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AA—维系运营商与用户联系的命脉(论文文献综述)
朱筱泽[1](2020)在《5G时代移动数据流量的价格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工信部宣布5G商用,我国正式迎来了由4G向5G过渡阶段。4G时代移动互联网高度发展,激发了消费领域的巨大需求。而正在来临的5G将拉开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序幕,5G网络大带宽、低时延、广连接的特征,将激发实体经济的巨大效能。可以预见,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协同发展将激发社会的移动数据流量需求爆炸式增长。然而,当前电信运营商面临着“管道化”趋势明显、企业收入增长放缓、强价格管控下量收剪刀差持续加大、4G投资尚未完全回收、5G网络建设成本高、盈利模式不清晰等问题,对当前的5G网络建设造成了不利影响。在移动数据流量需求与供应不平衡的背景下,如何协调好用户权益与电信业可持续发展,是需要企业和政府慎重考虑的问题。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深入挖掘移动数据流量的本质特征,重新区分和定义了移动数据流量的经济学属性,通过数据验证了部分数据流量具有公共品属性,而另外一部分数据流量具有商品属性,并据此提出移动数据流量分类定价方案,试图通过价格手段缓解中国电信行业的困局。为了验证分类的定价方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文基于电信市场中移动数据服务的供给和消费流程,建立了多Agent排队系统模型,通过设置不同的价格参数来对比分析不同定价模式下网络的运行状况和消费者的需求满足度,最终验证了分类定价方案相比统一定价方案更具优越性。最后,本文基于研究结论,对电信运营商和政府主管部门提出政策上的建议。一方面,本文建议运营商对移动数据流量采取分类定价策略,与互联网公司、内容提供商等探索更加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同时在电信行业内部尽量避免恶性价格战,保障行业的良性竞争;另一方面,本文建议政府对电信行业的移动数据流量业务采取分类监管,既要保障用户基本权益的落实以及电信普遍服务义务的实现,又要给予电信运营商自主经营的空间,维持网络经济生态的平衡,推动行业的长远发展。
姜辉辉[2](2020)在《WA移动分公司存量客户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在“数字中国”和“互联网+”的大趋势下,通信业已成为最重要的基础和主导产业。运营商要落实提速降费,并要加速网络基础设施。同时,工信部通过设置“两条红线”来评估运营商客户服务的质量。对于运营商而言,要为网络升级支付更多费用,并要降低费用,资费的下调确实可以刺激客户的消费,但是这势必导致产品和业务创新的滞后,这将会影响客户的感知,进而限制潜在用户流量使用量的增长。根据运营商2018年的财务报告,尽管运营商客户规模保持了增长,但是收入的增长却没有跟上它的步伐。可以看出,在快速发展客户的同时,加强现有客户的运营并刺激现有客户的使用尤为重要。今年3月,工信部宣布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携号转网”,这意味着用户对现有的运营商如果不满意就可以在号码不更换的情况下直接换一家运营商了。此外,随着5G时代的到来,三大运营商也加速5G布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将会在2019年完成5G的落地与商业布局,未来在“携号转网”与5G双重压力之下,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这个全新的时代,三大运营商谁能够脱颖而出犹未可知。首先,本文从WA移动分公司所面临的宏观环境入手,通过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了行业环境,通过SWOT分析阐述了其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从而为优化WA移动分公司的营销策略提供了依据。其次,以市场营销相关理论为指导,对WA移动分公司现有营销策略,就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四方面展开研究,并选取了离网客户、降档客户、携号转网客户三类客户展开不同形式调研,由此总结出当前营销策略的不足。再次,基于以上研究,对WA移动分公司提出营销策略优化建议。为了确保优化建议的顺利实施,本文还从组织架构,薪酬激励和数据支撑方面制定了一系列详细的保障措施。力争实现对存量客户的精细化管理运营,有效增强客户忠诚度,提升客户价值,助力WA移动分公司在激烈的电信竞争中保持优势。
钟慧澜[3](2018)在《养老服务合作生产:产生过程与运转机制》文中提出当前,中国老年人口基数大且增长速度快、高龄化与空巢化并行快速发展、带病生存与失能化现象显着、未富先老与未备先老交织存在,给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增加了难度。传统的国家——家庭二元核心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照料需求,养老服务的供给之责亟需向国家、社会、市场、家庭等多方共担模式转变。自我国提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标以来,各地政府都在努力通过采用公建民营、民建公助等形式将社会力量引入到养老服务提供当中,以期增加养老服务供给,满足不断增加的社会养老需求。虽然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合作提供养老服务扩大了社会养老服务的惠及面,但是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的困扰,一些养老服务合作生产实践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比如社区助餐点运营不佳等。那么,政府如何与社会组织、企业进行合作有效提供养老服务?针对这一现实问题,本文用合作生产这一学术术语对多元主体合作提供养老服务进行概念化,在文献回顾与概念思辨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需要研究的中心问题:在多元主体合作的背景下,养老服务合作生产是如何在复杂环境中产生的?不同组织之间进行养老服务合作生产的内在逻辑是什么?为了回答该问题,本文以组织管理理论为起点,福利多元理论、政策工具理论和网络治理理论为支点,建构了一个包括合作设计、合作运行、合作评估三个流程阶段、九个数据分析维度的整体性分析框架探寻养老服务合作生产得以产生并持续发展的内在逻辑。在研究方法上,本文运用SPS案例研究方法对来自上海、北京、浙江的四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半结构化访谈、焦点小组法获得一手数据,并结合搜集的二手数据进行三角互证。通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关于合作生产的内涵。(1)从组织角度来看,案例分析表明合作生产的本质上是不同类型组织间的分工与协作,合作生产是一种始于技术理性,长于开放空间,归于稳定理性的组织间协作活动,外化为利益关系的局部均衡状态,其根本目标是消除组织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提高集体生存的可能性。合作生产具有主体的多样性、目标的共识性、过程的互动性、利益的互惠性四个显着特点,这个定义为分析多元主体合作生产养老服务提供了新的方向指引;(2)案例分析表明,相较于其他公共服务,养老服务合作生产具有资产专用性很强、持续性久的特点。如果在合作设计阶段将养老服务设计成一个短期项目,当项目结束后,政府可能会因服务商变更而面临较高的沉没成本,因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通常是根据服务商需求进行量身定制,不同的服务商会对服务设施产生不同的要求。2、关于养老服务合作生产的内在逻辑。养老服务合作生产的内在逻辑是由合作生产的出现机制、合作生产的调适机制、合作生产的存续机制组成。从合作生产的出现机制来看,合作设计阶段,不同组织基于技术理性分工的逻辑,采用聚合策略,对潜在的合作伙伴进行识别,其结果是合作主体兼容度得到增强、合作匹配性得以提高,集体参与得到实现,从而将分属不同领域的公、私组织紧密聚合在养老服务领域,养老服务合作生产由此出现。从合作生产的调适机制来看,合作运行阶段,不同组织基于伙伴关系建构的逻辑,采用协调策略,对合作伙伴关系进行建构与维护,其结果是合作利益均衡度得到改善、合作协同性得到提高,降低了合作成本,协同发展得以实现。从合作生产的存续机制来看,合作评估阶段,不同组织基于行为结果控制的逻辑,采用封装策略,对合作成员的行为进行约束,其结果是合作行动稳定度得到提高、合作持续性得到增强,集体生存得以保障。由此,基于技术理性分工发展了合作主体兼容度、基于伙伴关系建构发展了合作利益均衡度、基于行为结果控制发展了合作行动稳定度,合作生产的主体与利益、主体与行动、利益与行动彼此之间建立良性循环联系,养老服务合作生产就创造出应有的价值。3、关于养老服务合作生产模式。案例分析发现治理权威影响程度和治理资源集中程度影响养老服务合作生产。为此,本文将养老服务合作生产模式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行政吸纳型合作生产,特点是治理权威影响高,治理资源集中度高。其适用条件是养老服务发展不成熟,整个区域养老服务需要进行宏观部署,合作伙伴实力弱、选择少的情形;二是权威感召型合作生产,特点是治理权威影响高、治理资源集中度低。其适用条件是政府负责人社会网络关系发达,合作伙伴具有较强专业的服务运作实力情形;三是优势互补型合作生产,特点是治理权威影响度低,治理资源集中度低。其适用条件是服务具有可以衡量的市场标准或具有可以比拟的市场标的物,可以准确评估服务结果,合作伙伴具有很强的专业服务实力的情形;四是分享协助型合作生产,其特点是治理权威影响度低,治理资源集中度高。这种模式适合养老服务发展到一定阶段,服务需要转型升级或合作伙伴有一定专业服务实力但缺乏关键资源的情形。4、关于国家权力在养老服务合作生产中的作用。在现有文献基础上,本文发展了授能型政府的内涵,即在合作生产实践中,政府通过把高高在上的国家治权向多元主体下沉,为参与者创造一种授能环境,授予不同主体行动能力,获取相应资源,使主体间能力得以匹配,减少合作不确定性,进而实现集体参与。与授能型政府相近的概念是赋权型政府,本文认为授能型政府是对赋权型政府概念在假设前提和预期效果方面有着细微区别。从假设前提来看,赋权型政府假设政府、市场和社会享有平等治权,权力是结果,政府通过职能转移方式将政府部分治权交给非政府治理主体来行使;而授能型政府假设前提是市场、社会发育不足,三者并不具备天然的平等治权,权力是中介,政府并不是简单盲目地将政府治权赋予非政府主体来行使,而是审慎地将政府治权看作一种催化剂或中介物,政府有效使用治权创造市场、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公共服务的制度环境,使任务特征与执行任务的组织能力之间的良好匹配,培育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能力。从预期效果来看,赋权型政府目标是增加非政府主体的自主权,发挥市场自发生产、社会志愿服务的优势,弥补政府官僚机器的僵化与效率低下的不足,但是作为行动者的组织倾向于通过对不确定性的掌控来扩大自己的行动自主权,行动者通过自身拥有的控制权,既可以控制不确定性,也可以生产不确定性,这也意味着赋权并不一定会产生良好效果,可能还会因为赋权对象的机会主义行为放大合作生产的不确定性。而授能型政府是着力解决治理主体能力不匹配的问题,在数量和质量上改进公共服务供给,审慎地权力使用会减少不同治理主体生产不确定性的机会。时下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尚不成熟、社会组织发育不足,简单引入赋权型政府理念指导公共服务合作生产并不一定能达到改善公共服务的目标,而授能型政府理念更适合指导中国公共服务合作生产实践。在授能型政府理念下,国家权力在养老服务合作生产中的作用表现在:一是方向引领,责任共识;二是集体参与,合作生产;三是提升能力,创新发展。这三个作用是在地方分权、市场放权、社会赋权交互作用下得以实现。首先,地方分权使地方政府获得治理裁量权,激发其主动作为的能动性,提高官僚机器运转的灵活性。市场放权破除养老服务市场准入障碍,引导资源有序流动。其次,地方分权使基层政府资源调动能力增强,能够搭建合作平台,拓展治理空间容纳能力。社会赋权让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提供具有了主体合法性,便于得到社会认同。同时,地方政府的部分公共服务职能向其转移,形成分工,为集体参与打下坚实基础。再次,市场放权是为了培育不太成熟的养老服务市场,使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用市场竞争催化服务模式创新。社会赋权还可以培育社会组织的治理能力,增进政社主体间能力匹配度。
闫芳墨[4](2017)在《复杂网络环境中用户认证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时代的网络技术的不断变革,网络建设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性的同时网络攻击、钓鱼网站等网络不安全因素使网络环境更加复杂。传统的以“账号+密码”方式的静态密码为基础身份验证方法,因为容易被以偷看、监听、字典攻击、重放攻击和木马攻击等方式窃取,难以再满足实际的需求,网络用户对安全性更高的身份认证方式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本文在详细地讨论了身份认证技术的工作原理和现状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数字证书的技术细节和工作流程。同时,分析了 RADIUS协议下网络接入的工作流程与认证方式,提出了一种以数字证书为技术基础的加密验证方式,进一步提高网络用户认证时用户信息的安全性。除此,分析了 RADIUS服务器用户认证信息的存储方式与存储结构,并对现有的存储方式进行可视化开发。
支国俊[5](2012)在《基于Radius的网络认证授权记账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中小型网络接入服务商发展非常迅速。现有的传统电信级用户接入管理系统对中小型网络接入服务商显得过于庞大而且价格过高。拥有一套高效的用户管理和联网计费系统也是目前许多中小型公司、企事业单位和学校以及网络接入服务商的需求。中小型的网络认证授权记账系统的要求安装简单,一般人员即可自行安装设;升级便捷,可以随时对系统进行升级;性价比高:性价比要比硬件计费系统高得多等特点。因此,为中小型网络接入服务商设计一套灵活多变的网络认证授权记账计费系统显得非常必要。认证、授权、记账(Authentication、Authorization、Accounting)实现鉴定接入用户的身份、授权网络资源和服务的使用权限、记录用户对网络资源使用情况所产生的费用等。Radius (Remote Authentication Dial In User Service)是一种流行的用户认证协议标准,能够实现对接入用户的认证、授权、记账。对Radius的研究、开发和二次开发具有重大意义,且具有较大的商业应用价值。本文在系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网络认证授权记账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对Radius服务器进行了认证模块、授权模块、记账模块设计和用户强制下线设计,最后对系统的安全进行了设计。最后本文给出了网络认证授权记账系统的实现和测试。系统实现包括Radius服务器的实现,分别从认证模块、授权模块和记账模块三个方面描述。另外重点阐述了计费数据采集实现以及系统安全实现,系统安全体现在备份和容灾的具体实现上。试用结果表明,本系统结构简单、计费准确、功能丰富、移植性好,适合中小网络服务商实际业务的灵活多变性。通过试用测试,表明本系统在可扩展性、稳定性、建设成本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并且达到了设计目标要求。
宋贵全[6](2012)在《基于RADUIS协议3A服务器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分析了远程用户拨号认证RADIUS协议和AAA(即认证,授权和计费)的具体工作流程,对AAA服务器内部的各个部分进行了分析设计,包括RADIUS Stack,AAA Core和PAP,CHAP,并利用RADIUS协议,应用现在操作系统的多进程和多线程特点和微机的多核等特点设计了AAA服务器。
张文基[7](2012)在《运营商产品部门项目组织架构设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通信运营商的诸多生产实践活动显现出较强的项目特性,尤其是和产品组织和市场销售相关联的企业行为尤为明显。建立健全适合市场化竞争要求的产品项目组织机构是为实现企业运营目标的过程中无法回避的课题之一。本文简要概述了当前国际及国内相关的理论研究现状,特别例举了国内几年来有多重从业背景的技术专家及学者对于企业架构从多个不同侧面进行研究的成果。从中可以看出,基于项目管理的项目组织架构设置得到了多方重视。同时,与理论相结合的实践行为也不断的深入并且对于企业及各类组织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带动企业和组织尝试发生不断递进的变革。作为具备一定项目管理基础理论的基层管理者,从当前的企业运营实际出发,结合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接触到的项目管理理论,回顾运营商机构设置的近期变革情况,就如何应对当前的市场竞争环境,优化客户对于通信产品及服务的感知,对于通信运营商的产品部门项目组织架构设置展开了分析和论述。囿于当前运营商的内外部条件,每一次机构设置的变革尝试的着眼点仅是解决当前一定时期的核心问题,还无法纵观全局,系统解决项目组织机构的设置问题,加之组织机构的设置往往受到较多外部因素干扰,伴随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组织价格设置是无法一蹴而就的,也不可能一成不变。需要管理人员不断根据机构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变化的适应程度而阶段性调整。但是,只有不断尝试改革,才能帮助企业摆脱当前的运作困境,提升公司整体的竞争能力。在分析多种项目组织架构的优劣后,能够较为清晰的感受到传统的职能型组织架构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服务对象的产品个性化需求日益明显,市场应变要求快速灵敏的充分竞争的市场态势下显现出极大的不适应性,而在产品组织中建立职能层级与产品项目属性两个维度的矩阵型组织架构具备较强的灵活性和高效性,是建立面向市场和客户快速反应的产品组织机构的一种选择。当然,在实施过程还需要处理好局部架构设置与企业中需要协同运作的部门之间的关系,处理好项目周期及连续性等问题。通信运营商作为以提供信息服务为产品的企业,能否最大程度上满足用户的通信需求,为用户创造价值是衡量其机构设置有效性的重要标准,文中提及的建议设置方案也是基于该目的所做的探索。希望能对面临同样问题的项目管理人员有所帮助。
熊任冲[8](2011)在《南昌移动客户关系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信行业在中国发展至今己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尽管三家运营商都是国企,但在大市场下经营的三家通信运营商竞争可谓是异常的激烈。在有线业务占有优势的中国电信与中国网通加上在无线通讯业务先行一步的中国移动在经过2008年电信业大重组后,重回起跑线,各有优势,竞争加剧。以前的市场一直是以产品为主,产品第一,现在的市场已经转向以客户为主。电信业属于服务行业,以客户为中心显得更为重要。激烈的市场竞争客户才是关键。客户关系管理(CRM)是一个先进的管理理念与信息化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以客户的需求为主导,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对客户进行行为分析的先进的管理方法,也是通过数据模型结合管理经验去实现对客户关系的系统化管理的手段。本文对南昌移动对CRM数据库的建立以及运用进行分析;对南昌移动现实行的客户管理政策进行分析,通过市场调查数据,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和自己的一线经验,结合南昌移动整体大方向的规划发展,结合个人对电信业的预判,写出自己的想法,进行讨论。
张立新[9](2011)在《基于客户的移动通信品牌资产模型及影响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移动通信行业得到了飞速发展,目前已拥有数亿的庞大客户群,成为全球移动通信客户数最多的国家。经历了数次电信改革大潮的洗礼,在较短的时间内,国内移动通信市场经历了从垄断到竞争的更迭变换,竞争模式也从价格竞争、成本竞争、服务竞争进入到了品牌竞争的新阶段。通信市场中存在的客户品牌偏好行为、品牌溢价及产品业务同质化压力等现象,使得塑造有内涵和能引起客户共鸣的品牌成为各大移动通信运营商关注的焦点。虽然目前国内各大移动通信运营商纷纷将品牌建设提升到了战略高度,采用前所未有的重视度和投入来进行品牌运营并取得初步成效,但由于移动通信领域树立品牌意识时间还较短,移动通信的品牌之路还较漫长,远未达到理想的状态。在品牌建设和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例如在移动通信运营商品牌建设过程中,目前还缺乏有效的品牌资产评估方法,大多照搬市场咨询公司的相关模型,评估的重点集中在品牌忠诚度而不是品牌资产。在品牌塑造过程中,过于依赖广告投放,缺乏系统的品牌规划和整合的传播沟通。同时,价格战仍是屡见不鲜。某些促销活动,虽然带来了市场占有率的和客户数量的临时增长,但对于品牌资产却是带来了长期的损害。因此,如何建立和提升品牌资产,在现在和将来的移动通信市场竞争中成为强者,是各移动通信运营商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移动通信品牌建设中的现实问题,本文在国内外品牌资产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移动通信行业实际特点,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系统研究了移动通信品牌资产的内涵、表现形式、评估及影响机理等重点问题。运用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消费行为学等方法整合现在品牌资产的研究,深刻分析移动通信客户信息处理过程,探寻品牌资产形成的心理根源,建立了基于客户的移动通信品牌资产评估概念模型;运用品牌生命周期理论、品牌生态学理论、品牌价值链等理论,通过分析移动通信服务营销组合特点,建立了移动通信品牌资产影响机理概念模型。同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以移动通信多品牌现实客户抽样调查实证数据为基础,对上述概念模型进行了多重检验与分析。依据所构建的基于客户的移动通信品牌资产评估模型及影响机理模型,探讨了所建立的评估及影响机理模型在移动通信品牌资产管理实践中的应用。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移动通信品牌资产由处于不同层级的公司能力联想、品牌知名度、品牌联想、品质认知、品牌忠诚度五个维度构成,其中公司能力联想处于第一层级;品牌知名度、品牌联想、品质认知处于第二层级;品牌忠诚度处于第三层级,是离品牌资产更近的维度。2、服务营销策略组合分别对移动通信品牌资产不同维度产生直接影响,并通过品牌资产维度,对品牌资产产生间接影响。产品对公司能力联想产生直接正向影响;价格对品牌知名度、品牌联想、品质认知产生直接正向影响;分销对品牌知名度产生直接正向影响;广告对公司能力联想、品牌知名度产生直接正向影响;人员对公司能力联想产生直接正向影响;有形展示对公司能力联想、品质认知产生直接正向影响;过程对品牌联想产生直接正向影响。3、运用评估模型对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客户品牌静态评估结果显示:中国移动全球通、神州行、动感地带在品牌资产五个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中国联通如意通,呈显着差异;中国移动内部各品牌在品牌资产维度上的得分存在部分差异。评估模型也提示了移动通信运营商品牌建设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如品牌资产建设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公司能力联想是基于客户的移动通信品牌资产的重要纬度,公司能够起到很重要的“背书”角色;把品质作为移动通信品牌资产的核心要素;打造品牌社区强化移动通信品牌忠诚度;重视建立移动通信品牌知名度的科学规划等。4、依据影响机理模型,移动通信运营商在品牌资产管理实践中,应从服务营销组合整体层面规划品牌营销,不仅要正确运用价格策略,更要重视非价格策略,如产品、分销、广告、人员、有形展示、过程策略的综合运用。本文对于移动通信品牌资产的概念、构成维度、评估模型和影响机理模型的系统化探索,可作为品牌资产相关研究的理论铺垫;本研究借鉴品牌资产研究前沿理论,结合国内移动通信品牌建设实践,构建的基于客户的品牌资产评估模型及影响机理模型,可以为移动通信运营商建立、维护和提升品牌资产提供系统化的解决方案,有利于运营商从整体上把握品牌资产建设重点,整合协调、分配企业营销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品牌资产建设的有效性。同时,也可以增强运营商营销策略组合对于品牌资产的促进作用,减少或避免损害品牌资产的短期行为。研究成果对于移动通信运营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主动,创造差异化的品牌竞争优势,促进移动通信行业整体发展,相信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李婧[10](2010)在《无线数据业务认证计费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通信领域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移动业务渗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CDMA是移动通信领域中发展最快的数字无线技术之一,它提供的各类业务在信号质量、安全性、功耗和可靠性等方面都表现出很强的技术优势。为了实现通信领域全业务繁荣,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电信运营商和服务提供商都将面临着新业务模式的巨大挑战。同时伴随着全球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开通运营,移动通信新时代正在来临并蓬勃发展。因此,为了让“天翼”在移动通信领域快速成长起来,对中国电信无线数据认证计费系统的业务功能以及计费准确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本文遵循RADIUS认证协议,J2EE技术规范和CORBA体系规范,根据分布式、扩展性和安全性要求来设计系统。在此项目中,作者根据业务需求分析参加对该系统的总体设计,并对系统的功能架构,物理架构和逻辑架构进行分析设计。本系统主要由业务管理,系统管理,配置管理,OCS等协议解析,C+W统一认证和IT数据业务系统接口等子系统组成。本文首先介绍无线数据业务认证计费系统所涉及的主要理论和技术,其后阐述本系统的架构及功能设计。随后对系统中主要的AAA业务管理授权子系统,AAA配置及漫游管理子系统,VPDN及业务绑定子系统进行数据处理流程的详细设计与实现,以提高系统的对业务认证授权的灵活性、安全性以及效率性。目前,该系统可以对各种无线数据业务进行认证计费,同时将实时产生的用户话单提供给统一营帐系统,并对从不同PDSN厂家接入的用户给予正确灵活的业务授权。本系统也实现对VPDN用户的一次认证和对用户的业务绑定,达到对用户业务划分,为以后不同用户提供不同服务的质量保证。此外,本系统提供良好兼容接口,很好的实现与WAP网关,预付费系统,CRM系统,综合网管等系统的业务通信,满足与各运营支撑系统的业务需求。本系统现已运行一年,性能稳定,基本达到了建设的预期目标,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
二、AAA—维系运营商与用户联系的命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AA—维系运营商与用户联系的命脉(论文提纲范文)
(1)5G时代移动数据流量的价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5G时代互联网发展转型推动数据流量需求跃升 |
1.1.2 5G网络建设加重运营商的建网成本和资金压力 |
1.1.3 国家大力推进提速降费政策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移动数据流量定价机制 |
2.1.1 移动数据流量定价的关键问题研究 |
2.1.2 移动数据流量定价策略 |
2.2 网络中立的存废 |
2.2.1 网络中立的诞生 |
2.2.2 网络中立的废除 |
2.3 公共品理论 |
2.3.1 公共品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
2.3.2 公共品理论在电信业的探讨与应用 |
2.4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4.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内涵 |
2.4.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探讨与应用 |
2.5 基于Agent建模理论研究 |
2.5.1 基于Agent建模的概念 |
2.5.2 基于Agent建模在社会经济领域的应用 |
2.5.3 基于Agent建模与仿真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移动数据流量的属性及价格分析 |
3.1 移动数据流量中立性分析 |
3.1.1 电信行业的困局 |
3.1.2 移动数据流量的差异性分析 |
3.1.3 小结 |
3.2 移动数据流量公共品属性分析 |
3.2.1 移动数据服务的竞争性分析 |
3.2.2 移动数据流量的排他性分析 |
3.2.3 小结 |
3.3 移动数据流量分类定价模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多Agent排队系统的移动数据流量市场建模 |
4.1 概述 |
4.2 多Agent排队模型构建 |
4.2.1 顾客Agent |
4.2.2 服务Agent |
4.2.3 协调Agent |
4.3 多Agent排队系统运行规则 |
4.3.1 顾客生成过程 |
4.3.2 协调过程 |
4.3.3 服务过程 |
4.3.4 顾客离去过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MATLAB平台的仿真实验 |
5.1 MATLAB仿真平台介绍 |
5.2 属性设定 |
5.3 运行规则 |
5.4 仿真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WA移动分公司存量客户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论文创新点 |
1.3.4 研究思路 |
第2章 研究相关理论概述 |
2.1 市场营销组合 |
2.2 客户细分理论 |
2.3 精准营销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WA移动分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
3.1 通信市场现状 |
3.2 营销环境分析 |
3.2.1 宏观环境 |
3.2.2 内部环境分析 |
3.3 WA移动分公司SWOT分析 |
3.3.1 WA移动分公司当前优势 |
3.3.2 WA移动分公司当前劣势 |
3.3.3 WA移动分公司当前机会 |
3.3.4 WA移动分公司面临威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WA移动分公司营销策略与问题 |
4.1 WA移动分公司营销现状 |
4.1.1 WA移动公司大众市场现有产品体系 |
4.1.2 WA移动分公司现有营销策略 |
4.2 重点监控客户群分析 |
4.2.1 离网客户分析 |
4.2.2 降档客户分析 |
4.2.3 携号转网至异网客户分析 |
4.3 WA移动分公司营销存在问题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WA移动分公司营销策略优化建议及实施保障 |
5.1 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
5.1.1 产品策略 |
5.1.2 价格策略 |
5.1.3 渠道策略 |
5.1.4 促销策略 |
5.2 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
5.2.1 组织架构调整 |
5.2.2 薪酬激励政策 |
5.2.3 数据支撑 |
5.3 营销效果评估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3)养老服务合作生产:产生过程与运转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人口老龄化日趋严峻 |
1.1.2 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式微 |
1.1.3 社会组织蓬勃发展 |
1.1.4 国家治理走向现代化 |
1.2 研究对象 |
1.2.1 养老服务 |
1.2.2 合作生产 |
1.3 研究问题 |
1.3.1 现实问题的表现 |
1.3.2 学术问题的提出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 |
1.5.1 SPS案例研究方法 |
1.5.2 数据来源 |
1.6 篇章结构 |
1.7 研究创新 |
2 文献评述 |
2.1 关于养老服务合作生产的形成机制研究 |
2.2 关于养老服务合作主体的参与动因研究 |
2.3 关于养老服务合作主体的角色关系研究 |
2.4 关于养老服务合作生产的运行模式研究 |
2.5 关于养老服务合作生产的问责绩效研究 |
2.6 简要评价 |
3 理论视角与案例分析框架 |
3.1 组织管理理论 |
3.1.1 人性假设:组织合作行为的缘起 |
3.1.2 诱导-贡献平衡:组织间合作的理论动因 |
3.1.3 理性、冲突与环境:组织间合作的审视维度 |
3.2 福利多元理论 |
3.2.1 福利多元主义下的合作生产 |
3.2.2 多中心治理下的合作生产 |
3.3 政策工具理论 |
3.3.1 政策工具的意涵 |
3.3.2 政策工具的类型与特征 |
3.3.3 政策工具与养老服务合作生产 |
3.4 网络治理理论 |
3.4.1 网络与网络治理 |
3.4.2 网络治理成功运行的条件 |
3.4.3 网络治理中的政府 |
3.4.4 网络治理与养老服务合作生产 |
3.5 案例分析框架 |
4 政企合作生产养老服务案例:社区助餐点 |
4.1 政府与国有企业:上海光明村老年配餐中心 |
4.1.1 合作设计——基于技术理性分工 |
4.1.2 合作运行——基于伙伴关系建构 |
4.1.3 合作评估——基于行为结果控制 |
4.1.4 小结 |
4.2 政府与民营企业:上海长桥助餐中心 |
4.2.1 合作设计——基于技术理性分工 |
4.2.2 合作运行——基于伙伴关系建构 |
4.2.3 合作评估——基于行为结果控制 |
4.2.4 小结 |
5 政社合作生产养老服务案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
5.1 政府与官办社会组织:天目社区居家养老照料中心 |
5.1.1 合作设计——基于技术理性分工 |
5.1.2 合作运行——基于伙伴关系建构 |
5.1.3 合作评估——基于行为结果控制 |
5.1.4 小结 |
5.2 政府与民办社会组织:易来福养老驿站 |
5.2.1 合作设计——基于技术理性分工 |
5.2.2 合作运行——基于伙伴关系建构 |
5.2.3 合作评估——基于行为结果控制 |
5.2.4 小结 |
6 结论与讨论 |
6.1 合作生产的内涵再认识 |
6.2 养老服务合作生产的内在逻辑 |
6.3 养老服务合作生产模式类型及其适用条件 |
6.4 授能型政府:国家权力在养老服务合作生产中的作用 |
6.5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
(4)复杂网络环境中用户认证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本文组织结构 |
2 身份认证技术 |
2.1 身份认证的基本概念 |
2.2 数字证书 |
2.2.1 公钥加密技术 |
2.2.2 PKI体系 |
2.2.3 SSL协议 |
2.2.4 数字证书的概念 |
2.2.5 数字证书的特点 |
2.2.6 数字证书身份认证流程 |
2.3 本章小结 |
3 AAA协议 |
3.1 AAA协议概念 |
3.2 AAA协议模型 |
3.3 AAA协议的优势与特点 |
3.4 RADIUS协议 |
3.4.1 协议基本概念 |
3.4.2 RADIUS消息交互流程 |
3.4.3 RADIUS帧结构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RADIUS协议下数字证书认证方式的实现机制 |
4.1 传统的NAS与RADIUS server间的认证方式 |
4.1.1 PAP认证 |
4.1.2 CHAP认证 |
4.1.3 PAP与CHAP验证的缺点 |
4.2 RADIUS协议下数字证书认证方式的设计 |
4.2.1 RADIUS协议下数字证书认证方式服务器端的设计 |
4.2.2 RADIUS协议下数字证书认证方式客户端的设计 |
4.3 RADIUS协议下数字证书认证方式的实现 |
4.3.1 系统开发环境 |
4.3.2 数字证书认证方式客户端的实现 |
4.3.3 数字证书认证方式服务器端的实现 |
4.3.4 系统测试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RADIUS网络管理的可视化的设计与实现 |
5.1 RADIUS的用户信息存储 |
5.1.1 RADIUS用户信息存储方式 |
5.2 LDAP下用户信息的管理 |
5.2.1 LDAP的数据组织方式 |
5.2.2 LDAP中用户信息存储结构设计 |
5.2.3 LDAP中用户信息可视化存储管理的实现 |
5.3 MySQL下认证信息的管理 |
5.3.1 数据库表的设计 |
5.3.2 MySQL下认证信息可视化管理模块设计 |
5.3.3 实现效果 |
5.4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个人简介 |
致谢 |
(5)基于Radius的网络认证授权记账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网络认证授权记账系统基础 |
2.1 PPPOE 认证 |
2.2 WEB 认证 |
2.3 802.1X 认证 |
2.4 三种认证方式的对比 |
2.5 RADIUS 协议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网络认证和授权子系统 |
3.2 网络计费管理子统 |
3.3 统计分析和营收帐务子系统 |
3.4 酒店应用附加需求 |
3.4.1 软件基本设置 |
3.4.2 计费设置 |
3.4.3 客人从入住到结账的处理流程 |
3.4.4 对账 |
3.4.5 开机计费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总体设计及详细设计 |
4.1 系统网络拓扑结构 |
4.2 RADIUS 服务器设计 |
4.2.1 认证模块设计 |
4.2.2 授权模块设计 |
4.2.3 记账模块设计 |
4.3 用户强制下线设计 |
4.4 系统安全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和测试 |
5.1 RADIUS 服务器实现 |
5.1.1 认证模块实现 |
5.1.2 授权模块实现 |
5.1.3 记账模块实现 |
5.2 计费数据采集实现 |
5.3 备份和容灾实现 |
5.3.1 双机热备份 |
5.3.2 异地容灾 |
5.4 总体特征 |
5.5 实际案例 |
5.5.1 即插即用 |
5.5.2 WEB 登录 |
5.5.3 前台 WEB 管理 |
5.5.4 计费方式管理 |
5.5.5 WEB 管理 |
5.6 测试方法 |
5.6.1 认证授权成功测试 |
5.6.2 认证授权失败测试 |
5.6.3 用户计费测试 |
5.6.4 用户地址分配测试 |
5.6.5 测试结果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基于RADUIS协议3A服务器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RADUIS协议 |
2 AAA服务器的功能 |
2.1 AAA的定义 |
2.2 AAA服务器的功能 |
2.2.1 AAA服务器的认证功能 |
2.2.2 AAA服务器的授权功能 |
2.2.3 AAA服务器的计费 |
3 AAA服务器的设计 |
3.1 RADIUS Stack |
3.2 AAA服务器的核心 |
3.3 Plugin |
3.4 其他功能 |
4 结束语 |
(7)运营商产品部门项目组织架构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项目组织架构设置的基本理论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价 |
1.3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应用价值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项目组织架构的相关理论 |
2.1 组织架构设置的概念与模型 |
2.1.1 组织的概念 |
2.1.2 组织的类型 |
2.1.3 组织结构 |
2.1.4 项目组织架构设置模型特点 |
2.1.5 组织架构设置影响要素 |
2.2 项目组织架构设置 |
2.2.1 项目组织架构设置的重要性 |
2.2.2 项目组织架构设置的必要性 |
2.2.3 项目组织架构设置的基本条件 |
第三章 新疆联通产品部门设置演进情况及现状 |
3.1 新疆联通公司的部门组织机构说明 |
3.1.1 新疆联通公司的基本情况说明 |
3.1.2 产品创新部部门状况 |
3.1.3 在项目运行过程中的表现分析 |
3.2 在当前市场运营环境中面临的挑战 |
3.2.1 内部挑战 |
3.2.2 外部挑战 |
3.3 新疆联通产品部门在项目组织架构变革中的尝试 |
3.3.1 设置与渠道结合的产品组织机构 |
3.3.2 设置跨部门的产品管理组织机构 |
第四章 新疆联通产品部门项目机构设置建议方案 |
4.1 产品部门按照项目进行机构设置的要求 |
4.1.1 与公司战略转变相适应 |
4.1.2 与公司规模扩张相适应 |
4.1.3 与公司技术储备相适应 |
4.1.4 与公司外部环境相适应 |
4.2 产品部门项目机构设置需明确产品特性 |
4.2.1 产品在生成过程中的特点 |
4.2.2 产品在销售中的特点 |
4.2.3 产品在服务过程中的特点 |
4.2.4 产品在优化过程中的特点 |
4.3 建立有竞争力的产品项目组织机构方案 |
4.3.1 规划清晰的产品体系 |
4.3.2 判断产品项目组织机构的参与方 |
4.3.3 产品项目组织机构设置建议 |
4.4 建立矩阵型产品项目组织机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4.4.1 产品项目经理人才队伍培养的问题 |
4.4.2 产品项目连续性的问题 |
4.4.3 项目团队参与方的利益问题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南昌移动客户关系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客户关系管理相关理论 |
2.1 客户关系管理概念与内涵 |
2.2 客户关系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
2.2.1 客户关系管理的内容 |
2.2.2 客户关系管理的步骤 |
2.2.3 客户关系管理的技术方法 |
2.3 电信行业的客户关系管理 |
2.3.1 电信业的现状 |
2.3.2 电信业客户关系管理的定位 |
2.3.3 电信业客户关系管理的延伸 第3章 南昌移动基本情况与客户关系重要指标分析 |
3.1 南昌移动基本情况介绍 |
3.2 客户满意度、忠诚度调查实施 |
3.3 客户满意度调查分析 |
3.4 客户忠诚度调查分析 第4章 南昌移动客户关系管理分析 |
4.1 南昌移动客户关系管理组织体系与工作方式 |
4.1.1 南昌移动客户关系管理组织体系 |
4.1.2 南昌移动集团客户关系管理 |
4.1.3 南昌移动个人客户关系管理 |
4.2 南昌移动客户关系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1 南昌移动集团客户关系管理中的问题 |
4.2.2 南昌移动个人客户关系管理中的问题 |
4.3 南昌移动客户关系管理的支撑手段及问题 |
4.3.1 南昌移动客户关系管理的支撑手段 |
4.3.2 南昌移动客户关系管理支撑系统的建立与维护 |
4.3.3 南昌移动客户关系管理的支撑手段的问题 第5章 完善南昌移动客户关系管理的对策建议 |
5.1 重视和强化客户需求分析 |
5.2 整合全业务运营中的客户资源 |
5.3 完善产品设计,提高核心产品价值 |
5.4 加强集团客户管理 |
5.5 增强CRM系统的支撑能力 |
5.6 改进客户关系管理的组织体系 |
5.7 巩固行业地位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
(9)基于客户的移动通信品牌资产模型及影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品牌资产理论研究与管理实践的兴起 |
1.1.2 国内移动通信市场已进入到品牌时代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品牌资产相关文献综述 |
2.1 品牌资产的概念 |
2.1.1 品牌与品牌资产 |
2.1.2 不同研究视角下的品牌资产概念 |
2.2 品牌资产评估相关研究 |
2.2.1 基于财务要素的评估 |
2.2.2 基于市场要素的评估 |
2.2.3 基于客户要素的评估 |
2.3 品牌资产影响因素探讨 |
2.3.1 影响品牌资产的营销策略 |
2.3.2 移动通信品牌资产影响因素 |
2.4 已有研究评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移动通信品牌资产评估模型 |
3.1 研究视角 |
3.1.1 以客户为基础的品牌资产评估 |
3.1.2 品牌资产的认知心理学分析 |
3.1.3 社会心理学与品牌关系研究 |
3.1.4 客户品牌选择的消费行为学分析 |
3.2 品牌资产评估维度界定 |
3.2.1 品牌资产十要素模型评估维度 |
3.2.2 科勒的CBBE模型评估维度 |
3.2.3 公司联想维度及其对品牌认知的影响 |
3.2.4 移动通信品牌资产评估维度选择 |
3.3 品牌资产形成路径分析 |
3.3.1 品牌资产维度间的层级关系 |
3.3.2 路径分析思路与框架 |
3.4 评估模型的提出 |
3.4.1 移动通信品牌资产评估概念模型 |
3.4.2 模型中各变量概念界定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移动通信品牌资产影响机理模型 |
4.1 品牌资产动态分析 |
4.1.1 品牌生命周期理论及其启示 |
4.1.2 品牌生态系统与影响因素分析 |
4.2 服务营销组合及其表现形式 |
4.2.1 服务特征的再认识与营销组合改进 |
4.2.2 移动通信服务营销组合特征 |
4.3 营销组合与品牌资产的关系 |
4.3.1 尤奥品牌资产概念模型 |
4.3.2 品牌价值链与品牌资产增值 |
4.3.3 服务营销组合对品牌资产影响路径 |
4.4 影响机理模型的提出 |
4.4.1 移动通信品牌资产影响机理概念模型 |
4.4.2 关系假设及立论依据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概念模型的实证研究设计 |
5.1 研究对象 |
5.1.1 国内移动通信品牌演进及现状 |
5.1.2 研究品牌选择及其特点 |
5.2 实证研究方法介绍 |
5.2.1 结构方程模型原理 |
5.2.2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
5.3 抽样调查设计 |
5.3.1 样本量设定 |
5.3.2 抽样方法 |
5.4 量表设计与前测 |
5.4.1 量表设计思路 |
5.4.2 变量测项选择 |
5.4.3 量表可靠性与有效性分析 |
5.4.4 量表前测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概念模型的多重检验与数据分析 |
6.1 数据收集与整理 |
6.1.1 数据收集过程 |
6.1.2 样本特征 |
6.2 移动通信品牌资产评估模型检验 |
6.2.1 信度及可靠性分析 |
6.2.2 多重共线性与正态性检验 |
6.2.3 评估模型的SEM分析 |
6.2.4 测量模型验证性因子分析 |
6.2.5 拟合指数与结构模型检验修正 |
6.2.6 模型恒定性检验 |
6.2.7 路径系数及影响效应讨论 |
6.3 移动通信品牌资产影响机理模型检验 |
6.3.1 信度与可靠性分析 |
6.3.2 多重共线性与正态性检验 |
6.3.3 影响机理模型的SEM分析 |
6.3.4 测量模型验证性因子分析 |
6.3.5 拟合指数与结构模型检验修正 |
6.3.6 模型恒定性检验 |
6.3.7 路径系数及影响效应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移动通信品牌资产模型应用分析 |
7.1 移动通信品牌资产评估模型应用 |
7.1.1 测试品牌间的比较 |
7.1.2 移动通信品牌资产管理启示 |
7.2 移动通信品牌资产影响机理模型应用 |
7.2.1 移动通信价格战的博弈分析及其影响 |
7.2.2 提升移动通信品牌资产的差异化策略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8.3.1 研究局限性 |
8.3.2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移动通信品牌资产评估调查问卷 |
附录2 移动通信品牌资产影响机理调查问卷 |
附录3 移动通信品牌资产评估模型数据分析程序及运行结果 |
附录4 移动通信品牌资产影响机理模型数据分析程序及运行结果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无线数据业务认证计费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论文研究内容 |
1.3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原理 |
2.1 CORBA技术 |
2.2 J2EE技术 |
2.2.1 J2EE概述 |
2.2.2 J2EE组件及优势 |
2.2.3 J2EE分布式多层应用及企业架构 |
2.3 RADIUS协议 |
2.3.1 RADIUS协议概述 |
2.3.2 RADIUS加密与验证 |
2.3.3 RADIUS工作原理 |
2.4 VPDN技术 |
2.4.1 VPDN概述 |
2.4.2 VPDN隧道技术 |
2.4.3 数据安全协议 |
第三章 系统设计整体结构 |
3.1 系统体系结构 |
3.2 系统功能结构 |
3.3 配置管理 |
3.4 业务管理 |
3.5 多种业务认证计费 |
3.6 系统服务接口 |
第四章 系统主要子功能设计与实现 |
4.1 业务授权设计与实现 |
4.2 VPDN业务设计与实现 |
4.3 业务绑定设计与实现 |
4.4 无线漫游设计与实现 |
第五章 系统测试及应用 |
5.1 测试环境 |
5.2 测试方法 |
5.3 模拟与实际测试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AAA—维系运营商与用户联系的命脉(论文参考文献)
- [1]5G时代移动数据流量的价格研究[D]. 朱筱泽.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2]WA移动分公司存量客户营销策略研究[D]. 姜辉辉.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8)
- [3]养老服务合作生产:产生过程与运转机制[D]. 钟慧澜.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4]复杂网络环境中用户认证方法的研究[D]. 闫芳墨.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5]基于Radius的网络认证授权记账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 支国俊.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5)
- [6]基于RADUIS协议3A服务器的设计[J]. 宋贵全.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2(19)
- [7]运营商产品部门项目组织架构设置研究[D]. 张文基.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2)
- [8]南昌移动客户关系管理研究[D]. 熊任冲. 南昌大学, 2011(07)
- [9]基于客户的移动通信品牌资产模型及影响机理研究[D]. 张立新. 北京邮电大学, 2011(12)
- [10]无线数据业务认证计费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李婧.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