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高亮度LED在太阳能城市灯光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成斌[1](2020)在《基于吉林一号夜间灯光遥感影像的路灯提取与太阳能路灯应用潜力评估》文中认为城市的生产、生活与发展离不开大量的能源供给,根据国家能源局的统计,城市照明的年用电量占到中国每年用电总量的4%5%。路灯作为城市道路照明的主要设备,目前大多是以高耗能的高压钠灯为主。现阶段我国约60%的发电量仍由消耗化石能源的火力发电提供,而大量消费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太阳能作为可再生的清洁能源,目前已有部分城市开始使用太阳能路灯来替代传统路灯,以缓解资源损耗和次生环境问题。合理有效地利用太阳能路灯,必须知道路灯所在的位置及其太阳能应用潜力。传统路灯位置提取算法大多依靠车载LiDAR数据或是人工现场调研。但由于LiDAR数据昂贵、现场调研成本高,导致了传统方法在大型场景使用困难,且难以快速识别路灯类型。吉林一号视频03星(JL1-3B)夜光遥感影像是具有三个波段信息与高空间分辨率的下一代新型夜光数据,为大范围提取路灯位置和识别路灯种类提供了可能。因此,本文基于JL1-3B夜光遥感数据,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路灯位置提取与路灯类型区分方法,并通过结合数字表面模型数据(DSM)估算了路灯所在位置的太阳能资源应用潜力。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1)本文首先利用天光计对研究区内道路进行了辐射亮度的实地调研,通过分析其空间特征,确定了利用局部最大值的方法来识别路灯所在位置;使用open street map(OSM)以及特定的缓冲区范围从JL1-3B夜光影像中提取道路区域作为提取路灯的限制范围;接着利用影像中车灯与路灯在背景像素上的表现差异以及均值滤波,剔除车灯和建筑物装饰灯的干扰,同时也解决了同一路灯范围内因出现多个局部最大值而造成提取得到多个路灯点的错误;最后使用局部最大值方法对JL1-3B三个波段综合得到的辐射亮度值进行求解,以得到研究区范围的路灯位置,提取精度达90%左右;基于最大似然分类法,利用JL1-3B的三个波段信息,成功地识别出高压钠灯(HPS)路灯和发光二极管(LED)路灯,总体分类精度在99%左右。(2)本文将通过DSM数据和每小时云量数据输入SHORTWAVE-C太阳辐射模型中,以10分钟为间隔计算了2016年研究区范围内每个栅格位置的太阳直射、散射和反射辐射,得到了研究区所有栅格位置的年均太阳辐射值。结合之前得到的路灯位置数据,即可估计研究区各个路灯的准确年均太阳辐射值,在研究区域内,路灯最小的年均太阳能辐射值为2.64 MJ/m2/day,路灯最大的年均太阳能辐射值为22.96 MJ/m2/day。(3)根据太阳能路灯所需的电能、接收的太阳能辐射量、光电转化效率以及衰减系数可以确定各种类型路灯所需太阳能板的面积大小。取每种太阳能板面积的最大值作为太阳能路灯精细化安装的建议使用面积。通过模拟使用太阳能路灯替换原有高压钠灯发现,在其使用寿命20年期间可以节省1.85×104 KWH的电能、7.41吨的标准煤、5.03吨的碳排放、18.47吨的CO2排放、0.55吨的SO2排放和0.28吨的NOX排放。综上,本文提出的以多源遥感数据为主的路灯识别与太阳能路灯应用潜力评估的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应用于城市太阳能路灯的精细化安装和潜力评估,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相关决策时提供科学建议与依据。同时,由于本文所用数据大多为遥感数据,可获得性强,具有可推广性。
潘啸[2](2019)在《太阳能半导体照明系统设计和性能分析》文中提出近年来,全世界各国都在面临着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能源短缺问题。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传统能源的开发与应用正面临着比较大的瓶颈,不仅存在能源供应紧张的问题,生态环境也出现了严重的恶化。在这种大背景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应用成为了学界普遍关注的重点。本次研究对当前国内比较成熟的太阳能半导体技术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与分析,建立起了一套可以投入实际应用的照明系统。太阳能是一种典型的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利用并且洁净无污染,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相关企业与学术单位也开始越来越重视光伏发电技术的研发。半导体照明具有绿色环保、节能、寿命长等显着优势,是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普遍公认的一种最有价值的新光源。本次研究从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角度出发,建立了一套新的太阳能半导体照明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是当前国际社会上一种非常有代表性的新型能源,可再生、无污染是该能源最为突出的特点,在长期的研究与应用过程中,相关技术正日益成熟,当前虽然全国并没有普及,但是其未来已经被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承认,将来一定是一种稳定的基础能源,白光的LED是最新的电力光源,这种类型的光源是在白炽灯、荧光灯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进,其流明效率也得到了快速的提升,并在普通照明领域中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本次研究对LED技术和太阳能光伏行业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其历史背景、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技术或者产业存在的问题、相对的解决策略、未来发展趋势,同时也阐述了照明系统中太阳能发电技术的系统设计方案,围绕白光LED技术和光伏发电技术对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其中太阳能半导体照明系统设计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核心内容在于针对系统控制器的设计。基于当前照明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的需求分析,对LED工作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建立了大功率的、以HV9910为基础的LED灯具驱动电路。架构了太阳能半导体照明控制策略,研制成相应的控制器,形成一套完整的太阳能半导体照明系统,详细分析并测试了其在运行状态下的相关参数。经实验研究发现,本次研究所设计的太阳能半导体照明系统符合预期设计要求,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张利云[3](2019)在《发散式太阳模拟器光学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太阳模拟器是一种在地面上模拟太阳光辐照特性的试验与测试设备。现有太阳模拟器受其光学系统成像关系、聚光系统与匀光系统参数制约等因素的影响,只可在固定工作距离处,实现特定辐照面内高均匀度的太阳辐射模拟,但无法实现辐照均匀度高、工作距离与辐照面积可变的太阳辐射模拟,从而制约了太阳模拟器的发展与应用。为此论文研究并设计了一种辐照均匀度高、工作距离与辐照面积可变的发散式太阳模拟器光学系统,对提升太阳模拟器性能,扩展应用领域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论文在研究分析非成像光学理论在太阳模拟器设计中应用的基础上,论述了发散式太阳模拟器的组成、总体结构和工作原理,并着重对其光学系统进行了研究与设计。基于环带聚光、成像匀光和截止滤光等技术,提出了一种发散式太阳模拟器光学系统总体设计方案。通过对现有光源的对比分析,选取氙灯作为系统光源;结合氙灯发光特性和系统光路结构,研究了一种基于环带理论的椭球聚光系统设计方案,优化设计了一种大包容角、高成像倍率的椭球聚光系统,实现了光源能量利用率的提高。分析了现有器件的匀光原理,研究了一种利用光学积分器实现匀光的光学系统设计方案。结合光源特性、系统发散角、光路成像以及拉赫不变量等因素,优化设计了一种基于成像理论的匀光系统,提高了辐照均匀性。研究了基于嵌套模型的氙灯建模方法,并结合其他光学元件,对发散式太阳模拟器光学系统进行了整体建模仿真与分析,验证了光学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同时分析了氙灯、积分器离焦对系统辐照均匀性的影响,为光学系统装调奠定了理论基础。提出了一种基于自准原理的发散式太阳模拟器光学系统装调方法,通过建立基准光轴,实现了转向平面反射镜和光学积分器的同轴装配,提高了辐照均匀性。实测结果表明:工作距离为6m、8m、10m时,辐照面分别为Φ1.2m、Φ1.6m、Φ2.0m,辐照不均匀度分别为3.3%、4.1%、4.7%,均满足技术指标的要求。
李佳美[4](2018)在《光纤照明的形式特征及在酒店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光纤照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照明方式,在照明装饰上已占有一席之地,并向实现功能性照明的突破以迈出坚实的一步。因此光纤照明相比于其他照明方式更有发展前景。通过对光纤照明特性及应用形式的详细分析,在充分了解其特征的情况下,将其合理有效的应用到酒店设计中,使酒店的照明系统在节能、安全、环保的基础上,实现其照度的合理性和美学要求。本论文一共分为六个章节,从开始的介绍光纤照明的历史发展,在介绍光纤灯和太阳能光纤照明系统的形式特征到其在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形式和案例分析,逐步引出光纤照明在酒店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其中主要侧重通过对光纤照明一些特性的研究,以及对于酒店照明设计的一现状和发展前景的分析,力求寻找出一个酒店设计中光纤照明的完美体现。本文中介绍中光纤照明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然后在通过将光纤照明合理的应用在酒店设计中,充分的例证了光纤照明的优势,在未来,光纤照明必然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角色,在照明设计中大方异彩。
王启汶[5](2018)在《LED路灯和车灯的二次光学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是一种新型固体照明光源,与传统光源相比,LED具有低功耗、发光效率高、寿命长、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高和环保等优点,被认为是21世纪绿色照明光源。目前,LED在一般照明以及特殊照明方面应用中均得到了蓬勃发展,如道路照明、LED背光源以及汽车照明等,高发光效率、高亮度均匀度和小尺寸是LED照明光学设计中的三个主要因素。本文根据非成像光学理论知识,围绕LED在路灯及车灯光学设计中存在的发光效率低、亮度均匀度不足和灯具体积大三个主要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光学设计方案,为目前照明工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以及光学设计工程师提供新的设计思路。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设计了一款自由曲面LED路灯透镜,采用LightTools软件仿真模拟显示其纵向均匀度为88.58%、横向均匀度为78.66%的矩形光斑,发光效率高达92.6%;对该自由曲面LED透镜进行阵列排列,实现了功率为160W的路灯模组。在路灯杆间距为45 m的情况下,采用DIALux软件进行道路场景仿真,结果表明:被照路面平均亮度Lav(Lm)=1.41cd/m2>0.75cd/m2、总均匀度U0=0.54>0.4、纵向均匀度UI(UL)=0.73>0.6以及眩光阈值增量TI=14<15,参数均符合最新道路照明标准值要求,相对于目前市场上的杆间距为40 m的LED路灯,每100 km道路上可节省路灯约277盏,具有工程实际应用价值。2、基于光学全内反射(TIR)原理,设计一款超薄LED后转向信号车灯透明导光板,应用CATIA软件对导光板各子面的面型进行优化调整,实现发光面厚度仅为10.3mm,LucidShape软件仿真结果表明,该LED后转向信号车灯各方向发光强度值均满足GB17509-2008汽车和挂车转向信号灯配光性能国家标准的要求,且亮度均匀度高达77.78%,既降低了传统转向信号车灯的体积,又解决了目前LED转向信号车灯因直接照明产生亮斑而造成车灯点亮不均匀的问题。3、采用TIR准直结构设计了一款小型、超薄LED倒车灯透明导光板,应用CATIA软件对导光板各子面的面型进行优化调整,实现发光面尺寸仅为42mm?6mm,LucidShape软件仿真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法得到的LED倒车灯各方向发光强度值均满足GB15235-2007汽车及挂车倒车灯配光性能要求,且基于TIR准直结构的LED倒车灯光学利用率为23.9%,亮度均匀度为87.01%,比采用全内反射原理设计的LED倒车灯分别高出4.6%和22.18%,既降低了传统倒车灯的体积,又解决了目前LED倒车灯因直接照明产生亮斑而造成车灯点亮不均匀的问题。
张巧芬[6](2014)在《非成像光学系统的LED光源优化设计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电子产品对轻、薄、短、小、高可靠性、低功耗的不断追求,对电子制造装备的执行速度、操作精度及稳定性等提出了更高要求。现代电子制造装备的高速高精度操作基本都涉及到视觉技术,其中的光源设计及照明技术则直接影响到这类装备的性能指标。高速高精度的视觉定位与识别,要求在复杂工况下极短时间内获取高质量目标图像,其光源的设计对于这类高速运动的执行系统的图像获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随着半导体照明技术的发展,发光二极管(LED)正逐渐取代传统光源,成为新一代光源。在非成像光学系统中,接收面的均匀照明以及光能的充分利用一直是光源设计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面向电子制造装备研发中的光源设计需求,重点开展基于LED光源的照明显示系统研究。针对光源设计中接收面照度均匀与光能的充分利用之间难以兼顾的难题,提出同时考虑照明系统接收面的照度均匀度和光能利用率的LED光源光学系统设计新方法,研究可获得理想照明系统的光路设计理论,在综合考虑照度均匀度和光能利用率的基础上,提出光源系统的综合评价函数,并通过编程实现照明系统参数的自动调整,达到设计的最优化,分别实现反光杯式、透镜式光学系统照明接收面均匀光斑的获取,同时对其光路设计模型的光学追迹结果进行分析,进一步验证所提出的光路设计方法的正确性,可有效实现接收面照度均匀的同时提高光能的利用率,为LED光源光学系统的设计提供可行有效的解决方法。主要研究工作概括如下:(1)调研面向电子制造装备研发的视觉技术研究现状,了解这类装备在高速高精度运行条件下对光源设计提出的光能利用率及照度均匀性需求。深入调研非成像光学中光源设计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目前非成像光学系统中多种照明光源的特性,确定采用LED光源为非成像光学系统的照明光源,指明目前LED光源设计领域仍然存在的难点问题,即难以在满足照明系统接收面的照度均匀的同时提高光能的充分利用率。(2)在非成像光学系统设计过程中,首先分析非成像光学的广义光学扩展量、能量收集率等重要参数,建立广义光学扩展量和能量收集率理论最大值之间的关系,分析像差对能量收集率的影响因素以及LED的朗伯型发光特性;同时,研究光学模拟软件Trace pro的矢量法光束追迹理论,分析基于Monte Carlo随机理论的光照度计算方法,并引入非成像光学的参数分析LED发光模型,确定本系统所用LED光源类型;基于光学设计中的一次光学设计和二次光学设计方法,给出透镜设计所需的透镜表面生成公式,为光学系统的设计奠定理论基础。(3)研究分析LED照明光学系统参数如二次曲面常数K和曲率半径R等对均匀圆形光斑的影响规律。提出综合考虑照度均匀度和光能利用率的最优设计方法,构建光源系统的综合评价函数,并采用TracePro软件的Scheme语言编程实现照明系统参数的自动调整,获取光学系统照明接收面的均匀光斑。基于该优化方法,研究设计反光杯结构的均匀照明系统,建立反光杯结构的综合评价函数,基于Taguchi method的编程方法,实现对反光杯K、R值以及反光杯和光源间距的自动调整,可快速准确获得照明系统的优化设计结果,使接收面(与光源相距100mm的位置)形成的直径为40mm圆形光斑的照度均匀度达1.5,光能利用率为69.0%。相比于理想抛物面反光杯照明系统的综合评价函数,本系统的综合评价函数与理想值的接近度提高了29.9%。(4)鉴于反光杯在LED光源设计中存在高度限制的缺点,及透镜设计具有的更大自由度特点,本文进一步研究设计基于透镜结构的均匀照明系统。通过建立透镜系统的综合评价函数,对透镜二次曲面常数K及顶点曲率半径R进行程序的自动调节与优化,实现远距离(与光源相距800mm的位置)处直径为120mm的圆形均匀光斑,其光能利用率为51.7%,照度均匀度为1.51,所获取的最优设计系统的综合评价函数与理想值的接近度为50.3%,比单独调整R值时获得的接近度提高了22.5%。(5)鉴于部分应用场合对光斑形状的不同需求,本文对面向光束准直的照明系统进行研究,通过透镜系统的优化设计获取接收面的方形光斑,实现在距离光源500mm处形成20mm*20mm的方形均匀光斑。通过建立光线经过透镜后的出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式,确定最小出射角;基于透镜表面生成公式建立透镜的K、R值与出射角之间的关系,揭示不同曲面透镜二次曲面常数K2值对接收面方形均匀光斑的影响规律,获得目标面上的方形均匀照明光斑,结果显示:椭圆型二次曲面可以获得光束出射角为6.049mrad,接近理论计算的最小出射角值,其照度均匀度达到93.02%;研究发现:相比较于双曲型二次曲面和抛物型二次曲面,椭圆面的照度均匀度分别提高了13.81%和13.22%,能更好地在接收面获得方形均匀照明光斑。在本文的最后,对整个课题所做的工作进行总结,并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的方向。
陆海川[7](2014)在《LED室内照明灯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都为不可再生资源,其储量有限。随着现代社会电气自动化的日益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多,节能减排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照明占整个能源消耗中的四分之一,减少照明能耗已成为社会发展中一个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已经引起全球范围内的热切关注。本文主要研究照明光源,特别是LED照明灯具。本论文包括以下内容:1.介绍了光源从火、油到电的发展历程;灯从火把、各种油灯、白炽灯、日光灯,直到现在多彩缤纷的装饰灯、节能灯的发展过程;以及各种光源——白炽灯,荧光灯,高压纳灯等的性能和应用特点。2.总结了LED光源的特点,主要包括:发光原理、可见光谱、白光的实现方式。发光器件的光电参数:光通量、发光强度、光照度、光亮度、相对光谱能量(功率)分布、峰值发射波长、光谱半波宽、LED色度学参数。3.分析了LED作为一种新型光源的发展过程、分类,及存在的问题——散热问题、性能不稳定、价格较高;分析了LED的特点:体积小、重量轻、寿命长、功耗低、反应速度快、发光效率高等;分析了LED电源的驱动要求及电源选择;分析了LED灯具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4.在Tracepro中建立LED模型,并使用这种模型对常见的几种LED阵列排布进行分析,通过仿真模拟,使其达到了较好的光照均匀度。5.研究室内照明亮度,均匀度,配光曲线等需求,根据室内照明需求分析设计LED室内照明灯具,在配光和照度均匀度方面进行优化,得到具有矩形光照效果的LED“蝙蝠翼”形配光,并与荧光灯进行对比,分析其与传统灯具相比存在的优势。
姜艳青[8](2013)在《轨道车辆车厢LED照明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轨道车辆的照明系统绝大部分采用荧光灯,其价格虽然低廉,但使用寿命低、维护成本较高,已经不能满足轨道车辆对照明系统节能、环保、增加客室空间的高设计要求。LED作为高效、环保、节能的替代光源已经逐步应用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由于轨道车辆照明系统在冲击震动、电磁兼容、温度及供电范围等方面都有特别要求,现有的LED照明系统不能直接在轨道车辆上应用。研究开发高效、节能、环保的轨道车辆车厢LED照明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LED照明控制系统是轨道车辆车厢LED照明系统的核心,保证整个LED照明系统正常稳定工作的关键。LED照明控制系统的研究目的是在满足轨道车辆LED照明系统的抗冲击振动、电磁兼容、散热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对车厢内部环境亮度的智能控制。针对轨道车辆车厢LED照明控制系统的抗冲击振动、电磁兼容、散热要求、智能化等要求,深入分析了LED照明系统的工作机理。通过分析LED排列方式,优化LED阵列来提高照度和散热性能;通过对驱动电源的EMC滤波电路、桥式整流电路、功率因子校正电路的设计来降低照明系统的电磁干扰问题;采用闭环控制原理和PWM脉宽调制方式使电源输出电流稳定,保证LED灯发光亮度稳定;为了实现对车厢亮度的智能控制,采用工控机为上位机,单片机为下位机,CAN总线作为上位机与下位机的通信网络,利用多个亮度传感器采集车厢外部环境的亮度信息,应用PWM技术对LED灯发光亮度进行控制。在Proteus软件中对驱动电源电路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设计的LED驱动电源输出电流、电压稳定,达到了设计要求。为了保证采集到亮度信息的准确性,基于贝叶斯估计的数据融合算法对多个传感器采集的信息进行融合处理,通过建立置信距离矩阵、利用椭圆曲线法对有效数据进行筛选,应用PID算法对LED灯的发光亮度进行控制。仿真表明,采用基于贝叶斯估计的数据融合算法结合PID算法的方法提高了系统对亮度控制的准确性。搭建了控制系统的实验硬件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设计的控制系统能够满足轨道车辆车厢LED照明系统的设计要求。
杨媛[9](2013)在《建筑立面光环境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随着城市建筑设计体系的完善加速了建筑光环境设计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视觉美感照明效果和生活品质提高有更细腻的诉求,使建筑照明成为人们极大关注的对象。它具有提高城市夜间照明、美化城市、促进经济技术发展等优点,但是纵观我国建筑立面光环境设计现象,还是存在着一些困境,如产生光污染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还有关于建筑照明能耗的问题,也一直制约着照明的快速发展。在光环境中理性地使用光,实质上是人们参悟生活,升华技艺、凝练内心的过程。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建筑立面光环境设计,对建筑光环境设计理论进行审视和定位,从整体的的角度理解和把握照明设计中的问题。它是基于在人们对照明美学中形式艺术和视觉艺术的思考;基于环境心理学中人性化理念的意识思考;基于环境伦理学中人与社会的认知结合等因素充分考虑,最终推动光环境设计的发展,建造出一个适合人类生活居住和符合人的各种需求的建筑光环境空间。做到照明设计符合建筑立面光环境设计的文化品位,符合人们内心积极的心理情感,强调人性化、节能的照明带来的优秀成果及科技的发展。从以上观点中总结建筑立面光环境设计原则,将其运用到照明领域中,对今后建筑光环境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智能化照明已经在城市中应运而生,并有巨大的传播性。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也要充分发展可再生能源,将自然能源合理利用在照明方面。笔者希望通过此次研究使人们对建筑照明设计层面有更深入的理解,诱发人们对建筑立面光环境设计新的思考,并使现存的一些问题得到改善。
李薇[10](2012)在《太阳能LED照明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寻求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率是目前世界各国政府解决日益加剧的能源危机所能采用的两个重大战略决策。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无污染的新型能源,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应用。其中,太阳能LED照明系统尤其得到了迅猛发展。因此,结合了新一代光源和新型能源优点的太阳能LED照明系统必将会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并成为今后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本文在深入研究了太阳能光伏发电和LED照明技术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太阳能LED照明系统中太阳能电池、铅酸蓄电池以及LED负载等重要组成部件的配置,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太阳能电池与市电互补供电的设计思想。论文详细分析与论证了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功能,主要完成了太阳能LED照明系统的设计,包括硬件电路设计、软件程序编写以及相关控制、温度测量和保护功能电路等的设计,在整个设计中系统控制器的设计是核心内容。本文完成了一款基于PIC单片机的系统控制器设计,它充分利用了PIC单片机的内部资源,具有性能稳定,结构简单等特点。针对目前国内大部分照明系统存在的难以反馈其状态信息和进行远程控制等局限,本文设计了基于nRF905单片无线收发器的无线传输系统,实现了系统信息的无线传输功能。最后,论文完成了太阳能LED照明系统控制器的硬件PCB实现,并搭建了简易的测试系统来对系统控制器及整个系统的重要工作性能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控制器基本满足设计要求,系统运行状态良好。
二、超高亮度LED在太阳能城市灯光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高亮度LED在太阳能城市灯光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吉林一号夜间灯光遥感影像的路灯提取与太阳能路灯应用潜力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LiDAR路灯提取研究现状 |
1.2.2 夜间灯光遥感研究现状 |
1.2.3 太阳能潜力评估研究现状 |
1.2.4 现有研究不足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研究区域及数据 |
2.1 研究区域介绍 |
2.2 数据介绍 |
2.2.1 JL1-3B夜间灯光遥感数据 |
2.2.2 天光计数据 |
2.2.3 OSM数据 |
2.2.4 DSM数据与云量数据 |
2.3 数据预处理 |
2.3.1 JL1-3B数据预处理 |
2.3.2 OSM数据预处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JL1-3B的路灯位置提取与类型区分 |
3.1 基于JL1-3B的路灯位置提取 |
3.1.1 路灯位置提取方法 |
3.1.2 路灯位置提取结果与讨论 |
3.1.3 路灯位置提取结果的敏感性分析 |
3.2 基于JL1-3B的路灯类型区分 |
3.2.1 路灯类型区分方法 |
3.2.2 路灯类型区分结果与讨论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太阳能资源潜力估算 |
4.1 SHORTWAVE-C太阳能辐射模型 |
4.2 太阳能路灯辐射量估算方法 |
4.3 太阳能路灯辐射量估算结果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太阳能路灯的应用潜力评估 |
5.1 太阳能路灯安装与环境效益模拟方法 |
5.1.1 太阳能板最适宜安装面积计算方法 |
5.1.2 太阳能路灯环境效益评估方法 |
5.2 理想场景下的太阳能路灯潜力估算 |
5.2.1 太阳能板安装方案 |
5.2.2 结果与讨论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科研成果 |
后记 |
(2)太阳能半导体照明系统设计和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太阳能光伏产业介绍 |
1.1.1 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历史 |
1.1.2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 |
1.2 照明领域中发光二极管LED的应用 |
1.2.1 LED技术的发展历史 |
1.2.2 LED照明技术特点 |
1.2.3 LED技术的应用前景 |
1.3 LED技术与太阳能技术的综合性应用 |
1.3.1 太阳能光伏与LED的结合 |
1.3.2 “光太阳电池”概述 |
1.3.3 太阳能光伏与LED技术结合的市场前景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太阳能光伏系统设计 |
2.1 光伏系统设计原理与方法 |
2.2 独立光伏系统 |
2.2.1 基本原理 |
2.2.2 储能电池设计 |
2.2.3 光伏阵列设计 |
2.3 并网光伏系统设计 |
2.3.1 无外接储能电池的并网光伏系统 |
2.3.2 储能电池的并网设计 |
第三章 太阳能半导体照明系统设计 |
3.1 系统总体设计 |
3.2 控制器的功能与原理 |
3.2.1 控制器的主要功能 |
3.2.2 控制器的结构原理 |
3.3 控制器硬件 |
3.3.1 MCU电路 |
3.3.2 AD转换与采样电路 |
3.3.3 DC-DC变换电路 |
3.3.4 MOSFET驱动电路 |
3.3.5 电源模块电路 |
3.3.6 温度检测电流 |
3.3.7 实时时钟电路 |
3.4 控制器软件设计 |
3.4.1 总体软件结构 |
3.4.2 强太阳辐射模式程序 |
3.4.3 弱太阳辐射模式程序 |
3.5 大功率LED驱动电路设计 |
3.5.1 大功率LED驱动电路原理 |
3.5.2 LED驱动器 |
3.6 电池 |
3.6.1 太阳能电池 |
3.6.2 储能锂电池 |
第四章 太阳能半导体照明系统性能测试及分析 |
4.1 太阳能电池输出特性测试分析 |
4.2 太阳能电池最大功能跟踪控制测试分析 |
4.3 大功率LED性能测试分析 |
4.4 太阳能半导体照明系统的照明效果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成果 |
致谢 |
附件 |
附件1.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书:一种太阳能应急照明装置 |
附件2.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书:一种组合式LED照明装置 |
(3)发散式太阳模拟器光学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太阳模拟器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内太阳模拟器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外太阳模拟器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发散式太阳模拟器的总体概述 |
2.1 非成像光学理论 |
2.1.1 能量传输 |
2.1.2 照度分布的均匀性 |
2.1.3 光学扩展量 |
2.2 太阳模拟器的分类 |
2.3 发散式太阳模拟器总体设计 |
2.3.1 发散式太阳模拟器功能需求与指标 |
2.3.2 发散式太阳模拟器总体结构与工作原理 |
第3章 发散式太阳模拟器光学系统设计 |
3.1 发散式太阳模拟器光学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 |
3.1.1 发散式太阳模拟器光学系统组成 |
3.1.2 发散式太阳模拟器工作原理 |
3.2 光源的分析选取 |
3.2.1 光源的分析 |
3.2.2 光源的选取 |
3.3 基于环带理论的聚光系统优化设计 |
3.3.1 聚光系统初始结构选取 |
3.3.2 椭球聚光镜优化设计 |
3.4 基于成像理论的匀光系统优化设计 |
3.4.1 匀光系统初始结构选取 |
3.4.2 匀光系统设计 |
3.5 基于截止带宽度理论的滤光片设计 |
3.5.1 截止带宽度理论 |
3.5.2 滤光片的设计 |
第4章 发散式太阳模拟器光学系统仿真分析 |
4.1 光学系统建模方法 |
4.1.1 建模理论 |
4.1.2 光源建模 |
4.1.3 各光学元件的建模 |
4.2 光学系统仿真分析 |
4.2.1 氙灯离焦对均匀性的影响 |
4.2.2 光学积分器离焦对均匀性的影响 |
4.2.3 元素透镜的数目对均匀性的影响 |
4.2.4 整体系统优化仿真 |
第5章 发散式太阳模拟器装调方法与测试分析 |
5.1 传统太阳模拟器的装调方法 |
5.2 基于同轴理论的发散太阳模拟器装调方法 |
5.3 发散式太阳模拟器主要技术指标的测试与分析 |
5.3.1 辐照度测试与分析 |
5.3.2 光谱匹配度测试 |
5.3.3 辐照不均匀度测试 |
5.3.4 辐照不稳定度测试 |
5.3.5 角度特性测试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 |
致谢 |
(4)光纤照明的形式特征及在酒店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意义 |
1.2 研究对象、目的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特色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光纤照明的概述 |
2.1 什么是光纤照明 |
2.2 光纤照明的发展史 |
2.3 光纤照明与LED照明的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光纤灯的表现形式及应用 |
3.1 光纤灯的工作原理及表现形式 |
3.1.1 光纤灯的工作原理 |
3.1.2 光纤灯的表现形式 |
3.2 光纤灯的特征 |
3.3 光纤灯在设计中的应用形式 |
3.3.1 软装装饰形式 |
3.3.2 空间装置形式 |
3.3.3 建筑装饰照明形式 |
3.3.4 景观照明形式 |
3.3.5 特殊环境的照明形式 |
3.4 光纤灯的创新性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太阳能光纤照明系统的分析 |
4.1 光纤灯与太阳能光纤照明系统的联系和区别 |
4.1.1 太阳能光纤照明系统和光纤灯的联系 |
4.1.2 太阳能光纤照明系统和光纤灯的区别 |
4.2 太阳能光纤照明系统的形式及特征 |
4.2.1 太阳能光纤照明系统的运行模式 |
4.2.2 太阳能光纤照明系统的特征 |
4.3 现阶段的我国的耗电情况,以及太阳能光纤照明系统的必要性分析 |
4.3.1 我国的照明耗电情况分析 |
4.3.2 太阳能的利用分析 |
4.3.3 太阳能光伏发电与太阳能光纤照明系统的比较分析 |
4.4 太阳能光纤照明系统的应用案例 |
4.5 太阳能光纤照明的光储存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光纤照明在酒店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
5.1 酒店空间的照明设计分析 |
5.1.1 酒店空间照明设计的现状分析 |
5.1.2 酒店空间照明的设计要求分析 |
5.1.2.1 酒店空间的功能性设计的照明要求 |
5.1.2.2 酒店空间实现艺术性的照明要求 |
5.1.2.3 酒店空间实现节能性照明要求 |
5.1.3 酒店空间照明的设计的发展方向 |
5.2 酒店设计中应用光纤照明的必要性 |
5.3 酒店设计中应用光纤照明的可行性分析 |
5.3.1 光纤灯在酒店照明设计的应用 |
5.3.1.1 光纤灯在酒店室内空间的应用 |
5.3.1.2 光纤灯在酒店外立面的应用 |
5.3.1.3 光纤灯在酒店景观照明的应用 |
5.3.2 太阳能光纤照明系统在酒店照明设计的应用 |
5.4 光纤照明在室内空间应用的案例分析 |
5.4.1 光纤灯在室内空间的应用案例 |
5.4.2 太阳能光纤照明系统在室内空间的应用案例 |
5.5 光纤照明在酒店设计的应用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图片目录 |
致谢 |
作品集 |
(5)LED路灯和车灯的二次光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LED发光机理及技术优势 |
1.2.1 LED发光机理 |
1.2.2 LED技术优势 |
1.3 LED路灯和LED车灯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1 LED路灯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2 LED车灯发展及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照明光学理论知识及仪器介绍 |
2.1 光度学的基本概念 |
2.1.1 发光能量 |
2.1.2 发光通量 |
2.1.3 光照度 |
2.1.4 发光强度 |
2.1.5 发光亮度 |
2.1.6 发光效率 |
2.2 几何光学理论知识 |
2.2.1 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
2.2.2 光的全反射 |
2.2.3 TIR准直结构设计原理 |
2.3 非成像光学理论基础 |
2.3.1 非成像光学简介 |
2.3.2 光学扩展量 |
2.3.3 边缘光线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LED路灯透镜的光学系统设计 |
3.1 LED道路照明基本概念 |
3.1.1 阈值增量 |
3.1.2 环境比 |
3.2 自由曲面LED路灯透镜设计 |
3.2.1 LED路灯透镜设计原理 |
3.2.2 自由曲面透镜仿真、误差分析及测试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LED后转向信号车灯的二次光学系统设计 |
4.1 汽车后转向信号灯配光性能要求 |
4.1.1 转向信号灯类别 |
4.1.2 转向信号灯配光性能要求 |
4.2 LED后转向信号灯二次设计 |
4.2.1 LED后转向信号灯导光板设计原理 |
4.2.2 后转向信号灯模拟及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LED倒车灯的二次光学系统设计 |
5.1 汽车倒车灯配光性能要求 |
5.2 LED倒车灯及客户要求 |
5.3 基于全内反射LED倒车灯二次光学设计 |
5.4 基于TIR准直结构的LED倒车灯设计 |
5.4.1 LED倒车灯导光板设计原理 |
5.4.2 LED倒车灯模拟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在学期间获奖情况 |
在学期间承担企业项目 |
附录A TIR准直透镜MATLAB程序 |
附录B 汽车车灯专业术语中英对照 |
(6)非成像光学系统的LED光源优化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问题提出 |
1.4 课题来源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内容 |
第二章 非成像光学的基本理论 |
2.1 光度学基本参数 |
2.2 能量收集率(concentration ratio) |
2.3 像差对能量收集率的影响 |
2.4 广义etendue |
2.5 etendue与能量收集率的理论最大值 |
2.6 朗伯光源(Lambertian Source)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计算机辅助LED光学系统设计 |
3.1 光学模拟软件tracepro简介 |
3.2 光线追迹方法 |
3.2.1 矢量法光束追迹理论 |
3.2.2 Monte Carlo法计算光照度 |
3.3 LED光学系统设计 |
3.3.1 LED基本理论 |
3.3.2 LED发光模型 |
3.3.3 一次光学设计和二次光学设计 |
3.3.4 非球面透镜光学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LED反光杯二次曲面参数的优化设计 |
4.1 引言 |
4.2 理论模型 |
4.3 不同的参数变化对均匀光斑形成的影响 |
4.3.1 K、R值对接收面均匀光斑的影响 |
4.3.2 光源和反光杯之间的距离对均匀光斑的影响 |
4.4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LED透镜二次曲面参数的优化设计 |
5.1 引言 |
5.2 非球面参数设计的理论分析 |
5.2.1 二次非球面的二次曲面常数K为常量 |
5.2.2 顶点曲率半径R为常量 |
5.2.3 二次非球面的二次曲面常数K及顶点曲率半径R均为变量 |
5.3 数值模拟及分析 |
5.3.1 手动调整K、R值获取固定大小的均匀光斑 |
5.3.2 自动调整K、R值获取固定大小的均匀光斑 |
5.4 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光束准直式LED透镜二次曲面优化设计 |
6.1 引言 |
6.2 光路模型光线追迹的理论分析 |
6.3 数值模拟 |
6.3.1 透镜表面为双曲面 |
6.3.2 透镜表面为抛物面 |
6.3.3 透镜表面为椭圆面 |
6.4 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7)LED室内照明灯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灯的诞生 |
1.2 灯的发展 |
1.3 各种光源简介 |
1.3.1 热辐射光源 |
1.3.2 气体放电光源 |
1.3.3 发光二极管——LED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人眼的生理学基础和LED相关光电参数 |
2.1 人眼的生理学基础 |
2.1.1 人眼的构造及功能 |
2.1.2 锥体细胞与杆体细胞 |
2.1.3 明视觉、暗视觉和光谱光效率函数 |
2.1.4 暗适应与明适应 |
2.1.5 临界闪烁频率 |
2.1.6 视觉敏感系数曲线 |
2.2 LED发光原理 |
2.2.1 三基色LED的发光原理 |
2.2.2 白光LED的三种实现方式 |
2.3 LED光学特性 |
2.3.1 光通量 |
2.3.2 LED发光强度及其角分布 |
2.3.3 光照度 |
2.3.4 光亮度 |
2.3.5 LED的发光峰值波长及其光谱分布 |
2.3.6 LED色度学参数 |
2.4 LED发光器件相关电性参数 |
2.5 LED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LED灯具 |
3.1 LED光源 |
3.1.1 LED光源的发展史 |
3.1.2 LED的种类 |
3.1.3 LED光源的主要特点 |
3.1.4 LED光源存在的问题 |
3.2 LED电源 |
3.2.1 LED驱动要求 |
3.2.2 恒压与恒流 |
3.2.3 恒流源的优势 |
3.2.4 如何选择恒流源 |
3.3 LED灯具的应用 |
3.4 室内照明发展趋势及技术提升关键 |
3.5 国内外LED产业发展现状与态势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LED阵列研究及仿真 |
4.1 LED模型的建立 |
4.2 LED排列规律的研究 |
4.2.1 单颗LED照度 |
4.2.2 两颗LED的排列 |
4.2.3 方型LED阵列 |
4.2.4 圆型LED阵列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灯具的设计及实现 |
5.0 非成像光学的概念 |
5.1 LED室内照明光学系统 |
5.2 两种室内灯具配光方案 |
5.3 LED灯具的设计 |
5.3.1 灯具的设计思路 |
5.3.2 设计方法 |
5.3.3 设计过程 |
5.4 LED灯具的实测 |
5.4.1 30W的LED灯具实测 |
5.4.2 80W的LED灯具实测 |
5.5 LED灯具与目前节能荧光灯的比较 |
5.5.1 LED灯珠光源和荧光灯光源的比较 |
5.5.2 LED灯具与荧光灯节能性的比较 |
5.6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后续研究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轨道车辆车厢LED照明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来源及背景 |
1.1.1 论文选题来源 |
1.1.2 轨道车辆车厢LED照明控制系统研究背景 |
1.2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LED照明技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2 轨道车辆车厢LED照明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
1.4 全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轨道车辆车厢LED照明工作机理分析 |
2.1 LED照明特性分析 |
2.1.1 LED的发光原理分析 |
2.1.2 LED的V-I特性 |
2.1.3 LED的T-V特性 |
2.1.4 LED的Q-T特性 |
2.2 轨道车辆车厢照明系统供电原理分析 |
2.3 轨道车辆车厢LED照明驱动方式分析 |
2.4 轨道车辆车厢LED照明负载排列方式选择 |
2.4.1 全部串联方式 |
2.4.2 全部并联方式 |
2.4.3 混联方式 |
2.5 轨道车辆车厢LED照明控制系统总体方案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轨道车辆车厢LED照明驱动电源的研究 |
3.1 轨道车辆车厢LED照明对电源的要求 |
3.2 轨道车辆车厢LED驱动方式的选择 |
3.2.1 恒流式LED驱动器 |
3.2.2 稳压式LED驱动器 |
3.3 轨道车辆车厢LED驱动电源基本原理 |
3.3.1 DC/DC变换器原理 |
3.3.2 PWM调制技术 |
3.3.3 闭环反馈 |
3.4 轨道车辆车厢LED照明驱动电源的设计 |
3.4.1 驱动芯片的选择 |
3.4.2 EMC电路设计 |
3.4.3 整流滤波电路设计 |
3.4.4 PFC电路设计 |
3.4.5 降压稳压电路设计 |
3.4.6 DC/DC变换器电路设计 |
3.4.7 LED驱动电源整体电路设计 |
3.5 对驱动电路的仿真分析 |
3.5.1 仿真电路的设计 |
3.5.2 整流滤波电路的仿真分析 |
3.5.3 正激DC/DC变换器的仿真分析 |
3.5.4 LED驱动芯片的仿真分析 |
3.5.5 LED驱动器总体电路仿真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轨道车辆车厢LED照明控制方法的研究 |
4.1 轨道车辆车厢LED照明控制方法的分析 |
4.1.1 分散式控制方法 |
4.1.2 集中式控制方法 |
4.2 轨道车辆车厢LED照明控制系统总体原理 |
4.3 控制系统亮度采集模块的设计 |
4.4 控制系统通信方式的选择 |
4.4.1 RS232通信方式 |
4.4.2 RS485通信方式 |
4.4.3 CAN总线通信方式 |
4.4.4 三种通信方式的比较 |
4.5 轨道车辆车厢LED照明控制系统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
4.5.1 基于SJA1000的控制电路设计 |
4.5.2 基于82C250收发电路设计 |
4.6 轨道车辆车厢LED照明控制算法的研究 |
4.6.1 车厢亮度变化因素分析 |
4.6.2 亮度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 |
4.6.3 PID控制算法 |
4.7 仿真分析 |
4.7.1 置信距离矩阵的计算 |
4.7.2 支持度关系矩阵的计算 |
4.7.3 融合结果的计算 |
4.7.4 总体结果分析 |
4.7.5 PID仿真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轨道车辆车厢LED照明控制系统实验验证 |
5.1 实验硬件 |
5.2 实验过程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9)建筑立面光环境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建筑照明的起源 |
1.1.2 我国绿色照明工程的发展 |
1.1.3 建筑立面光环境研究的困境 |
1.2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2.1 研究的内容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方法概述和写作的框架 |
1.3.1 研究的方法概述 |
1.3.2 写作的框架 |
2 建筑立面的形态与光环境表达 |
2.1 建筑的本质与光环境 |
2.1.1 建筑的本质 |
2.1.2 光环境的涵义 |
2.1.3 表现光环境的要素 |
2.2 国内外建筑立面照明及其表达 |
2.2.1 中式建筑的现代照明手段 |
2.2.2 国外建筑的现代照明手段 |
2.3 现代建筑立面照明及其表达 |
2.3.1 投光照明 |
2.3.2 轮廓照明 |
2.3.3 内透光照明 |
3 建筑立面光环境设计原则 |
3.1 以照明美学角度试论 |
3.1.1 照明美学的概念 |
3.1.2 形式艺术的美学思考——塑造建筑形象 |
3.1.3 视觉艺术的美学思考——制造视觉焦点 |
3.2 以光环境心理学角度试论 |
3.2.1 光环境心理学的概念 |
3.2.2 感知的意识思考——强调色彩关系 |
3.2.3 人性化的意识思考——创造意味知觉 |
3.3 以环境伦理学角度试论 |
3.3.1 环境伦理学的概念 |
3.3.2 对照明环境的生态思考——强化人与社会的认知 |
4 现代照明技术的应用 |
4.1 灯具的分类 |
4.1.1 按光通量在空间分配特性的分类 |
4.1.2 按灯具的结构分类 |
4.1.3 按安装方式分类 |
4.2 室外建筑照明灯具和设置方法 |
4.2.1 室外建筑照明灯具 |
4.2.2 灯具的设置方法与维护 |
4.2.3 建筑立面照度的参考值 |
5 建筑立面光环境设计的发展趋势 |
5.1 新光源问题 |
5.1.1 LED 显示屏概念 |
5.1.2 LED 显示屏与建筑和谐发展 |
5.2 智能化照明系统 |
5.2.1 智能照明系统与传统照明的对比分析 |
5.2.2 智能照明系统的节能性 |
5.3 对可再生能源的研究 |
5.3.1 城市对太阳能照明开发利用的前景 |
5.3.2 太阳能光伏与建筑一体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10)太阳能LED照明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
1.3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太阳能 LED 照明系统原理分析 |
2.1 太阳能 LED 照明系统的组成 |
2.2 太阳能电池及其特性 |
2.2.1 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 |
2.2.2 太阳能电池的分类 |
2.2.3 太阳能电池的电路模型 |
2.2.4 太阳能电池的输出特性 |
2.2.5 太阳能电池最大功率跟踪技术 |
2.3 蓄电池特性研究 |
2.3.1 铅酸蓄电池的工作原理 |
2.3.2 蓄电池的特性参数和电性能 |
2.3.3 蓄电池寿命及其影响因素 |
2.3.4 蓄电池的充放电控制方法 |
2.4 LED 照明负载 |
2.4.1 LED 简述 |
2.4.2 LED 灯具的主要特点 |
2.4.3 LED 阵列的组合方式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太阳能 LED 照明系统的配置设计 |
3.1 光伏系统设计基本思路与方法 |
3.1.1 光伏系统设计流程 |
3.1.2 光伏系统设计方法与原则 |
3.2 太阳能电池的配置 |
3.2.1 太阳能电池的选用 |
3.2.2 太阳能电池容量的计算 |
3.2.3 太阳能电池安装方式的设计 |
3.3 蓄电池的配置 |
3.3.1 蓄电池的选用 |
3.3.2 蓄电池容量的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太阳能 LED 照明系统控制器设计 |
4.1 控制器基本组成和功能 |
4.1.1 控制器的组成原理 |
4.1.2 控制器的主要功能 |
4.2 控制器硬件设计及器件选型 |
4.2.1 控制器核心模块介绍 |
4.2.2 时钟电路 |
4.2.3 复位电路 |
4.2.4 电源模块电路 |
4.2.5 电压采样与 A/D 转换 |
4.2.6 MOSFET 开关电路 |
4.2.7 温度检测电路 |
4.2.8 单片无线收发模块 |
4.2.9 蓄电池充、放电与保护电路 |
4.3 印制电路板设计 |
4.4 系统能流模型与工作状态分析 |
4.4.1 系统的能流模型 |
4.4.2 系统的工作状态分析 |
4.5 控制器软件设计 |
4.5.1 总体软件结构 |
4.5.2 白天工作模式程序流程图 |
4.5.3 夜晚工作模式程序流程图 |
4.5.4 程序调试与芯片烧写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组装与测试分析 |
5.1 测试系统搭建 |
5.2 系统控制器性能测试 |
5.2.1 蓄电池充电波形测试 |
5.2.2 蓄电池供电情况测试 |
5.2.3 nRF905 收发功能测试 |
5.3 系统的运行参数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超高亮度LED在太阳能城市灯光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吉林一号夜间灯光遥感影像的路灯提取与太阳能路灯应用潜力评估[D]. 成斌. 华东师范大学, 2020
- [2]太阳能半导体照明系统设计和性能分析[D]. 潘啸. 厦门大学, 2019(02)
- [3]发散式太阳模拟器光学系统设计[D]. 张利云. 长春理工大学, 2019(01)
- [4]光纤照明的形式特征及在酒店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李佳美. 大连工业大学, 2018(08)
- [5]LED路灯和车灯的二次光学设计[D]. 王启汶. 江苏大学, 2018(05)
- [6]非成像光学系统的LED光源优化设计与分析[D]. 张巧芬. 广东工业大学, 2014(03)
- [7]LED室内照明灯具研究[D]. 陆海川.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8]轨道车辆车厢LED照明控制系统研究[D]. 姜艳青. 长春工业大学, 2013(S2)
- [9]建筑立面光环境设计研究[D]. 杨媛. 西安工程大学, 2013(12)
- [10]太阳能LED照明系统的研究[D]. 李薇. 北京工业大学, 2012(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