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档案管理与高校校史的编写(论文文献综述)
李鑫,许静波[1](2021)在《高校校史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路径探析》文中提出高校校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记录着高校的发展历程,凝聚着高校的精神与灵魂。同时,高校校史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一种特殊载体,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是进行大学生德育的宝贵教学资源之一。它不仅有利于推进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步伐,也有利于激励高校师生的奋斗精神和创新精神。以高校校史文化为切入点,并探究其德育功能,从而探析高校校史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的有效路径,以提升对大学生德育的实效。
付晓娇[2](2021)在《高校校史档案及其教育价值研究 ——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夏慧敏[3](2021)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弘扬校史文化的路径研究》文中提出
顾佳燕[4](2020)在《我国高校校史馆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高校校史馆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问题与机遇并存。从微观上来看,高校校史馆的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对具体展陈业务的关注仍然不够突出,新一代网络环境下技术和用户不断变化;从宏观上来说,我国高校校史馆整体发展不平衡,缺少具有权威性的标准规范。论文通过对高校校史馆相关理论、展陈实践现状、未来发展趋势三个问题的研究,为我国高校校史馆的理论与实践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首先,论文对我国高校校史馆的建设现状进行理论分析,通过文献调研和案例分析对高校校史馆发展进程进行简析,将发展进程划分为萌芽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同时阐述了高校校史馆的定位与功能,分析了高校校史馆建设中校史馆与档案馆、博物馆、学校其他部门等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其次,论文对高校校史馆陈列展览实践进行探析,将高校校史馆的展陈阶段划分为传统展陈阶段和数字展陈阶段,在说明展陈资源来源后,对各阶段的展陈内容、展陈方式和展陈特点进行阐述。然后,论文对高校校史馆的可持续性发展进行探索,思考高校校史馆在网络社会下的发展变化,同时借鉴博物馆学和传播学理论,从优化参访者用户体验、构建参与式校史馆、借鉴智慧博物馆经验、与高校智慧档案馆融合发展角度探索可持续性发展路径。最后,论文总结并归纳了研究结论,针对不同发展程度的高校校史馆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建议,即运用新兴展陈技术、提升参访者用户体验、构建智慧校史馆和参与式校史馆等。
张燕[5](2020)在《西藏民族大学校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校史文化是校史的文化表征,是校史传承的文化链条,包括学校在办学历史实践中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校史文化具有独特性、生动性、贴近性、时代性、持久性等特征,这些特征符合大学生心理特征、认知规律、教育规律以及时代要求。西藏高校处于反分裂斗争的前沿阵地,其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与反渗透、争夺与反争夺的斗争异常激烈。西藏民族大学作为国家为西藏创办的第一所高校,要想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必须深入挖掘校史文化的育人优势和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通过实地调查和研究发现西藏民族大学校史文化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反分裂斗争教育以及“五个认同”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优势。本文以西藏民族大学为研究范本,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个案分析法和实地调查法,西藏民族大学校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研究由绪论、正文、结语和参考文献等四大部分组成。文章正文包括四大部分,首先,系统阐述了校史文化的相关概念,厘清了校史、校史文化与校园文化,大学及大学精神,西藏民族大学校史与校史文化几对关系。其次,从利用西藏民族大学校史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反分裂斗争教育、“五个认同”教育等几个方面来总结西藏民族大学校史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再次,以西藏民族大学校史文化问卷调查为依据,分析了西藏民族大学校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重校庆节点、轻日常教育;重形式营造、轻内涵挖掘;大学生缺少对校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传播渠道缺乏多样性等问题。进一步分析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为: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校史文化教育教学体系尚未健全、校史文献缺乏系统性和生动性。最后,提出西藏民族大学校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措施:一是重视校史文化研究使其体系化制度化,二是构筑校史文化的物质基础,三是完善校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四是丰富校史文化教育实践,五是创新校史文化传播方式。
孙律[6](2019)在《校史资源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研究校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独特的育人功能,应当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语境内探讨资源、校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这三个基本概念;弄清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协同效应这几组理论。校史资源充分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实效的关键法宝之一。可以说校史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同时是进行社会实践教育的特色资源,更是高等学府实现内涵发展的长足动力。同时,校史资源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针对这一课题,现已有了一定的理论成果,同时具备了强而有力的政策支持,由于校史内容来源于鲜活的学校事迹,十分贴近大学生生活,便于大学生理解吸收。在当前实践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高校重资料收集,轻理论研究;重校庆节点,轻日常教育;重课外活动,轻课堂教学;重环境布置,轻内涵挖掘。进一步分析出现该问题的主要原因。基本可归因于:高校忽视校史资源育人功能,缺乏必要的人才与资金的支撑、以及目前高校校史资源载体呈现单一化困境。基于对武汉科技大学等高校调查分析,笔者发现以下解决路径:第一步应当是从重视高校校史资源研究的源头入手,优化顶层设计,着力健全高校开发利用校史资源的组织管理体制,并纳入学校总体规划;第二步是狠抓校史研究队伍建设,深入系统开展校史编纂工作;第三步从载体上进行创新,将校史文化深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择开设校史选修课或深度融进思想政治课程,同时从三个方面打造相配套的校园文化新环境,主要包括校园人文景观、开展校史主题、社会实践;第四步是从宣传手段上进一步优化校史馆建设,在新的互联网环境下,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介进行传播。
刘欢欢[7](2019)在《高校校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文中指出高校作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在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方面,发挥着时代引领作用,其建立、发展到壮大过程中所遵循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以及在历史长河中凝练而成的办学传统、经验教训等不仅是高校校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因此,高校在发挥校史的“存史、育人、资政”功能时,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关于立德树人方面的各项方针政策,进一步挖掘校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独特优势,积极探索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着力推动校史研究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积极意义,使国家的教育理念、学校的育人宗旨以及师生员员工的个人发展需要得以更好的结合,从而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育人方面的创新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本文通过对许多不同高校校史资料的查阅,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对高校利用校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深入挖掘高校的校史资源,尤其是高校校史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分别从独特性、贴近性、生动性、持久性四个方面探索了高校利用校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属性,进一步明确高校校史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发挥的独特优势。二、通过查阅大量的校史相关资料,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具体内容,系统的阐述了高校校史在保证高校发展顺应时代潮流、重视校史渊源、满足现实需要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保证功能,在个人理想信念与高校办学理念相统一、个人发展规划与高校发展目标相统一所展现出的导向功能,在目标激励、精神激励方面所展现出的奖励功能以及在思想上认同、行动上落实方面所展现出的示范功能。三、深入分析高校利用校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首先,高校利用校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具体体现在:高校领导班子成员不够重视、高校校史研究人员不够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够重视三个方面;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运用校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利用校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淡薄、经验不足;最后,随着校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虽然有一些高校已经取得了部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研究成果的现实意义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运用校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匮乏。四、针对当前高校在利用校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一是高校在编撰提炼校史时,要注重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角度出发;二是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三是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校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四是要创新运用校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本研究课题主要从以上四个方面阐述了高校校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途径。
章华明[8](2018)在《论高校校史研究的学科定位》文中研究说明自1984年8月教育部下发《关于编写校史的通知》以来,高校校史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并且以校史研究成果为基础,由校史专家主导,相当一部分高校建成了校史展览馆甚至博物馆。然而,学科定位乃至发展方向的模糊不清,使校史研究工作的深入和可持续发展受到了制约。我们有必要在审视历史的基础上,对校史研究的学科定位问题进行认真分析、研判,让校史研究者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校史研究的发展方向和研究者的个人前途又在哪里。这个问题如果不搞清楚,校史研究者就会
张莲莲[9](2018)在《校史资源在思政教育中的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文中指出高校校史是对一所学校从最初创立到不断发展壮大的全过程的记录,校史资源则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所有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的总和,是大学文化底蕴、大学精神内核、大学办学传统的集中体现。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多元文化冲击,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新的历史时期迫切需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丰富思想政治的教育素材,依据办学实际探索教学新途径和新方法。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校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有机的结合起来。本文主要是探讨当前背景下校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项功能及其实现路径,探讨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对校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路径进行研究。第一部分:绪论。阐明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等内容,着重阐述了咋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重视背景下,研究校史资源的文献积累和理论支撑。第二部分:对相关概念的阐释。主要包括对资源和校史资源概念的界定,对校史资源分类,重点分析了校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这是对下文的铺垫。第三部分:对校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分析。首先是明确高校校史资源高校校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的优势,再具体分析高校校史资源具有教育功能、文化功能、宣传功能、休闲功能、导向功能、创新功能、激励功能。第四部分:安徽农业大学校史资源利用现状的调查分析。将调查问卷的数据汇总分析,发现当前校史资源在思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分析出出现问题原因。第五部分:高校校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路径分析。主要是根据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帮助实现各项功能,包括高度重视校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开发利用校史资源的平台、加强校史资源资源功能实现的保障和校园文化环境中校史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环境营造。
滕菲[10](2018)在《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研究》文中认为大学校史文化是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有效载体,校史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大场合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因为,文化作为每一个民族最根本和核心的精神灵魂,积淀着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只有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才能使一个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大学文化是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校史文化体现了大学文化的发展历程,积淀着一所大学从创建至今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精神,利用校史文化进行育人,使大学人主动肩负起传承和创新大学文化的责任,对于当前我们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和继续坚持走文化自信道路具有重要意义。《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学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校史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育人功能在大学校史文化的使命与功能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育人功能也是校史文化的核心功能。而且,与大学校史文化的其他功能相比,育人功能有其特殊性。育人不仅仅是大学校史文化的本体功能,也是大学校史文化的最终旨归,实现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功能是继承和弘扬优秀大学文化的重要基础。如何实现大学校史文化的育人功能,一直是学界研究文化育人的重点内容,目前已形成较多的研究成果,但关于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功能实现的机制和路径的成果较少。如何实现大学校史文化的育人功能关系到大学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以及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因此,在新时代下加强大学校史文化的研究,探索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功能实现的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笔者在梳理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加以探讨。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四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研究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功能的理论基础。本部分主要从马克思主义文化育人的基本理论、中国古代以文化人思想以及西方文化育德理论的有益借鉴三个方面来阐述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功能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功能概述。本部分主要先对文化的内涵和功能进行界定,进而分析大学校史文化的内涵及其功能,阐述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功能实现的主要条件。第三部分: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功能的个案分析。本部分主要对北京大学、西南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在校史文化育人功能实现过程中取得的成效进行阐述,从中分析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功能实现面临的困境,以更好地为下文的路径探析提供现实依据。第四部分:实现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功能最大化的路径探析。本部分别从依托制度建设使多方主体参与校史文化育人工作、校史文化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以及校史文化育人载体和宣传渠道的丰富等方面探析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
二、档案管理与高校校史的编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档案管理与高校校史的编写(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校史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校史文化的内涵 |
(一)高校校史文化的概念 |
(二)高校校史文化的类型 |
1. 物质类型。 |
2. 精神类型。 |
3. 制度类型。 |
二、高校校史文化的德育功能 |
(一)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情感认同 |
(二)有利于丰富大学生德育内容 |
(三)有利于营造大学生德育氛围 |
(四)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德育实效 |
三、高校校史文化在提升大学生德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一)大学生对高校校史文化的认知度不高 |
1. 大学生对于高校校史文化内容的积淀普遍不足。 |
2. 大学生对高校校史文化的情感不够深沉。 |
(二)高校对校史文化的整合利用性低 |
1. 是部分高校对校史文化的建设缺乏重视。 |
2. 部分高校对其校史文化的挖掘不深入。 |
(三)高校校史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课程方式有待创新 |
四、运用高校校史文化提升大学生德育的路径 |
(一)提升大学生对高校校史文化认知度的双重路向 |
1. 以高校校史文化符号牵引大学生的情感发端。 |
2. 以高校校史文化宣讲深化大学生的认知程度。 |
(二)统筹多样式高校校史文化形成育人合力 |
1. 建设信息化的校史展馆。 |
2. 加强对高校校史资料收集与归档。 |
3. 建设高校校史文化景观。 |
(三)将高校校史文化有效融入大学生德育课程 |
1. 立足根本制度,突破课程视野。 |
2. 结合校史文化资源,开设校史教育课程。 |
3. 开展高校校史文化活动,促进大学生知行转化。 |
(4)我国高校校史馆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问题与思路 |
1.3.1 研究问题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可能的创新 |
2 研究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高校博物馆和高校校史(博物)馆 |
2.1.2 校史档案和校史研究 |
2.1.3 档案陈列展览和校史陈列展览 |
2.2 理论基础 |
2.2.1 档案价值理论 |
2.2.2 档案利用理论 |
2.2.3 档案资源整合理论 |
2.2.4 其他相关学科理论 |
3 我国高校校史馆的建设现状的理论分析 |
3.1 高校校史馆发展进程的简析 |
3.1.1 高校校史馆的萌芽阶段 |
3.1.2 高校校史馆的初步发展阶段 |
3.1.3 高校校史馆的快速发展阶段 |
3.2 高校校史馆建设中的定位与功能 |
3.2.1 高校校史馆的定位 |
3.2.2 高校校史馆的功能 |
3.3 高校校史馆建设中各主体之间的关系 |
3.3.1 模式选择 |
3.3.2 校史馆与档案馆的关系 |
3.3.3 校史馆与博物馆的关系 |
3.3.4 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
4 高校校史馆陈列展览实践探析 |
4.1 高校校史馆的传统展陈阶段 |
4.1.1 展陈内容 |
4.1.2 展陈方式 |
4.1.3 展陈特点 |
4.2 高校校史馆的数字展陈阶段 |
4.2.1 展陈内容 |
4.2.2 展陈方式 |
4.2.3 展陈特征 |
4.3 新兴展陈技术的运用策略 |
5 高校校史馆可持续性发展的探索 |
5.1 优化参访者用户体验 |
5.1.1 高校校史馆参访者特征分析 |
5.1.2 提升参访者用户体验的维度 |
5.2 走向参与式校史馆 |
5.3 借鉴智慧博物馆的经验 |
5.4 与高校智慧档案馆的融合发展 |
6 结语 |
6.1 结论与建议 |
6.2 贡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西藏民族大学校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创新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校史文化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节 校史、校史文化与校园文化 |
一、校史 |
二、校史文化 |
三、校园文化 |
第二节 大学及大学精神 |
一、大学 |
二、大学精神 |
三、校史文化与大学精神 |
第三节 西藏民族大学校史及校史文化 |
一、西藏民族大学校史 |
二、西藏民族大学校史文化 |
第二章 西藏民族大学校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
第一节 利用校史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
一、校史文化中蕴含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素材 |
二、利用校史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方法 |
第二节 利用校史文化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
一、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性 |
二、利用校史文化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
第三节 利用校史文化进行反分裂斗争教育 |
一、反分裂斗争教育的必要性 |
二、利用校史文化进行反分裂斗争教育 |
第四节 利用校史文化进行“五个认同”教育 |
一、“五个认同”教育的必要性 |
二、利用校史文化进行“五个认同”教育 |
第三章 西藏民族大学校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调查分析 |
第一节 西藏民族大学校史文化调查问卷分析 |
一、问卷结构设计 |
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三、对校史文化的基本认知 |
四、校史文化发挥作用的情况 |
五、对校史文化建设的期待 |
第二节 西藏民族大学校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发挥不足 |
一、重校庆节点、轻日常教育 |
二、重“形式”营造、轻“内涵”挖掘 |
三、大学生缺少认同感和责任感 |
四、传播渠道缺乏多样性 |
第三节 西藏民族大学校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发挥不足的原因 |
一、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
二、教育教学体系尚未健全 |
三、校史文献缺乏系统性和生动性 |
第四章 西藏民族大学校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路径探析 |
第一节 重视校史文化研究使其体系化制度化 |
一、重视校史文化研究 |
二、构建校史文化体系化制度化 |
第二节 构筑校史文化的物质基础 |
一、完善校史馆建设 |
二、增设档案馆 |
三、打造校史文化景观 |
第三节 完善校史文化教育教学体系 |
一、编纂校史文献 |
二、设置校史文化课程 |
三、完善校史文化师资队伍建设 |
第四节 丰富校史文化教育实践 |
一、加强校史校情教育 |
二、创办校史主题活动 |
第五节 创新校史文化传播方式 |
一、树立双主体思维 |
二、创新传播方式 |
三、重视传播效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后记 |
(6)校史资源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资源 |
2.1.2 校史资源 |
2.1.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2.2 基本理论 |
2.2.1 协同理论 |
2.2.2 个人与社会 |
2.2.3 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 |
第3章 校史资源运用于大学生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3.1 必要性 |
3.1.1 校史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
3.1.2 校史资源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 |
3.1.3 校史资源是社会实践教育的特色资源 |
3.1.4 校史资源是高校发展的动力源泉 |
3.2 可行性 |
3.2.1 中央高度重视校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
3.2.2 校史内容贴近大学生生活,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 |
3.2.3 校史资源经过挖掘已形成相当丰富的资源 |
3.2.4 校史资源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已取得一定成果 |
第4章 校史资源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存在的问题 |
4.1.1 重资料收集轻理论研究 |
4.1.2 重校庆节点轻日常教育 |
4.1.3 重课外活动轻课堂教学 |
4.1.4 重环境布置轻内涵挖掘 |
4.2 问题归因 |
4.2.1 高校存在忽视校史资源育人功能的倾向 |
4.2.2 高校缺乏校史资源开发利用的“才”与“财”的支撑 |
4.2.3 高校校史资源开发利用单一化 |
第5章 校史资源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
5.1 高度重视校史资源的育人价值 |
5.1.1 将校史资源开发利用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 |
5.1.2 健全校史资源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管理体制 |
5.2 充分挖掘校史资源 |
5.2.1 加强校史研究队伍建设 |
5.2.2 系统开展校史编纂工作 |
5.3 开设校史文化课程教学 |
5.3.1 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 |
5.3.2 设置多选择项的校史选修课 |
5.4 重视校史教育文化建设 |
5.4.1 整体规划学校人文景观 |
5.4.2 开展校史主题教育活动 |
5.4.3 开展以校史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
5.5 打造多渠道传播载体 |
5.5.1 定期开放校史馆 |
5.5.2 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7)高校校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思路 |
1.3 校史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1.5 研究意义 |
2 高校利用校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优势 |
2.1 高校校史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
2.1.1 物质层面 |
2.1.2 制度层面 |
2.1.3 精神层面 |
2.2 高校利用校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优势 |
2.2.1 独特性 |
2.2.2 贴近性 |
2.2.3 生动性 |
2.2.4 持久性 |
3 高校校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
3.1 高校校史的思想政治教育保证功能 |
3.1.1 保证高校发展顺应时代潮流 |
3.1.2 保证高校发展重视校史渊源 |
3.1.3 保证高校发展满足现实需要 |
3.2 高校校史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 |
3.2.1 个人理想信念与高校办学理念相统一 |
3.2.2 个人发展规划与高校发展目标相统一 |
3.3 高校校史的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 |
3.3.1 高校校史的目标激励功能 |
3.3.2 高校校史的精神激励功能 |
3.4 高校校史的思想政治教育示范功能 |
3.4.1 高校师生员工在思想上认同 |
3.4.2 高校师生员工在行动上落实 |
4 高校利用校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
4.1 高校利用校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
4.1.1 高校领导班子成员不够重视 |
4.1.2 高校校史研究人员不够重视 |
4.1.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够重视 |
4.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运用校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 |
4.2.1 利用校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淡薄 |
4.2.2 利用校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不足 |
4.3 高校利用校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匮乏 |
4.3.1 高校校史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单一 |
4.3.2 高校校史研究成果的传播渠道缺乏 |
5 高校校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途径 |
5.1 推动校史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
5.1.1 校史研究过程中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挖掘 |
5.1.2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重视校史研究成果利用 |
5.2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
5.2.1 校园物质文化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
5.2.2 校园制度文化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
5.2.3 校园精神文化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
5.3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校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
5.3.1 增强运用校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 |
5.3.2 提升运用校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 |
5.4 创新利用校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
5.4.1 改进传统的教育载体 |
5.4.2 引进互联网的教育载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论高校校史研究的学科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校史研究总体尚处于“科普”水平 |
二、解决之道:以学科建设引领进而提升校史研究的学术水平 |
三、明确校史研究的学科归属:教育史,改“校史”名为“大学史” |
(9)校史资源在思政教育中的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第二章 校史资源相关概念辨析 |
2.1 资源的概念 |
2.2 高校校史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分类 |
2.2.1 高校校史资源的内涵 |
2.2.2 校史资源的分类 |
2.3 校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2.3.1 校史资源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
2.3.2 校史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
2.3.3 两者之间工作相互影响 |
第三章 校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分析 |
3.1 校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有优势 |
3.1.1 遵循认知发展规律 |
3.1.2 紧抓教育发展规律 |
3.1.3 把握学生发展心理 |
3.1.4 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
3.2 高校校史资源功能释读 |
3.2.1 教育功能 |
3.2.2 文化功能 |
3.2.3 宣传功能 |
3.2.4 休闲功能 |
3.2.5 导向功能 |
3.2.6 创新功能 |
3.2.7 激励功能 |
第四章 校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实现的概况 |
4.1 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的问卷分析 |
4.1.1 问卷反映学生对校史资源了解的情况 |
4.1.2 大学生校史资源教育与思想政治素养之间的联系 |
4.2 校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存在的问题 |
4.2.1 大学生对高校校史资源缺乏认识 |
4.2.2 大学生对高校校史资源建设缺乏责任感 |
4.2.3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校史资源的功能认识不到位 |
4.2.4 高校对于校史资源利用的力度不足 |
4.3 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 |
4.3.1 缺乏功能利用认识 |
4.3.2 学生参与制度不健全 |
4.3.3 缺乏多方保障 |
4.3.4 缺乏环境氛围 |
第五章 校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实现路径 |
5.1 重视校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
5.2 开发利用校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实现的平台 |
5.2.1 充分利用教学课堂平台 |
5.2.2 积极开发第二课堂教育平台 |
5.2.3 完善实践教育平台 |
5.3 校史资源功能实现的保障 |
5.3.1 加强高校校史馆工作人员队伍的建设 |
5.3.2 增加设施保障建设 |
5.4 校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环境的营造 |
5.4.1 挖掘校园历史遗迹,建设校史景观 |
5.4.2 开发整合社会资源,营造社会大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10)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由及研究价值 |
1.研究缘由 |
2.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
3.本研究的实践意义 |
(二)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 |
1.关于大学校史文化的研究 |
2.关于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功能的研究 |
3.关于大学校史文化育人的现状研究 |
4.关于大学校史文化育人的路径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分析法 |
2.逻辑分析法 |
3.案例分析法 |
(四)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
1.本论文的重难点 |
2.本论文的创新点 |
一、研究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功能的理论基础 |
(一)根本指导: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育人理论 |
(二)历史渊源:中国古代的以文化人思想 |
(三)有益借鉴:西方的文化育德理论 |
二、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功能概述 |
(一)文化的内涵及功能 |
1.文化的内涵 |
2.文化的功能 |
(二)大学校史文化的内涵及育人功能 |
1.大学校史文化的内涵及类型 |
2.大学文化与大学校史文化的关系 |
3.大学校史文化的育人功能 |
(三)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功能实现的主要条件 |
1.与时俱进的大学精神是实现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功能的核心要素 |
2.校史文化育人的物质保障机制是实现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功能的现实前提 |
3.校史文化育人资源的有效整合是实现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基础 |
三、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功能的个案研究 |
(一)北京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基本概况 |
1.开展新生校史校情教育 |
2.利用校园文化建筑营造校史文化育人的环境 |
3.校史理论研究成果丰富 |
4.教学活动凸显校史文化育人功能 |
(二)西南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基本概况 |
1.进行系统的校史编研工作 |
2.充分运用校史馆开展校情校史教育 |
3.注重校史研究团队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
4.利用校庆时间节点开展校史校情教育 |
(三)广西师范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基本概况 |
1.多种形式开展校史教育 |
2.注重校史研究成果的汇编与出版 |
3.举行一系列校庆专题活动 |
(四)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功能现状的经验总结 |
1.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功能实现过程中取得的成效 |
2.校史文化育人功能实现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
四、实现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功能最大化的路径探析 |
(一)依托制度建设使多方主体参与校史文化育人工作 |
1.健全校史文化育人工作机制,实现校史文化的制度育人 |
2.建立专业化校史文化育人团队,提高校史文化育人的针对性 |
3.校史文化建设要贴近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参与活动的自主性 |
(二)加强对校史文化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 |
1.拓展校史文化研究内容,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史文化成果 |
2.加强新生校情校史教育,优化校史教育课程设置 |
3.采用科研与学习相结合方式,提高教师对校史文化知识的认知水平 |
(三)丰富校史文化育人载体和宣传渠道 |
1.拓展校史文化传播途径 |
2.将校史馆建设成为学校文化教育的基地 |
3.修建校园人文景观,展现校史文化精髓 |
结束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档案管理与高校校史的编写(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校史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路径探析[J]. 李鑫,许静波.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1(11)
- [2]高校校史档案及其教育价值研究 ——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D]. 付晓娇. 南京邮电大学, 2021
- [3]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弘扬校史文化的路径研究[D]. 夏慧敏. 长春理工大学, 2021
- [4]我国高校校史馆建设研究[D]. 顾佳燕. 南京大学, 2020(02)
- [5]西藏民族大学校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研究[D]. 张燕. 西藏民族大学, 2020(08)
- [6]校史资源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D]. 孙律. 武汉科技大学, 2019(09)
- [7]高校校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 刘欢欢. 陕西科技大学, 2019(09)
- [8]论高校校史研究的学科定位[J]. 章华明. 历史教学问题, 2018(06)
- [9]校史资源在思政教育中的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D]. 张莲莲. 安徽农业大学, 2018(02)
- [10]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 滕菲. 广西师范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