差异和网络调控机制1.1 AIA模型的建立1.1.1单纯AIA模型的建立:选用健康6-8周龄雄性Lewis大鼠,每只大鼠单次尾根皮内注射0.1mL完全弗式佐剂(10 mg/mL)热灭活的结核分枝杆菌酪酸的液体石蜡混悬液,Difco),诱导AIA模型;1.1.2 AIA寒/热性关节炎模型的建立:在复制AIA模型的同时,模拟类RA致病原因,分别施加外界风寒湿(风速6 m/s,相对湿度均为60%,温度为6℃,连续15天)、风湿热(风速6 m/s,相对湿度均为90%,温度为37℃,连续15天)条件刺激,造成AIA寒性和AIA热性模型;1.2动物分组与给药雄性Lewis大鼠36只,每组6只。组别如下:空白组、AIA模型组、AIA-寒证模型组、AIA-热证模型组、AIA-寒证+乌头汤组(7.5 g/kg,2倍临床剂量)和AIA-热证+乌头汤组(7.5 g/kg,2倍临床剂量)。大鼠给药按照1mL/100g体重灌胃,从免疫当天开始给药,同时,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灌服等容积蒸馏水。给药至免疫第27天进行动物取材。1.3关节炎评价1.3.1疾病严重度指标评价: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的疾病严重情况(疾病发生率、关节炎临床评分、右后肢肿胀度、体重、炎性因子水平、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和痛阈)。疾病发生率:给药结束后,记录每组中发病大鼠的只数/大鼠总只数的比例;右后肢肿胀度:自免疫8天开始,每2日用游标卡尺测量大鼠的右后肢直径,截止至取材前一天;体重:自免疫第一天开始,每周测量大鼠体重两次,截止至取材前一天;炎性因子水平: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正常组、AIA模型组和给药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6、IL-1 β、IL-17、IFN-γ含量;胸腺指数:于取材当天收集并称量大鼠胸腺,除以相应的大鼠体重,计算胸腺指数(mg/g);脾脏指数:于取材当天收集并称量大鼠脾脏,除以相应的大鼠体重,计算脾脏指数(mg/g);痛阈:以Von frey hair机械疼痛测试仪、热辐射疼痛测试仪和丙酮测量各组大鼠痛阈,分别在造模前、造模后测量(每隔2天测量一次),每次测量维持3个周期,中间间隔5min;1.3.2病证结合指标评价: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的病证结合指标情况(关节表面温度、肝脏Na+-K+-ATP酶、Ca2+-Mg2+-ATP酶、琥珀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大鼠血浆T3、T4、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释放激素的含量和每日饮水量)。关节表面温度:从发病第一天开始,每日通过红外热像仪测量雄性Lewis大鼠左足的关节表面温度;肝脏Na+-K+-ATP酶/Ca2+-Mg2+-ATP酶/琥珀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大鼠血浆T3/T4/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释放激素含量:大鼠取材后,收集血清,运用Elisa或生化法测量上述指标含量;每日饮水量:运用量筒测量每组大鼠每日饮水量;1.4全基因组表达谱分析1.4.1滑膜样本收集与芯片处理:收集于给药第27日取材的发现集大鼠滑膜组织,浸入Trizol(Invitrogen,CA,USA)试剂后,立即转移至液氮中待测。对大鼠滑膜所含总RNA进行抽提和纯化后,运用Agilent大鼠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4×44K(CatNo.:014879,Santa Clara,California,USA.)进行 RNA 的放大、标记和杂交;1.4.2数据收集:完成杂交的芯片采用Agilent Microarray Scanner(Cat.#G2565CA,Agilent technologies,Santa Clara,CA,US)进行扫描,并运用Affymetrix GeneChip Operating · Software(GCOS;version 1.4)筛选 log2 ratio ≥ 1 或 log2 ratio ≤-1 和 P-value<0.05 的基因;1.4.3数据分析:运用Agilent GeneSpring GX software进行差异基因层级聚类以识别差异表达基因,并基于欧氏距离进行聚类分析。接着,将相关基因上传至 Gene Ontology(G0,http://www.geneontology.org/)数据库进行 G0 生物学过程富集分析,研究其靶点生物过程,并进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1.5网络构建与分析1.5.1乌头汤效应基因-RA寒热候选靶标基因相互作用网络的建立:基于String数据库(http://string-db.org/,version 10.5),提取乌头汤候选靶标分子与RA寒热候选靶标基因的相互作用信息,并构建药物靶标分子网络。采用Navigator software(Version 2.2.1)进行网络可视化。1.5.2网络拓扑特征值计算:计算上述“药物靶标-疾病基因”互作网络中网络节点的拓扑特征值(连接度、介度、紧密度),筛选三者均大于相应中位数的节点为乌头汤干预RA寒证与热证相关失衡网络的关键候选靶点,进行通路富集分析。2.乌头汤缓解AIA寒证的关键药效物质基础发现和相关作用机制研究2.1分子对接2.1.1乌头汤关键候选靶点与活性成分结构收集乌头汤干预RA寒证相关失衡网络的关键候选靶点结构收集:从蛋白银行库(PDB,https://www.rcsb.org/)中获取相关靶标的三维结构及活性口袋信息。如果存在靶标与小分子的复合物晶体结构,则直接根据复合物晶体结构中的小分子所在位置定义为活性口袋,否则对靶标进行表面口袋分析,挑选最大的口袋进行对接分析;乌头汤缓解RA寒证的活性成分结构收集:基于本课题组前期对乌头汤所含化学成分的鉴定,以及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Absorption-distribution-metabolism-excretion,ADME)评估,筛选出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成分,使用Open Babel将相关活性成分的二维结构转换为三维结构;2.1.2分子对接分析运用 SimBioSys 公司的分子对接软件 eHiTS(eHiTS 6.0,SimBioSysInc.eHiTS,Canada)进行分子对接分析,对接分数大于4.0表示对接化合物与靶标之间有较强的亲和力,筛选出乌头汤缓解RA寒证疾病严重度的关键候选药效物质。2.2 SPR2.2.1乌头汤关键候选药效物质和候选靶标准备:购买或合成分子对接筛选得出的与乌头汤关键候选靶点有较强亲和力的候选药效物质,以及具有蛋白活性的候选靶标蛋白;2.2.2 SPR分析:将待检测蛋白以氨基耦合的形式固定于CM5传感芯片上,运用Biacore T200 instrument(BIACORE T200,GE,USA),验证分子对接结果,计算解离常数KL;2.3药代动力学检测2.3.1样本收集:饲养雄性Lewis大鼠18只,分为3组,每组6只。组别如下:空白组、空白组+BAC(bioactive compounds,BAC)(乌头汤缓解RA寒证关键药效物质基础组合)、空白组+乌头汤组(7.5 g/kg,2倍临床剂量)。灌胃给与乌头汤和 BAC 后,在不同时间点(0,0.083,0.25,0.5,1,2,4,8,12 和 24h)通过眼内眦取血(1mL/次),放入肝素钠抗凝管内12000rpm离心15分钟,取上清分装至EP管内待测;2.3.2药代动力学分析:运用液相-质谱联用分析系统(UPLC-MS/MS,AcQuityTM UPLC/API 5500 Qtrap)检测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清中乌头汤候选药效物质的含量,计算药物半衰期等药代动力学指标。3.乌头汤关键药效物质PAE和TLT组成的BAC缓解RA寒证与热证的药效学差异及其作用机制验证3.1 AIA模型的建立(同1.1)3.2动物分组与给药雄性Lewis大鼠101只。组别如下:空白组(n=9)、AIA-寒证模型组(n=9)、AIA-热证模型组(n=9)、AIA-寒证+乌头汤给药组(n=9,7.5g/kg,2倍临床剂量)、AIA-寒证+BAC给药组(n=9,同等剂量乌头汤等量换算)、AIA-寒证+塔拉定(Talatizidine,TLT)给药组(n=5,同上)、AIA-寒证+芍药苷(Paeoniflorin,PAE)给药组(n=5,同上)、AIA-寒证+甲氨喋呤(Methotrexate,MTX)给药组(n=9)、AIA-热证+乌头汤给药组(n=9,7.5g/kg,2倍临床剂量)、AIA-热证+BAC(n=9,同上)、AIA-热证+TLT给药组(n=5,同上)、AIA-热证+PAE给药组(n=5,同上)、AIA-热证+MTX给药组(n=9)。大鼠给药按照1 mL/100g体重灌胃,从免疫当天开始给药,同时,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灌服等容积蒸馏水。给药至免疫第27天进行动物取材。3.3关节炎评价3.3.1疾病严重度指标评价: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的疾病严重情况(疾病发生率、关节炎临床评分、右后肢肿胀度、体重、炎性因子水平、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和痛阈),并运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 and eosin,HE)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以及各给药组大鼠右后肢的病理变化;3.3.2病证结合指标评价(同1.3.2);3.3.3肝肾毒性评价肝肾指数:于取材当天收集并称量大鼠肝脏和肾脏,除以相应的大鼠体重,计算肝脏指数和肾脏指数(mg/g);肝肾生化指标:大鼠取材后,收集血清,运用Elisa法测量反应肝脏毒性的指标丙氨酸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以及反应肾脏毒性的指标尿素和肌酐水平;肝肾病理变化:运用HE染色观察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以及各给药组大鼠肝脏和肾脏的病理变化;3.4细胞培养人成纤维滑膜细胞(Human Fibroblast like Synoviocytes,HFLS-RA)和3T3-L1前脂肪细胞按常规培养于含90%基础细胞培养基、10%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FBS)及 1%双抗(Penicillin-Streptomycin,PS)的完全培养基中,置37℃、5%CO2、饱和湿度培养箱内孵育;3.5细胞诱导及药物干预3.5.1 HFLS-RA:HFLS-RA的代数均4代到8代,通过10 ng/mL的白介素-1 β(Interleukin-1 β,IL-1 β)诱导后,分别由0.4 μ g/m乌头汤、BAC(同等剂量乌头汤换算)和0.2 μ g/mL MTX作用24h,再进行体外验证;3.5.2 3T3-L1前脂肪细胞细胞活性检测:将乌头汤和BAC分别设置八个浓度,即0.2、0.4、0.8、1.6、3.2、6.4、12.8和25.6 μ g/mL,计算IC50值,确定给药浓度;3T3-L1前脂肪细胞诱导及染色:运用经典三联法(成脂激素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地塞米松、胰岛素)诱导3T3-L1前脂肪细胞成脂。待细胞成脂后,运用油红氧染色观察;药物对成脂影响的药效学评价:实验分为四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经典三联法诱导模型组、经典三联法+乌头汤给药组和经典三联法+BAC给药组,在诱导第三天提取蛋白做Western blot,验证两药对PPAR-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GC 1 α(PPAR-γ coactivator 1alpha)、UCP1(uncoupling protein 1)和 PRDM16(PR domain containing 16)产热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并待实验第七天左右脂肪细胞形成时,运用油红氧染色观察不同组别细胞成脂;BAC对3T3-L1脂肪细胞作用的机制验证:待3T3-L1前脂肪细胞产生接触抑制2天后,siRNA-PPARG/siRNA-control转染6小时,换正常培养基培养作用24小时,换诱导液(含有相应浓度的乌头汤或BAC)诱导成脂。实验分为八个组,分别为空白组、经典三联法诱导模型组、经典三联法诱导模型+siRNA-PPARG组/siRNA-PPARG+乌头汤组/siRNA-PPARG+BAC 组/siRNA-Control 组/siRNA-Control组+乌头汤/siRNA-Control组+BAC组。待诱导第三天,提取蛋白,检测不同组别中PPAR-γ、PGC-1 α、UCP1和PRDM16蛋白表达水平。3.6相关蛋白表达水平检测运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动物关节软骨中和体外培养HFLS-RA中的ALOX15B(arachidonate 15-lipoxygenase,type B)、c-JUN、PPAR-γ、FGF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PTGS2(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 synthase 2)、MMP1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3)、IL-1 β 和 TGF-β 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候选靶标的表达水平。并运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组动物关节软骨中核受体蛋白PPAR-γ和c-JUN的表达。研究结果1.乌头汤在缓解AIA寒证和热证大鼠的疾病严重度方面存在药效差异,其作用机理也不同1.1乌头汤可有效缓解AIA寒证大鼠的疾病严重度,而对AIA热证大鼠的疾病改善作用不显着1.1.1乌头汤能缓解AIA寒证大鼠的关节炎严重程度:从表征上看,AIA、AIA寒证和AIA热证模型大鼠关节红肿、畸形症状表现明显,乌头汤作用后可显着改善AIA寒证模型组大鼠的疾病严重度,具体表现为降低AIA寒证模型组大鼠的疾病发生率、关节炎临床评分、右后肢肿胀度、各炎性因子水平,以及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缓解各模型组大鼠下降的体重和痛阈,而对AIA热证模型组大鼠的疾病严重改善情况不明显;1.1.2乌头汤能改善AIA寒证大鼠的病证结合指标:与空白对照组与AIA模型组相比,AIA寒证模型组大鼠的关节表面温度、肝脏Na+-K+-ATP酶、Ca2+-Mg2+-ATP酶、琥珀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大鼠血浆T3、T4、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释放激素的含量和每日饮水量均显着下调,乌头汤可有效提高AIA寒证模型组大鼠各病证结合指标,而对AIA热证模型组大鼠的各病证结合指标改善情况不显着;1.2乌头汤缓解RA寒证的作用机制与其对产热和能量代谢,以及机体炎症-免疫系统相关通路的调节有关基于全基因组表达谱差异基因分析所得AIA寒证相关基因、AIA发病相关基因和已知RA相关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建立AIA寒证相关分子网络,该网络包含422个节点(其中,225个AIA寒证相关基因,33个AIA发病相关基因,170个已知RA相关基因)和1939对相互作用。计算并衡量上述网络中422个节点的拓扑中心性,筛选得到141个AIA寒证相关分子网络中的关键节点。通过功能挖掘,发现上述141个AIA寒证关键网络节点主要参与炎症-免疫调节相关生物学反应,以及热量产生调节相关生物学反应;利用乌头汤处理AIA寒证大鼠前后的差异基因,及上述141个AIA寒证关键网络节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乌头汤干预寒证相关分子网络,包含179个节点(其中,57个寒证关键网络节点,40个乌头汤缓解寒证相关基因,82个已知RA相关基因)和1095对相互作用。根据上述网络节点的拓扑中心性,筛选到63个乌头汤干预寒证分子网络的关键节点。功能挖掘表明此63个乌头汤干预寒证分子网络的关键节点富集显着性最高的生物学反应均与产热调节相关,其次是与炎症-免疫调节相关的生物学反应。接着,在所得的乌头汤缓解寒证相关基因和寒证关键网络节点中,挖掘得出ALOX15B和FGF2两个冗余基因,提取ALOX15B和FGF2的直接相互作用对象,建立其相互作用子网,并对子网节点的功能进行挖掘,结果发现这些节点分子最显着富集于与产热相关的生物学反应,其次,是与能量生成相关的生物学反应,再次,是与激素应答相关生物学反应。因此,推测与产热和能量代谢,以及维持机体炎症-免疫系统平衡相关的ALOX15B-PPAR-γ-PTGS2-FGF2-IL-1 β-c-JUN-MMP13-TGF-β 1信号通路是乌头汤缓解RA寒证的关键靶标;1.3乌头汤缓解RA热证的作用机制与其对机体抗炎-免疫系统相关通路的调节有关基于全基因组表达谱差异基因分析所得AIA热证相关基因、AIA发病相关基因和已知RA相关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建立AIA热证相关分子网络,该网络包含236个节点(其中,48个热证相关基因,21个AIA发病相关基因,165个已知RA相关基因)和1203对相互作用。计算并衡量上述网络中236个节点的拓扑中心性,筛选得到82个AIA热证相关分子网络中的关键节点。通过功能挖掘,发现上述82个AIA热证关键网络节点绝大多数都参与炎症-免疫调节相关的生物学反应;利用乌头汤处理AIA热证大鼠前后的差异基因,及上述82个AIA热证关键网络节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乌头汤干预热证相关分子网络,包含88个节点(其中,15个热证相关基因,8个乌头汤缓解热证相关基因,65个已知RA相关基因)和566对相互作用。根据上述网络节点的拓扑中心性,筛选到32个乌头汤干预热证分子网络的关键节点。功能挖掘表明此32个乌头汤干预热证分子网络的关键节点富集显着性最高的生物学反应均与炎症-免疫调节相关。接着,在所得的乌头汤缓解热证相关基因和热证相关基因中,挖掘得出CD3G和THBS1两个冗余基因,提取CD3G和THBS1的直接相互作用对象,建立其相互作用子网,并对子网节点的功能进行挖掘,结果发现这些节点分子绝大多数均富集于与炎症-免疫调节相关的生物学反应;2.PAE和TLT是乌头汤发挥缓解AIA寒证的候选关键药效物质2.1 PAE 和 TLT 与 ALOX15B-PPAR-γ-PTGS2-FGF2-IL-1 β-c-JUN-MMP13-TGF-β 1信号通路中关键靶标有较强的亲和力基于本课题组前期对乌头汤所含化学成分的鉴定,以及药物ADME评估,筛选出了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成分。接着,将这些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成分与靶标蛋白进行分子对接检测,发现乌头汤所含PAE(2201.32 μ g/mL,等量换算0.75g/mL乌头汤)与TLT(0.72 μ g/mL,等量换算0.75g/mL乌头汤)和PPAR-γ、c-JUN、MMP13以及TGF-β 1有较强的亲和力(对接分数>4.0)。SPR检测表明 PAE 与 c-JUN(KD=30.3 μ M)和 MMP1(KD=6.57 μM),以及 TLT 定与 TGF-β 1(KD=89.1 μ M)和MMP13(KD=2.63 μ M)有较强的亲和力;2.2累积给药后,乌头汤和BAC中所含的PAE和TLT在大鼠体内有较高的累积浓度雄性Lewis大鼠连续给药12天后,BAC中PAE与TLT的峰时间分别为0.63h和0.80h,比乌头汤给药后的发达峰时间(PAE、TLT的达峰时间分别为1h和1.6h)短。峰浓度(Cmax)为775、34.0 ng/ml,分别是乌头汤给药的3.51和14.0倍,AUCINFobS为2313和112 ng·h/mL,分别是乌头汤给药的1.29和5.62倍,即BAC给药后PAE、TLT的体内暴露均高于乌头汤给药的体内暴露。综上,推测PAE和TLT为其发挥缓解RA寒证的关键药效物质;3.PAE和TLT组成的BAC可有效缓解AIA寒证大鼠的疾病严重度,其作用机理与对 ALOX15B-PPAR-γ-PTGS2-FGF2-IL-1 β-c-JUN-MMP13-TGF-β 1 信号通路的调节有关3.1 BAC可有效缓解AIA寒证大鼠的疾病严重度,而对AIA热证大鼠的疾病改善作用不显着3.1.1 BAC能缓解AIA寒证大鼠的关节炎严重程度:从表征上看,AIA、AIA寒证和AIA热证模型大鼠关节红肿、畸形症状表现明显,BAC作用后可显着改善AIA寒证模型组大鼠的疾病严重度,具体表现为降低AIA寒证模型组大鼠的疾病发生率、关节炎临床评分、右后肢肿胀度、各炎性因子水平,以及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缓解各模型组大鼠下降的体重和痛阈,以及受累关节病理变化,与乌头汤和阳性药MTX相比无显着性差异,而对AIA热证模型组大鼠的疾病严重改善情况不明显;3.1.2 BAC能改善AIA寒证大鼠的病证结合指标:与空白对照组与AIA模型组相比,AIA寒证模型组大鼠的关节表面温度、肝脏Na+-K+-ATP酶、Ca2+-Mg2+-ATP酶、琥珀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大鼠血浆T3、T4、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释放激素的含量和每日饮水量均显着下调,BAC可有效提高AIA寒证模型组大鼠各病证结合指标,与乌头汤和阳性药MTX相比无显着性差异,而对AIA热证模型组大鼠的各病证结合指标改善情况不显着;3.1.3 BAC对各组大鼠的肝肾毒性:与空白对照组相比,AIA各模型组和给药组大鼠的肝肾指数、生化指标以及病理均无明显变化;3.2 BAC可显着调节 AIA寒证大鼠模型中 ALOX15B-PPAR-γ-PTGS2-FGF2-IL-1β-c-JUN-MMP13-TGF-β 1信号通路中相关分子的异常表达,而对AIA热证大鼠中相关分子表达的调节不显着Western blot检测表明,与空白组相比,AIA组、AIA寒证模型组和AIA热证模型组大鼠炎症关节中 ALOX15B-PPAR-γ-PTGS2-FGF2-IL-1 β-c-JUN-MMP13-TGF-β 1信号通路中各蛋白均异常表达,BAC可显着调节AIA寒证模型组大鼠关节中相关蛋白的异常表达,而对AIA热证模型组大鼠的调节作用并不显着。免疫组化结果表明,AIA寒证模型组大鼠软骨中核受体蛋白PPAR-γ表达下调,c-JUN表达上调,BAC可有效扭转这一趋势,而对AIA模型组和AIA热证模型组大鼠中的核受体蛋白PPAR-γ和c-JUN的调节作用不显着,其调节作用与乌头汤和MTX相当;3.3 BAC 可显着调节 IL-1 β 诱导的 HFLS-RA 细胞中 ALOX15B-PPAR-γ-PTGS2-FGF2-IL-1 β-c-JUN-MMP13-TGF-β 1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异常表达BAC 可有效调节 IL-1 β 诱导后 HFLS-RA 细胞中ALOX15β-PPAR-γ-PTGS2-FGF2-IL-1 β-c-JUN-MMP13-TGF-β 1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异常表达,与乌头汤和阳性药MTX相比无显着差异,与体内整体实验相一致;3.4 BAC对3T3-L1前脂肪细胞未见明显细胞毒性计算所得BAC和乌头汤作用于3T3-L1的IC50值分别为5.9μg/mL和5.626 μ g/mL,大于针对HFLS-RA细胞的给药量0.4 μ g/mL,因此,在此剂量下对3T3-L1前脂肪细胞不产生毒性作用3.5 BAC可促进3T3-L1前脂肪细胞成脂油红0染色表明0.4 μ g/mL的乌头汤和同等剂量下的BAC可促进经典三联法诱导后3T3-L1前脂肪细胞成脂,同时,提高模型组中PPAR γ、PGC-1 α、PRDM16和UCP1蛋白表达水平,其作用与乌头汤相当;3.6 BAC可激活3T3-L1脂肪细胞中PPAR-γ产热相关信号通路与模型组相比,转染siRNA-PPARG(100nM)后的3T3-L1细胞中PPAR γ、PGC-1 α、PRDM16和UCP1蛋白表达水平较低,BAC对此四种蛋白调节作用不显着。而转染 siRNA-Control(100nM)后的 3T3-L1 细胞中 PPAR γ、PGC-1 α、PRDM16和UCP1蛋白表达水平无显着性差异,BAC可显着上调此四种蛋白表达,其作用与乌头汤相当。研究结论本研究采用药物靶标预测、网络分析、分子对接、SPR、药代动力学检测等方法和体内外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筛选乌头汤缓解RA寒证的关键药效物质,并探究其潜在作用机制。相关研究结论如下:(1)基于具有RA寒证、RA热证表型的AIA大鼠滑膜组织的芯片检测数据,本研究分别建立AIA寒证、AIA热证相关分子网络,并通过网络节点拓扑特征计算和功能挖掘,揭示AIA寒证相关分子特异地与能量代谢、激素调节和血液动力学相关生物学反应或信号通路相关,AIA热证相关分子则特异地与炎症-免疫系统调节相关生物学反应或信号通路相关,而AIA寒证和AIA热证相关分子共同参与细胞外基质调节、细胞黏附和神经系统调节相关的生物学反应或信号通路;(2)经“病证标志-药物靶标”网络构建和分析,发现乌头汤对于AIA寒证和AIA热证分子网络干预机制明显不同。乌头汤干预AIA寒证分子网络的作用靶点最显着的功能是参与机体的产热和产能,其次,是与抗炎-免疫相关。进一步分析挖掘发现,ALOX15B-PPAR-γ-PTGS2-FGF2-IL-1 β-c-JUN-MMP13-TGF-β 1信号通路(与产热和能量代谢,以及维持机体炎症-免疫系统平衡相关)可能是乌头汤缓解RA寒证的关键靶标。而乌头汤对AIA热证分子网络的作用靶点较为集中的功能是参与抗炎-免疫调节;(3)结合乌头汤所含化学成分的鉴定、药物ADME评估、分子对接、SPR以及药代动力学检测,发现 PAE 和 TLT 与 ALOX15B-PPAR-γ-PTGS2-FGF2-IL-1 β-c-JUN-MMP13-TGF-β 1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有较强的亲和力,且在大鼠体内有较高的生物体内积聚,因此,推测PAE和TLT为乌头汤缓解RA寒证的关键药效物质;(4)基于AIA寒证和AIA热证病证结合动物实验验证表明,PAE和TLT组成的BAC可显着缓解AIA寒证模型组大鼠的疾病严重度,包括改善疾病严重度指标和病证结合指标,并扭转 ALOX15B-PPAR-γ-PTGS2-FGF2-IL-1 β-c-JUN-MMP13-TGF-β 1信号通路的异常变化,其药效与作用机理与乌头汤相当;(5)基于HFLS-RA细胞和3T3-L1前脂肪细胞的体外研究表明,BAC一方面通过调节炎症-免疫相关通路缓解疾病严重度,另一方面通过上调PPAR-γ共激活因子诱导的脂肪生成相关蛋白(UCP1,PGC-1 α,PRDM16),促进脂肪生成,从而发挥产热作用,其作用与乌头汤相当。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全基因组表达谱和网络药理学分析,将药物靶标预测、网络分析、分子对接、SPR和药代动力学等方法和体内外实验验证相结合,发现乌头汤是通过调节机体产热/能量代谢和炎症/免疫平衡相关信号轴--ALOX15BPPAR-γ-PTGS2-FGF2-IL-1 β-c-JUN-MMP13-TGF-β 1,发挥其缓解类风湿关节炎寒证的药效,而来自君药乌头的塔拉定和来自使药白芍的芍药苷是乌头汤发挥该药效的关键药效物质。初步揭示了其“疗寒以热药”的调节机理及其与功效的相关性,为后续开展RA个体化治疗研究提供方法学的探索和实验依据。

杜剑群[7](2020)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方治疗寒热错杂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方对寒热错杂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证候和体征以及炎症指标的改善情况,来客观评价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方的临床疗效,分析此方的安全性以及探讨作用机制,为临床加减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来自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名中医工作室门诊以及风湿科符合纳入标准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对照组34例。治疗组口服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方和来氟米特片、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对照组口服来氟米特片、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12周后,观察各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ESR、CRP、DAS28、VAS评分等指标,评价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方联合来氟米特、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结果:1.在中医证候积分的疗效评价中:治疗组有效率91.18%,对照组有效率76.48%,两组间比较,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疗效高于对照组。2.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两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下降,在关节疼痛程度、晨僵、关节屈伸不利、关节发热、畏寒肢冷、乏力等单项积分的组间比较上,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改善关节肿胀程度方面,P>0.05两组间无差异。3.在改善DAS28评分方面:治疗12周后,两组组内比较,在关节压痛个数、关节肿胀个数、VAS评分、ESR及DAS28评分方面,P<0.05,两组治疗前后都有明显差异。两组间比较,在改善压痛个数和DAS28评分上,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改善关节肿胀个数上,P>0.05,两组间无差异。4.对实验室指标的影响:治疗后实验室指标(ESR、CRP)组内比较P<0.05,说明两组均能明显降低实验室指标。治疗后两组间比较,CRP,P<0.05,说明在降低CRP方面,两组间有差异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ESR,P>0.05,说明两组间在改善ESR方面无差异。5.安全性及不良事件:两组在治疗前后观察血常规、肝肾功等安全指标,对照组治疗后有1例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服药后缓解;治疗组未出现不良事件。结论:1.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方联合来氟米特片、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寒热错杂型RA效果明显,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关节疼痛,晨僵,屈伸不利,乏力,畏寒肢冷,关节发热等症状。2.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方能明显改善寒热错杂型RA患者的DAS28评分和降低C反应蛋白。3.治疗组方案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母叶[8](2020)在《火刃针治疗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火刃针治疗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自愿参加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受试者60例,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在口服西药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火刃针点刺患肢手三阳经筋结点及病变局部阿是穴治疗。对照组运用毫针针刺治疗,以局部取穴及辩证取穴为主。疗程:两组每周治疗2次,两次治疗间隔需超过24h,1周为1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评估方法:分别在治疗前、后抽血化验,检测并统计分析两组血沉(ESR)、类风湿性因子(RF)及C反应蛋白(CRP),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量化积分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并对两组受试者临床疗效进行比较。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受试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85%,对照组为79.3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3.中医证候量化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量化积分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量化积分分别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明显减少(P<0.05);两组治疗后相比较,观察组中医证候量化积分降低更显着(P<0.05)。4.疼痛VAS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VA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的VAS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比较两组治疗后VAS水平,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5)。5.血清ERS、CRP和RF水平比较:比较两组治疗前ERS、CRP和RF水平,差异皆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治疗前,两组治疗后ERS、CRP和RF水平均明显减少(P<0.05);两组治疗后相比较,观察组ERS、CRP和RF水平皆下降更显着(P<0.05)。结论:火刃针可有效改善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晨僵等症状和体征,降低患者炎症指标。

李小兰[9](2020)在《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从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的维度出发,系统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中提及病种,编制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探究其高发病种,并剖析高发病种危险因素,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得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最终结论,有望提高侗族防病抗病能力,为相关部门制定综合防治措施和健康政策提供相应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作为本文主要的数据收集方法,以网络文献挖掘和手动查阅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全面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从中严格筛选与本研究相关度高的资料。2.统计和归纳法运用扎根理论将收集的文献资料按照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进行3级编码,最终找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结论。3.比较分析法运用比较分析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分析,根据比较结果得出重要结论。结果1.侗族传统命名法具有本土性、古朴性、历史性等特征,侗医常按照11种疾病命名方法对传统病种进行分类。传统命名法病种以外的为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其含有部分中医学和部分西医学疾病病种。2.采用临床医学学科分类准则,将侗族传统命名法病种与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按照内科(400个、326个)、外科(199个、66个)、妇产科(91个、101个)、儿科(260个、34个)、皮肤性病科(92个、29个)、五官科(90个、73个)、男科(15个、6个)等七大类别进行分类。两种命名法相同的高发病种共5个,不同的高发病种共12个。因目前掌握资料有限,尚有167种传统病种无法准确分类。3.经分析得知,侗医两种命名法疾病谱具有差异性。侗族传统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儿科、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妇科、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呼吸系统、五官科,主流医学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儿科、五官科、妇科、泌尿系统、皮肤科。由上可知,侗族传统命名法疾病谱中的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在主流医学命名法疾病谱中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运动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科,其余七大疾病谱虽然相同,但其排序却大相径庭。结论1.从疾病命名方式可看出侗医两种疾病命名法具有不同的特点,特别是侗族传统命名法带有鲜明的侗族文化色彩,值得深入研究。深挖两种疾病命名法可知,其具有互相嵌入、相互补充等融合现象。传统命名法虽已形成自己的疾病分类方式,但疾病分类系统尚未形成统一标准。2.在侗医两大命名法病种中,外伤、心脑血管系统、妇科、消化系统中某些疾病始终都处于高频发病状态。疾病谱上升较为明显的有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下降较为明显的有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3.通过深入分析侗族疾病谱规律背后原因,得出影响侗族患病最主要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条件、侗族传统文化、社会环境、个人健康意识、自然环境等五大方面。这些因素可为后续研究者探究相关病种提供一定的思路。基于本文探究的疾病谱背后规律,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科研人员、个人健康防控等方面出发,得出疾病谱的变化规律对贵州公共卫生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邱琳[10](2020)在《改良祛痹方治疗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风寒湿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对改良祛痹方治疗早期类风湿关节炎(风寒湿阻证)患者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观察研究,为治疗早期类风湿关节炎(风寒湿阻证)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2019年01月至2020年01月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早期风寒湿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进行随机分组,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MTX、叶酸片口服;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予服用中药改良祛痹方加减。若患者因疼痛剧烈难以忍受,给予塞来昔布胶囊口服。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收集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指标、中医症候总有效率、DAS28积分疗效等变化情况。所获得的资料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课题共纳入60例患者,其中完成本次研究患者为59例,试验组1例因外伤后拒绝继续试验而脱落,因上述患者治疗疗程未过半,故按无效病例处理,试验总脱落率为1.67%。2.治疗前,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关节压痛数目、关节肿胀数目、患者对目前疾病总体状况的自我评价(VAS),晨僵时间、CRP、E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自身关节压痛数目、关节肿胀数目、患者对目前疾病总体状况的自我评价(VAS)、晨僵时间、CRP、ESR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自身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结果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治疗后关节疼痛、关节肿胀、畏恶风寒、肢体沉重单项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口淡不渴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DAS28标准改善方面,试验组总有效率93.1%,对照组总有效率73.3%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93.1%,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4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祛痹方汤联合MTX(甲氨蝶呤)治疗早期类风湿关节炎(风寒湿阻证)患者的总体疗效优于单纯运用MTX,且不良反应无增加,安全性良好,为该方案进一步临床推广运用提供基础。提示改良祛痹方汤治疗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风寒湿阻证具有良好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辩证论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辩证论治(论文提纲范文)

(1)肝肾不足型类风湿关节炎与膝关节磁共振表现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历史回顾
    1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认识与研究
    2 类风湿关节炎的西医研究概况
1 临床研究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MRI检查
    1.6 其他指标
    1.7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肝肾不足型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临床资料统计
    2.2 膝关节肝肾不足型类风湿关节炎MRI表现特点
    2.3 RA患者实验室血清学指标在MRI表现
    2.4 关节功能分级与MRI表现的分析
2 年)与MRI改变的分析'>2.5 病程(早期RA与病程>2 年)与MRI改变的分析
    2.6 病程与实验室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讨论与分析
    3.1 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认识与研究
    3.2 类风湿关节炎的西医认识
    3.3 对膝关节磁共振的认识
    3.4 总结
    3.5 本次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对未来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2)祛痹通络方影响寒湿痹阻型RA的血小板参数和D-2聚体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 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及中文对照表
引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概括
        1.1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
        1.2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2 西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概括
        2.1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
        2.2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法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设计方案
        2.2 具体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情况
        3.2 安全性监测
        3.3 评价指标
        3.4 安全性评定
    4 统计方法
    5 临床结果
        5.1 一般资料
        5.2 治疗前数据
        5.3 治疗后数据
讨论
    1 结果分析
        1.1 观察指标分析
        1.2 安全性分析
    2 立论依据
        2.1 类风湿性关节炎与血小板参数的相关性
        2.2 类风湿性关节炎与D-2 聚体的相关性
        2.3 塞来昔布胶囊与甲氨蝶呤片
        2.4 尪痹与血淤学
        2.5 祛痹通络方的方药分析与药理研究
        2.6 祛痹通络方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答辩委员会名单
个人简介

(3)类风湿关节炎风寒湿阻证患者PBMCs中环状RNA的初步筛选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研究材料
        1.5.1 主要耗材和试剂
        1.5.2 主要仪器和设备
        1.5.3 其它实验器材
2 实验方法
    2.1 标本收集与处理
    2.2 PBMCs提取
    2.3 样本总RNA提取
        2.3.1 总RNA浓度及纯度检测
        2.3.2 总RNA纯度及完整度测定
    2.4 人外周血环状RNA表达谱微阵列芯片检测
    2.5 miRNA结合位点分析
    2.6 GO分析和KEGG pathway富集分析
    2.7 RT-qPCR实验验证差异表达环状RNA
        2.7.1 总RNA提取
        2.7.2 RNA逆转录反应
        2.7.3 circRNA引物设计
        2.7.4 实时荧光定量PCR
    2.8 数据统计学处理
    2.9 质量控制
3 实验结果
    3.1 研究对象临床资料
    3.2 外周血PBMCs中总RNA的质检情况
    3.3 RA风寒湿阻证环状RNA表达谱
        3.3.1 环状RNA芯片杂交信号扫描结果
        3.3.2 环状RNA芯片质量控制结果
        3.3.3 环状RNA表达情况
        3.3.4 环状RNA染色体定位
        3.3.5 环状RNA基因来源
    3.4 环状RNA差异表达
        3.4.1 环状RNA火山图分析
        3.4.2 环状RNA散点图分析
        3.4.3 差异表达环状RNA筛选
        3.4.4 环状RNA聚类分析
        3.4.5 差异表达环状RNA染色体定位
        3.4.6 差异表达环状RNA基因来源
        3.4.7 差异表达环状RNA的 GO分析和KEGG pathway富集分析
    3.5 miRNA结合位点预测
    3.6 环状RNA的 RT-q PCR验证
    3.7 ROC曲线分析hsa_circRNA_101328对RA的诊断意义
    3.8 hsa_circRNA_101328与RA疾病活动性的相关性
    3.9 hsa_circRNA_101328的GO分析、KEGG pathway富集分析
4 讨论
    4.1 传统医学对RA病因病机探析
    4.2 关于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的研究
    4.3 环状RNA及其生物学功能概述
    4.4 环状RNA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性研究
    4.5 环状RNA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5 创新点
6 局限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环状 RNA 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候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4)火龙疗法对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护理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类风湿关节炎的概念及流行病学
        1.2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
        1.4 类风湿关节炎的辩证分型
        1.5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6 类风湿关节炎护理干预现状
        1.7 火龙疗法的概述
        1.8 火龙疗法的研究现状
    2 相关理论依据
        2.1 立题依据
        2.2 选穴依据
        2.3 药物选择依据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4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发生剔除或撤除、发生脱落标准
        1.6 样本量的计算
        1.7 随机分组
        1.8 伦理原则
    2 干预方法
        2.1 干预措施
        2.2 干预疗程
        2.3 研究工具
        2.4 不良事件
        2.5 评价指标
        2.6 统计分析
        2.7 质量控制
第二部分 结果
    1 基线资料比较
        1.1 一般资料基线比较
        1.2 结局指标基线比较
    2 干预后结局指标的比较
        2.1 干预后各项生化指标的比较
        2.2 干预后疼痛VAS评分的比较
        2.3 干预后中医症候积分及各条目的比较
        2.4 干预后患者报告结局评分及各条目得分的比较
        2.5 干预后HAQ健康评估问卷得分的比较
        2.6 中医症候疗效评价
        2.7 不良反应发生率
第三部分 讨论
    1 基线资料的分析
    2 结局指标的分析
        2.1 火龙疗法可有效降低寒湿痹阻证RA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
        2.2 火龙疗法可有效改善寒湿痹症证RA患者关节疼痛、肿胀、晨僵、发冷等症状
        2.3 火龙疗法可有效降低寒湿痹阻证RA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
        2.4 火龙疗法可有效降低寒湿痹阻证RA患者的患者报告结局量表评分
        2.5 火龙疗法可以提高寒湿痹阻证RA患者的生活质量
        2.6 火龙疗法的实施安全可靠,患者依从性良好
第四部分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局限性与展望
        2.1 局限性
        2.2 展望
    3 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护理技术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疼痛的 Meta 分析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认识
        1.1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认识
        1.2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及临床症状
        1.3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用药
    2 中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2.1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病名
        2.2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
        2.3 类风湿关节炎辩证分型的认识及发展
        2.4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治法及用药
第二部分 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相关文献Meta分析
    1 系统评价方法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方法及结果
    2 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痹阻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文献基本情况
        2.3 文献质量评价
        2.4 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痹阻证临床疗效评价
    3 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3.1 文献筛选结果
        3.2 文献基本情况
        3.3 文献质量评价
        3.4 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临床疗效评价
    4 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4.1 文献筛选结果
        4.2 文献基本情况
        4.3 文献质量评价
        4.4 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证临床疗效评价
    5 类风湿关节炎痰瘀痹阻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5.1 文献筛选结果
        5.2 文献基本情况
        5.3 文献质量评价
        5.4 类风湿关节炎痰瘀痹阻证临床疗效评价
    6 类风湿关节炎瘀血阻络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6.1 文献筛选结果
        6.2 文献基本情况
        6.3 文献质量评价
        6.4 类风湿关节炎瘀血阻络证临床疗效评价
    7 类风湿关节炎气血亏虚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7.1 文献筛选结果
        7.2 文献基本情况
        7.3 文献质量评价
        7.4 类风湿关节炎气血亏虚证临床疗效评价
    8 类风湿关节炎肝肾不足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8.1 文献筛选结果
        8.2 文献基本情况
        8.3 文献质量评价
        8.4 类风湿关节炎肝肾不足证临床疗效评价
    9 分析结果
        9.1 纳入文献总体情况统计
        9.2 疗效对比
第三部分 证型分布及常见的复合证型
    1 临床单一证型的分布情况
    2 临床常见的复合证型及论治方法
        2.1 湿热瘀阻证
        2.2 寒热错杂证
第四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2 Meta分析过程及结果
    3 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常见证型分布情况
    4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乌头汤缓解类风湿关节炎寒证的关键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 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状况分析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基于AIA病证结合大鼠模型和全基因组表达谱分析,考察乌头汤缓解AIA寒证与热证的药效差异和网络调控机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用药物及试剂
        1.3 仪器设备
        1.4 数据库
        1.5 软件
    2. 方法
        2.1 AIA模型的建立
        2.2 药物制备与动物分组
        2.3 关节炎评价
        2.4 全基因组表达谱分析
        2.5 网络构建与分析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乌头汤可有效缓解AIA寒证大鼠的疾病严重度
        3.2 AIA寒证相关基因和AIA热证相关基因主要富集于不同的信号通路中
        3.3 AIA寒证相关基因和AIA热证相关基因参与不同的网络调节机制
        3.4 乌头汤对于AIA寒证和热证有不同的分子网络干预机制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乌头汤缓解AIA寒证的关键药效物质基础发现和相关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用药物及试剂
        1.3 仪器设备
        1.4 数据库
        1.5 软件
    2. 方法
        2.1 分子对接
        2.2 SPR
        2.3 药代动力学检测
    3. 结果
        3.1 PAE和TLT与ALOX15B-PPAR-γ-PTGS2-FGF2-IL-1β-c-JUN-MMP13-TGF-β1信号通路中关键靶标有较强亲和力
        3.2 累计给药乌头汤和BAC后,PAE和TLT在大鼠体内有较高的累积浓度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乌头汤缓解AIA寒证关键药效物质的药效学评价和相关作用机制验证
    1. 材料
        1.1 实验用动物与细胞
        1.2 实验用药物及试剂
        1.3 仪器设备
        1.4 软件
    2. 方法
        2.1 AIA模型的建立(同第一部分方法2.1)
        2.2 药物制备与动物分组
        2.3 关节炎评价
        2.4 细胞诱导和药物干预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BAC可有效缓解AIA寒证大鼠的疾病严重度
        3.2 BAC可显着调节体内外ALOX15B-PPAR-γ-PTGS2-FGF2-IL-1β-c-JUN-MMP13-TGF-β1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的异常表达
        3.3 BAC可通过调节PPAR-γ等产热相关蛋白促进3T3-L1前脂肪细胞成脂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2. 论文主要创新点
    3. 工作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7)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方治疗寒热错杂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观察指标
    4.统计分析
结果与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火刃针治疗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概况
        1.1 祖国医学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名溯源及分类
        1.2 祖国医学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针灸对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研究
        1.3.1 传统医学对针灸治疗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相关论述
        1.3.2 单纯针刺治疗
        1.3.3 以针刺为主的综合治疗
        1.3.4 其他综合治疗
    2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概况
        2.1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定义及流行病学调查
        2.2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的研究
        2.2.1 遗传因素
        2.2.2 环境因素
        2.2.3 免疫因素
        2.2.4 感染因素
        2.3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法研究
        2.3.1 药物治疗
        2.3.1.1 非甾体类药物治疗
        2.3.1.2 抗风湿药物治疗
        2.3.1.3 糖皮质激素治疗
        2.3.1.4 植物药治疗
        2.3.2 免疫净化治疗
        2.3.3 物理治疗
        2.3.4 外科手术治疗
    3 总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RA 诊断标准
        1.2.2 RA 分级诊断标准
        1.2.3 RA 证型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标准
        1.6 脱落和剔除标准
        1.7 盲法
        1.8 分组
        1.8.1 随机分组方法
        1.8.2 病例收集数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观察组(火刃针治疗)
        2.1.2 对照组(毫针针刺治疗)
        2.1.3 疗程
        2.1.4 健康宣教
        2.2 疗效评定与观察
        2.2.1 人口学资料
        2.2.2 疗效评价方法
        2.3 病例随访
        2.4 疗效观察
        2.5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2.6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一般资料评估比较
        3.2 临床疗效评估比较
        3.3 中医证候量化积分评估比较
        3.4 VAS评分比较
        3.5 血清学评估比较
    4 两组安全性评价
第三章 讨论
    1 外邪侵袭与气机不畅和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的关系密切
        1.1 正气不足,外邪侵袭是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产生的重致病因素
        1.2 气机不畅是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产生的主要病机
        1.3 “温阳散寒除湿,理筋解结调气”法治疗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理论概述
    2 火刃针治疗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选用依据
        2.1 火刃针治疗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依据
        2.2 火刃针治疗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选穴原则
        2.3 火刃针治疗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优势
    3 火刃针治疗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评价
        3.1 对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临床疗效的评价
        3.2 对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医临床证候量化积分的评价
        3.3 对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疼痛VAS评分的评价
        3.4 对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实验室指标ERS、CRP、RF的评价
    4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常见针灸不良事件/反应及处理
综述 针刺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及思路
    四、研究对象及方法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侗族传统医学文献概述
    第一节 专着类
    第二节 学术论文类
    第三节 散见于各种文献中的病种概述
第二章 侗族传统医学病种分类研究
    第一节 传统命名法病种
        一、传统命名法病种命名理据
        二、传统命名法病种汇总
        三、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方法
        四、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
    第二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
        一、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的搜集整理方向
        二、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汇总
        三、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分类
    第三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与传统命名法病种的比较
        一、命名文化背景的不同
        二、命名思维方式的不同
        三、相同的疾病命名内涵
        四、相同的疾病命名特点
    第四节 特殊病种
第三章 侗族传统医学之疾病谱研究
    第一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与方法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方法
    第二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写说明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第三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分析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呈现的规律
        二、侗族传统医学高发病种分析
        三、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规律的宏观病因学分析
        四、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利用挖掘
第四章 侗族传统高发病种研究
    第一节 蛇叹肿毒
        一、蛇叹肿毒概述
        二、蛇叹肿毒的治疗方法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蛇咬伤的比较
        四、蛇叹肿毒危险因素
    第二节 小儿疳积
        一、小儿疳积概述
        二、小儿疳积的治疗方法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小儿疳积的比较
        四、小儿疳积现状
        五、小儿疳积危险因素
    第三节 肚腹痛
        一、肚腹痛概述
        二、肚腹痛的治疗方法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肚腹痛的比较
        四、肚腹痛治疗研究现状
        五、肚腹痛危险因素
    第四节 心头痛
        一、心头痛概述
        二、心头痛治疗方法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心头痛的比较
        四、心头痛治疗研究现状
        五、心头痛危险因素
    第五节 月家红崩山
        一、月家红崩山概述
        二、月家红崩山治疗方法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月家红崩山的比较
        四、月家红崩山治疗现状
        五、月家红崩山危险因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
    四、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改良祛痹方治疗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风寒湿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终止标准
        1.7 脱落及中止病例的处理
    2 试验设计
        2.1 试验类型
        2.2 样本量计算
        2.3 分组方法
        2.4 研究方法
        2.5 治疗周期及注意事项
        2.6 观察指标
        2.7 不良反应评价
        2.8 安全性评价
    3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2 两组基本资料的比较分析
    3 观察项目分析
        3.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对比
        3.2 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3.3 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比较
        3.4 ΔDAS28 评分疗效比较
        3.5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4 安全性评价
    5 不良反应评价
分析与讨论
    1 RA病因及病例变化的认识
    2 诊断标准
    3 西医治疗
        3.1 药物治疗
        3.2 外科治疗
    4 中医学关于RA的研究
        4.1 中医病名的认识
        4.2 中医病因病机
        4.3 中医证型及治疗
    5 导师谈RA
        5.1 从虚论治疗
        5.2 从风寒湿论治
    6 改良祛痹方处方分析研究
    7 疗效分析
    8 课题选择
        8.1 阳性对照药物选择依据
        8.2 观察指标选择依据
    9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辩证论治(论文参考文献)

  • [1]肝肾不足型类风湿关节炎与膝关节磁共振表现的相关性研究[D]. 舒之椰.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祛痹通络方影响寒湿痹阻型RA的血小板参数和D-2聚体的临床研究[D]. 刘水娟.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类风湿关节炎风寒湿阻证患者PBMCs中环状RNA的初步筛选及分析[D]. 卢黄欣.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火龙疗法对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护理干预效果研究[D]. 张晶晶.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Meta分析[D]. 陈易.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乌头汤缓解类风湿关节炎寒证的关键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毛霞.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7]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方治疗寒热错杂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D]. 杜剑群.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8]火刃针治疗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 母叶.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D]. 李小兰. 遵义医科大学, 2020(01)
  • [10]改良祛痹方治疗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风寒湿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邱琳.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