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相电能表示值误差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论文文献综述)
朱才溢,罗颖,胡涵,王露[1](2022)在《基于自校准技术的高精度交直流钳形表设计》文中指出为解决新能源发电换电并网以及非线性负载给交流供电系统带来直流分量,致使工作中钳形电流表失准、失效甚至损毁的问题,分析了传统交流钳形表适用性的劣势,设计了一款基于霍尔元件直流补偿和自校准技术的现场校验用交直流钳形电流表。进行了测量不确定度评定,量程内选择的所有交直流校准点相对测量不确定度优于0.2%,样机准确度等级优于0.5级。与传统交流钳形表进行了交直流测量比较的观察测试试验,表明设计的钳形表可实现交直流测量,符合设计预期,其代表技术具有广泛推广价值。
周亚群,张钢,章春香,刘欢,王志浩[2](2021)在《测量不确定度在电能表现场检验中的应用》文中提出为准确评估电能表实负荷测试中的计量误差,本文根据电能表现场校验仪的工作原理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分析电能表现场检验进行电流采样时,直接测量和钳表测量方式下测量不确定度对电能表现场检验误差的影响。通过对基于直接测量法和钳表法的电能表现场检验案例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对于0.5(S)级及以上等级电能表,直接测量时,扩展不确定度小于1/3最大允许误差,电能表实负荷测试时电能表误差值无需考虑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钳形表测量时,由于扩展不确定度大于1/3最大允许误差,电能表实负荷测试时电能表误差值应考虑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
赵慧勉[3](2021)在《电能表校准中的示值不确定度计算及结果符合性评定剖析》文中研究说明电力行业中非关口计量电能表的校测通常采用校准形式,在取得校准报告后需要计量管理人员根据相关报告对表计开展结果符合性评判。仪表的符合性评定计算中涉及示值误差不确定度、最大允许误差等参数,计算通常得到"合格"、"不合格"、"待定"的结论。文章旨在通过解析校准装置示值不确定度评定过程和被测仪表符合性评判过程,并通过电能表符合性评定案例,从根本上对符合性评定,特别是对结果定为"待定"的评定和其中涉及到的通过优化示值不确定度来得到判定结论的过程进行深度剖析。
徐进[4](2021)在《多功能电测仪表校准源校准不确定度分析及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电测仪表则是工业生产家庭生活中对电力直观监测所应用到的仪器,随着科学技术工艺技巧及元件、材料的发展与改善,电测仪表正迅速地向更高的阶段发展,应用在各行各业。为保证电测仪表测量的准确可靠,则需要精度更高的计量检测设备对其做计量校准。对于电测仪表计量校准所要用到的设备就是多功能电测仪表校准源,于是首先要确保多功能电测仪表校准源的准确度,才能进行准确的量值传递。因此研究多功能电测仪表校准源的校准方法,制定多功能电测仪表校准源校准规范,已成为电磁学计量研究的重要任务。本文采用抽样检测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多功能电测仪表校准源的技术要求、校准条件、校准项目与校准方法校准不确定度评定进行了研究,完成主要工作如下:1.对全国多功能电测仪表校准源的生产状况进行调查,归纳分析了国内外多功能电测仪表校准源的现状,确定了多功能电测仪表校准源的技术参数和抽样方案。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多功能电测仪表校准源计量特性要求。2.对多功能电测仪表校准源的校准环境、标准器及配套设备的选择等进行研究,给出了多功能电测仪表校准源的校准条件。3.进行了多功能电测仪表校准源技术性能试验及理论分析,研究给出了多功能电测仪表校准源的校准项目和校准方法。4.对多功能电测仪表校准源示值误差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方法进行了研究,列举出多功能电测仪表校准源校准不确定度评定例子,保证了测量结果的可靠性。研究成果《多功能电测仪表校准源校准规范》,已经通过了由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组织有关专家组成的规范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并作为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自校准规范发布实施,该规范为开展多功能电测仪表校准源校准工作提供了技术依据。
赵慧勉[5](2021)在《电能表校准中的示值不确定度计算及结果符合性评定剖析》文中提出电力行业中非关口计量电能表的校测通常采用校准形式,在取得校准报告后需要计量管理人员根据相关报告对表计开展结果符合性评判。仪表的符合性评定计算中涉及示值误差不确定度、最大允许误差等参数,计算通常得到"合格""不合格""待定"的结论。本文旨在通过解析校准装置示值不确定度评定过程和被测仪表符合性评判过程,并通过电能表符合性评定案例,从根本上对符合性评定,特别是结果定为"待定"的评定和其中涉及的通过优化示值不确定度来得到判定结论的过程进行深度剖析。
刘红莲[6](2021)在《智能电能表的计量评定与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分析影响电能表计量准确度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办法。阐述智能电能表的示值误差、计量的不确定度评定,影响计量准确性的原因。
王阳,屈春泽,刘颖[7](2020)在《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中分布及其包含因子的确定探讨》文中提出根据当前扩展不确定度评定中包含因子的确定存在的问题,给出了测量仪器(包括标准器)两种使用方式下对不确定度的考量,探讨如何根据输入量的分布确定输出量的分布,进而给出在包含概率约为95%时包含因子的确定方法,达到一般应用时测量不确定度的简化评定与表示,这种确定方法既适合于校准也适合于检测。
王婧[8](2020)在《伪随机动态测试信号建模与智能电能表动态误差测试方法》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为解决能源与环境间的矛盾,能源的供给侧与需求侧发生了重大变革,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着力推动能源生产利用方式变革”。经过多年的技术创新与应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我国能源生产与利用方式在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也为电能的准确计量带来了挑战。电网供给侧可再生新型能源大规模发电,其输出功率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间歇性和随机波动性。需求侧大功率非线性动态负荷的广泛应用,导致负荷电流表现出复杂的快速随机动态波动特性,进而引起电能表电能计量严重超差。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2019年,我国以非线性动态负荷使用为主的工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7.1%,因而,由动态负荷信号快速随机波动所导致的电能计量1%的误差就可能造成几十亿元的经济损失。目前,国内外缺少对快速随机波动条件下智能电能表动态误差的测试理论与技术。本文以上述国家战略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发现并提炼出智能电能表动态误差测试的科学问题,研究探索电能表动态误差测试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1)研究分析电网中实际动态负荷信号的典型本质特性,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的电能表误差测试信号模型无法反映实际动态负荷信号快速随机波动特性的问题,建立了一种新的畸变波形m序列伪随机动态测试信号结构化参数模型,并研究了此类信号的产生方法,所提出的测试信号模型满足电能表动态误差测试信号建模的要求,为开展智能电能表动态误差测试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法。(2)为提高智能电能表动态误差的测试效率,根据压缩感知理论中的测量矩阵线性编码调制理论,采用结构化方法,构建正交伪随机测量矩阵,通过矩阵映射产生正交伪随机幅度调制函数,建立畸变波形正交伪随机动态测试信号模型。使其在反映实际电网中动态负荷典型本质特性的同时具备紧凑性,提高了电能表动态误差的测试效率。解决了压缩感知理论在工程领域应用的难题。(3)针对国内外电参量测量领域广泛使用的窗函数卷积算法在快速随机动态条件下测量准确度明显降低的问题。基于压缩检测信号处理理论,分析离散畸变波形伪随机动态瞬时功率测试信号的频域稀疏性,通过构建最小误差有功功率检测滤波器,提出了动态电能量值准确测量的非交叠移动压缩检测(Nonoverlapping moving compressive measurement,NOLM-CM)算法,在仿真与实验条件下,验证了 NOLM-CM算法具有更高的准确度。为智能电能表在快速随机动态条件下的电能量值准确测量提供指导。(4)针对智能电能表动态误差测试,在所提出的两类畸变波形伪随机动态测试信号模型的基础上,定义测试信号的游程似然函数,建立智能电能表动态误差的似然函数间接测试方法,解决了从动态参考电能量值到稳态参考电能量值的溯源问题。其次,搭建智能电能表动态误差测试系统,实验验证了本文所建立的畸变波形伪随机动态测试信号和电能表动态误差似然函数间接测试方法的有效性,且测量不确定度显着降低。本文从理论研究到仿真分析,再到实验验证,形成了智能电能表动态误差测试的完整理论体系,解决了测试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对保证快速随机动态波动条件下电能的准确计量与公平交易,促进电能替代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朱铁超[9](2020)在《电气测量中计及多随机变量影响的参数优化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电力系统规模、输电线路电压等级以及非线性负载的增加,电能质量和电力系统事故对国民生产、生活的影响问题突出。提高电气测量的准确性,推动电网检测水平的发展,已成为电力系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对于诸如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的某些特殊的测量系统中,其内部存在许多取值不确定的元件或这些元件的参数值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无法准确估计,我们可以称这些参数为多随机变量。这些多随机变量引起的系统误差往往会对测量结果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如何进行多随机变量的准确取值是对测量结果进行准确校正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提出了电气测量中计及多随机变量影响的参数优化方法。在研究多随机参数优化方法之前,本文首先研究多随机变量的参数处理方法。该方法从多随机变量各分量的概率密度出发,确定多随机变量之间的独立性与相关性,根据多随机变量的独立性可以利用乘法关系确定多随机变量的联合概率密度和概率分布。但根据多随机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无法确定其联合概率分布,因此,本文基于非对称核密度估计对多随机变量的联合概率密度函数和联合概率分布进行估计,从而为接下来的多随机变量参数优化方法做准备。本文所提出的多随机变量参数优化方法是从两个角度进行研究。第一是,基于最小误差的多随机变量参数优化方法,该方法依次利用不同的测量结果分别做为参考值,计算其余测量结果相对参考值的最大误差值,以最大误差值矩阵中最小误差的测量结果做为最优结果,其对应的多随机变量组合值做为最优参数组合。第二是基于最大概率的多随机变量参数优化方法,该方法以测量结果的误差容限为约束条件,以相对误差落在误差容限中的概率为优化目标,计算以不同测量结果为参考值时,其他测量结果相对参考值的误差,计算某个参考值下相对误差满足误差容限要求的总概率,在最大概率矩阵中以最大概率对应的多随机变量组合值做为最优参数组合。最后,本文以某型号的电容式电压互感器为例,通过理论计算和仿真分析,发现影响CVT谐波测量的多随机变量为补偿电抗器杂散电容Cc和中间变压器杂散电容Cp1,通过本文所提的方法,优化出杂散电容Cc,Cp1的准确取值。经CVT现场谐波校正实验,验证了本文所题方法的准确性。
方昊[10](2019)在《低温环境下智能电能表计量特性在线监测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智能电能表是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电能计量器具,具有计量准确度高、数据采集自动化、远程控制和分时段分费率计量功能。但智能电能表一般适用于户外环境,计量性能易受到负荷、环境温度、湿度、电磁场等因素影响,对智能电能表可靠、准确、稳定运行构成威胁。智能电能表电能计量的准确性、稳定性备受电力企业和用户广泛关注,涉及用户切身利益。因此,掌握低温环境下智能电能表计量性能的变化规律,并进行实时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文本研究设计低温环境下智能电能表在线监测系统,对低温环境下智能电能表参量控制和在线监测。本文分析关于智能电能表相关标准、不确定度评定及数据处理准则,对低温环境下智能电能表在线监测系统中的信号源、功率源、智能电能表、误差处理器等组成模块工作原理进行分析。设计低温环境下智能电能表在线监测系统,包括智能电能表、系统硬件设计及系统软件设计。系统硬件设计包括多路升压器、脉冲时钟电路、信号源、功率源部分,系统软件设计包括按键中断程序、串行中断服务程序部分。搭建低温环境智能电能表在线监测系统,对试验样表计量情况进行远程采集、实时控制。本文提出保障低温环境下智能电能表在线监测系统运维准确的技术措施,包括对智能电能表进行检定、对在线监测系统进行校准和不确定度评定。对采集到的样表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不同负荷下低温环境和智能电能表计量误差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采用多项式回归的方法得到以环境温度为自变量,以智能电能表计量误差为因变量的多项式函数。最后通过智能电能表在线监测数据分析表明,低温环境下智能电能表计量误差在-0.5%~+0.5%之间;相比于小负荷工况,大负荷工况下的智能电能表受环境温度影响的程度降低。
二、单相电能表示值误差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相电能表示值误差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自校准技术的高精度交直流钳形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传统钳形电流表问题分析 |
2 直流检测与补偿技术方案 |
2.1 直流检测模块 |
2.2 直流补偿模块 |
3 交直流钳形表自校正方法 |
4 样机校准与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
5 测试试验与观察分析 |
6 结论 |
(2)测量不确定度在电能表现场检验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电能表现场检验工作原理 |
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
2.1 标准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
2.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
2.3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数学模型 |
2.4 示值误差测量不确定度的符合性评定 |
3 电能表现场检验案例分析 |
3.1 电能表现场检验误差数据 |
3.2 直接测量法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
3.3 钳表法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
4 结论 |
(3)电能表校准中的示值不确定度计算及结果符合性评定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电能表校准装置不确定度评定 |
1.1 概 述 |
1.2 数学模型 |
1.3 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
1.3.1 A类不确定度分项u(γωo2)的评定 |
1.3.2 B类不确定度分项u(γωo2)的评定 |
1.3.3 标准不确定度u(γωo)的计算 |
1.4 合成不确定度的评定 |
1.4.1 灵敏系数 |
1.4.2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
1.5 扩展不确定度的评定 |
2 被测电能表符合性评定 |
2.1 不考虑不确定度影响的符合性评定 |
2.1.1 符合性评定方法 |
2.2 考虑不确定度影响的符合性评定 |
2.2.1 合格判据 |
2.2.2 不合格判据 |
2.2.3 待定区 |
3 符合性评定案例 |
4 结 论 |
(4)多功能电测仪表校准源校准不确定度分析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动态 |
1.3 本论文研究基础和论文结构 |
1.3.1 研究基础 |
1.3.2 论文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多功能电测仪表校准源的现状分析 |
2.1 多功能电测仪表校准源的分类 |
2.2 多功能电测仪表校准源的系统介绍和测试操作方法 |
2.2.1 系统介绍 |
2.2.2 多功能电测仪表校准源操作方法 |
2.2.3 多功能电测仪表校准源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功能电测仪表校准源的试验及分析 |
3.1 试验目的 |
3.2 试验条件 |
3.2.1 环境及试验条件 |
3.2.2 试验所用标准器及其它设备的介绍 |
3.3 试验项目和试验方法 |
3.3.1 试验项目 |
3.3.2 试验方法 |
3.3.3 测量对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功能电测仪表校准源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 |
4.1 测量结果不确定度 |
4.2 直流电压不确定度分析 |
4.3 交流电压不确定度分析 |
4.4 直流电流不确定度分析 |
4.5 交流电流不确定度分析 |
4.6 交流功率不确定度分析 |
4.7 直流功率不确定度分析 |
4.8 相位不确定度分析 |
4.9 频率不确定度分析 |
4.10 电阻不确定度分析 |
4.11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功能电测仪表校准源各参数校准 |
5.1 交流幅值校准 |
5.2 频率、电压间相位校准 |
5.3 电压电流间相位校准 |
5.4 直流大电压、大电流校准 |
5.5 小信号校准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智能电能表的计量评定与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智能电能表示值误差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
1.1 测量方法 |
1.2 数学模型 |
1.3 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评定 |
1.4 标准不确定度 |
1.5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及有效自由度 |
1.6 扩展不确定度 |
2 影响智能电能表计量准确性的因素 |
3 结语 |
(7)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中分布及其包含因子的确定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输出量分布的估计 |
1.1 输入量分布的估计 |
1.2 输出量分布的估计 |
1.2.1 输出量的分布为均匀分布 |
1.2.2 输出量的分布为梯形分布 |
1.2.3 输出量的分布为三角分布 |
1.2.4 输出量的分布接近正态分布 |
2 扩展不确定度计算中包含因子的确定 |
2.1 输出量不同分布对应包含因子的确定 |
2.1.1 输出量的分布为均匀分布 |
2.1.2 输出量的分布为梯形分布 |
2.1.3 输出量的分布为三角分布 |
2.1.4 输出量的分布接近正态分布 |
2.2 包含因子的确定 |
3 结束语 |
(8)伪随机动态测试信号建模与智能电能表动态误差测试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动态负荷典型特性的研究现状 |
1.3.2 电力系统负荷建模的研究现状 |
1.3.3 电能表误差测试的研究现状 |
1.3.4 压缩感知理论的研究现状 |
1.3.5 电参量测量算法的研究现状 |
1.4 现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和不足 |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论文体系结构 |
第二章 大功率动态负荷信号典型本质特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动态负荷概述 |
2.3 电气化铁路负荷信号的典型本质特性分析 |
2.3.1 宏观时间尺度电气化铁路负荷典型本质特性分析 |
2.3.2 微观时间尺度电气化铁路负荷典型本质特性分析 |
2.4 电弧炉负荷信号的典型本质特性分析 |
2.4.1 宏观时间尺度电弧炉负荷典型本质特性分析 |
2.4.2 微观时间尺度电弧炉负荷典型本质特性分析 |
2.5 大功率动态负荷信号典型本质特性的总结 |
2.6 小结 |
第三章 畸变波形m序列伪随机动态测试信号建模 |
3.1 引言 |
3.2 现有的电能表误差测试信号模型 |
3.2.1 常用的测试信号 |
3.2.2 稳态测试信号模型 |
3.2.2.1 正弦稳态测试信号模型 |
3.2.2.2 非正弦稳态测试信号模型 |
3.2.3 动态测试信号模型 |
3.2.3.1 正弦包络调幅动态测试信号模型 |
3.2.3.2 梯形包络调幅动态测试信号模型 |
3.2.3.3 调频动态测试信号模型 |
3.2.3.4 调相动态测试信号模型 |
3.2.3.5 00K动态测试信号模型 |
3.3 动态负荷信号空间分解与动态测试信号空间构建 |
3.4 畸变波形m序列伪随机动态测试信号模型 |
3.4.1 m序列伪随机函数 |
3.4.2 畸变波形稳态周期函数 |
3.4.3 畸变波形m序列伪随机动态测试信号结构化参数模型 |
3.5 信号的产生验证与特性分析 |
3.5.1 动态测试信号的产生验证 |
3.5.2 动态测试信号的特性分析 |
3.6 小结 |
第四章 畸变波形正交伪随机动态测试信号建模 |
4.1 引言 |
4.2 压缩感知理论概述 |
4.3 正交伪随机测量矩阵的构建 |
4.3.1 正交伪随机测量矩阵的组成 |
4.3.2 正交伪随机测量矩阵的结构化构建 |
4.4 畸变波形正交伪随机动态测试信号模型 |
4.4.1 正交伪随机序列函数 |
4.4.2 畸变波形稳态周期函数 |
4.4.3 畸变波形正交伪随机动态测试信号结构化参数模型 |
4.5 信号的产生验证与特性分析 |
4.5.1 动态测试信号的产生方法 |
4.5.2 动态测试信号的特性分析 |
4.6 小结 |
第五章 动态电能量值的非交叠移动压缩检测算法 |
5.1 引言 |
5.2 电能表的功率电能测量原理 |
5.3 动态电能量值的NOLM-CM算法 |
5.3.1 有功功率压缩检测模型 |
5.3.1.1 离散畸变波形m序列伪随机动态瞬时功率测试信号的稀疏性分析 |
5.3.1.2 最小误差测量矩阵的构建 |
5.3.2 动态电能量值测量的NOLM-CM算法 |
5.4 NOLM-CM算法的仿真与实验验证 |
5.4.1 常用的窗函数电能量值测量算法 |
5.4.2 NOLM-CM算法的仿真验证 |
5.4.2.1 不同动态瞬时功率测试信号条件下的仿真验证 |
5.4.2.2 NOLM-CM算法与窗函数算法的对比分析 |
5.4.3 NOLM-CM算法的实验验证 |
5.5 小结 |
第六章 智能电能表动态误差的似然函数间接测试方法 |
6.1 引言 |
6.2 智能电能表动态误差的似然函数间接测试算法 |
6.2.1 畸变波形伪随机动态功率测试信号的游程似然函数 |
6.2.2 动态误差的似然函数间接测试算法 |
6.3 智能电能表动态误差的似然函数间接测试系统 |
6.4 智能电能表动态误差测试实验 |
6.4.1 畸变波形伪随机动态测试信号产生的实验验证 |
6.4.2 智能电能表的动态误差测试实验结果 |
6.4.2.1 不同模式的动态测试信号条件下电能表动态误差测试结果 |
6.4.2.2 不同功率因数的动态测试信号条件下电能表动态误差测试结果 |
6.4.2.3 不同被测电能表的动态误差测试结果 |
6.4.3 电能表动态误差似然函数间接测试系统的不确定度评估 |
6.4.3.1 P_k~m(t)条件下的不确定度评估 |
6.4.3.2 p_k~(OPRM)(t)条件下的不确定度评估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博期间完成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附件 |
(9)电气测量中计及多随机变量影响的参数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二章 电气测量的基础理论 |
2.1 电气测量的基本知识 |
2.2 电气测量中的误差分析与处理 |
2.2.1 电气测量误差的表现形式 |
2.2.2 电气测量误差的分类 |
2.2.3 电气测量误差的来源 |
2.2.4 电气测量误差的处理 |
2.3 问题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影响电气测量的多随机变量概率分析 |
3.1 影响电气测量结果的多随机变量来源与映射建模 |
3.1.1 影响电气测量结果的多随机变量的来源 |
3.1.2 测量结果与多随机变量的映射建模 |
3.2 多随机变量之间独立性与相关性的检验方法 |
3.2.1 多随机变量间的独立性检验 |
3.2.2 多随机变量间的相关性检验 |
3.3 多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估计方法 |
3.3.1 概率与置信度 |
3.3.2 独立型多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估计方法 |
3.3.3 非独立型多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估计方法 |
3.4 实例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影响电气测量的多随机变量参数优化 |
4.1 多随机变量的参数估计 |
4.1.1 已知样本值的多随机变量参数估计 |
4.1.2 未知样本值的多随机变量参数估计 |
4.2 电气测量中计及多随机变量影响的参数优化方法 |
4.2.1 基于最小误差的多随机变量参数优化方法 |
4.2.2 基于最大概率的多随机变量参数优化方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例分析与验证 |
5.1 CVT的基本理论研究 |
5.2 电容式电压互感器不同的杂散电容对CVT谐波传递特性的影响 |
5.3 基于多随机变量参数优化方法的CVT杂散电容区间参数优化 |
5.3.1 基于最小误差的CVT杂散电容区间参数优化方法 |
5.3.2 基于最大概率的CVT杂散电容区间参数优化方法 |
5.4 实例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低温环境下智能电能表计量特性在线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电能表与相关标准现状 |
1.3.2 电能计量在线监测系统现状 |
1.4 设计指标要求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温度对智能电能表影响关键技术分析 |
2.1 智能电能表技术分析 |
2.1.1 计量技术 |
2.1.2 显示技术 |
2.1.3 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 |
2.1.4 RS-485总线通信技术 |
2.1.5 芯片技术 |
2.2 温度对智能电能表计量精度影响分析 |
2.3 测量数据处理方法 |
2.3.1 智能电能表标准 |
2.3.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
2.3.3 格拉布斯准则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低温环境智能电能表在线监测系统设计 |
3.1 监测系统设计方案 |
3.1.1 监测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3.1.2 信号源模块 |
3.1.3 功率源模块 |
3.1.4 智能电能表模块 |
3.1.5 误差处理模块 |
3.2 低温环境智能电能表设计 |
3.2.1 计量芯片 |
3.2.2 火线电流采样设计 |
3.2.3 零线电流采样设计 |
3.2.4 电压采样电路设计 |
3.2.5 信号传输 |
3.3 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
3.3.1 多路升压器 |
3.3.2 脉冲时钟电路 |
3.3.3 信号源设计 |
3.3.4 功率源设计 |
3.4 系统软件设计 |
3.4.1 按键中断服务程序设计 |
3.4.2 串行中断服务程序设计 |
3.4.3 误差补偿程序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低温环境智能电能表在线监测系统搭建与运行 |
4.1 在线监测系统搭建 |
4.1.1 试验基地 |
4.1.2 样本方案 |
4.1.3 试验方案 |
4.1.4 显示单元 |
4.2 在线监测系统运行 |
4.2.1 实时监测功能 |
4.2.2 远程控制功能 |
4.2.3 数据存储与调用功能 |
4.3 运行故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技术措施与试验结果分析 |
5.1 运维保障措施 |
5.1.1 电能表准确度保障措施 |
5.1.2 检定装置准确度控制措施 |
5.2 参数评定 |
5.2.1 检定装置不确定度评定 |
5.2.2 检定装置的稳定性评定 |
5.2.3 检定装置的多路一致性评定 |
5.3 检定装置压降处理 |
5.4 试验结果分析 |
5.4.1 试验数据结果 |
5.4.2 低温环境对计量误差影响分析 |
5.4.3 计量误差拟合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单相电能表示值误差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自校准技术的高精度交直流钳形表设计[J]. 朱才溢,罗颖,胡涵,王露. 计量科学与技术, 2022(01)
- [2]测量不确定度在电能表现场检验中的应用[J]. 周亚群,张钢,章春香,刘欢,王志浩. 电气技术, 2021(11)
- [3]电能表校准中的示值不确定度计算及结果符合性评定剖析[J]. 赵慧勉. 能源工程, 2021(04)
- [4]多功能电测仪表校准源校准不确定度分析及方法研究[D]. 徐进.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电能表校准中的示值不确定度计算及结果符合性评定剖析[A]. 赵慧勉. 浙江省电力学会2020年度优秀论文集, 2021
- [6]智能电能表的计量评定与影响分析[J]. 刘红莲. 电子技术, 2021(02)
- [7]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中分布及其包含因子的确定探讨[J]. 王阳,屈春泽,刘颖. 计量技术, 2020(07)
- [8]伪随机动态测试信号建模与智能电能表动态误差测试方法[D]. 王婧. 北京化工大学, 2020
- [9]电气测量中计及多随机变量影响的参数优化方法研究[D]. 朱铁超.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10]低温环境下智能电能表计量特性在线监测系统研究[D]. 方昊.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