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条件接收系统中基于分级访问控制的密钥分配算法(论文文献综述)
刘长海[1](2013)在《有线电视系统安全性的探讨》文中提出目前,随着广播电视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性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加强网络安全更好地服务用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艰巨的课题,本文就加强网络技术安全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与大家共享。
卢燕明[2](2012)在《DVB-C数字电视同密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数字电视是广播电视业界的一次技术革命,其带动的数字电视相关产业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球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的模拟电视技术相比,数字电视在视音频质量、抗干扰性能、频谱利用率、可实现条件接收以及支持增值业务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也是近年来在全球兴起电视数字化浪潮的根本原因。条件接收系统作为数字电视产业化运作的核心技术之一,是实现数字电视有偿服务和开展多种增值业务的基本保障,为促进数字电视产业的蓬勃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的有线数字电视传输采用了DVB-C标准。DVB标准采用MPEG-2标准作为信源编码标准,定义了数字电视复用、加扰、传输、接口以及交互应用等方面的技术规范。条件接收系统是指用来控制订户对广播服务或者节目进行接收的系统,即订户只能收看经过授权的广播服务或者节目。DVB条件接收技术标准中定义了同密模式和多密模式,其中同密模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CA系统对同一个MPEG-2传输流进行加扰加密,这也是我国有线数字电视广播条件接收系统规范中规定的加密方式。本论文的课题是研究基于DVB-C标准的条件接收系统同密模式的实现。本文在对国外和国内的条件接收系统研究现状和应用情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MPEG-2以及DVB标准中与条件接收系统有关的规定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重点研究了研究条件系统的基本原理以及关键技术,包括CA前端系统的构架及其组成部件、终端系统的组成、加解密算法、通用加扰算法、安全机制、同密模式与多密模式等。然后通过从功能需求和性能需求两方面对有线数字电视同密CA系统的市场需求进行研究和分析,针对有线数字电视条件接收系统在节目加解扰、数据加解密、数据通讯以及同密同步运营等方面的需求,提出了同密CA系统的设计方案,包括同密CA系统的模块化架构设计、模块通讯接口设计、ECM/EMM的时序与播发设计、安全性能设计等,并以永新视博TFCAS的应用部署实例介绍同密CA的具体实现。论文最后介绍了同密CA系统的测试和验证。
刘卫忠[3](2012)在《数字视频广播内容安全保护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视频广播技术已经在全球得到了广泛应用,带给用户丰富的数字内容和优质的影音效果。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数字视频广播技术开始出现和兴起,全球形成了以欧洲数字视频广播(DVB: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标准、美国高级电视系统(ATSC:Advanced Television System Committee)标准、日本综合业务数字广播(ISDB: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Broadcasting)标准为代表的三大数字电视技术体系。其中欧洲ETSI (Euroupe Telecommunication Standard Institute)协会主导制定的面向全球的DVB系列标准应用最为广泛,涵盖多媒体信息处理、传输、通信等众多领域,被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100多个国家所采用。但是,音视频内容的全数字化处理,使得数字音视频内容面临所有其它数字内容一样的窘境,且因为数字音视频内容的巨大价值,其遭受非法复制与贩售的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对数字视频广播的内容进行安全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数字视频内容保护的主流技术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数字视频传输网络的网络层/传输层实现的保护措施: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数字电视加解扰系统与条件接收系统;另外一种是应用层的保护技术,也就是目前在网络视频应用中很普及的数字水印技术或DRM版权保护技术。本论文主要围绕上述两种内容安全保护技术展开研究。首先分析了目前数字电视条件接收系统(CAS)的架构与原理,指出在“三网融合”的战略背景与发展形势下,传统的三级加密条件接收系统或固定分组的四级层次加密机制难以支撑千万级数字电视用户的实时授权要求,借鉴通信网络中得到广泛应用的逻辑密钥层次(LKH)算法,设计了基于二叉树的完备子集覆盖、差分子集覆盖模型,并与固定分组相结合,能够很好的满足二叉树所要求的约束条件:平衡树与全满,可灵活的支持用户规模的平滑扩展。研究表明,基于LKH二叉树的子集覆盖与固定分组相结合的用户授权发送策略,通过动态子集覆盖分组方式,减少了用户授权所需传送的数据包,降低了用户授权管理数据信息量,提高了分组授权的速度,节省了网络带宽,使得支持千万级用户规模的实时快速授权成为可能。此外,通过对层次加密机制中加密密钥传送的安全性分析,指出CAS系统中系统安全的核心在于系统主密钥MK的安全性,传统的CAS中MK基本上固化在智能卡中,一旦被攻击,这张卡就必须被废掉。如果能够周期性的或者随机的更新MK,攻击者在攻击MK之后没有作用,也就失去了攻击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在实用意义上提升了系统安全。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基于Shamir(t,n)门限秘密共享的多主密钥管理新算法。研究表明,多主密钥管理算法可以实现主密钥的在线更新,同时,通过Shamir(t,n)门限秘密共享可以实现主密钥的离散化,并利用Hash函数对主子密钥次序进行扰动后存储,提高了主子密钥的安全性,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系统的安全性。数字电视的内容提供商希望通过内容保护等技术手段保障自己的商业利益,防止数字内容在用户端被非法使用和复制或者能够对内容进行标识或追踪,数字水印算法在保护数字内容的完整性和版权信息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内容安全保护的有效武器。数字水印的主要技术分为空域(时域)或频域两种,传统的数字水印技术都是基于空域或频域展开的。分数傅里叶变换是一种联合时频域变换,信号的FRFT既有时空域又有频率域,非常适合于非平稳信号的处理,是一种优异的水印变换算法。在FRFT基础上,基于超混沌映射算法构造了码序长、随机度高、实现简单的优选混沌序列作为扩频码,克服了传统码分多址系统中Gold码数量少、复杂度低、非平衡等缺点,研究表明基于混沌序列扩频数字水印具有优异的抗攻击性和安全性。随着数字视频广播系统在全球的广泛应用,高清视频、4K视频、3D视频内容也走上舞台,数字视频内容日益丰富,价值也越来越大,对其进行有效的安全保护将吸引更多的研究目光和力量。
周钰婷[4](2012)在《有线数字电视CA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有线数字电视的迅速发展,现有的模拟电视正逐渐退出有线电视。条件接收系统CAS在有线数字电视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是数字电视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子系统。本文以条件接收系统在有线数字电视的应用为背景,对CAS技术进行了研究与设计,并在贵州省遵义市数字电视建设的实际项目中进行了实现。论文首先对有线数字电视与传统模拟电视技术进了对比,分析了CAS在数字电视发展中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其次,对CAS的系统逻辑结构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重点放在了对解决数字电视信号的加扰,以及在机顶盒STB终端的解扰。通过有条件接收系统CAS的建立,实现机顶盒对应智能卡的管理、对节目进行加扰、授权,提供了数字电视用户的有效管理的基础。深入分析了CA授权控制信息的发送与控制字CW生效的同步,CA与加扰器的通信。并分析条件接收授权管理信息EMM和授权控制信息ECM的实现关系。最后论文实现CA的同密和多密模式、智能卡的授权、系统寻址和提高带宽的利用率,同时实现CAS与SMS用户管理系统相对接,实现节目的授权安全可靠。论文的内容已成功应用于贵州省遵义市有线数字电视系统建设中,经过半年多的试运行,完全达到了设计的要求。
胡戈[5](2009)在《数字电视条件接收系统密钥分配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电视的数字化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服务。数字电视条件接收系统能够提供有效的系统管理和用户控制,是数字电视运营商开展付费电视及各种增值业务的关键技术。随着高清的开播,节目的丰富,用户数量的急速增长,如何尽量减少授权信息占用传输带宽同时又不降低其安全性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数字电视条件接收系统的特点,比较了系统通常采用的两种加密算法,指出了授权信息的带宽占用率是系统的关键性能指标之一。然后详细分析了分层加密的密钥体系结构,提出了一种基于节目分组和动态用户分组的四层密钥分配机制来对授权信息进行优化的策略。最后,详细描述了VNS条件接收系统在前端的设计方案,包括系统软硬件结构、数据库和授权信息的设计,该系统实现了基于节目分组和动态用户分组的四层密钥分配机制,用较小的授权信息量实现了用户的加入和离开用户组的处理。对系统的测试表明,本文设计的系统确保了条件接收系统原有的安全性,实现了条件接收系统的基本功能。带宽分析结果显示,该系统的授权信息占用的带宽很低,适用于用户数量庞大的大型条件接收系统,基于动态的用户分组并结合节目分组的四层密钥机制是可行的、有效的。目前该系统已经完成各项测试工作。本文的研究为条件接收系统的设计提供了一条重要思路。
题潇颖[6](2009)在《条件接收系统密钥分配管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付费电视被认为是广电网络发展的动力和方向。条件接收系统可以保证只有付了费的用户才能收看到所选择的节目。所以条件接收技术已成为当今广播电视领域研究和开发的热点。论文首先详细研究探讨了与条件接收系统紧密相关的部分关键技术,包括MPEG-2系统层结构分析、MPEG-2与DVB中信息表分析、条件接收系统工作原理。对条件接收系统密钥分配进行了重点的研究,针对四层密钥分配存在的第一次授权时传输数据量大,系统负担过重的问题,提出了将中国剩余定理应用在四层密钥分配方案中。在理论证明方案可行的基础上,利用C++与java语言共同编程模拟实现了改进后的方案,通过模拟软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验证了中国剩余定理能有效降低授权信息数据量。
宋永豪[7](2008)在《数字电视的内容保护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广播电视带来了新的机遇。在数字广播电视网上,不仅能实现传统的电视业务,还可以衍生出多种新的增值服务,如视频点播(VOD)、按次付费(PPV)、网上游戏、数据广播等。为了确保这些新业务的实现,一个重要的问题是选择一个安全、开放的内容保护系统。本文针对目前数字电视内容保护领域的两种主要技术——数字版权管理(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DRM)以及有条件接收(Conditional Access,CA)系统,研究了数字电视有条件接收系统中的密钥管理方案以及针对手机电视的DRM方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基于DVB CA系统三重密钥分配体制以及IPTV的特点,改进了Lee提出的用户分组方案,在现实中可以更方便地对用户进行动态分组,并且在传输保护中结合TCP/IP网络和ECM、EMM包的特点采用了选择性加密的传输方案,同时给出性能分析。分析与对比结果表明,该体系结构不仅可以对IPTV的用户进行动态分组,而且减少了密钥更新时的数据传输量以及加密解密的计算量。第二,在Jiang提出的基于分级访问控制的密钥分配算法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个改进的基于节目频道分组的密钥分配方案。该方案基于大整数分解的复杂性,实现了上下级密钥推导的偏序关系,并且给出了组密钥的传输保护方法,提供了动态管理的功能。最后的比较表明,在用户频繁订阅或者取消订阅的业务上(比如PPV),本方案仅需要传输很少的信息,尤其是在用户取消业务要对密钥进行更新时,相比以前的方案可以有效减少EMM的数量。第三,由于OMA DRM 2.0标准没有规定对版权的收费功能,本文设计并添加了该模块以及相应的密钥管理协议,通过在RI(Rights Issuer)和用户设备之间添加可信第三方,可以获得用户的付费信息,并且可以把付费信息归并到用户的手机账单上。另外,我们设计一个新的密钥分发协议,采用对称密钥算法取代原有的公开密钥算法,以使我们的方案相比已有方案更具竞争性。
曹永泉[8](2008)在《数字电视系统中的安全机制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目前数字电视已经进入大众家庭,清晰的画面,出色的音质,丰富的内容,满足了我们对视听、对内容的需求。为了实现版权的保护,以及付费管理,数字电视系统应用了加、解密技术。条件接收系统(CAS)就是其典型的应用,它是一种对数字电视节目的内容进行加扰、加密以建立有效收费体系的数字付费系统,同时也是开发网络多功能新业务、提供增值服务、保障系统安全,开辟广播电视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业务保障系统。条件接收系统本身是一个综合性系统,系统涉及到多种技术,包括加解密技术、加解扰技术、编码技术、复用技术、智能卡技术、网络技术、接收技术,此外还涉及到用户管理、节目管理、收费管理等信息管理技术。有线电视网的发展方向是综合信息网,即数字化、宽带化、光纤化、综合化。综合网支持的服务(业务)广泛:模拟电视广播、模拟声音广播、数字电视广播、NVOD、TVOD、互联网Internet、电子图书馆、电子报刊、远程教育、股市证券服务(SES)、可视电话、社区服务、连接各种信息家电等。为了支撑多项业务的安全开展,必须要有一个安全可靠的加密系统进行支持。由于数字电视的加密与解密的重要性,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加密与解密的组成,以及其具体实现方法。本课题重点为数字电视中安全机制的设计与实现。本文主要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对数字电视加密系中的同密与多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2.对DES、3DES、RSA三种加密算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3.对数字电视系统构成进行了深入研究。4.对数字电视加、解密系统进行了深入分析。5.对数字电视系统中密钥管理的实现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6.对数字电视系统中认证协议的实现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随着数字电视的普及,加、解密系统会得到纵深发展。对于保护版权、提供增值服务、保障系统安全,以及开发人员的应用,都会提供有利的帮助。
郑猛[9](2007)在《数字电视条件接收系统技术及智能卡机卡分离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众所周知,从模拟电视到数字电视的过渡是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必然的发展趋势。模拟电视用户可以购买新的数字电视接收机或机顶盒接收数字电视,其中机顶盒是多数老百姓的主要选择。条件接收系统作为数字电视技术中的核心设备,通过对所播出的节目进行加扰,管理和控制用户收视的权限,保障了节目供应商和运营商的利益,也为发展新的增值服务提供了一个安全可控的综合管理业务平台。然而,目前国内开通数字电视试用方案的“机顶盒”和“条件接收系统”机卡绑定产品体系结构,形成了运营商选择条件接收系统产品、终端制造商接运营商订单为其定制生产、运营商垄断销售机顶盒的畸形产业格局。针对机卡绑定的种种弊端,信息产业部及时提出“机卡分离”的产业技术政策,并作为“电子发展基金”项目招标,支持机卡分离产品的研究开发,意在为机顶盒制造商解决规模生产的外部瓶颈和给机顶盒用户带来实惠,梳通广电运营商、家电企业和CA厂商之间的产业链关系。本文结合作者参与信产部电子发展基金项目“智能卡机卡分离系统”的研发工作,全面研究了智能卡机卡分离条件接收系统解决方案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全文的内容安排和研究成果为:首先,分析数字电视条件接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技术。从现有条件接收系统的工作原理、一般实现架构、接收端条件接收系统内核功能及工作机制、条件接收系统的同步技术几个方面剖析条件接收系统,实现了一套条件接收前端系统的软件仿真试验平台。基于以上对CA的剖析以及与CA厂商的实际讨论结果,明确定义智能卡机卡分离的前提条件和衡量标准,为智能卡机卡分离方案奠定技术上的可行性基础。其次,基于实现的条件接收软件仿真平台,对条件接收技术的用户授权管理和利用MPEG2编码特性的加扰技术进行研究。通过对已有的密钥分配机制进行学习分析,基于D.Naor满二叉树的“完备子集法”和“子集差分法”两种子集覆盖算法,提出一种改进的条件接收系统四级密钥分配机制,新机制有效地减少密钥更新需要占用的数据带宽。进一步对DVB、ATSC、IPCA加扰算法的实现进行分析,着重研究利用MPEG2视频压缩编码特性的透明加扰算法,提出一种支持码率下变换的透明加扰系统结构,并给出参考算法对透明加扰效果进行主客观比较。接着,详细阐明智能卡机卡分离总体设计方案和系统架构,并对所有关键技术的应用背景、研究内容进行详细论述,智能卡机卡分离的关键技术具体包括机卡分离通信协议、虚拟消息滤波机制、机卡认证机制和安全通道机制。针对机卡分离插件的安全机制,提出了基于“离散对数机制”和“基于椭圆曲线”的两套完整的安全协议实现机卡认证、安全通道和机卡配对的功能,并对它们进行了安全分析。最后,描述了智能卡机卡分离接收机和智能卡的实现;为更加充分发挥机卡分离对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和运营商的实际市场需求,结合目前广电部门推行的中央地方两级CA模式,提出“多服务供应商+单一网络运营商+一张机卡分离智能卡”的新型业务模式并给出实现方案。综上所述,智能卡机卡分离方案是一种新的“一卡”通用条件接收系统解决方案,与现有的私有智能卡条件接收子系统相比,它在开放型、安全性和易升级维护性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它的成本也大大低于PC卡条件接收子系统使用的PC卡费用。对机顶盒制造商,智能卡机卡分离解决了因为一款机顶盒通常只绑定一个CA系统造成的生产瓶颈,制造商大量生产基本功能的机顶盒产品,而不需要获得CA公司的授权。对运营商而言,一个明显的好处就是它可以较方便地更换加密付费电视采用的CA系统,或者便利地升级已使用的CA系统,这些完全在他的掌握之中。广大消费者可以受益于机顶盒大规模生产,可以在可接收的价格范围内买自己喜欢品牌的机顶盒。同时,用户可以更换自己的付费电视供应商,代价至多就是购买一张新的智能卡。对CA公司来说,智能卡机卡分离实现的“一卡”通用CA系统以更低的成本获得与CI模块相同的易替换性。同时,新方案的开放性和可交互操作性可使CA公司的产品在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
胡杰[10](2007)在《基于Broadcom BCM7111的交互式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软件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转换的步伐明显加快。作为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过渡的桥梁,数字电视机顶盒通过将数字电视信号转换成模拟电视可以接收的信号,使得现有的模拟电视用户也可以享受到数字电视带来的好处。因而,对数字电视机顶盒软件的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完成基于Broadcom BCM7111的交互式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STB7111)系统软件的研究与开发,包括软件的系统设计和具体模块的实现,重点进行视频点播、有条件接收和证券行情分析功能模块的开发。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数字电视的发展状况以及数字电视机顶盒的分类和功能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第二部分结合数字电视机顶盒的基本工作原理,给出了STB7111软硬件总体设计方案。第三部分重点介绍了STB7111的软件架构及Linux软件开发调试环境的构建。第四部分对视频点播模块实现的主要功能进行了说明,重点介绍了网络通信和PAT、PMT表分析这两个核心子模块的实现方法,并对实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案。第五部分阐述了有条件接收系统的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数码视讯Stream Guard有条件接收系统及其在机顶盒中的移植。第六部分对证券行情分析系统数据播发部分使用的DVB数据广播标准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详细说明了证券行情分析模块中行情数据接收和图形用户界面部分的实现原理,并对实际运营中出现的问题给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第七部分对本次项目开发作了全面地总结,提出了自己对数字电视机顶盒发展的构想。本文讨论的交互式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完全符合DVB-C标准,设计方法先进,经过严格测试后已达到批量生产要求。
二、有条件接收系统中基于分级访问控制的密钥分配算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条件接收系统中基于分级访问控制的密钥分配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1)有线电视系统安全性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有线电视系统的主要框架 |
2 有线电视系统有关的安全技术 |
2.1 水印技术 |
2.2 有条件接收系统 |
2.3 计算机网的相关安全技术 |
3 有线电视系统安全性的核心问题 |
(2)DVB-C数字电视同密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条件接收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1 国外CAS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2 国内CAS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 课题来源和研究意义 |
1.3.1 课题来源 |
1.3.2 研究意义 |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
1.4.1 论文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MPEG-2 以及DVB标准中与CAS有关的规定 |
2.1 MPEG-2 标准 |
2.1.1 MPEG-2 标准简介 |
2.1.2 MPEG-2 的系统传送层 |
2.1.3 PSI与SI |
2.1.4 MEPG-2 标准中关于CA的描述 |
2.2 DVB标准 |
2.2.1 DVB标准简介 |
2.2.2 DVB标准体系的组成 |
2.2.3 DVB标准中关于CA的规定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条件接收系统的基本原理及其关键技术 |
3.1 条件接收系统的工作原理 |
3.2 CA前端系统组成 |
3.2.1 加扰子系统 |
3.2.2 加密子系统 |
3.2.3 用户管理系统 |
3.2.4 用户授权系统 |
3.2.5 节目管理系统 |
3.3 用户终端系统组成 |
3.3.1 机顶盒 |
3.3.2 智能卡 |
3.4 加密/解密算法 |
3.4.1 对称密码体系 |
3.4.2 非对称密码体系 |
3.4.3 数据加密标准(DES) |
3.4.4 3 DES 加密算法 |
3.4.5 国际数据加密算法(IDEA) |
3.4.6 RSA加密算法 |
3.5 DVB通用加扰算法 |
3.6 三层加密体系 |
3.7 同密和多密模式 |
3.7.1 同密模式 |
3.7.2 多密模式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DVB-C数字电视同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需求分析 |
4.1.1 系统功能需求 |
4.1.2 系统性能需求 |
4.1.3 系统设计的原则与依据 |
4.2 同密CA系统架构设计 |
4.2.1 系统总体架构 |
4.2.2 功能模块设计 |
4.3 系统模块接口设计 |
4.3.1 ECMG与SCS接口 |
4.3.2 EMMG与MUX接口 |
4.3.3 SMS与CAS接口 |
4.4 系统时序与播发设计 |
4.4.1 时序设计 |
4.4.2 播发设计 |
4.5 系统安全性能设计 |
4.5.1 抗攻击性能 |
4.5.2 可靠性设计 |
4.6 永新视博CAS同密方案的实现 |
4.6.1 永新视博CAS介绍 |
4.6.2 TFCAS的系统架构 |
4.6.3 TFCAS的参数配置 |
4.6.4 TFCAS的带宽策略 |
4.6.5 TFCAS的寻址方式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同密CA系统的测试与验证 |
5.1 系统测试依据 |
5.2 系统测试环境 |
5.3 功能测试与验证 |
5.4 性能测试与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3)数字视频广播内容安全保护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数字电视发展现状 |
1.3 数字视频内容安全保护技术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组织结构与创新点 |
2 内容安全保护技术基础 |
2.1 DVB-CAS系统 |
2.2 数字水印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3 LKH子集分组的大用户量授权管理算法 |
3.1 固定分组的4级层次密钥算法 |
3.2 LKH算法 |
3.3 基于逻辑密钥树的CA授权管理设计 |
3.4 方案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Shamir(t,n)门限秘密共享的主密钥管理策略 |
4.1 智能卡的安全性 |
4.2 条件接收发卡系统 |
4.3 基于门限秘密共享的主密钥管理与更新算法 |
4.4 算法分析与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5 分数傅立叶变换域混沌序列扩频数字水印算法 |
5.1 水印的通信模型 |
5.2 分数傅立叶变换 |
5.3 基于FRFT域的混沌序列扩频水印算法 |
5.4 鲁棒性和保真度分析 |
5.5 测试与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全文总结 |
6.1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6.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4)有线数字电视CA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1 数字电视及条件接收系统现状 |
1.2.2 CA 技术的研究意义 |
1.3 论文的工作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条件接收系统的发展及其核心技术 |
2.1 国内外 CAS 发展动态 |
2.1.1 国内外 CAS 发展概述 |
2.1.2 CAS 发展趋势 |
2.2 条件接收系统实现的核心技术 |
第三章 条件接收系统结构原理与实现技术 |
3.1 CAS 的结构原理 |
3.1.1 条件接收系统的组成 |
3.1.2 条件接收系统的工作原理 |
3.2 MPEG-2 标准 |
3.3 条件接收系统技术分析 |
3.3.1 加解扰技术 |
3.3.2 加解密技术 |
3.3.3 寻址技术 |
第四章 通用条件接收系统的设计及实现 |
4.1 数字电视系统结构设计 |
4.1.1 数字前端 CAS 基本配置 |
4.2 数字电视 CA 系统设计 |
4.2.1 CAS 遵循的标准及系统要求 |
4.2.2 数字前端 CAS 设计 |
4.2.3 CAS 基本功能实现 |
4.3 ECMG 的功能设计与实现 |
4.4 EMM 的功能设计与实现 |
4.5 节目管理的实现 |
4.5.1 节目信息管理 |
4.5.2 CA 业务描述符 |
4.6 智能卡管理 |
4.6.1 智能卡 ID 号 |
4.6.2 智能卡编号(CARD_NO) |
4.7 系统安全性的规划实现 |
4.7.1 同密技术 |
4.7.2 多密技术 |
4.7.3 系统网络安全保障及措施 |
第五章 两级 CA 的设计与实现 |
5.1 两级 CA 的实现 |
5.1.1 两级 CA 需求 |
5.1.2 两级 CA 技术实现 |
5.2 两级 CA 技术实现方案 |
5.2.1 两级 CA 技术方案设计 |
5.2.2 接口安全 |
5.3 智能卡权限表示 |
5.4 实施步骤 |
5.4.1 软硬件特别要求 |
5.4.2 实现两级 CA 需新增设备 |
第六章 系统功能稳定性及安全性测试 |
6.1 CAS 系统的性能分析 |
6.2 系统功能测试 |
6.3 系统安全及稳定性测试 |
第七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 |
(5)数字电视条件接收系统密钥分配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数字电视条件接收系统的特点分析 |
2.1 条件接收系统的组成和原理 |
2.1.1 条件接收系统的前端 |
2.1.2 条件接收系统的终端 |
2.2 条件接收系统通常采用的加密算法 |
2.2.1 DES算法 |
2.2.2 RSA算法 |
2.3 条件接收系统的性能分析 |
2.3.1 条件接收系统的安全性 |
2.3.2 条件接收系统的授权信息带宽占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字电视条件接收系统的密钥分配及寻址优化研究 |
3.1 分层加密机制 |
3.1.1 两层加密机制 |
3.1.2 三层加密机制 |
3.2 寻址优化技术 |
3.3 四层密钥分配模型 |
3.3.1 ECM结构分析 |
3.3.2 EMM结构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字电视条件接收系统前端的设计 |
4.1 前端需求分析 |
4.2 前端解决方案 |
4.3 前端数据库设计 |
4.3.1 记录数据库 |
4.3.2 操作数据库 |
4.4 CA信息设计 |
4.4.1 ECM结构设计 |
4.4.2 EMM结构设计 |
4.5 CA信息生成与发送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条件接收系统实现与测试 |
5.1 ECMG的实现 |
5.2 EMMG的实现 |
5.3 功能测试 |
5.4 带宽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6)条件接收系统密钥分配管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条件接收系统发展过程 |
1.2 条件接收系统的现状和前景 |
1.3 条件接收系统的应用 |
1.4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5 论文的结构和内容 |
2 条件接收系统的研究 |
2.1 MPEG-2标准 |
2.1.1 MPEG-2系统简介 |
2.1.2 传输流分组结构 |
2.1.3 传输流分组各部分含义 |
2.1.4 PSI中关于条件接收的描述 |
2.2 DVB中关于条件接收系统的规范 |
2.2.1 对加密控制字节的规定 |
2.2.2 CA系统ID注册 |
2.2.3 DVB关于加扰的推荐 |
2.2.4 条件接收信息表 |
2.3 条件接收系统工作原理 |
2.3.1 发送端的加扰/加密 |
2.3.2 接收端的解扰/解密 |
2.4 智能卡(SMART CARD)概述 |
3 条件接收系统密钥分配管理的研究 |
3.1 二层密钥模型 |
3.2 三层密钥模型 |
3.3 基于节目分组对三层密钥分配的改进 |
3.4 四层密钥模型 |
3.4.1 动态分组授权方式 |
3.4.2 固定授权分组方式 |
3.4.3 固定分组方式与动态分组方式的比较 |
4 条件接收系统四层密钥分配方案的改进 |
4.1 目前四层密钥分配方案存在的问题 |
4.2 改进方案模型 |
4.3 改进方案工作原理 |
4.3.1 中国剩余定理 |
4.3.2 RSA算法 |
4.3.3 中国剩余定理在四层密钥分配方案中的应用 |
4.4 改进方案降低传输带宽原理分析 |
4.5 改进方案的安全性分析 |
5 改进的四层密钥分配方案的模拟实现与验证 |
5.1 RSA程序设计 |
5.2 中国剩余定理程序设计 |
5.3 改进方案的模拟实现 |
5.3.1 发送端加密的实现 |
5.3.2 接收端解密的实现 |
5.4 实验验证与结论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
(7)数字电视的内容保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工作 |
2.1 数字电视概念 |
2.2 数字电视相关标准 |
2.3 MEPG-2 标准介绍 |
2.4 数字版权管理定义 |
2.5 有条件接收系统的定义 |
2.6 国内外DRM 的发展状况 |
2.7 国内外CA 系统的发展状况 |
2.8 数字电视领域DRM 系统框架 |
2.9 国内外关于数字电视内容保护的研究现状 |
2.9.1 DRM 的最新研究状况 |
2.9.2 CAS 的最新研究状况 |
2.9.3 DRM 技术和CAS 的比较 |
第三章 一个改进的IPTV 有条件接收系统 |
3.1 IPTV 有条件接收系统简介 |
3.1.1 有条件接收系统(CAS)的相关标准 |
3.1.2 DVB-CA 基本框架 |
3.2 基于用户分组的密钥分配模型 |
3.2.1 密钥分配体制的设计 |
3.2.2 寻址模型和信息结构设计 |
3.2.3 小结 |
3.3 基于IP 的选择性加密方案 |
3.3.1 IPTV 传输信道的特殊性 |
3.3.2 IPTV-CA 系统分析 |
3.3.3 密钥传输的系统框架 |
3.3.4 IPTV-CA 系统的性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RSA 思想的频道分组密钥分发方案 |
4.1 概述 |
4.2 层次型密钥分发方案的研究背景以及需求 |
4.3 GK 的生成以及分发 |
4.3.1 GK 的生成 |
4.3.2 密钥分发 |
4.4 正确性证明及性能分析 |
4.5 动态管理 |
4.6 比较分析及小结 |
第五章 手机电视的内容保护技术研究 |
5.1 手机电视的DRM 需求 |
5.2 OMA DRM 介绍 |
5.3 适用于手机电视的DRM 解决方案 |
5.4 适用于手机电视的DRM 体系结构 |
5.4.1 设备注册 |
5.4.2 域加入和域离开 |
5.4.3 RO 获取 |
5.4.4 密钥管理 |
5.4.5 性能及安全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数字电视系统中的安全机制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什么是加密与解密 |
1.2 安全服务包括哪些内容 |
1.3 加密与解密的发展与现状 |
1.4 加密与解密在数字电视中的应用背景 |
1.5 论文背景和主要工作 |
1.5.1 课题研究背景 |
1.5.2 主要工作 |
1.6 论文结构和创新 |
1.6.1 论文结构 |
1.6.2 论文成果 |
第二章 密码学基础知识 |
2.1 对称分组密码设计原理 |
2.1.1 DES加密算法原理 |
2.1.2 3DES加密算法原理 |
2.2 公钥密码设计原理 |
2.2.1 RSA加密算法原理 |
2.2.2 RSA公钥密码算法实现 |
第三章 数字电视中CA系统的模块功能概述 |
3.1 条件接收系统概述 |
3.2 条件接收系统组成 |
3.3 条件接收系统的特点 |
3.4 条件接收系统的功能 |
第四章 数字电视系统中基于3DES与RSA的设计与实现 |
4.1 基于3DES算法与RSA算法加密的实现 |
4.1.1 密钥的产生 |
4.1.2 加密实现过程 |
4.1.3 解密实现过程 |
4.1.4 对于DES抗差分密码分析 |
4.1.5 对于DES抗线性密码分析 |
4.1.6 对称密码保密性的实现 |
4.2 基于RSA算法的分析 |
4.2.1 对公钥密码的要求 |
4.2.2 e与d的选择和计算 |
4.2.3 基于提高密钥计算效率的分析 |
4.2.4 RSA算法的安全性分析 |
4.3 系统解密实现过程 |
4.3.1 解密实现流程 |
4.3.2 解密实现相关程序 |
第五章 数字电视系统中密钥管理的设计与实现 |
5.1 密钥管理的原则 |
5.2 密钥的组织结构 |
5.3 密钥的生成与分配 |
5.4 密钥的验证 |
5.5 密钥的存储 |
第六章 数字电视系统中认证协议的实现 |
6.1 消息认证码的设计 |
6.2 消息认证码的安全性分析 |
6.3 散列函数的设计 |
6.4 散列函数的安全性分析 |
6.5 机顶盒与智能卡认证的实现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术语表 |
致谢 |
(9)数字电视条件接收系统技术及智能卡机卡分离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数字电视条件接收技术 |
1.2 智能卡机卡分离的必要性、含义和意义 |
1.3 现有机卡分离的三种方案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成果及创新 |
第二章条件接收系统技术的研究 |
2.1 条件接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其中的核心技术 |
2.1.1 条件接收系统的分层结构 |
2.1.2 条件接收系统的工作原理 |
2.1.3 条件接收系统的一般架构 |
2.2 接收端条件系统内核分析和工作机制 |
2.2.1 接收端机顶盒硬件平台 |
2.2.2 接收端机顶盒的软件结构 |
2.2.3 接收端条件接收系统内核 |
2.3 条件接收系统的同步技术研究 |
2.3.1 条件接收系统发端同步技术 |
2.3.2 条件接收系统接收端同步技术 |
2.4 前端条件接收仿真系统 |
2.4.1 前端条件接收系统的软件仿真方案 |
2.4.2 基于独立加扰器的前端条件接收系统 |
2.5 条件接收系统对智能卡机卡分离解决方案的要求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条件接收系统密钥管理机制的研究 |
3.1 密钥管理体系研究 |
3.1.1 条件接收系统CAS 中的密钥分配 |
3.1.2 已有的密钥分配机制研究 |
3.2 一种新的四级密钥分配机制 |
3.2.1 满二叉树子集覆盖算法 |
3.2.2 基于满二叉树子集覆盖算法对四级密钥分配机制的改进 |
3.2.3 几种CAS 四级密钥分配机制的比较 |
3.3 一种金字塔型CA 消息广播策略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条件接收系统加扰算法的研究 |
4.1 DVB 的通用加扰算法和ATSC 的3DES 算法 |
4.1.1 DVB 的通用加扰算法 |
4.1.2 美国ATSC 的3DES 加扰算法 |
4.2 转控和转扰技术 |
4.3 IPCA 的加扰技术 |
4.3.1 IP 条件接收技术 |
4.3.2 IPCA 的加扰技术 |
4.4 DCT 域MPEG2 透明加扰算法 |
4.4.1 已有的几种利用MPEG2 特性的加扰算法 |
4.4.2 二种透明加扰加密算法 |
4.4.3 一种具有可转码特性的透明加扰架构和参考算法 |
4.4.4 性能比较及仿真试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智能卡机卡分离的研究 |
5.1 智能卡机卡分离的总体设计思想 |
5.2 智能卡机卡分离的系统结构 |
5.3 智能卡机卡分离方案的关键技术 |
5.3.1 智能卡通信模块 |
5.3.2 消息滤波模块 |
5.3.3 安全认证模块 |
5.3.4 安全通道模块 |
5.4 机卡分离消息滤波机制的研究 |
5.5 机卡分离安全机制的研究 |
5.5.1 安全通道模块的实现 |
5.5.2 安全认证模块的实现 |
5.5.3 基于离散对数(DLP)的安全协议研究 |
5.5.4 基于椭圆曲线(ECC)的安全协议研究 |
5.5.5 DLP 和ECC 两种方案的安全性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智能卡机卡分离的应用思考 |
6.1 智能卡机卡分离接收机的实现 |
6.1.1 插件上层应用接口和下层移植接口 |
6.1.2 机卡分离插件在机顶盒中的运行机制 |
6.2 智能卡机卡分离智能卡的实现 |
6.2.1 基于传统智能卡的机卡分离智能卡 |
6.2.2 基于Java 卡技术的机卡分离智能卡 |
6.3 机卡分离应用商业模式探讨 |
6.3.1 两级CA 模式和中央台的三套CA 系统同密 |
6.3.2 中央台和上海台两级CA 同密的实现 |
6.3.3 多服务供应商+网络运营商+机卡分离条件接收智能卡的业务模式探讨 |
6.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基于Broadcom BCM7111的交互式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软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数字电视简介 |
1.2 数字电视机顶盒简介 |
1.3 本文的工作内容 |
第二章 STB7111 总体设计 |
2.1 数字电视机顶盒的基本工作原理 |
2.2 STB7111 硬件设计 |
2.3 STB7111 软件设计 |
第三章 STB7111 软件环境 |
3.1 STB7111 软件结构 |
3.2 嵌入式Linux 操作系统 |
3.3 STB7111 软件开发调试环境 |
第四章 视频点播模块设计与实现 |
4.1 视频点播技术 |
4.2 视频点播模块简介 |
4.3 网络通信 |
4.4 点播流播放 |
4.5 点播界面 |
第五章 有条件接收模块设计与实现 |
5.1 有条件接收系统的基本原理 |
5.2 MPEG-2 系统层对有条件接收的支持 |
5.3 接收端解扰流程 |
5.4 多密和同密 |
5.5 Stream Guard 移植 |
第六章 证券行情分析模块设计与实现 |
6.1 证券行情分析系统概述 |
6.2 海特荣德证券行情分析系统移植 |
6.3 用户权限检查 |
第七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
致 谢 |
详细摘要 |
四、有条件接收系统中基于分级访问控制的密钥分配算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有线电视系统安全性的探讨[J]. 刘长海. 中国广电技术文萃, 2013(02)
- [2]DVB-C数字电视同密系统研究与实现[D]. 卢燕明.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5)
- [3]数字视频广播内容安全保护关键技术研究[D]. 刘卫忠.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9)
- [4]有线数字电视CA系统设计与实现[D]. 周钰婷.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03)
- [5]数字电视条件接收系统密钥分配研究与实现[D]. 胡戈. 中南大学, 2009(04)
- [6]条件接收系统密钥分配管理的研究[D]. 题潇颖.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9(S1)
- [7]数字电视的内容保护技术研究[D]. 宋永豪.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7)
- [8]数字电视系统中的安全机制的研究与应用[D]. 曹永泉. 北京邮电大学, 2008(10)
- [9]数字电视条件接收系统技术及智能卡机卡分离技术的研究[D]. 郑猛. 上海交通大学, 2007(06)
- [10]基于Broadcom BCM7111的交互式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软件设计与实现[D]. 胡杰. 武汉科技大学,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