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一、辐射对人体的危害(论文文献综述)

侯士亮[1](2021)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线圈电磁辐射及其对人体安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龚伟,董琪[2](2020)在《防治电磁污染与城市建设问题——防治电磁污染,保障城市健康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环首都经济圈的建设中,电子信息产业发挥着主导作用。随着电子科技的迅猛发展,电磁辐射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本文介绍了城市中电磁辐射污染的来源和现状,分析了电磁辐射污染的危害,并提出了防护对策和建议,以提高公众电磁辐射的知识和防护意识,在合理利用电磁资源的同时,防治电磁辐射的污染,保障城市健康发展。

何旺[3](2020)在《5G移动终端电磁场曝露的分析与测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已经开始逐步推广和商用。目前,商用的5G移动终端主要工作在6 GHz以下(sub-6 GHz)频率范围,而按照第三代伙伴计划(3GPP)的规划,未来5G移动终端还会工作在毫米波频段,其中28 GHz和38 GHz附近频段可能最早实现商用。区别于传统sub-6GHz终端的天线,在毫米波频段移动终端将采用高增益天线尤其是阵列天线以对抗自由空间损耗。同时,毫米波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使用,引起了关于各个国际组织制定的电磁辐射防护标准是否能继续有效地衡量毫米波辐射危害的讨论和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研究和创新:1)按照5G移动终端毫米波天线的发展趋势,设计了不同尺寸的毫米波贴片阵列天线,结合人体头部多层组织模型和生物热传输方程,研究了不同尺寸贴片天线阵列、不同的波束扫描角度、不同的天线距离对人体组织内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线贴近人体时,结构越紧凑的天线越容易在组织内造成更高的温度;垂直入射的波束比斜入射的波束更易使组织升温。2)采用毫米波贴片天线阵列,研究其在不同平均面积上作平均的功率密度与其导致的人体组织内上升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当毫米波天线阵列的功率密度在1cm2左右的面积上作平均时,面积平均功率密度与组织内上升温度的线性相关性较好,且其加热因子更接近于平面波的加热因子。3)针对未来同时工作在sub-6 GHz和毫米波频段的5G移动终端,提出了一种基于高斯分布的电磁场总曝露比近似表达式,该近似表达式可以避免比吸收率(SAR)测量系统和功率密度测量系统之间位置对准的问题,且近似效果良好;提出了一种基于温度的电磁场总曝露比近似表达式,该表达式近似的数值与组织内上升温度保持良好的线性关系,能更为合理地反映电磁场辐射对人体组织的影响。4)针对未来5G毫米波移动终端在测量近场功率密度方面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等效电磁流法和球面测量系统的近场功率密度快速测量方法,并对一个设计有四个准八木天线的移动终端模型进行了测试。单个天线在包括28 GHz和38 GHz的宽频带范围内测量时间仅在10分钟左右,与当前其他功率密度测量方法相比具有快速高效的优点。同时,还分析了几个可能影响等效电磁流法准确性的重要因素,发现对于手机大小的设备而言,等效电磁流法要求在28 GHz角分辨率要达到4°左右,在38 GHz要达到2°左右,系统相位测量噪声标准差要小于10°。

尹梦宾[4](2020)在《基于变电站电磁环境的人体生物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社会日益重视的电磁场辐射和电磁环境问题,针对特殊工作场合下电磁场辐射剂量及人体生物电磁效应进行建模和研究,对劳动保护措施制定以保护人体免受电磁场辐射具有很好的意义。本文从变电站变压器电磁参数出发,对变电站环境下人体关键部位的电磁效应进行了建模分析,为变电站的合理设计和保障公众和职业人员的安全健康提供依据。本文首先从生物学和电磁学角度分析了电磁场生物效应,明确了电磁场对人体的影响不容忽视。然后分析了变电站内的电磁辐射现象、评价标准和测量方法,通过FEMM软件结合有限元分析方法给出了变压器电磁辐射的分析模型。以110kV变压器为例,计算其宽频暂态分析模型,通过与实验结果对比,验证了 FEMM软件结合有限元方法分析模型的可行性。然后通过matlab/simulink软件对隔离开关开断10KV空载变压器的电弧重燃熄灭过程进行仿真,生成了高频脉冲信号,并得知在分断过程中脉冲信号的幅值高达电源电压的3倍。最后利用CST软件建立了电磁脉冲对头部比吸收率影响的仿真模型,分别就辐射源位于头部不同方位、辐射源距离头部不同距离、辐射源强度不一、辐射源数量不等这四种情况进行了电磁仿真结果,并给出了变电站电磁防护的措施和建议。

叶国洪[5](2019)在《电磁辐射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分析》文中认为射频与微波技术的广泛使用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在各个领域广泛使用的情况下导致很多从业人员遭受了很多职业危害,很多职业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受到电磁辐射污染的影响。我国对于这个方面的研究比较晚,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尽管如此也没有取得跨越式的进步,比如在噪音和粉尘方面的研究比较先进,而对于辐射方面的研究远远落后于粉尘、噪音方面的研究,所以目前对这个方面的研究是比较关键的。当政府与相关部门意识到这个方面的重要性之后,逐渐开始制定相关的法则与标准来降低电磁辐射对工作人员造成的危害。针对目前的电磁波与视频技术方面的产品进行研究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危害从而采取积极的措施避免危害。

胡洁[6](2019)在《城市高压电力系统电磁环境实测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十年来,我国电力工业在新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获得了较大发展,尤其是在高压变电站扩建和高压架空线路的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加快,为适应新发展形势,供电网络在许多城市得以扩建,而对于生态环境来讲,高压变电所、变电站和输电线路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对其影响是不能避免的。所以说,对于我国电力工业来讲,加强对电磁辐射的研究具有极高的社会意义和学术价值。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中高压架空线工程的推进实施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不断加快。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城市的发展规划也受环境中电磁辐射的影响,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规划,并加快有关措施的推进实施,对于提高城市发展的质量和速度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基于上述的发展背景,笔者结合国内外研究工作,并选取北京市几个区域的有关高压线路、变电站等所存在的电磁辐射状况展开数据收集研究,并结合有关的标准来进行比较,从而将当前这些相关区域中电磁辐射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并对于当前高压线路的铺设和优化提出了具有一定参考性的建议,笔者将有关的结论归纳为:(1)对于此次课题的可行性和研究价值意义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分析,又在此过程中对于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发展回顾,结合这些资料,并作出深层次的数据分析后,笔者认为此次课题具有很高的可行性。(2)对于电磁辐射所产生的原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充分结合了工频电磁场和相关技术指标的有关计算方法。又对国内相关的检测标准、评估标准和国内外的测量环境、方法和有关仪器也做了详细的分析介绍。(3)对于高压架空线和电磁场的强度数值进行仪器测量,并将这些数据与环境安全标准要求进行比较;在这一测量过程中,可以看出高压场强会因为远离高压架空线而逐渐增强,而对于变电站来讲却正好相反,距离越远场强数值越小。(4)在正常工作时,对于变电站中出现的辐射进行检测得知辐射强度在国家相关安全标准以内,对于周围环境不会造成伤害。在输电线路进出口,由于位置较为特殊,测量得出这些位置的场强要超出有关安全标准,但是这些接口位置都远离居民的生活区,因此也不会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影响。(5)笔者还进一步对相应的污染现状分析之后,又提出一些优化当前高压线路的建议和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马亮[7](2019)在《面向防电磁辐射服装的生物电磁模型建立与有限元仿真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在生活中所面对的电磁辐射环境日趋复杂,关于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和行业的高度重视。防电磁辐射服装的功能设计与评价,成为纺织服装科学领域的研究重点。近年来,仿真技术作为实现服装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等先进理念的一项关键使能技术与手段,受到纺织服装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关注。本论文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尚缺乏数字化设计和评价防电磁辐射服装的屏蔽效能(Shielding Effectiveness)和电磁辐射对人体生物组织损害的仿真模型的研究现状,开展了面向防电磁辐射服装的人体生物电磁学模型和有限元仿真分析的应用基础研究。在仿真方面主要研究服装与人体生物电磁模型的建立,人体器官生物电磁学模型的装配、整体仿真环境模型的建立、防电磁辐射服装的屏蔽效能以及在防电磁辐射服装存在的前提下辐射源对人体比吸收率(SAR)的影响。在试验验证方面本研究通过建立防电磁辐射服装的屏蔽效能的物理试验验证平台,展开服装屏蔽效能检测试验,对内裤和马甲两类服装的屏蔽效能进行了测试。试验结果可以对仿真试结果进行验证,以保证仿真试验结果的真实度。为防电磁辐射服装的屏蔽效能和电磁辐射对人体生物组织损害的数字化评价提供科学有效的技术方法。本论文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阐述了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进一步提出防电磁辐射服装研究的必要性。同时介绍了生物电磁模型的相关背景、电磁场有限元技术在防电磁辐射服装当中的应用。第二章从电磁场基本理论出发阐述防电磁辐射服装的防护原理与防护方法。第三章主要阐述了防电磁辐射服装屏蔽效能检测试验室及与屏蔽效能检测实验室相匹配的屏蔽效能检测系统的设计思路与构建方法。第四章主要介绍了人体生物电磁模型的建立方法。第五章论述与物理试验对应的仿真试验模型的建立方法。第六章主要是对整体仿真模型的进一步扩展与应用。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具有理论研究和实际意义,特别对于医疗检查用防护装备,高辐射工作环境下的防护装备,孕妇服等的研发等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涉及生物电磁学仿真模型(辐射源+服装+人体(含主要器官))建立方法,为防电磁辐射服装的研发和屏蔽效果的预测提供了计算机模拟仿真的方法,同时也可以进一步为新型复合防电磁辐射材料的性能进行仿真预测,为提高防电磁辐射服装对人体的防护效果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支持,进而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刘志明[8](2019)在《手机辐射对实验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评价并比较暴露手机辐射实验小鼠与对照组实验小鼠细胞免疫功能,探讨手机辐射对实验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清洁级昆明系雄性小鼠30只,适应性喂养2周后,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实验动物分为时分多址组、码分多址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于三组鼠笼下方3cm中央位置,分别放置手机一部:时分多址组、码分多址组并分别安装时分多址和码分多址通讯卡,对照组不安装通讯卡。三组手机24h均处于开机状态,设置为静音模式,每日8:00至18:00,每2h拨号一次,每次持续拨打至自动挂断,连续6周。各组鼠笼保持5m距离。实验期间,动物进食,自由饮水,动物室内背景噪声、温度、湿度的条件均保持一致,三组实验小鼠连续暴露手机辐射42天。分别测定三组小鼠中性粒细胞对白色葡萄球菌的吞噬功能;经小鼠腹腔注射5%鸡红细胞悬液,测定实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对鸡红细胞的吞噬功能;无菌采集各组实验小鼠血液,分离血清,测定实验小鼠血清中溶菌酶对溶壁微球菌的杀菌活性;乙醚麻醉处死小鼠,无菌分离脾脏,制备小鼠脾淋巴细胞悬液,应用TUNEL法测定脾脏淋巴细胞凋亡率,同时应用细胞生物学方法测定脾脏淋巴细胞转化率;应用酶免疫标记技术测定各组实验小鼠血清中IFN-γ及IL-4含量。结果1时分多址组、码分多址组及对照组小鼠中性粒细胞吞噬百分率分别为69.82±3.50%、69.03±3.25%和75.83±5.66%,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小鼠中性粒细胞吞噬百分率在三组间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时分多址组、码分多址组小鼠中性粒细胞吞噬百分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分别为33.01±4.01%、36.07±4.70%和35.95±2.770%,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在三组间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2小鼠血清中溶菌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时分多址组、码分多址组及对照组溶菌环直径分别为1.85±0.06cm、1.84±0.05cm和1.95±0.12cm,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溶菌环直径在三组小鼠间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时分多址组、码分多址组小鼠溶菌环直径均低于对照组(p<0.05)。3时分多址组、码分多址组及对照组小鼠的脾脏淋巴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1.28±4.02%、19.17±3.18%和16.08±2.25%,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三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凋亡率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时分多址组、码分多址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凋亡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三组小鼠的脾脏淋巴细胞转化率分别为26.20±3.80%、25.22±2.07%、32.46±4.94%,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时分多址组、码分多址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转化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4时分多址组、码分多址组及对照组小鼠血清中IFN-γ浓度分别为159.48±14.00pg/ml、143.13±20.23pg/ml和179.68±20.65pg/ml,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三组小鼠血清中IFN-γ浓度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时分多址组、码分多址组小鼠血清中IFN-γ浓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三组小鼠血清中IL-4的含量分别为86.43±5.08pg/ml、84.63±6.50pg/ml和80.56±9.93pg/ml,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三组小鼠血清中IL-4的含量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结论1手机辐射降低实验小鼠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但对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无影响;2手机辐射可降低实验小鼠非特异性体液免疫功能;3手机辐射可引起小鼠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降低,但对特异性体液免疫功能不产生影响。图7幅;表4个;参102篇。

张鹏卷[9](2019)在《简析电离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文中指出核科学与技术是二十世纪发展起来的新型高端技术,短短一百多年就已经发展成为在国防、能源、科教、医学和工业等关系国家命脉的重要领域起关键作用的科学技术。可将这一百多年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896年到1931年为发展的初级阶段, 1932年到1942年为蓬勃发展时期, 1943年到现在为现代核技术发展阶段,其典型特征是起步晚,发展快。如今,核技术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研究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拓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高精尖的核技术并不是百利而无一害,在造福社会的同时,其应用也会给社会、环境,甚至我们自身的健康带来危害。尤其是2011年的日本福岛核事故再次将核辐射推向高潮,引发世界关注。时代要求我们在接受核技术的同时,也应该全面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核辐射。文章主要介绍了一些电离辐射相关知识,包括辐射剂量、辐射生物效应及辐射防护措施,旨在告诫人们要了解电离辐射相关知识,强化自我防护意识,做到不谈核色变,有效保护身体免受照射,预防疾病的发生。

丁定成[10](2019)在《基于狼尾草的电磁屏蔽材料制备与表征》文中研究指明为应对日趋严重的电磁辐射污染问题,基于高值清洁廉价草本植物资源开发电磁屏蔽木质复合材料的构想,借助响应面试验设计与分析方法(Design Expert)以及电子显微镜(SEM)和电磁屏蔽分析仪等测试手段,以狼尾草粉末为基材、以纳米CuO为增强体,采用温压成形方式制备具有电磁屏蔽效能的电磁屏蔽材料。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对电磁辐射与电磁屏蔽效能的评价方法进行分析,发现电磁屏蔽材料的屏蔽效果不仅与材料成分、结构、形状及成形工艺参数等因素有关,还与电磁波的频率、场源性质等因素相关,当某种材料的屏蔽效能(SE)达到30dB以上时认为这种材料具有电磁屏蔽效能。(2)制备粒度分别为-40目、-60目、-80目的狼尾草粉末,并对其基本物理性能与工艺性能进行测试。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其颗粒形貌呈长条状;通过筛分析,发现其粒度分布为正态分布;通过工艺性能试验发现,其松装密度、压缩性(压坯密度)和成形性(压坯强度)均随其颗粒细化而提高。(3)以-80目“狼尾草”粉末为基材,制备“狼尾草粉末/纳米CuO复合材料”,并应用响应面试验设计与分析方法对其成分配比与成形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发现复合材料中纳米CuO最佳添加量为40wt%,最优成形工艺参数组合为:温度180°C,压力70MPa,保温保压时间35min;在最优成分配比与最佳成形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复合材料的静曲强度、弹性模量与吸水率分别为77.4 MPa、8560 MPa和2.3%,与预测值相符,说明响应面法确定的最优成分配比与最优工艺参数可信。(4)以-80目狼尾草粉末为基材,在最优成形工艺条件下,研究纳米CuO含量与电磁波频率对狼尾草粉末/纳米CuO复合材料电磁屏蔽效能的影响。发现在最佳工艺参数和最优成分配比(纳米CuO含量40wt%)下,试件在频率大于20MHz时,复合材料的电磁屏蔽效能变化不明显,稳定在60dB。在20MHz电磁波环境下,当纳米CuO含量为30wt%时,制备的复合材料的屏蔽效能可达35dB,且随纳米CuO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当纳米CuO含量超过40wt%时,制备的复合材料试件的屏蔽效能变化放缓。(5)在最优工艺条件下按最佳成分配比制备了规格为600×300 X 5mm的墙体电磁屏蔽贴片,其屏蔽效能略优于试件。

二、辐射对人体的危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辐射对人体的危害(论文提纲范文)

(2)防治电磁污染与城市建设问题——防治电磁污染,保障城市健康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电磁辐射的产生:电子信息产业中伴随着电磁辐射和电磁辐射污染
    1、电磁辐射的分类
    2、电磁辐射污染
    3、城市电磁污染的来源和现状
二、电磁污染的危害
    (一)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1、电磁辐射对人体危害的机理
        2、电磁辐射对人体伤害的影响因素
    (二)电磁干扰危害
    (三)引燃引爆的危害
    (四)对生态的危害
三、防治电磁辐射污染的对策和建议
    1、防护技术
    2、加强个体防护

(3)5G移动终端电磁场曝露的分析与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术语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5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与挑战
    1.2 5G移动终端天线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及评估方法
        1.2.1 5G移动终端天线辐射与人体组织的热效应
        1.2.2 比吸收率
        1.2.3 功率密度
    1.3 5G移动终端功率密度测量方法
        1.3.1 直接测量法
        1.3.2 间接测量法
    1.4 论文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2 5G移动终端毫米波天线电磁辐射对人体温度的影响
    2.1 毫米波频段的功率密度标准问题
    2.2 5G毫米波移动终端天线与人体头部多层组织模型
        2.2.1 5G毫米波移动终端天线设计方案
        2.2.2 贴片天线阵列设计
        2.2.3 人体头部多层组织模型
    2.3 组织上升温度与功率密度的关系
        2.3.1 生物热传输方程
        2.3.2 天线功率密度的计算
        2.3.3 仿真设置
        2.3.4 天线在人体组织附近的辐射特性
        2.3.5 多层组织模型尺寸的合理范围
        2.3.6 人体头部组织中的上升温度
        2.3.7 组织上升温度与功率密度的相关性
        2.3.8 加热因子与平均面积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3 关于5G移动终端电磁场总曝露水平的研究
    3.1 5G背景下的电磁场曝露比
    3.2 基于高斯分布近似的总曝露比表达式
        3.2.1 SAR的高斯分布近似
        3.2.2 PD的高斯分布近似
        3.2.3 基于高斯分布的总曝露比
    3.3 基于温度的总曝露比表达式
        3.3.1 当前总曝露比表达式与温度的关系
        3.3.2 SAR和功率密度与组织上升温度的关系
        3.3.3 基于温度的总曝露比表达式
    3.4 本章小结
4 一种5G毫米波移动终端功率密度的快速测量方法
    4.1 当前毫米波天线功率密度的测量难题
    4.2 等效电磁流法
        4.2.1 等效电磁流法理论基础
        4.2.2 等效电磁流法在毫米波功率密度测量中的适用性
    4.3 5G移动终端毫米波天线的功率密度测量
        4.3.1 天线结构设计
        4.3.2 天线的中间场测量与仿真
        4.3.3 天线功率密度测量
    4.4 影响等效电磁流法还原效果的因素
        4.4.1 角分辨率
        4.4.2 相位测量误差
        4.4.3 天线在球坐标系中的位置偏移
    4.5 与其他测量方法的比较
    4.6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本论文工作内容的总结
    5.2 未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4)基于变电站电磁环境的人体生物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电磁辐射相关研究
        1.3.2 变电站工频电磁场环境研究
        1.3.3 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分析
        1.3.4 电磁辐射区场的划分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电磁场的生物效应
    2.1 生物体与电磁场的耦合机制
    2.2 热效应和非热效应
    2.3 生物组织的电磁特性
        2.3.1 生物组织的导电特性
        2.3.2 生物组织的介电特性
    2.4 人体的电磁特性基础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变电站电磁辐射分析及建模仿真
    3.1 变电站的电磁场环境
    3.2 变电站电磁环境的评价标准
    3.3 变压器电磁暂态模型的建立
    3.4 仿真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变电站高频脉冲对头部SAR的影响
    4.1 变电站信号源模型的建立
    4.2 变电站电磁环境仿真模型的建立
    4.3 人体头部模型的构建
    4.4 仿真结果和分析
        4.4.1 辐射源方位对SAR的影响
        4.4.2 辐射源距离对SAR的影响
        4.4.3 辐射源强度对SAR的影响
        4.4.4 辐射源数量对SAR的影响
    4.5 电磁辐射标准与防护措施
        4.5.1 我国的电磁辐射标准
        4.5.2 电磁辐射防护措施与建议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5)电磁辐射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电磁辐射
2 具备电磁辐射职业危害的生产工作场所
3 电磁辐射带来的危害和原因分析
4 电磁辐射职业防护措施分析
    4.1 电磁辐射源的屏蔽与控制
    4.2 生产设备电磁辐射防护
    4.3 工作场所电磁辐射的防护
    4.4 现代化电磁辐射防护管理
    4.5 生活中的电磁辐射防护
5 结语

(6)城市高压电力系统电磁环境实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2章 电磁辐射与高压输变电电磁环境
    2.1 电磁辐射
        2.1.1 电磁辐射的原理
        2.1.2 电磁辐射污染源
        2.1.3 电磁辐射的危害
    2.2 高压输变电电磁环境
        2.2.1 高压输变电电磁辐射的原理
        2.2.2 高压电电磁辐射的特性
        2.2.3 高压输变电电磁辐射的危害
        2.2.4 高压输变电电场强度的计算
        2.2.5 高压输变电磁场强度的计算
        2.2.6 高压输电线无线电干扰场强的计算
第3章 高压输变电电磁辐射的测量
    3.1 测量方案
        3.1.1 测量区域
        3.1.2 测量点选择
        3.1.3 测量仪器
        3.1.4 测量方法
        3.1.5 测量环境
    3.2 测量数据与分析
        3.2.1 人口稀少地区
        3.2.2 人口密集地区
        3.2.3 变电站
        3.2.4 无线电干扰
第4章 高压输变电电磁环境的防护
    4.1 加强对电磁辐射环境管理
    4.2 对人体危害的削减
    4.3 通信电路干扰的消除
    4.4 电晕放电干扰的消除
    4.5 提高公众意识
第5章 对城市建设规划的影响
    5.1 城市电网规划与建设规划
        5.1.1 城市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相互关系
        5.1.2 正确处理城市规划和电网规划关系的措施
    5.2 城市规划建议
        5.2.1 城市电缆线路入地
        5.2.2 规划程序严格化,增强公众意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面向防电磁辐射服装的生物电磁模型建立与有限元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生物电磁学的基本理论与人体生物电磁模型的研究现状
    1.3 电磁场有限元仿真技术在防电磁辐射服装中的研究现状
    1.4 防电磁辐射服装的研究现状
        1.4.1 防电磁辐射服装材料的研究现状
        1.4.2 防电磁辐射服装结构的研究现状
        1.4.3 防电磁辐射服装性能检测与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4.4 防电磁辐射服装性能仿真研究研究现状
        1.4.5 防电磁辐射服装设计与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与创新点
    1.7 论文的结构安排
2 防电磁辐射服装的防护原理和方法分析
    2.1 电磁辐射基本理论
        2.1.1 电磁波的分类
        2.1.2 屏蔽效能的计算方法
        2.1.3 材料介电特性的测量方法
    2.2 电磁辐射对人体危害的作用机理
    2.3 服装防电磁辐射的原理及方法
        2.3.1 服装防电磁辐射的基本原理
        2.3.2 防电磁辐射服屏蔽效能指标分析
    2.4 影响服装防电磁辐射的主要因素
        2.4.1 电磁辐射对人体不同组织器官的影响
        2.4.2 电磁波对不同人体体型的辐射
        2.4.3 服装结构对防电磁辐射服装屏蔽效能的影响
        2.4.4 服装面料对防电磁辐射服装屏蔽效能的影响
3 防电磁辐射服装屏蔽效能检测实验室的设计与构建
    3.1 防电磁辐射服装屏蔽效能检测实验室设计思想
        3.1.1 服装服饰屏蔽效能检测暗室的功能与设计原则
        3.1.2 实验室的结构和材料设计
    3.2 防电磁辐射服装屏蔽效能检测实验室搭建方法
    3.3 防电磁辐射服装屏蔽效能检测实验室性能检测
    3.4 服装服饰用电磁屏蔽暗室吸波材料的铺设与检测
        3.4.1 服装服饰用电磁屏蔽暗室各部位吸波材料的铺设
        3.4.2 服装服饰用电磁屏蔽暗室各部位吸波材料性能检测
    3.5 防电磁辐射服装屏蔽效能检测系统建立
        3.5.1 防电磁辐射服装屏蔽效能检测设备
        3.5.2 服装屏蔽效能检测方法
    3.6 防电磁辐射内裤与马甲屏蔽效能检测试验
        3.6.1 同一发射频率下不同款式内裤的屏蔽效能测试
        3.6.2 不同频率下马甲屏蔽效能测试
    3.7 本章小结
4 人体生物电磁模型的建立
    4.1 人体外观形态模型建立
    4.2 人体生物组织模型建立
    4.3 人体生物电磁模型建立
5 基于人体生物电磁模型的仿真试验及试验验证
    5.1 .仿真试验模型的构成与参数设置
        5.1.1 人体模型
        5.1.2 服装模型
        5.1.3 天线模型与环境模型
    5.2 仿真试验基础说明
    5.3 裸体模型腹部照射仿真试验
        5.3.1 试验条件
        5.3.2 仿真试验结果分析
    5.4 裸体模型胸部照射仿真试验
        5.4.1 试验条件
        5.4.2 仿真试验结果分析
    5.5 防电磁辐射马甲屏蔽效能仿真试验
        5.5.1 试验条件
        5.5.2 仿真试验结果分析
    5.6 仿真试验验证
        5.6.1 基于物理试验的试验验证
        5.6.2 基于文献的试验验证
6 面向防电磁辐射服装的生物电磁模型的应用与分析
    6.1 相同频率的电磁波对不同体型的腹部辐射仿真与分析
        6.1.1 电场辐射分布
        6.1.2 磁场辐射分布
        6.1.3 SAR比吸收率分布
    6.2 相同频率下防电磁辐射内裤对不同组织器官的防护的仿真
        6.2.1 电场辐射分布
        6.2.2 磁场辐射分布
        6.2.3 SAR比吸收率
7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展望与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致谢

(8)手机辐射对实验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手机辐射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1.1 材料与方法
        1.1.1 实验试剂和仪器
        1.1.2 动物分组及干预
    1.2 方法
        1.2.1 实验小鼠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测定
        1.2.2 实验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测定
        1.2.3 溶菌酶活性测定
        1.2.4 实验小鼠脾细胞凋亡测定
        1.2.5 脾脏淋巴细胞转化率测定
        1.2.6 小鼠血清中IFN-γ浓度测定
        1.2.7 小鼠血清中IL-4浓度测定
        1.2.8 统计学方法
    1.3 实验结果
        1.3.1 实验小鼠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测定结果
        1.3.2 实验小鼠溶菌酶活性测定结果
        1.3.3 实验小鼠脾淋巴细胞凋亡率和细胞转化率测定结果
        1.3.4 实验小鼠血清IFN-γ及IL-4浓度测定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手机辐射对人类健康影响研究进展
    2.1 手机辐射
    2.2 对脑组织的影响
    2.3 对记忆力的影响
    2.4 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2.5 对胚胎的影响
    2.6 对听力系统的影响
    2.7 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2.8 对肿瘤发生的关系
    2.9 对骨骼系统的影响
    2.10 对眼睛的影响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9)简析电离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概述
1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1 剂量
    1.2 辐射的生物效应
2 辐射防护措施
3 结语

(10)基于狼尾草的电磁屏蔽材料制备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电磁屏蔽的基本概念
        1.1.1 电场与磁场
        1.1.2 电磁屏蔽
        1.1.3 电磁屏蔽类型
    1.2 电磁屏蔽材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电磁屏蔽材料的种类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电磁屏蔽效能评价方法
    2.1 电磁辐射及其危害
        2.1.1 电磁辐射的概念与来源
        2.1.2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2.2 电磁屏蔽效能及其评价方法
    2.3 本章小结
3 狼尾草粉末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备
        3.1.3 试验分析与检测方法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 粉末形貌
        3.2.2 主要物理性能
    3.3 本章小结
4 狼尾草粉末/纳米CuO复合材料制备与工艺优化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备
        4.1.3 试验制备与性能检测方法
        4.1.4 研究方法
    4.2 试验与结果分析
        4.2.1 温压成形单因素试验分析
        4.2.2 基于响应面试验法的温压成形工艺与成分配比优化
        4.2.3 参数优化结果验证
    4.3 本章小结
5 狼尾草基电磁屏蔽材料屏蔽效能分析与应用研究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仪器设备
        5.1.3 试验方法
    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2.1 电磁波频率对试件的屏蔽效能的影响
        5.2.2 纳米CuO含量对试件电磁屏蔽效能的影响
        5.2.3 试件的微观结构表征(SEM)分析
    5.3 狼尾草基电磁屏蔽材料的应用尝试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图表附录
致谢

四、辐射对人体的危害(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线圈电磁辐射及其对人体安全的影响研究[D]. 侯士亮.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防治电磁污染与城市建设问题——防治电磁污染,保障城市健康发展[A]. 龚伟,董琪. 对接京津——新的时代 顶层设计论文集, 2020
  • [3]5G移动终端电磁场曝露的分析与测量[D]. 何旺. 浙江大学, 2020(02)
  • [4]基于变电站电磁环境的人体生物效应研究[D]. 尹梦宾.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5]电磁辐射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分析[J]. 叶国洪. 节能, 2019(11)
  • [6]城市高压电力系统电磁环境实测与分析[D]. 胡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7]面向防电磁辐射服装的生物电磁模型建立与有限元仿真分析[D]. 马亮.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6)
  • [8]手机辐射对实验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D]. 刘志明.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2)
  • [9]简析电离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J]. 张鹏卷. 科技视界, 2019(14)
  • [10]基于狼尾草的电磁屏蔽材料制备与表征[D]. 丁定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